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过河》说课稿

时间:2024-12-31 09:09:56 智聪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马过河》说课稿(精选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马过河》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马过河》说课稿(精选9篇)

  《小马过河》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四课《小马过河》,这是一篇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讲述了小马在帮妈妈驮麦子到磨坊去的途中遇到一条小河,不知是深是浅,最后在妈妈的指引下安全过河的故事。本文以“过河”为线索,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使学生懂得做事不能只听别人说,要动脑筋想想,亲自去试试才行的道理。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还不是很成熟,注意力也不能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因此我采用图文并存的方式来吸引学生,从而使学生们爱上学习,爱上语文。

  三、说教学目标

  遵循课标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根据二年级学生爱读童话,能初步读懂童话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认识驮、磨等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知道做事不仅要动脑筋想,而且要勇于试,初步懂得“实践第一”的道理。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懂课文,那么如何理解文中老马对小马说的话,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便成了本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巧破难点,顺利实现上述三维目标,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以读促悟”法,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为了更好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摒弃了传统教学的“以教为主”,采取了“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以“教师的适时引领”为辅的.新型学习,目的是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能轻松掌握所学知识,进而能更加喜爱语文的学习。

  六、说教学流程

  我将本课的教学流程分五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启发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一条谜语,引导孩子打一动物名称,如此激趣的导入新课,使孩子在轻松的猜谜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了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接着出示小马,问:谁能有礼貌的和小马打个招呼?通过刚才的打招呼拉近孩子与小马的距离,仿佛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即揭示课题《小马过河》。启发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小马吗?通过前面的铺垫,孩子们觉得小马就在我们当中,又通过刚才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问题匣子被打开了,这时孩子们的思想也很自然地被引入到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之中。

  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探究识字

  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学过几十篇短小有趣的课文了,因此在识字认字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方法,这里我对学生提出了自学要求:

  在反馈中,我用认—带—找三步进行,“认”拿出生字卡片与大家一起学习。“带”你是用什么好办法来记住这些生字的,一个学生的方法变成大家共有的,达成知识共享。“找”老师准备字谜,如一个人白头发原来是个老伯伯(伯),等等,这样学生在游戏中尝到了探索的快乐,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环节:以读代讲,品文析句

  在这一环节中以读为主,我会引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反复读文,如,指名读、默读、跟读等。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才能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目的,这期间随着教学的推进,图文并存的出示,让学生进入情境,感知情境,进而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读出应有的语气。

  第四个环节:研读课文,解疑感悟

  《小马过河》这篇童话故事的关键就在面对同一条河,老牛说很浅,刚没小腿,松鼠却说河很深,能淹死人,两者截然相反的观点促成小马过河左右为难,那么河水到底是深是浅?为什么?弄清这个原因是学生正确感受此篇文章的客观因素。因此,让学生通过讨论确定答案,教师充当学生的引导者,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生动、形象地让学生感观到:牛说很浅松鼠说很深,而小马亲自试试,却发现:即不像牛伯伯说的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么深,进而使学生深刻地领悟文中所揭示的道理,理论支点是:从文中来,到文中去,跳出文本,实现文与道的统一。

  第五个环节: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目的是使学生达到熟读成诵,更是对学生学文情况的有效检验,二说写结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马过河回来后会对老牛,松鼠,妈妈说些什么呢?这一问题的提出,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使学生说的能力得到提高,写的能力得到训练,“读说写”三者的有机结合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有利保障。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虽然我已经做到了认真准备,精心设计,但其中还定有不完善之处,敬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小马过河》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小马过河》是第三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文章篇幅长,涉及的事物多,哲理深刻。但课文情节美、事物美、构图美,我们可以利用课文自身的美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语言。

  这课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小马驮麦子去磨坊,路上要过一条河,老牛说水很浅,可以过,松鼠说水很深,他的伙伴刚被淹死。小马没了主意,只好跑回去问妈妈,妈妈要他亲自去试一试。小马又回到了河边,自己过了河。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说明遇事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找到答案。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说一段话。依据大纲要求,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特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按事情发展顺序说出小马第一次来到河边过不了河的经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内容,懂得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脑筋去想,从实践中去寻求答案。

  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理清,一段话的先后顺序,按顺序复述小马第一次来到河边的情况是本问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在这节课中将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在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

  1)多媒体直观法。我利用笔记本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合作、探究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要求,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3)以读促悟法。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

  学生主要采用以下学法:自主质疑法、合作解疑法、自读自悟法。

  三、说教学流程。

  1、图片导入,激趣引趣。

  巧妙的开场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本课我用主人公小马的图片来提问,让学生马上进入角色。

  揭示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小马过河》。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里我安排了一次听课文录音,“听说读写”最首要的是听,学生学会听是非常重要的。边听边思考:故事里都有谁?讲了一件什么事?听完之后和同桌讨论。在这里安排讨论是因为问题较简单,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农村的学生较少用到讨论,还不太习惯这种学习方法,所以简单的问题他们比较会发表想法。

  在讨论结束后,我安排他们自由读课文,朗读时思考: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小马几次来到河边?小马过去了吗?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初步知道故事情节。

  3、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通过初读课文,学生已经了解了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几次来到河边。接着我按课文顺序分段进行教学。第一自然段主要训练用用“什么地方”“住着”“谁”说一句话。第二自然段主要指导学生用高兴的语气来朗读小马的话。三至五自然段对话较多,我注意指导学生以不同的语气去读不同“人物”的话。这个故事中主要“人物”是小马,还有老马,老牛伯伯、松鼠。这些“人物”的语气、语言的感情色彩不同,老马是“妈妈”,说话该用亲切的语气。老牛伯伯是老一辈,朗读时声音要粗,语气稳重。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时讲的话,语气要急切。小马天真、有礼貌,读时要用适当的语气表现出来。指导朗读时,这些都要向学生说清楚。根据事物出现的先后,用课件展示事物,边展示边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这样训练朗读,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故事中蕴含的美。第七段主要是小马与老马之间的对话,注意不同角色的不同感觉。第八段主要训练用”既不像……也不像”说话。在细读课文时,我主要用不同朗读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齐读、指名读、自由读、默读等。

  4、课堂小结,突出主题。

  四、说板书。

  略

  《小马过河》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小马过河》选自未来出版社大班上册艺术领域的内容,活动中根据小马过河的故事情节进行添画,学习画马的外形。促进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和绘画能力的提高。这符合《纲要》中的要求,在支持和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幼儿知道小马过河的故事。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画马的外形,提高绘画能力。

  情感目标:喜欢画画,体验绘画的我乐趣。

  三、说活动方法

  大班幼儿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和亲自动手的能力,因此活动中我将使用到观察法、发现法、演示法,使幼儿能顺利的理解活动中的内容。幼儿的天性就喜欢玩耍,因此为了满足幼儿的需求,我在活动的末尾设计了一个游戏,让幼儿能在玩中学到知识。

  四、说活动准备

  相关活动的卡片若干、游戏道具、布置好活动场地

  五、说活动过程

  1、讲述故事,引出主题我会讲述小马过河的故事,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从而顺利的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

  2、出示图片,初步感知接下来,我将出示有马的卡片,让幼儿仔细观察,大概了解马的外形。

  然后引导幼儿自己动手画马,在过程中我会对幼儿进行有必要的指导,及时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体验游戏,深化理解通过走“独木桥”的游戏,让幼儿体验到小马过河的勇敢精神。

  4、教师小结,活动结束对幼儿讲述一些鼓舞性的话语。

  《小马过河》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讲述了小马在帮妈妈驮麦子到磨坊去的途中遇到一条小河,不知是深是浅,最后在妈妈的指引下安全过河的故事。本文以“过河”为线索,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使学生懂得做事不能只听别人说,更要动脑筋想想,亲自去试试才行的道理。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因为汉语阅读能力还不是很成熟,所以注意力也不能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尤其是我们班两级分化较大,部分学生甚至对汉语有厌学情绪。但是,在这个年龄段的他们对于图片、动画很感兴趣,因此我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吸引学生,同时也能帮助他们理解课文。从而使学生们轻松学习,爱上汉语。

  三、说教学目标

  遵循课标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根据四年级学生爱读童话,能初步读懂童话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认识棚、匹等13个生字,会写深、浅等7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知道做事不仅要动脑筋想,而且要勇于实践,初步懂得“实践第一”的道理。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以上教学目标,并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本课生字,读通、读懂课文;而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文中老马对小马说的话,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巧破难点,顺利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以读促悟”法,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为了更充分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我采取了“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以“教师的适时引领”为辅的学习方法,目的是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能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进而能更加喜爱汉语的学习。

  六、说教学流程

  我将本课的教学流程分五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启发质疑

  首先,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小马、老牛、松鼠的卡通图片,让学生说出这些动物的名字,并介绍学生与这些小动物相互认识。(这样的简单的引入,是为了照顾到待进生,化解他们的畏难情绪。而介绍学生与小动物认识则是为了拉近学生与小动物的距离。激发他们的兴趣)接着,揭示课题《小马过河》。启发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呢,小马和其他小动物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这时孩子们的思想也很自然的被引入到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之中。

  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初读课文,学生对课文故事情节有了初步了解。我通过引导学生提问并解答的方式来帮助其他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我预设的问题有:

  1、小马为什么要过河?

  2、它几次来到河边?

  3、它最后过去了吗?怎样过去的?

  第三个环节:再读课文,探究生字

  四年级的学生在识字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所以我以自主识字为主,对学生提出要求:把课文里生字新词用笔划出来,通过学生提问,老师引导的.方式,理解生词在句中的含义。

  第四个环节:以读代讲、品文悟情

  在这一环节中以读为主,我会引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反复读文。

  首先出示《小马过河》课文朗读动画,学生体验朗读的情感。接着指名读,克服学生的朗读困难。

  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进入情境,感知情境,进而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读出应有的语气。并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在面对同一条河,老牛说很浅,刚没小腿,松鼠却说河很深,能淹死人,两者截然相反的观点促成小马过河左右为难,那么河水到底是深是浅?为什么?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才能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目的,这其间随着教学的推进,图文并存的出示,让学生弄清这篇课文的难点,为什么同一条河,每个小动物有不同的答案?弄清这个原因是学生正确感受此篇文章的客观

  因素。因此,让学生通过讨论确定答案,教师充当学生的引导者,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生动,形象的让学生感观到:牛说很浅松鼠说很深,而小马亲自试试,却发觉:即不像牛伯伯说的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么深,进而使学生深刻的领悟文中所揭示的道理。

  第五个环节: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我是根据上一环节来进行的,通过小组竞赛分角色竞赛朗读读的方式激发学生朗读热情,要求学生读出感情,通过学生自读自评,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悟。

  《小马过河》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科教版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十二课《小马过河》。这是一篇家喻户晓的故事,课文中告诉了这样一个故事:小马在帮妈妈驮麦子到磨坊去的途中,遇到了一条小河,不知河水是深是浅。最后在妈妈的指示、指引下安全过河。本文以“过河”为线索,采取简洁生动的语言,使学生懂得做事不能只听别人说,自己也要动脑筋想想,亲自去实践才行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以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认读生字词,理解相关的词语,积累新的`词汇,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做到现学现用。

  2、技能目标:通过研读课文,培养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知道做事不仅要动脑筋想,而且要勇于尝试,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能理解课文,并能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牛伯伯和小松鼠为什么对同一条河有不同的看法?

  3、如何理解文中老马对小马说的话,并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四、说教学策略

  1、情景导入法

  2、朗读感悟法

  3、问题引入法

  4、情境教学法:有情有趣是教学课的伊始,针对学生年龄小,借助色彩鲜艳的图片和色彩鲜明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评价激励法

  6、随文识字法

  五、教学流程

  1、导入

  (1)这是使用情景导入法与设问法引入课题,充分勾起学生们的兴趣,以及使他们能够快速的进入主题。

  (2)引出课题之后,用课件出示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小马为什么要过河?过河途中发生什么?)

  2、分析课文

  通过初读,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整体认识,在此基础上讲解课文的段落,并解决课文中的重难点。同时,用课件出示每个模块相应的问题,用问题引出课文的内容,便于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复习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首先检查,复习生字词。以读词接力的形式让学生朗读,让学生将生字词带入课文中,朗读课文,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与记忆。

  其次创设情境,指导朗读。这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老马、小马、松鼠、老牛伯伯。老马是妈妈,语气要和蔼,亲切;老牛伯伯是长辈,声音要粗,语气稳重;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来时,语气要急切;小马则天真,有礼貌,声音较慢,温和,有的地方还须显示出害羞,不好意思,比如在它“难为情”时。用课件展示出动物们的对话,边展示出动物们的对话边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同时,老师要范读,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佩戴上准备好的动物头饰,这样能够让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故事中蕴含的美。

  《小马过河》说课稿 6

  说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郎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马对小马说的话。

  3.懂得遇到问题时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再试一试。

  说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说教学难点:

  懂得遇到问题时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再试一试。

  说课前准备:

  课件、音乐、动物头饰、

  说教学过程:

  课前放播放《时间像小马车》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马过河》这童话故事的生字,初读了课文,大家还记得吗?(记得)小火车开起来——(开火车读词语)

  2.师:同学们读的声音洪亮,把掌声送给您们。下面我们 回忆一下课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生:小马两次过河的故事。 师:好,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郎读课文。

  2.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遇到问题时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再试一试。 过渡语:有了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请同学们看学习提示(一)

  三、新课教授

  听老师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边听边想:什么事使小马高兴得连蹦带跳?怎样读才能表现出小马当时的心情?

  (1)生齐读课文

  (2)生回答:帮妈妈把半袋麦子驮到磨坊去。

  (3)指名读小马的话。 过渡语:那小马在送麦子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呢?

  用你喜欢的方式读第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想:

  (1)小马来到河边,为什么为难了?它此刻心里想什么?

  (2)后来老牛和松鼠如何告诉小马的,用“——”画出来。

  1、生回答:一条小河挡住了它的去路。 生回答:小马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那多好啊! 生回答:它分别向牛伯伯和松鼠请教。

  2、师指导朗读? 小马问牛伯伯的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有礼貌、询问)老牛的回答用什么语气?(平静,因为他认为河水很浅)小松鼠拦住小马喊什么?要用什么口气?

  3、出示句子 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趟过去。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师:“立刻”“连忙”什么意思?谁能根据我的口令做一下(坐下、手背后)。大家一起做一下(手背后、抱臂坐端)。大家这是动脑筋了吗?(没有) 过渡语:小马也是这样不动脑筋,轻信别人的话,看看回家妈妈怎么告诉他吧

  小声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说一说:

  (1)小马回家后,老马怎么教育小马的?它是怎样回答妈妈的话?

  (2)小马听了妈妈的话又是怎么做的?

  1、生回答。(试着有感情朗读小马和妈妈的对话)

  2、师:同学们要注意小马的回答中,出现省略号,这里的省略号不表示内容的省略,而是表示心里很为难,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

  3、出示关键句“光听别人说,不能了解河水究竟有多深。你去试一试,就会明白了”。引导学生联系全文,逐步加深体会。

  4、生回答:小马听了妈妈的话,跑到小河边,试着往前趟……

  《小马过河》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说到童话故事,我们知道,它是孩子的喜闻乐见的有一种文学样式。最大的特点是用丰富的想象力,用夸张,拟人的的手法,赋予动物,植物人的情感,主旨是教人热情,善良,乐观。就我自己而言,我非常喜欢,因为它并非专为孩子而写,如果我们拥有一颗童心的话,一样可以在童话里读出生命的真谛,生活的智慧。所以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一篇大家耳熟能详的童话《小马过河》。是北师大版第三册12单元考验里的主体课文。它从1957年开始选入教材历经50年不变,足见本文的魅力所在。而且大家想不到,这样的旷世经典,它的作者和我们是同行,是浙江一位很不起眼的乡村老师彭文席。可见经典也并非都离我们遥远,它就可以产生于平凡。朴素的东西才更不易褪色。

  课文借小马过河这件事,说明了遇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而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的道理。和哲学里面的“实践出真知”如出一辙。这篇童话情节生动有趣,人物形象鲜明,特别接近儿童的口语,针对我班孩子喜欢表现,乐于表演这一特点,我打算把第二课时的训练点放在感情朗读故事,情景表演故事,想象改编故事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教学目标定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故事。2情景再现表演故事。3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4张开想象的翅膀改编故事。重点是理解老马教育小马的话,并联系实际阐明这一道理。

  二、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要求,遵循儿童阅读规律,本课选择基本教法是:“以读代讲,以演代讲,以图引文,图文结合”的导学式教学。学生用的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我的教学理念是:求实,求活,求新,求效。给孩子一个展示的舞台,还孩子一个快乐的课堂。

  我的教学流程是这样:1播放故事,激趣导入。2梳理故事,总缆脉络。3品读故事,探究寓意。4表演故事,再现情景。5改编故事,发展想象。需要说明的:是我的课堂用的是版块式结构。是粗线条的框架。这只是预设,是我心理的一个蓝图。而生成确是无法预约的美丽。所以如果预设的过细,反而没有了生成的空间。我们不应该把学生看成是画家笔下的画,电视前无可奈何的观众,孩子是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来参与课堂,所以我留有足够的弹性空间,让课堂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随机性。接下来我重点来谈谈我的教学流程是如何体现教法和学法的和谐统一,以及我们这样设计的意图。

  一、播放故事,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二年级的孩子非常天真,喜欢看动画片。我利用孩子这一特点。在课堂开始播放《小马过河》的动画片。把孩子带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景。孩子被故事吸引,很容易了解故事的梗概。

  二、梳理故事,总揽脉络。

  故事篇幅长,人物多,光靠看一遍动画是无法深入领会故事,抓住主旨与寓意的。所以听完故事马上反馈孩子听后的信息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让孩子说说里面有那些人物?干了什么?结果怎么样?这其实就在通篇梳理。然后再深一步引出课题,回归文本。让孩子质疑课题《小马过河》。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比解答问题更重要!。从而归纳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过河?怎样过河?结果怎样?这样让孩子通过课题的质疑很自然地引出文本。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以课题为切入点组织孩子探究并体验,迅速让故事脉络清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

  三、品读故事,探究寓意。

  我国语文教育有“熟读,精思,博览”的优良传统,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知能和谐统一。本课情节丰富,对话耐人寻味,适合引导孩子的声情并茂地读,相信故事人物会被再现的活灵活现,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的个性特征,体会文中的道理。所以在品读这个环节,我设计了范读,指名读,表情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这样不仅达到朱熹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境界,而且把孩子带入作品的情景,让孩子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四、表演故事,再现情景。

  表演是比朗读更高一层次的形象。因为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外观体现,更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从本质上讲:儿童都是天生的艺术家。”所以我在这个环节利用孩子表演天赋,喜欢表演的个性,让孩子分角色,戴头饰地表演《小马过河》。让孩子以演显形,突出感染性;以演动情,注重熏陶性;以演育人,坚持渗透性,以演启智,强调启发性。

  五、改编故事,发挥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当孩子在表演故事充分发挥自己的看法想法时,已经体验到小马的处境,找到了作为“小马”这一角色感的基础上,这时我突然话锋一转,如果,:“下一次小猴,小兔,小狗,小鸡,小象……等要过河他们应该怎么办?会发生什么事情?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纷纷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我再结合动脑筋这一主题让孩子改编故事。相信孩子的自己编出的故事会异彩纷呈!

  总之这堂课遵循了开放,活力,的原则,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相互构建。

  《小马过河》说课稿 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课文《小马过河》。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小马在帮妈妈做事的过程中遇到了一条小河,老牛说河水很浅,松鼠说河水很深,小马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回家问妈妈,妈妈鼓励小马自己去尝试,最后小马顺利过河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勇于实践,开动脑筋,不能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课文情节生动有趣,对话丰富,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白道理,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他们对于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的理解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对童话故事充满兴趣,喜欢角色扮演,这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他们在理解老牛、松鼠和小马三种不同角色的观点以及从中领悟做事的道理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棚、驮”等 14 个生字,会写“愿、意”等 8 个字,会写“愿意、麦子”等 12 个词语。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恰当的语气。

  能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简单看法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角色的心情。

  借助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理解老牛、松鼠和小马对河水深浅的不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懂得做事要勇于实践,开动脑筋,不能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要通过自己的尝试去获得知识和经验。

  四、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

  理解老牛、松鼠和小马对河水深浅的不同说法,明白小马过河的原因。

  2. 教学难点

  理解妈妈说的话的含义,从中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五、说教法和学法

  1. 教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如小马过河的动画场景、角色扮演的情境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角色的情感。

  朗读指导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体会角色的心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问题引导法: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老牛和松鼠为什么对河水的深浅有不同的说法?”“小马最后为什么能过河?”等,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学法

  自主识字法: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自主学习生字,提高识字能力。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模仿角色的语言和动作,深入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

  六、说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3 分钟)

  1. 播放小马过河的动画片段,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这只小马在做什么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小马过河》。

  2.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8 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圈出生字词。

  2.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同桌互读等方式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重点指导“坊、挡、伯”等字的读音和“愿、意”等字的书写。

  3.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为难、亲切、吃惊”等词语的意思,如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做动作等。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18 分钟)

  1. 学习第 1 - 3 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 1 - 3 自然段,思考: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妈妈让小马把半口袋麦子驮到河对岸的磨坊去。

  指导学生读出小马愿意帮助妈妈做事的语气和妈妈亲切的语气。

  2. 学习第 4 - 6 自然段

  小马在去磨坊的路上遇到了什么困难?它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学生自由朗读第 4 - 6 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回答问题。

  出示老牛和松鼠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样子,想象它们说话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老牛和松鼠的话,体会它们对河水深浅的不同看法。

  讨论:老牛和松鼠说的话对不对?为什么它们的说法不一样?引导学生明白老牛身材高大,所以觉得河水很浅;松鼠身材矮小,所以觉得河水很深,它们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判断的,并不是小马的情况。

  3. 学习第 7 - 8 自然段

  小马听了老牛和松鼠的话后,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学生默读第 7 - 8 自然段,找出答案。

  引导学生思考:小马回到家后,妈妈是怎么对它说的?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让学生明白妈妈是在鼓励小马自己去尝试,只有亲自试过,才能知道河水的深浅。

  分角色朗读小马和妈妈的对话,读出小马的疑惑和妈妈的耐心。

  (四)总结全文,领悟道理(3 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全文,说一说小马过河的过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2. 教师总结: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做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脑筋想一想,还要亲自去试一试,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拓展延伸(3 分钟)

  1.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有没有遇到过类似小马过河的事情,当时是怎么做的?

  2. 鼓励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收获。

  (六)课堂小结(2 分钟)

  1. 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2.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抄写生字词各三遍,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写一句话。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小马过河

  老牛 河水很浅(身材高大)

  松鼠 河水很深(身材矮小)

  小马 试试 过河

  (勇于实践 开动脑筋)

  以上板书简洁明了,直观地展示了老牛、松鼠和小马对河水深浅的不同看法以及小马最后过河的原因,突出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小马过河》说课稿 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将对《小马过河》这篇课文进行说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教材分析

  《小马过河》是一篇经典的童话故事,它以小马帮妈妈做事为线索,讲述了小马在面对一条小河时,因不知河水深浅而犹豫不决,先后听取了老牛和松鼠的意见后,最终在妈妈的鼓励下,自己尝试过河并成功的故事。文章情节生动,对话富有童趣,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既适合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口味,又能启发他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要学会思考、勇于实践,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对童话故事充满兴趣,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经验,能够借助拼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初步读懂课文内容。但对于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学生可能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深入思考和讨论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同时,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帮助他们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棚、驮”等 14 个生字,会写“愿、意”等 8 个字,掌握“愿意、麦子”等 12 个词语的读写。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时能准确把握不同角色的语气和情感。

  能够根据课文内容,提取关键信息,用自己的话简单讲述这个故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初读课文,学生能够自主识字学词,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精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老牛、松鼠和小马的观点和行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借助多媒体资源,如图片、动画等,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课文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小马在过河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理解妈妈所说的话的含义,从而明白做事要勇于尝试、独立思考,不能盲目听从他人意见的道理。

  通过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积极面对、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要确保学生扎实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正确书写和运用。

  引导学生理解老牛、松鼠和小马对河水深浅的不同描述,以及小马最终过河的原因,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不同角色的语气和情感。

  2. 教学难点

  让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做事要亲自实践、开动脑筋的道理,并能够将这一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

  五、教学方法

  1. 讲授法:在生字教学、课文讲解和道理阐述等环节,教师通过清晰的讲解,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方法,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

  2. 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体会角色的情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课文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如“老牛和松鼠的话对不对?小马应该怎么做?”等,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马过河的动画场景,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角色的心理。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1.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帮爸爸妈妈做过事情呢?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也很愿意帮妈妈做事,它就是小马。(板书课题:小马过河)

  2. 引导学生齐读课题,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小马过河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二)初读课文,识字写字(10 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2. 生字教学

  出示生字词卡片,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重点指导“坊、挡、伯”等字的读音,以及“愿、意”等字的书写。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记忆生字,如“加一加”(愿 = 原 + 心)、“换一换”(该 - 讠 + 子 = 孩)、“形声字识字”(驮、坊)等,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3. 写字教学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愿、意”等生字,边写边强调笔画顺序和书写规则,如“愿”字是半包围结构,“心”字底要写得扁平一些;“意”字是上中下结构,要注意各部分的比例协调。

  学生在练习本上仿写生字,每个字写 3 - 4 遍,教师巡视指导,对书写规范、美观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书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18 分钟)

  1. 学习第 1 - 3 自然段

  指名朗读这部分内容,思考: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妈妈让它做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磨坊”的意思,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让学生对“磨坊”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指导学生朗读小马和妈妈的对话,读出小马的乖巧和妈妈的亲切。

  2. 学习第 4 - 6 自然段

  小马在去磨坊的路上遇到了什么?它是怎么问老牛和松鼠的?老牛和松鼠又是怎么回答的?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并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

  出示老牛和松鼠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体型特点,思考:为什么老牛说河水很浅,而松鼠说河水很深?

  分角色朗读老牛、松鼠和小马的对话,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不同角色的语气和心情。老牛的话要读得沉稳、缓慢,因为它身材高大,觉得河水很浅;松鼠的话要读得急切、慌张,因为它身材矮小,觉得河水很深;小马的话要读得有礼貌、疑惑。

  3. 学习第 7 - 8 自然段

  小马听了老牛和松鼠的话后,是怎么做的?回到家后,妈妈是怎么对它说的?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朗读这部分内容,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妈妈说的话:“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让学生明白,做事情不能只听别人的意见,要自己亲自去尝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再次分角色朗读小马和妈妈的'对话,读出小马的明白和妈妈的欣慰。

  (四)总结全文,领悟道理(3 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全文,说一说小马过河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它是怎么解决的?

  2. 提问: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个道理的理解。

  3. 教师总结: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能盲目地听从别人的意见,要像小马一样,勇敢地去尝试,开动脑筋,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

  (五)拓展延伸(3 分钟)

  1. 让学生想一想,如果小马第二次过河,又遇到了其他动物,它们会对小马说什么?小马又会怎么做?请学生续编故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2. 布置课后作业:把《小马过河》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和他们讨论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需要我们亲自去尝试才能知道结果。

  (六)课堂小结(3 分钟)

  1. 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学生在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理解道理等方面的优点和进步,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2.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道理,加深学生的记忆。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时,我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识字学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精读课文环节,采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角色的情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时,部分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发言不够积极,这可能与我引导的方式不够灵活有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马过河》说课稿(精选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马过河》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马过河说课稿09-24

《小马过河》说课稿10-17

《小马过河》的说课稿11-03

《小马过河》说课稿10-30

语文《小马过河》说课稿10-16

幼儿《小马过河》说课稿10-17

最新《小马过河》说课稿09-19

《小马过河》说课稿范文06-05

人教版《小马过河》说课稿09-08

《小马过河》优秀说课稿范文05-16

《小马过河》说课稿(精选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马过河》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马过河》说课稿(精选9篇)

  《小马过河》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四课《小马过河》,这是一篇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讲述了小马在帮妈妈驮麦子到磨坊去的途中遇到一条小河,不知是深是浅,最后在妈妈的指引下安全过河的故事。本文以“过河”为线索,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使学生懂得做事不能只听别人说,要动脑筋想想,亲自去试试才行的道理。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还不是很成熟,注意力也不能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因此我采用图文并存的方式来吸引学生,从而使学生们爱上学习,爱上语文。

  三、说教学目标

  遵循课标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根据二年级学生爱读童话,能初步读懂童话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认识驮、磨等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知道做事不仅要动脑筋想,而且要勇于试,初步懂得“实践第一”的道理。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懂课文,那么如何理解文中老马对小马说的话,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便成了本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巧破难点,顺利实现上述三维目标,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以读促悟”法,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为了更好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摒弃了传统教学的“以教为主”,采取了“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以“教师的适时引领”为辅的.新型学习,目的是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能轻松掌握所学知识,进而能更加喜爱语文的学习。

  六、说教学流程

  我将本课的教学流程分五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启发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一条谜语,引导孩子打一动物名称,如此激趣的导入新课,使孩子在轻松的猜谜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了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接着出示小马,问:谁能有礼貌的和小马打个招呼?通过刚才的打招呼拉近孩子与小马的距离,仿佛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即揭示课题《小马过河》。启发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小马吗?通过前面的铺垫,孩子们觉得小马就在我们当中,又通过刚才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问题匣子被打开了,这时孩子们的思想也很自然地被引入到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之中。

  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探究识字

  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学过几十篇短小有趣的课文了,因此在识字认字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方法,这里我对学生提出了自学要求:

  在反馈中,我用认—带—找三步进行,“认”拿出生字卡片与大家一起学习。“带”你是用什么好办法来记住这些生字的,一个学生的方法变成大家共有的,达成知识共享。“找”老师准备字谜,如一个人白头发原来是个老伯伯(伯),等等,这样学生在游戏中尝到了探索的快乐,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环节:以读代讲,品文析句

  在这一环节中以读为主,我会引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反复读文,如,指名读、默读、跟读等。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才能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目的,这期间随着教学的推进,图文并存的出示,让学生进入情境,感知情境,进而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读出应有的语气。

  第四个环节:研读课文,解疑感悟

  《小马过河》这篇童话故事的关键就在面对同一条河,老牛说很浅,刚没小腿,松鼠却说河很深,能淹死人,两者截然相反的观点促成小马过河左右为难,那么河水到底是深是浅?为什么?弄清这个原因是学生正确感受此篇文章的客观因素。因此,让学生通过讨论确定答案,教师充当学生的引导者,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生动、形象地让学生感观到:牛说很浅松鼠说很深,而小马亲自试试,却发现:即不像牛伯伯说的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么深,进而使学生深刻地领悟文中所揭示的道理,理论支点是:从文中来,到文中去,跳出文本,实现文与道的统一。

  第五个环节: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目的是使学生达到熟读成诵,更是对学生学文情况的有效检验,二说写结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马过河回来后会对老牛,松鼠,妈妈说些什么呢?这一问题的提出,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使学生说的能力得到提高,写的能力得到训练,“读说写”三者的有机结合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有利保障。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虽然我已经做到了认真准备,精心设计,但其中还定有不完善之处,敬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小马过河》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小马过河》是第三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文章篇幅长,涉及的事物多,哲理深刻。但课文情节美、事物美、构图美,我们可以利用课文自身的美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语言。

  这课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小马驮麦子去磨坊,路上要过一条河,老牛说水很浅,可以过,松鼠说水很深,他的伙伴刚被淹死。小马没了主意,只好跑回去问妈妈,妈妈要他亲自去试一试。小马又回到了河边,自己过了河。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说明遇事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找到答案。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说一段话。依据大纲要求,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特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按事情发展顺序说出小马第一次来到河边过不了河的经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内容,懂得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脑筋去想,从实践中去寻求答案。

  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理清,一段话的先后顺序,按顺序复述小马第一次来到河边的情况是本问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在这节课中将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在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

  1)多媒体直观法。我利用笔记本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合作、探究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要求,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3)以读促悟法。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

  学生主要采用以下学法:自主质疑法、合作解疑法、自读自悟法。

  三、说教学流程。

  1、图片导入,激趣引趣。

  巧妙的开场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本课我用主人公小马的图片来提问,让学生马上进入角色。

  揭示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小马过河》。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里我安排了一次听课文录音,“听说读写”最首要的是听,学生学会听是非常重要的。边听边思考:故事里都有谁?讲了一件什么事?听完之后和同桌讨论。在这里安排讨论是因为问题较简单,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农村的学生较少用到讨论,还不太习惯这种学习方法,所以简单的问题他们比较会发表想法。

  在讨论结束后,我安排他们自由读课文,朗读时思考: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小马几次来到河边?小马过去了吗?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初步知道故事情节。

  3、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通过初读课文,学生已经了解了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几次来到河边。接着我按课文顺序分段进行教学。第一自然段主要训练用用“什么地方”“住着”“谁”说一句话。第二自然段主要指导学生用高兴的语气来朗读小马的话。三至五自然段对话较多,我注意指导学生以不同的语气去读不同“人物”的话。这个故事中主要“人物”是小马,还有老马,老牛伯伯、松鼠。这些“人物”的语气、语言的感情色彩不同,老马是“妈妈”,说话该用亲切的语气。老牛伯伯是老一辈,朗读时声音要粗,语气稳重。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时讲的话,语气要急切。小马天真、有礼貌,读时要用适当的语气表现出来。指导朗读时,这些都要向学生说清楚。根据事物出现的先后,用课件展示事物,边展示边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这样训练朗读,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故事中蕴含的美。第七段主要是小马与老马之间的对话,注意不同角色的不同感觉。第八段主要训练用”既不像……也不像”说话。在细读课文时,我主要用不同朗读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齐读、指名读、自由读、默读等。

  4、课堂小结,突出主题。

  四、说板书。

  略

  《小马过河》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小马过河》选自未来出版社大班上册艺术领域的内容,活动中根据小马过河的故事情节进行添画,学习画马的外形。促进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和绘画能力的提高。这符合《纲要》中的要求,在支持和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幼儿知道小马过河的故事。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画马的外形,提高绘画能力。

  情感目标:喜欢画画,体验绘画的我乐趣。

  三、说活动方法

  大班幼儿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和亲自动手的能力,因此活动中我将使用到观察法、发现法、演示法,使幼儿能顺利的理解活动中的内容。幼儿的天性就喜欢玩耍,因此为了满足幼儿的需求,我在活动的末尾设计了一个游戏,让幼儿能在玩中学到知识。

  四、说活动准备

  相关活动的卡片若干、游戏道具、布置好活动场地

  五、说活动过程

  1、讲述故事,引出主题我会讲述小马过河的故事,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从而顺利的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

  2、出示图片,初步感知接下来,我将出示有马的卡片,让幼儿仔细观察,大概了解马的外形。

  然后引导幼儿自己动手画马,在过程中我会对幼儿进行有必要的指导,及时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体验游戏,深化理解通过走“独木桥”的游戏,让幼儿体验到小马过河的勇敢精神。

  4、教师小结,活动结束对幼儿讲述一些鼓舞性的话语。

  《小马过河》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讲述了小马在帮妈妈驮麦子到磨坊去的途中遇到一条小河,不知是深是浅,最后在妈妈的指引下安全过河的故事。本文以“过河”为线索,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使学生懂得做事不能只听别人说,更要动脑筋想想,亲自去试试才行的道理。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因为汉语阅读能力还不是很成熟,所以注意力也不能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尤其是我们班两级分化较大,部分学生甚至对汉语有厌学情绪。但是,在这个年龄段的他们对于图片、动画很感兴趣,因此我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吸引学生,同时也能帮助他们理解课文。从而使学生们轻松学习,爱上汉语。

  三、说教学目标

  遵循课标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根据四年级学生爱读童话,能初步读懂童话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认识棚、匹等13个生字,会写深、浅等7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知道做事不仅要动脑筋想,而且要勇于实践,初步懂得“实践第一”的道理。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以上教学目标,并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本课生字,读通、读懂课文;而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文中老马对小马说的话,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巧破难点,顺利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以读促悟”法,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为了更充分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我采取了“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以“教师的适时引领”为辅的学习方法,目的是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能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进而能更加喜爱汉语的学习。

  六、说教学流程

  我将本课的教学流程分五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启发质疑

  首先,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小马、老牛、松鼠的卡通图片,让学生说出这些动物的名字,并介绍学生与这些小动物相互认识。(这样的简单的引入,是为了照顾到待进生,化解他们的畏难情绪。而介绍学生与小动物认识则是为了拉近学生与小动物的距离。激发他们的兴趣)接着,揭示课题《小马过河》。启发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呢,小马和其他小动物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这时孩子们的思想也很自然的被引入到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之中。

  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初读课文,学生对课文故事情节有了初步了解。我通过引导学生提问并解答的方式来帮助其他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我预设的问题有:

  1、小马为什么要过河?

  2、它几次来到河边?

  3、它最后过去了吗?怎样过去的?

  第三个环节:再读课文,探究生字

  四年级的学生在识字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所以我以自主识字为主,对学生提出要求:把课文里生字新词用笔划出来,通过学生提问,老师引导的.方式,理解生词在句中的含义。

  第四个环节:以读代讲、品文悟情

  在这一环节中以读为主,我会引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反复读文。

  首先出示《小马过河》课文朗读动画,学生体验朗读的情感。接着指名读,克服学生的朗读困难。

  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进入情境,感知情境,进而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读出应有的语气。并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在面对同一条河,老牛说很浅,刚没小腿,松鼠却说河很深,能淹死人,两者截然相反的观点促成小马过河左右为难,那么河水到底是深是浅?为什么?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才能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目的,这其间随着教学的推进,图文并存的出示,让学生弄清这篇课文的难点,为什么同一条河,每个小动物有不同的答案?弄清这个原因是学生正确感受此篇文章的客观

  因素。因此,让学生通过讨论确定答案,教师充当学生的引导者,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生动,形象的让学生感观到:牛说很浅松鼠说很深,而小马亲自试试,却发觉:即不像牛伯伯说的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么深,进而使学生深刻的领悟文中所揭示的道理。

  第五个环节: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我是根据上一环节来进行的,通过小组竞赛分角色竞赛朗读读的方式激发学生朗读热情,要求学生读出感情,通过学生自读自评,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悟。

  《小马过河》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科教版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十二课《小马过河》。这是一篇家喻户晓的故事,课文中告诉了这样一个故事:小马在帮妈妈驮麦子到磨坊去的途中,遇到了一条小河,不知河水是深是浅。最后在妈妈的指示、指引下安全过河。本文以“过河”为线索,采取简洁生动的语言,使学生懂得做事不能只听别人说,自己也要动脑筋想想,亲自去实践才行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以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认读生字词,理解相关的词语,积累新的`词汇,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做到现学现用。

  2、技能目标:通过研读课文,培养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知道做事不仅要动脑筋想,而且要勇于尝试,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能理解课文,并能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牛伯伯和小松鼠为什么对同一条河有不同的看法?

  3、如何理解文中老马对小马说的话,并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四、说教学策略

  1、情景导入法

  2、朗读感悟法

  3、问题引入法

  4、情境教学法:有情有趣是教学课的伊始,针对学生年龄小,借助色彩鲜艳的图片和色彩鲜明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评价激励法

  6、随文识字法

  五、教学流程

  1、导入

  (1)这是使用情景导入法与设问法引入课题,充分勾起学生们的兴趣,以及使他们能够快速的进入主题。

  (2)引出课题之后,用课件出示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小马为什么要过河?过河途中发生什么?)

  2、分析课文

  通过初读,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整体认识,在此基础上讲解课文的段落,并解决课文中的重难点。同时,用课件出示每个模块相应的问题,用问题引出课文的内容,便于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复习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首先检查,复习生字词。以读词接力的形式让学生朗读,让学生将生字词带入课文中,朗读课文,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与记忆。

  其次创设情境,指导朗读。这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老马、小马、松鼠、老牛伯伯。老马是妈妈,语气要和蔼,亲切;老牛伯伯是长辈,声音要粗,语气稳重;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来时,语气要急切;小马则天真,有礼貌,声音较慢,温和,有的地方还须显示出害羞,不好意思,比如在它“难为情”时。用课件展示出动物们的对话,边展示出动物们的对话边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同时,老师要范读,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佩戴上准备好的动物头饰,这样能够让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故事中蕴含的美。

  《小马过河》说课稿 6

  说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郎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马对小马说的话。

  3.懂得遇到问题时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再试一试。

  说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说教学难点:

  懂得遇到问题时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再试一试。

  说课前准备:

  课件、音乐、动物头饰、

  说教学过程:

  课前放播放《时间像小马车》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马过河》这童话故事的生字,初读了课文,大家还记得吗?(记得)小火车开起来——(开火车读词语)

  2.师:同学们读的声音洪亮,把掌声送给您们。下面我们 回忆一下课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生:小马两次过河的故事。 师:好,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郎读课文。

  2.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遇到问题时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再试一试。 过渡语:有了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请同学们看学习提示(一)

  三、新课教授

  听老师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边听边想:什么事使小马高兴得连蹦带跳?怎样读才能表现出小马当时的心情?

  (1)生齐读课文

  (2)生回答:帮妈妈把半袋麦子驮到磨坊去。

  (3)指名读小马的话。 过渡语:那小马在送麦子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呢?

  用你喜欢的方式读第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想:

  (1)小马来到河边,为什么为难了?它此刻心里想什么?

  (2)后来老牛和松鼠如何告诉小马的,用“——”画出来。

  1、生回答:一条小河挡住了它的去路。 生回答:小马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那多好啊! 生回答:它分别向牛伯伯和松鼠请教。

  2、师指导朗读? 小马问牛伯伯的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有礼貌、询问)老牛的回答用什么语气?(平静,因为他认为河水很浅)小松鼠拦住小马喊什么?要用什么口气?

  3、出示句子 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趟过去。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师:“立刻”“连忙”什么意思?谁能根据我的口令做一下(坐下、手背后)。大家一起做一下(手背后、抱臂坐端)。大家这是动脑筋了吗?(没有) 过渡语:小马也是这样不动脑筋,轻信别人的话,看看回家妈妈怎么告诉他吧

  小声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说一说:

  (1)小马回家后,老马怎么教育小马的?它是怎样回答妈妈的话?

  (2)小马听了妈妈的话又是怎么做的?

  1、生回答。(试着有感情朗读小马和妈妈的对话)

  2、师:同学们要注意小马的回答中,出现省略号,这里的省略号不表示内容的省略,而是表示心里很为难,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

  3、出示关键句“光听别人说,不能了解河水究竟有多深。你去试一试,就会明白了”。引导学生联系全文,逐步加深体会。

  4、生回答:小马听了妈妈的话,跑到小河边,试着往前趟……

  《小马过河》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说到童话故事,我们知道,它是孩子的喜闻乐见的有一种文学样式。最大的特点是用丰富的想象力,用夸张,拟人的的手法,赋予动物,植物人的情感,主旨是教人热情,善良,乐观。就我自己而言,我非常喜欢,因为它并非专为孩子而写,如果我们拥有一颗童心的话,一样可以在童话里读出生命的真谛,生活的智慧。所以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一篇大家耳熟能详的童话《小马过河》。是北师大版第三册12单元考验里的主体课文。它从1957年开始选入教材历经50年不变,足见本文的魅力所在。而且大家想不到,这样的旷世经典,它的作者和我们是同行,是浙江一位很不起眼的乡村老师彭文席。可见经典也并非都离我们遥远,它就可以产生于平凡。朴素的东西才更不易褪色。

  课文借小马过河这件事,说明了遇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而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的道理。和哲学里面的“实践出真知”如出一辙。这篇童话情节生动有趣,人物形象鲜明,特别接近儿童的口语,针对我班孩子喜欢表现,乐于表演这一特点,我打算把第二课时的训练点放在感情朗读故事,情景表演故事,想象改编故事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教学目标定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故事。2情景再现表演故事。3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4张开想象的翅膀改编故事。重点是理解老马教育小马的话,并联系实际阐明这一道理。

  二、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要求,遵循儿童阅读规律,本课选择基本教法是:“以读代讲,以演代讲,以图引文,图文结合”的导学式教学。学生用的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我的教学理念是:求实,求活,求新,求效。给孩子一个展示的舞台,还孩子一个快乐的课堂。

  我的教学流程是这样:1播放故事,激趣导入。2梳理故事,总缆脉络。3品读故事,探究寓意。4表演故事,再现情景。5改编故事,发展想象。需要说明的:是我的课堂用的是版块式结构。是粗线条的框架。这只是预设,是我心理的一个蓝图。而生成确是无法预约的美丽。所以如果预设的过细,反而没有了生成的空间。我们不应该把学生看成是画家笔下的画,电视前无可奈何的观众,孩子是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来参与课堂,所以我留有足够的弹性空间,让课堂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随机性。接下来我重点来谈谈我的教学流程是如何体现教法和学法的和谐统一,以及我们这样设计的意图。

  一、播放故事,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二年级的孩子非常天真,喜欢看动画片。我利用孩子这一特点。在课堂开始播放《小马过河》的动画片。把孩子带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景。孩子被故事吸引,很容易了解故事的梗概。

  二、梳理故事,总揽脉络。

  故事篇幅长,人物多,光靠看一遍动画是无法深入领会故事,抓住主旨与寓意的。所以听完故事马上反馈孩子听后的信息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让孩子说说里面有那些人物?干了什么?结果怎么样?这其实就在通篇梳理。然后再深一步引出课题,回归文本。让孩子质疑课题《小马过河》。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比解答问题更重要!。从而归纳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过河?怎样过河?结果怎样?这样让孩子通过课题的质疑很自然地引出文本。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以课题为切入点组织孩子探究并体验,迅速让故事脉络清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

  三、品读故事,探究寓意。

  我国语文教育有“熟读,精思,博览”的优良传统,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知能和谐统一。本课情节丰富,对话耐人寻味,适合引导孩子的声情并茂地读,相信故事人物会被再现的活灵活现,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的个性特征,体会文中的道理。所以在品读这个环节,我设计了范读,指名读,表情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这样不仅达到朱熹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境界,而且把孩子带入作品的情景,让孩子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四、表演故事,再现情景。

  表演是比朗读更高一层次的形象。因为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外观体现,更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从本质上讲:儿童都是天生的艺术家。”所以我在这个环节利用孩子表演天赋,喜欢表演的个性,让孩子分角色,戴头饰地表演《小马过河》。让孩子以演显形,突出感染性;以演动情,注重熏陶性;以演育人,坚持渗透性,以演启智,强调启发性。

  五、改编故事,发挥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当孩子在表演故事充分发挥自己的看法想法时,已经体验到小马的处境,找到了作为“小马”这一角色感的基础上,这时我突然话锋一转,如果,:“下一次小猴,小兔,小狗,小鸡,小象……等要过河他们应该怎么办?会发生什么事情?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纷纷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我再结合动脑筋这一主题让孩子改编故事。相信孩子的自己编出的故事会异彩纷呈!

  总之这堂课遵循了开放,活力,的原则,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相互构建。

  《小马过河》说课稿 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课文《小马过河》。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小马在帮妈妈做事的过程中遇到了一条小河,老牛说河水很浅,松鼠说河水很深,小马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回家问妈妈,妈妈鼓励小马自己去尝试,最后小马顺利过河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勇于实践,开动脑筋,不能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课文情节生动有趣,对话丰富,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白道理,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他们对于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的理解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对童话故事充满兴趣,喜欢角色扮演,这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他们在理解老牛、松鼠和小马三种不同角色的观点以及从中领悟做事的道理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棚、驮”等 14 个生字,会写“愿、意”等 8 个字,会写“愿意、麦子”等 12 个词语。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恰当的语气。

  能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简单看法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角色的心情。

  借助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理解老牛、松鼠和小马对河水深浅的不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懂得做事要勇于实践,开动脑筋,不能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要通过自己的尝试去获得知识和经验。

  四、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

  理解老牛、松鼠和小马对河水深浅的不同说法,明白小马过河的原因。

  2. 教学难点

  理解妈妈说的话的含义,从中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五、说教法和学法

  1. 教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如小马过河的动画场景、角色扮演的情境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角色的情感。

  朗读指导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体会角色的心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问题引导法: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老牛和松鼠为什么对河水的深浅有不同的说法?”“小马最后为什么能过河?”等,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学法

  自主识字法: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自主学习生字,提高识字能力。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模仿角色的语言和动作,深入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

  六、说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3 分钟)

  1. 播放小马过河的动画片段,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这只小马在做什么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小马过河》。

  2.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8 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圈出生字词。

  2.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同桌互读等方式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重点指导“坊、挡、伯”等字的读音和“愿、意”等字的书写。

  3.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为难、亲切、吃惊”等词语的意思,如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做动作等。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18 分钟)

  1. 学习第 1 - 3 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 1 - 3 自然段,思考: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妈妈让小马把半口袋麦子驮到河对岸的磨坊去。

  指导学生读出小马愿意帮助妈妈做事的语气和妈妈亲切的语气。

  2. 学习第 4 - 6 自然段

  小马在去磨坊的路上遇到了什么困难?它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学生自由朗读第 4 - 6 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回答问题。

  出示老牛和松鼠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样子,想象它们说话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老牛和松鼠的话,体会它们对河水深浅的不同看法。

  讨论:老牛和松鼠说的话对不对?为什么它们的说法不一样?引导学生明白老牛身材高大,所以觉得河水很浅;松鼠身材矮小,所以觉得河水很深,它们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判断的,并不是小马的情况。

  3. 学习第 7 - 8 自然段

  小马听了老牛和松鼠的话后,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学生默读第 7 - 8 自然段,找出答案。

  引导学生思考:小马回到家后,妈妈是怎么对它说的?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让学生明白妈妈是在鼓励小马自己去尝试,只有亲自试过,才能知道河水的深浅。

  分角色朗读小马和妈妈的对话,读出小马的疑惑和妈妈的耐心。

  (四)总结全文,领悟道理(3 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全文,说一说小马过河的过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2. 教师总结: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做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脑筋想一想,还要亲自去试一试,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拓展延伸(3 分钟)

  1.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有没有遇到过类似小马过河的事情,当时是怎么做的?

  2. 鼓励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收获。

  (六)课堂小结(2 分钟)

  1. 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2.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抄写生字词各三遍,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写一句话。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小马过河

  老牛 河水很浅(身材高大)

  松鼠 河水很深(身材矮小)

  小马 试试 过河

  (勇于实践 开动脑筋)

  以上板书简洁明了,直观地展示了老牛、松鼠和小马对河水深浅的不同看法以及小马最后过河的原因,突出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小马过河》说课稿 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将对《小马过河》这篇课文进行说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教材分析

  《小马过河》是一篇经典的童话故事,它以小马帮妈妈做事为线索,讲述了小马在面对一条小河时,因不知河水深浅而犹豫不决,先后听取了老牛和松鼠的意见后,最终在妈妈的鼓励下,自己尝试过河并成功的故事。文章情节生动,对话富有童趣,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既适合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口味,又能启发他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要学会思考、勇于实践,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对童话故事充满兴趣,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经验,能够借助拼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初步读懂课文内容。但对于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学生可能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深入思考和讨论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同时,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帮助他们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棚、驮”等 14 个生字,会写“愿、意”等 8 个字,掌握“愿意、麦子”等 12 个词语的读写。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时能准确把握不同角色的语气和情感。

  能够根据课文内容,提取关键信息,用自己的话简单讲述这个故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初读课文,学生能够自主识字学词,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精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老牛、松鼠和小马的观点和行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借助多媒体资源,如图片、动画等,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课文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小马在过河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理解妈妈所说的话的含义,从而明白做事要勇于尝试、独立思考,不能盲目听从他人意见的道理。

  通过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积极面对、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要确保学生扎实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正确书写和运用。

  引导学生理解老牛、松鼠和小马对河水深浅的不同描述,以及小马最终过河的原因,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不同角色的语气和情感。

  2. 教学难点

  让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做事要亲自实践、开动脑筋的道理,并能够将这一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

  五、教学方法

  1. 讲授法:在生字教学、课文讲解和道理阐述等环节,教师通过清晰的讲解,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方法,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

  2. 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体会角色的情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课文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如“老牛和松鼠的话对不对?小马应该怎么做?”等,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马过河的动画场景,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角色的心理。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1.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帮爸爸妈妈做过事情呢?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也很愿意帮妈妈做事,它就是小马。(板书课题:小马过河)

  2. 引导学生齐读课题,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小马过河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二)初读课文,识字写字(10 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2. 生字教学

  出示生字词卡片,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重点指导“坊、挡、伯”等字的读音,以及“愿、意”等字的书写。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记忆生字,如“加一加”(愿 = 原 + 心)、“换一换”(该 - 讠 + 子 = 孩)、“形声字识字”(驮、坊)等,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3. 写字教学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愿、意”等生字,边写边强调笔画顺序和书写规则,如“愿”字是半包围结构,“心”字底要写得扁平一些;“意”字是上中下结构,要注意各部分的比例协调。

  学生在练习本上仿写生字,每个字写 3 - 4 遍,教师巡视指导,对书写规范、美观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书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18 分钟)

  1. 学习第 1 - 3 自然段

  指名朗读这部分内容,思考: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妈妈让它做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磨坊”的意思,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让学生对“磨坊”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指导学生朗读小马和妈妈的对话,读出小马的乖巧和妈妈的亲切。

  2. 学习第 4 - 6 自然段

  小马在去磨坊的路上遇到了什么?它是怎么问老牛和松鼠的?老牛和松鼠又是怎么回答的?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并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

  出示老牛和松鼠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体型特点,思考:为什么老牛说河水很浅,而松鼠说河水很深?

  分角色朗读老牛、松鼠和小马的对话,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不同角色的语气和心情。老牛的话要读得沉稳、缓慢,因为它身材高大,觉得河水很浅;松鼠的话要读得急切、慌张,因为它身材矮小,觉得河水很深;小马的话要读得有礼貌、疑惑。

  3. 学习第 7 - 8 自然段

  小马听了老牛和松鼠的话后,是怎么做的?回到家后,妈妈是怎么对它说的?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朗读这部分内容,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妈妈说的话:“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让学生明白,做事情不能只听别人的意见,要自己亲自去尝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再次分角色朗读小马和妈妈的'对话,读出小马的明白和妈妈的欣慰。

  (四)总结全文,领悟道理(3 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全文,说一说小马过河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它是怎么解决的?

  2. 提问: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个道理的理解。

  3. 教师总结: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能盲目地听从别人的意见,要像小马一样,勇敢地去尝试,开动脑筋,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

  (五)拓展延伸(3 分钟)

  1. 让学生想一想,如果小马第二次过河,又遇到了其他动物,它们会对小马说什么?小马又会怎么做?请学生续编故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2. 布置课后作业:把《小马过河》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和他们讨论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需要我们亲自去尝试才能知道结果。

  (六)课堂小结(3 分钟)

  1. 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学生在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理解道理等方面的优点和进步,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2.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道理,加深学生的记忆。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时,我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识字学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精读课文环节,采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角色的情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时,部分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发言不够积极,这可能与我引导的方式不够灵活有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