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3-01-18 08:07:50 教案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级数学教案合集15篇

一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巩固14个生字,会写“牙、尺”两个字。

  2、体会自选商场为人们带来的方便。

  3、愿意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通过实物,把字词与认识的事物结合起来。

  课前准备:生字卡、商品名词卡

  教学过程:

  (一)、巩固字词

  1、出示本课不注音的9个词语,你还认识他们吗?

  2、认读词语中的生字

  (课件将生字变为红色)。

  齐读生字

  将词语中的熟字去掉,指名认读生字

  将生字打乱顺序认读。

  3、找朋友。(拼合体字:场、奶、笔、作)

  4、课件出示:小兔走迷宫(在迷宫里认读生字)。

  5、出示“面包、牛奶”等9种商品图,学生贴商品词卡。

  (贴对了带领全班齐读,错了同学纠正齐读。)

  6、商品分类:哪些东西摆在同一个货架上?指名摆词卡,读词。

  7、小结 商品分类摆放了,人们在自选商场购物真方便。

  (二)学习课文

  1、师:小明逛了自选商场,他是怎样夸自选商场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反馈(东西多,买东西方便)

  4、出示句子朗读指导。

  自选取商场里的东西真多。

  在自选商场里买东西真方便。

  5、说话练习,要求学生用上课文中的9个词,并边说边出示商品词卡。

  出示:自选商场里的东西真多呀!有XXXXXX,有XXXXXXXX,还有XXXXXX。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牙、尺”两个生字。

  2、你会书空“牙”吗?(“牙”的第二笔“竖折”要一笔写成。)

  指名书空。

  3、学生齐书空,教师范写。

  4、教师范写“尺”,提醒“尺”的撇、捺要舒展。

  5、学生各描红、临写1个。

  6、师生共同评议、修改。

  (四)、生活识字展示、交流

  1、学生将课前收集的商标拿出来,指名认读自己收集来的商标上的汉字。

  2、逛“自选商场”。

  (1)四人小组将商标分分类。

  (2)全班“购物”:你喜欢什么,就拿什么,再想办法(请教同学)记住它们的名字。看谁记得最多,最能干。

  (3)反馈:我在自选商场买了XXXXXX、XXXXXX、XXXXXXXX。

  (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所购的“物品”。)

  (4)评选“识字大王”。

  (五)总结。

  同学们真能干,不仅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还用自己的办法认识了好多商标上的字,老师希望你们以后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认识更多的字。教学反馈:

  板书设计:

  dōng xi

  东 西多

  自 选 商 场

  买东西 方便

一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位的含义,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2、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3、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

  例11(3)汽车图,师生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出下面的数,说说各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它们各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在369 1438 3740 6900

  2、在○里填上"〈 "或"〉"。

  61○56 45○47 100○98等

  让学生独立思考填写。并分别提问:你是怎样进行比较的?

  [评析: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是本节课新知识的重点,教师运用复习帮助学生唤起对原有知识的回忆,为学生学习新知作了衔接和孕伏。]

  二、新课

  1、导人新课,揭示课题,交待目标。

  师:我们已经会比较百以内数的大小,那么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呢?

  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师:本节课的学习要求是: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2、教学例11、

  (1)教学位数不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①比较1230和965的大小。

  师问:1230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比一千大。还是比一千小?在算盘上拨出来。965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够不够一千?在算盘上拨出来。

  指导学生观察思考:1230是四位数,最高位是千位,这个数超过一千;而965是三位数,最高位是百位,这个数不够一千。那么1230与965哪个数大?

  板书:1230 〉965。

  ②反馈练习:999○1000 836○99 1015○989

  师提问,学生思考后回答: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先比什么?怎样确定谁大谁小?

  小结: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评析:教师应用学生已有"百以内数大小的比较"。以及"万以内数的数位排列顺序"等知识,把它作为上位知识,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着力点总是放在引导学生应用前边已学过的知识去探索新知,通过提问、启发、点拔的方法,诱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感知到数位不同的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丰富了原认知。]

  (2)教学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①比较5640和8790的大小。

  让学生读题,然后在算盘上拨出5640和8790

  师问:这两个数都是几位数?最高位是几?5640最高位是几千?8790呢?

  启发学生思考:5个千与8个千哪个小?

  板书:5640〈 8790

  ②反馈练习:4005○3989 5798○6010

  让学生说一说,位数相同的数怎样比较数的大小?

  小结:位数相同的数,先比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数大;反之,则小。

  ③出示例11(3)的汽车图片。师述:在全县开展的"万人签名"植树活动中,滨工饮料厂的叔叔阿姨们为了慰劳同学们,高高兴兴的运来了许多汽水。看!运汽水的车来了。(师出示图片)师问:谁来说说左边的一辆车运了多少瓶?(3854瓶),右边的一辆车运了多少瓶?(3529瓶),哪辆车运的汽水多?3854和3529都是四位数,最高位也相同,该怎样比?

  师:根据已掌握的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请填写在书上。

  ④反馈练习:6809○6810 3059○3057

  师问:位数相同的数,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再怎么比?

  小结:如果两个数的位数相同,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就从高位起依次往下比,直到比出数的大小为止。

  [评析: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某一问题总是在积极思考而又没搞通,或已经有所思考但尚未成熟,处于欲言而无法表达的心理状态中,教师就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和时机,启发、提问,激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心理状态,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它使学生在认识上、情感上、意志上予以高度专注,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掌握,从而构建了新的知识结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九第1—5题。

  第1题

  师问:有几组数?哪些组位数相同?哪些组位数相同?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让学生独立练习。

  第2题:

  指名学生读题。

  师问:(1)小题这4个数中,最小的数是多少?最大的数是多少?剩下的两个数941和914哪个小?你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吗?

  师问:(2)小题这4个数都是几位数?请你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出来。然后让学生说出排列的结果,集体评讲。

  第3题:

  先让学生读出各数。

  师问:这些数的位数相同吗?哪个数的数位最少,怎样找出最大的数?让学生练习后说一说。

  第四题:

  师问:最大的三位数是几?最小的三位数是几?最大的四位数是几,最小的四位数是几?

  让学生在算盘上拨出来,教师课堂巡视了解情况。

  第5题:

  让学生独立练习,指名2人上黑板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评析:教师对练习九第1—4题都作了提示,学生不但解题的目的明确,还便于学生主动探求新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会怎样去思考解答问题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师问: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

  师问:在比较数的大小的时候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师述:今天学习比较数的大小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主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其方法是先比较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二是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其方法是先比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就大,如果最高位相同,从高位起依次往下比,直到比出数的大小为止。

  这节课大家都学得很好,希望继续努力。

  [总评:比较数的大小,首先看它们各是几位数,然后接着数位的排列顺序,依次进行比较,确定谁大谁小。教师在教学中紧紧地抓住这一"课眼",使教学从一个较高的层次审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使全课的各个环节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使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内在的逻辑力量,正所谓"契领而顿,百皱皆顺"。由于教师的教学抓住了"课眼",也为学生创造这样一个契机,即把认知上遇到的矛盾、困惑、内化为学生探求新知的迫切需要,唤起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强烈愿望。所以,这样的课总是耐听、耐品、有韵味。

一年级数学教案3

  教材方面:

  《数花生》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教材很重视学生数感的建立,通过估计和比较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此外,教材还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问题串是第4版教材的特色之一,

  教学内容以问题串的形式,形成了一个连续动态的问题组合,引领学生逐渐学会从头到尾独立思考。本课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不断经历数的过程,层层递进,步步提高,使学生能顺利地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并能用不同的数法熟练地数出100以内的数,增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感悟事物与数之间的对应关系。问题串使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四位一体。在活动中引领学生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技能,积累经验,发展思想。

  学情方面:

  一年级的学生在一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中,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20以内数的数数,很多学生在未学习这一课前已经能熟练数出100以内的数,而且他们的生活体验中常常会接触到100以内的数,但孩子们的头脑中,还没有100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们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而且,虽然学生能数很多的数,但是仅仅限于用嘴数,一旦要对应事物,数事物的个数时,体现一一对应的关系,正确率不高,孩子们手口对应方面还是欠缺的。

  教学目标:

  100以内的数数教学不是单纯的学会空口数数,这样只能说学生了解了数的顺序,更重要的是学生要体验每一个数字的增加,实际上是事物叠加的结果,数字的变化代表的是事物多少的变化,在生活中我们用到的更多的是联系实物进行数数,学生要有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并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数数的方法,其次,学生已经能熟练地数出100以内的数,我们这节课的落脚点放在哪里?而是要重视学生点数的能力,因此,这节课,我让学生准备学具花生,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数数的学习。通过以上两点的思考,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结合多种数数活动,会数100以内的数,初步认识100以内的数,感知100的意义。

  2.在多样化的数数活动中,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感受数数的乐趣。

  3.通过数数培养数感,感受位值。

  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结合我们二小的课堂教学模式“双向四环十六字”进行教学,围绕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将自学引导、交流合作、展示点拨、练习评测和谐融洽地结为一体,建立起真正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双向”指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相互合作,相互协作,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四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相连接的四个基本环节。《数花生》的四环体现为:第一环:自学引导(独立数数)。提出问题,产生数的兴趣。第二环:交流合作(换一种方法数数)。互相检查再数,强化数的方法。小组合作尝试数出100个花生。第三环:展示点拨。学生展示不同的数法,教师强化十个十个数。第四环练习评测(探索练习)。体验不同的数法。

一年级数学教案4

  详细介绍: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页的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电脑、投影仪、图片、铅笔、纸货架。

  教学设计

  从生活中引入分类,初步理解分类的意义

  师:同学们都去过超市吧!

  你们在超市里都看见什么了?

  那么这些物品是怎样摆放的?

  说明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要想把物品摆放整齐,就要像同学们说的那样一类一类(分类)摆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类。(板书课题)

  那么,这样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

  初步学习分类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马大哈超市,你们想去看看吗?这样摆好不好?怎么不好?

  那么咱们来帮他整理整理,这个超市的左边是一个冰柜,这是冰柜上的广告画,右边是一个货架。

  谁来整理一下?(学生对货架上的物品进行整理)

  为什么把乒乓球拍和羽毛球拍摆在一起?(强调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通过同学们的帮助,货架上的物品摆放得既整齐又美观。

  动手操作,巩固分类方法

  如果让你当一名超市里的售货员,你打算怎样摆放货架上的物品?

  1.小组创作将物品分类。

  下面咱们亲自动手摆一摆。

  你们要摆放的物品都在纸盒里,先把所有的物品倒出来,分一分,看哪些物品放在一起比较合适,再摆一摆,看摆在哪一层比较合适,确定后再贴一贴。每个物品的背面有一个双面胶,把上面的.小白纸撕下来,就可以贴在这个纸货架上了。

  下面4个人一组,看哪组合作得最愉快。

  2.学生汇报。

  师:有哪个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组货架摆放的情况。

  还有哪个组?(学生介绍小组分类的情况)

  还有这么多的组愿意展示,下面咱们请各组长拿着自己组的货架到前面来展示。

  3.小结:我们参观了超市,又自己亲自动手摆了摆,知道了商店中物品的摆放可以分为蔬菜类、水果类、服装类、文具类、鲜花类等。这样摆放既方便了顾客的购买,又减少了混乱,提高了效率。分类这种做法在以后的数学课上也经常出现,所以说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

  4.联系生活,巩固分类的意义。

  师:那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你的家里有没有分类摆放的情况呢?

  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那么我们一定要认真地学好数学,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练习六的第1、3题。

  扩展思路初步尝试不同标准分类

  1.尝试。

  刚才我们都是把不同的物品进行分类,现在看你们每个桌子上都有一把铅笔,都是铅笔,看看你们能不能把这把铅笔再分一分。(同桌讨论)

  2.汇报。

  3.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把许多不同的物品进行了分类,现在又把一种物品进行了分类,而且有这么多种分法,说明分类的标准是不同的,有的按形状分,有的按花色分,有的按有橡皮头和没橡皮头的分,有的按削过和没削过的分。

一年级数学教案5

  一、联系生活、复习引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说说在我们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从桌面上拿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的形状。

  3、摸一摸手中的物体,有什么感受?与同学交流想法。

  4、引导学生说出有些物体的一面或几面是平平的,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认识图形。

  1、认识长方形。

  (1)让学生动手找出长方形的面(生可以用摸),认识长方形并出示图形。(电脑出示:从长方体中取下长方形。)

  (2)其余生也找找手中物体中的长方形的面,看一看,摸一摸。

  2、能不能从其他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学生独立找、小组内找、与教师一起找)。

  3、汇报交流,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电脑演示)

  4、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立体图、平面图)

  5、用自己的办法把他们图形画下来。

  三、联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出示教材中的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辨认,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2、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同学相互说说。

  四、课堂活动。

  1、小明和同学们一样也认识了这些图形,这是小明利用今天认识的图形拼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电脑演示)你们能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今天学的这些图形吗?

  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互相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画,要尽量和小明的不一样。

  五、课堂小结

  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

  六、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图形,同学们回到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物体,看看能在哪些物体上找到这些图形,把你的发现告诉爸爸和妈妈。

一年级数学教案6

  一、预期效果

  1.应掌握的知识

  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学会一些比较的方法,体会轻重的相对性;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光靠看一看、掂一掂不能准确地比出物体的轻重,从而认识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

  2.发展的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3.应培养的情感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设计要旨

  1.课标解读

  初步让学生感知“轻”、“重”的含义;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其中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通过观察、操作、尝试体验“轻”、“重”、“最轻”、“最重”的含义,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知识,在探索中辩析易错概念;第二个层面是练习,在练习中充分注意到问题的开放和答案的不惟一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是学会比较的方法;教学难点是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3.学情认识

  学生对比较轻重、高矮、长短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对比较活动中的相对性认识不足,本单元就要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获得比较多少、高矮、长短、大小、轻重的相对性的认识。

  直接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高矮、轻重等学生并不困难,但对间接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等等需要通过一定的推理才能获得,因而是教学中的难点。

  4. 经验介绍

  “轻重”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大小、高矮、长短、厚薄等基础上开展的又一次体验活动。教科书在安排上体现了三个层次: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 “说一说”这一环节通过两个小动物玩跷跷板,使学生一眼看出谁轻谁重,认识到重量差别大的两个物体可以通过看得出比较的结果;“掂一掂”这一环节通过淘气和笑笑动手掂一掂,获得对轻重的感性体验,认识到用眼不能看出轻重的情况下可以用手掂一掂;“称一称”这一环节,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确当看、掂都难以分辩物体轻重时,可以借助工具来比较,从而体会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最后通过一组练习来使学生获得得间接比较轻重的方法,知道轻重和大小、高矮一样是相对的,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三、实施要领

  1、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2、教学流程

  序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辅导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1.师: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出示主题图)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小熊重、小猴轻)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

  师:从这幅图中你还能看出谁轻谁重?

  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谁轻谁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

  (板书课题 轻 重)

  2.你还能说出你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发现相关数学信息。

  生1:大象重、小狗轻;

  生2:大象重、小熊轻;

  生3:小猴重,小狗轻。

  根据低年纸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特征,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并且由动物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体会“轻重”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1.掂一掂

  (1)让学生观察讲桌上的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说说数学书和文具盒谁轻谁重?

  (2)为什么同样的书和文具盒,大家判断的不一样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实一下谁说的对呢?请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再把你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

  (3)请2~3名同学上台掂一掂。

  (1) 教师把文具盒里的文具取出来,再请2~3名同学掂一掂,说出谁轻谁重?为什么?

  (5)你们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数学书谁轻谁重?与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再交换东西掂一掂。

  (6)教师小结:文具盒和数学用眼睛看不能准确地判断谁轻谁重,我们用掂一掂的方法能够比出谁轻谁重。

  (7)小实践:再选择桌上的其他东西掂一掂,比一比,与同学交流一下。

  2.称一称

  (1)出示重量接近的一个苹果和一个梨。

  (2)猜一猜:谁轻谁重?

  掂一掂:谁轻谁重?

  师: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么办呢?谁又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3)小结讨论:你们能想出哪些办法?

  (4)出示天平秤。介绍在天平上比较轻重的方法,教师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让学生观察,现在你知道苹果和梨谁轻谁重吗?

  (5)分小组活动。

  拿出你们身边的学习用品,选择其中的两样,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

  (2) 教师小结:从刚才的比较苹果和梨谁轻谁重,我们发现要想准确地知道谁轻谁重,称一称是最好的办法。

  (7)出示一大块塑料泡沫和一小块铁。

  先说一说:谁轻谁重?为什么?

  再掂一掂、称一称。

  明确:比较轻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一定要实际掂一掂、称一称才能确定谁轻谁重。

  生1:文具盒轻、数学书重;

  生2:数学书轻、文具盒重;

  生3:文具盒和数学书一样重。

  得出:讲桌上的文具盒比数学书重。

  得出:现在文具盒比数学轻。

  如一本书和一个本子比,一本书和多个本子比,等等。

  学生猜测结果。

  小组讨论方法,交流意见。

  汇报交流,充分听取同学想出的不同方法,给予适当的评价。

  分小组进行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

  在“掂一掂”这个环节中,通过猜想、推测、实践等探究活动,把教师的“教”变为学生的“探”,通过学生掂自己的物品,别人的物品,积累轻重的感性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实际问题。)

  在“称一称”这个环节中,通过设疑——讨论——操作——深化,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领悟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想出办法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出示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怎样判断的。

  2.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引导学生说出一个西瓜和两个菠萝一样重,说明一个西瓜就比一个菠萝重,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可用实物演示一下。

  3.第3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谁最轻?谁最重?为什么?

  4.第4题

  这道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可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考的过程,再引导学生分析。

  独立判断,并说一说判断过程。

  练习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独立完成的、合作讨论的、指导完成的。通过三种练习形式,练习不同层次的题,难易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于较难的题目,通过讨论交流,也能顺利完成,达到数学目的。在练习中不限制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尽情表达,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学业诊断

  1.常见错误分析:

  常见错误分析

  1.比较轻重时,判断天平称翘起的那边重。

  缺少实际生活经验,不懂得天平称的原理。

  2.()比()重,()比()轻矮,各个量填反。

  缺少观察比较的技能和表达的方法。

  3.三种物体比较轻重,错误把数量多的判断为最重的。

  缺少实际生活经验,等量代换的思想理解有困难。

  2.诊断问题

  诊断1:()比()重?

  诊断目的:比较大小的方法以及表达方法。

一年级数学教案7

  数学

  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19页例3,20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复习巩固所学十几减几的内容。

  2、较熟练地掌握十几减几的算法。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根据图意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例3、做一做的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开火车练习口算):

  12-5=11-8=8+3=18-9=

  13-7=11-3=18-9=11-9=

  15-8=11-7=8+7=16-8=

  15-6=17-8=16-7=17-9=

  14-6=9+5=13-4=12-6=

  13-6=9+9=11-2=16-9=

  12-7=6+8=15-9=14-9=

  二、探索有关例3的知识:

  1、出示例3情景图:

  (1)请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2)由图上的内容你能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想提数学问题。

  (3)教师提问:根据图上所画内容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先自己进行独立思考。

  2、小组活动:

  (1)在小组里把自己的数学问题说给小伙伴听,看谁提得问题多,不合式的其它

  同学给他指出来,并讲清原因。

  (2)学生在小组中提数学问题。

  (3)教师巡视。

  3、全班共同提数学问题:只要提的'合理的都予以肯定。加、减法均可,重点研究减法。

  4、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并解答,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三、练习:做一做

  1、出示情景图:

  (1)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2)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它吗?请你在小组中互相提问并列算式解答,我们比比看那个小组提得问题最多。

  2、学生小组活动。

  3、学生列式解答,并说一说算理。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用数学

  13-6=7(人)8+6=14(个)16-9=7(人)

  数学

  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19页例3,20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复习巩固所学十几减几的内容。

  2、较熟练地掌握十几减几的算法。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根据图意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例3、做一做的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开火车练习口算):

  12-5=11-8=8+3=18-9=

  13-7=11-3=18-9=11-9=

  15-8=11-7=8+7=16-8=

  15-6=17-8=16-7=17-9=

  14-6=9+5=13-4=12-6=

  13-6=9+9=11-2=16-9=

  12-7=6+8=15-9=14-9=

  二、探索有关例3的知识:

  1、出示例3情景图:

  (1)请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2)由图上的内容你能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想提数学问题。

  (3)教师提问:根据图上所画内容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先自己进行独立思考。

  2、小组活动:

  (1)在小组里把自己的数学问题说给小伙伴听,看谁提得问题多,不合式的其它

  同学给他指出来,并讲清原因。

  (2)学生在小组中提数学问题。

  (3)教师巡视。

  3、全班共同提数学问题:只要提的合理的都予以肯定。加、减法均可,重点研究减法。

  4、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并解答,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三、练习:做一做

  1、出示情景图:

  (1)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2)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它吗?请你在小组中互相提问并列算式解答,我们比比看那个小组提得问题最多。

  2、学生小组活动。

  3、学生列式解答,并说一说算理。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用数学

  13-6=7(人)8+6=14(个)16-9=7(人)

一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68页主题图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与化。

  2、理解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笔算竖式的书写格式。

  3、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尤其是满十进一的运算规则。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课堂练习本、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现晋江市少儿图书馆照片,简介图书馆,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观察交流,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请学生观察图,了解数学信息,然后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全班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

  2、探索算理,体会多样化

  (1)解决问题:《童话世界》和《丛林世界》一共有几本?

  指名列出算式:28+4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写在课堂练习本上,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全班交流算法

  方法一:摆小棒

  方法二:拨计数器

  方法三:8+4=12 20+12=32

  方法四:28+2=30 30+2=32

  方法五:列竖式(指名学生说一说列竖式要注意什么?)

  (4)比较讨论算法的简便性

  方法一、二比较直观,但需要借助实物;后三种方法比较简便。

  三、选择算法,巩固应用

  1、解决问题:《童话世界》和《海底世界》一共有几本?

  2、解决问题:《童话世界》和《咪咪学院》一共有几本?

  要求学生选择比较简便的算法,集体订正时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用竖式算一算

  58+7= 5+32= 38+6= 8+27=

  四、自我评价,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9加几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了解“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4、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9加几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13根小棒。

  二、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小朋友们,十月份是我校的体育节,我们学校不仅举办了盛大的开幕仪式,还举行了全校运动会。为了给运动员解渴,他们还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

  三、新授

  1、组织学生讨论“一共有多少盒?”的问题。

  ①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组织全班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请小组代表向全班学生介绍本组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逐一显示各种解决方法。

  ①点数出结果。

  从9接着数。

  从4接着数。

  ②推算出结果。10加4等于14,9比lO少1,所以9加4等于13。

  ③用“凑十法”计算出结果。

  3、理解“凑十法”。

  ①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箱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箱外的4盒饮料。

  演示口算过程。

  ②教师边提问边指导操作:回忆一下,刚才的.同学是怎样移动饮料的?该怎样移动小棒呢?(指名演示)

  (箱子外面的四盒饮料拿走一盒,还剩几盒?10盒再加上箱子外面剩下的3盒饮料一共是多少盒饮料?所以9加4等于多少?)

  ③问:在这几种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4、解决“踢理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

  5、引导学生观察画面,问:你还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小组讨论后发表意见,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三、反馈练习

  1、练习二十第l题。

  ①先说图意,再列式。

  ②集体评议,订正,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2、练习二十第2题。

  3、练习二十第3题。

一年级数学教案10

  一、课标内容

  1、“二十以内”的认数、读数、写数是关键。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要在实际情况中体验数的意义。数的出现是对实际生活中物体、人数的抽象概括,也是学生用符号表示物体数量多少、大小的起始阶段。研究表明,学生认识数的符号将经历三个过程:直观操作---图象符号---数字符号。

  2、这部分内容安排了“找朋友”、“数一数”、“写一写”三个环节。“找朋友”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6~10各数,使学生能把数和形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再安排学生数一数自己文具盒里的铅笔、橡皮擦、直尺等,通过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写一写”这一环节仍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各数的特点,认真书写。最后安排了许多与同伴说一说6、7、8、9、10分别可以表示什么,在交流中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10各数,能正确数出6~10的物体个数;正确读、写6~10各数;顺数、倒数0~10各数。

  2、通过学生的动手参与,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体验实物、符号、数字的联系;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检查能力。

  3、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自信心,渗透一一对应。

  三、教学重点

  6~10各数的书写

  四、教学重点

  6~10各数的书写

  五、教学用具

  “小小文具店”图,田字格黑板,6~10的数字卡片。

  六、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认识6~10各数

  师:新学期到了,同学们都买了什么文具?

  (出示图)

  1.你能数数这个文具店里有哪些文具吗?

  2.数一数每种文具有几个?

  3.教师零乱贴出6~10的数字卡片。

  4.指导学生看书连线:我们的书中也有一个小小文具店,你能数一数,把学习用具和数字朋友连起来吗?同学们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样连的?学生回答时教师连线。

  实践活动,感知身边的数学

  师:小小文具店的各种文具我们数清楚了,可是我们小朋友的文具盒里有些什么呢?老师也想了解一下,谁愿意数一数,再告诉大家?

  活动一:数自己的文具

  1.数己文具盒里的文具,记在心里,再和同桌的伙伴说一说。

  2.再指定2~3组学习伙伴汇报听,注意引导学生语言简洁明了。

  活动二:数两个人的文具

  1.把同桌两人的文具合在一起,再数一数,每种文具有多少个?

  2.汇报交流

  学生回答有几支铅笔时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方法一:数出来的。

  方法二:把两个人的铅笔加起来的。

  对第二种方法要给予肯定的鼓励。

  如果学生的文具数超过了10个,学生能数清楚或算出来,也要加以表扬。

  3.延伸:在数你们两个人的文具时,你还发现了什么?

  写一写,说一说

  师:小朋友真会动脑筋,用不同的方法了解了两个同桌学习用品的情况,接下来,我们就要把今天认识的6、7、8、9、10写下来,比一比,谁写得又快又好。

  1.观察数字卡片6、7、8、9、10

  2.指导学生写。

  (1)教师边示范,边说明各数的书写要点:

  (2)学生边看老师示范或课件演示,边在桌子上用手写一写。

  (3)学生在第10页上先描4个,再独立写一个。

  (4)小比赛:每个小朋友在本子上写6~10各两个,再在小组内评评谁写得好,并展示看。

  (5)你会写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吗?试试看。

  小组内说一说:6、7、8、9、10还可以表示什么?

  练一练

  1、看数画线

  ○○○○○○○○○○

  ○○○○○○○○○○

  ○○○○○○○○○○

  ○○○○○○○○○○

  ○○○○○○○○○○

  6

  7

  8

  9

  10

  2、我们已经学习了0~10各数,你能顺着数吗?倒着数呢?

  先请2~3名学生数一数,再全班齐数。

  3、看图填数。

  (1)

  2

  3

  5

  10

  7

  6

  2

  4

  8

  1

  5

  7

  你是怎样填的`?为什么?引导学生:先看已知数是顺数还是倒数,是一个一个地数还是两个两个地数,再依次填出来。

  (2)师:你知道什么时候会用到倒数吗?淘气和笑笑会带我们去卫星发射基地看一看。卫星发射时就会倒数计时。我国的卫星发射技术处于世界上的先进行列,小朋友要向科学家学习,练好本领建设祖国哦!

  请你在信号灯上填出来。

  检查自己填得对不对?检查方法,用数一数的方法可以判断自己填的数有没有重复和漏掉的。

  3.摆一摆,说一说

  (1)分小组把6、7、8、9、10根小棒分成两部分,看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2)请小组代表在黑板上演示出来。引导学生有顺序地分一分,说一说。

  通过创设小小文具店这一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同时进一步认识到物体的个数是几就用几表示,体会数的产生,加强数与形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这一环节安排了两个小实践活动,其目的首先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事物,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其二在活动中加强交流的意识,善于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学生已掌握了书写格式的基础上,着重指导各数书写要点。通过想像、儿歌帮助学生记忆1~10各数的特征,教师的示范使学生掌握数字的笔顺方向和布局,并通过小比赛、小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力图把数字写得整齐美观。)

  在练习2中通过指导学生看第一幅图,渗透一一对应的,通过第3题的练习进一步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尤其是既可顺数又可倒数一题,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在最后一题中渗透检查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检查能

一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教科书33~34页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物体的个数,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对计数单位“一(个)”、“十”、“百”有一个感性认识。

  2.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

  3.培养学生对100以内数的兴趣,养成在活泼氛围中进行合作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感受100以内数的大小,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难点: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是多少,会数整十数左右的数。

  教学过程:

  这节课是让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数法,在教学设计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学习新知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老师:同学们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吗?

  学生:喜欢

  老师:那同学们可以告诉我《喜羊羊与灰太狼》里面有多少只羊吗?

  学生:6只羊

  老师和学生一起说出他们分别是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沸羊羊,暖羊羊,慢羊羊

  2.加深理解20是多少

  老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草原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大草原看一看。瞧,草原上来了两群羊。同学们,仔细数一数有多少只羊?(出示主题图)

  生:有20只羊。

  师:请你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数的?

  (学生会说出是,一只一只数的,两只两只数的,五只五只数的,十只十只数的。)

  [设计意图:先数20只羊目的在于联系旧知,为本课找到知识点。在感知20的大小后更有助于学生感知100的大小,形成100的数感。]

  3.整体感知100有多少(出示整个主题图)

  师:同学们知道现在有多少只羊吗?猜猜看,看谁猜得准?(这里不需要学生数出准确结果,仅仅是猜测)

  4.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的眼力真不错!这里确实有100只羊。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00以内的数(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1:数数是100的物体

  ①老师:同学们一起数一数这些小棒,然后形成一捆后,那一捆里面有多少个小棒呢?

  学生:10个小棒。

  老师:很好。那我们可以看出10个一是十,十里面有10个一。回到第3张PPT,同学们这里到底有多少只羊呢?

  学生:100只羊

  老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接下来我们一捆一捆的来数(PPT6),那这里有多少捆呢?

  学生:10捆

  老师:同学们真棒!回到第5张PPT,我们知道一捆里面有10个小棒对不对?那我们这十捆小棒总共有多少根小棒啊?

  学生:100根

  老师:非常正确!那我们可以看出10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10个十

  学生互动:

  1.让学生数100根小棒,两人一组,数100根小棒,一人数,另一人评判,然后交换进行。我注意观察学生不同的数法。

  2.汇报数数的方法。

  老师:你们小组是怎么数的?

  (学生会回答:一根一根数的,两根两根数的,五根五根数的.,十根十根数的。)

  我紧接着问:100里面有几个一?(有100个一)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先表扬在数数过程中合作得好、数得正确的小组,然后鼓励合作不够好的小组下次表现更好。

  [设计意图:在数一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100的大小和计数单位。]

  引导概括: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数好的10捆小棒或10堆种子,同桌的互相述说: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学生说完后教师板书。

  数100只小羊。

  让学生回过头来数主题图中小羊的只数,提示学生每数10只就用笔把它圈一圈,然后10只10只的数,看看图中是不是有100只小羊,对比自己刚才的猜测。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再次数数过程中直观感知计数单位“一(个)”“十”“百”。]

  2.教学例2:从88数到100

  老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好不好?

  学生:一起数

  老师:我们可以看出89添1是90,99添1是100,我们接下来从35数到42好吗?

  学生:一起数

  老师:我们可以看出39添1是40

  老师: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数出68后面的5个数

  学生和老师一起:69,70,71,72,73,

  2.智慧闯关。

  ①与七十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一百里面有()个十,一百里面有()个一。

  ②数出三十二前面的五个数。(这是难点,在教学中我们可借助小棒,让学生拿出32根小棒,往前数就是依次拿掉一根,拿掉一根是31,再拿掉一根是30,再拿掉一根是29,依次是28,27。然后再脱离小棒数数。)

  ③摘果子游戏。(师出示写有数字的卡片,让学生说出他的组成,说对了水果卡片就归谁。)

  ④数一数:小猪吹了多少个气泡?

  试一试:看哪个同学做的又快又准?

  做一做:说出10以后的整十数

  猜一猜:看谁猜的最准确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能评价自己学得怎么样吗?

一年级数学教案12

  本课是在学生联系生活、收集数据、讨论读法、巩固与应用下完成的。引导学生不是为了读数而读数,而是通过会读较大的数来了解大数在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

  本节课完成较好的部分有以下几部分。

  1、创设了让学生收集大数这样一个活动。主要让学生知道了大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2、在读数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并关注合作的过程。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读数,在独立思考的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对于学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困难及时进行反馈。

  3、在巩固与应用过程中,学生都能认真地练习,但出现的问题不少。如:在读书时,读万级的数漏写“万”字。

  不足之处在于,我有时会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同时没有很好地把课堂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解决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知道1公顷有多大,1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公顷有多大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平方米与公顷之间的换算、

  教具准备:

  标杆与绳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什么是1平方米?什么是1平方分米?什么是1平方厘米?(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3、1平方米=()平方分米

  3平方米5平方分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5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二、学习新课、

  1、谈话引入

  计算一般物体的面积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今天我们要学习计算土地的面积单位———公顷、(板书课题:土地面积单位———公顷)

  2、公顷的认识、

  (1)教师谈话:计算土地的面积有平方米和公顷、1平方米有多大,大家都知道了,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那么1公顷有多大呢?咱们去实际测量一下、

  (2)实际测量、

  带领学生到操场,先量出边长1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和绳子围起来,说明这么大的土地是1平方米、

  再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和绳子围起来,提问学生这块土地有多少平方米?让学生在这块土地四周看一看,这么大是100平方米、然后教师说明100个100平方米这么大的土地是1公顷,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公顷有多大、

  (3)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关系、

  回到教室,教师提问,唤起学生的想象

  ①刚才在操场第一次围出的正方形有多大?它们的边长是多少?

  ②第二次围出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面积有多大?(教师板书:100平方米)

  ③1公顷有几个这样的正方形土地?(100个)

  ④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你是怎样推想出来的?(100×100=10000)

  教师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教师说明:教室的面积一般有50平方米,200个教室面积大约是1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那么2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30000平方米=()公顷、

  (4)练一练、

  4公顷=()平方米50000平方米=()公顷

  3、教学例题、

  (1)教师说明:丈量土地时,一般用米做长度单位来丈量,算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之后,再换算成公顷、

  (2)出示例题: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提问

  ①长方形面积怎样求?

  ②怎样由平方米换算成公顷?

  由学生列式计算、

  (3)练一练、

  一块边长是400米的正方形麦地,有多少公顷?

  全体学生在本上做,由一名学生在投影片上做、订正时,提问学生怎样想的?已知正方形边长,可以求出什么?怎样换算成公顷?

  三、巩固反馈、

  1、课内练习、

  (1)北京的—广场是世界上的广场,面积约40公顷,约合()平方米、

  (2)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的宫殿,占地面积720000平方米,合()公顷、

  2、课后练习、

  (1)量学校操场的长和宽,计算它的面积,看够不够1公顷、

  (2)7公顷=()平方米60000平方米=()公顷

  (3)一个飞机场新建一条跑道,长250米,宽80米、占地多少公顷?

  板书设计:

  土地面积单位——公顷

  例、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250×120=30000(平方米)

  30000平方米=3公顷

  答:这个果园有3公顷、

  土地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一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凑十法计算6加几的题目,理解6加几的计算过程并会口述.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能力.

  3.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和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6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进行6加几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9加几,8加几和7加几的题目,你们还记得怎么算吗?出示口算卡片: ,指名说口算过程.(想:把8凑成10需要2,把5分成2和3,

  8加2等于10,10再加3等于13.)

  依次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口算.

  投影出示

  指名回答.

  师: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9加几、8加几和7加几的题目,猜一猜今天我们该学习什么了?(6加几)

  板书课题:6加几

  二、指导探索.

  1.教学例1.

  (1)板书: □

  师:这道题该怎么算呢?请你们试着做一做.

  学生尝试着完成.全班进行交流:

  随学生口述的过程,教师演示课件6加几.

  师:同学们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这道题,说明你们很会学习,谁愿意再用凑十法说说这道题的计算过程?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问:为什么要把5分成4和1?

  (2)板书: □

  指名回答.(如果有学生很快说出结果,要问他:你怎么算得这么快?学生可能是由上一题 推算出来的,在此要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用凑十法进行计算.如果没有上一题的结果,怎么算6加6等于多少?)

  学生分组交流.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2.教学例2【继续演示课件6加几】.

  板书: □, □, □

  师:这几道题你会做吗?请你试着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可能会出现几种做法:① ②想: ,所以 )

  比较:哪种方法能很快说出得数?(用交换加数的位置, 来推算 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继续演示课件6加几】.

  1.

  指名叙述图意:左边的叶子上有6只七星瓢虫,右边的叶子上有5只七星瓢虫,一共有多少只七星瓢虫?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订正:你是怎么计算的?

  2.

  学生自己叙述图意列式解答.

  订正:你是怎样计算的?

  3.指名口算.

  4.学生独立完成下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游戏:投篮【详见探究活动】.

一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根据测量的有关内容,自行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步测、目测等测量方法,了解光侧、影测、绳测等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2、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们大概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实际测量。在进行测量前,我们要了解哪些测量知识呢?例如:测量工具、测量单位、测量对象、测量方法等等。

  (学生提到了进行测量的时候,要使用尺子,记录测量结果的时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二、活动程序

  1、准备活动:展示人们测量一些建筑物的课件。

  2、布置活动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的相关知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实际生活,选择一个你想测量的`对象,选用适当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测量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2)每小组要在活动卡片上做好记录。

  3、提供给学生“实际测量活动”卡片。

  卡片上记录了关于测量内容和测量方法的一些建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测量对象和测量方法,填好上面的表格。

  4、活动开始

  每个小组选择1—2个测量对象进行实际测量,小组内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全班交流总结:首先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对测量结果进行汇报。其次每个小组发言之后,其他小组进行评议。鼓励学生指出发言小组的不足与错误,并给予补充或更正。最后,教师针对全班的汇报结果进行总结。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实际测量的方法,我们要注意这些方法的实用性和合理性。在遇到实际测量问题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简单、巧妙地解决实际问题。

一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 在“拔河”的情景感受数量之间的大小及相等关系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通过学具操作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2、 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并知道它们的含义,用会这三种符号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能正确描述数的大小。

  3、 参与观察、操作等实际活动,初步体验“数感”。

  4、 培养对数学学习的亲切感,乐于参加数学活动,愿意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并知道它们的.含义用会这三种符号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描述数的大小,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物展台、彩色圆片 师生双边活动: 活动一:

  引入新课: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里玩过许多有趣的游戏吧,哪个小朋友玩过拔河的游戏,能说说这种游戏怎么玩吗?今天,有一个班的小朋友正在玩拔河的游戏,他们想请咱们班的同学一起去看看好吗?(出示课件)

  你观察到什么?你想说什么?问些什么

  [本课是在拔河的情景中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因此,要启发学生对拔河这种活动的认识,明白拔河时两边的人数要相等。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如果学生在数人数的时候是两个两个地数的应该鼓励。能用自己的话

  说说对拔河的认识,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看懂图意,用自己的话简单的描述图中的事物。]

  活动二

  你说我讲:为什么比赛还没有开始?

  我们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图片来代表拔河的小朋友。怎样摆才能够让别人一下子看出哪边的人多?看着摆好的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两边的人数不一样来分析这个问题。

  [此处引入“一一对应”的观念,但学生如果有别的摆法,只要正确就应该给予肯定。能认真听别人的发言。能够正确的进行操作,并能自己的话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三

  今天,老师介绍数学王国的两位好朋友给大家认识,他们是一对孪生兄弟,长得可像啦!先请它们来和大家打个招呼吧。(课件演示:两个符号的自我介绍。) 听了他们的自我介绍,你知道了什么?仔细观察两个式子,你有办法区分这两个孪生兄弟吗?

  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冲谁开口笑。

  手指游戏:用中指和食指表示两种符号,表示四组数的大小。

【一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趣味数学教案12-28

一年级数学教案10-11

一年级数学教案11-03

一年级数学教案01-16

一年级小学数学教案01-14

一年级数学教案08-18

一年级数学教案01-12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04-15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19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