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关推荐
《学写文学短评》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写文学短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写文学短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短评的定义及基本特征;掌握写作文学短评的基本技法。
2、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能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进行有创意地表达。
3、引导学生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体会作品艺术之美,提高文学艺术鉴赏的水平与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文学短评写作的基本要求;赏析实例,掌握写好文学评论应对策略。
教学难点
区分“评论”和“读后感”的界限;把握“叙”与“议”的尺度与比重。
教学过程
一、明特征
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分支。“短”是指它篇幅短小,“评”是指在文体上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它是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文学评论。
文学短评主要是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评价而篇幅相对短小的一类文章。
二、学方法
(一)写作角度与内容:
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主要是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赏析主题常用的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
2.分析作品的形象。
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感情的生活图案,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3)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4)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
(5)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白描工笔等;
(6)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7)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
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4.作品的构思技巧。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方面等;
(2)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时间、空间为线索等;
(3)层次结构,如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
(4)结构方式,如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等;
(5)选材特点,如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等;
(6)行文布局,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详略得当等。
赏析作品的构思技巧,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5、鉴赏作品的语言。
一是要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
二是要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
三是要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
(二)写作方法与过程
1.读懂作品。
写作之前,要仔细阅读全文,找出作品中画龙点睛的句子,认真揣摩、品味作品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段落,明确文章的主旨,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层次,力争有较深的感受和独到的发现。阅读作品时可回忆作者生平、创作风格、写作背景等知识,以助探知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目的,从而准确把握作品的主题。
阅读作品一般采取“①总体②部分③总体”的步骤。
①“总体”,就是从头至尾通读作品,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
②“部分”,就是对重要部分仔细地阅读,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通过分析研究,加深印象,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主要的特色,初步形成观点。
③“总体”,就是再次浏览全文,获得对作品完整的认识,最后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作出自己准确的判断。
2、选准角度。
阅读了作品,把握了作品的主要内容、抓住了作品的主要特色之后,要选择自己有所研究的、有所心得的、把握得最准确的、能够评好的角度来写。尤其是初学文学短评写作的同学,一定要扬长避短,要把自己的优势展现出来。
3、安排好结构。
文学短评虽然篇幅短小,但它也是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因此,写作时一定要注意文学短评结构的完整。
通常情况下,一般采用“①总②分③总”、“总分”、“分总”的结构模式。
①“总”,就是开头用简短精练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把这篇文学短评总的内容概述出来。
②“分”,就是对照作品作深入的分析思考,有的放矢地列出鉴赏评析的要点;然后采用叙评结合、评析结合的手法,对原作品作深入的、有条理的分析。
③“总”,就是结尾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
(三)写文学短评要注意:
1.要注意评论的科学性。
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
2.要注意见解的独创性。
要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
3.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
要精心选取某一个点,进行深入的挖掘。所谓短评,就是对文中的某个人物、某个情节、某段描写的评价。一篇短评的字数以100—600字为最理想,不要超过800字。
4.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
在文学短评中,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短评的中心论点。
5.注意评论和赏析,评论和读后感的区别。
评论是对这部作品进行评价,指出他的优点,指出他的不足,然后进行具体的解说。赏析是解说文学作品;读后感是读完作品,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收获。读后感可以联系自身,联系社会现实,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评论是客观分析,不必带太多个人主观情绪。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三、析实例
(一)原题呈现
根据下面要求,完成文学短评。
鉴赏诗词可以从意象设计、意境氛围、艺术手法、主题情感、语言品味、名句评析,结构布局等方面入手。请你选择其中1-2个角度,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评赏白居易《琵琶行》。
1、写作误区
(1)文体错误。
有些同学写成诗歌赏析,原文大量摘抄和翻译,缺少评价的词句;有个别人写成琵琶女和诗人的故事。
(2)结构安排不合理。
有人是没能抓住一个角度入手,想面面俱到。比如好多同学想写琵琶女弹奏技艺之高,想写琵琶女身世之悲,想写诗人与琵琶女共鸣,思考很多,但是没想好切入点,结果字数限制,文章头重脚轻,草草收尾。显得废话多,重点没凸显。
还有人分析时,按诗歌行文顺序一路翻译下来,没有注意分点分析,没有层次性,所有想解说的语句揉成一团,按原作品行文顺序分析下来就是了。
更有甚者,只想分析原文特色,忘记了我为什么要分析,忘记要紧密结合自己的标题和中心论点来分点具体解说。
(3)人云亦云,观点平庸。
没有自己独到的发现,能抓住重点赏析,比如写音乐的魅力,但不能写出新意。当然,对考场作文来说,这要求有些高。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从选取精巧的角度。
(4)语言啰嗦,没有文采。
2、应对策略
(1)聚焦一个角度,写出新意,写出深度。
先审好题。题目已经明确讲只能选取1-2个角度。最好只选取一个自己熟悉或者特别有心得的角度,这样评论不会泛泛而谈,空洞松散。
(2)用好标题,突出文章重点。
用主标题写出中心观点,副标题写出评论角度,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让结构精巧,条理清晰
借用总分总结构,明晰的分段展示层次和条理。
A、总说
先总括作品或作者特点,引入短评;
再用简短精炼的语句,提出短评的中心观点。
B、分说
从不同角度,分别对照作品,举例解说上文的中心观点。注意解说时,指出评论的要点,也就是分论点要明晰,层次要分明。
C、总结
对上文归纳总结,回扣第一段和标题。
(4)语言精炼
400字的小短评,语言一定要精炼,也就是准确而简练。可以引用原句,可尽量用对仗的句子,平时可以整理一些文学评论的常用语。
(二)学生佳作欣赏
(一)曲无声,心有声
——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
《琵琶行》是白居易在遇到与自己有相似境遇的琵琶女后,有感而发。为其而赋的词作。其中对琵琶演奏的描写中,“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句意蕴丰富,有画龙点睛之妙,实乃描写的精华,多读之下,令人回味无穷。
曲调无声,在于弦止。前文琵琶曲调已越来越低沉,声音也越来越迟缓,给人以压抑,沉闷之感,在此处,琵琶女停止拨弦,反而使先前的情感,升华了一个层次——“别有忧愁暗恨生”,这无疑体现了其技法的高超。操弦生情自如,使一段唯美凄惨的乐音跃然纸上。
胜过有声,在于共情。音乐是心灵的镜子,琵琶女先前经历起起落落,一生的经历都浓缩进了音乐中,联系她对自己身世的哭号,更富有感染力。而好巧不巧,作为听众的白居易也有这样大起大落的经历。于是音乐就在二者的心中起了共鸣。白居易不仅听出了音乐中的哀伤,更藉由这份音乐勾住了内心的遗恨,从而“别有忧愁暗恨生”,两个相似的灵魂,在月下、声中、船上,共通了感情。
曲无声,心有声,此句既体现了技之精、乐之凄,更突出了情之深、愁之切,反复推敲,尤值玩味。
(二)纤手已止弦,留白仍慨叹
白居易的《琵琶行》为诗人被贬谪后之作,为其听琵琶女弹琴所写。其中我最欣赏的便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句。
胜有声,胜之于留白。曾“曲罢曾教善才服”的琵琶女为诗人弹奏一曲,自可将诗人心中的愁思引发出来。在情感推向高潮之时,琵琶声却暂歇。这一留白犹如喝茶一般,细品,再短暂停留,让人回味无穷。这一留白,给足了听众品味愁绪的空间,让人沉醉其间。
胜有声,胜之于共鸣。诗人听闻了这一曲,心中的愁绪本就勾动了起来,又因这片刻的停留而将情感推向了高潮。他想起了自己仕途上的艰难和人生道路上的感慨,不禁慨叹,泪落涕下,打湿清衫,写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句。也正是这段留白带来愁情的共鸣,带来听众的情感,写出了曲子的真意。把琵琶女的弹奏写成了千古绝唱。
品茶之停顿,在于引发品者之回味;歌曲之停顿,在于引发听众之慨叹。人生亦是如此,在快节奏的生活之后,不妨停顿一下,休息一下,感受世间的美好。正因如此,我最喜欢“无声胜有声”这句,诗人这一句,词虽未写愁,却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愁绪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共鸣,也赞美了琵琶女技艺高超,颇有马遇伯乐之感。
(三)琵琶三弹音难绝,知音相遇意难歇
叹琵琶女身世多难,感琵琶音妙语绝伦。
琵琶一语引人闻。诗人第一次细绘琵琶声,运用侧面描写“主人忘归客不发”,体现在偏僻之地,忽逢“仙乐”的惊喜与震撼,为后文琵琶女展现高超琴艺埋下伏笔。
琵琶二语情谊深。后续,琵琶女在催促与犹豫下出面正式演奏,从“转轴拨弦”开始,引诗人细致入微的刻画琵琶声情意连绵。由起初的轻快明朗,逐渐欢快急促,运用生动的比喻,将谐音喻为大小珠子落玉盘之声。不仅体现琵琶女手指娴熟有力,更令人联想到情景的华美与精致,为后文联想到京城生活呼应。又运用大量通感,将乐声婉转悠扬,生动刻画。联合听觉、视觉等多层次的体验,结合鸟鸣、银瓶、铁骑,仿佛在那一刻,你我都身处极奢的京城,领略着盛唐的恢弘,而这一切遐想皆源自那一人一琴。
琵琶三语感伤怀。诗人感时伤世,不禁推己及人,在这偏僻光景下与琵琶女相见恨晚。知音难觅,落寞伴生,琵琶女亦心生悲凉,便再次拨弦,述起心中愁曲,也令诗人“青衫尽湿”。
诗人在篇中三写琵琶音,层层递进。不仅表达对琵琶女超高超技艺的深赞,更是对其弦音中梦回京都的感慨,回忆往昔不再的悲哀,也将琵琶女联想到自身飘零。全诗仙乐衬哀情,令人为之叹惋不已。
简评:初次写文学短评,能如此语言精致,结构精巧,角度新颖,思考深入,实在令人赞叹不已!
四、课后练习:
请从本单元作品中任选一篇,写一则鉴赏短文,500字即可。
《学写文学短评》教学设计 2
学习目标:
学写文学短评
学习重点:
掌握文学短评的基本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
学会选择恰当的文学短评写作角度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导入
明代诗人于谦曾语:“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华夏儿女自古乐读书以怡情,品嗅书香之后,更喜论文说语,赏评一番。今天我们就来——学写文学短评。
二、学习任务分析
(一)知识要点
1.文学短评与读后感的区别
2.文学短评的写作方法
(二)单元任务
现代诗写作训练
三、学习活动
任务一明特征:文学短评与读后感
阅读文学作品后,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出来,就是文学短评。文学短评的写作是读者与作品的智慧对话,表现了评赏者的文学鉴赏力以及思想的深度和眼界的宽度。
【提问】文学短评就是我们从前写的读后感吗?
【教师点拨】
读后感是读者在仔细阅读原文的基础上,选取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阅读后得到的启发,重在写阅读之后的感想、感受。读后感属于引申性的议论文,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际。而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分支,是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进行评论,篇幅相对短小的一类文章,主要是评论作家创作的得失,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文学评论要求始终围绕作品,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审视,把握其特点加以分析评价。即使拓展一下也不过是为对比比较,论述观点,深化阐说。
【举例】
我们来举一个例子。有学生在阅读《琵琶行》之后写到:“浔阳江头,乐天以一曲琵琶,唱尽天下沦落之情。此曲亦撩拨了我的心绪,让我期待未来某时也能相逢一知己,清风朗月,畅诉衷情,感受灵犀暖意。”
【教师点拨】
这段文字从诗歌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感出发,勾起读者自己的孤独寂寞之情,于是有感而发。因此,这段文字自然是读后感。而另一位同学以“浅析《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为题,那这篇文章的内容则更符合文学短评的要求。
高中生学写文学短评一般要求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观点鲜明、语言流畅,兼具议论性与文学性。认真研读并分析文学作品是撰写文学短评的前提和基础。当然,写好文学短评还要掌握一定的短评写作知识。
任务二析方法:作品研读与写作方法
【提问】
具体要掌握哪些方法来实现读写交融共生,写出优秀的文学短评呢?
【教师点拨】
1.渠清如许有源头,用心精至自无疑——研读原作
写文学短评之前,需要仔细阅读写作对象,即选定的文学作品。指向“文学短评”的阅读不同于指向“文学创作”的阅读,后者主要是从课文中提炼写作知识,并将此迁移到“文学创作”中,如学习《沁园春长沙》时,借鉴诗歌在意象选择、语言锤炼、联想与想象等方面的手法,尝试创作诗歌。而指向“文学短评”的阅读则是把文学作品当成蕴藏着无穷写作“感点”的学习资源,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发现、体验写作“感点”的过程。
带着这样的写作目的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要先置身作品之中,读懂作品;然后又要跳到作品之外,评价作品,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只有入乎其内,才能全面细致地阅读文学作品,才可能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有深入的理解;而只有出乎其外,才能对评论对象有高一个层次的认识,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明确自己的观点或评论的中心,否则只能是空空而论,泛泛而谈,更有甚者会误解作品原意。
【举例】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节选)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我们来看下面这段评论文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由于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的人生志向,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整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提问】
这篇文学短评写的如何?
【教师点拨】
我们通过仔细阅读原诗发现:本诗表达的是诗人在认识到“忧道不忧贫”的理想难以实现之后,躬耕田园,洁身自好的人生追求,并没有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因此,上面的对诗歌的评论就出现了由于没有深入细致地阅读原诗,对原诗的理解错误。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写好文学短评之前,我们先要读懂文学原作。
【提问】
怎样做到对作品的理解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呢?
【教师点拨】
应该精读作品。精读一般采取“总体—部分—总体”的步骤。“总体”,就是从头至尾通读作品,得出初步的印象,进而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层次。“部分”,就是认真揣摩、品味作品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段落,分析其艺术特色和表达效果。第三步是再次浏览全文,归纳、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文章的主旨,总结整体的艺术特色,获得对作品全面完整的认识,同时力争有较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发现。
此外,研读作品时我们还可借助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等方面的知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为写好文学短评做出充分的准备。
2.潦原浸天三千水,潜心专注饮一瓢——善于聚焦
那么是不是只要我们精读了文学作品,就能写出合格的文学短评呢?
请看下面的示例。
【举例】
请为《登高》写一篇文学短评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写作示例:此诗为杜甫晚年代表作之一。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描摹细致,栩栩如生。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氛围,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间接抒发了作者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因病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悲秋多病、潦倒不堪的根本原因。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便跃然纸上。
【提问】
这是一篇合格的文学短评吗?
【教师点拨】
显然不是。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从多方面触动我们的情思,引发我们的思考,值得评论的点很多。就像这篇文学短评,字数不多但面面俱到,从内容概括到艺术手法再到思想感情,无一不谈。文学短评的篇幅有限,不可能涉及很多方面,只能集中于某一个侧面,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精雕细琢。比如作者怎样渲染气氛,怎么描摹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运用了哪些手法等,都可以成为评论的焦点。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跌宕起伏的情绪流转、深沉复杂的人生之思,杜甫《登高》中蕴含的身世之悲和忧国之情,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别出心裁的叠词运用等,都可以加以评论,将它们作为切入口,分析某个方面对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如果面面俱到,很容易失之浮泛。
文学短评写作的角度决定着写作的广度与深度。对同一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就可以获得不同的认识,获取不同的短评写作角度。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选择自己感触最深,有一定相关理论基础,能够分析得清晰、透彻的角度来写。
写文学短评可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出发,分析作品的形象,把握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揭示形象的典型意义;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如想象、象征、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分析作品的构思技巧,比如写作思路、结构方式、选材特点、行文线索等;分析作品的语言,包括句式特点、语言风格等。
写文学短评一定选择作品内容或者作品形式的某一个特点进行评论,定题要小而巧,做到突破一“点”,兼顾全部。
【举例】
应物斯感话愁媒——《声声慢》意象浅析
《声声慢》写于李清照晚年,整首词以女性独有的敏感细腻捕捉了许多愁之意象,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寂悲凉。
无法消愁的“淡酒”。
《如梦令》中使词人“沉醉不知归路”的酒是幸福的酒,是不沾朱唇亦能醉人的。而写《声声慢》之时,词人已是生命之秋,家仇国恨,愁绪满怀,“三杯两盏淡酒”,“淡”的不是酒,而是酒力压不住心愁。因为愁过于重了,只能“借酒销愁愁更愁”。
砭骨的“晚风”。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借酒销愁,无奈杯杯浓酒不胜愁,砭骨的晚风也来趁火打劫。《声声慢》中的“晚风”裹挟太多秋的意味,所以也格外的强劲无情:它曾摇落屈子的香草,吹垮子美的茅舍,皴染长亭的霜林。
倍感孤单的“黄花”。
西风恨,黄花愁。词人寻觅丈夫将菊花簪于她发间的身影,却惟有“满地黄花堆积”。那枯萎凋落的黄花不是孤苦飘零的自己么?物存人去永无踪迹,惟有寂寞相伴。
南飞雁
鸿雁为书信的代称,在赵明诚外出做官的日子里,鸿雁一度带给李清照多少甜蜜而浪漫的期待。而此时此刻,丈夫亡故,锦书不再,原本甜蜜浪漫的相思之情已化为“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悼亡之悲。鸿雁秋天由北而南,词人李清照亦是北人,避难南下,雁就成为旧时相识。然而,南飞雁可以重新回到北方,词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徒增天涯沦落之感。
再看,“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独守凄凉的“孤窗”,寂寞之感的“梧桐”,愁绪无边的“细雨”,长夜难熬的“黄昏”这一系列的意象,都满载愁思,意象的叠加便是愁思的叠加,最终如那双溪舴艋舟,载不动此时的愁。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李清照触物生情,有感而发,一篇《声声慢》依情取物,以物寄情,以其深邃含蓄的美感成为传世经典。
【教师点拨】
这篇短文可以说是一篇优秀的文学短评,文章从词的意象的角度赏评诗歌,从意象到意境,再到心境,层层推进,赏评这首词的动人之处,角度清晰,观点明确,分析到位。文学短评只有从“点”切入,小切口,才有可能有作为。寻找这个切入点的时候,可以考虑文学样式的本体特征,根据评论对象的不同,选择与之相契合的角度。如诗歌可以是意象或者韵律等角度,小说可以是结构或人物形象等角度,散文可以是语言角度等等。
总之,指向“文学短评”的定题要能开合自如,以小见大,融情理文于一体。
3.空中琴声缘何起,指头琴上两相依——叙议结合
【教师点拨】
写文学短评主要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要在适当复述、介绍或者引用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分析和评论。叙议结合不仅指向表达方式,更指向写作内容。文学短评的写作要做到有理有据,“评”从“据”出,叙议结合。“叙”是根据评论的需要用自己的话有针对性地概述、简介、引用作品内容,“叙”要精当,为“议”提供支撑或依据;“议”是分析和评价,分析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评价其优劣得失。“议”要紧密结合“叙”,思路清晰,观点鲜明,最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说“叙”解决“是这样”的问题,那么“议”就是解决“为什么是这样”“这样好不好”的问题。以《羽扇纶巾话周郎——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周瑜形象》为例,“叙”是评论者对周郎形象的描写与事迹介绍,“议”则是评论东坡为何如此描写,怎样描写的以及借此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而联系自己的阅读与生活经验,形成价值判断。只有叙议有机融合,才能将见解表达清楚,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若通篇为“叙”,以“叙”代“议”,就颠覆了短评写作的基本圭臬;若通篇为“议”,以“议”代“叙”,便失去了短评之“评”的根基。
【举例】
妙笔生“音”——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
乐天的《琵琶行并序》以其摹写声音极尽其妙而旷古流芳,下面我们就“寻声问法”,去探究一下,诗人是如何用妙笔生“佳音”的。以“画中音”描摹“诗中音”是此诗描摹声音的一大特色。诗人采用有画面感的比喻,将耳中高低婉转的琵琶音写在纸上。如“大弦嘈嘈如急雨”,是以骤降的瓢泼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节;“大珠小珠落玉盘”则是以圆润可感的大珠小珠洒落玉盘的声音比喻乐声的高低音调;那“花底”的“莺语”、“冰下”的“泉流”、“乍破”的“银瓶”、“铁骑”上的刀枪声等等亦是如此。在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中以此声描摹彼声,把美妙的旋律、变化的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多处留白的手法是此诗描摹声音的又一特色。“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暂歇处的留白,“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音乐结束之后的留白,都是于“无声处”见“有声”,充分发挥读者的想象,让耳朵暂时休息一下,让心灵去感受音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来突显其技艺的高超。诗人还将人物的往事与乐曲的演奏联系起来,以推动情感向纵深发展。诗人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诗人)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来写,大大加深了读者对乐曲内容及其内在情韵的体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等多句诗都将两位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以及对人生、社会的愤愤不平与音乐的演奏结合在一起,长诗就在这现实与过往相交错融合的气氛中被推向高潮。《琵瑟行》的音乐描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堪称典范,希望我们以及后人都可以从乐天的这支妙笔里学到一二,也可生出一两支“悦耳之花”。
【教师点拨】
这篇文学短评,角度清晰,从原文选取相关诗句,叙议结合,结构合理,是一篇规范的文学短评。
4.天下文章非天成,皆有妙手善写之——结构清晰
【教师点拨】
高中学生写文学短评,虽然篇幅短小,但也必须观点鲜明、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所谓结构完整,就是首先要有标题,最好可以点明短评的对象及角度。例如,“着意点染,尽得风流——《琵琶行》之人物塑造技法短评”“也无风雨也无晴——评《定风波》中苏轼的心灵突围”“诗意的栖‘居’——评《归园田居》之‘居’”,这几个题目既点明了写作的对象又明确了写作的角度,使读者可以一目了然短评的内容。其次要开好头,简明扼要的亮出观点。接着就要根据内容的特征或写作的角度,安排好正文的结构。最后加个简单的结尾。下面三种结构可供参考。
1)总分总式结构。开头概括复述原文,点出要强调之处,引出论点。中间分析论证,边节录复述,边分析评论,根据需要还可以联系实际,适当引申发挥。结尾重新照应开头,进一步明确、深化论点。
2)论点并列式结构。文学短文虽小,但中心明确。这一中心有时还可以“化整为零”,可以分化为几个分论点或具体的方面加以评述。比方人物形象的赏析,可以用这种模式从不同角度赏析人物的具体性格特点。
3)论据并列式结构。这种结构开头简明概括全文观点,然后从作品中搜集论据,一一列举分析。最后简单结尾,或作小结,或作强调,或感慨,或谈启发等。
【举例】
你还在我身旁戴畅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
蒲公英种子从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
太阳从西边升起,落向东方。
子弹退回枪膛,
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
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
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
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
你还在我身旁。
点“金”之笔——浅析《你还在我身旁》写作手法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送给母亲的诗,年轻的诗人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将人们心中那份难以表达的温暖的母爱生动地表达出来。从“瀑布的水逆流而上”到“帮我把书包背上”,作者用回溯的写法,以“倒带”式的景象表达内心想重新回到母亲身旁的渴望。逆流而上的瀑布的水,从远处飘回的蒲公英种子,西升东落的太阳,用自然界的现象起兴,引起下文。再用退回枪膛的子弹,回到起跑线上的运动员,极具画面感的生活情景过渡。然后精心运用“饭菜的香”“卷子签好名字”“帮我把书包背上”,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真挚的感情,亲切感人。结尾“你还在我身旁”单独成行,与上文的层层铺垫形成呼应,同时照应题目,突出了诗歌的主旨。写作手法犹如点“金”之笔,将一首言浅的小诗演绎得格外情深,成为一首现代诗的佳作。
【教师点拨】
这篇文学短评,观点明确,结构清晰,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分条赏析了写作对象的艺术特色,值得我们借鉴。
写作文学评论不是评论家的专利,应该是每一个人的能力。中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当代中国的青年学生应肩负起文学评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它实现的是文学的深度与尊严。希望这节课你能有所收获。谢谢大家!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文学短评的写作方法
1.研读原作
2.善于聚焦
3.叙议结合
4.结构清晰
五、课后作业
请为下面这首描写劳动者的小诗写一篇文学短评,不少于200字。
脊梁罗长城
一条力的弧线,
一道破土的犁圈,
一条飞来的彩虹,
一架厚的青峦。
六、板书设计
学写文学短评
1.研读原作
2.善于聚焦
3.叙议结合
4.结构清晰
《学写文学短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学短评的定义及基本特征;了解文学评论以议为主、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特点,掌握写作文学短评的基本技法,把握“叙”与“议”的尺度与比重。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能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进行有创意地表达,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体会作品艺术之美,提高文学艺术鉴赏的水平与能力,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把握文学短评写作的基本要求;探讨文学评论的写法。
教学难点区分“评论”和“读后感”的界限;把握“叙”与“议”的尺度与比重。
教学过程
一、识特征
1.什么是短评?
顾名思义,“短”是指它篇幅短小,“评”是指在文体上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它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社会评论、文学评论、艺术评论。
2.什么是文学短评?
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评论对象,并对对象的某一点进行深入品析和阐发,进而得出某个评论性观点。
文学短评是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进行评论而篇幅相对短小的一类文章,主要是评论作家创作的得失,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
二、明方法
1.“渠清如许有源头,识得庐山真面目”----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短评写作之前,一定要先置身作品之中,读懂作品;然后又要跳出作品,远而观之,客观超然评价作品。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只有入乎其内,才能细致地阅读作品,才可能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有真切的感觉,才能准确把握评论对象;而只有出乎其外,才能对评论对象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明确自己的观点或评论的中心,否则只能是泛泛而谈。
怎样做到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呢?首先,一定要仔细阅读全文,精读作品,找出作品中画龙点睛的句子,认真揣摩、品味作品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段落,明确文章的主旨,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层次,力争有较深的感受和独到的发现。
其次,阅读作品时可回忆作者生平、创作风格、写作背景等知识,借此可帮助我们探知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目的,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题。
如何阅读文学作品呢?我们一般采取“总体—部分—总体”的步骤。“总体”,就是从头至尾通读作品,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部分”,就是对重要部分仔细地阅读,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通过分析研究,加深印象,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主要的特色,初步形成观点。“总体”,就是再次浏览全文,获得对作品全面完整的.认识,最后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作出自己准确的判断。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定题小巧,选准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同一作品,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就可以获得不同的认识,获取不同的短评写作角度。要想写好文学短评,一定要精心选择好角度,切题要小。选择自己有所研究的、有所心得的、把握得最准确的、能够评好的角度来写。
文学短评写作的角度与内容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写文学短评可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构思技巧、语言特色入手,选择作品内容或者作品形式的某一个特点进行评论,定题要小而巧,做到突破一“点”,兼顾全部。
(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这类题目主要是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赏析主题常用的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
(2)分析作品的形象。
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感情的生活图案,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①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②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③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④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
⑤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⑥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⑦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
⑷分析作品的构思技巧。
①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方面等;
②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时间、空间为线索等;
③层次结构,如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
④结构方式,如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等;
⑤选材特点,如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等;
⑥行文布局,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详略得当等。
⑸鉴赏作品的语言。
鉴赏作品的语言,一是要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二是要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三是要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其他方面比如粗笔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体物入微(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语言特点(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洗练,淋漓酣畅,情韵悠长,回味无穷)等等。
3.“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观点鲜明,视角新颖。
文学短评,顾名思义,就是要“评”——要评论,要论述,要讲道理。写文学短评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或引用,应采用“述评结合”的方法,阐释自己的看法。
写作时,首先要根据命题者的要求确定评论重点,有明确的评价。确定了评论重点,就确定了评论的中心,也就确定了鉴赏、评价的主攻方向。一般的议论文要有中心论点或论述中心,文学评论也是这样。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就是对作品的评价,这个评价一定要明确。没有明确的评价,文章就没有统帅,没有灵魂。
评论、说理是短评的重头戏,决定着一篇短评的价值高低和分量轻重。要写好短评的评论说理部分,除了注意议论的三要素和运用各种逻辑推理外,关键是要说新理——要有新的评论角度,要提出独到的见解,写出独到的认识,表达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对文学作品的评价视角要新颖,要能有独到的、恰当的见地与发现。如评《登高》“无边落木”一联,可解读出“杜甫绵长的心思如江水流动无法停止”的蕴意;也可解读出“落叶归根,长江东去”,诗人在寻找归处,由景及人,表达了无尽的哀愁。
4.“慧眼识得东风面,文内文外总是春”----安排结构,注重写法。
文学短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短评的结构要小巧而完整。通常情况下,一般采用“①总—②分—③总”、“总—分”、“分—总”的结构模式。①“总”,就是开头用简短精练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把这篇文学短评总的内容概述出来。②“分”,就是对照作品作深入的分析思考,有的放矢地列出鉴赏评析的要点,然后采用叙评结合、评析结合的手法,对原作品作深入的、有条理的分析。③“总”就是结尾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
在文学评论中,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个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要注意处理“叙”“议”关系——“叙”“议”要把握一个完美的分寸,即“叙”“议”的比重----“叙”为轻,“议”为重;“叙”概括,“议”详尽。“叙”与“议”的关系,实际上是论据与论点、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叙”是为“议”服务的;“析”与“评”的关系,实际上是论证与论点的关系,“析”是为“评”服务的。我们知道,在议论文中,材料与观点,论据、论证与论点,都是应该统一的。所以,在文学评论中,叙、议、评这几方面应该有机地结台在一起,夹叙夹议、精叙详议、评析结合,而评价有的是通过分析水到渠成地显现出来的。
三、析实例
1.课堂练习:请从本单元作品中任选一篇,写一则鉴赏短文,500字即可。
2.误例分析:甲同学写了一篇名为“书生误国”的文段,请大家对他的习作给出诊断。
书生误国
《声声慢》的文学造诣值得肯定,叠词被李清照用得出神入化,家仇国恨、悲愁无奈透于字里行间,其悲惹人哀叹。
这首词固是佳作,但透出的却是宋人对国家的无力。宋朝的文人,太平时吟诗作赋风花雪月,战乱时高淡阔论纸上谈兵,国破后凄凄惨惨戚戚,难怪宋朝会亡。
固然不要求李清照提刀上阵,且她也确是乱世的牺牲品,但她身后的那些文人,却是宋朝积贫积弱、腐朽不堪的根由。
若是这些文人能多点血性,也就不会催生出李清照这样凄苦的词人,当然也就难有山河破碎后如《声声慢》一般悲愁的名篇。
在《声声慢》中,我看到的是书生误国。
分析:这不是文学短评,而是读后感。是结合作者的经历,联系当时社会现实写感想、体会。文学短评不是读后感,文学评论与读后感有着明显的区别。文学评论是对作品作客观的评价,对象仅限于文学作品;读后感是写读了作品之后的主观感受,对象包括所有体裁的作品。我们一定要提高文体的区分意识,区分“文学短评”与“读后感”的文体差异。就文学短评而言,我们更应该进入作品的内里,以作品本身的艺术为评论对象。
3.正例分析。
《声声慢》叠词之妙
光阴荏苒,原以为前方会有设想过千万遍的细水长流,却不曾想,那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丈夫的离去,引起了词人开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参戚戚”。
我寻寻觅觅着丈夫的身影,猛然回头,却发现只有冷冷清清的厅堂,一宵海棠零落尽,从此清秋再无人,剩下的,大概只有我心中的凄凄惨惨威戚了吧。
词人用的十四叠字,虽无一“愁”字,却无不言“愁”。绵长的叠字,将她的“愁”不断延伸。岁月蹉跎,故人已长逝,早已是几年踪迹几年心,而红颜白发,刹那芳华,独留一人,情何以堪。若词人舍去这叠词的用法,变成“寻觅,冷清、凄惨戚”的话,哪里还会有“期待是最漫长的绝望”之说。爱不可说,忆不可说,愁不可说,痛不可说,只能让这不断重复的字表达心中所感:
烟波渺渺梦几度,良辰美景虚无数。
待到秋时花开尽,暮雨相思离人误。
分析:该评论语言很流畅,辞藻特別华美,显示了她很好的文学素养。本文段最大的特点就是文辞兼备。文学短评需要兼顾文学性,诗词是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特别是面对这样的精品,用诗化的语言营造诗化的意境,是评论本词的必需。关注音韵,从叠词音律产生的绵长来写愁之不绝如缕,并且运用了对比论证。用最直观的方式感知两者的差异与差距。
4.名家赏析:同样是评论这十四个字,有人说,著名文学评论家傅庚生的评论最能传达开篇十四字的美妙----
《声声慢》中叠词之妙
……《词苑丛谈》云:“李清照《声声慢秋闺》词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辞亦不甚了了,若论其音韵,似稍有所会矣;若论其字之重叠,错落如珠,则只是皮相观耳,未尝搔到痒处也。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设使其征人为女,居者为男,吾知其破题儿便已确信伊人之不在迩也,当无寻寻觅觅之事,男儿之心粗故也。能词之士,多昂藏丈夫勉学莺莺燕燕者,故不能下如此之十四迭字耳。
分析:从行文的构思来看,对叠词的分析更深入且渐次分层,从三个方面层层推进论述,不蔓不枝。文学短评在文体范畴上属于议论文,所以要求论点明晰,论证有条理性和逻辑感,这种逻辑推进可依托一些连词或者关联词来实现,如“不然”“且也”。论证方式多样,比如对比论证、正反论证、假设论证,由浅入深,有深度与见地。
四、展才华
1.布置作业:从本单元作品中任选一篇,写一则鉴赏短文。
2.实例参考
《学写文学短评》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文学短评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撰写的基本结构和要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写作实践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撰写文学短评的方法和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增强文学鉴赏的素养。
教学重点:
文学短评的撰写步骤与要点。
如何准确捕捉文学作品的特色并进行评价。
教学难点:
如何精炼语言表达,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在短评中体现个人见解与深度分析。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几篇优秀的文学短评片段,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文学短评的魅力。
2.理论讲解(10分钟)
介绍文学短评的定义、特点(如篇幅短小、观点鲜明、分析深入等)及其作用。
讲解撰写文学短评的基本步骤:选择作品、确定主题、分析文本、提炼观点、组织结构、撰写成文。
3.案例分析(15分钟)
选取一篇典型的文学短评进行细致分析,讨论其结构布局、语言特点、观点表达的精妙之处。
4.小组讨论(15分钟)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篇文学作品,讨论并确定短评的主题和核心观点。
小组内交流撰写思路,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创新思维。
5.写作实践(20分钟)
学生根据讨论结果,独立完成一篇文学短评的初稿。
教师提供写作模板和技巧提示,帮助学生高效完成。
6.成果展示与评价(10分钟)
选取几篇有代表性的短评进行分享,师生共同点评,指出优点与不足。
强调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7.总结反思(5分钟)
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于日常阅读,持续提升文学鉴赏与写作能力。
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学短评,要求有明确的主题、清晰的结构和个人的独到见解。
《学写文学短评》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深化理解:进一步深入理解文学短评的精髓,掌握深度剖析作品的方法。
2.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在短评中融入个性化见解和创意表达。
3.综合运用:通过综合运用文学理论知识与写作技巧,提升文学短评的撰写水平。
教学重点:
深度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与技巧。
如何在短评中展现个人独特视角和创新思维。
教学难点:
如何将深度分析与创意表达有机结合,使短评既有深度又有趣味性。
避免过度解读或偏离主题的倾向。
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5分钟)
快速回顾上节课关于文学短评的`基本概念和撰写步骤。
2.深度解读技巧(15分钟)
讲解如何通过主题分析、人物塑造、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深入解读文学作品。
强调结合作者背景、时代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的重要性。
3.创意表达策略(15分钟)
探讨如何在短评中运用比喻、对比、反讽等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如文化、哲学、心理学等)进行评论,展现独特视角。
4.实操演练(20分钟)
提供一篇文学作品片段,让学生分组进行深度解读和创意表达练习。
小组内分享,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5.范文解析(10分钟)
分析一篇优秀的文学短评范文,重点讨论其深度分析与创意表达的亮点。
6.独立创作(25分钟)
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文学作品,撰写一篇具有深度分析与创意表达的文学短评。
教师提供写作指导,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创新。
7.展示与评价(10分钟)
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短评,师生共同点评,强调创意与深度的结合。
鼓励学生提出改进建议,促进相互学习。
作业布置:
继续完善自己的文学短评,并尝试投稿至校刊或文学网站,体验作品被认可的乐趣。
《学写文学短评》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文学短评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撰写的基本要求。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写作实践等方法,掌握撰写文学短评的步骤和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激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
文学短评的特点与撰写要求。
如何选择评论角度和提炼核心观点。
教学难点:
如何准确、深刻地分析文学作品,形成有见地的评论。
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有效表达个人见解。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几篇优秀的文学短评,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学短评?它与我们日常的阅读笔记有何不同?
2.理论讲解(10分钟)
定义文学短评:简短、精炼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分析与评价。
讲解文学短评的特点:针对性强、观点鲜明、分析深入、语言精炼。
阐述撰写要求:选择恰当的角度、结构清晰、论据充分、情感真挚。
3.案例分析(15分钟)
选取一篇经典文学作品及其对应的文学短评,引导学生分析短评的.撰写思路、评论角度、论据使用等。
小组讨论:该短评的优点与不足,如果让你来写,你会如何改进?
4.写作实践(20分钟)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篇文学作品(可以是课文中的,也可以是课外阅读的),撰写一篇简短的文学短评。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个人见解,注意论据的充分性和语言的精炼性。
5.成果展示与互评(15分钟)
每组派代表分享本组的文学短评,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教师总结点评,指出亮点与改进空间。
6.总结提升(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撰写文学短评的关键要素。
布置课后作业:阅读一篇文学作品,撰写一篇文学短评,下周课堂分享。
教学反思: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进度。
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培养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写文学短评》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深化理解:进一步理解文学短评的深度分析方法和多样表达形式。
2.技能提升:掌握如何运用文学理论、批评方法丰富短评内容,提升写作深度。
3.创新实践:鼓励学生在遵循基本规范的基础上,尝试新颖的写作角度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在短评中的应用。
创新写作角度的挖掘与表达。
教学难点:
如何将复杂的文学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短评内容。
如何在保持短评简洁性的同时,展现深刻的`思考和分析。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5分钟)
快速回顾上节课关于文学短评的基本概念、特点和撰写要求。
2.理论深化(15分钟)
引入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的概念,如象征、主题、结构、人物塑造等。
通过实例分析,展示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文学短评中,增强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技巧讲解(10分钟)
讲解如何提炼核心观点,构建逻辑清晰的论证框架。
示范如何运用对比、引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使短评更加生动、有趣。
4.进阶练习(20分钟)
学生自主选择一篇文学作品,结合所学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撰写一篇更具深度和创意的文学短评。
教师提供写作框架和关键词提示,帮助学生更好地构思和表达。
5.小组研讨(15分钟)
学生分组交流各自的短评,相互学习借鉴,提出修改建议。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挖掘更多可能的评论角度。
6.展示与评价(15分钟)
每组选择一篇代表作进行展示,其他同学和教师共同点评,强调创新性和深度。
总结本次练习的成果,鼓励学生持续探索和实践。
7.课后拓展(5分钟)
推荐相关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的书籍和文章,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宽视野。
布置作业:继续撰写文学短评,尝试不同的风格和角度,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教学反思:
注重学生思维的启发和拓展,鼓励创新思考。
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写文学短评》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文学短评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写作要求,掌握基本的文学分析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写作实践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从文本出发,进行细致的阅读与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文学鉴赏水平。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学短评的写作格式、内容构成及分析方法。
难点:如何准确捕捉文学作品的亮点,进行有深度的评价。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一段经典文学片段及一篇简短的文学评论,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学短评?它与我们日常的阅读感受有何不同?
2.理论讲解(15分钟)
定义文学短评:简短、精炼地评价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
介绍文学短评的特点:针对性强、角度明确、分析深入。
讲解写作要求:结构清晰(引言-正文-结论)、语言精炼、观点鲜明。
3.案例分析(15分钟)
选取一篇优秀的文学短评作为案例,分析其结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
小组讨论:该评论是如何抓住作品核心进行评价的?哪些分析技巧值得我们学习?
4.实践操作(20分钟)
分发阅读材料(一篇短篇小说或诗歌),要求学生分组阅读并讨论,确定评论角度。
每个学生撰写一段初步的'文学短评草稿,小组内交流修改。
5.成果展示与评价(15分钟)
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分享小组成果,其他小组和教师给予正面反馈和建设性建议。
教师总结点评,强调文学短评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及改进方向。
6.课后作业(布置)
完成一篇完整的文学短评,可以选择课上阅读的材料或自选作品,要求体现个人见解和深度分析。
教学反思:
关注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困难,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并有所收获。
强调文学短评的个性化,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索文学作品。
《学写文学短评》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深化理解:在掌握基础写作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深度解读的能力。
2.技巧拓展:学习并运用更复杂的文学分析方法,如象征、对比、主题深化等。
3.创新表达: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写作风格,使文学短评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高级文学分析技巧的应用与融合。
难点:如何在保持评论客观性的同时,展现个人独特的文学见解。
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5分钟)
快速回顾上节课关于文学短评的基础知识,强调写作的基本框架和原则。
2.进阶技巧讲解(20分钟)
引入象征、对比、主题深化等高级分析技巧,通过实例说明它们在文学短评中的应用。
讲解如何结合作者背景、时代特征等因素,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3.深度阅读与分析(25分钟)
分发一篇具有深度解读空间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深度阅读。
小组讨论:选择一种或多种分析技巧,尝试从不同角度解读作品。
4.创意写作工作坊(30分钟)
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理解和创意,撰写一篇具有个人风格的文学短评。
写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提供个性化建议。
5.作品展示与互评(20分钟)
采用“同伴评价”模式,每位学生随机抽取一篇同学的作品进行匿名评价,指出亮点与改进空间。
教师总结点评,强调文学短评的`创新性和个性化表达的重要性。
6.总结与展望(10分钟)
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要点,鼓励学生持续阅读,不断提升文学鉴赏与评论能力。
预告下一阶段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学反思:
注意平衡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时间分配,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度阅读和创作。
鼓励学生之间的正向交流,营造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促进彼此的成长。
《学写文学短评》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文学短评的基本结构、写作方法和技巧,能够独立完成一篇针对特定文学作品的短评。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写作实践与反馈修正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尊重多元解读、勇于表达个人观点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学短评的结构布局(引言、正文、结论)、分析角度(主题、人物、语言、结构等)及写作技巧。
难点:如何在有限篇幅内精准捕捉并表达作品的核心价值与独特之处,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批判性分析而不失公正性。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几篇优秀的`文学短评片段,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文学短评的定义、目的和重要性。
2.理论讲解(15分钟)
介绍文学短评的基本结构:引言(简述作品及评价目的)、正文(多角度分析)、结论(总结观点)。
讲解分析文学作品时可采用的角度: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语言风格、文化背景等。
3.案例分析(15分钟)
选取一篇经典文学作品及其对应的文学短评,引导学生分析短评是如何围绕上述角度展开论述的,学习其优点与可能的改进空间。
4.小组讨论(20分钟)
分组,每组分配一部文学作品,要求学生讨论确定短评的主题和分析角度,准备一份简要的提纲。
5.写作实践(30分钟)
学生根据提纲独立完成文学短评初稿,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6.作品分享与反馈(20分钟)
每组选派代表分享短评,其他同学和教师给予正面反馈和建设性建议。
7.总结与作业(5分钟)
总结本次课的学习要点,布置课后作业:修改完善自己的文学短评,并尝试从不同角度再写一篇短评。
教学资源:经典文学作品原文、优秀文学短评示例、写作指南PPT。
《学写文学短评》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理解力提升:通过深入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2.表达力锻炼:通过文学短评的写作,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创新力激发: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解读文学作品,培养创新思维和个性化表达。
教学内容与方法:
1.前置任务(课外)
学生自主选择一部文学作品进行深度阅读,并初步思考其主题、人物、语言特色等。
2.课堂导入(5分钟)
简短回顾前置任务,引入文学短评的概念,强调其作为连接读者与作品桥梁的作用。
3.技巧讲解与示范(15分钟)
讲解文学短评的写作步骤:选定焦点、收集信息、构建框架、撰写初稿、修订完善。
分享一篇教师或学生的文学短评范文,分析其结构、语言和论证方法。
4.小组工作坊(25分钟)
分组,每组轮流分享对所选作品的理解,讨论可能的短评角度,教师引导深化讨论,鼓励多角度思考。
5.个人写作时间(25分钟)
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结果,独立撰写文学短评初稿,注意结构清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
6.同伴互评与修改(20分钟)
学生交换短评进行互评,指出亮点与改进空间,随后根据反馈进行修改。
7.成果展示与反思(15分钟)
邀请几位学生自愿或随机展示修改后的短评,全班共同欣赏,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与不足。
评估方式:
文学短评的质量(内容深度、结构清晰度、语言表达)
小组讨论与分享的积极性与深度
同伴互评的`反馈质量及修改后的进步
教学反思:
注意平衡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的时间,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足够的写作与反馈机会。
鼓励学生保持开放心态,接受并吸纳不同意见,促进思维的多元化发展。
【《学写文学短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琵琶行文学短评08-12
《学写儿童诗》教学设计08-18
关于学写童话优质教学设计07-06
文学的趣味教学设计08-12
《学》教学设计10-02
学弈优秀教学设计《学弈》教学设计03-02
学弈教学设计10-29
【精选】《学弈》教学设计11-09
《学棋》教学设计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