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22 12:24:0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月光曲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11篇)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01~102内容。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教学重点】

  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

  【教学难点】

  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样分?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是哪几首?

  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儿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后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

  1、指名学生朗读二至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理解几个词语:幽静、入场券、陌生、纯熟。教师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体贴,这种感情非常珍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她看不见乐谱只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人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七自然段。

  第2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一至七自然段。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二、深入学习

  1、指名朗读八至十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皮鞋匠兄妹俩站在他的身旁。)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了。)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分辨联想

  1、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2,在“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指导。请学生试背第9自然段。

  【教学反思】

  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预习】课前

  1、自学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

  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3)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

  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贝多芬弹一首曲子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

  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下面就让我们听一听那美丽的传说吧!我找九名同学分自然段配乐读课文。

  二、听完这个传说你有什么感觉

  三、可能同学们都有很多感受,下面把你感受最深的一段写写批注吧

  四、汇报第九自然段

  1、默读第九自然段,画出实实在在的事物和事物引起的联想。

  2、请看屏幕指名读屏幕上的内容。其它同学思考这几句话描写了几个画面?

  (三个。)

  3、哪几句话是写第一个画面?出示课件,指名读,谁能说他读得怎么样?(应该柔和些、语气舒缓些)皮鞋匠为什么会有联想到这样的画面呢?谁能再读一读这句?

  4、哪几句是写第二个画面?指名读,皮鞋匠想到了这样的画面,那贝多芬弹的旋律又是怎样的?读此句时比上两句读得要强。

  5、哪几句是写第三个画面?一个一个朝着岸边涌来,谁能用声音描述一下。此时贝多芬谈的乐曲的旋律会是什么样?(高昂激荡)所以读这句比第二句还要强。看来,这三个画面的句子,一个比一个强,女生读第一个画面的句子,男生读第二个画面的句子,全体读第三个画面的句子。

  6、你们想不想看看这个画面?想不想听听这个音乐?出示课件。之后交流看后的感受。

  7、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让我们美美地读这一段吧!齐读之后再背。

  8、请同学们看字幕,上面一段和下面一段比较哪一个好?即删掉联想部分和没有删掉的区别?

  (加上联想会使内容更充实,更深刻。)

  五、谁还能接着汇报

  1、妹妹真的是随便说一说吗?为什么要安慰哥哥呢?怎样读?

  2、哥哥爱妹妹,妹妹体谅哥哥,兄妹俩相互体贴、相互关心、相依为命,手足之情另人感动。下面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深情地读读兄妹俩的对话吧!

  六、总结

  看来美好乐曲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同学们,《月光曲》这篇课文我们研读完了,我喜欢这篇文章,因为这篇文章具有人性美、艺术美、语言美、景色美。让我们把这种美带给人世间吧!好,下课。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2、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音乐家贝多芬深切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投影,音乐。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出示课题:月光曲

  问:同学们,当你看到课题以后,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你们最想知道的问题答案,都在课文中隐藏着呢。你们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学习去发现它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来寻找“《月光曲》的曲调”。请认真读课文,划出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

  讨论交流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

  三、学习第九自然段

  1、请大家自由读第九自然段,根据你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曲调的旋律可能会是怎样的。

  (先慢后快,先低后高。)

  2、老师出示几种曲调,请大家选择,并说出理由:

  ⑴舒缓──明快──激昂。

  ⑵明快──激昂──舒缓。

  ⑶舒缓──激昂──明快。

  3、学生交流,并说说理由。

  4、下面请同学们亲耳听听《月光曲》,看曲调同大家理解的是否一样。

  (放音乐。)

  5、这段曲调是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来的,大家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段曲调表现出来?

  请同学读《月光曲》的内容,老师用投影片打出这几句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句子所描绘的景象。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

  《月光曲》的第一部分描述的是月光照耀下的微波粼粼的海面,所对应的音乐应该轻柔舒缓,朗诵时的语调要柔和一些。

  《月光曲》的第二部分描述的是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这时风卷巨浪,所对应的音乐应该明快,朗诵时的语调也要高昂一些。

  《月光曲》的第三部分描述的是月亮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所对应的音乐应该浑厚激昂,朗诵时的语调要凝重有力一些。

  师小结:

  清幽的月光照耀着那时而平静,时而奔腾的大海,让我们把大海的柔和美、壮阔美读出来,让我们把贝多芬融入《月光曲》中的对穷兄妹俩的深情读出来。

  (感情朗读。)

  四、指导背诵第九自然段

  1、刚才同学们听了音乐,读了课文,请你说说对这《月光曲》的理解。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这《月光曲》太美了,以致于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2、你能不能把这美妙动人的《月光曲》背诵出来呢?背诵第九自然段。

  五、联系课文,展开联想

  1、在课文中,大家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

  (皮鞋匠的联想。)

  2、同样的音乐,不同的人理解不同,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皮鞋匠听着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产生了这样的联想,那么盲姑娘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呢?你自己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呢?

  六、发展题

  你能不能也像课文一样,把你产生的联想写成一段话呢?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六上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本册八篇老教材中的其中一篇。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如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文章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二是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情感更深刻。

  二、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学习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意境的美。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3、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重难点:

  重点是领会《月光曲》描绘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以及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背景。

  难点是从《月光曲》的意境中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生字词,了解了贝多芬生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更深入地去了解贝多芬。

  (二)学习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第9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找出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的段落,是哪一段?课件出示第9自然段

  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这段文字有没有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没有)它写什么?(月亮和大海)

  2、自由读这一段,这段文字描绘的意境美不美?(美)你们是从哪体会到的?

  这里描绘了几个画面?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卷起巨浪

  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指导朗读

  读出景色的变化,指名读,评价,师引读全体学生读

  3、这三个画面都有月光的照耀,十分地美。这样美丽的景象是兄妹俩亲眼看到的吗?(不是)从哪知道?(好像、仿佛)

  为什么听着贝多芬弹的乐曲能让兄妹俩联想到这么美丽的景色?这说明了什么?

  你们想不想来听一听,感受一下《月光曲》的神奇力量。播放《月光曲》

  4、通过倾听,再加上第9段文字,你们能说说《月光曲》的旋律和节奏是怎么变化的?

  再去好好读读这段话,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可以从三个层面去分析

  小组派代表汇报

  生1:曲子刚开始时,节奏是比较慢的,曲子很舒缓。这时,贝多芬应该是轻轻地按起琴键。

  生2:月亮越升越高,曲子应该逐渐增强,节奏也快些

  生3:到最后声音和节奏都达到了高潮,越来越响,越来越快。

  师:你们也是懂音乐的,要是贝多芬能听到你们的回答,肯定会说你们是他的知音。一起来把这段读一读,相信这次肯定会读得更好!

  (三)追溯根源了解创作背景

  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作出来的呢?接下去我们去看看贝多芬的创作背景。(学习第2到8自然段)

  找出引发他创作的一些起因的句子。

  1、出示: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抓住“断断续续”、“茅屋”、“正是他的曲子”等重点词来理解。

  在这么僻静的小镇上,这么贫穷的人家,却听到有人弹奏自己的曲子,贝多芬会怎么想?

  2、贝多芬想去看个究竟。他走近茅屋,听到了有人在谈话。

  出示: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随便说说”什么意思?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她为什么要这样说?说明了什么?

  师:你们听出的东西可真多,那你们能把他们的手足之情表达出来吗?

  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2人读分男女生读)

  贝多芬听出来了吗?他会怎么想?

  师小结:贝多芬也和你们一样,被兄妹俩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感动了。于是他推开门走了进去,发现正如他在外面猜测的一样,这家人的确很穷,哥哥是个(皮鞋匠),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弹琴的妹妹竟是个(盲人)!看到这一切,一股同情心油然而生。他坐下来,弹奏起盲姑娘刚才弹的曲子。

  3、同学们,当盲姑娘听出是贝多芬时,她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时,她的心情会怎么样?(激动)

  出示: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指名读出激动的语气

  这里两个“您”一样吗?

  谁再来读一读,评价

  盲姑娘是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

  师:贝多芬觉得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还十分的(懂音乐)是的!除了这句话,还有哪里可以看出她懂音乐?(听得入了神)

  在这么僻静的小镇上,在这么一个贫穷的家里,贝多芬却遇上了自己的知音(盲姑娘),他的心情怎样?他会怎么想?

  4、贝多芬决定再给盲姑娘弹奏一曲

  出示: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请看看他对盲姑娘的称呼(您),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5、师讲述: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是那么地清幽,那么地美。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他们是那么地淳朴,那么地善良。他触景生情,激发了创作激情。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创作出举世闻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曲》。

  (四)领悟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月光曲》内容正是贝多芬感情的抒发,月亮和大海的变化正反映着贝多芬心情的变化。

  开始时微波粼粼的海面,贝多芬想到的是什么?(兄妹俩淳朴、美丽、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

  后来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

  (五)升华总结

  最后,让我们带着感动和对贝多芬的无限崇敬,再听一次《月光曲》,你会有更深的感触!

  贝多芬仅仅是同情兄妹俩吗?(不是)他同情哪些人?(所有的穷苦大众)

  师小结:贝多芬不仅在音乐上有着卓越的才华和高超的技艺,更有着同情和热爱穷苦人民的博大情怀。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2、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一)、聆听音乐,感受《月光曲》的意境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听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妙的乐曲中吧!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播放《月光曲》片段)

  2、请大家说说在你聆听音乐时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交流,对学生不同的感受都给予肯定。)

  (二)、边听边画,表现《月光曲》的意境

  请同学们再次欣赏《月光曲》,边听边把你想象的画面简单地画下来,可以画一幅,也可以画几幅。(指名几个学生画在黑板上)

  (三)、朗读品味,融入《月光曲》的意境

  1、播放课件,在音乐和画面的配合下,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第9节。把学生带入诗一般的意境之中。

  2、画面和音乐美吗?其实书本里描绘的更美,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第9节,找出写得美的词句,并想想美在哪里?

  3、全班交流

  4、这么美的景色,全是皮鞋匠亲眼看到的吗?从哪个词看出是他想象的?画出联想的句子

  5、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大海的美,读出它的变化。(当月亮初升时,要轻而舒缓;当读到“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时,要加快速度和力度;当读到“皮鞋匠看看她妹妹”时,语气要转为平静。)

  自由读——配乐指名读——齐读——朗诵

  (四)、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过程。

  1、这么美的月光曲是怎么谱写成的呢?课文哪几节是写月光曲怎么谱写的呢?

  2、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2—10节,并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学生提问,教师进行梳理、归纳。

  3、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调整,随机点拨。)

  (1)预设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A、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

  B、出于对盲姑娘的同情

  语段:兄妹俩的对话。(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①重点研读:“随便说说。”真的只是随便说说吗?

  ②引导体会: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对话,会怎样想?

  ③出示贝多芬说过的话:“我的艺术是为了一切贫苦人民的幸福,我做到了这一点,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体会他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2)预设第二个问题: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了一曲?

  A、是因为盲姑娘不但热爱音乐,而且还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语段: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

  ①“听得入了神”、“多纯熟”、“感情多深”

  指导朗读盲姑娘的话:

  a、当盲姑娘听了贝多芬弹的曲子之后,心情怎么样?(激动、惊喜、喜出望外……)

  b、为什么?(盲姑娘想不到在这样偏僻的乡村,竟能如愿以偿地听到如此精湛美妙的琴声。更重要的是,她猜想到眼前的这位演奏者可能就是赫赫有名的贝多芬先生。)

  c、请大家分别用激动、惊喜或者赞美的语气来读一读

  d、是呀,盲姑娘听了曲子后非常地激动,这激动里有惊喜,有赞美,让我们一起再激动地读一遍。

  ②听了盲姑娘激动的话,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心理会怎样想呢!

  B、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语段:第八自然段。(全班齐读第八自然段。)

  引导感悟:“披上银纱”“格外清幽”等

  (3)预设第三个问题: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A、“飞奔”看出他当时心情怎么样?

  B、为什么要连夜把曲子记录下来?(自己也被这首曲子感动了)

  (五)、听音乐,想象写话。

  再次欣赏《月光曲》,边听边想,边听边写:“我静静地听着,我好像……”

  (六)、布置作业。

  搜集和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7

  一、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让读者感动。课文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听钢琴曲时的感受,为学生学习现实与联想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第九个自然段。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3.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三、教学重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初步尝试在音乐中联想并进行练笔。

  四、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简介,情境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音乐,请大家静下心来,闭上眼睛,默默欣赏(放音乐)。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是空间的艺术。听了这段音乐,你觉得音乐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请生回答)是啊,音乐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有一位作曲家关心民众生活,感受人间疾苦,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他就是德国著名音乐家、作曲家贝多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世界名曲《月光曲》的创作历程,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知传说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看到同学们轻轻地放下课本,相信这些词语难不倒大家了,我们来读一读吧。

  莱茵河 、入场券 、微波粼粼 、恬静、波涛汹涌、琴键、陶醉、幽静 、纯熟、断断续续

  3.谁能试着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请生答)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动

  1.贝多芬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作月光曲的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句子。

  抓住幽静一词,让学生体会当时的情景,想象画面。

  2.在这样幽静的夜晚,正是这断断续续的琴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促使他走进茅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7自然段,找出茅屋里的三次对话,用横线画出来。

  (1)第一次对话是发生在谁和谁之间的?(盲兄妹俩)从第一次对话里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一:从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我读懂了盲姑娘对音乐的渴望。

  (2)你的理解很深刻,走进了盲姑娘的内心。

  预设二:从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读懂了哥哥因为不能让妹妹去听音乐会而感到内疚。

  (3)你真是个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孩子。

  预设三:从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读懂了盲姑娘的善良。

  (4)你的理解能力可真强,老师也同意你的观点。

  小结:兄妹俩的对话触动了贝多芬的内心,贝多芬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贝多芬把为穷苦人造福当作一件幸福的事,所以听了兄妹俩的对话,他毫不犹豫地走进茅屋。

  3.分组读第二次对话,体会人物内心。

  4.贝多坐在钢琴面前,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激动地说(生读盲姑娘的话)

  小结:当盲姑娘感觉到是在听贝多芬本人弹奏的时候,贝多芬也如获知音,知音难遇,所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只问盲姑娘(读句子)

  (四)想象曲境,读读写写

  1.贝多芬不忍离去,他愿意为知音再谈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了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一层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这时候,贝多芬按起了琴键,你听!(播放音乐)

  2.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每个人的头脑中都徐徐打开了一幅画面,兄妹俩身处这美妙的音乐声中,更是心驰神往。他们仿佛看到了什么?(齐读第九自然段)

  3.如果你是皮鞋匠,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一:他仿佛看到了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4.你找得真准确,这是皮鞋匠看到的月亮刚刚升起时候的画面。

  预设二:他仿佛看到了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5.这是皮鞋匠看到的月亮穿过微云的画面。

  预设三:他看到了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6.这是皮鞋匠看到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7.如果你是盲姑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8.此时,你们的脑海中一定也浮现出皮鞋匠看到的三幅画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9.看到这三幅画面,皮鞋匠的心情也在发生着变化。

  10.月光曲一共分为三个乐章,老师分别节选了三个部分,请你们听一听,那一段音乐配那一段文字更合适?在朗读的时候该怎样读。

  预设一:第一段音乐节奏缓慢,仿佛月亮刚刚升起来,我觉得第一段音乐配第一段文字更合适,在读的时候语速要慢一点(请生试着读一读)

  预设二:第二段音乐比较轻快,仿佛看到月亮越升越高的画面,我觉得配第二段文字更合适,在读的时候节奏加快(请生读一读)

  预设三:第三段音乐比较激昂,节奏较快,配第三段文字比较合适,在读的时候节奏更快,读出激动的感觉(请生试着读一读)

  10.黑板上呈现的三个画面有一次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这些画面是皮鞋匠亲眼所见吗?(不是)他是在音乐声中想象出来的。根据音乐旋律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皮鞋匠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到了大海。

  总结:这是一种写作方法,当我们看到美好事物的时候,也可以关联生活实际,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把他们记录下来。

  11.欣赏音乐,想象画面,并把画面记录下来。

  五、作业布置

  选一首喜欢的歌曲,想象歌曲描绘的画面,把这个画面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以及内容,并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他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爱。

  2、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在读写结合训练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2、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意境的统一。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走进文本

  师:刚才我们欣赏欣赏了伯牙的《高山流水》,它充满了我们东方的神韵。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支充满异国韵味的曲子——《月光曲》。

  二、自学汇报

  交流点拨

  1、出示自学提纲:

  (1)查阅课外资料,阅读主题丛书,了解贝多芬,再用精炼的文字加以介绍。(2)从课文看,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抓住重点词句结合课外资料和主题丛书展开分析。(3)是什么因素促成了贝多芬即兴弹奏《月光曲》呢、

  (4)仔细朗读第九自然段,想想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此引发的联想?配乐朗读,再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写下来。

  (5)找一首你喜欢的音乐,展开想象,把联想到的用优美的文字表述出来。

  2、学生先回顾预习中的体会。想好了,在小组中研究讨论。

  3、小组汇报,教师适时点拨:(1)、一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地点是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人物:穷兄妹俩和贝多芬。(2)、至于弹琴的原因,要求学生结合贝多芬弹琴时的情境加以分析。贝多芬第一次弹的是盲姑娘刚才弹的曲子,目的是为了帮助她学习;第二次弹的是《月光曲》,原因是深受感动。谈得非常好,可以从穷兄妹俩听音乐时的神情、联想和听完后的表现看出来。(3)、对于穷兄妹俩的分析,抓住他们的对话和听音乐过程中的相同表现。穷兄妹俩互相关爱,互相体贴,互相理解,非常善良,也非常热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有很高的音乐造诣,是一位热爱劳动人民,具有丰富想象力的音乐家。(4)、要求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抓住实在的事物与联想。指导学生分析乐曲的曲调及其内容,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屋里显得格外清幽,这些描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贝多芬此时弹起的《月光曲》,正是从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音乐联想。那微波粼粼的海面景象,仿佛是穷兄妹俩淳朴、美丽、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贝多芬在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的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

  对句子的理解。

  ①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盲姑娘一直以来的愿望,而盲姑娘把这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说明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她十分理解哥哥说的“音乐会入场券太贵,咱们又太穷”话中含有的不安和痛楚之意,她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这“随便说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的善解人意,让我们感受到淡淡的凄楚和酸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那种被生活所迫,而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热爱的无奈。是啊,生活本来就已经很艰难了,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多么奢侈而又无望的事啊!学习本句,要侧重语意的领会。可通过联系上文中兄妹俩的对话,反复朗读,让学生领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②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句子中的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做出了判断,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因此第二个“您”就很肯定。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盲姑娘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盲姑娘的这几句话使贝多芬十分激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这是知音啊!正因为遇到了知音,贝多芬才产生要为她弹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顿时而生。

  ③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清幽”,秀丽、幽静。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是那么朦胧,那么美,就连破旧的茅屋也显得诗情画意。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此情此景,深深打动了贝多芬,他“望了望”穷兄妹俩,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是啊,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而又爱好音乐的人们,这样想着,使他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键来。

  ④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霎时间”,极短的时间。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景象的变化,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丰富的联想!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清新、梦幻的境界,优美、和谐的曲调,让我们不得不叹服贝多芬高超的技艺。

  ⑤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脸上是“恬静”的,心里是舒适、安逸的。“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波涛汹涌”,波浪猛烈地向上涌。“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又是多么光明、美好的景象,这正是兄妹俩所向往的情景。贝多芬的琴声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音乐,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

  1、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2、播放《寂静的山林》生闭眼想象画面,交流汇报,写在作文本上。

  四、布置作业

  完成作文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以及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3、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的情感美、意境美以及文字美。体会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爱。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文章中由皮鞋匠兄妹情深以及贝多芬与皮鞋匠兄妹间的情感美,体会课文第九自然段所表现出的意境美、文字美。

  2、学习文章中运用优美的语言文字表现音乐美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第一部分,发现情感美。

  1、默读课文2-7自然段。

  2、学生交流。

  a、交流原因。

  b、抓住重点词句来揣摩文字背后的情感。

  c、交流贝多芬又弹一曲的原因?

  三、感受音乐的魅力

  默读第九自然段,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1、读出画面美和音乐美。

  2、读出文字所描绘的旋律变化。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2.合作探究,揣摩关键语句,学习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想象的手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音乐的美妙以及贝多芬热爱音乐、同情穷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揣摩关键语句,学习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想象的手法体会音乐的奇妙以及贝多芬热爱音乐、同情穷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月光曲》,这是乐圣贝多芬的的钢琴曲。大家光看这个曲名,觉得它会演绎出什么样的画面?(学生各抒己见)这只是同学们的看法,那么事实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月光曲》,从文字中感受一下音乐的奇妙。

  2.贝多芬及《月光曲》简介(5分钟)3.生字词预习检查(8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可通过查阅字典、翻阅工具书、同桌讨论等方式解决。用开火车的方式轮流读PPT上的生字词,最后齐读巩固。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几个问题:

  (1)理清课文思路(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两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的晚上,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小镇上演出,他在小路上散步时走进一间茅屋,给盲姑娘兄妹弹奏了两首钢琴曲,在此过程中创作了《月光曲》。

  (2)贝多芬当时是什么身份?盲姑娘家呢?——贝多芬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有许多著名的乐曲,还会在各地旅游演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盲姑娘家家境贫寒,买不起音乐会的票。因为盲姑娘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演奏,所以进行了演奏。

  (3)贝多芬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月光曲》的?《月光曲》好听吗?——贝多芬在弹完一曲后,因着盲姑娘兄妹的反应和清幽的月光有感而发。《月光曲》的演奏都让两兄妹陶醉了,足见其美妙动听。

  5.精品细读,欣赏月光(15分钟)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贝多芬是在给盲姑娘演奏的过程中创作出《月光曲》的。这盲姑娘到底是何许人也呢?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找一找关于盲姑娘的语句,试着从语言、神态等描写中分析一下盲姑娘的人物形象,可以小组讨论一下。预设学生成果:

  A.家境贫寒——“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语言描写,直接说明盲姑娘家的穷。“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微弱的烛光”、“旧钢琴”,环境描写,揭露了她家条件不好。

  B.善良体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从兄妹之间的对话可以看出两人兄妹情深,虽然贫穷,但没有因此而互相埋怨,而是互相理解体谅。

  C.热爱音乐——“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好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语言描写,盲姑娘虽然贫穷、看不见,但是她十分热爱音乐,两个感叹句体现了她对音乐的渴望追求。

  (同桌合作,分角色读第3段。重读“多难弹啊!”,读出怎么也学不会的懊恼,“那有多好啊!”则是向往渴求的语气。中间哥哥的话要读出内疚自责的语气,“是啊”可带点叹息,强调两个“太”。最后一句姑娘的话又要有安慰的语气,所以要语速放慢,声调放缓。)“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这个动作描写体现了盲姑娘迫不及待想要听到别人演奏的心情。 D.聪慧、懂音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听得入了神”说明盲姑娘沉浸在音乐里,“激动”这个心理描写直接体现了盲姑娘当时的心情,两个“您”说明她当时太过激动导致说话都断断续续的,两个感叹句既表现了她的激动,又侧面体现了她对音乐的理解很深刻到位,就像贝多芬音乐上的知音一样。同时她虽看不见,但却能通过音乐判断出贝多芬的身份,可见她的聪慧。

  (请同学读一读这句话,前半部分可读的慢一些、舒缓一些,后面的话要读得语速快、激动、激昂,两个“您”要有停顿)

  6.课堂小结(5分钟)

  这盲姑娘虽然眼睛看不见、家境贫寒,但却有着一颗热爱音乐、体贴善良的心,怪不得贝多芬愿意为她演奏两曲。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这位盲姑娘,下节课我们将来认识音乐天才贝多芬,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先品析一下贝多芬的形象。

  第二课时

  1.导入(5分钟)

  复习上节课内容

  2.精品细读,欣赏月光(30分钟)

  贝多芬当时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琴?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预设学生成果:这是由环境(“幽静的小路”,很容易勾起人的情绪)、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兄妹间相互体谅的真情、贝多芬同情穷人、善良易感的胸怀多方面决定的。

  而贝多芬弹完一曲后又弹一曲则是因为贝多芬佩服盲姑娘能够通过一首曲子就分辨出其中的技艺和感情,他在小镇遇到了知己,非常欣喜,所以愿意有感而发、多弹一曲。教师引导:贝多芬在听到盲姑娘的赞美之后没有回答,这时他在想什么呢?同学发挥想象力想一想,想好之后四人小组分享一下。

  没有想到,这次弹琴贝多芬创作出了不朽的《月光曲》,当时的环境如何?盲姑娘兄妹眼前浮现出了什么画面?请同学再次阅读

  8、9段,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预设学生成果:

  创作环境:蜡烛被风吹灭,月光照亮茅屋,使得环境变得格外清幽。这种清幽静谧的环境特别容易使人思绪万千,于是性格本身就易感的音乐家贝多芬被这月光和清幽触动。另一方面,旁边站着的兄妹是他的听众,是他的崇拜者,是他的知音,知音难觅,真情动人,情与景交融,更容易触发灵感。

  第一幅画面:月亮升起,海波粼粼。“微波粼粼”一词写出了波光的形态,是微弱的、闪着光、有层次感的,“霎时间”则写出了月亮升起一瞬间的迅速,具有动感,“洒满”体现了月光照射范围之广,有种豁然开朗的惊喜感。

  第二幅画面:月亮升高,穿过微云。“穿过”使得月亮升高这个现象动态化,“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则描写了微云的形态,轻薄缥缈,在月光下显得梦幻温柔。

  第三幅画面: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忽然”一词使情绪急转直下,“刮”、“卷”、“涌”这三个动词十分有力,“大”、“巨”、“雪亮的”这些形容词则形象表现了风浪之大。教师伴乐范读这部分描写,学生闭上眼睛感受。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相评价。

  听完了这变化无穷、跌宕起伏的《月光曲》,兄妹俩有什么反应?贝多芬又做了什么?预设学生成果:“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兄妹俩都听呆了、听醉了,陶醉在美妙的琴声中,仿佛身临其境。贝多芬则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的功夫记录下这个灵感,十分迫切。

  教师引导:贝多芬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讨论后明确:热爱音乐,同情穷人,善良易感,音乐才华出众)

  3.发挥想象,结束课堂(10分钟)

  《月光曲》如此美妙,使兄妹俩如痴如醉,同学们又会从《月光曲》中听出什么来呢?(播放《月光曲》,同学边听边想象,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以齐读第9段结束课堂。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3.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理解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流程: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

  1.从前课导入: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旬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口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quot;)

  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学生自学)

  5.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这个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自,那么亮,那么美。(结合情境的感受,教给词)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6.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

  (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例话:(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7.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8.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学生自学。)

  9.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quot;,"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读。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处写事实的课文,从内容上讲是连贯的。

  10.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

  (板书:好像……仿佛……)

  11.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

  学生自学课文分层次。

  "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

  他们兄妹俩听着好像看到了这些美妙的画面。

  12.(用简易画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伴随老师哼唱。)

  (1)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也看到了课文上的一幅幅画面。老师轻声地慢慢地哼唱《月光曲》起始句,我们也好像到了大侮,还看到了什么?你们说,老师画。

  (2)第一幅画面:

  月亮应该画在哪儿?为什么要画在海平线上?(理解"水天相接")

  边作画边指点:"粼粼"指水清。

  指导看插图: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3)第二幅画面。

  叙述: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微云"是"小云"吗?从整个句子看,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儿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儿的,你们说老师画。(边讨论边画图,见右图)

  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再回到插图,进一步把学生带入情境)

  (4)第三幅画面:

  描述: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结合学生回答作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涌向岸边"(见右图)

  指点:可见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

  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13.描述性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有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

  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14.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

  (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指点: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表现在哪儿?(恬静的脸上。)

  释"恬静".脸上是"恬静的",表示心里很舒适的,很安逸的。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醉:快乐得人迷了,时间比较长,程度比较深,忘掉了一切,就叫"陶醉"。

  指导读:"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了景象,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

  15.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男生读写实部分。

  女生读联想部分。

  16、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想象的重要性,苹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水果。它味道可口,营养丰富,人人爱吃。请你发挥想象,合理地编一个与苹果有关的故事。

  总结:

  学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

【月光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月光曲》教学设计12-11

月光曲教学设计11-01

《月光曲》教学设计06-21

月光曲的教学设计05-20

《月光曲》经典教学设计05-20

《月光曲》教学设计06-15

《月光曲》教学设计10-01

精选月光曲教学设计11-21

《月光曲》的教学设计10-20

《月光曲》教学设计范文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