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虚词》教学设计

时间:2025-03-07 08:40:12 诗琳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现代汉语语法《虚词》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现代汉语语法《虚词》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现代汉语语法《虚词》教学设计

  现代汉语语法《虚词》教学设计 1

  学习目标:准确判断虚词的词性

  学习重点:副词、介词的判定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实词,导入新知识的学习

  一、导课: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实词,下面我提问两个问题:

  1、实词包括哪几类?

  2、指出划横线词语的词性:

  (1)无边无际大海上飞翔一只海鸥。

  (2)我他都来到北京,这里我们见到了万里长城。

  (3)!什么时候见到他!

  (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除了这些词之外,还有一些带圈的词,这些词又是什么词呢?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另一类词-----虚词(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能帮助实词造句,表示语法意义的词)

  二、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准确判断虚词的词性。

  1、首先学习、探讨副词

  这里有两组词

  叮嘱开会喜欢(动词)

  清楚认真坚固(形容词)

  第一组是实词中的动词,第二组是实词中的形容词,如果在它们的前面加上修饰、限制的词就变成

  再三叮嘱正在开会很喜欢

  十分清楚一向认真相当坚固

  请记住: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的词就是副词。

  基本结构应是:副词+动词(形容词)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得出。

  当然,还有个别的情况:

  如

  1、天冷得很

  2、高兴极了

  副词放在了形容词后面。

  常见副词有许多,归纳一下有以下几类:

  1、表时间:已经、曾经、刚才、正在、常常、从来、马上、终于、

  2、表频率:再三、一向、屡次、也、还

  3、表程度:更、挺、很、非常、十分、最、多么、太、相当、特别

  4、表范围:全、都、只、统统、一共、仅仅、一律

  5、表肯定、否定:不、没、未、不必、必定

  6、表语气:几乎、简直、反正、也许、却、倒

  7、表方式、情态:仍然、逐渐、纷纷、忽然

  由老师提示学生总结得出副词种类名称。

  跟踪练习:

  找出句中副词并指出所属类型:

  1、我马上就来。

  2、这里的风景相当漂亮。

  3、在比赛中甲方屡次失败。

  4、大家统统举手赞成。

  5、他今天不来了。

  6、长城多么雄伟啊!

  同学们再通过判断以下这些是否是副词而进入介词的学习。

  1、他教室里学习。

  2、飞机正飞上海。

  3、这是一本鲁迅的书。

  4、他我高。

  5、苹果放在筐里。

  6、他的努力,成绩提高很快。

  学生们很容易判断出这些词不是副词,而这些词又是什么词呢?

  这些带圈的词放在了名词、代词和名词性短语前,与它后面的名词、代词和名词性短语一起构成介词短语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原因、目的、比较等。

  介词基本结构是:介词+名词、代词和名词性短语。(学生讨论得出)

  常见介词:

  表时间:从、自从、当、

  表处所、方向:在、向、从、往、朝

  表方式、方法、依据、:靠、以、用、趁着、通过

  表对象、范围:对、跟、对于、关于、和、至于

  表原因、目的:为、为了、因、由于

  表排除、比较:除、除了;比

  表施事、受事:被、给、让、叫、把、将等

  由老师提示学生总结得出副词种类名称。

  跟踪练习:

  找出句中介词并判断类型:

  1、运动会将于明天举行。

  2、学生在教室里学习。

  3、汽车一直向东开。

  4、由于天冷,他感冒了。

  5、他比李明大五岁。

  6、我把房间打扫了。,

  7、杯子被打破了。

  有个别介词有时还能作动词,要注意区别。

  如:

  请把着大门

  请把门打开

  注意:

  观察句子中是否有其它动词,如果没有,就是动词,否则就是介词

  跟踪练习:

  他在家。

  他在家做作业。

  连词:

  出示以下句子引出“连词”

  1、父亲和我都东奔西走。

  2、虽然是四月底的天气,但是夜间还是很凉。

  教师总结:

  连词作用: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前后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假设等关系。

  例词有:

  一般连词有:和、跟、与、并、或、及、同,

  关联词有:虽然…但是,如果…就,只有…才,只要…就,即使…也,尽管…都等,这些连词主要是为了连接句子。

  如:

  如果你不来,会议就不能开始。

  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绝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老师强调注意的问题:

  教师强调:

  个别连词有时还能作介词,容易与介词混淆的连词有:和、跟、同、与,要注意区别

  举例说明:

  弟弟和妹妹走了=妹妹和弟弟走了

  弟弟和妹妹借书≠妹妹和弟弟借书

  注意:连词前后成分平等,可互换位置,语义基本不变;

  而介词前后成分有主有次,不能互换,而介词前后成分有主有次,不能互换,否则意思就变了。

  跟踪练习:

  我和他都来到了北京。

  我和他说了要注意安全。

  关于助词、叹词、拟声词同学们通过自学、合作、探究一定会掌握得很好。(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讨论学习并找出它们的'作用及例子,然后小组比赛做题通过积分评出优胜小组。)

  (各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教师强调:

  助词:

  作用:附着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

  例词有:

  结构助词:的、地、得

  动态助词:着、了、过

  语气助词:啊、呀、呢、吗、罢了、而已

  例句:他挑着一担水,脚抬得还很高。他多么有劲啊!

  叹词:

  作用:叹词可以表示惊讶、赞美、埋怨、叹息等感情,起呼唤、应答的作用。

  特点:叹词的独立性很强,能独立成句。

  例词:哈哈、哎呀、啊、哼、呸、咳、哦

  如:

  啊!真好哇。

  哈哈!我终于学会开车了。

  呸!你胡说八道。

  拟声词

  作用:模拟人或事物发出的声音。

  拟声词可以作修饰语。

  如:我们走到山边便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还可以单说:

  如:咩咩!有一只小羊叫着跑开了。

  老师举例:

  1、扁担嘎吱一声断了。

  2、我的心吓地怦怦直跳。

  学生举例:(略)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虚词,它包括六种:(学生总结得出答案)我们只有多做多练,才能把虚词掌握好。

  一、小试牛刀:

  指出带圈词语的词性:

  (1)无边无际大海上飞翔一只海鸥。

  (2)我他都来到北京,这里我们见到了万里长城。

  (3)!什么时候才能见到他!

  二、再露一手:

  判断划线词属于虚词中的哪一种词?

  1、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许多仁人之士都被敌人杀害了。

  2、你太谦虚了吧。

  3、哇!这里美极了。

  4、他写的字很棒,大家都赞叹不已。

  5、只有我们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三、所学知识大比拼:

  1、判定介词与动词

  你别打孩子。

  打昨天开始就下雨

  2、判定介词与连词

  我们同他们都是初二学生。

  我们同他们说了中学生不准带手机。

  布置作业

  1、请从课本里找出含有副词的句子。

  2、请从课本里找出含有介词的句子。进行交流。

  现代汉语语法《虚词》教学设计 2

  学习要点:

  掌握“而” “何”“乎”虚词的用法

  学习过程

  一、考点阐释

  《考试大纲》明确有18个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

  第一课时:

  复习“而”

  典型例题

  (一)用作连词。

  1.用法: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法: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用法: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用法: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用法: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用法: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用法: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用法: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

  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

  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现代汉语语法《虚词》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掌握15个文言虚词

  教学重难点:掌握15个文言虚词

  教学时间: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而

  一、第二人称代词,可译成“你”“你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

  二、连词。表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蟹六跪而二鳌 表并列

  2、骊山北构而西折 表承接

  3、泉涓涓而始流 表修饰

  4、敢怒而不敢言 表转折

  5、学而时习之 表递进

  6、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先移兵击之。 表假设

  7、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表因果

  三、语气助词。

  1、与“已”连用,表示一种限制语气。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与“既、俄、已”连用,表示较短的一段时间。

  既而儿醒大啼。

  2、乎

  一、形容词词尾,作词缀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二、句尾语气词,表反问或感叹。

  1、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其孰能讥之乎?

  3、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例: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三、句中语气词。

  知不可乎骤得

  四、介词 。用法相当于“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王变乎色,曰:……

  3、其

  一、代词

  二、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祈请或命令等语气。

  1、表反问

  其孰能讥之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表揣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表选择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4、表商量

  吾其还也。

  5、表期许、强调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三、连词,表假设,可以成“如果”“假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低下)。

  四、形容词词头

  神乎其神 微乎其微

  第二课时

  4、且

  一连词,表递进,可以成“尚且”,“并且”,“而且”“况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二、副词。

  1、暂且,姑且。

  苟且偷生

  2、将近。

  不出,火且尽。

  年且九十。

  5、所(以)

  一,表根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二、表原因。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三、表方式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6、为

  一、动词。(wei)

  二、介词。(wei)

  1、表示对象。译作:“给”、“替”。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为国捐躯

  3、表目的,可译为“为了”。

  为之一振

  各为其主

  4、表被动。(wei)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过?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三、句末语气词,表反问、感叹。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第三课时

  7、焉

  一、形容词词尾,作词缀。

  硿硿焉

  盘盘焉,囷囷焉

  二、兼词。相当于“于何”、“于此”。可译为“在哪里”、“在那里”。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如乐作焉。

  三、代词。

  1、那。

  微波入焉。

  2、疑问代词。“何”。

  焉用亡郑以陪邻?

  四、语气词。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8、也

  一、句尾语气词。表判断,表肯定或否定语气。

  莲,花之君子也。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二、句末语气词。与“何”等词相应,表疑问语气。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三、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常用在单句的某一成分后或复句的某一分句后。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9、以

  一、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译作:“拿”、“用”、“凭”、“依照”。

  敢以烦执事

  以乱易整,不武

  请以剑舞。

  以衾拥覆。

  以五十步笑百步。

  以告,则杀之。

  2、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把”、“跟”、“与”。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举以予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表示原因。译作:“因为”、“由于”。常“是以”连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译作:“用(凭)……资格(身份)”或“用(凭)……名义”。

  生以乡人谒余。

  5、表示时间。译作“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二、连词。连接前后两个词或分句,表示并列、承接、目的等关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日削月割,以趋于王。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阙秦以利晋

  第四课时

  10、因

  一、介词。

  1、依靠,凭借。

  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2、趁着,趁机。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3、沿袭。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4、因为。

  因小失大、因祸得福

  5、由,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二、副词。于是,就。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11、于

  介词:

  1、引进动作的`处所或环境。可译作:“在”、“到”、“从”、“在……方面”。

  例: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而聆之。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青取之于蓝

  D、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2、引进动作的对象。译作:“给”、“跟”、“向”、“对”、“对于”。

  例:赵尝五战于秦。

  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引进比较的对象。译作:“比”。

  苛政猛于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师不必贤于弟子

  4、表被动。有时与“见”连用。

  受制于人

  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5、引进动作发生的时间。“于”后的宾语是表时间的词。译作:“到”。

  例:积于今六十岁矣。

  6、“于是”连用。有两种解释:

  其一,“于+是”,译作:“在这……”、“从此”。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余有叹焉。

  其二,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于是怀石,遂投汨罗以死。

  12、与

  一、动词。参与( )

  二、连词。和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三、介词。和、跟、同

  1、跟,同。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2、给,替。

  与人佣耕。

  四、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写作“欤”。

  岂非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第五课时

  13、则

  一、名词。“准则”、“规则”。

  以身作则

  二、副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此则寡人之罪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三、连词。用在对比句中,表示对比,可译为“就”。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四、连词。表示复句关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表假设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表转折

  临视,则虫集冠上。 表承接

  14、之

  一、动词。可译成“到,往”

  杳不知其所之也。

  辍耕之垄上。

  二、结构助词

  1、“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

  2、宾语前置的标志。

  夫晋,何厌之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定语后置的标志。

  石之铿然有声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5、补足音节。

  填然鼓之。

  三、代词。

  1、代物

  人非生而知之者。

  2、人称代词,“他”。

  吾从而师之。

  3、指示代词,“这”。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15、者

  代词

  1、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情况”、“……的事情”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用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种”等。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的后面,表示“……的时候”。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4、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6、用在后置定语的后面,复指前面被修饰的中心词。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现代汉语语法《虚词》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现代汉语语法《虚词》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现代汉语语法09-06

现代汉语中的副词具有实词和虚词的特征09-09

英语语法教学设计(精选10篇)01-14

虚词的用法07-04

虚词辨析09-28

《语法教学》教学反思07-17

语法教学反思08-10

文言虚词练习07-12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09-21

现代汉语语法《虚词》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现代汉语语法《虚词》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现代汉语语法《虚词》教学设计

  现代汉语语法《虚词》教学设计 1

  学习目标:准确判断虚词的词性

  学习重点:副词、介词的判定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实词,导入新知识的学习

  一、导课: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实词,下面我提问两个问题:

  1、实词包括哪几类?

  2、指出划横线词语的词性:

  (1)无边无际大海上飞翔一只海鸥。

  (2)我他都来到北京,这里我们见到了万里长城。

  (3)!什么时候见到他!

  (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除了这些词之外,还有一些带圈的词,这些词又是什么词呢?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另一类词-----虚词(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能帮助实词造句,表示语法意义的词)

  二、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准确判断虚词的词性。

  1、首先学习、探讨副词

  这里有两组词

  叮嘱开会喜欢(动词)

  清楚认真坚固(形容词)

  第一组是实词中的动词,第二组是实词中的形容词,如果在它们的前面加上修饰、限制的词就变成

  再三叮嘱正在开会很喜欢

  十分清楚一向认真相当坚固

  请记住: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的词就是副词。

  基本结构应是:副词+动词(形容词)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得出。

  当然,还有个别的情况:

  如

  1、天冷得很

  2、高兴极了

  副词放在了形容词后面。

  常见副词有许多,归纳一下有以下几类:

  1、表时间:已经、曾经、刚才、正在、常常、从来、马上、终于、

  2、表频率:再三、一向、屡次、也、还

  3、表程度:更、挺、很、非常、十分、最、多么、太、相当、特别

  4、表范围:全、都、只、统统、一共、仅仅、一律

  5、表肯定、否定:不、没、未、不必、必定

  6、表语气:几乎、简直、反正、也许、却、倒

  7、表方式、情态:仍然、逐渐、纷纷、忽然

  由老师提示学生总结得出副词种类名称。

  跟踪练习:

  找出句中副词并指出所属类型:

  1、我马上就来。

  2、这里的风景相当漂亮。

  3、在比赛中甲方屡次失败。

  4、大家统统举手赞成。

  5、他今天不来了。

  6、长城多么雄伟啊!

  同学们再通过判断以下这些是否是副词而进入介词的学习。

  1、他教室里学习。

  2、飞机正飞上海。

  3、这是一本鲁迅的书。

  4、他我高。

  5、苹果放在筐里。

  6、他的努力,成绩提高很快。

  学生们很容易判断出这些词不是副词,而这些词又是什么词呢?

  这些带圈的词放在了名词、代词和名词性短语前,与它后面的名词、代词和名词性短语一起构成介词短语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原因、目的、比较等。

  介词基本结构是:介词+名词、代词和名词性短语。(学生讨论得出)

  常见介词:

  表时间:从、自从、当、

  表处所、方向:在、向、从、往、朝

  表方式、方法、依据、:靠、以、用、趁着、通过

  表对象、范围:对、跟、对于、关于、和、至于

  表原因、目的:为、为了、因、由于

  表排除、比较:除、除了;比

  表施事、受事:被、给、让、叫、把、将等

  由老师提示学生总结得出副词种类名称。

  跟踪练习:

  找出句中介词并判断类型:

  1、运动会将于明天举行。

  2、学生在教室里学习。

  3、汽车一直向东开。

  4、由于天冷,他感冒了。

  5、他比李明大五岁。

  6、我把房间打扫了。,

  7、杯子被打破了。

  有个别介词有时还能作动词,要注意区别。

  如:

  请把着大门

  请把门打开

  注意:

  观察句子中是否有其它动词,如果没有,就是动词,否则就是介词

  跟踪练习:

  他在家。

  他在家做作业。

  连词:

  出示以下句子引出“连词”

  1、父亲和我都东奔西走。

  2、虽然是四月底的天气,但是夜间还是很凉。

  教师总结:

  连词作用: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前后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假设等关系。

  例词有:

  一般连词有:和、跟、与、并、或、及、同,

  关联词有:虽然…但是,如果…就,只有…才,只要…就,即使…也,尽管…都等,这些连词主要是为了连接句子。

  如:

  如果你不来,会议就不能开始。

  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绝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老师强调注意的问题:

  教师强调:

  个别连词有时还能作介词,容易与介词混淆的连词有:和、跟、同、与,要注意区别

  举例说明:

  弟弟和妹妹走了=妹妹和弟弟走了

  弟弟和妹妹借书≠妹妹和弟弟借书

  注意:连词前后成分平等,可互换位置,语义基本不变;

  而介词前后成分有主有次,不能互换,而介词前后成分有主有次,不能互换,否则意思就变了。

  跟踪练习:

  我和他都来到了北京。

  我和他说了要注意安全。

  关于助词、叹词、拟声词同学们通过自学、合作、探究一定会掌握得很好。(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讨论学习并找出它们的'作用及例子,然后小组比赛做题通过积分评出优胜小组。)

  (各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教师强调:

  助词:

  作用:附着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

  例词有:

  结构助词:的、地、得

  动态助词:着、了、过

  语气助词:啊、呀、呢、吗、罢了、而已

  例句:他挑着一担水,脚抬得还很高。他多么有劲啊!

  叹词:

  作用:叹词可以表示惊讶、赞美、埋怨、叹息等感情,起呼唤、应答的作用。

  特点:叹词的独立性很强,能独立成句。

  例词:哈哈、哎呀、啊、哼、呸、咳、哦

  如:

  啊!真好哇。

  哈哈!我终于学会开车了。

  呸!你胡说八道。

  拟声词

  作用:模拟人或事物发出的声音。

  拟声词可以作修饰语。

  如:我们走到山边便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还可以单说:

  如:咩咩!有一只小羊叫着跑开了。

  老师举例:

  1、扁担嘎吱一声断了。

  2、我的心吓地怦怦直跳。

  学生举例:(略)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虚词,它包括六种:(学生总结得出答案)我们只有多做多练,才能把虚词掌握好。

  一、小试牛刀:

  指出带圈词语的词性:

  (1)无边无际大海上飞翔一只海鸥。

  (2)我他都来到北京,这里我们见到了万里长城。

  (3)!什么时候才能见到他!

  二、再露一手:

  判断划线词属于虚词中的哪一种词?

  1、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许多仁人之士都被敌人杀害了。

  2、你太谦虚了吧。

  3、哇!这里美极了。

  4、他写的字很棒,大家都赞叹不已。

  5、只有我们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三、所学知识大比拼:

  1、判定介词与动词

  你别打孩子。

  打昨天开始就下雨

  2、判定介词与连词

  我们同他们都是初二学生。

  我们同他们说了中学生不准带手机。

  布置作业

  1、请从课本里找出含有副词的句子。

  2、请从课本里找出含有介词的句子。进行交流。

  现代汉语语法《虚词》教学设计 2

  学习要点:

  掌握“而” “何”“乎”虚词的用法

  学习过程

  一、考点阐释

  《考试大纲》明确有18个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

  第一课时:

  复习“而”

  典型例题

  (一)用作连词。

  1.用法: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法: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用法: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用法: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用法: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用法: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用法: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用法: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

  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

  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现代汉语语法《虚词》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掌握15个文言虚词

  教学重难点:掌握15个文言虚词

  教学时间: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而

  一、第二人称代词,可译成“你”“你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

  二、连词。表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蟹六跪而二鳌 表并列

  2、骊山北构而西折 表承接

  3、泉涓涓而始流 表修饰

  4、敢怒而不敢言 表转折

  5、学而时习之 表递进

  6、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先移兵击之。 表假设

  7、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表因果

  三、语气助词。

  1、与“已”连用,表示一种限制语气。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与“既、俄、已”连用,表示较短的一段时间。

  既而儿醒大啼。

  2、乎

  一、形容词词尾,作词缀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二、句尾语气词,表反问或感叹。

  1、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其孰能讥之乎?

  3、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例: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三、句中语气词。

  知不可乎骤得

  四、介词 。用法相当于“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王变乎色,曰:……

  3、其

  一、代词

  二、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祈请或命令等语气。

  1、表反问

  其孰能讥之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表揣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表选择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4、表商量

  吾其还也。

  5、表期许、强调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三、连词,表假设,可以成“如果”“假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低下)。

  四、形容词词头

  神乎其神 微乎其微

  第二课时

  4、且

  一连词,表递进,可以成“尚且”,“并且”,“而且”“况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二、副词。

  1、暂且,姑且。

  苟且偷生

  2、将近。

  不出,火且尽。

  年且九十。

  5、所(以)

  一,表根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二、表原因。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三、表方式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6、为

  一、动词。(wei)

  二、介词。(wei)

  1、表示对象。译作:“给”、“替”。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为国捐躯

  3、表目的,可译为“为了”。

  为之一振

  各为其主

  4、表被动。(wei)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过?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三、句末语气词,表反问、感叹。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第三课时

  7、焉

  一、形容词词尾,作词缀。

  硿硿焉

  盘盘焉,囷囷焉

  二、兼词。相当于“于何”、“于此”。可译为“在哪里”、“在那里”。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如乐作焉。

  三、代词。

  1、那。

  微波入焉。

  2、疑问代词。“何”。

  焉用亡郑以陪邻?

  四、语气词。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8、也

  一、句尾语气词。表判断,表肯定或否定语气。

  莲,花之君子也。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二、句末语气词。与“何”等词相应,表疑问语气。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三、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常用在单句的某一成分后或复句的某一分句后。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9、以

  一、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译作:“拿”、“用”、“凭”、“依照”。

  敢以烦执事

  以乱易整,不武

  请以剑舞。

  以衾拥覆。

  以五十步笑百步。

  以告,则杀之。

  2、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把”、“跟”、“与”。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举以予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表示原因。译作:“因为”、“由于”。常“是以”连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译作:“用(凭)……资格(身份)”或“用(凭)……名义”。

  生以乡人谒余。

  5、表示时间。译作“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二、连词。连接前后两个词或分句,表示并列、承接、目的等关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日削月割,以趋于王。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阙秦以利晋

  第四课时

  10、因

  一、介词。

  1、依靠,凭借。

  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2、趁着,趁机。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3、沿袭。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4、因为。

  因小失大、因祸得福

  5、由,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二、副词。于是,就。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11、于

  介词:

  1、引进动作的`处所或环境。可译作:“在”、“到”、“从”、“在……方面”。

  例: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而聆之。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青取之于蓝

  D、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2、引进动作的对象。译作:“给”、“跟”、“向”、“对”、“对于”。

  例:赵尝五战于秦。

  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引进比较的对象。译作:“比”。

  苛政猛于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师不必贤于弟子

  4、表被动。有时与“见”连用。

  受制于人

  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5、引进动作发生的时间。“于”后的宾语是表时间的词。译作:“到”。

  例:积于今六十岁矣。

  6、“于是”连用。有两种解释:

  其一,“于+是”,译作:“在这……”、“从此”。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余有叹焉。

  其二,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于是怀石,遂投汨罗以死。

  12、与

  一、动词。参与( )

  二、连词。和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三、介词。和、跟、同

  1、跟,同。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2、给,替。

  与人佣耕。

  四、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写作“欤”。

  岂非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第五课时

  13、则

  一、名词。“准则”、“规则”。

  以身作则

  二、副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此则寡人之罪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三、连词。用在对比句中,表示对比,可译为“就”。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四、连词。表示复句关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表假设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表转折

  临视,则虫集冠上。 表承接

  14、之

  一、动词。可译成“到,往”

  杳不知其所之也。

  辍耕之垄上。

  二、结构助词

  1、“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

  2、宾语前置的标志。

  夫晋,何厌之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定语后置的标志。

  石之铿然有声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5、补足音节。

  填然鼓之。

  三、代词。

  1、代物

  人非生而知之者。

  2、人称代词,“他”。

  吾从而师之。

  3、指示代词,“这”。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15、者

  代词

  1、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情况”、“……的事情”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用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种”等。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的后面,表示“……的时候”。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4、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6、用在后置定语的后面,复指前面被修饰的中心词。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