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郑板桥》阅读答案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郑板桥》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郑板桥》阅读答案 1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小题1】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D、或阻之(或:有的人)B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小题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1】(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小题1】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原意为“写字用的木片”,引申为“文案”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时,注意“去是离任的意思,之是的意思”,还要补充出省略的主语“郑板桥”,还要使整个句子翻译时保持整个句子的流畅性、准确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1】试题分析:“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分析出郑板桥是“有才”的人;“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文)”分析出郑板桥是“清廉、勤政”的人;“燮开仓赈济”分析出郑板桥是“爱民”的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点评:分析文章的人物形象,需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围绕这个人写的那几件事来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除了直接对该人物进行描写,还可以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这个人物形象,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这样的人物形象才会丰满。
《郑板桥》阅读答案 2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咯,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试题】
1、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
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
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3、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相关材料】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参考答案】
1、B
2、(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3、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20xx年金华市中考语文试题)
【注释】
长:擅长。室:家。贿赂:别人送的东西。
案:桌子。无留牍(dú):没有没办完的公事。
之:的辄:就。至:至于。
迁:工作调动。值:遇,遇到。或:有人。
谴:谴责。任:负责。活:救活。
岂:怎么其:他,指代郑板桥去:离开
余:空闲为:作为,当食:吃
【译文】
郑燮(xiè),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做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正逢上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郑板桥立即发米给老百姓,救活了上万人。他离任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郑板桥》阅读答案 3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文)。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①郑板桥开仓济民()②曾任范县令()
③值岁荒()④上有谴()
【小题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或阻之A、观之正浓B、故时有物外之趣C、是吾剑之所从坠D、至之市
【小题3】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划两处)。(2分)
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
【小题5】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案
【小题1】①救济②担任③年、年成④责怪
【小题2】A
【小题3】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小题4】(1)(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2)像这样找剑,不是也很糊涂吗?
【小题5】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1)“济”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意思。(2)“任”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意思。(3)岁,古义,年成;今义,年龄。(4)谴,谴责、责怪。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2】
试题分析:A、代词,代二虫斗。B、结构助词,的。C、助词,无意义。D、动词,到----去。例句“之”的意思为“代词,代郑板桥。故,选A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我们要根据这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题。同学们不妨通过卡片的形式,识记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小题3】
试题分析:“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这句话的意思为“现在是什么时候,如果辗转申报朝廷,老百姓哪里还能活啊?”根据意思句子的节奏为“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的节奏。
点评: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1)时,注意“去是离任的意思,之是的意思”,还要补充出省略的主语“郑板桥”。翻译(2)时,注意“若是像的意思,惑是迷惑、糊涂的意思”,还要注意“不亦----乎”这一句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5】
试题分析:“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分析出郑板桥是“有才”的人;“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文)”分析出郑板桥是“清廉、勤政”的人;“燮开仓赈济”分析出郑板桥是“爱民”的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点评:分析文章的人呢物形象,需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围绕这个人写的那几件事来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除了直接对该人物进行描写,还可以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这个人物形象,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这样的人物形象才会丰满。
《郑板桥》阅读答案 4
村居
郑板桥
雾树溟潆①叫乱鸦,湿云初变早来霞。
东风已绿先春草,细雨犹寒后夜②花。
村艇隔烟呼鸭鹜,酒家依岸扎篱笆。
深居久矣忘尘世,莫遣江声入远沙③。
【注释】①溟潆:模糊不清。②后夜:指早晨。③沙:江南水村多以“沙”命名。
《村居》阅读题目
(1)本诗前两联描绘了乡村早春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遣”一词,将诗人的内心表露无遗,请结合最后两联诗句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村居》阅读答案
(1)湿润朦胧春寒料峭春意盎然
(2)第三联,诗人描绘了恬静、自在的'世外桃源的景象,最后一联写早已经忘记尘世,千万别让江涛之声传入远村,“莫遣”是“不要让”的意思,意在不要让尘世的烦扰来惊扰宁静的小水村,表达了诗人厌恶尘世的喧嚣,喜爱宁静、闲适的生活的心情。
《郑板桥》阅读答案 5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咯,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小题1】
选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2分)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
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
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小题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小题3】
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相关材料】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答案
【小题1】
B
【小题2】
(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小题3】
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郑板桥》阅读答案 6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1、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是()。
清乾隆元年进士
A清乾隆/元年进士B清乾隆元年/进士
C清/乾隆元年进士D清乾隆元/年进士
2、解释加粗词(4分)
1)、值岁荒,人相食值:_______
2)、或阻之或: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4、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三点及以上得2分。
参考答案:
1、B
2、1)遇到,正赶上2)、有的人
3、(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4、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郑板桥》阅读答案 7
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小时候,他聪明好学,但家里很穷,夜里读书没钱买灯油,他经常到附近一个古庙里,借着佛灯读书。后来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郑板桥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起来妙趣横生。
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这就是他的板桥体。如今还有不少人在模仿他的书法呢!
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郑板桥在淮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可他有个怪脾气,一些财主、官吏依仗财势叫他画,他却偏不画。
郑板桥卖字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他身背一个长口袋,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散发光了。
郑板桥活到七十三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阅读后问题:
1、从短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写下来。
2、联系上下文解词语。
妙趣横生
闻名于世
3、根据文章回答问题。
(1)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
(2)郑板桥特别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
(3)板桥体的特点是
4、简要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第一件:
第二件:
5、文中用()给文章分成了四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参考答案】
1、独树一帜妙趣横生万古不移
2、联系上下文解词语。
妙趣横生美妙的'情趣,充分地表现出来。
闻名于世全世界都有名。
3、根据文章回答问题。
(1)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
(2)郑板桥特别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
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3)板桥体的特点是: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
4、简要地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1>郑板桥当县令时,私自开仓济贫被罢官。
5、用()给文章分成四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郑板桥是清朝书画家,从小聪明好学,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第二段:郑板桥的诗书画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
第三段:郑板桥被罢官后,用卖字画的钱救济穷人。
第四段:郑板桥一生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怀念。
《郑板桥》阅读答案 8
郑板桥爱子之道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毋为刻急①也。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折拉而死。上帝②亦心心爱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③而姑纵惜也。家人④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⑤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⑥,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
(选自清代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有删减)
【注释】
①刻急:苛刻严峻。
②上帝:老天。
③犹子:兄弟之子。
④家人:仆人。
⑤飧(sūn):熟食品。
⑥无可如何:无可奈何。
【试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黑体的词。
(1)务令忠厚
(2)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
(3)若吾儿坐食好物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
3、文中作者希望弟弟把儿子教育成怎样的人?
郑板桥爱子之道阅读答案仅供参考:
1、(1)让、使(2)适合(3)吃
2、他们的父母看见了,很怜悯他们,但又无可奈何,呼叫他们让他们离开。(意思符合即可)
3、忠厚(善良),充满爱心(有平等思想)(意思符合即可)
【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1693年1765年),享年73岁。汉族,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
【译文】
我五十二岁才有个儿子,哪有不疼爱他的道理?但是爱孩子一定得有规矩方法,即使是孩子们在一块游戏玩耍,也必须使他时刻记着对人应该忠厚,做事要稳妥,不能急躁。
我不在家,儿子就归你管教。要紧的是必须培养他的忠诚厚道的感情,消除残酷冷漠的性情,不能认为他不是你的儿子,无法像亲生儿子一样管教而暂且纵容姑息。家中仆人的子女,总也和我们一样是生活于天地间的人,应该同样爱护,不能让我的儿子欺负虐待他们。凡是给孩子们鱼肉果点等,应该平均发放,使孩子们欢喜蹦跳。假如让我的儿子坐着独吞好吃的,而叫仆人的子女远远地站着观望,想吃而不能够吃上一丁点,他们的父母看见了必然会可怜自己的孩子,但又拿不出什么办法,只得把孩子叫走,这样做岂不叫人像割心挖肉一样难受吗?
【简评】
清代大文学家郑板桥到五十二岁始得一子,他自然十分疼爱这个儿子。但是他主张,爱子必以其道,就是要讲究爱子的分寸、方式和方法。
郑板桥去山东潍坊当知县,把儿子托其弟弟带着。儿子不在身边,但他还是时时刻刻挂念着儿子的教育。他在给弟弟的.信中明确指出要教育儿子立志,明理做个好人,而把中举、中进士、做官看成是小事。为此,郑板桥给自己的儿子立下三条规矩:一是要为人忠厚,驱其残忍之性。他主张要从平时培养起来,就是在与别人嬉戏玩耍过程中,也要注意培养忠厚之情。二是要在学习上防止一般富贵子弟的浮夸作风,要向那些虽然家道贫寒但学业有成的佳子弟学习。三是要学会平等待人,就是对家里佣人的孩子,也要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郑板桥十分重视培养孩子的优良道德品质,这的确是一条正确的爱子之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如果教育不当,会给子女的成长带来难以弥补的不良影响。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假爱。郑板桥对待子女是严中见爱,爱中有严。他爱之必以其道。应该说,他的爱子之道,是有许多地方值得后人借鉴的。今天一切爱子者和一切爱高材生的师长,也当从郑氏爱之必以其道中汲取教益。如果忽视德育,说不定还会造就出不肖子孙来。
《郑板桥》阅读答案 9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咯,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小题1】选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2分)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
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
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小题3】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相关材料】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答案
【小题1】B
【小题2】(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小题3】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B项的或是有的人的意思,不能与或王命急宣中的'或(是有的意思)相混,更不能理解为或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语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文言词语要根据语境去推断。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即,活是句中的重点词语,在语境中应译为立即,救活,使活命。最后把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分析郑板桥这一人物形象时,除了要认真阅读选文内容,从文中筛选出重要的信息外,还要结合题干中所提供的二则材料,否则答案不全面,也不符合要求。如: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体现了他有才华。从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可以体会到他勤政、爱民、清廉。从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有责任感,敢于担当。由材料二中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可知他是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点评: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文中的侧面描写、抒情议论的语句等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本题分析人物形象时,还要结合题干中的二则材料。
《郑板桥》阅读答案 10
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朝一位书画家。他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堪称“诗书画”三绝。
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起来妙趣横生。
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一种特别的美感,自成一家,这就是他的“板桥体”,至今还有不少人模仿他的书法呢!
他的画也闻名于世。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节常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郑板桥是在潍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家乡以卖画为生。
他卖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听说,他身背一个长口袋,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发光了。
郑板桥活到73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1.短文中的“______________”和“名闻天下”是一对近义词。短文中的“独树一帜”和“______________”是一对近义词。
2.用“~”画出短文中的比喻句。
3.从“”这个词中可以看出郑板桥的诗有内容,不空洞。从“妙趣横生”这个词可以看出郑板桥的诗______________
4.郑板桥为什么觉得兰、竹、石值得歌颂呢?请将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抄下来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闻名于世自成一家
2.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
3.言之有物有情趣、生动而有智慧
4.第四自然段第3句。
【《郑板桥》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郑板桥爱子》阅读答案07-11
村居郑板桥阅读题答案参考06-08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及答案08-19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答案04-10
《郑板桥》阅读理解07-05
海龟的阅读答案|海龟阅读答案04-02
阅读及答案12-06
阅读答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