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时间:2021-10-01 13:03:09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模板汇总八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课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模板汇总八篇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1

  师:请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字?

  生:爱。

  师:这是繁体的爱。师讲爱的意思。手牵着手,心贴着心,就有了爱。我们的眼前似乎浮现出熟悉的画面,这是第一次抱母亲中……爱如茉莉,爱是心手相依,淡淡的茉莉的清香。我们再次走进爱的故事。齐读课题。

  生读。

  师:拿出手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一起 读,再读。

  生读

  师:文中有哪几个主要人物?

  生:有乔依,还有老妇人,还有女店主。

  师:女店主又是______

  生:乔依的妻子。

  师板书人物。

  师:用简短的话说说怎样的一个爱的故事?

  生简要说了三个人之间的故事。

  师:说得清楚,再请一个人说,就像他这样说。

  生说清了关系。

  师:看来理清了线索。大家看,乔依和老妇人原本是互不相识,老妇人和女店主也不认识,他们却把爱一个个地传了下去。这个故事讲的就是陌生人之间爱的传递的故事,他们是怎么传递的呢?让我们首先走近乔伊。看他怎么传递爱的。读一读第一小节。

  生开始读第一节。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______

  生:他处境凄凉……

  师:他反复强调了一个什么词?

  生:凄凉。

  师: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人想到了什么?

  生:冷

  生:冰

  师:它就是冷凉呀,他为什么如此凄凉?

  生:工厂倒闭了。

  师:这意味着?

  生:没有工作了。

  师:还有谁找到了?

  生:妻子怀孕了,又要开始忙碌了。

  师:真会读书,从后文中找到了根据。

  师:妻子怀孕了,这意味着孩子……而此时他失业了。这怎么不是雪上加霜?哪里还有凄凉?

  生:可能是他开了破汽车。他有钱可以把汽车修好,或买新汽车,说明他很穷

  师:还有吗

  生:在乡间公路上,他有钱可以在城市买套房子。在偏僻的地方……

  师:最后说到,妻子回到房里,看到……他为了找工作已经快急疯了,说明他怎么样?

  生:疲惫不堪。

  师:他快急疯了。此时的乔依家境穷困,又失业了,孩子又快生了。能读出凄凉吗?自由读读第一小节。开始。

  生读第一节。

  师:谁来读。

  生读。

  师:是啊,他的心里很凄凉,这黄昏,这寒风这冷雪。听,播放风雪声。风冷,雪冷,人的心更冷。师感情配乐朗读领头,让学生读下去。

  师:就在这时,他遇见了陌生的老妇人,你注意到乔依的什么?

  生:脸上带着微笑。

  师板书微笑。

  师:从微笑中读出了什么?

  生:乐于助人。

  师:怎么读出的。

  生:工作失业,还面带微笑问要什么帮助?

  师:这就是乔依,面对乔依,老妇人竟紧张得闭上了眼睛?你在街上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紧张?她为何闭上眼睛?

  生:她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了,以为是坏人……

  师:为什么认为是坏人?

  生:没有人帮助他。从后面看出,他摘下了破手套,有点没文化的样子……

  师:是啊,在这特定的环境下,又没有人,来了这样的人,看上去穷困潦倒,怎能不让人怀疑呢?他们是陌生人,所以有点紧张害怕。乔依是怎么继续传递自己的爱?你读到了吗?板书:紧张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这几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生:有点像亲人一样。他经常这样做。

  师:看,乔依先请她别害怕,请她坐到车里,最后说对了,我叫乔依,为什么这样说?

  生:想和老妇人交朋友。

  师:乔依非常理解老妇人的心情,赶紧安慰她。理解就是爱的别名。板书:理解 安慰

  慰字下面有颗心,你能让别人安下心来吗?自己读一读。

  生读。

  师:谁来说。

  生读乔依的话。

  师:微笑是最美的语言。谁再来读。

  生读。

  师:这样的话语就叫安慰。乔依用微笑拥抱老妇人,用理解和安慰温暖了她。爱的传递到此为止吗?后来怎么做的呢?

  生说修车胎的事。

  出示这一段。

  师:作者写得可细了,它是全文中写得最细的部分,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的笔墨呢?

  生:这样写体现他乐于助人。草草几笔,就写不出乐于助人。失业还是勤恳帮助别人。

  师: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乐于助人呢?好好读一读,体会体会,开始。

  生读。

  师:谁来说。

  生:我找到他尽力的地方是他的脚踝破了……

  师:谁补充。讲一个字,他读的时候有点错误。纠正腕的读音,第四声。

  生:沾满了油污。不可能让衣服身上搞得那么脏……

  师:这样的帮助可不是举手之劳呀。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板书:帮助。

  师:老妇人从开始的紧张不安,此时变得怎样?

  生:充满感激。

  板书:满脸感激。

  师:她要给乔依回报,乔依怎样的表现呢?

  生读。

  再请一位同学读读。

  生读。

  师:想问问你乔依,你一个人开车时不是正需要钱吗?你为何不要老妇人的钱呢?

  生答。

  师:一个词就写出了他的心声,那就是?

  生答天经地义。

  师:哪些事是天经地义?

  生答孝顺父母,好好学习,上课发言,

  师:乔依的心中帮助有困难的人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当给他钱时,他一下子楞住了。咱们读读。

  生读乔依楞住了,他从没想到……他一直就是这么做的。

  师:做一件天经地义的事,需要钱吗?如果说希望你做点什么的话,出示。

  生接着读。

  师:这就是乔依,你们看,他用微笑安慰老妇人。老妇人有没有像他希望的那样帮助别人呢?有没有,在文中找一找,读一读。

  生读。

  师:谁为我们读读这一段。

  生读。

  师:你们看,这就是老妇人给女店主的帮助,板书:帮助。

  师:她为何用这样的方式传递爱呢?为何不当面交给女店主呢?

  生:怕不接受。

  生:怕店主觉得没面子。

  师: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想怎么做,这就是爱。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读:只见餐桌上有一个小纸包……现在我也想帮帮你。

  师:读这张纸条她潸然泪下。板书:潸然泪下。

  师:这是怎样的泪?

  生答感激、希望、

  师:生活中充满了希望。出示:她轻轻地亲吻……亲爱的乔依

  师:是什么让她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呢?

  生答生活中有希望。

  师:还有吗?

  生:生活中充满爱。

  师:爱的传递让她觉得一切都会好起来。让你接下去想,女店主在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她会怎么做呢?

  生:让爱传递下去

  师:爱将他们联系在了一起,他们会把爱传递下去。乔依也曾经得到过别人的帮助。

  就是这样环环相扣,无限延伸,就形成了一条爱之链。这就是爱之链。读读这段话(最后一段话)

  生齐读。

  师: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爱之链中那一环,你一定曾经捐出零花钱,也许山村里同龄人就多了一本语文书。献出鲜血,用爱心点燃烛光。爱是接力棒,爱是同心的链,有的爱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这节课的最后,拿起笔来,选择开头中的一个,写一写。

  1 老妇人告别乔伊……

  2 乔依醒来……

  学生开始动笔写。

  师:我请一位写得快的读一读。

  生写得很好,读得也很有感情。

  师:下课后把这段话写完,明天我们再来交流。下课。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第一个.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第二个.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第三.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学生读熟课文,勾画好词佳句,旁批写感受。收集写“雨”的优美词语,语段或写“雨”的诗文。2.课件:课文插图,赏读的语段,拓展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感

  1.启发谈话: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朗读“导读”。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留心观察后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观。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提醒读准字音,理解生词(课件)

  水淋淋(lín)啼啭(zhuàn)倾吐(tù)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

  轻盈:一般是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啼啭:形容鸟婉转地叫。

  2.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再分组竞赛朗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课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花生)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板书:19.落花生)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本课生字不多,但每个生字都有要提醒学生的地方。

  “辟”是多音字,主要掌握pì和bì两个读音,通过组词让学生区分并掌握

  “榨”是翘舌音zhà,纠正学生口语习惯读音“zhá”

  “慕”字下面是不是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

  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可惜:值得惋惜。

  开辟:开拓发展。

  翻地:用犁、锨等翻松田地。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获:取得成熟的农作物。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成熟: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落花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事物,因此以落花生为题。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吃花生时的议论。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将第1自然段分作第一段,学生不会有什么分歧;对第二段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有些学生会将第2自然段到最后都分作第二段,依据是这一大段是讲一家人过收获节。对学生的这种分段方法教师应予以肯定。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三)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三、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板书:(一)种花生收花生)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3.“居然”写出了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地高兴的心清。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用“居然”一词强调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

  4.练习用“居然”造句。

  学生练习用“居然”一词口头造句,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句子中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不能简单地造出“他居然……”类型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内容。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花生居然收获了,一家人准备过一个收获节。

  (板书:(二)母亲的建议)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理解内容,懂得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板书:(三)尝花生议花生)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回答思考题。

  (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理在地里。)

  (板书:兄妹们议花生父亲议花生)

  3.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

  (板书: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1)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发的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教师帮助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板书:果实理在地里鲜红嫩绿的果实矮矮地长在地上高高地挂在枝上)

  (2)思考: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头,是个是花生故意钻进土里不让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放意炫耀自己?为什么?

  (这是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

  (3)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4)练习用“成熟”造句。

  “成熟”有两个义项。一是泛指生物由发育到完备阶段;一是指发展到完善的程度。教师据此指导学生造句。

  (5)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6)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学生背诵。

  “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可是,不是而的东西。”

  (板书: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

  4.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1)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背诵。

  “人要做的人,不要做,而的人。”

  (2)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4)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思考: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待了时间,把事情叙述完整。第二句说明了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说明了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约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5.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五)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4

  《凡卡》篇幅较长,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复杂,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分三课时进行这课的学习: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自己设计预习题目,要求抓住重点字词,形式多样,有思考价值;第二课时交流预习成果,检查预习效果;第三课时围绕课后思考题进行研究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在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设计的预习题很全面,很有创意,能够抓住重点,联系旧知识,联系课外的知识,题量也很大;而有个别学生(有的属于学困生,有的则属于习惯差的学生)则相反,一堂课下来,这两种类型的学生的收获真是天壤之别。面对这种现状,我开始想对策:对,在其他学生设计的同时,请一位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到黑板上完成,建议(或要求)后者模仿这位同伴的题目去设计自己的预习题,这样,他们有了压力,也有了动力,提高了他们的预习效果。另外,在进行预习成果交流是,要做到人人参与,采用兵教兵的策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提高能力。

  二、在第三课时的教学中,我通过“明确目标-自学自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总结评价”的五步教学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悲惨的生活,内心的痛苦,美好的向往。首先,我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默读课文,思考课后题,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批注。接着,学生进行自学,与此同时,我进行行间巡视,及时发现有价值的批注及时进行交流,激活其他学生的思维。

  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要求在组长的带领下,将小组成员的理解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统一的认识,并选出代表准备进行全班交流。最后,我组织进行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能够抓住关键性语句进行分析理解,尤其是抓住了课文的第8、10、15自然段,感受到了凡卡凄惨的学徒生活,有很多学生进行了动情地朗读,更增加了感染力。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十四个生字和新词“留恋、不禁、展示、颤动、南国、应接不暇”。

  2、训练学生按作者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引导学生体会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静态,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动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作文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学生活动设计】

  1、回答文中设计的问题,勾划重点词句。

  2、同位讨论、小组交流、理解重点句。

  3、观察投影片上的图,发挥想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4、质疑问难。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⑴ 读准字音:

  “颤”读 chàn;“应接不暇”中“应”读 yìng;“一簇”中“簇”读 cù;“隙”读 xì。

  ⑵ 理解词语: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

  不禁:不由自主地。

  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

  南国:指我国的南部。

  颤动:本课指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应接不暇:本课指由于鸟儿太多,作者的眼睛看不过来。

  2、用“ ”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来读一读、细体会。

  3、自由读课文:

  质疑问难。

  二、揭题,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

  “天堂”指什么?在文中怎样理解?

  文中“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2、默读全文思考:

  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每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黄昏鸟都栖息了。因此作者着重描写了“天堂”本身──大榕树的奇特景象;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正是鸟儿最活跃的时刻,所以着重写了“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热闹活动的情景。)

  三、小组讨论

  我们把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各为一段,那全文可分成几段?各段的大意是什么?

  第一段(1~4自然段):傍晚,我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

  第二段(5~9自然段):写我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大榕树。

  第三段(10~13自然):写第二天早晨,“我”和朋友们再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 鸟的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的活动情景。

  第四段(14自然段):写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恋。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1、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了解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1、读一读、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1、作者吃过晚饭,黄昏时,在河边与朋友乘船出游。从“吃过晚饭”、“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向河中心移去”可以体会到,当时环境十分幽静。从“没有波浪”、“平静地移动”、“听见了水声”体会到的。

  2、练习朗读:

  体会作者游玩时愉悦的心情。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投影片(文中插图):

  看图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

  (独木成林,枝繁叶茂,充满生机与活力,郁郁葱葱……)

  2、默读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榕树的?主要写了榕树的什么特点?用 线划出来。

  3、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这一段描写了榕树“大”“美”的特点。

  ⑴ 描写“大”的语句:

  ①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

  ② “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③ “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

  ④ “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

  ⑤ “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⑵ 描写“美”的语句:

  ① “一簇簇树叶……真绿得可爱”。

  ② “有许多根垂到地上……卧在水面上。”

  ③ “那么多的绿叶……新的生命在颤动。”

  4、图文对照,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理解重点句:

  出示投影片:

  这两句话写出了这株大榕树的真面目。树木的特点是“枝上又生根”。枝上生的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之后就成了树干,这就是这株大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

  5、指导朗读:

  培养学生体验“美”、欣赏“美”的能力。

  6、小结:

  这一段作者由“远”及“近”地对榕树的大小,它的根、叶、干、枝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了描写,这是静态描写。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这一段主要写了作者和朋友们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

  2、再读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再读思考:

  作者是怎样描写众鸟纷飞的活动情景的?标出有关语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⑴ 作者用排比句“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写出了鸟形、鸟色及鸟的姿态。用这样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来写,读起来节奏感强,非常上口。

  ⑵ 作者用了拟人句“树上就变得热闹了。”“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写出了鸟儿们在“天堂”里活泼、自由的生活,反映了作者的美好情趣和愉快的心情。

  3、感情朗读:

  体会这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小结:

  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鸟的活动──不同大小,不同羽色,不同动态的鸟,构成了一幅“百鸟图”。是对事物变化活动的描述,这是动态描写。

  四、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第四段:

  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读懂了什么。

  (由“回头看”、“我感到一点儿留恋”、“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是愉快的,感到留恋。)

  2、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要读出留恋、赞美之情。

  五、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从“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第三课时

  〖明确目标

  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教学过程

  一、过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篇课文按游览路线写了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象。两天的记游,重点不同,方法也有别。那么作者是怎样来写所见所闻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投影出示自学提纲

  默读思考集中交流、整理:

  1、时间不同:第一次去是在傍晚,第二次去是在早晨。第一次去没有看到鸟,因为天晚了,鸟儿们已经在树上栖息了;第二次去看到了很多很多的鸟儿,因为早晨,鸟儿开始活动了。

  2、因为这棵榕树很大,而且枝繁叶茂、土地湿润、环境安宁,正适合鸟儿做巢生活、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得到了保护,便于鸟类的繁殖,因此它成了鸟儿生活的“天堂”。

  三、再读课文,讨论交流

  文中哪些地方是静态描写?哪些地方是动态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大榕树是静止不动的,文中作者从根、干、枝、叶等部位逐项来写,这就是对榕树的静态描写,如:

  “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2、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主要写了鸟的活动,是动态描写。如:

  “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3、写文章时,注意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就能把内容写得更具体、更准确,动静结合,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4、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及被称作“鸟的天堂”是名不虚传的。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不是唯一的,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可以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或热爱鸟类,保护环境等某一方面来谈。如:学了这篇课文,我懂了观察事物不但要注意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位置等,而且还要注意事物在不同的时间里静态、动态的变化。)

  五、布置作业

  1、摘抄佳句。

  2、用“ ”线画出短文中静态描写的句子,用“___”线画出短文中动态描写的句子这只青蛙,两只大眼睛鼓得高高的,像两颗晶莹的玻璃球,可机灵了。我把它刚放在水盆里,那长蹼的后腿向后一划,“唰”地一下,就蹿出好远,还溅中国点水花。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动物尾巴的特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认识动物尾巴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动物头饰、录音带等。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我们一起去动物园看动物好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坐上去动物园的.汽车(播放汽车的音乐)。到了,请同学们坐好。

  2、出示图片,问:动物园里有哪些动物?你们想知道它们尾巴的特点吗?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比尾巴》就能帮我们找到答案了。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第3课,一边看书一边听录音范读课文,想一想这课有几小节?

  2、请同桌同学互相帮助来读课文,把生字读三次。

  3、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开火车、齐读)

  4、这篇课文有多少个小节?(有4个小节。)

  (三)、学习第二节。

  1、请同学们齐读第一、二节,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2、贴动物图,问:这是第几节讲的?(第二节。)

  3、指着没有尾巴的动物的图,问:这些动物的尾巴怎样了?(它们的尾巴没有了。)

  4、出示动物的尾巴图,问:它们的尾巴在这里,谁能帮它们找回自己的尾巴?

  5、你是怎样知道的?(猴子的尾巴是长的,兔子的尾巴是短的,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板书:长、短、像伞。

  6、问:你们知道猴子的尾巴有多长吗?兔子的尾巴有多短吗?

  7、问:比兔子的尾巴长的动物有哪些?与猴子比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

  8、小结:长和短不是一定的,要通过比较才知道。

  9、问:你还知道有什么长,什么短吗?

  10、松鼠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伞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做手势来表示伞的样子。)

  11、看黑板的板书来读第二节。

  (四)、学习第一节。

  1、在第一、二节里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是什么符号?)

  2、教师讲解:这是问号,用在问句的后面,表示提出问题。

  3、问:第一节提出了几个问题,分别是什么?板书:谁的尾巴、“?”。

  4、学生练习说问句。

  5、指导读问句。教师范读,指名读。

  6、加上表示尾巴特点的动作来齐读第一、二节。

  7、小结:第一、二节写得很生动,因为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写出了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里还有哪几个小节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来写其它动物尾巴特点的呢?

  (五)、学习第三、四节。

  1、请同学们分四人小组来自学第三、四节,边学边想:你学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2、问:你学到了什么?(A、尾巴的特点;B、三个问句。)板书:弯、扁、最好看、“?”。

  3、问:你还想到什么?

  4、指导朗读:男、女分组读。

  (六)、做游戏《找朋友》。

  1、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做游戏?老师有个要求:请同学们在做游戏时要边看游戏的内容边练习背课文,好吗?

  2、这个游戏叫《找朋友》,想玩的同学请坐好。(教师发动物及相关动物尾巴的头饰)戴动物尾巴头饰的同学站到讲台前。开始游戏,(如:A、戴猴子尾巴头饰的同学问:我的朋友在哪里?B、同学齐答:猴子,猴子快出来!C、戴猴子头饰的学生走出来说:你的朋友在这里!)

  3、看图加动作来背诵课文,再比赛背课文。

  4、总结板书:这节课,我们学过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5、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只要我们平时多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更多动物尾巴的特点。

  (七)、练习(画一画)。

  1、出示几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来帮它们加上尾巴。

  2、画完后让学生说说动物尾巴的特点。

  (八)总结全文。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7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0个字,会写“不、开、四、五”4个字。认识1种笔画“”和5个偏旁“父、刂、冫、人、灬”。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

  二、教材说明

  课文以图中孩子的口吻讲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事情:冬天,爷爷为小树御寒;夏天,小树为爷爷遮阳,表现出人与树之间的关系多么亲密、和谐。

  教学重点是认记生字、理解重点语句和练习朗读。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可拼成本课合体字的偏旁、部件卡片,爷爷和小树两个头饰,“棵、穿”的猜字图。

  2、要求学生观察校园、路边、生活小区的树木,了解人们为保护树木做了哪些事情。

  (二)认字、写字

  1、认字

  生字中,注意读准“穿、伞、暖、冷”的字音。要认识的10个生字多为单音节词,适宜随课文分散认字。从字形上看形声字居多,本课要随生字认识“父、刂、冫、人、灬”5个偏旁。根据生字的特点,也可从偏旁入手,相对集中认字。如,先复习“、日、纟、”4个偏旁,再认本课5个新偏旁,并适当说明“冫、灬、刂、父”所表示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到生字表里找找9个偏旁分别藏在什么字里,借助拼音,看看课文,想想怎样记住它。在学生议论中会发现有的用熟字换部件,有的用事物的样子(伞)就可以记住字形。教师在讨论中可提示学生:

  (1)看图猜字。“棵”(左边画棵树,右边画个果子)。“穿”(上面一个洞口,下面一排牙齿)。(2)记个大概印象。对难字如“暖、热”可以不一步到位,先记个大概,随着阅读、复现,逐渐巩固。为了精确辨认生字,可安排两项练习。(1)选偏旁、部件卡片组成字读一读。

  (2)比一比,组词:爷——爸、棵——课、穿——窗。

  2、写字

  本课要认识笔画“”,巩固先里头后封口的笔顺规则。教学时重点指导两个字:“四、五”。

  四:第一笔“竖”在左半格,行笔向下略向右斜;第二笔“横折钩”起笔处和“竖”的顶部相连,横行至右上格折转向下,略向左斜至右下格向左略微钩出。第三笔“短撇”和第四笔“竖弯”,都从横上起笔在框内均匀分布。写“竖弯”时,竖要直,转弯要圆,不要写成“竖折”。最后一笔“横”与第一、第二笔的收笔处相连。

  五:第一笔“短横”在上半格;第二笔“竖”从“横”中点起笔,行笔略向左斜;第三笔“横折”起笔超过“短横”,向右行笔至右半格与“短横”上下对齐处折笔向下,收笔与“竖”对齐;第四笔“长横”托连第二、三笔,起笔、收笔处超过第三笔。

  (三)词句

  本课要求理解“暖和的衣裳”和“绿色的小伞”各指的是什么。教学中可运用插图让学生明白:“暖和的衣裳”指包扎在树干上的稻草或草帘;“绿色的小伞”指枝叶茂密的树冠。还要联系上下文,从它们的作用:预防小树被冻坏、遮挡夏日炎热的阳光,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说。

  文中有一对反义词:冷——热,可在阅读中点一点。

  本课首次出现自然段,可先从另起一行、开头空两格这样的行文方式上让学生感知,再通过一段一段地读,逐步知道一个自然段说一个意思。

  (四)朗读

  朗读时要提示学生,读完一个自然段要停顿一会,停顿的时间比句号长一些。

  本课重点指导第二、三自然段。句中要适当停顿,如: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小树/不冷了。语气中要表达出互相关心的喜悦之情。

  (五)实践活动

  1、课后“读读说说”是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词汇。练习时可先读读左边的部分,感知四个短语的结构特点,再仿照说说。指导的重点是扩大积累,运用恰当。可先同座或四人小组练说,再用四张填空卡片变换顺序开火车口头填空,比比哪一组说得恰当而不重复。

  2、演课本剧。加上爷爷与小树的动作、对话把第二、三段的内容演一演。这是第一次演,如学生有困难,就教师帮助编,由两个同学演给大家看,意在激发兴趣。经常演演,学生也就会自编自演了。

  (六)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谈话引入

  1、启发谈话:人们为保护树木做了哪些事、

  2、揭示课题。

  (二)自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爷爷为小树做了什么、

  (三)检查朗读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认识自然段。

  (四)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认识其中的7个生字;

  2、理解“暖和的衣裳”指的是什么。

  3、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回忆第二段的内容、学习过程,学习第三段。

  1、认识其中的3个生字;

  2、理解“绿色的小伞”指的是什么。

  3、指导朗读。先读第三段,再读全文。

  (六)巩固练习

  1、认记生字(选部件拼字)。

  2、完成课后的“读读说说”。

  (七)指导写字

  (八)扩展活动

  演课本剧。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8

  一、深入理解教材

  要深入的理解教材只看教参上的提示是远远不够的,要自己去读去悟才行。《小喜鹊的两个家》这课加上试讲一共讲了三遍,感觉每一次讲完以后,都对课文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越讲越觉得课文有的可讲。

  小喜鹊的两个家这课文是根据发生在北京的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通过小喜鹊的两个家,说明了人们对小鸟的关爱,表现了人与鸟的友好相处。课文人和喜鹊两条线展开,感人而有趣。重、难点是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人类对小鸟的关爱及小鸟对人的友好。

  根据课文内容、重难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篇。

  1、了解小喜鹊有两个家的原因,体会到人类对小鸟的关爱及小鸟对人的友好。

  2、通过句子比较,体会课文原句的具体、生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小喜鹊的两个家展开教学,重点体会郭奶奶一家对小喜鹊的关怀备至和小喜鹊对郭奶奶一家的亲密,也就是重点学习第3、5自然段,其他段落则以读代讲。

  第一次试讲,感觉学生提问环节的设计进行并不顺当。虽然抓住了3、5两个自然段重点学习,但缺少了2、4自然段的铺垫,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够深入。于是对教案进行修改,去掉了学生对课文内容提问的环节,只保留对课题提问,并抓住小喜鹊有哪两个家?为什么会有两个家?这两个问题来学习课文。加强了对2、4 自然段的品读。如:在学习第4自然段时提问:大喜鹊为什么会在原来的那棵大树上造新家?树梢上传来它们欢快的叫声。它们的心情怎么样?应怎么读呢?

  第二次试讲,感觉过程比较顺畅。同学们回答问题比较到位,情感体验也有一定的深度。而我经过试讲对这课文也有了更加深入地理解,似乎觉得每一句话都值得重点品一品,都是意味深长的。最后,还是决定抓住重点来学习。

  在我班讲的时候,感觉较好地实现了我对这一课的设想,同学们回答问题也是比较准确、到位。有了一定层次的情感体验。但当马老师说课时,我感觉到马老师对这一课的理解有更深的层次。喜鹊对人的报恩,是我没有体会到的。我想到的是喜鹊对人的亲密。虽意思接近,但不够深入。

  要深入的理解教材还要把握学生,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也就要把握学情。在最后回答为什么一到晚上小喜鹊就会回郭奶奶家过夜时学生有的答道篇:因为小喜鹊想要去陪伴郭奶奶。有的说:因为小喜鹊已把自己当成了郭奶奶的女儿。学生真正是以一颗童心,将小喜鹊当成人来看待,给它赋予了人的情感。而我却并没有。这一点是我应该向学生学习的。如果我事先对教材的把握再深入一些,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适时点拨,相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会达到更高的层次。

  二、落实训练点

  语文课要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体现在学生在课上的情感体现。工具性则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我感觉在这一课我的语言训练点的设计还是比较好的,但在实施上有一定的欠缺。对于马老师讲的迂回方法和训练的展开要体现层次,感触颇深。如:在体会关怀备至一词时,我设计的是让学生先说说关怀备至的意思,再说说关怀备至体现在哪儿,都是怎么做的。其实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关怀备至体现在哪儿,都是怎么做的,再体会关怀备至的意思。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就给了学生一个台阶,理解起来也就容易了。再如:在口语交际这个环节,学生发挥不是太好。可以让学生联系到自己想一想:爸爸、妈妈上班去,下班回来的时候,自己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再来进行口语交际,结果也许会好一些。

  三、关于课时安排

  我讲的是第二课时,其中一个环节,对课题提问。马老师认为不太合适,没有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细品起来感觉很有道理。我也得到了一个启示。我们通常会把学习生字放到第一课时,讲读课文放到第二课时。这样一来到讲读课文的时候,学生对于课文的兴趣就减弱了许多,也就会有个别学生有在学习课文时往后翻看后面的课文的现象。其实,在一、二年级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生字和认读字。那么对于一些生字较少、文从字顺的课文,就完全可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先讲读课文再处理生字。

  通过这一课,收获很多。今后,还要更加努力、深入地理解把握教材。在落实各个训练点的时候,还要更好地给学生搭好阶梯,要有层次。还要注重各教学环节之间的铺垫。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模板汇总八篇】相关文章:

1.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模板汇总5篇

2.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模板汇总九篇

3.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模板汇总6篇

4.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模板汇总7篇

5.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模板汇总8篇

6.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模板汇总五篇

7.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模板汇总8篇

8.有关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模板汇总5篇

9.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模板汇总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