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24 12:03:5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初步了解桂林山水形成的原因。

  2、初步感受桂林山水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对推动当地社会发展的作用。

  3、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课前调查,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课堂展示,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提炼,提升学生的桂林山水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探索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教学难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成因。

  教学准备:

  1、学生根据教师要求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

  2、制作反映桂林山水成因的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有着数不清的美景胜境。先看看山吧。著名的五岳是各具特点,还有天下第一山——黄山、难识真面目的庐山等座座都令人流连忘返;再看看水,浩浩荡荡、滚滚东流的第一大河长江,中华民族的摇蓝黄河振撼人心,秀美的西湖,明镜般的天池又让人心旷神怡。正是这样的山山水水将祖国大地装典得格外美丽。(课件展示1)

  二、新授

  第一部分:了解桂林的地理位置、历史、名称由来。

  1、既然我们要去桂林游玩,首先就要了解一些桂林的基本情况。请同学们打开课前老师发的阅读材料。阅读材料上的这段话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先请大家:

  (1)读一读这段文字

  (2)指一指:地图中桂林的位置

  (3)算一算:桂林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20xx+214-1=2214年

  (4)说一说:桂林名称的由来

  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互相讨论。

  2、学生回答,老师相应补充:

  (1)请学生来指图。(评价)能不能再给大家说说桂林在哪个自治区,在什么方位?

  (2)桂林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她不仅是驰名中外的风景旅游城市,从古至今还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云集在此,所以又有“文化城”的美称。早在1982年就成为了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3)大家想象一下,金秋时节,在郁郁葱葱的桂树掩映下的桂林,不时飘来阵阵桂花的香气,真是令人心醉呀!

  3、过渡:同学们桂林的名字美,她的风景更美!所以古往今来,人们都称赞“桂林山水甲天下”。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评价)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桂林山水可以称得上是天下第一呢?

  第二部分:感觉桂林秀山、清水、奇洞的景色(教学重点)

  1、请同学们打开书P115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正是独具特色的秀山、清水、奇洞构成的锦绣画卷使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2、那么,桂林的山究竟是如何秀美?水是怎么清澈?洞又有多奇特呢?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好的。课前我们班同学已经分成了三大组,每一组围绕一个主题,按照老师给出的自学提纲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学习。现在就要请三组同学分别来给大家介绍自己的学习成果了。比一比,哪一组介绍的最好。

  (1)我们就按照顺序,首先请第一组来介绍山。

  师总结:好,让我们用掌声感谢第一组的介绍。现在我明白了“诸峰如笋拔地起,碧玉含翠竖云端”的含义了。桂林的山真是神姿仙态,婀娜秀丽啊!

  (2)接着请第二组同学给我们介绍水。

  师总结:同样也用掌声感谢第二组的介绍。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才他们在介绍漓江的水时仍离不开讲桂林的山,是吗?其实这正是桂林山水的独特之处,秀山围绕着清水,清水倒映着秀山,山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所以才会形成“百里漓江,百里画廊”的奇观!现在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句,来体会它的含义“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3)最后再请第三组来介绍洞。

  师总结:我们也要感谢第三组的介绍。这奇幻多姿的岩洞被人们称为瑰丽无比的“艺术宫殿”,真是名符其实!我想无论是谁看到这种神奇的景像都会叹为观止的!可以说桂林的奇洞美石为桂林山水锦上添花。

  3、刚才三组同学介绍得都很精彩,真是分不出谁最好。通过你们的介绍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山的秀美、水的清澈和洞的神奇,领略了“三绝”的绝妙之处。大家想想,单独着桂林的山、水、洞都已如此美,如果三者浑然一体,那将是多么妩媚多妖,仙境般地桂林风景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段录像,整体地欣赏一下桂林美景。(看录像,课件展示2)桂林山水真是太美了!难怪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三部分:探索桂林仙境的奥秘(教学难点)

  1、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林秀美的山、清澈的水、奇特的洞、美妙的石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一起去初步探索桂林仙境的奥秘。

  (1)请大家看书P116-117桂林仙境的奥秘这一部分的2、3自然段,先自己读读,再讨论讨论:桂林山水形成的二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石灰岩:它是形成桂林山水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石灰岩就没有今天的桂林山水。

  *含有二氧化碳水:CO2水;(教师板书)

  (2)关于这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有没有问题要提?

  学生提问,教师归纳为两个问题。①什么是石灰岩?②石灰岩是怎么形成的?③什么是石钟乳、石笋?

  (3)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动画演示。(课件展示3)

  ①看一段动画介绍。现在有没有明白什么是石灰岩,它是怎么形成的.了吗?今天桂林的山、水、洞、石就是由石灰岩发育而来的。

  ②为什么要含有CO2的水?桂林的雨水中为什么含有CO2?含有CO2的水是怎样使石灰岩形成桂林的山、水、洞、石?接下来我们来解决这几个问题。请大家继续看动画介绍,答案就在里面,仔细听认真看呀!(课件展示4)

  ③什么是石钟乳、石笋、石柱?看动画介绍。(课件展示5)

  (3)小结:同学们,你们看,含有CO2的雨水,既像一位雕塑家,又像一位美容师。经过几百万上,把石灰岩塑造、打扮成了繁花似锦、千姿百态的山、峰、洞、石,形成了桂林的仙境。

  2、同学们现在一定觉得大自然特别神奇,的确大自然充满了无穷的奥秘,等待着你们不断地增长知识去控索。刚才我们解决了大家提出的一些问题,还有一些问题也很容易值得探索,大家如果有兴趣,课后我们还可以一起继续去研究。

  3、同学们,其实在我国云南石林、广东肇庆也有一些由石灰岩形成的峰林;华北地区也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可为什么它们没有形成象桂林这样秀美的山水,为什么人们唯独称赞“桂林山水甲天下”呢?

  (1)看屏幕上这段话,自由读,想想原因(互相说说桂林山水能甲天下的原因)(课件6)

  (2)指名说。

  ①桂林一带的石灰岩分布广、厚度大、质地纯净。

  教师小结:对!尽管石林、庆肇的石灰岩厚度大、质地纯净,但由于面积小,分布不广,所以不能形成“桂林山水”那样雄伟壮观的气派。

  ②高温多雨的气候又给桂林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教师小结:华北地区虽然有大面积的石灰岩,但气候干少雨,比较寒冷,因此难以形成桂林婀娜多姿。

  (3)小结:正是因为这些优越的条件,使桂林的风景,不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发育的完美上,都是独树一帜,天下第一。

  第四部分:桂林山水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桂林山水,引来无数旅游观光的中外游人,令他们留连忘返。那么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哪些影响呢?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讨论。

  (1)第一个影响是什么?(她让世界了解了我国的锦绣河山和灿烂文化,增进了我国与世界的社会交往)

  (2)第二个影响是什么?(她使中国人面对这举世无双的国宝,感到无比骄傲。)

  (3)还有什么影响?(她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增加了社会财富,从而推动了社会前进),请大家看一组资料。(出示课件9)

  2、总结:从这几个数据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桂林的旅游业的确不仅沟通了中国与世界的社会交往还增加了国家和地方的社会财富,促进了桂林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甲天下

  秀山

  诸峰如笋拔地起,石灰岩

  清水

  碧玉含翠竖云端, 含二氧化碳的水 奇洞 群峰倒影山浮水, 无山无水不入神,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篇2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

  2、读背古诗句,积累古诗句,品味读书的好处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组织一分钟记忆竞赛、一分钟抄写竞赛。

  二、交流平台

  1、温故而知新。学完一单元后,我们应当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小结,看看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如:喜欢本组的哪篇课文?积累了哪些好词佳句?习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有没有提高?围绕本专题,在课外又阅读了哪些文章或书籍?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你对读书带来的乐趣是否有了更深的体会?你是否学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我们可以围绕某一方面的收获展开讨论,也可以多方面交流各自的体会。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赏析佳句。

  ⑵

  赏读美文。

  ⑶

  研讨读书方法。

  ⑷

  交流收获、体会。

  三、日积月累

  1、激情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素以乐学好读为高尚美德,古代许多贤人学士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警句,激励我们做个热爱读书的人。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⑴

  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

  尝试理解:

  学生交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大致理解。

  ⑶

  学生质疑,组织解疑。

  3、背诵名言。

  4、出示课外有关读书的名言,

  拓展积累。请同学们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⑴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⑵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联)高尔基

  ⑶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凯勒

  ⑷

  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

  ⑸

  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张

  潮

  5、请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共同进行赏评。

  6、鼓励学生课后将自己最喜欢的读书名言制作成书签。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回顾·拓展一,回顾·拓展一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篇3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2、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给段落分层的能力。

  3、理解本课“调兵遣将、自不量力、不计其数”等重点词。并掌握句式“不是……也不是……而是……”的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周瑜制定“火攻”计策的依据及实施“火攻”计策的过程。

  教学难点:让学生充分理解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败于仅三万的周瑜的军队。

  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第一段

  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曹、周两军各自的地理位置,逐步展现文章结构。

  提问:

  (一)赤壁之战的起因是什么?周瑜又是怎样做的呢?随课文理解“夺取”、“调兵遣将”的意思。

  (二)双方作战的兵力又怎样呢?(板书:3万,80万)

  二、学习第二段:曹操和周瑜都想取得这次战斗的胜利,战前他们各自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请同学带着这个总是齐读课文第二段,学生读后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

  继续追问:(1)曹操为什么“铁索连船”?这样做好不好呢?

  (2)周瑜采用火攻的依据是什么?(板书:火攻)

  三、学习第三段: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败曹军分哪几步?让学生边读边用笔划分层次用“/”线表示,并用简短语言概括。(同座位交流后回答)

  多媒体逐步展示:写信诈降、乘风行船、火烧曹船、曹军大败。

  (二)学习第一层

  展示黄盖给曹操写信的内容(个人读)

  引导学生分析

  1、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为什么会欢喜得不得了?从信中找出原因。(理解“自不量力”)

  2、周瑜既然准备用火攻攻打曹军为什么还要写信诈降呢?

  3、要想使火攻得以实现,还需要什么自然条件?(东南风)

  (三)学习第二层

  展示两军对阵图体现东南风对火攻的'作用

  思考讨论:

  1、课文中哪几处写到东南风?(用“ ”线在文中标出)它与火攻有什么关系?(先让同座学生交流,再请一位学生到屏幕前用教棒叙述)

  2、东吴乘风而来的船有哪几种?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大组讨论,允许争论)

  分析比较句子:

  ①里面不是兵士,也不是粮食而是芦苇,……

  ②里面是芦苇,……

  附问题:课文中为什么不直接写船里面是芦苇,而要写船里装的不是士兵,不是粮食而是芦苇,……

  (四)学习第三、四层

  1、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激烈战斗的意境之中。

  这时候,黄盖的二十条火船,乘着东南风,驶进了曹操的船队,曹操的战船正象黄盖事先所预料的那样,没法散开,一下子都着了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越烧越猛,势不可挡。同学们想不想看这精彩的战争场面?

  2、观看赤壁之战的精彩片段,把“火烧曹船”、“曹军大败”的精彩场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演示,师生共同观看)

  问学生:从精彩的片段中都看到些什么?

  3、①找出课文三、四层中写火势旺盛的句子,为了说明火势旺盛,哪些字词写得好?(重点体会“都”、“封”、“窜”)

  ②三、四层中哪些句子写曹军大败的呢?哪些词语写得好?(重点体会“不计其数”、“丢盔弃甲”)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由字词→句子→段落,读出火势旺盛的壮观场面,读出曹军溃不成军的惨残情景,体会字词对句子的表现作用。

  朗读方式:由个人读到分组读(或集体朗读)

  四、总结

  提问:东吴仅三万人,为什么能打败号称八十万的曹操?(板书:胜、败、知己知彼、骄傲轻敌)

  五、课堂练习(略)多媒体展示

  六、结束语

  “赤壁之战”周瑜取得了胜利,这一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果同学们有兴趣,课后请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到第五十回。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边塞诗的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谁来背诵?

  我们一起背诵《凉州词》。

  (出示该诗,并配边塞图片)

  谁来说一说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边塞的的荒凉、孤独、寂寞)

  师:是啊,边塞,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荒凉孤寂。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师:好,谁来读一读《出塞》。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师:读的字正腔圆,请坐。(读的真不错,读出了节奏……)

  师: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的味道。(生齐读)

  师: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

  (预设:明月,边关,师板书)(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师:这是怎样的边关?(荒凉,冷清,孤独,寂寞)

  师: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请看:

  (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师:大诗人李白这样写明月——

  大诗人杜甫这样写明月——

  诗人白居易这样写明月——

  大政治家王安石这样写明月——

  大家一定能够发现,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5、师: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不能)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生齐读)

  师: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经历了多少年?(八百多年,将近一千年)

  Ppt出示

  秦朝——————汉朝——————唐朝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02年 公元618年

  6、师:将近一千年过去了,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时光穿越千年,不变的是什么?(明月,边关)

  在遥远的边塞,还有什么没变?(引导说出,还有战争没变)

  这就是边塞的战争,出示:

  (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你读懂了什么?(战争的残酷,守关将士的痛苦)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篇5

  一、激情导入

  1、出示船,问:小朋友你认识这个字吗?你知道有哪些船?

  小朋友说得这些船都是在海中航行,今天老师带来一艘有趣的船看看它在哪里航行?出示课件创设情景。船上有个小女孩她在干什么?

  蓝蓝的天空中星星一闪一闪,好像在欢迎小朋友们到天上去旅游,你们想去吗?我们出发吧!

  2、大家打开书,今天我们学习

  7、小小的船

  二、提出朗读要求,初读课文(突破:大声正确流利)

  1、出示朗读要求:大声 正确 流利 有感情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检查朗读情况(指2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如何读正确

  3、听录音范读

  4、同桌互相检查是否读正确

  5、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卡片)

  6、教写生字见

  三、课间休息操

  1、听音乐想象美丽的夜空(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2、跟着音乐唱

  3、用你的'动作和表情去演唱这一首儿歌

  四、精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地听一听:儿歌里面描写了哪些事物?(月亮 星星 小船 天空)

  2、品读字词的基础上品读课文

  弯弯的月亮──品读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扩展句式:弯弯的月亮像( )

  小小的/尖尖的船──品读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闪闪的星星

  蓝蓝的天空──品读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扩展句式:闪闪的星星像( )

  3、男女擂台赛比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课外扩展

  1、有关月亮、夜空、宇宙的知识

  2、将你想象中的夜空画下来或请你当一回科学家来设计宇宙飞船。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 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 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

  “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板书:一丝不苟]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五、通读全文,总结课文,指导应用。

  1、自由朗读课文。

  2、从竺可桢爷爷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今后在学习上、生活上准备怎样做?

  学生讨论后回答。

  3、小结: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板书:精确观察]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4、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六、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七、练写片段指导

  仿照课文第二段,练写片段,题目是《买菜》

  1、读课文第二段,总结这一段中对话集中时记录的形式特征。

  (1)每人说一段话便独立成一个自然段。

  (2)可写提示语,也可不写。

  2、同桌之间分角色练说。

  3、将自己与别人的对话创造性地记录下来注意书写格式。

  4、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析疑。

  5、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篇7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理解课文中几个重点成语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课文感受秦兵马俑的宏伟气势和鲜明个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探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初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他们民族自豪感。

  2. 学会分析课文结构,会使用课文中所运用的描写手法,写作手法来造句,写作文。比如:举例子、列数据、想像、排比、过渡句、前后呼应等。

  三:教学过程

  ㈠课堂导入

  1. 介绍背景,激发兴趣

  同学们,1974年在我国陕西临潼东南秦始皇陵的骊山陵东侧,人们发现了三个兵马俑陪葬坑,从中出土了大量刻画精致、形态逼真的兵马俑。就这样,气势恢宏、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秦兵马俑被发现了!它们让生活在现代的人们领略到了几千年钱秦始皇率领千军万马统一六国、创造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宏伟场面。秦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便是介绍秦兵马俑的一篇佳作。现在请用学们看向屏幕,跟着老师齐读本课的题目,开始去领略神奇的秦兵马俑吧!(教师领读几遍)

  2. 学习生字生词

  从刚才同学们整齐响亮的读书声中,老师体会到了你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相信你们一定是很好奇秦兵马俑到底是怎么样的,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能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吧?不过,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磨刀不误砍柴工”。要学习新课还要先学习生字生词才行。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来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这样,在接下来的课文朗读和学习探究中同学们才能更快更准的理解课文大意,解答心中存在的疑问。来看大屏幕。

  (出示生字词)

  可先询问学生是否会读,请同学们自己读一遍。老师针对学生读错的进行纠正。在带领同学们读一遍。学生再自己齐读一遍。

  (出示重点词语)

  询问学生对这几个词的理解。教师针对点评,在说出标准的解释。讲解完毕,学生再读一次,加深理解。

  ㈡课堂教学

  1. 朗读课文,解读课文

  同学们,学习了生字和生词,大家都掌握了它们的读音和意思了吧?下面请打开课本,大声地、有感情的把课文齐读一遍。在读的时候要带着屏幕上的这几个问题,边度边思考,一会看谁能帮老师解答。(出示题目,引导学生开始读)。 给学生读完后自由思考回答,教师再点评,引导,讲解。

  ⑴这篇课文是以什么结构来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总分总,三,位置地位、特点、概括)

  ⑵秦兵马俑有什么特点?那一段是对秦兵马俑特点的概括?

  (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最后一段)

  ⑶哪一自然段说明秦兵马俑类型众多?这一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第三自然段 过渡段:承上启下)

  2. 详细剖析课文内容

  同学们真聪明,很快就能理清思路,找出了课文的结构和重点段落,并大概的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了秦兵马俑的特点。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进一步走进课文,详细分析秦兵马俑的特点,看看它们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具体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看看老师给你们的几个小要求:

  ①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3-9自然段。

  ② 这几个自然段共写了几种兵马俑?

  ③ 每种兵马俑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自由读,老师让学生举手回答,或点名回答。注意适时适当的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相应兵马俑的图片和文字解说)。

  齐读第十自然段,分析这一段的写法有什么特别之处?运用哪些描写手法?(排比,想象,比喻。。。再让学生造句,指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加以运用,增加作文的文采)。

  3. 激发情感和想象

  同学们都读了课文,大概的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跟老师欣赏了很多关于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图片。现在老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一听,你仿佛听见了什么?问一问,你又闻到了什么?自由跟同桌和前后桌的同学讨论,一会跟老师和同学分享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老师要尊重和肯定学生的想法,加以鼓励)

  (教师小结):是啊,同学吗的想象力都很丰富,能穿越千年,置身处地的感受到那时的场景。那一匹匹战马,那一辆辆战车,还有那军容肃穆、整装待发的战士···似乎让我们看到他们在战场上英勇厮杀的壮观场面,让我们听到那响彻云霄的战鼓声和呐喊声还是闻到那浓浓的硝烟味儿。

  我们因这如此宏伟壮观的场景而震撼,为我国古代人民高超的智慧和雕塑手艺而惊叹折服。下面,就再请同学们大声而有感情齐读课文,再次感受作者笔下那伟大而神奇的秦兵马俑。(读完后)同学们现在心情是不是很激

  动?很骄傲很自豪?是啊,拥有这么伟大的艺术珍品谁能不自豪呢。不只我们自豪,连外国的很多名人都对秦兵马俑高度赞扬!大家来看屏幕,读一下都有谁也被秦兵马俑的魅力折服了。

  (出示收集到的一些人对兵马俑的评价语)

  四:教学总结

  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很棒。非常积极的思考和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在为中华民族拥有如此伟大神奇的艺术珍品——秦兵马俑而骄傲的同时,也深深的为我们祖国拥有像同学们这么聪明可爱的继承人而骄傲。你们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继承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并将之发扬光大。将来为祖国的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的课已经接近尾声,下面老师在给同学们布置几个小作业。课后希望同学们自觉完成。

  1. 收集中国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奇迹都有哪些?

  2. 在课文中作者运用了很多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找找都有哪些,并各造一个句子。

  3. 背诵课文中你认为写的好的段落的句子,然后背给家长和同学听。

  五:教学反思

  反思在教学中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的价值观的培养,是否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主思考;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程度如何等。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篇8

  教学目标:

  1、我会认“涛、陈”等7个生字。

  2、我们要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们要懂得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要懂得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仔细来听: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打一自然现象,是什么呢?(风)

  2、你都知道哪些风?(生自由说:春风、龙卷风、北风等等,引导学生用动作来表现。)

  3、看不见、摸不着的风能画出来吗?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三位小朋友画风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

  过渡:同学们的声音真响亮,把风姑娘也吸引来了,她还给我们带来了任务呢!

  4、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

  大家好,我是风姑娘,今天和我一起探寻风的足迹吧!我们每到一站还有任务哦!

  第一站:我会认'“涛、陈”等7个生字。

  第二站:我们要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我们要懂得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过渡':大家有信心完成吗?真棒,每个小朋友都信心十足,就让我们带着这份自信和智慧进入学习的第一站吧!

  二、自学导航一

  1、小组合作学习课后“我会认”的生字。

  方法:组内交流识字方法、组词,并说一句话。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文中都有谁在画风,用——画出他们的名字。

  方法:自己完成。

  (一)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

  (二)汇报展示

  1、小组派代表交流识字方法。

  过渡:听到你们说的这么好,生字宝宝都开心地跳起来了。瞧,他们跳到了小朋友的名字中了,你认识吗?

  2、出示:赵小艺、陈丹、宋涛(指名读、齐读)

  师:第二个问题解决了吗?文中都有谁在画风呢?看,这三个小朋友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让我们和他们一起进入学习的第二站吧!

  三、自学导航二

  1、读一读,想一想:文中的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用曲线画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2、试着用下面的句式,说说他们的画。

  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

  方法:先同桌对学,再组内交流。

  (一)小组合作学习。

  (二)汇报展示

  1、学习赵小艺的画

  (1)指名读第四段

  师: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风?

  生:飘。(板书:飘)

  师:这儿有一幅赵小艺的画,想看吗?(出示课件)从这幅图上,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谁能给这幅图配上书上的话,美美的读一读?(指名读、评价)

  (2)出示句子,对比

  A、赵小艺眨眨眼睛,想了想说:“我能!”

  B、赵小艺说:“我能!”

  (第一句话比第二句话具体,而且第一句话是经过思考说出来的,第二句话没有思考直接就说出来了。)

  师: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读第4小节。

  过渡:赵小艺还画了什么?

  (3)指名读第8段。

  师:你从哪个词中可以感受到有风?(板书:转)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指名读,评价)

  师:赵小艺真聪明,她用旗子飘和风车转的方法吧风表现出来了,你用下面的句式说说她的画吗?

  风来了,风把旗子吹起来,风藏在飘着的旗子里。

  风来了,风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转动的风车里。

  过渡:瞧,现在你成了一名小诗人了,那陈丹又是怎样表现风的呢?

  2、学习陈丹的画

  (1)指名读第6段

  师: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风?(板书:弯弯)

  师:想不想看看陈丹的画?你觉得陈丹的画怎么样?她的画中有风吗?

  师:谁能给这幅图配上书中的文字读一读?(指名读,评价)

  (2)补充句子

  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

  过渡:我们来看看宋涛的画吧!

  3、学习宋涛的画

  (观察图画)你从他的画中感受到了风吗?那文中是这么写的?

  (1)指名读第7段

  师:你从哪个词中感受到了风?(板书:斜)

  (2)指导朗读

  (3)补充句子

  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

  过渡:我们把这几句话连起来就是一首小诗了,一起来读一读吧!

  4、齐读小诗《风来了》

  过渡:我们欣赏了三位小朋友的画,还给他们的画配上了一首小诗,现在我们都是小诗人了。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风声)风来了,所有的景物都动了,想看看这些动起来的景物吗?

  5、理解最后一小节

  (1)播放动画

  (2)瞧,这些景物都动了,显得更美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3)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这是说他们画得好,是对他们的赞美。)

  6、是啊,这三个小朋友经过认真的思考,画出了这么美的画,得到了大家的赞美,那你喜欢这三个小朋友吗?为什么?

  7、说的'真好,老师知道你们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下面我们就来大显身手,也来说说你想怎样画风?(生自由说)

  师: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设计了一个个精妙的创意来画风,我们又成了一名小画家了!

  四、回顾目标,谈收获

  1、这节课已经接近尾声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风姑娘给我们提出的任务完成了吗?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3、师总结:你们的收获可真不少,我们知道了这三个小朋友经过动脑筋、想办法,从不会画风到学会了画风,这件事告诉我们(出示课件,齐读)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勤思考,想办法,才能获得成功。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们能做到吗?

  过渡:下面到了考验大家的时候了。

  五、达标检测

  1、我会选

  gǎn gān zhuàn zhuǎn kōng kòng

  旗杆( ) 转身( ) 天空( )

  一杆秤( ) 转动( ) 空地( )

  2、我会填

  一( )风 一( )雨丝 一( )风车

  一( )树 一( )红旗 一( )云

  六、作业

  喜欢画画的你:用你的画笔画出不同的风。

  喜欢写日记的你:把你想到的画风的方法写下来。

  喜欢创新的你:声音、气味和风一样,也是看不见摸不着,请你试着画出来,还要配上一段介绍哦!

  板书设计:

  15 画风

  赵小艺 旗子飘 风车转

  陈丹 小树弯

  宋涛 雨丝斜

  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篇9

  教材简析:

  《彩色的非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最后一课。课文向我们讲述了非洲是一个多彩的世界。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描述了非洲的骄阳蓝天、花草树木、动物世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艺术风采,从多方面展示了非洲的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突出表现了作者的真切感受——“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这篇课文在篇章布局、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十分鲜明。结构上采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后又概括总结全文的方法。开头“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和结尾“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既首尾照应,呼应课题,又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非洲风情文化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能够快速浏览课文

  2.通过看彩色非洲教学视频和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非洲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搜集与非洲相关的图文资料、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1、聊聊非洲。 (学生交流对非洲的了解。)

  2、在人们的印象里,非洲和贫穷、落后、灾难、疾病往往联系在一起。那是非洲政治、经济落后所导致。今天,老师却要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非洲(师板书:彩色)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3.、这节课就让我们随作者彭仁一起走进彩色的非洲,去感受非洲那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

  二、创设情境,整体感受非洲的风情文化。

  1.播放课件:非洲风光视频

  2.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达作者对非洲真切感受的两个句子。课件出示这两个句子。读句子,说说自己的发现。

  3.默读课文,思考:“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文中又用了哪些精美的词句来具体描绘非洲的色彩斑斓。可以做一下摘记,读后同桌之间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出文章在结构上采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三.合作品读,充分感悟“非洲的色彩”

  1、 色彩斑斓的非洲给我们的视觉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分组学习,读悟交流:非洲的哪一处地方最让你心动,读一读,品一品。

  2、全班交流,汇报学习。

  彩色的植物世界:

  1.你从哪里看出这片蓝天之下的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呢?

  2.交流自己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好在何处,并感情朗读。

  3.教师小结:是的,作者抓住了非洲“许多树也开花”这一特点,写出了非洲植物世界的色彩斑斓。

  彩色的动物世界:

  1.导语:非洲不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

  2.在非洲彩色的`动物世界这一部分内容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为什么?

  4.资料交流:说说你所知道的非洲彩色的动物世界。

  5.引语:人们曾说:非洲是上帝创造的伊甸园,这里是植物的乐园,也是动物的天堂。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动物园,就在非洲!

  6.课件展示非洲的野生动物。

  7.小结:非洲的动物多种多样,作者无法面面俱到地描述,所以抓住了自己印象最深的蝴蝶来写,详略得当,写出了非洲动物世界的色彩斑斓。

  彩色的日常生活:

  1.导语:非洲的自然景观是彩色的,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也无一不是彩色的!

  2.学生交流读书方法,如:(1)抓关键词理解;(2)找出写得最美的句子进行体会;(3)给自己提问题而后找答案等。

  3.相机引导:作者通过花花绿绿的衣服、五光十色的食物、绿树红花掩映的住房和五颜六色的宾馆,来体现非洲人彩色的日常生活。

  引语:炽热的赤道骄阳孕育了这一方皮肤油黑发亮的非洲人,他们以自己的热情奔放营造了七彩的生活.

  6.课件展示:非洲的日常生活。(普通三轮车夫艳丽的衣着及市场人群多、食物多样化,突出其五彩缤纷)

  彩色的艺术:

  1.导语:非洲人彩色的日常生活造就了彩色的非洲艺术。

  2.学生交流最令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并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从彩色的绘画、彩色的工艺品、彩色的音乐、舞蹈,来体现非洲的艺术也是彩色的。

  3.资料交流: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非洲的工艺品吗?能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非洲舞蹈吗?

  4.引语:人们常说,非洲舞蹈是非洲艺术的灵魂,非洲的舞蹈质朴、清纯、火热。请同学们朗读这句话,一起来感受非洲舞蹈的魅力。

  5.学生朗读:“如果你有幸参加他们的篝火晚会,那熊熊燃烧的火焰旁那穿着花衣裙欢跳的人群,不,那是流动的、五彩的旋律,你就会更深地领悟非洲彩色的美,非洲彩色的涌动与无限的活力。”

  6.这就是激情似火的非洲舞蹈:课件展示非洲舞蹈的录像片断。

  7.这就是非洲舞蹈的魅力,它让人激情洋溢,热情似火。请同学们再读这句话,共同传递这份豪爽,这份激情!

  四、总结全文:

  1.导语:这激情洋溢的舞蹈,来自舞者的心灵。它诉说着非洲的原始与神秘,诉说非洲的热烈与奔放。难怪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2.学生朗读这两个感叹句:“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3.教师点题:是啊!说非洲是彩色的在于它的色彩斑斓,更在于它的多姿多彩!让我们再一次赞叹这彩色的非洲吧!

  学生再次感情朗读这两个感叹句。

  五、推荐阅读:《非洲地理杂志》、《非洲之旅》等。

  教学反思:

  对于这样一篇美文,要让学生感受它写作的技巧,体会非洲的色彩斑斓,感悟作者的情感,教师的恰到好处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开课时的出人意料:在《梦想的力量》一文中,非洲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再出示绚丽多彩的非洲图片,让大家感到惊讶、震憾。而在学文中,我 分三步走:初读知大意,再读抓重点,三读谈感受。我充分创设情景,播放非洲风光视频,激起学生对非洲的神往,再引领学生将全文进行梳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本文的表达特色。而后和学生一起走非洲,感受非洲的多姿多彩。再“读悟结合,感受非洲的自然景观”,让学生走进非洲彩色的植物世界和动物世界,从文字中细细品味,用作批注的方法,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感情朗读加深体会,全体交流尽情畅谈感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其余部分的内容。课堂上,我注重精读与略读相融合,采用列提纲的方式来梳理本文的文脉,了解本文表达特色,给学生充分的言语实践时间和空间,体现着略读教学略教而不略学理念。再就是感悟与积累并重。采用作批注、激情朗读等方式让学生感悟非洲的色彩斑斓并内化积累。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篇10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吆喝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在老北京城的胡同小巷经常可以听到小贩们的各种吆喝声。今天,我们跟着萧乾先生一起去品位老北京城那起伏有致的吆喝声。

  二.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文中介绍到的吆喝声有哪些?介绍吆喝声时按照什么顺序?

  研读赏析

  提问:

  1、文中介绍了多种吆喝,哪个片段你最喜欢?为什么?请找出来细细品读。

  2、作者多老北京街头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情感?

  (让学生深入文本,反复朗读品位出京味文化的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整节课的重要点所在。)

  3、你还有哪些问题,欢迎你来提问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课文的总体结构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介绍繁复多样的吆喝声的?

  (2)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这会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声会吓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4)全文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酌情点拨。

  明确:

  (1)理清行文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时,一定要注意语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语句,它们像路标一样,标示作者的思路。阅读时要搞清楚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如衔接过渡的语句有:

  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这一句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②“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从“一日”转到“一年”。

  ④“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的叙述介绍自此开始转向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篇11

  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理解课文表达的主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吴望尧简介

  今天我们学习吴望尧先生的太阳船,要注意体会作者的风格,以及通过独特的意象表达的言外之意。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诗歌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诗歌的意象,找出作者写作的思路,

  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太阳船的?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

  明确:作者是按太阳运行的时间顺序来写作的.,从早晨写到日落时分。

  太阳升高以后,光芒万丈

  穿过云层之后,霞光一片

  没入云层之后,银星千颗

  第二步,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课堂探究,理解文意

  1.太阳在运行的过程中,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金色(早晨)——白色(升高到日落前)——红色(日落时分)

  2.“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便缓缓地扯下了帆。”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明确:当太阳升高以后,太阳没有的任何阻挡,发出了万丈光芒。

  3.“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又驶向另一个港湾。”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含义?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比喻。作者用“白银”比喻阳光,用“卸下批闪烁的白银”比喻天色已晚,太阳光逐渐变暗,用“驶向另一个港湾”比喻太阳即将落山。

  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光线的变化的,给人以美感及想像的空间。

  4.“但在它驶进黑暗的时候,船上却焚起了大火”,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太阳下落没入云层,映射出晚霞一片。

  第三步、背诵课文,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诗歌的意象以及寄托作者情感或主旨的诗句;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诗言志,作者吴望尧借“太阳船”寄托自己什么情感呢?说一说你的理解?

  明确:寄托自己对光明与幸福的渴望,对故乡与大陆的思念。

  2.本诗的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明确:

  四、质疑问难,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1.你对本课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

  2.你对本课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

  总结固趣:

  你学习本课之后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预习《女娲造人/袁珂》,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篇12

  【内容简析】 故事发生在海边的沙滩上,一位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却不肯收画家送给她的贝壳,并把画家故意丢在海滩上让她捡的贝壳还给了画家。赞扬了小姑娘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设计理念】 文章情节简单,语言清晰,在优美的风景衬托下,讲述了一个真实可信的小故事,读来让人感到赏心悦目。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用范读、导读、引读等形式,使学生进入课文的意境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读,使学生在阅读中逐渐提高朗读能力和阅读水平。

  【教学目标】

  1.认识“沫、肠”等生字,会写“拾、碧”等字,理解生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自读思考、交流讨论等方式读课文,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学习小姑娘乐于助人、诚实淳朴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不要回报,体现小姑娘美好的心灵。 难点:领会文章是如何通过小姑娘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小姑娘金子般的.心。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看插图,谈话引入 1.出示文中第一幅图。谁在哪里,干什么? 2.揭示课题。看了插图和题目,你能看出什么?你想通过阅读了解什么?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生字词,正音。 3.指名读生字词,开火车读、齐读。 4.再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把课文读通顺。 5.快速默读,标出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6.指名分节读课文,正音。 7.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自由认读生字词。 2.看课后字表,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个字最难记?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你能示范写一写吗? 3.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激发兴趣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这节课你想知道什么?

  二、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写的。(时间发展。)用横线画出每部分表示时间的词句。 2.学习1~6 自然段。 (1)指名读1~6 自然段,想:从哪里看出小姑娘答应画家叔叔,帮他看衣服呢? (2)指导朗读“小姑娘点点头,把衣服和画夹放在身旁,望着画家游向礁石”。 体会这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小姑娘。 (3)自由读这部分内容,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境。 (4)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然后说说:你刚才看到了什么。 3.学习7~12 自然段。 (1)自由读7~12 自然段,想:好心的老伯伯叫小姑娘回家,她为什么不肯? (2)默读7~12 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写小姑娘神态、动作的词句,用波浪线画出小姑娘说的话,用括号括出老伯伯的话。四人小组交流交流。 (3)指导朗读。读出天气越来越热,小姑娘的焦急、耐心和做事认真。 4.学习13~20 自然段。 (1)指名读13~20 自然段,其他同学想:画家望着小姑娘远去的背影,为什么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2)小组交流讨论。 (3)默读13~20 自然段,用“ ”标出写小姑娘动作的词语,用横线标出小姑娘的话,用括号括出叔叔的话。 (4)自由练读小姑娘的话,想想她是怎样说这些话的? (5)教师读旁白,男同学读叔叔的话,女同学读小姑娘的话,感受当时的情景。 (6)自由分角色组合读;指名表演读。 (7)望着小姑娘远去的背影,画家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你觉得他会想些什么? 请你说一说。

  三、再读课文,积累词句 1.自由读,找出你认为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次。 2.朗读全文,师生合作读。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你喜欢文中的小姑娘吗?为什么? 2.比较课后练习第三题,指导读。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篇13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梳理小学阶段学过成语的类型、意义及运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通过成语专题复习,使学生懂得成语是中国语言宝库中的瑰宝。

  3、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活动准备

  1.布臵好黑板,营造活动氛围。

  2.用小黑板画上表格,由计分员计分。

  3.把全班分成4个小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上语文活动课,现在请大家听老师说一段话。想想看,这段话在遣词造句上有什么特点:

  在汉语的广阔天地里,有一个成语王国。

  那里风和日丽,山青水秀叫人流连忘返;

  那里姹紫嫣红,奇花异草叫人目不暇接;

  那里生机勃勃,珍禽异兽叫人耳目一新;

  那里还有至理名言,读了让人受益匪浅。

  是的,这这短短的一段话里就用了11个成语。我们说话或写文章时,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会使我们的表达简洁明了、生动有趣。大家已学了不少成语,平常也积累了一些,今天我们就以比赛的形式漫游成语王国,大家可要努力啦!

  二、明确规则:

  ①以4个小组比赛的形式开展活动,以小组记分,最后排出名次,赢的那一组是今天的擂台。②记分员只管记分,不参加比赛。记分员宣誓:被大家选为记分员,我很荣幸,我一定会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好我的工作。

  三、比赛过程

  工第一站——对对子游戏

  (AABB)高高兴兴——开开心心 郁郁葱葱战战兢兢吞吞吐吐

  (ABAC)无边无际—— 一心一意善始善终 戒骄戒燥

  (AABC)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 滔滔不绝 摇摇欲坠遥遥相对

  (ABCC)千里迢迢——文质彬彬 得意洋洋威风凛凛 生气勃勃

  过渡:刚才我们是配合的天衣无缝啊。大家很善于观察,这些成语结构形式很有趣,把它们放在一起有助于记忆。师:在成语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由数字组成的成语,那可真是“五花八门,五彩缤纷”。 第二站:数字成语王国

  要求:①这道题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写得越多,分数越高,写对一个成语给1分,写错不扣分。②各小组在集体讨论后由1名同学填写答案,书写要工整。③时间2分钟,超过时间不给分。(题目:①写出带有数字“一”的成语。②写出带有数字“三”的成语。③写出带有数字“百”的成语。④写出带有数字“千”的成语。)

  操作程序:①请各组组长上台领题目,主持人宣布记时。②时间到,请各小组派代表将答案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③老师相机点拨。 第三站:动物成语王国

  师:成语王国的动物可多啦,下面这道题叫“根据动物说成语”。要求:①这项比赛共有4道题,每次由一组抽取题目回答,当这个小组在回答时,其他三个小组要认真听,仔细想,看有没有需要补充的。②说出一个成语加10分。

  题目:①说出带有“鼠”的成语。③说出带有“马”的成语。③说出带有“狗”的成语。④说出带有 ”龙”的成语。

  操作程序:①组长依次上台抽题目,并当众念题目。③老师相机指点迷津,烘托气氛。

  [老师相机点拨,以及适时的总结,对学生学习归类成语,能起到很好的深化作用。]

  第四站——趣味成语王国(每个小组发一个信封)

  1、投影,巧填人体部位。

  出入( )地 焦头烂()

  另( )相看 画龙点()

  一( )了然 扬()吐气

  千钧一( ) 掩()盗铃

  嗤之以( ) 摇()鼓( )

  唇( )相依 调()学舌

  劈头盖( ) 三头六()

  一( )遮天 了如指()

  口蜜( )剑 感人()腑

  铁石心( )()胆相照

  集( )成裘 瞠()结( )

  卑躬屈( ) 摩()接( )

  2、抢答题: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宝贝,大家看看都有些什么特点呢?(自由读一读,指名说。)

  暴跳如雷唇枪舌剑掌上明珠鼠目寸光

  (鼠目寸光:形容目光短浅。掌上明珠:特指受父母疼爱的女儿。唇枪舌剑:比喻辩论激烈,言辞锋利。暴跳如雷:)

  估计学生能体会到这些词语运用了比喻手法。师:也还是来举例说明一下,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的特点又有什么好处呢?

  师:其它的词语你们也都用了比喻的手法吗?说一说,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如 鼠目寸光 掌上明珠 暴跳如雷 挥汗如雨

  (2)、看看这些成语表达意思的方式上又有什么特点?(默读,小组讨论,请两位同学说一说)

  千钧一发怒发冲冠响彻云霄入木三分

  (千钧一发:比喻万分危急。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响彻云霄形容声音响亮,穿透云层,直达高空。入木三分:原形容书法笔力强劲,现多形容分析、描写、议论的深刻有力。)

  估计学生能体会到这些词语运用了夸张手法。师:能具体说说它们是怎么把意思夸大来说的?若学生说的是“怒发冲冠”;师:看气得头发都竖起来了,顶起了帽子,这怒气是大到极点了!多么形象啊! 若学生说的是“千钧一发”;师:对呀,那么重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丝上,还不马上要掉下来,这样来表达情况危急的意思别具一格。……

  小结过渡:成语的`确十分有趣,无论是它的词语的构成,还是它的意义,以及它的语言形式,都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成语经过了千年的积淀,具有极深的文化内涵。

  (3)、看下面的成语就是来源于千年前的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板书:来源)

  ①读一读,说一说。

  历史故事:

  画龙点睛 纸上谈兵 卧薪尝胆 完璧归赵

  寓言故事:

  拔苗助长 亡羊补牢 惊弓之鸟 狐假虎威

  神话传说

  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牛郎织女

  宗教

  立地成佛,借花献佛,点石成金,灵丹妙药,脱胎换骨,长生不老 ②齐读

  ③讲故事。师:谁能给我们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请一到两名同学说一说)

  小结过渡:我们中华民族真是个充满智慧的民族,他们把自己积累下来的经验教训都浓缩在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中。不仅如此,有些成语,从字面上,就已经直接告诉了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甚至从它的字里行间了解到意义。(板书:意义) 如果同学们继续去发现,继续去探寻你一定会发现成语还有许多有趣的特点。

  四、运用——回归生活

  过渡:我们知道这些成语是源远流长,但今天依然有着无比鲜活的生命力。成语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只有学以致用才能让我们祖国的文化发扬光大。我们来完成一个练习,看看大家运用得怎么样?(板书——运用)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篇14

  教学目标:

  1、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快。

  3、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4、认识略读课文,初步掌握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认识略读课文,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感受槐乡的八月给孩子们带来了幸福与快乐,体会槐乡的八月磨练了孩子们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从而初步掌握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课,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连续学习了几篇有关课余生活的课文,体会到了课余生活有许多乐趣,请你说说从《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芭的草地》、《爬天都峰》三课分别体会到了什么乐趣?”(学生回忆交流)

  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快乐?就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交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悟

  1、简介课型

  A、同学们,仔细观察课题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B、我们现在学习的课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精读课文,如第1、2、3课;一种是略读课文,如第4课。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它们在编排上有什么不同?

  C、怎样学习略读课文呢?仔细阅读导读提示很重要

  2、导读提示。

  自读“提示”,边读边画出本课的学习要求,然后指名读提示,交流并归纳出学习要求:

  (1)读读课文,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

  (2)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自主读悟

  自读。对照略读提示,轻声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长句一下子读不通顺请你多读几遍。边读边用笔画出有关内容,读后与同学互相交流,有疑问的地方互相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地方作个记号。

  4、交流收获

  集体交流。先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谈谈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让学生知道课文主要描写了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引导学生体会到孩子们所得到的劳动的快乐。)

  三、赏读课文,感悟理解

  1、细读品悟。再读读课文并仔细想想,你觉得“槐乡的孩子真!”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2、学生发表见解,全班交流。

  A、生:槐乡的孩子真懂事!

  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指生说)

  据生答出示句子: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指读—齐读)

  B、生:槐乡的孩子真快乐!

  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指生说,余生适时补充)

  (采摘槐米虽然非常辛苦,但是孩子们以苦为乐。这从对他们唱着快乐的歌,满载而归,从对他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来。课文中有关孩子们的劳动场面,写得欢快、轻松、活泼,一点也不给人以辛苦、劳累的感觉,也说明了孩子们的以苦为乐。)

  据生答相应出示句子:

  a、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指读-----赛读—齐读)

  b、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指读—齐读)

  ……

  C、还有体会“槐乡的孩子真辛苦!”、“槐乡的孩子真勤劳!”、“槐乡的孩子真可爱!”

  3、抒发感受。

  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吗?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

  如:“劳动最光荣!”、“幸福的生活靠双手去创造!”……(同桌互说——指说)

  4、赏读品味。

  A、你喜欢课文中哪些句子。用笔画出来,练习一下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引导学生关注比喻句、排比句、描写形象生动的句子,学会鉴赏等)

  B、小结:快乐不只来自于休闲、享乐,劳动中也有无穷的乐趣。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一样热爱劳动,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四、课外延伸,拓展能力

  说说自己课余所从事过的劳动内容。可以是参加公益劳动的,也可以是帮助家长做家务的。先想一想准备说哪方面的内容,再说说自己劳动的经过和感受。

  板书设计:

  懂事

  槐乡的孩子 采摘槐米 快乐 劳动是快乐的

  勤劳

  辛苦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篇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矛盾、喉咙”等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反复揣摩描写将军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语句,感悟将军的情感。

  (4)体会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联系上下文等理解将军向小岛敬礼的深意,体会将军的情感。

  3、情感与价值

  体会守岛部队在艰苦的条件下驻守海岛,保卫祖国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纳的方法把课文分成若干部分。

  【教学难点

  体会战士们对祖国海岛的热爱,理解“小岛”的真正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异地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驻扎在海岛上的守岛部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今天,我们随一位将军登上小岛,一起感受守岛部队的爱国情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生词。

  2、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部分?

  3、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4、这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归纳总结:

  ①全文有3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②课文讲述了一位将军登上小岛后发生的事情。

  ③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三、生字生词认读学习

  会认字:瞒、域、艇、矛、盾、哼、喉、咙、勺、搅、舀

  辨字:瞒——满、矛——予、勺——匀

  多音字:哼

  四、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1部分。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介绍小岛的地理环境和特点。)

  2、思考:

  这个自然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什么?

  “树少,草少,土也很少”,三个连续的“少”,表现了小岛的荒凉。

  (表现了海军士兵们生活环境的艰苦。)

  (二)学习第2部分。

  第二部分是第2~19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讲述了将军发现和了解战士们在岛上种菜的情况。)

  ①“将军不由一愣。”将军为什么会有此神情?

  (这里土少,而且温度高,不适合植物的生长,就连运送来的食物都不能完好地保存。然而战士们却让这岛上出现了一片绿油油的`菜地。)

  ②队长建“菜地”是从哪里得到的启示?

  (“队长说,他是北方人,从大棚种菜得到启示,就搞了这个油布棚,北方大棚是为防冻,这个棚却是防晒和防盐。”)

  ③战士们为什么不用海岛上的土?

  (“菜地里的土,大部分是战士们从老家一口袋一口袋背来的。”

  “战士们愿意从家乡背,连菜种也是从老家带来的。”

  体现出战士们的思乡之情,吃起菜来有家乡的味道。)

  ④“晚饭后,我们就可以把油布都掀开,让您看看菜地的全貌。”队长自豪而又神秘地一笑。

  问题一:为什么要在晚饭后才能掀开油布?

  问题二:这句有什么作用?

  ⑤将军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规矩?为什么?同行的秘书为何着急?

  “在这一海域,为了减轻岛上的负担,吃住必须返回军舰。”

  将军的身体不大好,又上了年纪,秘书担心岛上的晚餐会影响将军的病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生词

  教师听写词语,学生写在习字本上。

  二、学习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是第20~35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讲述了战士们为将军送上一盘珍贵的小白菜,而将军也对战士们有了更深的了解,把蔬菜倒入汤中与战士们一同分享。)

  这部分主要描写了将军的神情变化:

  脸色马上变了——重重地放下筷子——一愣——凝视——鼻子有些发酸——喉咙哽了一下——眼睛一亮。

  ①将军看到端上来的小白菜脸色马上变了的原因是什么?

  (将军深知蔬菜的珍贵,不想因为自己让战士们受苦。)

  ②将军看了看他们桌子上的罐头,喉咙哽了一下,说:“同志们……”停了一下,又说:“孩子们,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为什么把“同志们”称为“孩子们”?

  三、学习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是第36、37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他向着太阳,向着那片绿色,也向着小岛,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这两个自然段表现出将军对战士们的无限感激和深深的敬意。总结全文,将情感升华推向高潮。

  四、课后作业

  思考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也请你用这种手法写一日记。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篇16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读书记号学习课文的方法。

  知识目标:

  学会12个生字,理解21个词语的意思。

  情感目标:

  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感受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教学重点

  1. 运用读书记号阅读课文。

  2. 理解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1.大家都已学过了《春晓》,我们再来一起背一下好吗?

  2.揭示课题,古往今来,赞美春天、春雨的诗篇举不胜举。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赞美的是什么呢?

  二、自学课文,并检查自学情况。

  (一)自学课文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按课后习题1的要求做读书记号。

  2.联系上下文或运用工具学习生字新词。

  3.想想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自由地读读,议议,记记。

  师点拨重点:

  唇(chún),不能读成chén (晨)竭(念jié,不念jí)

  2.提出不理解的词句,酌情处理。

  3.课文主要写了谁?她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三、给课文分段。

  我们在第七册已经学过了好几种给课文分段的方法,还记得吗?

  请自选一种分段方法给课文分段

  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按时间变换顺序给课文分段;

  按地点变换顺序给课文分段;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段。

  2.我们来看一下,在上课时的教室里,发生了什么事呢?(或上课时达丽玛怎么样?)

  (达丽玛上课没认真听,被乌罕娜老师发现。)

  3.乌罕娜老师又是怎么发现的呢?

  (乌罕娜老师从42双眼睛里,发现了面丽玛这双走了神的眼睛。)(小黑板出示)

  (1)理解走了神:精神不集中,注意力分散。

  (2)课文哪些句子写达丽玛走了神?理解游荡。

  (3)用哪个词把前后两部分连接起来的?表明这句话是什么关系?

  (4)理解:发现,你从中获得什么启发?

  4.被发现后,达丽玛会想些什么呢?

  五、学习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给达丽玛补课时,乌罕娜老师是怎样做呢?

  2.达丽玛又是怎样回报乌老师的呢?

  (达丽玛望着老师严肃的面容,心里发誓:上课再也不让心跑向大草原了。)

  (1)理解发誓:庄严地说出表示决心的话

  (2)如果现在你是达丽玛,你会怎样发誓呢?

  (3)达丽玛为什么要发誓呢?

  (乌罕娜老师发现达丽玛走了神,用提问来证实后,并没有批评她,而是放学后给她补课。虽然只是给达丽玛一人上课,乌老师却同样严肃认真,这种教育方式深深地感动了达丽玛,她不仅认识到了错误,而且决心改正错误。所以要发誓。)

  (4)达丽玛又是怎样做的呢?

  (她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印在心里。)

  印什么意思,能换成什么呢?

  3.正因为达丽玛这么认真地听课,所以外面下雨了,她也没有发现。

  4.指名读,再齐读。

  5.达丽玛没看见闪电,没听见雷声,那她听见了什么呢?

  (老师,我只听见您给我讲课。是的,她只听到老师沙哑的嗓音,只看到老师发干的嘴唇,哪注意到闪电、雷声?)(小黑板出示)

  (1)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达丽玛听课时怎样?

  从哪里看出?三个只字可以看出。

  (2)从沙哑的嗓音和发干的嘴唇,可以看出乌老师当时怎样?

  6.正是这样疲劳的乌老师,当她得知达丽玛听课时,没看见闪电,没听见雷声,时心里怎样?(激动)

  7.为什么这么激动?

  8.分角色朗读,体会达丽玛的专心与乌老师的激动。

  六、巩固练习。

  至于乌老师是怎样护送达丽玛回家的事,我们下堂课再来学习。现在,老师要看看大家,是否把这堂的知识都掌握了。

  1.填空(不重复,尽量用本课学过的词语)。

  ( )的眼睛( )的眼睛( )的眼睛

  ( )的春雨( )的春雨( )的春雨

  ( )的面容( )的面容( )的面容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游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竭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达丽玛坐在教室的板凳上,圆溜溜的一双眼睛望着老师乌罕娜,但是她的心却跟着春风一起,游荡到大草原上去了。达丽玛瞪大眼睛望着老师是故意装给老师看的,为是的不让老师发现她思想开小差。( )

  (2)达丽玛,这个问题你来回答。乌罕娜老师从四十二双眼睛里,发现了达丽玛这双溜了号的眼睛。乌老师能从那么多同学中发现达丽玛走了神,是因为她上课时特别注意达丽玛。( )

  (3)达丽玛坐下来,竭力忍住,才没让眼泪掉下来。这句话是写达丽玛为自己做错了事,给老师添麻烦悔恨极了的心情。( )

  (4)老师,下雨了!她惊奇地说。达丽玛之所以感到惊奇是因为草原上春天下雨极为罕见。( )

  板书设计:

  春天的雨点

  达丽玛 乌罕娜老师

  上课时 走神 发现

  补课时 发誓 补课

  专心 放心

  护送时 感激 护送

  知错就改 关心爱护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06-15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10-06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02-12

[优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05-08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优秀02-23

小学语文《北京》优秀教学设计08-16

小学语文欢庆优秀教学设计08-25

小学语文荷花优秀教学设计09-04

小学语文《穷人》优秀教学设计10-06

小学语文所见优秀教学设计08-09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初步了解桂林山水形成的原因。

  2、初步感受桂林山水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对推动当地社会发展的作用。

  3、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课前调查,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课堂展示,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提炼,提升学生的桂林山水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探索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教学难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成因。

  教学准备:

  1、学生根据教师要求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

  2、制作反映桂林山水成因的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有着数不清的美景胜境。先看看山吧。著名的五岳是各具特点,还有天下第一山——黄山、难识真面目的庐山等座座都令人流连忘返;再看看水,浩浩荡荡、滚滚东流的第一大河长江,中华民族的摇蓝黄河振撼人心,秀美的西湖,明镜般的天池又让人心旷神怡。正是这样的山山水水将祖国大地装典得格外美丽。(课件展示1)

  二、新授

  第一部分:了解桂林的地理位置、历史、名称由来。

  1、既然我们要去桂林游玩,首先就要了解一些桂林的基本情况。请同学们打开课前老师发的阅读材料。阅读材料上的这段话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先请大家:

  (1)读一读这段文字

  (2)指一指:地图中桂林的位置

  (3)算一算:桂林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20xx+214-1=2214年

  (4)说一说:桂林名称的由来

  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互相讨论。

  2、学生回答,老师相应补充:

  (1)请学生来指图。(评价)能不能再给大家说说桂林在哪个自治区,在什么方位?

  (2)桂林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她不仅是驰名中外的风景旅游城市,从古至今还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云集在此,所以又有“文化城”的美称。早在1982年就成为了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3)大家想象一下,金秋时节,在郁郁葱葱的桂树掩映下的桂林,不时飘来阵阵桂花的香气,真是令人心醉呀!

  3、过渡:同学们桂林的名字美,她的风景更美!所以古往今来,人们都称赞“桂林山水甲天下”。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评价)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桂林山水可以称得上是天下第一呢?

  第二部分:感觉桂林秀山、清水、奇洞的景色(教学重点)

  1、请同学们打开书P115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正是独具特色的秀山、清水、奇洞构成的锦绣画卷使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2、那么,桂林的山究竟是如何秀美?水是怎么清澈?洞又有多奇特呢?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好的。课前我们班同学已经分成了三大组,每一组围绕一个主题,按照老师给出的自学提纲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学习。现在就要请三组同学分别来给大家介绍自己的学习成果了。比一比,哪一组介绍的最好。

  (1)我们就按照顺序,首先请第一组来介绍山。

  师总结:好,让我们用掌声感谢第一组的介绍。现在我明白了“诸峰如笋拔地起,碧玉含翠竖云端”的含义了。桂林的山真是神姿仙态,婀娜秀丽啊!

  (2)接着请第二组同学给我们介绍水。

  师总结:同样也用掌声感谢第二组的介绍。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才他们在介绍漓江的水时仍离不开讲桂林的山,是吗?其实这正是桂林山水的独特之处,秀山围绕着清水,清水倒映着秀山,山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所以才会形成“百里漓江,百里画廊”的奇观!现在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句,来体会它的含义“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3)最后再请第三组来介绍洞。

  师总结:我们也要感谢第三组的介绍。这奇幻多姿的岩洞被人们称为瑰丽无比的“艺术宫殿”,真是名符其实!我想无论是谁看到这种神奇的景像都会叹为观止的!可以说桂林的奇洞美石为桂林山水锦上添花。

  3、刚才三组同学介绍得都很精彩,真是分不出谁最好。通过你们的介绍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山的秀美、水的清澈和洞的神奇,领略了“三绝”的绝妙之处。大家想想,单独着桂林的山、水、洞都已如此美,如果三者浑然一体,那将是多么妩媚多妖,仙境般地桂林风景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段录像,整体地欣赏一下桂林美景。(看录像,课件展示2)桂林山水真是太美了!难怪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三部分:探索桂林仙境的奥秘(教学难点)

  1、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林秀美的山、清澈的水、奇特的洞、美妙的石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一起去初步探索桂林仙境的奥秘。

  (1)请大家看书P116-117桂林仙境的奥秘这一部分的2、3自然段,先自己读读,再讨论讨论:桂林山水形成的二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石灰岩:它是形成桂林山水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石灰岩就没有今天的桂林山水。

  *含有二氧化碳水:CO2水;(教师板书)

  (2)关于这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有没有问题要提?

  学生提问,教师归纳为两个问题。①什么是石灰岩?②石灰岩是怎么形成的?③什么是石钟乳、石笋?

  (3)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动画演示。(课件展示3)

  ①看一段动画介绍。现在有没有明白什么是石灰岩,它是怎么形成的.了吗?今天桂林的山、水、洞、石就是由石灰岩发育而来的。

  ②为什么要含有CO2的水?桂林的雨水中为什么含有CO2?含有CO2的水是怎样使石灰岩形成桂林的山、水、洞、石?接下来我们来解决这几个问题。请大家继续看动画介绍,答案就在里面,仔细听认真看呀!(课件展示4)

  ③什么是石钟乳、石笋、石柱?看动画介绍。(课件展示5)

  (3)小结:同学们,你们看,含有CO2的雨水,既像一位雕塑家,又像一位美容师。经过几百万上,把石灰岩塑造、打扮成了繁花似锦、千姿百态的山、峰、洞、石,形成了桂林的仙境。

  2、同学们现在一定觉得大自然特别神奇,的确大自然充满了无穷的奥秘,等待着你们不断地增长知识去控索。刚才我们解决了大家提出的一些问题,还有一些问题也很容易值得探索,大家如果有兴趣,课后我们还可以一起继续去研究。

  3、同学们,其实在我国云南石林、广东肇庆也有一些由石灰岩形成的峰林;华北地区也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可为什么它们没有形成象桂林这样秀美的山水,为什么人们唯独称赞“桂林山水甲天下”呢?

  (1)看屏幕上这段话,自由读,想想原因(互相说说桂林山水能甲天下的原因)(课件6)

  (2)指名说。

  ①桂林一带的石灰岩分布广、厚度大、质地纯净。

  教师小结:对!尽管石林、庆肇的石灰岩厚度大、质地纯净,但由于面积小,分布不广,所以不能形成“桂林山水”那样雄伟壮观的气派。

  ②高温多雨的气候又给桂林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教师小结:华北地区虽然有大面积的石灰岩,但气候干少雨,比较寒冷,因此难以形成桂林婀娜多姿。

  (3)小结:正是因为这些优越的条件,使桂林的风景,不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发育的完美上,都是独树一帜,天下第一。

  第四部分:桂林山水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桂林山水,引来无数旅游观光的中外游人,令他们留连忘返。那么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哪些影响呢?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讨论。

  (1)第一个影响是什么?(她让世界了解了我国的锦绣河山和灿烂文化,增进了我国与世界的社会交往)

  (2)第二个影响是什么?(她使中国人面对这举世无双的国宝,感到无比骄傲。)

  (3)还有什么影响?(她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增加了社会财富,从而推动了社会前进),请大家看一组资料。(出示课件9)

  2、总结:从这几个数据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桂林的旅游业的确不仅沟通了中国与世界的社会交往还增加了国家和地方的社会财富,促进了桂林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甲天下

  秀山

  诸峰如笋拔地起,石灰岩

  清水

  碧玉含翠竖云端, 含二氧化碳的水 奇洞 群峰倒影山浮水, 无山无水不入神,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篇2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

  2、读背古诗句,积累古诗句,品味读书的好处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组织一分钟记忆竞赛、一分钟抄写竞赛。

  二、交流平台

  1、温故而知新。学完一单元后,我们应当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小结,看看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如:喜欢本组的哪篇课文?积累了哪些好词佳句?习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有没有提高?围绕本专题,在课外又阅读了哪些文章或书籍?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你对读书带来的乐趣是否有了更深的体会?你是否学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我们可以围绕某一方面的收获展开讨论,也可以多方面交流各自的体会。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赏析佳句。

  ⑵

  赏读美文。

  ⑶

  研讨读书方法。

  ⑷

  交流收获、体会。

  三、日积月累

  1、激情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素以乐学好读为高尚美德,古代许多贤人学士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警句,激励我们做个热爱读书的人。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⑴

  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

  尝试理解:

  学生交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大致理解。

  ⑶

  学生质疑,组织解疑。

  3、背诵名言。

  4、出示课外有关读书的名言,

  拓展积累。请同学们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⑴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⑵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联)高尔基

  ⑶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凯勒

  ⑷

  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

  ⑸

  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张

  潮

  5、请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共同进行赏评。

  6、鼓励学生课后将自己最喜欢的读书名言制作成书签。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回顾·拓展一,回顾·拓展一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篇3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2、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给段落分层的能力。

  3、理解本课“调兵遣将、自不量力、不计其数”等重点词。并掌握句式“不是……也不是……而是……”的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周瑜制定“火攻”计策的依据及实施“火攻”计策的过程。

  教学难点:让学生充分理解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败于仅三万的周瑜的军队。

  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第一段

  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曹、周两军各自的地理位置,逐步展现文章结构。

  提问:

  (一)赤壁之战的起因是什么?周瑜又是怎样做的呢?随课文理解“夺取”、“调兵遣将”的意思。

  (二)双方作战的兵力又怎样呢?(板书:3万,80万)

  二、学习第二段:曹操和周瑜都想取得这次战斗的胜利,战前他们各自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请同学带着这个总是齐读课文第二段,学生读后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

  继续追问:(1)曹操为什么“铁索连船”?这样做好不好呢?

  (2)周瑜采用火攻的依据是什么?(板书:火攻)

  三、学习第三段: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败曹军分哪几步?让学生边读边用笔划分层次用“/”线表示,并用简短语言概括。(同座位交流后回答)

  多媒体逐步展示:写信诈降、乘风行船、火烧曹船、曹军大败。

  (二)学习第一层

  展示黄盖给曹操写信的内容(个人读)

  引导学生分析

  1、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为什么会欢喜得不得了?从信中找出原因。(理解“自不量力”)

  2、周瑜既然准备用火攻攻打曹军为什么还要写信诈降呢?

  3、要想使火攻得以实现,还需要什么自然条件?(东南风)

  (三)学习第二层

  展示两军对阵图体现东南风对火攻的'作用

  思考讨论:

  1、课文中哪几处写到东南风?(用“ ”线在文中标出)它与火攻有什么关系?(先让同座学生交流,再请一位学生到屏幕前用教棒叙述)

  2、东吴乘风而来的船有哪几种?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大组讨论,允许争论)

  分析比较句子:

  ①里面不是兵士,也不是粮食而是芦苇,……

  ②里面是芦苇,……

  附问题:课文中为什么不直接写船里面是芦苇,而要写船里装的不是士兵,不是粮食而是芦苇,……

  (四)学习第三、四层

  1、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激烈战斗的意境之中。

  这时候,黄盖的二十条火船,乘着东南风,驶进了曹操的船队,曹操的战船正象黄盖事先所预料的那样,没法散开,一下子都着了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越烧越猛,势不可挡。同学们想不想看这精彩的战争场面?

  2、观看赤壁之战的精彩片段,把“火烧曹船”、“曹军大败”的精彩场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演示,师生共同观看)

  问学生:从精彩的片段中都看到些什么?

  3、①找出课文三、四层中写火势旺盛的句子,为了说明火势旺盛,哪些字词写得好?(重点体会“都”、“封”、“窜”)

  ②三、四层中哪些句子写曹军大败的呢?哪些词语写得好?(重点体会“不计其数”、“丢盔弃甲”)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由字词→句子→段落,读出火势旺盛的壮观场面,读出曹军溃不成军的惨残情景,体会字词对句子的表现作用。

  朗读方式:由个人读到分组读(或集体朗读)

  四、总结

  提问:东吴仅三万人,为什么能打败号称八十万的曹操?(板书:胜、败、知己知彼、骄傲轻敌)

  五、课堂练习(略)多媒体展示

  六、结束语

  “赤壁之战”周瑜取得了胜利,这一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果同学们有兴趣,课后请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到第五十回。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边塞诗的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谁来背诵?

  我们一起背诵《凉州词》。

  (出示该诗,并配边塞图片)

  谁来说一说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边塞的的荒凉、孤独、寂寞)

  师:是啊,边塞,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荒凉孤寂。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师:好,谁来读一读《出塞》。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师:读的字正腔圆,请坐。(读的真不错,读出了节奏……)

  师: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的味道。(生齐读)

  师: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

  (预设:明月,边关,师板书)(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师:这是怎样的边关?(荒凉,冷清,孤独,寂寞)

  师: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请看:

  (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师:大诗人李白这样写明月——

  大诗人杜甫这样写明月——

  诗人白居易这样写明月——

  大政治家王安石这样写明月——

  大家一定能够发现,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5、师: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不能)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生齐读)

  师: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经历了多少年?(八百多年,将近一千年)

  Ppt出示

  秦朝——————汉朝——————唐朝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02年 公元618年

  6、师:将近一千年过去了,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时光穿越千年,不变的是什么?(明月,边关)

  在遥远的边塞,还有什么没变?(引导说出,还有战争没变)

  这就是边塞的战争,出示:

  (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你读懂了什么?(战争的残酷,守关将士的痛苦)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篇5

  一、激情导入

  1、出示船,问:小朋友你认识这个字吗?你知道有哪些船?

  小朋友说得这些船都是在海中航行,今天老师带来一艘有趣的船看看它在哪里航行?出示课件创设情景。船上有个小女孩她在干什么?

  蓝蓝的天空中星星一闪一闪,好像在欢迎小朋友们到天上去旅游,你们想去吗?我们出发吧!

  2、大家打开书,今天我们学习

  7、小小的船

  二、提出朗读要求,初读课文(突破:大声正确流利)

  1、出示朗读要求:大声 正确 流利 有感情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检查朗读情况(指2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如何读正确

  3、听录音范读

  4、同桌互相检查是否读正确

  5、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卡片)

  6、教写生字见

  三、课间休息操

  1、听音乐想象美丽的夜空(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2、跟着音乐唱

  3、用你的'动作和表情去演唱这一首儿歌

  四、精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地听一听:儿歌里面描写了哪些事物?(月亮 星星 小船 天空)

  2、品读字词的基础上品读课文

  弯弯的月亮──品读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扩展句式:弯弯的月亮像( )

  小小的/尖尖的船──品读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闪闪的星星

  蓝蓝的天空──品读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扩展句式:闪闪的星星像( )

  3、男女擂台赛比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课外扩展

  1、有关月亮、夜空、宇宙的知识

  2、将你想象中的夜空画下来或请你当一回科学家来设计宇宙飞船。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 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 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

  “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板书:一丝不苟]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五、通读全文,总结课文,指导应用。

  1、自由朗读课文。

  2、从竺可桢爷爷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今后在学习上、生活上准备怎样做?

  学生讨论后回答。

  3、小结: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板书:精确观察]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4、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六、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七、练写片段指导

  仿照课文第二段,练写片段,题目是《买菜》

  1、读课文第二段,总结这一段中对话集中时记录的形式特征。

  (1)每人说一段话便独立成一个自然段。

  (2)可写提示语,也可不写。

  2、同桌之间分角色练说。

  3、将自己与别人的对话创造性地记录下来注意书写格式。

  4、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析疑。

  5、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篇7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理解课文中几个重点成语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课文感受秦兵马俑的宏伟气势和鲜明个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探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初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他们民族自豪感。

  2. 学会分析课文结构,会使用课文中所运用的描写手法,写作手法来造句,写作文。比如:举例子、列数据、想像、排比、过渡句、前后呼应等。

  三:教学过程

  ㈠课堂导入

  1. 介绍背景,激发兴趣

  同学们,1974年在我国陕西临潼东南秦始皇陵的骊山陵东侧,人们发现了三个兵马俑陪葬坑,从中出土了大量刻画精致、形态逼真的兵马俑。就这样,气势恢宏、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秦兵马俑被发现了!它们让生活在现代的人们领略到了几千年钱秦始皇率领千军万马统一六国、创造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宏伟场面。秦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便是介绍秦兵马俑的一篇佳作。现在请用学们看向屏幕,跟着老师齐读本课的题目,开始去领略神奇的秦兵马俑吧!(教师领读几遍)

  2. 学习生字生词

  从刚才同学们整齐响亮的读书声中,老师体会到了你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相信你们一定是很好奇秦兵马俑到底是怎么样的,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能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吧?不过,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磨刀不误砍柴工”。要学习新课还要先学习生字生词才行。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来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这样,在接下来的课文朗读和学习探究中同学们才能更快更准的理解课文大意,解答心中存在的疑问。来看大屏幕。

  (出示生字词)

  可先询问学生是否会读,请同学们自己读一遍。老师针对学生读错的进行纠正。在带领同学们读一遍。学生再自己齐读一遍。

  (出示重点词语)

  询问学生对这几个词的理解。教师针对点评,在说出标准的解释。讲解完毕,学生再读一次,加深理解。

  ㈡课堂教学

  1. 朗读课文,解读课文

  同学们,学习了生字和生词,大家都掌握了它们的读音和意思了吧?下面请打开课本,大声地、有感情的把课文齐读一遍。在读的时候要带着屏幕上的这几个问题,边度边思考,一会看谁能帮老师解答。(出示题目,引导学生开始读)。 给学生读完后自由思考回答,教师再点评,引导,讲解。

  ⑴这篇课文是以什么结构来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总分总,三,位置地位、特点、概括)

  ⑵秦兵马俑有什么特点?那一段是对秦兵马俑特点的概括?

  (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最后一段)

  ⑶哪一自然段说明秦兵马俑类型众多?这一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第三自然段 过渡段:承上启下)

  2. 详细剖析课文内容

  同学们真聪明,很快就能理清思路,找出了课文的结构和重点段落,并大概的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了秦兵马俑的特点。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进一步走进课文,详细分析秦兵马俑的特点,看看它们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具体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看看老师给你们的几个小要求:

  ①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3-9自然段。

  ② 这几个自然段共写了几种兵马俑?

  ③ 每种兵马俑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自由读,老师让学生举手回答,或点名回答。注意适时适当的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相应兵马俑的图片和文字解说)。

  齐读第十自然段,分析这一段的写法有什么特别之处?运用哪些描写手法?(排比,想象,比喻。。。再让学生造句,指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加以运用,增加作文的文采)。

  3. 激发情感和想象

  同学们都读了课文,大概的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跟老师欣赏了很多关于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图片。现在老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一听,你仿佛听见了什么?问一问,你又闻到了什么?自由跟同桌和前后桌的同学讨论,一会跟老师和同学分享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老师要尊重和肯定学生的想法,加以鼓励)

  (教师小结):是啊,同学吗的想象力都很丰富,能穿越千年,置身处地的感受到那时的场景。那一匹匹战马,那一辆辆战车,还有那军容肃穆、整装待发的战士···似乎让我们看到他们在战场上英勇厮杀的壮观场面,让我们听到那响彻云霄的战鼓声和呐喊声还是闻到那浓浓的硝烟味儿。

  我们因这如此宏伟壮观的场景而震撼,为我国古代人民高超的智慧和雕塑手艺而惊叹折服。下面,就再请同学们大声而有感情齐读课文,再次感受作者笔下那伟大而神奇的秦兵马俑。(读完后)同学们现在心情是不是很激

  动?很骄傲很自豪?是啊,拥有这么伟大的艺术珍品谁能不自豪呢。不只我们自豪,连外国的很多名人都对秦兵马俑高度赞扬!大家来看屏幕,读一下都有谁也被秦兵马俑的魅力折服了。

  (出示收集到的一些人对兵马俑的评价语)

  四:教学总结

  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很棒。非常积极的思考和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在为中华民族拥有如此伟大神奇的艺术珍品——秦兵马俑而骄傲的同时,也深深的为我们祖国拥有像同学们这么聪明可爱的继承人而骄傲。你们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继承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并将之发扬光大。将来为祖国的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的课已经接近尾声,下面老师在给同学们布置几个小作业。课后希望同学们自觉完成。

  1. 收集中国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奇迹都有哪些?

  2. 在课文中作者运用了很多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找找都有哪些,并各造一个句子。

  3. 背诵课文中你认为写的好的段落的句子,然后背给家长和同学听。

  五:教学反思

  反思在教学中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的价值观的培养,是否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主思考;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程度如何等。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篇8

  教学目标:

  1、我会认“涛、陈”等7个生字。

  2、我们要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们要懂得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要懂得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仔细来听: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打一自然现象,是什么呢?(风)

  2、你都知道哪些风?(生自由说:春风、龙卷风、北风等等,引导学生用动作来表现。)

  3、看不见、摸不着的风能画出来吗?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三位小朋友画风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

  过渡:同学们的声音真响亮,把风姑娘也吸引来了,她还给我们带来了任务呢!

  4、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

  大家好,我是风姑娘,今天和我一起探寻风的足迹吧!我们每到一站还有任务哦!

  第一站:我会认'“涛、陈”等7个生字。

  第二站:我们要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我们要懂得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过渡':大家有信心完成吗?真棒,每个小朋友都信心十足,就让我们带着这份自信和智慧进入学习的第一站吧!

  二、自学导航一

  1、小组合作学习课后“我会认”的生字。

  方法:组内交流识字方法、组词,并说一句话。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文中都有谁在画风,用——画出他们的名字。

  方法:自己完成。

  (一)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

  (二)汇报展示

  1、小组派代表交流识字方法。

  过渡:听到你们说的这么好,生字宝宝都开心地跳起来了。瞧,他们跳到了小朋友的名字中了,你认识吗?

  2、出示:赵小艺、陈丹、宋涛(指名读、齐读)

  师:第二个问题解决了吗?文中都有谁在画风呢?看,这三个小朋友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让我们和他们一起进入学习的第二站吧!

  三、自学导航二

  1、读一读,想一想:文中的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用曲线画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2、试着用下面的句式,说说他们的画。

  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

  方法:先同桌对学,再组内交流。

  (一)小组合作学习。

  (二)汇报展示

  1、学习赵小艺的画

  (1)指名读第四段

  师: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风?

  生:飘。(板书:飘)

  师:这儿有一幅赵小艺的画,想看吗?(出示课件)从这幅图上,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谁能给这幅图配上书上的话,美美的读一读?(指名读、评价)

  (2)出示句子,对比

  A、赵小艺眨眨眼睛,想了想说:“我能!”

  B、赵小艺说:“我能!”

  (第一句话比第二句话具体,而且第一句话是经过思考说出来的,第二句话没有思考直接就说出来了。)

  师: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读第4小节。

  过渡:赵小艺还画了什么?

  (3)指名读第8段。

  师:你从哪个词中可以感受到有风?(板书:转)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指名读,评价)

  师:赵小艺真聪明,她用旗子飘和风车转的方法吧风表现出来了,你用下面的句式说说她的画吗?

  风来了,风把旗子吹起来,风藏在飘着的旗子里。

  风来了,风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转动的风车里。

  过渡:瞧,现在你成了一名小诗人了,那陈丹又是怎样表现风的呢?

  2、学习陈丹的画

  (1)指名读第6段

  师: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风?(板书:弯弯)

  师:想不想看看陈丹的画?你觉得陈丹的画怎么样?她的画中有风吗?

  师:谁能给这幅图配上书中的文字读一读?(指名读,评价)

  (2)补充句子

  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

  过渡:我们来看看宋涛的画吧!

  3、学习宋涛的画

  (观察图画)你从他的画中感受到了风吗?那文中是这么写的?

  (1)指名读第7段

  师:你从哪个词中感受到了风?(板书:斜)

  (2)指导朗读

  (3)补充句子

  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

  过渡:我们把这几句话连起来就是一首小诗了,一起来读一读吧!

  4、齐读小诗《风来了》

  过渡:我们欣赏了三位小朋友的画,还给他们的画配上了一首小诗,现在我们都是小诗人了。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风声)风来了,所有的景物都动了,想看看这些动起来的景物吗?

  5、理解最后一小节

  (1)播放动画

  (2)瞧,这些景物都动了,显得更美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3)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这是说他们画得好,是对他们的赞美。)

  6、是啊,这三个小朋友经过认真的思考,画出了这么美的画,得到了大家的赞美,那你喜欢这三个小朋友吗?为什么?

  7、说的'真好,老师知道你们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下面我们就来大显身手,也来说说你想怎样画风?(生自由说)

  师: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设计了一个个精妙的创意来画风,我们又成了一名小画家了!

  四、回顾目标,谈收获

  1、这节课已经接近尾声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风姑娘给我们提出的任务完成了吗?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3、师总结:你们的收获可真不少,我们知道了这三个小朋友经过动脑筋、想办法,从不会画风到学会了画风,这件事告诉我们(出示课件,齐读)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勤思考,想办法,才能获得成功。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们能做到吗?

  过渡:下面到了考验大家的时候了。

  五、达标检测

  1、我会选

  gǎn gān zhuàn zhuǎn kōng kòng

  旗杆( ) 转身( ) 天空( )

  一杆秤( ) 转动( ) 空地( )

  2、我会填

  一( )风 一( )雨丝 一( )风车

  一( )树 一( )红旗 一( )云

  六、作业

  喜欢画画的你:用你的画笔画出不同的风。

  喜欢写日记的你:把你想到的画风的方法写下来。

  喜欢创新的你:声音、气味和风一样,也是看不见摸不着,请你试着画出来,还要配上一段介绍哦!

  板书设计:

  15 画风

  赵小艺 旗子飘 风车转

  陈丹 小树弯

  宋涛 雨丝斜

  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篇9

  教材简析:

  《彩色的非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最后一课。课文向我们讲述了非洲是一个多彩的世界。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描述了非洲的骄阳蓝天、花草树木、动物世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艺术风采,从多方面展示了非洲的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突出表现了作者的真切感受——“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这篇课文在篇章布局、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十分鲜明。结构上采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后又概括总结全文的方法。开头“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和结尾“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既首尾照应,呼应课题,又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非洲风情文化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能够快速浏览课文

  2.通过看彩色非洲教学视频和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非洲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搜集与非洲相关的图文资料、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1、聊聊非洲。 (学生交流对非洲的了解。)

  2、在人们的印象里,非洲和贫穷、落后、灾难、疾病往往联系在一起。那是非洲政治、经济落后所导致。今天,老师却要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非洲(师板书:彩色)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3.、这节课就让我们随作者彭仁一起走进彩色的非洲,去感受非洲那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

  二、创设情境,整体感受非洲的风情文化。

  1.播放课件:非洲风光视频

  2.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达作者对非洲真切感受的两个句子。课件出示这两个句子。读句子,说说自己的发现。

  3.默读课文,思考:“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文中又用了哪些精美的词句来具体描绘非洲的色彩斑斓。可以做一下摘记,读后同桌之间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出文章在结构上采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三.合作品读,充分感悟“非洲的色彩”

  1、 色彩斑斓的非洲给我们的视觉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分组学习,读悟交流:非洲的哪一处地方最让你心动,读一读,品一品。

  2、全班交流,汇报学习。

  彩色的植物世界:

  1.你从哪里看出这片蓝天之下的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呢?

  2.交流自己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好在何处,并感情朗读。

  3.教师小结:是的,作者抓住了非洲“许多树也开花”这一特点,写出了非洲植物世界的色彩斑斓。

  彩色的动物世界:

  1.导语:非洲不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

  2.在非洲彩色的`动物世界这一部分内容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为什么?

  4.资料交流:说说你所知道的非洲彩色的动物世界。

  5.引语:人们曾说:非洲是上帝创造的伊甸园,这里是植物的乐园,也是动物的天堂。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动物园,就在非洲!

  6.课件展示非洲的野生动物。

  7.小结:非洲的动物多种多样,作者无法面面俱到地描述,所以抓住了自己印象最深的蝴蝶来写,详略得当,写出了非洲动物世界的色彩斑斓。

  彩色的日常生活:

  1.导语:非洲的自然景观是彩色的,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也无一不是彩色的!

  2.学生交流读书方法,如:(1)抓关键词理解;(2)找出写得最美的句子进行体会;(3)给自己提问题而后找答案等。

  3.相机引导:作者通过花花绿绿的衣服、五光十色的食物、绿树红花掩映的住房和五颜六色的宾馆,来体现非洲人彩色的日常生活。

  引语:炽热的赤道骄阳孕育了这一方皮肤油黑发亮的非洲人,他们以自己的热情奔放营造了七彩的生活.

  6.课件展示:非洲的日常生活。(普通三轮车夫艳丽的衣着及市场人群多、食物多样化,突出其五彩缤纷)

  彩色的艺术:

  1.导语:非洲人彩色的日常生活造就了彩色的非洲艺术。

  2.学生交流最令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并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从彩色的绘画、彩色的工艺品、彩色的音乐、舞蹈,来体现非洲的艺术也是彩色的。

  3.资料交流: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非洲的工艺品吗?能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非洲舞蹈吗?

  4.引语:人们常说,非洲舞蹈是非洲艺术的灵魂,非洲的舞蹈质朴、清纯、火热。请同学们朗读这句话,一起来感受非洲舞蹈的魅力。

  5.学生朗读:“如果你有幸参加他们的篝火晚会,那熊熊燃烧的火焰旁那穿着花衣裙欢跳的人群,不,那是流动的、五彩的旋律,你就会更深地领悟非洲彩色的美,非洲彩色的涌动与无限的活力。”

  6.这就是激情似火的非洲舞蹈:课件展示非洲舞蹈的录像片断。

  7.这就是非洲舞蹈的魅力,它让人激情洋溢,热情似火。请同学们再读这句话,共同传递这份豪爽,这份激情!

  四、总结全文:

  1.导语:这激情洋溢的舞蹈,来自舞者的心灵。它诉说着非洲的原始与神秘,诉说非洲的热烈与奔放。难怪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2.学生朗读这两个感叹句:“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3.教师点题:是啊!说非洲是彩色的在于它的色彩斑斓,更在于它的多姿多彩!让我们再一次赞叹这彩色的非洲吧!

  学生再次感情朗读这两个感叹句。

  五、推荐阅读:《非洲地理杂志》、《非洲之旅》等。

  教学反思:

  对于这样一篇美文,要让学生感受它写作的技巧,体会非洲的色彩斑斓,感悟作者的情感,教师的恰到好处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开课时的出人意料:在《梦想的力量》一文中,非洲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再出示绚丽多彩的非洲图片,让大家感到惊讶、震憾。而在学文中,我 分三步走:初读知大意,再读抓重点,三读谈感受。我充分创设情景,播放非洲风光视频,激起学生对非洲的神往,再引领学生将全文进行梳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本文的表达特色。而后和学生一起走非洲,感受非洲的多姿多彩。再“读悟结合,感受非洲的自然景观”,让学生走进非洲彩色的植物世界和动物世界,从文字中细细品味,用作批注的方法,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感情朗读加深体会,全体交流尽情畅谈感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其余部分的内容。课堂上,我注重精读与略读相融合,采用列提纲的方式来梳理本文的文脉,了解本文表达特色,给学生充分的言语实践时间和空间,体现着略读教学略教而不略学理念。再就是感悟与积累并重。采用作批注、激情朗读等方式让学生感悟非洲的色彩斑斓并内化积累。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篇10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吆喝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在老北京城的胡同小巷经常可以听到小贩们的各种吆喝声。今天,我们跟着萧乾先生一起去品位老北京城那起伏有致的吆喝声。

  二.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文中介绍到的吆喝声有哪些?介绍吆喝声时按照什么顺序?

  研读赏析

  提问:

  1、文中介绍了多种吆喝,哪个片段你最喜欢?为什么?请找出来细细品读。

  2、作者多老北京街头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情感?

  (让学生深入文本,反复朗读品位出京味文化的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整节课的重要点所在。)

  3、你还有哪些问题,欢迎你来提问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课文的总体结构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介绍繁复多样的吆喝声的?

  (2)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这会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声会吓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4)全文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酌情点拨。

  明确:

  (1)理清行文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时,一定要注意语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语句,它们像路标一样,标示作者的思路。阅读时要搞清楚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如衔接过渡的语句有:

  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这一句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②“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从“一日”转到“一年”。

  ④“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的叙述介绍自此开始转向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篇11

  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理解课文表达的主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吴望尧简介

  今天我们学习吴望尧先生的太阳船,要注意体会作者的风格,以及通过独特的意象表达的言外之意。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诗歌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诗歌的意象,找出作者写作的思路,

  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太阳船的?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

  明确:作者是按太阳运行的时间顺序来写作的.,从早晨写到日落时分。

  太阳升高以后,光芒万丈

  穿过云层之后,霞光一片

  没入云层之后,银星千颗

  第二步,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课堂探究,理解文意

  1.太阳在运行的过程中,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金色(早晨)——白色(升高到日落前)——红色(日落时分)

  2.“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便缓缓地扯下了帆。”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明确:当太阳升高以后,太阳没有的任何阻挡,发出了万丈光芒。

  3.“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又驶向另一个港湾。”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含义?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比喻。作者用“白银”比喻阳光,用“卸下批闪烁的白银”比喻天色已晚,太阳光逐渐变暗,用“驶向另一个港湾”比喻太阳即将落山。

  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光线的变化的,给人以美感及想像的空间。

  4.“但在它驶进黑暗的时候,船上却焚起了大火”,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太阳下落没入云层,映射出晚霞一片。

  第三步、背诵课文,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诗歌的意象以及寄托作者情感或主旨的诗句;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诗言志,作者吴望尧借“太阳船”寄托自己什么情感呢?说一说你的理解?

  明确:寄托自己对光明与幸福的渴望,对故乡与大陆的思念。

  2.本诗的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明确:

  四、质疑问难,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1.你对本课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

  2.你对本课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

  总结固趣:

  你学习本课之后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预习《女娲造人/袁珂》,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篇12

  【内容简析】 故事发生在海边的沙滩上,一位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却不肯收画家送给她的贝壳,并把画家故意丢在海滩上让她捡的贝壳还给了画家。赞扬了小姑娘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设计理念】 文章情节简单,语言清晰,在优美的风景衬托下,讲述了一个真实可信的小故事,读来让人感到赏心悦目。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用范读、导读、引读等形式,使学生进入课文的意境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读,使学生在阅读中逐渐提高朗读能力和阅读水平。

  【教学目标】

  1.认识“沫、肠”等生字,会写“拾、碧”等字,理解生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自读思考、交流讨论等方式读课文,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学习小姑娘乐于助人、诚实淳朴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不要回报,体现小姑娘美好的心灵。 难点:领会文章是如何通过小姑娘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小姑娘金子般的.心。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看插图,谈话引入 1.出示文中第一幅图。谁在哪里,干什么? 2.揭示课题。看了插图和题目,你能看出什么?你想通过阅读了解什么?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生字词,正音。 3.指名读生字词,开火车读、齐读。 4.再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把课文读通顺。 5.快速默读,标出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6.指名分节读课文,正音。 7.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自由认读生字词。 2.看课后字表,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个字最难记?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你能示范写一写吗? 3.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激发兴趣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这节课你想知道什么?

  二、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写的。(时间发展。)用横线画出每部分表示时间的词句。 2.学习1~6 自然段。 (1)指名读1~6 自然段,想:从哪里看出小姑娘答应画家叔叔,帮他看衣服呢? (2)指导朗读“小姑娘点点头,把衣服和画夹放在身旁,望着画家游向礁石”。 体会这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小姑娘。 (3)自由读这部分内容,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境。 (4)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然后说说:你刚才看到了什么。 3.学习7~12 自然段。 (1)自由读7~12 自然段,想:好心的老伯伯叫小姑娘回家,她为什么不肯? (2)默读7~12 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写小姑娘神态、动作的词句,用波浪线画出小姑娘说的话,用括号括出老伯伯的话。四人小组交流交流。 (3)指导朗读。读出天气越来越热,小姑娘的焦急、耐心和做事认真。 4.学习13~20 自然段。 (1)指名读13~20 自然段,其他同学想:画家望着小姑娘远去的背影,为什么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2)小组交流讨论。 (3)默读13~20 自然段,用“ ”标出写小姑娘动作的词语,用横线标出小姑娘的话,用括号括出叔叔的话。 (4)自由练读小姑娘的话,想想她是怎样说这些话的? (5)教师读旁白,男同学读叔叔的话,女同学读小姑娘的话,感受当时的情景。 (6)自由分角色组合读;指名表演读。 (7)望着小姑娘远去的背影,画家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你觉得他会想些什么? 请你说一说。

  三、再读课文,积累词句 1.自由读,找出你认为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次。 2.朗读全文,师生合作读。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你喜欢文中的小姑娘吗?为什么? 2.比较课后练习第三题,指导读。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篇13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梳理小学阶段学过成语的类型、意义及运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通过成语专题复习,使学生懂得成语是中国语言宝库中的瑰宝。

  3、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活动准备

  1.布臵好黑板,营造活动氛围。

  2.用小黑板画上表格,由计分员计分。

  3.把全班分成4个小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上语文活动课,现在请大家听老师说一段话。想想看,这段话在遣词造句上有什么特点:

  在汉语的广阔天地里,有一个成语王国。

  那里风和日丽,山青水秀叫人流连忘返;

  那里姹紫嫣红,奇花异草叫人目不暇接;

  那里生机勃勃,珍禽异兽叫人耳目一新;

  那里还有至理名言,读了让人受益匪浅。

  是的,这这短短的一段话里就用了11个成语。我们说话或写文章时,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会使我们的表达简洁明了、生动有趣。大家已学了不少成语,平常也积累了一些,今天我们就以比赛的形式漫游成语王国,大家可要努力啦!

  二、明确规则:

  ①以4个小组比赛的形式开展活动,以小组记分,最后排出名次,赢的那一组是今天的擂台。②记分员只管记分,不参加比赛。记分员宣誓:被大家选为记分员,我很荣幸,我一定会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好我的工作。

  三、比赛过程

  工第一站——对对子游戏

  (AABB)高高兴兴——开开心心 郁郁葱葱战战兢兢吞吞吐吐

  (ABAC)无边无际—— 一心一意善始善终 戒骄戒燥

  (AABC)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 滔滔不绝 摇摇欲坠遥遥相对

  (ABCC)千里迢迢——文质彬彬 得意洋洋威风凛凛 生气勃勃

  过渡:刚才我们是配合的天衣无缝啊。大家很善于观察,这些成语结构形式很有趣,把它们放在一起有助于记忆。师:在成语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由数字组成的成语,那可真是“五花八门,五彩缤纷”。 第二站:数字成语王国

  要求:①这道题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写得越多,分数越高,写对一个成语给1分,写错不扣分。②各小组在集体讨论后由1名同学填写答案,书写要工整。③时间2分钟,超过时间不给分。(题目:①写出带有数字“一”的成语。②写出带有数字“三”的成语。③写出带有数字“百”的成语。④写出带有数字“千”的成语。)

  操作程序:①请各组组长上台领题目,主持人宣布记时。②时间到,请各小组派代表将答案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③老师相机点拨。 第三站:动物成语王国

  师:成语王国的动物可多啦,下面这道题叫“根据动物说成语”。要求:①这项比赛共有4道题,每次由一组抽取题目回答,当这个小组在回答时,其他三个小组要认真听,仔细想,看有没有需要补充的。②说出一个成语加10分。

  题目:①说出带有“鼠”的成语。③说出带有“马”的成语。③说出带有“狗”的成语。④说出带有 ”龙”的成语。

  操作程序:①组长依次上台抽题目,并当众念题目。③老师相机指点迷津,烘托气氛。

  [老师相机点拨,以及适时的总结,对学生学习归类成语,能起到很好的深化作用。]

  第四站——趣味成语王国(每个小组发一个信封)

  1、投影,巧填人体部位。

  出入( )地 焦头烂()

  另( )相看 画龙点()

  一( )了然 扬()吐气

  千钧一( ) 掩()盗铃

  嗤之以( ) 摇()鼓( )

  唇( )相依 调()学舌

  劈头盖( ) 三头六()

  一( )遮天 了如指()

  口蜜( )剑 感人()腑

  铁石心( )()胆相照

  集( )成裘 瞠()结( )

  卑躬屈( ) 摩()接( )

  2、抢答题: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宝贝,大家看看都有些什么特点呢?(自由读一读,指名说。)

  暴跳如雷唇枪舌剑掌上明珠鼠目寸光

  (鼠目寸光:形容目光短浅。掌上明珠:特指受父母疼爱的女儿。唇枪舌剑:比喻辩论激烈,言辞锋利。暴跳如雷:)

  估计学生能体会到这些词语运用了比喻手法。师:也还是来举例说明一下,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的特点又有什么好处呢?

  师:其它的词语你们也都用了比喻的手法吗?说一说,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如 鼠目寸光 掌上明珠 暴跳如雷 挥汗如雨

  (2)、看看这些成语表达意思的方式上又有什么特点?(默读,小组讨论,请两位同学说一说)

  千钧一发怒发冲冠响彻云霄入木三分

  (千钧一发:比喻万分危急。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响彻云霄形容声音响亮,穿透云层,直达高空。入木三分:原形容书法笔力强劲,现多形容分析、描写、议论的深刻有力。)

  估计学生能体会到这些词语运用了夸张手法。师:能具体说说它们是怎么把意思夸大来说的?若学生说的是“怒发冲冠”;师:看气得头发都竖起来了,顶起了帽子,这怒气是大到极点了!多么形象啊! 若学生说的是“千钧一发”;师:对呀,那么重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丝上,还不马上要掉下来,这样来表达情况危急的意思别具一格。……

  小结过渡:成语的`确十分有趣,无论是它的词语的构成,还是它的意义,以及它的语言形式,都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成语经过了千年的积淀,具有极深的文化内涵。

  (3)、看下面的成语就是来源于千年前的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板书:来源)

  ①读一读,说一说。

  历史故事:

  画龙点睛 纸上谈兵 卧薪尝胆 完璧归赵

  寓言故事:

  拔苗助长 亡羊补牢 惊弓之鸟 狐假虎威

  神话传说

  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牛郎织女

  宗教

  立地成佛,借花献佛,点石成金,灵丹妙药,脱胎换骨,长生不老 ②齐读

  ③讲故事。师:谁能给我们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请一到两名同学说一说)

  小结过渡:我们中华民族真是个充满智慧的民族,他们把自己积累下来的经验教训都浓缩在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中。不仅如此,有些成语,从字面上,就已经直接告诉了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甚至从它的字里行间了解到意义。(板书:意义) 如果同学们继续去发现,继续去探寻你一定会发现成语还有许多有趣的特点。

  四、运用——回归生活

  过渡:我们知道这些成语是源远流长,但今天依然有着无比鲜活的生命力。成语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只有学以致用才能让我们祖国的文化发扬光大。我们来完成一个练习,看看大家运用得怎么样?(板书——运用)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篇14

  教学目标:

  1、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快。

  3、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4、认识略读课文,初步掌握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认识略读课文,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感受槐乡的八月给孩子们带来了幸福与快乐,体会槐乡的八月磨练了孩子们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从而初步掌握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课,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连续学习了几篇有关课余生活的课文,体会到了课余生活有许多乐趣,请你说说从《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芭的草地》、《爬天都峰》三课分别体会到了什么乐趣?”(学生回忆交流)

  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快乐?就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交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悟

  1、简介课型

  A、同学们,仔细观察课题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B、我们现在学习的课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精读课文,如第1、2、3课;一种是略读课文,如第4课。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它们在编排上有什么不同?

  C、怎样学习略读课文呢?仔细阅读导读提示很重要

  2、导读提示。

  自读“提示”,边读边画出本课的学习要求,然后指名读提示,交流并归纳出学习要求:

  (1)读读课文,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

  (2)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自主读悟

  自读。对照略读提示,轻声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长句一下子读不通顺请你多读几遍。边读边用笔画出有关内容,读后与同学互相交流,有疑问的地方互相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地方作个记号。

  4、交流收获

  集体交流。先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谈谈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让学生知道课文主要描写了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引导学生体会到孩子们所得到的劳动的快乐。)

  三、赏读课文,感悟理解

  1、细读品悟。再读读课文并仔细想想,你觉得“槐乡的孩子真!”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2、学生发表见解,全班交流。

  A、生:槐乡的孩子真懂事!

  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指生说)

  据生答出示句子: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指读—齐读)

  B、生:槐乡的孩子真快乐!

  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指生说,余生适时补充)

  (采摘槐米虽然非常辛苦,但是孩子们以苦为乐。这从对他们唱着快乐的歌,满载而归,从对他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来。课文中有关孩子们的劳动场面,写得欢快、轻松、活泼,一点也不给人以辛苦、劳累的感觉,也说明了孩子们的以苦为乐。)

  据生答相应出示句子:

  a、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指读-----赛读—齐读)

  b、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指读—齐读)

  ……

  C、还有体会“槐乡的孩子真辛苦!”、“槐乡的孩子真勤劳!”、“槐乡的孩子真可爱!”

  3、抒发感受。

  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吗?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

  如:“劳动最光荣!”、“幸福的生活靠双手去创造!”……(同桌互说——指说)

  4、赏读品味。

  A、你喜欢课文中哪些句子。用笔画出来,练习一下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引导学生关注比喻句、排比句、描写形象生动的句子,学会鉴赏等)

  B、小结:快乐不只来自于休闲、享乐,劳动中也有无穷的乐趣。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一样热爱劳动,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四、课外延伸,拓展能力

  说说自己课余所从事过的劳动内容。可以是参加公益劳动的,也可以是帮助家长做家务的。先想一想准备说哪方面的内容,再说说自己劳动的经过和感受。

  板书设计:

  懂事

  槐乡的孩子 采摘槐米 快乐 劳动是快乐的

  勤劳

  辛苦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篇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矛盾、喉咙”等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反复揣摩描写将军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语句,感悟将军的情感。

  (4)体会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联系上下文等理解将军向小岛敬礼的深意,体会将军的情感。

  3、情感与价值

  体会守岛部队在艰苦的条件下驻守海岛,保卫祖国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纳的方法把课文分成若干部分。

  【教学难点

  体会战士们对祖国海岛的热爱,理解“小岛”的真正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异地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驻扎在海岛上的守岛部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今天,我们随一位将军登上小岛,一起感受守岛部队的爱国情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生词。

  2、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部分?

  3、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4、这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归纳总结:

  ①全文有3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②课文讲述了一位将军登上小岛后发生的事情。

  ③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三、生字生词认读学习

  会认字:瞒、域、艇、矛、盾、哼、喉、咙、勺、搅、舀

  辨字:瞒——满、矛——予、勺——匀

  多音字:哼

  四、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1部分。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介绍小岛的地理环境和特点。)

  2、思考:

  这个自然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什么?

  “树少,草少,土也很少”,三个连续的“少”,表现了小岛的荒凉。

  (表现了海军士兵们生活环境的艰苦。)

  (二)学习第2部分。

  第二部分是第2~19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讲述了将军发现和了解战士们在岛上种菜的情况。)

  ①“将军不由一愣。”将军为什么会有此神情?

  (这里土少,而且温度高,不适合植物的生长,就连运送来的食物都不能完好地保存。然而战士们却让这岛上出现了一片绿油油的`菜地。)

  ②队长建“菜地”是从哪里得到的启示?

  (“队长说,他是北方人,从大棚种菜得到启示,就搞了这个油布棚,北方大棚是为防冻,这个棚却是防晒和防盐。”)

  ③战士们为什么不用海岛上的土?

  (“菜地里的土,大部分是战士们从老家一口袋一口袋背来的。”

  “战士们愿意从家乡背,连菜种也是从老家带来的。”

  体现出战士们的思乡之情,吃起菜来有家乡的味道。)

  ④“晚饭后,我们就可以把油布都掀开,让您看看菜地的全貌。”队长自豪而又神秘地一笑。

  问题一:为什么要在晚饭后才能掀开油布?

  问题二:这句有什么作用?

  ⑤将军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规矩?为什么?同行的秘书为何着急?

  “在这一海域,为了减轻岛上的负担,吃住必须返回军舰。”

  将军的身体不大好,又上了年纪,秘书担心岛上的晚餐会影响将军的病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生词

  教师听写词语,学生写在习字本上。

  二、学习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是第20~35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讲述了战士们为将军送上一盘珍贵的小白菜,而将军也对战士们有了更深的了解,把蔬菜倒入汤中与战士们一同分享。)

  这部分主要描写了将军的神情变化:

  脸色马上变了——重重地放下筷子——一愣——凝视——鼻子有些发酸——喉咙哽了一下——眼睛一亮。

  ①将军看到端上来的小白菜脸色马上变了的原因是什么?

  (将军深知蔬菜的珍贵,不想因为自己让战士们受苦。)

  ②将军看了看他们桌子上的罐头,喉咙哽了一下,说:“同志们……”停了一下,又说:“孩子们,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为什么把“同志们”称为“孩子们”?

  三、学习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是第36、37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他向着太阳,向着那片绿色,也向着小岛,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这两个自然段表现出将军对战士们的无限感激和深深的敬意。总结全文,将情感升华推向高潮。

  四、课后作业

  思考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也请你用这种手法写一日记。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篇16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读书记号学习课文的方法。

  知识目标:

  学会12个生字,理解21个词语的意思。

  情感目标:

  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感受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教学重点

  1. 运用读书记号阅读课文。

  2. 理解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1.大家都已学过了《春晓》,我们再来一起背一下好吗?

  2.揭示课题,古往今来,赞美春天、春雨的诗篇举不胜举。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赞美的是什么呢?

  二、自学课文,并检查自学情况。

  (一)自学课文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按课后习题1的要求做读书记号。

  2.联系上下文或运用工具学习生字新词。

  3.想想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自由地读读,议议,记记。

  师点拨重点:

  唇(chún),不能读成chén (晨)竭(念jié,不念jí)

  2.提出不理解的词句,酌情处理。

  3.课文主要写了谁?她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三、给课文分段。

  我们在第七册已经学过了好几种给课文分段的方法,还记得吗?

  请自选一种分段方法给课文分段

  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按时间变换顺序给课文分段;

  按地点变换顺序给课文分段;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段。

  2.我们来看一下,在上课时的教室里,发生了什么事呢?(或上课时达丽玛怎么样?)

  (达丽玛上课没认真听,被乌罕娜老师发现。)

  3.乌罕娜老师又是怎么发现的呢?

  (乌罕娜老师从42双眼睛里,发现了面丽玛这双走了神的眼睛。)(小黑板出示)

  (1)理解走了神:精神不集中,注意力分散。

  (2)课文哪些句子写达丽玛走了神?理解游荡。

  (3)用哪个词把前后两部分连接起来的?表明这句话是什么关系?

  (4)理解:发现,你从中获得什么启发?

  4.被发现后,达丽玛会想些什么呢?

  五、学习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给达丽玛补课时,乌罕娜老师是怎样做呢?

  2.达丽玛又是怎样回报乌老师的呢?

  (达丽玛望着老师严肃的面容,心里发誓:上课再也不让心跑向大草原了。)

  (1)理解发誓:庄严地说出表示决心的话

  (2)如果现在你是达丽玛,你会怎样发誓呢?

  (3)达丽玛为什么要发誓呢?

  (乌罕娜老师发现达丽玛走了神,用提问来证实后,并没有批评她,而是放学后给她补课。虽然只是给达丽玛一人上课,乌老师却同样严肃认真,这种教育方式深深地感动了达丽玛,她不仅认识到了错误,而且决心改正错误。所以要发誓。)

  (4)达丽玛又是怎样做的呢?

  (她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印在心里。)

  印什么意思,能换成什么呢?

  3.正因为达丽玛这么认真地听课,所以外面下雨了,她也没有发现。

  4.指名读,再齐读。

  5.达丽玛没看见闪电,没听见雷声,那她听见了什么呢?

  (老师,我只听见您给我讲课。是的,她只听到老师沙哑的嗓音,只看到老师发干的嘴唇,哪注意到闪电、雷声?)(小黑板出示)

  (1)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达丽玛听课时怎样?

  从哪里看出?三个只字可以看出。

  (2)从沙哑的嗓音和发干的嘴唇,可以看出乌老师当时怎样?

  6.正是这样疲劳的乌老师,当她得知达丽玛听课时,没看见闪电,没听见雷声,时心里怎样?(激动)

  7.为什么这么激动?

  8.分角色朗读,体会达丽玛的专心与乌老师的激动。

  六、巩固练习。

  至于乌老师是怎样护送达丽玛回家的事,我们下堂课再来学习。现在,老师要看看大家,是否把这堂的知识都掌握了。

  1.填空(不重复,尽量用本课学过的词语)。

  ( )的眼睛( )的眼睛( )的眼睛

  ( )的春雨( )的春雨( )的春雨

  ( )的面容( )的面容( )的面容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游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竭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达丽玛坐在教室的板凳上,圆溜溜的一双眼睛望着老师乌罕娜,但是她的心却跟着春风一起,游荡到大草原上去了。达丽玛瞪大眼睛望着老师是故意装给老师看的,为是的不让老师发现她思想开小差。( )

  (2)达丽玛,这个问题你来回答。乌罕娜老师从四十二双眼睛里,发现了达丽玛这双溜了号的眼睛。乌老师能从那么多同学中发现达丽玛走了神,是因为她上课时特别注意达丽玛。( )

  (3)达丽玛坐下来,竭力忍住,才没让眼泪掉下来。这句话是写达丽玛为自己做错了事,给老师添麻烦悔恨极了的心情。( )

  (4)老师,下雨了!她惊奇地说。达丽玛之所以感到惊奇是因为草原上春天下雨极为罕见。( )

  板书设计:

  春天的雨点

  达丽玛 乌罕娜老师

  上课时 走神 发现

  补课时 发誓 补课

  专心 放心

  护送时 感激 护送

  知错就改 关心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