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13 06:27:58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小学语文教案范文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必备】小学语文教案范文8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人生道理。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很适于学生朗读、复述;男孩面对新车的种种表现和保罗由此产生的心理变化交替叙述,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很容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文章结尾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易于学生迁移运用,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发挥教材的`优势。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炫耀”、“懂得”造句。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能联系全文、掌握表现中心思想的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从小男孩的言语行为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理解保罗的心理感受。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说的是一个小男孩一心助人,还带动别人认识到助人为乐的道理。你们一定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吧。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24 给予是快乐的

  读题目,读准字音

  2、解释题意:“给予”这里是指能够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劳动,作出奉献。“给予是快乐的”就是助人为乐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注音,读准生字的音,特别注意读准其中的前鼻音和三拼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炫耀圣诞节轿车兜一圈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再读课文

  课文写了保罗和小男孩的几次对话?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

  (看车时、坐车出去时。)

  在这两次对话过程中保罗和小男孩想得一样吗?保罗错在哪里。

  在整个事情中,保罗懂得了什么?

  根据以上提示,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第1到7节写保罗和小男孩在看车时的对话。

  (2)第8到11节写了保罗和小男孩在乘车出去玩时的对话。

  (3)第12到13节写保罗在小男孩的影响下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四、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练读课文。注意文中人物原话里“我”、“你”、“他”各指代的是什么人。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1。 借助拼音读通读懂课文;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电脑的神奇;

  3。 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感。

  知识点梳理

  本课字词、说明方法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师:电脑真神奇,不仅可以使我们跨上“信息高速路”,还能指挥机器人工作呢!

  2。 出示课件:机器人

  3。 师:你们知道机器能干些什么吗?那这个机器又是干什么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4课《果园机器人》。(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 师指名学生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通读准课文。

  (2)读一读,想一想,课文写的机器人是怎样的?

  (3)想想有哪些地方读得不明白,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空白处画“问题泡泡”。

  三、讨论与交流

  1。 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泡泡”。

  2。 重点讨论交流课文写的机器人是怎样的,相机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课文哪些地方有趣。

  2。 展示:学生读课文中有趣的地方,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 齐读课文。

  五、综合拓展

  1。 交流:与同学交流你知道机器人还能干什么。

  (1)小组交流;

  (2)班级交流。

  2。 教师小结。

  3。 课后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词句段进行摘抄,养成积累的习惯。

  课 后反 思

  虽然学生对果园机器人特点有大体了解,但是,我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叙述层次。当学生谈到,果园机器人越来越先进。我只是简单地评价。当时,我应该引导学生体会“你会想,可以让机器人来帮忙呀。”“你会想,可以用电池呀!”“能不能让机器人自己充电呢?”等句子在叙述中的作用,从而感受到生活和生产的实际要求是发明创造的动力。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25个字,会写27个字。

  2.默读课文,理解词语。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字词的能力

  重难点

  1.理解词语,识写汉字。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字词的能力。

  乐学善思办法

  1.通过竞赛解词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小组pk的形式,让学生汇报识记字形的方法。

  3.争当“识字小明星”,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同时,掌握识字方法。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这节课是字词课,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本单元内容,相信大家对字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这节课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对这两课文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读文识字培养能力

  1.快速朗读课文,读准预习时所画的字词。想:两课文各写了一件什么事?

  2.组内交流预习字词情况,互帮互学。

  (1)学生交流词语,理解词义。(理解词义时,可以结合课文的语句来理解,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还可以通过字典查找词语的意思。)

  (2)组长带领组员互认生字,轮流组词。

  3.全班展示,多元交流

  (1)学生汇报字词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郊游巷口绷带委屈牢骚其实刹那瞬间

  彼得账单瞧瞧受遣似乎索取餐盘芬尼

  如愿以偿羞愧万分怦怦直跳蹑手蹑脚小心翼翼

  出示认的字:郊破巷绷委屈骚其罢刹

  消瞬帐彼瞧款遣索餐欠

  尼偿羞怦翼

  出示写的字:拐弯郊划扎附碰委屈疑

  久寻父终彼店瞧邮忽然

  欠项助晚偿怦围

  (2)认读字词(指名读、轮流读字词)

  (3)开火车给生字组词。

  (4)组内赛讲词语的意思(小组成员赛讲词语的意思,选出优秀者准备参加全班赛)

  (5)以抢答的形式来理解词语。

  第一种形式:师出示词语,各组选手抢答意思。

  第二种形式:师出示词语的意思,生来抢答词语。(获胜者发智慧星)

  4.教师检测学生组内学习情况。

  (1)学生到黑板前给认字注音。(师生共同)

  (2)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易读错和易注错的.字音。

  5.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1)师生共同找出易写错的生字。

  (2)以各组pk的形式来识记字形。

  (3)教师奖励最棒的小组“学习星”

  三、重点指导关注书写

  (1)师生共同确定每个生字主笔的定位。

  (2)教师提醒学生易错的字书写时要注意。

  (3)学生书写生字,教师巡视

  四、师生共同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本单元包括两篇讲读课文(《南京长江大桥》《参观人民大会堂》)、一篇阅读课文(《我家还缺啥》)和《基础训练》。根据《基础训练》“阅读”中的提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在理解一个自然段中每句话意思的基础上,懂得句与句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小学语文教学,时刻面临着处理重点训练项目与非重点训练项目的关系。一般地说,应该做到非重点项目训练扎实,重点项目训练突出。

  讲读课文《南京长江大桥》和《参观人民大会堂》都是从参观的角度状物的记叙文。观察训练是两篇课文理解内容的共同基础,认识事物特点是两篇课文相同的教学要求。所不同的是,《南京长江大桥》虽然也有观察点的变化,但应侧重于观察方法的训练。如,第1自然段是由整体到部分地观察,部分的观察顺序又是由下往上;第2自然段先是由近及远地观察,后是登岛望远。《参观人民大会堂》则应侧重于变换空间位置的观察训练,依次是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第2自然段与这几部分又是总分关系。

  如上所述,观察训练是理解这两篇课文内容的共同基础,同时也是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的基础。如《南京长江大桥》一课中,要求说说第1自然段中讲长江大桥十分壮丽的几句话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了观察方法,也就会比较容易地懂得总的是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几个部分的句子顺序又是由下而上观察的顺序。再如,在《参观人民大会堂》一课中,这一训练重点安排在第7自然段。由于前面有了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等处观察训练的铺垫,学生在这里也就容易理解首句写到了宴会厅,第2、3句是写看到的,末句是写听到的.。

  在一个单元之中,重点项目的训练应该形成一个回合,所以,阅读课文《我家还缺啥》中“思考·练习”1(1),《基础训练》中的“阅读”训练,都应尽量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以促使学生提高理解句子之间联系的能力,并掌握连句成段的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把这种能力和方法迁移到《基础训练》的“作文”训练中,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好一个建筑物。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插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的词句,使学生获得真切和准确的认识,进而达到对课文内容扎实深入理解的目的。

  语文课应该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但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又必须有意识地渗透思想教育。在两篇讲读课文的教学中,要通过认识南京长江大桥、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的特点,让学生懂得这都是我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借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学《我家还缺啥》,要通过理解“我”一家人谈论的问题认识到,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需要文化科学知识,激励学生从现在起就要刻苦学习。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学习带“鱼、贝”旁的字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颗美丽的星球上,这里天空蔚蓝,鸟儿自由地飞翔,这里地貌各异,生活着各式各样的动物植物,你们知道吗?让我们一块儿进入这神秘的.水中世界,来,赶紧穿上潜水衣,我们出发吧。

  二、观察图画:水中多美呀,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三、自主识字

  1、 对照拼音自由朗读带有鱼旁的生词,注意把字间读准。

  2、 抽读:刚才我们在水中见到好多鱼儿,他们到底叫什么名字呢?

  3、 齐读:我们一块儿和他们认识认识,打打招呼吧。你认识哪种鱼,给大家介绍吧!

  4、 指导朗读:“鲨鱼”读得凶猛些,“鲤鱼”读得轻柔一些。

  四、实物演示,扩展识字

  1、 出示一条鲜活的鲫鱼,请学生观察觚摸

  2、 鱼表面穿的衣服叫什么?鱼身上柔软分节的东西叫什么?能够使鱼上浮、下潜的器官叫什么?你知道鱼的哪些知识?

  3、 教师相机出示词语卡片:鱼鳞、鱼鳔

  五、写字训练:

  1、 有一个字已经等不及了,它跳出来跟大家打招呼了“鲜”。

  2、 有什么办法记住它吗?

  3、 怎样把它写漂亮些?

  4、 来展示一下你写的字吧。

  第二课时

  一、激趣引入:水中不仅有鱼类,还有贝类,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认读生字

  1、 看,大贝壳上有许多生词,快来读一读。

  2、 这些词语的意思你都明白吗?

  3、 从这些字中,你发现了什么?(很久以前,贝壳数量少,容易带,并且不会腐烂,人们就把它作为货币使用,所以“贝”字旁与财富有关。)

  4、 抽读生词

  5、 自学“读一读,再组词”。

  6、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贪”“贫”吗?(宝贝分完了,就贫困了,这就是贫;今天拿了很多宝贝,这就是“贪”)

  三、写字训练:

  1、 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怎么写才美观?

  2、 老师范写。

  3、 学生临摹。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师:小朋友们今天都是月亮湾的小村民,让我们一起来夸夸这个美丽的村子吧!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板书)美丽。

  师:那么月亮湾究竟美在哪里?请小朋友轻读第二自然段,数数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想一想文章写了村前哪几处地方的美景?可以用笔画出有关词句。

  生:按要求自学第二自然段。

  师:小朋友们,你们找到了哪几处美景的?

  生:我找到了六处景色,分别是小河、河上、河里、河岸、农田。

  师:找得真仔细呀!那么你喜欢哪一处的景色呢?

  生:我喜欢小河。

  师:出示“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为什么喜欢它呢?

  生:因为小河像月牙一样弯弯的。

  师:是呀!弯弯的小河如新月,多美呀,你能领着大家读好它吗?

  生:读!

  师:除了喜欢小河,还有喜欢什么的呢?

  生:我最喜欢河里的景色。

  师:把你喜欢的介绍给大家。

  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刚才他读得多好呀,在他读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觉得他把“缓缓地”读得真好!让我感觉到河水流得很慢很慢。

  师:那我们喜欢这一句的同学一起学着他的样子美美地读一读吧!

  生:加上动作读。

  师:还有喜欢其他地方的小朋友吗?

  生;我喜欢河岸上的桃花,因为桃花很美?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桃花美呀?

  生:因为桃花远远望去像一片灿烂的朝霞。

  师:出示句子“河岸上开满了桃花,远远望去像一片灿烂的朝霞。”

  生:喜欢的小朋友一起齐读。

  师:小朋友们,这个句子让你感受到桃花的美,还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桃花的多。我从开满这个词看出的。

  师:你真会读书,我们读书就是要这样细细品味。

  生:我还喜欢绿油油的农田,我觉得农田很美很美!

  师:出示:“过了桥,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和“过了桥,是一片农田。”

  师:你们发现什么了?

  生:我觉得前面一句加上了绿油油使我感觉到了麦田的`美!后一句没有了“绿油油”我就感受不到这农田是怎样的了。

  师:说的真棒!谁来仿照桃花说的更美些?

  生:过了桥,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远远望去就像绿色的海洋。

  师:真会模仿!

  师:学到这儿,老师相信村前的美景一定引在小朋友的脑海中了吧。谁来做回小导游呢?

  生: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了月亮湾的村前,看这是月牙一样的小河,河水绕着村子缓缓地流着,清清的河水倒影着绿树、青山、小桥。河岸上种着许多桃树,树上开满了桃花,就像一片灿烂的朝霞,桥那边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

  [反思]《月亮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以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月亮湾秀丽可爱的田园风光图,展现了新农村一派生机蓬勃的动人景象。本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按一定的次序介绍了月亮湾村前的美景。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理清这一次序,学生在再次阅读的基础上较快地看出了村前的景色是按小河→河上→河里→河岸→农田顺序来写。在学习每一处景色时,我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一处景色?为什么?这样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或充分地说着自己喜欢的理由,有的感情投入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此时我分侧重点进行点拨,比如“河岸上长着许多桃树,树上开满了桃花,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灿烂的朝霞。”当学生说出因为桃花美丽而喜欢时,我便出示句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了桃花的美之外,你还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把桃花比作灿烂的朝霞?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进入了深一层次的思考,原来桃花除了美还很多呢,正因为桃花很多,一大片一大片,红彤彤的,所以像灿烂的朝霞。在处理“过了桥,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时,我并没多讲,而是采用比较法让学生感受这“绿油油”一词的鲜明,此时再拓展,让学生模仿写桃花的句式,让学生说说这绿油油的农田就像什么呢?学生展开了想象,有的说像绿色的地毯,有的说像绿色的海洋,似乎在不经意之间进行了句式的训练。在这一自然段结束的时候,我让学生扮了一回小导游,不过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基本还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勉强完成,这也是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最大的遗憾。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教学过程

  一、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显示:《兰竹石轴图》(公元1747丁卯)

  《兰石图》(公元1749己巳)

  《墨兰图轴》(公元1754甲戍)

  《兰竹图轴》(公元1758戊寅)

  《山顶妙香图轴》(公元1758戊寅)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都是谁画的?(郑燮)看到这些图有何感受?

  生:略

  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文通字顺。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二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三读古诗,借助插图,了解诗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本诗语言明白流畅,通俗易懂,疏通诗意应着力在自由大胆表达上。)

  兰花本是山中之草,它生长在山顶、岩缝、高崖之颠,香气飘散四溢、沁人心脾,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岩石、深深的岩缝中的美好花香更为馥郁芬芳,浓香扑鼻。并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进行挽留。

  6、再读古诗,把握本诗整体意象,基本情调。

  预设:a、兰花生长环境恶劣……

  B、兰花香气无与伦比…..

  C、兰花品性高洁,非凡脱俗……

  D、兰花深受诗人钟爱……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一)看兰

  1、作为“三绝诗书画”的板桥画风活泼奔放,挺拔沉雄,冲破了绘画发展的一切清规戒律,开启了一代绘画新风。来,擦亮咱们的双眸,仔细看一看他所画之兰,你看到了什么?

  2.反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

  生:我看到了兰花生长在千山叠峰之顶,岩石缝中,环境十分恶劣。可是它却显得那么茂盛,有生机。

  师: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兰花,请读——(课件)身在千山顶上头。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叶子十分倾斜零乱,但是杂乱之中透着一种零乱美感。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儿是长在平地、泥土或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却生长在山顶之上,仿佛可以看见世间万物…..

  师:好一个兰花知音、怜花之人,请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二)听景

  1、师:高寒之巅,饱览千山美景,兰花呀兰花,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学生自读、想象。

  3、反馈,师疏导学情

  生:我看见了漫山的碧树、如茵的小草……

  生:我看见了清澈的瀑布,雄伟的大山……

  生:我看见了展翅翱翔的山鹰,活泼乱跳的小兔……

  生:我看见了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水波荡漾……

  生:我听见了潺潺流动的山泉唱着欢乐的歌儿……

  生:我听见了山风的呼啸,大地的震撼……

  生:我听见了牧童的笛声,知了的蝉鸣……

  生:我听见了岩石的回声,鸟儿的呢喃,花儿的呼吸……

  师:兰花呀兰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辉,享受着山中独有的清闲,你可真是幽雅脱俗,怡然自得呀!(齐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三)闻香

  1、师:古人云“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形容它,而在板桥的笔下,又是如何呢?

  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出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

  3、理解“妙香稠”

  (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竟香浓到让人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

  4、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

  5、小结:兰花身处贫寒之地,不因山岩的贫

  瘠而凋谢,却孕育大地的精华,吐纳着人间绝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乐读一、二句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四)悟性

  1、师读:“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课件显示)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兰花脚下会有什么喧“闹”吗?

  2、生讨论交流:

  ——有游人上山郊游,踏青赏景…

  ——有车马快递飞驰而过…

  ——有采药者前来惊扰…

  ——有诗人学者高声喧哗,谈诗论道…

  ——有姑娘小姐寻香采花…

  3、换位思考:师:假如是你听到这些喧闹,你会如何?而兰花呢?(来不相知去不留)为什么?

  4、感悟兰花品性(不与浮云游尘为伍,两耳不闻,两眼不看尘世喧闹,追求自我,吐纳芬芳,超凡脱俗,淡泊自足)(配乐个性朗读3、4句)

  过渡:兰花至真至纯的秉性令人激赏,至香至美的风采令人留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为何大画家板桥(出示课件)——“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板桥“题画竹”中自述)

  四、多元赏诗,升华诗境

  1、赏兰竹之姿(课件伴乐再看一次前面各图轴)

  2、听板桥之史

  郑燮,30岁前以读书教书为主,康熙秀才,后卖画扬州,以活泼奔放,挺拔沉雄的笔墨,振聋发聩地反击了纯以临摹为能事的毫无生气的如意馆画派的靡靡颓风,革新画的意境,大胆创造。他文笔敏捷,心思高旷,诗文书画,几乎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为“扬州八怪”之首,39岁中雍正举人,44岁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拨款救灾,济人无数,但却因此获罪罢官,为官十二载,看透官场黑暗,秉直清廉,体恤百姓,爱民如子,“恨不能填满普天饥债”。罢官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卖画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节气的一生。

  3、赏析《题画兰》的表达方法。

  师:身处高寒之地的兰花与板桥有何共通之处?

  兰花郑板桥

  身处劣境坚持操守

  卓尔独立VS淡泊自足

  淡泊脱俗追求个性自由

  四时不谢倔强不驯

  (借物言志)

  4、“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之者披文以入情”,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次领略画中之诗,诗中之人吧!(美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拓展诵诗,凝出诗味。

  1、板桥作为文学家,书画家,虽画路较窄,尤爱竹兰石,是因为画如其人,人如其画,诗文寓托,意境隽永。

  2、读一读下面两首诗,品一品其中诗味。

  竹石 柱石图

  郑燮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谁与荒斋伴寂寥,

  立根原在破岩中,一枝柱石上云霄,

  千磨万击还坚劲,挺然直是陶元亮,

  任尔东西南北风。五斗何能折我腰。

  3、反馈交流,积累古诗。

  六,巩固习诗,提升诗趣。

  1、书法抄写本诗,并为之配画。

  2、选自己得意的一幅画,题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题画兰

  千山顶上 → 妙香稠

  浮云喧闹 → 不相知

  借物言志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继续练习查字典,理解文中不懂的词。

  3.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讨论课后练习第2题的两个问题,能发表自己的意见。

  4.认识到少年儿童在祖国关怀下,生活无比幸福、快乐,小学生应奋发向上,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5.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把自己参加的一项庆祝“六一”的活动说明白,再写成一段话。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少年儿童在党的亲切关怀下生活是美好幸福的,应从小树立奋发向上,长大以后建设祖国的崇高理想。

  2.有感情地朗读好这篇语句优美、节奏感强的课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理解文中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有关思考题。

  3.认识到少年儿童生活的幸福、快乐;少年儿童应好好学习,奋发向上。

  4.写一段记述活动的文章。

  5.读好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到少年儿童生活的幸福,快乐;少年儿童的奋发向上。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节日是什么节?(“六一”儿童节)对,这一天是全世界所有小朋友的节日,各国儿童都会以快乐、自豪的心情度过这愉快的一天,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

  以往的“六一”节你是怎样度过的?谁来说说其中一次你最愉快的,印象最深的六一节是怎样过的,心情什么样。

  (同学们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阅读课文是一首诗歌,这首诗就反映了少年儿童欢度自己的.节日——“六一”儿童节时的快乐、自豪的心情。让我们共同学习。板书课题:△快乐的节日

  (二)借助拼音,读准诗歌。

  1.借助拼音,自己小声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对诗歌中不理解的词查字典弄明白意思。

  3.诗歌共有几小节,想一想每一节表达了什么内容。

  (三)学习课文,了解内容。

  1.指名四人每人读一节诗歌,正音。

  2.正确读出下面的词语。(出示小黑板)

  3.理解以下词意:(可查字典)

  抚摩:抚,轻轻地按,摸;摩,接触;抚摩,用手轻轻按着来回移动。在本课是说微风吹在身上很舒服的感觉。

  流淌:淌,流;流淌,液体流动。

  丰满:(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胖得匀称好看。本课指小鸟身上的羽毛已经长满、长全,也就是小鸟已经长大,成熟。

  4.逐节朗读,理解诗意。

  学习第1节: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1节。

  思考:这小节有几句话,这些句子抒发了“我们”什么样的感情?哪些句子体现出“我们”的生活非常幸福、美好。(这小节的诗歌抒发了少年儿童欢度自己节日时的愉快心情。后面的几句诗充分体现了“我们”的生活是非常幸福、美好的。)

  (2)找出这一节中“打比方”的句子,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这句话是“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这句话把少年儿童比作春天,用“花园”,“草地”,象征祖国的美好。可以这样理解:少年儿童朝气蓬勃,如同春天,给祖国大地带来勃勃生机。)

  (3)齐读第1节。

  学习第2节:

  (1)指名读第2节。

  (2)提问:这一节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表达了什么?

  (这一节共三句话。前两句表达了少年儿童自豪的心情,后一句话写出了祖国对少年儿童的期望。)

  (3)自己小声读熟,然后全班以充沛的感情齐读这一节。

  学习第3节:

  (1)自由读这一节,找出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想想把谁比作什么。

  (这一节的第二句话是“打比方”的句子。把少年儿童比作了小鸟。)

  (2)指名读这个“打比方”的句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少年儿童学好建设祖国的本领,成为合格的接班人,就应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3)再读第3节,体会一下这节的内容。(讲了“我们”幸福成长的原因,表达了“我们”的感激之情和崇高理想。)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12-18

语文天地小学语文教案04-13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03-18

小学语文园地教案08-31

小学语文《假如》教案08-02

小学语文猫教案10-25

小学语文《aoe》的教案09-03

小学语文教案07-22

小学语文将心比心教案08-18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教案07-18

【必备】小学语文教案范文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必备】小学语文教案范文8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人生道理。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很适于学生朗读、复述;男孩面对新车的种种表现和保罗由此产生的心理变化交替叙述,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很容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文章结尾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易于学生迁移运用,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发挥教材的`优势。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炫耀”、“懂得”造句。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能联系全文、掌握表现中心思想的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从小男孩的言语行为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理解保罗的心理感受。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说的是一个小男孩一心助人,还带动别人认识到助人为乐的道理。你们一定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吧。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24 给予是快乐的

  读题目,读准字音

  2、解释题意:“给予”这里是指能够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劳动,作出奉献。“给予是快乐的”就是助人为乐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注音,读准生字的音,特别注意读准其中的前鼻音和三拼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炫耀圣诞节轿车兜一圈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再读课文

  课文写了保罗和小男孩的几次对话?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

  (看车时、坐车出去时。)

  在这两次对话过程中保罗和小男孩想得一样吗?保罗错在哪里。

  在整个事情中,保罗懂得了什么?

  根据以上提示,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第1到7节写保罗和小男孩在看车时的对话。

  (2)第8到11节写了保罗和小男孩在乘车出去玩时的对话。

  (3)第12到13节写保罗在小男孩的影响下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四、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练读课文。注意文中人物原话里“我”、“你”、“他”各指代的是什么人。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1。 借助拼音读通读懂课文;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电脑的神奇;

  3。 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感。

  知识点梳理

  本课字词、说明方法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师:电脑真神奇,不仅可以使我们跨上“信息高速路”,还能指挥机器人工作呢!

  2。 出示课件:机器人

  3。 师:你们知道机器能干些什么吗?那这个机器又是干什么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4课《果园机器人》。(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 师指名学生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通读准课文。

  (2)读一读,想一想,课文写的机器人是怎样的?

  (3)想想有哪些地方读得不明白,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空白处画“问题泡泡”。

  三、讨论与交流

  1。 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泡泡”。

  2。 重点讨论交流课文写的机器人是怎样的,相机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课文哪些地方有趣。

  2。 展示:学生读课文中有趣的地方,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 齐读课文。

  五、综合拓展

  1。 交流:与同学交流你知道机器人还能干什么。

  (1)小组交流;

  (2)班级交流。

  2。 教师小结。

  3。 课后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词句段进行摘抄,养成积累的习惯。

  课 后反 思

  虽然学生对果园机器人特点有大体了解,但是,我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叙述层次。当学生谈到,果园机器人越来越先进。我只是简单地评价。当时,我应该引导学生体会“你会想,可以让机器人来帮忙呀。”“你会想,可以用电池呀!”“能不能让机器人自己充电呢?”等句子在叙述中的作用,从而感受到生活和生产的实际要求是发明创造的动力。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25个字,会写27个字。

  2.默读课文,理解词语。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字词的能力

  重难点

  1.理解词语,识写汉字。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字词的能力。

  乐学善思办法

  1.通过竞赛解词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小组pk的形式,让学生汇报识记字形的方法。

  3.争当“识字小明星”,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同时,掌握识字方法。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这节课是字词课,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本单元内容,相信大家对字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这节课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对这两课文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读文识字培养能力

  1.快速朗读课文,读准预习时所画的字词。想:两课文各写了一件什么事?

  2.组内交流预习字词情况,互帮互学。

  (1)学生交流词语,理解词义。(理解词义时,可以结合课文的语句来理解,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还可以通过字典查找词语的意思。)

  (2)组长带领组员互认生字,轮流组词。

  3.全班展示,多元交流

  (1)学生汇报字词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郊游巷口绷带委屈牢骚其实刹那瞬间

  彼得账单瞧瞧受遣似乎索取餐盘芬尼

  如愿以偿羞愧万分怦怦直跳蹑手蹑脚小心翼翼

  出示认的字:郊破巷绷委屈骚其罢刹

  消瞬帐彼瞧款遣索餐欠

  尼偿羞怦翼

  出示写的字:拐弯郊划扎附碰委屈疑

  久寻父终彼店瞧邮忽然

  欠项助晚偿怦围

  (2)认读字词(指名读、轮流读字词)

  (3)开火车给生字组词。

  (4)组内赛讲词语的意思(小组成员赛讲词语的意思,选出优秀者准备参加全班赛)

  (5)以抢答的形式来理解词语。

  第一种形式:师出示词语,各组选手抢答意思。

  第二种形式:师出示词语的意思,生来抢答词语。(获胜者发智慧星)

  4.教师检测学生组内学习情况。

  (1)学生到黑板前给认字注音。(师生共同)

  (2)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易读错和易注错的.字音。

  5.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1)师生共同找出易写错的生字。

  (2)以各组pk的形式来识记字形。

  (3)教师奖励最棒的小组“学习星”

  三、重点指导关注书写

  (1)师生共同确定每个生字主笔的定位。

  (2)教师提醒学生易错的字书写时要注意。

  (3)学生书写生字,教师巡视

  四、师生共同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本单元包括两篇讲读课文(《南京长江大桥》《参观人民大会堂》)、一篇阅读课文(《我家还缺啥》)和《基础训练》。根据《基础训练》“阅读”中的提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在理解一个自然段中每句话意思的基础上,懂得句与句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小学语文教学,时刻面临着处理重点训练项目与非重点训练项目的关系。一般地说,应该做到非重点项目训练扎实,重点项目训练突出。

  讲读课文《南京长江大桥》和《参观人民大会堂》都是从参观的角度状物的记叙文。观察训练是两篇课文理解内容的共同基础,认识事物特点是两篇课文相同的教学要求。所不同的是,《南京长江大桥》虽然也有观察点的变化,但应侧重于观察方法的训练。如,第1自然段是由整体到部分地观察,部分的观察顺序又是由下往上;第2自然段先是由近及远地观察,后是登岛望远。《参观人民大会堂》则应侧重于变换空间位置的观察训练,依次是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第2自然段与这几部分又是总分关系。

  如上所述,观察训练是理解这两篇课文内容的共同基础,同时也是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的基础。如《南京长江大桥》一课中,要求说说第1自然段中讲长江大桥十分壮丽的几句话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了观察方法,也就会比较容易地懂得总的是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几个部分的句子顺序又是由下而上观察的顺序。再如,在《参观人民大会堂》一课中,这一训练重点安排在第7自然段。由于前面有了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等处观察训练的铺垫,学生在这里也就容易理解首句写到了宴会厅,第2、3句是写看到的,末句是写听到的.。

  在一个单元之中,重点项目的训练应该形成一个回合,所以,阅读课文《我家还缺啥》中“思考·练习”1(1),《基础训练》中的“阅读”训练,都应尽量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以促使学生提高理解句子之间联系的能力,并掌握连句成段的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把这种能力和方法迁移到《基础训练》的“作文”训练中,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好一个建筑物。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插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的词句,使学生获得真切和准确的认识,进而达到对课文内容扎实深入理解的目的。

  语文课应该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但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又必须有意识地渗透思想教育。在两篇讲读课文的教学中,要通过认识南京长江大桥、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的特点,让学生懂得这都是我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借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学《我家还缺啥》,要通过理解“我”一家人谈论的问题认识到,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需要文化科学知识,激励学生从现在起就要刻苦学习。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学习带“鱼、贝”旁的字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颗美丽的星球上,这里天空蔚蓝,鸟儿自由地飞翔,这里地貌各异,生活着各式各样的动物植物,你们知道吗?让我们一块儿进入这神秘的.水中世界,来,赶紧穿上潜水衣,我们出发吧。

  二、观察图画:水中多美呀,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三、自主识字

  1、 对照拼音自由朗读带有鱼旁的生词,注意把字间读准。

  2、 抽读:刚才我们在水中见到好多鱼儿,他们到底叫什么名字呢?

  3、 齐读:我们一块儿和他们认识认识,打打招呼吧。你认识哪种鱼,给大家介绍吧!

  4、 指导朗读:“鲨鱼”读得凶猛些,“鲤鱼”读得轻柔一些。

  四、实物演示,扩展识字

  1、 出示一条鲜活的鲫鱼,请学生观察觚摸

  2、 鱼表面穿的衣服叫什么?鱼身上柔软分节的东西叫什么?能够使鱼上浮、下潜的器官叫什么?你知道鱼的哪些知识?

  3、 教师相机出示词语卡片:鱼鳞、鱼鳔

  五、写字训练:

  1、 有一个字已经等不及了,它跳出来跟大家打招呼了“鲜”。

  2、 有什么办法记住它吗?

  3、 怎样把它写漂亮些?

  4、 来展示一下你写的字吧。

  第二课时

  一、激趣引入:水中不仅有鱼类,还有贝类,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认读生字

  1、 看,大贝壳上有许多生词,快来读一读。

  2、 这些词语的意思你都明白吗?

  3、 从这些字中,你发现了什么?(很久以前,贝壳数量少,容易带,并且不会腐烂,人们就把它作为货币使用,所以“贝”字旁与财富有关。)

  4、 抽读生词

  5、 自学“读一读,再组词”。

  6、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贪”“贫”吗?(宝贝分完了,就贫困了,这就是贫;今天拿了很多宝贝,这就是“贪”)

  三、写字训练:

  1、 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怎么写才美观?

  2、 老师范写。

  3、 学生临摹。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师:小朋友们今天都是月亮湾的小村民,让我们一起来夸夸这个美丽的村子吧!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板书)美丽。

  师:那么月亮湾究竟美在哪里?请小朋友轻读第二自然段,数数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想一想文章写了村前哪几处地方的美景?可以用笔画出有关词句。

  生:按要求自学第二自然段。

  师:小朋友们,你们找到了哪几处美景的?

  生:我找到了六处景色,分别是小河、河上、河里、河岸、农田。

  师:找得真仔细呀!那么你喜欢哪一处的景色呢?

  生:我喜欢小河。

  师:出示“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为什么喜欢它呢?

  生:因为小河像月牙一样弯弯的。

  师:是呀!弯弯的小河如新月,多美呀,你能领着大家读好它吗?

  生:读!

  师:除了喜欢小河,还有喜欢什么的呢?

  生:我最喜欢河里的景色。

  师:把你喜欢的介绍给大家。

  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刚才他读得多好呀,在他读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觉得他把“缓缓地”读得真好!让我感觉到河水流得很慢很慢。

  师:那我们喜欢这一句的同学一起学着他的样子美美地读一读吧!

  生:加上动作读。

  师:还有喜欢其他地方的小朋友吗?

  生;我喜欢河岸上的桃花,因为桃花很美?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桃花美呀?

  生:因为桃花远远望去像一片灿烂的朝霞。

  师:出示句子“河岸上开满了桃花,远远望去像一片灿烂的朝霞。”

  生:喜欢的小朋友一起齐读。

  师:小朋友们,这个句子让你感受到桃花的美,还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桃花的多。我从开满这个词看出的。

  师:你真会读书,我们读书就是要这样细细品味。

  生:我还喜欢绿油油的农田,我觉得农田很美很美!

  师:出示:“过了桥,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和“过了桥,是一片农田。”

  师:你们发现什么了?

  生:我觉得前面一句加上了绿油油使我感觉到了麦田的`美!后一句没有了“绿油油”我就感受不到这农田是怎样的了。

  师:说的真棒!谁来仿照桃花说的更美些?

  生:过了桥,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远远望去就像绿色的海洋。

  师:真会模仿!

  师:学到这儿,老师相信村前的美景一定引在小朋友的脑海中了吧。谁来做回小导游呢?

  生: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了月亮湾的村前,看这是月牙一样的小河,河水绕着村子缓缓地流着,清清的河水倒影着绿树、青山、小桥。河岸上种着许多桃树,树上开满了桃花,就像一片灿烂的朝霞,桥那边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

  [反思]《月亮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以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月亮湾秀丽可爱的田园风光图,展现了新农村一派生机蓬勃的动人景象。本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按一定的次序介绍了月亮湾村前的美景。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理清这一次序,学生在再次阅读的基础上较快地看出了村前的景色是按小河→河上→河里→河岸→农田顺序来写。在学习每一处景色时,我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一处景色?为什么?这样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或充分地说着自己喜欢的理由,有的感情投入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此时我分侧重点进行点拨,比如“河岸上长着许多桃树,树上开满了桃花,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灿烂的朝霞。”当学生说出因为桃花美丽而喜欢时,我便出示句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了桃花的美之外,你还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把桃花比作灿烂的朝霞?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进入了深一层次的思考,原来桃花除了美还很多呢,正因为桃花很多,一大片一大片,红彤彤的,所以像灿烂的朝霞。在处理“过了桥,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时,我并没多讲,而是采用比较法让学生感受这“绿油油”一词的鲜明,此时再拓展,让学生模仿写桃花的句式,让学生说说这绿油油的农田就像什么呢?学生展开了想象,有的说像绿色的地毯,有的说像绿色的海洋,似乎在不经意之间进行了句式的训练。在这一自然段结束的时候,我让学生扮了一回小导游,不过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基本还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勉强完成,这也是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最大的遗憾。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教学过程

  一、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显示:《兰竹石轴图》(公元1747丁卯)

  《兰石图》(公元1749己巳)

  《墨兰图轴》(公元1754甲戍)

  《兰竹图轴》(公元1758戊寅)

  《山顶妙香图轴》(公元1758戊寅)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都是谁画的?(郑燮)看到这些图有何感受?

  生:略

  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文通字顺。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二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三读古诗,借助插图,了解诗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本诗语言明白流畅,通俗易懂,疏通诗意应着力在自由大胆表达上。)

  兰花本是山中之草,它生长在山顶、岩缝、高崖之颠,香气飘散四溢、沁人心脾,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岩石、深深的岩缝中的美好花香更为馥郁芬芳,浓香扑鼻。并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进行挽留。

  6、再读古诗,把握本诗整体意象,基本情调。

  预设:a、兰花生长环境恶劣……

  B、兰花香气无与伦比…..

  C、兰花品性高洁,非凡脱俗……

  D、兰花深受诗人钟爱……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一)看兰

  1、作为“三绝诗书画”的板桥画风活泼奔放,挺拔沉雄,冲破了绘画发展的一切清规戒律,开启了一代绘画新风。来,擦亮咱们的双眸,仔细看一看他所画之兰,你看到了什么?

  2.反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

  生:我看到了兰花生长在千山叠峰之顶,岩石缝中,环境十分恶劣。可是它却显得那么茂盛,有生机。

  师: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兰花,请读——(课件)身在千山顶上头。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叶子十分倾斜零乱,但是杂乱之中透着一种零乱美感。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儿是长在平地、泥土或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却生长在山顶之上,仿佛可以看见世间万物…..

  师:好一个兰花知音、怜花之人,请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二)听景

  1、师:高寒之巅,饱览千山美景,兰花呀兰花,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学生自读、想象。

  3、反馈,师疏导学情

  生:我看见了漫山的碧树、如茵的小草……

  生:我看见了清澈的瀑布,雄伟的大山……

  生:我看见了展翅翱翔的山鹰,活泼乱跳的小兔……

  生:我看见了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水波荡漾……

  生:我听见了潺潺流动的山泉唱着欢乐的歌儿……

  生:我听见了山风的呼啸,大地的震撼……

  生:我听见了牧童的笛声,知了的蝉鸣……

  生:我听见了岩石的回声,鸟儿的呢喃,花儿的呼吸……

  师:兰花呀兰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辉,享受着山中独有的清闲,你可真是幽雅脱俗,怡然自得呀!(齐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三)闻香

  1、师:古人云“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形容它,而在板桥的笔下,又是如何呢?

  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出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

  3、理解“妙香稠”

  (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竟香浓到让人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

  4、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

  5、小结:兰花身处贫寒之地,不因山岩的贫

  瘠而凋谢,却孕育大地的精华,吐纳着人间绝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乐读一、二句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四)悟性

  1、师读:“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课件显示)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兰花脚下会有什么喧“闹”吗?

  2、生讨论交流:

  ——有游人上山郊游,踏青赏景…

  ——有车马快递飞驰而过…

  ——有采药者前来惊扰…

  ——有诗人学者高声喧哗,谈诗论道…

  ——有姑娘小姐寻香采花…

  3、换位思考:师:假如是你听到这些喧闹,你会如何?而兰花呢?(来不相知去不留)为什么?

  4、感悟兰花品性(不与浮云游尘为伍,两耳不闻,两眼不看尘世喧闹,追求自我,吐纳芬芳,超凡脱俗,淡泊自足)(配乐个性朗读3、4句)

  过渡:兰花至真至纯的秉性令人激赏,至香至美的风采令人留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为何大画家板桥(出示课件)——“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板桥“题画竹”中自述)

  四、多元赏诗,升华诗境

  1、赏兰竹之姿(课件伴乐再看一次前面各图轴)

  2、听板桥之史

  郑燮,30岁前以读书教书为主,康熙秀才,后卖画扬州,以活泼奔放,挺拔沉雄的笔墨,振聋发聩地反击了纯以临摹为能事的毫无生气的如意馆画派的靡靡颓风,革新画的意境,大胆创造。他文笔敏捷,心思高旷,诗文书画,几乎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为“扬州八怪”之首,39岁中雍正举人,44岁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拨款救灾,济人无数,但却因此获罪罢官,为官十二载,看透官场黑暗,秉直清廉,体恤百姓,爱民如子,“恨不能填满普天饥债”。罢官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卖画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节气的一生。

  3、赏析《题画兰》的表达方法。

  师:身处高寒之地的兰花与板桥有何共通之处?

  兰花郑板桥

  身处劣境坚持操守

  卓尔独立VS淡泊自足

  淡泊脱俗追求个性自由

  四时不谢倔强不驯

  (借物言志)

  4、“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之者披文以入情”,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次领略画中之诗,诗中之人吧!(美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拓展诵诗,凝出诗味。

  1、板桥作为文学家,书画家,虽画路较窄,尤爱竹兰石,是因为画如其人,人如其画,诗文寓托,意境隽永。

  2、读一读下面两首诗,品一品其中诗味。

  竹石 柱石图

  郑燮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谁与荒斋伴寂寥,

  立根原在破岩中,一枝柱石上云霄,

  千磨万击还坚劲,挺然直是陶元亮,

  任尔东西南北风。五斗何能折我腰。

  3、反馈交流,积累古诗。

  六,巩固习诗,提升诗趣。

  1、书法抄写本诗,并为之配画。

  2、选自己得意的一幅画,题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题画兰

  千山顶上 → 妙香稠

  浮云喧闹 → 不相知

  借物言志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继续练习查字典,理解文中不懂的词。

  3.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讨论课后练习第2题的两个问题,能发表自己的意见。

  4.认识到少年儿童在祖国关怀下,生活无比幸福、快乐,小学生应奋发向上,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5.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把自己参加的一项庆祝“六一”的活动说明白,再写成一段话。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少年儿童在党的亲切关怀下生活是美好幸福的,应从小树立奋发向上,长大以后建设祖国的崇高理想。

  2.有感情地朗读好这篇语句优美、节奏感强的课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理解文中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有关思考题。

  3.认识到少年儿童生活的幸福、快乐;少年儿童应好好学习,奋发向上。

  4.写一段记述活动的文章。

  5.读好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到少年儿童生活的幸福,快乐;少年儿童的奋发向上。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节日是什么节?(“六一”儿童节)对,这一天是全世界所有小朋友的节日,各国儿童都会以快乐、自豪的心情度过这愉快的一天,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

  以往的“六一”节你是怎样度过的?谁来说说其中一次你最愉快的,印象最深的六一节是怎样过的,心情什么样。

  (同学们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阅读课文是一首诗歌,这首诗就反映了少年儿童欢度自己的.节日——“六一”儿童节时的快乐、自豪的心情。让我们共同学习。板书课题:△快乐的节日

  (二)借助拼音,读准诗歌。

  1.借助拼音,自己小声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对诗歌中不理解的词查字典弄明白意思。

  3.诗歌共有几小节,想一想每一节表达了什么内容。

  (三)学习课文,了解内容。

  1.指名四人每人读一节诗歌,正音。

  2.正确读出下面的词语。(出示小黑板)

  3.理解以下词意:(可查字典)

  抚摩:抚,轻轻地按,摸;摩,接触;抚摩,用手轻轻按着来回移动。在本课是说微风吹在身上很舒服的感觉。

  流淌:淌,流;流淌,液体流动。

  丰满:(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胖得匀称好看。本课指小鸟身上的羽毛已经长满、长全,也就是小鸟已经长大,成熟。

  4.逐节朗读,理解诗意。

  学习第1节: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1节。

  思考:这小节有几句话,这些句子抒发了“我们”什么样的感情?哪些句子体现出“我们”的生活非常幸福、美好。(这小节的诗歌抒发了少年儿童欢度自己节日时的愉快心情。后面的几句诗充分体现了“我们”的生活是非常幸福、美好的。)

  (2)找出这一节中“打比方”的句子,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这句话是“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这句话把少年儿童比作春天,用“花园”,“草地”,象征祖国的美好。可以这样理解:少年儿童朝气蓬勃,如同春天,给祖国大地带来勃勃生机。)

  (3)齐读第1节。

  学习第2节:

  (1)指名读第2节。

  (2)提问:这一节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表达了什么?

  (这一节共三句话。前两句表达了少年儿童自豪的心情,后一句话写出了祖国对少年儿童的期望。)

  (3)自己小声读熟,然后全班以充沛的感情齐读这一节。

  学习第3节:

  (1)自由读这一节,找出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想想把谁比作什么。

  (这一节的第二句话是“打比方”的句子。把少年儿童比作了小鸟。)

  (2)指名读这个“打比方”的句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少年儿童学好建设祖国的本领,成为合格的接班人,就应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3)再读第3节,体会一下这节的内容。(讲了“我们”幸福成长的原因,表达了“我们”的感激之情和崇高理想。)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12-18

语文天地小学语文教案04-13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03-18

小学语文园地教案08-31

小学语文《假如》教案08-02

小学语文猫教案10-25

小学语文《aoe》的教案09-03

小学语文教案07-22

小学语文将心比心教案08-18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教案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