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名师教学设计

时间:2021-12-06 10:51:0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祝福》名师教学设计(通用7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祝福》名师教学设计(通用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祝福》名师教学设计(通用7篇)

  《祝福》名师教学设计1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收活泼可爱而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介绍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三、研习新课

  1、学习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拔,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学习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情节内容时间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静死去

  倒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三个半月

  序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两年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约两年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探源呢?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顽强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提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提问:哪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收倒叙转为顺序的?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指导学习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习自读课文1、2两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词语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红药味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神速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提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4、初析鲁四老爷形象

  学生阅读1、2段有关鲁四老爷的部分,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

  直接介绍身份:讲理学的老监生(封建思想)

  思想:大骂新党(顽固守旧)

  间接描写对联:一边脱落(懒散)

  内容(虚伪)

  书籍:内容(封建礼教封建思想)

  凌乱残缺(不学无术,装点门面)

  鲁四老爷是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顽固地维护封建旧制度旧思想,是没落的封建阶级的代表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下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5、本文的结构是如何安排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祝福》的结构是按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

  小说一开头描写祥林嫂所生活的环境:既有对阴沉黑暗的年底景象的自然环境的描写,又有对家家准备祝福的盛况的社会环境的描写,更有对虚伪反动保守的鲁四老爷及其书房的典型描写,这就提示了悲剧主人公——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为祥林嫂悲剧的发展提供了背景。这是情节发展的序幕。序幕之后,首先描写了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我”亲见沦为乞丐的祥林嫂;亲闻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的消息。反映了鲁四老爷对祥林嫂死的冷酷,社会上对祥林嫂悲剧的冷淡,也表现了“我”对祥林嫂的翔和对当时社会的激愤,从而引起“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断片”的回忆,展开对悲剧主体部分的描述。祥林嫂初到鲁镇,与鲁四老爷发生矛盾冲突,这是情节的开端;祥林嫂被迫改嫁,表现了出格的反抗,这是情节的发展;祥林嫂再到鲁镇,终于被鲁四老爷赶出大门,这是情节发展的高潮;它与开头的结局“联成一片”,便构成了祥林嫂悲剧的全部历史。结尾一段再描写祝福的欢乐情景和“我”的感受,这是小说的尾声,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

  6、学习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科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了在婆婆家的遭遇)

  提问: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走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主导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是说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运动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7、讲析祥林嫂被迫再嫁一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祥林嫂似乎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的勤快人了。为后文收留祥林嫂埋下了伏笔。

  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说明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事,而是她自发的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以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这部分最后并行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确良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我们继续研读。

  8、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不得解脱,最后被赶走液化沦为乞丐。

  提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什么?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鲁迅先生指出: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这篇小说三次描写了祥林嫂的眼睛,旨在突出其心理变化。她初到鲁镇时“顺着眼”,表现其安分守纪任劳任怨的品行;再到鲁镇仍然是“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无疑是人生遭遇波折,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述的体现;最后“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这是她在长期严重打击与折磨之下,内心抑郁无法宣泄,精神麻木的表现。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了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提问: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映怎样?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物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寻个封建礼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提问:柳妈是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为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捎门槛?捎门槛后她有哪些变化?

  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块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作家丁玲曾说过,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憎恨她的人是一样的把她往死里赶。柳妈即是个既同情她又把她往死里赶的人。

  阅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使的打击的是什么?接着发生了什么变化?

  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了”,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提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9、本文共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表达了什么?

  第一次描写祥林嫂肖像在文章的第三段,是在小说的结局中描写肖像;第二次在文章的第34段,是在小说的开端中描写肖像;第三次在文章的第66段,是在小说的高潮到来之前描写肖像。这三次描写祥林嫂的眼睛是“顺着眼”,第二次写她“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联系故事情节来看这前后两次“眼睛”的变化,不难看出,第一次描写表现了祥林嫂安分耐劳的特点;第二次描写则是她在人生路上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最后结局中描写她的肖像,表明她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下与折磨下,已陷入本年度的悲伤,内心的痛苦忆无法表达,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而当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一“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的希望。当她连这一点点希望都无法实现的时候,就只有在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告别人间了。这样描写,深刻地提示了小说的主题。

  综上所述,小说中主人公的肖像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的重要手段之一。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出这篇小说的又一特点,即“我”写“她”,用第三人称来写小说中的人物。小说开头和结局都人“我”,这使读者更感到亲切,增加了故事人物的真实性和小说的说服力。在故事发展过程中,虽然“我”未出场,但字里行间,尤其是描写人物肖像和言行时,我们仍然可以感到“我”在场,“我”密切注视着祥林嫂的命运,而且用“我”的思想情绪不感染读者。这种手法,一方面使读者对祥林嫂产生同情和关怀的感情,一方面对鲁四老爷等进行了坞的批判,使小说的主题对读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10、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和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提问: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样呢?

  “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下面回答。

  后面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又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阅读时仔细体会。

  提问:祥林嫂的死,引起什么反应?

  没有人关心,长工是漠不关心的,唯有鲁四老爷还要大骂“谬种”。这个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是如此冷酷无情,他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最后还是如此残忍无情。

  11、学生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

  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蹭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这一段景物描写与最后结局的景物描写在时间上衔接,那么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又有什么作用呢?

  12、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神速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厂家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13、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来反衬祥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约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14、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托儿所与反抗,最后不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地揭露了旧宴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酿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封建宗法势力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要使祥林嫂获得解放,只有粉碎绞在她脖子上的封建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这四条绳索。

  鲁四老爷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①沉迷理学,大骂维新的鲁四老爷②固守礼教,道貌岸然的鲁四老爷③冷酷无情,伤天害理的鲁四老爷。

  鲁四婶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头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干,祥林嫂被婆家绑架走以后,她害怕给自己家惹麻烦。以后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自己的用人没有祥林嫂那样可心。以后祥林嫂再来,她“起初还踌躇”,后来倒是真心怜悯祥林嫂,留下她。但是祥林嫂不像过去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可以说四婶只是把祥林嫂当成一件工具罢了,没有人把她当人来看。

  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但是她对待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有同情心。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对动物“不杀生‘,却主张祥林嫂“撞死”,不是自相矛盾吗?然后又把和祥林嫂的谈话传出去,供大家谈笑。也算是无聊冷漠的人中的一员吧。柳妈还一脸“诡秘”拿地狱来吓唬祥林嫂,看祥林嫂脸上“显出恐怖的神色来”,也许像那些“老女人”一样,心里很满足吧。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是作品中一个“线索人物”,不是作者。“我”的反封建思想是十分强烈的。“我”与鲁四老爷谈话“总不投机”。“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我在四叔家作客,后来是一个人“剩”在书房里,一个“剩”字,表示主人的冷淡和客人的多余。“我”对“魂灵的有无”的回答是含糊其词,是“说不清”,有其善良的一面,也表现了“我”的无能和逃避现实的心理。“我”准备到福兴楼去吃鱼翅,也是逃避现实的具体行动。

  课文赏析

  一副残联,曲尽其妙

  鲁四老爷的的书房里有一幅对联“……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地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大凡文人墨客,官僚士绅,抑或儒雅学者,有志之士,每每悬幅于壁,其中固然有附庸风雅者,但更多的则为示其矢志所向,意趣所钟,或以为立世准则,行为标准。那么鲁四老爷的处世立身的准则又是什么呢?

  让我们先展开那“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的”上联,全副对联应该是:

  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此联本为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注解儒家经典之解语,即为后世儒家信徒奉为经典,作为修身养性的标准,又绵延到了20世纪初叶,也成了鲁四老爷的修养标准。

  此联之眼全在“事理”二字。“坚定”“和平”是行为标准,是“品节”详、“德性”明的必然结果,是外在表象的东西,而“品节”“德性”则取决于“事理”,“事理通达”则会“品节详明”,行事则“坚定、和平”了。

  那么,这里的“事理”又是什么呢?当然是封建伦理的事理。所谓事,无非是封建阶级的“家”“国”之事,即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理”则是“理学”之理,是也孟之道,封建纲常之理。也就是说,唯有通晓畅达于也孟之道,唯有周详明了于封建伦常,才能有合格的“品节、德性”,也才能有“坚定、和平”的举此。而这一点,在鲁四老爷身上有着绝好的体现。

  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监生”,他案头堆放的是理学著作,墙上挂的是朱子格言,孔孟之道流布于全身血脉,封建耸理浸透了通体细胞。孔孟理学,封建伦常正是他处民立身,待物行事的准则。反过来,我们正可由其待物行事,逆察其立身之则。

  这时候我们会发现,文中对联隐半留半,指示鲁四老爷行为标准的只剩下了“心气和平”,而鲁四老爷也委实够心气和平的了。尽管鲁迅对鲁四老爷用墨不多,然而就是那些断断续续的只言片语,那些不紧不慢的行此训命,或隐或现地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平顺方正,沉稳从容的极有涵养的“谦谦君子”的形象。他四平八稳,不苟言笑,他有板有眼,不慌不忙,就连发生失了帮佣这样的家政大事,他也依然迈了方步,“踱出门外”。“心气和平”到了这地步,能不令人咋舌?

  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绝妙的是,鲁四老爷的行事,更多的偏偏是非心气和平的一面;又岂此是非心气和平,简直是血涌性烈,恶骂频频,其实,鲁四老爷之行事,恰恰是以骂贯穿之,撮其要者,大致有三:

  第一次,四叔“一见面是寒喧,寒喧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子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骂缘于恨,大骂则缘于大恨。康梁维新不过意欲修补封建大厦,救其颓势,延其气数而已(事实上还未及补,不得救,无可延,自身却随民国胜利而堕落为保皇党),鲁四老爷且恨极而不容,从中足见其政治上极端的守旧顽固。在他眼里,孔孟正统,封建伦常丝毫不容非议,封建秩序纹丝不可触动,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就刻同诛共讨之。他是一个十足的封建卫道士。这个老古董在动荡变革的年代却居然“比先前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在在以他为首户的被他们辖制的鲁镇人“也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鲁镇则“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真正一潭死水,不见一丝微澜。

  第二骂,是针对祥林嫂:“不迟不早,偏偏要在这时候,——可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祥林嫂两度受雇于鲁四老爷家,她力气不不惜,食物不伦,鲁家一应苦累繁杂,全是一个担当,可当她再无血汗可榨取的进修,鲁四老爷便技术性她走,把她推向绝路。而最为残忍的是还要大骂这样的死者。哪里还有一点起码的同情心。满口的仁义道德哪里去了?这一骂,便骂出了鲁四老爷爷原形。祥林嫂的死与不死,鲁四老爷自然全不在乎,但她死得不早不迟,忌讳仍然极多的鲁四老爷就难免不大为光火恶言相加了。于残酷之外,更现其迷信愚昧,腐朽顽固。

  第三骂,是冲着卫婆婆,冲着她大白天抢人。“可恶!”

  “鲁四老爷”当然不是痛恨抢人和哀怜被抢,倒是四婶道出了其中缘由:“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原来,卫婆子一行所为,有辱于鲁四老爷的大户人家的门风,有损念书人家的尊严。这玩笑岂能开得?“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小小草民对大户人家用暴施横,还不可恶么!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骂可是有保留的,两个可恶后紧随了两个然而,这就判定的祥林嫂背逆婆婆理当刻抢。

  综上所述,四叔所骂,皆为触犯封建礼教违背封建纲常,扰乱封建迷信之事,这一毓的骂,不啻为刻画鲁四老爷顽固守旧冷酷伪善性格的神来之笔。更为有趣的是,这一次又一次的大骂,实在与墙上对联之心气和平大相径庭,南北而峙。这种格言与行动的反差,“心气和平”与气急败坏的对照,意趣生动。

  由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鲁四老爷对封建理学孔孟之道的修养,确实已到了“理事理通达”的境界,而且在此前提下,在处事行事上使“德性坚定”与“心气和平”并行不悖,辩证而统一,在封建纲常稳固平顺之时,自然心平气和,笑面融融,而一旦碰到有损于封建礼教的物事,则“德性坚定”,怒目相向。这性格上的两面性相辅相成,统一于封建“事理”,受制于封建礼教。

  作者于环境铺垫时,显和平而隐坚定,在具体刻画时,则纵坚定而敛和平,一显一隐,一纵一敛,相映成趣,曲尽其妙,真正匠心独运,巧妙至极。

  《祝福》中几次写“祝福”

  教参中说三次写“祝福”: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第二次是对鲁家祝福的描写;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这样分析的不当之处有二:一是把鲁家的祭祀祭祖与“祝福”相混了;二是《祝福》描写祝福也不此三次,而是四次。

  祭祀、祭祖与“祝福”是不能相混的。祭祀是包括祭祖和祝福在内的一切祭天地鬼神活动的总称。祭祖与祝福也不能相学杂费。祭祖是专指对祖宗的祭祀,如祖宗的生日祭,死日祭以及四进祭等等。祝福则是在特定的时间(在古代是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进行的一种祝千祈福的活动。祭祀祭祖,祝福在作品中是交代得很清楚的:祭祖是“冬至祭祖”,以祖宗为祭祀对象,属于四时祭。“祝福”则是“年终大典”,以“迎接福神”和“天地圣众”为对象。教参中的错误是把鲁家“四叔家里最重大的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的祭祀和“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的祭祖”都当作“祝福”了。

  《祝福》四次写“祝福”。第一次是描写鲁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在“满天飞舞”的大雪和烟霭中“乱成一团糟”的“祝福”。这是别有寓意地写出祝福。第二次是描写祥林嫂到鲁家做工,在准备祝福时“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个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的突出表现。第三次是描写“鲁镇永远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她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具。”这是要通过祥林嫂在祝福中的不同表现写出她的地位和命运的变化。第四次是全文的结尾:“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光,接着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这是同第一次的“准备祝福”相响应,也是暗含讥讽的篇末点题。

  《祝福》四次描写祝福,中间穿插祭祀和祭祖的描写,如果再加上开头写的祭灶,便构成如下的序列:祭灶、祝福、祝福、祭祀、祝福、祭祖、祝福

  这样的序列就给读者一个鲁镇和鲁家就在这样的序列中不断循环的深刻印象,从而让他们明白:这就是当时的中国社会现实,也让他们明白:祥林嫂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这是作品思想深刻的表现,也是作者构思独特的表现,所以是不应当弄错或被忽略的。

  祥林嫂是怎样死的

  祝福的爆竹声又“毕毕剥剥”地响了起来。四叔家的一切照旧。唯一不同的是缺了个祥林嫂——对于他们来说无足轻重的祥林嫂,她再也听不到祝福时的声声脆响了。然而,这样也好罢,四叔终于不用再见到这个“谬种”了;祥林嫂也可以到天堂抑或是地狱去享她的福或是罪了……真个是于人于已“都还不错”。

  然而,我的心里却始终存在着问号:祥林嫂为什么在祝福的大年夜里死去?她又是怎么死的呢?刻还会是因了我的几句话而死去了罢?我心里又一缩,忽而有种犯罪的感觉,似乎就是我那关于灵魂的“说不清”害死了她;又一想:“还会的,她怎会因我的几句话去煞费苦心呢,况且我已经声明说不清了,更何况她绝不是那种软弱的不堪一击的女人,断还会有就死的理儿。”我的心宽了一宽:“那么,她究竟怎样死了呢?”忽而想到四叔等人,想到那“可恶、谬种”之类的字眼儿……是了,就是他们,是四叔他们一伙,连同那女佣柳妈都算在内,连同卫老婆子也算在内,还有她那“好打算”的婆婆,甚至连那叼走阿毛的狼也脱不了干系!是他们,合伙杀了这善良无知的祥林嫂。

  四叔是“读书人”,柳妈是“厚道人”,卫老婆子是“大善人”,四婶是“慈悲”的……他们断不会拿刀去杀人的。那他们又如何害死了祥林嫂呢?倘要寻出证据来,实在拿不出。说起来,祥林嫂还是自己死了,正如那短工所说“还不是穷死的”,但事实上祥林嫂很能干又能吃苦怎么会穷死,况且她又并非愿意死自觉死掉的。如果没有四叔,或者祥林嫂不要见到四叔,她大约不会死的,至少还会现在就死。祥林嫂是乡下人,又未读过书,所以她太容易相信别人说的话。所以对命运她无可奈何。她的婆婆将她卖掉她不满,但却终于没有办法不嫁,她撞破了头,她的儿子死了,被大伯赶出来,人们却并不同情她,只不过为了无聊的趣味挤出几丝假惺惺的悲悯罢了。她的遭遇如此的悲惨,四叔骂她谬种,鲁镇的人拿她作笑料,柳妈也有意无意地拿地狱来吓她……假如四叔当初能给她一点宽容,至少不要那样冷地对待她,假如当初鲁镇的人们能给她一点真意的同情,至少不要那样无情地嘲笑她,祥林嫂大概不至于就死在大年夜里罢。

  是了,人们并未真刀真枪地去休养祥林嫂,但确实是他们合伙杀了她。用她们冷酷的话语,举起封建礼教的利刃,一下一下地割断了祥林嫂生存下去的渴望,她是这利刃下屈死的永不敢瞑目的善良无知的冤魂。

  祝福的爆竹声还在响,空气里弥漫着幽微的火药香,“爆竹声中除旧岁”,那么它能不能除去那些旧的制度,旧的思想,除去人们的麻木与冷酷呢?恐怕难罢,倘除不掉的话,天下的妇女照旧要做祥林嫂,照旧要源源不断地在祝福声中死去吧!

  妥协的善女人

  在《祝福》这篇小说里,柳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她的命运虽然不及祥林嫂这般悲剧,但她仍然是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

  “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外柳妈做帮人,杀鸡,宰鹅。”和祥林嫂一样,她也只不过是鲁四老爷家中的一个帮佣。由此可见柳妈的地位也是十分低贱的,也是一位受剥削受压迫的旧中国的劳动妇女。但是,柳妈和祥林嫂之间的性格是有开壤之别的。

  祥林嫂因不堪婆婆的虐待,于是只身逃出卫家山;当被卖给贺家奥的贺老六,她甚至以死相逼……从这些出格的行为,我们不难看出,祥林嫂是具有反抗精神的(当然也不否定刀子是受“好女不嫁二夫”的封建思想的影响)。而柳妈呢?

  “你和你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或见,柳妈也是认同祥林嫂是个“罪人”。因为她是个善女人,她甚至动员祥林嫂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无疑,这番话足可说明柳妈是深爱封建礼教摧残的。这像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故乡》中的闰土一样,把希望寄托于香炉,企图通过香炉来解脱痛苦,柳妈虽不及闰土如此麻木,但她这种对命运的妥协不正反映了这一点么?

  “你又来了。”当祥林嫂又要重复那个痛失爱子的经历时,柳妈便显得不耐烦,甚至取笑她额角上的那个伤疤,以及那个“实在不合算”的抗婚故事。吏为严重的是,柳妈将这些谈话内容传扬出去,使得“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话题,那自然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这无异给祥林嫂流血的伤口又撒了一把盐。所以,可怜的祥林嫂只好“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地跑街,扫地,洗菜,淘米。”

  另外,当祥林嫂捐出北京时间槛之后,她“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她天真地认为,她从此可以安心做人了;可四婶的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却无情地击毁了她平等做人的幻想,于是祥林嫂便“全不见有怜利起来的希望。”从某个角度说,柳妈的出卖,加快了祥林嫂死去的必然命运。

  所以说,柳妈是个妥协的善女人!

  研讨:

  1、本文既然是一出悲剧,还为何以《祝福》为题?

  ----祝福是鲁镇的一种封建迷信活动,充满了“男尊女卑”等封建礼教色彩,祝福之时也正是封建思想对人们影响和制约最深的时候,也是人们对祥林嫂歧视和迫害最甚的时候。以此为题可突出主题。

  ----“祝福”与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契机和背景。“祝福”展示了初到鲁镇的祥林嫂的勤劳能干,“祝福”时使一向勤快能干的祥林嫂受到了鲁家的冷遇和歧视,即使她倾其所有,花费了“历年积存的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也没有改变。这使她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总是惴惴的,有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最后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惨死雪夜。

  ----所谓“祝福”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其实像祥林嫂这样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下的

  劳动人民哪有福可“祝”?又岂能“祝”来幸福?以“祝福”为题有反讽之意。

  2、本文的叙述顺序是什麽?(倒叙)

  3、这样安排有什麽好处?(先写她的惨死,就为全文定下的悲剧的基调,也制造出悬念,引人入胜。)

  4、首尾两段可否删掉?(不可。首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与祥林嫂命运有重要关系的一个人物鲁四老爷,没有鲁四老爷这样的人物和鲁镇这样的背景,就不会有祥林嫂这样的人生悲剧。

  尾段:呼应全文,也烘托渲染了气氛,突出了主题。否则首尾不完整。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妻有别,朋友有信

  三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课堂讨论:

  ⒈“祝福”的日子到底在那一天?具体时间呢?

  ⒉祥林嫂在祝福前夜寂寞死去,但她生前曾给世人留下过甜甜的笑容,请你找出来读读,你能在这些笑容背后发现什么吗?

  ⒊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在本文中,鲁迅是怎样实践他的写作主张的?请你找出本文描写祥林嫂眼睛的句子,并品出其中的内蕴。

  ⒋鲁迅先生在他的《花边文学》中的《大雪纷飞》一文中,盛赞《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段中写雪的“神韵”。其实,他《祝福》中的四次写雪更加值得一赞。请你找出来,品味品味。

  ⒌熟读课文,找出小说中关于金钱零星表述的语句。比较阅读,看看能发现什么。

  ⒈“一个日子”:

  简析:“我”是在“送灶”的这一夜回到鲁镇的,在鲁四老爷家里呆了两天,“我”遇到祥林嫂是“昨天下午”,“又过了一夜”,所以我从短工那里知道祥林嫂死的消息是二十五日或二十六日“晚饭前”。短工说祥林嫂是昨天夜里死的,即二十四或二十五夜里。“我”回忆祥林嫂的半生事迹是在二十五或二十六上半夜。“我”给“极响的爆竹声惊醒”,当时在二十六或二十七日“五更将近的时候”,鲁四老爷祝福正是这个时候。

  点拨:小说从鲁镇准备祝福写起到“我”听到祝福的爆竹声结束,都是围绕这个日子、紧扣题目展开情节的,所以用“祝福”为题。而又把祥林嫂的悲剧安排在这样的环境里,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有钱人在祝福中祈求幸福,穷苦人却在祝福中悲惨地死去。这对旧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讽刺,使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⒉“二次微笑”:

  简析:这是指小说主人公祥林嫂露出的两次笑容。一次是祥林嫂从婆家逃出,在鲁四家做工的时候,“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一种真心实意地笑,心满意足的笑,透过这“笑影”,我们领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随遇而安的保守心理。祥林嫂的第二次笑,是在厨房里同柳妈闲聊的时候,柳妈取笑她改嫁反抗后的屈从,祥林嫂在无奈之中“笑了”,这是一种含羞的笑,是以“笑”来掩盖新婚之夜那些难以启齿的行动,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忆。在写法上,这是伏笔,为鲁镇人嘲笑祥林嫂又提供新的资料,同时也是“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的反衬写法。

  点拨:两次笑容突出地表现了祥林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贫困。由此引发出去可以进一步读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⒊“三样眼神”:

  简析:第一次是在小说34自然段,写她“顺着眼”,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第二次是在小说第66自然段,也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是她在又一次遭受夫死子亡打击后痛苦心灵的写照;第三次是小说开头,“我”看到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时的祥林嫂已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只在渴盼死后的安宁,精神已经完全麻木。

  点拨:通过品读三次眼睛描写,我们可以勾画出祥林嫂一生悲苦命运的轨迹,从而更加清醒认识到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

  ⒋“四场飞雪”:

  简析:是指小说中四处看似轻淡点染、实际上却颇具意蕴的飞雪描写。第一处是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第二处是在祥林嫂死后,表现“我”的雪样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第三处写雪穿插在柳妈同祥林嫂谈话之前和之间,有两句,点到即止:“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这里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讲的雪样故事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这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

  点拨:雪的阴冷之气,也是作品的情感基调。

  ⒌“五张账单”:

  简析:是指小说中零星流露出的关于钱的表述。概括起来有如下五处:①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②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③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④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⑤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十二元鹰洋)。

  点拨:分析这五张帐单能够以小见大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无情压榨: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还买不下两盘“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可见封建卫道士代表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婆婆能从鲁家支走钱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给卖了八十元,花了五十元给小儿子娶媳妇,除其它花销外,还净赚十多元,这是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撑腰;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干干净净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这也是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

  《祝福》名师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①肖像描写:

  三次变化:

  ②画眼睛(眼神):

  3.倒叙的手法:

  三、小结:

  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四、布置作业。

  《祝福》名师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重难点

  2、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人物和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1、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学生自己思考讨论为主。

  2、采用教师向全班提供共同研究的问题和各小组另外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结合的方法。

  3、利用多媒体放映电影《祝福》。

  4、教师向学生提供跟本文有关的资料和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相结合。

  【教学思路说明】

  一、课前准备

  1、放映电影《祝福》。

  2、提供相关的资料:鲁迅的《灯下漫笔》《我之节烈观》,史承钧的《重新探讨〈祝福〉的主题》,钱理群的《〈祝福〉“我”的故事和祥林嫂的故事》,冯雪峰的《单四嫂子和祥林嫂》,陈涌的《鲁迅小说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等。

  3、提供共同研究的问题。

  ⑴ 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给故事拟一个题目,然后紧扣题目中的关键词复述课文。

  ⑵ 小说用什么方法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

  ⑶ 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

  ⑷ 祥林嫂反抗了什么?

  4、各小组另外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如: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我”与作者的关系,祥林嫂是怎样死的,祥林嫂为什么不离开鲁镇,“我”回鲁镇干什么,等等。

  5、要求:每个小组将每个问题讨论的结果以书面的形式打印或抄写出来。

  二、课堂操作步骤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说明:放映电影《祝福》的精彩片段,并适时插入鲁迅对《祝福》的评论,导入新课。

  2、复述故事情节。

  (说明:请一位同学用一句话概括影片的内容,即讲述了一个女人的悲惨故事。然后请一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按时间顺序讲述故事情节,讲述要突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设计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

  3、正像作者所说,《祝福》是一个悲剧,作者采用什么样的手法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

  (说明:请一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来分析回答,其他小组的同学可给予补充。这个问题的设计实际上是让学生研究小说的艺术特色,如倒叙的手法,“祝福”这个特定的时间的选择等。)

  4、一个四十上下的女人,不仅没能享受到家庭的欢乐,反而在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是谁杀死了祥林嫂?

  (说明:这个问题涉及到人物和环境的关系,涉及到小说的主题。祥林嫂的死因是多方面的,既跟周围的人和事有关,也跟祥林嫂自己有关,而这一切又都源于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思想。每一个小组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能都不会很全面,因此学生会产生争论,教师要允许他们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会逐步深刻。)

  5、祥林嫂在人们祝福的鞭炮声中寂然地死去了,伴随她短暂一生的只有“不幸”,回顾她一生的经历,她是否进行过反抗?她反抗了什么?

  (说明:这一问题历来争议最大,可先让各小组畅所欲言,然后教师作总结,肯定祥林嫂有反抗,但她只是在反抗自己的命运,对导致一切不幸的根源——封建礼教——她却丝毫没有疑问,更不用说反抗了,因为封建礼教在她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她只是在争得一个“做稳了奴隶”的地位。)

  6、让各组推荐一名同学讲述自选的题目及讨论分析的结果。

  (说明:设计这一开放性的问题,旨在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从更多的层面来研习这篇小说。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三、布置作业

  以“弥留之际的祥林嫂”为题写一篇作文。充分发挥想像,想像临死前的祥林嫂会想些什么。

  (说明:命题的意图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想像力。)

  《祝福》名师教学设计4

  一、课文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看了夏衍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祝福》,并布置同学们根据课文改写《祥林嫂的故事》,下面请位同学来讲讲《祥林嫂的故事》。

  (用电脑把相关情节的画面投影到大屏幕上,增强形象性。)

  二、学生讲述

  祥林嫂是卫家山人,二十六七时死了男人,从家里逃出来后,由卫老婆子介绍给鲁四老爷家做女工,鲁四老爷讨厌她是个寡妇,时常皱着眉头,一副不太高兴的样子。日子很快过去了,祥林嫂做工十分卖力,甚至比男人还勤快,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都由她一人包办,这一年鲁家竟不用雇短工。

  新年刚过了不久,祥林嫂到河边淘米洗菜,被婆家的人用白蓬船绑了回去。婆家又把祥林嫂卖给贺家坳的贺老六,用买得的钱做小儿子娶媳妇的聘礼。祥林嫂拼死反抗,在拜堂时猛撞香案,血如泉涌。好在贺老六待祥林嫂不差,家中又添了个男孩阿毛,日子还算安稳。

  哪知两年以后,厄运再次降临到祥林嫂头上。先是丈夫患伤寒去世,接着两岁的儿子阿毛又被狼衔去吃了五脏,只剩一只小鞋挂在刺柴上。贺家大伯来收屋,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只好回到鲁镇做鲁四老爷家的女工。鲁四老爷告诫鲁四太太,祭祀的时候不要让祥林嫂插手。祥林嫂反复地向人们诉说着阿毛被狼吃的悲惨故事,但镇上的人却渐渐对她失去兴趣。

  自从和柳妈谈了天,知道死后的魂灵要锯开两半分给两个男人,要到土地庙捐门槛,让千万人践踏才能赎罪。从此,祥林嫂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伤痕,默默地跑街,扫地,洗菜,淘米……用历来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她本以为可以坦然地做祭祀的活儿,但是鲁四太太仍然不让她插手,使他大受打击。她的精神更不济了,记忆尤其坏,最后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里,在鲁镇即将进行祝福之时,祥林嫂冻死在镇上,结束了她悲惨而又屈辱的一生。

  三、寻找凶手

  究竟是谁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是带着疑问、痛苦,也带着希望、幻想死去的,她临死前有什么遗愿呢?她临死前提了三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吗?对魂灵,祥林嫂既“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她希望死后的魂灵能与阿毛、贺老六一家团圆,又害怕自己嫁过两个男人,不能从一而终,不能善终,要在地狱里受罪。是谁弄得祥林嫂欲生不得,欲死不能呢?是什么人把她赶上绝路呢?

  (从亲人、主人、众人三方面入手,把大问题化整为零,变为几个有针对性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寻找答案)

  1、祥林嫂本来也有自己的家,但她的亲人是怎样对待她的?

  ⑴初到鲁镇时她的情况怎样?可以推想她在卫家山时过着怎样的日子?

  第34段:“脸色青黄”,可以推出她在卫家山时一定吃的很差;由“手脚都壮大”可知,一方面是本人勤劳,另一方面是劳动负担很重。

  ⑵从她到鲁家十多天里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她的境遇是怎样的?

  第35段:“家里有严厉的婆婆”“十多岁的小叔子”,“她丈夫死了,比她小十岁”。她二十六七岁,也就是说她丈夫跟同学们一样年纪的时候就已经娶媳妇了,那么她的小叔子也多岁了,(也该娶媳妇了)但家里以打柴为生,家境穷困,没钱娶媳妇,该怎么办呢?(买掉她换钱)

  ⑶新年过后,堂伯为什么来寻她?夫家为什么要抓她回去?为什么要把她嫁到深山野坳里去?

  堂伯和祥林是一族里的,帮族人抓他回去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夫家抓她回去卖掉是要换钱来娶小媳妇。第58段: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嫁到深山野坳里去,可以买八十千,除了娶媳妇办喜事外,婆婆还赚了一笔,可见这位婆婆确实厉害。从课文40段对她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不以为然,厌恶)

  ⑷贺老六待她不差,还生了个儿子阿毛,贺家大伯凭什么要收屋赶她出来?

  第67段:贺老六和阿毛都死了,她想守寡也守不住。大伯是贺家族里辈份高的人,可以按族规收回贺家的财产。

  小结:祥林嫂嫁给卫祥林后,就被称为“祥林嫂”,没有自己的名字,说明她没有自身的人格地位可言,“嫁夫从夫”,这是夫权的体现。祥林死后,婆婆是绝对的权威,卫家的堂伯也帮忙抓她回去卖,凭的是族权,“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第二个丈夫死了,儿子没了,依封建礼教制度,只有男人才有继承权,妇女无子可从,就失去赖以生存的活路。贺家大伯来收屋赶她,凭的也是族权。由此可见,祥林嫂没有自身的人格地位,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

  2、为了维持生计养活自己,祥林嫂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到地主家做女工,但她的主人又是怎样对待她的?

  ⑴她第一次到鲁家时受到怎样的对待?鲁四老爷的态度怎样?

  第34段:“四叔皱了皱眉”,俗话说夫唱妇随,四婶知道他的意思是讨厌她是一个寡妇。在封建社会里,男的死了,舆论往往归罪于妻子命不好,克死了丈夫,是扫帚星、白虎星。鲁四老爷是个老监生,第一次见祥林嫂就歧视她。

  ⑵到鲁家后,还受到怎样的对待?鲁家“竟没有添短工”,说明了什么问题?

  “竟”字表明,往年都是雇短工的,当年只是因为祥林嫂“竟”可不添短工,说明祥林嫂勤快劳累,也说明鲁四老爷对她剥削重,榨取她的剩余劳动力。

  ⑶祥林嫂被婆婆抓走后,鲁四老爷的态度如何?反映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46段“可恶!然而……”“可恶”是指她婆家的人可恶。鲁四只想到抢走祥林嫂有损他家的威严,可见鲁四是一个自私的人;“然而……”这句的言下之意是:然而根据封建族权,婆婆有权处理首寡的媳妇,我鲁四还有什么话好说呢?鲁四认为祥林嫂的婆家抢走祥林嫂是名正言顺的,可见他冷酷无情,思想反动。

  第49段“可恶!”是指卫老婆子的行为可恶,同时也为此事弄得家门不幸而感到可恶。

  第52段“然而……”有两层意思:失去一个好的帮工,再找一个好的很难;她被抢是合法的,无话可说。

  ⑷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时,鲁四老爷怎样对待她?

  第71段“暗暗地告诫四嫂”有警告的意思;“虽然似乎很可怜”言下之意是并不见得真可怜,不值得同情;“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就是一点点也不能碰。封建道德观认为,妇女应该从一而终,饿死事小,首节事大,何况祥林嫂死了两个丈夫。鲁四老爷不能容忍这种违反封建礼教的现象存在,他一口咬定祥林嫂是“不干不净”,“败坏风俗”的,于是祥林嫂连祭祀时拿筷子的权力也没有了。

  第72段“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而镇上买得起爆竹和福礼的人也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可见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农村状况:人们的迷信思想依旧,神权还统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⑸捐了门槛后,祥林嫂的心情怎样?但鲁家又是怎样对待她的?

  “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是祭祀”,可以体现她的价值,使她觉得受人重视,为了求取在祝福时做福礼摆祭品的权利,她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本来以为可以“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但得到的仍是“你放着吧,祥林嫂!”这样一声喝令,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都在这致命的打击中破灭了。她捐门槛让千万人践踏向神赎罪的资格没有得到封建权威鲁四老爷的认可,连精神上的寄托也被剥夺了。

  ⑹当祥林嫂没有利用价值了,鲁四是如何处置她的?这最后导致祥林嫂什么命运?

  鲁四老爷榨取祥林嫂的手段是高明的,血汗榨取完了,就打发她走,导致祥林嫂沦为乞丐,死在祝福前夕。甚至祥林嫂死了,还说她“不迟不早,偏偏在这时候,──可见就是一个谬种!”足以见他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权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小结:可见,在主人家里,祥林嫂受歧视鄙视,榨取血汗,被剥夺精神上的寄托。

  3、鲁镇上的众人是怎样对待祥林嫂的,他们要对祥林嫂的死负责任吗?

  ⑴怎样看待柳妈这个人物?如果不是柳妈揭伤疤,人们会进一步嘲笑讽刺祥林嫂吗?如果不是她蛊惑祥林嫂捐门槛,祥林嫂后来受的打击会那么致命吗?

  第90段“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对祥林嫂讲的故事,柳妈已感到厌烦,以揭人家的伤疤作为谈资,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鲁迅先生在描写中对她不无微词,如写她讪笑祥林嫂时蹙缩得像一个核桃似的脸和煞有介事的诡秘神气等,都流露出作者对她的厌恶之感,完全是一副小市民嘴脸。

  ⑵柳妈的地位是否和祥林嫂一样,也受压迫、剥削?柳妈提议的出发点是想帮还是想害祥林嫂?

  其实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域之类的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是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但柳妈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是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的增加痛苦的软刀子。

  ⑶鲁镇上的人们是又是怎样对待祥林嫂的?

  第77段:镇上的人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但笑容却冰冷冷的。

  第79段:男人、女人、老女人只把祥林嫂的故事作为谈资,“陪出许多眼泪来”,显示一下自己的同情心而已,其实是想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第80段:全镇的人们对祥林嫂反复讲的故事感到厌烦的头痛。第87段:“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觉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

  小结:由此观看,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冷漠厌烦,嘲笑唾弃,是增加祥林嫂痛苦的软刀子。

  四、揭示主题

  亲人:婆婆、堂伯、大伯。

  主人:鲁四老爷、鲁四婶。

  众人:柳妈、鲁镇男女。

  夫权、族权、神权:封建礼教、封建思想。

  他们都把杀人的矛头刺向了祥林嫂。正如丁玲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了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致被旧社会所吞噬。在被婆婆、堂伯、大伯虐待、出卖,被迫再嫁,被驱赶时,她不断挣扎;为了能使鲁四老爷、鲁四婶再让她在祝福前做祭祀的活,摆脱灵魂上的迷信枷锁,争取做人的权利,她倾其所有到土地庙里捐门槛,面对柳妈、鲁镇男女的种种讥讽、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声的抗议。但在封建社会里,找不到违反了封建礼的祥林嫂的位置,更何况她还要反抗,这更加为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所不容。正是以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南的鲁四老爷和受这种思想文化熏染毒害的人们,是他们的思想把一个善良、质朴、顽强的妇女推向恐怖的地狱。封建社会的三道绳索夫权、族权、神权,把祥林嫂置于死地。争像丁玲同志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悲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无可避免的,通过刚才的学习探讨,我们可以知道《祝福》的主题:

  《祝福》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在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五、布置作业

  这一节课我们是以《祥林嫂的故事》引入的,为什么这篇小说不像《孔乙己》那样用人名来命名呢?鲁迅先生说过:“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祝福》紧紧围绕人物性格的发展,三次着重描写了祥林嫂的眼睛的变化。本文鲁四老爷与祥林嫂的冲突最厉害,在你的想象中,鲁四老爷应该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课后完成以下作业:

  1、思考讨论:把这篇小说改名为《祥林嫂》好吗?作者多次描写祝福的景象,写祥林嫂在年终祝福时无限凄苦地离开人世,并把这篇小说取名为《祝福》有什么深层含义?

  2、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

  《祝福》名师教学设计5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育点:

  ⑴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⑵了解小说中任务描写的几种方式。

  2、能力训练点:

  ⑴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⑵着重体会鲁迅小说中“我”的感情及作用。

  3、德育渗透点:

  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重、难点】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理清小说结构,画出集中描写祥林嫂外貌的三段文字,反复诵读,体味这些看似冷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深情。

  2、第二课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任务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

  关于《呐喊》和《彷徨》。

  2、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序幕:写祝福景象。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再写祝福景象。

  3、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分析祥林嫂的外貌变化,并深入挖掘其社会根源:

  ⑴初到鲁镇,情形如何?

  ⑵再到鲁镇,情况怎样?

  ⑶临死前,有何不同遭遇?

  4、请学生依据以上分析讨论,概述“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刻含义。

  善良能干──包办婚姻──被卖──再嫁──社会的根源。

  二、总结与引申

  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

  三、作业布置

  思考:究竟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板书设计〗

  1、情节特点:倒叙。

  2、人物命运:祥林嫂善良能干,却一步步被逼向死亡。

  第二课时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引入鲁迅取名《彷徨》的原因。

  2、认真研读故事的结局,分角色朗读对话,找出议论性的文字,理解“我”的感情。

  善良,同情,本想安慰,但却最终伤害──自责和自我解剖──愤激。

  3、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卫老婆子和柳妈是帮凶,你怎样看?

  分小组讨论,然后选择发言。

  4、师生共同研读文中深刻的语句,加深文意的理解。

  二、总结与引申

  1、封建压迫的体现(四权)。

  2、对比电影和小说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的区别。

  三、作业布置

  阅读鲁迅小说《离婚》,注意比较爱姑和祥林嫂的命运,看看有何深刻含义?

  〖板书设计〗

  祥林嫂之死:

  根源:封建伦理制度,旧的文化观念。

  解救办法:摧毁旧制度,否定旧文化。

  《祝福》名师教学设计6

  知识目标:

  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过程、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情意目标: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重点

  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2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用具

  课本

  设计理念

  《祝福》是短篇小说的精品,提供了丰富的小说鉴赏资源。但鉴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有如面面俱到,不如有所侧重,力求有一定的深度。首先,小说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有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其次,小说刻画的形象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方法丰富多彩,值得体味;再次,小说的主题特别深刻,但学生对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又比较陌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计划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教师提问:

  (1)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特点?明确:在序幕后写出了故事结局,属倒叙手法。

  (2)这种叙述方式有何特点及作用?明确: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人物的矛盾关系。

  一、自读思考

  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编写出结构提纲。

  2、简单概括小说的叙事特点。

  3、仔细阅读小说中关于“祝福”场景的描写,体会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二、研读讨论

  1、讨论小说标题的含义。小说以“祝福”为题,很巧妙。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发展与祝福有密切关系。同时,小说主人公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了读者的面前,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惨性,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2、概括结构提纲(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见板书)3、学生思考、讨论。

  板书设计

  祝福鲁迅故事情节提纲:情节内容时间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三个半月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两年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约两年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分析探讨主人公的命运。

  祥林嫂的悲剧是一场发人深思的社会悲剧,是一出令人同情的人生命运悲剧,值得我们细细地体味、深思。探讨:

  (1)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都发生在什么时间?教师概括:立春之日,丈夫死亡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2)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让我们从祥林嫂的死因来探寻她的悲剧命运。教师概括:死于贫穷,祥林嫂是个乞丐;死于悲伤,祥林嫂失去了爱子;死于恐惧,她惮于死后的酷刑;死于绝望,她认识到虽然捐过门槛也无法赎回生前罪孽;死于孤独,她的周围没有同情,只有冷漠;……那么,这些责任是不是应由祥林嫂来承担呢?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来具体分析。教师总结归纳: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是封建礼教和吃人的宗法制度害死了祥林嫂,具体说来,是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害死了祥林嫂。她被迫改嫁是族权的唆使;她的再嫁被认为“败坏风俗”,是夫权的影响;而她这“耻辱”到“阴司”还洗不掉,是神权的控制;鲁四老爷对她的迫害和侮辱,依靠的又是封建政权。

  二、归纳总结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

  1.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作者刻意把丧夫、再嫁、失子、归天几个最关键的情节都安排在春天发生,将生机盎然的春给祥林嫂悲惨命运作自然背景,有养深刻的用意,它能造成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提示出封建制度的罪恶。

  2.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而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不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象祥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抢答。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抢答。学生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来具体分析。祥沦为乞丐,是不是她不愿劳动所致?否。相反,她十分勤快能干,一个人做几个人的工,更重要的是她对能劳动的生活感到十分满足。她沦为乞丐的主要原因是被人剥夺了参与祭祀的资格,来自精神的重击使她丧失了以往的劳动能力。祥林嫂因什么失去了儿子呢?狼。祥的不幸,有的来自人祸,有的来自天灾。第一个丈夫的亡故应属天灾,祥是无辜的。没有从一而终招致生前死后惩罚的原因在祥林嫂吗?回答也是否定的。改嫁是婆婆所逼,她曾做过拼死抵抗。……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了祥的清白无辜,她对自己的死不承担任何责任。那么,谁应为她的死负责呢?首先,我们可能会找出许多在祥林嫂死亡事件中犯有过失的人物,如鲁四、四婶、婆婆、柳妈等,但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这些人物中没有一个可以承担祥林嫂死亡的直接责任!但我们又明明知道,祥并非死于自杀,在久已走投无路的绝境中还苦苦挣扎到最后一息,那怎么会没有加害者呢?加害者就是封建礼教和封建的宗法制度。再度审视鲁四老爷等活动在祥林嫂周围的的人物,她们无一不是在这一观念的支配下行动的。例如鲁四老爷,他有三次“皱眉”。第一次是祥初到鲁镇时,他“讨厌她是一个寡妇”,所以皱了眉,他也许是嫌她没有立即自裁,随亡夫而去;第二次是在猜测祥可能是“逃”出来的时候,他非但没有同情,反而嫌弃,只能说明他恪守礼教的顽固;这位老爷第三次皱眉发生在祥二进鲁镇时,这次,他不只是和四婶嘀咕,而且暗中叮嘱不可让“败坏风俗”的祥林嫂参与祭祀,成为日后在精神上彻底击垮祥的直接原因。再如鲁镇的众人,竟一致把祥因抗拒被卖而撞伤的额头视为“耻辱的记号”,把她的悲哀“咀嚼鉴赏”成渣滓后,再行“唾弃”,他们所取的立场仍是礼教的立场。所以用丁玲的话来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地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板书设计

  立春之日,丈夫死亡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没有封建礼教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宗法制度迎春之日,一命归天

  课后记

  第三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导学生研究环境(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全文典型的环境描写有三处,各有特点各有作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体悟,讨论归纳。

  二、引导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这篇小说在塑造祥林嫂时,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段刻画人物,其中肖像描写运用的特别成功。要求学生找出三处肖像描写,比较阅读,思考肖像的变化反映了什么。教师总结:三次肖像描写,相互对照,诉说了祥悲惨的一生。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肖像描写,塑造了一个被封建礼教束缚、被践踏、被遗弃的旧中国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有力地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三、拓展训练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这个情节合不合情理?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归纳:

  第一处(第一、二自然段):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沉重”、“阴暗”、“乱成一团糟”等词透露出了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压抑和反感。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后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悲剧的社会基础。

  第二处(第八页第二段):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舒畅”是愤激和沉痛之语。

  第三处(最后一段):这段景物描写是由回响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相照应,渲染了热闹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着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穷的痛苦和悲哀。学生归纳:祥第一次到鲁家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脸色青黄”是生活艰辛的烙印,红润的脸颊显示了她青春的活力,因为她毕竟才二十几岁。而她第二次来到鲁家时,“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顺着眼”,是她善良性格的体现,突出了她内心的悲哀和空虚,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无奈,从那“消失了血色两颊”、“眼角上的泪痕”、“没有精神的眼光”的描写,不难体会到祥在遭受夫死子亡的打击后极度痛苦的心情。作者第三次描写祥林嫂时和前两次就迥然不同了:“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象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形象,多么令人毛骨悚然!她也曾有过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而现在,她的精神已完全崩溃了。

  《祝福》名师教学设计7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目标: A、引导学生探究、理解《祝福》的主题。

  B、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性格的复杂多样性。

  教学重点: 小说的主题(包括小说标题的含义、小说的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等)

  教学难点 :小说主要人物性格(祥林嫂性格的探究、造成悲剧的原因

  参考资料:《教参》、《中国现代文学史 》、《鲁迅作品研究》等

  授课步骤:

  一、课前预习

  (一)应注意的正确读音

  祝福 暂寓

  享用 悚然 照例 胆怯 即刻 谬种 负疚 形骸 两颊

  窥探 荸荠 讪讪 窈陷 洞穴 歆享 牲醴 朱拓 监生

  蹙缩 剥豆

  炮烙 陈抟老祖 间或一轮 捺上花冠 不更事

  (二)应掌握的词语

  书上的:朱拓 形骸 讪讪 窈陷 歆享 牲醴 不更事 间或一轮 沸反盈天

  补充的:暂寓(暂时居住)

  本家 鄙薄 大抵 聘礼

  (三)要注意的字型

  寒暄 (喧) 烟霭(蔼) 走投无路 (头) 形骸 (骇 劾) 惴惴 (揣 湍)

  (四)要知道的常识

  康有为 四 书

  送 灶 祝福 国子监(监生)

  (五)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

  投机:谈话总是不投机。(见解相同)

  他是一个投机取巧的人。(利用时机谋取私利)

  踌躇:我在极短的踌躇中,想…… (犹豫)

  什么踌躇,什么计划,都挡不住三句问。(犹豫的事)

  看他踌躇满志的样子。(得意的样子)

  俨然:四叔俨然的 陪着。(形容庄重、严肃)

  村庄里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这孩子说起话来,俨然是个大人。(好像)

  但是:她但是呜咽,说不出话来。(只是)

  本来他说要来的,但是没来。(表转折的连词)

  二、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

  (一)导入新课

  1、回忆鲁迅及其作品

  2、关于《呐喊》和《彷徨》(这两部小说集的大概内容及作者的思想)

  (二)交代时代背景( 教参第2页“背景及意义”)

  把握要点:适应新文化运动的需要,抨击、揭露封建文化思想,推进

  民主新文化的进程。

  三、小说情节概括(教参第五页“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一) 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序幕 —— 写祝福景象

  结局 ——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 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 ——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

  再写祝福景象

  (二)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概括祥林嫂的悲剧人生

  开端——丈夫死后逃出婆家,第一次到鲁镇四老爷家做佣工

  发展——被婆家抓回买给山里的贺老六做老婆

  高潮——夫死子亡,第二次到鲁镇四老爷家做佣工

  结局——沦为乞丐,在鲁镇人们祝福时寂然死去。

  四、人物形象分析( 教参第2——5页)

  (一)小说三次写到“祝福”,在鲁镇人们祝福时,祥林嫂都在做什么?(此问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女主人公的际遇的悲惨和不公)

  第一次“祝福:(彻夜干活 “一人担当” 能干 受称赞)

  第二次“祝福:(只能烧火

  “不得沾手”)

  第三次“祝福:(满怀恐惧,寂然死去)

  分析要点:生活悲惨 命运不公

  (二)小说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分析外貌,都有什么变化?(此问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的外貌变化, 挖掘其社会根源。)

  初到鲁镇时的外貌:(死了丈夫,悲哀,但年轻,精神还好)

  再到鲁镇时的外貌:(夫死子亡,十分悲哀,精神不济,)

  临死前的外貌变化:(被赶出门,成为乞丐,精神已彻底麻木)

  分析要点:精神打击一次比一次大 每况愈下

  (三)讨论:(教参第4页 “封建思想”“祥林嫂的心理”)

  (这些讨论意在引导学生全面把握祥林嫂性格的多样性,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主题的关系上加深对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该小说的主题。)

  祥林嫂是否有过幸福和满足 ?

  祥林嫂是否有过反抗和抗争?(参见教参第5页)

  婆家凭什么将她抓回?

  为什么要捐门槛?

  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为什么要捐门槛?

  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柳妈等是帮凶,你怎样看?(参教参第5页)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什么?(社会原因——参见教参第4页“封建思想”)

  (内在因素——参见教参第4页“祥林嫂的心理”

  参见教参第14页最后一段)

  分析要点:封建思想毒害当时社会的人们, 封建礼教害人、吃人。

  (四)概括人物形象(教参3——4页)

  祥林嫂:勤劳、善良、能干的劳动妇女,但咱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摧残下一步步走

  向死亡。

  四老爷: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捍卫者。

  “ 我 ”:思想进步、有同情心,但软弱的小知识分子。

  五、分析小说的环境(教参第3页;“冷漠的社会环境”)

  (一)对祥林嫂的不幸,她周围的人持什么态度?

  (二) 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

  明确要点:封建统治造成国民愚昧和冷漠,这正是祥林嫂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

  封建思想、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六、主题探讨

  (一)《祝福》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二)作者以“祝福》为标题的含义?

  第一,在情节结构上起线索作用。

  第二,在思想内容上讽刺揭露现实、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七、作业布置

  (一)试比较祥林嫂和秀禾(电视剧《橘子红了》)的性格和命运。(练笔)

  (二)书后作业第四题

【《祝福》名师教学设计(通用7篇)】相关文章:

1.名师《登高》教学设计(通用7篇)

2.观潮名师教学设计

3.离骚名师教学设计

4.《乡愁》名师教学设计稿

5.《采薇》名师教学设计

6.《化石吟》名师教学设计

7.梁实秋《鸟》名师教学设计

8.鸟梁实秋名师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