说课稿

时间:2024-10-17 05:48:3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模板集合七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必备】说课稿模板集合七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地位。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一年级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中马致远的一首《天净沙·秋思》。这一部分用一个课时完成。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秋思》的主题思想,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引导学生学生体会《秋思》的意境。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知道:马致远及元曲的文学常识。

  理解:

  ①每句曲句的含义。

  ②曲的主题思想。

  ③体会:《秋思》的意境。

  (2)重点:

  ①朗读本曲。

  ②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3)难点: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二、说教法。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更是堪称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使学生既能扎扎实实地掌握基本功,以能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所以,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

  即在朗读、背诵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绘画美,引导学生动脑又动笔,激发深长伯创造性思维,使在审美享受中,潜移默化,启迪艺术灵感。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到家乡我们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怀。而古代很多文人墨客也都用古诗来寄托他们的思乡之情。比如说小时候学过李白的《静夜思》还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今天我们将学一首别样的小诗《天净沙 秋思》。

  (二)新课讲授。

  1、解题:《天净沙·秋思》的思:

  (1)做动词为平声,如:思考、思索。

  (2)做名词为去声,如:思维、思绪。

  2、作者简介及相关资料:

  教师介绍有关内容要求学生知道: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淬最多的一个。杂剧以《汉宫秋》为代表,散曲有《东篱乐府》。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就是戏剧。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净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3、熟读。

  “文章不厌百回读”。在教学此曲时,我以读为切入点,精读、细读,在读的基础上讨论、感悟,深化认识挖掘出审美因素。

  首先,教师范读。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多朗读、呤诵,边读教师边指导,在读法指导中品味意境。这样反复诵读,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以能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内涵和丰富的情味。 《秋思》这首小令押什么韵?哪些字押韵?

  其中“鸦”、“家”、“马”、“下”、“涯”以“a”押韵。和谐动听,但曲调低沉,往往一首曲调低沉的词曲易引发人的思绪。而《秋思》给人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在异乡之人惆怅之情,直抒作者胸臆。另外,它讲究炼字,格律要求严格,仅仅五句28个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个漂泊天涯游子孤寂之情,

  4、会意。

  会意就是能领会诗文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了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之情。虽情调低,但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故境中有画。我指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心情地去设想境中画,既而产生情趣。再循循善诱,设疑提问:这首小令前几句写多少景?这些景物是实景还是虚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我及时归纳:小令前三句仅18个字就写了九景:

  (板书):“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且每景前面用了一个修饰词,如:“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时实景表达了游子孤寂之怀。

  (板书):实景。这种情是通过眼中的秋景表达的,秋是这种情思的传媒体。

  “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景物如此萧条和暗淡反映了诗人心情的低沉和凄凉,三者正好牵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笔锋一转为我们推出一幅悠远恬静的画面,这是全文的伏笔,与下面的三句相照应,起到强烈的反衬作用。

  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虽然还只是说景物名称,但是这三个词却具有丰富的感染力:“古道”是苍凉寂寥的,“西风”是萧瑟悲凉的,“瘦马”是疲惫无力的,这已经不是单纯地写景了。而“瘦马”一词,在这里还应该包含骑在马上的人,这是主要部分。“夕阳西下”写时间,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这才明显写到游子,写到游子的心情。秋天本来就容易使游子发生悲凉之感,特别是在苍然暮色中,对着荒郊萧瑟的景物,骑着疲惫的瘦马,孤独地走向天涯异域,他更想到故乡的人,瞻望漫长的前路,因而触动情怀,引起悠悠的哀愁。此时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

  5、下笔。

  在学生体会了《秋思》的意境后,我让学生仿写,并大胆地改写,以启迪艺术灵感。通过这种训练,可以把感受到的意蕴美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成为具体可感或上升到一种思想高度。

  6、小结。

  《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不仅意境突出,还包容了音乐美、绘画美等等在内的综合艺术。我们学习了这首小令,从中受到了各类美的熏陶,它不愧为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中华文化之精华,所以,我们应多读一些诗文佳作,以得到多方面的训练。

  此小结再次强调了古典诗文的重要性及作用,鼓励学生多读、多思、多写。

  7、作业。

  背诵这首小令。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中班幼儿是好奇、好问、对事物好探究的时期,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建构式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现在是通讯高科技猛进时期,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口语表达能力,所以特选了这个课题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流合作。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快乐,增强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对通讯工具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的:

  1、培养幼儿对通讯工具的兴趣。

  2、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3、愿意和同伴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三、教学重点:

  培养幼儿与同伴亲密交流。

  四、说教法:

  针对本次教育活动的目的,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以看图、故事和游戏的形式进行,使整个过程环环紧扣,幼儿情绪高涨,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活动是有组织、有秩序适合整体发展的。

  五、说教学教程:

  1、以挂图和故事提出质疑引发幼儿想象。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利用挂图和故事,引导幼儿情境表演,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3、利用音乐游戏《打电话》让幼儿身临其境的体验打电话的.神秘和快乐。

  4、利用废旧材料自制电话,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利用游戏《悄悄话》,增强幼儿与同伴亲密交流的愿望。

  6、总结性小结。

  本次活动整合了语言、音乐、美工等方面的知识,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大胆交流,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快乐,真正做到师幼交融,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成功者。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秋天的雨》是小学语文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围绕本组“秋天”这个专题,使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语言的魅力。《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散文,名为写秋雨,实则写秋天。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针对教材的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本节课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语言的魅力。课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那些艺术化,抽象化的语言给学生在理解上带来了困难,因此品味文中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内化运用语言,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天性好动,好奇心强,形象思维趋于成熟,但抽象思维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学生对秋雨、秋天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但课文艺术化,抽象化的语言也给学生带来了挑战。

  三、教学目标

  针对这样的教材,教学目标的制定,我将依据新课标总目标和三年级阶段目标,语文教学要注意字词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因此我特别依据新课标新课标三维目标制定本课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体验锻炼了学生的朗读技巧,提升了形象思维能力和画面感以及丰富的想象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秋天美,感受语言美,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这节课中,我确立了“以读为主,读讲结合,会意入境,情境交融”的教学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反复品读,感受秋雨的美;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秋景之美。在学法指导方面,我采取由牵到扶再到放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地个性化阅读中,揣摩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包括如下环节:

  (一)复习字词,问题导入。

  首先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齐读、指名读、小老师带读)让学生将字词熟练于心,为接下来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再通过多媒体情景引出课题。

  (二)精读课文,理解体验

  师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问题,已经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接着通过比较、讨论,让学生将秋天的`美的感受读出来。

  第二自然段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段落,我先让学生默读找到描写颜色的词语,并完成填空。接着我采用了情感朗读法,符合《新课标》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我会和学生共同得出结论秋天的雨具有五彩缤纷的颜色。在此环节中,我还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在美妙的音乐中,以情助读。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进行比喻句的写作练习。这一设计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接轨了,为了让学生有物可写。这样的设计循序渐进的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在美妙的音乐中,以情助读。通过男女比赛读秋天的各种香甜的气味从而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课文第四自然段,文字妙趣横生描写了深秋中各种动植物过程中准备过冬的场景。我采用填空的形式把握文段内容并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秋天欢乐的气氛。

  通过前面几个自然段的学习,学生们对秋天都有深刻的感受(美丽、欢乐……),自然过渡到第五个自然段: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就此也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体会秋天美,感受语言美,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最后一个环节,拓展、积累、升华感情:拿起笔写出、画出多姿多彩的秋天。

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华南虎》,这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六单元的一首诗歌。

  新课标对诗歌有以下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伤口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本单元是一个以动物为话题的一个单元,共有五篇文章,《华南虎》安排在第三篇,是一篇自读课文。作者牛汉写作这首诗时是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在干校从事强制性劳动改造。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办法禁的老虎,四只破碎的虎爪愤怒、绝望地把水泥墙壁刨出一道道深深浅浅的血迹,这与作者当时的境遇何其相似。当时,那老虎不驯的气魄引起诗人灵魂的强烈震撼,于是回到干校写了这首诗,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由的追求。

  本单元的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认识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着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华南虎》中华南虎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冷酷现实的反抗,也曲折地反映了人类的理想和追求。这是本诗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确定中,不可少的部分,而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认识生命的平等,第一个人都应保护动物,珍视生命。

  二 、说目标

  学习目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3、理解诗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4、理解“华南虎”的象征意义。

  5、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把握全诗主旨,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和理解力。

  (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感受华南虎执着的灵魂和自由的精神。

  2、培养自己追求独立自主的精神,鄙弃庸俗,保持高尚的人

  三、 说重难点

  我准备把以下两点确定为教学重难点:

  1.朗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感情、理解诗句的含义

  2.感受这首诗中浓厚的象征色彩,理解其象征意义

  3.品诗后根据图画来仿写诗歌。

  确定以上几个重点的原因是:

  这首诗作于一个特殊的年代,----“十年动乱”期间,表现了在特有的政治环境下,中国有良知、正直的知识分子不屈服于压制,追求光明、自由的思

  想感情。而这段历史与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即使在了解了历史的基础,也比较难以理解一个充满作者情感的华南虎形象,以及他的象征意义。如何突破这个重点,难点,是关键。这直接影响我们收集资料、仿诗的效果。“阅读是走向文字内心的桥梁。”初一下期的学生,经过近一年的新闻记者训练及情感阅读的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本文的情感非常炽热,而初一的孩子心思仍然相对可爱,诗中老虎的遭遇会引发他们的同情心。针对这些特点,本课尝试先通过听读欣赏,激发情感,然后自读初探,整体感知诗中的众多形象:“华南虎”观众“我”。然后集中力量,在了解写作背景和象征,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抓住关键语句,反复诵读品味,深入分析诗歌塑造的华南虎形象,学习欣赏诗歌的.意想,理解诗歌的主题意境,得到美好人格的熏陶。

  针对学生的表现欲及竞争意识,要求大家写诗,并且要大家写好后大声地读读,展现自己的风采,潜意识中提升同学们的竞争机制。

  四、说教法

  我将采用的教法及教学手段:

  1.情景熏陶法:《新课标》中要求为学生营造积极主动的思维情感活动。一方面是为了让孩子深入理解课文,熏陶法创设了情感基础;其次,本诗本就是一篇情感很丰富的文章,所以让教师范读触动学生,让他们的感情自然流露,领悟文字的能力自然就提升了。

  2.阅读法。“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采取多种阅读相结合,一方面本文的情感丰富,画面鲜明,很适合于阅读,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阅读,领悟,教师再点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究,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3.换位法。这是针对作者写作时的政治背景学生生活经历缺乏而选择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要让学生有独特的感受,理解,还得对他们进行思维的引导。让孩子置身于当时的情景中去体会文章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4.这三种教与学方法的选择,都重在情字上下功夫,这是本文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口。

  5.本文教学,我选择了课件,还将采用幻灯片展示图画。课文引入部分展示学生查资料得到的许多的老虎的图片及许多成语,是对后面的学生拓展学习查资料作一个示范的作用,作一个汇报式的展示。

  五、 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设计:

  师: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形象成为古今中外文人描绘抒写的对象,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图片。(展示图片及成语)

  师:虎,以它的威猛和高贵震憾着人们的心灵,今天让我们走进一只华南虎的内心世界,感受这种震撼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激情

  2.自读感知,初探形象

  通过学生的自读,探求“华南虎、观众、我”的形象。我设计了二个自读要求。

  诗人笔人的华南虎处境如何?这只老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三、 品读诗歌,讨论诗歌象征意义。

  (一)、品读诗歌中重点句子,如

  1、为什么“我”认为“观众”是一群“胆怯而绝望”、“可怜而可笑”的人?

  2、“你梦见可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到“屈辱”?

  3、“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如何理解“羞愧”二字?

  4、我终于明白??”说说“我”明白了什么?文章结尾的段落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二)、讨论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

  明确: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象征意义:

  “观众”:冷漠粗暴、庸俗无聊。

  “华南虎”:威严,高傲,向往自由,勇于抗争,是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的象征。

  “我”:在结南虎不羁个性的召唤下,诗人有着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

  四、拓展延伸

  华南虎的内心独白

  五、作业

  1 、将本诗熟读成诵,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

  2、请大家试一试运用象征手法写一首诗,题为“那匹马”。(有图片)

  六、板书说明:板书设计

  华南虎

  牛汉

  处境 铁笼

  老虎: 高傲不羁、向往自由、追求独立、勇敢抗争

  象征意义 不羁的灵魂

  “我”: 良知未泯、深有感悟、超越苦难、奋然前行

说课稿 篇5

  一、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二册第22课《风睡着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指出学生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较好的语感。” 本课主要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草原和树林对风说的话。知道植树种草可以保护环境,阻挡风沙。

  二、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本单元共安排了4篇课文,从不同侧面介绍了科普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力求与一年级小学生的社会、家庭、学校生活相联系。《风睡着了》是第二篇,这是一篇保护环境的童话故事,它告诉孩子们,植草种树可以防风、防沙尘。课文共两个自然段,一是写风经过草原,带走的只有草原的清香;二是写树林阻挡了大风,风躺在树林的怀抱里,在树叶沙沙的催眠曲中,慢慢地睡着了。通过童话故事的形式让孩子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学生情况分析:

  知识技能方面:

  学生具有初步的分析理解课文的能力,教师还有交给学生方法,通过教、扶、放逐步使学生能独立学习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方面: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用生动的语言使文章充满情趣,学生喜欢阅读,喜欢比赛朗读。喜欢小组合作学生,喜欢生生、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形式,

  三、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2、认识本课的生字、认读字。指导写好左右结构的字,“城” “经” “怀” 。

  3、知道植树种草有利于保护环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2、指导写好三个左右结构的'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理解风为什么睡着了 。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肯定非常喜欢童话吧,说说你都听过哪些童话故事?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一篇童话,板书课题:风睡着了。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吗?我们学完课文就明白了。

  二、初读课文:

  1.打开课文22课,自己读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下课文里的内容。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3.指名分段读课文。

  4.学习生字:

  a.看笔顺跟随表。

  b.分析字形,观察结构。

  c.交流记忆方法。

  d.指导书写“带”字。

  e.描红,书写。

  三、 精读课文:

  1.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想想刮大风时什么样,风声又是什么样?

  风渐渐地小了,不刮,又是什么样?

  3.读课文,理解“慢慢睡着了”就是不刮风了,是草和树的作用。

  4.戴上头饰分角色朗读。

  5.抄写句子:指导方法。

  四、整体朗读课文。

  五、作业:草原和树林把大风挡住了,让我们能生活在干净舒服的环境中。我知道你们还有好多话想说,你们可以照着老师提示的句式把想说的话写一写。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五)板书设计:

  22风睡着了??

  草 原 清香

  风 防风护沙

  树林 睡着了

  五、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利用朗读手册评价学生朗读。

  2、学生背诵情况。

  六、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识字的分类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突破了难点,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2、朗读是这节课的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以读带讲。朗读形式有:师生对读,自由读,指名读。

  3、通过引导,学生基本能感悟草原和树林对风说的话。知道植树种草可以保护环境,阻挡风沙。

说课稿 篇6

  《长歌行》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0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

  这是一首汉代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同时,由于学习本组课文,仍然要求要独立阅读,认真思考,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提高文化素养。本着这个总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掌握“葵”“羹”“煎”三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结合相关的诗句,领悟赏析古诗的方法,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把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起心灵的共鸣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作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优秀的古诗文,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本课的`教学方法选择上,我重在“赏析”,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读,读中感悟,并结合搜集与有关春天、时间的诗、名言、格言,制作的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尽量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让学生始终游走在诗韵的画卷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交流中带来的美感和愉悦感。

  《长歌行》一诗教学采用一课时,首先是激情导入。教师引用《匆匆》及相关的诗句引出课题《长歌行》,释题。引导学生背诵《古朗月行》、《石灰吟》、《暮江吟》等,明确“行”、“吟”都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这种利用与诗歌主题相关的导语引出课题,不但能在潜意识中引导学生把握本诗的主题,而且一开始能把学生带入情景学习中。同时,有意识的拓展,增加课容量的同时,体现了大语文观,明确了积累的重要性。

  接着是品读《长歌行》。分步出示课件,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读诗,按照标出的节奏读诗。并在范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加上适当的动作,表达他们对古诗的初步情感体验和了解。在这一环节中,朗读要求的逐步提高,朗读技巧的逐层解剖,让学生明确怎样读,才能读出诗歌的美。学习方法的掌握是最终的学习目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为理解、感悟诗歌表达的意思奠定基础。

  赏析《长歌行》是本节课堂教学的重点。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全诗是围绕“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来写的,接着出示课件,要求学生合作学习,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课件中标出的关键字词,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诗句的理解。

  在汇报交流中,相机引导完成以下问题:

  (l)学习了前两句,你会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诗句?

  (2)学习了三、四句,你感受到了什么?(时光易逝,一去不返)

  (3)围绕“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你会想起哪些相关的诗句?作为你们,应该怎样改动诗句,更好的表达我们的感情?最后明确诗歌的主题思想,结合课件引导学生总结:《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前四句通过朝露易逝、花草枯萎和百川归海说明美好时光短暂而易逝,且一去不复返,后一句只抒胸臆,劝戒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在徒然叹息。最后要求学生给自己写一两句话,最好用上一句你搜集的名言名句。在教学中,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充分给学生展示才华的空间和机会。语文教学,特别是诗歌的教学,立足文本,但必须超越文本,不能仅限于诗句意思的理解上,要把重点放在“赏析”二字上,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同时,必要的拓展和延伸,在帮助理解诗歌主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祖国灿烂的文化产生强烈的吸收欲望,使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效果最大化、最优化。让学生始终走进诗歌,引发共鸣,达到深层次的学习目标。

说课稿 篇7

各位专家老师: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美术第六册第一课。《色彩的明度渐变》一课旨在让学生掌握明度渐变的基本知识和调色方法,体味明度渐变产生的立体感、空间感和节奏感,是色彩知识系统学习中的一个环节。什么的明度渐变?其实明度渐变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对于司空见惯的现象人们往往会忽视她的审美价值,而本课则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出明度渐变的概念及规律,让学生体验到她的美,进而想表现这种美,创造这种美,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

  【设计理念】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分成四个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按照新课标要求,“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以知识技能的传授为目的,而是应贴近学生年龄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通过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表现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学生美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这堂课就是围绕着新课标的要求进行的。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看、画、做、玩融为一体,有效地使学生从美术学习过程中体验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完善人格。教学时,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走进色彩世界,理解什么是明度,什么是明度渐变,并通过各种探究及实验活动,让学生学会明度渐变的调色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更贴近生活,贴近感性认识,引发学生表现的欲望,从而突破重点和难点。

  【学生分析】

  明度渐变是色彩的调色练习,具有浓郁的美术专业色彩,对于本课的授课对象——正处于儿童发展期的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太过专业的色彩知识传授显然不适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因此本课的设计上强调直观性,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明度及明度渐变的概念,作尝试性的调色游戏,采用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苏教版美术第五册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原色和间色的知识,已经有用颜料调配色彩的经验。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实验探究,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技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丰富他们对美术的感受和理解,提升审美水平。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色彩的明度及明度渐变的知识,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明度,什么是明度渐变,并了解明度是所有色彩都具备的属性。

  2、通过调色练习,掌握明度渐变的调色方法,体会渐变的绘制要领。

  3、体验明度渐变所产生的纵深感、节奏感和立体感,引发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能运用明度渐变的方法创作图案画,装饰生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色彩表现能力,让学生感受用色彩装点生活的乐趣,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什么是明度,什么是明度渐变,掌握明度渐变的调色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明度渐变的调色技巧,绘制富有趣味的`明度渐变图案,用明度渐变的方法装饰生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a、实物投影仪、PPT课件。

  b、彩色气球若干。

  c、铅化纸、调色盘、水粉颜料、水粉笔、水杯、抹布。

  学生准备:

  a、墨镜。

  b、用于调色的水杯若干。

  c、水粉颜料、水粉笔(或毛笔)、调色盘、抹布。

  d、铅化纸、废旧材料、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游戏一:找原色、间色

  展示一组彩色气球(红、黄、蓝、橙、绿、紫),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问: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原色和间色的知识,这些气球中,哪些气球的色彩是原色,哪些是间色,你能告诉大家吗?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并回答:红、黄、蓝是原色,橙、绿、紫是间色。

  2、游戏二:找明暗

  a.这些气球中,哪个气球的色彩看起来最明亮?哪个看起来最暗?(学生回答:黄色的气球看起来最亮,紫色的气球看起来最暗。)

  b.(将黄色气球另置一边)除去黄色的气球,哪个气球最亮?(学生回答:橙色气球较亮)

  c.(将紫色气球另置 一边)除去紫色的气球,哪个气球最暗呢?(学生回答:蓝色气球较暗。)

  d.剩下的两个气球,哪个亮,哪个暗呢?(学生回答:红色气球看起来比绿色气球亮。)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相应的气球。

  3、游戏三:排色游戏

  现在,我们把这些气球按颜色的深浅排队。你能将气球按从浅到深或从深到浅的顺序排排队吗?(请学生到讲台来摆放气球)

  4、小结:原来色彩也是有明暗的。

  (设计意图:气球是儿童熟悉和喜爱的物品,以气球为载体进行原色、间色知识的复习,具有直观的视觉刺激,让学生觉得亲切又好奇。找明暗游戏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了解色彩的明度属性,而排色游戏即按明度关系排列起来构成色相的明度秩序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不同色相呈现出的不同明度。)

  二、讲授新知,实验探究

  1、明度的概念

  色彩是有明暗的,我们把色彩的明亮程度叫色彩的明度。明度是全部色彩都具有的属性,任何色彩都有它特定的明度,都可以还原成明度关系来思考,如我们素描、黑白照片等,学生欣赏(课件展示图1、图2)

  图1 图2

  2、体验游戏:墨镜看世界

  所有色彩真的都可以还原成明度关系吗?让我们来试试看

  a.体验一:带上你的墨镜,看看我们的教室,看看身边的同学,看看你的美术书,透过墨镜,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教师总结:墨镜里的世界虽然失去了绚烂的色彩,却呈现出层次丰富的黑白灰,这样看来,所有的色彩都有它特定的明度,都可以还原成明度关系。

  b.体验二:戴上墨镜看看刚才“排好队”的气球,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我看到彩色气球变成灰的啦,而且颜色从深逐渐变浅。)

  (设计意图:此环节明确了明度的概念,学生透过墨镜观察身边事物,摈除了色相的干扰,亲自感受色彩所具有的明度属性,更能深刻理解什么是明度。观察“排好队”的气球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什么是明度渐变。通过体验,学生意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会有新奇的感受,别样的启发。体验游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更强烈的期待。)

  3、实验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找出问题的答案。小组合作进行实验,一部分小组解决问题a和c,另一部分小组解决问题b和d。

  a.实验一:

  ①提出问题:怎样使杯中水的色彩变浅?(课前已准备染好色的水的杯子)

  ②小组实验探究并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③小结:使一种色彩变浅,可以在这种颜色里加白色颜料或加水。

  ④小组派代表阐述经过实验并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并将实验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将三个透明杯并置摆放(一个杯中装的是色彩未变浅的水,一个杯中装的是加水使色彩变浅的水,一个杯中装的是加白色颜料使色彩变浅的水)。

  请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并讨论:同一种颜色,加水能使颜色变浅,加白色颜料也能使颜色变浅,两者有何不同?(加水使色彩变淡,加颜料使色彩变亮。)

  b.实验二:

  ①提出问题:怎样使杯中水的色彩变暗?(课前已准备染好色的水的杯子)

  ②小组实验探究并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③小结:使一种色彩变暗,可以在这种颜色里加黑色颜料。

  ④小组派代表阐述经过实验并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并将实验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将两个透明杯并置摆放(一个杯中装的是色彩未变暗的水,,一个杯中装的是加黑色颜料使色彩变暗的水)。

  c.实验三:

  ①提出问题:怎样使这组杯中水的色彩逐渐地、有规律地变浅。(每组放置三个装有相同色彩的水的杯子)

  ②小组实验探究并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③小结:在色彩中逐步加大白色的分量,色彩就会逐渐地变浅,白色的分量加入得越多,色彩就变得越浅。

  ④小组派代表阐述实验结果,并将实验结果进行展示(图3)。

  d.实验四:

  ①提出问题:怎样使这组杯中水的色彩逐渐地、有规律地变暗。(每组放置三个装有相同色彩的水的杯子)

  ②小组实验探究并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③小结:在色彩中逐步加大黑色的分量,色彩就会逐渐地变浅,黑色的分量加入得越多,色彩就变得越暗。

  ④小组派代表阐述实验结果,并将实验结果进行展示(图4)。

  (设计意图:实验探究以问题为驱动,以解决问题为主题,学生自由实验探索,亲自去看一看、做一做、试一试、说一说,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操作中找出失败的原因,加深认识,总结出结论,从而对问题加以解答,理解知识点。这一环节是由前面知识点到最后落脚点的一个过渡环节,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明度渐变的概念,再进一步延伸到明度渐变的调色方法的学习上来。)

  图3 图4

  4、欣赏感受,体味美感

  a.明度渐变的概念

  在色彩家族中,白色最亮,黑色最暗,我们在各种色彩中逐渐加入白或黑,这些色彩就会产生明暗的有序变化,这种色彩深浅的逐渐变化我们称之为色彩的明度渐变。这就是我们所要学习的色彩知识-----明度渐变。

  b.欣赏明度渐变作品。教师谈话:让我们一起感受明度渐变的图案美、秩序美、造型美、色彩美……这里老师收集了一些美丽的图片,请同学们欣赏。(播放课件,教师稍作解说。图5~12)

  c.赏析学生作品。教师谈话:刚才我们欣赏了艺术家们绘制的明度渐变作品,真是美不胜收。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们的作品,看看他们又有怎样精彩的表现。(图13~20)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有目的地欣赏优秀的明度渐变作品,给学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和美的享受,让他们在欣赏的过程中进行联想和创造思维活动,开拓思路,激起兴趣,为创作表现做好铺垫。)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5、教师示范,技法练习

  a.教师在投影仪上演示:在红色颜料里逐步添加白色,每添加一次白色并调匀后,即在白纸上涂好,逐步形成以红色为基调的明度序列。

  边讲边演示:

  ①颜色一次要调出足够的量,最好能调成奶油状。

  ②水分要控制好,不要加太多的水。

  ③颜色调匀后再涂,笔要沿着图形的边缘画。

  提醒学生:每次加入的白色颜料的量应近于相等,否则色度变化就会过于跳跃或过于缓慢。

  (设计意图:学生在“找明暗”、“墨镜看世界”和作品欣赏的过程中已获取了对明度及明度渐变的较为深刻的认识,在实验探究中知晓了怎样使色彩产生明暗的变化,那么如何完美地表现心中的构想呢?教师的示范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清晰具体的演示,详细到位的讲解与提醒,重点突出,使学生获取明度渐变调色与绘制的技法。做好这一步,将使学生的创造构想变得容易实现,同时也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为学生树立信心:“不是很难嘛,只要注意几个要点,我也能画出来”,从而使教学难点得到解决。)

  b.技法练习:同桌两人为一组以同一色相为基调,进行明度渐变的调色练习,一人做使色彩逐渐变浅的练习(加白色),另一人做使色彩逐渐变暗的练习(加黑色)。练习完成后,将两张练习并置摆放,共同体味明度渐变所产生的特殊美感。

  (设计意图:初步的尝试,使学生对明度渐变有更深入的认识,知晓水分、颜料加入要适度,渐变的过程不宜跳跃或过缓,色彩的选择要慎重(尤其是黄色),循序渐进地掌握调色和绘制技巧,为更好地完成后面的作业打下基础。)

  三、自由创作,趣味表现

  1、作品欣赏,开拓思维

  课件展示富有趣味的明度渐变作品(图21~23),让学生感受到明度渐变表现形式的多样。

  (说明:通过作品欣赏,开拓学生的视野,新奇的表现形式让明度渐变变得丰富有趣,让学生有高涨的创作热情。)

  2、创作表现

  创作一幅有趣的明度渐变作品。

  作业要求:

  a.可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作业,也可独立完成。

  b.构思巧妙有新意。

  c.认真细致地完成作业。

  教师辅导:教师在学生作业时巡回辅导,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共同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地引导纠正。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本课的最终落脚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进行个性化创作,体验美术造型活动的乐趣。教师依据学生不同的作业特点,提出好的建议,不仅能使创作更加完善,而且有助于学生美术技能的提高。)

  四、作业展评,课题延伸

  1、展示各组作品(图24~34),师生共同对作品进行赏析。

  a.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创作:大家学习了明度渐变的知识,掌握了明度渐变的调色方法,创作了漂亮有趣的作品,同学们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

  b.学生自评、互评:

  说说本组作品体现了明度渐变的哪些特点吗?(纵深感、立体感、节奏感)

  作品哪一部分最让人满意,哪一部分有待改善?

  你最欣赏哪件作品,说说这件作品的优点与不足。

  c.教师对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提醒学生在今后的美术学习需注意的方面。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美术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本环节在各组作业完成后,将所有作品一起呈现出来,让学生欣赏、比较,在欣赏中看到别人的优点,也看到自己的优点,在比较中“比”出他人的缺点,也“比”出自己的不足,而针对作品提出的改进意见则是对自身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提升了学生的欣赏、判断、概括表达能力,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成就感。)

  2、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明度渐变(天空的色彩、荷花花瓣的色彩……)和明度渐变在生活中的运用(车身装饰、服装面料……),鼓励学生用明度渐变装饰生活、美化生活。

  (设计意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植根于生活的艺术才是有生命力的艺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尝试用所学色彩知识美化生活,以自己的知识能力改变生活,提升生活质量享受自己对美的创造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春风说课稿说课稿《春》11-18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