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21 11:31:1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5篇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36—37页的内容,《认识图形》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的: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解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教具、学具:课件、小圆印章,三棱柱、圆柱、正方体、长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联系实践、复习引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在我们教室里找出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从桌面上拿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的形状。

  3、摸一摸手中的物体,有什么感受?与同学交流想法。

  4、引导学生说出有些物体的一面或几面是平平的,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认识图形。

  1、认识长方形。

  A:让学生动手找出长方形的面(生可以用摸、描、印),认识长方形并出示图形。(电脑出示:从长方体中取下长方形。)

  用自己的办法把图形从物体中“印”下来。

  2、能不能找到长方形呢?

  3、汇报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用摸、描、印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电脑演示)

  、汇报交流,说一说图形形的样子。

  4、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长方体等有什么不同?

  5

  三、联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出示教材中的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辨认,渗透交通安全教育,小学数学教案《《认识图形》一年级数学教案》。

  2、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同学相互说说。

  四、探索与实践。

  1、淘气和同学们一样也认识了这些图形,这是淘气利用今天认识的图形拼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电脑演示)你们能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今天学的这些图形吗?

  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互相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画,要尽量和淘气的不一样。

  五、课内小结与课后延伸。

  1、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

  2、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图形,同学们回到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物体,看看能在哪些物体上找到这些图形,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互相说一说

  学生说

  摸一摸,说说感觉,看一看形状,

  在纸上印出来。

  说一说长方形的样子。

  学生独立找、小组内找、汇报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讨论,说一说。

  学生说一说。

  学生说一说。涂一涂。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2

  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的相关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xx版)》在第一学段关于 “数与代数”提出了这样的目标:“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课标的相关陈述为教学设计思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2.教材分析

  教材在编排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感性的经验,把数位概念和写数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通过建立数位概念去促进对写数基本规则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通过操作、探讨、讨论等活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数感。

  3.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20以内的数,会数、会读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大部分学生在学前已经会书写20以内各数,但对数位的认识及表示的意义还是第一次接触。

  学习目标

  1.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器。

  2.并能够正确地写出11~20各数。评价任务

  1.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掌握了写数的方法步骤,观察计数器说出十位和个位上每个珠子表示的数不同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写数,检测目标2的达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

  环节一

  复习导入

  1、拍手数数。

  从1数到20,从20数到1

  2、数一数下面的小棒有多少根?

  (1)一根一根数

  (2)先把10根圈起来,再看有几根。

  3、下面每一堆有几个十?几个一?

  2捆一捆加三根一捆加一根

  同学们已经学会数11―20各数,并知道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我们不仅要学会数数,读数而且还要学会写数。

  环节二

  教学新知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数位

  学生拿出自制的数位筒,让学生隹右边的筒里放小棒,边放边数

  师: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左边的筒里放1根小棒来表示这10根。再在右边放4根,这时一共是几根?

  问:右边的4根表示什么?

  我们把4所在的位置叫做个位。

  左边的1根表示什么?(1个十)

  我们把1所在的位置叫做十位。

  在数位上写个位、十位

  “那么14该怎么写呢?我们可以借助计数器来写。

  2、利用计数器写数

  出示计数器

  (观察: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

  计数器右边起第一档叫个位,右边第二档叫十位,十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几个十,个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几个一,合起来就在个位上写几。)

  让学生写出14,请一名学生板演

  师:写数时要注意先写十位上的数,要从高位写起。

  3、练习。

  完成例4中后写两个数,四个人一组,一人摆小棒,另一人写数。

  讨论:“20”个位上的0该不该写?为什么?(因为个位的0起着占位的作用,表示个位一个也没有)

  通过共同探索,让学生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器,.并能够正确地写出11~20各数。

  环节三

  巩固练习

  三、巩固练习

  1、用数字卡片摆出,下面各数

  二十十七十四十九十一十六

  2、听老师读数,学生写

  201617151112

  3、给小马虎错误

  二十写成2十八写成81十一写成101

  4、做练习十四的第3―5题。

  通过练习,加强巩固。

  环节四

  全课总结构建系统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你有什么收获?(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到了什么?

  课堂总结,升华主题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写法

  13

  我们把3所在的位置叫做各位

  我们把1所在的位置叫做十位

  写数时要注意先写十位上的数,

  再写个位上的数,要从高位写起。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3

  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的相关要求

  十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口算题,一方面是为了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习进位加法做些准备。

  2.教材分析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是在学生学习完11~20各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它的计算过程,不但巩固了11~20各数的组成这一知识,而且还为以后学生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一位打基础。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几节课中,已经掌握了11~20各数的组成,利用这一点来进行教学,相信困难不会很大的,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11~20各数的组成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在课的开始要对11~20各数的组成进行复习,这样学生学生起来比较容易上手。但是本节课的知识比较简单,学生在课的后面可能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本节课的练习穿插到故事的情节中去,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教学目的。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11~20各数组成,掌握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正确地计算。

  2.会说出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通过小棒和计数器的直观演示,会说出十几加几和十几减几的算法。

  评价任务

  1.通过教学摆小棒,提问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教师的讲解,检测目标2的达成。

  3.课件动画演示,引导学生根据图意,能正确口头说出加减法算式,检测目标3的达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

  环节一

  复习导入一、复习

  1、口算。

  9+1 8+2 10-7 5+4

  9+0 6-6 4-4 3+6

  7+3 6+4 8+2 0+5

  2、看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 )+( )=( ) ( )-( )=( )

  ( )+( )=( ) ( )-( )=( )

  3、数的组成。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1)15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2)1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数是( )。

  (3)10和4组成的数是( )。

  十几可以分成1个十和几个一;反过来,一个十和几个一可以组成十几。

  环节二

  教学新知1、教学例5。

  (1)教师提问:一共有多少根小棒?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0+3=

  教师提问:10+3等于多少?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1个十和3个一组成13,所以10加3等于13。

  (2)教师提问:谁能根据算式10+3=13写另一道加法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10=13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加数的位置调换了,得数还是一样的。

  (3)指导学生看图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教师板书:13-3= 13-10=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13是由1个十和3个一组成,去掉3就剩下10,去掉10就剩下3。

  (4)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是10加几和十几减几,我们知道了可以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进行计算,10加几得十几,十几减几10,十几减10得几。

  2、教学例6。

  (1)教师拿出计数器,先拨出11,再在个位添上2颗珠子,让学生根据拨珠的过程说出一道加法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1+2=

  引导学生回答: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1个十和1个一添上2个一就是1个十和3个一,也就是13,说完教师把算式填完整。

  (2)教师在表示13的计数器的个位上拨去2颗珠子,让学生根据拨的过程说出一道减法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3-2=

  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结合算式介绍减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13里面有1个十和3个一,从1个十和3个一里面去掉2个一,就剩下1个十和1个一,也就是11。说完教师把算式填完整。

  环节三

  巩固练习1、做课本88页中“做一做”中的题目。

  指名让学生看左图,说出图意,再把左边的算式填完整。

  再指名让学生看右图,说出图意,再把算式写完整。

  2、看卡片,读算式。

  10+5= 14-4= 10+2= 8+10= 19-10= 17-7=

  15-2= 14-3= 6+10= 5+10= 13+1= 9+10=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认识,并且能够正确计算。

  环节四

  全课总结构建系统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你有什么收获?(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总结,升华主题板书设计

  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10 + 3 = 13 13 - 3 = 10

  3 + 10 = 13 13 - 10 = 3

  11 + 2 = 13 13 - 2 = 11

  2 + 11 = 13 13 - 11 = 2

  . . . . . .

  . . . . . .

  . . . . . .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起始课,是在逐一计数的基础上,积累十进制概念活动经验的重要环节。教材通过“古人计数”的故事,渗透自然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20以内的数,体会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11~20各数。

  2、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感受以“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又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了解古人发明十进制计数法的价值。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我们整节课设计如下:

  一、课前一首歌(数字歌)

  课前这首歌的选择也是为开课做铺垫的,整首歌中以1--7的数数为中心,孩子们不但放松了心情,还复习巩固了数数的方法。

  二、复习导入

  有了“数字歌”的铺垫,老师引导复习就容易多了,如老师问道“你能按顺序说一说你学过的数吗?”孩子们就能迅速的说出来。

  三、讲授新知

  1、观看视频了解古人计数方法

  以一段古人计数的视频开始今天的新课,不但可以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既体现了需要10以上的计数的必要性,又体现了数字的文化价值。

  2、引导探究,建立模型

  (1)捆一捆,认一认

  教师引导学生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把10根捆成一捆的过程。体会到1捆代表1个十,一根代表1个一,合起来是11,用算式“10+1=11”来记录。学生在经历数一数、捆一捆,说一说的过程中,自然形成10个一是1个十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在操作活动中变得具体直观,易于接受。

  (2)拨一拨,认一认

  通过微课让孩子们认识了解计数器,这一环节让学生借助直观视频,认识计数器,并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进一步借助数位理解11的组成,在充分操作后学习11的写法,加深对11的组成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对比11这个数,十位与个位上的“1”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再次加深认识,突破重点难点。

  (3)我说你摆:

  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重点让学生经历19~20的过渡,体会小棒够10个就可以捆成1捆,巩固10个一是1个十,计数器上满十就要进一。

  3、归纳小结--流程图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小结。

  四、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一缕阳光(基础练习)

  完成学习单,带着学生写一写,说一说。

  你会写数吗?有什么发现?

  2、光芒闪耀

  猜数游戏,我说你猜

  通过这个练习让同学们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性的练习。

  3、光芒闪耀(拓展延伸)

  拨一拨,给你两个珠子,你能拨出几个数。

  引导学生经历“创造”数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和数位概念,体会的数学的乐趣。

  整节课从动作认知到图形认知,再到符号认知。学生在充分认识数的过程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课堂常规,学会在教师组织下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教学难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出示谜题: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能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谜底:手。)

  二、知识新授

  教学左、右

  1、区分左手、右手

  提问:你还用右手做什么事情?你用左手做什么事?

  生回答后总结区分左右的方法。

  2、找一找、说一说身体上还有哪些部位有左右之分。

  3、由身体中的左右引出课题:认位置(板书课题:认位置)

  4、出示书上主题图,请生观察。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5、学生用左、右来描述数学书和练习册、四位小朋友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并说出区分方法。

  教学前、后、上、下、

  1、学生体会上、下、前、后四个方向,并且用上下、前后来描述图中物体的位置关系。

  2、说一说班级里物体的位置关系。

  三、巩固新知

  1、小游戏:小小机器人

  2、想想做做

  四、课堂小结

  请学生来说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并在回家以后找出家里各种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说给家长听。

  亮点:

  1、刘老师的课前热身方法挺好,通过一首小儿歌,让学生明白规矩。

  2、刘老师的语言亲切,教态自然大方。课堂习惯的养成,训练到位。如:小小手,叠叠放;小嘴巴,闭上它;小眼睛,看老师等,老师的口令一出,孩子们反应积极迅速。

  3、体会位置的相对性是本节课的难点。刘老师在解决难点时,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如:“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让孩子们区分位置,借助身体的器官进一步感知位置的相对性。

  4、整节课的学与玩相结合,在玩中既放松了,又巩固了本节课的重点。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认识1-5(教材P12-13页“想想做做”第4-7题。)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1~5各数的含义,会认、读、写1~5各数,会用这些数表示数量在5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用数进行交流的愿望。

  3、结合教学进行爱学校、爱老师和有学习的教育,初步学生认真写数的习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写1-5各个数字。

  教学难点

  把1-5各数写端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数?

  2、范写1-5各数,同时介绍书写时的注意点,提出学生在书写过程中的不足。

  3、检查回家练写情况,指名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让学生评议。

  二、进行练习

  1、练习写1-5各数,写在田字格中,每个写一行。

  2、完成第4题。

  同桌开展活动,先按顺序排一排1-5这五张数字卡片,再按从小到天和从大到小的顺序读一读。

  3、完成第5题。

  ①多媒体出示第5题,让学生说说图意。

  ②先说说要数些什么,再依次数出每种要数的物体的个数。

  ③让学生数一数,再进行交流,说出有几棵树、几只苹果、几只小兔、几中小猴、几只小鸟。

  ④在书上填写相关的数字。

  ⑤反馈,媒体演示。

  4、完成第6题。

  ①教师读明题意。

  ②师问:这个花瓶上应该有几朵花呀?可是这里只有几朵?还缺几朵?缺几朵就应该画上,应该再画上几朵?

  ③让学生独立画,不要求画的很像,只要数目对就可以了。

  5、第7题:写1-5各个数字。

  说说最后一行空的可以怎样利用。

  四、总结全课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的时间。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3、建立时间观念,使学生从小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钟表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正确迅速说出或拨出钟面上的时间。

  教学策略与手段

  谜语激趣导入、同学合作探究、闯关游戏

  课前准备

  钟面模型 、学生学具钟面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你们来猜一猜.

  师说谜语:我有一个好朋友, 滴答滴答不停走, 叫我学习和休息, 真是我的好帮手。

  师:谁猜到了这是什么?

  生:钟表(板书:钟表)

  2、认识各种不同类型的钟表

  钟表的兄弟姐妹可多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钟表。(课件展示各种类型的钟表)这些钟表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它。这节课我们就与钟表交朋友,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的组成

  (课件出示钟面模型)同学们请看大屏,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发现。

  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生 :12 个数字。

  师:哪些数字?

  生:数字 1 —— 12 。

  师:12在哪?6呢?3在哪?9呢?

  生:钟面上有两根针,一根长,一根短。

  师:这根又细又长的针是什么针?这根又短又粗的呢?

  生:又细又长的是分针,又短又粗的是时针。

  师:同学们观察非常仔细,你们太了不起了,现在请你们在您们的钟面模具上指出分针和时针。

  2.教学整时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时间吗?(生说:认识)看来同学们的生活经验还真不少。那大家平时看到的时针和分针是静止不动的吗?

  生:不是。

  师:对,时针和分针要有规律地转动起来才可以帮我们记录时间。那它怎样转动呢?请看大屏。(课件演示)咱们一起来用手比划一下,这样转动的方向叫做顺时针方向。那么现在我们就试着认一认下面几个钟面上的时间,

  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主题图),谁能说一说这是什么时间?图上的人在做什么?

  生:这是早上7点,妈妈在叫孩子起床

  师:平时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几点”是口头语,正确的书面用语是“几时”。所以同学说的7点我们就要说成7时(板书7时)。是几时直接在几的后面加上汉字“时”就可以,这是整时的第一种表示方法叫中文表示法。

  师:谁能说一说7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几?

  生说:时针指着7,分针指着12

  师:你真是个爱观察的好孩子。

  师说明: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7就是7时。。

  2、请同学们再用刚才的方法,说一说:下面3个钟面上的时间。 (课件出示钟面)

  生说时间,师引导说:8时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几? 3时时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几? 6时时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几?

  师:再仔细观察 3个钟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分针都指向12.

  师:分针指向12的时刻都是整时。到底是几时呢?我们要接着看时针,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师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是几时。

  3、时间表示法

  师:床头柜上有什么?这个电子表上的时间表示几时?是怎样表示的?

  师小结:这是电子表示法:1个数字加上冒号再写两个0。通常电子表和电视屏幕上会用这种表示方法。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师:下面我们就来进行智力大闯关。对自己有信心吗?老师相信你们是最棒的。

  (一)进入第一关:拨钟小能手

  1、师说时间,生自己动手拔一拔。

  师:请同学们按我说的时间在钟表上拨出来

  (1)请同学们拨8时。

  (2)请同学们拨6时。

  (同桌之间可以互相看一看拨的对不对)

  师:你们可真棒!拨的都很准确

  2、同桌互说互拔时间。

  师:现在就请你们同桌之间互相拨时间,也就是一个说一个拨的。(生拨,师巡视、指导)

  师:祝贺你们顺利闯过第一关。

  (二)第二关

  师:现在进入第二关:动手写时间

  1、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一位好朋友—小明,你们欢迎他吗?让我们走进小明的生活,看一看他一天什么时间都在做什么?

  (1)(课件出示)小明9时在干什么?为什么都是9时,他做的事却不一样?

  (2)学生说其他时间小明在做什么?(原来一天时针要转2圈,有上午的9时,经过中午、下午,又有了晚上的9时。因此,有时为了准确表达时刻前面还会加上上午、下午、晚上等表示时间词语。)

  2、现在请同学在课本85页快速写出时间。

  生在书上写,师巡视指导

  (1)汇报。

  (2)特殊钟面12时、6时。

  提问:12时为什么只有1根指针,是表坏了吗?(时针和分针都指向12,重合在一起,只能看到一根指针)。

  6时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有什么特点?(两根指针在一条直线上)

  师小结:6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在一条直线上,12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重合,

  (3)你觉得周末小明的一天安排得比较合理吗?(较为合理,有学习有休息有运动)

  小结:我们要像小明一样,每天按时起床,按时学习,按时休息。合理科学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第三关:找朋友。(出示课件)

  师:现在我们也给钟表找找朋友吧!

  拨一拨、写一写、找一找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四、们知道钟表可以帮助我们记录时间。在没有现代钟表的古代,想知道人们是怎样计时的吗?

  (课件出示图片)远古时期,没有钟表聪明的人们就根据公鸡打鸣来确定时刻;慢慢地根据太阳的运动规律做成了日晷,根据太阳照射到指针上投下的影子指在石盘上的刻度来计时的;可是晚上或阴天时就不方便了:后来人们又发明了铜漏壶、水漏滴水计时,沙漏漏沙计时等;后来随着科学地发展,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钟表,计时也就更加方便、准确了。

  【通过课件展示的图片和老师的讲解,学生知道了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总结梳理,知识升华。

  时间过得真快啊,一节课的时间即将过去了。这节课你们认识了哪位好朋友呢?学会了什么?

  总结: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希望同学们能合理利用时间,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做一个遵守时间的好孩子。

  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时针 又粗又短

  分针 又细又长

  中文表示法 7时

  电子表示法 7:00

  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是几时。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认识左、右,感知左、右的位置关系,能用左、右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经历观察、操作和活动的过程,初步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3.在游戏活动中,体会位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认识左右的必要性。教学重点:建立左右的标准,初步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教学准备:主题图、课件、卡片、图片、胶棒或胶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学习左右的必要性1.由上下楼引入教学

  教师:为了安全,避免我们上下楼冲撞在一起,学校要求我们都要“靠右行走”。(出示下图)

  你知道他们应该靠哪边走吗? 2.出示课题

  教师:只要我们认识了左和右,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左右”。(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新课的学习。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左右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活动中感知,认识左与右1.借助左右手认识左右(1)认识右手。教师:你们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上课发言要先举手。我们发言时,举的是哪只手?请你举起来。(学生举手。)

  教师:那你们能告诉老师,你举的是哪只手吗?

  教师:在举手发言时,我们通常都是举右手,老师看看你们局的是不是都是右手呢?(教师巡视纠正,纠正后放下右手。) (2)做动作记右手。

  拍一拍:让学生用自己的右手轻轻拍一下桌子。

  握握手:让学生生出右手,相邻的两个同学握握手。并说明我们在握手的时候也要用右手。敬队礼:学生模仿教师行队礼。 (3)认识左手。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右手了,另外一只手就是左手。快把左手举起来,看一看,这就是我们的左手。用左手把铅笔盒摆正。 (4)借助生活习惯动作区分左、右手。

  教师:想一想,平时我们用右手做什么?(举手、写字、拿筷子、握手、敬队礼......)

  教师:请你模仿写字的动作。右手写字时,左手在做什么呢?右手拿筷子时,左手在做什么呢?

  教师:请你再说一说,两只小手可以做什么? (5)借助儿歌强化认识左、右手。

  教师和学生一起听下面的音乐边说边做动作。

  我伸出左手去

  我伸出左手去,我收回左手来,我伸出左手摆一摆,左手收回来。我伸出右手去,我收回右手来,我伸出右手摆一摆,右手收回来。我伸出双手去,我收回双手来,我伸出双手摆一摆,双手收回来。

  (6)借助左、右手认识左、右面。

  教师: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它们配合起来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情。你身上还有这样的“左与右”的好朋友吗?快来找一找,边指边说。

  (左腿右腿、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脚右脚......)

  教师:与右手同侧的就是我们的右面,有右眼、右耳、右胳膊、右腿、右脚等。与左手同侧的就是我们的左面,有左眼、左耳、左胳膊、左腿、左脚等。

  教师: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请你听口令做动作。

  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拍怕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抬抬你的左腿,抬抬你的右腿。

  (设计意图:通过这几个层次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将左右与身体对应起来,借助生活习惯动作,帮助学生真正建立左右的标准,从而进行判断。) 2.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左右(1)找邻居。

  教师:我们的身体上有左右的好朋友,我们座位我左右也有我们的好邻居。坐在你左边的邻居是谁?和他握握手。右边的邻居是谁?和他招招手。

  学生可以一组一组地做,教师观察,发现问题,予以纠正。 (2) 整理书桌。

  教师:请把铅笔盒摆在书桌的上面,数学书放在书桌的左面。 (3)建立课堂习惯。

  教师:起立发言时,我们都应该站在书桌的右侧。

  教师:下面请大家起立,站到书桌的右侧。你站对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活动,从身体的左右扩展到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左右,加深学生对左右的理解。)

  (三)操作中辨别,加深对左右的理解1.摆一摆

  学生拿出下面的图片和水果(香蕉、苹果、桃子、南瓜)卡片,听老师要求动手摆一摆。

  要求:(1)香蕉摆在南瓜的右边;

  (2)苹果摆在西瓜的左边; (3)桃子摆在香蕉的右边。

  学生摆完,教师观察,发现问题,予以纠正。然后用课件像同学们展示。(课件左右第5页,如下图。)

  2.完成教科书的第13页第6题

  学生先独立尝试,集体交流后再利用课件演示。(课件左右第7页,如下图。)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道练习题,使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左右的'理解。小蚂蚁吃南瓜的题目,是一道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学生通过独立尝试与集体交流,体会路线的多样性,并且利用上下、左右来叙述物体的位置和行走路线。)

  (四)解决中运用,感受实用性

  教师再次出示开始上课时呈现的上楼梯图片。如下图。

  教师:刚开始上课的时,这两位同学要上楼,靠右行走。指一指,他们应该靠哪边行走呢?教师:只要我们靠着自己右手这边走,就是靠右行。我们平时在走路、开始时,都要按照交通规则的要求靠右行驶,这样才会安全、有序。看来左右不但在我们身体上有,教室中有,生活中也有。

  (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五)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不但认识了左右,而且还能利用左右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是太棒了!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

  (六)布置作业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关于左右的知识吗?请你自己去观察一下!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于熟知的生活事例学习数学,使学生初步会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释周围的事物,从而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9

  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的相关要求

  (1).能认识钟表。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

  (3).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时间有关的简单问题。

  2.学情分析

  教材84页设计了一副妈妈叫孩子起床的情境图,帮助学生认识钟面和电子表。学生每天都会经历妈妈叫自己起床的过程,一看到这幅图,就会联想到早晨起床的情景。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里,会很自然的去感受那是早上七时。教材第84页下半部分,将钟面和电子表表示时间的方式对照出现,使学生认识整时。

  学习目标

  1.认识钟面,能区分时针、分针。

  2.知道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认读整时的时间。评价任务

  1.会通过钟表感知钟表的几个特点,会说出分针、时针。

  2.通过说自己见过的不同形状的钟表,学生了解钟表与生活密切相连会认读整时。

  资源与建议

  1.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一个孩子小明一天的学习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的线索。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整时。它是本单元的重点,也为今后学习有关时分的知识奠定基础。

  2. 本节课流程:谜语导入 认识钟表 练习拨钟 课堂总结3. 本节课重点:正确读写闹钟上的整时。

  本节课难点:正确、迅速说出钟面上的时间。

  4.课前准备: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评价要点

  环节一

  激趣导入

  1.用录音机放闹钟的声音

  教师:这是什么声音?

  2.出示教科书第84页上的学生起床图,提问:这位同学在做什么呢?(在起床)你们早晨都在什么时间起床?(同学们会说出不同的时间)我们要向这位同学学习,听到闹钟响了就要马上起床,不要睡懒觉。那么你们自己会看钟表吗?

  1.认识闹钟。

  2.谈谈闹钟的作用。

  通过听钟表的声音,让学生初步感受钟表

  环节二

  教学新知1.初步认识钟面。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钟表,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教师:这两根针有什么特点?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个钟面。教师拿着实物钟表,边演示边说: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又短又粗的针叫时针;钟面上有1到12这12个数,还有12个格

  2.认识整时。

  。

  教师:你看它的分针都指向几?都朝上指着几?生:12整理归纳:当钟面上的分针指向几,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3.动手操作

  (1)生说时间,师在钟面上拨时刻

  (2)师说时间,生在学具钟面上拨(2时、6时、12时)

  (3)对比6时和12时,你有什么发现?

  1.认识钟面。

  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又短又粗的针叫时针;钟面上有1到12这12个数,还有12个格

  2.认识整时

  当钟面上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钟表,知道怎样看表,怎样读时间

  环节三

  巩固练习1、找朋友:看桌面连线

  2、猜一猜,小明几时在看电视,拨出一个时间

  3、过1时是几时,教材94页第3题

  4、同样是10时,为什么做的事情却不一样?

  做练习题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钟表的认识

  环节四

  全课总结构建系统

  教师:今天有小闹钟相伴,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谈谈收获

  课堂总结,升华主题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1、钟面上:(1)时针和分针

  (2)12个大格

  (3)12个数

  2、整时整点:7:00 8:00 2:00

  3、记录时间的方法:(1)普通计时法:7时 8时 2时

  (2)电子计时法:7:00 8:00 2:00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3课。

  教学目的:

  1、经历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加法。

  2、感知算法多样性,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的计算道理。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学 法:观察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课前小研究、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数学小故事。

  《加号和减号》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

  2、如何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的问题?

  3、提出探究任务和探究要求,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4、四人小组汇报计算方法,同学和老师互相质疑、补充。

  汇报用摆小棒计算时师质疑:

  (1)为什么要从5根小棒里拿1根给9根,怎么不拿2根、3根或是其他的根数?

  (2)看来,这1根小棒是有任务的,你知道它的任务吗?

  (3)为什么要从9根小棒里拿5根给5根,怎么不和刚才一样拿1根或是其他的根数?

  (4)看来,这5根小棒也是有任务的,你知道它的任务吗?

  (5)这种方法和刚才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什么相同之处?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汇报用计数器计算时师质疑:

  (1)为什么可以用十位上的1取代个位上的10?

  汇报用计数器计算时师补充:满十进一的计数法则。

  5、其他小组交流汇报。

  6、师小结:

  刚才我们用数数的方法,摆小棒的方法,凑十法,推算法、计数器计算等方法算出了9+5=14,请大家大声读一读这个算式。

  7、练习:9+6=?怎样移动苹果,让我们很快看出苹果的总数?

  8、你喜欢哪种移动方法,为什么?

  9、计算4+9=? 9+2=?,你是怎样算的?

  10、观察刚才算的这几道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特征?

  11、出示课题:9加几,9加几是怎样计算的?

  12、练习:9+3= 9+7= 9+8= 9+9=

  13、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1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5、小组汇报。

  16、填一填:9+()=1()

  三、游戏巩固9加几的进位加法。

  四、全课总结。

  五、板书设计:

  9加几

  情境图

  9+2=11

  9+3=12

  9+4=13

  凑十法: 9 + 5 = 14 5 + 9 = 14 9+5=14

  9+6=15

  1 4 5 4 9+7=16

  9+8=17

  10 10 9+9=18

  六、教学反思:

  崔小宁: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没有机械地强调让学生进行凑十练习,而是借助小棒的直观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为何要从5里面拿1给9的道理,又为何要从9里面拿5给5的道理,然后利用计数器上珠子动态变化过程,借助学生对“10个一是1个十”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道理,真正达到了“授之以渔”。另外,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肯定了学生把9凑成10,而且还引导学生用凑十法的原理把5凑成10这种不常见的凑十方法,为以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后简便算法中的凑十、凑整等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其实他们是同根同源的,那时学生就会很容易地运用这种凑十的基本方法来解决了,也就发挥了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2、能看图列出加、减混合算式。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做题,计算正确、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5、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记住第一次的运算结果。

  教、学具准备

  例题图,口算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指定3道让学生说计算过程)

  10-3-4=8-2-3=9-0-6=

  9-2-5=10-1-6=5-3-1=

  2+4+3=3+2+2=1+5+4=

  二、教学加减混合计算。

  1、教学天鹅例题1。

  教师在黑板上贴4只天鹅。

  问:原先有几只条天鹅?

  演示:飞来3只天鹅。

  问: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4十3)

  演示:又飞走2只天鹅。

  问:飞走几只天鹅?怎样列式来表示飞走的2只?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4十3”的后面写“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2

  教学设想:

  连加连减是在教学10以内加、减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加、减法的意义,进一步熟练加、减法的口算,学习解决稍复杂一些的实际问题,并渗透加减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为后面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做好准备。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学习有关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的算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初步感知连加连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并说出连加连减的含义。

  教学难点:

  按照图意,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非常高兴能与孩子们共同学习!孩子们的口算能力是不是很棒呀?(是)非常有自信!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出示口算课件

  师:孩子们的口算能力真棒!真是个口算小能手!仔细观察这四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汇报:每组题目,两道口算题都是用前面算得的得数接着加或者减。

  今天我们就运用这样的知识来学习新的本领!好吗?

  二、创设情境,初步体会

  1、教学例题

  (一)教学连加

  师:上周末,老师去了一趟农场,在农场里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他的名字叫华华。你们想认识他吗?展示图1,瞧!他在干什么?

  生:他在喂小鸡。

  师:华华是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你们想不想像他一样?(想)那么在家里要多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好吗?

  (1)出示喂小鸡的情景课件,教师分步操作,学生观察

  操作1:5只小鸡在吃食,又跑来了2只。

  师:看到这里你知道了什么?(一共有7只小鸡)谁会列式?口头

  操作2:又来了1只。

  师:这下你又想告诉大家什么?生:又来了1只……

  师:谁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刚才的画面?

  生:华华喂5只小鸡,跑来了2只,又跑来1只。

  师:你表达得很清楚,真好!那么,地上的小鸡由几部分组成?(三部分)地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鸡?谁会列式?

  (生说,教师板演5+2+1=8)

  你会读这个算式吗?(5加2再加1等于8。)(带读)

  板演:5+2+1=

  师:5+2+1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加法算式一样吗?

  生:不一样,(不一样在哪?)以前学的是有一个加,现在学的是有两个加。

  师:像5+2+1这样的加法算式我们叫它做连加。(板书:连加)连加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第一个新知识。这道算式该怎样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强调:第二步是由哪两个数相加?

  (学生说,老师板演)

  (2)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的算式,在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的得数记在心理,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加上地三个数,算出结果。

  2、教学例题

  (二)连减教学

  (1)连接上面的情景课件,让学生猜想,小鸡吃完食物会怎么样?(动画演示)

  生:又去玩了,走开了……

  师:谁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刚才的画面?

  生:华华原来喂8只小鸡,走了2只,又走了2只。

  师:你表达得很精彩,真棒!

  师:草地上还剩几只小鸡?(2只)谁会列式?

  (生说,教师板演8-2-2=4)

  师:8-2-2=4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减法算式一样吗?

  生:不一样,以前学的是有一个减,现在学的是有两个减。

  师:像8-2-2=4这样的减法算式,你们可以给它起个名字吗?

  生:连减。

  师:你们给它起的名字与数学家起的名字是一样的,你们真像个小小数学家。

  师:像8-2-2=4这样的减法算式我们叫他做连减。(板书:连减)连减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第二个新知识。

  那么,该怎么运算呢?生同桌交流,汇报:板演

  (2)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减起来的算式,在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减的得数记在心理,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减去第三个数,算出结果。

  三、巩固深化

  1、做一做:65页最下面第一题:先根据图意思摆好小棒,边同桌讨论,边把算式写完整。

  65页最下面第二题,看图列式说图意。不摆。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减去可以用划去或圈出来表示。

  反馈:你的算式是……,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学生相互评价。

  2、课外延伸

  ①生活中连加连减的例子。

  ②口算比赛:连加连减(直接说得数)

  3、完成练习十四第1、2、3、4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连加算式表示什么?连减算式呢?怎样计算连加连减?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理解加法算式中未知数的意义。

  2、会填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逆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填未知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不看图,能正确填出未知加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38—57+810—66+6

  9—810—85+510—25+3

  2+25—17+26—00+10

  10—104+27—44—41+8

  2、看卡片说组成。

  10101010

  /\/\/\/\

  2□ □47 □□1

  6987

  /\/\/\/\

  □ 2  4 □□ 35 □

  二、新授。

  1、出示63页第6题。

  问:左边是什么意思?

  问:怎么填写呢?

  板书:1+()=10

  问:这个算式和原来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师:这里的括号表示什么数还不知道,也就是要填的未知加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填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出示课题)

  师:这里括号读作几,因此可以读作:1加几等于10。

  带领学生读算式:1加几等于10(两遍)。

  问:括号里应该填几?你是怎么想的?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这几种方法都可以,那么你认为哪种想法最简便呢?

  2、出示63页第7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启发生思考。

  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求什么?

  问:我们要再画几个圆片呢?

  问:方框里要填几?(填空后齐读算式两遍。)

  问:这道算式如果不看圆片,你怎样想括号里的数?(3和7组成10,所以括号里填7。)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征辨认和区别这几种图形。

  2、通过拼摆,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二、新授。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4、取出四个长方体,(学生操作)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35“做一做”。

  2、完成教科书P37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P37第5题。

  4、完成教科书P38第7题。

  5、完成教科书P38第6、8题。

  四、课外实践作业

  利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拼出你所喜爱的图形。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教材P64、65。

  教学目标:

  1.通过在具体的情境中观察、思考,认识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体会上下的相对性。

  2.能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境,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3.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体会上下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上下的相对性,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学力单(课前完成问题解决1题)、姓名纸片。

  教学过程:

  数学课前操:和小动物一起做操。

  小白兔,蹦蹦跳(小兔跳);小鸭子,嘎嘎嘎(双手放前做鸭子嘴巴状);

  小金鱼,游啊游(双手做鱼游状);小朋友,拍拍手,安安静静齐坐好。

  一、回顾旧知、揭示上下

  数学游戏(一):说反义字。

  师:老师说一个字,请同学们说一个意思相反的字。如大(小)、多(少)、高(矮)、长(短)、重(轻)、前(后)、上(下)。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说得又对又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上下”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上下)

  师:这两个字你们认识吗?(生:认识)请你把手伸出来,跟着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把课题读出来,这是(上),这是(下)。

  二、探究新知,理解上下

  1.创设情境,确定两只小动物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

  师:看!今天天气晴朗,森林里特别热闹,原来今天是大树爷爷的生日,小动物们都来给树爷爷过生日,看看谁来得最早。(课件出示小兔、小鸟)

  师:小鸟和小兔来得最早。诶,树爷爷告诉廖老师,他想考考大家,“小朋友们,你们能用“上下”来说说小鸟和小兔这两只小动物的位置吗?”谁先来介绍一下小鸟的位置?(在黑板上贴出小鸟的图片)

  生1:小鸟在大树的上面。(小鸟和小兔比,它在哪儿?)

  生2:小鸟在上面,小兔在下面。(引导学生完整的描述:小鸟在谁的上面?)

  生:3:小鸟在小兔的上面。(谁听懂他说的意思了?让学生多复述几遍。)

  师:谁再来介绍一下小兔的位置?(在黑板上贴出小兔的图片)

  生:小兔在小鸟的下面。(谁听懂他说的意思了?)

  (让学生多复述几遍,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板书,再全班齐读一遍。)

  2.确定三只小动物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

  师:不一会,小松鼠也赶来了。(课件出示小松鼠)那你能用上下来描述小松鼠的位置吗?(在黑板上贴出小松鼠的图片)

  生1:小松鼠在中间。(师:能用上下来说说吗?)

  生2:小松鼠在小兔的上面,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谁听懂他的想法了?)

  (其他学生进行复述,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板书,修正学力单,全班齐读一遍)

  3.体会一只动物位置的相对性

  师:小松鼠刚才也在很认真的听小朋友们精彩的回答,可是现在小松鼠有点儿糊涂了,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说它在上面,有的小朋友说它在下面呀?它不是一直都在这儿的吗?谁能给它解释解释。(指名回答)

  师:哦,老师听明白你的意思了,说小松鼠在上面是因为把它和小兔子比,它在小兔子的上面。说小松鼠在下面是因为把它和小鸟比,它在小鸟的下面。那看来,同一只小动物由于比较对象的不同,它所处的位置也是不同的。

  师:大家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小松鼠解决了疑惑,那现在廖老师这里也有几个问题想考考大家。请问:小兔的上面有谁?小鸟的下面有谁?

  生:小兔的上面有(松鼠和小鸟);小鸟的下面有(松鼠和小兔);

  师:那小鸟,小松鼠,小兔当中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呢?

  生:(小鸟)在最上面;(小兔)在最下面。

  (完成学力单上用上下说一说,全班齐读一遍。)

  4.数学游戏(二):我说你猜

  师:小动物们给树爷爷过生日可开心了,它们还玩了一个游戏,也想请同学们一起来参加。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我说你猜。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树爷爷呀会给我们一些小提示,我们要通过这些小提示猜一猜树爷爷说的是哪一只小动物,请你用动作来告诉大家。如果你觉得是小鸟,你就做一个飞的动作,如果你觉得是小松鼠,那就做一个小松鼠吃松果的动作,如果你觉得是小兔子,你就做一个长耳朵的动作,听明白老师的要求了吗?

  师:准备好了吗?请看树爷爷的第一条提示:它在小兔的上面。

  师:老师看到有的同学说是小鸟,有的小朋友说是小松鼠,那到底是谁呢?请看树爷爷的第二条提示:它不在最上面。那它一定是?(小松鼠)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答对了吗?老师现在要采访一个小朋友,请他说一说他是怎么猜出来的呀!

  师:想不想再猜一次呀!好,请看树爷爷的第一条提示:它在小鸟的下面。老师看到有的同学说是小松鼠,有的小朋友说是小兔,那到底是谁呢?请看树爷爷的第二条提示:它不在中间。那它一定是?(小兔)

  师: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实在是太快了,真让老师佩服呀!

  5.数学游戏(三):摆一摆

  师:下面我们再来玩一个动手的游戏“摆一摆”。请用你们课桌上的数学书、本子和笔袋来完成。

  ①我来说,你来摆(师说生摆)

  师:把数学书放在课桌上;本子和笔袋放在书的上面;笔袋不在最上面。

  (生摆完后,上台展示摆法,利用电子白板拖动图片进行摆一摆。)

  师:你能用上下说一说这些文具的位置吗?(指导学生完整描述: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中间的)谁在谁的上面,也在谁的下面。)

  ②你来摆,他来说(同桌互动)

  师:按自己喜欢的方法摆好这些文具,然后请你的同桌用“上下”说说它们的位置。(明确要求后学生开始游戏,并请一组上台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③师小结(整理用完的文具):请同学们快速地整理好自己的文具,坐好。

  三、巩固练习,进一步体会上下

  1.完成学力单练习联系第1题:用“上”或“下”填空。

  2.百宝柜:完成学力单练习联系第2题,填一填,说一说。

  师:同学们,树爷爷今天还给我们带来了它的百宝柜,(课件出示百宝柜)让我们一起来参观一下吧,里面都有哪些东西呀?那你能用上下来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吗?(生自由的说,只要正确都予以肯定,并以开小火车的形式全班订正)

  3.寻宝物:完成学力单练习联系第3题。

  师:刚刚老师接到了一个电话,原来是淘气他说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们去帮帮忙。看,小机灵狗要送给淘气一个宝物,宝物就在这三个盒子中的一个,但是却不知道宝物在哪个盒子里,根据小机灵狗的提示来猜一猜吧!

  师:宝物放在1号盒的下面,那么宝物可能放在几号盒呢?

  生:宝物可能放在2号盒,也可能放在3号盒。

  师:我们来看看机灵狗说的第二句话,宝物放在3号盒的上面。那现在你能说出宝物放在哪个盒子了吗?

  生:宝物放在2号盒。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1:因为宝物可能在2号盒,也可能在3号盒子,机灵狗又告诉了我们宝物放在3号盒子的上面,所以宝物就在2号盒。

  生2:因为宝物在1号盒下面,所以就不在1号盒子,宝物又在3号盒的上面,所以宝物不在3号盒子里,宝物既不在1号盒子也不在3号盒子,那么宝物就在2号盒子里。

  四、总结全课,收获“上下”

  1、师: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生:开心)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认识了上下。

  生2:我知道怎样判断物体的上下了。

  2、师:你觉得谁的表现最棒呢?(完成自我评价加分表。)

  五、拓展提升:小小推理家,完成学力单练习联系第4题。

  师:小红,小兰,和小英是好朋友。她们三个人住在同一栋楼里面。这三个小女孩打算考考大家,请你们猜一猜她们都住在哪一层?瞧,她们给了我们两条提示。第一:小红住在小英的楼上,第二: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那到底她们住在哪里呢?请你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按照提示摆一摆,看看谁住在最上面?(小红)谁住在最下面?(小英)(学生动手摆,获得知识。)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六上册教学设计07-15

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1-28

一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设计01-28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2-27

一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设计01-28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08-03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2-09

数学一年级上册:跳绳教学设计06-15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06-15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