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案

时间:2024-03-28 17:36:35 教案 我要投稿

《螳螂捕蝉》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螳螂捕蝉》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螳螂捕蝉》教案

《螳螂捕蝉》教案1

  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

  2、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细读课文第一部分。

  4、书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螳螂捕蝉这一故事。

  2、明确故事寓意,理解寓言借助故事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3、感受少年的智慧,学习委婉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深刻理解故事寓意,感受少年智慧,学习委婉地阐述自己观点。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第10课《螳螂捕蝉》,学会了生字新词,理清了课文脉络,请一位同学用简单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故事寓意

  1、螳螂捕蝉这一个小小的故事就避免了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避免了生灵涂炭,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哪几段直接写“螳螂捕蝉”。

  2、出示第9、11段文字,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故事中有那几个角色。(蝉、螳螂、黄雀、少年)。

  3、深刻理解寓意。

  a.这些角色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蝉,齐读描写蝉的句子:“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b.读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蝉?如果你是这只蝉,心里会想什么?带着这种感受读。

  c.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蝉的身后,你看到了什么?如果你是蝉的同伴,你会怎样?可是蝉却浑然不觉,它——读句子。

  d.蝉被什么蒙住了双眼?同样被眼前的利益蒙住双眼的还有——螳螂、黄雀。

  e.出示变换顺序的句子,指名读。

  4、根据提示复述故事。

  蝉悠闲喝着露水。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三、揣摩文章表达。

  少年是怎么运用这个故事达到劝说目的的?

  1、默读课文2-12节,用心揣摩少年和吴王的一言一行,把感受深刻的词句划下来,可以写写体会。

  2、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给文中对话加上提示语,分角色朗读。

  四、小结回顾全文。

  故事说到这里,吴王什么反应?

  联系第一段,吴王明白了什么?

  出示春秋形势图。

  口头填空:吴王出兵攻打楚国,正如;

  正如;

  正如;

  他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

  五、质疑深化人物。

  1、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的?(为什么少年劝说吴王却没被处死?他的劝和大臣的劝有什么不同?少年为什么选择在花园,只有他和吴王两个人?)。

  2、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

  六、课外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不能只顾——,不顾————。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强称霸,战争不断,诸侯王的出兵与否往往在一念之间,许多像文中的少年一样有勇有谋的王公大臣甚至平民百姓运用寓言巧妙进谏,阻止了一场场战争,留下了千古佳话,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智慧的宝库。课后同学们可以读读相关的书籍如《东周列国志》。

  作业:根据所提供背景,写一段话。

  赵国想要出兵攻打燕国,燕国认为强大的秦国会从中得利,灭了燕、赵两国,于是派苏代去游说赵惠王,请你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则寓言来写写这个故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确螳螂捕蝉的寓意。

  4、感受少年的智慧,学会通过委婉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感受少年的智慧。

  教学时间:两课时。

《螳螂捕蝉》教案2

  一、激趣解题,明确目标。

  ⒈教师谈话:在生活当中你都会遇到你“最敬佩的一种行为”或“看不惯的一种现象”。这节课我们就用演讲的方式来畅谈。

  ⒉自由发言:说说什么是“演讲”,怎样才能搞好演讲。

  ⒊师小结:介绍演讲的特点,讲解演讲的技巧。

  ⒋自主发言,说说你对这种行为和习惯的认识和理解。

  二、观图,分析图意。

  ⒈看图,说出主要意思。

  ⒉拼图,从主到次依次说出图中所见的人或景物,“最敬佩的一种行为”“最看不惯的一种现象。

  ⒊哪些是非讲不可?描绘一下他们的特征。

  ⒋推前: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⒌想后:结果会怎样?

  三、明确演讲要求。

  ⒈设计演讲要注意的三点。

  ①想好演讲的内容。(我敬佩的行为是什么,为什么要敬佩,怎样敬佩,我看不惯的现象是什么,为什么看不惯,怎样改变这种现象。)

  ②列提纲,安排演讲思路。

  ③根据自己特长:选合适的表达方式。(语言流畅,态度自然大方,有感情。)

  ⒊同桌交流,互相启发,完善演讲准备。

  四、小组畅谈,全班交流。

  ⒈以小组为单位畅谈。

  ⒉鼓励第一次畅谈不理想的同学再来。

  ⒊综合评议,选出最好的同学代表小组到全班演讲。

  ⒋各组代表演讲。

  ⒌小组评价,选出最佳演讲者。

  五、扩展运动。

  写一篇作文,把”最敬佩的行为“或”看不惯的现象“写下来。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①,蝉高居、悲鸣

  ②、饮露,不知螳螂

  ③在其后也。螳螂委身

  ④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

  ⑤在其下也。

  (选自《说苑·正谏》)

  [注解]

  ①蝉:昆虫,又叫知了。

  ②悲鸣:动听地鸣叫。

  ③螳螂:昆虫,又叫刀螳,臂长,善捕小虫。

  ④委身:曲身。

  ⑤弹丸:弹弓铁丸。这里指拿弹弓的'人。

  [实战演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⑴欲取蝉()

  ⑵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⑶黄雀延颈()

  2、下列句子中的“其”各指代什么?

  ⑴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⑵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⑶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⑷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什么?有何比喻义?

  5、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螳螂捕蝉:

  1、

  ⑴要;

  ⑵旁边;

  ⑶伸

  2、

  ⑴树;

  ⑵蝉;

  ⑶螳螂;

  ⑷黄雀

  3、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5、

  ⑴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

  ⑵不能见利而忘害,居安而忘危。

  ⑶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螳螂捕蝉》教案3

  1、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考虑周全,通盘谋划。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故事的寓意,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这则很有趣味的寓言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找出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用△做上标记(9、11自然段);再找出相关句子,用“

  三、指名汇报(师相机出示):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

  瞄准它呢。

  四、精读理解:

  1(课件出示)指名读三句话,注意变成红色的词语,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⑴ “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

  ⑵ “拱着、举起”

  ⑶“伸长”

  2、把这三句话合成一段话,齐读。

  3、(出示插图),结合课文,把螳螂、蝉、黄雀这三者的关系用“→”表示出来。)(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师巡视,选择有代表性的板演)

  啄捕

  a黄雀——→螳螂——→蝉

  捕啄

  b蝉←——螳螂←——黄雀

  4、同桌交流,集体订正。

  5、引导:⑴大家的示意图,侍奉吴王的少年只用一句话就概括出来了,是哪句话?

  (出示、齐读):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⑵思考:少年这句话是对谁说的?(吴王)为什么要对吴王说这番话?(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还有谁也劝说吴王?结果呢?(大臣们也劝说吴王不要攻打楚国,可是吴王固执地

  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⑶“固执”怎样理解?,“处死”的“死”呢?(失去生命)

  5、总结:是啊,谁也不愿失去生命,所以大臣门再也不敢直接劝阻吴王了。(板书:直劝)

  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理解“死”:不可更改的),怎样才能使无王吴王改变注意呢?侍奉吴王无恙的少年想出了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诬枉。(板书:巧劝)

  那么,吴王听出少年的弦外之音呢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6、齐读最后一段。(课件出示)指生补白: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忽然想起了大臣们的建议:,于是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7、齐读这段话,分析大臣门的意见,把楚国、吴国、其他的诸侯国这三者的关系用“→”表示出来(指生板演):

  攻打攻打

  其他的诸侯国——→吴国——→楚国

  8、(出示少年的话以及大臣的意见),两相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

  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9、结合板书,师点拨:如果吴国攻打楚国,吴国就相当于故事中的,楚国就相当于,其请他诸侯国就相当于。可见,大臣们的意见时正确的,所以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领悟寓意: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每个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那么这个寓言故事也不例外,同学们,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是很危险的。)

  六、分角色读课文。

  七、口语交际: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少年?吴王又是个怎样的人呢?

  少年:聪慧胆识过人

  吴王:固执知错能改

  八、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九、推荐读书:

  1、《伊索寓言》

  2、《克雷洛夫寓言》

  3、《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十、作业:抓住这则故事的寓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啄捕

  黄雀——→螳螂——→蝉

  攻打攻打

  其他的诸侯国——→吴国——→楚国

  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是很危险的。

《螳螂捕蝉》教案4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教学准备:《螳螂捕蝉》古文原著中内容。

  学生准备:

  1、阅读古文《螳螂捕蝉》,通过查阅字典,能说出基本意思。

  2、搜集、阅读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

  3、写下阅读中产生的问题。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齐读课题螳螂捕蝉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你能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出来。)

  二、细读研讨

  1、初步感知,复述课文

  师:如此固执的吴王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却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少年讲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请大家认真听,用心记,能不能也讲讲这个故事,最好有所创新。(学生听故事录音。)

  出示四组词语: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①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②同学们听得很专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内容都记住了。不过,为了让大家讲得更好,老师还是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自己来练讲一遍,尽可能地用上刚才听到的几组词语。(学生大声地练讲故事。)

  2、指导学生朗读这则故事

  师:第9节——11节对于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描写得非常形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相信你会有更深的感受。

  反馈:

  A、指名读描写蝉的语句。蝉: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说说你的阅读感受:蝉当时的心情如何,会想些什么?

  悠然自得

  指名读(蝉趴在高高的枝干上,悠闲地唱着歌,自由自在地吮吸着甘露……多自在呀。)

  B、螳螂呢?它的心情怎样,想些什么?洋洋得意

  指导朗读

  C、黄雀呢?

  3、学生齐读这个故事

  师:这个故事就叫——

  生:(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师:那位少年是怎么利用这个故事劝说吴王的呢?让我们再来完整地读一读2-11小节。(教师让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后指名朗读。)

  4、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a理解:“恍然大悟”;“乘虚而入”,蝉、螳螂、黄雀,分别乘什么“虚”?其他诸候国乘什么“虚”?“不堪设想”,蝉、螳螂、黄雀分别有什么“不堪设想”的后果?b引读:所以,吴王打消了……)

  5、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拓展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从情感上做铺垫。

  1、同学们,请看屏幕,读一读,看你读得懂吗?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2、生读,并根据所学课文说一说这篇文言文的意思。

  3、指名说一说,谈谈读文言文的感受。

  四、总结升华

  这是《螳螂捕蝉》古文原著中内容,其实咱们学过的《狐假虎威》、《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等寓言故事都有相应的古文原著。吟诵这些古文确实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文学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咱们也借古人的一句话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五、检测完善

  补充习题《螳螂捕蝉》

  六、板书设计

  10、 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 (赵国在后)

  螳螂―――蝉  (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螳螂捕蝉》教案5

  1、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授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品读螳螂捕蝉这则很有趣味的寓言故事。

  2、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会写了。

  3、先请同学们听写五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每组三个词,同学们要认真听、用心记,想想每组三个词之间有什么联系。

  老师依次念四组词,每组只念一遍:

  (1)蝉悠闲自由自在

  (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4)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5)不堪设想隐伏着祸患恍然大悟

  4、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出示的词语,自己批阅。(学生对照出示的词语,进行自我批改。)全对的学生举手。有味地齐读五组词语。

  二、师讲故事、学生复述

  1、师:春秋时期,吴王不听众大臣的劝阻,执意攻打楚国。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这是怎样一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待会儿请你来讲这个故事。

  2、师:同学们读得很专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内容都记住了。不过,为了让大家讲得更好,老师还是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自己来练讲一遍,尽可能地用上刚才听写的几组词语。(学生大声地练讲故事。)

  3、现在谁愿意来讲这个故事?

  4、指名讲述、师边听边评。

  5、故事听完了。谁来评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

  6、这个故事就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三、设疑披文、揭示寓意

  1、少年侍卫为何要给吴王讲这个故事?(为什么要劝阻吴王攻打楚国?)

  2、那个少年为什么不直接劝吴王,而要用讲故事的方式?

  3、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4、谁来做一做楚王读好这一句话。(指名读,评价。)

  从这个对比中,你认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我觉得少年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

  “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少年是一个爱国的人。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

  5、你认为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呢?(专制蛮横、知错就改)

  三、合作表演、深化体验

  1、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生议论纷纷,跃跃欲试。)

  2、那好,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可以同座合作,也可以下位找自己最要好的同学合作,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台词。(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学生自由演练。)

  3、指名两位同学上台准备表演,请下面的学生做导演进一步帮助他们演好人物的动作、神情、语气等。

  现在让这两位同学到一边去练一练。我们还得准备准备。演戏要有个旁白,也就是画外音,把那些在舞台上没法布置出来、演出来的景呀、物呀作一个旁白,来一点说明。吴王花园早晨的情景怎么样呢?文中没写,现在就请各位导演即兴写一段话,谁写得快、写得好,就用谁的。

  四、作业

  1、继续写好剧本,练习表演。

  2、推荐寓言书读一读。《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代寓言》。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在教《螳螂捕蝉》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默写五组词语,然后让学生讲讲《螳螂捕蝉》的故事,最好能用上默写的几组词语;

  (2)完整地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讨论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劝,并体会人物形象

  (3)课文表演,先不加指导让学生自己表演,再让学生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后再让每个人根据当时情境写台词。这堂课我感觉

  (1)容量很大,学生的阅读准备还不够充分,所以时间有点仓促。

  (2)本文的寓意的揭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感觉印象还不够深刻。我应该以这个为“线索”,多次反复,循序渐进,让中心更加显得明确。

《螳螂捕蝉》教案6

  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

  2、 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 细读课文第一部分。

  4、 书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螳螂捕蝉这一故事。

  2、明确故事寓意,理解寓言借助故事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3、感受少年的智慧,学习委婉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深刻理解故事寓意,感受少年智慧,学习委婉地阐述自己观点。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第10课《螳螂捕蝉》,学会了生字新词,理清了课文脉络,请一位同学用简单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故事寓意

  1、螳螂捕蝉这一个小小的故事就避免了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避免了生灵涂炭,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哪几段直接写“螳螂捕蝉”。

  2、出示第9、11段文字,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故事中有那几个角色。(蝉、螳螂、黄雀、少年)

  3、深刻理解寓意。

  a.这些角色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蝉,齐读描写蝉的句子:“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b.读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蝉?如果你是这只蝉,心里会想什么?带着这种感受读。

  c.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蝉的身后,你看到了什么?如果你是蝉的同伴,你会怎样?可是蝉却浑然不觉,它——读句子。

  d.蝉被什么蒙住了双眼?

  同样被眼前的利益蒙住双眼的还有——螳螂、黄雀。

  e.出示变换顺序的句子,指名读。

  4、 根据提示复述故事。

  蝉 悠闲 喝着露水

  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黄雀 伸长脖子 啄食

  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三、揣摩文章表达。

  少年是怎么运用这个故事达到劝说目的的?

  1、默读课文2-12节,用心揣摩少年和吴王的一言一行,把感受深刻的词句划下来,可以写写体会。

  2、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给文中对话加上提示语,分角色朗读。

  四、小结回顾全文。

  故事说到这里,吴王什么反应?

  理解“恍然大悟”, 积累词语:如梦初醒 茅塞顿开 豁然开朗 幡然醒悟

  联系第一段,吴王明白了什么?

  出示春秋形势图。

  口头填空:吴王出兵攻打楚国,正如 ;

  正如 ;

  正如 ;

  他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

  五、质疑深化人物。

  1、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的?(为什么少年劝说吴王却没被处死?他的劝和大臣的劝有什么不同?少年为什么选择在花园,只有他和吴王两个人?)

  2、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

  六、课外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不能只顾——,不顾————。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强称霸,战争不断,诸侯王的出兵与否往往在一念之间,许多像文中的少年一样有勇有谋的`王公大臣甚至平民百姓运用寓言巧妙进谏,阻止了一场场战争,留下了千古佳话,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智慧的宝库。课后同学们可以读读相关的书籍如《东周列国志》。

  作业:根据所提供背景,写一段话。

  赵国想要出兵攻打燕国,燕国认为强大的秦国会从中得利,灭了燕、赵两国,于是派苏代去游说赵惠王,请你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则寓言来写写这个故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确螳螂捕蝉的寓意。

  4、感受少年的智慧,学会通过委婉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感受少年的智慧。

  教学时间:两课时

《螳螂捕蝉》教案7

  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为复述课文打好基础。

  3.体悟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4.通过交流、探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良好的积累、观察、思维的学习习惯。

  一、导入

  1.播放动画视频。

  2.学习生字:螳螂

  3.为动画起片名。

  4.说带动物名的成语。

  5.告诉学生: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范读课文,交流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1.指导有感情地读。

  2.根据故事情节,引出道理。

  3.故事带给我们的思考。

  4.告诉学生:勤于观察才能有所发现。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四、再读课文。

  1.根据板书质疑。

  2.读文谈发现和疑惑。

  3.设疑、存疑。

  4.告诉学生:冷静思考,是一切智慧的开端。

  五、布置作业。

 一、导入

  同学们,现在虽然是下午第三节课了,大家看上去依然很精神,这说明大家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请大家看一段动画片。

  1.播放动画片

  好,我们欣赏完动画片,谁来说说动画片上有哪几个主要角色?

  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并板书:螳螂,蝉,黄雀

  2.学写“螳螂”

  观察生字,说说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对你真会发现和总结。

  3.为动画片起名

  螳螂,蝉和黄雀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谁来说说。

  呀,你的观察真细致。

  呀,你不仅说出了三个主角的动作、神态,非常形象。

  还加入心理描写,和个人分析。这说明你不仅会观察,还会思考。

  这么有趣的一个动画片,谁来给它起个片题。命名。

  完善板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齐读。

  4.说带动物名的`成语

  这是一个带动物名的成语,你们还知道哪些带动物名的成语呀?

  5.习惯培养: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大家积累得可真多,鼓掌送给你们。同时送给大家一句话: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过渡:大家知道,咱们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中特有的一颗璀璨明珠,一个成语往往就是一个故事,有着很强的表现力,运用得好,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想法,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有不少同学一脸的疑惑,有些不信,那我们一起走进第10课:螳螂捕蝉。完善板书。

  二、初读感知

  1.首先请大家自读课文。

  自读要求:读通,自学生字。画出不理解的词。

  提醒注意:侯与候的区别。后描红。

  出示:侯与候说形、音、义的区别。

  解释:诸侯国

  2.再听读:联系上下文理解所画词后的意思,再交流。

  3.再默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提示: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有条理地来说说。

  过渡:现在你们说说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作用大不大。那我们来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好好讲一讲。

  三、学习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请大家找出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的语段读一读,课文哪几节写了这个故事。请一个学生说一说。出示语段,齐读。

  1.指导有感情地读。

  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呢?

  我们走进课文先想象一下螳螂、蝉、黄雀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各自的心理。

  这样我们就能融入人物情感,就能读得声情并茂。

  2.根据故事情节,引出道理。

  你们发现故事中的三个主角都有一个什么特点吗?

  用书上的话怎么说。出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的祸患。

  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由这个道理你们能想到哪些词语。

  3.故事带给我们的思考。让学生说一说。

  4.引出习惯培养: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其实,大自然是我们的老师,许多人常常能从身边的事、物以及自然现象中有所启发。我们课本上也介绍过不少,比如我们上学期学过的一首诗《观书有感》中的一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在池塘边读书获得的启迪;还有《鸟语》中提到“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这是作者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发。送给大家一句话:

  勤于观察才能有所发现。

  四、再读课文。

  1根据板书质疑。

  请大家看看板书,你产生了哪些疑问。有了哪些想法。我们再次读课文,看看能不能解开心中的疑结,或者又产生了哪些问题。

  2.读文谈发现和疑惑。

  3.引出习惯培养: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勉励大家:

  冷静思考,是一切智慧的开端。

  3设疑、存疑。

  让我们在家一起怀揣这些疑问,共同期待下节课的到来。

  作业:

《螳螂捕蝉》教案8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理解他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代指的不同内容。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讲述课文讲的故事并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4.背诵课文。默写课文中少孺子讲的那段话。

  5.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讲述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

  教学难点:

  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

  2.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自然段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是什么。

  2.组成小组相互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熟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导书写生字

  课后小结:学生能正确读文,通过学生交流能理清文章的层次,知道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再读古文时,需要教师指导如何停顿,以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句子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指名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吴王的话。

  (2)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一些大臣却反对,吴王和大臣谁的意思正确呢?你的理由是什么?

  (3)练读这句话,体会大臣们考虑问题的周到。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起因。

  2.精读课文第二段、第三段。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试用自己的话叙述“螳螂捕蝉”的'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故事:“螳螂捕蝉”。从“具体、生动”这一要求来评议指导。

  (4)组织小组讨论:少年仅仅是为吴王讲一个故事吗?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找到理由?

  (5)组织讨论:少年说的一番话,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6)带问题读课文。互相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2.分角色朗读全文,(同桌、小组、集体)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3.指导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三、复述课文

  指名复述课文,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具体、讲生动。

  课后反思:

  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学习古诗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因此在课上先讲述了学期古诗文要注意的几点要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到生疏。

  在备课过程中,我还考虑到螳螂捕蝉与打仗的联系,如果老师只运用语言去描述,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出示了一张地形图,使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白了文章要说明的道理:考虑问题要周全,同时也使文章主要人物(年轻人)的特点: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文章的重难点得到解决。

  在讲课过程中我还注重朗读的指导,教给学生朗读古诗文的方法,并运用多种方法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朗读古文的兴趣。

《螳螂捕蝉》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收集八字成语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吴王不仅不听,还下了个死命令,那么,大臣们为什么要反对呢?吴王又下了个什么死命令呢?

  2、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学生交流。

  4、想象说话。会产生哪些不堪设想的后果……

  5、吴王的态度如何?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吴王?

  (出示两组句子。吴王下了个死命令。谁敢来劝阻我,就处死他。)比较两个死的意思。

  过渡:可就是这位固执的吴王,听了少年的讲了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故事,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个故事的内容是什么呢?(板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二、学故事,明寓意。

  1、学生读故事内容。

  2、指名说蝉、螳螂、黄雀的共同之处。齐读。

  3、说说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祸患各是什么?

  4、齐读故事。要求读出蝉、螳螂、黄雀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心理。

  5、练习复述。(出示图片和原文中的词语)

  6、指名复述,师生评价。

  7、交流故事的带来的启示。(板书: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危险!)

  8、吴王恍然大悟,悟出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吴王?(小结板书:吴王攻楚诸侯国在后。)

  过渡:这究竟是位怎样的少年呢?

  三、感悟少年。

  1、(出示读书要求)学生自读(2—8)自然段。边读边思,在文中批注。

  2、全班交流。(要求:先读出文中的词句,再说自己的想法)

  3、师适时点拨和引导,让学生体会少年的爱国、勇敢、智慧等特点。

  4、教师小结:同样是劝,大臣的劝阻遭到了吴王坚决的反对,而少年的`劝说却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位少年的劝说是一种怎样的劝?

  5、学生回答。(板书:少年智劝)

  过渡:少年用智慧劝阻了吴王了,早朝时,吴王如何向大臣宣布呢?

  四、拓展延伸。

  1、学生练写吴王早朝时的讲稿。

  2、指名扮演吴王上早朝。

  3、(出示一段古文)学生对照课文边读边理解,并找出表示寓意的一句。

  4、引导学生说八字成语。

  五、作业布置。

  1、找一些成语的典故读读。

  2、小组演演这篇课文。

  板书设计:少年智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吴王明理吴王攻楚诸侯国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危险!

  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在教《螳螂捕蝉》时,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虽然我改变了课文的“序”,但我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安排了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能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教学中,我抓住吴王前后态度的对比,少年与大臣的对比,突出少年的形象。学生对“螳螂捕蝉”的寓意基本理解了,对少年的智劝、巧劝也有了一定的感悟。在实际教学中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对课文中的细节把握得还不够到位,在指导学生读书和引导学生感悟方面做得还不够。当学生的答案与我的预设有偏差时,我就会感到茫然,不知如何把学生引导到我的思路上来,这也许是因为我的教学机智还不够吧。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其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能够让学生借助课本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培育智慧也一直是我的追求,虽然我的课堂还存在着许多缺点,还留下了不少遗憾,但正是有了这样的探索,才能不断地进步。

《螳螂捕蝉》教案10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螳螂捕蝉)认读“螳螂”两字后齐读课题。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一个古代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了国王攻打邻国的事。那么,“螳螂捕蝉”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能国说服国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2、检查下列词语的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1)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3)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

  指名说,集体讨论。

  乘虚而入:趁着空隙或趁人没有防备时进入。

  不堪设想:堪:能够。不能想像将会再成怎样坏的结局。

  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3、针对前面对课文质疑的几个问题,指名发言,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这个故事的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写经过、结果的是哪些自然段。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组成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起因(1):吴王决定要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

  经过(2~11):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

  结果(12):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分段熟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导书写生字

  六、作业

  完成习字册的书写练习。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指名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吴王的话。

  (2)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一些大臣却反对,吴王和大臣谁的意思正确呢?你的理由是什么?

  (从“固执”这个词可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周到。从“乘虚而入”、“不堪设想”能够看出大臣们考虑问题很周到。)

  (3)出示: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练读这句话,体会大臣们考虑问题的周到。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起因。

  2、精读课文第二段、第三段。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试用自己的话叙述“螳螂捕蝉”的故事。

  (2)同桌练说。

  (3)指名说故事:“螳螂捕蝉”。从具体、生动这一要求来评议指导。

  (4)组织讨论:少年仅仅是为吴王讲一个故事吗?你能从哪些语句找到理由。

  (5)组织讨论:少年说的一番话,为什么能取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带问题读课文。互相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指名发言。

  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抓住感叹号指导朗读。指名读、分组读,反复练读这句话。

  说书你懂得了什么?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读一读,说说这两句话的联系。

  (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这是吴王看到眼前利益;诸侯国将乘虚而入,这是吴王还没想到的隐伏着的祸患。)

  3、分角色朗读全文,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4、指导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1)出示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2)读句子,联系句子说说词语的意思。

  (3)指名造句。

  三、复述课文。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情况小结课文。

  五、作业

  造句: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板书:

  23、螳螂捕蝉

  鸣蝉图螳螂图黄雀图

  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

  患呢!少年图

《螳螂捕蝉》教案11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1、教材分析: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巧谏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并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本课寓意深刻,能复述课文是重点,把大臣的劝阻与少年的讲述作比较,突出少年的巧妙是本课的难点。

  2、学生分析:

  课文通俗易懂,学生自学也能懂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意。课堂上究竟还能教给学生什么知识?1、简练的语言复述课文2、大臣的劝阻与少年的讲述作比较,讲讲你的发现3、学习《螳螂捕蝉》的文言文4、积累八字成语

  二、教学具体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简练地复述课文,明白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

  2、比较大臣的劝阻与少年的讲述,突出少年的智慧。体会寓言成语的表达方式是借助故事说明道理。

  3、学习文言文《螳螂捕蝉》。

  4、积累八字成语。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述故事理解寓意

  1、(出示词语)

  攻打乘虚而入不堪设想固执

  劝说

  侍奉禀报悠闲前爪啄食瞄准

  恍然大悟

  2、“恍然大悟”:突然醒悟。

  吴王突然醒悟到了什么?

  默读全文,用上这些词语复述课文。

  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双重含义。

  提供关键性的词语,让复述的语言更简洁。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

  抓住关键性的词理解寓意。

  比较劝法学会巧谏

  (出示两段话)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读,讲讲困惑,或发现。

  1、相同的目的,为什么不同的结果?

  2、结论:劝阻的方式不一样:

  大臣:直谏——“忠言逆耳”——固执

  少年:巧谏——“一语惊醒梦中人”——恍然大悟

  3、启示:学会委婉、有策略地劝,“巧谏”。

  出示文中原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讨论,得出结论。课堂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

  学习古文激发兴趣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1、读通

  2、释义

  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出示文言文,学生理解上不存在障碍,反而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深度。

  交流成语丰富积累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也是成语,我们称它为“八字成语”。你还能说一些“八字成语”吗?

  交流并积累: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

  有积累才会有运用

《螳螂捕蝉》教案12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劝阻无效,并且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住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吴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时的形势等。)(板书:吴王攻楚)

  二、 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对话部分的内容。

  少年:聪明、勇敢。

  (少年的聪明就表现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劝说吴王放弃攻打楚国。)

  1、出示对话部分的内容(这就是少年对吴王讲螳螂捕蝉故事的经过。)

  (1)练习分角色朗读(学习小组)

  注:由学习小组长选一个读吴王的.话,选一个读少年的话,其他两个做评委。

  (2)指名分角色朗读 评价(自评,互评) (请同学先点拨点拨。)指点示范后,再指名分角色读 。(评价过程注意点拨。)

  2、出示“螳螂捕蝉”图(课件)读完螳螂捕蝉的故事,咱们再一起来看看螳螂捕蝉图。

  (1)对照这幅图,请大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听。

  (2)学生自练

  (3)指名讲故事。

  3、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什么?

  蝉、螳螂、黄雀 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隐患 (教师板书)

  4、齐读螳螂捕蝉的段落。(媒体出示)

  5、我们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那吴王明白吗?(明白)哪里可见(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

  (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回到第一小节)

  A: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没说服吴王,这时你想对大臣说什么。(表演大臣们可能怎么劝阻。)你们说我这个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吴王,怎么会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呢?这是什么原因呢?看来咱们还得研究研究当时这段历史。

  (4)出示战国形势图(媒体演示):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现在你就是吴王,你会从中明白什么?(引导学生将吴国分别比作蝉、螳螂、黄雀说话,如:我们吴国就像那螳螂,楚国就是那蝉,我们很容易能打败楚国。但我们进攻时,其他诸侯国就会像黄雀一样攻击我们。)

  (5)学生互说。

  (6)汇报(板书)(理解“不堪设想”)

  6、教师小结:吴王的确也悟到了这点,所以他是怎么对少年说的,(指名说)假如你就是吴王,你会怎么说、怎么做?为什么?(爱国)课文学到这里,吴王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作业:

  1、请大家把螳螂捕蝉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请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附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只顾身后隐患 不顾眼前利益

  吴王攻楚

《螳螂捕蝉》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后患”的道理。

  3、复述课文中的寓言故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上堂课初步学习了《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位少年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劝说吴王的.?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3、指名读吴王说的话。

  二、学习第二段。

  过渡:尽管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但是这位侍奉吴王的少年,仍要想去劝说吴王。他究竟是怎么劝说吴王,并使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讨论这两个问题。

  1、讲读第3自然段。

  出示:“第二天清晨,他拿着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1)指名朗读。

  (2)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从“转来转去”一词,可看出少年想引起吴王的注意。从“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等词语,可看出少年一定要等到吴王的决心。)

  (3)转了三天,少年仍未见到吴王。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启发学生想象,再次感受少年冒死劝说吴王的决心。)

  [句意理解的引导得法,尤其是启发想象少年的内心,有利于提高少年的形象,很有创意。]

  2、讲读第4-11自然段。

  (1)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少年非常婉转地与吴王交谈。通过“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引发吴王的好奇心,从而很自然地讲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2)同桌分角色练读:吴王与少年的对话。要求:注意读好吴王、少年对话的语气,体会他们各自的心情。指名分角色朗读。

  (3)少年究竟给吴王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根据学生讲述出示故事内容)

  ①用“”划出故事,并练说。

  ②指名讲故事。提示:讲故事要生动。

  ③你觉得故事中,哪句话讲得最有道理?

  ④讨论:你觉得少年所讲得“它们”表面上指什么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⑤引读故事。

  ⑥少年讲这个“螳螂捕蝉”的故事,真正的用意是什么呢?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2、理解“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了)

  3、吴王到底明白了什么?

  四、深入探究。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复述寓言故事。

《螳螂捕蝉》教案14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故事内容,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一、引入:

  1.板书:螳螂这是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读,齐读

  2. 故事:话说有一天,这只螳螂来到一个花园里,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这只螳螂一看,馋坏了,它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边补充完整题目)

  请问:这只螳螂吃到蝉了吗?为什么?你怎么知道?

  3. 小结

  这是一条成语,你知道它来源于什么呢?(寓言故事)

  上一个练习中,我们复习了几个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你能说几个吗?

  二、自学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想一想:文章借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朗读体会。

  三、学习课文第一节: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1) 吴王为什么攻打楚国?你知道当时的情况吗?把你找的资料告诉给大家

  (2) 乘虚而入是什么意思?诸侯国怎么乘虚而入?

  (3) 堪的意思是什么?那么不堪设想呢?你来帮它设想一下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吧。

  2、 指导朗读,注意突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

  3、 这种情况,吴王设想过没有?他是怎么说的?

  指导读出吴王凶残、固执的口气

  4、 你觉得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5、 齐读课文第一节。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节:

  1、 那么吴王最后有没有攻打楚国呢?你从哪儿知道的?

  2、 出示课文最后一节

  什么叫恍然大悟?你能读读吴王的话,读出恍然大悟的口气来吗?

  3、这番话是哪些话?

  五、学习第二至十一节。

  1、画出少年的话,同桌一起读读,边读边想,哪句话最使吴王恍然大悟?

  2、交流,出示句子。指名读,想想:吴王悟出了什么?

  板书: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3、齐读这句令吴王恍然大悟的句子

  4、吴王从没设想后果的固执到恍然大悟,你觉得这个少年怎么样?

  5、在读读2---11节,你觉得哪些地方反映出少年的机智?

  6、师:如果说大臣的谏是直谏、力谏,那么少年的谏就是智谏巧谏

  齐读2-----11节,体会少年的机智

  你能读读吴王的话,读出恍然大悟的口气来吗?

  3、 现在,你再来看看吴王又是个怎么样的'人呢?(知错就改)

  五、总结课文:

  1、小结:

  吴王看到楚国过力较弱,想要去攻打楚国,他没想到其他诸侯国对他虎视眈眈,可算一个没远见的人;还听不进大臣的劝说,可算是个固执的人。然而,一个侍奉他的少年却让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个少年是怎么做的 呢?我们下一堂课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 朗读课文,体会螳螂捕蝉的含义

  (2) 抄写词语

  (3) 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练习用恍然大悟说一句话。

《螳螂捕蝉》教案15

  教学目标和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6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禀”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4、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设计:

  1、朗读感悟:“螳螂捕蝉”蕴含的道理

  2、领会故事与吴王处境的联系,进而体会少年的良苦用心。

  3、能深刻领会课文内容,进而联系实际,了解实践中的“螳螂捕蝉”现象。

  课时目标:

  1、学习“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并能通过对这个故事与吴王伐楚的关系分析受到启示:人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

  2、分角色朗读表演螳螂捕蝉的故事,并能结合生活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出示“张爱慧东沛希望小学”:同学们,第一眼看到我的名字,你注意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二、新授

  1、板题:螳螂捕蝉2、问:谁说说后一句?(黄雀在后)

  3、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问: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谁来说一说?(生自由说说)

  4、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片段,读一读,小组内练习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5指名朗读或表演,评议:注意三种小动物的样子。

  6、再读或再演。

  6、引导:刚才大家表演得很好,再演一次,老师也参加,好吗?

  师:当朝霞映红了天空,太阳刚刚蹦上东边的天际,露珠儿还在翠绿的叶间打滚儿,一颗茂盛的大树上,一个有趣的故事却已拉开了序幕!

  (生表演)

  师:蝉在尽情的享受露水,灾难却悄然而至;螳螂惦记着眼前的美餐,可没注意到眼前的隐患;黄雀全心想得到一切,可弹弓却是无情,看来他们已是在劫难逃。如果侥幸存活,他们也得好好反思了!

  7、议一议表演情况,提问:他们要反思什么呢?

  说说,并出示文中相关句子,朗读并结合前面的故事略作讲解。

  8、引导:请大家浏览课文,思考学到这儿,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自由说说)

  9、引导:这是我们对这个故事的认识,那当时置身其中的吴王又会怎样想呢?

  自由读文思考。

  10、指名回答,注重第一节与课文结尾的关系。

  11、引导:瞧,这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他以他的独特的方法为吴国驱走了一场灭顶之灾,如果你是吴国的子民,在吴王称赞他讲的太有道理的时候,你还会称赞什么呢?

  结合文章中的句子说说。

  12、小结:这个机智、勇敢、爱国的孩子给吴王以深刻的启示,又会给我们的生活、学习以什么启示呢?

  想一想,简单写一写,作一些交流。

  (“听了少年一番话,我恍然大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阅读

  收集有关寓言的故事读一读。

  四、板书设计

  听了少年一番话,我恍然大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螳螂捕蝉》教案】相关文章:

《螳螂捕蝉》教案02-19

《螳螂捕蝉》教案07-22

《螳螂捕蝉》的教案06-21

《螳螂捕蝉》教案精选06-19

[精品]《螳螂捕蝉》教案11-21

《螳螂捕蝉》教案通用02-09

《螳螂捕蝉》教案15篇03-06

语文教案:螳螂捕蝉11-09

语文教案:螳螂捕蝉8篇11-09

语文教案:螳螂捕蝉(8篇)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