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课文教案

时间:2022-11-07 20:36:55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语文课文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课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语文课文教案(精选15篇)

三年级语文课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积蓄、胜利、哆哆嗦嗦、信心十足”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课文,体会鼓励与支持对于人的成长的重要作用,同时,体会到对于我们自己能做的事情,应该自己完成,不要依靠别人的帮助。

  3、感受小男孩儿勇于进取的精神,让学生从小学会自立,做生活的强者,学会自己克服困难。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课文揭示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奶奶和妈妈的话的不同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一次》这篇课文。(大家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一说课文讲了谁的第一次的什么事?(学生回答)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一个不满一周岁,走起路来两只小脚还不听使唤,老是哆哆嗦嗦的小男孩儿是怎样等上台阶的呢?让我们一起打开书,出声地朗读课文,找到描写小男孩儿登台阶的语句。

  三、抓住主线,感悟内容

  1、第一次登台阶(3自然段)

  (1)谁来读一读第一次登台阶的句子。(指名读)想一想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学生汇报。

  (3)感受困难。

  A、同学们台阶的高度也就20厘米,对于我们来说困难吗?(学生回答)可对于小男孩儿来说却不容易,对于他来说有哪些困难呢?

  B、学生汇报。

  C、体会“孩子小”。

  哪些词句突出了孩子小?(圆胖胖的小腿、不听使唤、哆哆嗦嗦)重点理解“哆哆嗦嗦”。哆哆嗦嗦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此刻小男孩在想些什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他是个小男孩儿,长着两条圆胖胖的小腿,此刻着两条小腿却怎么也不听使唤,老是哆哆嗦嗦的……”。

  D、体会“台阶高”。

  找到写“台阶高”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你的感受。指导读出台阶的高。

  E、面对这些困难小男孩儿退缩了吗?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相机板书“信心十足”。

  (4)同学们,小男孩有面对着这么多的困难,可他登上台阶的愿望却十分强烈,而且信心十足。让我们再来读一读他第一次登台阶句子,看看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学生回答)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登台阶的经过,首先是“抬”,接着是“踩”,然后是“站”(“抬、踩、站”并相机板书)指导学生读“瞧,那只穿着漂亮袜子的小脚已经抬了起来,踩在了人行道的边沿上,但小男孩儿还没有下定决心登上第二只脚,又那么一会,他就那么站着,站着……”看到他抬起了脚,你内心有什么感受?(高兴、惊奇、兴奋、担心)他没有下定决心又该怎么读?

  文中第二次出现省略号,从这个省略号你能想到什么?如果你是这个小男孩儿此刻你会想些什么?重点理解“积蓄力量”。

  体会出小男孩不放弃,在积蓄体能,仍然执著的要登上台阶。)指导学生读“他似乎在积蓄力量,既不前进也不后退,只是固执地注视着自己的前方。”此刻他会看到什么?并相机板书“积蓄力量”。

  2、正是有了十足的信心和不畏困难的精神,小男孩又一次的踏上台阶。

  (1)请大家齐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读后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回答)

  我们再来看看他这次等台阶的经过。首先是“踏”,接着是“提”,然后是“站”。(“踏、提、站”并相机板书)指导学生读“小脚又一次踏上了人行道,另一只脚也费力地提到了空中,这回可真是憋足了劲。终于,两只脚都站到了人行道上!”

  (2)体会小男孩的力量从哪里来?

  A、自己强烈的愿望,十足的信心,失败后的积蓄力量。

  B、除了这些还有什么?齐读课文的4、5自然段,你有什么体会?

  C、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一定都遇到过类似的事情,那么你觉得是奶奶的方法和妈妈的,哪一个对你来说更合适?(引导学生学会自立,自己克服困难。)同学们,其实老奶奶的帮助和妈妈的鼓励都是对小男孩儿深深的爱,在生活中我们离不开别人的帮助更离不开别人的鼓励。但我们的家长并不能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所以,我们遇到困难时就应该学会勇敢地去面对,大胆地尝试,自己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3)导读:终于,两只脚都站到了人行道上!

  A、因为小男孩儿登上台阶的信心十足,所以他——学生读“终于,两只脚都站到了人行道上!”

  B、因为小男孩儿在经历了一次失败后又不断地积蓄力量,所以他——学生读“终于,两只脚都站到了人行道上!”

  C、因为有了奶奶的关心和妈妈的鼓励,所以他——学生读“终于,两只脚都站到了人行道上!”

  (4)同学们,小男孩这两只小脚踏上的不仅仅是普普通通的台阶,学生读——这也许是孩子一生中拿下的第一个高地,小胖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容。你有什么体会?

  四、知识拓展,联系实际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也遇到过一些困难,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解决的吗?(学生回答)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小男孩儿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学生回答)

  五、总结收获,情感升华

  同学们,成功只属于坚持不懈,不畏困难,大胆尝试的人,让我们像文中的小男孩儿一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做生活中的强者,让我们的每一个“第一次”都格外精彩。

三年级语文课文教案2

  教学设想

  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古文,尝试背诵。结合注释、插图和想象理解寓言内容,懂得不要心存侥幸,不要不劳而获,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题解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另一则寓言,出示图片,指图示意生读课题。

  2、板书课题,理解株和题目的意思。

  (1)伸出小手一起写课题。

  (2)理解词义及题目:株什么意思?指图,这就是树桩子,树被砍去留在地面的部分。

  守株待兔什么意思?大声朗读课题。

  3、了解作者:

  《守株待兔》是谁写的?(韩非子,姓韩名非,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战国末期的哲学家、政治家。)

  4、了解学生对故事的掌握情况。

  指课题,在此之前,谁听过、看过这个故事?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吗?

  二、初读课文,读出韵味

  1、读易错的句子

  师:读好字音断好句是关键,能读好吗?考考大家

  (1)折颈而死指名读红字,大家读,说字意

  (2)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读好断句

  指名读句

  出示标有断句的句子:这句话应该这样读,自己试试

  指名读,大家读:为什么这样读,一会理解了咱们就明白了。

  学会生字:

  学“耒”:生谈了解,出示图片师介绍,回忆带有耒部的字

  学“冀”:找出与冀易混的字“翼”,说出不同

  师介绍两个字的字源来历

  (3)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指名读,大家读)

  过渡:把这三句放到文中好好地读一读。

  2、读出韵味

  自由练读

  指名读(到前面读)

  三、理解句意,感悟道理

  过渡:课文读好了,下面咱们得好好地来了解一下这个小故事。

  1、结合注释理解句意

  2、交流理解

  交流第一句

  (1)指名说:先读原句,再说意思

  (2)生质疑不理解的词

  (3)巩固走的意思

  出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生说走的意思,回忆含有走的句子

  古文中走是跑,那哪个字是走的意思呢?

  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4)想象画面

  过渡:一只兔子跑得非常快,砰,撞在树桩上,撞断脖子死了。被谁看到了?(种田人)种田人看到装死的兔子怎么想怎么做的呢?结合图片和提示看谁能绘声绘色地讲出来。

  生自由练说

  指名说

  过渡:白白得到一只兔子,还美美地吃一顿,种田人有了这次意外的收获后,第二天他是怎么做的呢?谁能用书上的话来回答

  交流第二句

  说句子意思

  想因的意思:为什么种田人释其耒而守株?

  小结:一个因字不仅说出了释其耒而守株的原因,还把一二两句很自然地连接起来了。所以在因后停顿。古人中一个字往往表达一个意思。再读读这句,注意停顿

  导读这一句:

  因为白白捡到一只兔子,所以他……

  因为没费一点力气就得到一只兔子,所以他……

  结合插图想想种田人是怎样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的?

  生自由回答

  像他这样什么也不做,一心守着树桩子,满脑子都是兔子来撞死,你能用一个词形容种田人吗?把这个词放到句子试试。出示:他这是:

  教师板书:白日做梦痴心妄想坐享其成不劳而获心存侥幸

  交流第三句

  结果会怎样呢?生自由答,引导读书上句子

  适时板书:一无所获为宋国笑

  看板书小结、过渡:看来,种田人守的不只是树桩子,还守的是自己的白日做梦……(生看板书回答),他等来的不是兔子,反而是一无所获,为宋国笑。你嘲笑他吗?为什么?

  3、感悟道理

  生谈自己的理解

  出示格言等引导理解:想到我们平时积累的格言、歇后语之类的话了吗?出示:

  生自由读读,理解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你就是种田人的邻居,你打算怎么劝他?可以用上这些格言。注意称呼。(必要让学生先说说怎样称呼)

  生动笔写劝诫的话

  交流,评价

  小结道理:不知不觉中我们已感悟到了其中的道理,那就是不要白日做梦……,否则就会……(生看板书接答)。幸福的生活靠劳动来创造。

  四、背诵课文,活学活用

  1、指导背诵:这么简短的小故事能背下来吗?自由背,齐背(别把韵味丢了)

  2、过渡:古人用简短的故事教我们做事、做人,我们今人也在活学活用中展现我们的智慧,你能活学活用这个成语吗?(估计有困难)

  对联提示:出示:笑看人生百态坐等世间闲财生填横批

  还有,课下可以阅读一下资料,可能对打开你的思维有帮助。

  五、总结作业:

  1、阅读资料

  2、猜字谜:守株待兔打一字

三年级语文课文教案3

  一、 课题:《瀑布》

  二、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叠、涌、喻、尘、丈、仰”等生字,能用这些生字组词造句,同时认识“瀑布、重叠、涌上、岸滩、衬着”等词语;

  2.让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律,体会到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并背诵全文;

  3.帮助学生理清写作顺序,划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

  4.理解重点诗句表达的意思,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妙处;

  5.让学生知道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能自主的灵活运用;

  6.引导学生按照课后提示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瀑布的美,能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改成一篇文章。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生字,读懂课文,了解瀑布的特点,做到感情朗读全诗,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2.教学难点:体会修辞手法的运用,掌握多方面观察事物的方法,并通过朗读全诗体会瀑布的壮丽奇异,增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感情。

  四、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论法、演示法,还包括了读书指导法、课堂讨论法、陶冶法等。

  五、教具准备:生字卡片、配乐朗读音带、瀑布录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两个课时

  1.第一课时:

  ①.教学目标:

  A、认识并会写“叠、涌、喻、尘、丈、仰”等生字,能用这些生字组词造句,同时认识“瀑布、重叠、涌上、岸滩、衬着”等词语;

  B、理清写作顺序,划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

  C、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律,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语言之美,韵律之美。 体会到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并背诵全文;

  ②.教学重难点:

  A、教学重点:认识并会写生字词语,读出诗的韵律美;

  B、教学难点: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把握全文总体意思。 ③教学准备:演示文稿(字词卡片、瀑布录象、配乐朗读音带)

  2.第二课时:

  ①.教学目标:

  A、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B、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诗句表达的意思,体会比喻句的好处;

  C、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D、引导学生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获得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E、引导学生按照课后提示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瀑布的美。

  ②.教学重难点:

  A、教学重点:读懂课文,感情朗读全文,并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

  思,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增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B、教学难点:体会比喻句的好处,学会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用自己的话再现瀑布之美。

  ③教学准备:演示文稿(字词卡片、瀑布录象、配乐朗读音带)

  七、教学过程:

  1.第一课时:

  (1)、预习安排:请同学们课前自己先按照拼音认识生字生词,读熟文章,再根据自己的所知找到一些有关瀑布的资料,可以是图片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有关瀑布的诗词文章。

  (2)、导入课文:

  ①、板书课题――《瀑布》,提问:什么是瀑布?同学们在哪儿见过瀑布,是什么样的?(抽两至三名学生回答,把他们形容瀑布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②、课件PPT上出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提问:

  A.诗中重点描写的是景物是什么?(瀑布)

  B.作者是站在什么角度观察瀑布的?(远望瀑布)

  C.在作者看来瀑布是什么样子的呢?(像一条银河)

  (抽三名学生回答,并出示多种瀑布的图片)

  ③、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诗《瀑布》,看看在他的眼里瀑布又是怎样的。现在请大家一起读一读,并找出诗

  中描写瀑布样子的诗句,用自己的话概括意思,在心中大概勾勒出瀑布的样子,老师待会要抽同学起来回答的哦。(接下来就让学生自由读)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①、检查自学预习情况:

  A、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情况,看看大家是不是都认识了;

  B、让学生提出自己认为难读、难写的字,带大家多读多认几遍;

  C、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再把生字新词带读几遍,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写好结构复杂的字;

  D、抽学生起来读那些难读的字(如:尘、丈、仰等有前后鼻音区别的字),在黑板上书写结构复杂的字(如:叠、涌、喻),并巡视检查读写情况,及时纠正发音及写法。

  ②、让学生自读诗歌,画出新词并把新词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如果有不懂的词语先自己想想意思,实在不懂的画上重点符号,听老师讲解;

  ③、先抽几名学生起来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新词的意思,老师再给出正确的解释;

  ④、小结: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要更牢固地掌握新字,理解新词,并把好词好句记下来在写作时加以运用。

  (4)、读文质疑,理清顺序:

  ①、老师先示范读一遍课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瀑布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先大概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写作顺序;(先写声音,后写样子)

  ②、学生再读一遍课文,这次读的时候要划出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再一一给以解答;

  (5)、练习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①、老师播放配乐朗读音带,让学生认真听,并体会诗句的节奏美和韵律美,然后再带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课文,然后让学生自由练读,读的时候提醒大家注意节奏、韵律及感情;

  ②、指名读诗:抽几名学生起来朗读,读得好的给以夸奖,不好的及时指导纠正;

  ③、小结:大家把诗读熟,并试着背一背。

  (6)、作业安排:

  ①、抄写生字,把每个生字写一排,并组词;

三年级语文课文教案4

  《雪儿》是义务教育西师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人鸟情深的动人故事:一只受伤的白鸽——“雪儿”,被爸爸带回了家。“我”的腿跌伤了,家里就只剩下“我”一个人,雪儿和“我”作伴,“我”为雪儿疗伤,盼着它快快好起来,终于有一天,雪儿展开双翅飞起来了,“我”放飞了雪儿。这篇课文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真情。教学中,我认为应以情感为线索,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与文本、与同伴、与教师展开平等的对话,在平等的对话中,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到人应该关爱动物,关爱生命,与动物和睦相处,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文本内容感人,情感真挚,是一篇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并能从中感悟到人与动物和谐之美的好教材。

  根据教材特点和三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初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文本,感悟“我”对雪儿的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和可爱形象。其中目标1和2是教学的重点,目标3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较好的实践新课标的理念,达到教学目标完成的最优化效果,我预定两课时完成任务。

  第一课时,我准备安排“紧扣课题,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了解内容”、“布置作业,巩固练习”四个基本环节。第一环节中,我先揭示课题,而后让学生轻轻念念将要认识的这个好朋友的名字,说说有什么感受,由此让学生带着喜爱和探究之情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揭开雪儿的神秘面纱。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我将检查效果,通过指名读、同桌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特别是“阻、剩、任、盼”等生字的字音要重点指导。同时,还要处理好一些长句子的停顿,如“你看它那双翅膀被春风高高地托起,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在读的过程中还要借助多种方法理解“明媚”、“艰难险阻”、“信使”、“弧线”等词语的意思。接着进入第三环节的教学,我将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朗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故事发展的顺序。并重点品读第一自然段,抓住“只剩下、多么向往”等关键词句感受在我十分孤独、寂寞情况下雪儿来到我的身边,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好铺垫。最后,将预留5、6分钟时间让学生书写生字。个别易错字由老师重点指导。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设想。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整体感知

  首先出示本课新词,引导学生认读,相机正音。读题后启发学生交流初读课文后对课文的内容把握和了解。结合学生回答,创设“我和雪儿相处”课堂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进而感悟文本语言中蕴涵着的“我”对雪儿的一片深情。

  第二环节:品读课文,读中悟情

  先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我和雪儿相处的日子里,我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怎么想的?”进行导读。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划出能感受到“我对雪儿一片深情”的句子。在四人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适时点拨,抓住重点句,感受、体悟我的内心情感。比如抓住“它的身子很脏,眼睛里充满了哀伤。”体会我对雪儿的可怜、同情;抓住“他雪白雪白的,给他取名雪儿”体会我对雪儿的喜爱;抓住“给它洗澡、敷药”从我对雪儿的细心照顾以及我对雪儿说的话,叫雪儿安心养伤这些句子中体会我对雪儿的关爱、同情、爱护;体会我对雪儿抓住“爸爸的介绍,以及我盼望雪儿的伤快点好”体会我对雪儿忠诚、勇敢品质的由衷的敬佩之情;抓住“雪儿伤好展翅飞翔,我的欢呼”体会我内心无比的喜悦和激动。文章的只言片语都流淌着我对雪儿的浓浓深情,只要引导学生在品中读,在读中悟,我对雪儿的情感脉络就会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下面,我重点说说我对文章最后一段话的教学预设:首先我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说说“我“送别雪儿时的内心情感,预计学生会说”我“是悲伤的、难过的,我是依依不舍的,我在肯定学生感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文本语言说说自己如此解读的理由,随后我让学生带着问题“既然我不舍得雪儿离开,又为何送别雪儿呢?”再次阅读文本,引导学生结合我当时说的话,体会我送别雪儿的原因是还给雪儿自由,是为了雪儿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使学生懂得我这么做是对雪儿更深一层的爱。接着,我扣住“祝福”一词让学生练习说话,我向雪儿祝福什么,更深入地体会我为能放飞雪儿感到由衷的欣慰、幸福和快乐,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我内心“既难过又快乐”的复杂情感。

  第三环节:逆向思维,解读内涵

  承接上文的教学,要求学生思考:“雪儿的到来,使我原本寂寞、孤独、忧伤、无聊的生活发生了变化,那么是不是每个人遇到这只受伤的信鸽都会有这么一段令人难忘的、美好的日子?”引导学生交流,交流中点拨,使学生感悟到只有善待生命、珍爱生命的人,才会热爱生活,他的生活才会有意义、有价值。从而很自然地渗透了文本的内涵,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净化、提升。

  最后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当我伤好之后,漫步在明媚的春光里,望着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是否又会想起与雪儿相依相伴的日子?假如是你,你会对雪儿说些什么?”小练笔的形式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储备,在学生的交流中把学生的情感、文本的情感、课堂的情感推向最高潮。

  最后,我布置一些和听、说、读、写有关的选择性作业,通过这些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探究,提高语文素养。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生的“生成”,及时作出最适当的调整。

三年级语文课文教案5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 同学们,还记得龟兔赛跑的故事吗?谁能带领大家一同来回忆一下这个小故事呢?(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

  2. 现在你能告诉老师这是一只怎么样兔子,又是一只怎样的小龟呢?

  3. 当年骄傲的小兔子输给了坚持不懈的小乌龟,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海龟的悲剧》,看看在这只海龟身上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同学们伸出你的手和老师一同书空课题,随着老师的手势一同轻声的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在本文中的海龟身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要注意角色的语气,用你的话来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读后先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学生自由的读文,然后小伙伴们交流.

  孩子们,现在老师也想知道这个故事讲了一个什么内容,谁愿意告诉老师呢?来吧,说吧!(学生汇报.)

  三、选读课文,体会情感.

  老师刚才看到同学们读课文时,完全的投入到文中的角色当中,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现在老师再给你机会来读文,这次是读你喜欢的语句,注意一定要读出它们不同的语气,先读给伙伴听,再读给大家听,同时不要忘记在你喜欢的语句旁边写来你的感受.

  学生自主的读文,感悟,交流.

  学生汇报.(谁愿意把你喜欢的语句第一个展示给大家呢?来吧!)

  在读的过程中,适时的指导朗读,并体会角色的特点,并适时的板书.

  四、角色朗读,深入体会.

  同学们,细心的你,注意到文中的海龟和海鸥进行了几次对话呢?(三次)那你们愿意把老师带入它们的对话之中吗?那就请你们准备一下,二人一组,进行对话练习.

  学生进行对话练习,老师进行指导.

  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就来展示一下吧!我们也来比试一下,看看哪个组表现的更好,更投入.

  学生进行对话汇报.

  五、角色表演,升华情感.

  刚才我们二组同学表现的都不错,那你们想不想尝试一下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呢?

  那你们准备一下,合作完成,还可以根据角色的特点加入自己的话,先演练一下,然后展示给老师看好吗?(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表演)

  学生课本剧表演.

  六、激发情感,创编后序.

  1. 老海龟被渔夫翻了个四脚朝天,后来老海龟将会有什么样的下场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给老海龟的故事编个结局吧!

  2. 学生汇报.

  七、小结

  同学们,我们一同感受了并经历了老海龟的悲剧,我想你此时一定有很多的收获,能说给大家听吗?

三年级语文课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一段话,体会一段话是如何写具体的。重点是了解和掌握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的恰当运用。

  2、使学生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3、激发学生细致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教育他们要爱护小动物。引导学生理解只有细致的观察,才能生动准确地写出感人的文章。

  教学重点: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只有细致的观察,才能生动准确地写出感人的文章。

  教学手段:启发、引导

  学生学法:朗读、交流、演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虾》,看到这个题目,你可能会想起饭桌上那一盘盘香喷喷的油炸大虾,其实,但是你知道小虾的生活习性吗?你知道我们如何与他们友好相处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来感受小虾的可爱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师:下面请大家轻轻的打开书第38页,根据老师的自学提示来感悟课文的内容。

  自学提示: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从课文1、2自然段,你知道了小虾的哪些知识?

  3. 细读第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话分别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作者是怎样观察小虾的?

  2.反馈学生自学情况:

  (1)、从课文1、2自然段,你知道了小虾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2)、这段话中还有两个特殊的句式,谁来说一说?(让学生改写反问句)

  师: 今天我们可长了不少的知识,回家后咱们可以可以考一考爸爸妈妈,看他们知道不知道,好不好?

  导入:细心的作者通过观察,不仅认识了小虾的外形,还介绍了小虾的哪些特点呢?

  (3)、学习第三自然段,抓住小虾吃食物的时候动作的有趣再进行交流。

  思考: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主要围绕那一句话来写的?

  指名反馈:让学生理解“有趣“一词。

  导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具体描写小虾真有趣的?(让一名学生读出)

  “它们吃东西的时候非常小心,总是先用钳子轻轻碰一下食物,然后迅速后退,接着再碰一下,又后退,直到觉得没有危险了,才用两个钳子捧着食物吃起来”

  @、先让学生读

  师:你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体会小虾吃食物时候的小心警觉。

  @、老师也写了一句话,让学生比较。

  导: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使它得小心警觉更加生动具体?----生发言。

  @、在描写小虾吃食物的这段话中有许多表示顺序的词语,你找到了吗?

  教师小结:有顺序地说话让人看得明白、听得明白。老师想和你们合作读一下这句话,我来读这些表示顺序地词语,你们来读其他的。 (你能尝试着说一句吗?比如说早晨起来……)

  (3)除了小虾吃东西有趣之外你认为还有是们时候有趣?

  发挥想象:还有的。。。。。。

  用有的。。。有的。。。。来说一句话、

  引导学生总结学法

  读课文---找出中心句---抓住关键词进行理解---展开想象

  d、学生运用学法小组自学第四自然段

  师: 刚才我们从作者那生动细致的描写中感受到了小虾的有趣,那么小虾生气时又是什么样呢?现在我们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分小组进行学习。

  集体反馈:

  (1)中心句

  (2)找出描写小虾生气时的句子。

  (3)抓住了哪些词语(学生能用这些词语来说句子)

  师:小虾的搏斗究竟有多么猛烈呢?你能想像得出吗?谁给大家说一说?

  生:一只小虾生气了,它蹦了起来,一下子落到了另一只小虾的身上。这只小虾 很生气,心想:我又没惹你,为什么来打我?于是它就用大钳子夹住了刚才那只虾。那只虾想:原来是你惹我呀!看我怎么收拾你!也一扭身抱住了它。它们两个就扭打在一起了。

  师:同学们看,小虾即使是生气的时候,也是那么可爱。让我们就用这种心情来读一读

  g:小虾那么可爱,有趣,作者喜欢小虾吗?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随着小霞的不断繁殖,小虾的数量越来越多,同时也带给了大家越来越多的乐趣。

  三、畅所欲言

  1、 谈谈自己有什么收获。

  2、 你喜欢小虾吗?为什么?

  3、 你还喜欢哪些动物?说出原因。

  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动物朋友,下面让我们欢迎它们的出现。

  4、师小结:不仅仅是小虾,我们应爱护所有的小动物,学会和他们友好相处,从而使大自然因为有了这些可爱的小生灵而更加美妙。

三年级语文课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会认“济、匠、砌、雕、抵、智、慧”等7个生字;会写“爪、贵、参、案”等14个生字,理解“创举、横跨”等词语。

  2、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理解总起句和过渡句的形式和作用。

  4、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5、学会用关联词“不但……而且”“既……又”“有的……有的”等关联词造句。

  教学重点:

  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课前准备:

  图片、PPT、生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引入。

  1、利用学生的固有的对桥的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你们见过桥没有?见过哪些桥呢?那些桥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

  2、介绍中外现代比较有名的桥。

  (ppt,图片,简单介绍金门大桥、悉尼大桥、南京长江大桥、虎门大桥等)

  3、设疑,引入文本学习。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是《赵州桥》,一座建造在中国古代的石拱桥。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课本不说金门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又或者虎门大桥,不介绍精钢做的桥、木头做的桥,而偏偏介绍一座石头桥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读完后,说说赵州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在课文中找出一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为什么课文不介绍其他桥而介绍赵州桥。)

  (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桥)

  2、学习生字词。

  (1)(过渡)师:刚才我们读课文的时候,感受到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桥吗?如果感觉不到的话,有很大原因是我们的生字词还没有学会。那我们先学习生字词,再深入了解赵州桥。

  (2)生字词的教学。

  形式:生字卡(板书)所有生字词,学生根据预习记录,自由说他们想说的字的音、形、义,教师正音、强调字型、字义。全班齐读生字词。

  重点点拨:“抵”与“底”和“低”区分;

  “雕”与“准”和“推”比较识记;

  “贵”下面不是“虫”;

  “参”字下面三撇的占位;

  “案”字的结构分布

  “爪”是多音字

  二、再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我们已经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是石拱桥,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它世界闻名呢?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赵州桥的?

  (总结:雄伟、坚固、美观)

  师:具体哪些自然段写赵州桥这三个特征呢?(2、3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引入。

  1、生字卡复习生字词。

  2、提问赵州桥的三个特征。指名回答。

  二、围绕主题,品读课文。

  1、体会赵州桥的雄伟。

  针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采取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方式引导学生。

  师:赵州桥五十多米长,就是我们操场的跑道那么长,九米多宽,就是大概三楼那么宽。同学们可以想象、感受一下,赵州桥的雄伟。

  2、理解赵州桥的设计特点

  (1)运用简笔画的方法,直观地表现赵州桥的设计特点。

  ①赵州桥的设计到底是怎么样呢?请同学们先找出说明赵州桥设计特点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②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根据其他同学的朗读,画出赵州桥。

  ③根据课文内容点评画。

  ④再朗读设计特点的部分,巩固理解。

  (2)理解赵州桥设计的优点。

  ①对照简笔画或者书中插图,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总结: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②用“既又”造句。

  ③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是一种创举。

  我们知道了赵州桥设计的这种优点,能不能理解为什么课文说这种设计在建桥是一种创举呢?你知道创举的意思吗?

  (从来没有的,有重大意义的做法。赵州桥不仅是我国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桥,而且对世界后代的桥梁建筑有着深远的意义)

  ④体会“坚固”。

  赵州桥的设计有这样的优点,它才能存在至今一千三百多年,它才能经受无数次洪水的冲击,地震的摇撼,多少车辆的重压。你体会到赵州桥的什么特点呢?

  ⑤朗读,体会。

  (3)继续品读,初步认识过渡句。

  赵州桥除了有雄伟、坚固的特点,还有美观的特点。

  ①自由朗读,感悟“美观”。

  ②理解“美观”。

  出示图片。(一人指着图片介绍,组员模仿龙的不同姿态,做动作呈现介绍的内容。)用“有的有的”造句。

  ③朗读比赛。读出美、有趣、读出赞美之情。

  所有的龙都刻画得那么栩栩如生,谁能把这些龙给读活了?

  (采用师生对读、同桌互读、小组互读的方式。)

  ④初步了解过渡句。

  我们学习了赵州桥的坚固和美观的特点,课文有一句话,很巧妙地把这两个特点连在一起了,哪位同学能够把它找出来?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点拨:用一句话把前后两个自然段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就是过渡句。这个句子是用了“不但……而且”这两个关联词把坚固和美观连在一起。

  造句。“不但而且”

  3、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①学完了课文后,你能用一、两句话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体会说一说吗?可以用课文的句子,也可以自己的感想。

  ②启发学生:在盛赞赵州桥的时候,我们更应该赞美谁呢?(劳动人民)拓展:中山纪念堂的建筑特点,同样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③读最后一段,读出自豪之情,由衷的赞美之情。

三年级语文课文教案8

  《秀才砍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特点,感受幽默的效果。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性格特点,懂得生活里不能相信迷信,要有科学的人生观。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版块特点。

  本版块带给我们三则小幽默,幽默是什么?

  二、新课。

  1、揭示本课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幽默,齐读课题——《秀才砍树》。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同桌间学习生字。

  4、检查生字。

  5、检查读文,分自然段读文。

  6、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7、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8、快速浏览课文,把课文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一下段落?

  9、同桌间说一下各段的段意。

  10、指名说各段段意。

  三、写字。

  祖、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维持、状况、兆头、境地、根深叶茂"等词语。

  2、通过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体会秀才的可笑之处。

  3、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生活里不能相信迷信,要有科学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特点,感受幽默的效果。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性格特点,懂得生活里不能相信迷信,要有科学的人生观。

  教学准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中悟趣、以读代讲。

  1、指导学生学会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秀才在想到"困"这个字的时候,他心里想什么?

  2、分角色朗读,学会利用关键词演绎故事内容。

  3、朗读评价,在相互评价中提高朗读水平。

  三、合作表演。

  1、小组内分角色。

  2、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进行演绎,大胆展开想象,可以进行合理的、创造性的表演。

  四、总结深化、揭示道理。

  1、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这则古代笑话可笑在哪里?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秀才偏执迷信这一做法的可笑之处。

  2、利用关键词复述故事,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化。

  五、课后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预习下一课。

三年级语文课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融、泞、迈、虔、佑”5个生字。理解并积累6个词语:“衣衫、融雪、泥泞、虔诚、关照、保佑”。并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知道诗歌写的是一个小伙子帮助“别人的妈妈”过马路的事,学习他关心老人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韵律以及诗歌表达的感情。

  2、通过读文,感受到本课前面一长段对于老奶奶的描写,以及当时的情况描写是为了衬托出了那位青年的爱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当你们走在路上的时候,有没有帮助过不认识的人?

  2、交流。

  3、揭示课题:17 别人的妈妈(齐读)

  过渡语:课文讲的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却写得感动至人,我们一起去品味一番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字词,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并在小组内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交流。

  2、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分节读课文

  (2)出示词语:

  衣衫融雪泥泞虔诚关照\保佑迟疑小心翼翼

  注意:融(翘舌音)、泞(后鼻音)、虔(第二声)、积累“虎字头”的字(虎、虚、虑……)、用合适的方法理解词语。

  三、赏读课文,品味真情

  1、默读课文1~3节,说说当时老妇人的处境怎样?

  (1)出示1~3节

  (2)指导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预设:

  ①老妇人遇到的困难:老妇人年纪大行走不便、马路泥泞、行人拥挤、车辆穿梭等。

  ②读句子:

  今日的融雪弄得满街泥泞,老妇人的脚步迟疑又停顿。

  她站在十字街头迈不开步,拥挤的行人中她没人照顾。

  (3)出示填空:

  一位()的老妇人,独自走在()的街上,当时(),使她感到非常(),她心想:()。

  2、老妇人正是这么想的,所以她露出了“求助的目光”,可是马路上人们的表现是怎么的呢?

  (1)朗读4~6节

  人们来来往往穿过她身旁,没有人注意她求助的目光。

  街那头传过来叫声笑声,学校里刚响过放学铃声。

  孩子们欢跳着擦过老妇,一个个喊叫着没人停步。

  (2)出示:

  马路上,大人们,孩子们。

  (3)说说你对马路上的大人或小孩的评价。

  (4)指导朗读。

  3、就在老妇人迟疑无助的时候,人海里冒出个青年。

  (1)默读7~11节,找出青年人帮助老妇人的相关动词:冒、走、牵、扶、穿等,重点体会“冒”。

  (2)谈谈读了这几节后的感受。

  (3)隐去句中的动词,试着说一说:

  终于,人海里()出个青年,他快步()到老妇人身边。

  他()着她的手细声说道:“大妈,我扶您穿过街道。”

  小伙子()着脚步不稳的老妇,小心翼翼地()过马路。

  (4)指导朗读:

  我们已经学过多首叙事诗了,诗歌要读出韵律,读出节奏。老师以第8节为例,遇到斜线要停顿。

  出示:

  他/牵着她的手/细声说道:

  “大妈,/我扶您/穿过街道。”

  学生试读、齐读。

  (5)从青年人和他朋友之间的对话总,你感受到什么?

  4、最后两节是什么意思?

  (1)男女生对读、齐读。

  (2)理解“虔诚、保佑”

  “虔诚”常形容态度恭敬而有诚意。“保佑”指迷信人称神力保护和帮助,课文中是老妇人对帮助她的小伙子的美好愿望。

  (3)说一说老妇人对帮助她的小伙子的美好愿望是什么?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结:小伙子扶“别人的妈妈”过马路,他对老人的关爱也得到了老人的感谢。

  四、总结全文,拓展学习

  1、总结课文的写法特点:

  课文是一首外国叙事诗歌,诗歌的形式不常见,每两行成一节,节内句子基本押韵。

  2、从诗歌中找一找句末押韵的.字。

  3、把诗歌改成课本剧。

  小组合作,编演课本剧《别人的妈妈》

三年级语文课文教案10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王勃吗?说说你学过的王勃的诗。

  我国江西省南昌有一座著名的楼,叫“滕王阁”。唐朝时,有一年的重阳节,一位阎姓都督在滕王阁举行宴会,特地邀请了年少的王勃一起参加。

  在宴会上王勃一鸣惊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通过对故事的讲述,让学生对王勃有了初步了解,对王勃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为文章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教学要从审美的角度,写作探究的角度来关照这篇课文,学生学习课文文字的过程就成了对生活体验的过程,自我探究的过程,寻求个性化写作的过程,而不仅仅停留在王勃聪明才智的教学上,这可能是对教学的另一种深化,

  对平日里对作文畏惧的学生来讲无疑是寻找到表达真情实感的载体。

  二、初读课文。

  要求:1、把课文读通顺、生字字音读正确。

  2、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或。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词语,句子:

  南昌

  滕王阁

  宴会

  凝望

  千古传诵

  余晖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指名读,齐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及时纠正错误的读音,指导学生读好长句。

  3、听师范读课文。

  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渲染了课堂气氛,营造了与文本相呼应的学习氛围。

  4、生齐轻声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看生字表

  ,学生自学生字。

  2、教学生写“督”、“宴”,师范写。

  生描红、写字,师巡视、指导。

  板书:

  9、少年王勃

  督宴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生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王勃是怎样一个少年?(生自由答:有才气)

  3、老师认为他不仅仅有才气,而且是非常有才气,书中用了一个词:(生自由答:)

  板书:奇才

  (指导理解:少见的人才)

  4、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位奇才。

  过渡:在滕王阁的那次宴会上,王勃写了一篇祝贺的文章,尤其是其中的一句诗,令都督拍案叫绝,你知道是哪句吗?

  二、理解诗意,诗文对照

  1、学习第三节

  (1)交流出示古诗(指导读)

  (2)理解句义

  A、指导生从文中找出句子

  并用“——”划出“落霞与孤鹜齐飞”意思的句子。

  用“~~~”划出“秋水共长天一色”意思的句子。

  B、利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句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C、指导背诵

  师结:小小年纪,竟能写出如此绝妙的诗句,怪不得都督会忍不住拍案叫绝——生答:“奇才,真是奇才”

  (指导生用上动作)

  过渡:其实王勃被都督成为“奇才”不仅仅是因为这一诗句,还有更令人惊讶的表现,读一读第四节,找出描写王勃表现的有关句子,并划出关键的词。

  三、理解王勃的“奇”

  1、小组合作交流:王勃“奇”在哪里?

  2、汇报展示:

  A

  “王勃边看……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心中有了十足的把握,这就是——(生答:胸有成竹)

  写文章时,思路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出,这就是——(生答:文思如泉)

  因为思路像流水,所以写起来特别快,一气呵成,这就是——(生答:笔走如飞)

  师:多有才华的王勃啊!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来读一读(生齐读)

  B

  在座的是哪些人?他们的表现怎样?为什么?座的都是哪些人?他们的表现怎样?为什么?

  四、课内拓展

  多出示《滕王阁序》的全文

  师:它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王勃不仅少年时期就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之后还写了不少有名的诗篇。今天老师带来其中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少年王勃是位奇才,同时也让我们知道要像王勃有才气,就要爱观察、善思考、多读书、多积累。

  板书:

  少年王勃

  奇才

  爱观察、善思考、

  多读书、多积累

三年级语文课文教案11

  【内容简析】

  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一名小学生跟随南极考察队在南极大陆企鹅岛上的见闻,文章主要介绍了南极大陆企鹅的大小、种类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字里行间洋溢着小作者对企鹅的喜爱之情。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力求运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并享受审美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般、厘”等生字,会写“企、鹅”等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感悟课文内容,了解企鹅岛上三种企鹅的特征,了解企鹅的生长规律和生活习性。

  3.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了解南极大陆企鹅的可爱,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具准备】

  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企鹅挂图、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

  名字叫鹅不是鹅,爱在冰天雪地走,

  身上穿着黑大褂,胸前系着白围兜。

  2.投影企鹅图,谁能说说你对企鹅的印象?

  3.在南极大陆,有一个生活着成千上万只企鹅的岛,叫企鹅岛。你们愿意去看看吗?现在我们一起跟着小作者登上企鹅岛,相信大家会有新的收获、新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在课文中勾画出自己不熟悉的生字新词。

  2.自由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有困难的请同学或老师帮忙。

  3.与同学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企鹅哪些方面的情况。在有关的句子旁边作个记号。

  2.小组合作,读懂课文。

  提示方法:(1)说一说:企鹅的外形、种类等。

  (2)演一演:企鹅走路的样子。

  (3)画一画:画几只自己喜欢的企鹅,然后再作介绍。

  3.“多么有趣的企鹅呀!”你体会到了吗?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的?把你的感受和大家交流交流。

  4.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画下来,

  教案《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登上企鹅岛》教案》,

  多读几遍,并和大家交流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怎样读才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5.质疑。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认真写好生字。

  2.企鹅是海鸟中种类多、数量庞大的家族。企鹅分布的地区很广,生活适应能力很强,不仅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有企鹅,温暖的亚热带地区也生活着企鹅。除了课文介绍的三种企鹅,企鹅还有哪些种类?它们的名字为什么叫“企鹅”?这些有趣的问题,或者你们想了解更多的知识,请大家课后想办法找资料,并带回来和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1.抽读生字词。

  2.回忆上节课你了解到了哪些关于企鹅的知识,和大家说一说。

  3.交流搜集到的图画或文字资料,大家共享。

  二、细读课文,加深感悟

  1.齐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本段有几句话?(一句)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体会语言的简练准确。)

  在地图仪上找到南极大陆的位置。

  2.自荐读第二自然段。

  (1)有几句话?每句写什么?

  (2)读懂例句,照样子续写。

  例:尽管南半球正是夏天,可是南极大陆上仍然覆盖着厚厚的白雪。

  ①读一读例句,说说句子的意思,感知“尽管……可是……”的句子形式。

  ②照样子续写。

  尽管天气很冷,可是……

  ③有能力的同学再写一句。

  尽管……,可是……

  (3)读句子,体会感情。

  ①啊,原来是企鹅!

  ②我真想早点儿到企鹅岛上去看看。

  结合上下文,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再带着你体会到的惊喜、迫切的感情,把句子读好。

  4.四人小组合作,阅读第三至五自然段,填好表格。

  5.自由读第四自然段,你还知道哪些企鹅,填好下面的表格,再与同学交流。

  三、总结全文,课后延伸

  1.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把有趣的企鹅介绍给邻居小朋友。

  2.在学习委员的组织下,在班中学习园地上设个“企鹅岛”,把你们画的有趣的企鹅贴上去,大家一起欣赏。

  教案《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登上企鹅岛》教案》,

三年级语文课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会认“富、饶”等12个生字,能读正确多音字“参”,会写“富、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深蓝、杏黄、交错、高低不平、各种各样、懒洋洋、披甲、威武、成群结队、飘飘摇摇、颜色、茂密、肥料、祖祖辈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教学难点】

  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理解文中部分难句子。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富、饶”等12个生字,能读正确多音字“参”,会写“富、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深蓝、杏黄、交错、高低不平、各种各样、懒洋洋、披甲、威武、成群结队、飘飘摇摇、颜色、茂密、肥料、祖祖辈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2)播放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说说歌中唱的是什么地方?

  2、教师解说:“看,多么迷人的画面,美丽的小岛,迷人的风光,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这到底是什么地方?”(教师试图通过一幅幅海岛风光图,给学生带来视觉的冲击。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仿佛来到了海边,这时在学生头脑中可能会产生种.种遐想,正当学生想通过画面的信息找到答案时,屏幕中出现了最后一幅带有文字资料的画面,学生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3、(课件出示3)字幕:西沙群岛位于南海的西北部,是我国海南省三沙市的一部分。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4、学生大声朗读,说说自己了解到什么?

  5、(课件出示4、5)地图。找到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板书:18富饶的西沙群岛)

  (1)指名读这段话。

  (2)思考:本段共有几句话?各是什么意思?

  第1自然段共有两句话。第1句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第2句概括介绍了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

  (3)可利用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上找出西沙群岛,了解西沙群岛所处的地理位置。

  (4)引导学生再联系整个祖国的地图,体会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5)引导学生借助地图了解“群岛”(是一群岛屿的合称),“岛屿”(单指某一个岛)。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不懂的词。

  2、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课件出示6)

  (1)回忆复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的方法步骤。

  (2)回忆复习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课外资料等方法理解词的意思。

  (3)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4)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3、小组合作学习,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画出不懂的词,小组内解决。

  4、教师检查,小组汇报。

  (课件出示7)

  富饶 优美 瑰丽 岩石 海参 大龙虾

  划过来 挺威武鸟粪 祖辈 建设

  有深有浅 交错 鼓起 数不清 厚厚的 宝贵

  (1)本课生字较多,可布置学生预习,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有关词语。

  注意读好平舌音“错”,翘舌音“参、设、数、饶”,前鼻音“岩、粪、浅”,后鼻音“挺”。

  “海参”的“参”是一个多音字,在课文里读shēn,它还有两个读音是cān和cēn。

  (2)识记生字

  你有什么办法识记这些生字?

  形声字结构规律:优瑰虾挺饶

  形近字辨析:叁一参没一设措一错金一宝福一富

  组词扩展:数学宝贵鸟粪祖辈威武划过来

  (3)指导书写

  本课要求写的12个字,以左右结构的为主。但这些字左右两部分大小的比例,高低、宽窄都不尽相同,要启发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例字。

  “优”“错”“挺”“浅”要写得左窄右宽,

  “虾”“鼓”“数”要写得左右均衡。

  课文中还有几个上下结构的字,要提醒学生写“岩”的时候,“山”“要变扁,“山”写在横中线的上方;“石”要变短,写在横中线的下方。“贵”字的上半部分要写得扁长些,最后一横也要长。

三年级语文课文教案13

  教学要求:

 1.认识,会写“抗、强、鬼、沟、军、奖、晃、腰、臭、狠”10个生字;辨析多音字“给”。

  2.默读课文,说说强子带着鬼子捉迷藏的经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强子的机智勇敢,学习他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默读并能复述课文。

  2.体会强子的机智勇敢。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查阅有关抗日小英雄的故事。

  2.课件(有关词语、自学要求、重点句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布鲁塞尔的小英雄于连用他的勇敢机智和沉着冷静保住了布鲁塞尔城和全城老

  百姓的性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小英雄。在我们中国,也出现了许多像于连一样机智勇敢的小英雄。你们都知道哪些抗日小英雄呢?(指名说说)

  2.今天,老师向你们介绍一位叫强子的爱国少年,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带着鬼子捉迷藏》。(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不添字,不漏字。

  2.画出文中的生字、生词,仔细拼读生字,熟读生词。

  3.理解生词,在不理解的词句旁边作记号。

  4.思考:

  (1)强子是怎样带者鬼子捉迷藏的?

  (2)强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检查自读情况,学习生字词

  1.指名说说:强子在你心中是个什么样的印象?

  2.积累词语,学习生字。

  (1)课件演示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自由读生字词。

  (2)指名读,集体正音,齐读,开火车读。

  重点指导:“强、奖”“鬼、沟”两组生字可比较认读,引导学生发现每组字在读音上的异同;“晃”是三拼音节;“臭”字较难读准确,注意声母是翘舌音ch,韵母是ou;“狠”的韵母是前鼻音en,要读准确。

  多音字“给”在文中读jǐ,还有一个音读gěi,在辨别时可让学生组词扩句,加强理解。

  3.找难字,记字形。

  (1)小组讨论识记字形的方法,看谁的办法好。

  (2)集体交流,重点指导积累识字方法。

  看字形,辨字义:狠—很

  换偏旁:沟—钩

  编儿歌:月—要—腰自—犬—臭

  (3)指名给生字口头组词,并用词语口头说话。

  4.指导书写。

  (1)生观察范字,发现书写规律及特点。

  如:“抗、强、沟、腰、狠”——左右结构,偏旁在左,应根据“左窄右宽”的特点来写。

  “奖、臭”——上下结构,书写时,下面部分的“撇、捺”要舒展开来。

  (2)全班书空“鬼”的笔画顺序。

  5.熟读课文。

  (四)巩固练习

  1.小组内互相抽读生字,相互正音。

  2.把你认为难写、易错的字多写几个。

  3.把你读得好的地方读给同桌听。

三年级语文课文教案14

  知识能力目标:

  1. 会认15个生字,学会其中13个。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心意”、“急匆匆”、“和蔼可亲”、“顺从”、“尊敬”、“深情”等词语;学会用“首先……然后……最后”写句子。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体会师生间的深厚情谊。

  4. 培养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事物的能力。

  人文教育目标:

  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生词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们尊敬、爱戴哪些人时,你们肯定会说—父母、老师。老师像父母、似朋友,在细心呵护我们成长,倾心培养我们成材。他们的无私赢得了学生衷心的爱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故事,再一次感受师生之间的浓浓情谊。

  板书课题:师生情

  二、引导看图,感知图意。

  1、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2、看图时,你还注意到什么?

  指导学生看图时,一要有序(可以按照先人后物的观察次序),二要有重点(着眼于人)。(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图上主要画了什么)

  三、自主读书,读通课文。

  1、范读,边欣赏边画出生字。

  2、自由练读,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做好学习笔记(圈画关键词句,在课文空白处写上读书感受),为交流做准备。

  (1)分辨清楚课文哪些是图上画的内容,哪些是写作者观察图画后联想到的内容。

  (2)通过自读,你明白了什么?

  自读自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4、填空练习,了解句式。

  用“首先……然后……最后”造句子。

  四、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对学生拼读不准确的生字要正音。

  2、指导书写要求学会的字,要细心观察,认真书写。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读书。

  学生自由读,自主选读。教师应鼓励不敢表现自己的或读书不够好的学生朗读。

  二、图文对照,读懂内容。

  1、自由练读,说说课文的哪些内容最让你感动?

  2、对照插图,默读第四自然段,划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说说原因,并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词语的方法。

  3、小组探究,怎样读好第四自然段。

  4、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通过文字想象画面。

  5、感情朗读。

  三、深入探究,体会感情。

  思考以下问题,学生任选一题讨论交流:

  (1)文中的“心意”指什么?

  (2)“她们还是深情地看着,等着,心里默默地祝愿着。”说说她们在祝愿什么?

  学生自读自悟,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一起讨论,然后推选代表汇报。

  四、拓展活动。

  教师节到了,给老师写几句心里话,以表达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首先……然后……最后”写一句话。

  教后小结:

  在让孩子们用“首先……然后……最后”说话时,我发现两个问题:

  一、意思过于简单。如:“我先放下书包,然后拿出书、文具盒,最后出去玩。”三年级了,说话意思应该更充分一些。于是,我问:“什么时候,你这样做的?”

  学生继而改进:“来到教室,我先放下书包,然后拿出书、文具盒,最后出去玩。”这就好多了。就这样,学生逐渐把意思说充分了。

  二、思路较窄。大多数学生只是说在学校、回到家,内容极其相似,不能在更广泛的生活领域运用这样的词来表达。于是,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能不能用上这些词说说怎样浇花?你还能用它说做哪些事?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

  我想:课堂上,教师有时就是一把钥匙。

三年级语文课文教案15

  《绝招》课文

  村东头的大树下,四个孩子在比“绝招”。

  三胖腆着大肚皮说:“咱们看谁一口气憋的时间最长!”结果一个个先后都撒了气,唯独他,鼓着腮帮子,瞪着眼珠子,能憋比别人多两倍的时间。伙伴们都竖起大拇指,连声说:“绝招,绝招!”

  福音站起身,空翻刚来一个,伙伴们的拇指早伸出来了。

  杨苗子伸出两只手,大伙知道他这一手也是独一份,每次当他把手指倒着踒到手腕上,连村里的大人都围上去看,觉得新鲜。

  三个人表演完,都把目光投向瘦小的小咩子。小咩子的鼻尖出了汗,不知是谁说了句“鼻子尖出汗,一辈子白干”,他听了更觉得自己窝囊,忙低下头在鼻子上抹了一把。表演什么呢?他想起在家翻过眼皮,能把妹妹吓得直捂眼,就用双手掰了半天,把眼皮翻了过来,两个红包包一动一动的。

  “嘿,那叫什么玩意儿,看我的!”杨苗子用手在眼上一抹,两个眼皮就翻过来了。果然比咩子的利索。

  小咩子又想了想,站起身,面对大树,两只胳膊一撑,双脚靠树来了个倒立。不料,福音给他来了个不靠树的倒立!

  小咩子觉得自己太丢人现眼了,偷偷地把眼泪咽到肚里,跑了。

  小咩子蔫蔫地进了屋,见爸爸正在算帐。他坐在炕上,愣愣地看着爸爸。忽然他发现爸爸打算盘从来不用眼睛看,两眼只是盯在左手翻的帐本上。这也够绝的了,自己在学校学珠算时,眼睛盯着,手指拨着,嘴巴念叼着还出错哩。难怪爸爸是全区会计中帐目最清的一个!如果自己有这么个绝招,今天也不会丢人呀!

  他感到肚子有点饿,进了厨房,从厨柜里掰了半个馒头啃着,见奶奶在包饺子。呀!奶奶这一手也够绝的,她一只手拿着小竹板专管铲馅儿,另一只手拿面皮专管攥饺子,不但攥得快,而且饺子圆鼓鼓的十分好看。要是自己会这一招,也能震他们一气!于是,他夺过奶奶的小竹板,照奶奶的样子攥,谁想到馅全跑出来了!

  他问奶奶:“您这招是怎么会的?”

  奶奶要过竹板,说:“什么招啊?”

  “您一只手攥饺子,还这么快?”

  “嘿,”奶奶边攥饺子边说,“这是硬逼出来的。过去你奶奶是伺(cì)候人的,一个人要做二十来个人的饭,人家还要求调(diào)换花样吃,这么着,天天就得往快里练……”

  小咩子不等奶奶说完,就说:“我爸爸为什么打算盘那么快?”

  奶奶说:“那也是练出来的。你爸爸刚从学校出来那阵儿,也算不好,天天练到半夜,慢慢熟了,就快了。”

  “那……”只要他听明白了,不管奶奶想不想往下说,就接着问另一个问题。他问奶奶:“三胖、福音、杨苗子的绝招是怎么得来的?”

  奶奶说:“有的人,生来就特别,别人比不上。三胖长得胖,气量比别人足;杨苗子从小骨头就软,长大了手骨还软乎乎的;人家福音那是练出来的,你没见他,见天跑几里地去体育场学体操?”

  咩子觉得奶奶说得在理,看来自己想得到绝招,只有练。练点儿什么?晚上他躺在炕上还在想,想着呼呼地睡着了。

  第二天上学,想起昨天大树下的丑事,小咩子还是那么不好意思,好像全班同学都知道了似的。他低着头,默默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数学老师举出一张“12×15”的口算卡片,他也没看见。

  老师把他叫了起来。他的脸“唰”地红了,一直红到脖子根儿。他在脑里里列开了竖式,结结巴巴地说:“得150。”同学们笑了。老师让他坐下,并且说了两条,第一批评了他听讲不专心,第二批评他口算不过硬。小咩子听了一愣——我为什不可以练这一招呢?

  一天又一天过去了,小咩子没有一天忘记大树下不光彩的表演,暗暗地在练自己的绝招。

  学期结束了,出奇的事情发生了:期末数学考试,小咩子交了第一卷,而且没出一点儿错。

  暖屋里,炕头上,四个小伙伴又想起比绝招了。虽然只有福音来了个双臂倒立外加“蝎(xiē)子爬”,别人都没拿出新鲜招儿,但一个人表演后,别人还是学不来,也只好承认是绝招。又轮到小咩子了,三胖挤着肉泡眼说:“小咩子,今儿个你不会给我们学个羊叫吧?咩——”他自己先学了起来,逗得几个人都笑了。

  《绝招》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绝招是练出来的,以及要练有用的绝招的道理。

  3、激发努力学习本领,刻苦求知的愿望。

  4、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激发努力学习本领,刻苦求知的愿望。

  【课前准备】发动学生准备自己的绝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导入:

  同学们,先来欣赏图片。看后你又怎样的感受。

  2、拿什么是绝招呢?

  (绝招是自己最拿手的本领,如,弹钢琴、吹笛子、舞蹈、唱歌、做菜、洗衣、武术、甚至其他独特的本领。)

  3、在北方的山村中,有一些小朋友也在比绝招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6课《绝招》(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借助拼音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词语,开火车读。

  3、谁来告诉大家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汇报:

  (课文讲了三胖、二福、小柱子等小伙伴比试绝招的故事。)

  三、根据阅读提示,细读感悟

  1、他们都比试了哪些绝招,是怎么比试绝招的呢?请大家根据阅读提示,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⑴默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用笔勾划出有关的词句。

  ⑵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

  ⑴我读懂了三胖的绝招是憋气。出示句子:

  三胖挺着大肚子让我们一起读读三胖表演的句子,齐读

  他的绝招是怎么来的?(因为他长得胖,气量比别人大,所以他靠的是先天的禀赋,也就是生来就俱备的能力。)

  ⑵我读懂了二福的绝招是空翻,他的绝招是怎么来的?

  (人家二福那是练出来的,你没见他,天天跑几里地去体育场学武术。二福是靠自己的刻苦训练,坚持不懈才练成的。)

  ⑶我读懂了奶奶的绝招是做饺子。

  ⑷我读懂了小柱子的绝招是做乘法口算,板书:口算,出示句子:轮到小柱子了,他蹲在炕上齐读,你从哪里体会到这个绝招很绝?抽读,读出对小柱子的赞叹。

  ⑸小柱子开始不是表演了个倒立了吗?他为什么还要练乘法口算的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呢?

  (小柱子和小伙伴比本领,没能取得好成绩,感到很羞愧,回家后看见奶奶包饺子,在和奶奶的谈话中受到启发。于是他暗下决心要挽回面子,要练一种绝招。)(分角色朗读小柱子与奶奶之间的对话)

  出示句子: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小柱子始终没有忘记大树下的尴尬,暗暗在练自己的绝招。请大家想象一下:小柱子是怎么练的,在练的过程中,他是怎样克服困难、虚心请教、持之以恒的。

  3、看了三个伙伴表演的绝招,你最佩服谁的绝招?

  四、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觉得绝招是怎样来的?

  2、小结:

  绝招有的是先天的禀赋,但更多的是通过后天的努力才具有的本领。因此要想具有与众不同的绝招,就一定要刻苦训练,坚持不懈。板书:刻苦练习,坚持不懈。

  五、拓展

  1、孩子们,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也有自己的绝招,请大家把自己的绝招也在小组内向伙伴们展示展示吧,让我们来个绝招大比拼,看看谁的绝招最绝。

  2、抽生上台表演展示。师采访:你这个绝招是怎么来的?

  3、孩子们表演的绝招可真棒啊,希望大家在今后能刻苦训练,坚持不懈,让我们的绝招更上一层楼吧!最后把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的一句名言送给大家: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绝招》教学反思

  《绝招》这篇课文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六册第四组的略读课文,课文描写的是几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趣事。讲的是小柱子和小伙伴比本领,第一次输了,感到很羞愧,于是他暗自练习绝招。结果,在他的努力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大家对他的绝招赞不绝口。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文中细致刻画的小柱子这个人物形象鲜活欲出,跃然纸上。可以说,他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典型代表,很多学生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尊,好强,不服输。因此,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这节课我以各式各样的绝活图片导入,从而引出课题并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绝招”,然后引导孩子们根据本课“阅读提示”自学。首先,学生读书时先想一想孩子们都比了哪些绝招。其次,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在小组里质疑并互问互答,合作学习。接着组织学生各抒己见,全班解决。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板书了小伙伴们两次比赛的绝招,然后让他们去文中找到自己喜欢的绝招的句子,大部分的小朋友都能找到描写绝招的句子,如:“三胖挺着大肚子………..憋的时间比别人长两倍。”“二福曾经练过武术……..伙伴们就禁不住叫起好来。”我顺势出示相关句子,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有部分小朋友能抓住句子中的关键字词来谈自己的感受,如:有小朋友抓住了三胖表演绝招时的动作“挺、鼓、瞪、憋”,但我没有深层次地引导,只是停留在表面,如果当时告诉他们在自己写文章时也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进行描写的话,我想孩子们的习作水平会有所提高。

  在重点理解小柱子绝招时,虽然孩子们通过奶奶的话体会任何本领都是要通过勤学苦练的,但我对绝招的有用性只是一笔带过,如果当时我引导学生们说一说,为什么要练有用的绝招?哪些绝招没用?哪些有用?让学生明白要练最有用的绝招,那么效果可能会更好。最后,我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第三次比赛绝招的情景,到下课我才记起阅读提示语中让孩子们想象小柱子是怎样练绝招的?如果能把想象第三次比赛的情景换成想象小柱子练绝招时的情景,就紧扣主题了。

  自己上完这堂课,没发现任何的亮点,甚至有重新上一次的念头,在以后的课堂中我想我要更加周到到思考,更加认真、仔细地研究教材,哪怕他只是一篇略读课文。

【三年级语文课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课文的教案11-03

爱莲说语文教案课文08-04

小学语文课文的教案12-13

语文课文《anenin》的教案06-16

语文《信任》课文教案06-12

关于语文课文的教案06-12

语文课文穷人的教案06-12

语文课文错过教案06-11

语文课文《秋天》教案06-12

语文课文《祝福》教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