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三年级山行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三年级山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三年级山行教案1
【教材分析】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选自六年制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三册,所在第一单元以秋天为专题。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凝炼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山中深秋的美丽景色。诗人笔下的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朗诵诗歌和品味诗句为核心,利用多种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采用“双向互动,自主探索”的美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歌内容,掌握古诗阅读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古诗的能力,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感知美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一幅云雾缭绕山上,深秋的傍晚,在夕照下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的枫林图,并伴以婉约动听的古筝曲。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想到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尽情地说。)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熟读古诗,感知美: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入这美丽的`图画中吧!同学们,预习后你们获得了那些有关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吧!(四人小组交流汇报查阅的有关资料。)
注意课内外结合,通过让同学们,了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古诗范读等资料;自主感知古诗的画面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二、领悟意境,品读古诗,欣赏美
1、理解诗意,领悟意境:
师:小朋友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分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师随机出示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小朋友读书的水平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
(表扬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说说、想想、议议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2、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能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谁能用自己的话再描绘这深秋的山林?
(生看着画面说,师点拨。)
师:作者欣赏着美丽景色想到了什么呢?(引导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品读古诗,欣赏美:
⑴“紧扣词句”。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此时此刻我相信大家与作者一样陶醉于火红的枫树林中。深秋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我们来夸一夸这首诗赞一赞美丽的深秋,好吗?四人小组的同学再朗读全诗,说说诗句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四人小组朗读讨论,师巡视。)
生:我最喜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他让我看到了火红的枫树林,比春天的花还要红。
品味词句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⑵“想象漫游”:
师: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生:多美的景色啊!真希望能把他画下来。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美读品味,感悟诗情,表达美
1、美读品味:
师:美丽的秋景,生动的诗句,同学们我们怎样美美地朗读呢?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朗诵吧!(生找小伙伴有感情地背诵、师抽生朗读、背诵。)
2、感悟诗情,表达美:
师:小朋友,通过学习感受到深秋山林中的美丽,你们愿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心中感受到的美吗?出示表达方式: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写一写。(生自由选择,小组合作,表达美。)
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四、训练迁移
师:学了这首古诗你们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生:课外朗读杜牧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
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小学语文三年级山行教案2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准备
1. 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
2. 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材简析
秋是一首歌,秋是一幅画。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歌咏秋天,赞叹秋景,描绘秋色。唐代诗人杜牧漫步山间,写下了入目之秋景,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迷人的山林秋色图。品读诗歌,我们的眼前出现了山路、人家、白云、枫叶构成的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诗人紧扣诗题,先写山行途中远望所见、仰望所见: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出了山行途中所见的远景图,意境高远,幽深寂静的景色之中露出一派勃勃生机。接着写了山行途中停车的原因:夕阳晚照下的枫林让诗人情不自禁地停下车来,那霜染的枫叶红艳艳的,简直胜过二月的春花,集中笔力写出了这幅图画的静景。诗人以细致的观察、绚丽的色彩、流畅的语言,描绘出了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秋色,突出了秋色中的春意,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建议1课时完成。
* 寒山:指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斜:指石头铺成的小路弯曲而上。这里的“斜”,为了押韵,可读作。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过深秋寒霜之后变成红色。
* 诗句的意思:一条石板小路蜿蜒伸向山头,在生出白云的.地方有人家居住。行路的人被傍晚枫林吸引而停下车来。那经霜打的枫叶在夕阳的晚照下比二月的花朵还要红艳。
* 可以看图说出景物,抓住“白”、“红”让学生感受颜色的对比美。
图文结合、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秋天枫林的迷人之美。诵读时要注意诗的韵律。
* 课后第1题:“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是积累语言的练习,应引导学生大声朗读,在读的时候尽情倾诉自己对诗的感受,可以摇头晃脑,可以做动作表演。在背诵的基础上默写。
*课后第2题:首先,理解带点词的意思,然后,借助课文插图(或投影、课件)引起学生的想象,教师应适当描述诗中的情景。指导朗读时,再次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揣摩此时诗人的内心情感。学完诗歌后,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如果你来到这里,除了做诗,你还会做些什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 “课文链接”提供的是描写秋天枫叶的句子。可让学生阅读想象,既扩展了对枫林的感受,又欣赏了关于秋的描写。
教学设计参考
一、看图引入,整体感知
1. (出示挂图)图上都有些什么景物?你能看出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为什么?
2. 板书课题,读题。
3. 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杜牧在山中行走,途中所看到的景色。
4. 范读全诗,学生感知诗歌内容。
二、自读自悟,了解大意
1. 自己试读课文,读通诗句。
2. 抽读,检查。
3.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边读边想:明白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4. 同桌互相读读,讲讲。
5. 讨论不明白的地方,疏通大致意思。
6. 再读全文,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熟读成诵,想象意境
1. 让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语气语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指导读好节奏。
3. 教师配乐,学生随音乐朗诵诗歌。
4. 想象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5. 鼓励学生上台表演朗诵。
6. 练习背诵。
四、探究学习,扩展知识
1. 如果你来到这个地方,你想做些什么?
2. 你了解作者杜牧吗?你还知道他哪些诗?请推荐给同学们背一背。
(李娟)
参考资料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今陕西西安人,有《樊川集》传世。他的《清明》、《江南春》都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诵读的诗。
《清明》主要写了清明节诗人孤身一人漂泊在外,而且还要急着赶路,加之又遇上细雨连绵,到处迷迷蒙蒙,诗人的心情是多么的伤感悲愁。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南春》主要描绘了江南春天的景色,并借景凭吊了历史,发出了无限感慨。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小学语文三年级山行教案3
古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每首好诗都是“诗情”洋溢,溢于纸上。诗人凭借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抓住鲜明的景物来表达自己饱满的情感:或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或缘情写景,或融情入景。由此可知古诗的学习不但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打下厚实的底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去和古人握手谈心。
【教材简析】《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且都是写景的,均为传诵千古的名篇。杜牧的《山行》是《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同时这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我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首先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秋景图片,然后说一说“秋”,对秋天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加深对“秋”的认识并引入《山行》的学习。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学古诗,理解诗意。再次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最后课外拓展,引导学生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以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
【设计思路】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欣赏秋景图片后说说你眼中的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意图: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并且让学生知道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让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
2、释题:在山上行走。
3、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好的学习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因此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设计意图: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与“深”区分。)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四)“放手”自学三、四句。(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这一环节中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五)以画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标记。
(2)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可感的图片、影像比较感兴趣。古诗的插图恰恰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与学生眼前,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整体把握了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又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义的选择,还凭借插图基本上疏通了诗句意思,从整体上感受全诗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还应知道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
(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设计意图: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平泊舟(元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纵向学习。)
【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山行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停车喜爱,枫林晚景
远近相融,热爱自然
我们应以文本中的古诗为点,让学生在古诗海的畅游中,不但领略到各具形态的美,而且深悟到这种美所引起的审美情趣,以此来净化学生的思想灵魂,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打好亮丽的底色。
小学语文三年级山行教案4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 优等生能通过学法自学古诗,能创意地表达古诗内
容,富有想象能力。
中等生能抓住重点词,了解古诗学习的方法。
差等生在优等生的帮助下能基本了解古诗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欣赏古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投影幻灯片、音乐磁带。
生:准备两首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观看录像《山行》,先向学生交代学习任务,然后简介作者,理解诗题,设置悬念,激发 学生了解下文的兴趣。
让学生背出一两首杜牧写的诗。谈谈对杜牧的了解,通过查字典,翻找资料,请a级生总结杜牧是唐朝诗人,擅长写景,人称“小李杜”。
二、新授
1、初读古诗,回顾学法。
1、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初步感知内容。
(1)通过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齐读等手段,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2)请b级生说说学习古诗的方法,a级生补充点评。
总结出拆散、释词、理顺、连贯。
2、通过学法自学古诗。
2、小组讨论,主动探究。
(1)小组讨论,抓住关键词“坐”、“于”、“霜”、“寒”、“斜”等词语,用查字典、查找资料理解。
(2)逐句逐句地理解,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提出来小组共同解决。
3、总结学习情况,师生共同评价。
3、汇报学习过程
(1)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汇报学习古诗的过程,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不懂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
(3)请b级生说出文中的重点词“坐”、“于”、“霜”、“寒”、“生”的意思,请a级生说出“斜”、“生”、“寒”、“霜”这些词的用法好在哪里。
(4)请a、b、c级生用自己的话将古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要求a级生有创意地表达古诗内容,b级生能准确理解并表达无误,c级生能在a级生帮助下基本理解古诗内容。
三、赏意境
请学生看黑板上的简笔画,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
1、启发学生说出感觉最美的景色。
1、先请c级生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表达,例:我觉得高山美;我觉得石径美;我觉得傍晚的枫树林美。再让b级生说出怎样的高山、石径、白云、枫树美?把这些景物写具体,最后请a级生创意地表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你想做什么?
2、加以配乐,古诗意境,抒发心中的情感。
(1)唱支歌来表达。
(2)跳支舞。
(3)照一张相。
(4)画一幅画。
(5)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四、诵读
1、指导朗读
要读出节奏美
1、看图中景物感悟读,配以古筝乐,分自由读、小组读、齐读、范读、指名读。先请b级生读,a级生评,再请a级生范读,读出“远上”强音,“石径”次强,“白云”强音,“有”次强,“枫林晚”强音,“二月花”弱音。
2、吟唱
2、请a级生用熟悉的曲调吟唱,再请全班同学跟唱。
五、总结
不管是描写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其中都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全班齐读《山行》,情感升华至高潮。
板书: 山 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小学语文三年级山行教案5
教材简解:
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我们能够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目标预设: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水平。
过程与方法:以分步解读,入境悟情等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基于本人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本课的重点难点定为: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媒体选择和应用:
1、网上相关图片的下载;
2、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古诗下载;
3、古筝曲《渔舟唱晚》。
设计理念: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能够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能够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
意境,即客观事物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的灵魂,能够说,没有意境就没有了诗:“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诵秋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将一幅绚丽的秋景图体现于我们面前。教学中我把握情与景的统一,引导学生走入诗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1、谈谈秋天的印象。
2、出示图画或课件,配乐朗诵《山行》。
3、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知秋天,进而引入古诗,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引发学生了解全诗的兴趣。】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1)使用不同手段理解“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
“斜”教师用“简笔画”演示;
“寒山”让学生查阅工具书或教师讲解。(从该词当中了解古诗所写的季节)
(2)出示句式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教师引导学生讲句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讲句意。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理解“远上”、“斜”、“寒山”相对应词语,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古诗的凝练与本诗意境。】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或课件,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
相机突出“生处”这个词义的难点。
(2)试着让学生自己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自学三、四句。
(1)根据学法指导,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实行讨论学习,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反馈。
(2)汇报交流,教师对重点处点拨。
4、引导学生领会全诗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突出“词义句意理解”的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力求改变“讲词语――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
2、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
(1)放声朗读这首诗。
(2)画一幅画。
【设计意图:爱动、富于想象、形象性强是儿童的共同特性。教学时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意作想象性绘画(非技术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绘出来。诗中之“画”形象化、直观化了,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美的意识。】
(3)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设计意图:能在课堂上完成的想法让学生当堂即做,如朗诵诗,不能当堂完成的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1、学生诵读,怎样才能读得美?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读出节奏美)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是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语言凝练,意境长远,适宜诵读。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既能够在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又可使学生情感升华至对美好景物的热爱。】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1、出示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
2、学生自由诵读。
【设计意图:这几首诗都与秋天相关,学生通过自读,领悟古代诗人笔下秋天的千姿百态之美。】
小学语文三年级山行教案6
特意选在深秋季节,来学杜牧这首《山行》,也许也是自己偏爱,总想在一个合适的季节来与学生共同品赏。
一、粗读。
满黑板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一首正楷的《山行》,便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看着这样的景致,学生仿佛一下子明白了诗中的意思,用自己方式读起诗来。
二、明义。
这首诗比较易懂,大部分诗句都能通过自己来读懂,于是在学生读熟了诗以后,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来解决。师结合板画:“石径斜”“白云生处”(体会与“白云深处”的不同之处。“白云生处”更有动感!)帮助学生理解。
三、升华。
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印入了你的眼帘?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霜叶红与二月花。
四、吟诵。
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
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过多的分析、理解,只是适当地点拨。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自己的朗读还学懂了课文。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大量的古诗需要学生自己去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语文三年级山行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山行》02-22
小学三年级的语文《山行》教案06-17
《山行》小学语文优秀教案(通用11篇)07-14
山行_教案06-02
《山行》教案06-14
小学三年级的语文《山行》教案3篇06-27
商山早行语文教案05-13
山行教案三年级语文教案09-27
语文《山行》教学反思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