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教案

时间:2023-02-27 19:29:1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透镜》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透镜》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透镜》教案

《透镜》教案1

  教学目标:

  ⒈使同学知道凸透镜有成像的作用,成像有一定的规律,初步了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⒉使同学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通过制作土照相机,培养同学的制作能力。

  教学准备:蜡烛、火柴、凸透镜、纸屏、米尺、半透明白纸、直径不等的较长纸圆筒、透明胶(浆糊)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⒈师:出示放大镜,观察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⒉生:中间凸起,中间厚,边缘薄,能透光等等。

  师:(小结板书)放大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能透光,这种镜片叫凸透镜。(也就是说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在科学上用得更多的是凸透镜这个名称,因为这个名称更形象具体。教师连线强调凸透镜的结构特征。)

  反思:此处的连线强调让同学对凸透镜的结构特点刻骨铭心。

  ⒊师:凸透镜有哪些作用?

  生:有放大作用,还有聚光作用。

  师:凸透镜除了有聚光和放大的作用外,还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来继续研究凸透镜。

  二、新授

  ⑴指导同学认识凸透镜的成像作用。

  A初次实验感知。

  师:(提实验要求)待会儿我们要做个小实验,每个小组有6个凸透镜,每个同学手持凸透镜,手臂伸直,眼睛透过凸透镜看窗外物体(教师事先在每个窗台放一盆美丽的鲜花),你发现了什么?可要仔细观察哟!老师宣布开始实验。

  生:同学实验

  师:巡视指导,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窗台上的花是倒立的,我看到外面的楼房是倒立的而且缩小了……

  B再次实验感知:

  师:刚才大家观察仔细,真不错!光能不能透过凸透镜把窗外的景物的像映到白纸上呢?教师示范,让同学们试一试。

  生:进行实验,看到像映在白纸上感到惊奇。

  师:你是怎样做的?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移动白纸,外面的物体能透过凸透镜在白纸上成像;物体通过凸透镜映在白纸上的像是倒立的,像比物体缩小了;移动白纸时,映到白纸上的像有时清晰,有时模糊,白纸在一个地方像最清晰……

  师:讲解物体的像能映在白纸上的我们叫做实像。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凸透镜还有什么作用呢?

  生:成像作用。

  师:(板书)凸透镜有成像作用。

  ⑵指导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大家知道凸透镜有成像作用,它成的像是不是一直是倒立的呢?刚才大家只得到了缩小的像,能不能得到放大的像呢?等会儿我们要继续用点燃的蜡烛的火焰当物体进行研究,看你能发现凸透镜成像到底什么规律?下面提实验要求:

  反思:此处教师设疑,节约了时间。应该让同学自身提出问题,即使多花点时间,但能培养同学的提问能力和问题意识,更能体现同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①介绍分组资料:蜡烛、火柴、凸透镜、纸屏、米尺等。

  ②由于实验用了点燃的蜡烛,要注意平安,防止烧了东西。

  ③蜡烛、纸屏要放在凸透镜的两侧,并使它们基本在一条直线上,高度基本一致。

  ④教师示范:实验报告单上的成像指的是最清晰的像,放大或缩小的像各丈量三次就行了,模糊的像我们不作研究。

  ⑤移动要注意顺序,凸透镜不动,先动蜡烛(距凸透镜由近和远),再动纸屏,纸屏每次由近和远离开凸透镜,直到纸屏上形成清晰的像为止。

  ⑥各小组要注意协作,不乱抢,由组长布置,两人做成像实验,两人丈量,两人记录,发现的规律由小组讨论再填写。师宣布开始做实验。

  生:小组互助协作做实验,师巡视指导。

  师:分小组汇报,你小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小组发现凸透镜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我小组发现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物体近时,就能形成放大的像;我小组发现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物体远时,就能形成缩小的像……

  师:适时板书

  反思:实验报告单的设计为同学集中探究凸透镜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指明了方向,突出了重点;丈量栏目,培养了同学用实事数据说话的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然而,这个报告单也限制了同学的发散思维,教师设计时应加上探究的余地,让优胜组对什么时候成相等的像、什么时候不能成像也能进行探究。

  ⑶指导同学研究土照相机是怎样工作的?

  师:前面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凸透镜在成像作用,并探究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下面我们每个组用凸透镜来制作一台土照相机,然后观察使用。介绍资料,用一个制作好的土照相机示范讲述制作要求:把两个圆盒子套在一起,外盒口安上一个凸透镜,内盒口蒙上一层半透明纸,使凸透镜能随其中一个盒子的拉伸等动作而一起前移或后退。

  生:同学制作,制作后观察使用土照相机。

  师:你是怎么观察、使用的?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用外盒的凸透镜对着物体,拉动内盒,在内盒的纸屏上可以得到物体的倒立的像,而且这个像可通过调节物体、凸透镜、纸屏三者之间的距离放大或缩小,我发现土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工作的……

  反思:制作使用土照相机这一活动,教师提供有结构的资料,让同学轻易就尝到胜利的愉悦,激发了同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同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应用巩固了知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土照相机与小孔成像的装置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生:(不同)小孔成像的装置里物体通过小孔而成像,而土照相机则是通过凸透镜而成像。(相同),它们都可以成倒立的像,并且像能扩大或缩小。

  师:通过凸透镜看到的像与平面镜看到的像有什么不同?

  生:同平面镜成像相比,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的,并且可以得到放大或缩小的像;而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的,与实物大小相等的。

  反思:通过土照相机与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与平面镜成像的横向对比,拓展了知识网,使所学知识更系统化。

  三、巩固应用

  师:出示真照相机,让同学推测照相机怎样工作的?

  生: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工作的。

  师:怎样用照相机照全身人像?怎样照半身人像?

  生:当照相机离人比较远时,能照全身人像。当照相机离人比较近时,能照半身人像。

  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凸透镜?

  生:显微镜、摄像机、望远镜、老花眼镜的镜片……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生:凸透镜有成像作用;凸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的;当凸透镜距物体近,距纸屏远时形成放大的像;当凸透镜距物体远,距纸屏近时,形成缩小的像。为什么凸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的?……

  总评:本课教学层次清晰,同学在由浅入深的活动中,积极观察、考虑、概括、交流、倾听,多种感官一齐融入到课堂中,他们的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制作能力、协作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在探究成像规律时,假如让同学自身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那么效果会更好、更完美。

  板书设计:凸透镜

  放大镜的镜片边缘薄,中间厚,能透光,人们把这种镜片叫做凸透镜。

  ⑴放大

  作用⑵聚光①凸透镜成的(实)像是倒立的;

  ⑶成像规律②当凸透镜距物体近,距纸屏远时,形成放大的像;

  当凸透镜距物体远,距纸屏近时,形成缩小的像。

  应用:照相机、望远镜、显微镜、摄像机、老花眼镜的镜片等。

《透镜》教案2

  三维目标

  1、知道当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的折射现象。知道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词及光的折射规律。认识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知道有关透镜的几个名词,会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2、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探究三个活动,发现光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规律,了解透镜对光的两种作用。

  3、从对折射现象的好奇,诱发对求知欲望,进而积极参与探究折射现象的实验活动,并在实验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习惯。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规律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有关应用。共安排了4个活动和1个信息浏览。光的折射属于光在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问题,本节也是按照:现象――规律――应用的线索。这是的应用主要指透镜对光路的控制作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通过实验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难点:

  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实验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激光笔、水槽、铅笔、烧杯、硬币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做两个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1: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学生实验1:如课本P56图3-38(a)所示,把一支铅笔斜放在盛有水的杯子中,你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让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实验2:如课本P56图3-38(b)所示,一枚硬币放在不透明杯子的底部,你向后退到恰好看不见它的位置。请另一位同学向杯子中缓缓注水(注意,不要移动硬币的位置),你又能看到它了吗?为什么?

  让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以上都是光的折射现象,通过学习光的折射知识,上述问题都可以得到答案。

  板书:第四节 光的折射与透镜

  二、新课教学

  1、光的折射

  演示实验:如课本P56图3-39(a)在水槽中放置一个光屏,光屏一半露出水面,水中滴入少许牛奶,搅拌均匀,让激光笔发出的光紧贴着光屏射向水面,让学生观察现象。

  请同学说出所观察的现象。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57上面的'内容,理解光的折射的含义,并把它与光的反射进行比较,找出异同。指出:光的折射发生在两种介质中。

  板书:1、光的折射

  教师画出图示,向学生介绍与光的折射有关的几个名词。

  活动2: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师:对光的折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让学生交流讨论,提出各自的问题及猜想。

  根据学生的提问,教师也可提出一些必要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

  猜想是否正确,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请同学们仿照光的反射规律的探究实验,设计一个实验。

  让学生交流讨论。

  然后,教师指明一组,谈谈他们的设计。

  根据他们的,师生共同交流讨论,直到得到一个正确的。

  学生做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请各组交流实验得出的结论。

  教师:大家知道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那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否也可逆呢?

  请设计实验验证提出的猜想。

  教师:在验证光路是否可逆的实验中,若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的入射角不断增大时,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让学生做实验,观察现象。(教师说明:全反射)

  师生共同归纳光的折射规律。

  板书:光的折射规律

  2、透镜对光的作用

  利用光的折射知识可以制成各种改变光路的器件,凸透镜和凹透镜是其中重要的成员。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透镜,认识凸透镜是中间厚边缘薄的,凹透镜是中间薄边缘厚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学习二者分别对光路所起的作用。

  活动3:用平行光照射到凸透镜和凹透镜上,观察两种透镜对光的折射有什么特点?

  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把结果填在文中。

  教师:为了研究不同的透镜对光的不同作用,先要了解有关透镜的几个名词。

  (画图介绍:光心、主光轴、焦点、焦距)

  结合图形,分别向学生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活动4: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指导学生学会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根据凸透镜焦点的定义。并让学生把商量结果记录在文中的表格中。

  仔细观察,比较两块凸透镜,你认为影响凸透镜焦距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凸透镜的材料及厚薄程度)

  让学生阅读P59的“信息浏览”――冰透镜向日取火。

  三、归纳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对本节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59的“自我与作业”。

  2、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

  五、反思

  1、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补充介绍入射角为零的情况。

  2、光的折射中,要明确是光从从空气射入水中,还是从水中射入空气中,这是本节教学中的难点,要对学生的学习做好指导工作,例如:逆向思维,究竟想象力的培养。

  六、板书设计

《透镜》教案3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研究透镜》,教材安排循序渐进,以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去探究光的折射现象以及透镜的奥秘,为以后学习光学的其他知识做好准备。

  设计理念:

  这节课以《三毛流浪记》里的情节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希望主动探究有关光的折射现象的知识,通过目测和手摸的方法,先了解透镜镜片的形状特点,之后再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进一步发现有关透镜的奇妙现象,进而引起学生的疑问:为什么光线通过透镜就会产生这些奇妙的现象?在寻找到原因就是光的折射之后,进一步的疑问就会出现: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折射?通过利用自制教具“黑盒子”的演示,学生就能直观的观察到折射的实际情况,从而为学生对光的折射方面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提供帮助。甚至可以激发起学生自己制作教具学具方面的兴趣,使学生的探究变被动为主动。

  教学目标:

  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

  2、能通过研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3、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能提出更多可自己研究的有关透镜的问题。

  教学重点:

  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教学难点:

  制作简易望远镜

  准备器材:

  凸透镜、凹透镜、烧杯、水、铅笔、实验报告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前几天老师看了一部老电影《三毛流浪记》,其中有一个情节非常有意思:三毛流浪到一条小河边,正好肚子很饿,抬头看见河水里有几条鱼,三毛就决定捉几条鱼烤着吃,正好小河边有一根鱼叉,三毛就拿起鱼叉向水里的鱼叉去,但是三毛左叉叉,右叉叉,前叉叉,后叉叉,结果连一片鱼鳞都没叉到。

  2、提问:三毛为什么叉不到鱼?他犯了什么错误?要想叉到鱼,三毛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3、学生回答。

  4、讲解:三毛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鱼叉叉的位置不对!(出示幻灯片)当光线经过鱼身体的反射进入到三毛眼睛里时,光线在水和空气的交界面上发生了弯折现象,但是三毛不知道啊,他还是用鱼叉顺着直线方向向鱼叉过去,结果可想而知,鱼是肯定叉不到的。所以三毛应该做的是在看到的鱼位置的后方一点的位置用鱼叉迅速的叉下去,这样才能叉到鱼。

  5、讲解:其实,三毛叉鱼这件事讲到了我们科学上一个有关光的特别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那什么叫光的折射现象呢(出示幻灯片)?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我们现在就可以体验一下光的折射现象。(展示装水的烧杯和铅笔,将铅笔插进水里,从上面和侧面观察水中的铅笔,体验光的折射现象)

  6、学生操作,体验光的折射现象。

  7、讲解: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还有很多,但是最典型的是透镜。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出示幻灯片:课题),了解透镜的知识。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1、谈话:透镜一般分为两大类:凸透镜和凹透镜(出示幻灯片)。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请大家经过目测和手摸的方法,观察它们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并将观察结果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2、学生分组观察,并记录。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4、小结:凸透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出示幻灯片);凹透镜的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出示幻灯片)。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透明(出示幻灯片)。但是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却并不是唯一的,只要符合上面所说的特点,就都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出示幻灯片)。

  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1、提问:大家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谈话:凸透镜和凹透镜分别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找到。请大家打开课本第24页,仔细阅读这三组实验的操作方法(出示幻灯片),并且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同时,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完成实验,我还有几点小提示给大家(出示幻灯片)。

  4、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实验1: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2: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

  实验3:尝试用透镜聚光。

  5、学生交流实验结果(教师出示实验报告单的幻灯片,并出示结果)。

  6、提问:光线通过透镜产生的现象奇妙吧!是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呢?

  7、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光线通过透镜时发生了弯折。

  8、提问:发生了怎样的弯折呢?

  9、演示实验:揭示光线通过透镜时的弯折现象。(自制教具)

  四、制作望远镜

  1、谈话:透镜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你能举出例子吗?

  2、学生讨论交流:近视眼镜、老花镜、放大镜、望远镜等(出示幻灯片)。

  3、谈话:同学们好像对望远镜最感兴趣嘛,那我们现在就一起制作一个简易的望远镜(出示幻灯片)。

  4、指导学生制作望远镜(阅读课本第25页,出示幻灯片,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位置)。

  5、谈话:如果凸透镜和凹透镜位置反掉了,或者是透镜拿错了,两个都是凸透镜或者两个都是凹透镜(出示幻灯片),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研究。

  五、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这次校际教研的主题是“自制教具提升课堂活力”,我就从自制教具这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反思吧。

  本课中使用到自制教具的地方是在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找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之后,这个时候学生往往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光线通过透镜就能产生这些奇妙现象呢?为什么穿过玻璃就不行呢?如果能够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光线通过透镜后的行进路线(穿过凸透镜会聚,穿过凹透镜发散),学生就能一下子发现最根本的原因。于是我就设计了这个“黑盒子”的教具,(介绍“黑盒子”的构造以及各个位置的功能),希望能够通过这个教具的使用,使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尤其是光线通过透镜时的折射现象的理解有所帮助。

  这次自制教具的使用其实也是一种尝试,在实验的过程中肯定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想,通过不断的尝试,我们一定能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让自制教具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服务,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

  谢谢!

《透镜》教案4

  一、内容及其分析

  本节内容:物体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镜头所成的像、实像和虚像。其核心就是生活中的透镜所成的像的特点和实像与虚像的区别。理解透镜所成的像的特点的关键就是要知道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实像还是虚像;而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的关键就是要知道实像和虚像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区分?学生已经知道了光的折射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本节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的,它也是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础,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凸透镜在不同应用中成像的特点,解决重点的关键就是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作为认知问题的基础,同时要有实物或图片观察认识。

  二、目标及其分析

  目标:

  1、认识物体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镜头所成的像的特点。

  2、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分析:

  1、认识物体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镜头所成的像的特点就是指通过生活经验了解到照相机的镜头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就是要知道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用光屏承接;虚像是由光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不能用光屏承接。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的教学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很难理解实像和虚像是怎样形成的,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不知到通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能会聚成像,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就是教师要通过图示解释实像和虚像的成因。

  四、教学支持条分析

  本节利用多媒体演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镜头所成的像的特点。准备好作图工具:直尺。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我们知道了凸透镜对光线不但有会聚作用,它还会成像(教师作简单的演示),那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利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原理?请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引入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透镜有哪些。

  师生活动:学生举例,教师选择与本节有关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加以说明。

  问题二: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认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的特点。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师展示图片并让学生回答:

  问题三:实像和虚像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了解实像和虚像。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作出铺垫:

  1、小孔成的是什么样的像?能否用光屏承接?

  学生回答:倒立的实像,能用光屏承接。

  2、平面镜成的`是什么样的像?能否用光屏承接?

  学生回答:正立的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分析总结: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实像和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在黑板上作图说明并让学生加以总结。

  目标检测:

  1、在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照相机成像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属于反射成像的是①②④

  B.属于折射成像的是③④

  C.成实像的是①②③

  D.成虚像的是②③④

  2、如图所示是照相机的成像示意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照相机使用的是凸透镜

  B.照相机使用的是凹透镜

  C.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D.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小明同学观察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光学仪器的成像规律与实验现象的成像规律相同的是(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潜望镜

  4、“老花镜”的镜片是 “凸透镜”,将老花镜的镜片贴紧书本看书上的字,看到的像是_____的;若用它看远处的树,适当移动镜片直至看到清晰的像,则看到的像是_____的.

  六、堂小结:

  1、照相机的镜头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就是要知道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用光屏承接;虚像是由光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不能用光屏承接。

《透镜》教案5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会用语言表达其发现,并能记录观察结果。

  2、激发幼儿探索各种透镜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两人一份)

  篮子里放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各一份,图书、小玩具、小卡片、小积木等若干,记录单一长(如图),铅笔一支。

  师:同幼儿的篮子一份,视频仪、电视机各一台,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眼镜各一份,三种透镜的构造图一张,奖励用的五角星若干,红笔一支。

  活动过程:

  一、探索活动(引导幼儿用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观察物体,激发幼儿兴趣)

  (出示透镜)今天老师带来了三块有趣的透镜,请你用他们看一看、玩一玩篮子里的东西,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幼儿探索,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使用透镜的正确方法)

  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二、探索活动(引导幼儿再次用三种透镜观察物体,并会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三块透镜看到的东西却不一样,真有趣。

  (使用视频仪处士记录单)我们一起来看这张记录单,左边一排表示三块不同颜色标记的透镜,右边一排是看到的结果,请你再去看一看、玩一玩,两人合作商量把结果记录下来。(幼儿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选一份记录单放在视频仪下),我们来看看这两位小朋友记录的结果,请你说说,你们的结果是什么?(请幼儿口述结果,并请他用教师身边篮子里的物品验证)

  (用同样方法讲评结果不同的记录单,共同纠正错误后得出结论:用红色标记的透镜看,东西会变大;用蓝色标记的透镜看,东西会变小;用黄色标记的透镜看,东西不变。)

  三、探索活动(引导幼儿发现三块透镜不同的构造)

  可是,为什么不同的透镜看到的东西不一样呢?请你仔细摸一摸透镜,比一比每块透镜的中间和边上有什么不同?(幼儿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谁来说说,你现在发现什么?

  红色标记的透镜中间和边上有什么不同?(中间厚,边上薄,看到的东西会变大)

  蓝色标记的透镜中间和边上有什么不同?(中间薄,边上厚,看到的东西会变小)

  黄色标记的透镜中间和边上有什么不同?(中间边上一样厚薄,看到的东西不变)

  (出示构造图)小朋友都发现了,红色标记的透镜中间厚,边上薄,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我们叫它凸透镜;蓝色标记的透镜中间薄,边上厚,看到的东西会变小,我们叫它凹透镜;黄色标记的透镜中间边上一样厚薄,看到的东西不变,我们叫他平面镜。(学说三种透镜的名称)

  所以,用不同的透镜看到的东西会不一样。

  四、探索活动

  你还想用这些透镜看什么?请你再去玩一玩,可以用透镜看看周围的人和东西。说说你是用什么透镜看的什么?东西变得怎么样?(引导幼儿讲出:我是用凸透镜看×××,×××会变大等等)

  五、扩展联系

  今天,我们玩的透镜真奇妙,他的本领还很大呢?你们知道什么东西是用透镜做的吗?(显微镜,它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是用凸透镜做的.;放大镜,它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是用凸透镜做的;望远镜,正面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是用凸透镜做的,反面看到的东西会变小,是用凹透镜做的;老花眼镜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是用凸透镜做的,近视眼镜看到的东西会变小,是用凹透镜做的。)

  六、延续活动

  如果把两块透镜叠在一起看,会发现什么呢?老师把透镜放在科学角上,你们以后可以去试一试。

《透镜》教案6

  (一)教材

  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透镜、薄透镜,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2.知道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三)教具

  凸透镜、凹透镜、光具盘、光源.

  (四)教学过程

  一、列举实例,引入课题

  教师讲述: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照相机和实验室中使用的显微镜中都有一些玻璃元件.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叫做透镜.这些玻璃元件起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凸透镜、凹透镜实物,学生观察.但告诉学生不能用手摸.有条件的学校每一实验组(2人)发一盒透镜组,让学生自己观察.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透镜的剖面图,对照实物讲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什么是薄透镜.简要说明它们在生活和科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师在黑板画课本上的图6—8,讲解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和透镜的光心.

  2.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1)教师用平行光源、光具盘、凸透镜演示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如课本图6—10)学生观察到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一点.

  (2)教师画出会聚光线的光路图.讲述这种现象告诉我们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对照光路图讲解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

  向学生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是由于光通过凸透镜的两个侧面发生两次折射造成的.凸透镜焦距大小反映了凸透镜对光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强,折射光偏折得就越厉害.每个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3)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把一个点光源(如:发光的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点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分析这时的入射光线是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根据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推想出结果.

  教师用光具盘演示课本图6—11实验来验证.

  教师小结:放在凸透镜焦点处的小灯炮发出的光(即通过焦点的入射光),经过凸透镜变成平行光.因而利用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

  3.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师用光具盘、平行光源、凹透镜做课本图6—12的演示.

  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小结: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

  画图并讲解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的发散光线,不会相交于一点.但它们的反方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也叫凹透镜的焦点.由于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因而叫虚焦点.

  三、小结本课内容,讨论“想想议议”

  1.本课主要内容是研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及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教师介绍我国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时就已经有人用冰磨成凸透镜来取火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议有兴趣的学生在严寒的冬天里动手制作和实验.

  3.指导学生讨论“想想议议”.讨论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画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得出结论:光通过三棱镜后向底部(厚的一边)偏折.讨论第二个问题时,先让学生了解凸透镜、凹透镜可以看做几个三棱镜和一个玻璃块组成的.在黑板上画出图(课前用小黑板画好),让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论分析.弄清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的道理.

  4.学生完成本节课文后练习l~3,并回答订正.

  四、作业

  课本章后习题第4、5题.第6题能找到老花镜的做.

  课外安排统一时间发给学生凸透镜、凹透镜各一个做课本图6—9实验.

  (五)说明

  1.本课内容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活动.介绍透镜及其种类时,最好让学生直接观察.

  2.课本图6—9的实验,考虑课堂教学时间及对其他班级上课的影响,没有安排在课内让学生做,而是安排在课外的统一时间发给凸透镜、凹透镜去做.在做这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3.本课内学生要几次观察光路.为了增强观察效果,应在实验室上课.实验时要遮光.

《透镜》教案7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2)知道凸的会聚作用和凹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凸的焦点、焦距。对凹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的虚焦点,可略讲。

  教法建议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设计示例

  一、难点分析

  1、凸和凹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对光会起聚作用。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和凹。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2、通过实验,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的截面图,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哪些是凹。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探究活动

  【课题】调查近视镜和老花镜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实验分析近视镜和老花镜属于何种,分析其对光线的作用。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透镜》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两种透镜的形状,成像特点,对光的作用;会区分两种透镜。

  2.初识猜想、假设、收集证据等探究要素,分类、比较等思维方法。

  3.体现学习的乐趣,增进对物理的情感。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两种透镜的形状,成像特点,对光的作用;会区分两种透镜。因此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设计;以实验为主线,通过探究性实验,学生间的讨论、设计、动手及合作的观察、分析揭示透镜成像的特点,把透镜分成两类,再对它们的形状共性进行探究得定义;关于透镜对光的作用进行假设,利用实验进行验证得出结论。为突出知识点,在课件制作上利用了艺术字进行处理,形象直观的表现透镜的特点。为巩固知识,设计了区分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的活动,最后通过常见的冰、水制作透镜开拓学生的视野,利用光在传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观察鱼缸中的金鱼,引发学习兴趣与欲望,将学生从生活引向物理。

  师:(手托养有金鱼的鱼缸)同学们,请你们观察一下老师所养的金鱼,并用你的手比划它们的大小。

  生:……

  师:(捉一条金鱼与学生的比划的大小进行比较,发现实际上的金鱼要小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为了揭示这其中的奥秘,我们用下面的几个小实验来进行探究。

  2新课教学

  2.1通过水杯看字等活动体验透镜成像的情况,丰富学生的信息。

  实验1:透过装水的透明玻璃杯看近处的字:从侧面看字是放大的;把书放在水杯下,从杯口向下看,字是缩小的。

  实验2:利用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看近处的字:老花眼镜看字是放大的;近视眼镜看字是缩小的。

  实验3:在透明塑料纸上滴一滴粘纸的胶水,透过这滴胶水看近处的字是放大的;当在这滴胶水上覆盖一层透明塑料纸后再在这滴胶水的中央,用手指轻按一下,透过这滴胶水看字是缩小的。

  实验4:用老师提供的圆形镜片看近处的字(两类透镜各两个);一类成放大的,一类成缩小的。

  (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的相应栏目中)

  2.2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类,知道透镜按成像情况分成两类。

  师:同学们,你们能把刚才看到的现象分成几类?各有什么特点?(根据刚才的实验记录中的实验现象,小组交流、讨论,进行分类。老师课前将实验的现象拍成照片,制成课件,适当的时候放出来,请学生对着课件再次进行分类,增加师生的双边活动。)

  生:两类:一类能成放大的像;一类能成缩小的像。

  2.3探究两类透镜的外部特征,定义透镜的名称。

  师:其实这就是老师今天要讲的.两种透镜一种能使近处的物体能成放大的像;一种能使近处的物体能成缩小的像。你们以镜片为代表,探究一下,成放大像的镜片在形状上有什么特点成缩小像的镜片在形状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在观察、讨论、探究过程中老师分发被从中间切割成半圆的镜片)

  生:成放大像的镜片是中间厚边缘薄,成缩小像的镜片是中间薄边缘厚。

  师: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这里的透镜是从眼镜店中购买的普通老花和近视眼镜的玻璃镜片,并从镜片的中间切割成两片半圆形。)

  2.4实验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师:透镜是能透光的,同学们设想一下,一束光线通过透镜后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说明:上课前没有预想到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上的内容还能记得,并应用在这里,老师并顺着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介绍光传递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并进行了适当的补充,从而增加了环保教育。)

  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师:说出你的理由。

  生:在小学的自然课上,我们用放大镜在阳光下时能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在光斑处放上火柴后能把它点燃,所以我认为是会聚。

  师:这位同学肯动脑筋,结论也对,并且它的这一实验现象也进一步表明,光在传播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同学们这会儿在课堂上,不到外面去用阳光验证他的结论,但我们可以用手电筒验证一下。

  (学生讨论,在纸上画出自己的猜测,并用老师提供的手电筒验证自己的猜测。)

  生:一束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光斑变小,通过凹透镜后光斑变大。

  (老师通过激光演示仪进一步验证学生得出结论的正确性,并结合实验介绍出相关知识点)

  师:由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作,所以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又叫发散透镜。凸透镜对光会聚的一点叫焦点,用f表示;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其实就是透镜的焦点。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寻找凸透镜的焦点和测出焦距。

  2.5 整理知识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透镜的特点有哪些?

  (说明:为节约版面,未按原文用艺术字图示)

  2.6以辨别、设计透镜等活动方式,深化和“活化”课堂内容。

  师:现在我手上有两副带外框的皮眼镜,现在请一位同学拿去辨别一下,哪一副是老花眼镜,哪一副是近视眼镜?说出你的方法?

  生: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用手摸,根据中间和边缘的厚薄来区分;第二种是看近处的字,根据成放大或缩小的像来区分;第三种是放在阳光下,看它对光线的作用来区分。

  师:这位同学回答很好,能把我们本节课的内容正确应用了。但是我现在手上有许多粉笔灰,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眼镜让我摸一下?

  生:……

  师:对于重要的光学元件一般不用手摸的方法来区分透镜的种类,所以我们主要提倡另外的两种辨别方法。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我们看到鱼缸中金鱼比实际的要大?

  生:鱼缸和水组合,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里面的金鱼有放大作用,我们看到的是放大了的金鱼的像。

  (由刚才的那位学生讲的凸透镜能使火柴点燃进一步拓展,适时进行环保教育。)

  师:大家有没有外出旅游?特别是登山?

  生:去过。

  师:有没有见到过一种特别的警告牌与我们本节课内容有关的?是什么内容?

  生:有。请不要随便丢弃盛有饮料的透明饮料瓶。

  师:为什么要这么说?

  生:从前面的实验中我们知道盛水的玻璃杯相当于凸透镜,盛有饮料的透明饮料瓶也相当于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同时伴随能量的传递,能使火柴点燃,表明也能点燃干草等,容易引发火灾。

  师:(借学生的话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除了老师刚才教你们做的一些透镜外,你们讨论一下,还能用哪些材料制作透镜?

  生:可以用冰块制作冰透镜。可以把透明塑料纸的四角用线吊着,把中间倒水,制作水透镜。……

  师:(对学生的想法大加赞赏和肯定)现在大家知道了为什么雨过天晴时,种反季蔬菜的农民要及时将透明塑料薄膜上的积水清理掉。

  生:……

《透镜》教案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透镜》是在前面学完了《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两种透镜及对光的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学会方法,增强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3.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学生在上一章学过《光的折射》基础上,已经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生活中很多光学仪器中用到的透镜的学习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运用讨论法、直观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八年级学生处于中学期间的过度阶段,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了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等学习方法,着力开发学生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

  四、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南极大陆冰天雪地,四季如冬,在有阳光充足的时候,小企鹅们经常会躲到一些特殊形状的大冰柱后面来取暖,为什么这样就不会冷呢?

  利用企鹅取暖的现象引入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探究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教师拿出两副眼镜请学生观察,其中一副为近视眼镜、另一副远视眼镜(俗称老花镜),并提问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区别?学生经过观察可以发现近视镜中间薄、边缘厚;远视镜中间厚、边缘薄。教师由此引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图片,让学生区别认识。然后展示课本图3.1-2引导学生认识主光轴和光心。

  利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知识。

  探究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组织学生分组做实验:分别让平行主光轴的光入射到凸透镜、凹透镜上,观察折射光线的路径,最后用笔画出入射、折射光线的路径(教师强调该实验中的现象就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透镜是薄透镜,发生两次折射看作是一次折射)。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光的路径,学生观察与自己所画路径进行对比,教师由此向学生讲解焦点、焦距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发现过光心的入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学生自己动手,经历探究的过程,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理解诶知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物理学习的乐趣。

  第三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哪些问题?你获得了什么知识?

  通过问题式的小结,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延续,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效地进行第二次学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必做题:第62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1、2、3、4、5题

  选做题:如果一个戴着老花镜的老人,被困在一个小岛上,他想生火烤点东西吃,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你能帮助他生火吗?

  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能力的需求,既使学生进行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透镜》教案10

  【学习目标】

  知道凸透镜所成像性质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会从现象中归纳 出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学习过程】

  1.实验引入

  演示本中实验,根据实验现象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阅读本,知道物距、像距

  引导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影响因素作出猜想

  2.实验探究

  帮助学生认识并组装实验台上的器材,分析实验的步骤及实验数据的处理,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

  次数像的性质焦距

  f/cm物距

  u/cmu与f

  关系像距

  v/cmv与f

  关系

  1倒立缩小的实像

  2倒立等大的实像

  3倒立放大的实像

  讲解:当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没有像时,把光屏取走,透过透镜看蜡烛,并完成下表。

  实验

  次数 像的性质焦距

  f/cm物距

  u/cmu 与f

  关系像距

  v/cmv与f

  关系

  4正立放大的虚像 不填不填

  3.分析与认证

  当物距 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像;当物距 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像;当物距 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当物距 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像。

  4. 评估交流

  学生阅读本,讨论本的相关问题,尤其要鼓励学生讨论自己在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

  5.典型例题

  例1 在“观察凸透镜所成的像”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 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和e点,如图所示,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那么:

  1)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图上出现的像最小;

  2)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3)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不出现烛 焰的像.

《透镜》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数据和资料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所观察到的凸透镜成像的有关现象和所收集到的实验数据中,学会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过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与归纳 。

  [教学用具]

  蜡烛、凸透镜、火柴、刻度尺、多媒体课件(可以利用光具座、光具盒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结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凸透镜除了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以外,它也能成像。哪,到底是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正立的像?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倒立的像?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板书标题)

  二、新课学习

  1、根据前面同学们观察到的现象,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正立的像?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倒立的像?为了表述得比较清楚,我们先熟悉下面这样几个概念:放大、缩小、正立、倒立、实像、虚像。

  2、教师在学生做出成像条件的猜想后,组织学生利用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进行探究。

  3、组织学生探讨使用这些器材在桌面上做实验不是很规范,也不是很精确,所以,人们设计出一个专门来完成这种探究的器具叫光具座。启发式光具座和光具盒中器具的科学性。

  4、指导学生利用光具座完成探究实验,并记录相应的数据(这些探究问题可以板书在黑板上,也可以印成学案发给学生)。

  ⑴光屏上能不能找到像?什么条件下(什么距离时)光屏上便找不到像?

  ⑵当光屏上的没有像时,从逆着光线的传播方向去观察,能不能看到像?

  ⑶光屏离凸透镜怎样的距离时,光屏上便能出现像,此时,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

  ⑷什么条件能成既倒立又放大的像?

  ⑸什么条件能成既倒立又缩小的像?把数据记入表格:

  像的特点(或像的性质) 物距 像距 焦距

  成倒立、缩小的像时

  成倒立、放大的像时

  成正立、放大的像时

  5、组织学生把猜想与实验结论结合起来进行归纳,并板书结论。

  6、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实像和虚像的区别(这个内容可以在上一章学,上一章学习后,此处只要归纳一下,然后用表格指明即可)

  实像 虚像

  共同点 都能用眼看到

  不同点 ⑴能成在光屏上

  ⑵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 ⑴不能成在光屏上

  ⑵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像

  举例 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

  7、展示课件内容,组织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8、组织学生讨论:

  ⑴凸透镜成虚像与成实像的分界点。

  ⑵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与成缩小的实像的分界点。

  ⑶讨论把凸透镜挡住一半,像有怎样的变化?

  9、组织学生完成简单的形成性练习。

  10、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习投影仪、放大镜的使用:

  ⑴选择某组同学与老师一起带领大家完成投影仪的调节工作,共同评价字的放大与亮度的价值取向。

  ⑵平放投影仪,翻开反光镜,观察物体的运动和像的运动方向的不同;观察一只苍蝇模型在凸透镜上和玻璃板上时投影的效果。

  ⑶让学生用蜡烛、凸透镜体验放电影时物体与像的运动情况、体验用手把一半透镜遮挡后的成像情况。

  ⑷再让学生体验在一定条件下凸透镜才能算是起了放大镜的作用?

  三、本课小结

  四、布置作业

《透镜》教案12

  教材分析:

  《研究透镜》是在学生了解了光的行进和反射的基础上,了解光的折射现象,认识透镜对光的折射。课文编排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为探究透镜奠定基础。二是研究透镜对光的偏折现象。包括四个小活动:比较凹透镜和凸透镜的镜片特点;用透镜观察物体;让阳光穿过透镜;观察透镜成像特点。三是拓展活动,自制望远镜。这个活动视条件而定,有条件的学校就引导学生进行制作,条件不具备的就让学生了解望远镜在各方面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尝试制作望远镜;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了解凸透镜的应用。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3、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学会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凸透镜和凹透镜应用的图片;凸透镜,凹透镜,蜡烛,或火柴

  学生——凸透镜,水杯,吸管,筷子、白纸,尺子,搜集望远镜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折射现象

  1、小组活动:每生一个吸管(筷子也行),放入装了大半杯水的烧杯(可以用小茶杯或纸杯代替)中,观察吸管的变化,吸管在什么地方弯曲了?

  2、学生尝试解释其中的原因,了解学生关于折射知识的已有水平。

  3、师:老师这里有两块透明的`镜片,我们可以叫它透镜,如果老师用手电筒作光源,想一想光通过透镜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猜测可能是光行进的路线改变了。)

  设计意图: 第一个环节是复习导入。通过观察和提问,让学生回忆光的行进和光的反射,自然地提出当光遇到透明的物体时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学生的猜测,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二、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1、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两块不同的透镜,请仔细观察它们的什么样子。(师表演)可以用手摸,但它们是光学仪器,我们不能直接用手摸它们,应隔者餐巾纸摸一摸它。注意透镜是玻璃做的,不能敲击它们,以免划伤手指。

  2、学生观察、记录。

  3、学生汇报:两个镜片一个中间厚、边缘薄:一个中间薄、边缘厚。(生答,师板书)

  (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镜片叫凹透镜。根据生活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只要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

  4、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凸透镜和凹透镜现象呢?

  (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一滴水就是一个凸透镜;有酒(或水)的瓶子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触摸透镜,了解其构造,认识其区别,准确区分不同透镜,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透镜做好铺垫。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明白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三、用透镜观察物体

  1、师:同学们,如果我们用这两块透镜分别去观察物体、观察书上的文字等,想一想会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猜测。

  2、师:真的会这样吗?那就请你们用这两块透镜分别观察各种不同的物体,看看跟你们的预测是否一样?把你们观察到的发现记录在表格中。比比将是谁的发现最多,研究得最好。

  提醒学生可以参考教材P24页四幅图片资料。

  出示表格:

  研究现象 凸透镜 凹透镜

  镜片形状

  是否放大

  能否聚焦

  成像特点

  3、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记录看到的现象。

  4、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

  (凸透镜有放大功能,人们常常把它叫放大镜;用凹透镜观察报纸上的字所发现的现象正好与放大镜相反,大家千万不能把两种现象混淆。)

  设计意图:学生先猜测,再观察、记录,然后开始进行探究活动。科学课重在“动手做”,让学生观察、记录、讨论交流,力求操作与思维、现象与理论的有机结合,使实验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研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生命化课堂要求我们的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着重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对在生命化课堂教学所执教的《透镜》反思如下: 导入新课我提问了学生一个问题“生活中你除了前面我们学过的平面镜你还知道那些镜子?由问题导入,学生纷纷举手回答:眼镜、放大镜等等,由学生们熟知的各种镜子引入新课,让学生感觉到很贴近生活,激发他们学习的,在讲解透镜的种类时,我利用实验室有的各种透镜,让学生去观察、发现,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所以学生很容易的就区分开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讲解透镜对光的作用时,我用实验演示“透镜对光的作用”,学生通过实验演示很直观观察、总结出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结合着实验现象,给学生讲解三条特殊的光线经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在这里给学生讲“冰透镜取火”的故事,学生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想利用凸透镜来试试,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充分利用提供的器材自主探究、来体验,当我要求同学到前面来演示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争先恐后、跃跃欲试,整节课堂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基本上能达到教学目标。另外可能是上课老师讲的还是太多,所以能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致使学生没有能完成当堂的课堂质量检测,还有就是在演示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的时候,由于老师考虑的不是太周到,没有把实验现象投影到大屏幕上,后排同学观察的效果不是太好,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加以改进,总之,我感觉要上好一堂课,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努力创设愉悦的教学情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入手,在学生的思维和知识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感到学习物理是一种需要而不是负担,并在愉悦中获取知识。同时,老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提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的能力。

《透镜》教案13

  【三维目标】

  1、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的概念,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

  2、能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过程。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实验探究的快乐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

  学生对凸透镜的认识,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已经有所了解,但对物体通过凸透镜怎样才能在光屏上成像,及会成什么样的像,还不够了解。所以,本节教材主要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探究,这个探究实验是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目的是:一让学生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2、难点: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用具】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小玩具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提出问题教师:请同学们用小玩具按照课本P61图3-47所示的方法做一个实验,移动放大镜或白纸板的位置,会在白纸上看到怎样的像?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让学生说出看到的像的特征。教师:对你所观察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凸透镜所成的像跟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我们知道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那么,要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就要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在此,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向学生介绍光具座的正确使用方法,同时指出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由于不同组桌面上的凸透镜的焦距不同,你们想通过什么办法得知凸透镜的焦距?(实验测量,也可查说明书)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出实验步骤。让其中一组把实验步骤向大家介绍一下,如果可行,给予肯定;如果不可行,应予以纠正。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让同学们进行实验。比一比,哪个小组实验做得最快、最好,要注意分工合作。

  5)分析与论证分析实验数据,用自己的话把凸透镜成像规律表达出来。

  6)交流与合作请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实验研究的结果,看看得出的规律是否一致。板书:凸透镜成像规律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放大镜的有关知识:

  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使用放大镜时要想让物体的像变大些,应怎么办?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或做过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思考:若两个凸透镜大小相同时,透镜的厚度对放大倍数有影响吗?可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请同学们观察图3-50: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及用其观察到的像。

  二、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本节的学习进行归纳,特别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2、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3、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

  四、反思

  本节教学安排及设计还是比较充分的,按照科学探究的思路,从问题的提出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进行到结论的得出,学生做得既全面又准确,效果较好。

  五、板书设计

《透镜》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的种类。

  (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了解透镜在投影仪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充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复习:筷子斜插入透明玻璃杯的水中时,为何从侧面看筷子变弯折?

  生:发生了光的折射现象。

  2.故事引入:同学们听说过用冰取火的故事吗?用冰取火,似乎不可思议。但这并非讹传,这一创举发生在一千多年前。据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消冰命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这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的发明创造。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以及所蕴藏的科学道理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逐步揭开这其间的神秘面纱。

  二、新课教学:认识透镜

  其实将透明的冰削成圆形后就变成了一种光学器材,我们把这种光学器材称之为透镜。

  1.透镜:由玻璃、树脂或水晶等透明材料制成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光学装置。

  (展示实物)

  2.透镜的类型:请同学们观察上图,看看这些透镜有没有什么特点?

  生:有,有的透镜中间厚,边缘薄;也有的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①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②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那么,“用冰取火”的故事中的透镜应该是哪一种呢?为什么这种透镜可以点着火呢?

  生:应该属于凸透镜。

  看来,我们还得先来了解一下各种透镜对光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3.(观察实验)透镜对光的作用:

  取一个大烧杯,里面充以烟雾,倒扣在桌上,用以小型平行光源射出一平行光束。然后在杯底放一个凸透镜或凹透镜,从烟雾中观察透镜对平行光的作用。

  观察教师演示实验,通过对所观察到的现象的`讨论得出结论:光束通过透镜时会发生光的折射现象。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教师总结: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几个关于透镜的基本概念:

  ①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C1、C2的直线。

  ②光心:主光轴上的特殊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薄透镜的几何中心可以认为是光心。用“O”表示。

  (演示现象,从现象入手介绍焦点、焦距的概念。)

  ③焦点:平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光束经凸透镜折射后的能量会聚点,用“F”表示。这一点光斑最小、最亮。

  ④焦距:焦点到透镜光心O点的距离叫焦距,用表示。

  师:我们又如何能找出凸透镜的焦点并测量出凸透镜的焦距呢?

  生讨论分析得出:我们可以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通过透镜的太阳光能聚集在一点,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我们如果能测出承接面与透镜平面的距离,那么我们就测出了该透镜的焦距。

  5.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聚焦法

  6.透镜对光的作用中的几条特殊光路。

  师:凸透镜除了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以外,它能否也像平面镜一样成像呢?如果能成像,那么凸透镜成像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也能成像。

  7.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凸透镜成像的原因。

  三、课堂反馈

  画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四、课内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知识要点

  【实践活动】

  让学生们在课后去观察一下,在生活的周围有没有透镜?能不能区分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通过实践活动,再次了解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

  【课后作业】

  学生活动手册的部分练习,或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安排练习。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尽量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问题、认识透镜、找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点,在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找出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不同作用。本节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的自主观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其进行观察,使其在观察中学习、思考。

《透镜》教案15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凸透镜有成像的作用、成像的规律及生活中的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的精神、方法,动手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创造性性思维的形成;

  3、培养学生养成主动探求的习惯,与人合作的科学态度,辨证的看待客观事务的变化及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凸透镜有成像的作用及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自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用具:凸透镜、蜡烛、火柴、纸屏、投影仪、相机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认识凸透镜:

  【设疑】:放大镜有什么作用?

  【探究】:1、放大;2、聚光

  【发现】:放大镜根据折射原理制成的。

  【设疑】: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探究】:摸一摸、看一看

  【发现】:中间厚边缘薄 、透明----凸透镜(板书课题)

  (出示放大镜)

  这是什么?谁知道它有什么作用?

  (有放大的作用。)

  请学生到前边来做个实验(给学生放大镜和一本书)试着把书上的`字放得最大。

  [学生反复实验]

  放大镜还有什么作用?

  (有聚光的作用。)

  (板书: · )

  放大镜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在图下板书:折射)

  再来看看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摸摸、看看。

  (放大镜的镜片中间厚,两边薄。)

  还有什么特点?

  (镜片是透明的。)

  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做凸透镜。(板书:凸透镜)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出示放大镜)这叫什么?

  (应该叫凸透镜。)

  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它有什么作用?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放大、聚光的作用。是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

  二、认识凸透镜有成像作用:

  【设疑】:看看凸透镜,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探究】:(学生创造性的探究)

  【发现】:通过凸透镜看到的物体倒过来了。

  凸透镜还有什么作用呢?

  (能让物体倒过来。)

  你是怎样做的?

  (生示范)

  大家都来做一做、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1:我看见老师倒过来了。生2: 前面的同学也倒过来了。)

  是人倒过来了吗?现在你再看,人是倒着的吗?放下凸透镜再观察,想想通过凸透镜看到的是什么?

  (通过凸透镜看到的是物体的像。)

  那么这叫凸透镜的什么作用?

  (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

  认识凸透镜如何成像:

  【探究】:让蜡烛火焰的像出现在纸屏上

  【发现】:蜡烛、凸透镜、纸屏在一条直线上且高度相同。

  【创造】:学生不同的摆放都能成像

  【设疑】:像的大小与火焰的关系?

  (反复探究)

  【发现】:像有时大,有时小。

  用凸透镜、蜡烛、白纸做实验,让蜡烛的像出现在白纸上,自己做做看。

  (学生实验)

  大家是怎样做的?请这一桌的同学到前边来做一做。

  (巡视过程中错误的代表)

  (两生做实验,纸上无像)

  能不能自己想个办法。

  (生改变凸透镜、白纸、蜡烛之间的位置关系,在纸上得到蜡烛火焰的像

  给大家讲讲你们是怎么做的?

  (凸透镜、蜡烛和纸的高度得相同才行,而且凸透镜、蜡烛、白纸得在一条直线上。)

  我们按这个办法再来实验,同时我们把白纸叫做“纸屏”,看看在纸屏上得到的蜡烛火焰的像有什么特点?

  (生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生1:在纸屏上得到了蜡烛火焰的像。生2:我们在纸屏上得到了蜡烛火焰的像还是倒立的。)

  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而且成倒像。

  (板书:凸透镜使物体成倒像)

  认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设疑】:你对这个发现有什么问题?

  (学生质疑)

  【探究】:反复实验,寻求规律

  【发现】: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三者的位置有关

  【探究】:学生演示实验、参与板书,进一步探究

  【发现】:蜡烛、凸透镜、纸屏三者的位置之间的辨证关系

  【创造】:学生参与图文结合的板书形成

  到底通过凸透镜得到的像比蜡烛火焰是大还是小?我们再来做做看,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实验,师巡视并指导)

  谁到前边来边实验边汇报实验结果。

  (演示当凸透镜离蜡烛近时,像就大,离纸屏近时像就小)。

  那请你再说说什么条件下成大像?

  (当凸透镜离蜡烛近、离纸屏远时在纸屏上得到大像。)

  那在什么条件下成小像哪?

  (当凸透镜离蜡烛远、离纸屏近时在纸屏上得到小像。)

  那就请同学们再来做做看是不是这样?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

  谁再来汇报实验结果?

  生1:

  生2:

  (板书:当凸透镜离蜡烛近、离纸屏远时在纸屏上得到放大的像。

  当凸透镜离蜡烛远、离纸屏近时在纸屏上得到缩小的像。)

  认识凸透镜的应用:

  【设疑】: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什么?

  【创造】:

  1、用照相机拍摄同一景物成一大一小两个像;

  2、利用投影仪成大小不同的像;

  3、能解释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这就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大家想一想,什么地方用到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你能具体地说一说吗?

  (照相机就用到镜头就是凸透镜,被摄的物体相当于蜡烛,底片就相当于纸屏。)

  (我们教室里的投影仪也用到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请你到前边给大家讲讲。(生讲解)你能让屏幕上的像变大吗?

  (可以让凸透镜离投影片近些,也可以让投影仪离屏幕远点。(边说边做)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自己制作“土相机”。 《凸透镜》

【《透镜》教案】相关文章:

透镜的教案11-27

透镜教案范文06-30

《透镜》精品教案06-29

《透镜》的优秀教案01-28

《研究透镜》教案11-28

关于透镜的教案08-17

奇妙的透镜教案02-16

《透镜》的优秀教案08-13

初中物理的教案透镜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