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初三上册《秋水》教学设计

时间:2022-06-02 08:56:4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语文版初三上册《秋水》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版初三上册《秋水》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版初三上册《秋水》教学设计(精选10篇)

  语文版初三上册《秋水》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鸛鹊楼》。(指名学生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庄子在他的文章《秋水》中是如何阐述这个道理的。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诵读

  1.初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指名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学生纠正其读音不准之处)

  诵读指导:“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文章开头的两句话写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小股水流无以计数,灌入黄河,浩浩荡荡,畅通无阻,无比壮观。作者在此仅用了22个字就把黄河的壮阔描写得淋漓尽致。诵读时语速要缓慢而有气魄,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停顿。“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句中的“间”,读时声调要适当拖长,略作停顿后,再缓缓读出“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诵读时语速要稍快,要将河伯的骄傲自满之情读出来。“于是焉”的“焉”在此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河伯欣然自喜”诵读时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诵读时一定要注意“以天下之美”之后的短暂停顿,二要将重音放在“尽”字上。因为一个“尽”将河伯的踌躇满志,飘飘然描写得淋漓尽致。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出,语速适中。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是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面对大海的广阔,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的由衷慨叹,是发自肺腑的自我批评。因此,诵读时语速要稍慢,要读出恳切的自悔之意,要处理好句子中的停顿,例如:“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句,读出“且夫”后要稍作停顿,然后接着读“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给学生5分钟时间,反复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2)学生齐读课文后,思考下列问题。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④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分析,交流心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

  ①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④学生甲:《秋水》一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学生乙:学习《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在限定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学生丙: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为学生更应该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攀登高峰。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准确,认识也极为深刻。本文虽短小,却寓有哲理,河伯面对海神的那番感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的自责与忧虑给予我们以深刻地启示:为了祖国的腾飞,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更应该开拓视野,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攀登高峰,创造辉煌。

  3.三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给学生5~8分钟时间,背诵课文,然后指名学生背诵,学生齐背诵)

  四、文言文知识积累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5)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6)出自本文的成语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语文版初三上册《秋水》教学设计 篇2

  【设计思想】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庄子的生平与哲学思想。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拓展学生阅读视野,自学庄子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

  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庄子的哲学思想大体可归纳为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以此为基础,在深刻揭露“窃国者为诸侯”的政治现实的同时,庄子与老子一脉相承,主张一种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同时,庄子崇尚一种“天人合一”,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精神的自由,而非名利。这种本于自然的人性论与伦理观,为后世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可能性。庄子的哲学提倡破除肉身我与认知我,追求超然物外的审美态度,于事于物不着痕迹。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是道家经典之一,书中唯心主义是基本倾向,但也有不少辩证因素。其散文在先秦诸子中文学价值最高,有“庄骚”之称,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极大。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基础知识预习检查

  1、听老师朗读。

  2、组织学生诵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1)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渚(zhǔ)少(shǎo)殆(dài)

  ②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

  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

  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③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④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⑤文言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⑥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2)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课后练习一)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全文解析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

  关键字:时:名状,按时令。川:水道、河流。河:黄河。泾:通“径”。之:这样,如此。

  译文:秋水依照时令及时来到,很多河流的水灌注到黄河里。水流是那样宽阔,在水的两边和水中的小洲与高出的河岸之间

  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辨:“辨”,辨别。焉:助词不译。然:形容词缀。以:认为

  竟分不清对面的牛和马。于是乎黄河神高兴地自我得意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而:表修饰顺连词。东:名状,向东。于:介词,引出到达的地点。而:表修饰连词。

  他沿着河道向东走,来到了北海;面对着东方观望,看不到水的尽头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始旋:开始,掉转。望洋:翘首远望的样子。

  于是黄河神转过脸来,仰头对海神若感叹说:“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野语:俗语百:很多

  “俗语说,‘听说了许多道理,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就说的是我呀。”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且夫:发语词。闻:动。闻:名。而:并列连词。之:结构助词,的。始:当初

  况且我曾经听说有人轻视孔子的学问,看不起伯夷的节义,当初我不相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之:主谓之间取独殆:危险

  现在我看到了您的博大无穷,我若不是走到您的门前,那就危险了。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长:长久,见:表被动方:道

  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的人所讥笑。

  四、自主探究

  问题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问题二: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答: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题四:河伯叹什么?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

  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在的。

  问题五:那么本文通过河伯经历的一件事,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答: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

  五、本文的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六、布置作业

  语文版初三上册《秋水》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背诵课文。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投影)

  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投影)

  1、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结:(投影)

  (1)古今异义:古今

  至于北海到了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特指黄河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脸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深明大义的人,或

  ①不吝啬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作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补充: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2、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四、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人贵有自知之明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无知有比较才有鉴别

  五、课堂小结:

  《秋水》这篇课文虽然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同学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握机遇,超越自我,用我们的智慧、知识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板书设计

  欣然自喜(黄河)天下之美尽在己

  河伯(骄傲自满)人的认识山外有山

  有限天外有天

  (设喻)望洋兴叹(大海)见笑于大方之家

  (自叹不如)

  语文版初三上册《秋水》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本文寓意。

  2、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2、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及“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两个成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步骤:

  一、导语: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过中国古代的一位作家:“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他所说的这个人是谁呢?对,这个人就是先秦时期的哲学家、散文家庄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我们知道道家学派还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老子和庄子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是在老子的基础之上,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就是庄子最基本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他的弟子门人合著的《庄子》一书中,我们知道,先秦时期的一些著作,经常是文、史、哲不分家,因此,《庄子》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板书)

  第一、想象奇幻,

  第二、构思巧妙,

  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

  第四、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庄子》一书共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秋水》选自外篇,好,下面我们就来研读文章,。

  三、教师范读(带感情)、正音:

  泾jìng 涘sì 渚zhǔ 殆 dài

  四、学生齐读,初步感知:

  文章特别短小,只有5句话,文字比较浅显,所以下面就请大家参照注释,疏通文章的大意。(3-5分钟)

  五、文章讲解:

  1.先看第一句:

  秋水,何意?时,什么用法,名→动(板书)

  百川,是一百条河流吗?河,是指黄河,古今异义词(板书)

  2.再看第二句:

  泾,通假字(板书)辩,通假字(板书)

  3.前两句分析:

  前两句给我们描写了怎样一种景象?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一到了,“百川灌河”(板书)河水泛滥,气势如何?非常壮观,“泾流之大……不辩牛马”,是说畅通无阻的水流是这么大,以至于河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请是牛是马了,“不辩牛马”(板书),这是进一步说明黄河的壮阔。

  4.第三句。

  于是焉,如何译?在这个时候以………为,就是以为之意美,美景,形→名(板书)

  尽在己,全要自己这里

  问:这时候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明确:他是黄河之神,看到黄河这么壮阔,(板书“欣然自喜”)就感到自己很了不起,这是它的功劳,当然就洋洋得意起来,这反映了他的什么心理?---骄傲自满。

  5.第四句:

  顺流而东行:东,向东走,名→状语(板书)至于:到了的意思,古今异义(板书)

  东面而视:面,面对,面向,名→动(板书)

  问:河伯到了大海里之后,所看到的大海是怎样一种景象呢?

  “不见水端”(板书)这说明了大海的什么特点?----广阔。

  6.第五句:

  旋:掉转

  面目:脸,古今异义(板书)

  成语“望洋兴叹”的由来

  闻道百:听说了很多道理。定语后置(板书)

  莫己若:宾语前置(板书)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板书)

  少:小看,形→动,意动(板书)

  非………则……:如果不是………就……

  见………于……:被………所……固定句式(板书)

  成语“贻笑大方”的由来

  大方,指明白到理的人,古今异义(板书)

  问:河伯到了大海里,看到了大海的广阔后,是怎样的神态呢?

  ---始旋其面目,“望洋兴叹” (板书)

  问:为什么要叹息呢?

  ------这个时候它才认识到自身的渺小了,不禁为自己的骄傲自满而感到惭愧,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板书):批评自己的狂妄无知,骄傲自满。

  六、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①人贵自知之明;

  ②谦受益,满招损;

  ③自大由于无知;

  ④知耻近手勇;

  ⑤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⑥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七、写作特色:

  好,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是不是也体现了庄子散子的总体艺术特色呢:

  ①想象奇幻√

  ②构思巧妙

  ③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

  ④文笔汪洋恣肆

  ⑤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明确:不全是。就本文来讲最突出的特色主要表现在:

  1.巧设比喻:本文要说明的是人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来比喻,非常生动,化抽象为形象;

  2.对比手法:通篇都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黄河的壮阔和大海的广阔进行对比,前者是“百川灌河”“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难穷也”;还有把河伯前后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八、小结:

  这篇文章以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为喻,说明一个的见识有限,只有经过比较,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会贻笑大方。讲地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全文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也使我们初步了解了庄子散文的一些艺术特色,感受到了先秦诸子散文的博大精深。

  备用材料:

  为了使同学们对庄子的散文特色有更多的了解,现在我们看看庄子的《秋水》的第二段,请大家打开课本配套用书《精品阅读》132页。

  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黄河 大海

  百川灌河 不辩牛马 不见水端

  态度变化:欣然自喜 望洋兴叹

  自我批评

  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无知 有比较才有鉴别

  通假字:泾、辩

  古今异义:河、至于、面目、大方

  词类活用:时、美、东、面、少、轻

  特殊句式:闻道百、莫己若、我之谓、

  非………则……

  见………于……

  成语: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语文版初三上册《秋水》教学设计 篇5

  【设计说明】

  《秋水(节选)》一文节选自《庄子〃外篇〃秋水》,虽然人们普遍认为“外篇”并非庄子所作,但《秋水》一篇所阐述的相对主义思想却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因而受到普遍的重视。该文隶属于高二语文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单元主题为“山水情思”,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宇宙自然,学会思考,从中获得深刻的人生启迪。从学科教学与“地球学”有机对接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篇难得的好材料,这样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和认真思考的习惯,拓宽视野,从而培养博大的天地情怀,学生可以从中获取多方面的营养。之所以选择这一课还有一个考虑,文言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许多令人困惑的东西,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到“言”“文”并重。从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文言积累始终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没有必要的文言积累,学生进一步学习文言文乃至现代文的能力必然收到制约;但对于《秋水》这样诸子散文中的经典之作,如果学生学习过后头脑中只剩下几个字词句,这显然是极大的浪费,因为教材的教育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挖掘和发挥。语文学科是最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之一,是母语教学,肩负着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是为学生的成长立根塑魂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更高的层面观照和理解文言文教学,不仅注重文言积累,更要积极挖掘教材的育人资源,从而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本课在教学设计时,尽量做到言文并重,并由点到面进行必要的拓展,以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理解文化经典,本着古为今用,辨证取舍的原则,剔除糟粕,吸取精华。我想,这样的努力应该是符合新时代教育精神的。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所阐发的道家思想,取其精华,从中获得积极的人生启示;

  2.感受庄子散文想象奇幻、汪洋恣肆的艺术特色,了解中国古典哲学的诗性特征;

  3.积累文中出现的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法和句法。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文章的阅读分析,理解庄子所阐发的道家思想,并作出辩证的思考和评价

  难点:改变文言文学习只见“言”不见“文”的阅读习惯,文言并举,还原文言文阅读的本来面目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复习《诸子喻山水》取譬设喻的说理方法;预习疏通文章第二段并作整体思考;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出新课

  教学预设:朗读课文第一段,简要回顾第一段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复习旧课,引出新授课学习内容

  二、朗读课文,宏观把握

  教学预设:问题:在第二节中,庄子通过海神若之口,想表达怎样的观点?

  1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课文,首先从整体上感知本段主要内容,为下文的细读分析作铺垫

  三、细读课文,微观分析

  教学预设:ppt展示课文,并用颜色、标记突出显示文中需要注意的字词句,请学生分层口头解释疏通文意(遇到困难可以参看书下注解或工具书),然后再作层次分析和归纳,最后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设计意图:一方面通过提示引导学生注意文言积累,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口头解释的具体情况相机解决字词句问题,做到灵活处理。分析和归纳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谈谈自己受到的有益的启示,分享收获,难度不大,由学生自由交流。

  四、准确理解,思考评价

  教学预设:思考讨论:结合《秋水》全文(第一课时已作介绍),谈谈你对庄子相对主义思想的看法

  设计意图:传统文化普遍存在精华与糟粕并存的问题,通过思考讨论形成正确的认识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辨证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以提升认识事物、明辨是非的能力。因难度较大,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扩大参与面。

  五、比较鉴赏,拓展延伸

  教学设计:问题探究:本文与《诸子喻山水》在说理艺术上有何异同?试举例具体说明其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诸子喻山水》收录了孔子、孟子、老子、管子、韩非子、孙子等的言论,本文庄子以寓言的形式通过海神与河神的对话阐述对宇宙人生的看法,这些古代先哲以山水为喻阐述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先秦诸子哲学散文的艺术特色方面有一定的代表性,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可以帮助学生对中国古典哲学独特的诗性气质有一个具体初步的了解,对学生阅读古代其它哲学散文著作有一定的帮助。

  六、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作业设计:文言基础知识整理;浏览诸子散文,任选一例,试对文中表达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评价,并就中国古代哲学散文的诗性特征写一段鉴赏文字(600字左右)。

  设计意图:第一个练习是为了巩固课内学到的文言基础知识;第二个练习主要是将读写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两大方面着手阅读欣赏先秦散文。

  【教学后记】

  能从文本价值和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教学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较好。教学流程设计比较合理,符合学生学习和思维的规律,没有出现梗阻或流动不畅的现象,教学步骤的推进比较顺畅,课堂教学的既定目标较好达成。但是,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个是第三个环节教学,让学生口头解释疏通文意时,发现不少学生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够清楚、不够准确,甚至书下有注解的词语的解释也不到位,说明有一部分同学课前没有充分预习,课前预习的环节有待加强落实,高一备课组预习笔记的做法值得借鉴,可以考虑每一节新课课前花一定时间进行预习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第二个问题是,学生对庄子在文中阐述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时,表现出看待问题的角度单

  一、观点片面,呈现出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简单思维模式,虽然课前对这一问题已经有充分的预见,但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看来,问题还是比较普遍和比较严重的,单靠一堂课的方法指导恐怕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这个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这反映出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要不断进行训练才能达到矫正和提升的目的,非一日之功,必须长期坚持。

  【典型案例】

  在本单元的文言文教学中,我反复对学生强调:先秦诸子的哲学散文既有很高的思想价值,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要充分全面地从中吸取营养。作为一个当代青年,面对这样的浓缩着深厚哲理内涵、闪烁着耀眼智慧光芒的古代文化的精华,如果读过文章之后脑子里只剩下片言只语,甚至于只是记住了几个字词句,那是何等的浪费,这无异于走进金山却空手而归!知识固然重要,但智慧岂不是更加重要!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古人面对宇宙自然,发出那样的奇思妙想,其中蕴藏着深刻的思想、无比的智慧,真是启人心智;古代先哲精彩的论述,形象生动的表达,真实耐人寻味,让人回味无穷。认真学习古人的智慧,感悟古人的天地情怀,学习古人的生动的语言,在学习中继承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那才是我们要寻的真正的宝贝!

  学习了《诸子喻山水》和《秋水(节选)》两篇课文之后,我布臵了一篇随笔的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内容,在先秦诸子中任选一位,读一篇文章,找到一段感兴趣的内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随笔。结果发现有的同学好像第一次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样,对先秦诸子的深刻思想极其佩服,有几位同学洋洋洒洒一千多字,谈古论今,挥笔纵横,不能自已。由此看来,我的努力还是取得了一些效果。

  从中我也得到一个启示,语文教学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不妨放开一些,少一些急功近利,脑子里不要老是惦记着高考高考,更不能把本该是高三的教学内容硬生生地塞进高二,让学生囫囵吞枣,急功近利可能导致语文在学生心目中更加面目可憎。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文不光有用,而且有趣,甚而至于还有些可爱!

  语文版初三上册《秋水》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

  《秋水》是庄子的名篇。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的思想与智慧非常人所能及,高中一年级学生在理解上会有困难,正因如此,课本将原有的《逍遥游》换成现在的《秋水》。课文仅仅节选了《秋水》前面的一小段,篇幅很短,文字也浅显,所表达的思想单独来看并不深奥。故此,教学过程中当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文风。

  2、懂得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

  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得出启示。

  四、教学步骤设计

  1、导入

  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庄子中出现的成语导入。

  (现代社会信息异常丰富,学生往往对文言文阅读缺乏兴趣和能力,但我们得实行“拿来主义”,从古文中汲取营养。庄子的文章一方面给我们以思想的启迪,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以语言的滋养。)

  2、朗读

  以Flash课件营造朗读氛围。

  教师范读。

  学生集体或个别朗读,教师指导朗读。

  3、分析课文

  承接导入语中的成语话题来切入本文。

  引导学生找出能帮助理解课文的关键成语:“望洋兴叹”,然后围绕该成语提出问题,一步步引导出翻译、层次、写作手法、思想等方面的学习。

  1)“叹”的内容是什么?

  2)为什么会“叹”?

  3)怎样写“叹”?

  4)从“叹”中得到什么启示?

  5)总结读书方法:对以上学习过程进行小结,总结出一种读书方法:“中心开花”分析法。

  4、练习

  堂上练习,及时检测学习效果。

  练习涉及文学常识、字词理解、句式分析、课文理解等方面。

  5、拓展

  学习文言文并不是为学而学,应是“古为今用”,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庄子的文章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在对课文进行讨论后,可另从《庄子》中选择一则或两则较为熟悉的寓言小故事,引导启发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谈一谈。

  ——以上设计的内容及步骤,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堂上按部就班地全部都讲,亦不意味着学生要按部就班地全部都学,应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体特性来调节教学内容和顺序。

  语文版初三上册《秋水》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与思想的基本点;

  2、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子;

  3、领会《秋水》的思想内容;

  4、背诵节选部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秋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难点:河伯感叹的几句话的翻译

  三、教学方法:

  自学法

  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这节课学习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一篇文章《秋水》的节选部分。道家的创始人物是老子,即李耳。老子河庄子并称“老庄”。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与孟子大体同时代而稍后。在认识论上,庄子主张相对主义,具有朴素的辨证法色彩;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学习这篇文章,也有三个目标:掌握字词、领会思想、背诵全文。

  2、朗读课文,解决文字障碍:

  1)教师朗诵,正音:泾-径、殆、长

  2)教师讲解以下词句:

  泾、渚、东面而视、旋、望洋、若(海神)、若(比得上)、少仲尼之闻(小看仲尼的学识。少,以……为少,意动用法。闻、见闻,学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3)集体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3、内容、思想、艺术手法。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以下本文的内容和思想意义。并简要分析本文的艺术手法。

  学生笔头概括,教师宣读几个好的,并加以重申。

  文章写秋水来临的时候,学多小河里的水都流向了黄河,两岸之间,分辨不清是牛是马,于是,黄河之神河伯就以为天下壮阔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了。但等他顺流而下来到北海的时候,才发现这里的水面更为开阔,根本看不见尽头。所以,河伯对海神若叹息说:古人所谓的“听的道理多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实在是说我啊。况且我曾今听说有人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亲眼看到您的广阔无边,(我才发现自己错了,也才相信确实会有人会狂妄到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的程度),我要不是到您这里来一下,哪就危险了啊。(那时)我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啊。

  通过这个语言故事,形象而生动的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本文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写寓言故事,河伯的形象生动鲜明,通过对河伯的心里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的表现了河伯从沾沾自喜到恍然大悟的心理过程,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文章还很注意对比手法的应用。秋水来临是黄河美景和大海美景的对比,河伯欣然自喜和望洋而叹的神态的对比。对比之中表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朴素哲理。

  4、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线索——分解任务——组合

  5、课堂练习。

  六、教学反思:

  语文版初三上册《秋水》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

  1.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问答法。

  3.探究拓展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 望洋兴叹” ,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 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二、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

  三、整体感知课文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学生思考: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四、思想内容分析:

  1、分析第一层

  提问:本层共两句话,每句讲什么?

  明确: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提问:河伯骄傲自满的神态、心理可用什么成语概括?

  (参考:踌躇满志、夜郎自大)

  板书设计 :

  百川灌河——雄壮

  黄河

  不辩牛马——开阔

  第一层

  欣然自喜——踌躇满志

  河伯

  天下之美尽在——夜郎自大

  2、分析第二层

  提问:见到大海,河伯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明确: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垠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会望洋兴叹

  提问:河伯是怎样进行自我批评的?

  明确: 首先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接着以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事例,证实了自己的浅薄。最后以一个“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即势必遭到“大方之家”的耻笑。批判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一个狂妄自大,又将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跃然坻卜,呼之欲出了,从而揭示了反骄破满的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

  东面而视

  大海

  第二层 不见水端

  责己狂妄

  河伯 批己浅薄

  贻笑大方

  3、小结。提问:本文对我们有何启示?

  明确: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那就是说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见闻再多,也不能骄傲自满。(学生说出诸如“人贵有自知之明 ”、“ 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无知”、“ 有比较才有鉴别”等,都应予以肯定。)

  五、总结本文有关的语法

  (一)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二)一词多义

  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动词,如、及、比得上。)

  (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东:向东面。)

  东面而视。(方位名词作状语。东:朝东,向东。)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少:认为…;少,小看;轻:认为……轻,轻视。)

  (四)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宾语“己”置于动词谓语“若”的前面)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五)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 意思。)

  六、分析本文写作特点

  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说理,因此将客观的东西主观化,用拟人的来表现海、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对海神若的谈话就是如此,另外,在论说时,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以小见大地扩展话题。比如文章开始写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对海神若的谈话则提到了仲尼之闻与伯夷之义,就由 水势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学问的方面来,使文章的内涵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七、作业

  默写课文

  语文版初三上册《秋水》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

  2.进一步体味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

  课前准备:

  完成第一课时词语疏通的教学并要求全文背诵,请同学们以四人为组查找庄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第二课时

  1.导入

  师:前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诸子百家散文,其中著名的有哪几家?

  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师: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便是庄子。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庄子思想对于我们或许更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和意义,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庄子的精神世界。

  师:庄子是一个善于用寓言讲故事的人,他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现在常用的“井底之蛙”就是其中的一个,有哪位同学能讲给大家听听?

  生:井底之蛙对东海的大甲鱼说:我快乐极了,出来时在井栏上跳跃,回去时在井底休息;在水里游的时候,水会浮起我,到水底的时候呢,有泥巴来按摩我的脚,可看看旁边的小蝌蚪、小螃蟹它们就比不上我了。我独据一池井水,跳跃其间,无比自在,你也进来享受享受吧!可是甲鱼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右膝却已被绊住了。它缓缓地说道:东海有一千里长,八千尺高,即便连年旱灾水灾海水都不曾为之减少或增加,这才是它真正的快乐呢!井底之蛙听了之后若有所思。(可简要讲述)

  师:庄子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不要自以为是,天外有天……

  2.领悟课文《秋水》中庄子的思想含义

  (1)师:那么课文《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呢?请全体同学齐声朗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以河伯与北海若的一段对话说明要谦虚,不能自满;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强中自有强中手……

  (2)师:我们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请同学们散读文章的第二段,从文中找出最关键的词句。

  (3)师请生一边回答,一边自己出示板书: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

  中国——四海——天地

  小米粒—大粮仓

  小洞穴旷野

  人——万物

  毫末马体

  (4)师总结归纳:

  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这几个比较,“百川之水,莫大于海”,四海与天地比,好似小石小木与大山,中国与海内比,有如小米粒在大粮仓中,四海在天地之间,犹如小洞穴在旷野里,人与万物比,又如毫末在马体上,同样的“四海”因为所比的对象不同,也被比成了“大粮仓”和“小洞穴”,同一个事物,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我们很自然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事物的大和小是相对的。(出示板书)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大和小

  中国——四海——天地是相对的→

  小米粒—大粮仓

  小洞穴旷野

  人——万物

  毫末马体

  3.由课内知识延伸至课外,进一步理解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

  (1)师点拨:由前面我们所得出的“大小是相对的”结论,很容易能想到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相联系的相对论,空间的大小是相对的,时间的长短是相对的,《秋水》中的“少仲尼之闻”也反映出了另一种相对性,同学们想一想这指的是哪方面的相对性?(知识)

  (2)庄子有句与此有关的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件物象,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出不同的印象。在庄子看来,一样事物可以是大,又可以是小,可以是贵,又可以是贱,事物没有确定不变的标准,所以他提出了大小、贵贱、生死、物我等同的观点,即齐大小、齐贵贱、齐生死、齐物我,这就是庄子思想颇具特色的“齐物论”。(出示板书)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大和小齐(以…为同)大小天地与我并行

  中国——四海——天地是相对的→齐生死→

  小米粒—大粮仓齐物我万物与我合一

  小洞穴旷野

  人——万物

  毫末马体

  (3)师:这些看来很深奥的道理庄子也是通过讲寓言故事的形式来告诉大家的,上节课后,我布置大家回去找一些庄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有没有同学找到庄子讲的有关生死的小故事?

  生讲述“鼓盆而歌”的故事,师同时放幻灯。

  师点拨:这个看起来有点无情的故事恰恰体现了庄子的生死观。人一旦死去,埋掉、烧掉化为泥土,散为尘垢,甚至连意识也没有,这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恐惧,无怪乎王羲之要说“岂不痛哉”而庄子则认为人开始是没有生命的,只有气息形成“形”,“形”变成“生”,“生”又变成“死”,最后又归为气息。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好象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自然。这样的观点不是让人轻视生命、一心求死,而是要人呵护生命,不因为死亡的到来而忧伤生命。

  (4)师:下面我们要讲的故事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关于庄子做梦的故事,请查到这个故事的同学为大家讲述一下。

  生讲述故事,师放幻灯。

  师点拨:以梦喻志是文人常用的方法,著名的有南柯一梦、黄粱美梦,都是些平生穷困潦倒的人,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一旦梦醒,一锅黄粱尚未煮熟,而南柯也不过是一个蚂蚁窝。他们梦的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求之不得就产生破灭感。而庄子的梦更奇异、更优美,翩翩而飞的小蝴蝶徜徉在大花园中,蝶儿飞舞在花丛间,逍遥在阳光空气下,在这里天地万物与我合二为一,达到了物我相忘的境界。庄子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精神上无限自由的世界,从整体处观察事物,从各个角度作全面的透视,不以人类为中心,不以自我为中心,取消了天地万物和我对立的宇宙观,达到万物合一的境界。

  4.讨论体会庄子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师;现实生活中物质的欲望、名利都可以是牵制我们自由的东西,照庄子看来,人、物欲、自然等等都应该是一个和谐自然的整体,人类的行为与行事都应合乎自然的运行。对于现世人类无止境的贪欲与物化,庄子的思想无异是调剂人心的清凉剂。下面请同学们的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现实生活中的那些例子是可以体现庄子思想的时代意义的。

  生讨论略(可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物欲过度的追求而失控浮躁等方面展开)

  5.师小结:

  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一节课的时间只能“蜻蜓点水”,其中的睿智与哲学还需要我们在课后进一步感悟与领会。在上课开始的时候曾经说过,在我们心灵生病的时候,会需要进进药店,可是任何药也不能吃得过量,否则也会有负面的效应,所以关键的是对度的分寸拿捏。

  6.让我们再全体朗读课文《秋水》,体味其中的含义。

  语文版初三上册《秋水》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结合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学步骤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语文版初三上册《秋水》教学设计(精选10篇)】相关文章:

初三上册英语教学设计范文01-28

三峡 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12-06

人教初三上册英语教学设计模板01-28

初三英语上册教学课件04-07

小学语文上册教学设计02-24

望穿秋水的秋水指的是什么10-12

《世说新语》之《期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语文版七年级上册)12-06

最新初三化学教学设计04-19

高一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选8篇)05-31

白鹅 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