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有趣有用的物理教学设计

时间:2025-07-17 09:41:40 银凤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物理有趣有用的物理教学设计(精选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有趣有用的物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物理有趣有用的物理教学设计(精选6篇)

  初中物理有趣有用的物理教学设计 1

  知识目标: 了解物理知识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品德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难点: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物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浮力的`应用:古希腊的教学家阿基米德首先提出比重概念并发现了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的规律,并写了<<浮体论>>正因如此,才发明了潜水艇和母舰。此外,阿基米德发现杠杆、滑轮等机械的工作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他说一句名言世”给我一个支点,我将能移动地球。

  2、电磁波:科学家发现了“电”和“磁”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于是各种各样的电器才应运而生。电磁波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跑得跟光一样快的物质。

  3、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有了这一发现,人类才开始认识到了宇宙、天体的运动和变化,并制造出各种航天器。

  二、有趣的物理现象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描述)

  1、筷子提沙子实验

  现象:沙子被提起

  2、纸托水

  现象:水不流

  3、瓶吞鸡蛋实验

  现象:鸡蛋会掉入瓶中

  4、试管上升实验

  现象:水流出小试管上升

  三、小结本课

  四、作业:课后完成学习活动卡第三页A、B、C、D、

  初中物理有趣有用的物理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

  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有所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确立学习物理的方法;

  利用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建立正确的学习物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伊始,味已生

  自我介绍

  星座:水瓶座

  性格:内向型,外冷内热,不太爱说话,不轻易生气。

  人生格言:不言弃,坚持到底!

  最喜欢的颜色:白色,象征纯洁,是个完美主义者,凡事力求做到最好。

  引入新课

  如果老师说:同学们,你们从一生下来就接触到了物理知识,你们相信吗?(哭声)

  如果老师说:讲台上的这瓶满满的矿泉水,瓶底有个洞,你们相信吗?

  (打开瓶盖,水从瓶底的小孔流出来)

  二、课进行,味更浓

  新课教学

  1.同学们,物理是一门有趣有味的学科,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几个小实验:

  (1)不会掉下来的乒乓球

  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将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着的漏斗中,用手托住,然后通过漏斗嘴用力向下吹气,松开手,乒乓球不会掉下来。

  (2)鸡蛋浮起来了

  器材:一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

  做法:把一只鸡蛋放入盛满清水的大烧杯中,鸡蛋很快就沉了下去。往清水中加盐,轻轻搅拌,鸡蛋慢慢的浮起来了。

  (3)忽暗忽亮的`小灯泡

  器材: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滑动变阻器。

  做法:连接好一个串联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4)吹不开的纸片(全体同学参与)

  器材:纸。

  做法:将一张纸对折撕成两半,叠在一起,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学生会发现纸片靠近,并未出现他们想象中一吹就分开的现象。

  (5)站不起来(全体同学参与)

  器材:学生自己。

  做法:每位学生两脚着地,手放在腿上,腰挺直坐好。要求,身体不能前倾、不能后仰,不能侧身。然后,老师一声“起立”。学生会惊奇的发现,当他们达到老师所说的要求时,却不能离开座位站起来。

  同学们,物理不仅有趣,而且十分有用。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还能帮我们有效的完成很多事情。

  2.我们捉鱼虾时,先看清鱼虾在什么位置,然后伸手去捉,可以捉到吗?

  (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鱼虾的像,光的折射所成的虚像,真正的鱼虾在像的下边。)

  (1)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外表面)

  (2)蒸馒头时上层先熟还是下层先熟?

  (上层先熟)

  (3)有同学很喜欢看日出,那么我们在日出时看到的那颗火红的太阳是真正的太阳吗?雨后彩虹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光的折射)

  (4)去年的雪灾,武警战士们为什么要在道路上撒盐?

  (加速冰雪的熔化)

  (5)我们的鞋底和轮胎的表面为什么有花纹?

  (增大摩擦)

  (6)书包的背带为什么那么粗?

  (减小压强)

  注意:学生还没有学习相关的物理知识,所以只要求他们参与猜想,至于对错是次要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重要。在学生回答时,对答对的同学要及时表扬。

  3.同学们,电的发明是人类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人类从此进入“光明”时代。随后电灯、电视、风扇、冰箱、空调、电脑的发明,又使人类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几位著名的物理科学家:

  故事一:爱迪生和白炽灯。

  故事二:牛顿与万有引力。

  故事三:安培,刻苦学习,专心致志的科学家。

  小结:科学家们成功的秘诀在于勤奋,所以“勤奋即天才,功到茅塞于”。有小聪明的人容易浅尝辄止,在学习上难以取得大的成就。所以你们要向科学家们学习,学习他们的好奇心、虚心、上进心和恒心。

  4.物理有趣又有用,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学好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让学生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学物理不能死记硬背,贵在理解,多问。“为学贵有疑,有疑贵问师”。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我们学了知识以后,如果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就完成了一次飞跃,如果遇到生活中的疑问,又从课本中找到根据,就又完成一次飞跃。

  三、课结束,味犹存

  小结:学习物理,就要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善于动手,加以实践,找到规律,得出结论。

  作业:网上查一查物理科学家的故事。

  家庭小实验:夏天的冰棒周围的白气是向上升还是下降?

  初中物理有趣有用的物理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二、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三、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导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的是负电荷,头发带的是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的摩擦充气气球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三)小结作业

  由学生进行本节课的总结,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并布置作业,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静电现象。

  五、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初中物理有趣有用的物理教学设计 4

  【考点聚焦】

  1.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

  2.理解电路中的总电流随用电器功率的增大而增大。

  3.知道保险丝和空气开关的作用

  4.知道安全用电常识和安全电压

  【呈现形式】

  本部分知识与之相关的考点有:火线和零线及测电笔的使用,家庭电路的正确连接,家庭电路常见故障的判断分析,白炽灯的安装与功率的计算问题,过载和短路的概念,熔丝的特点与选择,家庭用电的计算,电能表的读数和作用,人体的安全电压值,触电发生的原因,安全用电常识。这部分知识的呈现形式多以实验、作图、简答和计算题的形式出现,例如电路的设计,电路故障分析,电能消耗的计算等。另外较新电器设备也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考试题中,如自动空气开关的使用。

  【知识结构】

  一、家庭电路的组成

  1.家庭电路的组成:主要由低压供电线、电能表、闸刀开关、保险盒、开关、用电器、插座等部分组成。

  2.家庭电路中主要部分的作用

  (1)火线和零线:家庭电路靠低压供电线供电,分为火线和零线,火线和零线间的低压是220v,火线和大地之间的.电压也是220v,零线和大地之间的电压为零。

  (2)电能表:用来测量用户消耗的电功(能)。

  (3)保险丝:家庭电路的保险盒和闸刀都装有保险丝,当电路中的电流过大时它能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护作用。

  (4)插座:为了给家用电器供电,家庭电路中都装有插座,插座有两种。两孔插座:一孔接火线,一孔接零线;三孔插座:一孔接火线,一孔接零线,另一孔接地。

  二、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

  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有两种:

  (1)电路中发生了短路,短路是指电流没有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构成通路。这种情况下的电流将会很大,甚至远远超过保险丝的熔断电流。

  (2)用电器的功率过大

  三、安全用电

  安全用电主要是指:

  1. 触电的含义:触电是指一定大小的电流通过人体,影响人体健康或造成伤亡的现象。

  2.安全用电:只有不高于36v的电压才是安全的。

  3.触电的类型

  4.安全用电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初中物理有趣有用的物理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将其与前面学过的凸透镜成像规律联系起来。

  2.能说出幻灯机、投影仪、照相机等光学仪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3.尝试用学过的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生活中光学仪器的应用问题,形成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通过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5.通过对自制照相机的调节使用,加深对成像原理的理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逐步树立将科学知识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照相机和幻灯机、投影仪的工作原理

  2.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再经过分析、综合,探究它们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引入

  1.学生阅读南极科考队员用冰透镜取火的故事(PPT-)

  2.学生回答,并解释为什么冰透镜可以取火。

  3.播放冰透镜取火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兴趣。(PPT-)

  4.教师:刚才的故事中是透镜救了队员的生命,透镜取火仅仅是透镜在生活中的一个简单应用而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透镜的应用十分广泛,(PPT-)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生活中的透镜。

  二、 新课教学

  (一)PPT展示教学目标(PPT-)

  (二)1、复习:教师:生活中透镜的应用,大部分都是利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来工作的,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凸透镜成像规律(PPT-),学生完成表格填写。

  2、提出问题:照相机属于哪种成像情况?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照相机的结构和原理是什么?它们又是怎样调节和使用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照相机神秘的面纱。

  (三)照相机的学习:

  1、PPT展示照相机外形,常见的照相机,包括老师自制的照相机,照相机实物展示,手机相机

  2、PPT介绍照相机的结构:

  镜头:凸透镜

  底片:相当于光屏,上面有感光材料,景物通过凸透镜在底片上成像,经过技术处理,留下永久的痕迹。最后制作成照片。

  物距:景物到镜头的距离,怎样改变?

  像距:底片到镜头的距离,怎样改变?

  3、根据照相机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进一步确认其成像性质

  照相机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照相机成的是放大的像还是缩小的像?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教师引导:1.我们比较像和人的大小;2.我们可以感觉像距进行判断:用像距和物距作比较,像距小则像小。)

  像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像的大小跟像距有关,像距是由物距决定的

  4、分析照相机的调节与操作

  若想使底片上的像更大一些,应当如何调节物体到照相机的距离和镜头与底片间的距离?

  照班级合影像的时候,摄影师发现还有两侧还有几位同学没有进入镜头,这时候他应该怎样操作?

  5、学生用自制照相机验证操作与调节方法:

  介绍自制照相机的结构和制作方法,PPT展示

  调节练习:

  (1)学生使用自制照相机给同学照相,调节并观察像的`性质;

  (2)摄影师向后退,图像还清晰吗?应该怎样调节?镜头向前伸还是向后缩?

  (3)摄影师向前进,图像还清晰吗?应该怎样调节?

  (4)先照半身像再照全身像怎样调节?

  6、简单介绍光圈与快门

  (四)幻灯机与投影仪的学习

  1、外形介绍PPT展示

  2、结构与原理:

  学生根据照相机的学习方法,自学投影仪,然后分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结构特点:幻灯机和投影仪在结构上有什么区别?

  成像性质:倒立、放大、实像;

  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是正立的?因为像与物体相比较,上下是颠倒的,所以我们仍然描述为“倒立放大实像”

  哪一点是物距,哪一段是像距?

  怎样调节:画面较小时;画面较大时

  3、教师小结:

  (五)望远镜和显微镜的介绍

  1、教师介绍望远镜的结构和原理,PPT展示

  2、教师介绍显微镜的结构和原理,PPT展示

  (六)课堂作业:PPT展示

  三、本节小结:

  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形式,学生学习了照相机模型的制作方法,并用照相机模型进行了操作调节练习,让他们体验了成功的愉悦。

  初中物理有趣有用的物理教学设计 6

  目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能够用所学的只是解释简单的静电现象。

  2、通过了解一些静电现象和避雷方法,认识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适应自然,建立人类必须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认识。

  3、了解人类应用静电和防止静电的事例。

  过程

  一、放电现象

  问:火花放电是最常见的放电现象.现实中放电现象呢?(①在干燥天气的黑夜里脱去化纤衣服时会看到火花、听到僻啪声②实验室中感应起电机的两个导电杆之间也能发生火花放电③很多房屋顶上装有避雷针是为了进行接地放电④运输汽油等易燃易爆物品的车辆总有一条铁链拖着,这样可以把电荷引入大地,避免放电时产生的火花引起爆炸⑤飞机轮胎用导电像胶制成,可以避免着陆时机身积累电荷)

  二、雷电和避雷

  说明:云层之间或云层与地面之间发生强烈放电时,能产生耀眼的闪光和巨响,这就是闪电和雷鸣。闪电的电流可以高达几 十万安培,会使建筑物严重损坏。

  说明:雷电对人类生活也会产生益处,有哪些益处呢?(①闪电产生的高温促使空气中的氧和氮化合成氮氧化物,随雨水降至地面,成为天然的氮肥 ②闪电产生的臭氧留在大气层中,能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

  演示实验:

  实验器材:验电器、安放在绝缘支架上的带电导体、带绝缘柄的验电球

  实验过程:带绝缘柄的验电球接触带电导体的A点,然后跟验电器接触,观察验电器的指针偏角

  带绝缘柄的验电球接触带电导体的B点,然后跟验电器接触,观察验电器的'指针偏角

  带绝缘柄的验电球接触带电导体的C点,然后跟验电器接触,观察验电器的指针偏角

  实验现象:验电球跟带电体的A 处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较小;跟B 处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较大.跟尖端C 处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最大。

  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电荷在导体表面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突出的位黄.电荷比较密集.平坦的位置,电荷比较稀疏)

  说明:导体尖锐部位的电荷特别密集.尖端附近的电场就特别强.会放出电荷,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尖端放电

  演示实验:

  实验仪器:金属板M金属板N 、两个等高的金属柱A、B ,A 为尖头、B 为圆头,直流电压电源

  实验过程:逐渐升高电源电压,观察哪个金属柱先放电。

  实验现象:金属柱A先放电

  说明:1753年,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避雷针的原理就是尖端放电。带电云层靠近建筑物时,同号电荷受到排斥,流人大地,建筑物上留下了异号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强烈放电现象.可能产生雷击。如果建筑物安装了避示针,在避雷针上产生的感应电荷会通过针尖放出.逐渐中和云中的电荷,保护建筑物.使其免遭雷击。

  三、静电的应用和防止

  说明:静电在工业和生活中有很重要的用途,有时又会带来很多麻烦,需要防止

  问:在许多场合都可以发现人们应用静电的例子,有哪些例子呢?(①静电除尘②静电喷漆③复印)

  问:在许多场合都可以发现人们防止静电的例子?(①实验室中感应起电机的两个导电杆之间也能发生火花放电②很多房屋顶上装有避雷针是为了进行接地放电③运输汽油等易燃易爆物品的车辆总有一条铁链拖着,这样可以把电荷引入大地,避免放电时产生的火花引起爆炸④飞机轮胎用导电像胶制成,可以避免着陆时机身积累电荷)

《初中物理有趣有用的物理教学设计(精选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中物理有趣有用的物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06-13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09-20

初中物理教学的设计10-11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06-16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07-16

初中物理的教学设计06-05

(热门)初中物理教学设计07-15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荐)07-02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07-08

免费领课

初中物理有趣有用的物理教学设计(精选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有趣有用的物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物理有趣有用的物理教学设计(精选6篇)

  初中物理有趣有用的物理教学设计 1

  知识目标: 了解物理知识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品德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难点: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物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浮力的`应用:古希腊的教学家阿基米德首先提出比重概念并发现了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的规律,并写了<<浮体论>>正因如此,才发明了潜水艇和母舰。此外,阿基米德发现杠杆、滑轮等机械的工作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他说一句名言世”给我一个支点,我将能移动地球。

  2、电磁波:科学家发现了“电”和“磁”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于是各种各样的电器才应运而生。电磁波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跑得跟光一样快的物质。

  3、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有了这一发现,人类才开始认识到了宇宙、天体的运动和变化,并制造出各种航天器。

  二、有趣的物理现象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描述)

  1、筷子提沙子实验

  现象:沙子被提起

  2、纸托水

  现象:水不流

  3、瓶吞鸡蛋实验

  现象:鸡蛋会掉入瓶中

  4、试管上升实验

  现象:水流出小试管上升

  三、小结本课

  四、作业:课后完成学习活动卡第三页A、B、C、D、

  初中物理有趣有用的物理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

  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有所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确立学习物理的方法;

  利用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建立正确的学习物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伊始,味已生

  自我介绍

  星座:水瓶座

  性格:内向型,外冷内热,不太爱说话,不轻易生气。

  人生格言:不言弃,坚持到底!

  最喜欢的颜色:白色,象征纯洁,是个完美主义者,凡事力求做到最好。

  引入新课

  如果老师说:同学们,你们从一生下来就接触到了物理知识,你们相信吗?(哭声)

  如果老师说:讲台上的这瓶满满的矿泉水,瓶底有个洞,你们相信吗?

  (打开瓶盖,水从瓶底的小孔流出来)

  二、课进行,味更浓

  新课教学

  1.同学们,物理是一门有趣有味的学科,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几个小实验:

  (1)不会掉下来的乒乓球

  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将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着的漏斗中,用手托住,然后通过漏斗嘴用力向下吹气,松开手,乒乓球不会掉下来。

  (2)鸡蛋浮起来了

  器材:一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

  做法:把一只鸡蛋放入盛满清水的大烧杯中,鸡蛋很快就沉了下去。往清水中加盐,轻轻搅拌,鸡蛋慢慢的浮起来了。

  (3)忽暗忽亮的`小灯泡

  器材: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滑动变阻器。

  做法:连接好一个串联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4)吹不开的纸片(全体同学参与)

  器材:纸。

  做法:将一张纸对折撕成两半,叠在一起,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学生会发现纸片靠近,并未出现他们想象中一吹就分开的现象。

  (5)站不起来(全体同学参与)

  器材:学生自己。

  做法:每位学生两脚着地,手放在腿上,腰挺直坐好。要求,身体不能前倾、不能后仰,不能侧身。然后,老师一声“起立”。学生会惊奇的发现,当他们达到老师所说的要求时,却不能离开座位站起来。

  同学们,物理不仅有趣,而且十分有用。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还能帮我们有效的完成很多事情。

  2.我们捉鱼虾时,先看清鱼虾在什么位置,然后伸手去捉,可以捉到吗?

  (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鱼虾的像,光的折射所成的虚像,真正的鱼虾在像的下边。)

  (1)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外表面)

  (2)蒸馒头时上层先熟还是下层先熟?

  (上层先熟)

  (3)有同学很喜欢看日出,那么我们在日出时看到的那颗火红的太阳是真正的太阳吗?雨后彩虹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光的折射)

  (4)去年的雪灾,武警战士们为什么要在道路上撒盐?

  (加速冰雪的熔化)

  (5)我们的鞋底和轮胎的表面为什么有花纹?

  (增大摩擦)

  (6)书包的背带为什么那么粗?

  (减小压强)

  注意:学生还没有学习相关的物理知识,所以只要求他们参与猜想,至于对错是次要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重要。在学生回答时,对答对的同学要及时表扬。

  3.同学们,电的发明是人类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人类从此进入“光明”时代。随后电灯、电视、风扇、冰箱、空调、电脑的发明,又使人类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几位著名的物理科学家:

  故事一:爱迪生和白炽灯。

  故事二:牛顿与万有引力。

  故事三:安培,刻苦学习,专心致志的科学家。

  小结:科学家们成功的秘诀在于勤奋,所以“勤奋即天才,功到茅塞于”。有小聪明的人容易浅尝辄止,在学习上难以取得大的成就。所以你们要向科学家们学习,学习他们的好奇心、虚心、上进心和恒心。

  4.物理有趣又有用,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学好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让学生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学物理不能死记硬背,贵在理解,多问。“为学贵有疑,有疑贵问师”。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我们学了知识以后,如果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就完成了一次飞跃,如果遇到生活中的疑问,又从课本中找到根据,就又完成一次飞跃。

  三、课结束,味犹存

  小结:学习物理,就要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善于动手,加以实践,找到规律,得出结论。

  作业:网上查一查物理科学家的故事。

  家庭小实验:夏天的冰棒周围的白气是向上升还是下降?

  初中物理有趣有用的物理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二、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三、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导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的是负电荷,头发带的是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的摩擦充气气球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三)小结作业

  由学生进行本节课的总结,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并布置作业,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静电现象。

  五、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初中物理有趣有用的物理教学设计 4

  【考点聚焦】

  1.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

  2.理解电路中的总电流随用电器功率的增大而增大。

  3.知道保险丝和空气开关的作用

  4.知道安全用电常识和安全电压

  【呈现形式】

  本部分知识与之相关的考点有:火线和零线及测电笔的使用,家庭电路的正确连接,家庭电路常见故障的判断分析,白炽灯的安装与功率的计算问题,过载和短路的概念,熔丝的特点与选择,家庭用电的计算,电能表的读数和作用,人体的安全电压值,触电发生的原因,安全用电常识。这部分知识的呈现形式多以实验、作图、简答和计算题的形式出现,例如电路的设计,电路故障分析,电能消耗的计算等。另外较新电器设备也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考试题中,如自动空气开关的使用。

  【知识结构】

  一、家庭电路的组成

  1.家庭电路的组成:主要由低压供电线、电能表、闸刀开关、保险盒、开关、用电器、插座等部分组成。

  2.家庭电路中主要部分的作用

  (1)火线和零线:家庭电路靠低压供电线供电,分为火线和零线,火线和零线间的低压是220v,火线和大地之间的.电压也是220v,零线和大地之间的电压为零。

  (2)电能表:用来测量用户消耗的电功(能)。

  (3)保险丝:家庭电路的保险盒和闸刀都装有保险丝,当电路中的电流过大时它能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护作用。

  (4)插座:为了给家用电器供电,家庭电路中都装有插座,插座有两种。两孔插座:一孔接火线,一孔接零线;三孔插座:一孔接火线,一孔接零线,另一孔接地。

  二、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

  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有两种:

  (1)电路中发生了短路,短路是指电流没有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构成通路。这种情况下的电流将会很大,甚至远远超过保险丝的熔断电流。

  (2)用电器的功率过大

  三、安全用电

  安全用电主要是指:

  1. 触电的含义:触电是指一定大小的电流通过人体,影响人体健康或造成伤亡的现象。

  2.安全用电:只有不高于36v的电压才是安全的。

  3.触电的类型

  4.安全用电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初中物理有趣有用的物理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将其与前面学过的凸透镜成像规律联系起来。

  2.能说出幻灯机、投影仪、照相机等光学仪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3.尝试用学过的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生活中光学仪器的应用问题,形成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通过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5.通过对自制照相机的调节使用,加深对成像原理的理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逐步树立将科学知识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照相机和幻灯机、投影仪的工作原理

  2.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再经过分析、综合,探究它们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引入

  1.学生阅读南极科考队员用冰透镜取火的故事(PPT-)

  2.学生回答,并解释为什么冰透镜可以取火。

  3.播放冰透镜取火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兴趣。(PPT-)

  4.教师:刚才的故事中是透镜救了队员的生命,透镜取火仅仅是透镜在生活中的一个简单应用而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透镜的应用十分广泛,(PPT-)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生活中的透镜。

  二、 新课教学

  (一)PPT展示教学目标(PPT-)

  (二)1、复习:教师:生活中透镜的应用,大部分都是利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来工作的,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凸透镜成像规律(PPT-),学生完成表格填写。

  2、提出问题:照相机属于哪种成像情况?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照相机的结构和原理是什么?它们又是怎样调节和使用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照相机神秘的面纱。

  (三)照相机的学习:

  1、PPT展示照相机外形,常见的照相机,包括老师自制的照相机,照相机实物展示,手机相机

  2、PPT介绍照相机的结构:

  镜头:凸透镜

  底片:相当于光屏,上面有感光材料,景物通过凸透镜在底片上成像,经过技术处理,留下永久的痕迹。最后制作成照片。

  物距:景物到镜头的距离,怎样改变?

  像距:底片到镜头的距离,怎样改变?

  3、根据照相机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进一步确认其成像性质

  照相机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照相机成的是放大的像还是缩小的像?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教师引导:1.我们比较像和人的大小;2.我们可以感觉像距进行判断:用像距和物距作比较,像距小则像小。)

  像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像的大小跟像距有关,像距是由物距决定的

  4、分析照相机的调节与操作

  若想使底片上的像更大一些,应当如何调节物体到照相机的距离和镜头与底片间的距离?

  照班级合影像的时候,摄影师发现还有两侧还有几位同学没有进入镜头,这时候他应该怎样操作?

  5、学生用自制照相机验证操作与调节方法:

  介绍自制照相机的结构和制作方法,PPT展示

  调节练习:

  (1)学生使用自制照相机给同学照相,调节并观察像的`性质;

  (2)摄影师向后退,图像还清晰吗?应该怎样调节?镜头向前伸还是向后缩?

  (3)摄影师向前进,图像还清晰吗?应该怎样调节?

  (4)先照半身像再照全身像怎样调节?

  6、简单介绍光圈与快门

  (四)幻灯机与投影仪的学习

  1、外形介绍PPT展示

  2、结构与原理:

  学生根据照相机的学习方法,自学投影仪,然后分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结构特点:幻灯机和投影仪在结构上有什么区别?

  成像性质:倒立、放大、实像;

  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是正立的?因为像与物体相比较,上下是颠倒的,所以我们仍然描述为“倒立放大实像”

  哪一点是物距,哪一段是像距?

  怎样调节:画面较小时;画面较大时

  3、教师小结:

  (五)望远镜和显微镜的介绍

  1、教师介绍望远镜的结构和原理,PPT展示

  2、教师介绍显微镜的结构和原理,PPT展示

  (六)课堂作业:PPT展示

  三、本节小结:

  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形式,学生学习了照相机模型的制作方法,并用照相机模型进行了操作调节练习,让他们体验了成功的愉悦。

  初中物理有趣有用的物理教学设计 6

  目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能够用所学的只是解释简单的静电现象。

  2、通过了解一些静电现象和避雷方法,认识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适应自然,建立人类必须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认识。

  3、了解人类应用静电和防止静电的事例。

  过程

  一、放电现象

  问:火花放电是最常见的放电现象.现实中放电现象呢?(①在干燥天气的黑夜里脱去化纤衣服时会看到火花、听到僻啪声②实验室中感应起电机的两个导电杆之间也能发生火花放电③很多房屋顶上装有避雷针是为了进行接地放电④运输汽油等易燃易爆物品的车辆总有一条铁链拖着,这样可以把电荷引入大地,避免放电时产生的火花引起爆炸⑤飞机轮胎用导电像胶制成,可以避免着陆时机身积累电荷)

  二、雷电和避雷

  说明:云层之间或云层与地面之间发生强烈放电时,能产生耀眼的闪光和巨响,这就是闪电和雷鸣。闪电的电流可以高达几 十万安培,会使建筑物严重损坏。

  说明:雷电对人类生活也会产生益处,有哪些益处呢?(①闪电产生的高温促使空气中的氧和氮化合成氮氧化物,随雨水降至地面,成为天然的氮肥 ②闪电产生的臭氧留在大气层中,能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

  演示实验:

  实验器材:验电器、安放在绝缘支架上的带电导体、带绝缘柄的验电球

  实验过程:带绝缘柄的验电球接触带电导体的A点,然后跟验电器接触,观察验电器的指针偏角

  带绝缘柄的验电球接触带电导体的B点,然后跟验电器接触,观察验电器的'指针偏角

  带绝缘柄的验电球接触带电导体的C点,然后跟验电器接触,观察验电器的指针偏角

  实验现象:验电球跟带电体的A 处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较小;跟B 处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较大.跟尖端C 处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最大。

  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电荷在导体表面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突出的位黄.电荷比较密集.平坦的位置,电荷比较稀疏)

  说明:导体尖锐部位的电荷特别密集.尖端附近的电场就特别强.会放出电荷,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尖端放电

  演示实验:

  实验仪器:金属板M金属板N 、两个等高的金属柱A、B ,A 为尖头、B 为圆头,直流电压电源

  实验过程:逐渐升高电源电压,观察哪个金属柱先放电。

  实验现象:金属柱A先放电

  说明:1753年,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避雷针的原理就是尖端放电。带电云层靠近建筑物时,同号电荷受到排斥,流人大地,建筑物上留下了异号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强烈放电现象.可能产生雷击。如果建筑物安装了避示针,在避雷针上产生的感应电荷会通过针尖放出.逐渐中和云中的电荷,保护建筑物.使其免遭雷击。

  三、静电的应用和防止

  说明:静电在工业和生活中有很重要的用途,有时又会带来很多麻烦,需要防止

  问:在许多场合都可以发现人们应用静电的例子,有哪些例子呢?(①静电除尘②静电喷漆③复印)

  问:在许多场合都可以发现人们防止静电的例子?(①实验室中感应起电机的两个导电杆之间也能发生火花放电②很多房屋顶上装有避雷针是为了进行接地放电③运输汽油等易燃易爆物品的车辆总有一条铁链拖着,这样可以把电荷引入大地,避免放电时产生的火花引起爆炸④飞机轮胎用导电像胶制成,可以避免着陆时机身积累电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