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综合实践粽情飘香端午节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1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综合实践粽情飘香端午节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综合实践粽情飘香端午节教学设计 1
【内容简析】
《端午节的由来》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介绍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有关端午节由来的民间故事很多,课文所选的是流传较广的一种,反映了百姓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爱戴与怀念。
故事首先介绍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一些习俗以及端午节的历史与意义;接着重点讲述了爱国诗人屈原报国无门,悲愤投江,百姓千方百计打捞他的尸体,用各种方法祭奠屈原的凄苦悲壮的故事;最后点明了人们祭奠屈原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今天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
课文结构清楚,语言浅显易懂,是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教育、培植民族精神的好教材。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熟悉端午节这个节日及习俗生活,但不清楚习俗的由来这个矛盾心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阅读。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表现的是屈原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插图有助于学生感受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忧国忧民、宁死不屈的不朽形象。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要注意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要努力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反复研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并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生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促进语言的发展。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自学“粽、檐、囊”等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正确书写“佩、戴、措”等8个要求会写的字,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以及速度。
2、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是本课的'重点,复述课文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
1、制作有关战国时期的背景资料以及地图等课件。
2、搜集、整理并阅读有关端午节、屈原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30课,请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端午节的由来》。
2、谁愿意把自己知道的有关端午节的信息跟同学说一说?
3、小结:大家知道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还知道有这么多的端午习俗,可你们能讲出这些习俗的意义吗?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意义。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
(1)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屋檐、佩带、辅佐、权贵、措施、诬陷、谗言、疏远、祭奠、忠诚、悲愤、悲痛、祈祷、传诵等。
(3)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自学的情况。
(1)借助字卡认读生字词。变换语境,给生字组词扩词。
(2)指名读课文,及时正音。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讲的什么?
(3)师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画出自己的疑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默读要求:
(1)边读边标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边读边思考:文章讲的是什么事?
(3)为深入学习课文,请自己提出几个问题,学习质疑问难。
3、师生梳理问题,归纳问题。
学情预设及教学策略:
(1)不理解的生词,通过读书或请知道答案的同学给予帮助,当场解决问题。
(2)不了解的历史知识,可归类有关的问题,存疑并集中时间给予解决。
(3)值得阅读探究的、能深入理解文本的问题,如百姓为什么如此爱戴屈原,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逐步解决。
四、介绍屈原与时代背景
1、介绍战国时代以及“战国七雄”。
2、出示战国时期的地图,了解当时七国的处境以及各国的治国策略,以理解屈原“改良内政,对外联齐抗秦”的爱国主张。
3、出示课件,介绍屈原。
屈原生活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没有屈服。他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决不随波逐流,拿起笔抒写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指斥“群小”误国,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最伟大、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人称他的作品为“楚辞”,代表作是《离骚》。诗中叙述了诗人为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所遭受的打击和迫害,深刻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对人民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感情。公元278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际,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来到汨罗江,抱石自沉。他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五、自读课文,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课文并整理笔记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有关屈原的故事。
综合实践粽情飘香端午节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
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过端午节时举行端午诗会、赛龙舟、包粽子比赛等文化活动。
2、学生能熟练包一只普通的粽子。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能熟练包一只普通的粽子。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
教师的准备:粽子叶、糯米、毛线;相关视频。
学生的准备:查找端午节的相关资料,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佳节——端午节,过端午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俗。通过上个阶段的学习,我们已经分小组收集了关于端午节的资料,现在就各小队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和实践成果吧。
二、展示与活动
(一)学生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介绍端午节
1、诗歌分享。
下面有请林琳这一小组上台来汇报他们收集到的关于端午的诗歌。生:端午节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就有迹可循。以下是我们小组收集到的诗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2、简介端午节的由来。
师:从刚才的诗歌中,我们已经可以大概知晓端午的由来,哪一个小组负责搜集这个方面的资料?请你们来详细介绍一下吧。
生: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
流传最广的是源于纪念屈原。
(其他成员补充):
源于纪念伍子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3、讲讲端午节的习俗。
师:是啊,由此就衍生出了端午节的习俗。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二)探索包粽子的方法
师:在这些习俗之中,你们对什么最感兴趣呢?今天啊,我们就请来了包粽子能手,我们班热心的家长们,现场来教我们包粽子呢!动手之前,老师要先考考大家:
1、包粽子要准备哪些材料呢?生介绍包粽子该准备哪些材料。
2、包粽子的步骤你了解吗?观看视频,了解如何包粽子。
3、小组讨论打算怎么包,说说该注意些什么(家长参与)。
(三)尝试创作
根据大家探索的各种方法,开始包粽子。家长带领学生在小组内实践。
(四)成果展示
全班同学包的各式各样的粽子展示在他们的桌子上。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但学会了包粽子,而且让大家了解了更多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回家后给爸爸妈妈亲手包一只粽子,让他们吃得又香又甜,一起过一个快乐的端午节!
综合实践粽情飘香端午节教学设计 3
【学习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真切体会过端午节的快乐,并产生热爱祖国精神文化遗产的感情。
3、品味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
【学习重难点】
1、真切体会过端午节的快乐,并产生热爱祖国精神文化遗产的感情。(重点)
2、品味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这儿有一首诗,大家来齐声朗读一下,看看写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乡土小说家沈从文是怎样记录茶峒人欢度这一传统节日的。通过传统节日,我们又可以感受到怎样的民族精神与文化魅力?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2、掌握重点字音。
额角(é)蘸酒(zhàn)茶峒(dòng)
短桨(jiǎng)缠裹(guǒ)伶俐(línglì)
呐喊(nà)老鹳河(guàn)颈脖(jǐng)
泅水(qiú)束缚(fù)洞穴(xué)
擂(léi)鼓打锣(luó)嘭(pēng)嘭铛(dāng)铛
3、解释词语。
嘭嘭铛铛:形容撞击金属器物的声音。
吊脚楼:也称吊楼,为苗族、壮族、布依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
泅水:游水渡河。
调理:调弄整理。
4、初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作者详细地描写百姓到河边看比赛的场面与龙舟竞渡有什么关系?
明确:首先,这种万人空巷、争看比赛的场景,为下文的龙舟大赛设置了悬念。其次,说明了赛龙舟不仅仅是赛手的.事情,而且是全茶峒人的一件盛事,为下文中“两岸人呐喊助威”的景象做了铺垫。观看的人并不是比赛的旁观者,而是完全把情感投入其中、沉浸其中的参与者,河岸边与河面共同形成了热火朝天的富有感染力的比赛场面。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
(1)茶峒人端午这天的风俗习惯(分别用3字短语概括)。
(2)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顺序(画出相关的词语)。
(3)这些风俗中详写的是什么,这样安排的理由。
明确:
(1)概括风俗: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捉鸭子。
(2)时间顺序:上午11点钟左右;把饭吃过后;赛船过后;天晚。
(3)这些风俗习惯中详写的是赛龙舟。详略安排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详写赛龙舟,是因为它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节日的气氛和民族精神。
(二)内容探究
阅读全文,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你在龙舟赛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我看到(听到、了解到)了________________,那情景真是________________!前一条横线上摘录课文中有关语句,后一条横线上用形容词或修饰性短语来表达你的感受。
示例:1、我看到了那龙舟形体狭长两头高翘,船身绘着朱红色长线,那情景真是乡土风味浓厚!
2、我看到了龙舟上的人分工不同,有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还有12到18个桨手,那情景真是壮观非凡!
3、我看到了缠裹着红布包头的手拿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擂鼓打锣的很单纯地敲打,桨手手持短桨应着锣鼓声节拍用力划船,那情景真是场面恢宏、令人振奋!
4、我听到了鼓声如雷,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那情景真是扣人心弦!
5、我听到鞭炮声四起,那是军人们为胜利者进行庆祝,那情景真是让人高兴和感到光荣。
6、我看到胜利者有限的奖品被大家分享着,这情景真是充满友谊,人情味十足!
(三)亮点探究
1、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写出湘西的端午日的氛围的?
明确:湘西的端午日,以龙舟竞赛作为重头戏。作者就抓住了这个重点,像一个向导一样,为我们详细描述了龙舟竞赛的精彩场面。并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突出了龙舟竞赛的热烈与欢腾。同时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渲染出竞赛的紧张、激烈程度,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一场景中,一同和茶峒人欢笑、嬉戏,共同度过这个充满了喜庆的节日。
2、什么是场面描写?本文有哪些场面描写?
明确:场面描写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环境之中,对以人物为中心的生活画面所做的具体描写。场面描写一般是截取一个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横断面,将比较广阔的生活画面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本文中主要有三个场面描写。第一场面:写全茶峒人端午日到河边观看赛龙舟的欢腾场景。第二场面:写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赛的盛况。第三场面:写划船竞赛的优胜者领赏和军人放鞭炮庆贺的情景。
四、板书设计
端午日
出城看划船
河上赛龙舟
胜利者领赏全民同乐
下水去捕鸭——军民同乐
天晚方完事——欢乐之久淳朴民风
奋发向上
合作争先
五、课外拓展
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不过100多字,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军民捉鸭子”的风俗。可是爱与动物嬉戏的学生却对简单的文字充满好奇。“兵士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水面各处是鸭子……”此时此刻,作为游客的你也情不自禁地跳入湘西小河,请你想象随后的情形。要求口头作答。
综合实践粽情飘香端午节教学设计 4
一、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2、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感。
二、活动准备:
1、国旗一面、国歌。
2、升旗手绶带三条。
三、活动过程:
老师、小朋友们早上好!
在这我先念一首儿歌给大家听,听完以后,我要问一个小问题。“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小朋友,你们知道儿歌里说的是什么节日吗?(端午节)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也就是这个星期五,那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出生在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了重要职务,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汨罗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小朋友你们知道端午节这一天,我们都喜欢吃什么?
四、介绍升旗手
1、讲卫生宝宝:陆周思琪
宝宝很爱干净,身上每天都是香香的,来园时,能坚持带好手帕,衣服脏了会及时跟换,指甲也是干干净净的,真是一个讲卫生的好宝宝。
2、爱学习宝宝:陆郡瑶
上课认真,老师提问后积极举手发言,爱动脑筋。在亲子绘本比赛中获太仓市一等奖。很了不起吧。
3、讲礼貌宝宝:陆浩然
看见老师很有礼貌,能主动和老师、奶奶打招呼,真是一个懂礼貌的宝宝。
4、表演节目,童谣《上山打老虎》
综合实践粽情飘香端午节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3、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屋檐、佩带、措施、诬陷、传颂”等词语。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默读课文,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3、抓住屈原的言行、借助资料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抓住屈原的言行、借助资料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审题导入
同学们读到题目你想了解什么?(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字词。
(1)重点指导:“爱戴”
(2)文中指谁受到“爱戴”,结合句子说说屈原为什么受到爱戴?
(3)“悲愤”近义词是什么?
3、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讲了谁的什么事?
三、深入学习,理解感悟
过渡:哪几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端午节的`由来?
1、轻声读3—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用书中的语句概括。(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默读3—6自然段,划出体现屈原忠诚爱国的句子读一读,把感受批注在书的边上。
3、指名读,“在他的辅佐下……”一句。
(1)为什么强调“十分”这个词语?(突出人民对他的爱戴)
(2)播放屈原的一段影片,看了这段影片,你有什么感受?(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伟大……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爱国……)
(3)读出你对他的赞扬。
4、对比词语读,体会屈原的爱国。
(1)出示课件:
屈原万分悲愤,就在……
(悲痛悲伤)
(2)想想为什么填写悲愤?
(为黎民的苦难而悲,为祖国的灭亡而悲,为自己报国无门而悲)
5、引入资料读,体会屈原的爱国
投影:屈原《离骚》中的两首,从中感受到什么?
6、对比句子读,感受人们对屈原的爱戴。
读读哪句话好,为什么?
四、通读全文,自己解疑
端午节的理来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五、作业
1、抄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2、写出课文中词语的相应近义词。
3、根据提示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根据提示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根据提示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读词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爱戴——辅佐——诬陷——
流放——
二、指导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1、回顾全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填写题词。
(1)题词:
端午节的习俗有()()()()。
端午节是为纪念:(1)屈原为楚国()
(2)屈原为百姓()
(3)屈原()
屈原投江后,百姓们()、()、()
现在的端午节()
3、自由的依据题词的顺序,试着复述课文内容。
4、全班交流。
三、资料扩展
你还知道中国哪些传统节日的由来,讲给大家听。
四、布置作业
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制作一期手抄小报。
综合实践粽情飘香端午节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屈原其人其事、端午节的由来与相关习俗,感知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做中华文化的传承人。
2、通过了解端午节香包的特点与用途,在制作香包的过程培养学生专心、细致和耐心的作风,发展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用纸质材料制作香包。
难点:对香包进行有创意的装饰。
三、学情分析:
《端午节》是湘美版三年级下册的一课,它属于设计。应用的教学领域。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基本的手工制作能力,但他们对祖国的民俗文化还不是特别了解,所以本课的设计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的同事又使学生了解香包与民俗文化内涵。
四、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资料、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教师)课件、香包等。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受。
1、提问: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2、提问:你对端午节有哪些了解?(纪念屈原、赛龙舟、吃粽子、挂香包等)
3、欣赏关于屈原的`美术作品《屈原江畔行吟图》。这是什么类型的作品(中国画)?作者是谁?创作于1944年距今已有71年了,画中的屈原给你怎样的感受?
教师小结:屈原之所以很孤独,很伤心,是因为失去了自己的国家,自己也得不到重用。画家用他精湛的笔法把屈原当时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也是我们在美术创作中需要学习的。
4、端午节有很多的活动,今天我们重点来学习制作香包。
板书课题:端午节——香包。
(二)、讲授新课,欣赏视频香包。
1、视频欣赏庆阳香包,激发自制的兴趣。
教师小结: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铜钱或中草药等,是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挂香包是吉利吉祥的象征。
2、展示纸折香包实物,请你仔细观察:它有什么特点?
3、请学生上台拆香包。
教师提问:拆开后是什么形状?(长方形纸条,尾端为三角形)课件展示示意图。
4、教师提问:有已经会折香包的同学吗?请你上来当小老师教大家折。请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5、学生试折香包,教师指导。
6、游戏“找朋友”,讲解平面变成立体的关键折法。学生继续折香包。
(三)、感悟,启发。
1、香包好像缺少什么?(装饰)如何装饰香包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手工艺大师他们在香包上绘制了什么图案?(课件欣赏)
教师小结:提问:我们可以在香包上画什么图案?有代表吉祥的图案:莲花、如意、蝴蝶、一切美好的东西以及自己发挥想象的图案。这些香包是属于你自己最有特色的作品。
2、教师提问:除了装饰香包,我们还挂上吊坠,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挂吊坠的?(再次拆香包,挂上吊坠折香包)
(四)、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1、学生练习制作香包,并对香包进行有创意的装饰。
2、在音乐声中,尝试自制香包。
(五)、展示香包,将香包挂在黑板上,学生互相欣赏,说出你自己最喜欢的香包,体验自制香包的快乐。
(六)、课后拓展:继续练习制作香包。在端午节到来时,把做好的香包带上你的祝福送给你的家人、朋友、老师、同学,祝她(他)们平安快乐。
综合实践粽情飘香端午节教学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中国龙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演变、了解龙的造型特征以及象征意义。体验龙的文化以及对中国龙精神的理解。
2、通过观察、探究,引导学生了解龙在造型上的特征及各部位的象征意义。
3、通过学习感悟中国龙的民族精神和象征意义,激发身为“龙的传人”的自豪感与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龙的造型特点,体会龙的象征意义和龙的精神;抓住龙的特点。
难点:在创作表现中抓住龙的特点、造型,表现出龙的精神、气势。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范画、手工制作的龙的模型、画纸。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龙的由来故事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让我们分享一下。
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轩辕黄帝是古华夏部落的首领,他智勇双全,力大无比,征服了其他部落。为了使自己的民族具有无所不能的力量,他集中了许多动物的精华,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形象,做为自己民族的图腾,那就是龙。从此以后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标志,我们炎黄子孙就被称为龙的传人。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与龙有关的一节课。
揭示课题:中国龙。
活动二:欣赏评述,感受认知
1、龙的形态特点从上面的故事,我们得知龙是虚构的神物,是由多种动物组合而来的。
教师设问:“龙身上都有哪些动物的特征呢?”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鳄鱼头、鹿角、虾须、蛇身、马鬃、鹰爪、鱼鳞、鱼尾)老师总结。鳄鱼凶猛而且威武,锋利的牙齿和大嘴可以打败敌人。鹿角是所有的动物中最美丽而有珍贵的角,还是一种药材。蛇是爬行的动物中速度最快,身体还能自由弯曲成各种形状。鹰爪是所有的飞行动物中爪子最厉害的,而且老鹰飞的很高。虾须和马鬃飘飘,看起来威风凛凛,帅气无比。鱼鳞波光闪闪,很有秩序也非常的美丽,而且像穿了一层盔甲,可以保护自己。
边说边做范画。
教师总结:从这些动物的不同特征我们可以看出,人们为龙所选择的都是最精华、最完美的部位,集如此多的优点于一身,使龙自然成了万物之灵,同时也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2、龙的象征意义:
因此,龙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特殊的意义,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龙更是古代帝王们崇拜的权贵的象征。龙形象是只有皇族才可以使用的,大家看,这些都是皇宫里的物品(课件出示:玉玺、龙玉佩、明代青花蟠龙瓶、龙扇、金冠、龙袍)是不是都有龙的形象,颜色以黄色为主。因为黄色象征着威严。高贵。吉祥。
3、生活中龙文化的广泛运用。
后来经过了时代的变迁,龙不再是皇室的专属,开始走进了我们的'生活。龙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龙的文化也会波及到了各个层面。接下来,老师考考你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过哪些龙的形象呢?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课件——建筑装饰、工艺美术、民间工艺、书法绘画、民俗活动)
活动三:小组合作,创作表现
同学们,刚才我们提到了元宵节的舞龙。那你们想不想玩一玩舞龙这个游戏啊。好,那老师已经把龙头和龙尾做好了,剩下的龙身交给你们,现在就需要我们发扬龙的精神,团结一致来完成这次挑战。有没有信心?现在开始绘画出龙的形象,贴到龙身上,完成龙的制作。
出示作业要求。
活动四:展示评价,拓展升华
1、制作完毕。师:这条龙可真够华丽的,让我们一起把它舞起来。要注意舞龙的时候一定要团结一心,有组织有纪律。把龙的威严和气势表现出来。组织学生舞龙(课件播放舞龙音乐)
2、拓展延伸——课件出示。龙的精神。
师小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表现非常好,同学画龙点睛,用添画的方法集体创作了一条五彩斑斓,神态生动的中国龙,并且进行了生动形象的舞龙表演。同学们的表现正体现了中国龙的精神,那就是团结凝聚的精神、奋发开拓的精神,有了你们这些龙的传人,我们的祖国这条巨龙就一定会腾飞。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感到自豪吧。
板书设计课题:中国龙
综合实践粽情飘香端午节教学设计 8
一、讲故事
端午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关于端午的故事传说有很多,最熟为人知的就是《屈原投江》了,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个美丽又伤感的故事。(ppt出示故事)
端午节除了屈原投江的故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传说。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三则传说故事)
二、赛诗歌
同学们知道端午节除了叫端午节外,还叫什么节?不知道了吧,给个小小的提示,也跟屈原有关,屈原除了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人士,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所以,端午节也是——诗人节。是呀,很多诗人都写了赞颂端午的诗歌,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中的.几篇。(ppt出示诗歌,配乐诵读。)
三、话习俗
过端午是我们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节日,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不同的故事传说,于是各地就有着不同的习俗和活动。同学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指名说,相机表扬:今天,老师很高兴能看到我们王垛的孩子,在课堂中参与的热情,强烈的表现欲望和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对信息资料收集整理的能力。)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端午节的别称和习俗。(PPT)
1、你们知道最热闹的习俗活动是什么吗?——赛龙舟知道为什么要进行赛龙舟吗?(PPT出示赛龙舟)
(端午节龙舟竞渡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体坛盛事!端午节赛龙舟起源于诗人屈原因不满朝廷腐败而投江自尽,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锣鼓声把江
中鱼虾吓走,而同时又把粽子抛进江中喂饲鱼虾,以免它们啄食屈原的躯体。所以在每年的端午节,人们总要举行赛龙舟活动。//龙舟竞渡可说是端午节的高潮。
龙舟长10米多,以龙头和龙尾作装饰,船身还特意雕上麟状花纹,唯妙唯肖;每只龙舟可容纳20至22人,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领下,以及围观人群的呐喊声中划向终点。)同学们见过“赛龙舟”场景吗?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现场,一起去感受赛龙舟的紧张刺激热闹事物气氛吧。(ppt录像)
2、民以食为天,端午节我们吃得最多的是什么?(粽子)好吃吗?你吃过什么馅儿的粽子?今天,你带来的是什么馅儿的粽子(指名说)人民的智慧是无穷,尤其在舌尖上的中国,美味更是层出不穷。
(ppt出示粽子的种类)这么多美味的粽子,看着都让人流口水。你们觉得它们好吃吗?其实,最香最甜的食物,应该是自己劳动付出取得的成果。回去之后,可以尝试着自己包一包粽子,吃一吃,口感一定不一样。
3、天下最快乐的事莫过于助人为乐和与朋友一起分享成果的喜悦,下课以后,我们可以把自己带来的粽子和好朋友一起品尝,也可以待到端午节,再聚端午,和好朋友一起分享的我们自己包的粽子,好不好?
四、总结
短短的一节课,匆匆而过。可是尽管大江东去,但诗人屈原的爱国情怀依然留在人们心中,端午节美好的愿望也依然留在我们心中。
最后,就让我们在浓浓的粽叶香中,以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段话来结束这节课,(齐读,这段话的意思是: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会尽全力地去追求和探索。)也希望同学们用这段话来勉励自己,努力学习,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综合实践粽情飘香端午节教学设计 9
【教学目的】
了解端午的风俗,准确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透过文中平淡而又有味的语言,理解鸭蛋带给作者的情与趣。
【教学手段】
手工制作蛋络子、端午的习俗的一段flash动画。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诗句和谜语来猜中国传统节日:
(分小组竞赛)
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⑶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⑷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
2、用幻灯展示出端午的习俗照片:
(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写端午会选择写哪方面?引导学生质疑:产生对文本探索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紧紧扣住学生心中的疑问:作者为什么不写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却偏偏写小小的一枚鸭蛋?
步骤一: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爱的描写鸭蛋的段落朗读。
步骤二:分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找寻问题的答案,并选出小组代表发言人。并比赛哪个小组的讲解精彩﹑理解准确。
(步骤二中是实施分材教学的关键,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在这个学习环节会出现分水岭,这个时候需要老师的小组长的引领。老师在聆听学生意见的同时要敏锐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思路不畅的学生及时的点拨和引导)
同学阅读讨论后能明确家乡鸭蛋的特点。
(过程中老师打出对切开的高邮鸭蛋横截面的写实图片,画面中清晰的显示了高邮咸鸭蛋有双黄、油多、质细、蛋黄呈红色的特点),整体感知中同学大致了解到作者对家乡的端午的鸭蛋难以忘怀的原因是由于在端午节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等活动能带给“我”无穷的乐趣。
步骤三:小组代表发言,解答前面的中心问题
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别的小组的发言,老师及时做现场点评。肯定理解正确的一面,并指出不足。
(经过三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从表层到深层含义的理解还需要一定的中介物方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进入到深层次思考。)
步骤四:播放端午节的相关flash动画,结合观察身边的`社会,比较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与中国民族传统节日在如今社会迥异的处境。阅读老师发的另一篇辅助阅读材料“节日的联想”。
(汪曾祺的文章读来有味、有趣,作者在文中饱含深情地一笔一笔写端午的种种乐趣,可是今天,有谁还把端午吃鸭蛋当作一种幸福和快乐?端午节和许多别的传统佳节一样,节日意味渐淡,仿佛演绎为一种节日的符号了。它的民俗意义、文化内涵,已然完全淡化,远不如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那样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对传统的佳节还有几人有着幸福的期待?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他们对重视传统文化!至少要知道,端午节、端午的鸭蛋,它是我们抹不掉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的印记!)
三、品味语言
别说鸭蛋都一样,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样子(秀气)。
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引导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出自己对语言的理解。体汪曾祺的语言特色:平淡而有味,字里行间有着淡淡的幽默。)
学生的发言老师可以及时做适当的点评。此环节的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引导他们以最棒的语言讲出自己内心独特的个人体验,在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中分享碰撞的思想火花。
四、梯度练习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任选一题
△查找出汪曾祺的《葡萄小令》阅读写读后感
△△模仿汪曾祺的语言风格,片段作文“家乡的小吃”
△△△阅读“节日联想”后,仿写一篇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的思考。
【板书设计】
童年岁月的美好回忆
家乡生活的温馨回味
情
寻常生活的闲适体味
端午的鸭蛋带来的
挂蛋络子
挑鸭蛋
趣吃鸭蛋
玩蛋壳
综合实践粽情飘香端午节教学设计 10
活动目标
1、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气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节日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情感方面)
2、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认知方面)
3、让学生学会完整讲述生活经验,发展语言讲述连续性(技能方面)
活动准备
1、视频(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来历)
2、各种形状的粽子(长的,棱角的,扁的)
活动过程
一导入播放视频
1、问题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
幼:端午节······师:那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我们都要做什么事情来庆祝呢?
幼:赛龙舟···包粽子···吃粽子···做香包·······师:哇小朋友们都知道端午节要做这么多事?那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粽子赛龙舟呢?
2、教师播放视频(端午节的来历)3教师再次提问:好了,小朋友们,听完了这个故事,你们现在知道我们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谁呀?
幼:屈原二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讲述
1、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家吃过粽子吗?粽子长什么样呀?
学生答····圆圆的有角的'长长的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好多粽子清小朋友们摸摸看这些粽子都是什么形状呢(教师以小组形式分发粽子,请小朋友观察)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引导
2、师:好了,现在老师再请小朋友们告诉你身边的小朋友,你吃过的粽子都是什么馅儿的,是甜的?咸的?还是辣的?(学生与邻座伙伴结成对子,轮流讲述)三引进新的讲述经验运用句型"不仅···还···"
1、教师通过提示引进新的讲述经验师:小朋友们,端午节,我们不仅包各种形状的粽子,还品尝了各种口味的粽子,对吗?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句型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想想,端午节你还做了什么,然后请小朋友用"不仅···还···"编成完整的句子告诉老师教师引导学生,端午节要包粽子赛龙舟做香包幼:端午节,我不仅在家帮妈妈包粽子,还和爸爸一起看赛龙舟。
幼:·······(学生运用句型,自由回答)四巩固和迁移讲述经验教师可通过生活中其他的经验讲述巩固句型运用教师引导:小朋友们,你们动脑筋想象,平时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不仅···还···"说哪些句子呢?
教师示范:
比如说,今天我在家不仅叠了自己的被子,还打扫了地板,妈妈夸我是个好孩子。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发言,运用句型讲述平时生活。
经验重点指导:
学生能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活动评析此次活动通过浓厚的端午节节日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浓重的节日气氛和民族情感,从而引出句型让学生在不断理解认知的过程中运用此句型进行语言讲述,帮助学生学会完整的讲述。
综合实践粽情飘香端午节教学设计 11
一、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2、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感。
二、活动准备:
1、国旗一面、国歌。
2、升旗手绶带三条。
三、活动过程:
老师、小朋友们早上好!
在这我先念一首儿歌给大家听,听完以后,我要问一个小问题。“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小朋友,你们知道儿歌里说的是什么节日吗?(端午节)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也就是这个星期五,那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出生在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了重要职务,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汨罗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小朋友你们知道端午节这一天,我们都喜欢吃什么?
四、介绍升旗手
1、讲卫生宝宝:陆周思琪
宝宝很爱干净,身上每天都是香香的,来园时,能坚持带好手帕,衣服脏了会及时跟换,指甲也是干干净净的.,真是一个讲卫生的好宝宝。
2、爱学习宝宝:陆郡瑶
上课认真,老师提问后积极举手发言,爱动脑筋。在亲子绘本比赛中获太仓市一等奖。很了不起吧。
3、讲礼貌宝宝:陆浩然
看见老师很有礼貌,能主动和老师、奶奶打招呼,真是一个懂礼貌的宝宝。
4、表演节目,童谣《上山打老虎》
【综合实践粽情飘香端午节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粽情飘香端午节教案(精选20篇)12-14
浓情端午粽叶飘香手抄报10-16
粽飘香作文08-14
综合实践教学设计05-24
“粽”情端午05-19
端午粽飘香作文06-28
作文粽叶飘香10-26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03-20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