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11 10:01:5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数学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用厘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以发展为本,营造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长方形纸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师:新学期到了,在蚂蚁王国里有一所蚂蚁学堂,它马上要开学了。看!这就是蚂蚁学堂,漂亮吗?小蚂蚁们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一座小桥。一天,一阵狂风吹过,把小桥的一个扶手给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好呀?小蚂蚁们决定重新再做一个扶手,可是扶手有多长呢?

  小朋友,你们能帮小蚂蚁们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才能知道扶手有多长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尺子量,这确实是个好办法,那你们有尺子吗?

  生:有!

  【设计意图:利用《蚂蚁王国》的故事引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通过让学生帮小蚂蚁解决问题这一情节吸引学生对新知产生学习的欲望。】

  二、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观察尺

  1、让学生观察尺子,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把你的发现与同桌分享一下。

  2、指名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线、“0”刻度、1大格,理解“0”表示起点的意思。

  3、当学生说到尺子上有“cm”时,介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二)感知1厘米

  1、师:那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我们来听听小蚂蚁的介绍(课件介绍一厘米的概念)

  2、找一找,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吗?(学生找一找,指一指)

  3、指名上台说一说、指一指: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生回答: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学生边说边指)

  4、你发现1厘米其实就是什么?(一大格)

  5、除了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外,你们还能找到不同的1厘米吗?

  生1:从1刻度到2刻度是1厘米.

  生2:从2刻度到3刻度也是1厘米

  ……

  6、比一比,请小朋友再用手在尺上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举出来看一看,1厘米长吗?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厘米有多长。

  师:1厘米很短,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

  7、找一找,生活当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生举例、课件展示:图钉、牙齿、小正方体、小纽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观察尺子、认识1厘米,形成表象。学生能从尺子上找到1厘米,并体会方法的多样性;从周围物体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体验了l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

  (三)感知几厘米

  1、师:刚才我们知道了1厘米是1大格,那2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上找一找吗?(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

  2、2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生:2厘米是从0刻度到2刻度。

  师:有不同想法的吗?

  生:从1刻度到3刻度之间也是2厘米。

  ……

  师:你们怎么能找到这么多2厘米的?你们有什么法宝吗?

  生:2厘米其实就是2大格。

  3、2厘米有这么长,不用直尺,你能来估计一下5厘米有多长吗?指名估计比划,小朋友自己估计一下呢?

  4、那5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还是请我们的好朋友——尺子来帮忙,请小朋友在尺上比划一下,同桌互相说一说:5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指名回答:5厘米从哪儿到哪儿,有不同的吗?

  不管从哪儿到哪儿,5厘米就是几大格?

  5、你还想知道几厘米的长度,指名说一说。

  把你想知道的自己先估计一下,再拿着尺比划给同桌看一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利用知识的迁移,学生在认识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探索几厘米的长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量一量

  1、猜一猜纸条有多长。(学生猜一猜、估一估)

  2、课件展示量纸条的方法,学生细心学习。

  3、学生自己动手尝试量纸条。

  4、集体交流用尺子量纸条的方法。

  (纸条的左端对齐0刻度线,把尺子与纸条放平,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5、唱一唱。

  《测量小儿歌》

  小朋友要牢记,

  物体要放平。

  用尺子两物体,

  左端要和0对齐,

  右端指向刻度几,

  物体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猜想、自学用尺子测量的方法再尝试测量,归纳测量的方法这一系列活动,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力。这个环节还设计了唱一唱活动,既巩固了测量的方法又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三、 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师:同学们,既然我们已经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了,那现在是时候帮小蚂蚁的忙,测量一下小桥扶手的长度了。

  1、 量一量扶手的长度。

  (1) 学生动手量一量。

  (2) 指名上台展示测量的方法。

  2、 闯关游戏。

  师:小蚂蚁非常感谢大家的帮忙,它们带来了一份大大的礼物,准备要送给大家,可是需要同学们闯过三关才能获得礼物哦!有信心吗?小精灵儿童网站

  (1) 第一关:眼明手快(填一填)

  (2) 第二关:火眼金睛(判断测量的方法对吗?为什么?)

  第三关:心灵手巧(同桌合作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

  这里长方形的宽是接近4厘米,引导学生像这样接近4厘米的可以说它是大约4厘米。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二十多分钟的学习已经开始出现疲倦,此时设计闯三关获奖品的游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通过游戏巩固新知,一举两得。】

  四、 回顾全课,总结延伸

  同学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学生说收获,是更好的对知识进行梳理。这样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时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下一节课《认识米》作知识性的铺垫和延伸。】

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能根据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科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体验最简单的统计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并通过实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策略与方法:采用独立操作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

  教师:

  1、小松鼠图片。

  2、例1鲜花图及涂好的条形统计图各一份。

  3、画“正”字的数据统计图片。

  4、五张图片:香蕉、苹果、梨、桃、其它

  学生:

  1、每生自备两份画有红、黄、蓝、粉四色小花的纸片,其中一份正反面都要画。

  2、例2统计图、统计表每生一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铺陈出新

  教学例1

  1、情境引入

  教师(神密的):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位小客人。

  出示小松鼠图片。

  教师:它想和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欢迎吗?(学生兴奋的说:欢迎)小松鼠说:“今天森林里正举行鲜花会呢。同学们想去看看吗?闭上眼睛老师带同学们去。

  出示93页的鲜花图。

  教师:笛笛,到了,请同学们下车吧。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们纷纷提出问题,教师不做回答。

  教师:要想解决同学们的这些问题,就让我们先来做一项工作吧。打开课本93页,同学们能在这幅图上表示出各种花的多少吗?

  学生:能!

  教师:那就拿起笔来,开始行动吧!看谁的作品又对又漂亮、整齐。

  设计意图:抓住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小动物的特点,把小松鼠恰当引入课堂,足以使学生们眼前一亮,注意力尽被吸引,同时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设计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统计图,意在给学生提供独立思维,独立操作的空间,以开发孩子的潜能。

  2、展示成果。

  教师: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

  指名同学到讲台上展示并讲解自己的操作步骤。注意引导学生讲清图中每一部分,如:“()盆”表示什么?数据从何来?小格子表示什么?怎么知道哪一条表示什么花?

  其它同学到讲台前面来听、看。(意在为学生创设争相发言的自然氛围)

  引导学生自我对照。对的举左手,不对的举右手。(意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教师:请认为自己作品很棒的同学,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身边的同学和听课的教师。(意在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也起到交流学习的作用)

  教师:小松鼠也做好了,让我们帮它检查一下好吗?(意在引出教师自备的统计图,便于学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 看图提出问题。

  教师: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信息要带给大家吗?

  4、 比较实物图和统计图,看哪幅图能很快帮我们回答问题?能让我们一眼看出哪种花最多?哪种花最少?

  5、小结

  教师:刚才我们做的这些工作,就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统计(板书课题)它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有很多用处,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学好?

  学生异口同声的说:有!

  教师:好,那就让我们一起加油吧!请同学们回到座位上。

  二、全面探究新知

  1、收集数据。

  教师:小松鼠想和我们大家交朋友,就要更多的了解同学们。它想知道每位同学最喜欢这四种颜色中的哪一种。(自然过渡到对例2的探究中)

  学生纷纷说。

  教师:请同学们在小卡上选自己最喜欢颜色花的下面画上记号。交给老师,好吗?

  教师把收集的纸条握在手中,神秘的问:现在同学们最想知道什么呢?

  学生纷纷说。

  教师:那现在我们就要先来记录一下数据了。

  教师读,学生记。学生跟不上,纷纷表示抗议。(此环节意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教师:跟不上,那怎么办呢?

  面对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收集数据简捷、方便。

  如果学生说不出可以提示:以前数图形个数时,数一个就做一个记号。(意在实现知识潜移)

  讨论后,学生汇报结果,好的方法给以充分肯定。如果学生能说出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就要给以高评价,如果不能说出就以小松鼠引出。

  教师:小松鼠看到大家想这么多方法,可高兴了,它也想了一种方法,让我们一起看看。

  出示“正”字的数据统计图片。

  教师:老师读一个,就画一笔,数一数“正”字几笔?代表几个人?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呢?

  师生一起探讨用画“正”字方法统计数据的方法与好处。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从刚才讨论的方法中选自己喜欢的一种,再来试一试,好吗?哪位同学喜欢用画“正”字的方法呀?在黑板上收集数据(意在重点向学生推荐这种方法)。

  收集完后,叫学生汇报,并说明用什么方法收集的。

  2、数据的整理

  引学生把收集的数据整理到统计表中,填完后集体订正。

  教师:同学们看着这张表能把这图完成吗?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与同桌合作完成,比一比,看谁的作品好,下课后贴在板报上。同学们可要好好表现呀。

  3、 展示成果,描述数据

  注意处理以下几个问题:

  ① 涂的对不对?

  ② 整齐、美观的引导学生自评,教师给以恰当点评。

  ③ 引导学生讲清操作步骤。图中每一部分的意义,频数范围有何作用?怎样快,美观?

  ④ 重点引导学生看图提出问题或发布信息。

  4、 总结统计的作用

  指名学生到讲台上来,指着同学们问。

  教师:你能看出我们大家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最多吗?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最少吗?

  学生:不能。

  教师:那再让我们看看统计图吧。

  学生通过对比会发现统计图的作用。

  学生:统计图能帮我们一眼看出数据的多少,能帮我们解决好多问题,让我们发现好多有用的信息。

  教师:是呀,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会学到更加丰富的统计知识。

  5、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收获。

  三、 实践应用

  教师:这节课就要结束了,小松鼠学会了好多知识,可高兴了。它说:快六一儿童节了,到时它还要来和我们大家一起过节日。还想为我们大家准备两样水果,可是准备哪两样呢?

  出示水果图。

  教师:请同学们在自己最喜欢的水果下面做记号。

  师生统计之后。

  教师:小松鼠要回去为我们大家准备礼物了,让我们和它说“再见”吧。(意在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与课始的情境创设回应)

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设计

  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它源于分数,又有别于一般分数。在教学百分数意义时,我适当改进教材内容,为学生的研究活动提供比较感兴趣、比较贴近实际的材料,从生活常见实例出发,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生活中去学习百分数。通过比较得出百分数的概念,即"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然后通过学生的有针对性的自学讨论,补充完善对百分数的认识。要特别注意的是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相比的一种关系,不表示一个数值。百分数的后面不能带单位表示一个具体的量。这就是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所以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教学中,我注意孕含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思想,可通过让学生分析一些百分数表示谁与谁比,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并抓住一些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资料,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练习充分考虑到趣味性、层次性和针对性,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读写百分数,初步认识百分数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激发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

  教具:多媒体

  学习准备: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填写到调查记录单上。

  教学过程:

  里庄是个篮球之乡,村村都有篮球场,是不是?同学们爱篮球、画篮球、更爱玩篮球。谁能告诉我班里谁打篮球_?前阶段举行的全国第十届运动会上,知道男篮和女篮冠军都给哪个队拿走的吗?(解放军队),我们江苏获得多少块金牌?

  一、报道引入,揭示课题

  (出示)10月23日,全国十运会在江苏南京隆重闭幕。我们江苏队获得56块金牌,占了金牌总数的12%,解放军队获得的金牌数是金牌总数的9%,广东队获得的金牌数是金牌总数的10%。

  同学们,这三个队中,你们知道哪个队获得的金牌数_呢?然后呢?_的又是哪个队?

  你是怎么知道的?能具体说说看吗?如果把金牌总数看作是100份的话,江苏队就获得了——12份,解放军队?广东队?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板书:百分数的意义)

  二、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理解意义

  老师在课前布置大家收集一些生活中的百分数?带来了吗?

  (1)从生活中的百分数引出意义

  A、实物投影学生收集的百分数。说一说,这个百分数是谁与谁比的。

  板书:是的

  B、像这样,请同桌交流你收集的这个百分数的意义。

  C、我们现在已经接触了各种各样的百分数了,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样的数,就能把它叫做百分数了呢?

  板书: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2)巩固对意义的理解

  老师收集两条信息。

  (出示)我国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5%,人口却占世界的20%。目前,我国的耕地面积由于沙漠化、开发等因素,还在不断减少。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而日本却高达60%。尽管如此,日本却从中国大量进口一次性筷子,很少砍伐本国树木。

  问:这条信息中的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看了这句话你还有什么想法?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百分数的意义?你还知道有关百分数的什么知识?

  那你还想知道百分数的什么知识?

  (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有顺序的板书:读写法、用途、和分数的区别……)

  三、自学课本,探究交流

  1、自学是我们高年级同学常用的有效方法。看书P89-90

  要求:默读、划出重要地方——思考所提问题——自由交流,看能解决其中的哪些问题?或者你还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生默读后,引导自由交流)

  全班交流,解答问题。

  (1)读法:读黑板上的百分数。

  写法:请学生上来,大家一起边说边写。

  (2)用途:便于统计和比较,因为百分数的分母都是100。

  是吗?让我们来试一试,能不能用刚学到的百分数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哪组是_投篮组。

  组别投球数投中数

  甲组5043

  乙组200180

  丙组300252四人小组分工计算,请其中的一个同学汇报。

  汇报,我们一下子比较选出了_投篮组了。

  (3)和分数的区别

  我们还是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吧!

  (出示)下面哪几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为什么?

  一堆煤97/100吨,运走了它的75/100。

  23/100米相当于46/100米的50/100。

  (口答)

  因此我们知道,百分数只能表示……,而分数呢?

  现在,你认为分数和百分数在意义上有何区别?

  (出示)“一堆煤97/100吨”不能改写成97%吨。为什么?

  小结:通过我们的自学交流,我们已经掌握了百分数的(指读)意义、读写法、用途以及它和分数的区别。下面,我们就通过练习检查一下同学的掌握情况。

  走入生活,实践运用

  1、填一填:P91第4题

  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2、根据这些读法,写出百分数

  出示:百分之五十

  百分之三点五

  百分之一百

  百分之二十四点七

  百分之一百三十

  百分之零点六五

  百分之一

  百分之五点七

  百分之二百八十点三

  百分之七十

  学生动笔书写的过程中,教师突然叫停笔。

  A、你写好几个,完成了任务的百分之几?

  B、完成了任务的百分之一百的举手(展示评价)

  C、请同学们读出其中_的一个百分数,_的、等于1的、等于二分之一的。

  3、辩一辩:

  1.分母是100的分数就叫做百分数。

  2.我们羊毛衫厂的产品质量特好,一件羊毛衫中的羊毛含量可达200%。

  3.下周一大扫除,各班派10%的同学打扫,那每班派出的人数一样多。

  4.一根绳长50%米。

  五、小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

  愉快吗?

  问题?

  你_的收获是什么?(交待:……知识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对自己今天的学习满意吗?满意度可以达到百分之多少?

  2、老师送大家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

  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3、课外作业:收集一段含有百分数的资料,分析这个百分数的意义,谈谈感受,写成一篇数学小论文。

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掌握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

  (2)用方程的思想认识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利用公式知三求一;与通项公式结合知三求二;

  2.通过公式的灵活运用,进一步渗透方程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

  3.通过公式推导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的严谨性的训练,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先用错位相减法推出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而后运用公式解决一些问题,并将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结合解决问题,还要用错位相减法求一些数列的前项和.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公式的推导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分类讨论思想,错位相减法等),这些思想方法在其他数列求和问题中多有涉及,所以对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要求,不单是要记住公式,更重要的是掌握推导公式的方法.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是分情况讨论的,在运用中要特别注意和两种情况.

  教学建议

  (1)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一节为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一节为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的综合运用,另外应补充一节数列求和问题.

  (2)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是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实例,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证明结论.

  (3)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的其他方法可以给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编拟例题时要全面,不要忽略的情况.

  (5)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的综合运用涉及五个量,已知其中三个量可求另两个量,但解指数方程难度大.

  (6)补充可以化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数列求和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等比数列前项和的公式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初步运用这一方法求一些数列的前项和.

  (2)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猜想、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3)通过教学进一步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辩证观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公式的推导及运用,难点是公式推导的思路.

  教学用具

  幻灯片,课件,电脑.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问题见教材第129页)提出问题:(幻灯片)

  二、新课讲解:

  记,式中有64项,后项与前项的比为公比2,当每一项都乘以2后,中间有62项是对应相等的,作差可以相互抵消.

  (板书)即,①

  ,②

  ②-①得即.

  由此对于一般的等比数列,其前项和,如何化简?

  (板书)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

  仿照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求和方法,等式两边应同乘以等比数列的公比,即

  (板书)③两端同乘以,得

  ④,

  ③-④得⑤,(提问学生如何处理,适时提醒学生注意的取值)

  当时,由③可得(不必导出④,但当时设想不到)

  当时,由⑤得.

  于是

  反思推导求和公式的方法——错位相减法,可以求形如的数列的和,其中为等差数列,为等比数列.

  (板书)例题:求和:.

  设,其中为等差数列,为等比数列,公比为,利用错位相减法求和.

  解:,

  两端同乘以,得,

  两式相减得

  于是.

  说明:错位相减法实际上是把一个数列求和问题转化为等比数列求和的问题.

  公式其它应用问题注意对公比的分类讨论即可.

  三、小结:

  1.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推导中蕴含的思想方法以及公式的应用;

  2.用错位相减法求一些数列的前项和.

  四、作业:略

数学教学设计5

  一、班级情况分析

  这学期我继续任教一年级(4)班和(5)班的数学。一(4)班的学生人数是58人,一(5)班的人数是60人。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按时去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结合计算教学,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常见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安排了关于位置与拼组图形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和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除了安排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认识外,还安排了学习具体时刻几时几分的读、写方法。

  “找规律”和“统计”是两部分新的教学内容。“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统计是正式教学统计初步知识的开始,让学生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认识最简单的统计图表,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并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7、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8、课堂上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以鼓励、激励为主,重视课堂上辅导督促工作。

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重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答题卡。

  课前准备:

  首先让我们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来学做一节手操,好吗?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导入:刚才,在做手操的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的小手特灵活,哎,你们知道吗?在咱们的小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想了解一下吗?

  请你们伸出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2.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你们看,这是同学们利用课余正在彩排节目呢?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每2个小朋友之间牵着一根彩带,用了几根彩带,把一根彩带看成一个间隔,那6个小朋友之间是几个间隔?

  过渡语:在画面上我们看到春天桃红柳绿,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你们知道吗?3月12日是什么日子,这一天全国上下到处都在植树,为保护环境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瞧......

  3.再次感知,找到规律。这里从头到尾栽了几棵树,数一数,它们之间又有几个间隔呢?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同时板书。

  那么8棵树、9棵树之间又有多少个间隔呢?

  你能像这样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请你们选择一种动手画一画吧!

  谁来汇报一下?

  边板书边说: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7个间隔数,9棵树之间有8个间隔。

  (停顿)那你们想象一下,如果从头到尾有10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间隔呢?

  那20棵树呢?

  看来,告诉你们植树的棵数,让你们说出间隔数已经难不倒大家了,接下来,如果一排树之间有22个间隔,你知道有多少棵树吗?

  那30棵呢?(2人说)

  像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

  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伙伴们互相交流一下)。

  反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评价:哦,这是你的发现......你还能用一个算式来概括。

  边板书边说:同学们都发现了从头到尾栽一排树时,植树棵树比间隔数多1,(指表格),也可以写成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

  例1,同学们自由地小声地把题目读一读。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还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交流。

  6.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3)听了他们说的,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刚才,这两位同学画线段图和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列算式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都是很善于动脑筋的。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基本练习:

  师:近几年南昌市容有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一个个休闲广场的建立,一条条街道的逐步亮化,南昌市已成为一座具有内涵与魅力的花园城市。最近,我了解到有关胜利路步行街有这样一些信息。

  那同学们能根据题中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第二步为什么要加1?

  师:刚才这道题同学们解答得很顺利。

  师:现在把这道题做了一些改变,看看你们是不是还能很顺利的解答?

  师问:第一步求到的是什么?

  师:虽然邓老师对这道题做了一些改变,但是还是没有难倒同学们,那刚才在做这两题的时候,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两题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呢?(同学们可以先思考再讨论)。

  咱们班的同学们不仅会解答,而且还能比较它们的不同,的确这两道题都运用了今天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第一题是根据总长找到间隔数,再利用间隔数求出路灯的盏数,而第二题是根据路灯的盏数找到间隔数,再利用间隔数求出总长,它们的关键都是要先找到间隔数,正因为它们问题不同,所以解题思路也不同,以后大家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可要注意审题哟!

  2.变式练习:

  师:20xx年最受关注的两个人物,你们知道是谁?他们就是航天英雄聂海胜和费俊龙,神六号的成功发射,让人们欢心鼓舞,作为一名中国人也为之自豪。你们知道吗,宇航员叔叔他们是每2小时(师读题)。

  听了这3位同学的想法,你们会支持谁?说说理由!

  3.综合练习。

  师:中国的体育界也有一位英雄,猜猜他是谁?此时此刻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那精彩的瞬间,再一次为他助威、呐喊!根据信息,学生讨论,借助计算器算出刘翔一共跑了多少米?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那植树问题只在植树当中才有吗?学生说一说,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两端不栽,一端栽,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围棋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20页例3及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

  1.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从封闭曲线(方阵)中探讨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从不同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教具准备:3×3格、4×4格、5×5格方格纸、围棋子若干粒、4×4格条形吹塑纸贴在地下。

  课前准备:课桌围成“回”字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

  猜谜:十九乘十九,黑白两对手,有眼看不见,无眼难活久。(打一棋类名称)

  [设计意图:用谜语引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每边摆放3粒棋子的方法。

  (1)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最外层每边能放3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2)抢答:读题后,让学生口算出答案。(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答案。)

  (3)动手验证:请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摆放棋子,验证刚才答案。

  (4)汇报交流(着重请学生说出方法。)

  可能会出现以下方法:

  3×2+2=82×4=8

  3×3-1=83×4-4=8直接点数。

  教师表扬学生的创新摆法,并奖励“智慧星”。(教师随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摆放方法。)

  2.教学每边摆放4粒棋子的方法。

  (1)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最外层每边能放4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棋子?

  (2)动手操作:请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摆放棋子,写出算式。

  (3)游戏:让一学生当“小老师”,其余学生当“围棋子”,请小老师邀请“围棋子”按上题要求站在老师设计的大棋盘上。

  [设计意图:这一游戏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摆放方法,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把所学知识运动到游戏中。]

  (4)汇报交流(着重请学生说出方法)

  教师随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摆放方法。

  (5)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3.教学每边摆放5粒棋子的方法。

  (1)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最外层每边能放5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棋子?

  (2)动手操作:请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摆放棋子,写出算式。

  (3)汇报交流。(教师随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摆放方法。)

  (4)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通过抢答、验证、分析、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

  三、总结规律

  (1)师:你觉得再用棋子摆,方便吗?你能根据前面我们摆放的方法,填写下列表格,总结出规律吗?(小组合作完成)

  每边放的个数

  最外层总数

  3

  4

  5

  6

  ...

  18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学例3:出示围棋格子图。问:围棋盘的最外层每边都能放19个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2)总结规律::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间隔数×边数=最外层的总数

  (3)学生根据规律,独立完成例3。

  四、运用规律

  1.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1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2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3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拓展思维:如果一个五边形,怎么算?一个三角形呢?(集体口答)

  2.做第121页第三题。

  [设计意图: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主归纳问题;教师在关键之处疏通点拨,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3.请你参加:

  12名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大家围成一个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顶点都有人,每边各有几名学生?(在教室内围一围。)

  4.请你思考:(课件出示同学开联欢会时的欢乐情景。)

  “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四<1>班同学准备开联欢会。大家围坐在一起,如果每边做14人,(如下图),这个班一共有多少个同学?每边都有8张课桌,一共要多少张课桌?

  5.请你设计:(课件出示美丽的校园情景。)

  学校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改变校园环境,想全校范围内征集校园花坛设计方案。有以下三种,请每组同学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图形,算一算如果每边放三盆花,一共可以摆放多少盆花?再动手画一画,展示在黑板上,看哪一组做得又好又快!

  [设计意图:整个练习从现实生活中出发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游戏中,在具体情境中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 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口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口算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设计 学生的活动 教学反思

  一、复习。

  教师出示上节课所学的口算乘法练习。

  二、新授。

  1、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 教师提出问题:卖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3、 教师板书学生的方法,并问:123怎样计算?

  4、 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5、 出示第二个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6、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怎样计算:153

  与123有什么不同

  7、 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三、练习。

  完成P3第1~4题

  1、 2题可独立完成。

  2、 4题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可适当的辅导。

  四、评价

  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哪些地方还需要提高?

  学生听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中的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列出算式:1、12+12+12=361、 123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计算方法。教师板书:103=30 23=6 所以123=36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尝试解答。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可以用笔算的计算顺序来解答也可有其他的方法,必须掌握扎实,多复述。

  做完后小组交流

  学生自评、互评。

  板书设计:

  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123=36 153=45

  103=30 23=6 103=30 53=15

  30+6=36 30+15=45

数学教学设计8

  【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66-67页

  【教材分析】

  《方程》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等量关系的基础上展开的,为下面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教学作铺垫,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同时,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方程”是小学四年级第八册第七单元的第三节课,学生已经有了上节课用字母表示数、等量关系的知识经验。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方程,对于“方程”这个词,不少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前就听说过,但并不清楚什么样的式子才是方程。因用算术思想解决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了,方程的学习是引导学生由算术思想向代数思想过渡的重要使命。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等量关系符号化的活动经验。

  3.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感受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等量关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难点】

  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国时,曹冲利用称出船上石头的重量这种方法称出了一头大象的重量。

  今天我们也要就来学习用他的这个策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诱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故事中渗透运用等量关系解决问题】

  二、自学探究

  1.帮助学生对等量关系积累思维经验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也需要经常测量物体的重量。测量物品质量就要借助工具天平

  (1)大家看看天平上有什么

  (2)天平现在的状态是平衡的那说明什么呢?

  (3)怎么表示这个等量关系呢?

  (板书:10克=樱桃的质量+2克)

  2.交流展示:

  (1)数学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分别是什么?

  (2)仔细观察,这三个等量关系中都有一个未知的量你知道是什么吗?

  3.如果用x表示樱桃的质量,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中的等量关系么?请你试着在作业纸上写一写。(板书:x+2=10或10=x+2)

  4.你能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另外两组等量关系么?(板书:4Y=2000200+2z=20xx

  三、讨论解疑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观察这些式子,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不但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形成了互帮互助班级学习氛围,并通过优帮差的途径对方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你们真的很善于发现,他们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的新朋友,(板书:方程)

  现在我要反问大家了,什么是方程呢?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方程。

  板书: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四、知识反馈

  经过我们的探索发现大家认识了方程,下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智慧城堡吧!

  1、看图形列出方程。(出示课件)

  未知数最爱和我们捉迷藏了,你能从图中找到它吗?先思考数量关系,再列出方程。

  2、看文字列出方程。(出示课件)

  从图中跑出来,躲到文字中去了。请你们先找出数量关系,再列出方程。

  (1)一辆公共汽车到站时,有5人下车,8人上车,车上还剩下15人。车上原来有x人,那么()

  (2)用正方形摆大门,每5个正方形摆1个大门,用95个正方形摆出了x个大门,那么()

  【设计意图:伴随着线段图、直观图、文字信息的一一呈现,逐渐引导学生对相等关系的表达,从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五、课堂总结

  把你在这节课获得的知识,和同学们交流一下。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隐含很多的等量关系,并且都能用方程表示出来,只要你有一双慧眼,你就会发现你身边无处不在的数学问题。

数学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重复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新增设的一个内容。“重复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集合思想方法。集合是一种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而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这与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的总人数不相符合,从而使学生学会利用集合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计算方法及含义。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从一年级学习数学开始,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等用一个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又如学过的分类思想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但这些只是单独的一个个的集合圈,而本节课所用的集合圈含有重复的部分,学生从没有见过。因此,教师一定要设计好探究情景,让学生经历从独立到交叉重复的过程,分散难度,使学生逐步理解图示中的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图示灵活解题。因此,本节课我没有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侧重亲自去感知、体验韦恩图的优势,对比中提升思维,进而明确本节课的目标是借助直观的韦恩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重复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借助贴近生活的情境,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韦恩图解决单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让学生掌握解决重复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通过丰富、直观的游戏活动,发展形象思维,提升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亲切感;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丰富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 让学生在主动参加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

  2.掌握解决重复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数学教学设计10

  我们的数学课堂学什么?计算、算理、概念……,是的这些基础数学知识对一个人的数学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但它是不是惟一决定性因素呢?是不是影响我们学生以后一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学教育论文专辑中中曾叙述这样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能确定三角形面积公式一定重要吗?很多人在校外生活中使用这一公式至多不超过一次。

  21世纪国际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问题解决”,要解决我们学生过去、现在、将来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他们所需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比知识更重要的数学思想。

  一、什么是数学核心思想

  数学核心思想,是指在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中起核心作用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观念。基本数学思想有:符号与数的表示思想、集合思想、对应思想、合理化思想和结构思想等。数学观念主要有推理意识、化归意识、抽象意识和整体意识等。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当情境稍有变化时,主体常会感到束手无策,如果有数学核心思想来调控数学方法,则往往可以超越这个特定的情境。摘自《学与教的心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教学、传播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来分析教学问题、寻找解决方法、评价教学效果以及修改执行方案的系统过程。它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课程内容)和怎样教(教学组织、模式选择、媒体选用等)所进行的设计。

  三、数学核心思想在教学设计中的体现

  数学思想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说基础知识是躯体的话,那数学思想就是躯体的灵魂。数学活动过程是渗透数学思想的载体,而教学设计则应以数学核心思想的渗透为重要依据。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认真分析本课的数学核心思想,围绕数学核心思想确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一)数学核心思想为教学设计的路标

  美国学者马杰认为,教学设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要去哪?”即制定教学目标;做为一个教育者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是至关重要的。数学核心思想的确立,教育者会在教学设计中,把这一思想蕴含到教学教学活动之中去,有了灵魂的教学活动会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例如二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大数》数学核心思想:十进制,位值制

  历史上,无论美国、加拿大,还是在世界上别的国家,数都被认为是数学课程的基石。这学前至十年级的数学都扎根在这块基石上。代数中的解方程原理和数系中的结构特征一致,几何和度量特性是用数字描述的。(摘自美国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全国数学教师理事会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根据这一数学核心思想设计这样一组教学活动:

  1、通过数据模型建立“千”和“万”的概念。

  出示了一个由一千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让学生先猜一猜,后分层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接着数10个一千个小正方体,认识10个一千是一万,再通过对比一万和一千、一千和一体会1万和1千。通过课件回忆数的过程,发现十进制,从而告诉学生十进制是中国人发明的,现在全世界都在使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通过“测量长度”数一些数量较大实物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十进制”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练习中让学生数大约一万个豆子,这时孩子肯定不一个一个数,也不会十个十个的数,(学生认为这样比较麻烦)。这时出示二百个豆子,并把它放在一个透明的杯子里,学生受到启发用,量出二百个豆子的高度,然后画出4个同样的高度,迅速的数出大约一千个豆子,同时可以想到用同样的方法能数出一万个豆子。

  3、通过用10个一百厘米展示一千厘米有多长,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通过用10个一百厘米展示一千厘米有多长,利用十进制建立长度之间的关系,之后让学生想一想一万厘米有多长?一万米有多长?为后面学习千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感。

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材第100-10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形成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

  难点:克和千克质量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

  课件,2分的硬币,黄豆,天平,两袋500克的盐,台秤,自己带来的小物品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想知道今天在超市里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吗?仔细看看。(课件出示:教材第100页情景图)

  生1:他们都在讨论跟质量有关的话题。

  生2:从图中知道5个苹果重1千克,一壶豆油重5千克,一包饼干重110克……

  师:生活中物体的质量经常用到,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是“斤”和“两”,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和“千克”,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共同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质量与生活联系密切】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师: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例1)

  生1:我知道了一盒口香糖重3克,一袋菊花茶重12克,一包美味瓜子重100克。

  生2:我发现这些比较轻的物品都是用“克”作单位的。

  师:是啊,我们一般用“克”作单位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克”是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g”来表示。

  师:那么对于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什么来称量呢?老师告诉大家有一种称重的工具叫天平,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天平称一称你们身边的什么物品重1克?

  学生在小组里测量较轻物品的质量,寻找重1克的物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小组测量的结果。

  (1个2分的硬币重约1克)

  师:估一估下面的物品哪些比1克轻?(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做一做”)

  指定学生回答,并适时作出评价。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比1克轻?

  生1:一块小橡皮比1克轻。

  生2:一根头发比1克轻。……

  2、教学例2。

  师:其实生活中有更多物品的质量超过1克,甚至更重,那么对于比较重的物品,我们常用什么作单位呢?大家一看就知道了。(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例2上面的图)

  生1:一桶洗衣液重5千克,我觉得应该是用“千克”作单位称量比较重的物品。

  生2:一箱苹果重25千克,我也认为是用“千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

  师:“千克”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kg”来表示。

  师:仔细看看,苹果的箱子上写的是“净含量”,什么是“净含量”呢?

  生:“净含量”是指这箱苹果的质量,不包括箱子的质量。

  师:对,生活中经常用到“净含量”这个词,它是指桶里、箱子里的物品的实际质量。

  想一想,1000克有多重?举例说一说。

  生:生活中常用的食盐一包重500克,两包食盐的质量就是1000克。

  师:那你觉得“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千克=1000克。

  师:谁知道在生活中用“千克”作单位的秤有哪几种?

  生1:我在超市里、菜摊上见过的有电子秤、台秤。

  生2:我在体检的时候见过测体重的体重秤。

  生3:我在实验室里见过弹簧秤。

  师: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秤太多了。仔细看看图中这些指针分别指着几,告诉大家所称物品有多重。(课件出示第102页例2下面的图)

  生1: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

  生2:小朋友的体重是23千克。

  师:请在小组里合作交流,称出质量是1千克的物品,用手掂一掂,想想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重1千克的。

  学生在小组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完成教材第103页“做一做”第2题,填写好表格。【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生活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距离,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3、在里填上“>”“<”或“=”。

  2千克20xx克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

  4、判断对错。

  一个鸡蛋约重50克。 ( )

  小明今年7岁,约重20xx克。( )

  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一袋盐500克,两袋这样的盐重1千克。( )

  三、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四、作业布置:

  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第3题和第106页第8题。

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等于180°。

  2、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经历知识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动手能力,初步感受数学研究方法。

  3、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

  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以及对这一知识的灵活运用。”

  教具准备:

  三角形,多媒体课中。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森林王国里住着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两大家族,一天平面图形的三角形家庭传出一片吵闹声,大三角形与小三角形在争论:听大三角形说:“我的内角和比你大”,小三角形不服气,可又不知如何反驳,同学们,你们知道到底谁的内角和大吗?

  二、探究新知:

  (一)、量一量:四人一小组,分别测量本组准备的三角形的内角,并求出和。

  你们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汇报,提出疑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刚好等于180°

  (二)、拼一拼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撕下二个角与第三个角拼在在一起,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三)折一折

  引导学生同桌互相帮助完成,发现三个角形的三个内角折在一起是平角。

  回答大小三角形的争论:大三角形与小三角形的内角形谁大?并说出理由。

  三、巩固拓展

  1、填一填

  ①直角形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和是()度。

  ②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45°,另一个锐角是()度。

  ③钝角三角形的两上内角分别是20°,60°;则第三个角是()

  2、火眼金晴

  ①钝角三角形的两个钝角和大于90°()。

  ②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和正好等于90°()。

  ③淘气画了一个三个角分别是50°,70°,50°的三角形()

  ④两个锐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⑤长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3、猜一猜: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四、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教学设计13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设计:认识“>”和“<”

  活动分析:

  重点认识“>”和“<”,理解不等式的含义,掌握相等与不相等的转化;难点是掌握“>”和“<”的方向。

  活动准备:

  1、7只蜜蜂,5只蝴蝶的图片。

  2、4朵红花、六朵黄花的图片。

  3、数字卡片“7”、“5”、“4”、“6”以及“>”、“<”、“=”卡片若干。

  4、数字头饰两套,小猴子头饰若干。

  5、数字小兔图一张,有关数字卡若干。

  6、数字卡10张(装入猫头包内),铃鼓一个,磁带、录音机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认识“>”和“<”

  1、问:“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春天来了,蜜蜂蝴蝶飞呀飞呀,飞到我们幼儿园里来了,大家看一下,飞来了几只蜜蜂?几只蝴蝶?”教师展示蜜蜂和蝴蝶的图片,幼儿说出数量,教师贴上相应的数字卡。

  问:“蜜蜂和蝴蝶比,谁多?谁少?”“那么,7和5相比,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字小?”

  师:“我们可以在7和5之间放一个符号,让人一看就知道哪边的数字大,哪边的数字小。我们以前学过‘=’号,能放‘=’号吗?”启发引导幼儿,引出 “>”,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大于号像张着嘴巴对着大数笑,大于号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大,初步理解大于号的含义,说出“7”大于“5”。

  2、问:“蜜蜂和蝴蝶的家在哪里?”(花园里),展示红花和黄花的图片,让幼儿感知其数量的不同,引出“<”,重点观察小于号像是在向左弯腰,撅着屁股的样子,屁股撅给小数瞧,小于号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小,说出“4小于6。”

  3、师:“大于号和小于号一个开口向左,一个开口向右,很不好玩,我们得找规律记住它们。”启发幼儿找出内在规律:“小朋友可以看一下,无论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它们开口得方向都对着哪一个数(大数),尖尖的小屁股对着哪一个数(小数)。”

  学习儿歌:大于号,开口朝着大数笑,小于号屁股撅给小数瞧。

  二、表演游戏:学做“>”“<”

  找出4名幼儿做数字娃娃,戴上数字头饰,找两名幼儿分别站在两个数字中间,用身体姿势表演>”“<”,幼儿读出“9大于7”“7小于9。”

  三、猜谜语,(红眼睛,白皮袄,长耳朵真灵巧,爱吃萝卜爱吃草,走起路来蹦蹦跳。)引出数字小兔。

  让幼儿观察小兔子是由哪些数字组成的,找出后,比较大小,填上“>”或“<”。

  四、游戏:击鼓传包

  玩法:教师摇动铃鼓,幼儿传猫头包,鼓声停止,包在谁的手里,就和他的同桌各从包里抽出一张卡片,比较大小,如“8”和“6”,大数幼儿先说:“8大于6”,小数幼儿说:“6小于8”。游戏依次进行。

  五、戴小猴头饰,幼儿做小猴子,学习把不等式边等式。

  教师告诉幼儿:“我们要做一个《小猴学样》的游戏,游戏之前先要学样本领—把不等式变等式。”启发幼儿说出“4小于3”,教师贴上相应的数字卡片,并说:“猴妈妈说,两边的小猴子不一样多,太难记了,我想让两边的小猴子一样多,把“>”变成“=”该怎么办呢?小猴子动脑筋想一想。”想出4-1=3、3+1=4两种办法都行。

  六、听音乐做“小猴学样”游戏。

  幼儿听音乐走出活动室。

  设计思路

  对于幼儿“>”和“<”看起来很抽象,实际上只要让他们记住开口的方向,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并且能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本课意在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一,根据“>”和“<”比较形象的特点,通过儿歌和身体感知,让幼儿记住开口的方向;第二,以游戏贯穿活动内容。

  活动目标:

  1、认识“>”和“<”,理解不等式的含义,理解大小的相对性。。

  2、学习把不等式转变为等式。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可逆性,锻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设计14

  活动目标:

  1、知道生病时不怕打针和吃药。

  2、认识数字1-5,并能理解数字的实际意义。

  活动准备:药瓶若干,任务单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讨论导入

  1、说说生病了怎么办。

  1、生病了怎么办

  提问:你生病时有没有打过针呢?打针时你怕吗?

  小结:打针是有一点点痛,但忍一忍病就会好了。

  2、说说自己生病的时候

  提问:生病的时候你吃过药吗?药是什么味道的?为什么要吃药?

  小结:吃药能治病,让你的身体快快好起来,所以生病了就要去看病,不要怕吃药,要做个勇敢的孩子。

  二、第一次买药

  我们小朋友都是勇敢的孩子,生病了都能不怕打针吃药。可是,娃娃家的宝宝说:我生病了,可我怕吃药!那我们一起来做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帮宝宝去医院买药。

  1、认识数字

  提问:看看每个药瓶上都有数字宝宝,请你根据上面的数字帮宝宝买药。

  2、师生共同检验

  小结:宝宝说谢谢爸爸妈妈帮我们买药。

  三、第二次买药

  宝宝说我们第二天吃的药没有了,请爸爸妈妈再帮忙到医院买些药。

  1、请你根据医生开的单子帮宝宝领药。

  2、请3名幼儿做医生,根据幼儿的任务单给相应的药,幼儿互相检查。

  3、请你根据宝宝的要求,把药送给相应的宝宝吃。

  小结:生病了,只有吃药才能更快的使病好起来。

数学教学设计15

  初中数学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如何使系统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如教师、学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等)组成最佳结构序列,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提高教学效能,是研究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教学设计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工作之一,对教学工作起着先导作用,它往往决定着教学工作的方向;同时,教学设计的技能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已成为教师从师任教必备的基本功。因此,加强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教学对象研究,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设计的过程首先就是深入研究学生的过程。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避免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才能了解学生呢?教师不妨先回答下列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状况,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二、加强教学内容研究,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1、研究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以及该部分内容在整体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

  2、研究本节教学内容的范围与深度、重点与难点,以适应多层次学生的需求,注意选择教学内容的典型性。

  3、研究蕴含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和情意因素,以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智力的开发。

  三、研究教学目标的制定,准确把握教学方向

  一堂好课应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它支配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那么怎样设计教学目标?

  1、钻研课标,做到“依据课标,忠于课标”。在设计一节课时,钻研课标主要应钻研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对课标进行分解,认真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2、钻研教材,做到“立足教材,超越教材”。

  钻研教材应依据课程教学目标“直读”教科书中直观素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编写者为什么要设计这个内容?其目的何在?对于这节课的整体目标有什么作用?这个题材对我的课堂、我的学生能用吗?如果不能用,改用哪些替代材料更合适?……另外,还应挖掘教科书中直观素材背后的隐义。

  3、钻研教学资源,做到“充分运用,优教促学”。教师在选用教学资源时应该从优教、促学两方面出发,提高使用的有效性。“优教”是指教学资源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教师科学组织课堂教学;“促学”是指材料内容和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提高学习效益。因而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钻研教学资源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典型性,注意贴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并能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以促进教学。

  4、进行学情分析,调整学习目标,即将操作目标结合学情分析进一步细化。学情分析包括教学起点分析,对学科知识、学生和教师进行的全面分析以及对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正确分析。

  四、研究教学策略选择,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教学策略因着眼点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

  具体的教学策略有:

  1、传统的接受式教学策略;

  2、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策略;

  3、斯金纳的程序法教学策略;

  4、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策略;

  5、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策略;

  6、提问教学策略;

  7、创设情境教学策略;

  8、反馈和矫正教学策略等等。

  五、研究教学评价设计,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程的预设及评价,是促进教学进程反馈调控、教学环节连贯落实、教学目标逐步达成的必要途径,是教学设计必不可少的内容。

  1、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目的是诊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教学中的不足,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形成性评价一般有提问、讨论、练习、小测验、问卷、观察、个别谈话等。

  2、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一种阶段性评价,也是一种目标参照性评价,其目的在于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总结性评价一般有单元考试、学期考试、学年考试等(给出成绩或等级)。

  评价应为学生学习服务,提高学习的效率,成为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教学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学生的差异,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以促进每个学生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在具体评价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反馈功能;

  2、加强过程性评价:重视过程记录与分析反思;

  3、加强综合性评价:三维目标的评价;

  4、加强自主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

  可以说,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对于教师来说,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成功课堂的良好铺垫;对于学生来说,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快乐学习的美丽诗篇。优秀的教学设计,是应该让老师教得快乐、学生学得开心,是应该能提升课堂教学整体效果、促进师生和谐进步的。追求有效,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老师去实践、思辨、提升,使它成为现实。

【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设计-03-24

数学教学设计05-26

数学教学设计09-02

数学教学设计01-21

数学教学设计06-29

《用数学》教学设计08-07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01-19

数学乐园教学设计06-1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12

《圆》数学教学设计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