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雷雨教案范文汇编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雷雨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雷雨教案 篇1
1、教师活动:
(1)发问:“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作者的补充很重要,那么,当周朴园后来得知侍萍被赶走,有没有行动呢?
(2)投影展示情境三周朴园的几段话。
周朴园: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周朴园: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祢补我的罪过。
(3)、预设问题,分组讨论:这两段话你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
(4)对学生讨论给以肯定评价,明确周朴园的怀念确实是出自内心的需要,不能因动机的自私而否定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真实性。
2、预设学生行为:学生热烈讨论,辩论的'很激烈。
3、设计目的:使学生通过讨论明白“周朴园的怀念确实是出自内心的需要,不能因动机的自私而否定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真实性”。
雷雨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及训练重点】
1、识记理解“涔涔”“郁热”“昧心”等词语及文学常识。
2、了解作品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特点。
3、 体会戏剧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情节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教学过程 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作者作品简介
2、分角色朗读
3、理解课文节选部分的矛盾冲突
4、课堂讨论:周朴园爱鲁侍萍吗?
一、导入
简介作者及《雷雨》的大致情节
二、速读
理清人物关系及矛盾冲突
填图练习
三、讨论
课后练习二: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为什么?
四、课堂活动:辩论
正方:一二组——周朴园爱鲁侍萍
反方:三四组——周朴园不爱鲁侍萍
[通过辩论,疏通“重逢”一节的情节脉胳,赏析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总结要点:
1、 周朴园曾经喜欢过,甚至爱过
2、 他始乱终弃的原因(性格特点、阶级特性)
3、 周朴园的人物性格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阅读赏析“斗争”一场
2、 归纳人物性格及主题
3、 课堂练习
一、阅读赏析“斗争”一场
讨论
1、周朴园有没有顾父子之情,为什么不顾?
2、剧中通过鲁大海的话交代了什么?
3、侍萍为什么不认儿子周萍?
二、讨论总结人物性格
1、周朴园: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虚伪的反动资本家。
2、鲁侍萍:
3、学生自己归纳鲁大海的人物性格。
三、讨论
剧本为什么以“雷雨”为题?
四、归纳主题
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的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提示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
家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20年代中国的社会现实。
五、课堂练习
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让学生自己找印象深刻的句子,加以分析讨论。教师可点拔
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台词中能表现人物心理的句子。)
【板书设计 】
(第二课时)
戏剧语言的特点
——《雷雨》人物语言及性格分析
罗桂根
一、本课时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戏剧语言(主要指人物语言)的一般特点:
1、普遍了解个性化语言 (cba)
2、进一步了解潜台词(ba)
3、再进一步掌握动作语言和前两种语言的运用(a)
(c-b-a为能力要求层次)
二、戏剧语言的种类
1、舞台语言:
除人物语言之外的所有语言,包括舞台说明,背景介绍,人物动作、神态描写,旁白、画外音以及其他叙述语言等。
2、人物语言---
三、戏剧人物语言的主要特点
1、高度个性化---
2、丰富的潜台词---
3、富于动作性---
四、什么是个性化语言?
个性化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符合并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即什么人说什么话;听其声则知其人。个性化语言,是刻画人物达到合理性、真实性的重要手段。
例:
葛朗台---
鲁大海---
守财奴的语言
“得啦,孩子,你给了我生路,我有了命啦;不过这是你把欠我的还了我:咱们两讫了。这才叫公平交易。人生就是一件交易。… … ”
“啊,是真金!金子!这么多的金子!有两斤重。啊!啊! … … ”
(什么性格?)
鲁大海的语言
1、p102
鲁大海 可是你们完全错了。 …
2、p103
鲁大海 (看合同)什么?(慢慢地)他们三个人签了字? ……
3、p104
鲁大海 (如梦初醒)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
(什么性格?)
周朴园、鲁侍萍性格分析
个性化语言举例(一)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个性化语言举例(二)
周朴园 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 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朴园 (由内衣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侍萍接过支票;把它撕了。
周朴园 侍萍。
鲁侍萍 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五、什么是潜台词?
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意思。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例:
水生嫂:“你总是很积极的。”
日常生活中:
潜台词分析(一)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 )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
潜台词分析(二)
周朴园 那个小孩呢?
鲁侍萍 也活着。
周朴园 (忽然立起)你是谁?
( )
鲁侍萍 我是这儿四风的妈,老爷。
周朴园 哦。
潜台词分析(三)
鲁大海 (挣扎) 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 萍 (向外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 )
周 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 )
一、潜台词练习
(P93标明序号)
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1)
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 亲戚?②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③
周朴园 怎么?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④
A、①你这样狠毒,哪管我母子死活。 ②哪是什么亲戚,别骗人了。 ③她还活着,就在你面前。 ④看你现在怎样对待她。
B、①她现在与你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②根本就无所谓什么亲戚。 ③她没有死,现在就立在你面前。 ④那次她母子被人救起了。
C 、①你只管剥削人的大事吧。 ②你真的是她的亲戚吗? ③谁需要你给她修坟墓? ④你现在打算怎样对待她?
D 、①你哪有心思管我们的事! ②你哪配做她的亲戚! ③人活着,就在你面前! ④你怎么不认识我?( )
六、什么是动作语言?
动作语言也叫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它不是静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内在力的体现。
例:
繁漪在第二幕结尾与周萍的对话---
动作语言示例
繁漪 (冷笑)小心,小心!你不要把一个女人逼得太狠心了,她是什么事都做的出来的。( )
周萍 我已经准备好了。( )
繁漪 好,你去吧!小心,现在(望窗外,自语,暗示着恶兆地)风暴就要来了! ( )
动作语言分析(一)
1、p90
鲁侍萍 哦,——老爷没有事了?( )
周朴园 (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 )
2、p91
周朴园 哦,很远了,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鲁侍萍 说不定,也许记得的。( )
3、p92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我到认识一个姑娘姓梅的。( )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
二、动作语言练习
1、p94
鲁侍萍 我前几天还见着她!( )
2、p94
鲁侍萍 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 ( )
3、p95
鲁侍萍 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泪要涌出。)( )
周朴园 啊,你顺便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衫也捡出来。( )
小结
什么是个性化语言?
什么是潜台词?
什么是动作语言?
通过分析使我们一方面加深对作品人物、主题的认识,另一方面体会到戏剧语言的特点和魅力,希望能够自觉的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三、写作练习(3选1)
1、先确定一个人的性格或身份,然后写他的语言,要求个性化;
2、写出下列两组人物不同的语言:
(1)、做教师的父亲和没有文化的妈妈希望你认真读书,他们分别对你说---
(2)、高考落榜,悲观者和乐观者的神情和语言:
3、设定一个场景,写一句包含多重意思的话(潜台词):
课后作业
(周记)
编一个小剧本:
1、以巴尔扎克得《守财奴》为脚本,自选一个片断(如抢夺梳妆匣、诱骗继承权),以剧本的形式改编。
2、把《一碗阳春面》改成话剧。
雷雨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认识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3、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教学难点
在读中感悟想象雷雨前后的景物特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文中图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第 一 课 时
一、 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
(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揭示课题,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老师巡视,有重点地对读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认读词语卡片。(黑沉沉、乱摆、迎面扑来、彩虹、蜘蛛、蝉、越来越响、垂、压)
3.生字组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a.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b.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c.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d.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4.同桌相互听读课文,一人读一段,在读中巩固识字,学习新词。
三、朗读感悟,理清文脉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老师引读。(雷雨前: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忽然一阵大风……哗,哗,哗,雨下起来了……雨停了……)
3.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时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后的景象,分别在书上做记号。
4.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分别读好这三个部分,用心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5.分组朗读,老师随机指导。
四、小结
第 二 课 时
一、默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二、分段读议
1.雷雨前:指名朗读,读后说说,雷雨前,我们看到了什么景象?
老师小结归纳: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2.雷雨中:指名朗读,读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雷雨时的景象。
老师小结归纳:雨声和雷声从大到小,天色由暗到亮,空气清新
3.雷雨后:齐声朗读,感受雨后的美景。
三、填词比较词句
1.雷雨前: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____________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_________下来,逃走了。蝉一声也不叫。
2.雷雨后:一条彩虹__________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_____________在网上。
比较“压”“挂”“垂”“坐”四个字的用法,体会这四个字用得确切之处。
四、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和要求会写的字,指名、集体认读。
2.同桌交流记字方法,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重点指导垂、逃、越的写法。
五、 课外延伸
留心观察天气变化,写一篇观察日记。
雷雨教案 篇4
1、教师活动:
(1)、发问:此时,大家眼里看到的是一个爱得深、痛得切的、是一个“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周朴园。不过,随在剧情的发展,周朴园的形象又是怎么变得复杂起来的呢?
(2)投影展示情境四周朴园和鲁侍萍的一段对话。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朴: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不是我要来的。
朴:谁指使你来的?
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3)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互相点评。
2、预设学生行为:学生分角色朗读,互相点评。
3、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的能力,分析感悟语言的能力。
十一、提供鉴赏人物的第四视角
1、教师活动:
(1)、投影展示揣摩人物语言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语境品读、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探究舞台说明、借助心理学分析法。
(2)、请学生根据上述方法讨论情境四中周朴园大变脸的原因,反映了人物当时怎样的心理?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作出评价,给以鼓励,明确此时的周朴园灵魂已被物质利益占据了统治地位,原先对侍萍的情感已被自私、残酷取代。虽然周的语言对侍萍而言是巨大的伤害,但是非常符合周的身份和心理特征的。如果周和鲁相认、抱头痛哭,那是有违人性发展的,是不可想象的。
2、预设学生行为:学生组成6人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交流。
3、设计目的: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周朴园的身份和心理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
雷雨教案 篇5
一、目的
了解戏剧文学作品的特点。
分析剧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认识旧中国封建性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
二、重点
了解戏剧文学作品的特点。
分析剧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难点
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方法
解读、鉴赏、分析
五、过程
【一】 结构分析
明确
节选的这一部分以鲁大海出场为界,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写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
这一部分又以侍萍说明自己的身份为界,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主要写过去的矛盾。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揭露周朴园的冷酷。
第二层,写他们现在的矛盾。通过周朴园认出侍萍后态度的变化,暴露周朴园的伪善面目。
第二部分,写周朴园和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会面。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揭露周朴园贪婪、冷酷的本性,反映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反抗斗争。
【二】主题思想
这本剧本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二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20年代中国社会现实。
【三】写作特点
对话个性化是这个剧本的突出特点。
人物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份,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在用词和语气处理上,也都相应地有所变化。比如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周朴园由未认出侍萍打听30年前梅小姐的情况,到认出侍萍始而惊愕,继而威吓,进而以钱封口,用词和语气前后有很大的变化,充分显示出当侍萍已死去不再威胁他的地位、声誉时,他可以不忘掉她,一旦侍萍站在面前,他的资本家的本来面目就暴露出来了,他对当年侍萍的怀念都服从于作为资本家的他的利益了。又如鲁侍萍对周朴园,开始尽量克制,显得平静,等到周朴园露出真相,她就悲愤加交地斥责,充分显示了她刚强、自尊、质朴的性格。另外,面对周萍打鲁大海,侍萍欲言又止,随即改口的一段话,把她当时的痛苦、愤恨、失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是又一特色。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把现在和过去交织起来,推动剧情的发展。许多人物之间都有双重关系——周朴园与鲁侍萍既同居又是主仆关系,周朴园与鲁大海既是父子又是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周萍与鲁大海既是兄弟又是资本家少爷与工人的关系,周萍与四凤既是兄妹又是恋人、又是少爷与女仆的关系等等。这种人物间复杂的关系使剧情紧凑,起伏跌宕,吸引读者,同时具有深刻广泛的社会意义。
【四】作业; 主要人物周朴园和鲁侍萍性格分析
雷雨【三】
一、目的
了解戏剧文学作品的特点。
分析剧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认识旧中国封建性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
二、重点
了解戏剧文学作品的特点。
分析剧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难点
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方法
解读、鉴赏、分析
五、过程
【一】主要人物周朴园和鲁侍萍性格分析
在这一幕出场的四个主要人物中,周朴园和鲁侍萍性格比较复杂,不易把握,这是学习中的难点。认识周朴园是一个既有地主阶级某些特点,又有资产阶级某些特点的封建性很强的资产阶级人物,同时又不能只是着眼于其阶级属性,而忽略其作为一定阶级的人的性格的丰富性;特别是他对侍萍的感情是复杂的,他确曾“爱”过侍萍,侍萍被赶走后他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不能因为他见到侍萍后的惶恐暴怒而否定他对侍萍怀念的`某种真实性和特殊的赎罪心理,当然也不能因为他以往对侍萍的怀念而否定他与侍萍见面时的自私与冷酷。要认识到,周朴园思想行为的变化,正是他“这一个”人物的思想性格在彼时彼地和在此时此地的特殊表现。
鲁侍萍的行为多次出现悖谬。如与周朴园不期而遇时她欲去还留,对自己的身份始隐终露,在周萍面前两度“失言”,几乎暴露母子关系。这些现象学生理解起来都会感到困难。学习中要努力探入侍萍心灵深处,把握其性格中的悖谬机理,从而更准确地领悟这一性格的丰富内涵。
【二】 破折号的用法是:(1)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2)标明话题的突然转变,(3)表示语音的中断延长,(4)表示事项的列举分承。
请选出对下面八句话中破折号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 ]
①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②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③周朴园 不许多说话。(回头向鲁大海)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④周朴园 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⑤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
⑥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⑦周朴园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
⑧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需要寻求适当的地点——矮树、篱笆、灌木枝等——蜕掉身上的皮。
A ②③⑦⑧ㄧ④⑥ㄧ①ㄧ⑤
B ③⑦⑧ㄧ②④⑥ㄧ①ㄧ⑤
C ②④⑦⑧ㄧ③⑥ㄧ①ㄧ⑤
D ③④⑦⑧ㄧ②⑥ㄧ①ㄧ⑤
【答】B
雷雨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随着轰隆隆的雷声,夏天的脚步渐渐朝我们走来。虽然夏天是炎热的,但对孩子们来说,一切是那样的惬意,那样的令人惊叹不已。为此我们开展了“夏天真有趣”的主题活动,让幼儿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感知、欣赏夏天里的一切,让他们过一个快乐的夏天,从中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
活动目标
1.理解歌曲内容,学会演唱歌曲,并唱好切分音。
2.能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两两结伴演唱。
3.了解夏天的雷雨和闪电。
4.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录有闪电、雷、雨声的视频课件,音乐《夏天的雷雨》。
2.在活动前引导幼儿观察雷雨前后的自然现象。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一)播放雷、闪电、雨声, 引起幼儿对夏天雷雨的回忆。
(二)提问:这是什么声音?发生了什么事?
(三)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看到过的雷雨现象。
(帮助幼儿回忆再现夏天雷雨的现象,为下面学习歌词做好铺垫。)
二、欣赏、熟悉歌曲
(一)播放歌曲《夏天的雷雨》MP3,幼儿欣赏歌曲。
(二)再次播放音乐后,教师用“问一问,幼儿答一答”的句式,帮助幼儿熟悉歌词。
(三)幼儿以问答方式朗诵歌词。
三、演唱歌曲
(一)教师跟随音乐朗诵歌词,并示范演唱。
(二)播放歌曲《夏天的雷雨》MP3,幼儿跟唱,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注意:1.唱“一闪闪”“哗啦啦”时,用响亮的跳音。
2.唱“轰隆隆”时,声音要大而有力。
3.幼儿演唱歌曲2-3遍。
四、表演歌曲
(一)请幼儿尝试在演唱的过程中根据歌词内容创编简单的“闪电、打雷、下雨”的动作。
(二)幼儿尝试两两结伴,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演唱。
(三)引导幼儿有表情地演唱。
两两结伴演唱,有表情地演唱,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创造性地根据歌词内容表现夏天的雷雨,使每个孩子有表现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教学反思:
在音乐欣赏方面我有一个特别深刻的体会就是无论聆听什么类型的音乐都要给幼儿留有一个想象和发展的空间。音乐有内容,但没有固定的内容。因此,音乐实践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可避免的带有实践者的个性特征。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一定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而是要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去引导幼儿去主动的聆听和欣赏。对于某一音乐作品如何理解,对于一首歌如何表现,我们都应鼓励孩子有不同的感受结果,有更多的表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音乐教育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张扬和发展。
雷雨教案 篇7
训练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留心工观察事物的习惯。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雷雨前、雷雨前、雷雨前的景象。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初步认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变化的特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这句是什么意思?
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要读正确
1、自己轻声试读课文。要把带注音的生字读准确,并多读几遍;再把句子读通顺。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字音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3、用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纠正丢字、添字和读破词、破句的现象。
三、图文结合,感知全文
1、出示雨前,雨中和雨后的三幅图成“品”字形。学生思考:
①哪幅画是雷雨前的情景,雷雨前的情景是怎样的?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这一部分?
②哪幅画是雷雨时的情景,雷雨时的情景是怎样的?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这一部分?
③右下方的图与最上方的图有什么不同,多了什么,少了什么?
2、学生反馈。
四、体会词旬,感情朗读
第二课时
目的:
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一、复习旧知
1、自由读课文。
2、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雷雨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怎样?
二、学习生字
1、学生自己识记生字。找出最难识记的生字,想想用什宁法识记。
2、学生反馈,教师指导点拨。
(1)分解部件法识记。
(2)写笔顺法识记。
三、指导书写
1、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自己练写生字,再与范字作比较。
3、选出自己认为写得较好的字参加小组评比。
四、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第三课时
一、在正确的音节下面“一”。
二、写笔顺。
压
网
越
三、比一比.组成词。
压( ) 逃( ) 越( ) 虹( )
庄( ) 桃( ) 趣( ) 红( )
渐( ) 同( ) 乱( ) 雷( )
见( ) 网( ) 话( ) 雪( )
四、按要求填空。
五、照样子写句子。
1、乌云压下来。(黑沉沉地)
2、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渐渐地)资料提供者:
雷雨教案 篇8
【课前透视】
本文以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激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深刻体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自然的热情。
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另外教材又配有两幅直观的插图,利于图文对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学中应牢牢抓住这两方面的优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观察图画,进行图文对照入手,沟通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或插图及雷声录音。
2、有条件的可课布置学生观察雷雨这一自然现象。
3、收集描写雨景的文章或段落。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课件展示:同学们,你们见过下雨吗?说说你们自己的亲身经历。那么今天课件中又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呢?(出示课件展示雷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谈观看的体会,相机板书课题:雷雨 。
2、引发想像:教师播放雨前和雨时的两段音像资料(风声、雷声、雨声),启发学生闭目想像。听着这两段录音,你们都想像到了什么?相机出示文中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像把两段录音和插图进行正确搭配。教师板题。
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雷雨可以说是学生记忆中的一个影像。采用多媒体组合的方式,营造了教学氛围,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学文情境,把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融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对话平台
一、自学
1、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
2、学习生字压、乱、垂、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扩词。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进行识字方法的交流,促进学生丰富识字经验。如:用动作记住 :压 垂;用换偏旁记住虹等。
3、利用生字卡片进行同桌互检。也可设计识字游戏巩固生字的认读。如:开火车读、摘果子等。或引导学生找出这个字在文中的那句话,结合文中的句子朗读进行巩固。
4、小组读课,互相正音,评价。
5、全班合作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把课文真正交给学生,组织他们在读中发现,在自学互动中交流识字的方法,丰富识字经验,激发了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进而提高了自主读书的能力。
二、细读
1、范读,引导学生谈谈听读的感受。启发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进而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
2、学生再读课文,试着把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三个部分划分出来。
3、图文对照读,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和课文语言的简炼。
4、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读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同样也是重要方法和手段。坚持以读为本的进行设计,有效地突出了读的目的性、层次性,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多形式和多次数的读书活动中,理清思路,感受语言,体会情感,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和体验。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生归类分析字行,说发现)
如:虹、蜘、蛛、蝉都是虫字旁,书写时要注意扁口上宽下窄;压、逃、越都是半包围构;彩字右边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垂字上边的撇要写得短而平,下面的横逐渐加长,最后一横又要缩短等。
2、教师范写学生认为的难点字,边写边强调注意的重点笔画。
3、 学生临写,同桌交流评价。对照总结之后,再进行书写,写得好的全班展示。
由于文章篇幅较短,所以把整课的写字任务安排在这一课时,集中时间和精力。引导观察,分类指导,突出了重点,促进了学生自主写字能力的提高。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回顾
1、读写上节课学习的字词。利用生字卡片或课件等形式,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
2、分段读文,回忆课文内容。
字词的掌握、读书的水平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基础。课堂教学要追求创新的同时,更要兼顾的是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扎实训练。
二、研读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划分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三部分内容,进行合作读书。思考:你认为这个部分写得怎么样?结合文中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由。
2、交流读书感悟的情况;教师相机点拨。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互相提问题。
如:描写雷雨前的部分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 黑沉沉写出了什么?能把它去掉吗?为什么?压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认为该怎么读这句话?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该怎么读才能体现天气骤然变化?
描写雷雨中的部分,为什么用3个哗?该怎么读这3个哗? 两个渐渐地说明了什么?等等。
这一过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组内充分交流互动,教师的相机点拨与学生提出问题相结合,在读中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观察的细致,描绘的生动形象。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三、诵读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练习
1、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雨越下越大。__越__越__。
2、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了,( )也( )了。
3、照样子写词语:黑沉沉( )( ) ( )
五、拓展
1、你还读过其他描写下雨的文章或段落吗?把自己收集的材料在组内或全班交流。
2、观察一个自然现象,写一篇观察日记。
促进学生积累,引导观察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雷雨教案 篇9
1、教师活动:
(1)投影展示情境一,让学生通过课文节选的第一场戏——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中的语言入手,来把握周朴园的复杂个性。
朴: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朴: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朴: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朴: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哦,好地方。
(2)预设问题,分组讨论:体验“我们”在表意上的作用?通过贯穿全戏
的时间概念“三十年前”(让学生找出第一场戏中“三十年前”共出现12次)来深入了解周、鲁两人特殊的关系。
(3)投影展示曹禺在序幕中明确写出的人物关系表。
周朴园--某煤矿公司董事长,五十五岁。
周繁漪--其妻,三十五岁。
周萍--其前妻鲁侍萍生子,年二十八。
周冲--繁漪生子,年十七。
鲁贵--周宅仆人,年四十八。
鲁侍萍--其前妻,某校女佣,年四十七。
鲁大海--侍萍与前夫周朴园之子,煤矿工人,年二十七。
鲁四凤--鲁贵与侍萍之女,年十八,周家使女。
(4)预设问题,分组讨论:从这表中你能看出什么奥妙吗?那作者为什么
反复强调30年前,难道是作者记错了吗?
2、预设学生行为:阅读情境一两人的对话,找出对话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三十年前”,结合老师提供的人物关系表的阅读资料,运用教师介绍的方法分组讨论分析周朴园的形象,对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感情纠葛有个整体把握。
3、设计目的:使学生能通过提取关键词语“三十年前”对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感情纠葛有个整体把握,并培养学生从表格图形中获取主要信息的读表能力。
六、提供鉴赏人物的第二视角
1、教师活动:
(1)、投影展示佛洛伊德的格言,凡是你不想记忆的东西,你总是会忘记的.。——(奥地利)弗洛伊德
(2)提示学生可用心理学分析法来说明周、鲁确实存在过真实的爱情。他们对话中反复出现的是“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概念,并不是作者记错了,而是更逼真了人物的心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语言的高超。
2、预设学生行为:在明确周、鲁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时,学生自然明了“无锡为什么是个好地方”的“好”是有着特定内涵的,从而对两人的感情纠葛及周朴园多情的一面有更深的把握,佩服作者语言的高超。
3、设计目的:使学生感悟周、鲁爱情的刻骨铭心,沉浸在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中,分析周朴园多情的一面。
雷雨教案 篇10
设计思路:
随着轰隆隆的雷声,夏天的脚步渐渐朝我们走来。虽然夏天是炎热的,但对孩子们来说,一切是那样的惬意,那样的惊叹不已。为此我们开展了《热闹的夏天》的主题活动。让幼儿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感知、欣赏夏天里的一切,让他们过一个快乐的夏天,从中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
歌曲《夏天的雷雨》是主题背景下的一个音乐活动,这个内容来源于生活,为幼儿所熟悉,这为幼儿结合经验理解歌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歌词生动、形象,采用了问答形式描述夏天雷雨的特征,第一段为问句,第二段是答句,问句结构相同为幼儿学习、记忆歌词提供了可能;歌词中的拟声词“一闪闪”、“轰隆隆”、“哗啦啦”可以让幼儿体验到雷雨声在音乐中的震撼力。中班幼儿对歌唱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唱自己熟悉的歌曲,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在教师提示下也能尝试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演唱歌曲。 活动目标:
1.理解歌曲内容,学会演唱歌曲。
2.能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两两结伴演唱。
3.了解夏天的雷雨和闪电。
活动准备:
1.录有闪电、雷、雨声的磁带、歌曲《夏天的雷雨》录音磁带、幼儿用书《夏天的雷雨》
2.在活动前引导幼儿观察过雷雨前后的自然现象。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播放雷、闪电、雨声, 引起幼儿对夏天雷雨的回忆。
2.提问:这是什么声音?发生了什么事?
3.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看到过的雷雨现象。
(帮助幼儿回忆再现夏天雷雨的现象,为下面学习歌词做好铺垫。)
二、欣赏、熟悉歌曲
1.播放歌曲《夏天的雷雨》录音磁带,幼儿欣赏歌曲。
2.再次播放音乐录音后,用“教师问一问,幼儿答一答”的.句式,帮助幼儿熟悉歌词。如:教师问:天空中一闪闪,什么光发亮?幼儿答:一闪闪,一闪闪,闪电光发亮。
3.幼儿 以问答方式朗诵歌词。
三、演唱歌曲
1.教师跟随音乐朗诵歌词,并示范演唱。
2.播放歌曲《夏天的雷雨》录音磁带,幼儿跟唱,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注意:(1)唱“一闪闪”“哗啦啦”时,用响亮的跳音。
(2)唱“轰隆隆”时,声音要大而有力。
(3)幼儿演唱歌曲2——3遍。
四、表演歌曲
1.请幼儿尝试在演唱的过程中根据歌词内容创编简单的“闪电、打雷、下雨”的动作。
2.幼儿尝试两两结伴,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演唱。
3.引导幼儿有表情地演唱。
(两两结伴演唱,有表情地演唱,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创造性地根据歌词内容表现夏天的雷雨,使每个孩子有了表现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雷雨教案】相关文章:
雷雨教案模板《雷雨》教案02-22
《雷雨》教案03-07
《雷雨》教案11-15
雷雨教案范文 雷雨教案详案11-14
雷雨教案06-25
雷雨教案范文06-09
《雷雨》教案范文04-25
雷雨教案范文06-05
课文《雷雨》教案02-22
《雷雨》教案优秀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