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04 03:57:5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中每个概念的含义;更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比例的量。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提出本课复习题

  基本概念的复习

  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

  下面两种相关联的量哪些量成比例?成比例的是成正比例还需成反比例?

  什么样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什么样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

  成正比例关系的量与成反比例关系的量有什么异同点?

  应用练习

  完成教材97页的“做一做”。

  第3题在完成时可先把题中的等式变一变形,像y=8x变成y/x=8;把y=8/y变成xy=8,这样判断起来就方便了。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99页第6~7题。

  全课总结(略)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上步理解和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区别有关易混概念,进上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讲述本课复习课题并板书

  基本概念的复习

  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什么叫比?什么叫比例?(就学生所举的例子再让学生说说比和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是0?

  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说说比的基本性质的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与比例的基本性质各有什么用处?

  看教材95页的归纳整理,并把基本性质栏中的空填上,说说根据什么填写的?

  完成教材95的“做一做”。

  结合第3题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做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示比值和化简比。

  独立完成教材96页上的题目。

  说说求比值与化简比的区别?

  (求比值是根据比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得到结果是一个数;化简比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得到的结果是一个最简整数比)。

  看书中的表,总结方法。

  完成教材96页的“做一做”

  比例尺

  问题:1)什么叫做比例尺?说说“图距”、“实距”、“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

  2)一幢教学大楼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100,这比例尺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比例尺除写成数字化形式处,还可怎样表示?

  完成教材97页上的“做一做”。(理解比例尺实质上是一个比,此比的前项与后项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练习巩固

  完成教材十九页第1~4题。

  全课总结(略)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4页《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与实践”的第1-6题。

  教材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正比例和反比例》复习的第二教时,教材重点引导学生交流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并要求学生找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又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练习与实践”第7题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两组数据判断相应的两种量分别成什么比例,有利于学生巩固对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认识,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以及成什么比例的基本思考方法;“练习与实践”第8题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以及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继续练习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方法;“练习与实践”第9题的第一题让学生根据表示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千米数和耗油量关系的图象,先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再根据其中一个量的数值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第二题要求学生根据一辆汽车在市区行驶的千米数和耗油量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表示它们关系的图象。通过上述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正比例关系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使进一步体会数学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练习与实践”第10题是一个与比例尺有关的实际问题。教材先让学生量出一幅平面图上相关的图上距离,再让学生利用给出的比例尺求出相应的实际距离。教材这样的安排,主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的。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的。

  ⑶使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

  教学难点:

  感受比的应用价值,在活动中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教学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教师谈话,揭示课题。

  ⑴教师谈话。

  教师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本节课我们继续复习这方面的知识。板书:正比例和反比例。

  ⑵揭示课题。

  揭示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

  二、师生互动,合作交流。

  ⑴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题。

  呈现“练习与实践”第7题,明确要交流的主题:表中的两种量分别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班级交流判断的方法:一是利用表中的数据进行判断,在次体会正比例和反比例量在变化中的不同规律。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它们扩大或缩小的倍数是相同的;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一个量扩大,另一种量反而缩小,它们扩大或缩小的倍数也是相同的;二是利用数量关系式判断,表格一:因为钢材质量:钢材体积=比重(一定),所以钢材质量和钢材体积成正比例;表格二:圆柱底面积×圆柱高=圆柱的.体积(一定),所以圆柱底面积和圆柱高成反比例;利用图象判断,用描点的方法画出图象,如果是直线,则成正比例。

  ⑵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题。

  呈现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题,明确要思考的内容:先写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独立写出数量关系式,同桌交流。

  第一问:因为每块砖的面积×砖的块数=一间教室的面积(一定),所以每块砖的面积和砖的块数成反比例;

  第二问:因为圆的周长÷半径=2π,所以圆的周长和半径成正比例。

  ⑶完成“练习与实践”第9题。

  呈现完成“练习与实践”第9题,明确要交流的内容:判断行驶的路程和耗油量是否成正比例;根据图象用一种数据判断另一种数据是多少。

  班级交流理解、完成题目的情况,进行“根据图象用一种数据判断另一种数据是多少”的练习;反馈学生形成的正比例图象的情况;比较汽车高速公路和市区耗油量的不同情况,体会比例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⑷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

  呈现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理解题目的意思,分别量出学校到各个地方的图上距离,形成以下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学校-少年宫4厘米?米

  学校-体育场3.5厘米?米

  学校-市民广场2.5厘米?米

  学校-火车站7厘米?米

  多种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思: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米;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00厘米;……

  解答:在多种书写形式的基础上,体会用“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米”的优越性。沟通和正比例之间的联系。

  ⑸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第94页“整理与反思”和95—96页的“练习与实践”5—10

  【知识要点】

  1、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相同点不同点

  特征关系式

  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k(一定)

  反比例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x×y=k(一定)

  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进一步加强正、反比例的概念教学,突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及简单应用,重视正、反比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淡化脱离现实背景判断比例关系,不安排应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比例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掌握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

  2、使学生通过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使学生感受正、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又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二、教学建议

  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重点是它们的意义。教材让学生回忆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重温正比例关系的特征是两种相关联变量的商保持一定,反比例关系的特征是两种相关联变量的积保持一定。再通过第7、8题的判断,进一步巩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第9题复习正比例的图像,其中汽车行驶的路程和耗油量是否成正比例,要利用图像找出几组相对应的数,组成比并求出比值,根据正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

  复习比例尺的知识仅编排一道题,利用平面图的比例尺和量出的图上距离,计算相应的实际距离。教学第10题要说说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和具体含义,从线段比例尺得出数值比例尺,回忆比例尺的意义和算法。要通过解题归纳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及注意点,还要说说怎样求图上距离。

  三、知识链结

  1、正比例和反比例(教科书六下P62例1、例2、P63例3)

  2、比例尺(教科书六下P48例6、P49例7)

  四、教学过程

  (一)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1.教师提问: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我们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2、小结: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

  3、举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

  例如:黄瓜的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因为,第一,数量和总价这两种量是相互关联的,其中一种量总价随着另一种量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都是单价。单价一定,所以这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二)练一练

  1.下表中两种量成比例吗?为什么?

  加数122、51424

  加数1827、5166

  总吨数422610024、4

  余下吨数41259923、4

  因数35320

  因数159101、5

  学生说一说每张表中,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再作出相应的判断

  2.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

  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做,再讲评。讲评时注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第8题: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再具体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后再判断。

  第9题:其中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再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

  (三)复习比例尺

  1.教师提问: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2.举例说说怎样求图上距离?怎样求实际距离。

  3.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第10题。

  (四)评价小结:

  学了本课你对所学知识有什么新认识?还有什么问题?

  习题精编

  一、对号入座。

  1、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千米。也就是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倍。

  2、一幅图的比例尺是,那么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实际距离50千米在图上要画()厘米。把这个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3、一种微型零件的长5毫米,画在图纸上长20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4、判断下列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路程一定,车轮的周长和车轮滚动的圈数。( )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数下83-84页“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1-6题。

  教材分析:教材第83页的“整理与反思”主要是复习比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教材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回忆并整理比的意义、基本性质以及比的应用,再用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要求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这样的比较有利于学生体会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规律内在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比与分数、除法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内在一致性;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设计意图

  一、比的知识:

  1.举例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2.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3.完成教科书第83页“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一题:学生独立数出班上男女生人数,再完成此题。

  (2)完成第二题:两人一组,互相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二、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

  出示:a∶b=()÷()=(b≠0)

  1.先填空,再说说这样填的根据是什么?

  2.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

  3.练一练:

  (1)判断: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填空:

  =()÷()=()∶()

  (填好后展示学生不同的结果。)

  三、比例的知识

  1.什么是比例?

  2.比和比例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怎样解比例?

  5.练一练:完成教材第83页的'“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3题:在做第二小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说估计的理由。

  估计后再算一算,来验证估计。

  (2)完成第3题:解比例,做好后选两题验算一下。

  四、完成教材第84页“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4题:先学生独立做最后交流,第二小题应弄清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可理解为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换句话说把全国耕地面积看作100份,东部占93份,西部占7份。使学生加深对比与百分数关系的理解。

  (2)完成第5题:

  第一小题让学生独立得出:深色与浅色地砖铺地面积的

  比是20∶40,化简得1∶2。

  第二小题这两种地砖铺地面积,让学生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计算。

  (3)完成第6题。

  五、评价小结:

  学了本课你对所学知识有什么新认识?还有什么问题?

  通过让学生回忆比和比的基本性质,从而自然进入复习序列,从比到比例。

  沟通比、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为接下来比较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商不变的规律奠定基础。

  对比和比例进行比较,强化理解,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

  复习解比例。

  应用比例分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94页“整理与反思”和94-95页“练习与实践”1-6题

  【知识要点】

  1.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比比例

  意义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老教材: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基本

  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2.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a:b==a÷b(b≠0)

  3.求比值和化简比的联系与区别:

  意义方法结果

  求比值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前项除以后项一个数(整数、小数、分数)

  化简比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一个比

  4.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新教材增加的内容)

  5.解比例

  6.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内在一致性;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二、教学建议

  复习比的知识抓住三点进行:一是举实例说说什么是比,既要有两个同类数量的比,也要有两个不同类数量的比,使学生对比的含义有比较全面的理解。二是通过改写a∶b,沟通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从除数不能是0体会分母、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三是找出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

  练习与实践中,要利用第3题里的比组成比例,回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理解把照片①变成照片④是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把照片④变成照片①是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

  三、知识链结

  1.认识比(教科书六上P68、69例1例2)

  2.比的基本性质(教科书六上P70、例3)

  3.化简比(教科书六上P71例4)

  4.按比例分配(教科书六上P75例5)

  5.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科书六下P38、39例1例2)

  6.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教科书六下P40例3、P43例4)

  7.解比例(六下P45例5)

  四、教学过程

  (一)比的'知识:

  1.举例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2.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3.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一题:学生独立数出班上男女生人数,再完成此题。

  (2)完成第二题:两人一组,互相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二)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

  出示:a∶b=( )( )=( )÷( )(b≠0)

  1.先填空,再说说这样填的根据是什么?

  2.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

  3.练一练:

  (1)判断: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2)填空:( )( )=( )÷( )=( )∶( )(填好后展示学生不同的结果。)

  (三)比例的知识

  1.什么是比例?

  2.比和比例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怎样解比例?

  5.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3题:在做第二小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说估计的理由。

  估计后再算一算,来验证估计。

  (2)完成第4题:解比例,做好后选两题验算一下。

  (四)完成教科书p95“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5题:先学生独立做最后交流第二小题应弄清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可理解为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100。换句话说把全国耕地面积看作100份,东部占93份,西部占7份。使学生加深对比与百分数关系的理解。

  (2)完成第6题:第一小题让学生独立得出:深色与浅色地砖铺地面积的比是20∶40,化简得1∶2。

  第二小题这两种地砖铺地面积,让学生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计算。

  (五)评价小结:

  学了本课你对所学知识有什么新认识?还有什么问题?

  习题精编

  一、对号入座。

  1.( )÷10=0.6=( )%=( ):( )=

  2.把:化成最简单的比是( );千克:400克的比值是( )。

  3.甲乙两数的比是3:5,甲数是乙数的( )%,乙数是甲数的( )%,甲数与两数和的比是( )。

  4.一杯400克的盐水,含糖率是20%,糖与糖水的比是( ),再加入20克糖,糖与糖水的比是( )。

  5.把3:8的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可以乘( )或加( )

  6.如果A×=B×,那么A:B=( ):( ),当A=0.8时,B=( )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一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先认识正比例的意义,接着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再认识反比例的意义,最后安排了一些巩固练习和综合练习。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正、反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还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因而学好这部分知识非常重要。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还可以帮助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会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和反比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哦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课时安排:

  正比例和反比例(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成正比例的量

  教材第62—63页的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1—3题

  课型

  新授

  本单元教时数:4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月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

  光盘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教学例1

  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

  2、这两种量的数据是怎样变化的?

  时间在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在缩小,路程也在缩小。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饿量,时间在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3、但是,你能发现什么呢?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就要求学生写出几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这个比值是什么呢?

  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例1中的变化与不变

  4、介绍成正比例的量

  指名说说,表中有哪两种量

  引导学生观察,

  指名说一说。

  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寻找“不变”。

  学生试着回答,教师帮助完成。

  学生完整的说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的量

  二、教学试一试

  1、出示教材试一试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

  学试着完成,并交流回答四个问题。

  三、概括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例1和试一试,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揭示课题(板书)

  3、用字母怎样表示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呢?

  y:x=k(一定)

  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完整的说一说例1和试一试成正比例关系。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练习十三第1题

  重点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

  3、做练习十三第2题

  4、做练习十三第3题

  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的结果来判断。完成书上的问题

  重点让学生理解: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的量。

  独立判断,交流时说出判断的理由。

  学生先各自算一算,交流,说出思考过程。

  指名判断,交流时说出思考过程,其它同学进行补充或纠正。

  学生理解题意,然后在书上画一画,算一算,填在书上。

  五、全课总结

  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说一说

  板书

  正比例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k(一定)y和x就成正比例的量

  课后感受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正比例的意义及其图像

  教材第63页例2,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4、5题

  课型

  新授

  本单元教时数:4本教时为第2教时备课日期月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并借助直观的.图象加深对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的认识。

  2、使学生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并借助直观的图象加深对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的认识。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教学准备

  光盘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教学例2

  1、先出示例1的表格

  谈话:同学们,像例1中成正比例的量的数据,有时也可以用图象的形式来表示。

  出示已标出纵轴、横轴以及相噶关信息的方格图。教师先示范描一两个点(边讲解边示范),你们会描点吗?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点的排布规律,并用直线连起来。

  提问:(1)图中的a点表示1小时行80千米,b点表示5小时行400千米,你知道其它各点分别表示什么吗?(任意指几个点让学生回答)

  (2)图中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吗?

  (3)根据图象判断一下,这辆汽车2。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行驶44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学生描点。

  学生按要求操作完成。

  指名回答

  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可以启发先在横轴上找到表示2.5小时的点,并从这点起作纵轴的平行线,从而得到与已知图象的交点;再从交点起作横轴的平行线,从而得到与纵轴的交点;最后依据与纵轴的交点进行估计。

  二、巩固练习

  1、练一练

  学生做好后展示学生画的图象,共同评议

  问:你们画出的表示打字时间和打字个数关系的图象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第(3)个问题

  追问:你是怎样判断打750个字用多少分钟的?估计7分钟、10。5分钟呢?打450个字、625个字各用几分钟?

  2、练习十三第4题

  既可以根据图象的特点说明,也可以从图象上选取几个点,求出比值来作判断。

  第二题要求估计,答案出入是允许的

  3、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组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方法,加深认识。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第(2)个问题

  学生相互间说一说

  学生回答,要说明理由

  讨论第(4)小题后,引导学生在提出一些类似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三、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知道今后还可以根据什么来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吗?

  说说,议论议论。

  板书

  正比例的意义及其图像

  例2(图像)

  课后感受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教学反思08-20

正比例反比例教学反思07-31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07-20

小学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测试题03-24

正比例教学设计09-19

《正比例》教学设计09-09

正比例教学设计05-11

正比例教学设计05-19

《反比例》教学设计05-10

《反比例》教学设计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