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10-14 08:32:5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总8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总8篇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直观地认识,能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它的特征,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验,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但本班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经历观察、分析、猜想、实践的学习过程,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角形画高的方法。教学中,为了形象直观的展示学习内容,我使用了多媒体、塑料小棒、三角形硬纸板和彩色平面图形等教具和学具。

  这节课,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旧知导入,激发兴趣。

  在第一环节我分为两个层面:

  首先我出示一组生活中图片,让学生找学过的平面图形,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将这些平面图形贴在黑板一侧,然后重点问对平行四边形都有哪些了解? 我对高和特性作重点板书。

  接下来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三角形,再通过我提供的第二组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引出课题。

  这一环节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导入,在情境中自然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达到旧知迁移的目的。突出平行四边形的复习,尤其是高和特性的复习,为新知过渡做了较好的铺垫。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我安排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三角形意义的教学,安排了以下活动:

  1、摸三角形,观察三角形特征。

  2、小组交流,派代表阐述小组意见。

  3、师生共同总结三角形的意义及特征

  多媒体演示三角形的特征,教师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三角形意义教学既是本节课重点也是难点,我安排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的活动,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意义和特征,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用。

  第二层面:画三角形的高

  我首先安排学生尝试画高,一名学生板眼,试说方法,选择画高工具,然后我引导画高的方法。此环节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1)是学生画的高和说的方法都正确,教师就可以借用他的话来说,重新演示。(2)是学生画得不正确,这时可安排其他学生表述意见,教师再引导。接下来多媒体演示用三角板画一条高,然后学生独立画出一条高。通过展示学生画的不同底的高,师生共同总结高和底的概念,然后学生尝试画另外两条高。最后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使学生掌握在一个任意三角形内画出三条高的方法,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接下来通过一组判断练习,既巩固任意三角形的高,又拓展了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高。

  这个层面中,主要是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学会高的画法,还能领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思想,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及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第三层面:感受三角形稳定性

  首先通过回放生活中三角形图片,使学生产生疑问:这些物体中三角形起什么作用?然后学生猜想。最后学生动手实践,用老师提供的塑料小棒拼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

  整个层面通过观察——分析——推理——验证为主线,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获得感性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第三环节、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为了体现数学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

  首先出示一组基础判断题,达到巩固基本概念的目的。

  第二层面是实践应用题:首先出示一个三角形状的台历,使学生明白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接着多媒体出示一把歪斜的椅子,让学生思考如何修理。

  这个精心设计的练习,不仅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概念,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应用数学的能力,体会到把数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快乐。

  第四个环节: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空白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十份的正方形和平均分成了一百份的正方形纸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出示100,问:认识吗?一起说(100)、把100缩小10倍是多少?(板书:10)、把10缩小10倍是(1),把1再缩小10倍,你知道是多少吗(0.1或),把0.1缩小10倍,又是多少呢?(板书:0.01或),接下去是……?(板书:0.001或)

  2、师:像这样,我们可以一直地写下去(用省略号表示)。

  3、这里的0.1、0.01、0.001表示什么意思,他们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吗?引出课题《小数的意义》

  二、探究意义

  (一)教学0.1

  1、如果我们用一张正方形表示1的话,请你估计一下,0.1该有多大,用手比划一下。请将你心目中的0.1在这张白纸上用颜色涂出来。(电脑演示正方形纸、1)

  2、(展示、汇报)说说你是怎么表示出0.1的。小结:要想准确地表示出0.1,我们应该先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十份,再涂出其中的一份,就是0.1。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

  3、取出一张平均分成了十份的正方形,准确地表示出0.1。

  4、请涂出其中的3份,涂色部分用小数怎样表示?用分数表示是(),0.3里面有多少个0.1,空白部分呢?(用小数表示,用分数表示)

  5、投影:阴影部分用小数怎样表示?有多少个0.1,空白部分呢?

  6、想一想,1里面有()个0.1。

  (二)教学0.01

  1、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得到0.1的?

  2、你能在纸上表示出0.01吗?请你在格字图上表示出来(生取出平均分成一百份的正方形纸片)。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空白的部分呢?(电脑演示过程)

  3、请看老师这张图片,你想到了什么小数?

  4、看到0.23,你还想到了什么小数。

  5、请你在方格纸上创造一个新的小数,再同桌间说一说这个小数表示什么意思,看到这个小数,你又想到了那个小数?

  6、生汇报

  (三)教学0、001

  1、对于0.001,你有什么想说?2.黑板上掩饰0.001

  3、看到0.001,你会想到哪些小数?

  三、提炼小数意义

  1、请你观察这三组的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得出:一位小数、十分之几,两位小数、百分之几,三位小数、千分之几等等)板书: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2、小结:像这些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小数。(完善板书)

  3、师:其中的一份,如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我们把它叫做计数单位,也可以写作0.1、0.01、0.001等等。如0.3的计数单位是0.1,它有3个0.1。0.25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0.01。

  4、思考:(电脑)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

  四、解决问题练习

  五、总结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数的性质》,本课时是青岛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蛋的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信息窗二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对小数和分数有了初步认识并且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今后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打下一个比较好的铺垫。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和对教材内容理解、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通过猜想、验证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

  2、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并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直尺、正方形纸片,多媒体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学学习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1、以学生活动为主体。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

  2、体现规律形成的全过程。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的奉送结论,而是在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猜测、操作、验证,发现、分析、归纳和巩固运用。

  3、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中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基于以上对教材教法的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以超市购物的话题引入,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关于小数大小比较的问题,引导学生猜测“铅笔和橡皮,哪一个贵?”,这样设计,不仅让学生复习上课时的内容,而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使学生切身体会数学于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 猜想验证,探究性质

  本环节我设计以下几个层次:

  1、小组合作,初步感知 在猜测0.9=0.90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你的猜想正确吗?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工具,通过量一量,涂一涂,验证自己的猜想。然后让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小数,你有什么发现吗?”(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引导出小数的末尾有没有0,小数的大小一样。)

  这样设计把问题放到小组中,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参与活动,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相处,提出自己的看法,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动手量一量、涂一涂进行验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见解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举例验证,总结性质初步验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我们的猜想是不是对所有的小数都适用?”,组织学生进行举例,然后小组合作验证,全班交流,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通过交流,总结板书: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这样,让学生在初步发现规律之后,举例验证,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不仅让学生初步学会了举例验证的方法,而且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本环节意在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初步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3、利用性质,体会价值

  本环节设计让学生初步应用小数的性质对小数进行化简改写,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在这个过程中,设置关键性问题“这个0可以去掉吗?”“怎样把5改写成三位小数呢?”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13.040中间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把5变成小数后为什么要在它的右下角加上小数点”,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体会小数性质的价值。

  三、练习反馈,巩固内化

  本环节设计三个层次的题目,包括基本题,综合题和拓展题。基本题的设计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巩固基本的方法和技能,综合题关注差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拓展题关注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总结质疑,自我提高

  让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总结学习方法,并在自评与互评的反思中提高。

  基于教学环节的设计,为了突出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板书如下:

  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以上是我对这一课时的教学设想,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沿着“实例——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迹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体验探索、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我相信学生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此节课的教学内容,基本达到教学目标。说课完毕,欢迎指正,谢谢!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了解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2.根据折线统计图,学生能描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学会预测问题的结果或趋势,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4.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奥运事业的爱国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说教学理念

  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设计新颖的导入与例题教学,打破了传统数学课的枯燥无味,给数学课富予新的生命力。导入用奥运会,画图用乐乐的体温表,练习用老总选择人员进行进修等,从而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说教法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特别是采用了课件演示描点的过程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画图的过程,和课件演示线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倾斜角度决定增减幅度的特点,从而突破画图和归纳折线统计图的难点。

  说学法

  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成激趣导入——探究新知——实践应用——总结特征——运用知识五块内容,

  在激趣导入部分:通过今年奥运会的知识进行激发学生兴趣,从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来直接引入“折线统计图”。

  在探究新知部分:复习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了解统计图的制作过程,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和根据变化趋势预测下一届奥运会中国的金牌数量。

  在实践应用环节,我设计了乐乐的体温统计表:让学生制作折线统计图,除了能读懂图外,还初步理解倾斜角度是决定了数量的增减幅度。从而总结特点:

  先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异同点的对比,真正理解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从不同点来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观察折线统计图中线段上升——数量增加,下降——减少,倾斜角度——增减幅度,从而引出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清晰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最后,在运用环节,设计了三个练习内容:

  一是找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并简单分析数量的变化(股票图、心电图)。

  二是用江南车城两个销售员的的统计图来选择进修的名额,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三是比较两个内容,从而来选择哪一个内容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主要是为进一步进一步突出折线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的特点。

  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既简洁明了,又一目了然,体现了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这节课,我认为学生动手了,但小组合作,讨论得还不够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内容及编排意图:

  《求小数的近似数》是义务教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节的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数近似数后的一次扩展,同时又为后面改写成以万和亿作单位的数做好知识铺垫。教材内容展示了豆豆测量身高这一现实情境,说明小数的近似数在实际测量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加深对小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近似数的意义,掌握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理解并应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知道精确度的含义。

  2.经历类比迁移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通过观察、发现、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推理及概括能力,初步掌握“迁移”、“数形结合”等学习数学的方法。

  3.感受近似数的实际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并应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2.理解求小数的近似数时,近似数末尾的0不能省略的道理。

  四、教学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近似数末尾的0不能省略的道理。

  五、教学流程: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五环节教学,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新知——回归情景,深化理解——反馈练习,拓展提升——课堂总结,回归生活”。具体设计是: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观察主题图,学生明确了用 0.984米、0.98米和1米三个数据都能表示豆豆身高后提出问题:他们是怎样得到豆豆身高的近似数的?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对求小数近似数的探究欲望。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由整数类比迁移到小数

  在回顾了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后,做出强调:求近似数一定要用约等号来连接。随机提出猜想:求小数的近似数是否也会用到四舍五入法呢?

  2、自主探究,保留一位小数

  接着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探究:保留一位小数求近似数。在充分理解了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的含义后放手让学生探究,相互交流,汇报时,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的完整的叙述。由于学生能够在求整数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类比迁移,这一环节表述的比较完整,能轻松的将内部思考过程外化为语言表达。

  3、汇报交流,提炼方法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回顾求1.93和16.195近似数的过程比较讨论得出共性,都是按要求保留一位小数,都要看到小数部分的百分位?不同点是:一个运用四舍法求到的近似数会小于原数,一个运用五入法求到的近似数会大于原数,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明确了四舍五入法仍然是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4、借用数轴,直观理解

  (1)直观发现1.93距1.9更近

  但为什么求近似数省略部分的最高位小于5时要四舍,不小于5时要五入呢?在提出这一问题后,学生还是会从四舍五入的方法本身进行思考和解答?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时,数轴便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借用动态的设计,数形结合,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因为1.93的位置更接近1.9,所以1.93保留一位小数后约是1.9。

  (2)直观列举,体味“四舍五入”的道理

  在学生能从“四舍”,和“五入”两个角度思考出近似数是1.9的两位小数后,也更容易思考出近似数是1.9的最大两位小数和最小两位小数是多少。

  (3)理解保留一位小数为何只看百分位

  从而得出:因为百分位的数决定了原数的位置,所以无论是几位小数在求近似数时,只要保留一位小数只需要看百分位的结论。进而小结出保留一位小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后,又让学生再类比迁移,得出保留其他位数的方法。

  5、类比迁移,尝试归纳

  接下来,充分运用练习题的辐射作用引发学生的逆向思考:你能找到能保留三位或四位小数的数吗?为什么?明确原小数至少应该比保留后的近似数多一位。

  三、回归情景,深化理解

  在学生类推到保留整数的方法后,回归情景图中提出的问题,由0.984怎样想到0.98的,又怎样想到1的呢?这时,学生已能较熟练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找到0.984保留一位小数的近似数后,再一次引导观察、比较发现:同一个数因为要求不同,会有不同的近似数,但保留位数越多,就越接近准确数,开始的结论是根据小数的性质结果近似数末尾的0能够去掉:经过讨论后发现因为保留位数的需要(即占位的需要)不能去掉。在此,又借用数轴直观演示近似数为1.0和1的准确数范围,让学生感知到:保留的位数越多,准确数的范围就越小,相应的精确度也就越高。从而得出结论:在求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最后提出问题:回想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和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相同吗?从而建构起数学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随后,学生自主看书学习,进行查漏补缺。

  四、反馈练习,拓展提升

  以闯关形式设计的反馈练习富有层次性,思考性,体现变化,能让学生在多种变式中体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实质。体会到运用所学知识胜利闯关带来的成就感,但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给学生更充分的表述机会,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五、课堂总结,回归生活。

  本课的最后一次讨论是在本课结束,寻找小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购买商品时该付8.953元的究竟会付多少钱呢?由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学生会考虑付9.00元。虽然付8.95元相对来说更实惠一些,但实际上5分的钱数已很少见,所以会保留整数付钱更符合生活实际情况,这样,就让数学知识富于了鲜活的生活气息。

  总之,求小数的近似数内容抽象,本课着重引导了学生在疑惑处、重点处、难点处进行讨论,重视对知识源点的梳理,力争让学生理解:求近似数要用“四舍五入法”,以及为什么用“四舍五入法”。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确定位置(一)》,现在我从四个方面进行这节课的说课。

  一、说教材和学情

  1、教材简析

  《确定位置》(一)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位置与顺序、方向与路线等有关内容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先从情境入手,感悟确定位置的数学表示方法。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感悟新知并灵活运用,为今后学习空间位置的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在第一学段学习过位置与顺序,方向与路线,但这节内容是数形结合,很多知识是认为规定的,因此我认为学生在接受数对的知识时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立与依据

  《课程标准》为这部分内容设定的目标是“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具体情境中的位置”。根据这一目标,在深入挖掘教材,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结合本节课内容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①、能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②、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

  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得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正确地用数对表示方格图上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数对的意义及表示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及教学媒体的运用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程的要求,课堂教学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基本观念。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将采取“自主探索—交流合作——引导点拨”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学习,在交流合作中完善和提升知识。老师在巡视过程中关注差异,适时点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达到自省自悟的目的。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汲取集体智慧,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自主课堂,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都是学习的主人。多媒体教学,加以引导,辅以直观演示,让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涂位置,给予学生直观经验,加深印象。老师的多元评价方式,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三、说教学设计

  本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思想,我在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情境图的基础上,还创造性地安排了其他活动,以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生动有趣的情境十分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导入时我预设了这样的情境:首先与学生谈话,用第几组第几个确定位置,这样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又简洁明了的导入课题,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存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预设了一下教学活动。

  1、①、自学课本P80,完成“说一说 ”(1)、(2)

  ②、试着总结数对的表示方法、读法和应注意的地方

  为了“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我准备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接着小组交流讨论总结,再由小组长综合小组观点作代表发言。如果有需要补充的地方,老师稍加引导与点拨。这样,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从而顺利的解决了教学难点。

  2、在方格纸上找出相应学生的位置。

  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抽象思维能力,学会数学的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由班级学生的座位,抽象出方格图,让学生在方格图上找出相应学生的位置。学生可以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找准位置写好数对。在学生熟知的环境中通过自省自悟解决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3、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重视灵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学以致用”是新课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针对这一原则,我安排了适量的梯度练习题:

  教材81页练一练的第一题,进一步巩固数对需要用2个数表示 ;接着根据数对连线,发现连出的是什么图形,既巩固了数对知识,又增强了趣味性。最后出示电影院的座位,让学生判断谁和谁坐得近,重在引导学生观察同行和同列的位置有什么特点。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动机,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

  4、总结全课

  用提问的方式问学生这节课的收获,引起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再现,更有利于学生从习得阶段进入保持阶段,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接着让学生思考数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不仅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5、作业布置

  教材81页练一练第二题和教材82页游戏。这一步是必须的一个环节,因为这一阶段学生正是记忆从保持阶段进入回忆阶段,学生根据老师在课堂中所提供的线索进行知识的提取。教材82页游戏更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以致用的信心。

  四、说板书设计

  根据板书设计的直观性、条理性、简洁性、多样性和启发性的原则,我将板书设计如下。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是小学教材第三册的《秋游》。

  教材分析:

  这是一片情景交融的散文。全文生动地描绘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郊外游玩的情景,表现了孩子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的欢快心情。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简要叙述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郊外秋游。第二、第三自然段分别描写了秋天的天空和田野的美丽景象。作者按照从天上到地面的顺序,抓住秋天里天空、白云、稻子、高粱、棉花等形态和色彩上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气的秋景图。第四自然段叙述了同学们秋游时在草地上尽情玩耍的情景,充分展现了同学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享受的愉快心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会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紧扣文中的词句,把观察、想象、朗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悟意境美和语音美培养其语感。

  教法学法:

  整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创设了生动的情境,以读代讲,在读的过程中紧扣文中的词句,把观察、想象、朗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法与教法相适应,采用“看看——读读——想想——说说“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用心体验,用情表达。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炎热的夏季过去了,秋姑娘已悄悄来到我们身边,你发现了吗?(生自由说)在这金风送爽、天朗气清的美好的季节,有一群小学生,跟着老师去郊外游玩。想不想知道他们去哪游玩,看到了什么,玩的开心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创设情境,朗读感悟

  1、师范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渐渐”,指导读好"渐渐"。用"渐渐"说一句话。指导朗读。

  2、(课件播放蓝天白云画面),你们看到什么?觉得秋天的天空怎么样?(美)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描写秋天的天空?女生读课文。生讨论交流

  (1)秋天的天空是怎么样的?

  (2)除了蓝天还写了什么?白云像什么?

  (3)天上的白云真有趣,它们有时像白兔,有时像绵羊,联系平时所看到的来说说天上的云还像什么?句式练习(课件出示句子):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几朵白云有时像( ),有时像( ),有时像( )。指导朗读。

  3、(课件播放田野画面)说说农田的景色。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农田的美景,男生读。小朋友,你们觉得农田美吗?美在哪里?(学生自由讨论,师相机板书)你能来说一说,田野里稻子黄了,黄得怎么样?高粱红了,红得怎么样?棉花白了,白得怎样吗?可以只说一种,也可以说两种,能说三种就更好了。(课件出示句式):农田里,稻子黄了( );高粱红了( );棉花白了( )。学生练说。(各自练,指名说)指导朗读。

  4、(课件播放田野画面)同学们在郊外玩得怎样?书上是怎么写的?师引读第四自然段。大家玩得开心吗?(板书:开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家玩得十分开心?请小朋友边读课文边圈画相关的词语。指导理解。练习用“有的……有的……有的……”说话。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课外拓展,深化主题

  1、(课件播放秋天果园的画面),看后练说秋天到了,果园里( ),( ),( )。

  2、(课件播放秋天的山村画面看后练说,秋天到了,大雁( ),枫叶( ),许多树都( )。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分析教材:

  面积和周长的对比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P101的教学内容。但由于此教学内容是原人教版第六册的教学内容,而新教材是在本学期更换的,所以现在的四年级学生其实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面积和周长的对比这部分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已是旧知。所以这节课的目标是在学生已学习过面积和周长的对比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合作、讨论、比较,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和感受,并着重于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相应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比较出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并能正确的计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教学难点是能正确地运用相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学法:

  由于此教学内容是学生已掌握的,所以这节课是在原教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加深对面积和周长的理解而进行了改编设计的,在设计上着重于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力求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所以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先是通过学生对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相同吗?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复习面积和周长的比较的知识,并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和感受。然后在这基础上,把面积和周长的比较的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如:对房屋的装修及修建花园)中,由基础性应用思考性应用拓展性应用创造性应用的逐层提高,力求从中提高学生运用相应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1.小组合作学习突出学习方式变革,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精神。

  本节课运用把学生六人分为一个小组的学习方法,利于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与合作精神。使学生们能做到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把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组成网络,形成信息交流量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

  2.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生动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把整堂课融入到一个童话故事中,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整个练习设计成帮小灵通修建一个美丽的家园(包括对房屋的装修及修建花园),学生每完成一个练习或活动,计算机就会显示相应的成果,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在讨论中比较。

  创设情景,通过童话故事的引入,让学生对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相同吗?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和完成P101的例1,从而复习面积和周长的比较的知识,并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和感受。

  二、在应用中比较。

  1.基础性应用。

  口头列式解答:小灵通拥有的边长是20米的土地及长16米、宽10米的房子的占地面积和周长。

  2.思考性应用。

  帮小灵通装修客厅,包括:(1)给客厅做一扇大门;(2)给客厅的地面铺上地砖;(3)用石膏线吊天花。通过解决这三个问题,培养学生选取相关信息并运用已有的相应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展性应用。

  帮小灵通装修房间,包括:(1)给房间围地脚线;(2)给房间窗户配玻璃要多少钱?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要考虑到实际情况的意识。

  4.创造性应用。

  小组内进行两个活动。

  第一.讨论在花园内围一个面积36平方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玫瑰园,要用多长的篱笆?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第二.讨论在花园内修建一个周长为12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金鱼池,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怎样围面积会最大呢?

  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现合作的精神。

  三、小结评价。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在刚才解决这么多问题的过程中,觉得自己有什么收获?

  由学生自己进行评价和小结,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四、发展延伸。(机动)

  如有时间,可进行一个小组活动,请每一个小组在美丽的家园的图纸上设计如何在花园内修建金鱼池和玫瑰园,要求能既省材料,又美观。

【关于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总8篇】相关文章:

1.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汇总9篇

2.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汇总10篇

3.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汇总十篇

4.关于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五篇

5.关于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

6.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九篇

7.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

8.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汇总七篇

9.数学广角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