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说课稿

时间:2022-07-24 19:27:3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优秀-说课稿模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说课稿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优秀-说课稿模板

优秀-说课稿模板1

  一、 教材及学生分析

  《森林音乐会》是根据省信息技术小学实验教材第二册《卡通贝贝手拉手》一课中的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创编的一节课。这节课主要对学生进行图形翻转、旋转训练,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画图软件操作有了一定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画图软件的难点也是学生能够熟练、快捷使用画图软件的基础之一。基于以上原因,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认知,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等年龄特点,同时结合学科课程整合理念,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与技能:掌握图形的翻转、旋转操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体验到将学到、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生活中的乐趣。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如下:

  重点:掌握图形的翻转、旋转的操作方法

  难点:使学生能够理解旋转角度的变化区别

  二、教法阐述

  信息技术课程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根据《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利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创设森林音乐会学习情境,设计了三个任务,即编排座位、整理乐器、制作奖品。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动手结合画图工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

  本节课我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示范操作,学生通过自主实践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性,培养创新精神。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

  三、学法指导

  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教学时我在创设的三个情境任务中设疑激趣,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学生遇到困难后教师引导他们列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主选择可行的办法去解决实际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顺利地完成任务获取新知。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二)任务驱动,合作交流

  (三)综合实践,探索创新

  具体阐述: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学生如果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他就能自觉地排除多种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

  教学伊始我利用动画短片导入课,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出示课件)同学们,大森林里正在召开动物音乐会,有许多小动物都来参加。瞧!就连平时不爱参加集体活动的老虎兄弟小虎和小壮也来了。你们看,他们两兄弟长得有什么特点?当学生看到这幅图画时,马上就会发现问题:这两只小老虎长得一模一样,只是方向正好相反。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只小老虎是怎么做出来的吗?从而引出本课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水平翻转。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二年级学生。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课一开始就让他们自学本课内容,相对有一定难度。所以我采用了教师示范演示的教学方法。借助屏幕广播示范讲解图形的水平翻转,学生练习操作并且屏幕展示学生完成作品。学生在展示过程中提高了自信心,也激发了其他同学学习兴趣。

  (二)任务驱动,合作交流

  在学会“水平翻转”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垂直翻转。看了就会记住,做了就会理解。所以要突破重难点,就应趁热打铁让学生动手独立操作。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自学—尝试”的实践中温故知新。本环节分两个任务展开:

  任务一:排座位

  (出示课件)“音乐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可调皮的小猴子和小松鼠却没有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这可急坏了总导演大象伯伯。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动手帮帮小猴和小松鼠回到自己正确的位置上去”。学生在操作时,会发现小猴子利用水平翻转放不到正确的位置。这时我提出:遇到困难怎么办?引导学生回想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看书、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或问老师来解决问题,最后学生自主选择一种可行的方法学习垂直翻转。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自主选择适当学习方法,学会新知。

  任务二:整理乐器

  (出示课件)小动物们要根据自己的节目选择不同乐器进行表演。可他们到乐器库取乐器时却发现:乐器摆放的一点也不整齐,乱七八糟的。原来是乐器管理员小熊一时贪玩忘了整理。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熊整理一下乐器吗?

  学生已经掌握了遇到问题时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有了任务一的基础,任务二相对容易操作。在制作课件时把水平翻转和垂直翻转的使用也加入其中,进一步巩固新知。课件中特别设计了“吉它”运用所学知识不能一次翻转过来,从而引出本课的难点。由于学生对角度没有直观的认识因此我设计了一组课件,(出示课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90°、180°、270°旋转的变化。学生在讨论中得出正确答案以此突破教学难点。在这里我们将会感受到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帮助小熊整理乐器,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

  (三)综合实践,探索创新

  抓住小学生具有模仿能力强,有强烈的创作、表现欲望的特点,我设计了“综合实践,探索创新”这一环节,让学生品尝到收获的乐趣。

  任务三:制作奖品

  (音乐会结束了,观众评出了最喜爱歌手,大象伯伯想请同学们帮忙用准备好的树叶拼贴叶画,并从中选出一幅优秀作品奖给获奖者,现在就让我们动手吧!

  在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我也精心做了安排。力求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第三个任务制作奖品主要是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通过翻转、旋转树叶拼贴叶画,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手创新展示自我的机会。将信息技术学科与美术、科学等学科巧妙的结合起来,努力体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

  为了检验和促进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目标的效果,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五、板书

  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优势把板书用多媒体软件教室的“屏幕广播”功能向学生展示。整个板书直观形象,步骤清晰让学生一目了然。

  六、效果预测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数学、品德与生活两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学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教师的讲授作用与引导、启发作用。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3、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创设适当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优秀-说课稿模板2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地位、作用

  本课内容是本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是 “现在进行时”,主要学习句子What are you doing ?I’m … .What is he/she doing? He/She is …. 本单元出现了八个单词,都是动词的现在进行时态今天这一课是第一课时。所以今天的内容主要是呈现并操练八个单词,顺便结合句型进行交际活动。

  (二)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新课标以及大纲要求,结合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认知目标:

  (1) 能正确听、说、读、写词汇playing shopping studying painting eating runningsleeping writing

  (2)正确听、说、读、句型 What are you doing ?I’m … .What is he/she doing? He/She is ….

  2、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意识,团结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能正确听、说、读、写词汇 playing shopping studying painting eating runningsleeping writing

  (四)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人称代词进行交流。

  二、说教法、学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英语教学一开始,就应当注意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采用情景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交际法等进行教学。

  1、 情景法

  2、 情景法强调语言在情景中的应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英语,使教学在生动活泼的情景中进行。学生在轻松的情景下,容易学到知识与运用知识。

  3、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图象、声音、文字于一体,使教学内容更生

  4、 动、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的知识。

  5、交际法

  学习英语,目的在于用英语进行交际。英语要作为交际工具来教,也要作为交际工具来学,做到学用统一。在教学中,我遵循这一原则,提供较真实的情景。如:在引入新课时教师和一学生正在打篮球,让学生体会现在进行时,活学或用所学知识。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本堂课主要以现代化电教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教学效果。我根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看图说出他/她/我在做什么,设计了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同时通过多媒体的运用,设计各种小游戏,记忆看等多种形式的演练,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

  三、说教学程序

  Step1 Free talk

  师生交流,既复习旧知,又很好地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为下面的合作学习打下基础。

  Step 2 Lead in

  首先教师和一学生在打篮球。

  设计思路: 每一堂课的开头很重要,要在上课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兴趣,这样便容易开展下面的内容。学生都喜欢玩,看到老师在课堂上打篮球立刻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唱歌曲迎合了儿童的心理需求,从而促使他们在轻松自如的情况下,主动地学习。所以课前的预备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

  Step3、 Presentation

  结合单词句型操练时,设计几个有竞赛的游戏,学生在玩游戏中既开心又可以巩固所学的单词和句型。根据多媒体音、形、色、像图文并茂的优势,提供不同的时间,给 学生创设了学习练说的机会,这样的练习,既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使学生体验到了知识收获后的满足。

  Step 4、sing a song and finish activity

  这一环节,根据儿童认知特点,学唱歌曲迎合了儿童的心理需求,从而促使他们在轻松自如的情况下,主动地学习。歌词正好与所学的句型一致。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听、说、读方面得到练习、巩固.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语调和语感。

  Step 5、播放FLASH动画

  这一活动的设计,是对本课教学的有利巩固,学生都非常喜欢Gogo这个淘气的小生物和他的朋友们,学生学过的句型都在动画里出现,大部分学生都能看懂,学生见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能回答,使学生体验到了知识收获后的满足。

  五、说板书设计

  设计思路:

  板书要求清晰、明了,体现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这里将本课的主要内容呈现在黑板上,同时这也有利于学生学习与运用对话。

优秀-说课稿模板3

  说教材:

  1、本单元内容的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分数的产生及意义》位于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主要学习内容有: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单位“1”,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并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产生和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4、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

  说教法:

  牵引法-----学生已经能将一个物体平均分若干份,并能用分数准确表示各部分大小,由此我引导学生由平分一个物体过渡到平分一些物体,知识牵引过渡,降低了学习难度。

  归纳法-----在三年级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分数,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平分一些物体,得到一些分数,在原有基础上,更加深了对分数的认识,进而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指导练习法-----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认识了分数单位后,通过几组练习题,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说学法: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讨---分数的意义。

  让学生知道单位“1”是什么,平均分了几份,这样的几份表示什么。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再小组探讨、交流、汇报,理解各个分数的具体含义。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课前让学生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中引出本课教学内容。如:一分为二、一心一意、七上八下。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分数的产生及意义(课件出示)

  (1)将1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多少?这一份怎样表示?能用整数表示出来吗?

  (2)课件出示苹果图,学生用分数表示出来,问有什么发现?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归纳:分数的产生、意义。

  2、认识单位“1”

  我为各小组准备了数量不同的物体,让学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来分,在分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出不同的分法。

  (1)教师强调说出单位“1”的含义,不仅指一个物体,还可以是一些物体。(课件出示)

  (2)学生举例:加深对单位“1”的认识。

  (3)说明:单位“1”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单位“1”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

  3、让学生自学分数单位(出示课件教学)

  (1)引出分数单位的概念,强调“其中的一份”。

  (2)指导完成P64的第8题。(课件出示学生做,读出分数,并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三、新知运用

  课件出示习题,让学生做,当堂指名回答,集体订正。小组比赛,学习积极性高。

  四、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再总结。

  说板书设计:

  板书了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重点板书了分数的意义几分数单位的概念,做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生的预习汇报引出教学课题及学习目标,让学生对照目标进行学习。我设计了让学生把学习材料平均分,能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并用分数表示出来这个探究活动。在小组进行平均分的时候,出现这样的问题:得到一个物体的小组很快分了出来,如: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这个圆的四分之一,得到几个或多个物体时学生就不会分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及时进入到每个小组参与并指导分法,但因时间关系,不是每个小组都进入。因此,当我指名一个小组汇报时,就出现了“把9个圆平均分给6个小组成员,每人得到六分之九”这个分数,与我教学的进度内容不符,我的课堂随机能力相当弱,我没有给学生肯定,因为我没有想到这组的学生会得到这样的分数(这是后面才学习的分数与除法的应用),我的冷处理不但暴露了自己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差,更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扼杀,真是值得好好反省。通过这节课让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今后我要加强这些方面的提高。

优秀-说课稿模板4

  一、导语

  现代著名学者林语堂曾经评价过中国古代的一位文人,请大家猜一猜他是谁?(展示课件1,逐一让学生猜想说的是谁)不错,这位文人就是北宋的大文豪苏轼。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文艺通才,他在诗词文等各方面都开风气之先,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与黄庭紧并称“苏黄”,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尤其是他的词,打破了传统婉约的靡丽词风,开创了壮丽雄劲的豪放派词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展示课件2,题目),感受一下他豪放的气概!

  二、学习目标

  学习这一课,我们要注意三个问题(展示课件3,目标),一是带着感情去朗诵苏轼的词作,二是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三是了解苏轼豪放词的特点。在下面学习过程中请大家注意这几个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诵读课文

  1、听朗诵。(展示课件4)这首词很短,文字上没有多少障碍,我们直接看词的内容。首先,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这首词,请大家认真体会,并注意纠正个别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请大家自己自由地朗读,注意放慢速度,体会其中的感情。

  (学生在读课文时,师板书题目)

  3、齐读课文。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尽可能慢下来,要注意抑扬顿挫。

  (二)分析题目

  通过刚才的诵读,我们基本上感知到了苏轼这首词的美。大家看一下这首词的题目,有两个部分组成。

  1、“念奴娇”是什么?(词牌名,只要词牌确定了,每句话的字数也就确定了)

  2、“赤壁怀古”是什么?(题目,告诉读者词的内容)

  3、我们知道中国古代诗词的题材有很多种,比如送别啊,边塞啊,田园啊,这首词你觉得应该属于什么类型的诗歌?题目中有两个字已经提醒我们了!是怀古诗!它也是一种很典型的诗歌类型,这一类诗词有很多,下面我们会陆续遇见。

  (三)总括怀古诗特点

  这样的诗词,一般是由眼前所见到的景物,引起与之相关的历史人事的联想,进而抒发自己的感慨或者胸怀。这样大体我们可以概括为:(展示课件5)观眼前之景、怀历史人事、抒一己之怀。今天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不是也大约有这么三个部分组成。

  (四)分析眼前之景

  1、请大家速读上阕,思考一个问题,看是不是写了眼前之景?如果是,请大家找一个短语(用原话就可以)对所见到的景做一个概括。学生读完后请学生回答——江山如画。

  2、既然是“江山如画”,能不能找到比较典型的反应“如画”特点的句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我们再深挖一下,有没有哪几个词更加凸显了它的画面感?——穿、拍、卷。

  4、欣赏诗词,既要从整体上感知,也要从它细小的环节上去揣摩、玩味,去咬文嚼字。我们看看这几句话好在哪里呢?

  ①把这三句话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博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②这几句话好在哪里?——从不同的角度诉诸不同感觉,“穿”“惊”“拍”都是比拟,“雪”借喻,“千堆”是数量上的夸张。几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引发想像,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

  5、景的特点

  大家看一下,苏轼笔下的景物美不美?能不能在“美”之前再加一个字,能够更好地概括苏轼景物的特点?——壮美!

  6、重读上阕,体会壮美特点

  所以,在上阕,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壮美的如画江山图景!现在我们一起读一下这三句话,要读出“穿”“拍”“卷”的气势来!——学生齐读。

  (五)分析历史人事

  1、引出历史人事。上阕写完了眼前之景,看看有没有对历史人事的联想?文中哪个词已经明显地告诉我们联想到历史人物了?——遥想公瑾当年!

  2、上阕中哪一句话把眼前之景和历史人事自然地串联起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一时”是什么时候?——三国。

  说到三国时,你的脑海里都想到了哪些三国人物?——(选择一排,每人说一个三国人物。)

  4、苏轼想到的是谁?——周瑜。

  请找出一个既点出了时代有点出了他名字的短语——三国周郎。

  5、读下阕,找出作者联想到周瑜的哪些事情?用文中的话概括。——小乔初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几句话看出周瑜什么样的特点?年轻、英俊潇洒、儒雅风度、指挥若定。

  6、总结填表。

  7、用原文中一个词概括周瑜的特点。(周瑜很雄姿?周瑜很豪杰?周瑜很风流?)

  8、集体读一下,要读出周瑜的风流倜傥,潇洒儒雅,指挥若定。“遥想”轻一点,飘渺一点,“小乔初嫁”轻一点,“羽扇纶巾”儒雅风度,“谈笑间”指挥若定,“灰飞烟灭”有蔑视之感!

  9、三国历史人物众多,苏轼为什么要写周瑜?(从作者的遭遇经历的角度思考)(展示课件——介绍苏轼黄州状况)

  10、对比人物形象。

  周瑜是怎样的形象?自己是怎样的状态?看看人家,想想自己,无论哪一个方面自己都是和周瑜相差甚远啊!

  (六)分析一己之怀

  1、集体读“故国神游”至最后。

  2、文中找出一个短语,精炼地概括他的感怀。——人生如梦

  3、哪一个词体现了他的失意?——多情(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对壮志难酬的感叹)

  4、除了失意,还有什么情感?哪里体现出来?——笑,嘲笑,自我解嘲,释怀,表达出旷达乐观的情感。

  (七)回顾总结苏词——豪放词的词风。

  景是壮美之景,人是风流之人,情是旷达之情,苏词把写景、咏史、抒情完美地融合在一首词之中!总的来说,苏轼的词气象阔大,境界雄浑,豪情壮志,奔放驰骋,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感情旷达而不哀伤。这就是苏词。

  (八)我们一起朗诵一下课文,最后体会一下苏轼词的豪放风格。

优秀-说课稿模板5

  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程这四个方面加以介绍。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一、说教材

  1、编者意图

  古诗《涉江采芙蓉》被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Ⅱ选编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总的说来,必修Ⅱ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的诗歌及其发展,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该单元是必修Ⅰ诗歌单元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必修Ⅲ的诗歌的鉴赏打下铺垫。这样的编排顺序,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发展,便于由浅入深地学习我国的古典诗歌。教师也能够据此而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

  2、《涉江采芙蓉》简析

  对于本首古诗所表现的内容,历来存在争议,个人赞同双关说,诗题中的“芙蓉”二字一语双关,既指“芙蓉”这种香草,又暗含“夫荣”之义,以“芙蓉”寓“夫荣”。

  该诗首先说采香花芳草打算赠送对方;然后说所思之人身在远方,心愿难遂;最后说人各一方,忧伤难遣。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注重意向分析,理解诗歌内容。

  熟读成诵,理解其双关的修辞手法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初步掌握通过意向分析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③情感目标:通过本首诗歌的学习,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尤其是古诗的热爱之情。

  4、教学重点:

  展开想象的翅膀,细心揣摩诗歌的意向。缘由:意向分析是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5、教学难点:

  弄清作者的身份,理解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感情。缘由:这首古诗离我们的时代比较遥远,要学生用今人的思维去揣摩古人的思想感情,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况且,陶冶学生的情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说教法、学法

  诱导探讨法为主

  阅读分析法为辅

  三、说教程

  (一)导入

  1935年,陆侃如在巴黎大学文学院博士资格答辩上,一位教授突然问了这么一个问题:“《孔雀东南飞》为什么要向东南飞?” 只见陆侃如面不改色,稍微思考了一下,从容地答道:“因为‘西北有高楼’!”立即博得满堂喝彩。《西北有高楼》是我国早期五言组诗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陆侃如引用这首诗为自己解难,说明古诗十九首影响深远。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同样出自古诗十九首,下面请进入《涉江采芙蓉》。

  (二)学生朗诵,教师正音并范读。

  采之欲遗谁? 遗,读如(wèi)赠送。

  (三)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无名氏作品。原非一时一人所作,梁代萧统因各篇风格相近,合在一起,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诗歌内容,大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子彷徨失意的消极情绪。抒情真挚深入,语言朴素自然,表现委婉曲折,是早期文人五言诗的重要作品,对后代产生很大影响。

  (四)鉴赏

  1、合作探讨

  ①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

  ②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③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④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这句诗是全诗发展的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

  ⑤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⑥本诗的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2、教者小结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故在教学时应当注重对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3、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

  意境高洁、清幽

  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五)指导背诵

  明确:按照诗意的“起承转合”来记忆背诵。

  (六)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优秀-说课稿模板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画杨桃》是人教版课标本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课文对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具体细致,形象生动,能准确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2、说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说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3、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朗读体会法: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步步推移的多种读书形式之中,以具体语言为载体,深层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体会“我”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画画态度,感悟父亲对“我”的教诲。

  2、角色体验法:感情需要感情去触摸,感情需要用感情去交融,这就需要科学的方法来助读,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入深度的学习体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文中的老师,当作文中的“我”。 老师为什么神情严肃?如果你是老师,在这半晌沉默的时间里,你的心里会有些什么想法?想象说话:为什么同学们对我的态度会有这样的变化呢?由此进行角色感受,角色体验,进而理解课文,获得情感。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画杨桃)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4、学习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四)、检查预习情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五)、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六)、布置作业

  l、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七)、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例数第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

优秀-说课稿模板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9课《七颗钻石》。

  【教材理解】

  本课位于本册教材的第五单元,主题为“可贵的亲情、友情”,本组教材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意在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感受“爱与真情”的同时,能够行动起来,在生活中深入体验这种感情,学会表达自己的爱,懂得关心别人。课 文《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讲述了一次地球上发生大旱灾。一个小姑娘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神奇的变化,最后从水罐 里跳出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童话虽短,含意却深厚。从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 童话丰富的想象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体会小姑娘美好心灵与七颗钻石的关系。

  围绕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教材特点,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我计划安排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精读课文,在品味语言中初步感受文本蕴含的教育意义。

  第二课时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回顾全文,复述故事,拓展延伸,了解综合性学习开展情况,做阶段性小结。今天我着重讲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学生的具体要求,结合本组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制订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或查词典等方式,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通过想象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升。

  3、结合课文内容,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这也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

  【教法学法】

  1、情境法。本课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师的语言,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2、采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运用创设情境、朗读感悟和直观教学,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会学”。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写写、议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流程】

  本课时教我学以水罐变化为明“线”,以爱的层次为暗“情”,表现爱的伟大、爱的力量,并设计五个板块:激趣导入,初步接触文本。来实现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1、激趣导入,初步接触文本。2、深入解读,体会神奇变化。3、反顾整体,体会爱的力量。

  第一版块,激趣导入,初步接触文本。

  第一步,屏幕出示旱灾图片。让学生说说,看了这些图片,想一想此时此刻人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水。我再讲述:《七颗钻石》讲的是,在大旱灾是,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喝的故事。那么在找水的途中,都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这一环节的设计理念是:孩子的内心充满了好奇,这种导入正好是满足了小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把孩子们从文本中寻找答案的热情激发出来。

  第二步是初读感知。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看拼音或问同桌,在学生充分自学后,再指名读课文。

  第三步,以问题:“小姑娘的水罐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引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通过学生回答,导出课文明线(板书:空木—水木—银—金—钻石、水流、星星)。

  第二版块,深入解读,体会神奇变化。

  第二至第五段是课文的重点。所以我在第一版块的基础上,然后抓住“水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神奇的变化”这一问题展开课文的解读,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然后分四个环节交流:

  第一环节: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

  第一步,我会创设情境:沉睡中的小姑娘渐渐醒过来了,她看到了什么?看到这么神奇的变化?小姑娘有什么表现?

  第二步,在学生交流过程中理解喜出望外。然后知道读出这种喜出望外心情?

  第三步,交流小姑娘哪让你感动?你能带着感情朗读出来吗?

  第四步,创造性想象:水从哪来?为什么得到了水?意图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第二环节,木水罐—银水罐。

  第一步,(课件出示句子: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讨论: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这“一点儿水”少吗?

  第二步,想象:小狗之前什么样,后来他又欢喜什么?

  第三步,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第三环节,银水罐——金水罐。

  第一步,(课件出示句子:母亲说:“我反正就要死了,还是你自已喝吧。”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

  第二步,联系生活经验和系上下文想象妈妈当时是什么样子,心里又在想些什么?学生体会出这位母亲病、渴交加,濒临死亡,可她的心还在牵挂女儿,宁死也要把水给女儿喝。充分朗读这句话,感受这份母爱如金,银罐变金。

  第三步,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第四环节,金水罐——钻石、水流、星星。

  这一环节,我用讨论方法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出水罐的每一种变化都与爱心有关,并思考是什么样的爱使竟然能从水罐跳出钻石,涌出水流呢?

  如 果学生体会不出,就引导学生对比。因为小姑娘的为妈妈四处找水,终于得到一罐水;因为关爱小狗这条生命,给了它一点水,木罐变成银的;因为妈妈宁死也要把 水给女儿,银罐变成金的;每次爱的付出层次都在提升。这个人不是……,这件事不是……,这个人对我……,这件事对我……,可我(小姑娘)却把爱给了送给这 个过路人,这种爱广博而无私,层次最高。这种爱堪比钻石,最终化为星星,永照人间。

  第三版块,反顾整体,体会爱的力量。

  第一步,我会对课文做个小结:正因为爱,让小姑娘不但为母亲找到了水,而且也为全世界找到了水,让我们来看看找水后的情景。我们来齐读最后一段,那七颗——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北斗七星。

  第二步,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充满爱心的故事,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它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再读感受语言,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言,并且能够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返顾整体自读课文,对于理解课文蕴涵的深层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帮助。

  【板书设计】

  板书是微型的教案。此板书,展现了文章内容,展示了文章叙述顺序,同时也突出了中心,反映了课题。通过词语的内在关系,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这既是儿童的发现,也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

  七颗钻石

  爱 爱 爱 博爱

  木、空 ——水——银——金——水流、钻石、星星

  【学习效果】

  这节课使学生感受、感知、感悟到了爱的力量,使学生看到了爱能创造奇迹。这种感悟撞击着孩子们的心灵,必将使孩子心中“用爱心对待生活”的花蕾绽放。

  本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学生通过水罐由“木、空 ——水——银——金——水流、钻石、星星”缺一不可、层层递进的关系体会到爱的力量会因爱的层次的提升而不断壮大。

  2、注重学生的想象,珍视他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优秀-说课稿模板8

  一、教材分析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读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我首先想到这样一段话。诚如林先生所言,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解答的。

  林先生在这篇诗论中所给的结论是: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诗人“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成为令人玩味无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在吟咏之间,那些“潜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读者,感染启发着读者,让人情思灵动,视通万里。就比如文中所说的“木叶”,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然而,“木”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起了叶子”,这样,也就有了“落叶”的暗示,还有颜色的暗示——“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诗句便“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读着它,甚至“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之于“树叶”一字千里的差异。 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我们将会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

  二、教法探究

  1、小组讨论研究。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文的教学目的是: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

  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为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迷吧。

  二、整体感知 把握全文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来理解全文)

  1、 四人一组讨论寻找你认为能表现文章行文脉络的疑问句,并加以整理。

  2、 以小组为单位追寻上述问题的答案。

问题设计:

(1)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探究学习: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2)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文中说到的“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

  探究学习:“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第4、5段是课文的中心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探究学习:“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4)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探究学习: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标题拟为“说‘木叶”’,文章选取古诗中的“木叶”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安排上由引古诗到探意蕴,先排除古诗人考虑文字洗炼的因素,再从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这样,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并逐层深入,探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说‘木叶”’的拟题应该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5)课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探究学习: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3、 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三、 探究阅读 融会贯通

  只要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作业;可以以古诗歌中常用的物象为例,如:月、松、梅、兰、竹、菊、等进行有目的的诗歌鉴赏,仔细体味诗歌的精妙。

  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 (2)班级交流。 (3)鉴赏研究,写成小论文。

  参读作品: 曹操《短歌行》,刘禹锡《石头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李白《静夜思》,杜甫《月夜忆舍弟》,孟郊《古怨别》,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2.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请找出来,作专题研究。

  研究方法: (1)阅读古诗,找出一两个常见意象 (2)作比较赏读。

  (3)召开诗歌鉴赏研讨会 参读书目: 《诗集传》《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诗集。 3.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就不尽一致。请找出一些,试辨析并交流.

优秀-说课稿模板9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半截蜡烛》。《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是围绕“正义必胜”这个主题而安排的。《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高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在本科的教学中,应当认真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夫人一家从容镇定的动作、语言、神态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去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单独阅读理解能力。教学本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从课文描写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中体会人物的品质。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定会参差不齐,为了让全体学生能借助文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以及感受从文字中流露出的思想。受到情感熏陶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依据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拯救这场灾难的。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镇定、勇敢和机智。学习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半截蜡烛》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学明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所以我才用了“学-议-练”的教学模式。所谓学就是自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议也就是质疑问难,并尽可能的自己解决问题;而练就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会越俎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议议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对于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从小了解善恶,了解历史。适当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所以在上课伊始,我会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描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二):复习旧识,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半截蜡烛在本文中的作用,我会先让学生回想上节课所学对着半截蜡烛进行分析,领会这半截蜡烛的特别之处,以及了解课文为何会以半截蜡烛作为叙事主线。同时对课文也有了整体把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自由读3-7自然段。因为阅读是自我探究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为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方法,根据本课的特点,指导学生将“抓住文章中心线索”的学习与对课文的学习多次紧密的结合起来,自己观察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我让他们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半截蜡烛会成为全家的关注焦点?”这样使学生既有了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又激发了兴趣。第三、四、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深刻内涵,并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勇敢、沉着和机智。首先引导学生感受当时其概况的紧急和气氛的紧张。

  (四)合作探究。重点分析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这一家人是怎样拯救这场灾难的。这一设计的意图是满足学生急于知道故事结局的好奇心,让每个学生课堂上都有独立思维的空间,自主学习的能力,使每位学生都会为了问题有目的的学习。

  (2)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动作,体会人物的心理,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最喜欢谁?这主要是本着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朗读感悟,画重点词句,讨论交流体会,教师适时点拨的学习方式,多渠道接受信息。此外,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个性化的,同时又由于个体对事物的欣赏和理解不同,所以容易引发不同见解的碰撞与融合,我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最佩服的人是谁?为什么会佩服他?就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课文细微之处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从而跟你更好的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智。

  (五)情感升华,自主交流

  首先小结全文,说明本文只是法国人民对抗德国侵略的一个缩影。在对人物进行分析之后,学生的观点肯恩那个会有所改变,此时重提上一阶段的问题“你最佩服谁?”学生可能会有另外的回答以及更升入的深析。并且让他们当着全班同学面前将自己的想法、见解说出来,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对于作业布置,我让他们试着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的形式,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试着演一演。这主要是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六)板书:

  半截蜡烛

  伯诺德夫人沉着、机智

  杰克 镇定、勇敢

  杰奎琳勇敢、机智

  这一板书旨在体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拯救半截蜡烛中体现出的品质。

优秀-说课稿模板10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11—20各数的认识》课程资源包,内容包括:教学设计、课件、拓展资源、检测试题、教学反思五部分。

  一、说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在第一学段目标中要求:应让学生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二)教材分析

  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数的加、减法做准备。教材的素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已有知识,创设小朋友在海边沙滩上喂养海鸥的生活情景图,借助“数一数”等活动,让学生由10以内的数数到10以上的数,从而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学情分析

  通过课堂前测得知,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会读、写10以内的数,同时大多数学生已经会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但对于“十”这一计数单位和十位、个位这样的数位是第一次接触,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根据课堂前测和教材分析,将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

  1、借助学具操作,认识11—20各数。

  2、能正确书写11-20各数,认识“个位”、“十位”,理解计数单位“个”、“十”。

  3、经历10个一是1个十的操作过程,初步体验计数的发展过程和作用,形成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通过对具体事物数量的估计,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计数单位“个”与“十”的关系,认识“个位”、“十位”。

  教学难点是: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五)教学准备

  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设计了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准备材料有课件、师生每人一个计数器、操作板、20根小棒。

  (六)教学评价

  本节课主要采用笔试与操作相结合,师评和生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通过教学环节三数一数、摆一摆、拨一拨检测目标1的达成;通过学生在计数器上找数位、交流所拨的数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试写数字检测目标2的达成;通过摆一摆、拨一拨检测目标3的达成;通过教学环节三中的估一估检测目标4的达成。

  (七)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板块,使学生亲历自主发现探究的过程。1、复习旧知,导入新知;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3、借助学具,解决问题;4、分层练习,巩固提升;5、联系生活,拓展延伸;6、达标检测。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知。(时间预设:1分钟)

  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就是逻辑性、系统性比较强,新旧知识的关系总是环环相扣,因此,学生对新知识的接纳也是借助旧知识为跳板去领会新知识。复习数字0—10的数法,温故而知新,有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时间预设:1分钟)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大海边的情境,通过观察情境图,逐步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借助学具,解决问题。(时间预设:27分钟)

  (一)解决“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时间预设22分钟)

  1、估一估。

  借助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猜一猜沙滩上海鸥的只数,引导学生经历估算的过程,初步感知估计方法,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2、数一数。

  在数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数数,进行数数方法指导,体会数数策略的多样性。

  3、摆一摆。

  (1)用小棒摆11。

  出示杂乱的小棒,让学生感受一根一根数的不方便,之后提出要求,把这些小棒重新摆一摆,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有多少根。让学生带着思考进行操作,使操作活动具有实效性。

  (2)优化方法,建立计数单位“十”的表象。

  教师先是引导学生为了一眼就看出是11根小棒,可以把10根小棒放在一起捆成一捆,帮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十”的表象,初步渗透十进制。由于学生亲自经历了计数单位“十”的构建过程,感知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读十几,这样在理解数的组成的基础上学读数自然水到渠成。

  4、拨一拨。

  在这一环节中,充分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而清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的表象,并在拨的过程中感知11—20各数的排列顺序,将写法贯穿其中,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而生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二)解决“沙滩上有多少个小朋友?”、“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鸥?”。(时间预设:4分钟)

  数感的建立是一个逐步体验和发展的过程,在用计数器体验了“19添上1就是20”后,让学生通过估计礁石上的海鸥和沙滩上的小朋友的数量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通过数一数进一步加深对11—20各数的数感培养,在练习中继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从而建立起1个十和几个一是十几的数学模型。

  (三)引出课题。(时间预设:1分钟)

  第四环节:分层练习,巩固提升。(时间预设:5分钟)

  在练习中第一题是一道基础的根据题意写数题,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起1个十和几个一是十几的数学模型。第二题融入了生活中的尺子,让学生在尺子上找11—20各数,还按不同的顺序读数、猜数,使学生巩固了对数序的掌握,从而继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第五环节:联系生活,拓展延伸。(时间预设:3分钟)

  在学生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见过11—20各数之后,课件出示生活中11—20各数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六环节:达标检测(时间预设:3分钟)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检测试题我注意到了问题的层次性和可选择性,以闯关的形式检测学生的达标情况。

  第一关:填空,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第二关:按照规律填一填,

  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三关: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请领导和老师多批评指正。

优秀-说课稿模板11

  一、 教学目标:

  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体育课程标准水平二的目标,以及四年级学生的特点,确定本课目标如下:

  1、90%的学生能列举并做出简单的技巧动作,并能说出所做技巧动作的术语,如:前滚翻、跪跳起等。

  2、80%的学生能做出2-3个技巧动作的组合练习,并能够努力展示自我,体验在活动中成功的心理感受。

  3、通过游戏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协作、竞争意识。

  二、 说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内容为《技巧组合》,为技巧单元第四课时。依据本课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能做出简单的技巧组合动作,并说出动作术语;教学难点为: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怎样进行技巧动作组合。根据(水平二)四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师正确引导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来进行技巧组合练习。并配以学生喜爱的奥运火炬接力的游戏,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三、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于一些技术性的东西不是很感兴趣,但通过低年段和前两个课时的教学,该年龄段学生对前滚翻、后滚翻等一些一些简单的技巧已初步掌握,在此基础上利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达成本课的预期目标。预测:根据本课的特点,学生积极参与练习,大胆、积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学习情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技巧动作组合练习,并能在练习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和情感交流。

  四、 教学策略:

  (一) 说教法:

  1、 谈话启发法:通过语言导入,创设情境(游玩体操训练馆)营造一种欢快的氛围,以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

  2、 复习法:引导学生复习以前所学技巧动作,进一步巩固动作技能。

  3、 游戏教学法:敢于打破过去陈旧的准备活动框架,利用游戏来启发、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练习。

  4、 评价法:以鼓励为主,适当引导,运用随堂口头评价。

  (二) 说学法:

  1、 自主学习法: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寻求答案。

  2、 合作学习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分工,围绕如何组合技巧进行探讨、研究,有绪地进行练习。

  3、 探究学习法:教师设疑,让学生自主协作,探究。

  4、 互评互帮法:通过相互观察,相互交流讨论,相互评价,互帮互学。

  5、 分层学习法:对基础好的学生,提出进行多个技巧的组合练习,并可插入一定难度的技巧动作;对基础差的学生,利用简单的技巧动作,进行2-3个动作的组合练习。

  五、 教学流程图:

  活跃气氛----主动参与----自主学练,合作探究----交流分享

  创设情境 自主游戏,复习技巧 了解知识,寓趣于乐,合作探究 体验反馈

  六、 教学过程:

  本课以技巧组合为教材,搭配奥运火炬接力游戏教材,整节课以游玩体操训练馆,迎接2008北京奥运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学练、探究学联,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技巧组合动作。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协作竞争意识,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健康第一的知道思想。

  1、 激情引趣

  教师采用谈话启发法创设情境开课,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奥运体操项目的小常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组以开火车,开汽车等形式去游玩体操训练馆。

  2、 主动参与

  教师启发诱导学生通过分组合作游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完成准备活动。学生在自主游戏的同时,教师边巡视,边诱导,并参与游戏。

  3、自主学练,合作探究

  (一) 学习技巧组合

  通过教师设问我们学国哪些技巧动作?从而引导学生复习以前所学技巧动作,并进行分组练习,展示,互动评价。在学生展示单个动作并进行评价后,教师设疑能不能把这些单个动作组合起来进行练习?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分组讨论、探究、练习。教师并巡视辅导,然后再进行展示、互评、互学、互练,从而进一步巩固技巧组合动作练习。

  (二) 游戏奥运火炬接力

  奥运火炬接力是本课的第二教学内容,是在传统游戏十字接力的基础上,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设置障碍、变换距离、变换组别的方法而进行改编的游戏教材。教师通过语言导入游戏教学,引导学生设置山峰等障碍,通过变换距离、组别进行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运动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3、 交流分享、身心恢复

  4、 垫上舞蹈《让我们荡起双桨》:伴随轻松的旋律,学生坐在小船上以舞蹈形式恢复身心,结束本课。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收获,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来迎接2008北京奥运。

优秀-说课稿模板12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从知识结构上看,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后续学习解直角三角形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从同学们认知结构上看,它把形的特征转化成数量关系,架起了几何与代数之间的桥梁;

  勾股定理又是对同学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及八年级同学们的认知水平我确定如下学习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其中【情感态度】方面,以我国数学文化为主线,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情感。

  (二)重点与难点

  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限于八年级同学们的思维水平,我将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我将引导同学们动手实验突出重点,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二、学情分析

  初二同学们已具备一定的 分析,归纳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的思想意识对于勾股定理的得出,需要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在观察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数学结论。但同学们在这一方面的可预见性和耐挫折能力并不是很成熟,从而形成困难。

  三、教学与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

  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教师利用几何直观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们由浅入深的探索,设计实验让同学们进行验证,感悟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

  学法指导

  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同学们,教师鼓励同学们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同学们亲自感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

  首先,情境导入 激问设疑

  给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调动同学们兴趣,启迪同学们思维,激发同学们创新热情和和情感体验。是同学们带着好奇心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其次,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依照数学知识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我设计如下三个活动。

  1. 追溯历史 解密真相

  让同学们欣赏传说故事:相传2500年前,毕达格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砖铺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通过故事使同学们明白: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多数都是在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发现和研究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应该学会观察、思考,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这样,一方面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也对同学们进行了学习方法指导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通过对地板图形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关系的探究,让同学们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学习这种研究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充分利用学具去尝试解决,力求让同学们自己探索,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尽量学习更多的方法。

  这里首先引导同学们观察图1、图2、图3,让同学们计算每个图中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注意:同学们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正确合理,各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然后通过探究S1、S2、S3之间的关系,进而猜想、发现得出勾股定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同学们主动参与探索,感受学习的过程,培养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也有利于突破难点,让同学们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思路,让同学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这对以后的学习有帮助。

  从上面低起点的问题入手,有利于同学们参与探索。同学们很容易发现,在等腰三角形中存在如下关系。巧妙的将面积之间的关系转化为边长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转化的思想。观察发现虽然直观,但面积计算更具说服力。将图形转化为边在格线上的图形,以便于计算图形面积,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同学们会想到用"数格子"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对于下一步探索一般直角三角形并不适用,具有局限性。因此我引导同学们利用"割"和"补"的方法求正方形C的面积,为下一步探索复杂图形的面积做铺垫。

  3、自己动手,拼出弦图

  让同学们拿出了提前准备好的四个全等的边长为a、b、c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小组活动,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但有一个前提是所拼出的图形必须能够用等积法证明勾股定理。此时已经是把课堂全部还给了同学们,让他们在数学的海洋中驰骋,提供这种学习方式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加开阔,更加自主,更方便于他们到广阔的海洋中去寻找宝藏,同学们们拼得很好,并且都给出了正确的证明,在黑板上尽情地展示了一番。

  突破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束缚,探索在一般情况下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这一结论呢?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在求正方形C的面积时,同学们将展示"割"的方法, "补"的方法,有的同学们可能会发现平移的方法,旋转的方法,对于这两种新方法教师应给于表扬,肯定同学们的研究成果,培养同学们的类比、迁移以及探索问题的能力。

  以上三个环节层层深入步步引导,同学们归纳得到命题,从而培养同学们的合情推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感性认识未必是正确的,推理验证证实我们的猜想。

  合作交流,讲述论证

  教材中直接给出"赵爽弦图"的证法对同学们的思维是一种禁锢,我创新使用教材,利用拼图活动解放同学们的大脑,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证明勾股定理。这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给同学们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同学们的思维在相互讨论中碰撞、在相互学习中完善。同时我深入到同学们中间,观察同学们探究方法接受同学们的质疑,对于不同的拼图方案给予肯定。从而体现出"同学们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同学们会发现两种证明方案。

  方案1为赵爽弦图,同学们讲解论证过程,再现古代数学家的探索方法。方案2为同学们自己探索的结果,论证之巧较方案1有异曲同工之妙。整个探索过程,让同学们经历由表面到本质,由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发掘过程,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对比"古"、"今"两种证法,让同学们体会"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喜悦,感受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自豪感。教师对"勾、股、弦"的含义以及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做一个介绍,使同学们感受数学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我按照"理解—掌握—运用"的梯度设计了如下四组习题。

  (1) 体会新知,初步运用(2)对应难点,巩固所学;(3)考查重点,深化新知;(4)解决问题,感受应用

  最后、温故反思 任务后延

  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我鼓励同学们从"四基"的要求对本节课进行小结。进而总结出一个定理、二个方案、三种思想、四种经验。

  然后布置作业,分层作业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同学们的理念。

  五、板书设计

  板书勾股定理,进而给出字母表示,培养同学们的符号意识。

  六、学习评价

  本课意在创设和谐的乐学气氛,始终面向全体同学们,"以同学们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同学们的主体性,给同学们留下最大化的思维空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回归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重视数学式教育,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操,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老师帮助同学们去理解和转化,而更多时候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探索,尝试,得出正确结论。

优秀-说课稿模板13

  一、活动内容选择

  本次活动根据大班多元智能创意主题活动《冬日暖洋洋》中真温暖主题生成,在冬季选择这样一个活动,我觉得选材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季节特点。

  二、具体活动目标确定

  冬天里,围巾是每天都能用到,每个小朋友都有围巾,但是一般孩子都是家长代劳,所以确立目标1:尝试打围巾结;另外,围巾除了保暖外,还有打扮自己作用,为了发挥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确立目标2:乐于用多种方法系围巾,打扮自己;由于幼儿尝试动手打围巾结,所以必须人手一条围巾,四十多条围巾,很好教育机会,所以确立目标3:观察各种各样围巾,这也是对幼儿观察能力一种培养。

  三、教材分析及幼儿分析

  本次活动是一个综合活动,它涉及到了艺术领域、语言领域、科学领域三个方面,对于我们这个地区来讲,围巾在冬季比较常见,但是围巾也包括冬季保暖围巾和秋冬防风沙、打扮自己纱巾,幼儿自备了各种各样围巾进行系围巾和观察围巾,教材选择适合大班幼儿水平及特点。基于我班幼儿喜欢动手操作,所以这一活动很适合我班幼儿。

  四、重点和难点

  本次活动重点是观察不同形状围巾。通过与同伴选围巾对比观察,教师细心引导一步一步得以突破。活动难点在于尝试打围巾结,用多种方法系围巾,教师首先请小朋友想想妈妈平常怎样系围巾或妈妈怎样给你系围巾,再动手试一试,请个别幼儿展示围巾系法,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并引导幼儿可以大胆想象,设计出自己认为更漂亮围巾系法,从而突破难点。

  五、准备工作

  根据活动需要,在活动前发动了幼儿园和本班幼儿带了各种各样围巾并展览在班级前面,保证人手一条还有剩余,便于幼儿选择,为活动提供了充分物质准备。在幼儿用多种方法系围巾时,我为幼儿准备了关于围巾系法幻灯片及舒缓音乐作为背景。我还选择了比较有活力音乐作为围巾展示音乐,适合幼儿年龄特点,为了鼓励幼儿展示,我还准备了造型奖、表演奖、设计奖奖状,为了烘托颁奖时热烈气氛,特意配了颁奖音乐。

  六、过程及相关策略

  开始由班级前面展示围巾,直接引出举办围巾展览会,请幼儿参加。选择自己满意围巾进行观察、与同伴围巾进行对比,幼儿通过对比就会发现围巾花纹、形状、颜色、质地、款式、厚薄等方面不同,既然有这么多围巾,就给幼儿一个表述自己喜爱机会说一说自己喜欢什么样围巾及其原因,幼儿有说到暖和,自然引到,围巾用途,幼儿有说到打扮自己,自然导入到幼儿练习打围巾结,并请个别幼儿向大家展示打围巾结方法,再鼓励幼儿用多种方法系围巾打扮自己,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各种方法把围巾系在头上、脖子上、腰上等,为了使每一名幼儿都有展示自己机会,我设计了一个围巾展示表演,请每一名幼儿都做小模特进行表演,并对幼儿进行了分组,我也融入到幼儿中间去进行表演,激发幼儿兴趣。为了对小朋友表演进行肯定,我还准备了造型奖、表演奖、设计奖最佳奖和优秀奖奖状,以幼儿提名,老师记录形式进行,为了保护幼儿参与积极性,还我准备了小组奖奖状,使奖励既突出了个别,又面向了全体,最后利用幼儿园老师来听课宝贵机会,邀请园长为获奖幼儿颁奖。

  七、活动反思

  从整体来讲,我觉得本次活动有一些优点或闪光之处:

  1、从幼儿身边选材,离幼儿生活很近,符合季节特点。

  2、我为活动做了充分准备,在活动前发动了幼儿园和本班幼儿带了各种各样围巾并展览在班级前面,保证人手一条还有剩余,便于幼儿选择,为活动提供了充分物质准备。在幼儿用多种方法系围巾时,我为幼儿准备了关于围巾系法幻灯片及舒缓音乐作为背景。我还选择了比较有活力音乐作为围巾展示音乐,适合幼儿年龄特点,为了鼓励幼儿展示,我还准备了造型奖、表演奖、设计奖单项奖奖状,为了保护幼儿参与积极性,还我准备了小组奖奖状,使奖励既突出了个别,又面向了全体,为了烘托颁奖时热烈气氛,特意配了颁奖音乐。

  3、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参与得比较积极,很开心,所以我认为他们很喜欢这次活动。整个活动环节设计,层层深入,教师对活动也很投入,融入到幼儿中间去了,活动目标还是完成得很好。

  4、我觉得利用幼儿园老师来听课宝贵机会,邀请园长为获奖幼儿颁奖很好,这样幼儿觉得自己被重视,"园长给我颁奖了"有自豪感。

  5、大多数幼儿都愿意动手系围巾,并且想象力、创造力很丰富。

  6、在围巾展示表演时候,整个活动掀起了一个高潮,幼儿愿意表现自己,敢于表现自己,大部分幼儿音乐表现力都很好。

  但是,对于本次活动我觉得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幼儿表达得不够积极,原因:在观察各种各样围巾时,是不是先请幼儿到前面看一看、摸一摸,然后不拿围巾回座位更利于幼儿观察,或者直接在座位上看?幼儿把围巾取回去之后,大多数幼儿都是把自己围巾和身边小朋友进行比较,这样有局限性,本来很明显不同之处,需要老师引导才能发现,而且有围巾在手里,他们更关注是手里围巾本身而不是表达发现。

  2、在说围巾有什么用时候,教师有些拖,在张硕研说好看时候,我就应该及时总结收住,围巾还可以打扮自己,导入到下一个环节,不必非说出毛线织围巾是保暖,纱巾可以挡风沙、打扮自己。

  3、整个活动时间长了,以至于后来颁奖时候很匆忙,教师都把小组奖给落下了。

优秀-说课稿模板1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意义是中班关于一个颜色变化的探究活动。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多彩的世界里,蓝天、白云、绿草、图画书,这些多彩的颜色是怎么来的?我设计了这个活动让孩子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来了解了红、黄、蓝三原色其中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出另一种颜色的神奇,激发幼儿探索、发现颜色变化的现象,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体验颜色变化的乐趣。

  2、教学目标本次活动遵循《纲要》的精神,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原则,符合幼儿爱动手、爱摆弄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相互协商、互相合作,共同探讨、互相交流,从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因此,本人预设了以下三个活动目标:

  a、探索两种颜色混合后的变化,认识绿、紫、橙三间色。

  b、让幼儿主动参与变色的操作活动,感受三原色的变化;

  3、教学重难点:

  《纲要》指出: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根据这一年龄特点本人把"幼儿主动参与变色的操作活动、探索颜色的变化"定位于本次活动的重点。把幼儿学会自主分配角色,互相合作调配颜色定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4、活动准备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的目标服务的,同时通过材料的相互作用让幼儿通过动手使其发生变化从而获得启发.中班幼儿的思维还具有具体形象性,必须借助丰富的环境材料来获得知识经验。为了更好的完成活动内容和目标,做了以下的准备:

  1、幼儿经验准备:认识红、黄、蓝三原色,将一杯水倒入另一杯并搅拌的经验。

  2、材料准备:红、黄、蓝3种颜料水;给每组幼儿准备3个透明塑料杯、毛笔一支;图画纸、筷子一支;《幼儿画册》

  3、环境准备:收集各种各样的色彩亮丽大画,供幼儿观察分享交流。

  二、说教法

  1、演示法:

  第一环节观摩小魔术表演,让孩子观察认识三原色两两结合的变化。第二次的演示法是运用在操作试验法,通过直观的操作更好的为孩子做示范,让他们清楚地感知实验操作的方式方法,加深幼儿对三原色两两混合的了解。

  2、谈话法:

  主要体现于实验结果的小结评价。孩子们在混合颜色的时候有的有交流、有的因角色分配发生冲突、有的混合颜色时意见不统一需要商量等等,谈话法促进了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从中也围绕目标渗透了孩子合作意识的培养。

  3、观察法在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颜色变化时,本人通过观察,幼儿混合颜色协商分工情况,观察幼儿混合颜色的操作过程,以便及时有效地进行指导和评价。

  三、说学法

  1、观察法科学活动中的观察法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头引题激趣环节,幼儿观看小魔术演示,观察了颜色混合后的变化过程,从而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继而又观察了教师实验操作示范的方法,为下一环节的幼儿亲手操作奠定了基础

  2、实物操作法:

  在活动中幼儿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颜料、图画纸、塑料杯、毛笔等等进行颜色混合操作,在过程中感知并获得两两混合产生的新颜色知识经验。

  3、讨论法科学教育内容要求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讨论法主要运用于两个环节,一是幼儿混合颜色的角色分工问题,以及操作探究过程中的交流、探讨;另一处是运用于操作结束后对于混合颜色后对绿、紫、橙三间色的认识与巩固。

  四、说教学过程

  1、小魔术表演,引发兴趣我设计的小魔术表演目的在于让幼儿通过观看表演、观察其变化过程从而产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呢?把疑问留幼儿,让他带着疑问进入下一个环节。

  2、展示欣赏,认识三原色。

  为了落实活动的重点,本环节我将运用演示法来进行:

  出示三原色图片,让小朋友重新认识三原色:展示拥有三原色色彩的物体图片。教师小结:颜色有多种多样的。每种东西都有颜色,小朋友们会调颜色吗?

  3、教师演示,认识三原色两两结合的变化。

  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用操作实验法这种教学法,进一步加深幼儿对三原色两两混合的了解,是完成活动重点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将通过3个小步骤来进行:

  ⑴、介绍操作材料:三原色,水、塑料杯、笔等工具。

  ⑵、教师操作,颜色混合会发生什么变化?

  ⑶、引导幼儿观察颜色变化,进行探索,轻声交流实验结果。

  4、幼儿操作,亲身感受。

  本环节将作为突破活动难点的重要环节,因此我采用了操做实验法,让孩子通过自己操作调色,亲身感受颜色的变化。

  5、讨论交流讨论:操作后,请小朋友说一说,变出的是什么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

  6、结束部分引导幼儿看《幼儿画册》交流和分享。通过观察请幼儿说说画面中的人物,在做什么?桌子上有什么颜色?找自己身边相同颜色的物品。猜测魔术师用哪两种颜色变出来的,并对折证实自己的猜测:红+黄=橙;红+蓝=紫;黄+蓝=绿。

  7、说活动延伸:幼儿园教育要渗透在一日生活中。本次活动的结束只是暂时的,我们将充分发挥区域的优势,将活动内容延伸到小画展;找颜色游戏;美工区等等。

  五、课后反思

  和自我评价本次活动过程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参与其中,积极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在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激发幼儿学习,认识三原色两两结合的变化,感受颜色变化的乐趣,从而完成预设目标的要求。无论导入还是材料的投放都是很充分的,唯有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不是很理想,由于幼儿都很想动手尝试,有推挤的现象,过程也比较忙乱,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孩子们努力尝试解决问题并学习分配的举动。当然,在活动过程中,也有很多不足和处理的比较粗超的细节都需要我反思的地方,今后还需更加努力学习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优秀-说课稿模板1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计算)的第九课时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本课是这两方面知识的发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经学过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注重将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渗透其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材在内容呈现上突出了两个部分,一是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二是针对组合图形的特点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索性。

  2、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所以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我通过课件直观、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达到方法的多样化。重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活动有实效,真正让学生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面有所发展。因此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3、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归纳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懂得“分割法和添补法”的作用,并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分一分,画一画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4、教学重、难点

  针对五年级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教学重点: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运用“分割”与“添补”法,正确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特别是转化图形的几种方法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更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2、说学法

  (1)自主观察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自己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时,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自己来观察组合图形的特点,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后面小组的合作学习以及更好地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让学生在自主观察思考的前提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学习归纳

  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总结为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相对来讲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更多的学习经验。

  三、教学流程

  为完成本节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在教学本节课时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组合图形的趣味性,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所以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运用新知、学以致用

  (四)当堂检测、实践新知

  (五)畅谈收获、总结全课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复习基本图形面积公式

  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给大家的礼物包,猜想里面是什么礼物,学生会立刻认识到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从而复习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为确保正确的计算组合图的面积打下基础。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活动一)拼一拼,结合课件

  学生利用礼物包的些图形,选几个图形,拼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请个别学生把他们的作品拿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大家共同欣赏,请同学说说看你拼的图案像什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从而明确组合图形是由几个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最后将教师设计的组合图形展示给学生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 让学生在拼一拼,看一看,说一说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

  由此揭示课题:组合图形面积(板书)

  教师出示如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引发学生思考总结归纳出用分割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2、(活动二)剪一剪,补一补,教师示范,结合课件

  通过对一个长方形的剪切和还原,引发学生小组讨论进而归纳总结出用添补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3、师生总结分割法和添补法:

  接下来让学生自主观察比较上面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后,再总结出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分割法”和”添补法”这两种计算方法,并且让学生明确,在分割组合图形时,分割图形越简洁,解题方法越简单。无论是分割还是添补,都是要把组合图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基本图形,这样就很容易计算出它的面积了。

  (三)运用新知、学以致用

  1、出示例题10的图(课件出示)

  由老师拼的一个图形,引导学生观察,看看像什么?学生会例题10的图,老师再次引出例题10的图,提出问题,你能根据这些信息这块草坪的面积吗?(在解决这一生活问题环节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通过自主探索,小组交流,获取更多的解题方法,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都有成功的体验和经验的收获)

  2、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汇报时用多媒体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演示出来,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 将组合图形分割成1个长方形和1个梯形

  (2) 将组合图形分割成1个长方形和1个小三角形

  (3) 将组合图形分割成1个梯形和1个大三角形

  (4)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及时出示,便于更正学生的错误。

  (学生汇报时,其他同学一边倾听,一边与自己的思路进行比较,一边质疑,一边引起集体的讨论,并及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过来。

  (四)当堂检测、实践新知(巩固练习)

  为了巩固新知,又突出本课的教学难点,以随堂测试的形式出示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展示。

  1、完成第21页练一练的题

  2、完成第21练习四第一题

  3、拓展题:一张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纸,从一边的中点到邻边的中点连一条线段。沿这条线段剪去一个角,剩下的面积是多少?

  5、作业:练习四第2—5题

  (五)畅谈收获、总结全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探索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或者有什么心得?(学生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也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生生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了成功,促进了发展)。最后,我鼓励学生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上课开始时,自己设计的组合图形的面积,由课内延伸到课后,让学生把掌握的知识拓展到实际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对在获取新知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本节课,我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组合图形,并联系实际生活情景,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秀-说课稿】相关文章:

优秀说课稿02-17

优秀说课稿04-28

优秀的说课稿04-28

翠鸟优秀说课稿04-11

孔子优秀说课稿07-20

折纸优秀说课稿07-20

《翠鸟》的优秀说课稿02-08

《咬文嚼字》优秀说课稿07-01

《南辕北辙》优秀说课稿07-05

《蜜蜂》优秀的说课稿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