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9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清冈卓行的美学观点,理解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
3、美育目标:发展学生审美个性,引导学生认识审美活动的主观性特征。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理解“残缺美”的涵义。(这是对作者美学观点的延展)
教学方法
引导研讨式
教具
石膏像《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学生欣赏石膏像《米洛斯的维纳斯》,并谈感受。
展示石膏像,学生就有一个实体感受,他的想象就会有的放矢,毕竟审美活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欣赏者的主观感受是建立在客观实体的基础之上的。
2、当学生发现“断臂”这个特点时,讲述“断臂”的来历。
讲述来历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后来的“补臂”想象作铺垫;二是照应课文的第二段,加深学生对“偶然”的理解。
3、让学生畅想“断臂”的原始模样。
学生想象双臂模样时,所反映出的是他对这座雕像的理解,也是他对美的一种认识和感受,这既是一次审美实践,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同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审美活动的主观性,但是教师不需要将此点明,在授课的尾声再进行总结,给学生一个体悟的过程。
二、研讨新课第一、二部分:
1、检查预习效果,让学生说出作者对“断臂”的看法。
2、朗读课文前三段,找出作者的理由。
找理由也就是找文章中的关键句子,这些句子在理解上会有些障碍,所以化繁为简,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引导,学生会觉得容易得多。
3、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归纳作者的理由。
这个环节其实就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
三、研讨“残缺美”的涵义:
1、提问:既然残缺能带来这样好的艺术效果,那么艺术品是否应该提倡残缺?
作者在前三段里讲述残缺带来的不可思议的审美效果,可能会给学生一个定势思维,即残缺就是美,所以有必要提醒学生质疑、发问,多角度的看问题。
2、追问:结合维纳斯的断臂谈谈怎样的残缺才是美的?
这个问题给了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可能学生的某些见解会稚嫩、不成熟,但是没有关系,这里重在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对于“残缺美”的理解要落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即“部分”的残缺不影响“整体”的表达效果,而且能够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果可能,可将“残缺美”的涵义适当延展。
四、研讨课文第三部分:
1、朗读课文第六段,找出作者“只能失去双臂”的看法。
在学生说过自己的想法后,来听听作者的看法,学生会对作者的理由更感兴趣
2、讨论第七段中谈到的理由,理解“手”的重要意义。
这是全文中最难理解的一个段落,原因在于语言表达上的曲折与含混,这大概出于本文是译文的缘故,所以在理解上主张不求甚解,只要能说出大致的意思即可。
五、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见解: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亮出那个或许最差的“小板凳”,但得到的却是一次开阔思维的锻炼。借此机会鼓励他们善于在生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也让别人听听自己的声音。所以老师不否定任何的看法,让学生真正畅所欲言。2、学生此时能体会到审美是带有创造性和主观性的个体活动,教师只需稍加总结,强化这种认识。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2
【设计意图】:
《米洛斯的维纳斯》选自北京课程改革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实验本),是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清冈卓行的一篇随笔,语言中散发着作者对艺术美的感悟和灵气,从中能读出作者的美学主张和审美理念,使“残缺是完整的至极,是美的最高的形式”这样一个美学观点在维纳斯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给人以美的熏陶。
但由于是译文,又涉及到一些深奥的美学观点和美学术语,高一学生把握起来有一定难度,也不可避免地给深入领会文章的内蕴带来一定的障碍,过分纠缠不宜在个别深奥的语句上过分纠缠。设计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了解作者的美学观但又不被作者的美学观束缚这个层面上。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研究探讨中培养思辨习惯,启迪创新思维。
要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内容美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老师还要满怀激情地用优美的语言在课本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抓住关键词语、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3、学习联系上下文对疑难问题进行探究的方法。
4、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析疑、辨疑、解疑,在论辩中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通过阅读本文,提高自我审美修养。
【教学重点】:通过对关键词、关键句的理解,进而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对疑难问题进行探究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
课前准备:
1、搜集网上资料,制作成《〈米洛斯的维纳斯〉研读资料》发到班级QQ群,向学生提供搜索其它网上资料的方法,有兴趣的学生可由此获得更多的资料。多选入一些能引导学生探究质疑的资料,启发他们形成自己的见解。
2、梳理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3、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学生回答: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杨玉环因胖而显得雍容典雅,赵飞燕因瘦而显轻盈迷人,西子因病而更显娇媚婉转。她们胖的胖,瘦的瘦,病的病,可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美人。苏格拉底曾经说过:“美是难的”,它存在着个体差异和时代差异,时常见仁见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一种美;娇喘微微,泪光点点也是一种美;这是为什么?请看世界闻名的艺术殿堂卢浮宫的三宝(出示卢浮宫三宝图片),这是以其神秘而又永恒的微笑征服了世人的蒙娜丽莎,这是失去了头颅的展翅欲飞的胜利女神,这是因断臂而超载时空的维纳斯。用世人的眼光来看,这三宝有两个是残疾人,可他们却是有着40多万件的万宝之宫卢浮宫的首席珍宝,这是为什么?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日本作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去找寻答案。
二、作者与维纳斯雕像介绍:
清冈卓行,1922年生于中国大连市,就读于东京大学,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法政大学教授。1969年以短篇小说《洋槐林立的大连》获芥川奖,1984年获现代诗人奖。其它作品有《早晨的悲哀》、《大海的眼睛》等。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大理石雕,高204厘米。相传是古希腊亚力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至前50年雕刻的。在古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是爱与美的女神。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掌管人类爱情、婚姻、生育以至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生于海中,以美丽著称。其雕像于1820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像,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双臂残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显得端庄而妩媚。
《米洛斯的维纳斯》选自《当代世界名家随笔》,作者清冈卓行抓住维纳斯残缺的双臂展开议论,提出了维纳斯双臂残缺不但不遗憾,相反是“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的观点,见解独到,分析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解释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PPT文件展示):
攫住 出神入化 发掘 矫揉造作 标新立异 赘言 丰腴 不可思议销魂 勾魄 胳膊 顺理成章 迥然不同 回溯 精美绝伦 驰骋 饶有兴趣
四、速读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段意。
明确: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开篇点题。
第二部分(4-5):阐明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的两条已经丢失的胳膊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
第三部分(6-7):说明了丧失的部位为什么必须是两条胳膊而非其他的原因。
五、课文分析
(一)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1、作者对维纳斯雕像持怎样的观点?“一个奇怪的念头”所指是什么?“攫住”一词你认为用得好吗?
明确:观点是“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一个奇怪的念头”也就是指作者的观点;“攫住”一词自然用得很好,显得有力,表明这个念头很强烈。
2、为什么说“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明确:即因为“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3、为什么说维纳斯把她那条双臂是“巧妙地”遗忘在故乡或者别的地方了?
明确:“巧妙”是说她借舍弃部分而获取了完整的偶然追求。也就是用缺陷美的方式达到了对整体美的追求。
4、怎样理解文中“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无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一句?
明确:米洛斯的维纳斯在农人无意的发掘中失去了两条有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膀,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即那失去了的双臂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产生的,然而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5、为什么说维纳斯是“一个美的典型”?
明确:无论……使人百看不厌。
6、人们为什么会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
明确:因为这种局部美的获得反而损害了那种由偶然产生的整体美,使雕像失去了神秘气氛和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二)分析第二部分:
1、“我”为什么认为复原维纳斯胳膊的方案是“倒人胃口的方案”?
明确:因为这些恢复破坏了已经起到的艺术效果,引起了质的变化,反而使维纳斯雕像失去了整体的完整的美。
2、怎样理解“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之时,……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句话?
明确:其意思是说,复原方案将使维纳斯雕像变成另一个雕像,因为人们已经认同了断臂维纳斯的艺术魅力,不可能再转而从内心去认同一个“完整”但艺术效果反而欠缺的维纳斯雕像。
3、“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中“这方面”指什么方面?“我”有何以会有“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
明确:指写着人们从考证的角度,从想象的角度,提出的形形色色的复原方案等内容。“我”所以恐惧、空虚,是因为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根本就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复原就意味着要失去一个最美的维纳斯雕像。
4、对“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一句的理解是什么?
明确:作者不希望有真正的原形出现,因为它会破坏断臂的维纳斯的神秘美,所以为了维护真正的艺术,要坚决反对复原的任何方案。
(三)分析第三部分:
1、为什么说“除了两条断臂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明确:因为丧失了任何其他部位,都不会产生神秘气氛与想象的空间,反而有损雕像的整体美,那么,这座雕像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2、作者认为,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手呢?
明确:因为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维纳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困难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也就是才使人们产生了各种想象,而这正是艺术的美丽所在。
六、课堂检测题(见学案第2页)
七、小结: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反过来说失去了双臂,才如此秀丽迷人。为什么呢?形体的残缺造就了艺术的完整,其途径是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想象力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形体的残缺”不等于“艺术的残缺”,有时恰恰相反,“形体的残缺”反而会造就“艺术的完整”;艺术品贵在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以获得更久远的生命力,所谓虚实相生。留一份遗憾可得无限完美。
清冈卓行认为,维纳斯为了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你们的看法呢?(学生讨论)
八、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以《我心中的维纳斯》为题,各抒己见,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附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如必(一)失去双臂——一次飞跃——一种神秘气氛虚
此须(正面)一次追求多种生命之梦缺秀失无数秀美玉臂实
丽去神秘奋然一跃憾
迷双(二)复原双臂受到限制失去“丧失”美感相
人臂(反面)美(三)必失双臂生命光彩才能有梦幻曲生(侧面)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词语把握文意分析思想
2、领会“以无胜有”的艺术原则,及“残缺美”作为艺术美中的一种类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法国卢浮宫有的“镇宫三宝”吗?学生回答:胜利女神雕像、《蒙那丽莎》油画、维纳斯雕像。很好,今天我们就一同来领略维纳斯雕像的艺术魅力。看看作者清冈卓行是怎样认识维纳斯雕像的。
二、知识预备
1、简介“维纳斯”的相关知识
2、根据图片介绍“维纳斯雕像”
三、讨论探究
1、学生阅读课文,探讨文章的基本观点
思考:作者清冈卓行在观赏了维纳斯雕像后,产生了一个怎样看法?
——“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作者的观点)
2、探讨作者怎样的论述阐明这一观点的呢?
(1-3)正面论述“失去双臂”却产生了整体美的艺术效果。给人们一种整体美的艺术感受
(4-6)反面论述“复原双臂”后,其艺术效果受到很大限制,失去了“丧失”的美感
(7)侧面论述“维纳斯”只有“失去双臂”才能放出无穷生命光彩。
3、探计“失去双臂”后,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一次飞跃使人百看不厌
(总体)(具体阐释)一种神秘气氛
失去双臂——→———→无数秀丽的玉臂
神秘奋然一跃
一次追求
4、探讨作者对复原双臂的看法和感受?
倒人胃口的方案
(看法)
复原双臂———→奇谈怪论———→艺术效果受到很大限制
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
(感受)
复原双臂———→—→失去了“丧失”的美感
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原形
5、探讨为什么只有失去“双臂”才会放出无穷生命光彩呢?
——用雕塑美学原理(从手的象征意义角度)侧面论述:米洛斯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才能可能存在梦幻曲。
四、拓展提高:
在理解本文基础上,和读本中的傅雷《蒙娜丽莎之美》作比较,看看二者在观念上有什么联系。
明确:《蒙娜丽莎之美》着重探讨了《蒙娜丽莎》的“迷人力量”的来源——蒙娜丽莎谜一样的微笑,她的微笑产生一种神秘的、令人捉摸不定的境界。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一、探究性阅读:探讨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二、对作者的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通过阅读本文,提高审美修养。
资料:
1、罗浮宫的世界“三宝”:爱神“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雕像、《蒙娜丽莎》画像。
2、维纳斯:(参看课本图片)
爱神维纳斯,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腴,美丽的椭圆型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她那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型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充满了巨大的魅力。作品中女神的腿被富有表现力的衣褶所覆盖,仅露出脚趾,显得厚重稳定,更衬托出了上身的秀美。她的表情和身姿是那样的庄严崇高而端庄,象一座纪念碑;她又是那样优美,流露出最抒情的女性柔美和妩媚。人们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静,没有半点的娇艳和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她的双臂,虽然已经残断,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躯,仍然给人以浑然完美之感。
教学设计:
一、你对“维纳斯”的了解有多少?你个人认为有双臂和没双臂,哪个更好?为什么?(此问题意在表达个人的认识,为读文做铺垫。可自由讨论)
一、通读全文,想想作者在文章里对维纳斯雕像发表了一些什么看法,划出你认为比较精彩的论断。
二、在初读领会的基础之上,带着以下问题再读文章,并把可以作为问题答案的语句划下来。读后分组展开讨论,对可以作为答案的语句进行分析。(自由讨论形式,教师指导)
1、作者是否赞同为维纳斯修复双臂?文中有这样的话:“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誉。”作者为什么这样说?(重点语句体会如下)
(1)维纳斯作品本身被一种“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出神入化地烘托着”,才如此秀美迷人。
(作品的原创、散失、偶然发掘、缺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人们为求得完整美而作出的设想和追求,这一系列可以说成是“作品命运”的东西,使作品本身充满魅力,而这与原创者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找到原形意味着那些烘托作品的“遭遇”和“过程”就失去了,作品不再充满魅力)
(2)维纳斯的美在于它“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得完整的偶然追求”。
(如果维纳斯是完好无损的,它便是单一的具体的特定的那一尊雕像。而它的缺损,使之变成了不确定的、不具体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雕像――许许多多人们所想象的饱含了无数可能的那些雕像。因此维纳斯的偶然的并非刻意和人为的“部分”(手臂)残缺,换来的是人们对完整雕像的揣测、设想和追求。这正是断臂维纳斯的魅力所在,因为真正的魅力在于因此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对艺术美的追求!)
(3)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于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换言之,……
(缺损―――获得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更有一种神秘气氛,吸引人们的视线,诱发人们的想象,激起人们的兴趣,演化成一种追求,而“艺术”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完整―――具体、实在、凝固,没有想象的余地)
(4)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
(有――双臂不缺损:具体的、单一的、实在的、凝固的、限制人们想象的雕像
无――失去双臂:不具体的、包孕着无数可能的、引发人们不尽梦幻和想象的雕像)
2、作者为什么说:“除了两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手对于人、对于形体的意义: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的交涉的手段,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三、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对于作者的说法,你还有什么见解发表?(自由发言)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5
一、教学背景
本单元学习文艺学论文和随笔,教学重点应训练学生研究探讨、融会贯通深入领会文章的能力。
研究探讨,深入,也就是解决疑难,解决疑难的前提是把疑难提出来,也就是要质疑,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是学业进步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必备的素质之一。
在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观点产生疑问,激发学生对审美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质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遇到不懂,理解不透的地方,把疑问提出来。语言文字,有浅层意思,有深层含义。无论浅层深层,有疑而问,都是质疑。这一类质疑,需要钻研精神。另一类质疑,是在作者说法观点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新见。这一类质疑,需要怀疑和创新精神。
二、课堂实录
1、导语设计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小笑话:有一对恋人,星期天去商店想购买一些艺术品装点新房,他们在店里看到了一排维纳斯像。那男的仔细地看了一遍,说:“怎么全是次品,没有一只完好的?”站在旁边的售货员听了,忍不住发笑,而那女的听到笑声,便对男的说:“看,人家笑你真笨,有便宜货不知道买。”
老师发问:同学们为什么发笑?
学生回答:这对恋人没有品味、没有艺术修养。
老师请一位学生为大家介绍维纳斯及这尊雕像的来历,其他同学可稍做补充。
2、简介维纳斯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之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以美貌著称。维纳斯雕像大约是在公元前4世纪,由希腊著名的雕刻家阿海山纳,在神话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和创造,用大理石雕刻而成的,但后来失却了。这尊雕像于1820年在爱琴海南部的米洛斯岛上被一个农夫发现的,因此又叫米洛斯的维纳斯。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自她被挖掘出以后,双臂就已失去,但这却让人感到一种残缺的美,以“断臂美神”闻名遐迩。长期以来,她一直被认为是迄今被发现的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
同学们,你们认为维纳斯美吗?那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日本作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看看他是如何看待断臂的维纳斯的。
3、概括作者基本观点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88页,用课文的原句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
学生齐答: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作者为什么认为维纳斯要秀丽迷人,就不能拥有双臂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作答。
4、朗读课文1——3段,思考问题
(1)“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学生回答:“完整的偶然追求”理解——甲:完美的东西未必就是完美的
乙:特殊是有双臂,普遍是没有双臂
丙:失去双臂有残缺美,发挥想象,不唯一
老师:为什么作者认为失去是普遍,特殊是拥有?
学生:有双臂就只有一种情况,没有双臂就有无数种情况。
老师:维纳斯失去双臂好在哪?
学生:激发人们的想象。
(2)怎样理解“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
学生:古希腊到现在跨越了时间、地点,失去了双臂引起人们想象,迎合人的审美想象。
明确:残缺使她超越时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成为不朽的杰作。如果手臂完好无损,无论多么美妙,也只是一种特定的形态,是受到它自身造型限制的“特殊”,手臂残缺则能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那是不定型的“普遍”和“完整”。丧失玉臂,在艺术效果上是一种质的飞跃。
(3)“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妙绝伦。”
“无”是没有手臂,但恰恰包含着无数个有。
“有”是拥有手臂,但只能是无数中的一个,受到局限、不充分。
明确:“无”中暗示了种种可能性,给人以极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说是“包孕着不尽梦幻”;“有”,肯定了一个,否定了其余,人们的想象空间小,所以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
(3)“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学生回答:丢失了一种获得无数种,丢失部分获得整体。
(4)“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①老师引导:你如何理解美学作品的命运?
学生回答:雕像是作品,它的命运是被欣赏。
②老师引导:为什么作品的命运与创作者无关?
学生回答:甲:丧失是偶然
乙:人的思想,人们怎么想它与创作者无关
丙:大家欣赏改变了艺术品的命运
明确:“美术作品命运”是指观赏者留下回味余地和想象空间的艺术表现手法。“某些东西”应指欣赏者对残臂造型的美丽相象,即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6、小结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清冈卓行认为:维纳斯雕像丧失了双臂,这种在外形上的不完整、不确定,能够引起欣赏者们多种多样的想象,残缺的维纳斯雕像也从而具有了某种“神秘”气氛,实现了艺术价值与艺术魅力方面质的飞跃,即残缺也是一种美。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试举例说明。
生:⑴同意。残缺引人遐想。
师:你跟作者的观点是一样的。
生:⑵不同意。有些人会想象好的,有些人想象不好的。比如想象这是一双罪恶之手。
师:人的思想是不同的。
生:⑶不同意。生活中,人们是希望有手臂还是没有手臂,如果残缺就成了残疾,她自己不觉得美。生活的残缺往往是残病。
师:你无法接受这种现实。
生:⑷不同意。大家都追求残缺,就没美了。如果大家都追求残缺就没有完整了。
师:生活中不能都是残缺的。
生:⑸同意。艺术品是供人欣赏的,失去手臂可以提高美术品的价值,更能体现雕像的美。
师:你是从艺术品这个角度分析的。
生:⑹同意。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残缺就容易拥有适合自己审美感情的维纳斯。
师:残缺给了你一个再创造的机会。
生:⑺同意。每人有自己的.观点,每人心中有自己的维纳斯。在想象中追求完美。
师:在你的思想里维纳斯不是残缺的。
生:⑻不同意。如果丢失身体而留下手,你还能想象她身体的美吗?
生:⑼不同意。没有雕像只有文字是不是更美?
师:你们认为如果什么都没有,美就失去了依托。
生:⑽同意。没有残缺美就显示不出完整美。
师:残缺是为了顾全大局。
生:⑾不同意。残缺是一种偶然,不能因此而得出美的观点。
生:⑿同意。营造神秘气氛,提供想象空间。
生:⒀同意。有双臂的维纳斯就不会陈列在罗浮宫,因为类似的雕像有很多。
师:说明她很有个性,现在是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
7、讨论总结,解释艺术创作的手法——虚实相生法
“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在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明确:作者认为,真正的原形,有手臂的维纳斯,远没有双臂残缺的维纳斯那样富有无比神妙的整体美。从艺术性上说,应该肯定的应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
这是艺术与生活的差别,艺术是宽容的、慈爱的,生来就是让人欣赏的,而生活却是冷酷而且充满功利性的。艺术的价值在于被人欣赏,给人以琐碎生活之外的休闲与美的熏陶,让人远离俗世的烦恼与市井的喧嚣,令人在功利之外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超脱。其实作者所说的残缺美就是在艺术创作上的虚实相生法。
出示《寒江独钓图》
《画鉴析览》: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
事为实,情为虚;物为实,理为虚;形为实,神为虚;醒为实,梦为虚;现实为实,理想为虚;肉体生存所需求的诸如吃穿住行之类为实,灵魂所追寻的诸如真善美、信仰、思想、艺术之类为虚;一切有关物质产品的生产、创造和消费皆为实,一切有关精神产品的生产、创造和消费皆为虚。虚是实的铺垫,实是虚的依托。
出示《虾》、《春江水暖》
中国画论中有“留白天地宽”之说,意思即是:作画不可太实,要给鉴赏者留有想象的空间,才能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
虚实相生法除了可以在绘画上应用以外,在文学作品中也常有体现,如诗歌的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就好象是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中的运用。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上也可以借鉴。
8、总结
最极致的完整,看上去却像是残缺不全的,但它的意义却是最为正确和生气勃勃的;而最极致的充实完满,看上去却像是空虚欠然,然而它的内涵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欣赏者对维纳斯断臂的遐想这种审美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没有对完美的渴求,就不可能产生“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也就是说“缺憾的美”,其实就是一种“力求完美的想象的美”。无论是“残缺”还是“完整”,它们都体现了人类对于美的不断探索与追求。人类对于美的追求是永恒的,断臂的维纳斯正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因此必将受到人们永久的青睐。同学们,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不断地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
9、作业
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两段表明:米洛斯的维纳斯“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胳膊”才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请以200字的短文表明你的观点。
三、教学反思
满意之处:
1、由于学生预习到位,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比较踊跃、顺畅。
2、学生们在讨论“残缺是不是一种美”时,发言积极,气氛热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由艺术谈到了生活,由理想谈到了现实。
3、讲到“虚实相生”学生掌握很快,并能学以致用。
不足之处:
1、导入部分设计不够理想,讲解东西过多,学生参与较少,没有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在理解课文关键语句时,学生的回答比较单一,没有拓展思路,(或许是有些紧张,或许是老师引导不够)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深刻。
3、配乐声音过大,有些喧宾夺主。
针对上述分析,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在问题
设计上注意联系学生实际,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的适当引导更是必要的。通过这次实践,我惊喜地发现学生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的潜力如地下之泉,挖之越深其水质越清,水量越足。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
(此案例获得中语会全省一等奖)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6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文艺随笔的特点。
2、深入探讨重要语句,领会句子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1、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对米洛斯的欣赏和赞誉,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2、揣摩语言、抓住关键,培养分析研究和自我质疑解难的能力。
3、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基本观点的能力,在阅读理解中感受维纳斯的独特魅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作者鉴赏艺术作品的审美取向,领会作者对断臂维纳斯那“丧失的美感”的无比钟爱和珍视。
(四)美育渗透点
懂得虚实相生的艺术辩证法,懂得虚实相生的美学原理,懂得虚实相生的条件。
二、学法引导
1、研究探讨之法。初读课文,大体感知其。,再钻研似懂非懂的句子。
2、理解性探讨。理解作者的观点,其实质就是艺术表现上虚实相生的观点。
3、评价性探讨。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随笔的特点;
(2)关键语句的含义。
难点:
关键语句的含义。
解决办法: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从总体上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抓住表明作者观点、感受的关键句子,提出疑难问题;然后再读课文,注意文章前后的联系,找出上下文中相照应的句子,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解疑答难,从而从更高层次上把握文章、理解内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投影———尊表现女性人体美的大理石雕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生自读课文,针对教师提出的阅读要求,认真读书。
3、师生互相质疑解难。
4、理解一些重要的语句。
六、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投影的大屏幕,屏幕上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尊表现女性人体美的大理石雕像,它就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断臂的维纳斯》。这尊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亚力山德罗斯创作于约公元前150年左右,它于1820年被发现于爱琴岛的米洛斯岛,经过一番争夺,被法国人买走,并于1821年5月起珍藏于巴黎的卢浮宫。
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它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爱神的身材端庄匀称,肌肤丰腴,面容美丽平静,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型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整个雕像既有女性的丰腴妩媚、温柔秀美,又有人类母亲的伟大庄严和慈爱,体现了充实的内在生命力和人的.精神智慧。
雕像最令人惊奇的是维纳斯的双臂,虽然已经残断,但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躯,仍然给人们浑然完美之感。后世不少雕刻家曾设计各种方案试图复原双臂,却都在原作面前黯然失色,因为已故千年的艺术家的构思完全无法揣测,艺术家当年的灵感永远无法复制。
本文的作者清冈卓行在观赏了维纳斯的雕像后,产生了——个奇怪的念头——“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作者缘于何种原因有如此怪诞的想法?他借此又想表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创作观点?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研读课文,深入领悟。
(一)明确目标
了解作者的观点,研读并深入领会关键语句的含义。
(二)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①与“预习提示”。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阅读要求: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能准确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找出疑难问题,并根据上下文内容的联系,主动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小组内讨论分析,互相质疑解难;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归纳总结。
2、这是一篇随笔。在随笔中,作者表明了自己怎样的见解?文章分几部分阐述作者的观点?请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章中,作者阐述了自己对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看法,即“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从而表明作者关于文艺创作的观点。
按照自然的分行,文章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表明作者对断臂的维纳斯的看法,同时作者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第二部分:任何复原残臂的方案都只能是画蛇添足,因为它扼杀了人们的不尽的梦幻,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第三部分:维纳斯丧失的部位必须是胳膊,才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
3、怎样理解“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这句话?结合上下文试作分析。
“特殊”是指维纳斯失去双臂有了残缺反而赢得赞美、歌颂,“普遍”是指作者由此悟出的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说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美丽的臂膊,却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产生,然而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4、怎样理解维纳斯“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胳膊”?
作者认为,胳膊,确切地说是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象征意义,是人同世界、同他人、同自己进行干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所以维纳斯丧失了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无数种交涉方式的梦幻曲,才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
5、怎样理解文章第一段中“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人化地烘托着作品”?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艺术创作观点是什么?
“某些东西”当指美术作品的艺术效果,是否唤起了人们的审美体验,是否带给人特殊的气氛、感受,是否带给人想象或再度创作的余地。就断臂的维纳斯来说,正是那失去了双臂“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由文章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艺术作品在反映创作者审美情趣的同时,应留有空白,留给欣赏者以补充、想象的空间,让欣赏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情趣进行二度创作,这样才能使艺术作品与欣赏者达到完美和谐统一的境界,带给人审美的愉悦。
6、由这篇文章可以看出,随笔这种文体具有怎样的特点?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作者往往不刻意为文,大多是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实有所得、确有所感,提笔随手而写。它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或借景抒情,或夹叙夹议,或谈古论今,或记风土人情,朴素自然,意味隽永,以质朴见长。
(四)总结、扩展
[总结]
断臂维纳斯代表了古希腊雕像艺术的最高成就。自从她二度出生以来,一代代人的文字记录数不胜数。清冈卓行独辟蹊径,两眼凝视着“虚无”,放任想象,挥洒笔墨,准确而酣畅地阐释了维纳斯独具的“缺憾美”,给了我们醇浓的艺术享受,他让我们学会了欣赏美和表现美。让我们带着这种美感去憧憬美好的未来吧。
[扩展]
拓宽思路,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1、屏幕出示思考题,引发同学跳出作品本身去思考,要求有个人见解。
题目:作者认为,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教师启发:假如去商店买维纳斯石膏像,商店里有两种,一种是双臂残缺的,一种是复原的,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出示实物石膏像或图片,甚至录像资料。)
本项训练意图,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精神,答同意的,要涉及拟人手法的妙用。必要时教师点拨一下;答不同意的,教师要鼓励挑战书本的精神。
2、学生畅谈“你心中的维纳斯”,或者谈自己了解的关于维纳斯的故事。
训练意图:唤起学生心中的美感,陶冶他们美的性情,丰富加深对作品的认同和理解,锻炼语言表述能力。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2、课外选读清冈卓行的作品或其他随笔。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决文艺欣赏方面遇到的问题。
3、德育目标:发展学生审美个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审美修养。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提出的残缺美,领会“以少胜多、以无用有”“虚实相间”的艺术原则。
教学难点
1、理解“残缺美”的涵义。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具多媒体投影,课文朗诵带及录音机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投影扉页“维纳斯塑像”图象
维纳斯,古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以她为题材的绘画雕塑数不胜数,当人们发现了米洛斯岛上的维纳斯时,才认定她是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她虽然失去了双臂,却赢得全世界对她的瞩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日本清冈卓行的美学论文《米洛斯的维纳斯》,来了解其中的奥秘。
二、解题
读注释1
三、分析课文
[一]放课文录音,概括作者的观点。
明确;文章用空行的方法分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观点。
1、必须失去双臂。
2、不能复原双臂。
3、只能失去双臂。
[二]研讨第一部分。
1、速读1——3段,找出作者的基本观点。
2、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为什么?
[理解把握重要语句,理解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就能化难为易把握作者的观点。]
逻辑关系是这样的:
“驰骋想象”——“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包孕着不尽梦幻”——“无比神妙的整体美”——“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
3、让学生概括本部分的内容
文章第一部分从正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神秘、想象)
[三]研讨第二部分
1、欣赏投影图象,畅想如何复原双臂
(学生想象双臂模样时,所反映出的是他对这座雕像的理解,也是他对美的一种认识和感受。既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2、师范读第二部分,让学生划出作者对复原“双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
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由此看出,作者对恢复双臂方案极端厌恶。
3、用文中原话谈谈作者产生如上感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可见,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4、让学生概括本部分内容
第二部分从反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受到限制、失去“丧失”美感)
[四]研讨“残缺美”的涵义
1、从上面两部分分析看,本文谈了一个美学观点,这个美学观点是什么?
(残缺美)
2、既然残缺能带来这样好的艺术效果,那么艺术品是否应该提倡残缺?
(作者在一、二部分讲述残缺带来的不可思议的审美效果,可能会给学生一个定势思维,即残缺就是美,所以有必要提醒学生质疑、发问,多角度的看问题)
3、结合维纳斯的断臂谈谈怎样的残缺才是美的'?
(学生的某些见解会稚嫩、不成熟,但是没有关系,这里重在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对于残缺美的理解要落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即“部分”的残缺不影响“整体”的表达效果,而且能够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
[五]研讨第三部分
1、朗读第三部分,找出作者“只能失去双臂”的看法
(在学生说过自己的想法后,来听听作者的看法,学生会对作者的理由更感兴趣)
2、第三部分能不能删除?和一、二部分的关系如何?
明确:第三部分从侧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是:“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手的梦幻曲”。——这可真上一个全新的视角!这一部分是对前两部分的补充和深化,揭示了维纳斯艺术效果的内在本质。
四、结合语境、探讨和欣赏文中意义深刻的语句
(多媒体投影句子,师生共同探讨)
1、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2、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双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
3、那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孕育着多种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4、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五、拓展深入
清冈卓行并不是残缺美的首创者。我国古代早就有相关的论述,老子云“大音无声,大象无形”,即是说最大的乐声听来反而无音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形迹。
1、艺术——注重虚实相间。
如:画家在画“深山藏古寺”时,画面上不出现古寺而只见和尚担水沿山道而进的情景。
如:《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可爱;《红楼梦》中黛玉的小心眼;《三国演义》中张飞的粗心等。
2、自然界月圆月缺,花开花谢,云卷云舒
3、人生——残缺有时也是一种美
如:四大美女各有缺陷;梁祝爱情成千古绝唱;阿炳;张海迪;贝多芬;奥斯特洛夫斯基
六、升华
自由讨论,你认为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或者说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美的?
(只有符合真善美的人生才是最美的)
七、作业
八、板书设计
(一)必须失去双臂——神秘
(正面)想象
(二)不能复原双臂——局限人生?
(真善美)
(反面)失去“丧失”美感
(三)只能失去双臂——双臂
(侧面)可千变万化
九、小结
作者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描绘了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独特的缺憾美。同学们在理解作者艺术观点的基础上也对残缺美发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我们必须认识到:艺术上的残缺会给欣赏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一件艺术品获得更永远的生命力。同样,真正的生活也并不完美,我们必须勇敢地正视残缺,努力探求生活中美的真谛。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8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被选编在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本单元是文化随笔,教学的重点是要理解作者所发表的观点,《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是日本作家清冈卓行用散文的笔法写就的一篇艺术评论,谈的是米洛斯的维纳斯因偶然缺损双臂而意外获得了非凡的美学价值,观点建筑在哲学,文艺美学的基础上,表述又极具概括性,因而内涵深蕴。为了降低认知难度,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就是不拘泥于文本上那些艰涩难懂的句子的理解(甚至我有意淡化这些句子的揣摩,我只有用“这种语言是清冈卓行的语言”来说服自己),而是结合同学们的艺术眼光,通过具体的事例把作者的观点引向生活层面,从而藉此把学生批判的目光牵引入更深广处,在研究探讨中培养思辨习惯,启迪创新思维。
知识目标:
一:虚实相生原理及实践(教学重、难点)
二:对作者的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探究评价)
三:通过阅读本文,提高审美修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课堂以学生讨论、释疑为主(一课时)
预习布置:
1.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维纳斯的神话传说及“断臂维纳斯”雕像的特征。(以法国巴黎,希腊神话,日本清冈卓行三个名词与维纳斯组成一句话)
2.通读全文,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3.对作者的观点发表一点自己的见解。
教程设计:
一:导入——奠定审美认识的基础,培养阅读探讨的兴趣。
《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讨论总结:小说中的林黛玉存在于读者的想象中,她带有理想的色彩,给人以神秘感,60个同学眼中会有60个林黛玉,而电视画面中的林黛玉太实,很难符合每一个同学的审美理想,可见,想象中的艺术形象更具有梦幻般的美感。
二、导读——把握并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领会虚实相生的美学原理。
A:整体感知(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并师生互动讨论之。)
1、试揣摩商人和作者会从何角度来看待维纳斯。
①拍卖会上——商人——米洛斯的维纳斯
②博物馆里——清冈卓行——米洛斯的维纳斯
2、维纳斯的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欣赏图片谈维纳斯的实体美和空白的美)
3、“有臂‘的局限;(通过想象,把握暗示美,并由此上升到虚实相生的规律)
B:虚实相生规律的实践应用(绘画、写作)
三、发散思维——对作者观点的质疑(失去的只能是双臂)
四、练习布置
1、联系课文,思考:
断臂的维纳斯是美的,但是否残缺都是美的呢?
2、宋朝设置了规模很大的宫廷画院——翰林图画院。并对画家授以各种职位,还常常用诗句作画题进行考试,有一年,考试的题目是:“竹锁桥边卖酒家”。请以学过的虚实相生的原理对这副画构思,用文字或者图画表示。
米洛斯的维纳斯
清冈卓行
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攫住我的心——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也就是说,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②地烘托着作品。
据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维纳斯像,是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发掘出来的,后被法国人购下,搬进了巴黎的罗浮宫③博物馆。那时候,维纳斯就把她那条玉臂巧妙地遗忘在故乡希腊的大海或是陆地的某个角落里,或者可以说是遗忘在俗世人间的某个秘密场所。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我并不是想在这里玩弄标新立异之说。我说的是我的实际感受。毋庸赘言,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可以说,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④的前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而且,和这些部分相比较,人们会突然觉察到,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换言之,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产生,然而这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呀!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
因此,对我来说,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当然,那些方案对丧失了的原形是做过客观推定的,所以,为复原所做的一切尝试,都是顺理成章⑤的。我只不过是自找烦恼而已。然而,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因为在这里成为问题的,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了。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⑥不同之时,那种可以称之为是对欣赏品的爱的感动,怎能再回溯而上,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绝伦⑦。
比如,也许她的左手掌上托着一只苹果,也许是被人柱像支托着,或者是擎着盾牌,抑或⑧是玉笏⑨?不兴许根本不是那样,而是一座显露着入浴后羞羞答答的娇姿的雕像。而且可以进一步驰骋想象——会不会其实她不是一座单身像,而是群像中的一个人物,她的左手搭放在恋人的肩头。人们从考证的角度,从想象的角度,提出形形色色的复原试案。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翻阅着书中的说明图,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都如我方才所述,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在这里从别的意义上讲,令人饶有兴趣的是,附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假定丧失的不是两条胳膊,而是其他的肉体部分,恐怕也就不会产生我在这篇文章中谈到的魅力了。譬如说,眼睛被捅坏了,鼻子缺落了,或是乳房被拧掉了,而两条胳膊却完好无损地安然存在着,那么,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以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胳膊呢?这里我无意接受雕刻领域躯干像方面的美学理论。我只是想强调胳膊——说得更确切些,是手——在人的存在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手,最深刻、最根本地意味着的东西是什么呢?当然,它有着实体和象征之间的一定程度的调和,但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换言之,它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或者是这些千变万化交涉的原则性方式。正因为如此,一个哲学家所使用的“机械是手的延长”的比喻,才会那么动听,文学竭力赞颂初次捏握情人手掌的幸福感受的述怀,才会拥有不可思议的严肃力量。不管是哪种场合,这都是极其自然的,极其富有人性的。而背负着美术作品命运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那失去了的双臂,对这些比喻、赞颂来说,却是一种令人难以相信的讥讽。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9
【自读要求】
1.读:读通全文,读出作者对‘“断臂美神”维纳斯的赞美之情。
2.解:解析要点,解破作者对“残缺”与“完美”的深刻理解。
3.悟:悟出内涵,悟出适于自我的人生哲理和永恒意义。
(解说:研究这篇文章,首先要立足于传统意义上的读解。读通全文也好,解析要点也好,无不旨在强调作者的思路和胸境,力图返回到作者世界,揭示出作者原意。但不能到此为止。作为读者的老师和学生,应当结合自己的观念和水准,发表(或者埋藏)自己的见解,让文本意义在最终的读解中增损变形,化为自己的东西,拨动个人的心弦。这才叫深入领会,这个深入领会在于一个字:“悟”’。)
【自读程序】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罗马神话中维纳斯(即古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的故事,找到古希腊后期雕塑杰作《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图像资料并欣赏。在此基础上,请一位要好的同学面对面地为你朗读这篇课文。如果条件允许,配上一段合适的音乐。(解说:从美学的角度审视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课文之间存在着一个审美沟通的过程。审美沟通分沟通前、沟通、沟通后三个阶段,上述自读环节属沟通前阶段,旨在让学生顺利进入特定的一种美的情境,可安排在课前进行。)
2.作者认为,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有哪些?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
(解说: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总是有表征可寻的。
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语句。
从表达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语句,注意那些发表议论的语句(例如,以“可见”“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作为语言标志的表示推断的语句等)。
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表示承前、启后、过渡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等。
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小组讨论回答上述问题,必须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
3.对于“残缺”与“完美”,你如何认识?
就此话题开展全班即兴演讲。
(解说:读书贵在一个“悟”字,而悟的程度是和每个人的经历、学识、修养分不开的。有的文章,一个人读,未必悟得透,但经与旁人的切磋沟通,思维碰撞,即会豁然开朗。即兴演讲贵在参与,要能大胆而又真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人云亦云。)
【自读点拨】
1.关于维纳斯与维纳斯雕像。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它是1820年在爱琴海南部的米洛岛上的一个山洞里发现的,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认为是迄今被发现的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不论观者从何种角度看,都同样获得这种感受:庄重的妩媚。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女神的两臂虽已失去,却让人感到一种残缺的美。曾经有人探索她的原形,她断了的两只手臂原来是什么姿势?是拿着金苹果,是扶着战神的盾?还是拉裹在下身的破布?……近年来的考据则较肯定地认为,她的一只手正伸向站在面前的“爱的使者”丘比特。虽然不少人曾依照各自的推测补塑了她的双臂,但总觉不协调,还不如就让她缺两只胳臂,因而以“断臂美神”而闻名世界。
2.关于“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文章第一部分从正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有:“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理解把握这些重要语句,要懂得进行上下文之间的勾连。如第一、第二句的“飞跃”与“追求”,和上文的“遗忘”与“隐藏”,以及再上文的“发掘”、“购下”、“搬进”,三组动词巧妙呼应,给人予强烈的印象。从写实到写虚,从平叙到拟人人,形象地突现了“断臂美神”的艺术震撼。
文章第二部分从反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是:“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理解这句话,要注意作者字里行间倾注的感情:“自找烦恼”,“恐惧、空虚”,“怀着一腔怒火”……,并且注意,所有的这一切,作者“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文章第三部分从侧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是:‘“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这可真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3.关于“残缺”与“完美”。
文章中与之对应或关联的词语有:“特殊”与“普遍”、“部分”与“完整”、(“具象”)与“抽象”、“有”与“无”……对包含这些词语的句子要深入体会,发表己见。尤其是“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是何等地精美绝伦”一句,深含道家思想,有兴趣的话,可追宗溯源,悟其真义。
可以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残缺”与“完美”,也可以用人生的体验来谈独到的感受。追求完美的人,总会发现许多不足,不断弥补,接近完美。绝对的完美是不存在的,于是,人类的追求也永无止境。也许,这正是完美的价值所在。
【自读思考】
1.米洛斯的维纳斯断了的两只胳臂原来是什么姿势?请你发挥想像,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解说:这个练习不是考据,而是想像。因此,天马行空,写出你独有的创造力来。读一些古希腊或者罗马神话,让想象符合传说中的某些情节,这很好。不拘泥于神话传说,把维纳斯放进现实生活甚至神奇未来,也不错。)
2.屠格涅夫在一篇小说里说:《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比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更不容怀疑。意思是说,在保卫“人性的尊严”方面,它也许更有力量。研读有关历史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说:的确,这个半裸的女性雕像,虽然优美、健康、充满活力,可是并不给人柔媚或肉感的印象,它的转折有致的身姿,显得大方甚至“雄伟”;沉静的表情里有一种坦荡而又自尊的神态。她不是他人的奴隶,所以无须故意取悦或挑逗别人;她也不想高踞于人们之上,故也毫无装腔作势盛气凌人之感。在她的面前,人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以及对于完美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向往。——这也许就是屠格涅夫把她和《人权宣言》相比的理由吧。)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15篇01-08
《米洛斯的维纳斯》课堂教学实录附反思03-19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02-05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03-07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10-07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12-12
断臂的维纳斯作文07-12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范文04-14
《普罗米修斯》优秀教学设计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