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阅读答案

时间:2024-05-22 12:45:20 诗琳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古诗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阅读答案

  古诗阅读答案 1

  姑苏有赠  

  俞德邻①

  画接珠翠列娉婷,辽鹤②重来失故城。

  商女不知宁有恨,徐娘半老尚多情。

  一帘花雨谈幽梦,双桨莼③波急去程。

  却倚阊门④重⑤回首,笳声呜咽暮云横。

  注释:

  ①俞德邻(1232~1293):宋末元初诗人。本诗是元朝初年作者赠歌伎之作。

  ②辽鹤:《搜神后记》载,丁令威,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成仙后化成鹤回到故乡。

  ③莼:莼菜,又名水葵、马蹄草等,吴地水中多莼。可以作羹,其味鲜美。这种莼羹曾引起西晋诗人张翰的故园之思。

  ④阊门:姑苏城的西门。

  ⑤重:读zhòng,难,困难。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恰当的两项是CD

  A、“商女不知宁有恨”,承起句而来,化用杜牧《泊秦淮》的诗意,直接表达出对没有亡国之恨的“商女”的强烈批判之情。

  B、首联诗人写在画楼里见到了佩珠戴翠的娇娘,接着用丁令威这则神话,抒发感慨,主要反映了诗人渴求解脱苦难的愿望。

  C、尾联以景结情,寓情于景。“笳声呜咽”凄凉哀怨,暮云横飞纷乱压抑,通过营造凄凉萧瑟的意境,传达出作者的哀伤悲切。

  D、颈联“一帘花雨谈幽梦”,紧承上句,点明了来游的时间和事件。“幽梦”是指从前的欢乐情景,今夕话旧,恍惚如梦。

  E、本诗是作者赠歌伎之作,花月之缘只为载体,写得凄怆悲慨,又大量用典,语意浅显,明白如话,在遗民诗中算是有深度的作品。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CD(选对一个给3分,选对两个给5分)

  (2)①无限伤感,缅怀故国的情意。江山易主,景物全非,这“失故城”三字里蕴含着无限的'伤感情意。

  ②依依不舍,不忍离去的悲伤。“却倚阊门”,诗人眷恋繁华的姑苏,依依不忍离去。

  ③回归旧庐,思念家乡的心情。借用“莼波”的典故透露出回归旧庐时的心情。(每点包括概括2分和分析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6分)

  古诗阅读答案 2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②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②苍:苍天。

  1.以下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诗歌开篇写诗人面对萧瑟秋景,心乱如丝。一个“乱”字,统领后文作者积蓄已久的种种愁思怨意。

  B.“小摇落”指秋风摇落片片黄叶,让人联想到诗人如同黄叶般飘零沦落的身世和命运,触景而生情。

  C.颈联作者直斥奸佞小人,表明自己道义犹存,苍天可鉴,既有对小人的愤恨,也有对自己人格的自信。

  D.作者一生历经宦海沉浮,在华发苍颜的晚年更遭贬谪,身陷不幸又衰老憔悴,激起了读者更多同情。

  E.“挂衣冠”指辞官归隐,而辞官归隐在此时此刻已太迟,更深一层写出作者贬官之后的愤懑无奈。

  【答案】AE(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

  【解析】A项,“乱”字统领全文种种愁思怨意错,统领全文感情的是“羁绪”二字。E项,“愤懑无奈”错。最后一句意思是作者深陷政治漩涡,如今想辞官归隐也太迟,表达的是悔恨之情。

  2.请简要分析本诗颔联用典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用了屈原被流放和白居易被贬逐的典故。(2分)

  作用:①内容上,借屈原和白居易被贬之事写出了自己遭受冤屈、谪官异乡这一现实。(2分)

  ②主旨上,以屈原和白居易自喻,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品德高尚、节操坚贞。(2分)(若答“结构上:承接上文‘羁绪’二字,是对作者此时万千愁绪的具体阐释。”亦可酌情给分)

  古诗阅读答案 3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注:①陈与义,南宋诗人,少即有才名。此诗写于1129年,诗人遭受贬谪,仍未复官。又因金兵南下,连陷三州。故避乱江汉,转徙湘湖。②金兵南犯,南宋政府对定都何处存在争议。

  1、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金人南犯的情景,表达了他为自己是一个有国家的人的幸运之情。

  B、颔联用借代的手法。“翠华”是皇帝仪仗队中用翠鸟羽做的旗,常用来指皇帝:“白羽”指白羽扇,古代将军指挥作战的白色羽毛扇。

  C、诗人用“风尘”比喻战乱,与戴叔伦诗句“山中旧宅无人往,来往风尘共白头”中“风尘”之意相同。

  D、颈联上句言五年间国多战乱,下句叹万里路奔走江湖,两句形成因果关系,对仗工整,一气呵成。

  E、尾联中“共说”一词照应文题,表明作者与尹潜定都南京的主张一致。

  2、整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参考答案:A C(A“为国有人”指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C戴诗中的风尘指尘事、平庸的事。A项2分,C项3分,错误项不得分。)

  难度说明:困难

  2、命题立意: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参考答案:①首联诗人用“又”“叹息”等词,表达了面对金兵的多次入侵,自己却无能为力的才不得展的愤懑。(2分)

  ②颔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表现了对朝廷现状的不满,表达了对“匡扶社稷”的英豪的期盼之情。(2分)

  ③颈联与尾联通过对自己漂泊的状态及国无定都的现状的描写,表达了对自己和朝廷前途命运的担忧。(2分)

  古诗阅读答案 4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李白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阅读训练】

  1、首句交代刘十六由秦地归隐楚地。为什么不直接说秦地楚地,而说“楚山秦山”?

  2、为什么让归隐者披上“女萝衣”?

  3、诗末说“白云堪卧”,用“堪”字用意是什么?

  4、“白云”、“长随君”、“湘水”各出现两次,这种修辞手法叫什么?

  5、说说“白云”这一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不仅与诗题相应,而且自然地引出白云(古人认为云触山石而生)。

  2、以屈原喻隐者。屈原《九歌·山鬼》云:“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女萝衣”即代指山鬼。这里用这一典故,暗示湘水对洁身修德的人将以感情相待。

  3、归隐是对的,而黑暗的.现实是不可久居的。

  4、顶真(顶针)

  5、全诗以白云始,以白云终,中间也时有白云缭绕。白云飘逸脱俗,自由舒展,是隐者的象征。在诗中,白云就是隐者,隐者就是白云,白云和隐者之间合而为一。诗歌通过白云这一意象,一方面称赞隐者刘十六的高洁品格,另一方面也表现诗人对隐逸的向往。

  古诗阅读答案 5

  宿龙宫滩

  韩愈

  浩浩复汤汤,滩声抑更扬。

  奔流疑激电,惊浪似浮霜。

  梦觉灯生晕,宵残雨送凉。

  如何连晓语,一半是思乡。

  注释

  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韩愈任监察御史时,因长安附近饥旱,上书请宽免灾民租税而被贬为阳山县令。韩愈曾由阳山沿江赴连州府述职,夜宿龙王宫。

  ⑴龙宫滩:在广东省阳山县阳溪上。

  ⑵汤汤(shāng):大水急流的样子。

  ⑶抑:低。更:又。 扬:高。

  ⑷激电:电闪雷鸣。

  ⑸惊浪:大浪。浮霜:浪头的'泡沫白如浮霜。

  ⑹梦觉:梦醒。晕:灯照水气而生的晕圈。

  ⑺宵残:天亮之前。

  ⑻连晓语:夜间说话到天亮。

  ⑼“只是说家乡?”:出自《韩愈集》,而在《韩昌黎诗文研释》里写的是“一半是思乡”。

  1、诗的前两联写出了龙宫滩水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2、最后一句作者说“一半是思乡”,那另一半是什么?试做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写出了龙宫滩水流湍急。(1分)

  ②首联道出湟川三峡水流湍急,浩浩荡荡。“抑更扬”三字形容怒吼的河水冲击滩头的节奏声。(1分)

  ③颔联描写奔腾的河水好像激电一样迅猛,白色的浪花好像浮霜一样,令人神往。(1分)

  2、①另一半是忧民或感怀遭遇。(1分)

  ②诗人在“午夜梦回”中,联想自己为民请命,因谏被贬,从此忠言难进,人民遭殃,愤懑之情,含蓄不露。(3分)(其他答案,只有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酌情给分。

  古诗阅读答案 6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天末:天边。

  君子:指李白。

  憎:忌恨。

  过:失误。

  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天末,即天边。

  (1)请分析首联在诗中的作用。(3分)

  (2)古人评尾联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又有人说:赠字说得精神,若用予字,则浅矣。请作简析。(4分)

  (3)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为何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4分)

  参考答案

  (1)奠定了全诗悲愁的.情感基调(2分),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关心和思念(1分)。

  (2)用予用吊只写出同情(2分),用赠才能写出李白和屈原同冤(2分)。

  (3)通过形象的比喻手法,富有情感的议论,(2分)高度概括了自古以才华出众者命途多舛的历史事实,抒发了诗人的悲愤之情。(2分)

  古诗阅读答案 7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注】

  拾遗:官名。袁氏曾任拾遗,因罪流放岭南。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在写作上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访友不遇的伤感。孟浩然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可不见流放中的友人,顿生伤感之情;(2分)对友人被贬的愤愤不平。才子竟遭流放,何况流放之人还是自己的挚友,因此心中不平;(2分)对友人的思念牵挂。流放之地梅花再好,怎及留居北地的故乡呢!(2分)

  2、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全诗四句,两处对比。(1分)人的对比:洛阳才子与岭南流人对比。袁拾遗身为“才子”,理当被朝廷重用,却被贬他乡,沦为“流人”,其过人的才能与恶劣的待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委婉表达出对当时“才人”被贬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含而不露,引人深思。(2分)地方的对比:梅花早放的`南方虽美,但还是不如春天的北国。一扬一抑,增强了诗的波澜,更见对朋友的思念挂念之情的深挚。(2分)

  古诗阅读答案 8

  浣溪沙①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②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③独徘徊。

  [注释]①选自《珠玉词》。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浣,洗濯。

  ②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③香径:花间小路。

  (1)这首词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2)“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与“旧”的对比,下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构成“来”与“去”对比。表达作用:旧的`亭台和新的词的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怅情怀;“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两者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2)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古诗阅读答案 9

  宿大慈寺

  【清】范光阳

  荒祠古冢凭高望,乱竹禅房向晚行。

  断续风吹钟愈好,淡浓云过月还明。

  里儒信口为诗句,野衲迎人亦世情。

  惟有空山知我意,故飞小雨助溪声。

  【注】衲:僧衣,借指僧人。

  1.结合全诗,具体说说你对“惟有空山知我意”的“意”的理解。(4分)

  2.简析“断续风吹钟愈好,淡浓云过月还明”一联的艺术手法及作用。(4分)

  试题答案:

  1.“意”指远离尘嚣、享受空寂的'心境。从所写之景看,作者选取的荒祠、禅房、晚钟、明月、小雨、溪声这些意象映衬静寂空灵的特点,大自然给了作者停机息心的启迪。从所写之人看,乡里的读书人已经不能引为知己,连山里的和尚也变得圆滑世故,这里也有作者对俗世的不满之意。(对“意”的理解2分,具体分析2分。)

  2.这一联运用对偶、对比映衬的手法。上联从听觉角度写,钟声之所以更加悦耳动听,是因为断断续续的风使得钟声拥有了节奏和韵律。下联从视觉角度写,月亮从云儿的遮掩中出来,反而显得更加明亮。言之成理即可。(说出艺术手法2分,分析作用2分)

  古诗阅读答案 10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秋思赠远(其一)

  王 涯

  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

  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1)“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包含两重对比,请具体说明。(3分)

  答:

  (2)“漫漫轻云露月光”和“唯看新月吐蛾眉”都写到月亮,各有什么作用?(3分)

  答:

  答案 (1)第一重对比是写当年自己甘愿与妻子离别独守空帷,现在感受到别离之苦;第二重对比是写梦境里历经千山万水和妻子相会,醒来后两人仍处别离之中。

  (2)“漫漫”句渲染了朦胧幽静的氛围,衬托出孤枕难眠的思妇形象。“唯看”句由新月联想到远方的妻子,写出了思念和无可奈何的'怅惘。

  古诗阅读答案 11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鹓鸾:传说中与凤恩同类。

  ④剑歌:援引孟尝君的食客冯欢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的典故。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横空、浮云涌动的景象,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旷远雄浑寰宇的`敬畏。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荆棘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E、十一句巧妙用典,含蓄婉曲,不仅化用《归去来兮辞》的诗句,还表达了与陶渊明相似的志向。

  2、本诗寓情于景,意蕴丰厚。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 AC

  2、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遇的激愤;

  ④对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失意归隐的无奈。

  古诗阅读答案 12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①,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②,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

  ①沅溪:沅江,湖南境内的大河之一,源出贵州,流经黔阳,北上注入洞庭湖。足:充足。

  ②远谪(zhé):贬官到离京城很远的地方。

  戏为六绝句(之一)

  杜 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①,轻薄为文哂未休②。

  尔曹身与名俱灭③,不废江河万古流。

  注:

  ①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闻名于初唐文坛,后世称他们为“初唐四杰”。体:指诗文的形式和风格。

  ②轻薄:轻浮浅薄。哂(shěn):讥笑。未休:不止。

  ③尔曹:你们这些人。这里指轻薄为文之人。

  1、翻译下面诗句。

  (1)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2)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2、读了《龙标野宴》,说说那时王昌龄是如何对待生活的?

  3、从《戏为六绝句》(之一)中,你能看出杜甫对诗歌创作和评论的态度吗?

  答案

  1、(1)不要听到琴声和歌声就触动远谪的.愁思,青山和明月都在陪伴着我们啊。

  (2)你们这些“轻薄为文”的人,身体和名声将一起泯灭,优秀的诗歌将如奔流的江河万古流传。

  2、王昌龄虽被贬到龙标,但他照样悠然自得地生活,这种态度既表达了他的豁达乐观,也流露出他对朝廷的不满。

  3、杜甫反对那些对文化遗产肆意歪曲否定的作法,并暗示自己的诗歌创作也将追随王杨卢骆,力求为后世留下佳作。

  古诗阅读答案 13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①李益和苗发、司空曙,都名列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中,彼此是诗友。

  (1)诗歌颔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2)本诗的叙事线索是“风”,请简要分析其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运用想象(或“虚写”),写门外的竹子晃动,作者疑惑是老朋友要到来;表达对老朋友的深深思念之情。(4分)

  评分标准:手法1分,阐释1分;感情2分。意思对即可。

  (2)主人公的惊坐起,以为朋友来了,想象风吹帘入户,似要将琴上的尘埃吹去,都因风而起;诗中“风”引起作者心理活动,推动情感变化。(4分)

  古诗阅读答案 14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自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1.下面对《自嘲》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华盖,指像花那样盖在头上的云气,这里指好的命运。因为“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

  B.“破帽”一联是对自己过去处世态度的第一重回顾。上句言不改故装,下句言不识艰险。这是自嘲的第一方面:客观形势是“未敢翻身已碰头”,主观上却依然故我,不识艰险,不作相应策略之改变。

  C.“躲进小楼”两句是全诗总结。诗人在检讨、回顾、剖析了自己过去的人生观、战斗姿态后表示对目前情况的自剖、自嘲。

  D.诗中这些自嘲中的矛盾、悲哀和伤痛绝不说明鲁迅畏怯或偷懒,也不说明鲁迅后期作品稀少或不伟大,这些却也包含一位伟大人物严于审视自己的自谦、自叹,绝非自誉则可以确信。

  2.“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一联运用了哪种写作(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实际效果。

  3.如何理解“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中加粗的字的作用?

  【参考答案】

  1.A

  2.颔联以象征的手法抒怀言志,极富有幽默感。“闹市”,本是喻指敌人横行霸道的.地方,而作者却能以“破帽遮颜”胜利穿过。“中流”,水深流急,异常危险,而作者却从容不迫,饮酒泛游,激流勇进,衬托出革命战士的英勇顽强,机智灵活。

  3.此联写诗人在敌人的高压下,善于选择斗争阵地,同敌人进行韧战。“躲”字,融合“巧”与“敢”的双重意味,反映出作者自信、乐观的心境和神情。最后一句写无所畏惧、韧战到底的决心。

  古诗阅读答案 15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五湖,指春秋越国大夫范蠡隐居的太湖,这里指崔涂的家乡富春江一带。《春夕》是作者旅居湘鄂时所作。

  (1)请谈谈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2)颔联用了什么典故?此外,颔联还有哪些值得称道的表达特色?(3分)

  (3)概述全诗表达了作者那些情思?(4分)

  阅读答案:

  9(1)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点明在异乡送春归的诗人形象(点明春归时节我身在异乡);引起下文诗人凄楚的情怀的`抒发。(每点1分)

  (2)分析:典故:庄周梦蝶(或:杜鹃啼血)(1分)

  虚实结合:上句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下句实写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只有子规月相伴。

  烘托渲染(视听结合):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注意,视听结合分析时不能将蝴蝶一句作为视觉描写)

  曲折层递: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梦醒而更思乡,子规啼唤,愁上加愁,这三层愁情,一层比一层深。(每点1分,写出两点即可。)

  (3)分析: 春逝之伤;思乡之苦;迟暮之悲(或对范蠡功成身退的羡慕);故园美好却欲归不得的矛盾。(答出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古诗阅读答案 16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备考答案]

  ②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唱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掇”,一片片、一颗颗地摘取、拾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袺”,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手持的衣角里;“襭”,再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

  ③我反复吟咏这首诗,眼前出现了这样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

  古诗阅读答案 17

  金缕衣

  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自谴

  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1、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有何异同。(6分)

  2、《自遣》一诗在情感上和字词运用上重迭之中有变化,请针对其中一方面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相同点:这两首诗都含有珍惜当下、及时行乐的思想。(2分)

  不同点:前者说花儿与少年,所以莫待无花空折枝颇有不负青春、及时努力的意味;(2分)后者取象于放歌纵酒,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颓唐情绪。今朝有酒今朝醉让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激之情(如答放纵自我、享受生活亦可)。(2分)

  2、【参考答案】情感上重迭而富于变化。首句说的是得意时诚可高兴,失意时也不必悲伤,次句则是从反面说同一意思:倘不这样,多愁多恨是有害无益的。三四句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复与推进,明日愁来明日愁则是失即休的进一步阐发。总之,从头到尾诗情有一个回旋和升腾。

  字词上重迭而富于变化。首句前四个字与后三个字意义相对,而二、六字(即)重迭,次句意思是多愁悠悠,多恨也悠悠,多悠悠重迭形成同意反复。三四句句式相同,三句中今朝两字重迭,四句中明日愁三字重迭,但前一个愁是名词,后一个则是动词,词性亦有变化。(重迭中有变化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手法,学生答出诗歌重迭处得2分,变化处得3分。)

  古诗阅读答案 18

  度荆门望楚

  陈子昂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①,谁知入楚来。

  【注释】①狂歌客:春秋时期楚国人陆通,字接舆,见时局动荡,便佯狂不仕,被时人称为楚狂。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诗的一、二句中运用叠词“遥遥”、“望望”,笔锋轻快、流畅,诗人的兴奋喜悦的情感尽显其中。

  B. 作者连用“巫峡”“章台”“巴国”“荆门”四个地名,紧扣诗题中“度”字,突出了船行的疾速。

  C.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写两岸风光,“分”“断”写出了大自然的变化,令诗人惊愕而欣喜。

  D. 诗中前六句写景,后两句写人,从而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与诗人神采飞扬的形象完全分离开来。

  E. 诗人尾联运用典故,以接舆自况,表达对壮丽山河的无比热爱,又表达了自己傲世的激昂之气。

  2.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简要分析。

  答:

  1. CD C项,“‘分’‘断’写出了大自然变化,令诗人惊愕而欣喜说”法错误。“分”、“断”写出了青苍苍的原野无边无际,远远地偶尔可见一两座城镇的轮廓;视野尽头,树林如带,隐隐与白云相接。这是奇妙而美好的风光。这种风光令作者遐想,而不是惊愕而欣喜。

  D项,“完全分离开来”说法错误。而是景象与形象交相辉映,融于一体。

  故选CD。

  2. ①抒发度荆门时的欢快之情。首联以“遥遥”与“望望”重叠,将欢快之情注入轻舟疾行之中。

  ②诗人目睹新奇之景,表达出兴奋激动之情。诗人在颔联中用“烟雾开”三字,简练而形象地描绘了度荆门时的'自然景象的变化,行进中,水气蒸腾,烟环雾绕,越过之后,则是豁然开朗,天宽地阔。

  ③尾联以接舆自比,写出了入楚地的兴奋之情,既表达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比热爱,又充分表达了傲世的激昂之气。

  古诗阅读答案 19

  春归 唐庚①

  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小市花间合,孤城②柳外圆。

  禽声犯寒食③,江色带新年。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

  注释:①唐庚,北宋诗人。宋徽宗年间,被贬逐惠州。②孤城,指诗人被贬之地惠州城,当时商业繁盛之地;小市,指当地经营鱼、盐、酒、茶的集市。③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

  (1)本诗颔联中的“合”、“圆”二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名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合”、“斜”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合”、“圆”二字的妙处。(3分)

  (2)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特点?请作简要赏析。(4分)

  10、(7分)【(1)(3分)诗中“合”和“圆”都有“环绕、围拢”的意思(1分),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惠城集市上花团锦簇、城郭外绿柳环绕的景象(2分),突出表现了南国春光之盛(1分)(本小题最多得3分)(2)(4分)本诗用春归丽景反衬无限愁情。(2分)前面写东风浩荡,遍地皆绿,花繁叶茂,春光烂漫;(1分)结尾急转直下,极写愁情之重,难以排遣;(1分)从而极大地强化了抒情的力量。(1分)(本小题最多得4分)】

  古诗阅读答案 20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李白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阅读训练】

  1、首句交代刘十六由秦地归隐楚地。为什么不直接说秦地楚地,而说“楚山秦山”?

  2、为什么让归隐者披上“女萝衣”?

  3、诗末说“白云堪卧”,用“堪”字用意是什么?

  4、“白云”、“长随君”、“湘水”各出现两次,这种修辞手法叫什么?

  5、说说“白云”这一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不仅与诗题相应,而且自然地引出白云(古人认为云触山石而生)。

  2、以屈原喻隐者。屈原《九歌·山鬼》云:“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女萝衣”即代指山鬼。这里用这一典故,暗示湘水对洁身修德的'人将以感情相待。

  3、归隐是对的,而黑暗的现实是不可久居的。

  4、顶真(顶针)

  5、全诗以白云始,以白云终,中间也时有白云缭绕。白云飘逸脱俗,自由舒展,是隐者的象征。在诗中,白云就是隐者,隐者就是白云,白云和隐者之间合而为一。诗歌通过白云这一意象,一方面称赞隐者刘十六的高洁品格,另一方面也表现诗人对隐逸的向往。

  古诗阅读答案 21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早 花

  [唐]杜甫

  西京安稳未①?不见一人来!

  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

  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

  直苦风尘②暗,谁忧容鬓催。

  【注】①西京安稳未:公元763年10月,吐蕃攻陷西京长安,焚掠一空。代宗先期奔陕州,至12月方还都。②风尘:比喻战乱。

  (1)这首诗的中间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

  答:

  (2)简要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心情。(4分)

  答:

  参考答案:

  14. (1)描绘了一幅冬末春初杏梅怒放的图景(2分)。照应题目(1分);以乐景衬哀情(1分)。

  (2)表现了诗人对时局动荡的不安和关注,全诗以设问句开篇,先问“西京安稳未”,接着说“不见一人来”(2分);表现对百姓疾苦的忧虑和对战乱的厌恶,尾联直说“直苦风尘暗”(2分)。(分析可以分开说,也可以合在一起说,意思对即可。如只答心情没有分析,则只给2分)

  古诗阅读答案 22

  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户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风声。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3)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无帝、唐太宗的《咏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①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

  答案:

  (1)“诗眼”是“有情”二字。全诗扣住“风”的“有情”二字来写。前面从“有情”写它带给林壑以清爽,后面又由“有情”赞美它“为君起风声。”

  (2)这首诗以“风”喻人,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首句描写风起,次句用一“加”字仿佛风是急人所雷的`有意行动。下面写风的活动,用“驱”、“卷”、 “寻”、“出”、“为君”等字眼,对风进行拟人化的描写,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读本诗,要把握住“咏风”即“咏人”——咏有为之士)

  (3)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诗人风喻以人,托物言其“青云之志”,着意赞美了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古诗阅读答案 23

  骆谷晚望

  韩琮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

  注 ①韩琮于宣宗时出为湖南观察使,大中十二年(858)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此后失官,无闻。此诗当是其失位还乡之作。②骆谷在陕西周至西南,谷长四百余里,为关中通汉中的交通要道,是一处军事要隘。

  6、首句中“秦川如画渭如丝”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的.赏析。

  答案 诗人登上骆谷,晚霞似锦,残阳如血,远岭近峦,浓妆淡抹,眼前展现一幅锦山绣水的美丽画面。

  “如画”二字把莽莽苍苍的辽阔秦川描绘得斜阳掩映,沃野千里,平畴闪光,丛林生辉。这是广袤的近景。“如丝”二字又把浩浩滔滔的东流渭水状写得长河落日,浮光耀金,万丈白练,飘浮三秦。这是绵长的远景。

  近景与 远景交错,山光与水色竞美,蔚为壮观。

  7、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以乐景写哀情(对比反衬)的手法。

  起句写乐景,收句写愁肠。

  表达了作者失位还乡(政治失意)的伤感之情。

  古诗阅读答案 24

  钱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的作者是 ,诗中他最迷恋 这一景致。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用 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把春天的'美写活了。(2分)

  5.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白居易 绿杨阴里白沙堤

  2.抓住景物特征描写1分,语言流畅优美1分。示例: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来向阳的枝头地唱歌啼鸣;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又在湖边不停地衔泥筑巢。

  3.通过描写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

  4.莺争暖树(1分),燕啄春泥(1分)

  5.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1分)

  古诗阅读答案 25

  登原州城①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注①:原州城,即今宁夏固原。

  8、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9、全诗表达出了作者哪些复杂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颈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1分)。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2分)。

  手法: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 “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1分)。

  9、 “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2分)“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2分)“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2分)(答出3点,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即可给满分6分)

【古诗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古诗阅读答案11-12

古诗阅读答案01-15

古诗阅读答案11-12

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07-06

春日登楼怀旧古诗的阅读答案|春兴古诗阅读答案04-02

春望古诗阅读答案03-25

古诗《春望》阅读答案04-11

古诗阅读答案15篇11-12

古诗阅读答案19篇08-14

古诗移居阅读答案参考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