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五年级语文《月光曲》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案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月光曲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案1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课堂上,充分给予学生主动权,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做。教师引导鼓励自己的见解,把活跃的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实现教学重心由重知识传授转向学生发展,由教师"教"向学生"学"转移。
《语文课程标准》又规定,五年级的学生要能"在阅读中揣摩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阅读,尽量多给学生时间去阅读课文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作者运用联想,对话描写等等表现手法,使得课文集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
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段(第1—10自然段):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课文可以分为两段。
2、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五,六年级的学生要能"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根据教材编排和课文特点,以及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月光曲》一课教学的总目标制定如下:
学会7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格外,仿佛"造句。
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通过朗读,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及分辨实际事物和联想部分;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
4、课时安排
本课计划3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按课后练习2中的(1)(2)小题问题研读课文2—7自然段。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是:根据课后练习2中的第(3)小题研读课文第8—10自然段。学生领会课文表现的意境并能有感情地配乐朗读第9自然段并背诵。
三、说教法学法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下通过教师所讲的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知识的。这种观察和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一种积极的思维。从这一点出发,本节课教法的知道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整节课的教法设计体现了"以训练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尽量让学生动脑,动口,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精讲,善导,激情,引思"八字贯穿各个教学环节。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1、情境法——激发学习兴趣,热情参与。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3、讨论法——积极参与,得出结论。
4、练习法——感悟课文,体会内涵。
四、说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目标为中心,提问为主线"这一原则,以达到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样导入新课,从主观上吸引了学生,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解决生字词并整体感知课文
(1)我给学生提出边听朗读录音边找出你认为难读难懂的生字词的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听朗读录音,通过声情并茂的录音朗读,学生入情入境。
(2)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学会本文的7个生字,理解本文的14个词语。
(3)鼓励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四人一小组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我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这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难读难懂的生字词及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为下一个环节突破重难点做准备。
3、细读课文,理解教材
(1)理解贝多芬给盲姑娘弹琴的经过,即学习课文第2—7自然段。
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了一首
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在这一环节,我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体会中朗读。
(2)让学生找出第8,9段中的实写部分和由实际事物引起的联想部分。
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受到了《月光曲》表现出的意境是多么的美妙。学生带着这种美的感受朗读课文,读的很有感情。学生也更好地了解了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理解第10自然段中"陶醉","飞奔"各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3)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在品词析句中确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4、归纳总结
(1)鼓励学生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让学生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这个环节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巩固练习
(1)全班齐读第9自然段并尝试背诵。
这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诵读能力。
6、布置作业
(1)完成生字词的抄写。
(2)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3)完成与本课有关的课堂练习和同步练习。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案2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五年级教案:月光曲。
月光曲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进一步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生字新词。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
[教学准备]:
贝多芬的《月光曲》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介绍贝多芬。
一、课前预习,初步感知,提出问题。(要求教师给学生实在而充足的时间去预习,一般花整节课时间让学生去预习。)
自 学 要 求
一、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要求识记生字,理解部分新词。(可参考 运用工具书,如字典、辞典等)
二、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概括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提出你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 问题 ① ② ③ ④ ⑤
(学生在自学卡提出的问题,本人给予了归纳统计,在附页。)
二、课堂检测,小组讨论,初解问题。
(一) 预习检测
1、生字新词的检测
A、词语
幽静 清秀 陌生 纯熟 清幽 琴键
霎时 恬静 波涛汹涌 陶醉
● 抽生读
● 说说你最理解哪个词语
B、生字、多音字
chuán( ) tán( )
券:( ) 传 弹
zhuàn( ) dàn( )
● 请学生组词识记
2、课文朗读检测
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防止读破句。
3、对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检测
课文讲了一个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美丽动人的传说。请大家打开书本,再读读课文,读过之后,看谁能把这个传说说给大家听听。
A、学生自由读全文。
B、课文读好了,你们把这个传说记住了吗?在讲这个传说之前,我有个小要求,就是要求大家只把这个传说的大概意思讲出来就可以,这就叫概括地讲,这可比具体讲要难。请你们先同桌准备一下,思考该怎么讲,想过了,自己可以小声练习练习。(学生思考,各自练习。)
C、抽生说(多说几个),教师随时请学生点评,要求说出优点和问题。
(二)小组讨论,初解问题。
课文的大概内容我们已经了解了,但是,课文里边还有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的地方。大家对课文也提出了不少的问题,那么现在,就请大家在四人小组内来讨论你们不懂的问题,看看凭四人的智慧是否能解决掉一部分难题。
● 小组进行热烈地讨论。
● 教师随时巡回点拨,参加讨论。
● 小组内整理出剩余的问题(经过这一环,那些粗浅的表面的问题就解决 掉了。)
三、集体反馈,自读课文,疏理问题。
请每一小组的组长把小组内剩下的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教师进行板书,并同时进行问题的归纳与疏理。
疏理后可能还留有的问题:
● 为什么叫它为《月光曲》?
● 《月光曲》真的那么迷人吗?
● 贝多芬为什么要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 盲姑娘为什么会看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 以上部分是关于《月光曲》引出来的一系列问题。
● 贝多芬为什么要为那位盲姑娘弹钢琴曲?
● 为什么他弹完一首后,又弹了一首?
● 盲姑娘问他是不是贝多芬,他为什么不回答?
△ 这一部分的问题是关于贝多芬内心情感变化而引出来的一系列问题。
(在疏理的过程中,有些问题这一小组不能回答,其他小组能回答的就随机解决掉,教师抓住一些重点问题设疑。)
四、再读课文,独立思考,探究问题。
对于黑板上疏理后的问题,请同学们再细读课文,先独立思考,你认为哪些问题值得我们一起深入研究。
(这一回答可能不是一致的,有些人认为第一部分内容,有些人则会认为第二部分内容。)
五、合作探索,以读为本,解决问题。
1、第一部分内容的探索
A、请学生细读第9小节,思考这小节讲了什么?(《月光曲》的内容)
B、请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月光曲》,听完让其谈感受:你仿佛看到了
什么?(学生对这里的回答可能不是文中兄妹俩听时的感受,教师也都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感受,这就解决了《月光曲》真那么迷人?的问题。)
C、盲姑娘和她的哥哥听了贝多芬的弹奏,他们似乎看到了哪些景象?
(学生对这里的回答都是文中第9小节的内容,即月亮从海边升起及月光照耀下的大海。这就解决了为什么叫《月光曲》的问题。)
小结:这么美的景象把盲姑娘兄妹俩陶醉了,连贝多芬也是激动万分,所以没等他们醒来,就飞奔回客店记录刚才的曲子。
D、课文把《月光曲》写得这么美,我们想办法把第9小节也背出来。
2、第二部分内容的'探索
A、请学生浏览课文2~7小节,体会贝多芬的心情。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 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对话时心情
● 贝多芬弹完第一首后听了盲姑娘的话,心情
B、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学生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第二部分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小结:贝多芬从感动到激动,正是怀着这种激动万分的心情才创作出了这么优美的《月光曲》。
六、检测目标,拓展延伸,开放问题。
1、抽生背第9小节。
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2、出示句子:
A、同学们
小结:这是由月光引起的联想。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再加上适当的联想,文章的内容会更充实,更深刻,更感动人。
请再读读第9小节,看看哪些地方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句子是联想。
C、学生边读边划,然后指名读出联想部分的句子。
3、如果丢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只有实实在在的事物,那这段文字就失去了99%的美。不信请看: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那睁得大大的眼睛。
A、请同学们读一读,觉得还美吗?
B、小结:通过对比,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写文章的时候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很具体,又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4、下面有篇短文,请大家把联想的句子划出来,读一下。
大公鸡的头通红通红的,就像醉汉的脸,高高耸立的红鸡冠就像用红宝石制作的皇冠。脸下面两片鲜红的肉,红得透亮。眼睛圆圆的炯炯有神。身上的羽毛有金黄色的,有红色的,有墨绿色的,闪闪发亮。两只金黄色的粗壮的腿,托住它那肥大的身躯,走起路来像个威武的将军。尾巴弯弯的,高高翘起。它每天按时打鸣,唱起那令人振奋的《早起歌》:天明了,快起床!一遍又一遍。每当听到它的歌声,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二年级学过的《美丽的公鸡》那篇课文。是呀!它不光外表美,还能帮助人们做事,多可爱呀!
A、如果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会怎么样?(生:公鸡就不那么可爱了。……)
B、小结:阅读时分辨出事物和联想,对文章的理解就更深了。
5、下面,有篇短文,写得不错,我想如果能适当加点联想,文章就会更美。
荷花多美的荷花啊!碧绿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异,争奇斗艳。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一片荷叶后面,一只蜻蜓在上边飞来飞去。
A、学生修改,教师巡视。
B、交流反馈。
(这些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从文中练习拓展到文外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案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14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幽静、清幽、纯熟、霎时”等词语能够运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4.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感情。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学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落大意。学习生字新词和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你们知道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吗?它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 7课《月光曲》。
板书课题:17 月光曲德贝多芬
2.学习后就知道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故事,还可以从中初步认识贝多芬是一位怎样的音乐家。
简介贝多芬的生平。
一、听课文录音,整体感受。
思考;1.注意生字、多音字的读音,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课文主要写什么?
三、初学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按思考题思考。
①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①认读生字新词。
给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
传说(zhuàn chuán )弹琴(dán tàn)朝着(chán zhào)
3.指名接读课文,读后评议。
4.课文主要写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但从这传说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感情。
5.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分两大段。每段(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著名钢琴曲一一《月光曲》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段(第2一第10自然段),详细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第二段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6.提学中不懂的问题。
四、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第一段,想想这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
(先总提,再具体介绍《月光曲》的谱写过程。)
2.“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过渡句,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五、课堂作业。
1.语文作业本第1、2题。
2.比一比,再组词。
券( ) 括( ) 育( ) 键( )
卷( ) 恬( ) 盲( ) 健( )
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完成作业第3、6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提出目标。
1.我们已学过哪几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两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一种是把每个段落的大意连起来:另一种是回答课后习题中的几个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
2.交代学习目标。
(学习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还要继续学习用回答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初学第二段,归纳主要内容。
1.带着课后第1题3个问题默读第二段,找出回答各题的自然段,并自己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检查自学情况,初步归纳主要内容。
三、细学第二段,归纳主要内容。
1.学习第2一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2—5自然段。
思考:a.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写什么?b.划出贝多芬为盲姑娘弹钢琴曲的原因的句子。
(2)讨论思考题,边读边理解句子意思。
a。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间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说明了什么?理解“幽静”的意思。
板书;听琴声
(“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说明盲姑娘喜欢贝多芬的曲子,但弹的不熟练。)
b.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盲姑娘真是“随便说说”的吗?他为什么要对哥哥这样说?
板书:谈话
(不是的。“随便说说罢了”是盲姑娘对哥哥的劝慰。他怕哥哥因为家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而心里难过,所以这样说。其实她很想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这表明盲姑娘非常体谅哥哥的难处。)
(3)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贝多芬了解到盲姑娘热爱音乐,渴望听到自己的演奏,而盲姑娘家庭贫困,她又那么懂事。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亲自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板书:弹
(4)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
2.学习第6一第8自然段。
(1)默读6—8自然段。
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划出贝多芬弹完一曲,为什么又弹一曲的句子。
(2)边交流,边理解句子意思,
a.他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纯熟”是什么意思?盲姑娘能听出贝多芬钢琴弹得纯熟,感情深,说明什么? “您,您……表达了盲姑娘怎样的感情?”
(盲姑娘听出贝多芬钢琴弹得纯热,感情深,说明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她从“纯熟”的'演奏技巧中猜到演奏者就是贝多芬。)
板书:第一首曲子
b.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以后的心情怎样?会怎样想?
板书:激动
(3)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一曲?
(贝多芬弹完一首,听了盲姑娘的话心里很激动,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于是决定即兴再为盲姑娘又弹一曲。)
板书:第二首曲子
(4)感情朗读5—7自然段。
(5)第8自然段写出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的?
理解“清幽”的意思。这一自然段先写了一个美丽清静的月夜,然后点出穷兄妹给了他创作的激情,贝多芬借助“清幽的月光”弹出了优美的乐曲。
(6)有感情地朗读6—8自然段。
3.学习第9、10自然段。
(1)课文的哪一部分描写了(月光曲》所表现的内容?
(2)轻声朗读第9、10自然段,划出兄妹俩被美妙琴声“陶醉”的词句,兄妹俩好像看到什么景象的句子。
(3)讨论交流,理解“陶醉”、“恬静”意思。
(兄妹俩被美妙琴声所“陶醉”的词句:“皮鞋匠静静的听着,”“月光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己离开了茅屋。”)
(兄妹俩好像看到景象的句子:好像“面对大海……朝着岸边涌过来……”这也是写的《月光曲》的内容。仿佛“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浪汹涌的大海。”)这些句子都是兄妹俩的联想,从哪个词语来表明的? (好像、仿佛)
这些联想是由什么引起的?
(由“优美的琴声,清幽的月光”引起的联想。)
(4)有感情朗读第9自然段。个别读同桌互读,集体:读等形式,读后评议。
(5)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下来的?
(贝多芬即兴弹完第二首曲子心情十分激动,飞奔回客店连夜记录下(月光曲》。)
三、运用方法,课文。
1.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
2;运用回答课后1题中的几个问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提出不懂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以及《月光曲》所表现的内容,还再一次运用回答课后问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至于有感情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我们下节课学习。
四、课堂作业。
1. 作业本第3、6题。
2.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有感情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第4、5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选词填空
幽静恬静
①这个地方环境十分( ),所以星期天我常常喜欢一个人来这儿静静地看书。
②华姐性格( ),平时说话不多,就是笑,也是轻轻地。
清幽清秀
①杏梅同学中等身材,梳着两根短辫,人长得十分( )。
②淡淡的月光柔柔地洒下来,这江边的小树林里,似乎比白天更( )了。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指名接读全文,读后评议。
2.指导朗读贝多芬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第2—5自然段应怎样读?
(要读出兄妹俩个爱音乐,想听贝多芬的演奏,但又因为家庭贫困买不起入场券,哥哥心里难过,妹妹体谅哥,安慰哥哥这复杂的感情。)
(2)第6—8自然段,重点读好盲姑娘,贝多芬的话,体会应怎样读?
(自姑娘的话要读出愉快、赞美的语气。贝多芬的话充满激情,要读得热情、诚恳。)
(3)第9自然段,重点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应怎样读呢? (结合插图体会感情)
(月亮初升,读得轻而舒缓,当读到“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时,要加快速度和力度。读到“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时,语气又转为平静。)
听录音、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评议。
三、指导背诵第9自然段
1.谈谈怎样才能背得快? (谈谈背诵方法)
2.运用理清思路背诵。
(先写:皮鞋匠静静地听着”音乐;接着写皮鞋匠的还想象《月光曲》的内容:最后写“皮鞋匠看看他妹妹”,通过盲姑娘的神情想象《月光曲》的意思。)
3.练习背诵,自我试背,同桌互背,指名背,齐背。
四、全文。
1、轻声有感情朗读。
2、学习课文后,你觉得贝多芬是—位怎样的音乐家?
板书:同情劳动人民
五、课堂作业。
1、作业本第l 5题。
2、复述谱写《月光曲》传说的故事。(机动)
3、布置课外阅读。(读语文选学读本第16课《马头琴的传说》)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案4
教学目标
1.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
2.学习掌握“谱、莱”等9个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3.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体会由实在事物展开的适当的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体会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层次。
2.范读课文,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3.讲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说起月光,你一定会想起许多优美的诗句,回忆起许多与月光有关的故事或传说。这一课我们就看看《月光曲》是如何诞生的。【出示课件1:课题】(板书课题:月光曲)这篇课文很美,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自学课文,读后提问
(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提示:《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不是,是一个传说)
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懂得《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3.《月光曲》是个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
(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
4.结合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课件2】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5.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三、理解结构,引导分段
1.这一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这个传说?
3.那么课文可以分成几大段?
段意:①总的介绍。②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4.这是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你们听老师读课文。范读课文第二大段。
四、读后提问,分清层次。
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
2.第二部分按照贝多芬弹第一首和第二首为根据,分成两层。
出示【课件3】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
第一层:第2—6自然段
第二层:第7—10自然段
五、进入情境,体会内心
读讲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
1.指名读本段第一节。
2.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
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的画面:出示【课件4:相关图片】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3.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4.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请同学们联想。
5.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走进了茅屋。)
(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
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
(1)男女生分角色读。
(2)读后指导:
那有多好啊!这句话要把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弹琴的心情读出来。(板书:聆听谈话)
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出示【课件5】
男的( )地说
一个姑娘( )地说
同桌对读。
指名两人。现在让我们大家跟随贝多芬来到小茅屋的窗外听屋里的谈话。
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曲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票价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板书:同情)
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
(一支、微弱、正在、旧、瞎)
指点: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因为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9.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指名分角色读本段4、5两节的对话。
10.读后指导。
指点(结合示范):注意姑娘已经听得入了神,他是那样激动地说。
应该怎么读呢?要读好,首先要理解。
解释:纯熟就是技术高超而又熟练。
出示【课件6】重点指导: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技术这么熟练,感情表现得这么深,盲姑娘会想,这弹琴的人是谁?因此课文上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作出了判断,弹得这么好的,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您就是——
示范;练习朗读。
通过填充练习,小结课文。出示【课件7】
( )贝多芬走近( )茅屋,给一位( )( )姑娘弹琴,贝多芬的琴声使盲姑娘(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讲读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
2.总结课文、练习。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前后衔接,进入新课
1.从前课导入: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即兴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层。(学生自学)
二、感受情境,享受艺术
1.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钢琴曲呢?这个情景课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出示【课件8】(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这两个词的意思加在一起是清幽、幽静,都有寂静的含义。但清幽有秀丽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2.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学生各自准备,同桌两人对话。)
出示【课件9】例话: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3.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4.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学生自学。)
5.学生读写实的部分:出示【课件10】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读。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处写事实的课文,从内容上讲是连贯的。
6.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
(板书:好像……仿佛……)
7.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
学生自学课文分层次。
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
他们兄妹俩听着好像看到了这些美妙的画面。
8.用简易画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
(1)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自己也看到了课文上的一幅幅画面。老师轻声地慢慢地哼唱《月光曲》起始句,我们也好像看到了大海,还看到了什么?你们说,老师画。
(2)第一幅画面:月亮应该画在哪儿?为什么要画在海平线上?(理解水天相接)
边作画边指点:粼粼指水清。
指导想象画面: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板书:月亮升起)
(3)第二幅画面。
叙述: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板书:月亮升高)
微云是小云吗?从整个句子看,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儿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的,你们说老师画。(边讨论边画图,见右图)(板书:微波粼粼)
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再回到插图,进一步把学生带入情境)
(4)第三幅画面:
描述: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板书:卷起巨浪 波涛汹涌)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结合学生回答作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涌向岸边(见右图)
指点:可见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
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9.描述性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
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广阔自由的天地呀!
10.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
【出示课件11】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指点: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表现在哪里?(恬静的脸上。)
解释恬静:盲姑娘脸上是恬静的,表示心里很舒适的,很安逸的。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板书:月光照耀)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快乐得入迷了,时间比较长,程度比较深,忘掉了一切,就叫陶醉。
出示【课件12】指导读: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得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
11.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男生读写实部分。
女生读联想部分。
12.照应前文指点;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13.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他也很激动?(飞奔)。
贝多芬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低矮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又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这也表达了人民对贝多芬的爱。所以课文用《月光曲》做题目,是很有道理的。
三、满怀深情,激情描述
1.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哥哥或者妹妹,与贝多芬先生之间发生了这么一段故事,现在,贝多芬回旅馆了,你的心情怎样?
2.创造性描述:
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时,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么想?请你写一段话描述。
(板书:创作《月光曲》 感动)
出示【课件13】要求:
1.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贝多芬在追记时,眼前可能出现了什么景象,学习在写事中加入联想。注意用上好像、仿佛,引出联想的内容。
学生描述。
总结:
学习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
板书设计:
月光曲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案5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具有清新、激越的意境和优美、和谐的曲调。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课文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描写的事件中感情变化细腻,课文的主体部分描述了《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文章字里行间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是读懂的基础,充分读好文章的主体部分――描述贝多芬演奏《月光曲》的段落,理解《月光曲》所表达的内容、意境和感情则是学习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抓住重点段落,想像《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4.认识本课11个生字,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会正确书写并能正确运用本课写字表中要求写的11个字。
5.集体创作班歌。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书欲望
1.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简单介绍贝多芬。(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过渡语:贝多芬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月光曲》(板书课题)(播放《月光曲》片段)提问:听了乐曲,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就题提问,自主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提问。学生可能会提出:《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月光曲》表现的是怎样的景象?贝多芬为什么创作月光曲?……(老师依据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2.在学生提问后,同桌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每个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3.同桌,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不需统一问题,确保学生个性化阅读,但均需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带着问题自读自悟,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根据自己的体会做批注。
5.同桌交流。
6.个别提问。
(三)细读课文,探究创作原因
1.独立阅读。理出全文层次,找出重点部分。
(1)读:带着问题反复读有关段落;
(2)说:同桌说一说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特定环境中,创作出《月光曲》的;
(3)思:为什么在这种特定环境中贝多芬能创作出《月光曲》?
(4)悟:《月光曲》的创作说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总结出创作原因,说说《月光曲》的创作说明了什么。
3.鼓励学生根据描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的有关内容,大胆设计板书并交流。
4.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启发想像(在学生说出原因后,想像贝多芬会怎样想?)
(四)重点品读,体会乐曲的内容、意境和感情
1.默读第5~10自然段,感情朗读第9自然段(与同桌互读)
仔细品读文中对表达中心很重要的重点词句。如难以理解的词句,个人先联系上下文和通篇内容多读、多思、多悟,然后跟同桌交流。真正有难度的,教师要做必要的指点乃至讲解,如:“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路旁一所低矮的房屋里传出来”“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3.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表达对《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和感情的理解。(可以有感情地朗读,作画,描述……)
(五)配乐朗读,感受感情变化
1.自由朗读,揣摩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
2.师生配乐朗读,感受贝多芬创作过程中的感情变化,表达自己的情感。
(1)同桌互读、交流。
(2)教师范读、指导。
(3)配乐轻声读课文(自由读)。
(4)指名配乐朗读,全体感悟。
(六)自主学习生字
学生根据汉字的特点和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本课的生字编成练习题自己做或和同学交换做,做完后,同桌或小组交换检查。
(七)课外延伸,集体创作班歌
结合“初显身手”组织学生集体创作班歌。
1.依据“笔下生花”设计的内容互相交流,组织大家选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曲子。
2.讨论确立班歌主题。
3.小组合作填词。
四、案例点评
1.重视情感调动。《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也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中的人物和作者之间情感的碰撞与交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和思想变化,均以饱满的激情为基础。要确保学生的阅读质量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并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
2.激发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问题是创新的开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参与学习;带着问题去读书、思维、探究、交流,我们就应培养学生这样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3.重视学法引导与培养。要使学生从“读会”到“会读”,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设计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层次找重点,抓住重点品读体味,鼓励学生设计板书,设计作业,具体有形地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实践。
4.注意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通篇设计在突出以读为主的学习活动的同时,十分注意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综合素养的整体形成。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说、思、悟、写,进行全方位的语文实践。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案6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3、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并抄下来。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导语: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即兴创作了著名的《月光曲》,你们谁能把你了解的贝多芬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学生交流贝多芬的生平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读──组词语读:
莱 茵 幽 券 蜡 瞎 陌
盲 键 粼 缕 恬 汹 录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券:quàn(下边是“刀”不是“力”)
恬:tián(不念qià)
蜡烛:这两个字的.偏旁不一样。
幽的笔顺:
3、解词:(学生互相质疑、解疑)
幽静:幽雅寂静。课文中形容小路很偏僻,很清静。
陌生:生疏,不熟悉。
清幽:凄清而幽静。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
4、指名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
三、默读课文
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把自己的感受简单批注下来,同时画出自己的疑问。
1、学生独立默读,完成批注。
2、在小组中质疑、解疑,记下在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
3、在全班交流时提出问题,互相解答。
四、练习
出示练习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抄下来。
微弱的烛光 十六七岁的姑娘
清幽的月光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轻纱似的微云 雪亮的浪花
恬静的脸上 大大的眼睛
波涛涌汹的大海 美妙的琴声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案7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微波粼粼、霎时、一缕、汹涌、记录,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 -月光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4、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学习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习难点】
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从课文结尾入手)。
1、(《月光曲》音乐起)齐读课题:“曲”是什么意思?
2、从课文中你结识了谁?贝多芬是什么人?你怎么知道他著名的?(相机教学§1)
3、课文写了他谱写《月光曲》,那课文中还有哪一段和他创作《月光曲》没有关系?(相机教学最后一小节)
4、过渡: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还要连夜写下来?
二、直奔重点,体会乐曲的意境。
1、文章题目是《月光曲》,主要写的也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我备课时读了半天,你们刚才也说了不少,可是,文章交没有写《月光曲》这首曲子的琴声、节奏和旋律,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2、出示§9:(指名读课文)
(1) 这段写了什么?(大海和月光的变化)那怎么说是《月光曲》呢?
(2) 引导学生理解月光、大海变化的内容,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相机出示课件)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3) 分清事物与联想:
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是联想)是谁的联想?(读课文§9末)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呢?
(4)教师小结: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 -月光曲》。那么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呢?(在前面写上:柔和徐缓
有力快速
高昂激荡)
(5)系统练说:师开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按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 微波粼粼的联想,生接着说——
(6)是这样的音乐(指板书)引起了这样的联想(指板书)。这是我们的猜想,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这样的吗?想不想听一听?不过我想: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不一定象我们研究的'那样简单,可能在一片平静的大海中,也会偶尔跳起几个雪白的浪花,也可能在汹涌的浪峰之间有低沉波谷,是不是?这样,就使乐曲的旋律更丰富了。(音乐欣赏)
(7)想象练习:你听着这首曲子好象看到了什么?
三、追根溯源,了解人物的心境。
1、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学到这儿,你有没有什么新的疑问产生?(学生质疑)那么,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从何而来?带着问题自读第二至第八自然段:
2、学生分小组研读§2——§8
3、引导学生理解创作的源泉:
(1) 有感于知音:什么叫知音?从哪儿看出贝多芬遇到的是知音?这位知音特别吗?特别在哪儿?在贝多芬遇到知音的过程中,他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板书:一分触动
十分感动
万分激动
(2) 寄情于月光:他把这份感情寄托给了谁?(出示朗读第8小节)
4、现在你还认为《月光曲》是反映月光和大海变化的吗?(是反映贝多芬那天晚上和空兄妹俩接触的过程和他的感情变化的。)
★练说:
五、课外延伸:
1、教师: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让我们借助网络去感受贝多芬的音乐魅力。
2、(点击网络)介绍:他的乐曲热情激昂,像一团熊熊的烈火,迸发着炽热的激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学习,你结识了谁?对他有哪些了解?
2、背诵《月光曲》的内容(§9)(伴《月光曲》)
二、写作迁移:
1、分清课文中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联想到的事物?
2、写作练习:给《荷花》这一段加上适当的联想:
多美的荷花啊!碧绿的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式各样异,争奇斗艳。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荷叶后面,一只蜻蜒在上边飞来飞去。
3、组织交流。
三、巩固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指读
2、引导学生从汉字的构字规律对字词进行分析比较。
3、理解词语的意思。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月光曲》教案(精选13篇)09-14
小学五年级语文《月光曲》教案04-11
《月光曲》教案05-16
月光曲的教案05-15
《月光曲》教案05-26
月光曲教案03-10
《月光曲》的教案06-02
月光曲的教案06-19
《月光曲》的教案09-11
月光曲语文导学案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