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敕勒歌教学设计 推荐度:
- 敕勒歌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敕勒歌》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敕勒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敕勒歌》教学设计 1
课前准备:
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积累相关资料:
《敕勒歌》是北朝时期北方敕勒族的民歌,《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传世佳作众多,如:《木兰辞》、《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中描绘的风光。
2.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评价任务:
1.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思考讨论问题:
(1)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具有什么特点?
(2)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3)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现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景导入:
1.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展示草原图片。思考:从这首《天堂》及草原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2.课件出示课题。
二、初读诗歌--慷慨歌谣传不绝
过渡语: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称赞这首民歌说: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下面就让我们初读课文,感受这首千古传颂的牧歌。
1.多媒体播放朗读视频。
2.指导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语速的快慢、感情的把握、节奏的划分等。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根据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懂、读通。
4.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及时指导评议。
5.跟读: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体会诗歌韵律。
6.全班齐读课文。
三、感知意境――得意忘言千古唱
过渡语:这首诗歌虽然篇幅短小,总共只有二十七个字,但自问世以后,不少评论家对它作了高度的评价。清代诗歌评论家许印芳赞誉它“有得意忘言之妙,斯为乐府绝唱”,为什么寥寥数语的《敕勒歌》会成为千古绝唱呢?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请同学们快速朗读一遍诗歌,然后思考: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山川、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问题预设:
⑴我们看见了天空和草地,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呢?(苍苍 、茫茫 )
⑵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辽阔无边)
⑶还能看到什么?有何特点? (草 茂盛 牛羊 肥壮)
四、探究想象――穹庐一曲本天然
过渡语:许印芳也说过:“此歌只用本色语,直陈所见,而情寓景中,神游象外”。那么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指名读诗歌第二句。
明确: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问题预设:
⑴“穹庐”是指什么?请你想想看,“天似穹庐”,是说天空像什么?
(根据描述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⑵你知道为什么在敕勒族人的眼里,他们觉得天空像自己生活的蒙古包,也就是像他们的家呢?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五、体会情感――一曲牧歌音绕梁
过渡语:诗歌评论家沈德潜曾说过:“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请同学们思考:
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现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明确: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
问题预设:
⑴风吹草低,现出了什么?(牛羊),现出的仅仅是牛羊吗?为什么只有当风吹过,草低伏,才能现出成群的牛羊呢?这说明草长得怎样?牧草长得如此茂盛,牛羊一定长得十分的——(肥壮),牛羊长得如此肥壮,就现出了牧民生活的——(富足)。所以,风吹草低,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的富饶。
⑵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 (静态描写)
草低、见牛羊呢? ( 动态描写 动静结合的写法)
(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
教师小结:
正因为这首诗歌不仅写出了草原的辽阔雄伟、美丽富饶,而且表达了敕勒族人民热爱家乡的'感情。整首诗中画面有静有动,色彩富于变化,仅用27个字,传达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正是这首诗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
诗歌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诵诗歌,同时请用心去感受诗中优美的景色。
(学生自行背诵三分钟,然后同桌互相检查)
六、布置作业:
你能否把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诉于笔端呢?课下试写一个景物片段,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七、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测)(10分钟)
要求:
1、独立按时完成,时间八分钟。
2、八分钟后参照答案同桌互改,并统计分数。
3、注意书写认真规范。
1、填空。
(1)《敕勒歌》选自,这是(朝代)时北方族的民歌。
(2)诗中对天空、草地的描写属于态描写。而“风吹草低见牛羊”属于态描写。
2、解释加点词。
(1)敕勒川:
(2)现牛羊:
3、“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4、“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板书设计:
苍苍 茫茫 静↘
(辽阔无边)喜爱、赞美
草低 见牛羊 动↗
(茂盛肥壮)
教学反思:
优点:
1.各个教学环节严谨、扎实、有效。问题设计能够侧重难点,突出重点。
2.能够体现诗歌教学的特点,注重体现诗歌朗读教学,朗读形式灵活多样。
不足:
评价环节薄弱,对学生的调动还不够。需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且要注重对学生诗歌比较鉴赏能力的培养。
《敕勒歌》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诗歌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在景物描写方法上,静动结合是本诗的显著特点。
学生分析:
这首诗歌,学生在小学时已接触过,但只是停留在篇目背诵的浅显层面上,对诗歌的景美、情美、构思美缺少探索和体验。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课前预习:
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查找“乐府诗”、“敕勒族”的有关资料;查找蒙古大草原的相关图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乐府诗。
2.掌握生字、词语,背诵、默写课文。
3.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意境、思想感情;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古代文化的情感。
评价任务:
1.了解乐府诗。
2.背诵、默写课文。
3.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PPT2)
1.运用PPT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注:草原风景作背景图片,
同时滚动播出歌曲字幕。)
指导语:请同学们聆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看图片和字幕,让我们
的心飞临那美丽的大草原。
2.教师: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倾诉了牧民对草原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令人心旷神怡。大草原自古就是北方人民的美好家园,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板书课题,播放“学习目标”。(PPT3)
二、自主学习,我“行”我“诉”。(PPT4、PPT5)
(一)检查预习,掌握基础。
教师请学生口头汇报课前查阅的“敕勒族”、“乐府诗”的有关资料,然后字幕补充相关资料,重点强调红字部分。
1.《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书记载有十二个部落。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2.《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3.生字积累(指定同学朗读)
敕勒(chìlè)穹庐(qióng)见牛羊(xiàn)
天似(sì)笼盖(lǒng)
(二)指导朗读,品悟诗韵。(PPT6)
1、播放示范朗读PPT。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三)感知课文,品悟诗意。(PPT7、PPT8、PPT9)
教师用PPT播放思考问题。
教师指导语: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思考字幕上的四个问题,五分钟后,你可以抢答任意一题。机会难得,希望同学们把握展示自己的机会呀!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酝酿答案,在练习本上整理答案提纲。举手抢答。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举手抢答,及时评价、归纳、补充学生的答案。对未抢答的题目可指定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
1.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在诗中写了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天空的特点是苍苍,草地的特点是茫茫,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辽阔无边。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草的`特点是茂盛,而牛羊的特点是肥壮。)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除了说明敕勒川的地理位置外,还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一方面,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入云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另一方面,“阴山”是北方民族祖祖辈辈生活繁衍的地方。它是乡情的浓缩,是故土的代名词,为下文表达对草原的热爱做铺垫。)
3.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要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穹庐是草原的特点,用牧民们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非常亲切。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地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参考答案:草原上并非无人,“见牛羊”一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这样写使人油然涌起一种生机感、喜悦感、悠然自在感。)
三、合作探究,发现精髓。(PPT10、PPT11)
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敕勒歌》写作上的巧妙之处。(提示:从修辞、动词使用、诗文结构等角度谈)
学生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把探讨结果整理在练习本上。
2.各组推举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活动:灵活处理各组发言顺序,及时肯定发言内容。学生能能围绕答案说出大意即可,不要拘泥于答案中的固定词句。
参考答案:
1.动静结合体现草原的美。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广阔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苍茫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2.动词“吹”、“低”、“见”使诗境宏厚,味外有味。“吹”字,体现了长风劲吹的豪放,吹出了滚滚牛羊,吹出了苍茫草原的隐秘。“低”字,不仅可见草原的水草丰茂,又展现了草的动感。“草低”才显现牛羊。动词的使用,是作者欲藏故露的写景方法,已经耐人寻味。
3.构思巧妙,结构上双重反衬。一是广阔无垠、大面积的空白,与微露的牛羊之间的衬托;二是从苍茫的死寂到生命的喜悦的对比。
四、达标检测,跃跃欲“试”。(PPT12、PPT13)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ìlè()qiónɡ()庐见()牛羊天似()笼()盖
(二)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语句。
1.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2.青色。()
3.辽阔,深远。()
4.同“现”,呈现。()
(三)品味下列语句。
1.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2.风吹草低见牛羊
(四)问答题:
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
民的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
(一)敕勒穹xiànsìlǒnɡ
(二)穹庐苍苍茫茫见
(三)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这就体现了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五、课外练习,拓展提升。
请将《敕勒川》改写成一段优美的
写景抒情文字。
附:
教后反思
亮点:
1.课堂引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一堂课兴味盎然。
2本堂课学生听、说、读、练,调动了学生多种活动,完成了课堂目标,使学生“健康的疲劳”。
建议:
1.课堂导入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四分多钟,教师可播放一半。
2.探究“《敕勒歌》写作上的巧妙之处”,学生可能探究较浅,还须教师适时点拨。
《敕勒歌》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
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
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师: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
指名朗诵
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好I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示范读第1、1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
教师评价放在学生对诗的感受上。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讣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
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交流朗诵。
4.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
四、小结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板书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罩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绝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过程: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1.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2.自读诗歌,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黄鹂翠柳
白鹭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
3.理解上述词语的意思,逐句诗句的内容。
黄鹂------也叫黄莺,一种益鸟。身体呈黄色,嘴淡红,在春天经常啼唱,声音很好听。
翠柳------翠,就是新绿。翠柳就是指处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柳枝。
白鹭------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鸣------鸣叫。
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
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千秋就是千年。
万里船------万里指遥远。万里船指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船。
含------包含。
泊------停泊。
重点理解“含”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
句意: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
门外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来的船只。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4.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同时用简笔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和体会。
5.川联诗句内容,要求学生独立说出译文。
6.结合图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近景-------两个黄鹂鸣翠柳,
远景-------一行白鹭上青天。数量
远景-------窗含西岭千秋雪,色彩
近景-------门泊东吴万里船。
7.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知道朗读,背诵。
8.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
(2)解诗题
(3)明诗意
(4)悟诗情
9.“知诗人”--------唐朝诗人杜甫。
10.“解诗题”--------绝句: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补充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境。
11.学生自由为作者加诗题。
进一步体会“绝句”为题的好处,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激情。
12.“悟诗情”-------在体会背景和诗题的情况下,自然领悟到诗人是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3.朗读全诗。
《敕勒歌》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3、初步了解吟诵,练习吟诵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华文化瑰宝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意境以及对古诗吟诵的认知、练习。
教学道具:
草原风光图片、歌曲,PPT
教学过程:
四部教学法:读韵味——明诗意——-写意境——-吟诗情
一、情景导入,丰富认知
播放草原风光的歌曲图片,带学生进入学习的情景。师:同学们,草原的风光美吗?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师(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
1、师:听师范读《敕勒歌》(配乐)注意听清字音和节奏。
2、学生划节奏自由练习读。
3、多种形式的读古诗:同桌互读,男女赛读,四人小组内合作读古诗。合作要求:①按组号顺序依次读古诗,别人读时要认真听。②读完后选出读得好的同学作为本组代表参加朗读展示。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师: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还有谁想读?
4、师:说说他读得怎么样?(他读得又流利又有感情。听了他的朗读,我觉得草原很大!)
师:男生把阴山的雄伟高大读出来了,女生把草原的辽阔无边读出来了,男女生都得第一!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意
1师:让学生再读课文,由诗入画。结合课文注释,说说在
这首诗里,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这是一幅图画,远远的是雄伟的阴山,向天空看蓝天白云,美丽的草原无边无际,天地相接,轻风一来,牛壮羊肥,若隐若现,
2四人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描述诗境:(课件展示草原风景)
生:“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悟诗情,感受草原风光的辽阔壮美,激发学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四、吟诵古诗,感悟诗情:
教师示范吟诵,让学生谈吟诵了朗读的区别,教学生初步了解吟诵,认识吟诵符合和一些基本的规则: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吟诵时应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
4、学生先自己反复练习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读出诗中天地旷远宏大的气势。
五、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师:
1、听着你们清脆、明亮的吟诵,我终于明白:这么美的文字,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是因为有一代代的少年儿童,一直都在学习它。我们可以想象,这首诗歌诞生后南北朝时期的孩子们一起吟诵——(生齐读——敕勒川) 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李白,和唐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清脆的声音吟诵着——(生齐读——敕勒川)时间如流水,转眼又过去了900多年,少年时代的纳兰性德,与清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明亮的声音吟诵着——(生齐读——敕勒川)
2、像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诗词作品,就叫作——经典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少年儿童,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所以今天,我们要读——(生齐读——敕勒川)
3、我相信,只要这种的读书声永不停息,中华民族吟诵文化的薪火就会代代相传,孩子们,让吟诵回归语文。
六、板书设计:
敕勒歌
凝练的语言:苍茫、笼盖、低优美的意境:一望无际、悠闲动人的声韵:吟诵丰富的情感:
七、作业布置:书写类:积累与草原有关的古诗句。
观看类:观看《诗歌咏流传》
《敕勒歌》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会写“危、敢、惊”三个生字。
2.借助拼音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感受到山寺屹立山巅的非凡气势。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惊讶、赞叹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中间有谁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能试着背一首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时所写的诗。
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宿、寺、危、辰、恐、惊。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2.这些生字谁会读?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宿”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
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
高百尺、摘星辰、高声语
3.指名朗读全诗。
五、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课件或文中插图,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假如你就站在这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你会有什么感觉?相机出示前两行诗。
3.指导朗读前二行诗。
(1)老师配乐范读;
(2)学生试读;
(3)指名读;
(4)全班配乐齐读。
4.站在这高楼上,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相机出示后两行诗。
(1)学生自由读后两行诗;
(2)指名配乐读;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配乐齐读。
六、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七、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古诗二首夜宿山寺课堂课件
2一、使用教材人教语文第五册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诗中的生字、生词。
2、理解诗句,进入诗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人的感受。
3、背诵、默写全诗。
三、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背诵李白的诗(板书:李白)请学生背一背李白的诗。如《静夜思》《赠汪伦》等。
2、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李白爱到名山大川去游览。有一天,李白来到一座风景秀丽的大山。这座山太高了,等他到了山顶,天已经黑了。(板书:山)来不及下山了。可这么晚了住在哪呢?正在为难,他发现眼前有一座寺庙。(板书:寺)他就住在了这山顶的寺庙里。(板书:夜宿)李白非常高兴,他站在寺庙的院子里,望着满天的星斗,吟出一首诗,诗题就是《夜宿山寺》。请你说说:“夜宿山寺”的意思。
理解“宿”的意思。
3、朗读、背诵全诗
教师范读全诗。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名读。学生练习背诵,教师指名背,全班背诵。
4、理解诗句,感受诗境
(1)学生听教师背诵全诗,说说能感受到什么,再说说有哪些疑问。
(2)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第一联)李白在这首诗中写了楼很高,你看这楼有多高?理解“危”字的意思。这里说楼有“百尺”高,不见得真有一百尺,但李白为什么要这么说?“手可摘星辰”,真的是伸手就可以摘到星星吗?但如果你站在一座高高的山上,四周的山都比较低,星星在你的头顶上,还在你的周围,这时你就不会觉得星星是够不着的,“手可摘星辰”写的就是诗人当时的这种感受。你想象一下,星星在你的.周围闪烁的情景,再读一读,体会当时李白的感受。
(板书第二联)说一说:“惊”和“恐”字的意思。
我国古代有许多神话故事,讲了天上住着仙人。李白不敢大声讲话,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说明李白跟这些仙人的距离近了。近到什么程度,请你想象一下。
(3)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不但能感受到山寺的楼很高,还可以感受到这山寺的夜晚很静。在这样的夜里,你可以一个人面对星空,尽情的想象。
现在你闭上眼睛,自己默读这首诗,你好像也站在山寺的高楼上望着周围的星星。(范读全诗)现在你自己慢慢读,体会体会。
(4)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5、布置作业
把你对诗的理解画成一幅简笔画,并把这首小诗补充完整。
《敕勒歌》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并试着去吟唱诗歌。
2、展开想象,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诗歌吟唱来了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准备:
PPT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文本,学习诗歌
1、歌曲导入新课
由歌曲《美丽的草原是我家》导入新课。
一首优美的歌曲仿佛把我们带入北方美丽的大草原,仿佛让我们看到蓝蓝的天,青青的草,洁白的云,还有成群的牛羊。那么在古代同样有一首歌,它写尽了北方草原的富饶壮丽,写尽了草原人对家乡的热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敕勒歌》。
2、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诗之韵味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遍诗,根据注释把字音读准,还有拿不准的字互相交流一下。
⑴读准字音。
特别纠正“野”和“见”的'读音。
⑵集体读,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读出节奏和韵味。
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风吹草低/见牛羊。
⑵“下”“野”
“苍”“茫”“羊”
3、交流体会,品味诗意
二、吟唱诗歌,升华情感
1、马背上的歌谣 (1)简介背景
首领斛律金,能征善战,一位常胜将军,但这次打了败仗,战士们士气低落,斛律金便高歌一曲,为战士们鼓舞气势,重振威风!
(2)身临其境,放声吟唱
如果你是一位远征的大将军,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骑着雄壮的战马,身后是十万铁骑,北风吹过,战旗猎猎,你不由得高歌一曲:“敕勒川,阴山下……”
(3)升华情感,用心吟唱
请同学们策马扬鞭,驰骋草原,唱出《敕勒歌》。
2、谈谈你心中的感受!
三、走出文本,延伸拓展
1、试着吟唱另一首诗歌《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2、通过学习课文《敕勒歌》,延伸到了一系列马背上的歌谣,还有白居易的《钱塘江春行》,三首诗都与骑马有关,三个骑马是不一样的。草原上骑马,战场上骑马,西湖边骑马,背景和节奏各不相同,让学生在快乐中体会诗歌的韵味,何乐而不为呢
3、把你学到的诗歌吟唱给家人听,分享你的快乐!
板书设计:
马背上的歌谣
吟唱诗歌
敕勒歌 破阵子 钱塘江春行
教学反思:
这首《敕勒歌》是模仿戴建荣老师的吟唱诗歌,当时听完课后,我内心非常震撼,竞不知诗歌有如此之魅力,吟唱起来也这么朗朗上口,所以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是尝试着来,没想到孩子们兴趣浓厚,整节课大家都沉醉在诗歌魅力中……
《敕勒歌》教学设计 7
学时目标:
1.认识《敕勒歌》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
2.朗读、背诵《敕勒歌》。
3.体会草原的高远辽阔。
一、认识《汉乐诗集》,读懂课题
1.《敕勒歌》选自《汉乐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敕勒,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之一。
2.出示课题《敕勒歌》,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明确目标
xx
三、学习板块一(学会生字新词)
(一)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古诗,把古诗读准。
2.学生自读生字新词,把生字新词读准。并用生字练习组词。
(二)合作交流、教师出示古诗。
1.互学:同桌互相检查生字是否读准,正音。
2.共学:小组合作读准生字词,交流组词,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三)展示汇报
1.学生展示读准生字新词。注意“似”是多音字。
2.学生展示识记生字的方法。
3.学生展示读好古诗。注意“见”的读音和意思。
四、学习板块二:熟读古诗
1.学生尝试读出古诗的节奏,指导学生读。
2.学生练读。
3.上台展示。
五、学习板块三(学习古诗,大致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草原的高远辽阔)
自由读诗,想一想,诗歌描写了什么景物?圈出景物的词语,对照课文插图,想想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再用自己的画说说每句诗句的意思。
(一)自主学习:生读,圈,看插图,说意思。
(二)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试着有感情的读
(三)展示汇报:用读诗句,说景物,说诗句意思,朗读诗句的方式进行汇报。教师提示、点拨:
1.先看图理解穹庐、四野.
2.联系生活理解“苍苍、茫茫。
拓展:白发苍苍、松树苍苍、 ()苍苍
大海茫茫、云雾茫茫、()茫茫
3.理解“见”
(四)品读古诗,指导学生读出草原的辽阔。
(五)背诵古诗,根据板书进行背诵
六、书写指导
1、出示生字“阴、似、苍、茫”,先整体观察。
2、强调“阴、似”。左右结构,强调左窄右宽,注意撇的穿插。
“苍、茫”。上下结构,“苍”撇捺要舒展,“茫”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教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并书空、书写。
4.反馈评价
《敕勒歌》教学设计 8
一、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部编本教材第七单元第18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本组教材都充满了想象力,给人以启迪。《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表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整首诗意境高远,语言通俗。在景物描写上,动静结合是显著特点。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很喜欢古诗,因为其短小,朗朗上口,很快就能背诵下来,但是对于诗的意思意境还不能领会。这首《敕勒歌》我在一年级学习“草原”这个词语时已经推荐学生课外积累过。教学时,重点就应该放在识字写字以及对古诗的理解感悟上。
三、教法
创设情境法。
四、学法
朗读法。
五、教学目标
1.会认“似”等六个生字,会写“阴”等五个生字,重点指导“野、茫”两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草原的苍茫与美丽。
4.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七、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意境,激发情感。
八、教学准备
ppt课件。
九、课时安排
一课时。
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播放配乐图片)你们看了后想到了什么?
2.回忆我们一年级积累的古诗词,哪首与刚才看到的最相符?
3.出示课题,师板书生书空。
[设计意图]利用色彩鲜明的图片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调动学生的感官,回忆以前积累的古诗,温故知新。
(二)初步了解“敕勒”与“北朝民歌”。
[设计意图]简单介绍相关知识,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相机说“野”“见”的读音。)
2.圈出生字,练习认读。
3.课件出示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4.出示无拼音生字,指名认读组词。(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教授多音字“似、笼”)。
5.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名领读。
6.观察田字格中本课要求写的五个生字,指名说说需要注意的地方。
7.重点指导“野、茫”两个字,学生在课本上练习。
[设计意图]指导识字写字,交流识字方法,巩固识字。
(四)朗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生看课本插图,听师朗读。你听后知道了什么?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借助图片,分行理解。(阴山、穹庐、苍苍、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相机引导想象画面,指导朗读。
4.体会感情后再次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朗读、想象等方式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五)激发感情,拓展延伸。
1.出示中国地图,回忆背诵《祖国多么广大》。
2.课外积累其他关于祖国风景的古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鼓励积累更多优秀古诗词,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板书设计:
《敕勒歌》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
2.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有数不清的美丽景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参观雄伟壮观的北国风光。
2.利用多媒体或教学挂图,展示北国风光。(教师板书诗题:敕勒歌)
(二)通读全诗,把握诗境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读准诗中“见”的音。)
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齐读古诗。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意
1.解题意。
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这首诗就是敕勒人当日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敕勒川,阴山下。”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
引导学生读注释,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见”(同“现”),露出的意思。
学生质疑,讨论诗意。
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
③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诗中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现大草原的这种天地旷远、浩瀚自然的特点。虽然诗中没有写人,但诗中并非无人,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在这样“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下,就可能给我们如下的感觉:
(1)油然涌起的生机感、喜悦感;
(2)尤感这些生机、活力、生命信息的宝贵;
(3)在这样草原辽阔、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教师有感情地描述诗境:
“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悟诗情,感受草原风光的辽阔壮美,激发学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4.感情诵读古诗。
这首古诗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想想,我们应该怎样朗诵这首诗。学生先自己反复练习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读出诗中宏大的气势。
5.当堂背诵这首古诗。
《敕勒歌》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诗歌。
2、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教学流程:
一、课前交流
1、学生有感情背诵诗歌《忆江南》。
2、师:江南美景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对江南美景充满向往。今天咱们换个地方,一起去草原看看。
二、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2、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这就是草原!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了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3、齐读课题
三、简介北朝民歌
1、课件出示资料。
2、师简介。
四、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生自由读诗,借助课文拼音读准字音。
2、指名个别读。(强调“见”的读音)
3、全班齐读。
五、品读古诗,读出感情
1、播放录音朗读,生倾听。
2、对照录音查找原因,生模仿录音练习朗读。
3、个别范读。
4、师范读。
5、分男女生读。
6、借助译文读透诗歌。(师读译文,生读诗句)
7、再听录音朗读,生想象画面。
8、生陈述画面,并用朗读把看到的表现出来。
9、生带着感受再次读诗(自由读)。
10、小组派代表赛读(读出山高、草原大、天蓝、牛羊多的特点)。
11、全班齐读。
六、细读古诗,熟读成诵
1、播放诗歌演唱视频,学生跟唱。
2、师生合作背诵(接读)。
3、男女生合作背诵。
4、个别背诵,并给其所在小组加分。
5、分组背诵。
七、小结
1、师引读:听着你们清脆、响亮、甜美的读书声,我终于明白:这么美的文字,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是因为有一代代的少年儿童,一直都在学习它。我们可以想象,这首诗诞生后——
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李白,和唐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清脆的声音读着——
1000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一起,用响亮的声音读着——
将来,我们的子子孙孙仍会读——
2、这就是经典,这就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我们要一代代传承下去。
八、拓展诵读
1、老师还带来了另外两首经典的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其一和其五)供大家诵读。
2、出示诗歌,生借助课文拼音自主读诗。
3、师范读。
4、生齐读。
九、总结
1、师带领学生串读三首古诗:孩子们,当我们来到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牧民们安居乐业的美丽大草原,我们不禁吟唱:(敕勒歌);当我们看到驰骋的快马,我们忍不住大声诵读:(折杨柳歌辞其五);当我们依依不舍离开时,情不自禁低吟:(折杨柳歌辞其一)。
2、评选优胜小组。
十、作业
背诵三首诗歌。
【《敕勒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敕勒歌教学设计12-05
敕勒歌教学设计12-05
《敕勒歌》教学设计11-30
敕勒歌教学设计(精选5篇)12-01
敕勒歌的教案设计05-17
敕勒歌教学设计(通用16篇)10-19
敕勒歌教案01-13
敕勒歌古诗08-03
敕勒歌教学反思(精选6篇)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