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18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1
预设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感悟圆锥的特征,学会测量圆锥的高,并能正确辨认圆锥图形。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中体验学习全过程。
3、培养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认识圆锥,并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说一说图中哪些图形是圆柱?剩下的这些图形都不是圆柱,这种形状的物体你在哪见过?你能给这些图形取个名称吗?
鼓励学生思考,再请学生看看书中的`名称后,揭示课题:圆锥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收集的圆锥,相互交流,关于圆锥,你想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问:圆锥有哪些特点?圆锥的高怎么表示?怎样量出圆锥的高?
2、合作探究。同学们用桌上的工具材料,分组研究你们感兴趣的问题。
3、小组汇报探究结果,同学相互质疑。
⑴圆锥的特点:底面是个圆,上面是一个尖尖的点,侧面是一个曲面。
质疑:侧面展开是个什么图形?
小结:我们把圆锥模型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扇形。
⑵圆锥的高:比较两个圆锥的高矮可以发现,圆锥的高是指顶点到底面之间的距离。
质疑: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那圆锥的高有几条?
小结:圆锥的高是表示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圆锥的高只有一条,测量圆锥的高。
三、巩固练习
1、做教科书第87页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
2、小结活动。
按书上第191页的图样,用硬纸制作一个圆锥,并量出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3、总结。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你还有什么意见和问题?
四、创意作业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9-10页内容,练习二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和圆锥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的基本特征。
2、经历探索圆柱和圆锥特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初步体会圆柱和圆锥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教学难点:认识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和高。
教具准备:
课件,圆柱、圆锥实物,模型,长方形小旗一面。
学具准备:
圆柱、圆锥实物,圆锥模型,剪刀,长方形、半圆形、直角梯形、直角三角形小旗各一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吃冰淇淋吗?你注意过装冰淇淋的盒子吗?(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请看屏幕,这是我搜集到的一些冰淇淋盒,看到这些盒子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到:左边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特点?右边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学生喜欢吃冰淇淋,引入对它们各种各样盒子形状的研究,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你说我讲
1、认识“圆柱”特征
(1)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左边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呢?圆柱。
除了我们刚才看到的冰淇淋盒,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圆柱形的物体吗?在哪里见过?他们什么样?
学生可能提到未削的铅笔、水杯、胶棒、水彩笔盒、茶叶筒、木头、广场上的圆柱子、压路机的磙子、宾馆的旋转门等等。他们美观、实用、安全、能滚动
(2)探索研究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圆柱,数一数,摸一摸,滚一滚,比一比,看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探索提示)
提示:
①数一数,圆柱有几个面?指给同桌看。
②摸一摸,圆柱的几个面有什么不同?
③滚一滚,把圆柱不同的面放在桌上滚一滚,你发现了什么?
④比一比,你的圆柱和同桌的有什么不同?
(3)汇报交流
学生根据提示交流汇报。
①圆柱有3个面。哪3个?让学生指一指。
②学生会说“圆柱有两个圆形的面,平平的。”此时教师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再摸一摸感知一下,并介绍:圆柱上下这两个圆形的面叫圆柱的底面。(板书)
可能会有学生提到这两个圆大小一样,如果没有,教师提问:这两个圆之间有什么秘密吗?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可能是用眼睛看的,也可能是估计的。给他们时间验证一下,再交流。学生的方法可能有:量直径;把两个圆在纸上画下来比对;或画一个再看是否重合;也可能剪下来比较等等。
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后利用课件演示两个圆重合,并板书: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圆柱还有一个面,学生可能会通过手势表示,却说不出来。也可能知道叫侧面。教师根据学会的回答介绍:圆柱的曲面叫圆柱的侧面,并板书:侧面曲面。
③底面放在桌子上不能滚动,侧面放在桌子上可以滚动。师:我们平常见到的哪些圆柱利用了它能滚动这个特点?
压路机、擀面杖、滚筒刷等,学生说不上来,教师可以提示引导。师:这些圆柱滚过的地方会是什么形状呢?
学生演示,猜测过后,教师可以用课件演示一下:长方形。
④圆柱有大有小,有高有低。
课件出示装满牙签的圆柱塑料盒和装满水彩笔的圆柱盒,问:这两个圆柱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圆柱的'高。追问:什么是圆柱的高?圆柱有多少条高?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问:这些牙签和水彩笔是圆柱的高吗?假如他们细一些,再细一些,能装多少根?
板书:圆柱有无数条高,高的长度都相等。课件演示圆柱的一条高。师介绍:生活中,我们把硬币的高叫厚,圆柱水井的高叫深,铅笔的高叫长。
师:除了高,这两个圆柱的大小还与什么有关?底面的大小或底面直径半径等。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圆柱的特征,通过数一数,摸一摸,滚一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感知圆柱的底面、侧面的不同,加深对圆柱的认识,并通过课件演示,加以学生的想像,体会出圆柱有无数条高,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认识“圆锥”特征
(1)整体感知
师:右边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呢?圆锥。师: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圆锥?
学生可能提到铅笔尖部、塑料跳棋下部、沙堆、陀螺等。
(2)自学探究
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研究圆柱特征的方法,自己研究一下圆锥的特征。
(3)汇报交流
教师板书:一个顶点一个侧面曲面一个底面圆形
着重让学生说说:圆锥的侧面是什么形状?什么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有多少条?让学生先猜测圆锥的侧面是什么形状?学生可能认为是三角形,也可能认为是扇形,然后滚动圆锥学具自己体验,最后通过课件展示验证。
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条高。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在想象圆柱逐步变成圆锥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体会了圆柱和圆柱的区别,所以在研究圆锥时,借助前面对圆柱特点的学习,全部放手,让学生不仅收获“渔”,还学会了用“渔”进行“捕鱼”,同时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最优化。】
3、比较异同
师:圆柱和圆锥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相同点: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圆形,侧面都是曲面。不同点:圆柱有2个底面,圆锥有1个底面。圆柱侧面滚动后是长方形,圆锥是扇形。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高。
可以追问: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为什么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呢?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圆柱和圆锥的异同,使学生深化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点。后面一追问,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联系,又为后面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作了铺垫。】
三、自主练习
1、下面的物体哪些是圆柱形的?哪些是圆锥形的?
教师可挑选小鼓和台灯罩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既不是圆柱又不是圆锥?
2、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哪些是圆锥?
挑选第四个说说原因,进一步明确圆柱的特征。
3、用一张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纸卷成一个圆柱形纸筒。纸筒的底面周长和高各是多少?与同学交流一下。
4、师:在学习图形的知识时,练就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个善于想象的大脑十分重要,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出示教具,这是一面长方形的小旗,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小旗能成什么形状呢?先想象一下,猜一猜。
师:现在旋转小旗,看猜想是否正确。
师:如果是半圆形、直角梯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小旗,旋转一周后又能成什么图形呢?请你先想象猜测,再动手试试,最后连一连。
师:这个游戏好玩吗?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小旗,你想将小旗设计成什么样子?想象一下,如果也这样旋转一周,会转成什么形状?课后自己做一做。
【设计意图:学生在练习中加深了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其中在1、2小题比较和辨析的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深层次的思考,有了运用,有了判断,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体现数学知识“有用”。最后两道小题,不仅为后面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作了铺垫,更重要的是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回顾反思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课件出示教材丰收园图)
学生可能回答:我会积极学习了。教师适时追问:你哪个环节最积极?(课件“积极”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同时出示问题:你哪个环节最积极?)
学生回答。(课件将绿苹果变成红苹果)
学生也可能回答:我学会提问了。教师适时追问:你都问什么问题了?(课件“会问”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同时出示问题:你都问什么问题了?)
学生回答。(课件将“会问”绿苹果变成红苹果)
师:让我们满载着收获,下课休息一下吧。(课件将红苹果装入果篮)
【设计意图:以具体的问题引领学生从“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几个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24页的例1和“做一做”,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教具准备:一个圆锥形物体、一个圆锥形模型、一块平板,一把直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圆柱体了,谁能说一说圆柱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二、探求新知
(一)、认识圆锥的特征
1、引出新知
(1)出示主题图(课件)观察这些非物体的形状
质疑:
①孩子堆成的沙堆是什么形状?
②小丑的帽顶什么形状?
③建筑用的铅锤是什么形状?
④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
(2)通过课件了解圆锥的形状
课件展示:蓝色圆锥形积木,圆锥形沙堆,铅垂。(仔细观察他们的形状)移走实物剩下轮廓,抽象出圆锥形的几何图形。
(3)教师小结
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
(4)列举生活中的圆锥
你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物体?
(锥形漏斗、锥形吊灯、铅笔笔尖)
看来圆锥形物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我们只有对它的了解的更多,才能更好的利用它。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圆锥。
(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2、圆锥的基本特征
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圆锥形,看一看,摸一摸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课件展示:闪烁的两个点是圆锥的顶点和圆锥底面的圆心用字母0表示,闪烁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3、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想象一下,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学生讨论交流)
出示课件:动态演示绕圆锥侧面转一周和圆锥侧面展开过程
学生观察发现得到: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
4、圆锥的高
大家知道圆柱的高是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它有无数条高。那么,圆锥的高呢?它几条高?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课件演示:底面直径和高的产生过程
圆锥只有一条高,在圆锥的内部
5、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操作演示。学生汇报后教师总结
测量步骤: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注意的事项:
(1)圆锥的底面和平板都要水平地放置。
(2)读数时一定要读平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三、巩固练习
1、第24页“做一做”。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硬纸,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练习四的第2题。
学生先动手操作,然后连线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锥,想一想:圆锥有什么特征?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你能向同学介绍一下你手中的圆锥吗?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感悟圆锥的特征,学会测量圆锥的高,并能正确辨认圆锥图形。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中体验学习全过程。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圆柱、圆锥实物及模型,圆锥形萝卜、学习表格;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的圆锥,做圆锥纸模型,准备尺子、硬纸等。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
师出示铅笔: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生:圆柱体。
师:还记得圆柱的特征吗?
生1:圆柱有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
生2:它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
生3:圆柱有无数条高。
师将圆柱形铅笔放入剥笔器中旋转后拿出,指着笔尖部分提问:你能给这个形状取个名字吗?
生1:它有一端很尖,像个锥子,取圆锥吧!
生2:我在搜集这些形状的物体时,家长告诉我找的是圆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和研究圆锥。(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师:大家拿出课前收集的圆锥形物体,互相看一下,你想知道关于它的哪些知识,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我想知道它的体积怎么计算。
生2:我想知道它的表面积怎么求。
生3:我想知道圆锥有什么特点。
生4:我想知道圆锥有几条高。
生5:我想来知道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
生6:我想知道这样的图形为什么叫圆锥?
师:大家一下子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一节课怕是解决不了,大家说,我们先解决哪几个?
生1:要想知道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怎么求,得看它们跟什么有关系,我们要先研究圆锥的特征。
生2: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都跟高有关系,我想先研究圆锥的高。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一一板书。
师: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有很多,老师可以直接告诉你们答案,你们也可以自己看书解决,更具挑战性的是,大家可以不看书,通过小组合作,自己尝试着解决这些问题。你们想选用第几种?
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第三种。
师:同学们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老师十分赞赏。接下来大家就按照事先分好的小组,用桌子上准备好的材料,合作解决你们感兴趣的问题。完成表格,组长负责作好记录。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小组活动,师巡视,走进小组参与讨论和质疑。
3、小组汇报探究结果,全班交流。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
组1:(一生汇报,一生板书)我们发现了圆锥的特征,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上面是一个尖尖的顶点,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是一个扇形。
组2:从顶点到底面圆心之间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圆锥有无数条高。 组3:我们认为圆锥只有一条高。
师:圆锥究竟有几条高呢?是一条还是无数条?
学生议论纷纷。大多数同学认为圆锥有无数条高。
师:请大家在圆锥上找一找,哪里是圆锥的高?(请一生演示)
生1:用手摸圆锥的侧面说:这里是高。
生2:我觉得那里不是高,圆锥的高不太好指出来。
生3:(举起学具,手指顶点和底面圆心)我认为这之间的距离才是高。 师:高是——
生:顶点到圆心之间的距离。
师:高有几条呢?(生齐答一条,但声音不是很大)
师:为什么圆锥的高只有一条呢?
生1:因为圆锥的'高是指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之间的距离,圆锥的顶点只有一个,底面圆心也只有一个,因此圆锥只有一条高。
生纷纷表示赞同。
师:圆锥的高能看得见摸得着吗?(生否定)怎样才能看见呢?
生1:可以把它切开。
师演示切圆锥萝卜模型,指一生上台画出高。
师:如果要测量圆锥的高,每次都把圆锥切开,是非常不方便的。该怎样测量呢?请大家小组合作,量一量你的圆锥学具。
小组合作测量,师巡视指导并质疑。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合作,测量了圆锥的高,谁来说一下,你是怎么测量的? 生1:把圆锥靠在墙边,用体育课测量身高的方法量。
生2:还可以在两端竖起两把尺,沿顶点横着放一把直尺,让两端竖着的尺的刻度相等,这就是圆锥的高。
师:你能到前面演示一下吗?
生2上台演示
师:你能读出刻度吗?
生2:9.8厘米。
师:怎么和我的看法不一样呢?我认为是10厘米。
生2观察,恍然大悟:直尺上0刻度前还有一段距离,必须加上。
生3:还可以将圆锥移到桌边,将尺子移到桌子外边,使0刻度线和圆锥底面对齐。
生4:我觉得这样放尺子很容易倾斜,圆锥的高是垂直于底面的,尺子倾斜,量的就不是高了。
师:那你能想个好办法吗?
生4:我觉得可以用厚书或字典来测量高:把字典竖放在圆锥的旁边,再用一本字典或厚书放在圆锥上面组成直角,在竖放的字典上注上记号,再从字典上量得圆锥的高。
师:为什么?
生4:我们用尺量时,尺会东倒西歪的,很难保证与桌面垂直,而用字典就可以很容易与桌面垂直。
生5:作记号时,一定要记在横放的字典下沿与另一字典交汇处。
师:这种方法可以吗?(生赞同)请大家用这种方法测量自己的圆锥的高。 生活动
师:我们在测量时,有时用尺是不太方便的,我们利用字典或厚书等材料帮助测量,是很可取的。我们的测量只要方便好操作,能测准就行,不一定总想到尺。
三、联系实际,应用生活。
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用自己的劳动收获了圆锥这么多的知识。这种发现很有价值,现在请闭上眼睛放松一下。有一个小要求,请在老师的描述中眼前出现相应的形状。
它有六个面,12条棱,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它也有六个面,12条棱,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它有无数条高,有一个侧面展开后是长方形。
它只有一条高,一个顶点,一个底面,一个侧面展开后是扇形。
2、师:正所谓圆锥无处不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好的世界,请大家按教科书第149页的图样,用硬纸制作一个圆锥,并量出它的高。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你还有什么意见和问题?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认识圆锥体。
2、理解并掌握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应用。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圆锥体,掌握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学准备:
扇形纸片、各种圆锥体、量筒、水槽、细沙
学习准备:
圆锥体物品、生活中圆锥体的应用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学过了哪些立体图形?(结合实物认一认)
2、这是什么图形?(圆锥)过去我们对它了解比较少,今天重点来研究它。
3、关于圆锥你想了解它的什么?(特征、表面积、体积)
二、研究特征:
1、做圆锥(提供扇形纸片、橡皮泥、跳棋、圆铅笔、卷笔刀),说说圆锥有什么特征。
2、自学91也教材,汇报学习结果。(板书)
底面:圆
侧面:曲面(扇形)
高: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1、判断练习
2、生活中的圆锥:实物展示、图片展示
三、初步了解表面积:
侧面积(扇形)+底面(不做重点)
四、探究体积:
1、猜测:根据以往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圆锥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底面积、高……借助已有图形剪拼割补……用已有知识推倒公式)
2、根据老师提供的用具你会想到怎样测量圆锥的体积。
(1)利用量筒、水(小结公式后验证)
(2)利用圆柱体、砂子(试验前先猜测……强调等底等高)
3、总结公式(板书)
4、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是21平方厘米,高是14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五、巩固练习
1、例题1
2、笑脸题(连线后画出与圆柱体积相等的圆锥的高)
3、玻璃厂用卡车运进一批做玻璃用的砂子堆成一个圆锥形,底面周长是31.4米,高3.6米,每立方米砂重1.5吨。这堆砂子质量是多少吨?
六、总结学习立体图形的收获。
借助《圆锥》这一教学内容为载体,我有机会实践自己在“空间与图形”这一部分的基于教材的深入探索与研究。课改以来,新的课堂十分活跃,特别是空间与图形的相关课,十分重视操作、实验等活动,课堂一派热闹。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我觉得数学课应该更“数学”一点,应该体现出数学的严谨性。所以,教学中我努力营造“活而不乱”的课堂,让操作活动的背后更有知识的含量。
首先,为学生提供的扇形纸片、橡皮泥、跳棋、圆铅笔、卷笔刀等材料,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动手制作圆规,加深学生对圆锥体的认识。而在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一部分,我不仅仅让学生单纯的去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圆锥体物品,而且让他们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设计,使用的原理是什么。
在探究圆锥体积计算一部分,我努力寻求“自主探究、独立解决问题”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用空心圆柱、圆锥进行实验。但是,学生怎么会一下子想到做实验呢?做实验是他们自己的需要吗?如果开始就做实验,虽然形式上是热闹的,但学生的思维是被动的。于是,我设计让学生先去猜一猜,圆锥体的体积计算与什么有关。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借助已有的一些图形进行割补,探求底面积、高的关系等方法。在为学生提供各种圆锥体、量筒、水槽、细沙等工具,让学生自由实验,独立去探究体积的计算。学生通过猜想、验证、反思这一系列的活动主动探索知识,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总之,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生活知识也应该融于课堂。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数学课上,要有数学的语言,数学的思维,要从理性的思考角度入手,让学生有操作活动,更要有归纳、推理和思考。让培养空间观念的数学课更“数学”一点。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6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8—19,练一练和练习五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知道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
【教学准备】
1、圆柱和圆锥形的实物、模型(学生、老师)
2、一根绳子一个小球,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的小旗各一面。
【教学过程】
一、想象导入。
1、师:将一根绳子看作一条线段,一个小球看作一个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如果将一个长方形绕其中的一条边,形成了什么物体。
2、找一找屏幕上哪些是圆柱体。
3、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圆柱形的?
二、认识圆柱。
1、拿一个圆柱仔细观察,边观察边思考,然后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①圆柱一共有几个面?
②上、下两个面什么形状?大小相等吗?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
③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它叫什么面?这个面有什么特点?
④圆柱上下一样粗吗?
(1)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圆柱物体上互相指着说一说它的底面、侧面。
(2)小组合作,动手动脑:
①圆柱两底面的大小怎样?你有什么办法证明?
②用直尺量一量罐头盒的高,有多少种不同的量法?你发现什么?
学生动手操作,集体交流。
生1:量一量两个圆的'直径,直径相同,说明圆的大小相等。
生2:用绳子量两个圆的周长,周长相等,说明大小相等。
生3:可以采用滚动的方法,证明周长相等。
生4:剪下两个面,直接比一比大小。
2、出示三个不同的高不一样的圆柱
思考:
①你想说什么?(高不相同)
②什么是圆柱体的高?
③怎么测量圆柱体的高?
小结:圆柱体有无数条高,所有的高都相等。
引申:圆柱的高在生活总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如:硬币的厚,钢材的长度,井的深度。
三、认识圆锥。
1、一个长方形上面的一边缩短后,绕长旋转一周,形成了什么图形?如果继续缩短变成一个点,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沿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是什么图形?(圆锥)
2、找一找屏幕上哪些又是圆锥体。
3、学法提示。
(1)你想研究圆锥的什么?
(2)你想用什么方法研究?
(3)你发现了什么?
请同学利用学具试着研究圆锥的特征。(也可以看书自学)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思考:怎样测量圆锥体的高?
让学生小组合作用教师提供的学具测量圆锥的高,介绍测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操作,再集体交流。
思考:为什么圆锥的高在里面,可以从外面测量?
4、对比小结:圆柱和圆锥各有什么特征,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圆柱体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巩固练习
1、教学练一练
观察练一练中的图,你能很快找出圆柱和圆锥吗?在圆柱旁边打上“√”,在圆锥旁边打上“δ”。
2、练习五第2题
有句古诗说:“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学们一定很熟悉吧?那么,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圆柱和圆锥,是否也会看到不同的图形呢?请分别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进行观察,再到书上练习五第2题去连一连。
3、拓展练习:
在学习有关图形的知识时,练就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个善于想象的大脑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请看屏幕。
五、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惑?接下来,我们还会研究圆柱圆锥的哪些知识?
但我们对圆柱和圆锥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一个小制作,具体的要求看练习五的第4题。聪明的同学还可以猜一猜,下一节课我们将研究什么问题。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7
教学内容:教科书P23-26的内容,P24“做一做”,完成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通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课
1、圆锥的认识
(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
(在图上标出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5、虚拟的圆锥
(1)先让学生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
那么将三角形制片绕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2)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三、课堂练习
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四、总结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
反思:
为了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今天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和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情况作了汇报,望大家给予了指点和评价。我对这节课进行了教学反思。
本课中,我将学具和现代化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直观、形象地展示圆锥体,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列举了生活中的圆锥。如:圆锥形煤堆、圆锥形粮堆、削过的铅笔头等,帮助学生建立起圆锥的表象。然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去发现圆锥的特征,在实践中去理解概念。(圆锥的高)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知识的空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学生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得出了测量圆锥高的方法。这时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动手测量手中圆锥模型的高,小组同学配合默契,很快地测量出了圆锥模型的高。为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我又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测量圆锥的高,再次强化了知识。
设疑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我提出了问题:“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圆锥体立体图形展开后会是什么样子呢。
”请同学们猜一猜,有的学生说:“是一个圆形和一个扇形。”他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快动手进行验证吧。学生马上动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他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接下来我在学生面前进行了直观演示,又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圆锥展开的过程,圆锥高的测量方法,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我注意知识间的对比,在学习完圆锥的认识以后,我让学生把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以及展开图进行了有效地对比,让学生回答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从而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
通过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们能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教具和学具准备的不充分,我在示范画圆锥立体图形时,没有用三角板去画,而是用手去画,画完的圆锥立体图形不够规范和美观。
还有学生的学具(圆锥模型)没有达到人手一个,这样给动手操作带来不便。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一定重视教具和学具的准备工作,确保教学效果更完美。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20页的例1,“练一练”和练习五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知道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例1场景图,上面这些物体认识吗?分别是什么?如果将它们按形状分成两类,怎么分?如果给这两类物体起个名字,可以叫什么?
学生交流(揭示课题:圆柱和圆锥)
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研究圆柱
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出示相关圆柱形实物和模型
⑵引导观察: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
⑶组织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板书:上下一样粗细有两个圆面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先对照圆柱的直观模型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再让学生在实物模型上找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研究圆锥
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状的物体?
⑵仔细观察圆锥,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说一说。
⑶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有一个顶点底面是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锥的高
出示圆锥的透视图,让学生认识圆锥的高。
⑸在圆锥的实物模型中,相互说说圆锥的顶点、底面、侧面和高。
三、巩固练习
1、讨论“练一练”。
交流挑选的理由和不挑选的理由。
2、做练习五第2题。
⑴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看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⑵在书中连线。
3、做练习五第3题。
⑴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想想一下: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让学生旋转小旗,看猜想是否正确。
⑵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小旗,你想将小旗设计成什么样子的?想想一下,如果也这样旋转一周,会转成什么形状?自己做一做。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联系同学们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了解点的移动可以得到线,线的移动可以得到面,面的旋转可以得到体,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圆柱和圆柱的基本特征,激发同学们的探究欲望。
2、通过观察、思考、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同学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拿一根一头拴着一个小球的绳子甩动,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再让学生结合书第2页2、3题,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最后总结出点的移动可以得到线,线的移动可以得到面,面的旋转可以得到体的结论。
2、教师出示一个袋子,里面装着各种物体(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圆台)
游戏规则:一人上台摸,并描述你摸到的这个物体的最典型的特征,使下面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你摸的这个物体的名称。
师生共同活动。在摸出物体后,教师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引出这节课要探究圆柱和圆锥。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
二、 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从生活的实景图中发现圆柱和圆锥。
从书第2页找一找的实景图,找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与同伴互相指一指,哪些是圆柱和圆锥,并指名回答。
2、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圆柱、圆锥的特征。
用各种方法,如摸、量、画等,观察带来的圆柱、圆锥形实物,你们有哪些发现?用手中的工具验证你们的猜想。并填写小组合作学习的报告。
小组合作学习表格:
研究对象
你们猜想它有哪些特征?
你们是用怎样的方法验证你们的猜想的?把验证方法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3、小组汇报反馈。
教师抓住几个关键点进行引导:
圆柱的`特征:
⑴两个底面、一个侧面。底面是由两个大小完全相等的圆组成。侧面是一个弯曲的面。
⑵认识圆柱的高,并会测量圆柱的高。如果没有学生探究这个问题,教师要示范两个底面大小差不多的圆柱,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高不同,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圆柱的高(圆柱两个底面的距离叫做高)。圆柱有无数条高,每条高的长度相等。
圆锥的特征:
⑴由一个底面(圆)、一个侧面(曲面)组成。
⑵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引导学生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小结:通过刚才的合作学习和交流,我们更进一步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你能说一说你现在知道了圆柱和圆锥有哪些特征吗?
4、说一说
课本3页,让学生再次系统地看一看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拿一个你准备好的圆柱和圆锥,同桌互相说一说它们各部分的名称。
说一说,在生活中见到的哪些物体的形状像圆柱、圆锥?指名回答。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10
教材内容的分析:本课“圆锥的认识和体积”是在学生学习了圆柱体积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时首先认识、理解圆锥体的特征,直观又形象。然后通过用空心圆锥向空心圆柱的容器里倒水的实验得到圆锥的体积公式。进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目标:
(1)掌握圆锥特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逻辑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向学生渗透知识间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学习将新知识转化为原有知识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特征、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空心实物,任意一个圆柱和圆锥,若干沙子或水。
教学准备:
圆锥水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容器大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进入学习情境
1、开始,回忆学过的立体图形,并板书圆柱的体积公式。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2、观察课本实物图:铅锤、谷堆、冰激凌等。
(1)这些物体的形状与圆柱体一样吗?哪里不一样?根据这些物体的形状,你们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引导说出“圆锥”)
(2)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圆锥体?(学生举例如路障、喇叭、跳棋)
3、师:你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吗?圆锥有哪些特征?
拿出圆锥模型,介绍圆锥的特征。
(1)用手摸一摸圆锥,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内先互相说一说,后师板书:
1、圆锥有一个顶点
2、圆锥只有一个底面,这个底面是个圆形。
3、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图是扇形。)
从实物图中抽象出一个圆锥的立体图形来,教师画一个不带高的圆锥图。
出示两个圆锥(一个高,一个矮),观察这两个圆锥,你发现了什么?是由圆锥的什么决定的?(板书:高)
下面我们来研究圆锥的高。你想知道圆锥高的哪些知识?
1、什么是圆锥的高?
2、几条高?为什么只有一条高?
3、怎么测量圆锥的高?)
问: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齐读板书)
再看第二个问题(1条高)指出高,怎么画?为什么画虚线?所以我们一般用虚线表示。
你认为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明确并板书: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因为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它只有一条高。
4、了解了圆锥体的特征,我们再来研究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怎样计算一个圆锥物体的体积呢?我们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时候借助以前学过的长方体,今天我们学习圆锥体体积也可利用刚刚学过的圆柱体的体积,大家猜一猜,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自主学习
探索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
1、师出示实验要求:把空圆锥装满水,倒入空圆柱中,测量高度,几次装满,统计次数填入实验报告单。
2、汇报交流
(1)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实验和统计,你发现了什么?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是不是任意两个圆锥体和圆柱体就有这样的关系呢?再来看实验。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圆柱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教师强调等底等高这个前提条件
3、概括圆锥体积公式:
师:圆柱的体积是: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那么和它等底登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怎样表示呢?
圆锥体体积=1/3×底面积×高V=1/3sh
三、实践运用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28.26平方厘米,高是14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一生板演,汇报
2、一个圆锥形,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6厘米,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课堂练习
(1)S=20平方米h=12米(2)r=10米h=15米
(3)d=6米h=10米(4)c=62.8米h=9米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圆锥体,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汇报:1、圆锥体的特征
2、圆锥体的体积公式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18-19页,练一练、练习五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1、圆柱和圆锥形的实物、模型
2、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各一面。
预习作业:
1、预习课本第18页例1,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2、知道什么什么样的形体是圆柱和圆锥。
3、在课本上完成第19页的练一练、练习五的1-4题。
教学过程:
一、预习效果检测
1、你预习的两个立体图形,分别叫什么?
2、剪下第125、127页的图形,用硬纸板做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
3、反馈练习五的完成情况。
二、合作探究
1、研究圆柱
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
出示相关圆柱形实物和模型
⑵引导观察: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能发现什么?
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
⑶组织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板书:
上下一样粗细有两个圆面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先对照圆柱的`直观模型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再让学生在实物模型上找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研究圆锥
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状的物体?
⑵仔细观察圆锥,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说一说。
⑶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有一个顶点底面是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锥的高
出示圆锥的透视图,让学生认识圆锥的高。
⑸在圆锥的实物模型中,相互说说圆锥的顶点、底面、侧面和高。
3、讨论“练一练”。
⑴让学生各自从教材提供的图片中找出圆柱形的和圆锥形的。
⑵交流说一说挑选的理由和不挑选的理由。
三、当堂达标检测
1、做练习五第2题。
⑴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看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⑵在书中连线。
2、做练习五第3题。
⑴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想想一下: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
⑵让学生旋转小旗,看猜想是否正确。
⑶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小旗,你想将小旗设计成什么样子的?想象一下,如果也这样旋转一周,会转成什么形状?自己做一做。
3、做练习五第4题。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知道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
设计理念:
本课努力将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找”中学,在“测”中学,在“思”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教师出示一组相关的几何体的实物图,其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也有圆柱和圆锥形状的,提问:上面哪些是圆柱体?哪些是圆锥体?哪些不是?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和圆锥体?
2、揭示课题,板书:圆柱和圆锥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直直的.直圆柱和直圆锥、观察、辨别
举例、交流
二、动手实践探索特征(一)认识圆柱的特征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你怎样证明这两个底面大小的关系?
(3)用双手摸侧面,你发现了什么?
3、讨论、交流、总结
4、圆柱的高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1)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2)让学生找一找圆柱的高,然后教师出示圆柱的立体图形,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教师先画出一条高,再让学生画高,教师提问:刚才大家从不同位置画了高,说明高有多少条?
(二)圆锥形状的认识。
1、引导观察
(1)请学生从课前准备的物体中挑出圆锥体学具,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
(2)让一生上来边指边说,回答后师板书:
顶点:1个
侧面(曲面)
面:2个
底面(圆)
(3)师指导透视图,示范画。
画透视图的时候应该先画一个椭圆,然后在椭圆的正上方画上顶点,最后把顶点与底面连起来。
2、圆锥高的认识
(1)高在哪里?师指母线,问:这条是不是圆锥的高?为什么不是?你能举个例子驳倒他吗?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
(3)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为什么?(教师在黑板上作高,板书:1条)
(4)在下发的练习纸上的立体图上画高,标上字母h。
学生先在小组内活动、研究、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画高,思考高的条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交流
观察、思考
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自己尝试概括
独立比较
独立画高
三、巩固练习,评价反馈
1、做“练一练”,说出下列物体的形状哪些是圆柱体,哪些是圆锥体?引导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2、找一个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3、学生交流同座互相指、说学生连线,交流连线时的思考过程。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旗,依次将小旗快速旋转,借助观察和想象,交流自己的发现。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置课后作业: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和圆锥,并量出它的底面和高。课后剪下教材中材料,独立制作圆柱和圆柱。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13
一、导入新课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什么特征?(
2、揭示课题:
出示圆锥教具,问:你知道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吗?(圆锥体)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种新的立体图形——圆锥体。圆锥体可以简称圆锥。(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二、观察模型,把握特征
1、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学生举例,如果学生举的例子有限,教师补充一些例子。如,呈圆锥形的煤堆,圆锥形的粮食,圆锥形的帐篷,削过的铅笔头等。)
2、出示课本的三幅圆锥形实物图。并抽象出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3、师:今天我们来认识圆锥,圆锥各部分叫什么名称、圆锥又有何特征呢?
让学生拿出圆锥体的实物,小组合作,探究圆锥的特征。(教师巡视、倾听,适时地参与学生讨论。)
4、小组汇报,随着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及特征,板书如下:
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
三、动手实践,学会测高
1、师:圆锥有没有高?你们认为圆锥的高在哪?(让学生在实物或教具上指出圆锥的`高,针对“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和“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周上的一点的距离是圆锥的高”两种说法,让学生展开辩论,明确圆锥的高的含义,并在图中标出高。)
2、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补充板书:一条高。)
3、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圆锥的高,如果要量出圆锥形物体的高你会吗?
4、有学生说会,请他做。如果没有学生会做,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
5、总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第一、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第二、把一个直角三角板同圆锥竖直放在同一平面上;第三、把另一个直角三角板一条直角边同竖着三角板的一条直边直角边重合,另一条直角边靠近圆锥顶点,即可量出。
6、学生测量一个圆锥的高。
四、提出质疑,启迪思维
师:同学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形状?那么圆锥的侧面展开又是一个什么形状呢?谁知道,告诉大家。
五、巩固新知,畅谈感受
师:通过本节的学习,你获得什么新的收获,有什么感受?
六、作业
用圆规、剪刀,硬纸板按教科书图样做一个圆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会看圆锥的平面图,并能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锥体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圆锥的特征;
2、做圆锥。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23—24页例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2、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感目标:用生活中的圆锥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测量圆锥的高。
课前准备:
要求每个学生用教科书图样做一个圆锥的模型,并让学生收集一些圆锥形的实物,教师准备一个圆锥形物体,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教师示出圆锥体铅锤实物、圆锥型漏斗实物。
指出这是圆锥体实物。
同学们能指出生活中的圆锥体吗?
现在我们做一个游戏,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画面,注意出现的圆锥体的镜头。同学们举手抢答出圆锥体物体。
感受圆锥在生活中的存在形式。
认识近似圆锥实物和模型及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结论:
圆锥体东西好像不多,只有铅锤,漏斗,沙堆,铅笔尖等。
学生找出了:煤堆;粮堆;帐篷;削好了的铅笔尖;金字塔像,但不是圆锥;圆锥形凹槽。
二、探究新知
(一)圆锥的认识
1、演示动画“圆锥的形成”
(1)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体,那么你们知道圆锥体是怎样形成的吗?
(2)多媒体演示直角三角形绕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的轨迹是一个圆锥体。绕另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的轨迹也是一个圆锥体。分别闪烁底面半径和高。
2、教师提问:
(1)圆柱体有哪些特征?
(2)什么叫圆柱的高?
3、学习圆锥体。
提问:
(1)圆锥体有哪些特征?
(2)什么叫圆锥的高?
4、教师小结:
(1)(演示动画“圆锥体的认识”)
(2)测量圆锥的高。
①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
②用直尺和三角板如何测量圆锥的高。
教师巡回参与讨论,指点方法,关键解两个三角板的位置问题。
教学圆锥体的特征:
侧面、底面、高、顶点、底面圆心。
(1)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2)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学生回答圆柱特征。
学生观察、触摸圆锥体模型,感受圆锥体有几个面。学生指出侧面、底面、高、顶点、底面圆心。
学生讨论并用直尺和三角板测量圆锥的高。
学生总结方法:用大小两个三角板,保证高与桌面垂直,标高线与垂直三角板垂直。还要注意减去没有刻度的0.5厘米。
三、巩固反馈
1、请你说出圆锥各部分名称
2、请你说出圆锥的特征
3、指出下列各图是由哪些图形构成的?
圆锥各部分名称
学生讨论后汇报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锥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区别?
圆锥体的特征
学生总结圆锥体和圆柱体的区别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15
一、教学内容
1、圆柱
2、圆锥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体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编排特点
1、教材加强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加强了学生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3、加强了学生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过程中认识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四、具体编排
本单元的内容具体编排如下。
(一)圆柱
1、圆柱的认识。
(1)主题图。
教材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物体的图片,然后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给出图形的名称,使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
(2)例1。
例1教学圆柱的组成及其特征。并通过快速转动贴有长方形纸的小棒,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教学时,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圆柱的组成,再深入对各个部分的探究。
(3)例2及“做一做”。
例2教学圆柱侧面、底面及其之间关系。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想像侧面展开后的形状,接着让学生剪开侧面,通过操作看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圆柱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关系,使学生亲历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做一做”通过让学生制作圆柱,加深对圆柱特征以及圆柱侧面与底面、侧面与圆柱的高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2、圆柱的表面积。
(1)例3。
例3教学圆柱表面积的概念,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时,可将长方体表面积的知识进行迁移,使学生明确圆柱表面积的含义,再指导学生推出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其中重点指导如何计算侧面积。
(2)例4。
例4教学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应用。
教学时,让学生想像厨师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独立进行计算。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根据具体情况,该题的结果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3、圆柱的体积。
(1)例5。
例5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教材先让学生思考:圆柱能否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体积。然后通过教具演示如何把圆柱转化为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并通过观察和推理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V=Sh。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复习圆面积以及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再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将圆柱转化成一种学过的图形,再计算出它的体积。借助教具直观演示圆柱如何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并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发现:底面分成的扇形越多,拼起来的形状就越接近长方体,从而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2)例6。
例6教学利用圆柱体积的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明确:求杯子的容积就是求这个圆柱形杯子可容纳东西的体积,计算方法跟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一样。
(二)圆锥
1、圆锥的认识。
(1)主题图。
教材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锥形实物图,然后从实物图中抽象出圆锥的几何图形,并给出图形的名称——圆锥,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2)例1。
例1教学圆锥的组成及其特征,并介绍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然后,通过让学生快速转动贴有直角三角形纸的小棒,引导他们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教学时,可先复习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以便通过对比,了解圆锥的组成及特征。圆锥的高的认识是教学难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区分高和母线,并帮助学生了解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做转动三角形纸片活动时,可先让学生猜测,再操作。
“做一做”是制作圆锥,加深对圆锥的认识。
2、圆锥的体积。
(1)例2。
例2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教材主要按“引出问题——联想、猜测——实验探究——导出公式”四个层次编排。
教学时,在引出问题环节,让学生体会推导圆锥体积公式的必要性。在猜想环节,引导学生将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联系起来。实验探究时,引导学生发现:用圆锥容器装水(或沙土)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刚好倒三次,反之则不存在这样的关系。最后,帮助学生得出在等底等高条件下: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2)例3。
例3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教材给出了圆锥形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沙堆的体积。
教学时,可先学生自己解决。反馈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步骤,再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为什么乘,加深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
五、教学建议
1、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这部分内容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如,在教学认识圆柱体和圆椎之前,可以让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应用圆柱、圆锥的实例和信息资料,以便在课堂中交流。认识圆柱、圆锥后,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需要创设和制作一个圆柱或圆锥形的物品,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加强了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如圆椎体积的教学,教材创设“如何知道像铅锤这样的物体的体积?”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注意提供给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参与探索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其中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应让学生在经历试验探究过程中获取,改变只通过演示得出结论的做法。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16
一、教学目的: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索合作精神。
2、知识目标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以及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积。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合作交往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二、重点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三、难点
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关键
公式推导过程中:圆柱体和圆锥体必须是等底等高,则它们之间才存在必然的关系。
活动一:比大小
活动目的':激发求知欲望。
课件播放: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春笋也从睡梦中醒来,三只可爱的小熊猫来到竹林中踩竹笋,它们都踩到了一只竹笋。熊猫都都说:今天我踩的竹笋是最大的。熊猫眯眯听了不服气的说:谁说的,第一大的应该是我的竹笋。熊猫花花也不甘示弱的说:不对,不对,我的竹笋应该是第一大!
师:竹林里的争论还在继续着,同学们,到底三只熊猫的竹笋谁的最大呢?让我们来猜一猜吧!
师:我们光是猜,说服力并不强,那么能找到什么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吗?
活动二:议一议
活动目的: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讨论、交流、探究,从而发现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关。
1、出示课题
2、找圆锥体和学过的什么体有相似之处
3、猜一猜,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的关系。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1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会测量圆锥的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认识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会测量圆锥的高。
2、教学难点
理解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三、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实践操作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一组生活中圆锥形状的物体图片,如圆锥形状的冰淇淋、圣诞帽、漏斗等,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
(2)引出课题:圆锥的认识。
2、探究新知
(1)认识圆锥的特征
①拿出圆锥模型,让学生观察圆锥的形状。引导学生发现圆锥有一个底面是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②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锥的底面和侧面,感受圆锥的特征。
③介绍圆锥的顶点,让学生指出圆锥的顶点在哪里。
(2)认识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①介绍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顶点。
②通过观察和比较,让学生发现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
③引出圆锥的高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圆锥的高在哪里。
(3)测量圆锥的高
①教师示范测量圆锥高的方法: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圆锥的高。
②让学生分组动手测量圆锥模型的高,并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
3、巩固练习
(1)让学生指出圆锥的底面、侧面、顶点和高。
(2)给出一些圆锥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圆锥,并说出理由。
(3)让学生测量一些圆锥形状物体的高。
4、课堂总结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说一说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以及如何测量圆锥的高。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5、布置作业
(1)让学生回家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状的。
(2)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1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了解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会测量圆锥的高。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认识圆锥的特征和测量圆锥的高。
2、难点
理解圆锥的高的含义及测量方法。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关于圆锥形状物体的视频,如建筑工地的圆锥形沙堆、冰淇淋甜筒等,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2)教师引出课题:圆锥的认识。
2、探究圆锥的特征
(1)认识圆锥的底面
①拿出一个圆锥模型,让学生观察圆锥的底面是什么形状。
②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圆锥的底面,感受底面的特征。
(2)认识圆锥的侧面
①让学生观察圆锥的侧面,说一说侧面是什么形状。
②教师用手沿着圆锥的侧面滑动,让学生感受侧面是一个曲面。
(3)认识圆锥的顶点
①指出圆锥的顶点在哪里,让学生观察顶点的特点。
②让学生用手指一指圆锥的顶点。
3、认识圆锥的高
(1)提出问题:什么是圆锥的高?
(2)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圆锥的高的含义。
(3)教师讲解圆锥的`高的定义: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
(4)让学生观察圆锥模型,指出圆锥的高在哪里。
4、测量圆锥的高
(1)教师示范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①把圆锥的底面放在水平桌面上。
②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③用直尺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圆锥的高。
(2)让学生分组动手测量圆锥模型的高,并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
5、课堂总结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说一说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以及如何测量圆锥的高。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6、布置作业
(1)制作一个圆锥模型,并测量它的高。
(2)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状的,它们的高分别是多少。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认识圆锥的教学设计03-31
圆锥认识的教学设计03-05
圆锥认识的教学设计03-05
圆锥认识的教学设计04-02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教学设计06-06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6篇)03-14
《圆柱、圆锥的认识》课程教学设计通用02-25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03-27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