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关推荐
西亚教学设计(通用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亚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亚教学设计 1
【教学重点】
1.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自然环境的特征
【教学难点】
1.教材中指出的重要地名及其位置的记忆
2.西亚北非热带沙漠广布的原因
【教学用具】
西亚北非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课件)阿拉伯民族服饰图、石油产区景观图、撒哈拉沙漠景观图
(提问)这三幅图表现了世界上哪个地区的地理景观?
西亚和北非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块神秘的土地。
(讲授研讨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开篇,讲解教材将西亚、北非合为一个地区的原因。
(提问)根据同学们的日常获得的知识和刚才提供的图片,能不能说说有哪些国家属于西亚和北非?
(课件展示)西亚北非政区图
引导学生先在地图中确认西亚北非的范围,然后依次找出主要国家并进行填图练习。
(教师演示课件)
引导学生观察西亚北非政区图
(提问)
1、西亚北非从纬度位置看,大体在多少纬度之间?属于什么纬度地区?哪一条重要纬线穿过本区?从他的纬度位置来看,它应该以何种温度带的气候类型为主?
2、西亚和北非周围面临哪些海洋?其中海有几个?大洋有几个?里海是不是海?
3、本区有哪些主要的海峡?
4、西亚、北非分别属于哪个大洲?除了这两大洲之外,周围还紧邻哪个大洲?
(引导学生在图中依次找出并进行填图练习,注意大洲之间的界限)
(总结)西亚北非的位置极其特殊,有人将其概括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启发式提问)西亚北非一直是一个不稳定的地区,从古至今发生了多次战争,这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地理位置重要,使得很多强国都想控制这个地区,以便从中获利。那么,它的重要性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课件展示)丝绸之路、苏伊士航海线路图、土耳其海峡图
(学生讨论)注意在讨论过程中思考下列问题:
1.印度洋通往大西洋的航线最便捷的路线;
2.俄罗斯及中亚各国想通过黑海进入地中海必须经过哪个海峡?)
(讲解)陆路——有铁路、公路通三大洲。
航空——由我国飞往东非、北非、西欧,都经过新疆、西亚。
海运——苏伊士运河:印度洋——大西洋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
(总结)西亚自古就是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而今更成为海、陆、空运输的要道及中转站。(要求学生用笔勾画出来)
(承转)西亚北非不但地理位置特殊,而且在其它方面也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该地区的地形。
(课件展示)西亚北非地形图
(提问)1、西亚北非主要以什么地形为主?
2、平原主要分布在哪里?
教师简要介绍两河流域及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
(课件展示)西亚和北非地区的.古代文明
(讲解)在西亚和北非地区,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它是目前世界陆地表面的最低点。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的死海。
(课件展示)死海
简要讲解死海名称的来历及特点。
(课件展示)世界气温途、世界降水量图、世界气候类型图、阿斯旺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
(提问)西亚北非地区最主要的气候类型是什么?这种气候有什么特点?
(讲解)由于该地区炎热干燥,大部分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在北非的阿齐济耶曾出现过57.8°C的世界最高温记录,而且本地区降水稀少,有的地区甚至几年不下雨。很多国家地面没有河流,成为“无流国”
(引导学生在地形图中找出没有河流的无流国)
(提问)造成这种气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注意引导学生从纬度、海陆因素、地形、洋流的影响等方面考虑)
(教师简要总结)
(进一步观察气候类型图)在本地区是否只存在热带沙漠气候?
(课件展示)地中海式气候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
(提问)该种气候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气候类型?
(利用图表进行分析,简要讲解这种气候的成因)
(承转)通过前面几个区域的学习,我们能够发现,气候会对当地的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高温少雨的气候使得本地区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大家从图上能看出有什么独特之处吗?——北非西亚地区在气候的影响下,沙漠广布,尤其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
(课件展示)撒哈拉沙漠景观
(学生活动)沿北回归线量算撒哈拉沙漠从大西洋岸到红海边的距离(约5200km)
(讲解)刚才计算撒哈拉东西距离,表明横跨整个北非;现在再看一看南北纵贯情况,北起地中海,南抵苏丹草原。总共面积777万平方千米,占非洲总面积的1/3,比澳大利亚大陆还要大,堪称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
(承转)“撒哈拉”原意是“一块广阔的不毛之地”。尽管“地上光秃秃,沙子砾石满地铺”,但是,地下却与地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状况,撒哈拉沙漠的地下水、石油能源、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地下水出露地表的地方还分布有小块绿洲。
(提问)撒哈拉沙漠正在扩大蔓延,人们已经意识到沙漠化的危害。这么大的土地应当如何利用,如何改造?
(学生讨论)
(总结)人类是可以用植树种草的生物措施来预防。
(新课结束,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西亚和北非重要的地理位置、气候及其影响下的自然环境。通过学习,我们应该发现,自然环境的各要素如气候、水文、地形、生物彼此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地理环境。而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只有生产方式合理,人类与地理环境才能协调发展。
(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十二章 西亚和北非
第一节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范围和国家
2、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交通要道
苏伊士运河 土耳其海峡
3、高原为主的地形
4、炎热干燥的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沿岸
5、撒哈拉沙漠——世界最大
教案点评
教案最明显的特点是注重对知识目标中重点、难点知识的落实与突破。教学设计上采用充分运用多媒体演示,注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演示,让学生根据观察,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参与意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西亚教学设计 2
一、教材分析
由于初中和高中的地理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承接关系,在高考中也将考查有关世界地理的相关内容。
1.从考核内容看,主要考查世界主要地区、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特征、资源状况、交通运输线、城市化特征等知识。
2.从考核形式看,多以区域图为背景,考查重要国家及地区的地理特征。题型选择题、综合题都有,但以综合题为主。结合热点问题如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等考查发生地区的自然、人文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3.从考查能力上看,从多角度、较为全面地考查区域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区域定位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归纳描述地理事物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记住中亚和西亚的主要国家、首都、地形图、河流、湖泊等自然环境特征。
2.能够根据中亚和西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其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3.能够在地图上找出西亚主要产油国的位置和石油输出路线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亚的工农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难点:西亚石油资源的分布及其储量、产量、出口路线。
四、学情分析区域地理的综合复习,一般包括8个方面: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农业和工业。通过对8要素的分析,弄清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自然地理要素对人文地理要素所产生的影响等,从而使学生对区域的整体性有完整的了解。所以区域定位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记忆一些重要的经线,纬线穿过的地理事物,一些典型地理事物的轮廓,一些关键性的符号和注记等能帮助学生区域定位的信息。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跨区域比较,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地理学区域差异的认识,有助于开阔思路,提高能力。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问题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
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问题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首先提问:中亚的位置、范围?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中亚
1、中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1)沟通亚欧之间交通的必经之路:
中亚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即成为各民族迁徙、征战和融合之地,也是沟通亚欧之间交通的必经之路。
(2)古代的“丝绸之路”:
东起我国长安(今西安),经中亚,西抵欧洲黑海、地中海沿岸。
(3)“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经过的地区:
现在中国新疆境内的铁路——北疆线在阿拉山口与哈萨克斯坦的铁路接通,在中国太平洋沿岸的连云港,经中亚,与欧洲大西洋沿岸的鹿特丹之间架起了“第二条亚欧大陆桥”。
2、中亚的地形特征?
(1)特征:
中亚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
(2)分布:
①东南部:是帕米尔高原,地势高峻.海拔5000米左右,以高山气候为主,多山地冰川和高山湖泊、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②东部:天山山脉山体高大,绵延到我国新疆境内;
④北部:为丘陵(哈萨克丘陵);
3、中亚的气候特征?
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1)特征:中亚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
(2)分布
大部分地区为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气候。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西南部的卡拉库姆沙漠为世界著名的大沙漠之一。
4、中亚主要河流湖泊?
(1)水系水文特征:
中亚河流多为内流河,湖泊多为内流湖(成水湖),大部分地区为内流区或无流区,地表径流少,河水流量小。
(2)著名的河流:
有①额尔齐斯河(外流河)、②锡尔河、③阿姆河、④伊犁河等。
(3)著名的湖泊:
主要的湖泊有①里海、②成海、③巴尔喀什湖。其中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流湖。
5、中亚的农业特征?
有分布面积广大的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①中部和南部的畜牧业以细毛羊和羔皮羊为主
本区降水稀少,温带荒漠、草原面积广大,中部和南部牧场辽阔。牲畜以细毛羊和羔皮羊为主。
②北部和西部平原的耕作业以小麦为主
耕地面积广大,为发展种植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由于气候干旱,农业主要分布在降水比较多的北哈萨克和灌溉条件比较好的中部和南部地区。北哈萨克地势较高,且受北冰洋和大西洋影响,降水相对较多,是中亚耕作条件最好的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大麦、黑燕麦、养麦等谷物和马铃薯,其中以小麦为主。
③中部和南部的沿河湖灌溉农业以棉花最著名
中部和南部的河流、湖泊较多,在河流流经的地区和湖泊周围发展了灌溉农业。灌溉区的农作物主要有棉花、小麦、水稻、玉米、甜菜等。本区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产棉基地,乌兹别克斯坦因盛产棉花被称为“白金之国”。
(2)灌溉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由于长期灌溉,导致一些地厂地下水位上升,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严重。过量引用河流水,使湖泊面积缩小,湖水盐度升高,鱼类绝迹,湖泊调节气候的功能基本丧失。这些环境问题制约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如下:
湖泊 类型 影响因素 危害 治理措施
咸海 内流 湖 气候干旱。
蒸发旺盛;农业灌溉导致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水量日渐减少,使得流入咸海的水量逐渐减少,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下降,沿岸地区降水减少;湖水盐度升高,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合理分配灌溉用水;适当减少棉花科植;加强湖洁沿岸植被恢复
6、中亚主要矿产资源及其工业部门?
(1)工业特点:
煤、铁、石油、天然”和有色金属的探明储量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本区采矿、冶金、军事工业相当发达,棉毛纺织工业、地毯编织和畜产品加工业也比较发达。但是木材缺乏,许多机械制品、轻工业产品需要进口。
(2)石油、天然气的分布与生产
中亚是世界上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蕴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里海东岸及湖底,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三国。截至2005年底,哈萨克斯坦原油产量为136万桶/日,天然气产量为235亿立方米。土库曼斯坦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为6亿桶和2.9万亿立方米;产量为192万桶/日和588亿立方米。乌兹别克斯坦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为6亿桶和1.85万亿立方米。
7、中亚的主要城市?
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首都、中亚最大城市。
阿斯塔纳——哈萨克斯坦首都、重要铁路枢纽。
(二)西亚
1、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1)五海三洲之地:
西亚地处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正好位于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内陆湖)之间,所以,又称为“五海之地”。
(2)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就经过这里。
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由我国西安,沿河西走廊出新疆,经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到达地中海东岸或小亚细亚半岛,再通到欧洲去的路线。
(3)现在交通枢纽。
西亚除有铁路、公路以及国际航空线联结亚洲其他地区、欧洲和非洲。
(4)控制着海上交通要冲。
其中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土耳其海峡(达达尼尔海、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苏伊士运河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战略要地,使其成为西方国家长期争夺的对象。
(5)战争不断的“中东”地区:
通常把西亚和北非的埃及,统称为“中东”。所谓“近东”、“中东”、“远东”,是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根据距离欧洲的远近对亚洲各地区的称呼。它们之间,特别是中东和近东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
2、西亚的地形特征?
地形:高原为主、平原狭小、世界最低
西亚的地形大部分是高原,如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等。平原面积狭小,主要分布在伊拉克境内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称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此外,地中海沿岸地带也有狭窄平原。
3、西亚的气候特征?干热
气候分布: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西亚热带沙漠气候面积广大,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半岛,几乎全年都是夏天,炎热干燥。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在冬季吹西风时,降水较多,夏季炎热少雨,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伊朗高原海拔较高,距海较远,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西亚气候干热的主要原因分析:
(1)读“西亚和北非位置图”,确定其纬度位置:本区处于12N~42N,北回归线穿过其南部,绝大部分处干30N以南的低纬地区,这是造成本区气温高的主要原因。
(2)读“西亚地形图”,确定其地形结构:阿拉伯半岛,地表起伏小,海岸线平直,加强了气候的干旱性。红海虽处于北非和阿拉伯半岛之间,但其面积小,海洋水汽影响少;伊朗高原和小亚细亚半岛虽濒临海洋,但周围被山脉环绕(大高加索山脉、厄尔布尔士山脉、托罗斯山脉、扎格罗斯山脉),地形闭塞,阻挡了海洋湿润空气的进入。
(3)联系“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确定其大气环流形势:本区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1月,本区大部分被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天气稳定少雨,此时.虽然地中海地区受西风控制,气旋活动频繁,降水较多,但范围较小,仅限于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地带;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到地中海地区,本区受自陆到海的东北信风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湿度低,降水很少。所以,西亚气候干热。
4、西亚主要河流湖泊?
水文:地表径流稀少,淡水稀缺
西亚的内流区和无流区面积大:
西亚的内流区和无流区面积占全区面积的75%。内流河依靠高山冰雪融水的补给或充足的地下水补给才能全年有水。阿拉伯半岛上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等七个国家由于降水很少,地面没有河流,被称为“无流国”。本区只有地中海沿岸在冬季吹西风时,降水较多。水源缺乏成为该地区的制约因素,因此,在水源比较充足的河谷地带人口比较集中,经济、农业比较发达,如两河流域。
5、西亚的农业特征?
西亚气候炎热干燥,沙漠面积广大,很多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有的地方甚至数年滴雨不下。在高原上较湿润的地区,或沙漠中有地下水出露的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1)畜牧业:
多以游牧方式为主。土耳其的安卡拉羊毛、阿富汗的紫羔皮等畜产品都很著名。用羊毛织成的地毯,是阿富汗、伊朗等国的重要出口商品。
(2)灌溉农业:
西亚降水稀少,农作物需要引水灌溉,农业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沙漠中有地下水可以灌溉的绿洲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叫两河平原,是西亚主要的灌溉农业区。枣椰树是绿洲农作物的代表植物椰枣是当地人民的主要食物。
枣椰树是热带和亚热带绿洲农业的代表植物。枣椰树形态美现,树干高大,能耐干旱,但需要较多的水分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因此,枣椰树一般生长在水源较为充足的地方,人们形象地称它是“头长在火中,脚浸在水里”的果树。枣椰树的果实叫椰枣,营养丰富,含糖量高,可当粮食,又可制糖和酿酒。伊拉克是椰枣的主要出产国,其产量居世界首位。
(3)以色列的节水农业:
以色列气候干旱少雨,淡水资源严重缺乏,但由于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农业成就。以色列2/3的地区是沙漠,全国一半以上的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50毫米,人年均水资源仅为370立方米,是我国人年均量的1/7。以色列在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条件下,节水农业获得了巨大成功。以色列农业节水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点:
①修建完善的水渠和输水管线系统。
②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喷灌和滴灌技术),提高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
③是充分开发水源,利用微咸水和废水灌溉。
6、西亚主要石油生产国及石油出口路线?
其中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联酋)等国是西亚的主要产油国。
西亚所产的石油90%输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石油运输以海运为主,部分石油通过管道运输到地中海和红海沿岸。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中亚
1、自然环境特征
2、中亚居民与经济结构特征
(二)、西亚
1、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中东居民和经济结构特征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西亚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2、了解马尔克斯生平及其作品,了解“魔幻现实主义”,积累文学常识;
3、梳理主要内容,概括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历史的发展总是夹带着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当一个闭塞的小村庄被卷进世界文明的浪潮,被迫前行时,又会发生些什么呢?今天,让我们跟着马尔克斯一起,走近那个如梦似幻的“马孔多”,一探究竟。
2、写作背景
从1830年至19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该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都写得淋漓尽致。
3、作者介绍
加西亚马尔克斯(927--2014),哥伦比亚作家,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马尔克斯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幻想与现实的巧妙结合,以此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审视人生和世界。
4、题目解说
作家在书中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整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丁美洲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
5、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原本封闭的马孔多与外界沟通后变了样。
第二部分(第3-14段):写丽贝卡的吃土症和失眠症的表现以及给马孔多带来的影响。
6、全文分析
1、简要分析本文中乌尔苏拉的形象特点。
明确:
乌尔苏拉在《百年孤独》中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她顽强、睿智、执着、独立,并不逊色于她的丈夫,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灵魂,是整个家族的支撑者。
她不愿与现实生活妥协,在一次次历史关头担当重任,从不愿意也未曾在苦难和挫折面前屈服。在旁人无法治愈丽贝卡的吃土症的困境中,乌尔苏拉采取“药物治疗加上皮带抽打”的手段,不但让丽贝卡在几个星期后显出康复的迹象,还让丽贝卡把她视为家庭成员中最亲近的人。在危害十足的失眠症面前,一开始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对失眠症的危害缺乏正确认识,而乌尔苏拉“将丽贝卡和其他孩子隔离开来”,并用从母亲那里学过的对草药的认识,开展了草药治疗。她以全部的心力经营着整个家族。
她为孩子们的“孤独入骨”“守旧顽固”等怪癖感到痛心,她的身上有着一种维持家族生存下去的顽强毅力,体现着人性的光辉和母爱的伟大,表现出对布恩迪亚家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她用自己的'爱去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哪怕是远道而来的、孤独多病的远方表亲丽贝卡。
然而伟大的母爱在冷漠的现实、沉重的孤独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正当她哀叹自己命不好,认定儿女们的怪癖与猪尾巴同样可怕时,奥雷里亚诺眼神定定地望着她,令她感到一阵茫然”。这种生活使她成为一个独立坚强的人,一个伟大的孤独者。
2、分析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有什么特点?
明确:
孤独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家徽,每一个成员都自觉不自觉地佩戴着它。同时,孤独在他们的世界里又是一把双刃剑。他们害怕自己陷于孤独的泥淖,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反抗孤独,但是他们的生存又离不开这种孤独,他们渴望保持孤独的高傲姿态。可见,布恩迪亚家族成员的孤独带有一定的矛盾性。
3、小说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创作,其中“现实主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作家认为自己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是因为长期经验和多年间和社会坚持不懈接触的结晶。拉美的政治统治、社会制度、军人寡头政权,殖民掠夺,内忧外患,拉美加勒比海的奋斗史、苦难史,拉美知识分子的反抗倾向、抵制精神、悲凉心境、绝望心理的反映,都是现实主义风格的体现。
4、课文中的“失眠症”的描写有什么寓意?
明确:
作者通过描写马孔多人患上了失眠症,比喻拉丁美洲的人民由于无法摆脱封闭、孤独、与世隔绝的生活,正在逐步遗忘自己的历史,遗忘自己摆脱宿命控制的初衷,最终将沦为一具失去过往、失去自我鲜活生命的空壳。
7、写作特点
1、魔幻现实主义
加西亚马尔克斯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现实和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
2、神话、典故的运用
印第安传说、东方神话以及《圣经》典故的运用,进一步加强了本书的神秘气氛。
西亚教学设计 4
一、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
1、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读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西亚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标:
1、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当今的热点问题。
3、从西亚最具特色的节水农业中获取适宜发展我国农业的经验。
情感目标:
1、联系当前西亚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进一步培养学生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2、由我国的“丝绸之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努力建设祖国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1、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
2、西亚的主要农业区和畜牧业区及农牧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西亚地区的动荡不安与本地区的.位置、资源的关系。
四、教学进程:
1、学生活动。课前安排学生通过报纸、电视或互联网,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上课时,结合课文中给出的词语,以及自己课下收集的资料,以“我印象中的西亚”为题进行1分钟左右的发言。
教师设问:“西亚为什么会战争不断?这个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引入新课。
2、播放录像。教师课前搜集有关录像,如第一部分“千年争端,今日焦点”。
看录像时,要求学生记录并思考:
(1)西亚的地理概念是什么?
(2)西亚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
(3)西亚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看录像后,结合书上资料,分小组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再做出简要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若干条“热点因素”,如“运河之争”、“石油之争”、“淡水之争”、“宗教之争”、“领土之争”等,在板书中以框题形式书写,然后再逐一具体分析讲授。
(一)三洲五海之地:
1、教师提问:西亚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点,使其成为东西方势力争夺的热点?讨论并回答。
2、向学生阐明“西亚”概念和名称起源。
3、引导学生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并指出本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师应特别指出“里海”与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强调“海洋”与“湖泊”以及“内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别。
4、提问:读图说出“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1)同为两大洲界线;
(2)土耳其与埃及因此成为地跨两大洲的国家;
(3)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而大大缩短,方便了西方国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如课时允许,还可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和与埃及经济的关系作补充介绍。
(二)丰富的石油资源:
1、提问:提到西亚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为什么说西亚是世界石油宝库呢?
建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地图和“活动”课文入手,从空间(分布)和数量(储量、产量、出口量)两方面探求结论。
2、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图的作用,如通过读西亚石油分布图,可使学生明确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可对照世界政区图,由学生说出主要的产油国。
3、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三条航线的优势差异,如提问学生:同样是输出至西欧各国,航线A和B的差异何在?(A航线经苏伊士运河,至欧洲的距离最短,运费最经济,但由于运河地狭水浅,油轮吨位不高;B航线经非洲好望角,至欧洲的距离较长,但水道宽阔,可通行巨型油轮。)
4、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
教师应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讨单一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知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并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本区地形、气候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为主──灌溉农业及牧业──经济落后贫困)
(2)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发散讨论)
(三)匮乏的水资源
1、从本区气候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在西亚地区,水资源比石油资源更宝贵?进而讨论水资源匮乏会对本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2、引导学生分析本区水资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国共用),进而分析“为什么说西亚一直在为水而战?”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西亚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建议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为例,加深学生对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举从邻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国家输水的例子。)
(四)文化差异:
1、建议以录像、图片资料等直观素材介绍三大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2、让学生收集有关阿拉伯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资料,在课上相互交流。
3、通过录像,活动──巴勒斯坦问题”,开展以下讨论:
(1)谈谈你对阿以冲突的认识?(或为什么说阿以冲突是西亚问题的核心?)
(2)你认为世界各国发生矛盾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解决才是最明智的?
全课小结:
要求学生每人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题目是“我所认识的西亚”,对本课的学习做一个总结。
西亚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在地图上准确指出西亚的位置和范围,说出其主要的国家和首都。
掌握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理解 “五海三洲之地” 的含义。
了解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包括其分布、主要产油国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能够分析石油资源对西亚经济发展的影响。
知道西亚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的气候特点,以及这种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了解西亚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冲突,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地图、图表和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西亚地区的热点问题,如石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资源的短缺与解决措施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总结西亚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西亚地区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关注西亚地区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世界时事的意识和国际视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西亚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西亚地区复杂的宗教和文化差异,以及由此引发的地区冲突。
分析西亚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西亚的地理位置、石油资源、气候等重要知识点,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地图演示法:运用地图展示西亚的地理位置、石油分布等,让学生直观地获取地理信息。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西亚的热点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西亚石油资源开发对经济的影响、水资源短缺的解决措施等,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展示一组关于西亚地区的图片,包括沙漠景观、石油开采、宗教建筑等,提问学生:“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们能想到哪个地区?” 引导学生回答出西亚,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西亚。
(二)新课讲授(30 分钟)
地理位置(8 分钟)
展示 “西亚政区图”,让学生观察西亚在世界中的位置,找出西亚的范围,包括哪些国家。
讲解西亚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的交界地带,位于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内陆湖)之间,联系亚洲、欧洲和非洲,所以被称为 “五海三洲之地”。
利用地图,强调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如苏伊士运河沟通了红海和地中海,是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土耳其海峡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唯一通道等。
丰富的石油资源(10 分钟)
展示 “世界石油储量、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的百分比图”,让学生了解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即西亚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为丰富、石油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
展示 “西亚石油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西亚石油的主要分布地区,集中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列举西亚主要的产油国,如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
组织学生讨论:西亚石油资源对其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石油资源是 “财富” 还是 “祸根”?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思考,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干旱的自然环境(7 分钟)
展示 “西亚气候类型分布图”,让学生找出西亚主要的气候类型,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还有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等。
讲解热带沙漠气候的特点,终年炎热干燥。这种气候导致西亚地区降水稀少,河流稀少,水资源短缺。
提问学生:水资源短缺对西亚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如农业以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人们的生活用水紧张等。
展示一些西亚地区节水农业的`图片或案例,如以色列的滴灌技术,让学生了解西亚地区在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文化差异(5 分钟)
讲解西亚地区主要的民族,如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等,以及他们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展示一些因宗教文化差异而引发冲突的图片或新闻报道,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的意识。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西亚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干旱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差异等。强调西亚地区在世界地理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四)课堂练习(10 分钟)
展示一些与西亚地理位置、石油资源、气候等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布置一道开放性的作业题:请你为西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建议。要求学生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思考,下节课进行交流和讨论。
(五)板书设计
略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地图演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但在讲解西亚地区复杂的宗教和文化差异时,可能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补充更多生动具体的案例。同时,在课堂练习环节,要更加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西亚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在中亚西亚草原上》的教学反思12-13
教学设计的设计07-17
给加西亚的信03-05
最新《西亚》教案08-14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10-15
《军神》教学设计军神 教学设计05-31
精选《观潮》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1-15
教学教学设计09-30
设计校园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