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学设计(通用20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回顾与探索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
2、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孕伏转化策略:
教师:同学们,你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听说过)
教师:好的故事总能给人以启迪,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呢?学生自由交流感受,教师适时小结:曹冲能将复杂的事情与简单的事情相转化,从而巧妙的解决了问题,真是有志不在年高,了不起,相信同学们也会有不俗的表现。
一、直观演示,发现转化策略
课件出示:
师:请你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哪个图形面积大呢?拿出彩色题纸,可以用笔画一画、算一算,想办法比较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师:有答案了吗?哪个图形的面积大?谁来说说。
生1: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生2: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
师:你是如何比较出来的?
生:(边演示边说)我们把这块切开放到这块,都变成了长5个格、宽4个格的长方形。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方法,如何平移、旋转的?
师:听明白了吗?想的巧妙,讲的也非常清楚。谁再来说一说?
师:原来的图形不规则,不容易比较大小。同学们都是利用了图形凹凸的特点想到了这个好办法,非常善于观察、思考。下面我们再来清晰的演示一下这个变化过程。请看,(课件演示)平移,旋转,瞧,哪个图形面积大?(相等)真是一目了然,原来的两个不规则图形通过平移、旋转都变成了规则的的图形。 (板书:不规则图形 规则图形)你们知道吗,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这种策略就叫转化(板书课题)
师:这样转化,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周长变了,面积没变。
师:还有什么变了?(形状变了。)
师:你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的确,这样转化,形状变了,面积却没变。(板书:形变积不变)
二、唤醒记忆,回顾转化策略
1.图形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
师:同学们,其实,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就经常用到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比如说一些图形的面积公式、体积公式的推导,就常常用到转化的策略,你们能想起来吗?自己先想一想,然后跟小组的伙伴交流交流。
师:有的同学迫不及待的想说了,谁来说?
生:在学习图形的面积时,三角形的面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这是把一个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没错,这就是转化。
师:还有谁想说?
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这是把什么转化成什么?
生: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师:准确的说,这是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这也是转化。还有吗?
生:把平行四边行转化成长方形。
生:圆也是把圆分成若干个小扇形,然后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生:圆柱是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
师:这也是用转化解决的新问题。
课件出示: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
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 圆的面积公式推导
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 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师:大家来看,我们曾经用转化的策略解决了这么多新问题。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或者感觉有困难的,同位互相说一说。
2.数与计算方面的应用。
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数学就是不断学会转化的过程。不仅在图形的世界里常常应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而且,在看似简单的计算中也蕴含着转化,回忆一下,在学习数与计算时,哪些地方用到了转化的策略呢?
生:小数乘法是转化为整数乘法,分数除法是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进行计算的……
出示:2.5×0.4 1.25÷0.5
+ ÷
师:请看,这儿有一组题,可以动笔算一算,体会体会转化的作用,看看从中你又能发现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学生活动是巡视关注:是否会表达。)
生:2.5×0.4是把小数乘法转化整数乘法。
生:1.25÷0.5是把小数除法转化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师:说的真好,谁能像他这样,举个例子也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计算 + ,是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师:说得真完整。
师:很高兴你和大家分享你的发现,重复的我们就不说了,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师:在计算这几个题的时候,我们都用到了转化的策略,转化前和转化后有什么关系?
生:得数相同。
师:你可真了不起,一下就抓住了转化的实质,转化前和转化后结果不变。(板书:得数相等)
三、实践应用,体验转化策略
1.巧用转化写分数。
2.巧用转化求周长。
鼓励学生独立做在作业纸上,然后,组织汇报、交流。
师:周长各是多少厘米?有答案了就举手。
师:左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16厘米)
师:右边图形的周长可有难度了。
生:也是16厘米。
师:你怎么想的?
学生边指边说想法。
师:你是想把这四条边平移是吗?
师:大家来看,他是把这个图形想象成了什么?(长方形)能行吗?
师:我们来看一下(课件演示)真像大家想的那样,这是把什么转化成什么?
生: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长方形。
师:这样转化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面积变了,周长没变。
师: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形状也变了。
师:咱们同学不仅会观察,还很会想象。我们在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时候观察很重要,想象也很重要。感受到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乐趣了没有?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
3.巧用转化求面积与周长。(只列式,不计算。)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大胆的想象,仔细的思考。要求这个图形的面积,如何转化呢?
师:这么快就会了,谁来说?
生:能转化成一个半圆。
师:怎么转化呀?
生:把那块割下来,补到缺少的那块。
课件演示
师:是这样吗?这样果真就转化成了一个半圆。看来咱们同学用转化解决问题已经得心应手了。不过这个问题要变一下
师:如果要求这个图形的周长,该怎样转化呢?
生1:把左边的半圆平移到右边,转化成一个小圆,用大圆周长的一半加上小圆的周长。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整个一个图形可以转化成一个大圆。
师:怎么就能转化成大圆的周长?
引导学生思考大小圆之间的关系。
生:大圆的周长是小圆周长的2倍。
师:你怎么知道大圆的周长就是小圆周长的2倍?
生:大圆半径是小圆的2倍,大圆周长也是小圆的2倍,小圆的周长是大圆的二分之一,合起来就是一个大圆的周长。
师:咱们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到了不同的转化方法,并且这种转化的方法使问题变得非常简单。
4、巧用转化计算。
出示: + + +
师: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做在作业纸上。
生:通分,都变成分母是16的分数。
师:可以。通分也是一种转化,再仔细观察算式,你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吗?
生:每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母依次乘2。
师:你能试着再往下写两个分数吗?
生: + + + + +
提问:如果是这个算式,你还想用通分去做吗?那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课件出示正方形图
引导学生分析涂色部分的大小可以用1减去空白部分的大小,1-
师:明明是个加法算式,怎么变成减法算式了?
生:因为这里还空缺一个 。
师:听明白了吗?这位同学借助图形帮助进行算式的转化,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
5.关注生活。
如何求1张纸的厚度? 如何求1个灯泡的体积?
四、畅谈收获,提升转化策略
师:通过今天的研究探索,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真不少,最后,有两句话想与同学们分享分享。
出示:
解题时,往往不对问题进行正面的攻击,而是将它不断变形,直至转化为已经能够解决的问题。
——数学家路莎彼得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教科书第107页。这一课时是在学习了“9加几”和“8、7、6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题呈现的是灰兔、白兔在游戏的情景,让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的问题。解决方法有:
(1)点出兔子的总只数;
(2)按方位计数(左边8只,右边7只)后,算出总只数;
(3)按颜色分类计数(白兔10只,灰兔5只)后,算出总只数。与之前的内容相比,难度有所增加,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需要学生自己收集。
设计理念:
学生学习了9、8、7、6加几的计算,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就列式计算而言,一点都不难。但是在观察的有序性和全面性方面,学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不管是在探索新知的环节,还是在练习巩固的环节,我都利用课件直观演示来引导学生进行有序且全面的观察。
考虑到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本课的设计,试图用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尽量做到先让善于发言的学生说想法,教师再结合学生说的演示给所有学生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在理解算法的基础上,再学会用语言表述想法。在练习过程中,基础的练习,为了避免枯燥的书写,采用选一选的形式。在拓展练习中,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设计的猴子园,是想让学生感受当条件不足的时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想这样才能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初步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数学思考:使学生会选择不同的信息解决同一个问题。
3.解决问题:能根据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体验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4.情感与态度:体验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促使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并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用学过的8、7、6加几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选择不同的信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能选择正确的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关键:
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分析图意,并试着探索运用多种解题方法来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1.课件。
2.每四人小组各一张白纸,一支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好多客人,还有一些“小客人”也要来看看你们,你们欢迎他们吗?
课件出示:
左边右边
5只小白兔和3只小灰兔5只小白兔和2只小灰兔
2.解读信息
你们看到了什么呀?能用数学的话说一说吗?
同桌互说,指名反馈,最后要求学生把看到的连起来说一说。
3.确定问题,分析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小朋友们真会观察。我们要招待好它们呀,就要知道一共有几只兔子。出示问题:一共有几只兔子?(一起读一读问题)怎么用算式表示呢?请小朋友们先想一想,然后把想到的算式写在本子上,等同桌也写好之后,互相说一说你的算式表示什么。
(1)独立书写在纸上,然后同桌交流。
(2)指名反馈。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a.按方位的:8+7=15;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啊?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看到了左边8只兔子,右边7只兔子。把他们合起来就有15只兔子。
师:想法和他一样的举手。谁也想来说一说呢?
第一个学生说时,教师课件演示圈出左边的兔子和右边的兔子。第二个学生说时,师板书:左边(8只)右边(7只)。
师:明白了的小朋友一起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b.按颜色的:10+5=15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有10只白兔,有5只灰兔,合起来是15只。
师:想法和他一样的举手。谁也想来说一说呢?
第一个学生说时,教师课件演示让白兔排成一队灰兔也排成一队。第二个学生说时,师板书:白兔(10只)灰兔(5只)。
最后请说对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说一说。
4.小结。
A.尝试让学生总结
谁能把两种想法连起来都说一说啊?
B.师小结
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在解决“一共有几只兔子”的时候,就能用两种方法解决。你们可以按照位置,把左边的8只和右边的7只合起来,又可以按照颜色把白色的10只和灰色的5只合起来。如果他们还有大小,还可以按照大小来合计呢。刚才谁把两种方法都写出来了呀?请举手。你们真了不起。为奖励你们为我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想请你们去游动物园,你们愿意吗?
二.巩固深化
1.选一选
出示动物园门口停车场的图,课件演示:停着8辆车子(其中大巴4辆,小轿车4辆),又开来了4辆车(2辆大巴,2辆小轿车)。
师:我们首先到达的时动物园门口的停车场。你们看到了什么呀?仔细看,接着又怎么样了?你们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啊?(出示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想到哪些算式呢?请你轻声地说一说你想到的算式。
出示选项:
(1)8-4=4(辆)
(2)8+4=12(辆)
(3)6+6=12(辆)
师:有一个小朋友想出了三种方法呢,可他不确定到底哪些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你们能不能帮他选一选啊?(生看算式)用手势表示,选1就伸出1个手指头,选2就伸出2个手指头,选择3就伸出3个手指头。
学生思考后,用手势选择,指名反馈。
2.动物园的“鹿园”
师:你们真棒。好,现在我要带你们去动物园来,你们看我们要去看谁了啊?(课件显示鹿园)但在进入鹿园之前,我还有一个要求。能答应我的要求我才让你们进去。仔细听,进入鹿园之后,要求四个人小组用数学的话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板书:说)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板书:想)最后把能解决问题的所有算式都写在纸上(板书:写)。听明白了吗?
主要场景:11只长颈鹿,有5只站在树旁,有6只在跑。
还有:12只鸟(红色5只,黄色7只),树上有8只,其中大鸟2只,小鸟6只;天空有4只,其中大鸟1只,小鸟3只。
(1)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然后列式计算,把能解决同一个问题的多种算式都写在白纸上。
(2)小组活动。
(3)选取学生的白纸反馈。让组长说一说,这些算式表示什么,解决了什么数学问题。
A.反馈11-6=5(只)
师:你能说说表示什么吗?同意的举手。你们厉害,这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们以后才要学习呢。
B.师:那要解决一共有几只鹿的问题呢?能用什么算式表示呢?能马上说出算式吗?
师板书:6+5=11(只)5+6=11(只)
C.反馈8+4=12(只)、5+7=12(只)
师:老师还发现有个小组写出了这两条算式,谁知道他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啊?有哪个组写的和他们一样的吗?来说一说你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啊?
生说,教师出示问题。
师:你们真厉害,同样的问题,又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看完鹿园,你们还想继续去看吗?那我们继续走吧。
3.动物园的“猴子园”
这是什么地方啊?你们看到了什么啊?
师:(出示问题)一共有几只猴子?(三只)真的吗?请你睁大眼睛瞧仔细了哦!播放动画,怎么用算式来表示呢。
集体交流,得出结论。
师:看来有些时候我们想到的问题不一定都能解决。
三.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解决了这么多像一共有几只兔子,一共有几只鸟这样的问题,而且都用了两种方法。你们都用到了什么知识啊?(数学知识,加法计算。)对,这节课我们就是学习用加法解决问题。(出示课题:用加法解决问题)看来学习数学很重要,因为它能帮我们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反思:
在设计和执教这一课的过程当中,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是非常关键的。
一、在情境中自主获取信息
本节课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由于学生观察的角度不同,会得出不同的信息。因此在交流信息时,通过自由说、同桌互说,以及全班交流,促使学生进行全面有序的观察,使多数学生在情境中收集到解决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的数学信息,
二、在体验中自主发现策略
一年级的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大多数学都在我们提出问题之前直接说出问题的结果了。为了让学生体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例题时,我指出要想好好招待这些小客人就一定要知道一共有几只兔子这个问题,并引导学生用算式来解决问题。在基础练习中,开始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情况自己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提炼有用的信息。在拓展练习中,才真正放手,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真切地体会到教师在课堂上掌握好扶放程度的重要性。
三、在交流中重视培养习惯
让一年级的学生呈现解决问题的结果是很容易的,但要让他们把想法表述出来还是比较难的,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让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先树立好榜样,光有一个人会说还远远不够,在说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其他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倾听之后还要及时模仿,这不仅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种方法,并能在表述算法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算式说表示的不同意义。这一切,教师的引导性评价很重要,要使会说的学生获得被欣赏的愉悦心理体验,使会听的学生感受到会倾听的好处,使会说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结合多位老师的点评,以及自己的思考,我觉得这课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不能走出情境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最大的遗憾
如果说这节课的情境创设是成功的,那么走出情境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失败的。我上课之前是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最终我还是没有想出解决的办法。我想,如果我在整节课中,多奖励学生一些花朵,然后让这些花朵,分别贴在黑板的两侧,如左侧7朵,右侧4朵,其中黄花是6朵,红花是5朵。在最后的总结之后,让学生帮我计算一共奖出了多少朵花,是不是算走出了情境,解决实际问题了呢?
二、练习题的设计和反馈处理有待改进
在“停车场”的那道题,有人会问为什么车子都用红色的,我的考虑是这样的:按方位和颜色来计算已经在例题里出现过了,所以这道题,我就不再按颜色来分,而是按车子的种类分。关于8-4=4(辆)这个选项,我自己也有疑惑,因为学生基本上可以马上排除它,我一直在想:如果把第一个选项改成12-4=8(辆)或者是12-6=6(辆)会更好一点?因为之前学生在学习一图四式之后,就养成了看到一条算式想到其他三条算式,在探寻“一共有几只兔子”这个问题时,学生确实写出了15-7=8(只)和15-8=7(只)等算式,而且有些小朋友在和同桌交流的过程当中还很自豪地说自己不仅想到了加法还想到了减法,不过在反馈时,那些学生也没有提出减法的算式。所以我想,是该把减法放在探究新知环节中评价,还是在这个基础练习里,就可以利用12-4=12(辆)或12-6=6(辆)这两条算式做到加法和减法的比较呢?
在“猴子园”里,我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当条件不足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但如何让学生明白我的意图呢?我选择了放手让学生说,我以为他们会猜,最后再由我总结:“树上到底有几只猴子,我也不知道,那么我们都不知道这树后面有几只猴子,那这个问题能解决吗?”可是我的学生似乎很自信,有的认为就是1只,有的认为就是2只,有的认为就是3只,造成这样的结果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也许他们确实在猜,但是不会表达;其二,也许是我的语言误导了他们,因为我说:“一共有多少只猴子呢?谁能最快用算式表示出来?”所以他们无论如何都要想出一条算式来。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P35练习六第7—10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感受要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P35第6、7题
(1)P35第6题
问:“最多可以做几个蛋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最多”?
理解后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吃完蛋糕,我们还要吃点水果,果农民正在运葡萄,请你们帮忙算一算,需要几个纸箱?
(2)P35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分析过程,并讨论结果的处理?(为什么这样处理?)
对比第6、7题,有什么不同之处?
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用“进一法”,有时要用“去尾法”。
2、判断下面各题如何处理结果?
(1)有110米的布,做儿童套装,每套用布2.3米,能做多少套?
(2)有110吨的煤,用载重2.3吨的小车运,需运多少车?
3、问:你们还发现生活中哪些问题也是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来解决的呢?
教师可请学生将搜集的问题进行汇报。
二、指导练习
1、解决下列问题
(1)一筒橙汁粉450克,每冲一杯需要14克橙汁粉和8克方糖,冲完这筒橙汁粉,大约需要多少克方糖?(P35第9题)
提醒学生橙子粉瓶上隐藏了450克这个条件;学生在计算450÷16时就要遇到取商的近似值,然后再用取的近似值与9相乘,这种情况是学生第一次经历。因此,教师要给以必要的指导或提示,避免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走过多的弯路。
(2)电信局为新建小区的680户居民安装宽带网,工人平均每周安装70条,电信局需要几个星期才能安装完?
请学生先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思路,然后再在练习本上独立练习,指名演板,集体订正。
2、P35第8题
如何处理结果?组织学生讨论,鼓励他们说出理由,在交流中,自己发现不足校正。
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P35第10题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不同方法
4、小结,请学生说说感受。
三、课堂练习:P35第9题。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P36-37
教学目的:
1、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循环小数的概念。
2、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小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忆,再现知识。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在组内先说说整理后再在全班汇报,互相补充。
2、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学生先独立完成练习七第1题,做完后再说一说计算法则。
你在解题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
师根据本班情况,选择前面学习中易错题巩固。
3、取商的.近似值应注意什么?
取商的近似值时要看清题目要求,需要保留几位小数就除到后面一位,再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
完成练习七第2题。
4、计算除法时,商会出现哪几种情况?
什么是循环小数?请举例说明?
5、我们还了解了一些需要用小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P36
①学生独立作答,再小组讨论分析解答过程,请小组代表汇报。
②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然后集体订正。
二、自主选择,重点练习。
1、根据自己的实际,从课本P371-5中选择对自己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练习。(学生自主选择,组内讨论交流)。
2、讨论分析,解答第6题
A、学生独立解答,交流
B、如果大部分学生有困难,可将此题分层提问解答。
先出示“商就是24.6,求除数?”
再和原题比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
三、总结
注:教师留心学困生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可根据本班情况,配针对性的练习进一步训练。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老师听算,学生计算在课堂练习本上。
3×5+4= 5×7+1= 4×9+8=
6×8+5= 8×3-6= 9×9-9=
指名订正答案,生自己改正。
[设计意图]:通过准备练习,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投影出示教材第8页主题图)
(1)谈话引人:
师:前两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游乐园里看木偶戏的人数和孩子们买面包后,面包师傅还剩多少个面包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到跷跷板乐园去看看,好吗?
引导生观察理解图意和提出问题。
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有3组小朋友在玩跷跷板,每一组有4人。又来了7人,一共有多少人?
(2)小组交流讨论
a、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b、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c、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d、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a. 4+4+4+7=19(人)
4×3=12(人) 12+7=19(人)
4×3+7=19(人)
b.2+2+2+2+2+2+7=19(人)
6×2=12(人) 12+7=19(人)
6×2+7=19(人)
c. 4+4+4+4+3=19(人)
4×4+3=19(人)
d.4+4+4+7=19(人)
(3)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
明确名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4)小结:用乘加和加法两个分步算式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合写成一个乘加的.综合算式,这样算式更加简洁。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体会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2、做一做。(投影出示教材第9页图)。
师先引导生仔细观察主题图,获得已知信息。
师: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会解答吗?
(先让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树上原来有10只小鸟,飞走了4只,又飞来了3只,树上现在有多少只小鸟?)
10-4+3=9(只) 10+3-4=9(只) ……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1题(投影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2题(投影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
(四)、课堂作业设计(视情况,投影出示)
1、小白兔种了7 行胡萝卜,每行8个。准备送给小黑兔10个,小白兔还剩几个胡萝卜?
2、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看了4天,每天看6页,还剩13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3、妈妈买来2盒月饼,每盒有9块。送给奶奶6块,还剩多少块月饼?
4、小力买了5 个练习本,每本1元,他又买了一把尺子花了3元钱,小力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吗?
指名答后师小结:在我们生活中,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从多种角度去观察、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板书:
用乘法和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a. 4+4+4+7=19(人)
4×3=12(人) 12+7=19(人)
4×3+7=19(人)
b. 2+2+2+2+2+2+7=19(人)
6×2=12(人) 12+7=19(人)
6×2+7=19(人)
c. 4+4+4+4+3=19(人)
4×4=16 (人) 16+3 =19(人)
4×4+3=19(人)
d.4+4+4+7=19(人)
教学反思:
乘加的知识对于孩子们来说有所接触,而且计算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出现在实际问题之中时,有的孩子就不一定会想到用乘加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反而有个别的孩子习惯了用连加的方法。当然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今天,孩子用连加的方法计算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学习是一步一步深入的,学生也不可能始终停留在用加法计算。所以,在以后的练习中我重点引导孩子们用简单的乘加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进一步的练习强化,孩子们也体会到了两种方法的异同,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好”、“优”的方法。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53、54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内容。本单元学生将系统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主要是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用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好本单元的相关知识,将是学生在第二学段学习两步以上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教学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其掌握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材用烤面包的情境提供了现实素材。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结合已知条件分析问题,为列式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信息的复杂性,学生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进行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在理解题意和分析解答环节将采用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改进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导入新课
1、根据下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明有20元钱,买钢笔用去10元。
2、要解决下面的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每个面包多少钱?
3、师:同学们的数学感觉真好!能从日常生活中准确地发现问题和提出数学问题。下面老师要带大家去逛一逛面包店,又有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和解决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铺垫孕伏的过程就是唤醒旧知的过程,为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情境图,理解题意
师: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师:今天的信息有点复杂,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楚的理解题意,请出我们的小助手“色条图”来帮忙吧!
师:怎样在“色条图”上表示出这些信息和问题呢?
学生独立思考:在“色条图”上表示出信息和问题。
展示交流:为什么这样表示?
(设计意图:借助“色条图”这一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比较复杂的信息,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在表示和交流的过程中也就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关系,为解决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解决问题
师:想一想,要解决“剩下的还要烤几次”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哪个信息已知,哪个信息未知?怎么办呢?
师:想一想,该怎么解答呢?
学生尝试解答。
展示交流:为什么要先求出剩下的.面包个数?读了哪些信息,你就想到可以求出剩下的面包个数?
如果学生只列出分步算式,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我们是用分步来做的,你们能用综合算式表示出解答的过程吗?
对比不同的综合算式,引导学生辨析:你同意那个算式?为什么?如果不加小括号,会出现什么情况?
师: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呢?
(设计意图: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仅引导学生解决出问题,还渗透了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对比与小结
师:比较一下我们以前解决过的问题和今天解决的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解决出了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结构,学会找出中间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
2、完成教科书第54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力图体现练习的层次性,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解决的?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及时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学习过程,初步建立数学模型。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和体会。)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知道了什么?
怎样解答?
(1) 剩下的面包有多少个?(90-36)÷9
90-36=54(个) =54÷9
(2) 还要烤几次? =6(次)
54÷9=6(次)
解答正确吗?
答:剩下的还要烤6次。
教学反思:
1、重视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进行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引导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描述和分析问题。
3、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评价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125、P127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回顾梳理用算术法和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练习对比,明确算术法与方程的解题特点,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势,并灵活的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3、培养学生审题、灵活选用解决问题方法的习惯,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多样性。
教学重点:
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找准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灵活的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展台
教学过程:
一、小题引路,唤起回忆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复习了用字母表示数、方程、解方程的知识,今天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在庆六一准备活动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2.出示例题:
师:仔细观察这两道题中有哪些信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应该怎么想呢?在审题时可以画画关键词语,也可以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请同学们把这两道题完整解答在1号作业纸上,学生独立完成。
3.汇报交流:
方法一:是先求出已完成的,再求剩下的。(画关键词语)
方法二:60x(1-2/5)。是先求剩下占总的()/(),再求剩下的。
(预设)方法三:完成的+剩下的=总数
检验:这道题结果是36对吗?请你来检验检验。生口头检验。
订正:同位相互批改一下吧。不对的改一改。
小结:同学们通过分析,找出了不同的关系式。用两种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谁来说说第二题是怎么做的?
方法一:是根据“用舞蹈队人数-合比舞少的人数=合唱的人数”列方程解答。
方法二:根据“舞蹈队人数X合唱队人数占舞蹈队人数的()/()=合唱队人数”也是列方程解答的。
(预设)方法三:12÷(1-3/1)=18(人)。
师:对,这种方法还是利用“舞×(1-1/3)=合唱”这一数量关系倒过来想的。同学们比较这两种方法,用方程和算术法哪一个简单哪?是的。我们用方程解决问题,能使较复杂的思考过程变得简单。
追问:想一想,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式,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检验:这道题结果是18对吗?请你来检验检验,
注意:先检验是否是方程的解再检验是否符合题意。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检验第一种方法是否正确。
二、梳理交流、构建网络。
1.小组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用算术法和方程解答了这两道题,仔细观察这两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想一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呢?小组讨论。
2.全班汇报交流。
师:这两道题在解决问题时都是按照什么步骤进行的?
汇报:生1:…….生2…….
师:无论用算术法还是用方程我们都要先读读题,画画关键句子,也就是先审题(板书),(说弄清题意)。再分析数量关系。(说:根据等量关系灵活的选择方法列式解答,有时用算数,有时用方程。),最后检验写答(板书)
师:用算术法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时的不同点是什么?
生:汇报
小结:是的。根据题意,找出基本的数量关系。把已知信息带入关系式,未知量没有参与运算,用算术法,未知量参与了运算,用方程。(出示课件)
3.沟通联系与区别
师:同学们,用方程还是用算术法解决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出示课件联系图)同位相互说说用算术法和方程解决问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追问:同学们想一想,什么情况下用方程解答可以使思考过程变得简单呢?第一题为什么不用算术法哪?
过渡:刚才我们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了梳理,下面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方法继续解决六一准备活动中的其他问题。
三、综合练习、提升技能。
1.基本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师:请同学们先仔细审题,想一想这些数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数量关系,解答时选用哪种方法比较简便,请在作业纸上只列式不计算。
订正: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学生的。大家同意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T1要求一共?用扇子价钱+花价钱……(体现摘录条件解题策略,板书摘录条件)
T2要求h△?先想公式:ah÷2=S△。用方程解答。
出示:错例……为什么错?用算术法怎么改?像这种题目用方程简便还是用算术法简便?互相检查检查,看同位有错误吗?错在哪里?
师:是的,在这里公式就是等量关系式。(板书:数量关系)追问:同学们想一想,在已经学过的知识中,像这种知道S△,求a或h。根据公式列方程解决问题比较简单的还有哪些知识?(S梯形、V锥、C长方形)
小结:做这类题目时要注意什么?(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选择合适的方法)
过渡:刚才同学们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了道具问题。现在来看看学生演员人数中的数学问题:
2.综合练习:连线。
师:请同学们认真审题把问题和相对应的算式连一连。请完成在3#作业纸上。
订正: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学生的。认真对照一下,跟你的一样吗?
(预设)错例:这个对吗?错在哪里?(你发现了,来说说……应怎么改?……)怎样能够直观的看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出示线段图分析题意)板书(线段图)
质疑:想一想我们是怎么解决这道题的?(生: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算式再与正确的算式连起来)
小结:我们可以根据信息分析后与正确的`算式相连,也可以根据算式选择相对应的信息和问题。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分析给每个问题找到了正确的算式,现在你能根据要求补充信息提出合适的问题吗?(出示)
3、拓展练习:补充信息和问题。
师:请同学们完成在作业纸上,独立完成。
订正:如果想用算术法解答,可以补充什么信息?提什么问题呢?2人说,大家同意吗?
师:同学们,如果用算术法解答,补充的都是那一类信息?提出的都是哪一类的问题?(生答:)如果用方程解答,补充的都是那一类信息?提出的又是哪一类的问题呢?
师: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关键句相同,标准量知道用算术法,标准量不知道用方程)
师:你编对了吗?同位交换你编的题互相做一做,相互看看同位做得符合你的意思吗?(如果出现了数据除不尽时,想想应该怎么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数据呢?)
小结:通过这道题,我们知道了要联系题中的数量关系,弄清条件和问题的配搭关系。
2、提升练习: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解答。
师:节目组为小演员做演出服,他们也遇到了数学问题。出示:课件
师:独立思考,认真审题,你想出几种方法就用几种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
订正:
①方程:x+3x=120
②比:120÷(2+3)×2
③120×2/5
小结:同学们真不简单,从不同角度思考,灵活的选用学过的知识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真佩服你们。
四、总结:
师:通过今天对解决问题的整理和复习,你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畅所欲言话收获)相信在解决问题时会更加的得心应手!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策略步骤
1.画关键句
2.审题
3.找等量关系
4.分析算术
5.画线段图
6.列式计算
7.摘录条件
8.检验写答方程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
P100例2、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三P103第10题、P105第14—1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分析连除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并用数学语言叙述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用连乘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记得吗?考考你:
1、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
条件:
①、同学们植树,分成了3组。
②、每组都有12人。
③、一共植树144棵。
问题:
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植树?
②、平均每组植树多少棵?
2、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庆祝六一,我们学校从每班挑选部分同学参加集体舞表演。(出示P100例2情景图:)看!这是他们新编的造型:
(1)从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出示:集体舞新造型,把同学们分成2大组,每组有5个小圈,每个小圈有6人,学校共挑选了多少人参加这次集体舞表演?
3、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数学问题,只是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不了的。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板书: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现在,老师将这题变一变。看!你发现哪儿不一样了吗?(后面一个条件和问题交换了)现在要你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1)学生齐读题目。谁来说说:从题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2)要解决“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能一步求出来吗?
(3)那需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根据你的想法列出算式,做完后互相说说,互相说一说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叫解法不同的同学板演)
(4)小组讨论,指名汇报,评价、鼓励正确的想法和不同的想法。
2、反馈(理解算理)(让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方法一:60÷2=30(人)
30÷5=6(人)
(1)哪些同学跟他一样?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算每大组几人,再算每小圈几人)
60÷2表示什么?(每个组有几人?)
30÷5表示什么?(每个小圈有几人)
(2)、先算:平均每个组有多少人?60÷2=30(人)
再算:平均每个小圈有多少人?30÷5=6(人)
(3)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一个综合算式表示,意义一样,谁再来说一说?
综合算式:60÷2÷5=6(人)
(4)请学生说说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方法二:5×2=10(个)
60÷10=6(人)
(1)这样列式的同学请举手,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5表示?(2组共有几个小圈)
60÷10表示?(每小圈有几人)
(2)分析:先求两大组共有多少个小圈?引导学生明确:已知平均分成2大组,每组有5个小圈,要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一算分成多少个小圈,再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3)、先求:一共分了多少个小圈?5×2=10(个)
再求:平均每个小圈有多少人?60÷10=6(人)
(4)能列出综合算式吗?综合算式:60÷(5×2)=6(人)
(5)请学生说说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方法三:60÷5÷2(若没有同学用这种方法就不讲)
(1)你是怎么想的?
60÷5表示什么?(2小圈为一组,每组有12人)
12÷2表示什么?(每小圈有6人)
(2)你真聪明,会想到用这种方法。
3、讨论比较:说一说这题的两种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第一种解法先把60人分成两个大圈,每个大圈再分5个小圈,求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而第二种解法是每个大圈有5个小圈,两个大圈一共有10小圈,求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第一种解法第一步用除法,第二种解法第一步用的是乘法;所以:第一种解法是用连除,第二种解法是先乘再除;虽然列式不相同:但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求的是“每小圈有多少人?”。都要两步来计算,第二步都是用除法,
4、小结:其实,有很多数学问题都能用多种方法解答,虽然解法不同,但目的却是一样的。所以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选取相应的信息、选用自己喜欢的、容易理解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但不管用什么方法算,我们都应该弄清楚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正确写出单位名称。像今天所学的这类问题,在解题时我们可以用连除,当然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来解决。
5、指导看书,梳理知识
(1)独立阅读教材P100例2,然后同桌互相说说每一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质疑提出自己还不懂的地方。
6、现在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把问题和相对应的算式连起来
学校有3层教学楼,每层8个教室,一共安装了168台风扇。
①平均每层安装风扇多少台?3×8
②平均每个教室安装风扇多少台?168÷3
③一共有多少个教室?168÷3÷8
2、(课件出示:P100做一做:)看,这是我们在活动中为家长、同学们准备的杯子,你能帮忙解决吗?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列举的策略,会用这种策略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培养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条理性、有序性,体会解决数学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飞镖2支;镖盘一只。
学生:小棒;表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是老师第一次到宝应来,老师乘车来的时候发现:宝应的2路公交车是每隔15分钟发一班,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从早上6点开始发车,到早上7点,一共发了几班车?
小结、揭题:
像这样,把每次发车的时刻一个一个的列出来,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今天,我们就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探究策略:
(一)、教学例1
1、解决:“可以怎样围?”
(1)王大叔在围羊圈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帮他吗?(课件出示: 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这个长方形的羊圈可以怎样围呢?
(2)能用小棒摆出来吗?1根小棒代表1米,请大家动手试一试。
(3)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围的?
(4)教师问:有跟他不一样的围法吗?
2、解决:“有多少不同的围法?”
同学们说的都不错,那王大叔的羊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呢?能写出来吗?(课件出示表格)
3、展示学生表格
(1)展示重复的8种的表格,问:长8宽1,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你们同意他的答案吗?说说你们的理由。
(2)再展示有顺序的'4种,说:看看这张表格对吗?
(3)展示没有顺序的表格并比较:
这张表格呢? 两张表格你们认为哪一张更好一些?为什么?
教师评价:对,按顺序填表才会显得有条理。
(4)展示有重复和遗漏的表格:
老师这里有张表格,大家看看,有什么意见?
(5)小结:
切换到电脑:教师小结同时课件演示:刚才我们在填表的时候,把不同的围法一个一个排列出来,从而解决了问题,运用的就是“一一列举” 的策略(板书:“一一列举”)
(6)集体订正
现在请同桌互相看看,写对的请举手,针对写错的学生,让错误的学生订正,没按顺序写的请你按顺序写一写。、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填表的时候发现有的同学重复了,可能有的同学遗漏了,想一想,在一一列举的时候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7)观察面积和长、宽的关系,发现规律。
在大家的帮助下,王大叔知道羊圈有4种不同的围法,现在他想围一个面积最大的长方形,你们能帮他算出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吗?第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第2个呢?第3个?……
你们认为王大叔会选哪一种?
比较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你们发现了什么?
看看长和宽的和,你们有什么发现?
小结:看来有顺序的一一列举,还能帮助我们发现隐藏的数学规律。
(二)、教学例二
(1)王大叔的羊圈围好了,现在呀他要去买羊。当他赶到羊市场的时候,发现坏了,市场里只剩下最后3只羊,而且颜色各不一样。(课件出示图片)1只是黑色、1只是白色、1只是灰色,(课件出示:最少买1只羊,最多买3只羊)如果王大叔最少买1只羊,最多买3只羊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买羊方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买羊方案?
(2)最少买1只羊,最多买3只羊,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
(3)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列举时你打算先考虑买几只羊的情况?
教师引导:买1只羊可以怎样买呢?买2只羊可以怎样买呢?买3只羊呢?能把所有的不同方案都写出来吗?
(4)展示学生作业,教师给予评价。
过渡:刚才同学们一一列举的过程还可以用表格来表示:(出示表格)教师演示并讲解。
(5)小结:通过列表格我们能很快看出是否有重复、有遗漏,这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整理方法。
三、练习拓展
刚才同学们表现很出色,现在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个游戏,好不好?
(1)出示飞镖问:这是什么?有没有玩过?今天我们就玩投飞镖的游戏。(出示镖靶)问:10什么意思?投中红色部分就是10环。投中蓝色部分呢?黄色部分呢?你们想投吗?谁先来?
出示:游戏的规则是投中2次。(教师板书)
第一次投中,问:有没有投中?多少环?同学们猜一猜:第2次可能投中几环?我们看看,他究竟投中几环。(再投)
看看,一共得了多少环?
还有谁想投?
(2)现在,如果再请一位同学投,投中2次,可能会得多少环?能把所有的答案列举出来吗?请同学们用加法算式在纸上写出来。
展示学生作业问:你是按什么顺序列举的?
(3)教师:现在如果游戏规则是:只投两次(板书)
先说说,和投中2次有什么区别?投不中就是多少环?只投两次,除了刚才出现的情况以外,还有可能得到多少环?
(4)老师发现,我们宝应实小五( 1 )班的同学今天的表现真不错,大家知道宝应是个好地方,有很多特产,你们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
老师觉得这4种不错(课件出示:藕粉 荷叶茶 莲藕汁 大闸蟹)看看,是什么?
如果今天来的客人老师请你推荐其中的一种或两种,有多少种不同的推荐方法?
交流:同学们,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推荐的?
我相信我们会场上的客人老师一定会根据同学们的推荐,去选择自己满意的特产。
四、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你觉得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练习十一1-3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9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2、练习一2、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看、说、读、想、算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用了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
学生说,老师板贴:看、说、读、想、算。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些方法来解决问题。
2、课件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
师:看,这是面包房,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指导学生再观察画面,你从图中知道什么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中蕴含的`信息,从中找出与数学有关的信息,初步感受数学信息之间的一些联系,从中发现一些数学问题。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54—22=32,32—8=24(个)
方法三、8+22=30(个)或22+8=30(个)54—30=24(个)(让学生说说每一步计算的理由)
5、比较三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三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1)54-8-22=24(个)或54-22-8=24(个)
(2)能不能列成54-8+22?小组里讨论、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小括号”:如果想改变运算顺序,先算后面的,再算前面的,可以在先算的算式外面填上小括号。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小朋友们只要看见它,就要先算它里面的算式。把(2)中的算式“54-8+22”变成“54-(8+22)”,就可以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先算8+22,然后再算54-30。
8、指导学生读:54-(8+22)读作:54减8与22的和
9、小结。(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面的数)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后明确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后,需要用一定的运算进行表达并计算出结果,最终自主解决问题,并明确小括号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6页练习一的第2题。
(1)指导观察并说一说:3个组一共收集了94个易拉罐,其中第一组收集了34个易拉罐,第二组收集了29个易拉罐。那第三小组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2)分析题目,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读一读,说一说关键词。
(3)想一想,第一步要先求什么?第二步要再求什么?
(4)列式计算:94—34=60(个)60—29=31(个)
或34+29=63(个)94—63=31(个)
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要他们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用喜欢的方法计算,能用小括号就更好啦)
94—34—29=31(个)或94—(34+29)=31(个)
2、教科书第7页练习一的第3题。
羊圈里原来有58只羊。第一次跑走了6只,第二次跑走了7只,现在羊圈里面有几只?
让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用喜欢的方法计算,最好能用上小括号,并汇报。
58—6—7=45(只)或58—(6+7)=45(只)
3、新型电脑公司有87台电脑,上午卖出24台,下午卖出26台,还剩下多少台?(用两种方法解答,用上小括号)
(1)学生读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学生独立做题,老师巡视。(要求运用小括号进行计算)
(3)学生汇报。87—24—26=37(台)或87—(24+26)=37(台)
4、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指导观察,明确条件和问题,指导读一读,找出关键词,然后思考并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明确小括号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有小括号的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数,并学会运用小括号。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元旦快到了,你们高兴吗?(高兴)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游园活动。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参加?(想)好!老师就带小朋友们一起去参加游园活动,我们唱着歌出发好吗?(唱新年快乐歌)
2.情境图
谈话:我们来到了游园点,你们看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在看木偶戏)
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懂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走了6人。
二、主动探索,协作交流,领悟解法。
1.同学们,你们看得真仔细,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一共有多少人在看戏?
(2)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还剩多少人?
对于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提出后很快就解答。
(3)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4)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又走了6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对说出(3)(4)两题的学生给予表扬。
2.解决问题
提问:你们会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1)独立思考
谈话:在四人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你是怎样算的?
(2)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充分地交流,说自己的想法,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了解情况。
(3)汇报:并说想法
3.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2)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3)22+13-6=29(人)(4)22-6+13=29(人)
让学生明确(1)、(3)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2)、(4)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
4.比较(1)、(3)和(2)、(4)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5.谈话:小朋友们看木偶戏看得多高兴呀!你们看这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练习一的第1题)
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看懂了什么?
你能把图意说完整吗?
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再让几名学生说解
问题的方法。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得高兴吗?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我们肚子有点饿了。走,老师带你们到面包房买面包去。
(出示面包房图)
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还剩多少个?)
谁能把这个问题说完整?
(原来面包房里有54个面包,先卖了22个,又卖了8个,现在还剩多少个?)
提问:谁会列式解答。
提问:你会把22+8=30和54-30=24写成一个算式吗?
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
有办法来解决这个困难吗?
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选择方法,把想的过程说出来。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谈话:游园活动快要结束了,你们看小朋友在干什么?(出示练习一的第2题)[他们在收集拉罐筒。]他们真是环保小卫士。
提问:你会把这幅图的图意说完整吗?
让学生自己解答,再说想法。
2.谈话:我们走出了游园活动点,看,我们被一张统计表给吸引住了,这个表没有填完,你会填吗?
做练习一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想法。
3.谈话:请小朋友们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
同桌交流,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归纳。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谈话:请同学们做一名有心人,用本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99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连乘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灵活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复习铺垫。
1. 谈话导入:大家刚参加完学校的大课间检查,三年1班的同学都表现得很好。
2. 复习迁移:
我们班在大课间中分组活动,每组5个同学,分了9组,共有多少个同学参与?怎么算?
3.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⑴ 创造情景,
师:操场上同学们正在认真训练,体育老师打算按图这样安排,同学们算算要多少人?提出问题“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⑵ 让学生独立收集数学信息。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信息:a:每行有10人 ,有8行。
b:每列有8人,有10列。
C: 3个方阵
小结:我们都是观察同样一个方阵,可以从这样一行一行来看,知道了每行有10人,有这样的8行。也可以这样一列一列来看,知道了每列有8人,有这样的10列。
⑶ 整理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明确先求1个方阵有多少人,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你应该怎样思考?请同位同学互相说一说。
我们抓住每行有10人,有8行这2个数学信息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有多少人?
这是一行一行的观察,我们还可以一列一列的看能不能根据这两个信息每列有8人,有10列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你该怎样想呢?
不管用哪种方法,我们都是先求1个方阵的人数。还可以写成综合算式。
2、探寻其他解决问题策略。
不同的策略:
1.先求:3个方阵的一大行一共有多少人,再求8行一共有多少人。
2.先求:3个方阵的一列一共有多少人,再求10列一共有多少人。
3.先求:一共有多少行,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4.先求:一共有多少列,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例1的小结: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结果却是一样的。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引出课题:解决问题】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P.99做一做
⑴ 出示题目。
⑵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⑶ 全班反馈: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先求1盒有多少个,再求8盒一共有多少个。
2、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⑴ 出示题目:P.101⑴
⑵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⑶ 分小组交流。每个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重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
⑷ 全班反馈解决该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3、练习二十三的第4题
⑴ 出示题目。P.102⑷
⑵ 让学生审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⑶ 给出三个算式,由学生选择出正确算式并表述出解决问题 的思路,重点理解“来回”的含义。
四、全课小结: 强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五、拓展练习:第一步,先请同学了解一节数学课的上课时间,一个星期在校几天?如果一个学期按20周计算,同学们在学校待多少分钟?合多少小时?第二步,根据自己计算出来的结果,你有什么感想?记录下来。第三层次是学生在生活中现实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本题又是一道开放题,所有的信息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性,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六 、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2、3、5、6题
教学反思:
1、 收集和整理信息,形成数学思考。
新教材的解决问题,其题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用图画、对话、表格等形式呈现现实的生活场景。这一节课的例1既是一幅情境图,又是一道应用题。例1的图呈现给学生一幅广播操表演的情境图。小精灵明明提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了解情境,从情境中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解决问题的必要信息。这一步要求学生仔细地看,充分的讲,观察同一个方阵既可以横着看找到的`信息有“每行有10人,有8行”,又可以竖着看找到的信息有“每列有8人,有10列”。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收集和整理信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考。
2、 分析数量关系,构思解决问题的思路。
应用题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找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在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会思考,体会问题里的数量关系,要突出数量关系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我们用不同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如:抓住“每行有10人,有8行”这两个信息就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再求3个方阵的人数。还能抓住“每列有8人,有10列”这两个信息也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再求3个方阵的人数。分析数量之间的不同组合的关系,就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如:抓住“每行有10人,3个方阵”这两个信息可以先求出3个方阵一大行一共有多少人,再求8行一共有多少人。这里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有所不同了。
3、 正确选择算法,独立解决问题。
根据解题思路仔细准确地选择相关的条件,正确的选择算法。
这节课我觉得我可能是急进了点,应该先让学生先从“行”去观察进行列式计算,让后进生理解后再进行“列”的观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可能这样会更好些。而且因为这样导致学生的练习还不够充分。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内容:
P100例2、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三P103第10题、P105第14—1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分析连除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并用数学语言叙述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用连乘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记得吗?考考你:
1、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
条件:
①、同学们植树,分成了3组。
②、每组都有12人。
③、一共植树144棵。
问题:
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植树?
②、平均每组植树多少棵?
2、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庆祝六一,我们学校从每班挑选部分同学参加集体舞表演。(出示P100例2情景图:)看!这是他们新编的.造型:
(1)从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出示:集体舞新造型,把同学们分成2大组,每组有5个小圈,每个小圈有6人,学校共挑选了多少人参加这次集体舞表演?
3、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数学问题,只是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不了的。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板书: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现在,老师将这题变一变。看!你发现哪儿不一样了吗?(后面一个条件和问题交换了)现在要你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1)学生齐读题目。谁来说说:从题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2)要解决“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能一步求出来吗?
(3)那需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根据你的想法列出算式,做完后互相说说,互相说一说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叫解法不同的同学板演)
(4)小组讨论,指名汇报,评价、鼓励正确的想法和不同的想法。
2、反馈(理解算理)(让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方法一:60÷2=30(人)
30÷5=6(人)
(1)哪些同学跟他一样?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算每大组几人,再算每小圈几人)
60÷2表示什么?(每个组有几人?)
30÷5表示什么?(每个小圈有几人)
(2)、先算:平均每个组有多少人?60÷2=30(人)
再算:平均每个小圈有多少人?30÷5=6(人)
(3)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一个综合算式表示,意义一样,谁再来说一说?
综合算式:60÷2÷5=6(人)
(4)请学生说说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方法二:5×2=10(个)
60÷10=6(人)
(1)这样列式的同学请举手,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5表示?(2组共有几个小圈)
60÷10表示?(每小圈有几人)
(2)分析:先求两大组共有多少个小圈?引导学生明确:已知平均分成2大组,每组有5个小圈,要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一算分成多少个小圈,再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3)、先求:一共分了多少个小圈?5×2=10(个)
再求:平均每个小圈有多少人?60÷10=6(人)
(4)能列出综合算式吗?综合算式:60÷(5×2)=6(人)
(5)请学生说说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方法三:60÷5÷2(若没有同学用这种方法就不讲)
(1)你是怎么想的?
60÷5表示什么?(2小圈为一组,每组有12人)
12÷2表示什么?(每小圈有6人)
(2)你真聪明,会想到用这种方法。
3、讨论比较:说一说这题的两种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第一种解法先把60人分成两个大圈,每个大圈再分5个小圈,求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而第二种解法是每个大圈有5个小圈,两个大圈一共有10小圈,求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第一种解法第一步用除法,第二种解法第一步用的是乘法;所以:第一种解法是用连除,第二种解法是先乘再除;虽然列式不相同:但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求的是“每小圈有多少人?”。都要两步来计算,第二步都是用除法,
4、小结:其实,有很多数学问题都能用多种方法解答,虽然解法不同,但目的却是一样的。所以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选取相应的信息、选用自己喜欢的、容易理解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但不管用什么方法算,我们都应该弄清楚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正确写出单位名称。像今天所学的这类问题,在解题时我们可以用连除,当然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来解决。
5、指导看书,梳理知识
(1)独立阅读教材P100例2,然后同桌互相说说每一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质疑提出自己还不懂的地方。
6、现在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把问题和相对应的算式连起来
学校有3层教学楼,每层8个教室,一共安装了168台风扇。
①平均每层安装风扇多少台?3×8
②平均每个教室安装风扇多少台?168÷3
③一共有多少个教室?168÷3÷8
2、(课件出示:P100做一做:)看,这是我们在活动中为家长、同学们准备的杯子,你能帮忙解决吗?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经历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4、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周期性问题的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周期性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画笔、作业纸、卡片
【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根据本节课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采用的教学策略是:
1、直观操作。
2、数形结合。让学生在画、圈小旗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究新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会余数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唱歌:《假如幸福的话你就拍拍手吧》这首歌里有我们学过的什么数学知识?
2、回顾规律:照这样摆下去,横线上应该是什么图案?
师:两幅图中的图形都是“一组一组”不断重复出现的,我们叫它有规律的排律,根据规律我们就知道下一个是什么图形,同学们真善于观察。所以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并解决与“小窍门”有关的问题。(板书课题:规律问题)
【设计意图】用“歌曲”的游戏导入新课,既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巧妙地照应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轻松自然,直奔主题;同时在游戏中,又让学生初步感知了余数的作用。
二、探究新知,方法交流
1、收集信息
教师课件出示书中例题6:
按照下面的规律摆小旗。这样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未标题-24
师:请同学们小声的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1:有13面旗子,是按颜色有规律重复出现的。
生2:我知道了小旗是每3面一组,按黄红红的规律排列的。(课件:每3面一组向后移动,直到第4组)
师板书:每3个一组,按规律排列。
2、发现问题
师: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设计意图】继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培养学生获取数学信息、发现问题的能力。
3、自主尝试
师:明白了题目的意思,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呢?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拿出第一张作业纸,可以在纸上画一画,写一写,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看看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学生小组内合作完成。
教师巡视,收集有代表性的案例。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尝试,充分调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运用直观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也为后面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做准备。
4、汇报交流
师:第16面小旗是什么颜色呢?这里有一些同学的想法,我们来请这些同学说一说他们的想法。
在展示台上展示学生的想法,并请学生介绍。
预设1:学生可能用继续画图的方法。
预设2:学生可能用写字的方法,比如:黄红红黄红红黄红红…
师:同学们,如果以后遇到这样类似的问题我们能不能都用这样写一写、画一画的方法来解决呢?
生:不能。
师:为什么?生:图形个数少时可以,个数多就太麻烦了。
5、解决问题
预设3:学生可能用计算的方法。16÷3=5(组)……1(面)
(1)理解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师:这位同学写了一个算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有谁知道他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先让学生讲)
生1:有16面小旗,每3面一组,按这样的规律摆了5组;还剩1面。
生2:16里面有5个3
师:下面我们来让这位学生说一说,你是这样的意思吗?(让写算式的学生讲自己的思考)
师:同学们,你们听清楚了吗?请问你们知道这里的16、3、5、1各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1:16表示第16面旗子。
生2:3表示有规律出现的每组小旗有3面。
生3:5表示按规律摆了5组这样的小旗。
师:(结合图)商5从图中看在哪里?可以判断第16面小旗的颜色吗?(学生上台指)
生:1表示按规律重复摆了5组后剩余的一面小旗。
(2)理解为什么可以用余数来判断小旗的颜色。
师:这里的余数1能判断第16面小旗的.颜色吗?
生:能。
师:那你是怎样判断的呢?余数1又没有颜色!
生1:这里的余数1表示第6组中的第1面小旗。
生2:因为每一组中的第一面小旗都是黄色(课件闪动每一组中的第1面小旗),所以第16面小旗是黄色。
师:你说的很有道理,余数是1时,就说明第16面小旗是下一组里的第1面,应该是黄色。是用画的方法解决的同学,你们的第16面小旗是黄色吗?
生:是的。
师:很好,这就验证了我们计算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
板书:16÷3=5(组)……1(面)黄色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到用除法来解决问题,并从直观图中知道:余数是几,就表示下一组中第几个小旗,因此可以判断出小旗的颜色。初步了解余数与周期性的关系。
6、观看微课,理解含义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听明白了,但老师还是想考考大家,如果按照上面每3个一组的规律,第17面小旗是什么颜色?生:红色;
师:第18面呢?生:红色。
师:咦!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知道答案了?有什么“妙方”吗?
生1:20÷3=6……2余数是2说明小旗的颜色是每一组中的第2面,所以是红色.
生2:27÷3=9,没有余数,说明小旗正好分完,就应该是每一组里面的最后一个。刚好每一组中最后一面都是红色,所以第27面一定是红色。
师追问:在这里余数有可能是3吗?
生:不可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板书:20÷3=6(组)……2(面)红色
27÷3=9(组)红色
【设计意图】变化练习,完善余数的认识,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在对比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7、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是怎样利用余数来判断出这样有规律排列的小旗的颜色的?
(重点引导学生说出:余数是几,表示每一组的第几个;没有余数,表示每一组的最后一个)
师:看来,解决这类有规律重复出现的问题,我们是用除法解决的,关键是看余数。余数是几,答案就是每一组中的第几个。如果没有余数,说明正好分完,就是每组的最后一个。
【设计意图】这样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完善对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周期性问题中,余数含义的理解,突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三、快乐练习,拓展应用
师:看来同学们表现得真棒!汪老师想带大家去数学乐园玩一玩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乐园里面充满了挑战,你们有信心挑战成功吗?(生:有)
师:很好!(课件出示)请同学们翻开书本P69页(第4题)
1、第一关:找“珠宝”
未标题-23
按照上面的规律穿一串珠子,第24个珠子应该是什么颜色?
要求:
(1)读一读,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2)独立解决问题。
(3)你是怎样判断第24颗珠子的颜色的
2、课本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熟练地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全课小结:师:同学们,这节课学习的高兴吗?你们都学会了什么呢?今天,你们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更多的问题!只要大家努力地去学习、探究,就一定有更大的收获。在此老师送大家一句话:知识就像是大海里的一朵浪花,不断地积累,才能汇成知识的海洋!
谢谢同学们的合作!再见!
【设计意图】这样的总结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激励他们更好地学习数学。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规律问题
知道了什么?每3个一组,按规律排列。问题是:第16面旗是什么颜色?
怎样解答:16÷3=5(组)······1(面)黄色
20÷3=6(组)……2(面)红色
27÷3=9(组)红色
解答正确吗?口答:第16面小旗是黄色。
【设计意图】整个板书设计简洁明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条理性,有效地强调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运动会广播操表演录像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教师亲切谈话: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
接着,口述下面的问题。
二(1)班一些学生为布置教室做纸花。每两位小朋友一小组,每位小朋友做3朵花,8个小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待学生解决问题后,请两、三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探讨解决新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新问题
1.创造情境,引出问题。
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情境,吸引学生“进场”。接着,定格在表演广播操的一个方阵上(与例1一致),由小精灵提出问题(画外音)。
2.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允许遇
师生活动
到困难的学生与伙伴交流意见。
3.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自主解决问题。
1.请学生独立解决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中的问题。
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1.组织交流。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思考探索的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例如,
①5×6×8②5×6×(5+3)③5×6×7+5×6
④5×6×7+30⑤30×8⑥30×5+30×3
学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练习
1.请学生解决练习二十三中第1、3、4题中的问题。
(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可以不受习题顺序的限制,想先解决哪个问题,就先解决那一个。
解决问题时,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2)适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请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略)
设计校园106~107。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加理解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
2.通过让学生自主调查、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
3.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自主调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
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
1、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什么方位?后面、左面、右面呢?
2、说说本校校园里八个方位都有哪些建筑物?如果把它画在纸上一般按什么规律来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电脑展示某校校园平面示意图,说说校园的'各个方位都有哪些建筑物或教学设施。
师:这个校园设计得漂亮吗?合理吗?你有什么建议?
师:如果能在设计漂亮、合理的学校里面学习,你们会有什么感想呢?你们想不想也自己设计校园呢?今天我们就自己来设计校园。(板书课题)
三、小组活动
1、小组交流:说说每人调查的本校和其他学校都有哪些设施。
2、集体反馈:请几个同学说说的情况。(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来叙述。)
3、小组讨论:本校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必须添置哪些设备等。
4、集体反馈:请几个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
5、出示本校的校园示意图,讨论:
(1)应该在什么地方添置什么设备?
(2)绿化上面你有什么见解?
(3)操场的大小或形状如何?
(4)你还有哪些设想?
6、利用手中的画笔来设计自己的校园。(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合作动手设计,教师巡视指导。)
7、每个小组各派一名同学介绍自己设计的校园示意图。(利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来描述。)
8、展示每个人的设计图,让同学们去参观交流。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活动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多请几个同学发言。)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跟数学有关,如设计校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认真分析,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出自己满意的校园。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内容:
教材第99页例1,练习二十三第1、3、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两步计算乘法解决问题,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2.经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中感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与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学会欣赏自己和同伴。
教学重点:探索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教学难点:收集对解决问题有用的数学信息,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预习作业:
1.自学教材第99页,例1的主题图,想一想:
(1)画面上同学们在干什么?
(2)从图中你还获取了哪些信息?
(3)怎样解决每个方正有多少人?
(4)怎样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5)10×8表示什么?80×3又表示什么?
(6)你还有别的解决方法吗?并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尝试作业:P99做一做说一说:第1步求什么?第2步求什么?
二.预习反馈:
1.出示画面:2个班同学做操,每班4排,每排8个同学。
学生根据画面内容,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2.独立解答。指名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新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4.出示情境图: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一个方阵与例1相同,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5.请同学们自己观察画面,你看懂了什么?
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困难可以与同桌交流意见。(组织学生交流。)
(1)你收集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2)怎样列式计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善解答过程。你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对吗?
二.关键点拨:
1.自主解决问题。课本第99页“做一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解决问题。
2.组织交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1)5×6×8 (2)5×6×(5+3) (3)5×6×7+5×6
(4)5×6×7+30 (5)30×8 (6)30×5+30×3……
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
3.看到这么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有什么感想?
(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
师:以后同学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页可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多样了。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练习二十三第1、3、4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三(1)班5个小队去植树,每小队8人,每人种3棵柳树和2棵桃树,他们一共种了多少棵桃树?(训练学生收集有用数学信息的能力。)5×8×2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注意观察、发现,提出身边的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
这些问题。
3.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布置作业
《作业本》第49页。
第二课时步计算的乘法和加法(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103页,练习二十三第2、5~9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两步计算的乘法和加法(减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会收集数学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欣赏自己、欣赏同学,与同学友好合作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学会用两步计算的乘法和加法(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能对实际问题具体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及方法。
教学设计:
一.预习作业:
1.看一看:P101
2.想一想:
(1)画面上他们在干什么?从图中你还获取了哪些信息?
(2)怎样解决?做一做说一说:第1步求什么?第2步求什么?
每步表示什么意思?你还有别的解决方法吗?
二.预习反馈:
1.想一想,算一算:
盒子里有若干捆铅笔,每捆5枝。小明先拿出2捆,接着又拿出4捆,他一共拿出多少枝铅笔?(讨论算法)
2.练习二十三第2题。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可能也会用到加、减法。(板书课题)
二、关键点拨、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练习二十三第2题。
(1)看题,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3)组织交流。
(4)你做对了吗?
(5)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根据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而决定的。
2.练习二十三第9题。
(1)自己看题,收集信息,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列式计算。
(2)组织讨论。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解决问题的步骤是怎样的?
(3)比较哪一种算法好?哪一种简便?
①15×4+7 ②15×5-8
3.练习二十三第7题。
(1)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强调对“一年”的理解)
(2)独立解决问题。
(3)组织讨论,订正。
(4)环保教育:不乱扔垃圾、保持环境卫生。垃圾分类存放处理。
4.练习二十三第8题。
(1)独立解决问题。
(2)组织讨论、订正。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16
教材分析:
例12是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教材分别安排了两道小题进行教学。由于这两道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而需要准备的瓶子和包装的礼品盒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这些计算结果的近似值。在取近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舍”还是“入”。
如第(1)题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能盛0.4千克的瓶子里,求需要多少个瓶子。计算结果是6.25个,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需要6个瓶子,但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剩下的0.1千克还需要1个瓶子,所以需要7个瓶子,这里就要用“进一法”将6.25中的小数点后面的尾数舍去,向个位进1,变成7。
而第(2)题求红丝条可以包装几个礼盒,则要用“去尾法”,将16.666…中小数点后面尾数去掉,得近似数16。最后教材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取近似值的'不同情况,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应用“进一法”和“去尾法”。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取近似值的方法。
教学关键:
取近似值的方法。
解决问题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设计:
一、复习小数四则混合计算。
0.75÷0.3+3.23.6÷0.4-1.2×5
4.8÷1.2+0.5×50.4×(3.2-0.8)÷1.2
二、学习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1、创设情境:小强妈妈前几天买来了一桶香油,重2.5千克(出示实物),因这桶过大,小强妈妈使用起来十分不方便。请你们帮她想一想该怎么办?(分装在小瓶里)
这个主意好!瞧,(出示小瓶子)我找来了一些小瓶子,每个瓶子最多可盛0.4千克香油,那小强妈妈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呢?
出示例12(1)
(1)独立审题,分析条件与问题,然后列式解答。
(2)引发学生思考:需要准备6.25个瓶子吗?瓶子数可以是小数吗?
如果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应是多少上瓶子?
根据实际情况,用6个瓶子能将2.5千克的香油全部装进去吗?
(3)师:从这一道题中,我们知道,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要采用“进一法”来求近似数,也就是无论这题中的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往整数部分进一。
2、出示例12(2)。
(1)独立审题,分析条件与问题,然后列式解答。
(2)提问:礼盒的数量必须是整数,那这一道题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是多少个呢?25米够吗?
(3)师:在这一道题中,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要采用“去尾法”求近似数,也说是无论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去掉。
3、引导学生比较(1)和(2)两题在取商的近似值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不采用“四舍五入法”。不同点:
(1)是向整数部分进一;而
(2)只取整数部分,小数部分舍去。)
4、小结:“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时,有时要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来取商的近似值。
三、深化方法、巩固应用
1、出示教科书第33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思路,说一说用哪种方法去取近似值,为什么?(买东西时,钱不够,就不能再买一本了,用“去尾法”可以买回5本词典)即100÷18.5≈5(本)
2、练习六第8题。
(1)读一读。
(2)问:从题中你找到了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①每本相册多少钱?
②还有多少钱去买钢笔?
③相册和钢笔比谁贵?
④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几支钢笔?
(4)按上面的顺应进行讲解,每个算式表示什么?
(5)如果求孙老师还可以买多少支钢笔,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6)列式解答。
(7)反问:为什么这里用“去尾法”求近似数?
3、出示练习六第9题。
(1)读题。
(2)分析数量关系。
小组内讨论:题中可以发现哪些信息?哪些信息是隐藏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要求需要多少方糖,必须知道什么?
(3)列式解答。
4、练习六第10题。
四、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课外请你们各自搜索一些生活中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值的例子。
五、作业设计
1、幸福小学有378人去秋游,每辆客车限乘40人,需要几辆客车?(进一法)
2、装订一种笔记本需要用纸60页,现在有同样的纸2800页,可装订多少本这样的笔记本?(去尾法)
3、练习六第6、7题。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4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能在实例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学习,在观察、研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解决按比分配实际问题的策略,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女生和男生的人数比是5:7”,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一条简单的现实生活信息,不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例探究
(一)自主探索
1.出示:六(2)班一共有48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求出什么?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呢?你会算吗?
2.学生独立尝试。
3.同桌交流。
师: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和做法,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
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上台板演,交流汇报。
预设(1):48÷(5+7)=4(人);
女生:4×5=20(人);
男生:4×7=28(人)。
师: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吧。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和第三步分别是什么意思?这种方法是先求什么?再算什么?
师: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
预设(2):女生:(人);
男生:(人)。
师:这种方法中,是什么意思?呢?
5.小结: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我们再一起来看看(配合课件演示)。
方法一是根据比的意义,看看一共分成几份,先求出一份的数量,再算几份的数量;方法二是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看看男生、女生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的知识来解决。这两种方法都不失为好方法,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没有直接用书本上的例题,而是用了班级男生、女生人数比这一实际情况。因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所以学生很乐意去探索、交流、实践。这样的设计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揭示课题
师:像上题这样,把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分配。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按比分配。(板书课题:按比分配)
(三)实践尝试
出示例2:这是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瓶子上标明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按照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
1.阅读与理解。
浓缩液和稀释液指的是什么?(浓缩液是纯清洁剂,稀释液是加水之后的清洁剂。)
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吗?(学生独立解题,交流汇报。)
2.分析与解答。
预设(1):每份是500÷5=100(mL),浓缩液有100×1=100(mL),水有100×4=400(mL)。
师:这里的5表示什么?(把总体积平均分成5份。)
预设(2):浓缩液有(mL),水有(mL)。
师:表示什么?(浓缩液占总体积的;)
呢?(水占总体积的。)
3.回顾与反思。
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对结果进行验证?
预设:看浓缩液与水的比是不是等于1:4。
小结:体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看清楚1:4到底是哪两个量之间的比。
【设计意图】把书上的例2作为尝试题,让学生独立尝试、交流,最后进行小结。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审题、分析的能力,而且进一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让学生初尝成功的乐趣。
三、实践应用
(一)基本练习
1.师:打开教材第55页,看第一题。
(1)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交流:说说你的方法。
2.出示:李伯伯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他准备种黄瓜和茄子。
师:请你来设计一下,可以怎么分配?
预设一:1:1。
师:如果按1:1分配,那么种黄瓜和茄子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计算)
师:通过计算,发现按1:1分配其实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是的,平均分就是按1:1分配,是按比分配中的特例。
对于其余各种分配方法,都让学生快速算一算再交流。
(二)发展提高
1.师:增加点难度行不行?我把这一题变一下。
出示教材第56页第7题:李伯伯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他准备用种西红柿,剩下的按2:1的面积比种黄瓜和茄子。三种蔬菜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1)比较:这一题和前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2)分析:这一题是把哪个数量进行分配,按怎样的比来分配?这个数量直接告诉我们了吗?所以我们应该先算什么?那你会算吗?
(3)学生尝试。
(4)交流算法。
师:你是怎么算的?(展示学生作业)还有同学用其他方法做吗?介绍一下你们的'方法。
师: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出示:学校把栽7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6人,二班有44人,三班有50人。三个班各应栽多少棵树?
(1)比较分析:
师:这一题又有什么不一样?没有直接给出“比”,不能直接按比分配了,那怎么办?
师:我们可以先求出比,再按比进行分配。
(2)学生独立尝试,交流算法。
(三)小结
师:通过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你觉得在解答按比分配的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师:说得对,在解答这类问题时,我们要认真审题,看清楚是对哪个数量进行分配,是按什么比分配的;如果题目没有直接给出比,我们要先根据题目信息求出比,再按比分配。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从基本练习到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再到没有直接给出比的题目,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索中验证、品尝自己的学习成果,再次感受成功带来的乐趣。
四、课堂总结
1.师:学到这里,谁能告诉我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和感受。(指名回答)
2.课外延伸。
师:比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你课后搜集生活中的实例,编一道按比分配的题目,在下一节课中进行交流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抓住“收获”、“感受”来进行课堂总结,可以再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培养评价、反思的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1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理解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相关概念,区分5种不同的角,用量角器和三角尺正确地量角、画角;灵活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观察、操作、推理、表达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发数学思考,渗透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巩固有关线和角的基本概念与操作技能
教学难点:初步感悟图形的性质。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谈话: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有关线和角的知识?
预设:线段、射线和直线;角的分类;量角;画角
2.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学得可真不少,那么学习了这些新知识,有什么用呢?能不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数学上和生活中的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自主梳理知识要点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养成及时总结的习惯,使散落的知识点汇集成知识网络,深化对新知识的理解。
(二)实践应用
1.量一量
(1)量一量,队旗上的角。
谈话: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所佩戴的红领巾是队旗的一角,现在就让我们认识一下队旗,量一量队旗上的角。
①出示图片
②小组合作
互相指一指这5个角,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独立量角后交流。
③展示量角过程,交流量角方法及结果。
提问:量角时要注意什么。
(2)量一量,你有什么发现?
①出示图片:
②观察图中的角,有什么发现?
预设:∠1和∠2可以组成一个平角;每相邻两个角合起来是一个平角。
③思考:想一想,至少量出几个角,就能知道每个角的度数。
预设:一个钝角、一个锐角
④量一量,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对顶角相等;相邻角的'和为180度等。
(3)先估计,再量出图中各角的度数。
①谈话:估一估,图中的角大约多少度?是什么角?
预设:∠1=45度;∠2在140度到150度左右;∠3=60度
提问:说说你是怎么估的?
学生结合图形说明。
②量角、验证。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的问题,已经不再仅仅是单纯的量角技能训练,而是从不同角度精心选择的问题。问题1,量队旗中的角,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应用于生活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身影。问题2,则是承载了多重意义,既可以巩固对平角的认识,同时也渗透了“对顶角相等”的角的性质等。问题3,则是估测意识的培养,学生在“估一估”的过程中,深化了对角的大小和类别的认识,深化了对不同角的关系及量角器原理的理解。此外,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化的,充分体现了课标要求:不同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2.画一画
(1)画出与∠1、∠2同样大的角。
①观察,思考:你能画出同样大的角吗?和同伴说说你的想法。
②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2)按要求画,再回答问题
问题1:画出直线AC。
问题2:画出射线CB。
①独立画图后,交流检查
提问:画图时需要注意什么?
预设:画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要通过A、C两个端点。
画射线,前面的字母是端点,可以向另一个方向无限延伸,要通过B点。
②追问:画好的图形中有几个角?是什么角?
学生自己在图上标一标,小组内说一说。
【设计意图】量角和画角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工具,在本环节中,充分体现了其工具性的特点,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用到了量角、画角的知识。不同的是,题目的选择,更注重数学思考,数学概念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的重复训练,使学生自然地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3.算一算
(1)你能快速填出各个角的度数吗?
①观察、思考、独立试做
②组内交流想法
预设1:量出各角度数
预设2:根据图形特点,算出各角度数。
③小结
【设计意图】数学计算的背后是数学概念的理解,本环节的设计在于进一步巩固有关平角、周角的认识及对顶角相等的图形性质。
(三)巩固深化
(1)比一比,两幅图中的∠1与∠2是不是相等?说明理由
(2)观察、思考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第一幅图:∠1、∠2分别与∠3可组成直角;
第二幅图:∠1、∠2分别与∠3可组成平角
(3)独立试做,组内交流
预设1:量出各个角的度数
预设2:因为∠1、∠2和同一个角合起来的度数相等,所以∠1、∠2也相等。
预设3:第2幅图中的∠1、∠2是一组对顶角,对顶角相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全面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发现规律、说明理由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使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四)回顾总结
(1)谈话:这节课中我们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有趣的问题,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新的收获?
(2)课后作业:
折一折
①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下面度数的角吗?
90?、45 ?、135 ?
②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后展开,可以得到哪些度数的角?
【设计意图】将课上的学习延续到课后,在动中学,在玩中学,在“折一折”“想一想”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1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的特点,理解并掌握它的数量关系,会列方程进行解决。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交流互动当中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1.想一想,填一填。
(1).学校科技组有女同学人,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的3倍。
男同学有()人;
男女同学共有()人;
男同学比女同学多()人。
(2).校园里栽了棵柳树,栽的松树是柳树的2.5倍。
松树栽了()棵;
柳树比松树少栽()棵。
2.解下面的方程。
二.引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图片: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引发学生感想。
出示植树造林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说说看。(师板书条件)
想一想: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师补充板书)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种树面积:
种草面积:共12.5亩
提问:题中有两个未知数,怎么办?怎样设未知数?
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然后交流自己的'方法,教师在线段图上标出亩和
1.5亩。
教师:借助线段图,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完成后组织交流,汇报解法。师板书解题过程,进行检验。
3.回顾解题过程,加深对题目的进一步理解,并评价学生的做法,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四.巩固练习。
同学们知道地球的形状吗?
1.观察地球的图片,介绍地球表面的情况,了解表面积的含义。
2.自学教材例题,在深入分析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画出线段图,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法。
五.深化练习。
1.将主题图中的“我家今年共种了12.5亩的草和树”改为“我家今年种的草比树多2.5亩”。
让学生编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分析数量关系。同伴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画出线段图进行解决,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学习解题方法和步骤。
2.比较两题的异同,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和倍”、“差倍”问题的一般解法。
2.数学小博士。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宽的1.8倍,它的周长是56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六.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全课,总结本节课解决问题的特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强调怎样设未知数,要求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进行解答。
七.布置作业。
教后反思:
一、教材的处理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前设计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种草种树”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不但学习了新知,而且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教学内容。紧接着,通过对教材例题的自学和练习,进一步巩固上面学到的方法。然后,改变情境图中的一个条件,启发学生继续学习,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通过思考、交流、分析、解答,获得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又经过比较,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两道题的联系与区别,提高辨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节课目标完成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围绕课前预设的三维目标实施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从教学实施的过程来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大多数学生掌握了稍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尽管有些学生会做还不会说,大部分学生能够有根据、有步骤地解决问题。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能不断评价鼓励学生,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课件的应用。
解决问题,就是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本节课上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把学生带入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场面,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培养了自主探索的精神,提高了自主探索的能力,发挥了多媒体课件在解决问题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四、教学中的不足。
1.课前复习时说的过细,学生弄清楚了这样做的道理,但费时较多,占用了后面的教学时间,致使教学过程前松后紧,练习部分处理得较为仓促,学生学会了“和倍”问题的解决方法,“差倍”问题掌握的同学不多。
2.解方程练的较少,中、下学生没有熟练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方法,制约了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也影响了教学进度。
3.因为多媒体的原因,使学生上课后不能立刻进行学习,耽误了几分钟的学习时间,同时影响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之,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要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逐步形成一些技能技巧,最终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能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20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青岛版六年级上册89-9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探索解决递增递减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画图法,学习用表格列举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体验数字列举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2.经历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的过程,掌握基本数学思维方法,形成运用表格列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在探索解决递增递减问题的过程中,用列举法解决问题。
难点:
用列举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提出问题
1、动画导入:
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想)那可要认真看哦!(播放熊出没动画相关视频)。
师:动画片中,光头强在干什么?(砍树)。熊大、熊二呢?(保护森林)。由于我们人类乱砍滥伐树木,现在地球上的树木越来越少,我们作为地球的小主人应该向谁学习呢?(熊大、熊二)。欢欢也是这么想的,于是欢欢等4名同学决定为小树立“爱护树木”的警示牌,教育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家园(出示情境图)
2、找出数学信息,理解题意
师:你能找出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吗?
生:欢欢从8岁开始种第一棵树,以后每年比前一年多种1棵
师:以后每年比前一年多种一棵树是什么意思?
生:意思就是8岁种了1棵树,9岁那年种了2棵,10岁那一年种了3棵,11岁种了4棵树。(语言不用太规范,理解即可)
【设计意图:低年级孩子好奇心比较强,以动画中熊大、熊二保卫森林的情景为素材引入,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从而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在情境中让学生体会递增问题。】
二、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1、自主探索
师:想一想,欢欢8岁时种了1棵树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
生:一根手指、一个图形、一个数字······
师:那下面就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欢欢8岁、9岁、10岁每年种了几棵树吧!(选择学生结果投影展示)
(预设答案可能会有以下的2-3种)
(一)手指表示: 8岁1棵,9岁2棵,10岁3棵。
(二)图形表示(画小树,画圆,画三角形,画竖线)
(三)数字表示。
2、引发矛盾冲突,体会数字列举法的优越性。
师: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继续表示出欢欢11岁、12岁······15岁,欢欢每年
种树的棵树吗?孩子们表示完了吗?(给出一定时间)
生:数太大了,手指不够用,画起来很慢??
师:有的同学早已经做完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生:我用数字来表示种的棵数,这样写起来又简单又快。
师:大家觉得这个方法好吗?好在哪里?
总结:当数据越来越大时,直接用数字来表示,会更简单。
3、用表格列举法解决问题
欢欢听到大家的方法这么好,想考考大家。
(点击出示问题:欢欢今年11岁了,一共种了多少棵树?)
师: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呢?
生:从8岁到11岁一共种了多少棵树。(理解即可,语言不用很规范)
师:那下面就试着用数字列举法把欢欢每年种树的棵树表示出来,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吧。(学生结果投影)
首先将每一年植树的棵数列举出来,将年龄写在前面,棵数写在后面,为了看起来更清晰,我们可以给它加个表格。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表格列举法。
(教师板书:表格列举法)(教师在黑板上展示画表格的过程,学生跟着老师一起画)
竖表
8岁 9岁 10岁 11岁 1+2+3+4=10(棵) 欢欢一共种了10棵树。
横表
8岁 1棵 1+2+3+4=10(棵) 欢欢一共种了10棵树。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经历体验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再梳理、总结,引入表格列举法,让学生亲身体会用表格列举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
三、巩固新知,能力提升
出示问题:
(递减问题)第一层放10根,往上每层依次少放1根。放了5层,一共有多少根木头?
先集体交流理解题意,再运用表格列举法独立解决问题,然后小组交流,最后集体交流结果。(学生结果展示,并说一说表格列举法解决问题的好处。)
师:想一想,这节课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呢?用表格列举法来解决问题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数学方法。(完整板书:用表格列举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的新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用表格列举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递增递减问题的策略意识】
四、回顾反思 交流评价
师:你学会了什么?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1棵 2棵 3棵 4棵 9岁 2棵 10岁 3棵 11岁 4棵
学生交流,教师点击课件利用丰收园做好评价。
【设计意图:交流分享收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以及思维、方法进行梳理,做到融会贯通。及时评价,则能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学习的快乐。】
五、巩固应用 拓展提高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非常好,老师想和你们一起拍照作为留念,你们愿意吗?一会下课后就按照要求到北广场排队照相好吗?
拍照要求:第一排站11人,往后每一排站的人数比前一排多1人,共站4排。(课下用我们今天学的方法求出参加拍照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在生活中及时巩固学习的新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知识学习的必要性,并将解决问题的策略应用与生活。】
板书设计
本节课是一节综合实践课,需要学生学会表格列举法这种新的解题方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理解题意上有困难,这种递增递减的问题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刚刚开始学习有点困难。不过这节课学生表现很好,都能够认真听讲。
老师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精选课堂的巩固练习,达到由易到难逐层递进,利于学生接受。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4-07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6-04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4-04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4-19
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6-10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1-17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1-17
《解决问题连除》教学设计04-12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设计05-12
解决问题(连除)教学设计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