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语文课文教案九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课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彤、陪”2个生字,会写“彤、霞、陪、趁”4个生字,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浪花、睡觉、睡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懂得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太阳是大家的,人类应友好相处。
【课前准备】
懂得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太阳是大家的,人类应友好相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导入:
我知道同学们特别喜欢猜谜语。现在老师来说一条谜语,大家可要认真听,动脑筋猜啊!有位长寿老公公,天亮从东来出工。他把光明给世界,还把温暖洒人间。要问公公在哪里,请你仔细看画中。
2、学生猜谜,教师引导。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读一读: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一画:
画出本课生字,多读几遍。
3、认一认:
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4、帮一帮:
四人为一小组互读课文,互相帮助指正。
5、比一比: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读课文,比一比哪个小组读得正确、流利。
三、朗读感悟
1、读一读:
自由读文,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
2、帮一帮:
小组内同学互相说一说读了这首诗知道了什么,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共同研究。
3、说一说:
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感悟诗句中所蕴含的意思,并结合第二小节,启发学生说一说太阳做了哪些好事。除诗中所写的之外,太阳还做了哪些好事?指导学生仿照诗句进行补充,如:
她使庄稼茁壮成长,
她使动物有了温暖的家;
她陪着小朋友在学校学习,
听他们充满童趣的谈话。
4、朗读最后一节,结合插图,说说这一节的意思:
⑴ 从对别的国家的.小朋友等待太阳、盼望太阳的描写中,感受太阳是大家的;
⑵ 太阳是大家的,人和人是平等的,各国人民要友好相处。
5、议一议:
提出在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理解“焚烧、千锤万凿、粉骨碎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和诗歌背景,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4.了解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件出示马图)
马,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战场上,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唐代有一位诗人生平写了几十首有关马的诗歌作品,马对他来说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古诗,去探索李贺的精神世界。(板书课题:马诗)
二、简介作者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诗鬼”。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在元和八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时英年早逝。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2.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教师随机指导,出示诗的朗读节奏)
3.指名再读,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最后全班齐读一遍。
5.通过刚才的朗读,请大家思考:诗题中的“马”是指哪种马?(战马)
6.从哪里能看出这是一匹战马?(大漠、金络脑)
7.理解字词。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此处有“奔驰”之意。
师小结:通过了解字词的意思,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首边塞诗。
四、品味古诗
(一)学习第一、二句。
1.朗读第一、二句诗,小组讨论:
(1)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这是什么描写?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2.小组派代表汇报。
3.结合注释,思考这两句诗写了什么样的场景。(引导学生想象)(空旷的大漠上,沙子如雪一般。连绵的燕山上,月亮像弯钩一样。)
4.“沙如雪”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沙子的?(触觉:冰凉的;颜色:白色。)
5.为什么沙会是如雪的白色?(因为月光的照耀,所以是洁白的。)
6.第一、二句所描写的景色给你带来什么感受?(空旷寂寥,清冷荒凉)
7.师补充:“钩”在古诗中一般指吴钩,是春秋时的一种兵器。“月似钩”不仅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同时也是一种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二)学习第三、四句诗。
1.为什么作者会期盼给马戴上金络脑?(给马戴上金笼头,说明这匹马很贵重,很受重用,作者明写马受到重用,实际暗指自己渴望受到重用,上阵杀敌。)
2.诗人想借“快走”“清秋”表达什么?(“快走”是快跑的意思,写出了马驰骋的样子;“清秋”是深秋的意思。表达出诗人渴望驰骋疆场,肃清敌人的志向。)
3.那诗人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没有)从哪里看出来?(“何当”说明没有实现。)
五、理解情感,学习写法
1.再读本诗,作者通过写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又不被赏识,无法实现梦想的无奈。)
2.这与“马”又有什么关系呢?(诗人把自己想象成战马,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马身上。)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感情的?(托物言志)
4.讲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领略了古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感受到古人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像李贺一样,不忘初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古诗《马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指名说)
2.指名背诵《马诗》。
3.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古诗《石灰吟》和《竹石》。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初步感知大意。(以学生自学、汇报为主)
1.认识生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诗的意思。
2.教师相机指导。
3.学生交流汇报。
(二)学习《石灰吟》。
1.逐句理解诗意。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这里形容开采矿石非常艰难。等闲:平常。这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的石头,把烈火焚烧看作是很平常的事。)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骨碎身: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浑不怕:一点也不怕。浑:全,全然。清白:指高尚的节操。这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骨碎身也全不惧怕,只要将高尚的节操留在人间。)
2.整体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学习《竹石》。
1.逐句理解诗意。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句诗的意思是:竹子抓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入破裂的山岩之中。)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任:任凭。尔:你。这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让它屈服。)
2.整体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
三、品读古诗,感悟感情
1.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石灰烧制时要面临严峻的考验。(学生朗读,读出石灰面对各种考验时的泰然自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高大挺拔,经受各种磨难仍永不屈服。(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学生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2.再读古诗,思考: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小组讨论,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汇报)
(1)《石灰吟》:抓住“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感受,重点体会“清白”,“清白”到底指什么。(“清白”指的是石灰的颜色,隐指高尚的节操。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骨碎身,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教师小结:这种寄意于物的手法就叫作“托物言志”。
(2)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3)《竹石》呢?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引导学生举手说)
①《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作者借赞美岩竹的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
②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
四、总结
1.同学们,我们这两节课学的三首古诗,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特点?(托物言志)
2.在学古诗时,我们不仅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的表面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理解古诗隐含的意思。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
2、抓住重点,复述故事梗概。
3、积累课文中的成语。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引出课题:孩子们,还记得《田忌赛马》的故事吗?里面的主人公是谁呀?(孙膑)(简介孙膑)今天就让我们在学习一个与孙膑有关的故事,去进一步领路孙膑卓越的才能和超凡的智慧。一起去感受惊心动魄的围魏救赵这场战争。
2、读题质疑:让我们齐读课题两遍,“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看着题目,你有什么疑问?(根据质疑梳理问题:为什么围魏救赵?谁围魏救赵?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孩子们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请孩子们跟随朗读带自己轻声的读一读课文。
2、孩子们,为了更好的读懂课文,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本课的生字词语。
词语:课前我已经检查了孩子们的预习情况,完成的很棒,让我们把生字送回词语中,用你们最美的声音一起读一读这些词语吧,每个词两遍。你们的声音真的很美。
三、再读释疑,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释疑:(“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 让我们带着刚才的疑问自己再次读一读课文。)
(1)故事起因:(边问边板书)想一想,故事中有那几个国家?谁攻打谁?找到的孩子请举手。魏国派的是谁去攻打赵国呢?(庞涓)带领的魏军一路(所向披
靡,势如破竹),把赵国的都城(邯郸)围了个严严实实,所以,赵国(危在旦夕)。于是赵国就向他的邻国(齐国)求救。齐国会帮助赵国吗?为什么?文中哪里告诉了我们答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吧!我们再来看看地形图,或许你就会更加理解为什么齐国会出兵帮助赵国了。请看这是赵国与齐国相邻,如果魏国占领了赵国,那魏国下一个攻打的目标可能就是(齐国),所以可以说齐国既是为了帮助齐国,更是为了自保,而不得不出兵。赵国和齐国的关系可以说是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关系。(课件出示)孩子们,刚才我们说的这部分内容其实就是故事的(起因)看看文章哪些段落是故事的起因。(1--2)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请用双竖线做好标记。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故事的起因吧,想一想能不能用简单的话归纳故事的起因,(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并记在文中相应的空白处。(5分钟)
(2)故事经过:齐国是怎样救赵国的呢?这是故事的(经过)孩子们我们都知道,在写作的`时候这部分内容要怎样描写?(详细)现在请孩子们小组合作学习这部分内容,想一想课文是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完成课后第二题,并按照提示用双竖线把课文划分为四部分。(田忌和孙膑先根据战势商议好乘虚而入,直取大梁。再派小部分兵力佯攻襄凌,主力却直奔大梁,逼得庞涓只能放弃攻打邯郸,回护大梁。(交流)(田、孙商议,直取大梁 3---8)(9----12 佯攻襄凌、围魏救赵)(10分钟)
A、第二部分,齐国派谁出兵帮助赵国呢?起初他们各自是怎样打算的?他们最终商议,直接攻打哪里?孙膑是怎样说服田忌的?哪些段落在讲这部分内容。(3---8)你们小组合作完成得不错,我想再请一个小组为我们快速的介绍一下这一过程,其他的孩子想一想能不能用简单的话归纳这部分内容。(田、孙商议,直取大梁)
B、第三部分,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了麻痹庞涓,孙膑怎样做的?(佯攻襄陵)佯攻是什么意思?虚张声势的进攻。而齐军主力却直奔大梁去了。)哪些段落在讲这部分内容?(9---12)如果我们用简单的话来概括这部分的内容就是(佯攻襄陵,围魏救赵)
(3)故事结果: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请快速浏览故事的最后一部分,并归纳它的主要内容。(魏军感到桂凌时,进入齐军埋伏圈,庞涓只能率兵落荒而逃。)用简单的话就概括为:孙膑设伏,齐军大胜。
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我们把本篇课文分为四个部分。
2、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再次回顾一下围魏救赵这个故事。有哪几个国家,(魏、赵、齐),谁攻打谁(魏国攻打赵国),魏国派出的是谁去攻打(魏国将军庞涓),赵国的都城邯郸被围得个严严实实,赵国危在旦夕,向(齐国)求救。于是,齐威王就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大军出征。田、孙商议,在佯攻襄凌的同时直奔魏国都城大梁,在魏军日夜兼程赶回魏国救援时,在桂凌设伏,齐军大胜。
四、抓住重点,复述故事:(刚才我们一起回顾了这场战争,你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1、回忆复述故事的方法。
(1)分清故事主次。
(2)抓住每一部分的重点词语。
(3)主要内容复述略详,次要内容简单带过。
2、请生复述。
五、积累词语,结束新课
(孩子们:通过复述故事我们知道起初魏军是一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攻无不克的强大军队,可最后怎么就成了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的残兵败将了呢?让我们下次课再来合作学习围魏救赵成功的原因吧!)
作业(4分钟)
摘抄本课的四字语。(完成课后选做题)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分角色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投影仪、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猜谜激趣:
看不到,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板书:风)
2、你知道哪些风?
学生畅所欲言。
3、今天我们就来画画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识字
1、老师带来了3位小朋友。粘贴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请小老师领读他们的名字。
2、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
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XX;,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3、卡片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了。
4、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5、想知道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互相请教。
2、出示生字显,多音字旗杆、呼呼地转。
3、出示课文的新词,认读词语。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文中把词语涂好。
4、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5、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自读自悟
1、他们是怎样画风的?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出答案。
2、全班交流:
⑴ 随学生回答出示有关句子:
① 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② 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③ 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④ 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⑵ 句子中的她他分别指什么,代进去读一读。
⑶ 请学生上黑板画画文中的景色。
⑷ 请学生给学生所画的景物配上文中的话,同时指导朗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⑴ 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 指名一小组展示朗读成果。
⑶ 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朗读课文。
五、指导写字
1、不要多笔画:
丹字只有一点。乌字中间没有点,加迠就成了鸟字。丝字上边的两绞丝没有点。
2、不要少笔画:
忽字下面的三点,不能少。
3、结构:
显字上小下大、上短下长。忽、丝二字上长下短。杆、眨、涛左窄右宽杆左高右低,眨、涛左短右长。艺字草字头的横宜略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应尽量向左边斜,弯应写平,钩直上。
4、生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游戏引路,复习巩固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你喜欢文中的.3个小朋友吗?为什么?
三、实践活动
1、你有更好的画法吗?
学生畅所欲言。
2、小组合作,擅长画的同学画,擅长写的同学写文。
3、全班展示作品。
四、写字指导
眨左边是目字旁,不能少一横。涛字左边三点,右下还有一点。杆、眨、涛左窄右宽,杆字左高右低,眨、涛左短右长。
写字教学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课后反思】
这篇文章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简单质朴,学生很喜欢。特别是你是怎样画风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有画气球、画惊涛骇浪、画长发飘扬、画柳枝随风舞动、画举帆前进、画风筝放飞、画树叶飘落、画小草点头、画龙卷风、画晒在竹竿上的衣服、画窗帘等等,孩子的想象能力不亚于文中的小朋友。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写几句话,积累语言,更是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把这样一幅作品收藏于成长记录册,无疑是给孩子留下了宝贵的成长足迹!写字教学放手让学生发现规律,教师适当点拨,从反馈的作业来看,转字的专的竖折撇有不少学生写成两笔。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5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欣赏满池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学习作者观察荷花的方法和怎样把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用词的准确,理解句与句的联系,会用有的...有的...有的...说几句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荷花的形态美和色彩美,并能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展开想像,从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荷花》这一课,上节课我们已经看了这幅图,这节课,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幅图,看谁看得最仔细、最认真。要求有顺序地说说图上都画了些什么?(生答)。
2、在这么多的景物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3、(是啊,这些景物都很美),那洁白娇嫩的荷花更是十分惹人爱。这节课,我们不仅要仔细观察荷花,还要学好描写荷花的课文。(齐读课题)。
二、师范读课文。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9页,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大家边听边想,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写我看到的,哪些自然段是写我想像的?(板书:看、想)
2、谁来回答老师的问题?(2、3自然段是看到的,4自然段是想像的)。
三、教学一自然段。
1、作者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去看一池荷花的呢?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为什么我一进公园的门就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板书:赶紧、跑)。
2、小声读课文,回答问题。(板书:闻)。
3、赶紧和跑在这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急切、迫切)。请小朋友在这两个词下面打上△,那么,
我们在读到这一句的时候,就要把速度加快,注意读出作者急于看到荷花的迫切心情。谁来试试?全班齐读。
4、齐读一自然段。
四、教学二、三自然段。
1、我急匆匆地跑到荷花池边,看到了些什么呢?下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用__标出课文描写荷叶的句子,用(
)标出课文描写荷花的句子。老师请个小朋友到黑板上标,其它小朋友在下面标。(板书:看)
2、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大家勾句的情况。这位同学勾的课文描写荷叶的句子,大家同意吗?和他勾的一致的小朋友请举手。这位同学勾的描写荷花的句子,大家同意吗?有什么不同意见?(对了,
第一句也是描写荷花的句子)。
3、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想一想,这里第一句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和后面几句是什么关系?(总、分关系)。对了,作者先总写他看见的满池的荷花开了不少,接着分别描写他看见的荷叶和荷花是怎么样的,所以我们说第一句和后面几句是总分关系。
4、作者是怎样具体来写荷花的呢?请小朋友们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具体写了几种不同形态的荷花?(三种),哪三种?(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板书:形态、才开、全开、将开)。
对了,作者用三个有的把几种不同形态的荷花连接起来。
请小朋友数一数,在描写几种不同形态的荷花时,课文用了几个有的,请大家在有的下面打上△。(板书:有的...有的...有的...)一齐来读一读这几个句子,老师领读。
哪个小朋友能够用这三个有的说几句话?如果能够多用几个有的更好。
5、(放幻灯)(在饱胀下画__),请小朋友注意这个词。谁会读?(指生读,齐读),这里饱胀是在形容哪种荷花(
花骨朵),请大家仔细看图,再读课文,
想一想:饱胀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我看谁说得最好。(饱满得要胀破开来)。饱胀在这里表现出了荷花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
6、(指小黑板),这几句话,具体写出了荷花在形态上的不同特点。那么,(指图),这一朵一朵的白荷花在色彩上又有什么特点呢?(雪白的花瓣,嫩黄的.莲蓬),(板书:色彩、白、嫩黄)。
7、(出示莲蓬卡片),请小朋友注意这个词。跟着老师念。(第二个字念轻声),小朋友,你们知道莲蓬是什么吗?它是荷花盛开的花托,里面有荷花的种子。
8、(指图),小朋友看图,满池的荷形态各异,色彩淡雅而秀丽,让我们觉得怎么样?谁用一个字来形容。(板书:美)
9、(覆盖片操作),小朋友,你们看,和刚才比较,现在的荷花怎么样?(不那么好看了),为什么呢?(没有了绿叶),对了,俗话说:红花还需绿叶配(指图),我们这里的荷花是在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没有了碧绿的荷叶的陪衬,荷花也没那么秀丽,那么迷人了。课文中我们的作者也没有忘记描写荷叶。
10、齐读描写荷叶的句子,想一想,这是个什么句?(齐读、
回答),把什么比作什么?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再读句子,
体会一下,你觉得这个句子里那些词用得特别好?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
在挨挨挤挤、碧绿、大圆盘下打上.)。短短的一个句子,作者恰当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又密、又
绿、又大、又圆的特点。作者写得好,我们也要读得好。
试一试。
11、下面我们齐读第二自然段,再来体会荷花在形态、色彩上的美丽动人。
12、(学生读完后,以读代讲,有感情地朗诵三段),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这里的画家指的是谁吗?(公园里的叔叔、
阿姨和美妙的大自然)。画家的本领真了不起,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叹?(对审奇、美妙的大自然的赞叹和对劳动的赞美)。
13、下面,让我们就像作者那样怀着对大自然、对劳动的赞美之情来朗读第三自然段。
14、小朋友们读得真好,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一池美丽多姿的荷花呢?好!老师就带你们到公园去看。(放录像)
五、教学4、5段。
1、看了刚才的录像,你觉得怎样?
2、课文中的我也和大家一样,被眼前的美迷住了,看着看着,她忽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思想感情,引起了她十分美妙的联想,小朋友想一想,这个美妙的联想是什么呢?对了,她仿佛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朵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小朋友知道什么叫翩翩起舞吗?对了,翩翩起舞就是轻快地跳舞。这时候,在她的身边发生了许多美妙的事情,那都是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们接着看录像。(
放录像)
3、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结合刚才的录像思考:当文中的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朵荷花之后,眼前出现了些什么景象?(板书:风吹来,风过了)
4、你们看,作者的想像美不美?你们想不想也变成一杂荷花呢?请大家把眼睛闭上,老师满足你们的要求。(板书:美)(放音乐)
这时候,你就是一朵洁白娇嫩的荷花,穿着雪白雪白的裙子,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太阳暖暖地照在你身上,微风轻轻地抚摸着你的脸,你感觉怎么样?蜻蜓和蝴蝶飞过来了,它们找你做什么?小鱼和小蝌蚪在脚下游来游去,它们在做什么?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它想告诉你什么?夜晚,月光笼罩着池塘,你和伙伴们在做什么?
5、小朋友,当你变成了一朵荷花之后,引起了你哪些联想,眼前出现了哪些更奇妙的景象呢?(哪个小朋友能说得更丰富、更奇妙)
6、小朋友,你们也和作者一样,喜爱荷花吗?(喜爱)当你变成了荷花之后,心情怎样?(高兴、愉快、喜悦)。(板书:喜爱)
7、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读4、5段。
六、总结全文:
1、最后,我们再来重头欣赏体会这篇课文。(放全文录像)
2、这节课,我们通过图文结合,比较深入地理解了课文,训练了小朋友们造句说话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想像能力,大家都学得很不错。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理解课文,领悟在逆境中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聪明智慧的人才可能拥有精彩人生。
教学重点:结合家庭不幸、艰难谋生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翁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学习、要强好胜、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教学难点:抓住生活“再艰苦再劳累,……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公热爱学习、要强好胜的性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先学
1、阅读全文,读准字音,理解生词,注意做好记号。
2、查资料,了解夏洛蒂.勃朗特。
3、查资料,了解作品《简.爱》,了解它们的大概内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悟形象。
1、师:关于夏洛蒂,文中对她有一个比喻。
2、学生回答: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
3、问:为什么会打这样的比喻?她和仙人掌的命运有什么相同?
4、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5、交流:
仙人掌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可以生存。夏洛蒂遭遇到不幸,最终还是成功了。
6、问:她遇到了那些方面的不幸?哪些语句让你体会到出境的.艰难?
7、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感悟品质
1、交流:遇到哪些方面的不幸?
2、回答:家庭生活上和创作上。
3、说说主人公遭遇了怎样的家庭不幸。
(1)学生找出语句读一读
(2)面对这些不幸,主人公是怎样艰难谋生的呢?
用笔把表现主人公艰难谋生的词句画下来,多读几遍,交流感受,体会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3)抓住“洗衣、、烧饭、缝缝补补、拾柴、捡破烂”等词体会主人公为生活而忙碌奔波的形象,感受主人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人物性格。
抓住生活“再艰苦再劳累,……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公热爱学习、要强好胜的性格。
抓住“始终没有停止过写作尝试,……幸运之门”等细节,体会主人公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4、结合立志写作、遭遇打击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公百折不挠的性格。
(1)朗读第三、四自然段,交流感受。在写作的道路上,夏洛蒂遇到的挫折
(2)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夏洛蒂向骚塞请教前后不同的心情。
(3)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两个自然段,体会吓洛蒂的坚强性格。
(4)理解感悟主人公不服输的性格。
面对这些沉重的打击,夏洛蒂服输了吗?你从那里看出来?
(5)结合孜孜不倦、敲开文学圣殿的大门的有关情节,理解感悟主人公
为改变命运所表现出来的勤奋和坚强毅力。夏洛缔有没有通过写小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敲开幸运之门呢?她是如何敲开的?
(6)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主人公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喜悦。
三、回归整体、感悟成功
1、交流对课题“小草和大树”的理解,为什么以此为题?
领会题目通过鲜明对比抓住读者,进一步体会主人公与命运和世俗偏见抗争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追求理想的性格。
2、回顾课文整体把握“小草”成长为“大树”的艰辛历程,交流夏洛缔取得成功的人生启示
3、你体会到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小草
家庭不幸,艰难谋生
立志写诗,遭遇打击
反思权衡,开拓新路
孜孜不倦,敲开文学圣殿的大门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雨前、雨中、雨后的自然景象,培养按顺序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2、练习用“渐渐”、“越,越”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听一组声音,(课件播放雷雨中的声音)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呀?(雷雨)对,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第15
课:雷雨(板书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生答,师板书:雨前雨中雨后)那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呢?谁来帮老师说说?
二、听声音判断,指导看图
想不想听听雷雨前和雷雨后的声音呀?
(想!)那好,请大家闭上眼睛,老师要考考你们的听力,看看你们能不能听出来老师先播放什么声音再播放什么声音?(先播放雨后部分,再播放雨前部分)
想看看这三幅美丽的图吗?(分别出示雨前、雨中和雨后的画面)大自然真神奇啊!雷雨前和雷雨后的变化真大你最喜欢哪个画面的景象呢?请你说一说(说喜欢的画面)
三、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喜好来决定先学哪一部分,引导一个部分,放手另两个部分的内容)
方案一:(先学雷雨后部分)
(一)、学习雷雨后部分
过渡语:(指名说喜欢的画面)这么多人喜欢雷雨后的景象,那我们赶快去感受一下雨后的景象吧!(放雨后景象)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生1:太阳露出了大红脸。
生2:小鸟在树枝上唱歌跳舞。
生3:天空出现了一座弯弯的'彩虹。
师:雨后的景物真是太美了,课文是怎样写的呢?赶快去读一读课文吧,并用笔圈出雨后的景物。
(生读课文,圈画词语,教师指导)(课件雨后课文)
1、学完了吗?雨后写了哪些景物了?你最喜欢的是什么景物呢?
2、交流自读自悟情况,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
回答到蝉叫了,青蛙也叫起来了时,问:蝉在叫什么?青蛙在叫什么?回答到喜欢“一条彩虹挂在天空”时,问:有关“彩虹”你还知道哪些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雨后的景色写得多好啊!喜欢读吗?带着你们的喜爱只情自己练习把这部分读一读吧,呆会老师请你们来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议,再读)
3、师、:同学们,假如你就是一只蜘蛛,蝉或者其他小动物,雨过天晴后是怎样出来活动的?谁想演一演?
生1:我是一只蝉,雨停了,我跳上树头欢快地歌唱。
生2:我是一只小青蛙,雨停了,我—“扑通”一声跳到荷叶上边唱歌边跳舞。
生3:我是一只蜘蛛,雨停了,我——爬到网上玩蹦蹦床。
同学们,雨停后,还有哪些动物也出来活动了呢?请大家站起来,选好你要表演的动物,表演出它的动作和声音。(全班表演)
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雷雨后这一部分课文内容,是怎么学习的?先看图,读一读课文;再画一画;接着说一说;最后再演一演。
出示课件:学习方法(见上)
(二)、学习雷雨前和雨中部分
过渡: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学习方法在小组里合作学习雷雨前和雷雨中部分
1、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你读懂了哪一部分的内容了?你能通过读的方式来表现你对课文的理解吗?
3、交流要点:
A、雨前部分:当汇报到“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时,相机指导学生比较句子:
(1)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不叫。
(2)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问:
哪个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第二句说明了一丝风也没有,天气闷热。)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追问: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写得特别好?“垂”字。
和哪个字意思相近,掉、落。为什么要用“垂”?因为蜘蛛是顺着一根丝逃走的,所以用垂。“逃”字可以看出蜘蛛是很快跑掉了。)
汇报到:“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追问:“越来越”说明什么?说明一次比一次强烈,那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天气的变化?指名读。
相机指导比较句子:(点课件)
(1)、闪电亮,雷声响。
(2)、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这两个句子哪个写得好?为什么?
(第二句好,第2句写出了闪电、雷声的变化,说明了电闪、雷鸣在不断加剧。)
你会用“越,越”来说一个句子吗?指导造句。
3、指导朗读
快要下雷雨了,空气闷得不得了,老师想听听你们的朗读,看你们能不能把这中闷热的感觉读出来?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一部分的内容?你们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读一读这一部分课文?好,我们现在就采用打擂的方式来比一比。同学们还可以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指读,评价,再读。
B、雷雨中部分
能通过提问题的方式来考考大家吗?
问题:(如)
a、为什么第4小节连用了三个“哗,哗,哗”?该怎么读这三个“哗”?(雨下得大而且急)(读的语气要重一点,停顿得短一点。)
b、为什么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雨太大了,隔着雨帘,树和房子都看不清了)
c、为什么连用了两个“渐渐地”?(雨和雷声是慢慢地变小的)
看课件: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雨是怎样变化的?
相机指导用“渐渐”进行说话练习。师:板书“渐”字,边讲述:“渐”字古时候是“浸染”的意思,跟水有关,所以用三点水,这里的“渐渐地”可以换成什么词?(慢慢地)请大家读一读课文里的这句话,(课件出示)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也小了。谁能给这个句子中的“渐渐地”换个位置,但是意思不能变。出示:雷声渐渐地小了,雨声也渐渐地小了
从刚才从大家提的问题和回答的情况可以看出同学们学得很不错,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部分,好吗?老师和大家一起读,根据老师提的问题,大家读出雷雨的变化,雨刚下的时候既大又急,接着,越下越——大!渐渐地,又变——小了。师:雨是怎么样地下起来的?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看见了什么?渐渐地,渐渐地。
4、读课文,背诵课文。
同学们,本文的作者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用优美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大自然的神奇。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最喜欢的地方背出来吗?那好,大家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加上自己的动作,看谁背得最好!大家准备一会吧!(自由准备)指名背课文。
5、总结课文,课外延伸。说一说:春雨、秋雨、夏雨是什么样的?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8
《画风》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本课要求认识七个生字,会写十二个生字。通过学文朗读感受大自然中风动的景物,从而养成留心观察,遇事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针对本课教学目标和我班学生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策略和教法。
一、以读为本,感悟朗读,体现语文课上的“书声朗朗”。
二、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法。
三、作业设计体现活动性、开放性、体验性、创造性。
本着以上宗旨我设计本课第一课时教学环节如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我们来猜个谜语:看也看不见,摸也摸不着,能让树跳舞,能使土飞扬。(打一自然现象)。学生回答后,师评价:你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
就是[风][出示一幅学生画]请大家看画面:圆圆的荷叶、美丽的荷花,两个小青蛙正在打电话,画面充满了童真童趣,真是太美了!这时一阵风吹来,池塘里的景物就会动起来,想不想把它画下来?下来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画风。板书[画风]
可是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今天我们就和文中的小朋友一起去探讨。请大家把书打开,翻到六十六页。
二、初步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听课文录音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词;
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词。
3出示生字词、多音字 ,学生认读、交流识字方法。
三、学习课文。
1、这么一会儿功夫你们就学会了生字,真了不起!大拇指送给你们。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A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B你喜欢文中的哪个小朋友?为什么?学生读后汇报
[喜欢宋涛,因为他爱思考 爱提问;喜欢陈丹,因为她善于向别人学习;喜欢赵小艺,因为她爱动脑筋,第一个画出了风。]师提问:“从文中哪里能看出赵小艺爱动脑筋?”学生在文中找、读抓住:“眨眨眼睛”“想了想”去体会。师追问:“经过思考赵小艺画出风了吗?”学生汇报,师板书[飘动的旗子]师追问:“旗子为什么会飘动?”学生汇报,师说:“原来风就在飘动的旗子上。”
师接着问:“看到赵小艺的`画,宋涛是怎么说的?”学生汇报,师指导朗读宋涛说的话。师继续问:“受到赵小艺的启发宋涛是怎样画风的?”学生汇报,师板书[斜斜的雨丝]
师接着问:“看到赵小艺画的风陈丹是怎么说的?”学生汇报,师追问:“之前陈丹是怎么说的?”学生汇报,师引导学生体会陈丹善于向别人学习,知错就改的好品质。师继续问:“陈丹是怎样画风的?”学生汇报,师板书[弯弯的小树]这时赵小艺又想出了一种画风的方法,她是怎样画的?学生汇报,师引导学生体会赵小艺善于动脑的好习惯,相机板书[转动的风车]
2、师引导启发学生学习文中小朋友的好习惯。师说;“文中的小朋友都画出了风,解决了画风的难题。其实在生活中 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难题,当遇到难题时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汇报,师相机引导学生对比,学习文中小朋友的好习惯,并板书[勤于动脑 善于创新]
3、指导朗读。范读、分角色朗读。
4、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动脑、画风。
四、布置作业:一阵香味飘来,香味怎么画?
这节课,我根据二年级学生逻辑思维差,但天生爱画、爱说的特点,对课文的感知主要通过朗读理解。通过实践,我觉得我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陶冶了情操。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融、泞、迈、虔、佑”5个生字。理解并积累6个词语:“衣衫、融雪、泥泞、虔诚、关照、保佑”。并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知道诗歌写的是一个小伙子帮助“别人的妈妈”过马路的事,学习他关心老人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韵律以及诗歌表达的感情。
2、通过读文,感受到本课前面一长段对于老奶奶的描写,以及当时的情况描写是为了衬托出了那位青年的爱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当你们走在路上的时候,有没有帮助过不认识的人?
2、交流。
3、揭示课题:17 别人的妈妈(齐读)
过渡语:课文讲的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却写得感动至人,我们一起去品味一番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字词,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并在小组内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交流。
2、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分节读课文
(2)出示词语:
衣衫融雪泥泞虔诚关照\保佑迟疑小心翼翼
注意:融(翘舌音)、泞(后鼻音)、虔(第二声)、积累“虎字头”的字(虎、虚、虑……)、用合适的方法理解词语。
三、赏读课文,品味真情
1、默读课文1~3节,说说当时老妇人的处境怎样?
(1)出示1~3节
(2)指导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预设:
①老妇人遇到的困难:老妇人年纪大行走不便、马路泥泞、行人拥挤、车辆穿梭等。
②读句子:
今日的融雪弄得满街泥泞,老妇人的脚步迟疑又停顿。
她站在十字街头迈不开步,拥挤的行人中她没人照顾。
(3)出示填空:
一位()的老妇人,独自走在()的街上,当时(),使她感到非常(),她心想:()。
2、老妇人正是这么想的,所以她露出了“求助的目光”,可是马路上人们的表现是怎么的呢?
(1)朗读4~6节
人们来来往往穿过她身旁,没有人注意她求助的目光。
街那头传过来叫声笑声,学校里刚响过放学铃声。
孩子们欢跳着擦过老妇,一个个喊叫着没人停步。
(2)出示:
马路上,大人们,孩子们。
(3)说说你对马路上的大人或小孩的评价。
(4)指导朗读。
3、就在老妇人迟疑无助的时候,人海里冒出个青年。
(1)默读7~11节,找出青年人帮助老妇人的相关动词:冒、走、牵、扶、穿等,重点体会“冒”。
(2)谈谈读了这几节后的感受。
(3)隐去句中的动词,试着说一说:
终于,人海里()出个青年,他快步()到老妇人身边。
他()着她的'手细声说道:“大妈,我扶您穿过街道。”
小伙子()着脚步不稳的老妇,小心翼翼地()过马路。
(4)指导朗读:
我们已经学过多首叙事诗了,诗歌要读出韵律,读出节奏。老师以第8节为例,遇到斜线要停顿。
出示:
他/牵着她的手/细声说道:
“大妈,/我扶您/穿过街道。”
学生试读、齐读。
(5)从青年人和他朋友之间的对话总,你感受到什么?
4、最后两节是什么意思?
(1)男女生对读、齐读。
(2)理解“虔诚、保佑”
“虔诚”常形容态度恭敬而有诚意。“保佑”指迷信人称神力保护和帮助,课文中是老妇人对帮助她的小伙子的美好愿望。
(3)说一说老妇人对帮助她的小伙子的美好愿望是什么?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结:小伙子扶“别人的妈妈”过马路,他对老人的关爱也得到了老人的感谢。
四、总结全文,拓展学习
1、总结课文的写法特点:
课文是一首外国叙事诗歌,诗歌的形式不常见,每两行成一节,节内句子基本押韵。
2、从诗歌中找一找句末押韵的字。
3、把诗歌改成课本剧。
小组合作,编演课本剧《别人的妈妈》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课文的教案10-29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09-27
小学语文课文画风教案07-14
小学语文课文《白杨》教案06-08
小学语文课文《祖父的园子》教案09-01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推荐】08-03
【热门】小学语文课文教案09-13
小学语文课文的教案15篇07-28
【推荐】小学语文课文教案08-29
【荐】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