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9-14 20:03:2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6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主要是科普说明文和神话故事,单元重点训练目标是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这一要求在以往各个年级学习中已反复出现,应该说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单元的学习更强调的是在默读中思考课文大意,品析重点词句,进行圈画批注。这就必须在课堂学习时注重方法指导与实践。

  课文通过“ 蛇能保护庄稼”、“ 猫有利于苜蓿生长” 等具体事例, 说明世界上万事万物是互相联系的。我们只有研究它们, 掌握其规律, 才能把事情做好这一科学道理。

  文章文字浅显,道理却深刻。全文分三节。第一节讲述蛇与庄稼的关系。先介绍整个事件,洪水过后,即使风调雨顺庄稼也歉收,老农买了一批蛇放进地里,庄稼获得丰收;然后借助老农的口道破蛇与庄稼的关系。第二节讲猫与苜蓿的关系。也是先通过事例说猫的多少与苜蓿生长的好坏有联系,再从蜜蜂与苜蓿、田鼠与蜜蜂、猫与田鼠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说明猫与苜蓿是如何产生联系的。第三节列出了四种简单联系,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既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并列举了随地吐痰与传染疾病的联系,最后点明中心:只有了解清楚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把事情办好。

  本课寄意于物,寓理于事,语言浅显,结构严谨,讲求推理。由于整篇文章蕴含着深刻的科学知识及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 便为学生读懂常识性说明文提供了很好的文本。

  二、学情分析

  高年级学生已基本具备了自主识字能力,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已学习并积累了不少方法,可在课前通过相关的预习练习自主解决,对于重点词语的意思还需在课堂中给予一定时间,结合课文具体语境加以理解。

  在阅读方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课前,教师可适当布置预习作业,促使学生借助原有知识储备,有针对性地开展预习工作。这时的预习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还可以促使他们了解课文大意,进行质疑问难,并且适当搜索、阅读相关资料,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更应注重思维训练,加强品词析句能力的指导,学习课文的写作思路和方法:如抓关键词语体会句子含义;学习阅读常识性课文的方法步骤;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重点句段的意思;表达阅读后的独特感受等。

  在明理方面,学生对于保护生态平衡这一主题已有一定的体验和感悟。但由于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要弄懂自然界中各事物间的复杂联系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需在课堂中通过多种教学设计予以解决,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研究大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和情感。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自主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海啸、倒灌、风调雨顺、起色、歉收、猖獗、显而易见、规律”等词语。

  本课有三个生字:“啸、苜、蓿”,还有若干个多音字,如“风调雨顺”中的“调”读tiáo;“淹没”中的“没”读mò。五年级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拼音完全可以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字词教学。高年级的字词学习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应养成遇到不认识或吃不准的字,主动查字典自主识字的习惯;并在课堂上适时展开交流。

  另外,对于“海啸、倒灌、风调雨顺、起色、歉收、猖獗、显而易见、规律”等词语,均放在课文具体阅读环境中,各有侧重地理解与积累。有的可在观看录象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如“海啸、倒灌、歉收”等;有的可以查字典理解,如“风调雨顺”等;还有的可以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如“显而易见、规律”等。另外,课文中“奇怪”一词有着多种含义,教师更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判断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分析一词多义,体会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目标二: 在默读中思考,理解课文所介绍的几种事物间联系,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以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默读课文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五年级的默读要求应相对于前面的学习有所提高,必要的指导不可或缺。教学时可先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大意;默读课文,圈划词句;默读课文,质疑问难;默读课文,进行批注等等。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默读学习通过评价加以点拨。总之,单元目标的落实需扎实有效,且需在课内落实。

  目标三:认识阅读常识性说明文的一般步骤,初步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严谨。

  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是认识阅读常识性课文的一般步骤:初读, 概览全文, 整体把握文章所说明的知识;细读,抓住具体事例,理解重点词句, 掌握有关的知识、道理, 并了解其说明方法。为此,课堂中可以设计了一系列语言文字的训练, 渗透了语文学习的方法。课后,可以通过读写结合的小练笔,运用作者说明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

  目标四:初步了解世上万物之间存在着的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懂得研究事物之间联系,掌握并遵循其规律的重要性。

  学生对科学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在语文课上学习科普常识性的说明文, 是为了让学生积累科学知识, 接受一些正确的科学思想。学生通过这篇文章的研读,可以了解到世界上万事万物是互相联系的。我们只有研究它们, 掌握其规律, 才能把事情做好这一科学道理。为此, 在教学中, 我让学生观看有关录像, 聆听老师解说, 默读文章理解, 展开小组讨论, 组织语言阐述, 让学生自然、主动地接受新的科学知识及思想, 进而也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设计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三点:

  (一) 科学思维方式的巧妙渗透

  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去看世上的万事万物, 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

  我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挖掘了教材的科技因素, 以“复杂联系” 为重点, 动用多种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去探究“研究事物之间的联系, 掌握规律, 才能看准问题、做好事情”的道理。

  蛇与庄稼是复杂联系, 我的教学由二个“奇怪”入手:—是洪水过后,庄稼歉收;二是放蛇入田, 庄稼丰收。这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要弄明白,这究竟是为什么。随后,我让学生观看录像“海啸——水淹——蛇死——鼠狂——歉收”, 从感性上认识到是起决定作用的“ 中间者”——田鼠,把“蛇”与“庄稼”联系在了一起, 从而也就认识了何谓“复杂联系”。

  猫与首着是更为复杂的联系, 我让学生结合读文设计“猫、蜜蜂、田鼠、苜蓿”四者之间复杂联系的示意图, 又一次认识到了“猫”与“苜蓿”这两样似乎毫不相干的事物之所以会发生联系, 那是“蜜蜂”与“田鼠”起到了“纽带”作用。

  最后,本课的设计并未停留于“联系”的层面上, 而是上升至怎样运用“联系”的方法把事情办好, 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宣传不随地吐痰、植树造林、治理“ 三废”等的原因及意义。

  (二)阅读过程中贯穿表达的训练

  本课语言简洁明了,前后语句的内在联系相当严密,文字表述是比较理性的。依据教材本身的语言特点,我感到应该把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怎样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揭示自然规律,作为本课语言文字学习的重点,使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活动过程中不仅明白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了解一些大自然的规律,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明白的道理清楚连贯地加以表达。

  如“因为……所以……”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多有接触。在本课学习中,我要求学生在交流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的时候,能用上“因为……所以……”把它们之间比较复杂的因果关系一层一层讲清楚;在交流为什么要宣传“不随地吐痰、植树造林、治理‘三废’的时候,能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进行清楚地表述。课堂上,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先自己准备说说,再课堂集体交流。这样,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单纯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通过这样的语言训练,学习关联词的用法,将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了学生自己的语言,进一步培养学生语言的逻辑性、连贯性、流畅性。

  (三)在阅读过程了解说明方法,尝试拓展运用

  阅读常识性说明文有着一定的方法与步骤,这也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具体是指:初读, 概览全文, 整体把握文章所说明的知识;细读, 抓住具体事例,理解重点词句, 掌握有关的知识、道理, 并了解其说明方法。为此,我设计了一系列语言文字的训练, 渗透了语文学习的方法, 尤其在精读课文这一块, 我利用录像、投影等手段, 设计了读文释义、读文换词、读文说句、读文画图、读文练说等练习, 讲读练三结合,学习说明文特有的语言文字, 理解课文阐述的科学知识和道理。

  当代的语文教学不再是静态的`, 而是动态的。本课的教学将学生的视野由课本引向更广阔的空间, 引导他们多读书, 爱读书, 会读书。为此, 无论在讲评、激励, 还是教学末尾, 我都由课文到实例,到生活, 到课外书籍, 指导学生多阅读, 多观察, 多积累。生活中还有哪些复杂联系呢?最后,我引导学生到课外去读书、上网、请教家长等,通过各种广泛的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并模仿课文第1、2节的写作方法,也来写一写复杂联系。

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课文分析

  这首诗时当代使人柯岩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作品。当时正值“*”后期,噩梦将过,光明即来。诗人用“种子的梦”为题,抒发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新生的寄托。作者在诗中运用浅显、形象、人性化的语言来向我们描述种子的梦。诗中把种子比作“沉默的鱼”,用拟人化的写法表现出种子的美好梦想:在寒冷的冬季,种子默默地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吸收着养分,积蓄着力量,梦想自己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抒发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

  二、说教学重点及确立依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文大意,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唤起学生创造性想象,走进种子幸福美妙的梦境。这一重点的确立依据语文课标高年段诗歌教学目标“朗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引导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另外深刻领会诗人对明天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是本讲文字背后的内涵,渗透于教学环节中,体现疑问教学的人文性。

  三、说教学难点及确立依据

  这首诗运用比喻、拟人的表现手法,语言含蓄、意味深长,有关作者及作品《种子的梦》的资料学生搜集较困难,另外学生对诗歌创作背景,深入领悟诗人身处逆境不畏艰难,坚定信念、憧憬未来的生活激情与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说教学方法

  高年级阅读倡导自读自悟,注重个性化理解文本大意。鉴于诗文语言细腻而深沉的特点,我选择“读悟结合法”,读中悟,悟中读,充分感悟文本,以诗文为凭借,让学生积累与运用语言,放飞思维与想象。另外从班级实际出发贯彻“点拨法”、“对语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者、组织者与参与者作用,构建民主、和谐的智力活动空

  五、教学流程预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积累语言,理解感悟诗文大意,唤起学生无穷的想象。

  3、深刻领会诗人对明天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畏惧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

  4、渗透培养学生在逆境中坚定信念,憧憬美好生活的品质。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歌。

  2、感悟诗文大意,唤起学生创造性想象,放飞思维、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深入领悟诗人身处逆境不畏艰难、坚定信念、憧憬未来的生活激情与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课件

  背景音乐:钢琴曲《梦》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请同学们欣赏一下。(出示课件)

  师介绍:泥土中的种子;破壳待发的种子;长出嫩叶的种子。

  师:看完后,你想对种子说些什么?

  [生自由谈感想]

  师:是啊,就是这样一粒小小的种子,也有着自己美好的梦想,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种子的梦》(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效果。

  1、读一读

  [词语,齐读两次]

  2、填一填

  这篇课文是我国当代女诗人()的作品,全诗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小节,第二部分是()-()小节。

  [指名回答]

  3、想一想

  你希望这节课能解决哪些疑问?

  [自由质疑]

  三、展示目标

  师:除了这几个问题,这节课我们还有这样几个任务:(课件展示教学目标)

  师:为了帮助大家顺利完成任务,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把“金钥匙”:(课件展示金钥匙内容)

  师:现在就带着你这把金钥匙来打开知识之门吧!

  四、导学探究

  课件展示学习提示:

  1、种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

  2、种子遇到了哪些困难?它是怎样实现它的梦想的?

  3、种子的梦想是什么?

  [小组合作,品读,感悟,理解。中相机插入叠词的作用,指导朗读]

  [反馈交流]: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生活的环境。文中的哪一段写出了这些?

  (指导朗读)

  师:即使这样恶劣的环境,种子依然在孕育着梦想,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什么困难?[自由回答]

  师:面对困难,种子并没有放弃希望,它在——[生接读:一点一滴地积攒着力气]

  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为了希望在努力着,同学们,你们说这是一粒怎样的种子?

  (板书:不畏艰难乐观向上)

  指导朗读,感悟

  这样一颗种子的梦想到底是什么呢?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板书: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五、感悟意境

  诗的语言非常优美,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诗中优美的语句吧!

  师生激情齐颂全诗。

  [小组合作,展示交流。]

  六、课堂延伸

  种子的梦是美好的,诗人的梦是美好的。同学们,你们的梦想呢?说说自己的梦想,用你手中的笔写出自己的梦吧。

  [生课堂练笔]

  七、板书设计:(略)

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描写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场面:1976年1月11日下午,周总理的灵车经过北京长安街时,首都人民群众冒着严寒向周总理告别时的感人情景。

  课文以总理的灵车牵动这千万人的心为主线,按“等灵车——望灵车——追灵车”这一事情发展顺序安排安排材料。课文详写了等灵车,望灵车的情景,追灵车的情景写得较简略。因此,要抓住课文的第一、二段作为教书重点。

  二、说教法。

  课文的写作特点是:以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达人们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深切的怀念。因此,文章多以有感情朗读为主,少分析段落。

  三、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首都人民送别周总理的沉痛心情,加深对总理的爱戴和怀念,激发学生更加深爱周总理,学习周总理。

  2、了解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些,哪些地方写得简略些。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理解段意的基础上,编列小标题。

  4、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学习生字、新词。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阅读导读内容。

  (二)渲染情境,导入。

  1、今天我们一同来感受亿万人民群众为敬爱的周总理送别的感人情景。

  2、播放录像带。

  (三)自读理清文路

  (四)深究重点。

  1、学习“等灵车”部分。

  ①解读感悟,把最受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

  ②交流感受,可采用边读边感受的方式,可采用评读的方式。

  ③看录像谈感受。

  ④练习朗读这一段,连同自己的描述的情景,一起有感情地叙述下来。

  (意图:通过朗读,感受当时的环境及人们的心情;通过练说,感悟当时人们送总理的动人场面。)

  2、学习“望灵车”部分。

  ①自由朗读,读出最受感受的地方。

  ②教师指导感情朗读。

  ③请同学们想一想,人们此时可能在想什么?

  (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课文来写,也可以结合自己的课前搜集的材料,如总理生前怎样为人民日理万机、鞠躬尽瘁,怎样在艰难的岁月里斗争,怎样在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等内容来写。)

  ④交流学生写的内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来。

  ⑤播放录像,有朗读课文。

  (意图:体现课内外融合,体现读写结合,从读写中感受人们对总理的深切爱戴之情,并激发学生随总理的崇敬、怀念之情。)

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网络以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及丰富的表现力、快速的信息传递、充分的资源共享性等优势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下面我就围绕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以《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的拓展性教学为例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2、教学重点:

  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利用网络的优势来拓展学生的视野,进行语文整合教学,使学生在体会黄山松树奇的基础上,对黄山四绝及黄山有进一步的了解。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教学重点,我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借助网络资源使学生了解黄山奇松的姿态,感受黄山松的奇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目标的制定是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二、说教法

  网络环境以它独有的生动画面、形象的声音、充足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施展着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针对网络的这些优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发现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浏览网页,阅读课文内容,找出自己希望探究的问题,并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方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搜集资料、阅读资料、思考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信息,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整合,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这些方法的采用,旨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学生引向自主、研究性的学习之路。

  三、说学法

  在整堂课中学生主要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通过教师提供的有关网站,利用超级链接对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积极思考问题,深入了解相关内容。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讨论,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使计算机网络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学生最喜欢的要属游戏了。因此,我围绕课文内容设计了智闯黄山的游戏,让学生通过闯关游戏进入网站的首页,这一设计不仅让学生在游戏中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而且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质疑启思,发现问题。

  进入网页后,教师以过渡:黄山是天下第一奇山,你想了解黄山哪些方面的信息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找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这样,很快就把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可探究性的问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投入到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去,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通过读一读课文,从中发现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接着,让学生通过留言板交流自己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选择有研究性的问题,如:黄山奇松的那些名字是怎么来的?黄山的其它三绝有什么特点?黄山还有哪些风景区?等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确有待研究的方向。

  (三)、自主合作,深入探究。

  这一学习过程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进行的。一开始我就利用学习导航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小组分工合作或彼此提供相关信息。

  2、搜索有关信息资料并加以整理综合。

  3、讨论汇报形式。

  接着学生就可以利用网页上的黄山概述、黄山四绝、黄山景区、黄山特产等相关衔接上网搜索,这些衔接为学生的研究提供相关图片,文字说明等资料。其间,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可以相互合作。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四)、交流汇报,共享资源。

  以你上网获得了哪些收获呢?为出发点来进行交流、汇报,让学生分享各自的上网收获。在交流汇报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以学生自主参与和师生平等对话的自然情境。交流可以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是个别的,也可以是小组的,有图文解说法、导游介绍法、讨论法等,形式可以是灵活多样,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诱导作用,通过相互交流,学生可以了解到黄山各方面的信息,特别是对黄山奇松的姿态有了更深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到黄山松的奇美。这一设计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现有资源,拓展信息空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具有人文色彩的自由、开放的学习环节,使学生在至真至美中掀起情感波澜,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激起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五)、畅所欲言,抒发感情。

  教师评价交流汇报的成果并过渡:结束了黄山的风光之旅后,你觉得黄山怎么样呢?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呢?这一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谈谈网络学习后的感受,再次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并让学生在留言板上畅所欲言。为了给不同掌握层次的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热情。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个黄山文化、网络涂鸦板的超级连接,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学生可以通过选一些诗来吟诵,也可以是画一图来赞美

  (六)、课后延伸,拓展训练。

  学生对于黄山的探究兴趣不能局限于课堂,而应将这种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拓展训练:课后继续上网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发现问题并能利用各种方式解决问题。这一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利用提供的网络,积极为自己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资源背景,从而使学生不断地完成新知的建构过程,自觉地养成信息的获取内化提升再获取的习惯。

  综上所述,我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集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网络这一特殊的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自主性,让他们在主动、互动、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交流信息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左公柳》是语文出版社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主题是“赤子情怀”,讲述的是一系列爱国者的英雄事迹,这篇课文通过对沙漠中左公柳富有感情色彩的描述和讲解,向我们生动介绍了一位100多年

  前为祖国领土完整,不顾年老体衰,毅然主动请缨,千里抬棺赴敌的英雄形象,表现出左宗棠热爱祖国,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壮志豪情。

  二、说学情

  这是一篇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范文,文本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物经历,学生平时接触较少,教学本课时,要结合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文本,了解事件的历史背景,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熏陶。

  另外,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语言文字已有了一定理解,逐步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来引导他们关注语言,感知、领悟文本的内容、内涵和在语言表达上的方法及奥妙,以切实提高他们的语言感受、理解和表现的能力。

  三、说目标

  我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识记生字,学习课文1-3自然段。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制定了以下

  教学目标:

  1、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本文借物写人、抓典型事例写人的表达方式。

  根据目标定位,结合本单元的编写意图,我将“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思想感情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重点,将“借物写人、抓典型事例写人的表达方式”作为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情感是阅读的灵魂,凝聚着作者生命的情致的作品,需要读者主体用心去品味,只有情感的积极投注才能映射出它璀璨的光芒,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刻性。”这是列宁在人们认识世界方面所做的精辟论述,可谓一针见血。

  为此,本课教学我将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自读悟情、激情美读,以“情”为线索,以“读”为抓手,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对话升华中,抓重点文句,品重点文段,充分感受左宗棠满腔的爱国热忱。

  五、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感。

  我利用课前播放新疆民歌,再配以独具特色的新疆风景图画,以此激发学生对新疆的热爱与向往,奠定本堂课的情感基础。接着激情导入:刚才歌中所歌唱的是我国的哪个地区呢?正像歌中唱的那样,我们新疆是个好地方,风吹草地现牛羊,葡萄瓜果甜又香。可是在19世纪60至70年代的时候,美丽富饶的新疆曾一度被外国侵占。那么我们是怎样收回新疆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曲正气之歌,看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这样的设计意在让学生的情感迅速走进情境,在情境中受到感染,从而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然后转入新课,板书课题,让学生读题质疑。学生也许会问“课文究竟是写柳呢还是写人?写左宗棠为什么要以左公柳为题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我这里利用课题质疑,让学生主动思考与课题相关的问题,这也正是学生所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读课文时,才能更有目的地去思考。

  (二)、自主阅读,触摸情感

  1、先让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把自己的体会写在书上。

  2、接着让学生说说左宗棠的什么精神最让你感动,从而让学生触摸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有悟,都给予肯定和认可。

  (三)、深入研读,品悟情感力排众议,主动请缨

  1、当时,台湾被日本人占领,海防也出现问题。由于国力有限,大臣们认为国库空虚,根本没钱打这场仗,清廷内部爆发“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等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他们还认为新疆是千里荒漠,贫瘠之地,同时,新疆路途遥远,运输艰难。这段历史久远,学生了解较少,理解起来较困难,我利用出示地图,为学生进行讲解,接着让学生默读第六段,结合查找的资料,采用小组交流来学习大臣们有哪些偏颇的认识,他们为什么主动放弃新疆。

  2、听到大臣们这么多偏颇的认识,主张放弃新疆,你的心情怎样。面对这么多偏颇的认识,左宗棠又是怎么做的呢。(板书:力排众议)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力排众议”和“拱手相让”,深度追问他是怎样力排众议,拱手相让的有什么,还有什么,激发学生充分想象:(我们拱手相让的是160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千辛万苦建立的基业,丰富的粮产和矿藏,聚宝之盆。新疆是我国西北门户,这里不仅军事地位重要,而且物产丰富,还是连接欧亚的通道。)

  以上设计我们看到了左宗棠高瞻远瞩,让我们想象当时面对群臣的叫嚣,他挺身而出,毫无惧色,大义凛然力排众议的场面.借此深化学生的读,通过读来展现左宗棠铁骨铮铮的风采。采用不同形式的个别读、师引读、齐读指导学生读出左宗棠的坚决、果断和满腔的爱国热情。

  3、69岁高龄的左宗棠身体非常虚弱,经常咳血。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但发出了力排众议的豪言,还作出了怎样的壮举?(板书主动请缨)(齐读第七自然段。)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意在让学生感悟他满腔的爱国热忱和保卫祖国的决心。(板书:爱国)借此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知道作者是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来表现左宗棠这些品质的至此。学生已明确了左宗棠力排众议主动请缨的爱国事迹。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写人的时候,要选取典型事例来写,写时要注意有详有略。

  抬棺出征、收复新疆

  4、左宗棠收复新疆用了两年时间,这两年中有血雨腥风的战斗,有和敌人巧妙的周旋,还有与沙漠恶劣环境的抗争。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没有写这些,却偏偏选取了抬棺出征这个材料。学生的情感与语文学习相伴相生,我利用出示抬棺出征画面,再配以震撼人心的音乐,引导学生伴乐自由朗读这一部分,把最能打动自己的词句画出来,在书上做出简单的批注。这样感性认识的丰富,带领学生进入了情境,学生的朗读也就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随机出示重点句子:“然而这个刚毅坚韧的湖南老人,面对兵马疲惫、粮饷匮乏、运输艰难等困难重重,仍信心百倍。他肩负着国人的重托,胸中燃烧着正义的烈火,率领六万湖湘子弟兵,悄然离京,马不停蹄地赶往千里之外风尘滚滚的战场。 临出时,左宗棠便郑重地吩咐部下,如果他在收复新疆失地的征战中死去,就用这口棺材收敛他的尸体。”接着引导学生向左宗棠提问。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你面对重重困难,还这样信心百倍呢?你为什么要抬着棺材上前线?然后采用角色换位的方式让学生说说左宗棠是怎么想的。这样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重重困难与抬棺出征的对比矛盾中,体会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不赶走侵略者决不还朝的决心。

  教师激情导读:是啊,从你们的发言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一个年愈七旬的老人那颗剧烈跳动的爱国心,那份赤子情,那种为了正义、祖国领土统一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面对左宗棠视死如归的决心,在场的官兵会怎么想?面对强敌,他们又会怎么做?以此激发学生的说,深化学生的读。

  植树造林,建设新疆引导学生认识到:左宗棠凭着满腔的爱国热忱,收复了新疆失地,而且,他凭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为新疆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事。种树是左公建设新疆中最典型的事例。引读13自然段,本段采用以读代讲的形式来学习。

  然后补充资料:他的朋友杨昌浚到西北为他筹备军务时本以为会看到王之涣《凉州词》中描绘的景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学生齐读),没想到看到的却是片片树林,写出了:“新栽柳树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诗句。(出,学生齐读)

  从左宗棠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抬棺出征,收复新疆;植树造林,建设新疆的壮举中,从几万将士与侵略者的战斗中,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他们的爱国情、赤子心。

  (四)、解题,升化情感

  此时,在孩子们感受到了左宗棠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后,再来理解作者已经把柳树看作了爱国将士,看到这柳树,就仿佛感受到了像左宗棠一样的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所以说它是精神之树。因此对它产生了景仰之情。让孩子知道此时的“左公柳”不仅仅是那棵生长在千里戈壁滩上的大柳树,更指为保卫新疆和建设新疆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左宗棠。

  (五)、 布置作业,延续情感

  (1)左公虽去,道柳尚在。这柳树承载而且延续了左公及爱国将士们的精神气节。作者借左公柳突出人的品质。接着让学生谈谈本堂课的收获,可以是写作方法的学习,也可以是人物精神的学习

  (2)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阅读有关左宗棠的历史故事,进一步了解清代名将左宗棠的事迹,以此受到熏陶和教育,延续学生的爱国热情。

  激情升华,孩子们现在国家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策略,新疆就属于其中一个重要的省份,国家制定了大量政策,措施发展新疆,建设新疆,在这里让我们共同祝愿新疆的明天更美好!

  以上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为了做到师生在融入文本,引发共鸣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教育,从而生成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

  板书:

  左公柳

  左宗棠

  力排众议 主动请缨 典型事例

  抬棺出征 收复新疆 语言神态

  植树造林 建设新疆

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扞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教学难点是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和的观念。

  二、说教法:

  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是一篇书信体文章。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语言朴实,情感强烈,读之催人泪下。但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

  (一)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首先是利用下载的图片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因为学生们均来自农村,信息资源渠道狭窄、闭塞,对于世界局势可谓是一无所知。教师把远程教育资源经过选择、整合、加工后再现情景,让学生形象感知世界局势,从内心深处先唤起他们对战争的愤恨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之情。

  其次,根据新课标理念、教材和学生实际,对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进行适当选用:利用图片、数字等资料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大量系统的事实资料,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更深切地感悟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也更准确地理解“世界并不太平”,更易激发学生情感与作者达到共鸣,从而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局势,树立维和观念。

  (二)引导学生多揣摩,从作者的失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

  教学中,通过学生读文质疑,教师梳理出四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特别是含义深刻的句子及信中“我”的呼吁重点理解体会、感悟交流。教学中还采用换位体验:假如你是雷利,你会怎样介绍爸爸?假如你是雷利,当看到爸爸的遗体躺在灵柩里时,你的心情会怎样?……从重点语句(如“失父之痛”的句子、“世界并不太平”的语句以及“对渴望和平的情感”的句子等)的揣摩、情感体验中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三)加强指导多读,让学生在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情感。

  当学生真挚情感急于表达时,读书是最好的表达方法。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尤其是重点语句,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渴望,特别是“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和“让二十一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等语句的朗读,要达到本文情感的高潮。

  三、说学法:

  这篇课文的重难点语句较多,作者的情感学生从无体验,他们对此难以理解。因此我设计这样让学生去学习:

  (一)观看图片,进入情境。

  要让学生能体会作者情感,为他们创设一个催人泪下的情景很有必要。学生通过观看画面,听师解说,初步形成一种世界需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意识,也为课文的重点语句的理解学习打下了情感基础。

  (二)质疑解疑,理解感悟。

  通过学生读文质疑,抓住含义深刻的重点语句理解感悟(找句、勾画、批注、体会、朗读),并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补充大量的事实资料(图片、数据等),让学生从作者的字里行间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世界并不太平及渴望和平的感受,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一步从内心深处强烈地树立维和观念。

  (三)升华情感,拓展练笔。

  在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后,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除了从读文中倾吐自己的感情外,还有千言万语要倾诉,让学生在《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声中,用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符号等尽情抒发自己此刻的心情,让学生的情感一泻千里,一吐为快,从而维和的信念更为坚定,并将化为今后的行动:如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或给战乱地区的儿童献爱心等。

  (四)说教学程序:

  在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寻找了有关的远程教育资源和教学资料,进行了一番思考分析之后,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书信的主要内容及重点词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从而树立维和观念。

  (3)技能目标:让学生结合远程教育资源理解重点词句和体会情感,以及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这样,教学目标明确了,上课也就能有的放矢,较圆满地完成预期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程序的设计上,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见教学步骤),尽量使课堂每一分钟能得到合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取舍、使用均要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它们的配合使用尽量能达到天衣无缝,为教学过程服务,使课堂教学因此而生辉添彩,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五)说板书:

  随机抓住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闪光点”及时板书,使板书提纲列挈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重难点,起到引领、启发等作用。

【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6篇】相关文章:

1.小学五年级语文《我喜欢》说课稿

2.小学语文《观潮》说课稿

3.苏教版小学语文《绝句》说课稿

4.人教版小学语文雷雨说课稿

5.小学语文热门课程说课稿

6.小学语文完整的说课稿

7.语文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范仲淹的故事》说课稿

8.语文《兰亭集序》说课稿

9.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天游峰的扫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