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时间:2021-04-10 09:45:4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5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1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简单的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

  课时安排:

  认识千克1课时

  认识克1课时

  练习五1课时

  第1课时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难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准备: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160-70=504×=7×4-5=5×700=

  52+48=7×500=78-49=

  二、教学设计:

  (一)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

  (二)教学新课:

  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

  (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

  (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

  (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3)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

  4.估一估

  (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

  三、巩固练习

  基础训练: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4.“你知道吗?”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板书设计

  千克的认识

  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

  千克(公斤)KG

  17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四、作业设计:

  我会填

  (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用秤()

  (2)称物品有多重,一般用()做单位。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2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l、情境导入,看一看。

  程序: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那你们都喜欢到商场买些什么呢?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

  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2、认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

  (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一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5) 动手操作

  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数数有多少个。

  说一说书上37页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题说出电梯或卡车的载重量,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数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时为今后学习“吨”打下基础。

  4、认识重量单位“克”。

  (1)称一称。

  a、用台秤称一枚2分硬币。

  b、用台秤称1块橡皮。

  c、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2)认一认。

  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我们常用天平秤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秤物品时,需要用砝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教师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出示砝码。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学生动手称出10克黄豆有多重。1个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克”。小组同学通过掂鹅毛和塑料尺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观念。

  练习:称一称铅笔盒里的学习用具的重量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主题挂图,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准备一些重1千克的物体,如1袋重1千克的盐,准备两袋各重500克的砂糖。准备一些常用的秤,如天平、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等。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2分硬币。课前要求学生准备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图)说一说:哪个轻,哪个重?第一组:一个西瓜和一个气球。第二组:一只松鼠和一只黑熊。

  生答:气球轻,西瓜重;黑熊重,松鼠轻。

  2、掂一掂:一本数学书和一支铅笔,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二、实践操作、形成观念。

  1、出示主题挂图,引出质量单位。

  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生答:一盒饼干110克,一桶豆油5千克。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9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0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千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千克有多重吗?找出自己带来的重1千克的物品,说说你怎么知道这包物品的质量是1千克?

  (2)用不同的"方式"体验1千克的质量。

  (3)观察老师带来的重1千克的物品,丰富对1千克质量的`感知。

  (3)估计1千克重的本子大约有几本?怎么验证同学们的估计准不准?

  (4)认识各种秤。

  (5)体验几千克的质量。

  拎拎2千克、3千克重的物品,说说你的感觉。

  (6)估计一叠本子的质量。

  3、克的认识

  (1)你们知道1克有多重吗?出示三样物品,猜测哪样东西的质量是1克。

  用天平验证。

  (2)掂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体验1克有多重。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东西的质量大约是1克?

  (3)感受50克、100克、500克有多重。

  (4)估计数学书的质量。

  数学书和我们刚才掂过的50克、100克、500克哪个比较接近,那么你估计这本数学书的质量是多少?

  4、1千克=1000克的教学

  (1)猜一猜,你觉得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使用盘秤验证。一袋盐重1千克,1袋砂糖重500克,两袋砂糖正好是1000克,即:1千克。

  得出:1千克=1000克

  5、课中小结:

  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比较合适,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比较合适?

  生答: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只老虎重70(),一个气球重5(),

  一罐洗洁精重1(),一个汉堡包重100()。

  2、1千克的铁和1千克的棉花谁重?为什么?

  让学生在争辩中明确:两样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一样重。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天平、弹簧秤、小蜗牛、盐、多媒体课件等。

  教材分析: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实录: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我买的蛋卷7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1千克。

  生5:一袋茶叶450克。

  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生4:我姥爷卖药材用的是天平。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客人,瞧!是什么?

  生齐声说:一只小蜗牛。

  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

  师: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

  生:天平。

  (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纷纷下位围观)

  师:瞧!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生:l。

  师:对!这只蜗牛重1克,1克究竟有多重呢?请你们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1枚2分硬币有多重?(学生兴趣很高,纷纷掂量、猜测)

  生1:1克。

  生2:2克。

  师:到底是几克呢?请各小组称一称,看看谁估量的最准。

  学生操作活动,稍后,就有同学“耶!我们猜对了!重1克”。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轻哟!

  师:1克真的是好轻。大自然中象这样轻的物体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生l:一小块橡皮。

  生2:2粒黄豆。

  生3:1个扣子。

  生4:1个小发卡。

  生5:两块石子。

  生6马上站起来补充说:必须是小石子,大石子1个就够了。

  师: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称一称。(如果多一点或少一点,请你取整数)(学们纷纷称方便面、数学书、文具盒……)

  (三)在操作交流中明理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

  生1:300克

  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质量标注:500克。

  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学生掂量)

  师:如果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合适吗?

  生:不行!重了。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

  (学生介绍)

  师:来!放进方便袋里称一称,看看!有多重?

  生:1千克。(板书)

  师:还是这两袋盐,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异口同声地说:1000克等于1千克。

  师:对!也就是说1000个1克就是1千克。

  师:你能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吗?请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有的称,有的忙添物品,也有的在换物品)

  师:大家真棒!请你先掂一掂自己小组称的1千克物品,再掂一掂别的重1千克的物品。(学生相互传递,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师:掂过了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

  生1:1千克有点重。

  生2:1千克的物品拎时间长了胳膊有点酸。

  生3:他们大小不一样,都是一样重。

  生4:都是1千克重,但有的物品多一些,有的少一些。

  师:为什么呀?

  生4:轻的东西就多一些,重的东西就少一些。

  师:你分析的很有道理,(竖大拇指)。

  师:请各小组同学拿出自己的书包、凳子,先估计一下有多重,再来称一称。(小组活动,并记录下估计的重量和称出的重量。)

  (四)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应用

  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88页第一题。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3页和练习二十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

  难点:估测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电子课本、天平、2分硬币、食盐等。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观察主题图,交流观察所得。2.揭示课题,随之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

  (2)学生独立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币,静静感知1克。

  (3)集体交流:互相说一说感觉,并找一找、掂一掂生活中约重1克的物品。

  2.教学例2。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

  (2)理解“净含量”,明确克与千克的关系。

  (3)学生轮流掂一掂两袋食盐,静静感知1千克。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会认读各种秤。

  三、巩固应用

  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101页和第103页的“做一做”,教师巡视。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克g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1千克=1000克

  千克kg两袋食盐重1000克,即1千克。

  作业设计

  1.练习二十的第1—4题。

  2.填一填。

  (1)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作单位,它用字母()表示;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作单位,它用字母()表示。

  (2)一只羊重40(),一个气球重5(),一瓶洗洁精重1(),一个汉堡重100(),一个西瓜重5(),一本书重210(),一盒牛奶重250(),一只小狗重4(),一瓶墨水重100()。

  (3)2千克()20xx克800克()1千克5千克()4900克

  2500克()3千克6000克()6千克4千克()4200克

  9200克()9千克()8800克

  学案设计

  1.观察主题图,交流观察所得。

  2.学习例1。

  (1)独立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币,静静感知1克。

  (2)集体交流:互相说一说感觉,并找一找、掂一掂生活中约重1克的物品。

  3.学习例2。

  (1)理解“净含量”,明确克与千克的关系。

  (2)轮流掂一掂两袋食盐,静静感知1千克。

  (3)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会认读各种秤。

  4.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101页和第103页的“做一做”。

  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本节课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及生活经验,设计了猜、掂、称、说、体验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与感悟中,从不同的角度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即进率。本课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和趣味横生的练习,使课堂层层深入、高潮迭起。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5篇】相关文章:

1.《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2.《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3.克与千克课件设计

4.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5.二年级数学下册 克和千克说课稿

6.6和7的认识教学设计11篇

7.认识自己教学设计

8.《认识时钟》教学设计

9.《认识种子》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