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10 08:48:19 晓璇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精选5篇)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1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第二节,主要讨论了亲代的基因如何传递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从教材安排的位置上看,本节内容既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

  二、学情分析:

  1、学生有细胞核、染色体、DNA等知识做基础,但终因基因这类问题比较抽象,学生在思维认知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可通过回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基因的确切位置。

  2、学生对人类生殖非常感兴趣,也知道精子、卵细胞的存在,但对于基因和精子、卵细胞的关系以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知识知之甚少,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视频资料,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

  (2) 学会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体验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难点:亲代的基因怎样传递给子代。

  五、课前准备:

  学生:长条带2条,短纸带若干,乒乓球,双面胶带。

  教师:

  (1)视频: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2)挂图: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

  (3)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动画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基因、DNA和染色体质疑:基因在什么地方?

  (一)染色体与DNA

  1、展示图片:细胞核中的染色体

  2、指导学生观察30页图2

  3、制作染色体模型

  4、鼓励学生总结细胞核、染色体和DNA的关系

  (二)基因

  指导学生在自制模型上标出基因的.位置

  (三)基因、DNA和染色体

  引导学生绘图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回忆旧知:细胞结构

  观察、思考

  组装模型:长条带和短条带代表DNA;乒乓球代表蛋白质;用双面胶带黏贴条带和乒乓球,代表染色体。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在纸带上涂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基因。

  绘图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班内展示,师生、生生之间互评、补充。

  通过产生疑问、自主阅读、制作模型、标注基因、绘图等环节,最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二、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与基因的存在规律

  1、指导学生观察30页图1

  2、展示: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

  观察、思考、讨论、回答归纳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特点,并以此类推生物体细胞中DNA和基因的特点。

  三、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一)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1、组织学生填写32页图7-13

  2、布置自学内容:31页第2、3自然段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引导学生使用类比的方法解释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规律。

  组织学生利用自制模型模拟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过程。

  小组讨论,完成图表,展示评价,相互补充。

  基因在染色体上,其变化与染色体的变化同步。

  组内交流后绘图,班内展示。

  利用自制模型模拟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过程。

  根据染色体的传递规律类推出基因的传递规律,认同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体验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四、承上启下提问:子代获得了父母的基因,就一定会表现出和父母相同的性状?联系自身,做出猜想。承上启下,为《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做铺垫。本节小结提问:你有哪些收获和疑惑?思考、回答归纳总结,收获新知。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基因、DNA和染色体

  基因:

  DNA:

  染色体: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父亲 母亲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学生能够解释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包括减数分裂。

  学生能够阐述基因如何通过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传递。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运用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并解决与基因传递相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尊重生命、探索自然的科学态度。

  强化学生对遗传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认识到基因传递的复杂性,培养对生物多样性的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机制。

  难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基因传递的微观机制。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视频等)。

  细胞分裂模型或教具。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如模拟减数分裂的卡片或软件)。

  相关阅读材料(科普文章、科研摘要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约5分钟)

  通过展示家族照片或遗传性状(如眼睛颜色、身高等)的对比,引发学生对遗传现象的好奇。

  提出问题:“我们如何将这些特征从一代传递到下一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新知讲授(约20分钟)

  基因、DNA与染色体的关系:

  使用PPT展示基因、DNA和染色体的结构,解释它们之间的层级关系。

  强调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DNA是基因的'载体,而染色体则是DNA的主要存在形式。

  生殖细胞的形成:

  介绍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的形成过程,重点讲解减数分裂的概念和步骤。

  使用模型或动画演示减数分裂过程,包括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解释生殖细胞如何携带基因信息,并通过受精作用将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强调基因传递的随机性和多样性,以及其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

  合作探究(约15分钟)

  分组实验:学生使用模拟材料或软件进行减数分裂实验,观察并记录结果。

  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传递的规律,以及可能产生的遗传变异。

  汇报交流:各组派代表分享实验发现和讨论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和点评。

  巩固练习(约10分钟)

  提供与基因传递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或案例分析题,供学生练习巩固。

  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解决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总结提升(约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基因传递在现代科技(如基因编辑、遗传病治疗)中的应用和挑战。

  布置课后作业,如收集家族遗传病史、撰写关于基因传递的小论文等。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理解核心概念。

  实验和讨论环节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想法,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课后作业的设计应具有针对性和开放性,既巩固课堂所学,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染色体、DNA 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说明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录像资料,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

  (2)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2)通过对染色体的传递规律的理解,认同生命的延续本质上是遗传信息的传递,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基因、DNA 和染色体的关系。

  (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教学难点

  (1)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2)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模拟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展示亲子照片,引导学生观察亲子之间的相似之处,引出遗传的概念。

  (2)提问:父母的性状是如何遗传给子女的呢?从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1)基因、DNA 和染色体

  ①展示细胞核、染色体、DNA 和基因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②教师讲解: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DNA 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

  ③总结:基因、DNA 和染色体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基因<DNA<染色体。

  (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①展示人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数量。

  ②教师讲解:人体细胞中有 23 对染色体,生殖细胞中只有 23 条染色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目减半。

  ③播放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④教师总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因此,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在受精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基因随着染色体在亲子代间传递。

  模拟实验

  (1)实验目的:模拟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2)实验材料:不同颜色的珠子、绳子。

  (3)实验步骤:

  ①用绳子将珠子串起来,代表染色体。不同颜色的珠子代表不同的基因。

  ②将串好的染色体分成两份,分别代表父方和母方的生殖细胞。

  ③将两份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随机组合,代表受精过程。

  ④观察组合后的染色体,记录其中的基因组合。

  (4)实验结果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课堂小结

  (1)总结基因、DNA 和染色体的关系。

  (2)总结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课堂练习

  (1)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基因、DNA 和染色体关系以及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规律的理解。

  (2)简答题:要求学生描述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查阅资料,了解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和模拟实验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实验时间较长,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等。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基因的概念及其在遗传中的作用。

  学生能够描述基因如何通过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在亲子代间传递。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DNA、染色体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分析遗传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通过模拟实验,加深学生对基因传递过程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遗传资源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基因的概念及其在遗传中的作用,基因通过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难点:理解DNA、染色体和基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遗传中的具体作用。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基因、DNA、染色体的图片和动画。

  遗传现象案例,如家族遗传病、动植物杂交实验等。

  模拟实验材料:彩色纸条(代表染色体)、贴纸(代表基因)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约5分钟)

  通过展示家族遗传病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遗传现象背后的原因。

  提问:为什么有些特征或疾病会在家族中代代相传?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新知讲授(约20分钟)

  基因的概念:解释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存在于DNA上。

  DNA、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通过多媒体展示DNA的双螺旋结构,解释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而基因则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基因的传递过程:介绍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以及基因如何通过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传递。

  合作探究(约15分钟)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遗传现象,如人类血型、动植物花色等,分析这些性状是如何通过基因传递的。

  模拟实验:使用彩色纸条和贴纸进行模拟实验,模拟生殖细胞的形成和基因的'传递过程。

  巩固练习(约10分钟)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遗传现象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基因传递原理。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与基因传递相关的选择题或填空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总结提升(约5分钟)

  知识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和传递过程。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思考遗传现象对人类社会和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

  作业布置(课外)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搜集更多遗传现象案例,准备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理解基因传递的基本原理。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课后要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过程与方法:

  培养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认真观察、分析思考和综合能力。

  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视频资料,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

  学会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激发深层次的对生命的思考,珍爱生命。

  产生对生物学家的敬佩之情,以及对生物研究的美好憧憬。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难点:

  亲代的基因怎样传递给子代。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画图笔、长条带2条、短纸带若干、乒乓球、双面胶带。

  教师准备:

  视频: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挂图: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

  课件: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动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母子照片,提出问题:小孩的脸型和眼睛与他的妈妈很像,是什么让他们像的呢?

  引出课题:《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讲授新课:

  引导学生使用类比的方法解释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规律。

  组织学生利用自制模型模拟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过程。

  讨论并展示基因在生殖细胞中的传递过程。

  指导学生观察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特点,并以此类推生物体细胞中DNA和基因的特点。

  展示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图片,指导学生观察。

  制作染色体模型,并在模型上标出基因的位置。

  鼓励学生总结细胞核、染色体和DNA的关系。

  基因、DNA和染色体:

  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与基因的存在规律:

  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巩固练习:

  通过填空、选择题等形式,巩固学生对基因、DNA和染色体关系的理解。

  让学生绘制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示意图,并互相交流评价。

  总结与拓展: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重要性。

  提出问题:子代获得了父母的基因,就一定会表现出和父母相同的性状吗?为下一节课《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做铺垫。

  布置作业:

  观看有关基因传递的视频资料,加深对基因传递过程的理解。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传递我们的心声教学设计08-30

《亲尝汤药》教学设计12-26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08-03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04-19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04-14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精选10篇)07-30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04-14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教学设计03-31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