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案

时间:2024-09-12 22:17:47 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生物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生物教案(15篇)

初中生物教案1

  I、教学设计示例

  一、第一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l 致同学们

  l 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

  指导思想——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树立整体性的生物学观点

  1、说出生物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通过观察与交流活动,识别生物与非生物,列举生物具有的特征。

  3、在教师指导下,尝试调查身边的生物,并完成调查报告。

  4、初步形成从整个地球的角度来认识 “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的观点。

  教学策略——主动参与、调查研究、合作学习

  1、注意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影响。

  2、利用调查表指导学生的调查活动。

  3、使用小组活动评价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第一课时致同学们

  关键: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了解当今生物科学研究与发展的社会价值及发展前景,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教育。认识到具有生物科学素养是作为一名公民必不可少的。 方案一

  1.创设情景,阅读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

  注意事项: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讨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并进行适当的启发和总结。 方案二

  1、阅读与思考:拿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先读一

  读这篇文字优美、内容丰富的文章。

  2、观察活动:教师上课前准备一些反应当代最新生物成就和主要问题的录像,如杂交水稻、克隆羊、转基因食品、人类基因组计划、沙尘暴等,供学生观看。

  3、讨论与交流:针对阅读和录象谈谈自已对“生物学研究、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认识。

  第二课时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关键:通过观察、对比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什么是生物。

  方式一:

  活动1.我们知道多少种生物?

  要求:让同学按照一定的次序,每人说出一种生物的名称,最好不要重复。

  记录:看看在一定时间内能说出多少种生物。

  活动2. 我们所说的“生物”有什么特征?

  要求:可以观察对比书上的彩图,并与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记录:什么生物。

  方式二:讨论与交流

  教师准备一些较难区别的生物和非生物图片,如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一棵冬季落叶的大树,一棵已枯死的大树;课后第一题中弹钢琴的机器人以及正在生长的钟乳石的图片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讨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说出自已的理由。

  第三课时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关键:通过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认识一些常见的生物,并观察它们生活的环境;学习调查的一般方法。

  准备:知道校园植物、动物的分布、名称,绘制校园植物分布图;根据对学生的初步了解完成分组,将各组调查范围标在校园植物分布图上。

  调查的基本步骤

  明确目的要求

  落实调查步骤

  强调评价办法及标准

  学生进行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

  交流、展示调查报告

  二、第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指导思想——重视知识、训练方法、提高能力、培养情感

  1、通过本章学习能够对生物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生活对生物圈的影响有更深入的理解。

  2、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能够主动学习。

  3、在阅读、观察、分析资料、实验探究、测量等学习活动过程中,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使每位学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

  4、创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增强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教学策略——主动参与、倡导探究、合作学习

  1、创设问题情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的教学策略

  2、思维训练——改善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教学策略。(培养探究能力的核心)

  3、小组合作学习——强调以经验为基础进行学习的自主性,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助的关系的教学策略。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第二章 第一节生物圈

  关键:什么是生物圈,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生存条件,资料分析活动的效果。

  准备:学生参与调查校园生物的情况以及调查报告的撰写,有关生物圈的知识,丰富的图片等。

  导入:在评价学生认识生物的特征、参与调查身边生物活动的情况后,利用问题“我们生活在哪儿?除了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生物外,生物还能在哪儿生活?”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将生物生活的范围扩大到生物圈,强调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让学生注意到人在生物圈这个“家”中的重要作用。

  问题设计

  在地球上,哪儿有生物生存?哪些地方生物不能生存?——解决什么是生物圈,生物圈的范围。

  为什么在其它星球(月球)上没有生物生存?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什么?——解决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

  地球形成时,就存在生物圈吗?生物圈是如何满足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的'?——激

  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故事引入:寻找另一个人类生存的家园

  一天,我看到这样的新闻:有些河流由于被一种比病毒还小的生物所污染,使大量淡水生物死亡;人类过多地向大气中排放工业废气,导致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人们大量砍伐树木,使得沙尘暴一次比一次大,一年比一年多。

  我看了这些新闻报道心里很着急。我想变成一架航天飞机,帮助人类找一个新的家园。果然,我变成了一架用钛合金做的航天飞机。“我要飞进宇宙”,只听见“嗖”的一声,眼前马上出现了一片星空。由于能源有限,所以我只能在太阳系内飞行。

  这个小学生能不能找到适合人类生存的家园?为什么?

  第二、三课时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关键: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有哪些;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1、探究的过程 2、通过实验完成探究 3、观察记录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

  准备:组织学生采集用于探究实验的小动物;了解学生在采集中发现、提出的问题; 教师要采集足够学生使用的小动物以及实验用品;教师提前进行实验,熟悉实验的每个过程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

  导入:“生物在生物圈中分布如此的广泛,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它们有着适宜于自身生存的环境条件,这些条件对生物到底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介绍采集小动物的经历,以及发现的问题。

初中生物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明肾单位的各部分组成及作用。

  2.简述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对表格的讨论,提高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

  2.提高自学感知、动手探索、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树立爱护自身身体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肾单位的结构,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

  尿形成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直观教学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ppt出示一病人与正常人尿液化验结果单,提出问题:他怎么了?学生比较思考,顺势导入新课:尿的形成。

  (二)新课教学

  1.肾的微观结构——肾单位的组成

  课件展示:肾单位动画、血液循环动画。

  教师启发:当血液由肾动脉流入肾时,肾将体内的一些代谢废物和多余的物质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形成尿液,使血液得到净化。肾静脉将净化后的血液运往身体各处。那么,肾中的什么结构担此重任?尿液在肾中的什么结构形成呢?这需要进一步探究肾的微观结构。组成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每个肾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肾单位的结构如何呢?

  (1)自学感知,探索交流

  观察ppt上的肾单位结构图,思考如下问题:

  ①肾单位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特点?

  ②组成肾单位的各部分结构分别位于肾的什么部位?

  ③标出肾单位各部分名称。

  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2)动手制作,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材料(橡皮泥、白色卡纸、红毛线、蓝毛线等),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肾单位模型,并作简要介绍和评价。

  (3)模拟演示,深化理解

  教师演示自制肾单位的结构模型,并配合讲解在黑板上黏贴。

  2.尿的形成

  课件展示:血液在肾单位流动的动画。

  (1)分析数据,澄清问题。

  ppt展示血液和尿液成分比较表,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思考:为什么血液从入球小动脉流入,从肾小静脉流出后,就会形成尿?血液中的哪些成分形成了尿液?

  师生归纳总结。

  (2)模拟活动:筛粮食

  教师出示一包带杂质的粮食(有花生米、大豆、绿豆、黑米,也有石子、沙粒),启发学生:你怎么有效去除杂质呢?(筛子),请两名同学到讲台参与活动,动手将杂质的粮食筛干净。

  师引导:筛出去的杂质能否直接丢掉呢?(不能,因为杂质中还有一些小粒的.粮食),教师由此继续引导:应该把漏掉的小粒的粮食从杂质中重新捡回来。那么我们回顾下,刚才“筛粮食”的情境中,都包含了哪些过程?(筛出去和捡回来)

  课件展示尿的形成动画。

  师引导:“筛出去”的过程发生在肾小球,即将血液中的某些成分筛出去;“捡回来”的过程发生在肾小管,即把筛出去的某些小分子物质重新捡回来。

  (三)总结升华,知识拓展

  1.课件展示

  血液透析示意图。

  师强调:人工肾是模拟肾脏滤过作用的原理,依靠体外循环装置净化血液,又称“血液透析”。

  2.学以致用

  上面那位病人怎么了?学生回答。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画概念图总结本节知识点。

  作业:课后大家查阅资料当人体的肾脏功能出现问题时人体机能会出现什么变化?水对人体非常重要,而排尿时会失去大量水,那么为什么人体在缺少的情况下还是要排出尿液呢?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2.通过调查、收集与分析资料,提高信息收集能力。

  3.培养爱护动植物,保护生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爱国大熊猫暖暖的短视频,激发学习兴趣,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珍稀生物呢?

  (金丝猴、藏羚羊、华南虎、水杉、广西火桐、对开蕨等。)

  设疑:对于这些濒临灭绝的生物,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它们?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建立自然保护区

  多媒体展示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的`图片,提问:什么是自然保护区?

  (可以把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通过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进而保护生物。)

  教师讲解明确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课前查阅的自然保护区相关内容。

  (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开展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自然保护区还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和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教师补充: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2.迁地保护

  展示资料卡:把濒危物种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提问:这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什么作用?

  (这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叫做迁地保护,能够对濒危生物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3.建立濒危种质库

  展示中国国家种质库内景,提问:我国建立了哪些种质库?他们有什么作用?

  (植物的种子库、动物的精子库等;作用: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颁布法律

  出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和文件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

  提问:这些法律和文件资料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什么作用?同桌间交流。

  (上述法律和文件的颁布和实施,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中国自然保护纲要》中规定,“对于珍稀濒危物种要严格保护,除特殊需要经过批准,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三)巩固提升

  有人养殖鳄和大鲵,并在市场上出售,这种行为与野生动物保护法相抵触吗?

  (人工养殖可以扩大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掌握相关养殖技术,为野生动物的繁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养殖、出售野生动物也有严格的法律法规约束。比如养殖一级国家保护动物,需要国家林业局审批。)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学完本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下制作保护珍稀生物宣传画报。

初中生物教案4

  一、教案背景: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生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及简单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学完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之后,进一步让学生描述器官、系统的概念,以及植物体和人体结构层次的主要内容。本节与各章节内容联系密切,在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描述多细胞植物体的组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2、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二)能力目标:

  通过分组实验形成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与交流、表达,体验科学探究、与人合作的乐趣。通过了解多细胞植物体的组成、人体的组成等相关知识,激发起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描述植物体和人体的'结构层次难点: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资源:

  1、自制课件。(1)植物体;(2)植物体的结构层次;(3)人体的结构层次。

  2、每小组准备番茄、桔子果实若干个。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设疑、引导等。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观察活动,引导学生充满情趣而积极主动地获取有关生物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科学观察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角色表演,充分展示自我,提高竞争意识。

初中生物教案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多种多样的动物,探究分析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强化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探究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培养严谨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并建立生物与环境统一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列出知道的动物名称。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汇总,列举数量最多的组在班上公布成果。

  2、课程新授

  (1)鱼的形态特征

  体形为梭形,减少水中运动阻力

  体表有鳞片,保护身体

  具鳍,用于游泳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做板图:画一条鱼(简笔画即可),其他同学在纸上画。学生分析所展示鱼的特征。

  (2)讨论证实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探究思路

  胸鳍和腹鳍:保持平衡;尾鳍:保持前进方向。

  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据自身经验,提出实验方案。

  (3)课堂小结

  回顾已知的鱼类适应水中游泳的特征

  五、布置作业

初中生物教案6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教学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1知识与能力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2)概述肺泡与血液的交换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测量、比较肺活量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1教学重点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2)概述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2教学难点

  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1.测量胸围差

  2.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出肺的

  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的变化

  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胸腔扩大,腔内气压降低,膈肌收缩,顶部下降

  呼气时:肋间外肌舒张,胸腔缩小,腔内气压升高,膈肌舒张,顶部上升

  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4.气体交换的原理:通过气体扩散作用来完成。

  5.呼吸的全过程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知识目标:

  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能力目标: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作出推想的过程中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体验肾脏结构的精巧,感悟生命的宝贵和人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肾单位——尿液形成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

  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和排出的过程

  [难点分析]

  尿液形成过程中物质的.变化,血液,原尿,尿液(无葡萄糖蛋白质和血细胞)。成分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导入:血浆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代谢废物。引出代谢废物的排出,从而引出尿液的排出。尿液血液化验单比较。

  总结:1.肾小囊中有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小分子蛋白质等。肾小球的血液中有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蛋白质和血细胞等。2.肾小囊中的液体只能来自肾小球中的血浆。3.由此推测肾小球和紧贴肾小球的肾小囊壁起过滤作用。4。原尿在下行的过程中会经过肾小管,因为它的周围定分布着毛细血管,所以在这儿可能发生物质的重新吸收。

  细菌

  知识目标:

  1、让学生掌握细菌的主要特征;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现需要以技术的进步和精细的实验

  做基础;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思考,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点出日本侵略者惨无人寰的行径激起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对细菌繁殖速度的认识,减少细菌的感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是:

  1、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初中生物教案7

  教学目标:

  1、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3、关注鱼类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难点: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教材分析:

  有无脊柱是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但学生在生活经验中根本没有这种概念,只有首先通过直观图片了解脊椎动物的骨骼,再进一步归纳脊椎动物概念,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再通过实例列举,让学生掌握脊椎动物概念。

  鱼类是学生常见的生物,但从未仔细观察。学生利用探究实验了解鱼类运动和呼吸,其中重要的方法是观察法。首先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的环节,了解鱼类的外形和外部结构。再通过观察,了解鱼类的运动和呼吸,但是单一的观察,无法了解具体的运动过程和呼吸过程,因此需要辅助实验来证明鱼类的运动和呼吸过程。鱼类的运动需要利用模拟鱼鳍的运动来证明鱼尾部摆动的作用,鱼的呼吸需要墨汁来指示水流的运动。鱼类的呼吸中鳃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知识点至关重要,利用合作讨论来理解其结构适于气体交换,再进一步归纳总结根毛、小肠绒毛、肺泡等结构的相似点。在呼吸过程中,血液和水的成分改变也十分重要,通过探究实验的'演示来了解其成分变化。

  鱼类的利用和保护是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直接以情境问题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最直接的了解鱼类的生存环境及保护措施,再通过自主阅读了解多姿多彩的鱼类及其利用保护。

  后反思:

  本次公开课的本意是探讨将实验教学与知识教学相结合的课堂实验教学的基本模式。我们探讨的内容主要是如何确保实验教学的有序有效进行,如何将实验动手与知识学习紧密结合,成为掌握知识重点难点中的有利帮手,并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最终做到寓教于乐。

  一、教学反思

  1、导入环节简单明了,渗透知识与情感态度教育。首先利用鱼类作用的知识导入新课,节约大量时间。学生对鱼刺卡人致死的新闻感兴趣,且紧扣教学知识。

  2、本堂课教学环节流畅,学生活动和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学生通过实验能直观了解鱼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实验前的约定,让课堂实验有序进行,避免了实验过程中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维持课堂秩序。本堂课有三次实验活动与知识讲解的交替,这三次交替都能迅速有效的完成。

  4、鱼的运动观察不能明确各部位的作用,当使用鱼模型的游动时,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尾部摆动能产生前进的动力,因此在这个教学内容方面,鱼的模型必不可少。

  5、实验准备不充足。本实验中,墨汁指示水流方向的实验基本没有成功,原因在于鱼过于活跃,会躲避墨汁甚至向墨汁吐水。如果能够对实验装置进行进一步创新,应该效果更好。

  6、由于学生活动比较多,内容比较紧凑,因此缺乏深层次思维的问题。可以将鱼呼吸后,水分成分的改变和血液成分的改变交与学生讨论回答会更好。

  7、小组合作还需强化训练。真正的小组合作应该是分工合作,人人平等,信息交流有效,但课堂中大多存在的只是表面的交流。

  二、课例研修反思

  (一)个人反思

  1、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是保证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的前提。正是由于本堂课预先进行了实验行为约定,从而确保实验教学有序有效进行。

  2、实验教学应该先从预实验开始进行备课,只有充分了解实验材料、实验处理过程、实验结果预测等环节,才能在课堂上有效调控。本堂课中,正是由于对墨汁指示水流方向的预实验没有取得良好效果,导致在课堂实验教学中,该环节的目标基本没有达成。如果能在预实验的时候就发现问题,并选择合适方法解决,那么就不会出现实验失败的现象。

  3、应该准备充分的实验教学素材,从预实验到官方的演示实验,这些素材虽说没有学生在课堂实验中直接参与,但却能帮助学生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4、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关注学生有没有兴趣,有没有动手,而应该关注学生在动手之余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推断出实验结论,从而从根本上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5、课堂观察量表准备比较仓促,课堂观察量表应该更加细化,能够定性、定量分析实验教学。

  (二)专家点评

  胡校长:较好,量表要向“定量”发展。学生的基础与深度均要延伸。

  必须让学生时不时再做笔记。

  要有深度,深入思考,提高难度,培养高科技人才,培养智商素质,从学生长远发展考虑。

  邓主任:这是一堂生动,高效的生物实验课,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启迪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实验的作用。

  小组合作问题,每科老师都要对其进行强化。

初中生物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探究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2. 能力目标:通过采用对照实验进行探究取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的兴趣,养成根据科学的事实作出客观判断的习惯,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2.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三、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四、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

  (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

  (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

  (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

  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

  (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护伸出土面,子叶留在种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长出新叶。

  4、提出问题:"以上介绍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只描述了种子外部形态的改变,那么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其内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实验:请几位学生分别尝尝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的小麦种子,有什么不同感觉。

  请参与实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感受。

  五、教师总结:

  萌发的种子有甜味,干燥的种子没有甜味。

  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出现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

  组织学生发言。

  六、总结:

  干种子里的淀粉没有发生转化,不含糖分;萌发的种子里的淀粉已转化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须转变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种子中子叶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运送给胚芽、胚根和胚轴;玉米种子中胚乳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由子叶吸收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

  七、教学反思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所以在上课前1个星期,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进行了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为今后探究科学奥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初中生物科学的教学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紧紧抓住三部分

  一、初中生物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培养生物人材,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

  二、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去看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

  三、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探究式活动。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正确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是错误的。在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相反,我的课堂设计大多都是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为老师要给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是最可贵的。

初中生物教案9

  《细菌》这一课题是人教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生物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部分,第四章的第二节,下面我从五个方面阐述说课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细菌是单细胞的生物,所以必须以前面学过的动植物细胞的知识为基础,细菌的营养方式需要植物体内的叶绿体以及光合作用的知识来引导,细菌的个体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又必须有显微镜的知识,而学习了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才能为理解细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续前辅后的作用。本课安排在学习了动物、植物细胞的基础上来进行,通过与动物植物细胞的比较来进一步学习细菌的结构。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菌类是分解者,菌类虽然多数个体较小但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菌类和动物植物一起构成了整个生物界。

  (二)、本节的学习目标及依据:

  依据: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学生实际。

  知识目标:

  1、让学生掌握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现需要以技术的进步和精细的实验

  做基础;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思考,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德育目标:

  1、通过点出日本侵略者惨无人寰的行径激起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对细菌繁殖速度的认识,减少细菌的感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二、教材处理:

  (一)学情分析:

  由于班内学生成绩相差悬殊,且初二学生的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注意力容易转移,学生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结构较为陌生,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注意直观性原则,用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不失时机的作出鼓励的肯定,使全体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从而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计:

  本节课安排一课时;课堂教学中,应通过阅读细菌的发现史,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的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介绍巴斯德的科学研究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讨论题“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在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在进行观察与思考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描述出细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同时要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对“细菌营养方式”的推测。

  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是通过分裂完成生殖后,教师可以利用技能训练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细菌个体小但数量很多”这个说法的认识。在学生了解了细菌是如何度过恶劣环境的内容后,可引导学生完成练习第一、二题的讨论和交流,然后,让学生回忆人的呼吸等内容,思考并回答练习第三题,发展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教法: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本节课采用观察法,结合比较归纳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二)学法:

  1、通过学生对“细菌的发现”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在上述教法的指导下,利用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归纳知识结构,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掌握学习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的实施:

  (一)新课导入:采用抗战期间日本人以细菌作为生化武器导入新课:日本人用抓来的中国人来做细菌试验,使无数的中国军民惨遭毒害;从来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二)细菌

  的发现:从学生阅读书本资料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注意小结,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通过对列文虎克发现细菌和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这段的阅读,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成功需要以技术的.进步和精细的实验做基础,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三)细菌的形态结构:

  本部分通过观察挂图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细菌的三型,通过具体的数字形象的比喻理解细菌个体的大小。通过和老师一起绘细菌结构图,加深对细菌结构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细菌的比较来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四)细菌的生殖:

  通过计算让学生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之快,四个小时后100个细菌将繁殖成25600个通过这一活生生的数字引起学生注意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并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强调芽孢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而是休眠体,是对不良环境的适应,从而认识细菌的适应能力强,分布广泛。

  (五)练习巩固

  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了细菌相关知识,为了反馈课堂掌握情况,让学生对课后P61的技能训练和练习进行知识巩固。最后让学生绘制细菌结构图,加深对细菌结构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细菌

  一、细菌的发现

  1、列文虎克:发现细菌

  2、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二、细菌和形态和结构

  1、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

  2、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

  3、营养方式:异养(寄生、腐生、共生)

  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芽孢:细菌的休眠体

初中生物教案10

  一、细菌的发现

  1、列文?虎克:发现细菌

  2、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二、细菌和形态和结构

  1、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2、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3、营养方式:异养(寄生、腐生、共生)

  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芽孢:细菌的休眠体

  开花和结果

  知识与技能: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说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花习惯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难点: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单细胞生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观察到的草履虫的形态结构,说明草履虫整个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

  (2)识别草履虫的细部特征,依据观察到的'影像,把握草履虫的结构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认同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资料分析,提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草履虫为例认同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并初步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

  (2)通过学习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激发热爱生物学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难点:树立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植株的生长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根的生长。2.锻炼观察、测量、解读实验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关注一种植物的根的生长的过程,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学会记录数据、解读数据的方法;

  2.学习收集信息、筛选信息、交流及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实验的艰辛与快乐,树立持之以恒的科学意志,领悟科学方法;

  2.学会倾听与感受,提高人文素养;3.通过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记录实验数据的方法。

  难点:在探究实验中,耐心、细致、求实地完成测量和解读实验数据的工作。

  三、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本自己设计方案观察根尖伸长最快的部位,做好观察记录以备交流。

  2.教学课件:根尖生长过程的各部分细胞动态变化的多媒体课件、根尖的结构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贺知章《咏柳》诗歌,引出课题:展示古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说明这个咏春风绿柳的诗句中蕴含着生物学知识,引出万千枝条及绿叶都是芽发育成的,从而导出本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实验探究。

  五、板书设计

  植株的生长

  一、幼根的生长

  1.分生区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目2.伸长区的细胞增长,增加细胞体积

  流动的组织——血液

  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里循环流动,带动着物质的运输,保障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掌握这部分内容是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血红蛋白的特性

  借助显微镜来观察人血的涂片,可以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血液,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A、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B、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C、了解有关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的知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激励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研究,解决医学难题,造福人类。

初中生物教案11

  教学目的

  1.使认识合理营养及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设计一份适合自己的合理食谱。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并使学生从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与喜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合理营养及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食谱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青少年生长发育现状问题、中日青少年身高比较结果、牛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什么是营养配餐等。

  学生:

  1.分成小组,选出发言人。

  2.搜集与合理膳食和食品安全有关的资料和信息。

  教学设计:

  1.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的资料,分小组讨论资料后的相关问题。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的交流和总结。

  3.学生分别在组内和班内交流自己所搜集的有关合理膳食和食品安全的资料和信息。

  4.各小组同学制定适合青春期学生的营养食谱。

  5.各小组的发言人在全班宣布本小组的营养食谱。

  教学过程

  教师:现在许多学校中午为同学们配送营养午餐,但是一些同学少吃或不吃学校配送的午餐,而吃方便面或是汉堡包,更有部分同学到校外的肯德基、麦当劳去吃洋快餐。这种饮食结构是否合理?对同学们的生长发育会产生什么影响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几个资料。

  学生:阅读资料,小组讨论思考题。

  资料:

  1。汉堡包造就了美国严重超重超肥的一代,美国政府试图将国民脂肪摄入量从40%降至30%,却非常困难。而目前,洋快餐正在向我国青少年大举进攻。部分青少年偏食洋快餐,那只是摄入了高脂肪、高糖、高热量,而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极少。一旦形成饮食习惯,将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身体素质。

  2。世界银行的统计表明,仅微量营养素缺乏,对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的损失,至少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据介绍,英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将1790年至1980年间经济的增长,归功于营养和状况的改善。而消除碘、维生素A和铁的缺乏,能提高人群平均10至15分。

  3。我国自1985年到1995年对青少年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进行了10年动态调查,结果显示7~18岁青少年中,男生体重超重和肥胖者比例从2。75%升至8。65%,女生从3。38%升至7。18%;与体质密切相关的肺功能、耐力素质和柔韧性素质水平下降。而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青少年肥胖者激增的趋势更加明显。那么,肥胖是营养过剩?不是。肥胖不仅不等于营养过剩,而且是营养缺乏的主要表现。

  4。对正在旺盛生长的儿童青少年来说,身高是生长发育中最显而易见、最有代表性的指标。在通常情况下,身高顺利增长,说明孩子的营养良好,也没有受到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干扰。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个民族在遗传营养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中国男女7~18岁青少年身高和日本青少年全国平均身高的比较结果清晰显示,中国青少年整体上身高较日本处于劣势。大体上,7~9岁比日本矮1~3 cm,10~12岁矮3~4。5 cm。青春中期后男、女出现分化,男生的劣势更明显,13~15岁矮3。5~4。5 cm,16~18岁矮2~3 cm;女生13~15岁矮1~1。5 cm;15~18岁差距为0。5~0。6 cm。

  5。目前,我国大部分人群钙的摄入量仅能达到需要量的一半,我国儿童因缺钙引起的佝偻病和成年人的软骨病及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可达40%左右。奶中维生素B2含量丰富,喝一杯可达到每天需要量的23。3%;还含有少量的维生素E、维生素B1和维生素C,且奶是碱性食品,可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奶的营养价值及利用率高,因此,男女老幼都适宜喝牛奶。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人均牛奶摄取量非常高。因消化牛奶的速度比肉、鱼、蛋快,欧美人把牛奶当水喝。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人积极改善食物结构,号召天天喝牛奶。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人的身高比大战前平均增长了10 cm,国际上评价道“一杯牛奶改变了一个民族”。

  6。营养配餐在国外十分普遍,但在国内却尚未引起人们重视。什么是营养配餐呢?营养配餐:就是按人们身体的需要,根据食品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设计一天、一周或一个月的食谱,使人体摄入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几大营养素比例合理,既达到均衡膳食。简单讲,就是要求膳食结构多种多样,谷、肉、果、菜无所不备。

  思考讨论题:

  1。中国和日本青少年身高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2。中国青少年普遍营养失衡的原因是什么?

  3。中国和日本目前在饮食结构上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4。你认为当今青少年学生的饮食结构特点是什么?

  5。青少年必需的营养以及合理的营养结构是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阐述小组意见。

  教师:

  1、请你对目前学生的不良饮食结构和习惯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2、请你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相关资料告诉大家,应该从哪些方面关注食品安全。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请你运用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营养和饮食的知识,作为自己的青春期营养师,制定一个适合你的、合理的营养配餐食谱。

  学生:小组讨论,制定食谱,全班交流。

  课后小结

  本节课以资料分析为引子,提出合理营养、合理营养对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作用与影响、食品安全、青少年营养配餐等问题;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认真而细致的分析了相关问题;最后通过做自己的青春期营养师,运用所学知识和了解的信息,制定合适的、合理的营养配餐食谱,解决了问题。既实现了知识目标又培养了能力,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例题

  1.下列属于细菌性中毒的是:

  A。吃了有毒蘑菇 B。误食了亚硝酸钠 C。吃了腐烂的食物 D。吃了发芽的'马铃薯

  【答案】C。

  【分析】细菌性中毒指吃了被病菌污染的食物引起的中毒,容易混淆的是A。吃有毒的蘑茹是真菌性食物中毒,细菌和真菌不是一类物质,亚硝酸是有毒的物质,马铃薯的芽是含有有毒成分,它们都是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2.合理膳食是指

  A。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应该多吃 B。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应多吃

  C。应以肉类、蔬菜、水果为主 D 初中生物。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合适,互相搭配

  【答案】D

  【分析】由于不同的食物中含有营养物质不同,所以一餐的食物,既要满足人体生长发育和各种生命活动需要,又要注意营养的种类和比例。挑食、偏食会引起营养不良,影响发育。食物一般分为谷类、肉类、蔬菜水果类、奶和奶制品类,谷类含淀粉多一些,肉类含蛋白质和脂肪多些,蔬菜水果含维生素和无机盐多一些,奶和奶制品含脂肪、部分维生素和钙等。

  3.小明昨天刚参加完学校的运动会,取得了优异成绩,为了庆祝,父母带他到一家饭店饱餐一顿,有虾、有蟹、有小明最爱吃的土豆丝,结果史上小明往厕所跑了7、8趟,父母身体也有不适。请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这是一道联系实际的问题。分析可能的原因从食物方面找,可能是土豆丝发了芽而引起的非细菌性食物中毒;也可能是吃了被污染了的虾、蟹造成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也有可能是餐具有卫生问题造成的。

初中生物教案12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

  2.关注食品安全

  3 初一.尝试运用有关合理营养的,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关心长辈的饮食。

  4.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在生活中的意义;②通过分析,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难点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由意识转化为行为。

  课前准备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课前明确课题的目的后,经商讨制定调查或收集方案,展开调查或收集有关合理营养、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课前尝试为或自己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自带各种类型的食品包装袋;课前询问购买肉类、鱼类及其它食品时是怎样挑选的。

  :课前收集若干食品的包装袋和包装盒,以备学生需要;电视报刊中关于食品安全的信息;课前培训学生。

  指导小组长如何展开调查和整理收集资料;指导学生写出调查报告或将收集的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或录像带,便于上交流;设计评比栏和课前课后学生设计午餐食谱营养合理差异性的对比图(让学生明确科学知识在指导健康生活中的价值)。

  课时分配:参考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内容学生活动教师

  活动一、合理营养

  1.不注意合理营养的危害。

  2.什么是合理营养?

  3.“我”该怎么做?

  4.运用知识指导生活,设计午餐食谱。

  合理营养

  关注健康生活,进行情感。

  二、食品安全

  整体感知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1、怎样购买安全食品。

  ①包装食品的安全。(会读包装内容)。

  ②非包装食品的安全(有一双火眼金睛)

  2、预防食物中毒

  3、防止食品污染。

  通过讨论,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的统一性。

  4、了解绿色食品。

  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相关知识

  方案一:①学生课前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自主讨论不良饮食习惯、不合理营养的危害。

  ②观察讨论归纳:怎样做才是合理营养。

  ③师生、生生合作为该班制定一个合理营养文明公约。

  ④再次为家长重新设计一份午餐食谱,并对比哪一份更合理。先在全班评一评,比一比,然后参加全年级的设计赛,并把好的作品办成专刊。

  方案二:4人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性学习,阅读书上提供的信息并观察书上的插图或自制投影片,结合身边实例相互讨论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明确什么是合理营养及其在健康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设计一份合理的午餐食谱并利用节假日亲自烹调为长辈献上一份爱心。

  阅读课后“营养师”资料,拓宽视野。

  方案三:4人小组合作,以课题形式展开调查,收集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写出调查报告,课堂上小组交流,相互评价,并用所学知识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为长辈敬孝心。(注:书上第三节内容可作为学生调查过程中查阅的资料之一。)

  学生根据课前布置,发布收集到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消息

  学生阅读食品包装盒上的内容,分组讨论,并推举小组代表进行发言

  学生就课前询问了解的常识进行组间交流。

  小专家进行现场小讲座,学生听取有关知识,并可提问和补充。

  学生思考问题,展开讨论,解决问题。

  学生讨论:

  1、能用发霉、变质的残羹剩饭或饲料喂养家禽家畜吗?为什么?

  2、有人说有“虫眼”的蔬菜水果,农药含量少,可放心购买。对吗?

  学生在教师启发下思考:实际生活中哪些行为最终会导致食品的污染?

  学生通过讨论,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的统一性。

  方案一:学生阅读有关资料,思考并了解绿色食品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

  方案二:根据讨论提纲小组自主合作讨论人类活动与环保、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学生阅读“绿色食品”资料,以便拓宽视野,并自主地在课外收集此方面的信息(如转基因食品)(可通过剪报、上网查询、收看电视相关节目、VCD光碟等途径获得。)

  督促学生完成课前任务并指导学生观察、自学、组织全班交流。

  点评;引导学生对比了解科学知识前后对健康生活的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列举教师在生活中了解到的典型实例及指导学生阅读书上提供的报刊信息,引入课题;引导学生讨论,组织并参与全班交流、点评,保证交流的正确性、有效性。归纳并用投影片展示该如何合理营养。

  课前提出课题(调查当地青少年营养不良状况;调查因不注意饮食安全带来的危害)指导学生开展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组织交流,做出评价。

  听取学生的资料发布,引导学生分析,组织学生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对学生发言予以肯定并纠正补充某些内容。

  听取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比较,建议学生课后到菜市场进行“实战演习”

  和学生一起听取小讲座,对进行表演的同学予以充分肯定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

  认真听取学生讨论并及时调控。

  引导学生深层次地从防治环境污染的角度认识食品安全问题。

  肯定学生的分析,再次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展示讨论提纲,指导阅读,鼓励学生课外学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知识点津

  水往低处流,为什么土中水能进入到植物体的顶端?思考问题学习下面相关知识点:

  1.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的原因

  水在植物体内作用很大,水分充足时,植株才能硬挺保持直立的姿态,叶片才能舒展,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有利于光合作用,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和运输,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分,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水会影响植物的分布,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不同植物需水量(和无机盐的需要量)不同,同一植物不同生长期需水量(和无机盐的需要量)不同,因此种植时必须进行合理灌溉(合理施肥)。

  2.水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植物主要靠根吸水分和无机盐,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其次是伸长区。

  适于吸水的特点:根毛数量多,根毛的细胞壁薄、细胞质很少,液泡很大。

  根毛吸水的原理:根毛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土壤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

  吸水的途径:外界溶液里的水分→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

  根的失水:根毛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周围土壤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失水途径:液泡→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外界溶液。应用举例:“烧苗”、“腌菜&rdquo 初中政治;等等。

  3.茎的结构

  从外到里是:树皮内韧皮部(有筛管)、形成层、木质部(有导管)、髓。木本植物有形成层,形成层细胞具有分裂能力,不断的分裂,能使茎逐年长粗。草本植物茎中没有形成层,因而不能长得很粗。导管位于植物茎内的木质部,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位于茎内的韧皮部,向下运输有机物。

  4.叶片的结构和功能

  叶片包括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表皮由一层细胞构成,除保卫细胞外不含叶绿体,起保护作用(表皮属保护组织)。栅栏组织叶肉细胞:接近上表皮,含叶绿体多,排列整齐,绿色深;海绵组织叶肉细胞:接近下表皮,含叶绿体少,排列疏松,绿色浅,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场所。叶脉中有导管和筛管,有输导和支持作用。

  气孔的结构: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气孔由一对保卫细胞组成。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5.蒸腾作用

  概念:蒸腾作用指植物体的水分以水蒸气形式通过气孔蒸腾散失到体外的过程。部位主要在叶片,其次是幼嫩茎和叶柄。在20C到300C之间,温度越高,蒸腾作用越强,温度越低,蒸腾作用越弱。

  过程: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部导管→茎中导管→叶脉→气孔→大气。

  意义: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是促进根从土壤中吸水以及水分从根向上运输的主要动力;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可增加大气湿度,提高降水量,降低环境温度;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应用举例:选择阴天或傍晚带土坨移栽,移栽时去掉部分枝叶。

初中生物教案13

  兴趣是开启智慧的`大门,那么如何开启这个大门呢?下面为你介绍几点: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我认为有几点

  (1)巧设疑问,激起兴趣。

  (2)感情投资,关爱每个学生,激发兴趣。

  (3)巧用诗词,成语,提高兴趣。

  (4)介绍趣闻,趣事,增强兴趣。

  (5)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6)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手段,激发兴趣。

  (7)课堂竞赛,提高兴趣。

  如果我们能做到这几点,那么学习生物的效率就会事半功倍。

初中生物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选自《生物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三节。本节内容讲述细胞增殖是一种生命现象,体现了微观生物学知识。在学生掌握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本节课主要围绕“细胞体积为什么这么小?”这个问题展开教学,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理解细胞不能无限增大的原因,并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提供平台,埋下伏笔。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的四项要求: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②面向全体学生;③倡导探究性学习;④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制定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解释细胞保持较小体积的主要原因;

  (2)通过模型方法进行生物学的研究。

  2.能力目标:(1)尝试利用数学方法探究细胞生长极限的问题;

  (2)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归纳、推理、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的规律。

  3.情感与价值目标:(1)让学生体验模型实验法对获得知识和理解知识的重要作用; (2)让学生认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会用批判性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两个活动来研究“细胞的体积为什么这么小?”的问题。

  难点:活动“研究细胞体积与细胞表面积的关系”中学生提出预测、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步入中学,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还不能完全离开实物的支持,且以往学习中较少涉及到细胞知识,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观察、操作和分析能力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效果。而且七年级学生对“细胞大小与外界物质扩散的'关系”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节课设想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活动,来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策略

  (一)教学用具

  教具形式:制作教学课件;准备实验材料:酚酞琼脂块、氢氧化钠溶液、毫米尺。

  使用方式:教师展示课件,指导学生用实验材料按活动二的目的要求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

  效果预测: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他们由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逐步过渡到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二)教法

  依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做中求学,引导探究型学习)

  (直观教学法、比较归纳法、反馈法等)

  ①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②实验探究法: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两项探究活动,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技能。

  ③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所获得数据和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处理,共同得出结论。

  ④课堂习题检测使教师发现问题,及时补充,进行教学反馈。

  (三)学法

  (观察法、讨论法、归纳分析法等)

  本节内容理论性强、抽象复杂,所以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解决问题。

  ①指导学生以“细胞体积为什么这么小?”这一问题为主线,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②指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处理分析实验数据,理解细胞体积与细胞表面积的关系。

  ③指导学生采用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联想的方法将模拟实验结果迁移到真实细胞,从而得出结论。

  (四)重难点突破策略

  重点的落实方案:教学中通过设置情景,引出问题“细胞的体积为什么这么小”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展示课件进行直观教学,组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在实际操作中理解较小的细胞与其物质代谢的关系。

  难点突破策略:教师逐步质疑和引导,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参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

初中生物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动手能力及合作能力。

  3.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难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让学生将手放在胸前,深深的吸气和呼气,感受胸部的运动。提问:呼气和吸气时胸部是怎样运动的?(吸气胸部向外扩;呼气胸部向里缩。)

  提问:我们能够感受到呼吸时胸部的变化,那么呼吸到底是怎样的过程呢?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多媒体展示肺部图片,提问:肺的位置、形态特点及生理功能?

  (它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在你不知不觉中,你的肺在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一分钟大约呼吸16次。)明确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2.播放呼吸时胸廓和肋骨变化的Flash动画,组织学生观察肋骨和胸廓的变化。提问:在吸气和呼气时肋骨是怎样运动的呢?胸廓是如何变化的呢?

  (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增大;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3.提问:是什么导致胸廓容积的扩张和收缩呢?学生无法解释,教师讲解原因:胸廓的扩张和收缩,是肋骨间的.肌肉收缩和舒张的结果,还与膈的运动有关。顺势介绍膈的位置及组成。

  4.再次播放视频,提问:呼气和吸气时,膈肌怎么运动的,胸廓容积又有怎样变化的?同时组织学生填写表格。

  (在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呼气时正好相反,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胸廓的上下径缩小。)

  5.过渡:胸廓的变化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胸廓扩大?(学生疑惑。)

  6.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讨论:气球在什么情况下胀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分别模拟胸腔内部的哪些变化?如果气球破损漏气,或者罩口密封不严,结果会怎样?

  (放松橡皮膜时,气球胀大;橡皮膜向上运动时,气球回缩;放松橡皮膜模拟的是膈肌舒张,胸廓变小,胸腔内气压变大,肺变小,呼气。橡皮膜向上运动时,模拟的是膈肌收缩,胸廓变大,胸腔内气压变小,肺变大,吸气;气球没有变化。)

  7.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肺与外界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呢?

  (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隔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降低,于是外界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増大,于是气体就被呼出。这就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三)巩固提升

  出示放松橡皮膜、气球胀大状况示意图,学生判断是吸气还是呼气。

  (四)课堂小结

  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查资料了解呼气、吸气成分的变化。

【初中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生物教案02-07

初中生物教案05-06

初中生物教案07-15

初中生物教案(精选21篇)03-29

初中生物教案(精选20篇)05-29

初中生物教案(15篇)02-22

初中生物教案15篇02-22

初中生物教案15篇02-06

初中生物教案(通用11篇)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