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学设计

时间:2021-07-05 18:04:1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学设计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此文是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自读课文。本单元主要了解事理说明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培养关心自然、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在前几篇文章精讲的基础上,本节棵主要理解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体味文章思维的严密,培养创新意识、科技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事理说明文的学习有一定的认识,但对阅读事理说明文要注意目的性,阐释的是什么事理,想要引起人们关注的是什么问题及怎样解决问题,还需要强化训练。

  教学思路

  本文是大家手笔,是作者站在科学家的高度,面对世纪之交这个特定历史阶段,分析近二百年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并提出“科”与“技”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进而溯源说明了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中学生作为跨世纪的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不强,借本文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常存好奇之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课文解说的事理,并能联系自身的学习实践作深入地思考。

  了解中美科技发展及教育哲学上的差异

  学习本文层次清晰地说明事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默读、讨论,在文中圈点批注完成本文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认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自觉地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解说的事理及怎样解说事理。

  2、联系自身的学习实践深入思考。

  3、中美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认真思考。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日的学生是明日国家体系的主人,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深刻地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础,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物理学家、美籍华人杨振宁写的《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所阐释的就是“创新”的问题。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作者

  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宙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指导学生积累生词

  3、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事理?

  (2)作者认为两百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由这些原因推测,产生了哪些随想?

  4、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9)回顾近两百年来出现了哪些新事物,并分析出现许多新事物的原因。

  第一层(1~2)近两百年来新发明屡屡出现,新事物层出不穷。

  第二层(3~9)分析出现新发明、新事物的原因。

  第二部分(10~17)循因推测分析世界现状,指出中美科技发展及教育哲学上的差异,鼓励人们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第一层(10~13)说明“科”和“技”的关系

  第二层(14~17)分析说明中国和美国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引导学生探究文章解说的事理

  (1)、学生细读课文第3~9段,找出能概括说明两百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的语句,并做上记号。(或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2)、细读课文第10~13段,并互相讨论交流:“科”与“技”哪个更重要一些?二者有什么关系?

  (3)、细读第14~17段,并讨论概括: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有什么差异?在文中划出相应语句。

  2、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题目

  文章标题有什么特点?全班深入讨论,并推选代表发表看法。

  点拨:文题本身就非常大气,“世纪之交”标明了作者的.立足点在整个20世纪结束和21世纪的开始,表明文章既要回顾过去一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更要展望21世纪科学的发展。没有科学家的风范是断不敢写这篇文章的。“随想”又带有一定的抒情性和历史的沧桑之感。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这篇科学随想,回顾了近两百年来世界上出现的许多新事物,分析了近两百年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并循此提出了“科”和“技”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进而溯源说明了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的异同。

  通过课文说明的事理,我们明白一点,科学就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目前我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的确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我们将肩负着“发展科技事业,振兴祖国经济”的伟大而艰巨的使命。同学们,为实现这一远大目标,努力学习吧。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密的语言和综合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事理的技巧。(重点)

  3.结合学生自身学习实践,理解课文解说的事理,鼓励学生培养创新精神。(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类跨进21世纪,对知识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使创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力量。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1999年12月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就科技创新问题作了学术报告“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学术报告节选。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杨振宁,美籍华人,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获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芝加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57年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宙不守恒”理论,二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胰岛素(yí) 趋势(qū) 芯片(xīn)

  鼓励(lì)硕士(shuò)避免(bì)

  漏洞(lòu)弥补(mí)胆怯(qiè)

  与日俱增(jù)按部就班(bù)

  3.理解词义。

  无穷无尽:没有穷尽,没有限度。

  归根到底:归结到根本上来。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趋势:事物发展的动向。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聘用:聘请任用。

  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顺序。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开头引用富兰克林的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说明随着人类知识的增长,新发明、新事物必然会不断出现。

  (2)第2自然段列举近两百年来出现的一系列新事物有什么作用?

  明确:说明近两百年来新事物的出现几乎是无穷无尽的,为下文分析原因张本。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读完本文,你能依据内容为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吗?

  明确:第一部分:(1—9自然段)回顾近两百年来出现了哪些新事物,并分析说明出现许多新事物的原因。

  这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2自然段)近两百年来新发明屡屡出现,新事物层出不穷。

  第二层(第3—9自然段)分析出现新发明、新事物的原因。这一层先总说(第3—5自然段),后分说(第6-8自然段),再总说(第9自然段)。

  第二部分:(10—17自然段)说明“科”和“技”的关系。

  这一部分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0—13自然段)说明“科”和“技”的关系。

  第二层(第14—17自然段)分析说明中国和美国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

  (二)疑难探究

  1.试分析课文是怎样说明中美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的。(先分组讨论,再完成下表)

  第14段提出问题由切身经历提出中美两种不同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存在差异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第15、16段分析问题第15段着重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两国教育哲学的异同点及其适应的对象;第16段以亲身经历、体会,举例说明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

  第17段得出结论由于中美两国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所以对不同的学生,应根据受教育背景的不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2.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本文中对“科”和“技”进行了讨论,这两个词有何区别?

  明确:在平时,我们是将这两个词的意思等同的。通过分析课文,可以看出:“科”指的是理论科学,或称基础科学;“技”指的是技术。它们之间的联系虽然十分紧密,但还是有区别的。

  (三)说明方法探究

  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

  明确:第1自然段引用富兰克林的话说明随着人类知识的增长,新发明、新事物必然不断出现。第2自然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两百多年来出现的无穷无尽的新事物。第4自然段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四)说明语言探究

  1.“近30年来”“接近一万亿美元”中的“近”“接近”都表示约数,这与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不相矛盾吗?为什么?

  明确:“近”“接近”都是表示约数的词,用“近”“接近”才使说明内容更具准确性,去掉后反而不符合实际了,因此这与说明文的语言准确的要求不矛盾。

  2.“这两百年尤其是近一百年、五十年来,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着前进的”一句中的“关联”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关联”是指事物相互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三个环节是科学、工业和经济,这三个环节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去掉“关联”,就不能准确地说明三者的关系了。

  四、板书设计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现象新发明屡屡出现,新事物层出不穷

  原因科技——工业——经济

  (互相关联)

  五、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在我的主要研究领域气候科学中,最大的问题是能源。因为我们的大部分能源技术都已相当成熟,我的猜想是,在未来几十年里,我们很有可能看到能源技术的渐进性改进而非突破。唯一可能发生例外的是,将阳光直接转换为化学储能,例如,你可利用阳光分解水,你还能得到氢气。如果你能直接从太阳光产生化学燃料,而且又经济实惠,这将开启替代石油的光明前景,而且这一过程不会将碳从地面传送到大气中。这或许将真正地改变游戏规则,不过,主要的障碍还在于投资规模。现在,美国花在薯片上的钱要比能源部花在能源研发上的钱还多,产业部门只愿在几年内就能商业化的项目上投资。我希望我们能够建立一种筹资机制,以为那些真正具有前瞻性的能源基础研究服务。

  (1)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能源是个大问题。

  (2)这段话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明确:逻辑顺序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科学《石头》教学设计

2.初中科学教学设计

3.科学科《传热比赛》教学设计

4.小学科学《预测》教学设计

5.科学诗《化石吟》教学设计

6.成语科学馆微型课试讲教学设计

7.幼儿园小班科学教学设计《奇妙的声音》

8.五年级科学《变色花》教学设计

9.科学的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