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五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常常需要提前进行细致的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设计理念】
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使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种种“吆喝”,了解其作用,分析其与广告的关系。总之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借此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
1.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自学讨论法、行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
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发扬古文化遗产做一点贡献。
【教材分析】
萧乾的《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难理解。学生基本上可以自读,在自读后由学生质疑提问,师生共同解决。重点:带有地方特色的吆喝的作用及其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调查: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或旧时生意人调查过去人们吆喝的内容和声调,做好记录或录音
2.每人模仿一两句旧时的吆喝声如:卖豆腐的,收破烂的等
【教学目标】
1.交流学生调查或搜集到的旧时各种吆喝,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学习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先模仿一句旧时本地的卖豆腐的吆喝。
2.请同学们模仿昨天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旧时商人处学到的吆喝(教师可适时组织评点)
3.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我们这儿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种商贩叫卖的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要不是你们爷爷奶奶们还健在的话,它们就可能永远地消逝了。知道吗?你们昨天做了一件多有意义的事啊!你们昨天做的,是整理我们本土的文化遗产事啊!只不过我们昨天只做了第一步,如果将采集到的这些吆喝用文字整理下来,那才是大功一件呢。(讨论如何动笔?)
4.看看著名的作家、记者、翻译家箫乾是如何动笔写《吆喝》的。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及音韵节奏等。介绍时充满了美好的怀念之情和浓郁的情趣。
2.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相互交流,体会其中的意味。
3.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全文从两个方面人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最后,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路十分清晰。)
三、质疑解疑
1.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对材料的加工剪裁功夫)
2.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马趴?(自然写实、幽默调侃)
4………(学生自己提出)
四、作业布置:
1.将昨天采集的本地旧式吆喝整理成文(自拟题目、教师指导)
2.以小组为单位,上集市搜集录音现时的吆喝,可以表演一下。
3.交流小作文,各小组调查汇报表演
4.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小作文(旧时的各种吆喝整理)
每小组推荐出一至两位代表
5.班级交流,教师点评
教学反思:
通过这课的设计,我觉得文学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让我们这些远离旧北京的人,对旧北京的文化遗产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更加的珍惜现在的生活,发扬和继承古文化遗产。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用快乐的情绪和优美的歌声演唱《牧童》,表达牧童快乐的生活。同时,让学生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培养他们二声部合唱的演唱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
3.通过演唱歌曲与姊妹艺术的结合及了解相关的牧童作品,体现文化艺术多元文化特点, 在体验中感受歌曲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
1.用和谐的声音唱好歌曲的二声部合唱。
2.准确地掌握歌曲中的切分节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伴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做律动进教室(第一段音乐学生做律动,第二段音乐学生加上奥尔夫的节奏乐器拍击)。
二、复习歌曲《田野在召唤》
师:我们伴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来到了教室,春天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礼物,大自然它那风情万种、绚丽多彩的.景色你感受到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你最喜欢大自然中的哪些景色?
生1:我最喜欢碧波万顷的大海……
生2:我喜欢清晨的蓬勃红日……
生3:我喜欢美丽的黄昏……
师:假如你现在身临其境,你最想做什么?
生1:我很想拿起画笔,把美丽的黄昏画出来。
师:你的想法太浪漫了。
生2:我很喜欢田野的景色,因为它的绿、它的黄、它的静……
师:田野是这么美,让我们一起奔向田野吧!
学生随伴奏演唱《田野在召唤》(在演唱中,学生加上跺脚、拍手、捻指等喜欢的动作)。
师:你们美妙动听的歌声深深地感染了我,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唱好吗?
生:好!鼓掌……
师生一起再次演唱歌曲《田野在召唤》。
师:我们在奔向田野的时候,还看到了什么景色?(这时教师将一幅牧童骑在牛背吹笛子的图画贴在黑板上)
生:在奔向田野时,我看到了牧童骑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地吹着笛子的景色。
师: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杜牧写的一首古诗《清明》。
师:你能背诵一下吗?
生:能(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生:老师,我还想到了袁枚的《所见》 。
师:你真聪明,你能为我们再背诵一下《所见》吗? (学生朗诵,其余同学会背诵的可以同时背诵)
师:你背诵的真有感情,能不能简单地为大家讲解一下诗意?
生:能(学生讲解,不足之处教师补充)。
三、学习歌曲《牧童》
1.引入新课。
师:你们朗诵的有关牧童的古诗,让我想起了一首唱牧童的歌曲,想听吗?
生:想。
师:老师现在把歌曲唱给你们听,歌曲的名字就叫《牧童》。
教师用有感情且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师:刚才老师演唱的这首《牧童》,是斯洛伐克的民歌,歌曲旋律欢快、节奏活泼、跳跃,是一首带二部合唱的歌曲。下面,我们就学习歌曲。首先,看一下歌曲中老师用黄色标记的节奏。
学生先练习切分节奏,再完整地唱一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
2.学习歌曲旋律。
师:首先来学习高声部的旋律(教师指导学生唱高声部的旋律,特别提示要唱准1 3 2 及1—[插高音1]音高)。
学习低声部。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读写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
课前准备:课文录音带、歌曲碟、
教学过程:
一、抓住字眼 谈话揭题。
师板书“爱”字,提问: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些什么?指名回答(爸爸妈妈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同学之间的友爱、爱劳动、爱祖国)教师小结:在这么多的爱中,有一种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那就是妈妈的爱。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2课,导入新课。在爱的前面板书:妈妈的 并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文 培养情感
(一)初步感知 激发情感 1.播放课文配乐录音,激发情感,让学生初步体会书中从哪几件事描写了妈妈的爱。 2.学生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新词和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3.划出课文中的生字,并连着词读一读。
(二)检查学情 及时反馈 1.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带读。 2.自由读全文,分小组讨论:课文把妈妈的爱比作什么?5.指名说一说,引出并板书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 遮雨的伞 滴落的泪甜甜的吻
三、细读课文 体会情感
〈1〉、再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中写的是什么事把妈妈的爱比作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甜甜的吻?
〈2〉、你们从小长这么大,你觉得那件事使你亲身感受到妈妈的爱。指名回答,学生选哪一节,就从哪一节开始学,重点指导读好一节。 指名读,学生评读。再自读自悟后四人小组讨论:读了这一节还有没有不懂的词、句。指名回答后再讨论:每一句诗应怎样读才能充分表达出感(教师先范读、然后学生试着体会读,再指名读,评一评(让学生懂得妈妈的爱是无私的)
1.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节。想一想:在这一节里,妈妈的爱指的什么?(妈妈的爱指的是清凉的风) (2)提问:妈妈拿着扇子,汗水怎么会湿透了她的衣裳?(在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是妈妈坐在床边为孩子扇扇子,尽管天气炎热,她不顾自己,一心想着自己的孩子,所以汗水湿透了妈妈的衣裳。) 理解“湿透”、“衣衫”的意思。 (3)告诉学生: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这是孩子亲身感受到的清凉的风就是妈妈的爱。 读时让学生体会出享受妈妈的爱的这种幸福温馨的感情。 (4)教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2.采取以上学习方式,读好另外二节。 (1)指名读。想一想:在这一节里,妈妈的爱指的什么?(妈妈的爱指的是遮雨的伞,妈妈的爱指的是滴落的泪) (3)理解“遮雨”“很烫”“额头”的意思。 (4)要求学生读出一定的`语气,感受妈妈的爱是那样真挚。读第三节的最后一句要读得慢些,教师范读。 男生读第二节,女生读第三节。 师: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夏天妈妈给我扇风,雨天妈妈为我遮伞,生病了,妈妈为我着急。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是多么平常的小事。师问:你能再说说生活中妈妈对你的爱吗?(四人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体会妈妈的爱在这些小事中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
3.学习第四节。 (1)指名读这一节。想一想:读了这一自然段后,你知道了什么? (读了这一节,我知道书上说的小姐姐懂得:“三八”妇女节是妈妈的节日,她为妈妈献上一束鲜花,表达她对妈妈的爱,并祝妈妈节日快乐。我还知道妈妈的爱指的是妈妈对孩子甜甜的吻。) 理解“亲吻”“脸颊”“献”的意思。 (2)齐读最后一句并回答:读了最后一句,你是怎样想的? (我想:最后一句是书上的小姐姐,其实也包括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在妈妈的爱里一天天地长大,没有妈妈的爱就没有我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3)出示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妈妈为我们付出这么多,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妈妈的爱。指名回答(在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教师小结板书:爱妈妈
四、总结全文 激发情感
同学们想的、说的都很好。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爱里成长起来的,夏天,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雨天,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我们生病的时候,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当我们懂事了,或者有一点进步的时候,妈妈的爱是甜甜的吻,是幸福的微笑。妈妈给了我们许多许多的爱,我们也要用爱回报妈妈,我们永远永远地爱我们的妈妈。 四、深化朗读 熏陶情感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品读课文。
五、齐唱歌曲表达情感
(播放歌碟)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复习生词,掌握生词的读音,复习得的读法。
2.知道植物妈妈有多种不同的方法传播种子,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体会独立生活的乐趣。
3.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2-4节。
教学重难点:目标2、3
教具准备:
灯片2框,词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查词语:植物、知识、已经、旅行、准备、降落伞、许许多多、四海为家。
2.查多音字得的读法.出示课后的三个句子。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诗里讲了哪几位植物妈妈送孩子出去旅行,用标出。
2.谁能说一说?(板书蒲公英、苍耳、豌豆)
三、学习第二节诗
1.我们先看蒲公英妈妈是怎样将孩子出家门的,自由读第二节诗。
2.(创设情境)蒲公英妈妈给孩子准备的是什么呢?用标出来。(板书降落伞)
(出示灯片)看到一朵一朵的降落伞了吗?
光有降落伞行吗?还得有什么?哪怕是微微的。轻轻的风。
做动作体会轻轻,这句诗怎么读呢?(描述)风婆婆过来了,她轻轻地吹着,孩子们怎么样了呢?能不能用一个词说说你刚才看到的景象?纷纷是什么意思呢?
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轻声读只要
3.谁来体会,谁能不看书读,可以试试,能背的一起背。
4.这时的孩子们多么自豪啊,他们长大了,终于可以离开妈妈独立生活了,他们在蔚蓝的天空中飞呀飞呀,他们会飞到什么地方呢?试试你能不能用蒲公英娃娃飞呀飞呀,飞到(),()就是它的家这样的句式说话。
5.蒲公英妈妈请风婆婆帮忙,把孩子送到了他们想去的地方,你觉得蒲公英妈妈怎么样?你喜欢蒲公英妈妈吗?(聪明、伟大、了不起、无私)
6.让我们来想像当时的情景,夸夸蒲公英妈妈。自己读读这节诗,你能加上动作读这节诗吗?会背的可以不看书,看谁读得最投入。
7.蒲公英妈妈借助了谁的力量把孩子送出去旅行的?
四、学第三、四节诗
1.像蒲公英这样的植物妈妈还有很多很多,她们一样聪明,一样无私,一样伟大,接下来我们来看苍耳妈妈和豌豆妈妈是怎样送孩子出去旅行的,读读第三、四节诗,并和同桌说一说。
2.你知道他们的办法了吗?
3.(引导学生理解第三节诗)谁来说说苍耳妈妈的办法?
知道铠甲吗?这带刺的铠甲有什么妙用呢?
(出示灯片创设情境)小兔跑过去,苍耳会说:小兔小兔停一停,搭个车,带我去远行。想一想,还会有哪些小动物从苍耳身边经过?苍耳又会说些什么呢?大家在小组里说一说。
就这样,苍耳跟着这些小动物们到田野,到山洼,小动物们把他们带到哪儿,哪儿就是他们的家,他们以四海为家。
4.这节诗怎么读呢?谁能不看书读?抽背。
5.苍耳妈妈又借助了谁的力量呢?
6.豌豆妈妈的办法是什么呢?谁来说一说。豌豆妈妈为娃娃准备了什么,又借助了谁的力量呢?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照着豌豆荚,听,什么声音?(动作体会脆、响、有弹性,反复体会读啪的一声,豆荚炸开)这一下可不得了啦,豌豆娃娃们迫不及待地蹦了出来,他们去干嘛?
这时候他们的心情怎么样?怎么读,试一试,谁把两句连起来读。
7.蹦到哪儿跳到同儿他们也以四海为家。
8.我们来读读这节诗,你想怎么读?自由朗读,自己体会,自己背诵,可坐可站可做动作,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五、拓展延伸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知道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了吗?他们的`传播方法还有好听的名字呢,蒲公英妈妈的方法叫风传播,苍耳妈妈的方法叫动物传播,豌豆妈妈的方法叫弹射传播。
2.(出示植物图片)看,这里有这样一些植物,你知道他们传播种子的方法吗?分四人小组讨论,可以猜一猜,也可以大胆地推测。
3.你喜欢哪位植物妈妈的办法?我们一起来表演表演,你愿意演植物妈妈呢还是演植物娃娃?选择你喜欢的一个角色自己在小组里先演一演,一会儿到台上来演,好吗?
4.同学们表演得真好,大自然有很多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得到很多很多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把你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介绍给大家,好吗?
5.最后,我们一起来把这首既有趣又好听的诗读一读,把它读得美一点,好吗?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4/4拍歌曲优美的意境,感受家庭的温暖,深情的演唱歌曲。
2.引导学生认识全音符、了解4/4拍的含义和强弱规律。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声断气连的歌唱。
教学难点:
用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4/4拍的强弱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带来的图片,有哪位同学可以看图片给我们讲一个小故事。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通过讲故事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聆听歌曲的丰满音响,对歌曲有初步的感受。
二、教唱歌曲
1.完整聆听《小船》的范唱,让学生再次感受4/4拍的韵律,进一步熟悉4/4拍的强弱规律。
2.用哼鸣模唱歌曲旋律。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教师带唱。
3.教师声情并茂地范唱歌曲,学生轻声跟唱,学生随音乐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歌曲,掌握歌曲的速度和情绪,进一步学习四四拍的节奏韵律,并能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
4.熟悉歌曲旋律。
(1)提问:感受歌曲是什么情绪(从情绪、节拍、速度等方面考虑)?
(2)复习3/4拍号的含义和强弱规律,引导学生学习4/4拍号的含义和强弱规律。
(3)用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4/4拍的强弱规律。如第一拍拍手;第二拍手打开;第三拍拍腿;第四拍手打开。
三、歌曲处理
1.指导学生演唱好弱起拍,休止符处声断气连,注意倚音的演唱。
2.结束音要唱满四拍,讲解全音符,让学生了解全音符的形状和时值。
3.这首歌曲表现的是小主人公感到了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你们觉得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表达呢?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的练习、分析和对全音符的`理解,让学生从中感受对父母的亲情和对家庭的亲情,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歌曲,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你们觉得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成绩来回报你的爸爸和妈妈呢?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 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02-08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3-09
教学设计方案06-29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9-13
教学设计方案10-10
教学设计方案02-24
教学设计方案【经典】08-07
教学设计方案07-11
教学设计方案06-12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