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13 22:14:59 晓凤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精选13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精选13篇)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

  1、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知道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初步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

  3、使学生初步感知学习物理概念的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难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师:我们周围有各种物质,我们这个世界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如:空气、水、泥土、石头、铁、铜等等、每种物质又都有自己的特性。如:空气是气体,水是液体,泥土是软的,石头是硬的,金属有光泽,非金属无光泽等等。形状、颜色、软硬、气味等这些就是物质的特性,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性来鉴别物质、下面就请同学们鉴别一下你们桌上摆放的贴有A、B、……字母标签的是什么物质?根据什么特性鉴别的?

  生甲:我们桌上放的这瓶液体是酒精。我是根据它的气味鉴别的。

  生乙:我们桌上放的两块金属,根据它们的颜色及其中一块的锈迹,可以鉴定一块是铜,另一块是铁。

  生丙:我们桌上放的这两个物体,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无法判断它们各是什么物质。

  师:由此可知,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不够的。那么物质是否还有其它特性呢?请丙同学告诉我,你能否判断你桌上的两个物体是不是同种物质?

  生丙:肯定不是、因为它们大小形状完全一样,可我用手掂了掂它们不一样重。

  师:大小形状完全一样,表示什么相同?

  生:体积相同。

  师:用手掂,你关心的是什么?应该用什么仪器测量?

  生:关心的是质量、应用天平进行测量。

  [实验1]

  A、将涂有同种颜色、同体积的两物体放在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失去平衡。

  B、取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倒入质量相等的两个空烧杯中,然后分别放到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也失去平衡。

  师:这两个实验中有什么相同量?什么不同量?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丁:两物体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水和酒精的体积也相同,但质量不同。

  生戊:这说明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

  师:对、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等,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为此我们引入一个物理量—一密度。

  [板书1]

  1、密度是表示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并不相同这一特性的物理量。

  师:现在我们只知道了涂有同种颜色的两个物体不是同种物质,还不知道它们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对于同一种物质来说,它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

  2、建立概念

  (l)学生分组实验

  (每组一个铁块或一个木块,各组的铁块、木块的体积均不相等)。

  [实验2]用天平称出铁块或木块的质量,用刻度尺测出其体积,并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入下表

  (2)分析实验数据(投影片见表1)

  表1

  师:由以上的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生甲:体积不同的铁块,它们的质量不同。

  生乙:铁块a的体积是铁块b的两倍,铁块a的质量就是铁块b的两倍;铁块c的体积是铁块b的4倍,铁块c的质量就是b的4倍、

  生丙:木块a的体积是木块b的两倍,木块a的质量就是木块b的两倍;木块c的体积是木块b的四倍,木块c的质量就是木块b的四倍。

  生丁:对铁块,它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对木块,它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也是个定值、只是这两个比值不相等。

  师:很好、这就表示,对于同种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即它的质量和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对不同物质,这个比值不同、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不同种类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物理学中就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定义密度。

  (3)建立概念

  [板书2]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

  2、密度的公式

  师:由密度公式可知,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的、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单位是米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米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

  [板书3]

  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

  师:在一般物理实验中,由于所用物质不多,因此质量的单位常用克,体积的单位常用厘米3,密度的单位就是克/厘米3。

  [板书4]常用单位:克/厘米3

  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103千克/米3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84页,我们一起来看一些物质的密度表。

  师:铜的密度是多大?表示什么意义?用克/厘米3作单位,其数值多大?

  生甲:铜的密度是8.9×103千克/米3,这表示体积是1米3的铜其质量是8.9×103千克、用克/厘米3作单位,它的.数值是8.9,即8.9克/厘米3。

  师:铁的密度是多少?铜比铁的密度大,这说明什么?

  生乙:铁的密度是7.9×103克/米3。铜的密度比铁大,说明1米3体积的铜的质量比1米3体积铁的质量大、

  师:水的密度是多大?空气的密度是多大?

  生丙、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米3;空气的密度是l。29千克/米3。

  师:水的密度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经常要用到,所以同学们一定要记住它、另外还请同学们注意看,在气体的密度表旁边有个条件—0℃,在标准大气压下、其实不仅是气体,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也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科学家经过严格准确的实验测出的、

  师:现在,我们再看密度表,比较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哪种较大?哪种较小?

  生丁:固体的密度都较大;气体的密度都比较小。

  师:是否所有的物质都是这样呢?你们查查看,固体中干松木的密度是多大?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还是小?再查查看,水银的密度是多大?水银是固体还是液体?

  生戊:干松木的密度是0.5×103千克/米3,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水银的密度是13.6×103千克/米3,水银是液体、可它的密度却比一些固体的密度还要大。

  师;所以说固体的密度较大,只是对一般物体而言、好,若有一种金属,它的密度是2.7×103千克/米3,它是什么金属?

  生己:由密度表可知,这种金属是铝。

  师:所以,利用密度还可以鉴别物质。

  3、实验与讨论

  师:(拿一个戒指或螺母)请同学们想想,怎样鉴定这枚金戒指的真假?都需要测哪些量?各用什么仪器?

  生:可以测密度来鉴别,这需要测质量,用天平测;还要测体积,用量筒来测;将数据带入密度公式进行汁算。

  师:下面我们分成4个大组,每个组完成下面一个实验内容。

  (1)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内容用投影映出)

  [实验3]用天平、量筒来测定:

  A、一杯酒精、半杯酒精的密度;

  B、大铝块、小铝块的密度;

  C、同体积的铁和铜的密度;

  D、涂色的两种物质的密度,鉴定它们是什么物质。

  (以上实验两人一个小组,六个小组完成一个实验内容,四个实验内容并进)

  (2)实验记录

  (见表2用投影片,请同学回答,教师填写)

  表2

  (3)思考与讨论

  师:由以上实验结果,我们一起来讨论几个问题。

  [板书5]实验与讨论:

  A、对同种物质,物质的密度与质量、体积V的关系。

  B、不同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生甲:对同种物质,它的体积变化时,质量也变化,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即与V的比值不变,也就是密度不变、这说明,同种物质,密度是相同的,与、V都无关。

  生乙:不同的物质,密度也不同、这说明: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

  师:回答得非常好、既然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这说明: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板书6]5、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同种物质,密度相同。

  师:我们再来看第三个讨论题、既然对同种物质,与、V都无关,那种这个密度公式还有什么意义呢?

  生丙:用它可以计算未知物质的密度。

  以此式也叫做密度的计算式、

  [板书7](写在板书1,密度公式的右边):计算公式

  4、巩固练习

  (投影片)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大铝块的质量是4千克,小铝块的质量是1千克,则大铝块的密度是小铝块密度的4倍

  B、物质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C、一杯酒精用掉一半后,剩下一半酒精的密度是原来的一半

  5、本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密度,通过实验和讨论,知道了密度也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物理量,它表征的是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大小的差别,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那么,如何利用密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这是我们后面学习要讨论的问题。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2、知道密度是物质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密度是一定的;

  3、初步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概括、归纳物理概念的能力;

  重难点:

  1、理解密度的概念;

  2、密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辨认物质,在现实生活中,如根据颜色辨别红色墨水和水,根据气味辨别水和酒精。此中颜色和气味是物体所具有的特性,可以据以区分不同物质。如何区分外观上相同的不同物质:如:体积一样的铁块和铜块;质量一样的水和酒精。提出:有时仅仅根据物质的形态、颜色、气味和外部特征,很难鉴别不同物质,需要找出物质的其他特征——密度。

  二、实验(密度概念的建立)

  取体积为10立方厘米的铁块和铝块各三块,用天平分别称出它们的质量,其结果如下:分析实验数据可得:

  1、对同一种物质,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即两块铁的体积是一块铁的体积的2倍;二块铁的质量是一块铁质量的2倍;两块铁和一块铁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2、对不同物资,体积相同时,它们的质量不等,即它们的m/v值不同;

  3、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种类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体的特性。

  三、密度

  1、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的公式:知道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由密度定义可得到计算密度的公式:密度=通常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公式变为:ρ=m/V

  辨析:

  a、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c、物质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d、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体积无关。

  3、物理意义:铝的密度2.7×103kg/m3物理意义:表示每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千克。练习:质量为3千克,密度为8.8×103kg/m3,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将它截去一半,剩余的密度是______;如果再截0.5千克,则密度为_______________。

  4、密度的单位密度的单位四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在国际单位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kg/m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常用单位:克/厘米3,符号:g/cm3。

  5、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单位换算依先换后算的原则例:铜的密度是8.9×103千克/米3,等于多少克/厘米3

  解:8.9×103千克/米3=8.9×103×=8.9克/厘米3练习:ρ金=19.3×103kg/m3=_________g/dm3;ρ银=10.5×103kg/m3=_________g/cm3。

  四、总结

  1、对同一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2、密度是表示物体特性的物理量,和质量、体积无关;

  3、密度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4、密度:ρ=m/V;

  5、密度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3

  [设计意图]

  本节是本章《质量与密度》的第二节。在前一节,我们学习了“质量”和“用天平测量物质的质量”。物质密度的本质正是研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所以从“区分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开始,引入密度的概念。本节基于实验的基础上学习密度的知识,所以教学方法上引采用分组实验和讲授为主。

  知识目标: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会查密度表。能联系实际应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会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能力目标:

  1、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密度公式。

  教学难点: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密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讲授法:

  教学准备:

  天平,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和学具]

  天平,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课前准备]

  课内小组交流5分钟

  一、复习旧知

  如何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二、自学导学(以下内容采取自学的方式,在小组内探讨完成并汇报)

  密度定义:

  计算公式:密度的公式:ρ=公式变形:m= V=符号的意义及单位:ρ——(kg/m3)m——千克(kg)V——立方米(m3)说明: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

  1、g/cm3=1×103kg/m3、

  2、例题自己做一遍和书中的解法对比。反思。

  3、生实验: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

  4、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平上却能平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又是相同的。提出问题:

  (1)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同?

  (2)为什么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

  (3)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4)通过以上思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鲁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密度社会生活》。学生通过学习前三节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对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和物质密度这一特性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会了使用天平和量筒来测定物理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方法积累。而这一节课恰是讲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的实践性课。为此,我采用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验性课型。实验过程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各自课题,加深合作交流的意识。此外,这节课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培养功能。

  二、学情分析:

  从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密度的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从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上来看,虽然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知识,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测量工具名称,但在对知识原理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深刻,有些测量工具仅是通过多媒体见过其形,没有真正的去实践过,有些没有见过的材料也只有合作交流,猜想其作用,所以在这一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适应的加以引导教给学生使用工具的方法,利用测量数据分析问题的思路,并对实验操作及结果进行适时分析。

  三、设计理念

  做到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教师在这节课打破教材结构,合理重组内容,使整个课堂既充实、严谨,又增强了科学性。教师善于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呈现出情理相济、动静相成和谐美。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和教师一道积极的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点评。给获取成功的同学以祝贺,给遇到困难的同学以指引,给失去信心的同学以支援。

  教师深挖本节课所能体现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这节实验活动课的内容就是依靠实验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常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利用这些“难题”来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其自发学习、自主探究、自行获解,实验中发挥一个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培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信心,与此同时,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获取知识。

  四、设计思路: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过程与方法:学会系统地整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量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实践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都是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突出与突破的方法是利用组间合作与汇报交流来实现。

  3、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评价、评估,完成本节内容从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得出每一个问题的初步结论,并总结出每个情境中使用的方法。

  合作学习:学生组内合作与集体合作是这一节课呈现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智慧,积思广仪、众志成城。合作学习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进行影响与渗透。

  4、学法指导

  在进行课程探究前,针对学习未知的方法、没有

  接触到的(自制教具)材料给予适量的方法提示;在进行课题研究时,鼓励实验方法的多样化,对于明显的思路和操作错误及时指导;在课题探究结束后,和学生一起对实验中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五、实验前的准备

  教师根据实验可能用的器材进行相应的实验器材准备,并与实验管理员协调好,上课时一同协助提供学生所需器材。对实验室中没有的一些器材提前作好收集和准备,如大塑料可乐瓶、铅球、保鲜膜、油漆、木锯、废旧的课桌、台秤等。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所以可以进行适当的调课连着下午第四节的活动课进行两节课较好。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这段时间学习了三个重要的物理量:密度、质量、体积,请问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三者的关系呢?

  生:三者的关系可用一表达式来说明:ρ=m/v

  对于同种物质,它的密度不受m和V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表述给予表扬,同时指出他们所述之处的不足,物质的密度受到状态的影响。)

  师:我们还学习了测量质量和体积的仪器:天平和量筒。请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器材使用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生:(描述使用方法,找几位同学补充,使表达更完整。)

  师:课下我有几个问题,请大家帮助我来解决,每个实验小组都选择了一个探究课题,采用各种方法进行了探究,然后向同学们进行陈述报告。

  (二)课题选定和探究方案制定

  教师依据学情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划分,每组大约十二三个人,全班共划分为四个小组,然后采用抽签的形式进行探究课题的选择。然后小组内进行课题的研讨并制定实验方案,老师巡回观察,并适当的进行指导。

  探究课题:

  1、铅球是铅做的吗?

  2、测砖的密度

  3、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4、测量方糖的'密度

  (三)实验探究和汇报

  各组制定完毕探究方案之后,根据方案进行相应的器材选择,完毕之后,按顺序各小组进行

  实验方案的汇报并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

  第一组:铅球是铅做的吗?

  学生甲:我们从器材桌上选择了一个铅球,上面标的是6斤的铅球,为了得到精确的数据,

  我们在课下用台秤测量了一下,其质量为2.9kg。

  学生乙:(板书)m=2.9kg。

  学生甲:在测量铅球的体积时,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没有合适的量筒,于是我们使用了水槽,把铅球放入水槽中,用烧杯向水槽中注水,直到水没过铅球,用粘贴纸在此处作一标记。

  学生乙:在学生甲的描述下进行操作。

  学生甲:将铅球取出,水面下降,然后用量筒向水槽中注水,直至再次达到标记,记下注入的水的体积,即铅球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V水=V铅球=0.38L

  学生甲:根据可计算出铅球的密度,密度表中ρ铅=11.3g/cm3。

  学生乙:(板书)ρ球<ρ铅

  学生甲:通过测量和计算,我们澄清了一个事实,铅球的基本成分是铁,而不是铅做的!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实验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丙:有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测量铅球的体积,利用墙角、直尺和三角板直接测出铅球的直径d,根据球体的积公式进行计算。

  学生丁:为测量球的体积,我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自制量筒,利用直径足够大的透明塑料瓶,去掉顶端较细的部分,在瓶的外壁贴一张纸条,用标准量筒量好100cm3的水,倒入瓶内,在纸条上画出液面的位置,再用量筒倒入400cm3的水,作标记500cm3,将二者之间进行平分,用自制量筒测出铅球的体积。

  师:大家太棒了!每个同学的想法都非常有创意,让老师受益匪浅,尤其是自制量筒。下面,哪组同学再为大家作一次汇报?

  第二组:测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探究的课题是:测砖的密度。用天平直接测量砖的质量m。

  学生乙:(板书)m=60.5g。

  学生甲:用量筒测量砖的体积时,我们发现砖放入水中时,砖具有吸水性,这样测出来的砖的体积偏大。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

  V水,让砖头吸饱水之后,再放入量筒中,测出体积V,由此计算砖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演算)V水=20cm3 V=60cm3

  V砖=V-V水=60cm3-20cm3=40cm3

  学生甲:也许我们的办法不是最好的,让大家提出更巧妙的办法。

  (学生进行一番激烈的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对改进的方法进行表述)

  学生丙:砖吸水后会膨胀,同样体积会变大,为了克服砖的吸水性,我们采取在砖的表面涂层油漆或包一层保鲜膜的方法。

  学生丁:我在想,我们为什么不测量整块砖的密度呢?这样,我们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砖的长、宽、高。计算出整块砖的体积。

  第三组:测量方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测量方糖的密度。首先用天平测出几块方糖的质量m,然后除以方糖的个数n,求出一块方糖的质量。

  (板书)

  学生甲:在测量体积时,我们想到一些方法来克服糖溶于水的问题,如包上保鲜膜等。后来我想起妈妈在沏糖水时,糖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溶解了,于是我们就想到用不再溶解糖的糖水来测方糖的体积,实验中由于一块方糖体积较小,测量时误差较大,所以我们测量出几块方糖体积,再除以方糖的个数,求出一块方糖的体积。

  学生乙:(进行操作,板书)V糖水=20mlV=25ml

  学生丙: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来测方糖的体积,糖溶于水,但是糖不溶于油啊,如果我们用油来测体积,就避免了糖溶于水这一问题。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尤其是用油测方糖的体积,更让我们有新的思路。

  第四组: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课桌的体积有多大。我们利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这一点,采用测样本的方法,取和课桌一样的木料来测密度。我们先用台秤测一张课桌的质量m1,用天平测小木块的质量m2

  学生乙:(板书)m1=15kgm2=28g

  学生甲: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将木块放入量筒中,它在水面上漂浮,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读出体积V2,计算木料的体积V样本。

  学生乙:(操作并计算)V1=40cm3V2=80cm3

  V样本=V2-V1=40cm3

  学生丙:在测木块体积时,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不易操作,我有一个更便于操作的方法:

  1.用细线将一石块系在木块下。

  2.将量筒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

  3.将石块先浸没在水中,读量筒中的示数V2.

  4.将石块和木块一起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的示数V3.

  5.木块的体积V=V3-V2。

  (四)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

  今天我很受感动,从同学们的身上我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不断探索勇于克服困难的态度,同时,大家也教会了我很多新的方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当然大家在实验操作中可能有些地方不够规范,例如:胶头滴管的使用。我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断努力,会做得更好。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

  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通过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②认识目标:

  1.掌握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方法;知道密度的测量原理及方法,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2.了解测密度过程中减小实验误差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及实验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时间】

  (1学时)

  【教学手段】

  分组实验讨论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

  例题:市中学生运动会的金牌质量为克,体积为5厘米3,它是真金的吗?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二)自学与互帮

  1.自学内容一:量筒(量杯)的使用

  自学方法:阅读P12-13信息快递:

  (1)量筒是测量的工具,其测量单位是。符号是。

  体积的国际单位是符号是

  (2)量筒的使用:

  ①观察量筒的最大测量值为mL,分度值为mL。

  ②使用量筒时,应将其放在上。

  ③读数时,应使视线与液体相平。

  ④如图6-8(b)所示,量筒中水的体积V1= mL,水和物体总体积V2= mL,测得物体的体积V物为mL。

  2.自学内容二:测量水的密度

  自学方法:

  (1)需要的实验器材

  (2)实验原理:

  (3)实验步骤:

  ①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1

  ②向量筒内倒入一定的液体,其体积为:V

  ③测量剩余液体与烧杯的的总质量的液体质量m2

  ④则水的密度(表达式):

  ⑤思考:步骤①③能颠倒吗?为什么?

  2.自学内容二:阅读P12活动鉴别金属螺母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自学方法:

  (1)需要的实验器材:金属螺母、水、烧杯、细线、xx、xx

  (2)实验原理:xxxx

  (3)实验步骤:(思考:先测质量还是体积?为什么?)

  A.xx;

  B.xx;

  C.xx。

  (4)实验表格:金属螺母的质量m/g水的体积V1/mL放入金属螺母后,水和金属螺母的总体积V2/mL金属螺母的体积V/cm3金属螺母的密度/(gcm-3)

  (5)表达式:

  与密度表对比,这种金属螺母可能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四)课堂巩固:

  1.用了多年的铅球,其表面磨损了一些,未发生变化的是铅球的()

  A.质量B.体积C.密度D.表面积

  2.在做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密度的实验时,某同学测量石块的质量如图甲,测量石块的体积如图乙,请你代他完成数据记录并计算出密度.石块的质量为g,石块的体积为cm3,石块的密度为

  kg/下面是某同学测量不规则小石块密度的实验过程:

  A.用细线将石块拴好轻轻放人量筒内水中,测出水和石块的总体积v。:

  B.计算石块的密度:

  C.在量筒中倒入适当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

  D.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m;

  (1)请你按正确的操作过程帮他重新排列实验序号。

  (2)小石块的体积:v=;

  (3)小石块的'密度:=。☆4.给你一架天平,一杯盐水,一只刻度不清的量筒,另给适量的水。则测量盐水的密度的实验步骤为:

  (1)称盐水的质量:

  ①称出的质量,记为ml;

  ②称出的质量,记为m2;

  ③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

  (2)测量盐水的体积:

  ①在倒入量筒内的质量为m的盐水液面处做一个记号,记为V盐,然后将盐水倒回盐水杯中;

  ②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使的体积与质量为m的盐水的体积;

  ③称出倒人量筒内的水的质量为m3;

  ④水的体积V水=

  (3)则盐水的密度盐水=。

  (五)适度作业量:(必学教程:P9-10)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学习以同种物质 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难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中考撷要

  密度是中考试题中重要的考试内容,考查的重点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及计算,并能用密度知 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最近几年中考中,有关探究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题也经常出现。

  教学工具

  天平、各种金属块、酒精等常见物体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启动课堂

  一、课前感悟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______________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公式写出来就是________,其中符号表示密度的是________,表示质量的是________,表示体积的是________。

  二、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发现物质还有其它的特性,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讨论:前面我们学过物体的质量用来鉴别物质行吗?

  密度的单位是:

  自学导航

  一、实验探究:物体体积与质量的关系

  1、学生实验:调节好天平,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看看它们的质量相同是否相同?

  结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同。

  2、出示:100g水和100g酒精体积,看看它们的体积是否相同?

  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体积相等。

  3、提问:以上两个实验用不同的物质进行比较,根据实验结果,受到了什么启示?关于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来进行研究?

  让学生讨论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什么关系?

  4、验证同学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请同学们(类比研究同一金属导体两端和电流关系实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实验来验证推测的正确性。

  5、根据实验方案不同实验小组分别用体积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或铁块、松木块)作实验。学生还可以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

  由此可以得到结论:

  (1)同种物质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体积也会减少。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定。

  (2)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二、建立概念

  从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三、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ρ=m/v的物理意义。

  知识梳理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

  2.密度公式:ρ=m/v

  3.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密度物理意义: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技能迁移

  1、一个烧杯质量是50g,装了体积为100mL的液体,总质量为130g,求该液体的密度。

  2、一个空瓶质量是200 g,如果装满水总质量是700 g,今先向瓶内装一些金属颗粒,使瓶和金属颗粒总质量为1 kg ,然后再向瓶内装满水,则三者质量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描述物质的一些特性。

  2、能通过实验探究努力建构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数据分析及处理能力。

  3、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简单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经历科学探究活动收集数据,引导学生用比值法和图象法去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正比关系。并学习用比值来定义新的物理量。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和比较,认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并由此建构密度概念,理解用密度来鉴别物质种类的可行性。

  3、通过查表和练习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并尝试进行简单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刻度尺、天平的使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精神,感悟物理与生活的和谐关系。

  3、关注日常生活,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乐于探索自然的奥妙。

  【教学重点】

  重点是探究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

  难点是建构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教学准备】

  教学演示准备:多个装有酱油、醋、酒、自来水、盐、糖的杯子。同体积的铜块、铝块多媒体课件

  学生活动准备:天平、砝码、刻度尺、体积成倍变化的三个物块(木块、铁块、橡皮块)多组。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活动探究法;

  2、引导归纳,自主建构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主题:

  师:我们可以从颜色,气味等特性来直接辨别物质,有时却很难,有没有其它特性能够让我们更加有效的鉴别物质呢?

  新闻图片放送:

  假“金元宝”骗取数十万(多媒体展示) 逐次出示实物或图片:

  1、酱油、醋、酒、自来水、盐、糖。

  2、同体积的铜块、铝块

  3、同体积的铜块、金块(多媒体展示)

  4、体积悬殊的铜块、金块(多媒体展示) 师提问与引导:

  1、你怎么辨别它们呢?

  2、让我们先来探究一下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吧! 提出问题,作出猜想

  师取大小悬殊的两个砝码,请学生比较他们的质量大小。 师提问:你是怎么判断的呢?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可能有什么关系呢?如何探究?

  学生通过看,尝,闻,掂,甚至咬等多种活动来辨别物质的种类。 (说明:来自身边的这些物体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非常乐于参加这样的活动,所以很快就将学生推到最佳的学习心理准备状态。)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师鼓励和引导:数学中我们是如何分析两个变量是否成正比关系的呢?

  生猜想:同种物质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可能成正比关系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师巡回指导,及时提醒生交流思想,商讨做法,拿出方案 实验探究,收集数据,分析交流 (注:全班分三大组,三人为一小组,甲组用大、中、小三个木块进行探究,乙组用大、中、小三个铁块,丙组用大、中、小三个橡皮块)

  论证猜想得出结论 展示、分析、评价。 发现问题建构概念

  交流成果,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木块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是成正比关系的,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约)

  2、铁块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是成正比关系的,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约)

  3、橡皮块的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是成正比关系的,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约)

  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自习,帮助学生交流,协助学生建构。 (注:作布白处理,给学生留足思考和自主建构的时间)

  3、建构密度概念:

  (1)同种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总是一个相同的量,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相同,所以我们可用这个比值来鉴别物质的种类,可见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2)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我们把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密度.即密度=质量/体积。(ρ=m/V)

  (3)密度的单位是由哪两个物理量的单位组合在一起的,每个物理量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什么?应该怎样表示密度的单位。

  (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相同,所以我们可用密度来鉴别物质的种类。

  应用演练固化新知 投影4道应用练习:

  1.通过查课本密度表可知:金的密度为______,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 。

  2.相同体积的金块和铜块,_____的质量较大,这是因为______ 。

  3.10m3 的大理石它的质量是多大?与多少m3 的水的质量相等?

  4.小民的妈妈买了一条金项链,小民很想知道这条项链是不是纯金制成的?如果小民测得这条项链的质量是10g,体积是,则这条项链的密度是多少g/cm3,合多少kg/m3?它是不是纯金制成的呢?

  结束语 提问与交流: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你学到了什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感到什么地方还有遗憾吗?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值, 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公式:

  单位:国际单位制:千克/米3 密度

  的一种特性。

  理解:

  密度知识的应用

  1、求质量

  2、求体积

  3、鉴别物质

  常用:克/厘米3

  换算:克/厘米3=1×103千克/米3 1.同种物质密度是一定值,反映了物质本身2.反映了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密度可用 计算,但ρ与m、V无关。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掌握密度的概念。

  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学重点:

  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学准备:

  天平砝码,木块2个,石块2个,量筒,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二、新课讲解: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

  (2)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义。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9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和单位.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教学重点

  密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密度概念的建立.

  教具

  教师用:相同的烧杯两只、分别盛同体积的水和酒精.体积相同的铁块、铝块、质量相同的木块和橡皮泥、直径相同的铜丝、铝丝和铁丝各一根、托盘天平.

  学生用:托盘天平.体积为10厘米3的长方体(铁块、铅块、木块各一块).体积为5厘米3的长方体木块,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质量?质量有哪几个单位?用什么仪器测定物体的质量?

  2.怎样用刻度尺测定长方体的体积?指出两三个常用的体积单位?

  3.单位换算:

  1千克=?克;1米3=?厘米3

  (二)引入新课

  讲台桌上放着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

  提问:1.这里有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

  2.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颜色、气味、软硬,就是物质的不同的特性.根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

  然而,利用物质特有的颜色、气味和软硬等特性,来区别物质,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有些物质,它们的颜色、软硬非常相近,无法直接用人体的感觉器官来发现它们有何不同.要将这些物质分辨出来,就需要知道物质所具有的其它特性.下面我们将研究物质的一种特性,即密度.

  板书:三、密度

  (三)讲授新课

  演示:1.把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放在已调好的'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中,看到它们的质量不相等.且铁块质量较大.

  2.把盛有同体积水和酒精的烧杯,放到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中,质量也不相等.且水的质量较大.

  3.把橡皮泥、木块放到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中,它们的质量相等,但体积不相等.木块体积较大.

  小结:尽管铝块与铁块的颜色和软硬程度差不多,水与酒精颜色相同.但当它们的体积相同时,质量却不同.橡皮泥和木块的质量虽然相同,但体积却不同.可见,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等;而不同物质,质量相等,体积不同.这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下面通过分组实验,进一步研究物质的这种特性.

  学生看书P81前面几行中〈实验〉内容.

  教师说明:

  (1)增加实验内容.测小长方体木块的质量、体积.并计算1厘米3的质量.

  (2)不填写“密度”一栏。

  出示实验数据记录本.(小黑板)

  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入书中P81的表格中.教师巡迴检查、指导.

  学生实验完毕,请一两位同学将实验数据填入小黑板的表内.

  (四)学生讨论

  (1)从前三次实验所得的数据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2)从后两次实验所得的数据中,你又能得到什么结论?

  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得出:(1)不同物质(铁、铝、木块),体积相同、质量不同.当然1厘米3(也称单位体积)的质量就不同.(2)同一种物质(如大、小木块),体积不伺时,质量就不同.但1厘米3的质量却相同.实验使我们更加形象具体地认识了物质的这一特性.物质的这一特性,在物理学里用密度表示.

  板书:1.密度.

  板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这里的单位体积是指1米3,1分米3、1厘米3,都叫单位体积.

  练习;用实验中得到的数据,计算出铁的密度,铝的密度和木材的密度.(每计算出一种物质的密度,要追问它的意义.)将计算结果填入表中.

  提问:已知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怎么计算出密度?(学生回答)

  板书:2.密度公式

  用表示密度,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公式可写成

  板书:3.密度的单位

  问:若质量单位是千克,体积单位是米3,密度单位是什么?质量单位是克,体积单位是厘米3.密度单位又是什么?(学生回答)

  板书:密度单位:千克/米3;克/厘米3.

  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克每立方厘米。

  意思:每立方米多少千克;每立方厘米多少克.

  如:铜=8.9×103千克/米3.

  意思是每立方米铜的质量是8.9×103千克.

  千克/米3和克/厘米3的关系:

  显然: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由此可见:克/厘米3这个单位较大.

  板书:4.密度表.

  第一步:看书P84密度表

  (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再次强调密度是物质的重要特性之一.

  (2)提问:金、钢、铝、蜡的密度值.(会读、会讲意义)

  提问:水银、水的密度值.(会读、会讲意义)

  提问:表中密度最小的气体是哪种?密度值多大,表示什么意思?

  第二步:教师做进一步的说明;

  (1)从密度表可以看出:一般固体密度比液体密度大;而固体、液体的密度比气体密度大约大1000倍左右.

  (2)水的密度经常用,因此要记熟.

  (3)表中密度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密度值(如:气体的密度是0℃,标准大气压下的密度),这是我们认识物质的基本方法之一。

  (五)巩固知识

  练习:一块冰的质量是36克,体积是40厘米3,求冰的密度?体积是20厘米3的冰密度多大?为什么?

  板书:已知:冰=36克,V冰=40厘米3

  求:(1)冰=?(2)V冰=20厘米3时冰=?

  (2)当冰的体积是20厘米3时,冰的质量不再是36克,而是18克,单位体积冰的质量没有变化,即冰的密皮不变,仍为0.9克/厘米3.

  答(1)冰的密度为0.9克/厘米3.(2)20厘米3的冰密度仍为0.9克/厘米3.

  强调:(1)计算时,、V、指同一物质的质量、体积和密度.

  (2)同一物质,尽管体积不同,但密度相同.

  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P83,6,7.

  补充两题:

  1.有一块金属,质量是6750千克,体积是2.5米3,这块金属的密度是多少?查查表,看这是什么金属?

  2.有一满瓶油,油和瓶的总质量是1.46千克,已知瓶的质量是0.5千克,瓶的容积是1.2分米3,求油的密度?

  【评析】

  这个教案很全面,重点也突出,各教学环节安排合理,讲解清楚,达到了教学目的.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了联系实际,实验和讲解有机的结合,注意了启发性,思路比较开阔,是一个比较好的教案.这里需要指出两点:第一,在提问后的讲解中,谈到区别是什么物质除了特有的颜色、气味、软硬外,还需要另一种特性,即密度,最好要举几个典型的例子,否则感到说服力不强.第二,在讲解单位时,谈到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后说“克/厘米3”这个单位较大”.这句话最好不讲,一则并不重要;二则学生不好理解.这句话实际上教师自己设立了一个不必要的难点.

  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密度教案示例之四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10

  班级:初一

  科目:物理

  课题:密度

  教学目标:

  1.了解密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掌握密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密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了解密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3.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掌握实验操作方法。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实验法

  3.讨论法

  教学准备:

  1.投影仪、电脑

  2.实验器材:容器、水、砝码、各种物品

  3.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1.教师提问:“什么是密度?”

  2.让学生讨论并给出答案。

  3.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密度。

  第二步:知识讲解

  1.教师以投影仪的方式讲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提供以下信息:

  密度是指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常用符号为ρ,测量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3)。计算公式为:ρ=m/V,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体积。

  2.通过一些例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例如,让学生比较石头和泡沫的密度,并解释为什么两种物质在水中的表现不同。

  3.在讲解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第三步:实验演示

  1.教师分配实验任务,让学生亲身体验密度的实际应用。

  2.通过将物品放入水中并测量一些物品的密度,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意义和作用。可以使用砝码、容器等实验器材,帮助学生进行实验。

  3.将实验结果放在投影仪上,让全班一起讨论分析。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提出自己的想法,促进思维和创新。

  第四步:课堂讨论

  1.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和回答:

  (1)如何计算一个物体的密度?

  (2)密度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吗?

  (3)什么情况下密度可能会改变?

  (4)密度和密度的单位有什么关系?

  2.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第五步:作业布置

  1.教师布置两道练习题。

  2.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相关材料,进一步理解密度的概念和应用。

  教学评价:

  1.在课堂讨论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

  2.在实验操作中,学生能够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总结。

  3.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并能灵活应用。

  4.通过对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成绩的评测,能够评估学生对密度的掌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11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通过量筒、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活动

  1.实验探究过程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今后学习液体压强、浮力以及高中气态方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密度”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概念。初二学生由于对此概念弄不清楚,影响了以后有关内容的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概念,教材设计了对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密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1)创设情景

  课堂上,让学生观察两个(一个是铝制的,一个是不锈钢制的)大小、形状一样的勺子。或者观察两杯体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质量。很多学生会像小聪一样,提出猜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可能质量不同。并进一步思考,这里包含有什么道理呢?

  (2)制定计划,进行探究

  收集日常生活中体积不相同的不同物质比较容易,所以小聪制定了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小物品,进行探究。

  在制定计划时,需要教师引导。首先让学生思考:铁块和木头谁重?怎么比较铁块和木头谁重?由此引导学生得到用天平、刻度尺和量筒测量这些小物品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1cm3物体的质量的设计方案。

  然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探究。对于小物体的体积,学会使用量筒是学生继续探究的前提。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17页,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数据量少,总结不出规律。必需汇总各小组数据,填入课本118页表中,才能显示出规律性的结论:1立方厘米质量相同的物体都是由相同的材料组成的。

  对这个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1cm3物体的质量”有什么意义?应使学生悟出“1cm3物体的质量”可以区别不同的物质,并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一个描述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由此给出密度的概念。

  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推知密度的公式ρ=m/V。

  对于教学的实施过程,需要有以下几点说明。

  (1)密度的公式:

  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明确同种物质密度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2.7×103 kg/m3,它的意义是1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 kg。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m/V的值即ρ并没有发生变化.

  (2)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密度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则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例如一块铁,它的温度升高了,体积会膨胀,但是质量没变,这样根据ρ=m/V,公式中分子不变,分母变大,分数值应当变小,所以密度会变小.

  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密度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密度,在密度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及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要发生变化的.前面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

  (3)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千克和体积单位立方米组成,属复合单位。这是教学的难点,有必要特殊强调一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对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学生要了解,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另外教师可再补充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密度值,宇宙中某些恒星的密度等,同时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发现氩气从而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不断探索。

  2.密度的应用

  在生活和生产中密度的应用很广,我们可以根据密度的大小鉴别物质,通过测定密度,发现新材料,估测矿山、油田的储量等。教师可以结合课本120页的图6-2-4讲解。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知道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单位;

  2、会用密度公式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

  3、学习根据器材设计实验及采用类比方法进行物理知识归纳的方法。

  教具:

  天平、不同体积的石块、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铁块、相同体积的两铜块、体积不同的两木块。有关密度知识的文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铁比木头重,木头比棉花重,事实上是这样吗?任何理论上的说法都必须经过实验的验证才能成为真理,这里我们一起来通过实验研究这些说法的可信度,但老师今天上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在所拿来的器材中只有天平,没有砝码,这里有两块体积相等的木块和铁块,怎样使用老师所提供的器材,比较它们的质量大小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方案。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组织评估,并依据学生提供的方案比较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铁块,体积大的木块和体积小的铁块的质量大小,得出结论:铁比木头重的说法不一定是正确的。)

  二、情境分析,提出猜想

  师:哪么,在什么情况下方可肯定铁比木头重呢?

  (学生讨论得出猜想之一: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师:哪么,我们可以进一步猜想,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质量是否相同呢?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是否相同呢?

  (学生进一步讨论得出猜想之二: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猜想之三: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相同。)

  师:老师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三个猜想,

  三、设计方案,实验验证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由教师组织进行方案评估,然后由学生采用最合理的方案

  进行实验,实验过程教师注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四、查阅资料,得出结论

  (教师了解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1、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2、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

  3、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相同。

  然后肯定,这些结论是正确的,实际上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前人忆经为我们总结出来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找到这种特性叫什么,是怎样定义的。)

  师:这种特性叫什么?是怎样定义的?

  生:这种特性叫密度,定义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五、类比分析,学习密度的公式及单位

  师: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速度学习中,对速度的定义与今天所学密度定义是否有相似之处,如果有相似的地方,请同学们比较两个定义,尝试写出计算密度的公式,并根据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

  (学生相互讨论,然后得出密度的'公式及单位。教师了解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讲解密度单位的换算:1Kgm-3=10-3g/cm-3)

  六、例题解答,巩固密度公式及单位应用

  例题:一铁块的质量是1.97t,体积是0.25m3。铁块的密度是多大?

  (学生讨论并解答,教师提问并采用投影或多媒体展示解答过程。)

  七、巩固归纳

  师: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类比等方法,获得了哪些知识,然后归纳出来。

  生、第一、我们知道了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同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叫密度,因此,密度的定义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第二、我们通过类比知道了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公式是:密度=质量/体积,单位是:Kgm-3,常用单位还有g/cm-3,两者的换算关系是:1Kgm-3=10-3gcm-3;第三,我们掌握了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密度的方法,首先统一单位,然后应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师:今天我们又一次经历了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这次探究我们不仅获得了有关密度的基本知识,不进一步理解了如何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知道了一种物理学研究方法——类比法,希望同学们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应用。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13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应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实验应当测量的物理量以及选择的仪器,并进而明确实验的原理。本节实验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实验设计能力上,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实验所选择的仪器以及实验要测定的对象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设计实验表格,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个测定性实验,通过这一实验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仪器进行实验设计、进行表格设计、以及动手操作。本节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较多,通过本节课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用2课时。

  二、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会使用天平和量筒;具有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比较习惯老师给什么记什么。缺乏主动性和探究精神,活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较差。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悉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

  2.会用天平天平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通过对物质密度的测定,学生对间接测量有感性的认识。

  4.学生知道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明白实验步骤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所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学生乐于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现象中的规律。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密度的概念、测量和应用;比值定义法的实验方法。

  2.教学难点:

  学生亲自动手、合作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密度的概念。

  五、学习情境设计:

  故事情境引入,问题情境引导思考进入探究、合作学习之中。

  六、教学媒体资源的设计:

  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采用PPT课件;多组实物的天平、量筒、木、铁;实验表格。

  七、教学策略与活动设计:

  采用讲授法、实验法、协作式、问题解决式多种策略组合的教学模式

  八、教学过程:

  1.密度概念的引入

  公元前245年,为了庆祝盛大的月亮节,赫农王给金匠一块金子让他做一顶纯金的皇冠。做好的皇冠尽管与先前的金子一样重,但国王还是怀疑金匠掺假了。他命令阿基米德鉴定皇冠是不是纯金的,但是不允许破坏皇冠。

  这看起来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在公共浴室内,阿基米德注意到他的胳膊浮出水面。他的大脑中闪现出模糊不清的想法。他把胳膊完全放进水中,全身放松,这时胳膊又浮出水面。他从浴盆中站起来,浴盆四周的水位下降;再坐下去时,浴盆中的水位又上升了。他躺在浴盆中,水位变得更高了,而他也感觉到自己变轻了。他站起来后,水位下降,他则感觉到自己变重了。一定是水对身体产生向上的浮力才使他感到自己变轻了。他把差不多同样大小的石块和木块同时放入浴盆,浸入到水中。石块下沉到水里,但是他感觉到木块变轻了。他必须要向下按着木块才能把它浸到水里。这表明浮力与物体的排水量(物体体积)有关,而不是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在水中感觉有多重一定与水的密度(水单位体积的质量)有关。阿基米德在此找到了解决国王问题的方法,问题的关键在于密度。如果皇冠里面含有其他金属,它的密度会不相同,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这个皇冠的体积是不同的。把皇冠和同样重量的金子放进水里,结果发现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子的大,这表明皇冠是掺假的。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些实验:

  a.将涂有同种颜色、同体积的两物体放在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失去平衡。

  b.取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倒入质量相等的两个空烧杯中,然后分别放到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也失去平衡。

  两物体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水和酒精的体积相同,但质量不同。

  这说明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

  现在我们只知道了涂有同种颜色的两个物体不是同种物质,还不知道它们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对于同一种物质来说,它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实验来研究:

  我们取大小不同的外形规则的小木块和小铁块,然后用天平称出铁块或木块的质量,用刻度尺测出其体积,并计算第一个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入绘制的表格中:我们对上面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我们取大小不同的外形规则的的两个铁块,然后分别用天平称出两个铁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其体积,并计算出大小两个铁块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入绘制的表格中:我们对上面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分析与与论证: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单位体积的木块、铁块的质量的'关系?对实验表格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

  单位何体积木块的质量是相同的。

  单位体积铁块的质量是相同的。

  单位体积木块和铁块的质量是不同的。

  2.密度的概念

  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在物理学中为了表示物质的上述特性,将某种物质单位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3、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密度=质量/体积

  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密度公式、单位及密度表,熟悉常见的物质的密度。

  单位转换:训练

  (1)7.9×103㎏/m3= g/cm3

  (2)2.7 g/cm3 = ㎏/m3

  判断:

  1、大铝块的质量为4㎏,小铝块的质量为1㎏,则大铝块的密度大于小铝块的密度。()

  2、一杯酒精用去一半后,剩下的酒精密度为原来的一半。()

  想一想:一个铁球的质量是15.8克,体积是2立方厘米。则铁球的密度是多少?

  练一练:酒精和煤油的密度都是0.8*103 ㎏/m3 ,那么能装下1千克水的瓶子,一定能装下1千克的(?)

  A酒精B煤油C酱油D豆油

  课堂巩固

  1.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

  2.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物理量,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同种物质,在一定的状态下密度是定值,它不随质量的大小或体积大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密度的计算公式是,密度的单位有:或

  3.一杯盐水,现在用掉半杯,那么剩下的半杯盐水()

  A.其密度减半,质量减半B.其质量减半,密度不变

  C.其体积减半,密度也减半D.其质量、体积、密度均减半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对于给定的一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和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C.质量相同的不同物体,它的体积与密度成正比D.体积一定的不同物体,它的质量与密度成正比

  5.制作飞机应尽可能的选用密度的材料,制造电风扇底座应尽可能选用密度的材料。

  6.有一块金属,质量为237g,体积是30 cm3,这块金属的密度是kg/m3,这种金属是。若将这块金属切成两半,则其中一半的密度是kg/m3。

  7.单位换算:

  (1)30ml= cm3= m3

  (2)5.5g/ cm3= kg/ m3

  (3)7.9×103kg/ m3= g/ cm3

  4、密度知识的应用:

  指导学生书上密度知识的应用,熟悉密度的变形公式,启发学生从密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出发,寻找密度知识的应用途径。

  课堂巩固:

  1.查表分析: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铜块的体积铝块的体积,因为铜块的密度铝块的密度。体积相同的水和煤油,煤油的质量水的质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物质密度(kg/m3)煤油0.8×103;水1.0×103;铝2.7×103;铜8.9×103

  2.甲、乙两个实心球,体积之比是2:3,质量之比是5:2,则甲、乙两球的密度之比是()

  A.5:3 B.3:5 C.15:4 D.4:15 3.通常说的铁比棉花重,它的实质是指()

  A.铁的体积比棉花的体积小B.铁的密度比棉花的密度大

  C.铁受到的重力比棉花受到的重力大D.以上说法都有道理

  4.一瓶子最多可以装0.2kg的水,那么用它最多可以装酒精()

  A.200g B.125g C.160g D.250g

  5.体积和质量都相同的铝球、铁球和铜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铝球可能是实心的,而铁球和铜球一定是空心的

  B.铝球一定是空心的,而铁球和铜球也是空心的

  C.铜球是实心的,铁球和铝球也是实心的

  D.铜球是空心的,而铝球和铁球是实心的

  6.质量和体积都相等的空心球,分别是铜、铁、铝制成,那么其空心体积最大的是()

  A.铜球最大B.铝球最大C.铁球最大D.无法判断

  7.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密度是物体的疏密程度

  B.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跟体积有关

  C.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它的大小跟质量、体积无关

  D.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时,质量不变,密度也不会变

  作业:

  1.一只空杯内放入一些砂糖,冲入开水,砂糖慢慢溶化了。对此,甲同学说,杯中糖的质量在变小,直至质量为零;乙同学说,固体的糖质量少了,但总的糖的质量是不会变的。你说哪一个同学说得对?你可用什么方法明?

  2.有一天,小明看到煤气公司价格牌上,冬季55元/瓶,夏季51元/瓶,他寻思着,为什么夏季价格低?他查找了煤气资料,煤气冬季密度0.88×103kg/m3,夏季密度0.8×103kg/m3,煤气瓶容积0.015m3。通过计算发现夏季价格比冬季价格____(填“高”或“低”),若夏季价格与冬季价格一样,夏季应标价为____元/kg。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密度》物理教学反思10-10

关于初中物理密度教学设计(精选10篇)10-19

《密度》教学设计05-25

测量物质密度教学设计03-13

密度压强及浮力的复习教学设计06-29

高一物理第六章电压电阻教学设计07-14

物理教学设计08-10

物理教学设计11-05

物理教学设计06-03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精选13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精选13篇)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

  1、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知道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初步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

  3、使学生初步感知学习物理概念的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难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师:我们周围有各种物质,我们这个世界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如:空气、水、泥土、石头、铁、铜等等、每种物质又都有自己的特性。如:空气是气体,水是液体,泥土是软的,石头是硬的,金属有光泽,非金属无光泽等等。形状、颜色、软硬、气味等这些就是物质的特性,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性来鉴别物质、下面就请同学们鉴别一下你们桌上摆放的贴有A、B、……字母标签的是什么物质?根据什么特性鉴别的?

  生甲:我们桌上放的这瓶液体是酒精。我是根据它的气味鉴别的。

  生乙:我们桌上放的两块金属,根据它们的颜色及其中一块的锈迹,可以鉴定一块是铜,另一块是铁。

  生丙:我们桌上放的这两个物体,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无法判断它们各是什么物质。

  师:由此可知,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不够的。那么物质是否还有其它特性呢?请丙同学告诉我,你能否判断你桌上的两个物体是不是同种物质?

  生丙:肯定不是、因为它们大小形状完全一样,可我用手掂了掂它们不一样重。

  师:大小形状完全一样,表示什么相同?

  生:体积相同。

  师:用手掂,你关心的是什么?应该用什么仪器测量?

  生:关心的是质量、应用天平进行测量。

  [实验1]

  A、将涂有同种颜色、同体积的两物体放在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失去平衡。

  B、取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倒入质量相等的两个空烧杯中,然后分别放到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也失去平衡。

  师:这两个实验中有什么相同量?什么不同量?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丁:两物体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水和酒精的体积也相同,但质量不同。

  生戊:这说明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

  师:对、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等,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为此我们引入一个物理量—一密度。

  [板书1]

  1、密度是表示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并不相同这一特性的物理量。

  师:现在我们只知道了涂有同种颜色的两个物体不是同种物质,还不知道它们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对于同一种物质来说,它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

  2、建立概念

  (l)学生分组实验

  (每组一个铁块或一个木块,各组的铁块、木块的体积均不相等)。

  [实验2]用天平称出铁块或木块的质量,用刻度尺测出其体积,并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入下表

  (2)分析实验数据(投影片见表1)

  表1

  师:由以上的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生甲:体积不同的铁块,它们的质量不同。

  生乙:铁块a的体积是铁块b的两倍,铁块a的质量就是铁块b的两倍;铁块c的体积是铁块b的4倍,铁块c的质量就是b的4倍、

  生丙:木块a的体积是木块b的两倍,木块a的质量就是木块b的两倍;木块c的体积是木块b的四倍,木块c的质量就是木块b的四倍。

  生丁:对铁块,它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对木块,它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也是个定值、只是这两个比值不相等。

  师:很好、这就表示,对于同种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即它的质量和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对不同物质,这个比值不同、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不同种类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物理学中就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定义密度。

  (3)建立概念

  [板书2]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

  2、密度的公式

  师:由密度公式可知,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的、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单位是米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米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

  [板书3]

  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

  师:在一般物理实验中,由于所用物质不多,因此质量的单位常用克,体积的单位常用厘米3,密度的单位就是克/厘米3。

  [板书4]常用单位:克/厘米3

  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103千克/米3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84页,我们一起来看一些物质的密度表。

  师:铜的密度是多大?表示什么意义?用克/厘米3作单位,其数值多大?

  生甲:铜的密度是8.9×103千克/米3,这表示体积是1米3的铜其质量是8.9×103千克、用克/厘米3作单位,它的.数值是8.9,即8.9克/厘米3。

  师:铁的密度是多少?铜比铁的密度大,这说明什么?

  生乙:铁的密度是7.9×103克/米3。铜的密度比铁大,说明1米3体积的铜的质量比1米3体积铁的质量大、

  师:水的密度是多大?空气的密度是多大?

  生丙、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米3;空气的密度是l。29千克/米3。

  师:水的密度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经常要用到,所以同学们一定要记住它、另外还请同学们注意看,在气体的密度表旁边有个条件—0℃,在标准大气压下、其实不仅是气体,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也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科学家经过严格准确的实验测出的、

  师:现在,我们再看密度表,比较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哪种较大?哪种较小?

  生丁:固体的密度都较大;气体的密度都比较小。

  师:是否所有的物质都是这样呢?你们查查看,固体中干松木的密度是多大?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还是小?再查查看,水银的密度是多大?水银是固体还是液体?

  生戊:干松木的密度是0.5×103千克/米3,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水银的密度是13.6×103千克/米3,水银是液体、可它的密度却比一些固体的密度还要大。

  师;所以说固体的密度较大,只是对一般物体而言、好,若有一种金属,它的密度是2.7×103千克/米3,它是什么金属?

  生己:由密度表可知,这种金属是铝。

  师:所以,利用密度还可以鉴别物质。

  3、实验与讨论

  师:(拿一个戒指或螺母)请同学们想想,怎样鉴定这枚金戒指的真假?都需要测哪些量?各用什么仪器?

  生:可以测密度来鉴别,这需要测质量,用天平测;还要测体积,用量筒来测;将数据带入密度公式进行汁算。

  师:下面我们分成4个大组,每个组完成下面一个实验内容。

  (1)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内容用投影映出)

  [实验3]用天平、量筒来测定:

  A、一杯酒精、半杯酒精的密度;

  B、大铝块、小铝块的密度;

  C、同体积的铁和铜的密度;

  D、涂色的两种物质的密度,鉴定它们是什么物质。

  (以上实验两人一个小组,六个小组完成一个实验内容,四个实验内容并进)

  (2)实验记录

  (见表2用投影片,请同学回答,教师填写)

  表2

  (3)思考与讨论

  师:由以上实验结果,我们一起来讨论几个问题。

  [板书5]实验与讨论:

  A、对同种物质,物质的密度与质量、体积V的关系。

  B、不同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生甲:对同种物质,它的体积变化时,质量也变化,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即与V的比值不变,也就是密度不变、这说明,同种物质,密度是相同的,与、V都无关。

  生乙:不同的物质,密度也不同、这说明: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

  师:回答得非常好、既然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这说明: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板书6]5、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同种物质,密度相同。

  师:我们再来看第三个讨论题、既然对同种物质,与、V都无关,那种这个密度公式还有什么意义呢?

  生丙:用它可以计算未知物质的密度。

  以此式也叫做密度的计算式、

  [板书7](写在板书1,密度公式的右边):计算公式

  4、巩固练习

  (投影片)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大铝块的质量是4千克,小铝块的质量是1千克,则大铝块的密度是小铝块密度的4倍

  B、物质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C、一杯酒精用掉一半后,剩下一半酒精的密度是原来的一半

  5、本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密度,通过实验和讨论,知道了密度也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物理量,它表征的是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大小的差别,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那么,如何利用密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这是我们后面学习要讨论的问题。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2、知道密度是物质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密度是一定的;

  3、初步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概括、归纳物理概念的能力;

  重难点:

  1、理解密度的概念;

  2、密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辨认物质,在现实生活中,如根据颜色辨别红色墨水和水,根据气味辨别水和酒精。此中颜色和气味是物体所具有的特性,可以据以区分不同物质。如何区分外观上相同的不同物质:如:体积一样的铁块和铜块;质量一样的水和酒精。提出:有时仅仅根据物质的形态、颜色、气味和外部特征,很难鉴别不同物质,需要找出物质的其他特征——密度。

  二、实验(密度概念的建立)

  取体积为10立方厘米的铁块和铝块各三块,用天平分别称出它们的质量,其结果如下:分析实验数据可得:

  1、对同一种物质,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即两块铁的体积是一块铁的体积的2倍;二块铁的质量是一块铁质量的2倍;两块铁和一块铁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2、对不同物资,体积相同时,它们的质量不等,即它们的m/v值不同;

  3、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种类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体的特性。

  三、密度

  1、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的公式:知道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由密度定义可得到计算密度的公式:密度=通常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公式变为:ρ=m/V

  辨析:

  a、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c、物质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d、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体积无关。

  3、物理意义:铝的密度2.7×103kg/m3物理意义:表示每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千克。练习:质量为3千克,密度为8.8×103kg/m3,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将它截去一半,剩余的密度是______;如果再截0.5千克,则密度为_______________。

  4、密度的单位密度的单位四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在国际单位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kg/m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常用单位:克/厘米3,符号:g/cm3。

  5、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单位换算依先换后算的原则例:铜的密度是8.9×103千克/米3,等于多少克/厘米3

  解:8.9×103千克/米3=8.9×103×=8.9克/厘米3练习:ρ金=19.3×103kg/m3=_________g/dm3;ρ银=10.5×103kg/m3=_________g/cm3。

  四、总结

  1、对同一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2、密度是表示物体特性的物理量,和质量、体积无关;

  3、密度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4、密度:ρ=m/V;

  5、密度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3

  [设计意图]

  本节是本章《质量与密度》的第二节。在前一节,我们学习了“质量”和“用天平测量物质的质量”。物质密度的本质正是研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所以从“区分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开始,引入密度的概念。本节基于实验的基础上学习密度的知识,所以教学方法上引采用分组实验和讲授为主。

  知识目标: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会查密度表。能联系实际应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会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能力目标:

  1、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密度公式。

  教学难点: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密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讲授法:

  教学准备:

  天平,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和学具]

  天平,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课前准备]

  课内小组交流5分钟

  一、复习旧知

  如何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二、自学导学(以下内容采取自学的方式,在小组内探讨完成并汇报)

  密度定义:

  计算公式:密度的公式:ρ=公式变形:m= V=符号的意义及单位:ρ——(kg/m3)m——千克(kg)V——立方米(m3)说明: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

  1、g/cm3=1×103kg/m3、

  2、例题自己做一遍和书中的解法对比。反思。

  3、生实验: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

  4、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平上却能平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又是相同的。提出问题:

  (1)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同?

  (2)为什么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

  (3)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4)通过以上思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鲁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密度社会生活》。学生通过学习前三节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对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和物质密度这一特性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会了使用天平和量筒来测定物理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方法积累。而这一节课恰是讲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的实践性课。为此,我采用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验性课型。实验过程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各自课题,加深合作交流的意识。此外,这节课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培养功能。

  二、学情分析:

  从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密度的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从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上来看,虽然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知识,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测量工具名称,但在对知识原理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深刻,有些测量工具仅是通过多媒体见过其形,没有真正的去实践过,有些没有见过的材料也只有合作交流,猜想其作用,所以在这一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适应的加以引导教给学生使用工具的方法,利用测量数据分析问题的思路,并对实验操作及结果进行适时分析。

  三、设计理念

  做到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教师在这节课打破教材结构,合理重组内容,使整个课堂既充实、严谨,又增强了科学性。教师善于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呈现出情理相济、动静相成和谐美。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和教师一道积极的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点评。给获取成功的同学以祝贺,给遇到困难的同学以指引,给失去信心的同学以支援。

  教师深挖本节课所能体现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这节实验活动课的内容就是依靠实验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常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利用这些“难题”来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其自发学习、自主探究、自行获解,实验中发挥一个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培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信心,与此同时,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获取知识。

  四、设计思路: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过程与方法:学会系统地整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量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实践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都是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突出与突破的方法是利用组间合作与汇报交流来实现。

  3、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评价、评估,完成本节内容从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得出每一个问题的初步结论,并总结出每个情境中使用的方法。

  合作学习:学生组内合作与集体合作是这一节课呈现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智慧,积思广仪、众志成城。合作学习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进行影响与渗透。

  4、学法指导

  在进行课程探究前,针对学习未知的方法、没有

  接触到的(自制教具)材料给予适量的方法提示;在进行课题研究时,鼓励实验方法的多样化,对于明显的思路和操作错误及时指导;在课题探究结束后,和学生一起对实验中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五、实验前的准备

  教师根据实验可能用的器材进行相应的实验器材准备,并与实验管理员协调好,上课时一同协助提供学生所需器材。对实验室中没有的一些器材提前作好收集和准备,如大塑料可乐瓶、铅球、保鲜膜、油漆、木锯、废旧的课桌、台秤等。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所以可以进行适当的调课连着下午第四节的活动课进行两节课较好。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这段时间学习了三个重要的物理量:密度、质量、体积,请问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三者的关系呢?

  生:三者的关系可用一表达式来说明:ρ=m/v

  对于同种物质,它的密度不受m和V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表述给予表扬,同时指出他们所述之处的不足,物质的密度受到状态的影响。)

  师:我们还学习了测量质量和体积的仪器:天平和量筒。请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器材使用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生:(描述使用方法,找几位同学补充,使表达更完整。)

  师:课下我有几个问题,请大家帮助我来解决,每个实验小组都选择了一个探究课题,采用各种方法进行了探究,然后向同学们进行陈述报告。

  (二)课题选定和探究方案制定

  教师依据学情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划分,每组大约十二三个人,全班共划分为四个小组,然后采用抽签的形式进行探究课题的选择。然后小组内进行课题的研讨并制定实验方案,老师巡回观察,并适当的进行指导。

  探究课题:

  1、铅球是铅做的吗?

  2、测砖的密度

  3、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4、测量方糖的'密度

  (三)实验探究和汇报

  各组制定完毕探究方案之后,根据方案进行相应的器材选择,完毕之后,按顺序各小组进行

  实验方案的汇报并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

  第一组:铅球是铅做的吗?

  学生甲:我们从器材桌上选择了一个铅球,上面标的是6斤的铅球,为了得到精确的数据,

  我们在课下用台秤测量了一下,其质量为2.9kg。

  学生乙:(板书)m=2.9kg。

  学生甲:在测量铅球的体积时,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没有合适的量筒,于是我们使用了水槽,把铅球放入水槽中,用烧杯向水槽中注水,直到水没过铅球,用粘贴纸在此处作一标记。

  学生乙:在学生甲的描述下进行操作。

  学生甲:将铅球取出,水面下降,然后用量筒向水槽中注水,直至再次达到标记,记下注入的水的体积,即铅球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V水=V铅球=0.38L

  学生甲:根据可计算出铅球的密度,密度表中ρ铅=11.3g/cm3。

  学生乙:(板书)ρ球<ρ铅

  学生甲:通过测量和计算,我们澄清了一个事实,铅球的基本成分是铁,而不是铅做的!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实验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丙:有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测量铅球的体积,利用墙角、直尺和三角板直接测出铅球的直径d,根据球体的积公式进行计算。

  学生丁:为测量球的体积,我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自制量筒,利用直径足够大的透明塑料瓶,去掉顶端较细的部分,在瓶的外壁贴一张纸条,用标准量筒量好100cm3的水,倒入瓶内,在纸条上画出液面的位置,再用量筒倒入400cm3的水,作标记500cm3,将二者之间进行平分,用自制量筒测出铅球的体积。

  师:大家太棒了!每个同学的想法都非常有创意,让老师受益匪浅,尤其是自制量筒。下面,哪组同学再为大家作一次汇报?

  第二组:测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探究的课题是:测砖的密度。用天平直接测量砖的质量m。

  学生乙:(板书)m=60.5g。

  学生甲:用量筒测量砖的体积时,我们发现砖放入水中时,砖具有吸水性,这样测出来的砖的体积偏大。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

  V水,让砖头吸饱水之后,再放入量筒中,测出体积V,由此计算砖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演算)V水=20cm3 V=60cm3

  V砖=V-V水=60cm3-20cm3=40cm3

  学生甲:也许我们的办法不是最好的,让大家提出更巧妙的办法。

  (学生进行一番激烈的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对改进的方法进行表述)

  学生丙:砖吸水后会膨胀,同样体积会变大,为了克服砖的吸水性,我们采取在砖的表面涂层油漆或包一层保鲜膜的方法。

  学生丁:我在想,我们为什么不测量整块砖的密度呢?这样,我们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砖的长、宽、高。计算出整块砖的体积。

  第三组:测量方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测量方糖的密度。首先用天平测出几块方糖的质量m,然后除以方糖的个数n,求出一块方糖的质量。

  (板书)

  学生甲:在测量体积时,我们想到一些方法来克服糖溶于水的问题,如包上保鲜膜等。后来我想起妈妈在沏糖水时,糖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溶解了,于是我们就想到用不再溶解糖的糖水来测方糖的体积,实验中由于一块方糖体积较小,测量时误差较大,所以我们测量出几块方糖体积,再除以方糖的个数,求出一块方糖的体积。

  学生乙:(进行操作,板书)V糖水=20mlV=25ml

  学生丙: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来测方糖的体积,糖溶于水,但是糖不溶于油啊,如果我们用油来测体积,就避免了糖溶于水这一问题。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尤其是用油测方糖的体积,更让我们有新的思路。

  第四组: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课桌的体积有多大。我们利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这一点,采用测样本的方法,取和课桌一样的木料来测密度。我们先用台秤测一张课桌的质量m1,用天平测小木块的质量m2

  学生乙:(板书)m1=15kgm2=28g

  学生甲: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将木块放入量筒中,它在水面上漂浮,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读出体积V2,计算木料的体积V样本。

  学生乙:(操作并计算)V1=40cm3V2=80cm3

  V样本=V2-V1=40cm3

  学生丙:在测木块体积时,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不易操作,我有一个更便于操作的方法:

  1.用细线将一石块系在木块下。

  2.将量筒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

  3.将石块先浸没在水中,读量筒中的示数V2.

  4.将石块和木块一起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的示数V3.

  5.木块的体积V=V3-V2。

  (四)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

  今天我很受感动,从同学们的身上我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不断探索勇于克服困难的态度,同时,大家也教会了我很多新的方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当然大家在实验操作中可能有些地方不够规范,例如:胶头滴管的使用。我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断努力,会做得更好。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

  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通过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②认识目标:

  1.掌握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方法;知道密度的测量原理及方法,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2.了解测密度过程中减小实验误差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及实验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时间】

  (1学时)

  【教学手段】

  分组实验讨论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

  例题:市中学生运动会的金牌质量为克,体积为5厘米3,它是真金的吗?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二)自学与互帮

  1.自学内容一:量筒(量杯)的使用

  自学方法:阅读P12-13信息快递:

  (1)量筒是测量的工具,其测量单位是。符号是。

  体积的国际单位是符号是

  (2)量筒的使用:

  ①观察量筒的最大测量值为mL,分度值为mL。

  ②使用量筒时,应将其放在上。

  ③读数时,应使视线与液体相平。

  ④如图6-8(b)所示,量筒中水的体积V1= mL,水和物体总体积V2= mL,测得物体的体积V物为mL。

  2.自学内容二:测量水的密度

  自学方法:

  (1)需要的实验器材

  (2)实验原理:

  (3)实验步骤:

  ①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1

  ②向量筒内倒入一定的液体,其体积为:V

  ③测量剩余液体与烧杯的的总质量的液体质量m2

  ④则水的密度(表达式):

  ⑤思考:步骤①③能颠倒吗?为什么?

  2.自学内容二:阅读P12活动鉴别金属螺母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自学方法:

  (1)需要的实验器材:金属螺母、水、烧杯、细线、xx、xx

  (2)实验原理:xxxx

  (3)实验步骤:(思考:先测质量还是体积?为什么?)

  A.xx;

  B.xx;

  C.xx。

  (4)实验表格:金属螺母的质量m/g水的体积V1/mL放入金属螺母后,水和金属螺母的总体积V2/mL金属螺母的体积V/cm3金属螺母的密度/(gcm-3)

  (5)表达式:

  与密度表对比,这种金属螺母可能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四)课堂巩固:

  1.用了多年的铅球,其表面磨损了一些,未发生变化的是铅球的()

  A.质量B.体积C.密度D.表面积

  2.在做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密度的实验时,某同学测量石块的质量如图甲,测量石块的体积如图乙,请你代他完成数据记录并计算出密度.石块的质量为g,石块的体积为cm3,石块的密度为

  kg/下面是某同学测量不规则小石块密度的实验过程:

  A.用细线将石块拴好轻轻放人量筒内水中,测出水和石块的总体积v。:

  B.计算石块的密度:

  C.在量筒中倒入适当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

  D.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m;

  (1)请你按正确的操作过程帮他重新排列实验序号。

  (2)小石块的体积:v=;

  (3)小石块的'密度:=。☆4.给你一架天平,一杯盐水,一只刻度不清的量筒,另给适量的水。则测量盐水的密度的实验步骤为:

  (1)称盐水的质量:

  ①称出的质量,记为ml;

  ②称出的质量,记为m2;

  ③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

  (2)测量盐水的体积:

  ①在倒入量筒内的质量为m的盐水液面处做一个记号,记为V盐,然后将盐水倒回盐水杯中;

  ②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使的体积与质量为m的盐水的体积;

  ③称出倒人量筒内的水的质量为m3;

  ④水的体积V水=

  (3)则盐水的密度盐水=。

  (五)适度作业量:(必学教程:P9-10)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学习以同种物质 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难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中考撷要

  密度是中考试题中重要的考试内容,考查的重点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及计算,并能用密度知 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最近几年中考中,有关探究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题也经常出现。

  教学工具

  天平、各种金属块、酒精等常见物体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启动课堂

  一、课前感悟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______________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公式写出来就是________,其中符号表示密度的是________,表示质量的是________,表示体积的是________。

  二、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发现物质还有其它的特性,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讨论:前面我们学过物体的质量用来鉴别物质行吗?

  密度的单位是:

  自学导航

  一、实验探究:物体体积与质量的关系

  1、学生实验:调节好天平,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看看它们的质量相同是否相同?

  结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同。

  2、出示:100g水和100g酒精体积,看看它们的体积是否相同?

  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体积相等。

  3、提问:以上两个实验用不同的物质进行比较,根据实验结果,受到了什么启示?关于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来进行研究?

  让学生讨论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什么关系?

  4、验证同学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请同学们(类比研究同一金属导体两端和电流关系实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实验来验证推测的正确性。

  5、根据实验方案不同实验小组分别用体积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或铁块、松木块)作实验。学生还可以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

  由此可以得到结论:

  (1)同种物质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体积也会减少。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定。

  (2)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二、建立概念

  从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三、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ρ=m/v的物理意义。

  知识梳理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

  2.密度公式:ρ=m/v

  3.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密度物理意义: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技能迁移

  1、一个烧杯质量是50g,装了体积为100mL的液体,总质量为130g,求该液体的密度。

  2、一个空瓶质量是200 g,如果装满水总质量是700 g,今先向瓶内装一些金属颗粒,使瓶和金属颗粒总质量为1 kg ,然后再向瓶内装满水,则三者质量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描述物质的一些特性。

  2、能通过实验探究努力建构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数据分析及处理能力。

  3、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简单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经历科学探究活动收集数据,引导学生用比值法和图象法去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正比关系。并学习用比值来定义新的物理量。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和比较,认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并由此建构密度概念,理解用密度来鉴别物质种类的可行性。

  3、通过查表和练习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并尝试进行简单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刻度尺、天平的使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精神,感悟物理与生活的和谐关系。

  3、关注日常生活,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乐于探索自然的奥妙。

  【教学重点】

  重点是探究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

  难点是建构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教学准备】

  教学演示准备:多个装有酱油、醋、酒、自来水、盐、糖的杯子。同体积的铜块、铝块多媒体课件

  学生活动准备:天平、砝码、刻度尺、体积成倍变化的三个物块(木块、铁块、橡皮块)多组。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活动探究法;

  2、引导归纳,自主建构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主题:

  师:我们可以从颜色,气味等特性来直接辨别物质,有时却很难,有没有其它特性能够让我们更加有效的鉴别物质呢?

  新闻图片放送:

  假“金元宝”骗取数十万(多媒体展示) 逐次出示实物或图片:

  1、酱油、醋、酒、自来水、盐、糖。

  2、同体积的铜块、铝块

  3、同体积的铜块、金块(多媒体展示)

  4、体积悬殊的铜块、金块(多媒体展示) 师提问与引导:

  1、你怎么辨别它们呢?

  2、让我们先来探究一下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吧! 提出问题,作出猜想

  师取大小悬殊的两个砝码,请学生比较他们的质量大小。 师提问:你是怎么判断的呢?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可能有什么关系呢?如何探究?

  学生通过看,尝,闻,掂,甚至咬等多种活动来辨别物质的种类。 (说明:来自身边的这些物体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非常乐于参加这样的活动,所以很快就将学生推到最佳的学习心理准备状态。)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师鼓励和引导:数学中我们是如何分析两个变量是否成正比关系的呢?

  生猜想:同种物质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可能成正比关系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师巡回指导,及时提醒生交流思想,商讨做法,拿出方案 实验探究,收集数据,分析交流 (注:全班分三大组,三人为一小组,甲组用大、中、小三个木块进行探究,乙组用大、中、小三个铁块,丙组用大、中、小三个橡皮块)

  论证猜想得出结论 展示、分析、评价。 发现问题建构概念

  交流成果,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木块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是成正比关系的,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约)

  2、铁块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是成正比关系的,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约)

  3、橡皮块的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是成正比关系的,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约)

  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自习,帮助学生交流,协助学生建构。 (注:作布白处理,给学生留足思考和自主建构的时间)

  3、建构密度概念:

  (1)同种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总是一个相同的量,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相同,所以我们可用这个比值来鉴别物质的种类,可见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2)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我们把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密度.即密度=质量/体积。(ρ=m/V)

  (3)密度的单位是由哪两个物理量的单位组合在一起的,每个物理量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什么?应该怎样表示密度的单位。

  (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相同,所以我们可用密度来鉴别物质的种类。

  应用演练固化新知 投影4道应用练习:

  1.通过查课本密度表可知:金的密度为______,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 。

  2.相同体积的金块和铜块,_____的质量较大,这是因为______ 。

  3.10m3 的大理石它的质量是多大?与多少m3 的水的质量相等?

  4.小民的妈妈买了一条金项链,小民很想知道这条项链是不是纯金制成的?如果小民测得这条项链的质量是10g,体积是,则这条项链的密度是多少g/cm3,合多少kg/m3?它是不是纯金制成的呢?

  结束语 提问与交流: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你学到了什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感到什么地方还有遗憾吗?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值, 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公式:

  单位:国际单位制:千克/米3 密度

  的一种特性。

  理解:

  密度知识的应用

  1、求质量

  2、求体积

  3、鉴别物质

  常用:克/厘米3

  换算:克/厘米3=1×103千克/米3 1.同种物质密度是一定值,反映了物质本身2.反映了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密度可用 计算,但ρ与m、V无关。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掌握密度的概念。

  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学重点:

  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学准备:

  天平砝码,木块2个,石块2个,量筒,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二、新课讲解: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

  (2)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义。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9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和单位.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教学重点

  密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密度概念的建立.

  教具

  教师用:相同的烧杯两只、分别盛同体积的水和酒精.体积相同的铁块、铝块、质量相同的木块和橡皮泥、直径相同的铜丝、铝丝和铁丝各一根、托盘天平.

  学生用:托盘天平.体积为10厘米3的长方体(铁块、铅块、木块各一块).体积为5厘米3的长方体木块,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质量?质量有哪几个单位?用什么仪器测定物体的质量?

  2.怎样用刻度尺测定长方体的体积?指出两三个常用的体积单位?

  3.单位换算:

  1千克=?克;1米3=?厘米3

  (二)引入新课

  讲台桌上放着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

  提问:1.这里有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

  2.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颜色、气味、软硬,就是物质的不同的特性.根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

  然而,利用物质特有的颜色、气味和软硬等特性,来区别物质,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有些物质,它们的颜色、软硬非常相近,无法直接用人体的感觉器官来发现它们有何不同.要将这些物质分辨出来,就需要知道物质所具有的其它特性.下面我们将研究物质的一种特性,即密度.

  板书:三、密度

  (三)讲授新课

  演示:1.把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放在已调好的'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中,看到它们的质量不相等.且铁块质量较大.

  2.把盛有同体积水和酒精的烧杯,放到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中,质量也不相等.且水的质量较大.

  3.把橡皮泥、木块放到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中,它们的质量相等,但体积不相等.木块体积较大.

  小结:尽管铝块与铁块的颜色和软硬程度差不多,水与酒精颜色相同.但当它们的体积相同时,质量却不同.橡皮泥和木块的质量虽然相同,但体积却不同.可见,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等;而不同物质,质量相等,体积不同.这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下面通过分组实验,进一步研究物质的这种特性.

  学生看书P81前面几行中〈实验〉内容.

  教师说明:

  (1)增加实验内容.测小长方体木块的质量、体积.并计算1厘米3的质量.

  (2)不填写“密度”一栏。

  出示实验数据记录本.(小黑板)

  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入书中P81的表格中.教师巡迴检查、指导.

  学生实验完毕,请一两位同学将实验数据填入小黑板的表内.

  (四)学生讨论

  (1)从前三次实验所得的数据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2)从后两次实验所得的数据中,你又能得到什么结论?

  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得出:(1)不同物质(铁、铝、木块),体积相同、质量不同.当然1厘米3(也称单位体积)的质量就不同.(2)同一种物质(如大、小木块),体积不伺时,质量就不同.但1厘米3的质量却相同.实验使我们更加形象具体地认识了物质的这一特性.物质的这一特性,在物理学里用密度表示.

  板书:1.密度.

  板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这里的单位体积是指1米3,1分米3、1厘米3,都叫单位体积.

  练习;用实验中得到的数据,计算出铁的密度,铝的密度和木材的密度.(每计算出一种物质的密度,要追问它的意义.)将计算结果填入表中.

  提问:已知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怎么计算出密度?(学生回答)

  板书:2.密度公式

  用表示密度,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公式可写成

  板书:3.密度的单位

  问:若质量单位是千克,体积单位是米3,密度单位是什么?质量单位是克,体积单位是厘米3.密度单位又是什么?(学生回答)

  板书:密度单位:千克/米3;克/厘米3.

  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克每立方厘米。

  意思:每立方米多少千克;每立方厘米多少克.

  如:铜=8.9×103千克/米3.

  意思是每立方米铜的质量是8.9×103千克.

  千克/米3和克/厘米3的关系:

  显然: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由此可见:克/厘米3这个单位较大.

  板书:4.密度表.

  第一步:看书P84密度表

  (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再次强调密度是物质的重要特性之一.

  (2)提问:金、钢、铝、蜡的密度值.(会读、会讲意义)

  提问:水银、水的密度值.(会读、会讲意义)

  提问:表中密度最小的气体是哪种?密度值多大,表示什么意思?

  第二步:教师做进一步的说明;

  (1)从密度表可以看出:一般固体密度比液体密度大;而固体、液体的密度比气体密度大约大1000倍左右.

  (2)水的密度经常用,因此要记熟.

  (3)表中密度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密度值(如:气体的密度是0℃,标准大气压下的密度),这是我们认识物质的基本方法之一。

  (五)巩固知识

  练习:一块冰的质量是36克,体积是40厘米3,求冰的密度?体积是20厘米3的冰密度多大?为什么?

  板书:已知:冰=36克,V冰=40厘米3

  求:(1)冰=?(2)V冰=20厘米3时冰=?

  (2)当冰的体积是20厘米3时,冰的质量不再是36克,而是18克,单位体积冰的质量没有变化,即冰的密皮不变,仍为0.9克/厘米3.

  答(1)冰的密度为0.9克/厘米3.(2)20厘米3的冰密度仍为0.9克/厘米3.

  强调:(1)计算时,、V、指同一物质的质量、体积和密度.

  (2)同一物质,尽管体积不同,但密度相同.

  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P83,6,7.

  补充两题:

  1.有一块金属,质量是6750千克,体积是2.5米3,这块金属的密度是多少?查查表,看这是什么金属?

  2.有一满瓶油,油和瓶的总质量是1.46千克,已知瓶的质量是0.5千克,瓶的容积是1.2分米3,求油的密度?

  【评析】

  这个教案很全面,重点也突出,各教学环节安排合理,讲解清楚,达到了教学目的.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了联系实际,实验和讲解有机的结合,注意了启发性,思路比较开阔,是一个比较好的教案.这里需要指出两点:第一,在提问后的讲解中,谈到区别是什么物质除了特有的颜色、气味、软硬外,还需要另一种特性,即密度,最好要举几个典型的例子,否则感到说服力不强.第二,在讲解单位时,谈到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后说“克/厘米3”这个单位较大”.这句话最好不讲,一则并不重要;二则学生不好理解.这句话实际上教师自己设立了一个不必要的难点.

  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密度教案示例之四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10

  班级:初一

  科目:物理

  课题:密度

  教学目标:

  1.了解密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掌握密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密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了解密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3.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掌握实验操作方法。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实验法

  3.讨论法

  教学准备:

  1.投影仪、电脑

  2.实验器材:容器、水、砝码、各种物品

  3.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1.教师提问:“什么是密度?”

  2.让学生讨论并给出答案。

  3.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密度。

  第二步:知识讲解

  1.教师以投影仪的方式讲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提供以下信息:

  密度是指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常用符号为ρ,测量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3)。计算公式为:ρ=m/V,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体积。

  2.通过一些例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例如,让学生比较石头和泡沫的密度,并解释为什么两种物质在水中的表现不同。

  3.在讲解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第三步:实验演示

  1.教师分配实验任务,让学生亲身体验密度的实际应用。

  2.通过将物品放入水中并测量一些物品的密度,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意义和作用。可以使用砝码、容器等实验器材,帮助学生进行实验。

  3.将实验结果放在投影仪上,让全班一起讨论分析。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提出自己的想法,促进思维和创新。

  第四步:课堂讨论

  1.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和回答:

  (1)如何计算一个物体的密度?

  (2)密度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吗?

  (3)什么情况下密度可能会改变?

  (4)密度和密度的单位有什么关系?

  2.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第五步:作业布置

  1.教师布置两道练习题。

  2.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相关材料,进一步理解密度的概念和应用。

  教学评价:

  1.在课堂讨论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

  2.在实验操作中,学生能够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总结。

  3.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并能灵活应用。

  4.通过对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成绩的评测,能够评估学生对密度的掌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11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通过量筒、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活动

  1.实验探究过程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今后学习液体压强、浮力以及高中气态方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密度”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概念。初二学生由于对此概念弄不清楚,影响了以后有关内容的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概念,教材设计了对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密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1)创设情景

  课堂上,让学生观察两个(一个是铝制的,一个是不锈钢制的)大小、形状一样的勺子。或者观察两杯体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质量。很多学生会像小聪一样,提出猜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可能质量不同。并进一步思考,这里包含有什么道理呢?

  (2)制定计划,进行探究

  收集日常生活中体积不相同的不同物质比较容易,所以小聪制定了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小物品,进行探究。

  在制定计划时,需要教师引导。首先让学生思考:铁块和木头谁重?怎么比较铁块和木头谁重?由此引导学生得到用天平、刻度尺和量筒测量这些小物品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1cm3物体的质量的设计方案。

  然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探究。对于小物体的体积,学会使用量筒是学生继续探究的前提。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17页,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数据量少,总结不出规律。必需汇总各小组数据,填入课本118页表中,才能显示出规律性的结论:1立方厘米质量相同的物体都是由相同的材料组成的。

  对这个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1cm3物体的质量”有什么意义?应使学生悟出“1cm3物体的质量”可以区别不同的物质,并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一个描述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由此给出密度的概念。

  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推知密度的公式ρ=m/V。

  对于教学的实施过程,需要有以下几点说明。

  (1)密度的公式:

  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明确同种物质密度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2.7×103 kg/m3,它的意义是1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 kg。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m/V的值即ρ并没有发生变化.

  (2)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密度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则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例如一块铁,它的温度升高了,体积会膨胀,但是质量没变,这样根据ρ=m/V,公式中分子不变,分母变大,分数值应当变小,所以密度会变小.

  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密度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密度,在密度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及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要发生变化的.前面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

  (3)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千克和体积单位立方米组成,属复合单位。这是教学的难点,有必要特殊强调一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对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学生要了解,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另外教师可再补充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密度值,宇宙中某些恒星的密度等,同时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发现氩气从而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不断探索。

  2.密度的应用

  在生活和生产中密度的应用很广,我们可以根据密度的大小鉴别物质,通过测定密度,发现新材料,估测矿山、油田的储量等。教师可以结合课本120页的图6-2-4讲解。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知道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单位;

  2、会用密度公式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

  3、学习根据器材设计实验及采用类比方法进行物理知识归纳的方法。

  教具:

  天平、不同体积的石块、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铁块、相同体积的两铜块、体积不同的两木块。有关密度知识的文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铁比木头重,木头比棉花重,事实上是这样吗?任何理论上的说法都必须经过实验的验证才能成为真理,这里我们一起来通过实验研究这些说法的可信度,但老师今天上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在所拿来的器材中只有天平,没有砝码,这里有两块体积相等的木块和铁块,怎样使用老师所提供的器材,比较它们的质量大小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方案。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组织评估,并依据学生提供的方案比较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铁块,体积大的木块和体积小的铁块的质量大小,得出结论:铁比木头重的说法不一定是正确的。)

  二、情境分析,提出猜想

  师:哪么,在什么情况下方可肯定铁比木头重呢?

  (学生讨论得出猜想之一: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师:哪么,我们可以进一步猜想,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质量是否相同呢?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是否相同呢?

  (学生进一步讨论得出猜想之二: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猜想之三: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相同。)

  师:老师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三个猜想,

  三、设计方案,实验验证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由教师组织进行方案评估,然后由学生采用最合理的方案

  进行实验,实验过程教师注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四、查阅资料,得出结论

  (教师了解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1、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2、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

  3、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相同。

  然后肯定,这些结论是正确的,实际上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前人忆经为我们总结出来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找到这种特性叫什么,是怎样定义的。)

  师:这种特性叫什么?是怎样定义的?

  生:这种特性叫密度,定义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五、类比分析,学习密度的公式及单位

  师: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速度学习中,对速度的定义与今天所学密度定义是否有相似之处,如果有相似的地方,请同学们比较两个定义,尝试写出计算密度的公式,并根据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

  (学生相互讨论,然后得出密度的'公式及单位。教师了解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讲解密度单位的换算:1Kgm-3=10-3g/cm-3)

  六、例题解答,巩固密度公式及单位应用

  例题:一铁块的质量是1.97t,体积是0.25m3。铁块的密度是多大?

  (学生讨论并解答,教师提问并采用投影或多媒体展示解答过程。)

  七、巩固归纳

  师: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类比等方法,获得了哪些知识,然后归纳出来。

  生、第一、我们知道了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同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叫密度,因此,密度的定义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第二、我们通过类比知道了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公式是:密度=质量/体积,单位是:Kgm-3,常用单位还有g/cm-3,两者的换算关系是:1Kgm-3=10-3gcm-3;第三,我们掌握了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密度的方法,首先统一单位,然后应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师:今天我们又一次经历了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这次探究我们不仅获得了有关密度的基本知识,不进一步理解了如何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知道了一种物理学研究方法——类比法,希望同学们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应用。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13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应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实验应当测量的物理量以及选择的仪器,并进而明确实验的原理。本节实验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实验设计能力上,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实验所选择的仪器以及实验要测定的对象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设计实验表格,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个测定性实验,通过这一实验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仪器进行实验设计、进行表格设计、以及动手操作。本节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较多,通过本节课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用2课时。

  二、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会使用天平和量筒;具有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比较习惯老师给什么记什么。缺乏主动性和探究精神,活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较差。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悉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

  2.会用天平天平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通过对物质密度的测定,学生对间接测量有感性的认识。

  4.学生知道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明白实验步骤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所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学生乐于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现象中的规律。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密度的概念、测量和应用;比值定义法的实验方法。

  2.教学难点:

  学生亲自动手、合作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密度的概念。

  五、学习情境设计:

  故事情境引入,问题情境引导思考进入探究、合作学习之中。

  六、教学媒体资源的设计:

  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采用PPT课件;多组实物的天平、量筒、木、铁;实验表格。

  七、教学策略与活动设计:

  采用讲授法、实验法、协作式、问题解决式多种策略组合的教学模式

  八、教学过程:

  1.密度概念的引入

  公元前245年,为了庆祝盛大的月亮节,赫农王给金匠一块金子让他做一顶纯金的皇冠。做好的皇冠尽管与先前的金子一样重,但国王还是怀疑金匠掺假了。他命令阿基米德鉴定皇冠是不是纯金的,但是不允许破坏皇冠。

  这看起来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在公共浴室内,阿基米德注意到他的胳膊浮出水面。他的大脑中闪现出模糊不清的想法。他把胳膊完全放进水中,全身放松,这时胳膊又浮出水面。他从浴盆中站起来,浴盆四周的水位下降;再坐下去时,浴盆中的水位又上升了。他躺在浴盆中,水位变得更高了,而他也感觉到自己变轻了。他站起来后,水位下降,他则感觉到自己变重了。一定是水对身体产生向上的浮力才使他感到自己变轻了。他把差不多同样大小的石块和木块同时放入浴盆,浸入到水中。石块下沉到水里,但是他感觉到木块变轻了。他必须要向下按着木块才能把它浸到水里。这表明浮力与物体的排水量(物体体积)有关,而不是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在水中感觉有多重一定与水的密度(水单位体积的质量)有关。阿基米德在此找到了解决国王问题的方法,问题的关键在于密度。如果皇冠里面含有其他金属,它的密度会不相同,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这个皇冠的体积是不同的。把皇冠和同样重量的金子放进水里,结果发现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子的大,这表明皇冠是掺假的。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些实验:

  a.将涂有同种颜色、同体积的两物体放在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失去平衡。

  b.取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倒入质量相等的两个空烧杯中,然后分别放到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也失去平衡。

  两物体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水和酒精的体积相同,但质量不同。

  这说明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

  现在我们只知道了涂有同种颜色的两个物体不是同种物质,还不知道它们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对于同一种物质来说,它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实验来研究:

  我们取大小不同的外形规则的小木块和小铁块,然后用天平称出铁块或木块的质量,用刻度尺测出其体积,并计算第一个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入绘制的表格中:我们对上面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我们取大小不同的外形规则的的两个铁块,然后分别用天平称出两个铁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其体积,并计算出大小两个铁块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入绘制的表格中:我们对上面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分析与与论证: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单位体积的木块、铁块的质量的'关系?对实验表格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

  单位何体积木块的质量是相同的。

  单位体积铁块的质量是相同的。

  单位体积木块和铁块的质量是不同的。

  2.密度的概念

  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在物理学中为了表示物质的上述特性,将某种物质单位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3、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密度=质量/体积

  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密度公式、单位及密度表,熟悉常见的物质的密度。

  单位转换:训练

  (1)7.9×103㎏/m3= g/cm3

  (2)2.7 g/cm3 = ㎏/m3

  判断:

  1、大铝块的质量为4㎏,小铝块的质量为1㎏,则大铝块的密度大于小铝块的密度。()

  2、一杯酒精用去一半后,剩下的酒精密度为原来的一半。()

  想一想:一个铁球的质量是15.8克,体积是2立方厘米。则铁球的密度是多少?

  练一练:酒精和煤油的密度都是0.8*103 ㎏/m3 ,那么能装下1千克水的瓶子,一定能装下1千克的(?)

  A酒精B煤油C酱油D豆油

  课堂巩固

  1.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

  2.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物理量,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同种物质,在一定的状态下密度是定值,它不随质量的大小或体积大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密度的计算公式是,密度的单位有:或

  3.一杯盐水,现在用掉半杯,那么剩下的半杯盐水()

  A.其密度减半,质量减半B.其质量减半,密度不变

  C.其体积减半,密度也减半D.其质量、体积、密度均减半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对于给定的一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和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C.质量相同的不同物体,它的体积与密度成正比D.体积一定的不同物体,它的质量与密度成正比

  5.制作飞机应尽可能的选用密度的材料,制造电风扇底座应尽可能选用密度的材料。

  6.有一块金属,质量为237g,体积是30 cm3,这块金属的密度是kg/m3,这种金属是。若将这块金属切成两半,则其中一半的密度是kg/m3。

  7.单位换算:

  (1)30ml= cm3= m3

  (2)5.5g/ cm3= kg/ m3

  (3)7.9×103kg/ m3= g/ cm3

  4、密度知识的应用:

  指导学生书上密度知识的应用,熟悉密度的变形公式,启发学生从密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出发,寻找密度知识的应用途径。

  课堂巩固:

  1.查表分析: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铜块的体积铝块的体积,因为铜块的密度铝块的密度。体积相同的水和煤油,煤油的质量水的质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物质密度(kg/m3)煤油0.8×103;水1.0×103;铝2.7×103;铜8.9×103

  2.甲、乙两个实心球,体积之比是2:3,质量之比是5:2,则甲、乙两球的密度之比是()

  A.5:3 B.3:5 C.15:4 D.4:15 3.通常说的铁比棉花重,它的实质是指()

  A.铁的体积比棉花的体积小B.铁的密度比棉花的密度大

  C.铁受到的重力比棉花受到的重力大D.以上说法都有道理

  4.一瓶子最多可以装0.2kg的水,那么用它最多可以装酒精()

  A.200g B.125g C.160g D.250g

  5.体积和质量都相同的铝球、铁球和铜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铝球可能是实心的,而铁球和铜球一定是空心的

  B.铝球一定是空心的,而铁球和铜球也是空心的

  C.铜球是实心的,铁球和铝球也是实心的

  D.铜球是空心的,而铝球和铁球是实心的

  6.质量和体积都相等的空心球,分别是铜、铁、铝制成,那么其空心体积最大的是()

  A.铜球最大B.铝球最大C.铁球最大D.无法判断

  7.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密度是物体的疏密程度

  B.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跟体积有关

  C.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它的大小跟质量、体积无关

  D.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时,质量不变,密度也不会变

  作业:

  1.一只空杯内放入一些砂糖,冲入开水,砂糖慢慢溶化了。对此,甲同学说,杯中糖的质量在变小,直至质量为零;乙同学说,固体的糖质量少了,但总的糖的质量是不会变的。你说哪一个同学说得对?你可用什么方法明?

  2.有一天,小明看到煤气公司价格牌上,冬季55元/瓶,夏季51元/瓶,他寻思着,为什么夏季价格低?他查找了煤气资料,煤气冬季密度0.88×103kg/m3,夏季密度0.8×103kg/m3,煤气瓶容积0.015m3。通过计算发现夏季价格比冬季价格____(填“高”或“低”),若夏季价格与冬季价格一样,夏季应标价为____元/kg。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密度》物理教学反思10-10

关于初中物理密度教学设计(精选10篇)10-19

《密度》教学设计05-25

测量物质密度教学设计03-13

密度压强及浮力的复习教学设计06-29

高一物理第六章电压电阻教学设计07-14

物理教学设计08-10

物理教学设计11-05

物理教学设计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