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1
第二节
一、教师检查学生对词句的掌握情况:
二、理解课文:
1、文章标题“晋灵公不君”,纵观全文来看,晋灵公君“不君”反映在哪几件事上?
(1)“厚敛以雕墙”,即向人民征收了很重的赋税来装饰宫墙,满足个人的奢侈欲望。(贪婪)
(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即从高台上射弹,看大臣们如何躲避弹丸,以此取乐。(荒唐)
(3)“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即厨师蒸熊掌没蒸熟,晋灵公就把他给杀了。杀了以后,还让女人拿着畚箕走过朝堂。(残暴)
(4)“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嗾夫獒焉”。即不听赵盾等大臣的劝谏,反而屡次想杀掉赵盾,甚至不惜动用猛犬。作者选取四件最有代表性的事情,让读者充分感到,晋灵公实在不配当君主,他的被杀完全是情理之中的是。
2、大臣们对晋灵公的劝谏,作者运用了繁简对比的手法,试具体分析。
用繁笔写的是士季。士季如何去见灵公,灵公如何假装没看见,士季向前走了三次,最后来到滴水檐下了,灵公才不得不抬眼看士季。这里,作者写得很详细,也很有趣,使我们对晋灵公的形象有了更深的认识。晋灵公很聪明,一看到士季,已经知道其来意了,所以他假装没看见,先是躲避,等躲无可躲之时,又抢先主动认错,以此来堵住士季的嘴。士季虽然不完全相信灵公的话,但也无法深谏了,只能以“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之类的话来劝勉一番。这是繁笔。
用简笔写的是赵盾。作者只写了一句“宣子骤谏”,就是说赵盾多次上谏。至于赵盾是如何进谏的,灵公是不是又使出了假装没看见之类的伎俩,作者全都省略了,一切都留给读者去想象。赵盾是文中的主要人物,按理说,应当大书特书一番,但作者却以简笔入题,把大块的笔墨放到后面。繁则极繁,简则极简,让人佩服。
3、赵盾多次劝谏,晋灵公不仅不收敛,反而把赵盾视为仇敌,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在接下来的两个场景中,三个武士依次出场。试分析三个武士形象?
鉏麑:
第一个出场的武士是鉏麑。鉏麑奉灵公之命来刺杀赵盾,但当他看到“盛服将朝”的赵盾时,他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矛盾──杀赵盾是不忠于国家,不杀赵盾是不守诺言,最后选择了自杀。鉏麑的形象是非常有光彩的。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简单解说一下。可能有同学会问,鉏麑当时就死了,那他死前的内心独白又是从何得知的呢?其实,这是史书中一种常见的写法,可以叫做“悬揣”,就是“想当然”的意思。这种“想当然”并不是凭空虚构,而是作者根据当时的情境、事情的结果和人物的性格进行的一种合理想象。
提弥明:
晋灵公设宴,计划在酒席上刺杀赵盾。这次出场的是两个武士,提弥明和灵辄。提弥明勇猛善战,而且讲究策略:提弥明在赵盾赴宴后知道了灵公的阴谋,他不是贸然出击,而是首先讲礼法,“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以此作为让赵盾离开的理由,表现出机智的一面。晋灵公不仅没有理睬提弥明所讲的君臣之礼,反而唤猛犬去咬赵盾,这再次表现了灵公的“不君”。提弥明与猛犬和甲士们英勇搏斗,最终不敌身亡。
灵辄:
灵辄则是知恩图报,是非分明:提弥明与猛犬和甲士们英勇搏斗,最终不敌身亡。此时,灵辄出场了。他是灵公的甲士,却反戈一击,救出了赵盾。当赵盾询问恩人的姓名时,他只说是“翳桑之饿人”。在灵辄此次出场前,作者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补充交代了当年赵盾在首阳山救灵辄的一段往事。
三个武士的形象都非常出彩。作者对每个人都只写了一两个片段,却让人过目不忘,就是因为作者抓住了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
4、孔子说赵盾“是古之良大夫”,文章中哪些事情体现?
(1)“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忘恭敬”。
(2)看到晋灵公随意杀人,非常忧心。多次劝谏晋灵公,希望晋灵公有所悔改,成为一个好的君主。
(3)体贴下情。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家人,就给他家人也准备了一份丰盛的食品。
(4)虽然“为法受恶”,但充分尊重史官的记载。
5、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
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并不算冤枉。
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晦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宗法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按臣道,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
但是,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左传》为《春秋》所做的解释,那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就是“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相。
三、讲解“春秋笔法”以及“春秋笔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
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
文章开篇便是“晋灵公不君”,“不君”即不行君道,秉笔直书,观点鲜明。在叙述晋灵公的劣迹时,作者也巧妙地融入了对事件的评价。如“厚敛以雕墙”,一个“厚”字就足以表明晋灵公的贪婪,表明作者对他的痛恨。
作者列举晋灵公不行君道的三件事后,用繁笔写了士季进谏,他首先假装没看见,无法躲避时,便主动认错,想以此来堵住士季的嘴。士季真诚进谏之后,晋灵公并没有真心悔改,作者用简笔“犹不改”三字刻画晋灵公的我行我素、肆无忌惮。一个“犹”字暗示晋灵公最终被赵穿杀死完全是咎由自取。在对不行君道的晋灵公,赵盾的反应怎样呢?作者依然使用简笔,依然是“微言”,“宣子骤谏”,一个“骤”字写出了赵盾的忠诚执著,也推动了事件的发展――“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昏君晋灵公并没有因杀手鉏麑的自杀而反思,而是一意孤行。忠臣赵盾无疑是晋灵公的心腹大患,不除不快。晋灵公又生一计:设宴杀臣。因为这样的宴席暗藏杀机,并不是君臣同乐之宴,所以作者并没有与成“晋侯请赵盾酒”,也没有写成“晋侯宴赵盾酒”,更没有写成“晋侯谢赵盾酒”,而写成“晋侯饮赵盾酒”。“饮”在古代汉语中义为“给谁喝”,“ 饮”的对象也往往是动物,如“饮马”。 晋灵公的阴险毒辣,不言而喻。
当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得知晋灵公的阴谋后,提弥明快步走上堂去,以君臣之礼巧妙地把赵盾从酒桌上解救出来。关键时刻,提弥明“趋登”,一个“趋”字表明了提弥明的果敢机智,也人侧面烘托了赵盾的知人善任。同样,灵辄的“倒戟”报恩很好地表明了赵盾的得民心与晋灵公是千夫所指的独夫。
对于整个事件,作者借用孔子的话作了简明而是非分明的评价:“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良”字与“惜”字表达了作者对赵盾的赞颂与惋惜之情。对于晋灵公的死,作者认为完全是咎由自取,因此不再作累述,其言之精微,其义之深远,令人钦佩。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
2、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3、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4、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章叙事的"详而博的特点,
3、材料的富有魅力;情节的曲折,跌宕多姿
4、体会语言的简明,人物的传神。
内容梗概及文章主旨
孔子在《春秋》里写道"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按《春秋》的义例,凡是被杀的国君称名,是因为国君无道,这里称晋灵公夷皋的名,就是贬斥晋灵公无道。"晋灵公不君"一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晋灵公厚敛雕墙,违反儒家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以弹子射人以为乐,杀宰夫,不敬大臣。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灵公,因而险遭灵公谋害。后来,赵盾的弟弟赵穿谋杀了晋灵公,迎回赵盾执掌大权。晋国的太史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让朝中大臣都知道。赵盾对董狐说:"弑君者是赵穿,不是我的罪。"董狐说:"你是相国,君主被害时你没有离开晋国,还是晋国之臣,后来又没有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弑君的不是你是谁?"赵盾慨叹自己念着祖国,反自找忧患。孔子评论说:董狐是好史官,赵盾是好大臣。赵盾因史官的纪史原则而受到了弑君的恶名。赵盾要是越出了国境,这一罪名就可免了。
本文的主旨: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三个典型事例,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文学常识简介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重点词语解释
1、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
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
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怎样解释?
提示: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提示: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7、"公患之,使鉏麑(chúnń)贼之"患:厌恶。之:代骤谏。贼之:杀赵盾。这里的"之"代赵盾。
8、"晋侯饮(yìn)赵盾酒"饮:给酒喝。意动用法。
9、"公嗾夫獒焉"中的"嗾"、"夫"、"獒"的意思各是什么?
提示:嗾(sǒu):呼唤狗的声音。夫:指示代词。那个。獒(áo):猛犬。
10、"斗且出"中的"且"的解释?
提示:且,连词,一边……一边。
11、"提弥明死之"中"死之"的解释?
提示:死之:为之死,即为赵盾而死。
12、"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中的"免之"的解释?
提示:免之,使赵盾免于受害。
13、"赵盾弑其君"中"弑"的解释?
提示: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
三、古文翻译
译文:
晋灵公不行君道,重敛赋税来粉饰宫墙。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以取乐)。(一次),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杀了厨师,(把尸体解了)放在篓中,让宫女抬着经过朝庭送出去。晋国大臣赵盾、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向宫女询问厨师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赵盾和士季)打算进宫规劝晋灵公。士季说:"我俩要是一同进行规劝,他若不肯接受,就没有人再去进谏了。"士季前进三次到了檐下,灵公才理睬了他。灵公抢先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事情不难有个好开头,但很难能有个好结尾。'像《诗经》所说的,能够真正改正错误的人太少了。您若能改正错误贯彻始终,就连整个晋国也可以永远安固了,岂只是群臣能有所依赖。《诗经》上又说:'周宣王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说的就是周宣王能接受大臣规劝改正错误。您能够补救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晋灵公(虽然说改)还是没改。赵盾又多次进谏。晋灵公对赵盾的劝谏非常反感,于是就派鉏麑去刺杀赵盾。一天早晨,鉏麑潜入(赵府),(见赵盾)卧室的门已经开了。赵盾已经穿戴好朝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坐在那里闭目养神。鉏麑退了出去,自言自语地感慨:"(他在家里还)不忘恭敬国君,真是晋国百姓的好官。我杀了百姓的好官,就是不忠;放弃国君的命令,就是不信。在不忠不信中占一,还不如死了好。"于是鉏麑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
秋季九月,晋灵公请赵盾(进宫)饮酒,暗中埋伏下武士打算在宴席上杀害他。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觉了这件事,快步走上殿堂说:"做臣子的陪侍国君饮宴,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节了。"于是提弥明扶着赵盾走下殿来。灵公忙唤猛犬追咬赵盾。提弥明徒手同猛犬搏斗了一阵把它打死。赵盾(愤愤地)说:"废弃忠良豢养恶犬,恶犬虽然凶猛有什么用!"(提弥明保护着赵盾,)一边打一边往外走,结果提弥明为伏兵所杀。
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休息在桑树浓密的荫凉处。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饿得很,赵盾问他生了什么病,灵辄答道:"我已经三天没有吃饭了。"赵盾送给他东西吃,灵辄却留一半不肯吃。问他这是为了什么,灵辄说:"我在外谋差事已经三年了,还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很近,请允许我把这一半带给她吃。"赵盾让他把食物全吃了,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一些肉,装在口袋里让灵辄带回去。后来灵辄做了灵公的武士,(在这次事件中,)灵辄把兵器倒过头来挡住其他武士,掩护赵盾脱了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回答说:"我就是饿倒在桑林里的人。"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什么也没告诉就走了,于是逃亡了。
宣公二年九月二十七日,赵盾的同族赵穿在桃园地方杀掉了晋灵公。赵盾往外国避难尚未走出晋国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就回来了。晋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杀死了他的国君晋灵公。"把这一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解释说:"不是这样。"董狐说:"你是晋国的正卿,逃亡而不过国境,回朝以后又不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那么不是你杀的是谁杀的?"赵盾叹息说:"唉!'我怀念祖国反而自找忧患',这两句诗大概说的是我啊!"孔子评论说:"董狐,是古代一位好的史官,记事的原则是直书而不隐讳;赵盾,是古代一位好的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受到了弑君的恶名。太可惜了,赵盾如果走出国境,就会避免弑君的罪名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
2、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3、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4、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章叙事的"详而博的特点,
3材料的富有魅力;情节的曲折,跌宕多姿
4体会语言的简明,人物的传神。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二、关于课文的几个问题(难点)
1、《晋灵公不君》一文从哪几个方面集中写出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的?
提示:
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第一部分以典型的事例写晋灵公的苛政、奢侈,及虚言接受士季的劝谏。第二部分写晋灵公不但不改正错误,反而对劝谏他的赵盾连续下毒手。第三部分写灵公被赵穿所杀,赵盾身背弑君之名。
2、以儒家的观点如何认识《晋灵公不君》中赵盾这个人物?
提示:
赵盾按臣道,做到了"敬"。他尊敬国君,对国君最忠,这表现在他的直言敢谏。赵盾对晋灵公滥杀宰夫是谏诤了,且由此引起晋灵公谋害。这不能说不是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所谓"敬",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敬业,对工作重视认真。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为了上朝,他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敬业,所以鉏麑这个杀手,也不能不感叹说,赵盾是"不忘恭敬"。在这里赵盾确是做到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了。
赵盾对老百姓是其养民也惠了吗?是的!当其打猎遇到灵辄饿得很时,就给了他吃的,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舍不得吃时,就叫他吃完,又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这不能不说养民是恩惠的。
从以上种种表现看,赵盾确乎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3、举例说明本文的材料富有魅力。
提示:
唐人刘知己《史通》评《左传》说:"著述罕闻,古今卓绝"。清人章学诚也说《左传》"叙事之文其变无穷……"如本文写晋灵公的荒淫无道,一是写他厚敛以雕墙极度荒淫,一是写他的残暴,有对宫外百姓的"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有对宫内宰夫的"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这样的材料实属"罕闻",把晋灵公的昏聩、残暴与狰狞彰显而出,表现力极强。
4、举例说明本文的叙事"详而博"。
提示:
本文所叙之事概括说来仅是《春秋》所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一句,但此事之来龙去脉,即赵盾为何弑其君,该不该弑其君,晋灵公又怎样被弑,究竟是不是赵盾所弑等等,仅凭此一句很难弄得明白。本文细细道来,讲述得明明白白,让读者知晓了事情的全过程。这是其"详";文中不仅叙述了晋灵公的种种荒淫无道的行径,叙述了赵盾与士季进谏的经过,讲了晋灵公如何遣使鉏麑暗杀赵盾以及借宴请之机谋杀赵盾,还叙述了赵盾因何背负弑君之名等等。这是其"博"。一"详"一"博",不仅大大增强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是非的可判断性,而且把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具象地表现了出来。
5、举例说明本文情节曲折,跌宕多姿的艺术特色。
提示:
紧张动人的情节赋予本文以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其中士季与赵盾商议进谏所预示的危险,鉏麑行刺一段对鉏麑心理矛盾的刻画,提弥明搏獒场面之惊险,赵盾身背弑君之名的无力辩解等等,这些情节的叙述和描写,有悬念,有虚实,有动感。或令人惊悚,动人心魄;或诱人体味,发人深省。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耐人寻味。确有变化莫测,情趣横生之妙。此种曲折踪跌宕,还体现在叙事笔法的灵动上,正如清人文章学家章学诚在《章氏遗书》中所概括的:"盖其为法则有以顺叙者,以逆叙者,以类叙者,以次叙者,以牵连而叙者,断续者,错综叙者,假议论以叙者,夹议论而叙者,先叙后断,先断后叙,且叙且断,以叙作断。预提于前,补缀于后。两事合一,一事合两,对叙插叙,明叙暗叙,颠叙倒叙,回环叙,离合变化,奇正相生,如孙吴用兵,扁仓用药。神妙不测,几于化工。其法莫备于《左氏》。"细读本文,虽不能一一对号,但也要窥其一斑,领略其叙述的笔走龙蛇,变化万千之一了。
三、讨论分析
熟读全文,试分析文章如何体现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的?
提示(要点):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君像个君样,要按君道去做,臣像个臣样,要按臣道去做,父子也一样。
2、晋灵公不君,是说晋灵公不行君道。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屠杀宰夫,不但知错不改,还暗杀、谋害忠臣,哪里像个国君呢?
3、赵盾身为臣子,他对晋灵公滥杀宰夫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他盛服待朝,"不忘恭敬"。从赵盾对待饿坏了的灵辄来看,又做到了养民也惠了。赵盾的确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4、写灵辄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一个才子的形象。灵辄按子道而行,三天没吃饭,都快饿死了,当得到一点吃的,还不忘留下一半带给母亲。这可谓是大孝。
5、董狐认为是赵盾弑君。这看起来不公,但文章结尾为赵盾婉惜说:"为法受恶,惜也。"这里所说的这个"法"就是儒家的君臣之道啊!最后,《春秋》是阐述孔子政治理想的,《左传》号称是解释《春秋》的。《春秋》说赵盾弑君就是要求一个臣子要"忠之至",忠到极致才成。也就是说赵盾忠的还不够,责备他呀!这是名分所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确是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出儒家君臣父子的思想观念。
四、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想
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教学时,可把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春秋笔法”的辩证认识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晋灵公不君
一、导入:由回忆学过的历史著作开始,简介《左传》《史记》文学常识。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初步感知全文。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请一些学生读相关段落,师板书字词)
难认字:蹯翳食之箪橐与为公介为法受恶自诒伊
通假字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避宣子田于首山田-畋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境反不讨贼反-返
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缺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贻
2、齐读全文。
三、结合注释自读第一段,生质疑,师生释疑。关于课文的几个问题(难点)
1.《晋灵公不君》一文从哪几个方面集中写出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的?
提示: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第一部分以典型的事例写晋灵公的苛政、奢侈、残暴,及虚言接受士季的劝谏。第二部分写晋灵公不但不改正错误,反而对劝谏他的赵盾连续下毒手。第三部分写灵公被赵穿所杀,赵盾身背弑君之名。
2.以儒家的观点如何认识《晋灵公不君》中赵盾这个人物?
提示:赵盾按臣道,做到了“敬”。他尊敬国君,对国君最忠,这表现在他的直言敢谏。赵盾对晋灵公滥杀宰夫是谏诤了,且由此引起晋灵公谋害。这不能说不是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所谓“敬”,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敬业,对工作重视认真。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为了上朝,他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敬业,所以鉏麑这个杀手,也不能不感叹说,赵盾是“不忘恭敬”。在这里赵盾确是做到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了。
赵盾对老百姓是其养民也惠了吗?是的!当其打猎遇到灵辄饿得很时,就给了他吃的,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舍不得吃时,就叫他吃完,又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这不能不说养民是恩惠的。
从以上种种表现看,赵盾确乎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3.例说明本文的材料富有魅力。
提示:唐人刘知己《史通》评《左传》说:“著述罕闻,古今卓绝”。清人章学诚也说《左传》“叙事之文其变无穷……”如本文写晋灵公的荒淫无道,一是写他厚敛以雕墙极度荒淫,一是写他的残暴,有对宫外百姓的“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有对宫内宰夫的“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这样的材料实属“罕闻”,把晋灵公的昏聩、残暴与狰狞彰显而出,表现力极强。
4.举例说明本文的叙事“详而博”。
提示:本文所叙之事概括说来仅是《春秋》所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一句,但此事之来龙去脉,即赵盾为何弑其君,该不该弑其君,晋灵公又怎样被弑,究竟是不是赵盾所弑等等,仅凭此一句很难弄得明白。本文细细道来,讲述得明明白白,让读者知晓了事情的全过程。这是其“详”;文中不仅叙述了晋灵公的种种荒淫无道的行径,叙述了赵盾与士季进谏的经过,讲了晋灵公如何遣使鉏麑暗杀赵盾以及借宴请之机谋杀赵盾,还叙述了赵盾因何背负弑君之名等等。这是其“博”。一“详”一“博”,不仅大大增强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是非的可判断性,而且把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具象地表现了出来。
5.举例说明本文情节曲折,跌宕多姿的艺术特色。
提示:紧张动人的情节赋予本文以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其中士季与赵盾商议进谏所预示的危险,鉏麑行刺一段对鉏麑心理矛盾的刻画,提弥明搏獒场面之惊险,赵盾身背弑君之名的无力辩解等等,这些情节的叙述和描写,有悬念,有虚实,有动感。或令人惊悚,动人心魄;或诱人体味,发人深省。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耐人寻味。确有变化莫测,情趣横生之妙。此种曲折踪跌宕,还体现在叙事笔法的灵动上,正如清人文章学家章学诚在《章氏遗书》中所概括的:“盖其为法则有以顺叙者,以逆叙者,以类叙者,以次叙者,以牵连而叙者,断续者,错综叙者,假议论以叙者,夹议论而叙者,先叙后断,先断后叙,且叙且断,以叙作断。预提于前,补缀于后。两事合一,一事合两,对叙插叙,明叙暗叙,颠叙倒叙,回环叙,离合变化,奇正相生,如孙吴用兵,扁仓用药。神妙不测,几于化工。其法莫备于《左氏》。”细读本文,虽不能一一对号,但也要窥其一斑,领略其叙述的笔走龙蛇,变化万千之一了。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字词:
1.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
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
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怎样解释?
提示: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提示: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四、作业:翻译后面部分,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一、读文章。(齐读和个别同学朗读相结合,个别朗读主要是检查学生上节课认真程度)
二、学生读翻译,说做作业中的疑问。
三、教师提醒学生积累以下字词。
1、其我之谓矣。大概是说得我吧。
2.公患之,使鉏麑(chúnń)贼之。患:厌恶。之:代骤谏。贼之:杀赵盾。这里的代赵盾。
3.晋侯饮(yìn)赵盾酒饮:给酒喝。意动用法。
4.公嗾夫獒焉'中的嗾、夫、獒的意思各是什么?提示:嗾(sǒu):呼唤狗的声音。夫:指示代词。那个。獒(áo):猛犬。
5.斗且出中的且的解释?提示:且,连词,一边……一边。
6.提弥明死之中死之的解释?提示:死之:为之死,即为赵盾而死。
7.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中的免之的解释?提示:免之,使赵盾免于受害。
8.赵盾弑其君中弑的解释?提示: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
9、古今异义词“宣子骤谏”的“骤”、“鉏麑贼之”的“贼”、“见灵辄饿”的“饿”、“书法不隐”的“书法”,等等。
10、省略句
四、理解课文(结合练习一、二进行)
1.晋灵公之“不君”反映在如下几件事上:
(1)“厚敛以雕墙”,即向人民征收了很重的赋税来装饰宫墙。
(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即从高台上射弹,看大臣们如何躲避弹丸,以此取乐。
(3)“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即厨师蒸熊掌没蒸熟,晋灵公就把他给杀了。杀了以后,还让女人拿着畚箕走过朝堂。
(4)“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嗾夫獒焉”。即不听赵盾等大臣的劝谏,反而屡次想杀掉赵盾,甚至不惜动用猛犬。以上这些事,说明晋灵公贪婪、荒唐、残暴,完全不行君道。
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哪些事情体现?
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从以下事情上可以看出来:
(1)“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忘恭敬”。
(2)看到晋灵公随意杀人,非常忧心。多次劝谏晋灵公,希望晋灵公有所悔改,成为一个好的君主。(3)体贴下情。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家人,就给他家人也准备了一份丰盛的食品。(4)虽然“为法受恶”,但充分尊重史官的记载。
3、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
法即“书法”,也就是记事的原则。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晦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宗法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算冤枉。
《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
但是,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左传》为《春秋》所做的解释,那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就是“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相。
4、熟读全文,试分析文章如何体现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的?
提示(要点):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君像个君样,要按君道去做,臣像个臣样,要按臣道去做,父子也一样。
2.晋灵公不君,是说晋灵公不行君道。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屠杀宰夫,不但知错不改,还暗杀、谋害忠臣,哪里像个国君呢?
3.赵盾身为臣子,他对晋灵公滥杀宰夫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他盛服待朝,“不忘恭敬”。从赵盾对待饿坏了的灵辄来看,又做到了养民也惠了。赵盾的确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4.写灵辄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一个才子的形象。灵辄按子道而行,三天没吃饭,都快饿死了,当得到一点吃的,还不忘留下一半带给母亲。这可谓是大孝。
5.董狐认为是赵盾弑君。这看起来不公,但文章结尾为赵盾婉惜说:“为法受恶,惜也。”这里所说的这个“法”就是儒家的君臣之道啊!最后,《春秋》是阐述孔子政治理想的,《左传》号称是解释《春秋》的。《春秋》说赵盾弑君就是要求一个臣子要“忠之至”,忠到极致才成。也就是说赵盾忠的还不够,责备他呀!这是名分所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确是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出儒家君臣父子的思想观念。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知识。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的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想
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教学时,可把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春秋笔法”的辩证认识作为教学的重点。“相关读物”所选《史通》是中国史学理论名著,节选部分论述史书的“直书”原则,列举了大量事例说明直书的难能可贵,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大视野”所选翦伯赞《怎样研究中国历史》是同类文章较浅近的,文章对古代史书的体裁、史学的发展历程、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问题,都有深入浅出的解说。
高三学生有一定量的文言知识积累,可通过工具书和注解理解文意。语法句式等现象需要点拨。
必修一学过《烛之武退秦师》和《史记》的一些作品,对《左传》的叙事艺术有初步的了解,需要系统梳理知识。
“春秋笔法”秉笔直书的文化内涵相对陌生一些,需从阅读指南入手难点突破。
这个单元的学习,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强调文言文的朗读,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的积累,要能跨过语言的障碍,把握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本质和深刻内涵。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认真阅读课文及注释,做得读得顺,能翻译,并思考全文写了哪些意思,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一、导入:
由回忆学过的历史著作开始。如《左传》、《史记》
文学常识简介: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左转》和《春秋》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它是解释春秋的一部史书。另一种认为它是单独的著述,与春秋无关,原因有三:一是两者记载的时间下限不同。前者纪事起于公元前722年,终于前464年。后者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二是《左传》中的有些内容在《春秋》中并无记载,而《春秋》中的有些记载在《左传》中又没有解释;三是《左传》使用夏历,对于晋国的历史记载得比较详细,而《春秋》使用周历,重在记载鲁国的历史。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齐读第一段,指名读其余段,注意以下字。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避
宣子田于首山 田---畋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竟---境
反不讨贼 反---返
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阙---缺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诒---贻
2、指名用一句话概述全文内容。
文章写晋灵公搜刮民财,残酷暴虐,最终被臣下杀死,赞扬赵盾的敢于直谏、忠于国事和董狐的不畏权贵、秉笔直书。
3、重点词句巩固
1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
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
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 “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7公患之,使鉏麑(chú ní)贼之。患:厌恶。之:代骤谏。贼之:杀赵盾。这里的“之”代赵盾。
8晋侯饮(yìn)赵盾酒。饮:给酒喝。意动用法。
9公嗾夫獒焉 嗾(sǒu):呼唤狗的声音。夫:指示代词。那个。獒(áo):猛犬。
10斗且出。且,连词,一边……一边。
11提弥明死之。死之:为之死,即为赵盾而死。
12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免之,使赵盾免于受害。
13赵盾弑其君。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
14其我之谓矣 。 大概是说得我吧。
强调:“宣子骤谏”的“骤”、“鉏麑贼之”的“贼”、“见灵辄饿”的“饿”、“书法不隐”的“书法”
三、分析人物:
1、晋灵公之“不君”反映在如下几件事上?由此可以看出晋灵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1)“厚敛以雕墙”,即向人民征收了很重的赋税来装饰宫墙。(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即从高台上射弹,看大臣们如何躲避弹丸,以此取乐。(3)“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即厨师蒸熊掌没蒸熟,晋灵公就把他给杀了。杀了以后,还让女人拿着畚箕走过朝堂。(4)“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嗾夫獒焉”。即不听赵盾等大臣的劝谏,反而屡次想杀掉赵盾,甚至不惜动用猛犬。以上这些事,说明晋灵公贪婪、荒唐、残暴,完全不行君道。
2、文中有三个武士很生动,说说你喜欢谁?
鉏麑奉灵公之命来刺杀赵盾,但当他看到“盛服将朝”的赵盾时,他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矛盾,最后他选择了自杀。忠信两难,明辨是非,舍生取义。鉏麑当时就死了,死前的内心独白从何而知?“悬揣”——根据当时的情境、事情的结果和人物的性格行为进行的合理想象。符合人物性格,合理解释结果,非但不觉得失实,反而有历史“带入感”。
提弥明在赵盾赴宴后知道了灵公的阴谋,他不是贸然出击,而是首先讲礼法:“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以此作为让赵盾离开的理由,表现出机智的一面。晋灵公不仅没有理睬提弥明所讲的君臣之理,反而唤猛犬去咬赵盾,这再次表现出晋灵公的“不君”。提弥明与猛犬和甲士们英勇搏斗,最终不敌身亡。提弥明勇猛善战,而且讲究策略。
写灵辄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一个孝子的形象。灵辄按子道而行,三天没吃饭,都快饿死了,当得到一点吃的,还不忘留下一半带给母亲。这可谓是大孝。灵辄是在提弥明在与甲士们搏斗中出场,他本是灵公的甲士,却反戈一击,救出了赵盾。当赵盾询问恩人姓名时,他只说是“翳桑之饿人”。在灵辄此次出场前,作者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补充交代了当年赵盾在首阳山救灵辄的一段往事。灵辄则是知恩图报,是非分明。
四、探究
1、文章最后借孔子对董狐和赵盾评价表明作者的态度,你是如何理解的?“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
法即“书法”,也就是记事的原则。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晦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宗法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算冤枉。《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这就是古代历史叙述的方式和技巧——春秋笔法,阅读教材P28加深理解。
但是,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左传》为《春秋》所做的解释,那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就是“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相。
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从以下事情上可以看出来:(1)“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忘恭敬”。(2)看到晋灵公随意杀人,非常忧心。多次劝谏晋灵公,希望晋灵公有所悔改,成为一个好的君主。(3)体贴下情。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家人,就给他家人也准备了一份丰盛的食品。(4)虽然“为法受恶”,但充分尊重史官的记载。 2、举例说明本文的叙事“详而博”。
本文所叙之事概括说来仅是《春秋》所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一句,但此事之来龙去脉,即赵盾为何弑其君,该不该弑其君,晋灵公又怎样被弑,究竟是不是赵盾所弑等等,仅凭此一句很难弄得明白。本文细细道来,讲述得明明白白,让读者知晓了事情的全过程。这是其“详”;文中不仅叙述了晋灵公的种种荒淫无道的行径,叙述了赵盾与士季进谏的经过,讲了晋灵公如何遣使鉏麑暗杀赵盾以及借宴请之机谋杀赵盾,还叙述了赵盾因何背负弑君之名等等。这是其“博”。一“详”一“博”,不仅大大增强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是非的可判断性,而且把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具象地表现了出来。
3、谈谈本文是如何表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君像个君样,要按君道去做,臣像个臣样,要按臣道去做,父子也一样。2晋灵公不君,是说晋灵公不行君道。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屠杀宰夫,不但知错不改,还暗杀、谋害忠臣,哪里像个国君呢? 3赵盾身为臣子,他对晋灵公滥杀宰夫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他盛服待朝,“不忘恭敬”。从赵盾对待饿坏了的灵辄来看,又做到了养民也惠了。赵盾的确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4写灵辄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一个孝子的形象。灵辄按子道而行,三天没吃饭,都快饿死了,当得到一点吃的,还不忘留下一半带给母亲。这可谓是大孝。 5董狐认为是赵盾弑君。这看起来不公,但文章结尾为赵盾婉惜说:“为法受恶,惜也。”这里所说的这个“法”就是儒家的君臣之道啊!最后,《春秋》是阐述孔子政治理想的,《左传》号称是解释《春秋》的。《春秋》说赵盾弑君就是要求一个臣子要“忠之至”,忠到极致才成。也就是说赵盾忠的还不够,责备他呀!这是名分所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确是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出儒家君臣父子的思想观念。
六、练习:
课本P29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教学时,我把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春秋笔法”的辩证认识作为教学的重点。学习时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强调文言文的朗读,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的积累,要能跨过语言的障碍,把握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本质和深刻内涵。
文本的注释很详尽,学生早读边读边理解,基本可以疏通文意,课上帮学生总结一下文言知识就可以了。授课时从人物形象入手,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也有益于后面“春秋笔法”的讲解。另外,文本中所体现的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也有必要给学生讲讲,因为文章的确是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出了儒家君臣父子的思想观念。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晋灵公不君的表现。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一、导入:
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国王晋灵公的
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赵盾弑其君’。”此言一出,赵盾有冤难言,文武百官也爱莫能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千古奇冤倒底是怎么一回事。
二、作品简介: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中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所以《左传》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三、整体感知: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师板书字词)
2、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3、学生参看注解理解词句。
4、教师检查学生对词句的掌握情况。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12-18
《晋灵公不君》教案设计08-27
晋灵公不君原文及翻译03-16
《晋灵公不君》导学教案08-27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2-06
《晋灵公不君》练习及参考答案08-27
晋灵公不君知识点总结01-19
晋灵公不君(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