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设计

时间:2021-11-11 11:26:3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颐和园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颐和园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读7个生字:颐、耸、阁、舫、眺、堤、态;会写11个生字:殿、廊、柱、栽、筑、阁、朱、堤、雕、狮、态;能自如地运用多音字几。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策略】

  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重、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

  颐和园

  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

  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

  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

  长廊 万寿山下 万寿山 昆明湖

  5、引导、点拨:

  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

  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四、再读课文

  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五、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六、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

  (自由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颐和园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儿。

  2.体会前呼后应的写作方法,并在迷人的张家界一课运用这种写作手法。

  3.品读描写颐和园美丽景色的句子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读81页单元导读,思考:

  本单元围绕什么主题来写?

  我国的世界遗产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园林建筑《颐和园》。

  板书课题

  介绍:颐和园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今天的颐和园已成中外游客竞相游览的一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朗读感知学习前呼后应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这两句话中都有一个词语是?——美丽。翔这样文章前后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就叫前呼后应,也叫首尾呼应,前后照应。前后呼应,可以使文章更完整结构更紧密,我们在写游记时就可以用上前呼后应的写作方法。

  三、深入感知品读文章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颐和园》紧紧围绕美丽来写,为了突出表现颐和园的美丽,作者游览了颐和园内的哪些景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二至五自然段,找出作者游览的景点。

  2.作者在游览这些景点时是按照一定的游览路线游览的,而且非常注意用词和词语的连接,请同学们速读文章,找出描写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

  学生汇报

  总结方法:像这样按照游览顺序边走边看,并且依次写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的表达方式就叫移步换景(移动脚步,变换景物)。如果我们要写一篇游记,比如描写我们的学校,就可以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3.现在请同学们从文章中选择一处自己喜欢的景点,找出你认为写得很美的句子多读几遍,最好能说说一说美在哪里。

  汇报

  小结:刚才大家都很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读,来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

  四、拓展阅读

  师:我们领略了颐和园的美,下面我们走进另一处自然景观张家界。

  在颐和圆一课中我们学习了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开头点出美丽,结尾呼应美丽。现在我们来看《迷人的张家界》一文用到首尾呼应吗?找出相关的句子。

  2.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的读课文,你觉得文章通过哪些景物写出了张家界的景色如人间仙境?

  3.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两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遗产名录的景点——颐和园和张家界。欣赏了美丽的景色,学习了首尾呼应、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阅读丛书上的另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

颐和园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生字。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背诵第7自然段。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以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连段成篇的方法.

  2、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1 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生字。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体会同为游记但《记》与《颐和园》的写作顺序不同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学生在颐和园中照的照片,说一说你们去过颐和园中的哪些景点。

  新授

  (一)学习生字

  1.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本课要求会认和会写的生字

  两个同学互相读这些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2.生字从课文中走了出来,出示会认的生字,你们认识吗?

  找同学读

  全班齐读

  回忆课文中所组的词语

  全班齐读词语

  3.出示会写的生字

  分成小组利用部首查字法,把这些生字注上拼音

  小组内读这些生字,把字音读正确

  读课文中的词语

  4.记住生字字形

  自己看生字,找到易写错的地方

  同学互相交流

  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说一说怎样写才能漂亮

  自己练写生字

  全班进行交流

  5.这些生字你们都认识了,能把课文读得更加熟练吗?

  自己练习朗读课文

  请同学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

  6.课文中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还不理解,画下来

  查阅汉语词典,掌握词语的意思

  请同学交流这些词语的意思,说一说他们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自己小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什么?把每一个自然段的内容进行批注

  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订正

  再读全文,思考《记》与《颐和园》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小组内交流,请同学发言。

  2.你们在读书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认为能够解决的同学之间相互解决

  最后提出解决不了的

  三、巩固

  朗读课文

  作业

  1.读课文

  2.写生字词语

  作业

  收集有关的资料

  课后小结:帮助学生比较了《记》与《颐和园》的写法的不同,并且进行了分段,还给学生补充了一篇按照游览顺序记叙《颐和园》的例文,学生更是对写作的顺序一目了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背诵第7自然段。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以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连段成篇的方法.

  2、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之中。她,就是北京的颐和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细细游赏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新授

  1.认真默读每一个自然段,思考:这段写了哪里?景物有什么特点?

  自由选择最喜欢的一处景点,结合课外资料,变文中语句为自己的语言向大家介绍。要求突出景物的特点;语言简练。

  2.学习并背诵第7自然段。

  自由默读,思考:这段是围绕着哪一句话写的?介绍了哪些景点?各有什么特点?

  放到全文中体会与其他景点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师引读,生接读,引导背诵,体会特点。

  独立背诵。

  3.出示两个句子比较,体会逗号和句号的用法不同。

  帮助学生进行总结用法的不同,练习朗读这样的句子

  三、巩固

  以竞赛的形式训练词语积累。

  课后小结:文章语言优美,内容十分容易理解,因此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请学生多读书的方面上,采用了品读,学生在反复的读书中,能够感受景色的壮丽与优美。

颐和园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的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参照“我的词语库”自助积累好词好句。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抓住长廊的造型、位置、结构三个方面的独特之处,让学生感受颐和园之美,并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搜集相关资料和图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朗读理解长廊建筑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对长廊建筑精美的体会,激发热爱祖国文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有关颐和园的长廊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回忆联想,激趣引入:

  1、你知道北京有哪些名胜古迹吗?

  2、

  在中国有很多美丽的园林,其中一处保存最完整,就是举世罕见的颐和园,而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致就是长廊,今天我们学习《颐和园的廊与画》。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细读课文。

  2、放录音,对照课文朗读,纠正自己的读音,识记生字。

  3、小组合作认识生字。

  4、检查本课生字的学习情况,重点理解四字成语。

  三、朗读评比:

  1、好朋友合作朗读课文。

  2、邀请同学上台合作朗读课文。

  3、评价朗读情况。

  四、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8个字,观察这些字哪些地方要特别注意。

  2、重点指导其中一些字的书写:

  “置”下面的“直”里面有三横。

  “寿”的字头不能写成“春”字头。

  3、学生上台范写,学生自由评价。

  4、展示学生写字作业。

  五、课堂小结:

  这一课抓住了长廊的特点来写,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长廊的资料与图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

  1、复习生字。

  2、出示本课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

  二、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看哪些自然段写了长廊建筑艺术的美,哪些自然段写了绘画艺术的美。

  2、指名读2-5自然段,找出长廊建筑的“三绝”。

  3、自读6-8自然段。长廊的画有多少幅,来历及类型各有哪些?

  4、想象长廊上的画有哪些内容。

  三、指导朗读: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自然段进行朗读。

  2、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3、重点引读“三绝”部分。

  四、展示资料:

  1、展示自己搜集的颐和园的资料。

  2、读读信息窗,介绍颐和园。

  五、课堂小结:

  颐和园的廊和画举世闻名,集中体现在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方面,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卓越的技艺。

  六、作业设计:

  1、张贴搜集的资料。

  2、搜集其他世界文化遗产资料。

  板书设计:

  造型绝数量多

  建筑位置绝绘画有由来

  结构绝类型多

  举世罕见艺术杰作

颐和园教学设计5

  颐和园 教学设计与反思

  北常保小学 马艳君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隐隐约约、堤岸、雕刻、姿态不一”等词语。

  2、重点学习昆明湖的片段,初步学习课文写景文章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了解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观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不同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优美句段。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及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观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不同的表达方法,并学以致用。

  2、通过关键字词,联系生活实际,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教学准备】颐和园风光片3分钟;课件;课堂练习纸。

  【教学时间】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片子里播放的是哪里的风光吗?板书:颐和园

  师:是的,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就是----颐和园;她,闻名世界,享誉中外,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她就是---颐和园。(学生有感情读题,注意“颐”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人们心目中,颐和园简直就是人间天堂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颐和园,去领略皇家园林的魅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87页,自学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反复读,并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

  2、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3、反馈。

  (1)认读生字新词。

  大殿 长廊 堤岸 雕刻 画舫 横槛 栽满 葱郁 掩映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隐隐约约 姿态不一

  (2)交流: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课件:这是一个 的颐和园。)学生选择积累的词汇。

  (3)过渡:课文也有两个

  句子很概括地写了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找到句子划下来。

  (4)反馈交流。

  随生回答出示句子:(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齐读句子。

  ①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②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5)课文读完了,谁来说说导游带你们游览了哪几处景点呢?

  (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6)同学们怎么这么快就发现了呢?

  A自由读课文第2-5自然段,用“”画出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B师:这些句子能否交换位置?为什么?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理清叙述顺序。(板书:按游览的顺序)

  (7)用上表示方位的词语,出示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发现了什么?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师生总结:“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的写法;过渡句的连接。)

  三、品读4、5自然段,感受昆明湖的美丽

  1、在课文中作者用的笔墨最多,写得最详细的是关于哪一部分的内容呢?直接出示第5自然段,师说:颐和园的美无处不在,我们先来领略昆明湖的美。

  2、生自由读课文,思考:看看昆明湖的哪些景物最吸引你。

  3、预设:

  (1)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有长长的堤岸,有数不清的垂柳,这使你联想到什么诗句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A、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此时,我们就站在昆明湖畔,范读句子,你好象看到什么?

  B、是啊,站在湖畔,印入我们眼帘的是满目的葱绿,这是多么美的景色啊,让我们也美美地来读读,齐读。(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

  (3)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A、生找到句子,出示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

  B、给“姿态不一”找个近义词。(形态万千、千姿百态、姿态万千等)

  C、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张狮子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狮子图片,引导学生朗读)。

  D、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也来写一写你想象中的姿态不一的小狮子吧!——拿出练习纸,学生动笔写句子——反馈。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有的 好像 ;有的,好像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E、这些栩栩如生、姿态万千的狮子,真是巧夺天功啊,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个句子——齐读本句。

  4、出示第四自然段:

  师:在第4自然段中,也有描写昆明湖的句子,你们发现什么了吗?生找。

  (1)出示句子——生自由读,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2)你读出了什么?理解“滑”与“划”,哪一个更好更合适。

  预设学生多种答案。联系生活实际。

  (3)指导朗读(个别读,集体读,想象读)。

  5、师:同样是写昆明湖,作者为什么不把这段文字放在第5自然段呢?

  (一是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一个是站在昆明湖畔看到的,由远到近的顺序)

  师小结写法:由此可见,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也各不相同。

  四、小结余韵,再赏颐和园。

  师:“碧水 画舫 游船;绿岛 石桥 狮栏”多么美的画卷呀!(配乐朗读昆明湖的片段。)这节课我们徜徉在昆明湖畔,尽情领略了昆明湖的美,颐和园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游览。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吧!

  教学反思:

  根据课文特点,本课较为恰当地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设置情境,学生如同置身其中.教学步骤的安排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整体感知到颐和园的大与美,从课文找出直接写颐和园特点的段落进行教学,理清文章结构,再通过文中的过渡句,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教学中穿插生字教学与朗读指导,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自由学习生字,在读中理解,读中领悟,读中激发感情,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与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去朗读、背诵、复述,将语言自然内化,达到对语言文字的切实积累,不失语文教学之本色。

  但在教学中亦有不少不足之处,如师在设计的一个问题:课文哪些自然段告诉我们颐和园又大又美的?学生在文中找了很多地方反映出颐和园的大与美的句子,而师的用意是想让学生找出课文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总写颐和园的大与美的句子,由于教师表述问题不够明确,所以指引学生的过程花费的时间较多,对整堂课的教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又如在指导学生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的教学上,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个知识点,而教师却放得太开,先让学生理清什么顺序,再说通过哪些词知道。虽然只是一个教学顺序的改变,却没有了先扶后放的过程,所以学生对此都较茫然。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问题的表述必须明确,切不可因为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放得太开,导致阅读知识的把握不够扎实,费时又少效!

颐和园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

  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5、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题,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

  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三、再读课文,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

  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

  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

  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自由

  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

  二、用学法学“昆明湖”的相关段落

  三、质疑问难、回读全文、理清课文结构

  四、环境教育

  五、阅读收集到的关于“颐和园”的资料,联系课文,组织召开“资料信息会”,汇报形式如下:

  1、朗读摘抄下来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编写导游解说词,竞聘“颐和园”的小导游。

  3、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汇报。

  板书设计:

  10 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

  万寿山下

  万寿山上

  昆明湖

  ,

颐和园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的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颐和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 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 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 学习本课按照浏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提出自学要求。

  (1)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3) 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2. 检查自学情况。

  (1) 指名朗读课文。

  (2) 学生汇报怎样记住生字的字音和字形的。

  (3) 汇报作者所描写的颐和园的景点。

  (4) 汇报自己通过努力弄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3. 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颐和园》。

  (1) 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 认真读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向大家介绍。

  (3) 将自学过程中还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

  4.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1) 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每一处景点的什么特点?

  三、 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

  1. 读了课文,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课文哪个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了?

  2. 指导朗读,注意突出大和美。

  四、 总结。

  五、 要认的字,练习要写巩固的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新课。

  二、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2. 学生汇报。

  (1)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3) 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4)指导朗读。

  三、 学习第三自然段。

  1.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 通过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3. 指导朗读。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

  四、 学习第四自然段。

  1. 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 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3. 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4. 指导朗读。

  五、 学习第五自然段。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到了昆明湖,你又看到了什么?

  1. 自读第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 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3. 指导朗读。

  六、 朗读全文。

  七、 完成思考?练习3。

  八、 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颐和园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1个会写,正确读写生字词.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得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话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透过语言文字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了解背景、识字字词、把握大意。

  二、品读体会,学习表达。

  (一)游赏长廊

  1.它为什么叫长廊呢?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请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那些词语有感觉,就把它标出来,也可以旁边写写自己的感悟.

  2.交流讨论

  (1)

  1)长廊的特点?是从哪儿发现的?

  板书:七百多米 273间

  2)出示句子用什么方法描写?

  引导:七百多米,列数字,写出了长廊的长,七百多米多长呢?相当于100个教室的长度!

  3)看,句子中还有那些词,在告诉我们长廊很长啊!

  (2)美

  1)那些句子中能发现了长廊的特点?

  答:每一间的横栏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

  2)能抓住那些关键词,体会到什么呢?

  答: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很丰富

  补充:五彩-----美丽

  几千幅---两幅----画多 内容丰富

  (3)小结理顺序:

  1)我们再看长廊,好吗?引读,出示投影。

  整体看------看长廊---- 看廊外----

  2)总结写整篇课文有顺序,写某个景点也要有顺序,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的方法把长廊的长、美展现在我们眼前.

  (二)游赏万寿山

  1.作者是怎么看它们的?看到什么特点?同学们读读第三自然段.

  2.指明说:看到了什么特点?耸立、高大闪闪发光 、金碧辉煌、琉璃瓦,板书:闪闪发光 金碧辉煌.

  3.指导它为什么叫排云殿吗?排云二字就出自古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齐读:抬头一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游赏昆明湖

  1.点图片、音乐.

  介绍其它景物景点,你想去游赏哪儿呢?

  2.学生找到相关的词语,独立品读.

  3.谁愿意带我们去游赏一番呢?

  读出相关句子.

  4.重点引导品读描写昆明湖的句子:静得像……..,绿的………………..滑过.

  比较“滑”与:“划”的不同,读一读昆明湖的美!

  5.小结:

  谢谢这些小导游们带我们游赏了这么多美丽的景色,看,同学们找到的这些优美的句子,具体的描写就是文章的血肉啊!

  四 总结全文

  游赏到这儿,同学们,颐和园游完了吗?颐和园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说不尽的岂止是颐和园,学习本组课文,我们还可以去游赏长城、兵马俑,北京的故宫,山东的泰山,乐山大佛、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埃及的金字塔。

  教学反思:

  体现语文课堂的文化意味

  《颐和园》编排在世界文化遗产主题单元,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我努力拓展相应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不局限于文本,也不限于“颐和园”而是把课堂置身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教学,更深的了解到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由颐和园引申到祖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品位。

颐和园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颐和园风光图或录相片。

  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铺设情景,导入新课

  1、你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你想和老师一起去游玩颐和园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指导“颐”字的书写

  2、简介颐和园

  二、学习词语、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配乐朗读。

  2、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点?

  三、驻足景点,品味美丽

  景点1:长廊

  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又长又美

  1、说说从哪儿体会到了它的长?

  重点句指导:(课件出示)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a、比较感知长廊的长:我们的教室长8米,七百多米相当于——个教室,这真是——

  指名读句子,读出长廊的长:突出一眼望不到头。

  b、齐读句子,感受长廊的长。

  2、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2)长廊上的画美,“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3)长廓周围的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4)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景点2:万寿山

  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

  明确:万寿山

  1、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

  明确: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 “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3、作者接下来来到了昆明湖,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点?重点描写的是什么?

颐和园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⑵看景色。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

  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

  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

  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①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读出民族自豪感。板贴: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

  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一)用“隐隐约约”造句。

  1.理解词语: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2.齐读课文例句。

  3.补充句子完整。

  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4、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5、口头造句。

  (二)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附全文板书:

  10、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颐和园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共三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一篇略读课文《秦兵马俑》,介绍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这篇课文描述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著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法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能把书看懂,但多数学生要从课文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还要教师有方法的去引导。如果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从不同角度欣赏到不同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就会有效的学习游记的写法。

  【教法学法】

  1、谈话激趣法:

  学生在交流颐和园的美丽风光时,教师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情境再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3、以读促读法:

  在教学中,实行多项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教学准备】

  教材中配有三幅图片,分别是长廊、佛香寺和十七孔桥,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查找更多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对颐和园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在学文过程中适时展示收集的资料,拓展学生视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评为“世界遗产”,编成《世界遗产名录》。我国已有多处景观名列其中。

  播放CAI课件:《世界遗产名录》一书,翻开扉页,上面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文化景观”。

  今天,我们再去领略我国另一处景观——颐和园的风光。

  板书课题:颐和园

  二、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

  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了颐和园的有关资料。请你介绍和展示收集的资料或图片。

  三、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之处多读几遍,并做上记号。

  2、同桌分段对读课文,互相检查,互相帮助。

  四、检查学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并做简要评价。

  2、交流读书感受,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

  师:读了课文,你已经了解了什么?(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可相机出示文中三幅插图:长廊、佛香阁和二七孔桥。)

  师: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找出2、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理清课文条理。)

  (课件出示第2、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路线。)

  师:请同学们读读大屏幕上的句子,注意句中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游览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3、课件展现颐和园地形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游览顺序的记忆。

  五、布置练习

  自己最喜欢文中哪一处景点?把相应的段落多读几遍,想象文中描绘的美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旧知

  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点?

  二、精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想想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把描写该处景物的段落多读几遍,说说这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间交流学习情况: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师: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说说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可能会抓住重点段(课文的2~5自然段)来谈体会:

  ⑴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描写长廊的长,横槛上的五彩画没有哪两处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花木成荫。

  ①CAI出示句子: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②学生读后谈理解:

  读了这几句话,你感觉长廊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的特点可与“教室”的长做个比较来感受长廊的长。)

  ③出示长廊图片:

  欣赏长廊,感受长廊的长、美。

  ④指导朗读:

  长廊真是长呀,横槛上面几千幅画又各不相同,画家真伟大呀!请同学们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⑤请同学们仿照这几句话来说说教室走廊的特点,如:

  走廊地面的水磨石被同学们拖得发白发亮,一侧的水泥柱子非常坚固,不锈钢栏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⑵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描写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

  ①CAI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②指名读句子,谈体会:

  我读后感觉佛香阁闪闪发光,排云殿金碧辉煌。

  ③师指导写法:

  比起“长廊”,“佛香阁、排云殿”两处景点所花的笔墨非常少,是略写。

  ④课件出示“佛香阁”插图:

  齐读大屏幕上的句子。边读边观插图,感觉佛香阁、排云殿的雄伟。

  ⑶抓重点,体悟第四自然段:

  ①CAI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②学生读后谈感受:

  昆明湖非常平静,非常绿。昆明湖湖面像镜子一样光滑。……

  ③点明比喻句: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比喻形象、具体。

  ④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更强调了湖面的平静。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形象?为什么?

  (体会“滑”字用得准确、形象,与“划”字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

  ⑤启发想象:

  作者注意观察,又发挥想象,把昆明湖的静与绿写活了。由昆明湖的“静”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静”的句子?

  (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⑥欣赏美景,感情朗读。

  ⑷赏读第五自然段:

  ①CAI出示句子: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②学生读后谈体会: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有长长的堤岸,有不同式样的石桥,有湖心小岛。主要写了湖中十七孔桥。

  ③教师总结: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是详写。

  ④CAI播放昆明湖的美景,并配音朗读出示的语句。

  ⑤学生感情朗读该段,想象美景。

  三、总结全文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四、课后小练笔

  学习了《颐和园》移步换景的写法,课后同学们记一次游览活动。注意按一定顺序描写,抓住特点描写。

颐和园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2、能理清文章的思路,知道作者是按游览顺序进行描写的。

  3、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品读的过程中感悟颐和园的美丽。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学生自由回答)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著名的旅游景点不胜枚举。截止2003年7月,我国已有29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天我们就去游览其中的一个地方,它位于北京的西北郊,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叫“颐和园”。

  2、板书课题:颐和园,和学生一边说一边写,提醒学生注意“颐”左边里面是一个口。让我们响亮地读出她的名字——颐和园。

  3、释题:“颐”是什么意思?“和”呢?“颐和园”又有什么寓意?(“颐和”二字,其意为颐养天年,安享太平。因此,“颐和园”三个字可以理解为:颐养天年,天下太平之园。)再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播放课件,配乐朗读,欣赏图片。

  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导游,让她带领着我们一起去游览世界遗产颐和园。欣赏完后,请你用一个词语或成语来形容你眼中的颐和园。 ( )的颐和园

  2、让学生自己跟随课文去游览颐和园,教师提出自学要求。

  (1)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3)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色。

  3.出示生字词,生认读。

  4.指导书写生字。

  5、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批文入情

  1、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

  (1)课文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美景呢?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作者重点描写的景点,用横线画出来。 (2)四人或六人小组进行讨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生汇报: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教师小结:文中第2、3、4、5这四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写出要游览的地方,因此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做游览顺序。

  2、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

  (1)读了课文,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丽)

  (2)同桌互相讨论:课文中哪里直接写了颐和园美丽?找出句子来读一读。

  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3)教师:这两句话分别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生汇报:开头——总领全文;结尾——总结全文。

  (4)教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生汇报:开头段和结尾段意思一致,首尾照应或首尾呼应。

  (5)指导朗读。看到这么大和美的颐和园,你的心情怎样?(生说:惊喜、喜爱、赞叹)我们就带着这种心情来朗读这两段吧!

  3、给课文分段落,概括大意,学习行文结构

  (1)请同学们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或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这篇课文是按什么结构写的?

  生汇报:①总起:写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②分述:写长廊的景色。

  ③分述:写万寿山的景色。

  ④分述:写万寿山的景色。

  ⑤分述:写昆明湖的景色。

  ⑥总结:作者抒发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总——分——总)

  (2)请同学们根据总分总的结构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写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第二部分(2---5自然段)分述: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结:写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3)教师小结:总分总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写作结构,今后我们也要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四、创设情景,拓展练习

  1、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颐和园的门口,如果你是导游的话,你准备

  怎么样向游客介绍颐和园的游览路线呢?(出示平面图和导游词)先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选出一名小导游,其他三个同学就当游客。好,现在请你在四人小组内准备,想想怎么介绍比较有礼貌,游客可以随时向导游提问。

  2、邀请学生上台当小导游作介绍,师生互动。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真不错,游览也挺仔细的,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的大和美,也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那你喜欢颐和园的哪一处景色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六、作业超市(四选二)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2、修改导游词,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3、用游览的顺序,向你的朋友介绍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

  4、查查资料,了解更多 “我国的世界遗产”。

  七、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大 (总起)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美丽 说不尽 (总结)

颐和园教学设计13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2、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课文移步换景,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四年级的学生在识字写字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在词意句意的理解上还有欠缺。他们在三年级时已学过参观游记的文章,对这一类文体并不陌生。

  2、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画面、感受美景的能力不够完善。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借助工具书,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

  三、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转载于:颐和园优秀教学设计)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运用品读学习型教学模式,产生式教学策略与替代式教学策略交替使用,利用课件演示等手段。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读通课文,理解生字词语,收集颐和园相关资料。

  2、教师的教学准备:制作好课件,了解颐和园的相关内容,最好对课文熟悉到能背诵的程度。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无

  4、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播放《北京欢迎你》歌曲渲染气氛。

  课件出示音乐《北京欢迎你》

  2、谈话: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什么歌?歌曲的题目叫什么?(《北京欢迎你》)。这首歌是2008北京奥运会的奥运歌曲之一。同学们都去过北京吗?大家今天想不想到北京去走一走、看一看那里的美丽风光?图片展示一些北京的著名景点。

  课件出示图片: 长城 故宫 天坛 鸟巢 水立方

  你们看到了哪些景点?

  北京有一座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那就是——颐和园。(课件出示颐和园图片)只要一进颐和园,你准会着迷、陶醉、惊叹。板书课题:颐和园。

  “颐和园”三个字中最难写的是哪个? 最难理解的是哪个字?(颐)“颐”什么意思? “颐”是保养、休养身体健康。它是皇家园林,过去颐和园是保养皇亲国戚身体健康的地方。

  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去颐和园参观参观。

  (二).新课

  1、解决字词

  (1)、课前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看看这些生词你会读了吗?

  出示颐和园课件中的词语部分。

  (2)、读得很好,那么这些词语你有不理解的吗?提出来,让我们共同解决。

  2、感知课文内容

  (1) 、《颐和园》视频范文朗读。

  课件出示《颐和园》范文朗读

  (2)、学生边看视频边认真听范读并轻轻地跟着读

  (3)、读完课文后,提问:同学们,你们都和作者到了哪些地方来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4)、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三)深入课文学习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跟著作者的步伐去游览一下颐和园吧。

  1、游览“长廊”。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描写长廊的段落。

  (2)出示“长廊”图片。

  (3)提问:长廊有哪些景物?长廊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横槛上的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两旁的花木多;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长”,有700多米长、分273间,一眼望不到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长美

  (4) 齐读第二自然段。

  2、游览“万寿山”。

  (1)过渡:走完了长廊,我们来到了万寿山脚下。(出示“万寿山脚”的图片)。

  让咱们女士优先,请我们女同学先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遍。

  (2)女生读“万寿山脚”段落。

  (3)请大家找出在万寿山脚下所看到的景物。

  (4)学生汇报(上面——佛香阁,下面——排云殿。)

  课件出示佛香阁、排云殿的图片

  (5)提问:佛香阁有什么特点?排云殿有什么特点?

  教师板书(佛香阁——高大,排云殿——占地面积大)

  (6)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的男生们显出了绅士风度,让我们女生先来到万寿山脚,现在看来,我们女生不得不让你们男生先登山了,佛香阁那么高,你们男生的力气大,肯定先能登上佛香阁的,那就让你们先登山吧!请你们把在佛香阁上面看到的景物告诉我们女生吧!

  (1)男生齐读第四自然段“万寿山”段落。

  (2)找出看到的景物。

  (3)课件出示带“滑”的句子。讲解“滑”的用法。(有“滑”字的这一句运用了动态描写,与前面的一句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4)比赛谁读的最美。(分组比赛)

  3、游览“昆明湖”。

  过渡:刚才登山才需要力气大的,现在下山来到昆明湖了,不需要走得快了,我们男女生一起慢慢地走,慢慢地游吧。昆明湖的景色太美了!

  课件出示昆明湖和十七孔桥图片

  (1)、全班齐读“昆明湖”段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昆明湖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绿 静

  (2)、从课文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

  板书:形态不一

  (3)、自由轻声有感情地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4、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对颐和园有什么总体印象呢?大家齐读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板书:美 大

  (四)拓展延伸,续说美景

  颐和园的美景远远不止这几处景色,正如作者所感叹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览。”

  (1)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2)你能根据自己对颐和园的了解和所搜集的资料来当导游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小导游PK赛:评选最佳“小小导游员”。介绍时用上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就更好了。

  (五)总结

  今天,老师带大家游览了颐和园,了解了游览的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说明写作要有一定的顺序。以后,我们不管是去游览,还是写作,都要按照一定顺序。

  有机会,再带大家去其他景点游览。北京在欢迎你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在《北京欢迎你》这首歌中结束我们的课文吧!

  (六)作业

  刚才同学们当小导游,都很称职。回去之后,可以向你的爷爷、奶奶等作介绍。还可以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颐和园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颐和园是人教课标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的一篇课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作者按照游览顺序,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秀丽的景色,让学生领略颐和园的无穷魅力,为祖国有这样的历史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设计创意:整堂课创设旅游情境,让学生当小导游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介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为本单元的习作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景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能当好小导游把景物特点介绍清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方法与过程目标:

  1、能在课文中找到作者移步换景的句子。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自学课文的相关段落。

  3、能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游览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会欣赏颐和园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一定都认真地预习了颐和园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去看一看吗?(出示课件)

  2、我们看到的颐和园很美,作者写得也很美,这节课,我们还要比一比谁能当好小导游,把颐和园介绍得更美,有兴趣吗?可是,要当好一个称职的小导游并不容易,要求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地去学习这篇课文,只有学懂了,才能做个好导游。比一比,看哪些同学能做一个合格的小导游。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配乐范读,创设情境。

  提出要求:你如果要当好小导游,就一定要认真听,仔细看,想一想作者到过颐和园的哪些地方?

  2、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过渡;刚才不少同学表现得不错,弄清了作者的浏览顺序,是个初步称职的小导游,不过,还有更难的考验在等着你们呢?有信心吗?

  3、分清段落,找出作者浏览时地点转移的句子。

  a、启发:小导游们,你们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得知作者的游览顺序的呢?请你把笔拿出来,用横线在书上作上记号。

  b、抽生回答。

  c、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找得非常准,这些句子在自然段的开头点明了游览地点的变换,说清了游览顺序。

  三、重点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激趣:小导游们,我们先介绍长廊可以吗?

  2、抽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想:作者介绍了长廊的什么特点?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长廊很长的?用笔作上记号。

  5、哪些句子在写长廊的画和花的呢?

  6、“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说明了什么?

  7、美读课文第二自然段,通过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8、抽生上台当小导游。

  提醒学生应该怎样去介绍,学生上台介绍时出示长廊的课件。

  四、自学课文后面的内容,选择其中的一个景点进行介绍。

  1、过渡激趣:你能把后面的介绍好吗?

  2、总结学法。

  3、学生自学。

  4、小组汇报。

  5、抽代表汇报。

  (学生上台介绍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出示相应的课件,有没有听懂的可以提问)

  6、学生当小导游介绍时,教师要相机出示重点句和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重点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重点字:“滑”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要让学生多读去体会。

  五、抓写作特点,促作文教学。

  过渡语:同学们也到过不少的地方去游玩过,你能像作者一样把游玩的景点写出来吗?

  师生共同回忆、归纳。

  1、按一定的顺序写。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楚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的特点写。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六、拓展。

  仿照本课的写法写一篇游记。

  七、全文总结。

  今天,我们在一个个小导游的带领下作了一次免费的旅游,小导游们精彩的介绍让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为有这样的历史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板书设计

  长廊(内—外)

  18颐和园万寿山(上—下)美丽的大公园

  昆明湖(堤—岛—桥)

颐和园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语教材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

  课文移步换景。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景色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选编意图

  1、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积累语言的能力。

  4、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

  一、照片引入,激情引趣

  (展示本班学生在颐和园内所拍摄的照片,通过学生介绍照片的背景,激发学生了解颐和园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

  1、出示照片:

  同学们,你们认识照片上的小男孩吗?大家一定想知道这些照片是从哪拍的。

  2、生介绍自己游览颐和园的情况:

  出课题并板书:

  颐和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颐和园》。

  二、交流资料,预习反馈

  1、导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查找有关颐和园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讲讲。

  2、学生交流资料。

  (通过资料的交流,使学生对颐和园的认识较为全面,同时对学生查找的资料及时予以肯定,激发学生查找资料的热情。)

  三、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中利用图片、电教手段等创设一个旅游的环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1、导语:

  的确,颐和园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们想不想到颐和园去看一看?那好,就和老师一起走进颐和园。

  2、颐和园的课件,配乐范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景色美。

  3、回答:

  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整体入手,理清顺序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再次感受颐和园的美,思考: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引导学生明确作者是按照游览顺序来写的。)

  2、快速浏览课文:

  看看是否能用上书中的语句说一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或者可以用更好的方式来说明。

  (充分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3、小组交流:

  学生可以画游览示意图,可以用书中的语句来概括。利用示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这些游览点学习作者按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同时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这些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度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五、抓住特点,感受美丽

  理清了游览顺序,可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到景物的特点,从而感受到颐和园的美丽。

  1、通过初步的学习,我们对颐和园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说说颐和园的那一处景物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那一处景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主线,既有利于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也可以让学生感受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2、再读课文:

  注意反复朗读描写给自己深刻印象的景物段落。

  3、小组学习交流,师引导:

  把给你印象深刻的景物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也和你有同样的感受。可以朗读,也可以做小导游给大家介绍,还可以以游客的身份说一说。如果把你查找到的资料也融入进去就更好了。

  4、全班范围汇报:

  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如果采用朗读的方式,读后可让学生评议:

  他读得怎么样?为什么怎么读?

  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如果学生采用导游的方式,可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提出问题,共同研讨,并从中渗透导游的技巧。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教师只是组织、点拨。

  ⑴ 长廊:

  师引导:通过导游的介绍(朗读)长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抓住重点词句: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273间、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等等。)

  怎样读才能让我们感受到长廊很长?我们都来读一读。

  (从中体会作者运用具体的数字介绍长廊长的特点写法。)

  ⑵ 佛香阁:

  师引导:

  (学生介绍)出示图片:

  我们来到万寿山脚下,谁能指出哪座建筑是佛香阁?你怎么认定就是它?

  (体会作者抓住佛香阁建筑上的特点来介绍景物的写法。)

  还可以通过看图理解“耸立”一词。

  ⑶ 佛香阁前:

  师引导学生理解: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一句中作者运用“镜子”和“碧玉”作比喻,突出昆明湖静、绿的特点。

  指导朗读:

  绿的树,红的墙,古色古香的建筑,静静的湖面,游动的船,真是太美了!我们再来读一读,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⑷ 昆明湖(十七孔桥):

  师引导学生想象“十七孔桥”的狮子形态,理解“姿态不一”的含义,可联系学过的《卢沟桥的狮子》一课来想象。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注意渗透导游技巧,重点词句的理解,朗读和写作的指导及想象能力的培养。)

  六、组织资料,再次交流

  导语:颐和园内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通过查找资料大家还要介绍哪些呢?给大家介绍介绍。

  (在此安排资料的再次交流,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做到课内外知识的融合。)

  七、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总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让人说也说不尽。现在,我们的游览即将结束,如果让你在颐和园的留言册上写下自己的感受,你会写些什么呢?

  教学设计特点

  1、努力改变串讲串问的课堂教学模式,避免平铺直叙,在理清顺序之后,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以朗读为主要手段,摒弃了不必要的分析过程,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2、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努力体现民主学风和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3、重视资料的运用和语言的积累,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如课内外结合和读、说、写结合的安排,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努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可操作性强。

  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进入情境,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从而将学生学生引入到情境中去。

  2、关注全体学生,注重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从而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3、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对学生的语言训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在学生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力求使学生达到要求。

【颐和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颐和园》教学设计(合集15篇)01-04

《头饰设计》教学设计04-02

绝句教学设计(《绝句》杜甫教学设计)04-15

精选《观潮》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1-15

《望月》教学设计04-20

教学设计课件02-17

桥教学设计04-06

《植树》教学设计04-03

池上教学设计03-07

实用教学设计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