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公式教案

时间:2023-12-05 18:40:0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学公式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公式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公式教案

数学公式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的意义,使学生能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应用.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应用这些时,首先要弄清楚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的直接应用、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再根据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利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推导新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数学是用简洁的数学形式来阐明自然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多种数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数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复习提问小学里学过的为基础、突破难点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推导→计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利用旧推导出新的图形的计算.

  2.难点:同重点.

  3.疑点:把要求的图形如何分解成已经熟悉的图形的和或差.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代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有很多应用,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小学里学过许多,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教法说明,让学生一开始就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后面利用计算感到不生疏.

  在学生说出几个后,师提出本节课我们应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如何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

  师:小学里学过哪些面积?

  板书: S = ah

  附图

  (出示投影1)。解释三角形,梯形面积

  让学生感知用割补法求图形的面积。

  (二)探索求知,讲授新课

  师:下面利用面积进行有关计算

  (出示投影2)

  例1 如图是一个梯形,下底 (米),上底 ,高 ,利用梯形面积求这个梯形的面积S。

  师生共同分析:1.根据梯形面积计算,要计算梯形面积,必须知道哪些量?这些现在知道吗?

  2.题中“M”是什么意思?(师补充说明厘米可写作cm,千米写作km,平方厘米写作 等)

  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予以指正并指出,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1.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必须明确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未知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已知哪些量.2.用计算时,要先写出,然后代入计算,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出示投影3)

  例2 如图是一个环形,外圆半径 ,内圆半径 求这个环形的面积

  学生讨论:1.环形是怎样形成的.2.如何求环形的面积讨论后请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育巡回指导.

  评讲时注意1.如果有学生作了简便计算 ,则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没有学生这样计算,则启发学生这样计算.

  2.本题实际上是由圆的面积推导出环形面积.

  3.进一步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教法说明,让学生做例题,学生能自己评判对与错,优与劣,是获取知识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测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4)

  1.计算底 ,高 的三角形面积

  2.已知长方形的长是宽的1.6倍,如果用a表示宽,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是多少?当 时,求t

  3.已知圆的半径 , ,求圆的周长C和面积S

  4.从A地到B地有20千米上坡路和30千米下坡路,某车上坡时每小时走 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走 千米。

  (1)求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

  (2)若 千米/时, 千米/时,求从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

  学生活动:分两次完成,每次两题,两人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做好后同桌交换评判,第一次可请两位基础较差的同学板演,第二次请中等层次的学生板演.

  面向全体,分层教学,能照顾两极,使所有的同学有所发展.

  师:本身是用等号联接起来的代数式,许多在实际中都有重要的用处,可以用直接计算还可以利用推导出新的.

  八、随堂练习

  (一)填空

  1.圆的半径为R,它的面积 ________,周长 _____________

  2.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长是 ,高是 ,它的面积 _____________;如果 , ,那么 _________

  3.圆锥的底面半径为 ,高是 ,那么它的体积 __________如果 , ,那么 _________

  (二)一种塑料三角板形状,尺寸如图,它的厚度是 ,求它的体积V,如果 , , ,V是多少?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课本第22页1、2、3第23页B组1

  (二)选做题课本第22页5B组2

  十、板书设计

  附:随堂练习答案

  (一)1。 2。 3。

  (二)

  作业答案

  必做题1。

  2。 3。

  选做题5。

  探究活动

  根据给出的数据推导。

  推导从1到 这 个连续自然数的和 的,并求当 时, 的值。

  答案

  当 时,

数学公式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公式教案3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的学习使用计算机软件的能力, 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本框链接和公式编辑器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文本框的作用,学会了文本框的使用,小报的版面设计有时需要在几个文本框中顺序录入同一篇文稿,我们当然可以单个分别录入,注意文本框之间的衔接就行了,但是当需要修改时,牵一发动全身,某一文本框发生变化以后,一般情况下其他文本框内容也要相应手工修改,能否自动修改呢?建立文本框之间的链接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2.数学公式的输入问题:象简单的下标、简单的'分数我们还可以有办法,复杂一点的公式我们就索手无策了,此时用公式编辑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二、本框链接

  1.要求学生按照书本步骤自主学习建立两个文本框的链接,并输入简单重复文字(如11111……)验证前后链接功能、自动修改功能。

  2.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如何建立第三个文本框的链接?并予以验证。

  三、公式编辑器

  1.由学生按照书本步骤自主学习启动公式编辑器

  2.“公式”对话框中有哪些已用过的公式或符号?引导学生比一比谁找得多,通过比一比熟悉公式对话框。

  3.由学生按照书本步骤自主学习输入公式。

  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六节实践1的公式输入。

  五、课堂小结

数学公式教案4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节课的练习学生基本掌握。

  学习目标

  1.牢固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灵活应用。

  2.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合理地解决问题。

  导学策略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自制投影片、画圆工具

  导学流程设计: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总结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一.引入

  1.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2.周长公式C=2r、C=d

  3.背诵3.14的2倍到9倍的值。

  4.揭示课题。

  二.展开

  1.投影出示补充练习

  先让学生自己画图,帮助自己搞懂圆的直径=正方形边长,然后使学生能求出半径,算式是10042=12.5(㎜);最后还可以让学生算算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

  2.投影出示练习

  理解题意,自行车车轮滚动一周的距离就是车轮一周的长度,然后根据周长公式列出算式350(3.140.5)223(m)。

  3.独立完成P13练习

  在练习中要注意:第10题在练习前,要让学生思考,要量出一张圆形纸片的直径,有什么办法吗?(对折,量出直径长度。)要量出一块圆木的直径,有什么办法?(先用绳子围一周,量出周长,再算出直径。)再出示题目,先思考树的周长是多少?再独立求出这树的直径。

  三.总结

  背诵3.14的2倍到9倍的值

  练习

  六年级

  教学反思

  熟能生巧

【数学公式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公式总结06-20

初中数学公式总结02-02

初中数学公式总结最新02-02

数学公式植树问题的总结06-20

关于小升初数学公式总结06-21

沈阳小升初数学公式的总结06-16

高考重点数学公式总结06-20

数学公式定律概念总结大全06-20

小学数学公式定律概念总结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