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级《雾凇》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雾凇》教学设计(汇编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雾凇》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雾凇》教学设计1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2、出示课件,教师深情导入
3、板书课题:雾凇。指导写
4、联系图片,朗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
2、自读课文
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可以动笔圈出生字词标号)
2、课文主要写了雾凇的什么?
3、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景象,形成,赞叹)
4、相机出示相关段落:
(1)景象部分:
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指导读准“堤”字,读通句子(指导停顿),换词理解“闻名全国”
(2)形成部分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凝”,后鼻音
这句中你读懂了什么?(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饱和的水汽,遇冷)
松花江畔具备了形成雾凇的两个条件了吗?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约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指名读,正音“当”;出示停顿,指导读好长句
遇冷凝结: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指名读,生字的音都读准了,词语有没有不理解的?
在松花江畔的人们进入梦乡,他们周围在雾气笼罩下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谁来接着读——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3)赞叹部分
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件件洁白的艺术品,快去看看吧,谁愿意读第三自然段?指名读
过度: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能令人们发出这样的赞叹?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雾幕零
堤俗摄淹模
凝
氏
觉得哪个字比较难记?你有什么好办法?哪个字需要老师帮忙?范写,生描红。
四、小结
这么壮观的雾凇奇观,究竟是怎样一点点形成的呢?中外游客又对他发出怎样的赞叹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松花江。
22、雾凇
景观
形成
赞叹
《雾凇》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说是写景,其实作者在用优美的语言描写雾凇美景的同时,也介绍了雾凇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悟雾凇的美,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本课的重点。体悟作者的用词之精妙,感受文字背后的意境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是本课的难点。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生活在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地区,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知道雾凇是什么,因此,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建构的旧知,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上课时可以借助网络解决了这个问题,制作了课件,运用大量的雾凇图片,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雾凇的奇特和美丽。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3、通过感悟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导感悟,以悟促读
教学过程
一、词语游戏,揭题质疑。
1、这节课是上午的最后一节课了,大家一定很辛苦。我们先来玩一个汉字游戏,怎么样?(形声字,根据偏旁猜意思)
大家看这一组汉字:蜻、晴、清,“青”表示它们的读音,而我们能够根据它们的偏旁猜出每个汉字不同的意思。这就是形声字。
看,老师出示松树的“松”,给它加偏旁,“凇”猜猜和什么有关系?
字典中解释凇是在地表或地面物体上,云雾或雨滴以及除霜、露外的水汽凝结成的冰晶。
2、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课文就和它有关系,看课题,一起读。让我们一起把课题写在黑板上,注意生字“雾”的写法。
3、同学们,每年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我们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那就是吉林雾凇。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齐名,为全国的四大自然奇观之一。
4、那么关于雾凇,你最想知道什么?
5、赶快打开课文,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多读几遍,想想课文主中讲了哪些内容?
2、交流:
(1)这篇课文有不少生字新词,老师把它们分别放在句子中,谁勇于挑战?
A、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B、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C、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当的读音)
(2)其实本课还有几个多音字,谁能读好含有这些多音字的句子:
A、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B、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C、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3)大家都能扫除词语或句子障碍。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能解决你们刚才的疑问吗?
(雾凇的样子,雾凇的形成,人们对雾凇的赞美。)
三、创设情境,品读想象。
1、你们想看看雾凇吗?来轻轻地跟随老师的脚步一起走进吉林。(看视频、师范读第一自然段)
2、看到这,你们想说什么?(你觉得雾凇怎么样?)(随机板书:美丽动人)
3、带着这种感受大声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4、请生读,雾凇美在哪?从哪体会到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十里长堤缀满枝头—多、壮观;银光闪烁洁白晶莹—色泽美丽)
5、谁也抓住了这些词语读好第一自然段,给我们再现吉林雾凇奇观?(出示第一自然段)
6、雾凇不仅闻名全国,还享誉世界呢!好多外国友人都争相来到这里,就为了一睹雾凇的风采。一起读。
7、雾凇不光美在它的颜色和光泽,还美在它的姿态。第三自然段用一个词来形容它的姿态怎么样?(千姿百态)
8、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一个有一个姿态,你觉得它们像什么?
出示:吉林雾凇洁白晶莹,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真是千姿百态!
总结:雾凇奇特的景象,带给大家无穷的想象。
四、以读感悟,了解成因。
1、洁白晶莹的雾凇如银发飘飞,似排排雪浪。它能成为闻名全国的奇观,不仅在于它奇特的景象,还在于它那奇妙的形成过程,谁能用书上的一句话说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的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4、一起读。这句话告诉我们雾凇形成需要几个条件?
(随机板书: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5、那么这饱和的水汽从何而来?水汽遇冷怎样形成雾凇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奇特的形成过程。
6、生默读。
7、交流:
(1)饱和的水汽从何而来?
句子:“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师:水汽在哪里?
师:从当年12月到第二年2月,松花江那里的气温是多少?(零下30摄氏度)水库里排除的水,水温是多少?(4摄氏度)
(4摄氏度左右的饱和的水汽遇冷就在江面上凝结成了浓重的雾气。就像是冬天你呼出的热气就成了白色的水汽,夏天就看不到了,道理是一样的)
师:所以,水库的水在四摄氏度,水流经市区的.时候——
师:弥漫阵阵雾气,说明雾气怎样?(很浓很大)还有哪些词体会到雾气浓,有饱和的水汽?(涌、笼罩、淹没、模糊)
(2)有了过于饱和的水汽,还需要遇冷,向我们今天的气温能形成雾凇吗?(板书:足够的低温)
(3)有了雾凇形成的这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让我们一起轻轻地欣赏它的形成。
出示句子:
①指名读:这蒸腾的雾气……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②雾凇的形成过程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你会用两个字?(慢、轻)
③你来“慢慢地、轻轻地”读一读这句话。
(4)看图片:看这蒸腾的雾气就是这样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就是凝结。
(4)雾凇慢慢地轻轻地在不断变化着:最初——,逐渐——,最后——
五、赞美雾凇。
1、过渡:一夜之间,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树,柳枝缀满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样美丽动人。人们漫步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2、用唐代诗人岑差的诗句(出示)来赞美雾凇的壮美景象真是再贴切不过了。一起读
六、布置作业。
1、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形成的过程又是如此神奇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板书奇观
2、
假如你是一名小导游,你会怎样介绍吉林雾凇?
假如你是一名小作家,你会写些什么?
假如你是……,你会……
板书设计:
晶莹洁白银光闪烁
景观
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雾凇奇观
成因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雾凇》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3.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9.雾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对,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板书:奇观)
2.这么美丽动人的雾凇,同学们想欣赏一番吗?
3.欣赏了这么美的雾凇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4.好,下面我们就来认真学习课文第二段,进一步了解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吉林为什么会形成这么美的雾凇。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读课文第二段,读完后同桌相互讨论一下:你从课文中初步读懂了什么呢?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雾凇,俗称树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这句话。)
2.请同学们再读这句话,说说你会从中发现什么呢?
3.你真是个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孩子!那么,老师请大家再继续自读课文第二段,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语句中看出吉林就具备这些条件呢?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
4.那老师要问了,具备了这些条件,松花江畔就一下子形成这么美的景观了吗?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多美的雾凇呀!同学们,你想象一下,雾凇还有哪些姿态呢?
2.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
3.作者通过多次观察,才发现雾凇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正因为经过大自然长时间的孕育、积累,才形成了如此美丽动人的雾凇。下面,就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这壮丽的奇观吧!
4.同学们,再次欣赏了美丽的雾凇,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呢?松花江畔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呢?
请说说诗句的意思。
此时,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树枝上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么美丽,叫人怎么不发出赞叹啊!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再齐读最后一段吧!
四、总结全文。
1.同学们,经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吉林雾凇的美丽与奇特,了解了它形成的过程,更懂得了只有经过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善于思考,才能从大自然中探索到更多的奥秘,发现更多的美。今后,希望大家也能像作者一样,从大自然中、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惊喜!
五、布置作业。
仔细观察一下清晨霜冻的景色,并注意太阳出来后,霜逐步化解的过程,仿照本课写法,作一次小练笔。
板书:
洁白晶莹
29.雾凇
银光闪烁
奇观
千姿百态
《雾凇》教学设计4
教材简析:
《雾凇》是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重点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雾凇的形成过程,突出了雾凇的千姿百态,洁白晶莹的奇特瑰丽,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课文首尾呼应,文章结构严谨,中心突出。确定本文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时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重在引导学生欣赏雾凇之美。
多媒体运用设想:
《雾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这篇散文虽然篇幅不长,但语言却精练、优美。
一、画龙点睛突破难点
1、利用雾凇的录象突出教学难点。体会雾凇的美丽。教学中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雾凇的美丽、奇特后,教师适时地放录象雾凇。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雾凇的特点,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利用雾凇形成过程的画面切换,突破难点,当学生初步认识雾凇以后,教师设计这样一个动画,帮助学生理解雾凇的形式过程,例如:“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千姿百态”、“琼枝玉树”这些词语从颜色、数量、姿态等方面,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又如奇妙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对实景进行多层次地描绘。“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三个叠词,和“一层一层”使大家体会雾凇形成过程,并留下从“银线”到“银条”再到“银松雪柳”这些画面如果能用多媒动画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孩子们如同身临其境,受到美的陶冶,雾凇的形成过程也能理解得淋漓尽致。
3、利用动画巩固教学难点。在学生理解了雾凇形成过程之后,教师可出示刚才动画,让学生看着画面当导游,向大家介绍雾凇的形成过程。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雾凇》是一篇写景散文。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编制集音画像为一体的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述的神秘的境界中去,课堂上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绝好教学效果。
2、多媒体体的运用可以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还会营造出一种愉悦、和谐、民主、平等竞争的学习气氛。
三、向课外延伸扩大知识量
我们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学习知识时必须依靠人的生理器官,对客观事物的感觉是人认识的基础,听和看是主要的学习器官。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我们学习《雾凇》这一课时,已进入冬天,多数的早晨都有霜冻,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清晨霜冻的景色,并运用动画出示太阳出来后,霜逐步花解的过程,或者出示雪花飘落,给树木、花草、建筑物穿上外衣的景象。仿照本课写法作一次小练笔。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会背《九九歌》吗?显示《九九歌》。不会没有关系,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一起来读。师生一起说。
2、这首儿歌告诉我们冬天最冷在什么时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祖国东北的吉林省更是冷到了零下三十几度,可就在此时此地,出现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课件:画面上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光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可谓壮观。
3、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雾凇。”““凇”是生字,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出示生字卡,学生齐读两遍。注意“凇”字的左边是两点水。师用红笔描两点水。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自学字词,练习读课文,并查找有关雾凇的资料,准备好了没有?谁来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向大家汇报汇报。
(学生自由选择汇报,教师尊重学生的权利,以学定教。)
1、学生读生字卡:你读得真好!不仅读准了翘舌音,还把后鼻音也读出来了。你能做小老师带大家读读吗?
2、你可以选你喜欢的一个自然段读,也可以读其中的几句话。
(及时纠正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错误,并对学生的朗读从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等方面作评价。)
课件出示:一棵大树,并用动画技术设计“松花江上涌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水温4摄氏度左右。”的情景。指导学生读好一个长句:“从当年……4摄氏度左右”显示这句话,标出停顿。学生齐读。
3、交流资料。
学生自由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雾凇的资料,(名称的由来、分类、作用等)教师给予适当评价。
现在,你能在“雾凇”前加一个词语来表达一下雾凇留给你的印象吗?显示“()的雾凇”
三、学习第一段:
雾凇是神奇的美丽的。课件:关上教室的灯,拉上窗帘,打开电脑,啊,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个神奇的世界,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光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可谓壮观。
1、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请你先默读课文第一段,在能表现雾凇美丽的词语下面做记号,然后反复地练习朗读,觉得读得不错后再读给同桌听听,取长补短。争取把雾凇的神奇与美丽读出来,读出自己的感受。
2、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待会儿要请你来评的。
3、组织同学评议。(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评,还可以让评的学生读一读)
4、学生各自再练习,争取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5、谁再来读?配上音乐。
6、读得真好!自己再读一读,看谁最先背出来。学生齐背。
(伴随着优美悦耳的配乐朗诵,学生们仿佛置身于银装粉砌的世界之中,他们随着镜头欣赏了瑰丽无比的雾凇。学生们已经进入到了课件所带入的情境中去了,他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求,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四、学习第三段:
吉林雾凇闻名全国,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
课件出示“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
1、你想看吗?我们一起来欣赏。
2、你能结合刚才看到的画面告诉大家“琼枝玉树”的意思吗?
3、还想看这些琼枝玉树吗?这一次要一边看一边想象这些琼枝玉树的姿态都像些什么?
4、同学们都被陶醉了,现在请你拿出笔来,展开想象,课件以“这儿的琼枝玉树真美”为开头写几句话,来描绘这些琼枝于树的姿态,你可以用上课文第一段中的一些词语写其中的一种,也可以写几种。
为了便于同学们写话,老师将连续不断地播放这些画面,大家可以先看看想想,然后再动笔写。
5、课件播放配乐的画面,学生动笔写话。
6、交流。刚才,老师看了一下,同学们写得非常美,谁愿意把写的读给大家听?(提醒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课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这句话是人们在观赏了雾凇后发自内心的赞叹,你懂它的意思吗?
8、我们也一起来赞叹一下,请同学们拿好书,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段。
五、拓展:
1、1990年1月9日,xx爷爷去吉林观赏了雾凇后也题词赞叹这一伟大的奇观。课件显示“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学生齐读。
2、自1991年起,每年的一月,吉林省都要举办“中国吉林雾凇冰雪节”。再过二十多天,第十三届雾凇冰雪节就要开幕了,想去看吗?提到看雾凇,人们都这样说:“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的资料读一读。
3、学生读资料
六、留下悬念:
1、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心中有没有产生什么疑问?
2、吉林雾凇如此神奇美丽,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想,这不仅是你心中的疑问,也是我们大家关心的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去探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开始走近雾凇,谁来说说课文第一小节是怎样描述吉林雾凇奇观?(板书:奇观)多美的雾凇呀,让我们一起在音乐里,美美地背诵课文第一小节吧!
(由复习旧知—背诵课文第一段导入,看似简单,却能起到很好的情感铺垫,让学生的脑海里浮现出雾凇的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二、情景交融,理解词句
1、过渡: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吸引了四方游客,让不少人驻足留恋,让我们也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吧。
课件:人们伴着音乐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打开课文,谁愿意来读第三小节?(指名读)
(图像与音乐的和谐组合,触及了孩子的心灵,学生看着生动的动态画面,自然会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体会。)
2、雾凇洁白高雅、银光闪烁,想亲眼目睹吗?让我们一同感受吧!(课件:雾凇形成动画出示满天是雾气,大树被笼罩,并逐渐挂上了霜花,让同学们体会“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三个叠词。最后形成一棵雾凇,这里可以切换前面几个镜头,让学生体会“一层一层”、“银线”、“银条”、“银松雪柳”通过这样一幅幅画面展示雾凇的形成过程,)
3、你看到雾淞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用上这句式,将你看到、想象到的景象描绘出来吧。
课件出示: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4、雾凇的姿态这么多,段中有一个成语作了恰当概括,谁能找出来?(课件出示:千姿百态)谁来说说还能用什么词语?
5、朵朵银花,排排雪浪,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引读人们的赞叹)
(1)(引读)绵延十里的堤岸上,一棵棵、一行行松枝、柳树披着霜花,仿佛是千万棵梨树在一夜之间绽放出美丽的花朵,那么洁白,那么晶莹。观赏着雾凇的我们也都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岑参的名句来。(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听见你在吟诵,面对这么美的雾凇,人们怎能不欣喜惊讶,让我们饱含赞叹之情再来吟诵这一名句吧。
(2)漫天飞雪挂满枝头,却让我们感受到冬天里暖融融的春意,这样的吉林雾凇真是奇观。(板书:!)
(3)让我们再次漫步长堤,感受那奇观,一起读读课文第三小节。(齐读)
(以境诱说诱读。通过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动画等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学生说、读的情景,从而诱发学生说、读的热情,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的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达到“语语悟其情”的目的。)
6、雾凇如此美妙,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的第二小节,找一找描写雾凇形成的句子。
我们可以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看出吉林的松花江畔就具备这些条件呢?把找到的句子划下来,并多读几遍,还可以写写你的想法。
7、生交流想法。
课件:吉林位于我国东北,冬天寒冷干燥,水汽从哪来?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雾气很多,达到饱和的程度?
遇冷又是怎么一回事?谁能用文中的词句解释一下?
8、课件演示雾凇的形成。
9、课件播放课文录音(每当夜幕降临,银松雪柳了。)大家闭上眼睛欣赏。
《雾凇》教学设计5
如今的课堂,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学生的合作学习,更有学生的创新学习,课堂气氛的活跃、和谐,教学民主,新课程理念让我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挑战,让我们看到自己教学的不足。作为一名教师,要经过不断地学习,在教学实践和反思中,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平。以下是我对《雾凇》这一课的教学反思。
本课语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现着“奇美”的景象:雾凇的“奇幻”、形成条件的“奇特”、形成过程的“奇妙”。这节课,我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追求内化的终极目标,引领孩子欣赏优美文字中所蕴含的美妙绝伦的画面,让美充溢着课堂。本文作者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备课之前,我把这篇课文读了好几遍,因为我知道,文本解读是根,作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丰富,深刻而又独到的。
在教学雾凇形成的过程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给“镀”字换个近义词来推敲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希望孩子们能懂得雾凇是逐步形成的。但是,孩子们并不能达到我预期的设想,这时,我灵光一闪,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束松针,让学生上来给松针“镀白银”,其余学生仔细观察这位同学的动作,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所想到的哪个词语能代替“镀”,学生说了许多有创设性的词语,当然最后还是一致得出结论“镀”字最恰当。此时我再按序出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图片,直观形象地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作为一位老师,我感觉到教学思维中的火花是多么难得,因此课后我连忙做了笔记。其实平时的教学中有许多的“火花”,有经验的教师就会注意记录积累,所以我觉得这节课我和学生均有喜人的收获。
当然这堂课也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感觉在以下几方面还需改进:首先课件中出现大段课文,学生有些脱离了课文。特别是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我本想通过课件将雾凇形成的几要素理清,所以将八句话分开出示在大屏幕上,学生也读到位了,可是却忽略了将文中的关键词圈画出来。其次对学生的预设还应更充分,设计的问题还需要更到位。一个问题抛出去了,学生会怎样回答;学生的回答与你预想的不一致时,你又该怎样引导?看似四十分钟的一节课,教师要在头脑中反复盘算的时间却是四十分钟的几十倍。我在课前对学生的预设不够充分、全面。
我们经常说这样一句话: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遗憾,才能成就更多的完美。以上是我此次上课后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取他人之所长,补已之短,更上一层楼。
《雾凇》教学设计6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观赏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雾凇,(师板书,并强调“凇”的写法。(我们要注意,淞是两点水旁,不要写错了。)大家想看吗?
2.整体感知 看了之后觉得雾凇怎么样?
师:“这么美的雾凇让同学们赞叹不已,此时,你们一定有很多的词要送给雾凇,谁来?
3. 学习生字词
课文也有很多好词呢!让我们一块来读读这些词吧。(屏示生词)
二.精读感悟
1.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看来大家对雾凇都很喜爱,你知道这个奇观是什么地方的吗?(出示课件)谁能告诉我“奇观”是什么意思?
那么我们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雾凇的呢? 请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你觉得吉林雾凇有什么特点?
(大屏幕出示第一自然段)
多 美
读了这段话,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景象之奇特的?
刚才同学们说到雾凇多而美的特点,那你能够通过朗读表现这种多而美的特点吗?
⑴指名读 ⑵齐读
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雾凇的特点了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他抓之了重点词语,并读得很有感情)
2.你们说的这些老师也感受到了。多么美丽的雾凇啊!这种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 (大屏幕出示学习要求)
指名读要求:①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两个条件?
②为什么在吉林能形成怎么壮观的雾凇呢?
③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然后同桌交流答案,看你们的答案是一致的吗?谁的答案更好?
3.提问: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你们找到了吗?谁来说说?(出示)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 (什么是饱和的水汽? 凝结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在吉林能形成这么壮观的雾凇呢?
(1)学生回答(出示课件)这一部分符合哪个条件呢?哪个词具体体现出了水汽的饱和?(弥漫)
(2)出示课件 这几句话又符合了哪个条件呢?
师补充:从丰满水库排出的水,水温大约在4摄氏度左右,江水乘载着巨大的热能缓缓流经市区,大约在夜里十点钟左右,松花江上开始有雾气,继而越来越大,越来越浓,大团大团的`白雾从江面上滚滚而起,不停的涌向两岸。
(3)这时雾凇开始形成了。 那么雾凇的形成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出示:雾凇的形成是个_______的过程。)
5.你从哪里体会出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的呢?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说明雾凇形成的速度慢。雾凇大约要经过八到十个小时才能形)
这个词语应该怎么读?(语速要慢)
②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说明雾凇形成时轻柔无声。雾凇形成时人们正在熟睡,是察觉不到的,等到早上推开门一看,才发现一夜之间世界已是一片银装素裹。
这个词语应该怎么读?(语气要轻)
③ 一层又一层:第一层的时候,好象在黑黑的树枝上撒了一层盐,继而盐一层层的撒得更多,到最后树木完全变得洁白通透了。
谁能读好这一部分?看谁能读出感觉(要抓住重点词语来读)
这些词和句子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的,慢慢地凝结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那句话更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引读:最初------,逐渐-------,最后------------。
④银线——银条——银松雪柳:一夜之间松针柳枝有了变化,棵棵杨柳宛如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这种渐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美的过程。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形象的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逐渐————,最后————。)
能把这些词读好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听了他的朗读你体会到雾凇的美了吗?你们都体会带了,那你们能让我也体会到吗?
生齐读
5读得多好啊!听了大家的朗读,我仿佛已经置身于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看到雾凇在我的面前形成,欣赏着这雾凇奇观,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6.大家说的都太棒了,引得老师也想赞叹一番了,你想知道老师是怎样赞叹的吗?
雾凇,你让我感受到“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
老师为什么说“冬天里的春天”呢?你从课文中可以找到答案吗?
(课件出示)
什么是千树万树梨花开?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这一句话写出了雾凇的什么特点?
在课文的第五小节里还有一些词也写出了雾凇的这些特点,你能找到这些词吗?
理解“寒风吹拂”:天气这么冷,人们不呆在家里,躲在被窝里,却一大早就在松花江边漫步,也间接说明了雾凇的美。
正因为雾凇是如此的美,才引得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引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令人神往的地方啊!我们不能亲眼见到它,就让我们借助语言文字来感受它,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生齐读
我越来越觉得听大家读书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了。
这么美丽的雾凇,却还有人不了解它,现在老师想聘请大家做一回广告策划,为吉林雾凇设计一条广告语,看谁设计的最好。
《雾凇》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了解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法与学法:教法:朗读教学法
学法:读文读句相结合,图文并茂,触景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你觉得冷吗?现在已步入什么季节了?你对冬天有什么样的印象?在我们的印象中,冬天是一个万物萧条,树木凋零,大地冰封的季节,我们尽管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但还是冻得哆哆嗦嗦。这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向往都南方春天般的温暖,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很多人却赶往我国北方松花江畔的著名江城——吉林,别忘了此时的吉林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20-30摄氏度,是什么吸引着八方来客?
生:雾凇奇观
2、师: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播放课件)
二、探究成因
1、师:吉林雾凇的景观很美,它们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生: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生:雾凇有什么特点?
生:雾凇是什么样子的?
生:为什么说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生:我们这个地方是不是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
师:看来大家有很多问题,很多同学想知道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思考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雾凇形成需要的条件?(课件显示问题)
2、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课件显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1)、师: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课件显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松花江上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
生:(读文中相关句子)
师: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照常理来说江面会怎么样?
生:结冰。
师:甚至有些地方冰很厚,能在上面开车。
师:为什么这一段反而不会结冰呢?(解释:虽然一年四季地表温度变化很大,但是地下或水下的温度一直是恒定的。无论冬夏始终保持在4摄氏度左右。)从水电站排出的水温度在四摄氏度左右,会不会结冰?
生:不会。
师:水库的水在四摄氏度,所以水流经市区的时候——
生: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2)、师:在当地,有句习俗叫“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让我们先来欣赏这夜晚的雾吧。
课件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雾凇》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感受美景
1、出示冬天雪景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图片,感受冬天的美。
2、用你学过的词语来描述你所看到的美景。
3、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观赏到全国闻名的`奇观,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雾凇图片,欣赏图片,感受雾凇的形象美。
①、你看了图片,有什么样的感受?
②、你有些什么问题?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你所要知道的在文章中画一画。
3、检查自读效果:
①、同桌相互读词语。
②、指名读词语。
③、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④、选用其中的一个词语来说话。
⑤、将这些词语带进课文中读一读,同桌之间相互合作,联系上下文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将课前所提出的问题搞清楚。
2、合作交流:文章围绕着课题《雾凇》讲了哪些内容呢?
3、反馈:
(一)、三九严寒,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
(二)、雾凇是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三)、人们观赏雾凇,总会情不自禁的赞叹。
4、通过本节课对雾凇的了解,同学们都知道了些什么?生自由谈一谈。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这个问题就留作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四、拓展延伸
《雾凇》教学设计9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的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雾凇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导入:我们知道,吉林雾凇同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的四大自然景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吉林雾凇的美景。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1、感受雾凇的特点:课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雾凇的特点?
2、讨论交流: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板书)
3、齐读这两个词。
4、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5、指名朗读,齐读,初步感知雾凇的特点。
6、除了从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动人之外,课文还写了雾凇的哪些特点?
7、交流:玉树琼枝、千姿百态 (板书)
8、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雾凇的“千姿百态”。出示收集的雾凇资料照片。
9、说话训练:吉林雾凇千姿百态,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
10、小结: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板书: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
1、感受雾凇的美景:出示雾凇的全景和特写
2、谈感受: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你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美?
3、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样赞美的呢?
4、交流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 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② 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都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样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指导朗读。
四、精读第二自然段。
1、学到这儿,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2、质疑后归纳:①什么是雾凇?②雾凇形成需要什么条件?③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3、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画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
4、讨论交流:
①什么是雾凇?
指名读: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② 凇形成需要什么条件?
交流: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ⅰ、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交流后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这时,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ⅱ、自由读,感受雾凇形成的过程。
ⅲ、再读,抓住“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理解雾凇凝结时的情形。
ⅳ、示范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雾凇形成的经过。
(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到师生是平等的,关系是和谐的,学生在这样宽松的学习氛围里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ⅴ、观看雾凇录像,进一步感受雾凇的形成过程和奇特。
(通过学生的全员参与,全面参与,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到知识,学到方法。)
五、课堂延伸:我是小导游
假如你是吉林人,此时来了一批游客,你准备如何向客人介绍家乡的雾凇?
a) 分组讨论交流。
b) 一组推选一名代表介绍。
c) 评议。
六、总结课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还充当了小导游,向客人介绍了吉林雾凇,感受到了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七、作业。
观察早晨霜冻的景色,并留心太阳出来后,霜逐步化解的过程,仿照文章的写法,写个小练笔。
(作业设计的意图就是让学生整合所学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向深度延伸。学生调动了生活经验、语文积累,动手、动脑由课内到课外,丰富了积累,提高了能力,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真正实现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雾凇》教学设计10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雾凇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雾凇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吉林雾凇的美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初步了解了文章大意,这节课继续学习课文《雾凇》。(齐读课题:雾凇)
雾凇是松花江畔的一大奇观(板书:奇观)。为什么说它是奇观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作者去吉林领略雾凇的奇特之美。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播放雾凇图片、配乐
师:同学们,观赏了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指名说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请打开书本,齐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么描绘眼中的雾凇的?哪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感受。
②课件出示,请找出有关语句,用“ ”划出来,重点词用小圆点标出。
③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师:看来,同学们都读好了,现在就请同学来读读你画好的句子,其他同学认真听。
指名说,并用“ ”标出
师:你认为哪些词突出了雾凇的美呢?
师评:“洁白晶莹”写出了雾凇的?(颜色美)“银光闪烁”写出了雾凇的?(光泽美)
指名说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进一步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
生齐读
师:这么美的雾凇,所占的范围有多大呢?
(生答)哇!这么大!所以作者说它是——奇观!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这样的奇观究竟是怎么形成的?现在我们来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概括雾凇形成的一句话,并用笔画下来。
1、齐读这句话,看看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指名说:一是饱和的水汽,二是严寒
师板书:严寒,饱和的水汽
2、请大家继续看课文,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吉林就具备了饱和的水汽的严寒呢?自读课文,同位讨论,找出语句,读一读。
指名读
3、课件出示填空题。
(1)从当年到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而且江面上总是着雾气。
(2)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
向两岸,着十里长堤。
指名填空(!)
从哪些词中体会到饱和的水汽呢?
生:弥漫、阵阵
这饱和的汽体从哪里来的?
指名说,师相机指导。
以“零下30摄氏度”、“拥”、“笼罩”、“淹没”可以看出怎样?
指名回答,水汽多。
齐读这两句话。
4、师:有了饱和的水汽和严寒,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呢?
5、课件出示了“这蒸腾的雾气,……会都是银松雪柳了”
齐读。
思考:雾气是怎么凝结在松针、柳枝上的?找出凝结成雾凇过程的词语。
指名说: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最初逐渐最后。
师提示:慢慢地——写出了什么以?(凝结的速度慢)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悄无声息)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了什么?(雾气不断,逐渐结成)
6、假如把这三层意思用三句话来写.
课件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镀上了白银。
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镀上了白银。
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镀上了白银。
指名读,你感觉怎么样?
作者只用一句话来写,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既生动具体,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齐读。
课件出示: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松了。
这句话写出了什么?进一步说明了上一句中的哪个词。
朗读这一句话。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你站在松花江边,欣赏着雾凇奇观,你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
指名说
松花江畔的人们清晨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时是如何感叹呢?
指名说
作者引用古人描写雪景的诗句,写出了雾凇的美和奇。
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导朗读(读出对雾凇奇观的感叹)。
[四]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让我们再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这闻名全国的奇观。
课件出示雾凇图片欣赏。
《雾凇》教学设计1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复习《九九歌》
⑴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⑵指名背诵。
⑶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
2、揭示课题。
⑴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的雾凇可是闻名全国的呀!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⑵出示挂图,板书课题。
①指导“凇”字字形,左边是“冫”,不能写成“氵”。
②指导学生观看挂图,初步感知雾凇景观。
雾凇是水汽遇冷在树枝上结成的冰花,俗称树挂。这么奇特、美丽的雾凇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讨论。
⑴范读全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学生边听边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⑵读后指名回答。
2、自读课文。
⑴出示自读要求:
①轻读课文,边读划出生词,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
②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③读通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⑵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⑶检查自读情况。
①抽读词语卡片,注意纠正下列字的读音:封、凝、零、凇、琼等。②指读长句如:“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等
③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第1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2、交流。
3、提问:为什么吉林雾凇会成为闻名全国的奇观呢?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4、自读,分小组讨论。
5、小组汇报,看图理解“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6、指导朗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自豪的语气。)
7、练习背诵。
①自由练背。
②看挂图,板书试背。
③指名背诵,评议
④愿背的齐背。
第二课时
一、看图,背诵第一节。
师述:(指图)同学们,看!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作者用极为生动的语言对它进行了描绘。谁能看图背诵第1自然段?
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节。
师述: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多美的雾凇景象啊!它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读第2节,边读边思考,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1、自由读课文。
2、交流。
a、古人云:学贵自得。通过读、想必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说说你读出了什么?(个别交流)
b、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集疑、解疑)
3、指导朗读:
①选择读。
师述:读第2节,你喜欢读哪几句就读哪几句,但要尽量把它读好。
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
③突出重点读。
(出示重点)
a、你说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吗?
b、指名读,评价。
c、练习背诵,看看谁记得快?记得牢?
d、指名背。
三、学习第三节。
师述:在这寒冷的夜里,雾凇悄悄地形成了。当第二天清早,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看到这突如其来的美景,会怎么赞叹呢?
①指名读第3节。
②板书:
千姿百态写出了什么?
琼枝玉树又写出了什么?“琼”是什么意思?
③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人们会怎么赞叹呢?
指名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懂这句话的意思吗?
四、导游:
师述:吉林雾凇美不胜收,闻名全国,一定吸引了不少游人。我们很多人都没去过吉林,都想一睹吉林雾凇的风景,如果你是吉林当地一个小朋友,大伙想请你做个导游,你想怎么介绍呢?下面分小组讨论,过一会儿,我们比一比,看谁当得像?当得好?
a、小组讨论。
b、指名当,评价。
《雾凇》教学设计12
第二课时
丹阳市云阳学校:张叶芳
教学期望:(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雾凇》教学设计13
一、教材简析:
《雾凇》是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第一自然段讲了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出现了雾凇奇观,描绘了雾凇的美丽。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从说明中知道了雾凇形成的条件以及它是怎样逐步形成的。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的赞叹。
课文首尾呼应,文章结构严谨,中心突出。文中图片形象地反映了吉林雾凇的景象,两相对照,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二、设计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力体现“尊重学生主体,着眼学生发展”的理念,立足于自能读书,着眼于自主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读中入境,读中悟境。这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文章。因此重点应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读得充分、悟得深刻、述得到位。
2、巧设情境,激发灵感。由于学生生活在南方,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知雾凇是什么,因此,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建构的旧知,给教学带来了困难。为此,教师用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丰富真实的情感和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构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产生细致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知道冬天最冷是在什么时候?(三九时节)是啊,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我国的吉林更是冷到了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但那儿的雾凇却以“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而闻名全国。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感受一下。
2、媒体演示雾凇的美丽景色。教师范读。
3、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4、小结。揭示吉林雾凇是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吉林雾凇、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
[教师富有感情的描述,渲染了课堂气氛,为学生起到很好的情感铺垫,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雾凇获得了更加直观、形象的感性知识,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二、整体感知,确定目标。
1、放声朗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想一想:这一课我们应该掌握哪些内容?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学习目标。教师在此基础上提炼概括。
⑴感受雾凇的美丽。⑵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让学生自己制定目标,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做到了心中有数。这个过程,也教给了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的方法。同时,让学生练习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
三、精读感受,带入情境。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把最吸引你的、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雾凇的“洁白晶莹”“银光闪闪”。说说还可用什么词语来表现雾凇的美丽。
3、媒体演示表现雾凇美丽的图片,为学生在读中感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4、通过指名读、齐读等方式,感受雾凇的美。体会吉林雾凇名气的大。抓住“闻名全国”“奇观”,用高昂的语调读出自豪的感情。
[以境诱读。通过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图片等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学生读的情景,从而诱发学生读的热情,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的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达到“语语悟其情”的目的。]
5、媒体出示第三自然段填空,引出重点词句“千姿百态”“琼枝玉树”“情不自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说对这些词句的理解和感受。
6、想象一下自己漫步在松花江畔,面对着这美丽的景色,你会说些什么?
7、通过教师读,带动学生读,通过优等生读,带动差生读,激发学习情绪,把握感情基调,促进思考加深理解。能用悠长的`语调读出无比赞叹的感情。
[以读引读。帮助学生在想象中熏陶,适当的提示既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又在传授读书的一般方法——口诵心惟。]
8、在音乐声中,学生一起朗读第一、第三自然段。
三、以述促读,自主探究。
1、质疑。感受了雾凇的美丽,你有什么问题吗?引出问题:这么美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
2、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要求:
⑴用一句话说说雾凇的形成。
⑵找出描写雾凇形成过程的语句,反复朗读,感受雾凇形成的过程。
⑶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3、交流。用一句话说说雾凇的形成。
媒体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读一读,找出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⑴过于饱和的水汽;⑵低温)
4、结合课文说说吉林松花江畔是如何符合这两个条件的。结合释疑。
帮助了解从发电站排出的水为何水温会升高;知道松花江面上不但有水汽,而且是饱和的(弥漫、涌向、笼罩、淹没);夜里气温很低(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
5、谁能用一些关联词语把松花江畔为什么能形成雾凇的原因讲述一下。例:
因为松花江江面上弥漫着浓浓的雾气,而且夜里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所以形成了雾凇。
[要求学生用学过的关联词语回答问题,这对于学生说话的完整性、条理性以及表达的多样性,是很好的训练。]
6、引读:正因为松花江面上弥漫着阵阵雾气,因此,每当夜幕降临,这些雾气笼罩着十里长堤,渐渐地,……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最初像……,逐渐……,最后……。
7、媒体演示:雾气渐渐使灯光、树影模糊了;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部都是银松雪柳了。感受这种变化的是逐渐地、缓慢地。
8、媒体出示文中雾凇形成的过程描写。变化反映雾凇形成缓慢的词语的颜色。“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最初、逐渐、最后”,朗读感受。(由平缓逐渐升高,最后表现出欣喜的感情。)
[引读,有助于学生体会雾凇形成的逐渐过程,也有助于课文的背诵。同时在实践中指导朗读,点在关键处,抓住“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最初”“逐渐”“最后”读出雾凇形成的缓慢。教师指导朗读,不是生硬地要求学生读得高些、重些、慢些,而是要学生用心去读,读出感悟,受到感染。读,也是理解。]
9、在朗读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的组织形式复述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然后推选一名代表向听课老师复述,记下听课老师的评价。
10、选择几位学生在班级中交流复述。结合刚才听课老师的评议进行全班评议。
[让学生讲给听课老师听,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因为只有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复述清楚,这不仅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锻炼了学生复述能力,也是一种以讲促读的手段。]
四、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1、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在我们周围,也有许多自然景观富有情趣。媒体演示下雨前后的镜头。
2、学习文中雾凇形成过程的描写方法,写一写下雨前后地面景物的变化。
3、写一写,交流。
[把写不失时机地挤进课堂,避免了“君子动口不动手”。在学生读懂了课文后,学习表达方法,有较好的效果。]
五、拓展渠道,搜集信息。
在吉林,在东北,除了雾凇,还有很多美丽的景观。
媒体演,提供相关网站名,激发学生课外了解吉林以及东北风光的兴趣。下一课作口语交际《我看东北》。
《雾凇》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吉林雾凇的美丽奇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教学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过程:
导入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景观。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出示课件)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学习第一自然段
观察雾凇图片,谈感受。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读了此段你有什么新的了解?(板书:奇观)为什么说是文明全国的奇观,从那些词看出来?
朗读本段,读出雾凇的美丽动人。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其它地方出现的少呢,四人小组带问题读第二自然段:画
出找到的词和句,做小小批注,四人小组交流。
(1)、什么是雾凇?
(2)、它为什么出现在松花江畔?
(3)、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2、交流汇报:
(1)、随机(板书: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雾凇)这里的“饱和”怎么理解?
(2)、吉林“饱和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呢,他为什么出现在松花江畔?待学生说后出示“从当年十二
月……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出示课件)看图,这符合雾凇形成的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比较句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选择一个造句。
a、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b、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4)、这些松针、柳枝有何变化?“最初…逐渐…最后…”指导朗读。
朗读:这么充满魅力的雾凇奇观,这么精美生动的语言,我们也得用饱含感情的朗读来表达啊!(自读、齐读)
4、指导背诵。(抓关键词)出示: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 ),这雾气便( ),( ),笼罩着( )。树木( )。( ),灯光,树影( )。这蒸腾的雾气,( ),( ),( )、()。最初像( ),逐渐变成( ),最后( )。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在这寒冷的夜里,雾凇悄悄地形成了。当第二天清早,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看到这突如其来的美景,(录像显示画面:雾凇的全景——特写。)
2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学生谈感想)
3、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千姿百态写出了什么?说说雾凇有些什么姿态?
(2)、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人们会怎么赞叹呢?
(3)、指名说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a、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
b、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总结全文,指导朗读。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带着赞美之情朗读课文)
结合,延伸课外。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在我们周围,也有许多自然景观富有情趣(课件出示画面)用文中的一些词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
2、交流,说一说。
《雾凇》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第一小节最后一句话。
2、通过浏览网站,感受雾凇美,读出美,说出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学生齐读课题)大家都感受到了雾凇的美丽,你们想不想去看看真实的雾凇?
二、浏览网站,探究学习
1、那就打开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网站,点击“图片欣赏”,让我们细细观察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欣赏它的美,用一句话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2、指名说说得真好,作者也有同样的感受,他用一段自己的语言介绍了雾凇,请大家打开课本,谁愿意读?(谁能读得比他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这时,你想了解什么?
学生质疑(你们都很会提问题,我认为可归纳为两个主要问题:板书形成?奇观?)
3、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请大家去读读课文第二小节,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4、交流相机板书:气——冷——结谁能简单说一说,让大家听得更清楚、明白。
(师述:丰满水库里的水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江水缓缓流经市区时,水面源源不断蒸发出水汽,整个江面白雾腾腾。夜间,气温骤然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蒸腾的雾气遇冷凝结成了雾凇。雾凇形成过程是很美的,也是吉林雾凇“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壮观所在。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它的形成过程吧。请大家点击“影音动画”。
课文中也有一段话,请大家读一读,读出它的美。指名读,齐读。
5、师述: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为什么说是奇观呢?请大家点击“文字介绍”,看看网站上是怎么介绍的。
6、看了网站,我想大家对雾凇这一奇观有了一定的认识,谁来说。指名交流
7、雾凇,真是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特点而响誉全国。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挂满枝头,把北国点缀得繁华似锦。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8、那一行行一棵棵树枝上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绽放在枝头,叫人怎么不发出赞叹呢!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再读这句话。
三、浏览网站,学做导游
1、吉林雾凇景观美不胜收,外地游客纷纷涌入吉林来一饱眼福。假如你就是吉林人,一定会为此感到自豪。来了亲朋好友,你准备向他们介绍什么?(指名说)怎样介绍?(指名说)
2、要想介绍得好,可以借助网站的内容。通过浏览学习,你一定会形成很多语言。(学生各自准备,指名说,再各自练一练,你会说得更好。)(听了你的介绍,在我眼前仿佛出现了雾凇那美丽的画面。你想不想读读书中优美的语言。学生自读,指名读。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在网络教室上了一堂课,收获很大。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可以进一步利用网络开展学习,你会有更大的收获。当然对于雾凇,你如果还有感兴趣的问题,可利用学校网站深入探究学习。
【《雾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雾凇》教学设计03-08
反思雾凇教学的设计08-30
课文《雾凇》 教学设计07-14
《雾凇》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2篇)12-22
雾凇的教学反思09-24
雾凇的教学反思12-14
《雾凇》教学反思07-30
《雾凇》教学反思07-12
《雾凇》的教学反思08-03
四年级《雾凇》教学设计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