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06 19:06:4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名师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名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名师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名师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能述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并能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课文对话部分,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领悟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道理。

  3、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尝试写一段话,通过一种事物赞许一类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理解和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中所包含的的深刻含义,领悟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道理。在此基础上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难点:引导理解和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中所包含的的深刻含义,领悟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道理。

  三、教学流程:

  (一)温故而知新,认识“详略分明”的写法。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课文题目是“落花生”,全文围绕着落花生展开。)

  2、快速浏览课文,完成自学题单第一个板块--温故而知新: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重点写了()。

  3、种花生到收花生需要多长时间?为什么不详细写?尝花生、议花生只需要一个晚上的时间,为什么写的这么详细?(让学生发现“主要内容要详细写”板书:详略得当)

  (二)合作学习,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

  1、师:同学们花生我们都见过,可是花生有什么用处和可贵之处呢?让我们进入第二个板块--合作与交流。

  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2)交流讨论:兄妹们强调了花生显而易见的特点是。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读第9自然段三遍,然后每位组员分别进行口头填空。

  “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是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那鲜红嫩绿的颜色,使人

  。它只把果子,等到成熟,人们才把他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

  (4)父亲的话指出花生的可贵之处是

  2、小组汇报交流:

  兄妹们说出了花生显而易见的好处是。(板书:有用)

  父亲指出了花生的可贵之处是?(板书:不外显)

  小组进行填空比赛,引导学生发现“对比”的方法。

  3、父亲特别指出花生的可贵之处,目的是什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做人)出示第10自然段父亲的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他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

  这样一句话按不同的组合方式可以组成四个句子,出示:

  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它虽然很好看,可是没有用。

  它不但很好看,而且很有用。

  它不但不好看,而且没有用。

  这四句话中,哪几句值得赞赏?这四句话中关键是关注哪个词?(有用)你怎样理解父亲的话?(“好看而且有用”固然最好,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是比较现实。)

  (三)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对课文做出符合当今时代的多元解读。

  1、作者理解父亲的话了吗?引读“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出示句子“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也可以由四种不用的语言形式,同桌互相说一说,写一写。

  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既讲体面又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既不讲体面又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虽然不体面但对别人有好处的人。

  2、这四个语句中关键的地方是什么?(对别人有好处)

  3、作者许地山的性格、为人以及他的作品的确像“落花生“一样“有用”而不是“伟大”“体面”的。出示作者许地山资料。

  (四)学以致用,通过一种事物赞许一类人。

  1、作者由落花生“好看不外显”的特点,赞美了“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这类人。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在你身边一定有许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让我们来赞美花生,赞美像花生一样有用的人。

  2、练习写一段话。“我爱花生,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 ),但可贵的是( )。我们的( )不正像花生一样吗?他()。我赞美花生,我更要赞美()。”

  3、抽生汇报,总结:读着读着,同学们所写的就成了一篇散文,散文的题目就是《收获》。作者由“落花生”收获到了做人的道理,并影响了他的一生。我们通过这一节课,收获了写作的方法,收获了不同的语言形式,也收获了做人的道理。

  板书设计:

  落花生--有用但不图虚名借物喻人

  (1)种花生、收花生略写详略得当

  (2)提议过花生节

  (3-11)尝花生、议花生详写

名师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生字词。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他就是——李白。(板书)

  3.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读后揭题:他还去过一座山,山名就在刚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

  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3.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师板画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9.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0.(师板画两岸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11.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谁来画一画?(生板画孤帆、红日。)

  12.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13.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

  1.师述: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2.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4.是啊,这幅草书行云流水,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气势,(读1、2句)这幅字畅快淋漓,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读3、4句)

  6.配乐背诗。

  五、总结

  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留在心底吧!(加动作背《天门山》。)

名师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法布尔所取得的成就是与他对科学的热爱、坚持不懈的精神分不开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法布尔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师述: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昆虫迷》有了一些了解。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这篇介绍人物的说明文。板书:昆虫迷

  2、那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法布尔有怎样的认识呢?(喜欢昆虫,到了痴迷的程度)

  二、理解内容

  (一)理解法布尔是个昆虫迷。

  自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从哪些词语或是句子中你看出法布尔从小就是一个昆虫迷?

  全班交流:

  A观察蚂蚁搬死苍蝇、

  B蜘蛛捕食蚊子、

  C蜈蚣产卵

  D蜣螂活动的具体事例

  文章为了体现出法布尔迷恋昆虫这一特点,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在句子旁边进行标注。

  4、师:是的。列数字说明让我们清晰的感受到法布尔观察昆虫的时间之长,举例子说明让我们感受到法布尔观察昆虫的种类之多。

  那么,同学们法布尔如此用心观察的这些昆虫,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它们,好吗?(图片展示)

  (二)了解法布尔取得的成就以及原因

  1、师述: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法布尔就是凭借着对昆虫的痴迷,靠着这种长期坚持不懈的观察,揭开了昆虫世界的种种有趣的秘密,写下了一部传世佳作——《昆虫记》。

  2、请同学来读一读文中关于《昆虫记》的介绍。

  3、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人们对于《昆虫记》的评价。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是一部不朽的著作。

  现在中国十分需要像法布尔的《昆虫记》那样的作品。 ——茅盾

  读起来也还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 ——鲁迅

  听了这些评价我们在家想一想:一个连像样的小学都没有上过的法布尔为什么就能写出《昆虫记》这样的经典巨著呢?他依靠的是什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快速从第二部分找一找他的成功秘诀吧。用曲线画出重点的句子。

  交流:读出你划得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①“学习这件事,有没有人教你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你自己有没有自觉。”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有没有人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自觉。有人教但不自觉,会学不好;如果自觉,没有人教也能取得成功。)

  ②“有教师的言行指导的人是何等幸福!摆在他面前的是一条坦途。另一种人则要走嵯峨的山崖上的一条小径,由于两眼一抹黑,经常摔倒;他慢慢摸索着进入一个未知的世界而不知所往。帮他的唯有毅力——根底浅薄者的唯一伴侣。我的命运便是如此。”(有老师的指导,更容易走向成功;我是一名根底浅薄者,在探索未知世界的途中必将遇到重重困难,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有毅力。)

  是呀,自觉和毅力才是法布尔走向成功的秘诀,这也是法布尔所具有的独特的学习品质。

  此时此刻,通过法布尔的一生,想一想我们自己,能不能再去埋怨我们的学习环境差,我们的父母不会辅导我们的学习?

  5、接下来就让我们怀着对法布尔的崇敬之情,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我们能感受到法布尔是一个怎样的人?(热爱科学)

  三、总结

  法布尔取得的成就,是付出血汗的结晶,是辛勤劳动的结果,是仔细观察的收获,是深入研究的花朵,更是勤于总结的果实。法布尔之所以能成功,靠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热爱和痴迷,才使他成为 “无与伦比的观察家”。就让法布尔的一生来激励我们的学习吧!

  四、作业

  1.背诵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2.阅读《昆虫记》,你会被法布尔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深深感动,去发现和感受生命

名师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4、经过理解课文资料,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当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一样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3、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

  2、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奥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今日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板书:跳水。)

  《跳水》是谁写的?你还明白什么?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等。)

  看了课题,你想明白些什么?

  (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景下跳的水?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等。)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资料。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资料。

  2、自学生字新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再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读熟读通顺。

  4、检查自学情景。交流字、词的'掌握情景。

  (1)出示电脑课件,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

  (2)理解词语。

  在小组内说一说自我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选择自我喜欢的方法理解,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做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朗读课文情景: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师生进行评议。

  2、学生读书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在书中标画出课文中都有谁?用几个字说明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指导学生观察字形,想一想: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2、学生描红临写。

  3、评议:

  (1)学生交换互评。看看临写的字和范字像不像,像的就用红笔把它圈起来,不像的字请你告诉他(她)哪儿不像,指导他(她)再写一遍。

  (2)师总结,表扬红圈较多的同学。

  五、作业设计:

  1、书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我们继续学习跳水,大家齐读课题。

  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还有什么问题不理解,同学读后提出来。

  二、自主合作学习课文。

  1、课件出示思考题: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要求:(1)学生自我读书做批注笔记。(2)小组内互相交流个人收获。(3)在班上汇报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品读感悟,理解重点部分。

  经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不但对课文做了细致的学习,并且还做了认真的讨论探究,这对我们学习文章有很大的帮忙。下头,让我们一齐来品尝读书的果实。

  学生品读课文中的段落,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品读以下段落。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1)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我头上,爬上了桅杆,坐在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和爪子撕。(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

  (2)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反而“笑的声音更大了”。孩子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引导: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我必须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

  (3)猴子一边不断往上爬,一边回过头来逗孩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扭着身子,龇着牙做着怪样。孩子气极了,……走上横木去取帽子。(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引导: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境,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①从水手们的表情能够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②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脚底下就摇晃起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2)出示电脑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引导: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

  3、看到那里紧张吗?你想救他吗?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赶快想办法,时光可不等人啊!(让学生各抒己见。)(找海绵垫(床上被褥)、让水手围成一圈手拉手在下头之后、找直升飞机、让水手上去救孩子……)

  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光,又有把握。

  4、这些办法实际上都不能行,那么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

  指名读课文第7自然段。说说船长为什么这样做?

  5、研究: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小组展开辩论。)

  从课文中找出根据,说明父亲不会开枪。

  6、“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光太长了”那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十分短,可是时光宝贵,人们救人心切,已经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四、总结全文。

  1、教师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2、学习课文后,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这篇课文作者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不要束手无策,要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3、此时此刻,你想对船长的儿子说些什么?

  (你做错了事,要敢于回头,不要怕别人笑话。

  你为了一顶帽子,差点失足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这不是勇敢,而是莽撞。你想过没有,万一失足,你会给亲人、朋友带来多么大的痛苦。

  你为了赢回一点儿面子,险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今后做事必须要想想后果……)

  五、拓展延伸。

  1、孩子被救上来以后,会说些什么?船长会说些什么?水手们又会说些什么?展开想象,说一说,再写下来。

  2、如果你当时也在船上,回到家,你向亲人讲述这件事后会怎样说?

  六、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预习《沙漠之舟》。

名师教学设计5

  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设置活动探究单元,有利于改变过去偏重阅读、理解、赏析的语文学习(特别是课文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在综合、多维、连续的语文活动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内容与学情分析

  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设计拓展性任务,把学生的新闻阅读从篇章引向报刊,整体从对篇章的理解把握引向媒体的对比研究,这一设计突破了教材固有的篇幅和课文时效性等方面的局限,体现了开放的教育资源观。

  学习重点

  1.理解新闻作品准确、客观的语言。

  2.养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自主思考的习惯;形成求真求实、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地表达。进一步体会新闻精神。

  学习难点

  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自主学习了新闻的文体知识,形成阅读、采访、写作综合的新闻素养,已经呈现动态、综合、立体的学习。

  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了解了一定的'基本知识后,训练运用知识,以达到学以致用、知识活化的目的。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的阅读,进一步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

  学习目标

  通过学生搜集、阅读、比较不同的新闻体裁及内容,培养学生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自主思考的习惯;形成求真求实、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地表达。

  学生课前需要

  做的准备工作

  让每个小组成员去报纸或网络上搜集新闻报道,拓宽视野,训练新闻阅读。可以是纸质的报刊,也可以是某一新闻网站的新闻。要方便在课上进行展示。

  学习策略

  小组交流法关键信息阅读法比较法

  学习

  环节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自主学习、小组活动、课堂展示)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

  播放数个剪辑好的新闻短片,达到视觉冲击的效果。让学生感受我们每天要接触到翻天覆地的新闻信息。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要学会用“专业”的眼光去阅读新闻。

  学生欣赏新闻短片,了解新闻的广泛性。

  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新闻广泛性。

名师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够依据两首词的声律之美反复吟诵,做到声情并茂;

  2.准确理解两首词描述的景物情状,领悟其不同情感、意境。

  【教学重、难点分析】

  《柳永词两首》皆属慢词。《望海潮》近似豪放,《雨霖铃》纯属婉约。从词之体式入手,确定教与学的目标。课堂力求声情并茂地吟诵从而对词由声律而语言而情感意境,给予整体性认识。通过对《望海潮》所描绘的都市生活景象——杭州之繁华美丽的欣赏,领会词人抒发的思想情绪,鉴别此词别样风格;品赏《雨霖铃》离别之苦,领悟情景交融的凄约之美。两词比较,力求鉴赏有得。

  【教学方法】吟诵与比较品鉴结合、学生自读自悟与老师示范指导结合。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精心设计课前预习

  (一)查找相关资料:

  1.词的知识(包括词的起源与名称、词的分类、词牌与标题等);

  2.柳永其人其事;

  3.能够帮助自己读懂两首词的相关资料。

  (二)研读《柳永词两首》,思考下面的任务。

  1.请每位学生背诵《柳永词两首》中最喜欢的名句,最好能默写并说出喜欢理由。

  2.依据注解、借助工具书,读懂两首词的内容并声情并茂地吟诵。

  3.从填词缘起、描写的情景、词的风格和情绪意境等方面将两首词比较鉴赏。

  一、课堂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赏宋代词人柳永的两首词——《望海潮》、《雨霖铃》。请大家打开书,一起诵读两首词。

  针对诵读时的字音,自我纠错,后教师明确重要字词音义。

  正音正字释词——

  形胜:地理形势优越。参差: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

  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重湖叠巘清嘉:白堤两侧的里湖、外湖和远近重叠山峰都很秀丽。巘(yǎn),山峰。清嘉,秀丽。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高官孙何。

  异日图将好景:图,画下来。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义。

  凝噎:噎(yē)。因为悲伤喉咙梗塞得说不出话来。

  二、回顾预习,达成目标

  (一)、学生自读两首诗。建议:教学之时,完成预习(一),让学生自读相关注解,结合自己预习搜索的资料,思考后再针对预习题发言。引导学生把握词的体式特点,了解词人身世,从而利于更好地读懂两首词。

  提问预习作业(一)1、关于“词”的相关知识,你知道多少?

  同学发言后,教师明确,投影显示

  (1)词的起源与名称: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乐府”、“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词的分类:

  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落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3)词牌与标题:词之标题是词之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之主要内容;而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提问预习作业(一)2、关于柳永其人,你了解多少?

  同学发言后,教师明确,投影显示:

  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身世坎坷,多次应进士试却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歌伎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他便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

  柳永精通音律,擅长写歌词,又擅长谱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柳永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二)、学生诵读两首诗。建议:教学之时,完成预习(二)中之第3小题时,让学生自由地对两首词诵读几次,再针对预习题发言。其引导方向可以从创作起因、表达思路和意象选择上来品读内容。提问预习作业(二)3:两首词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有什么不同?请你依据预习说说。

  同学发言后,教师明确,投影显示表格1:

  词题

  意象选择

  运用作用

  望海潮望海潮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用了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渲染,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西湖与钱塘胜景尽收眼底。极写杭州百姓之安居乐业,洋溢着祥和欢乐的气氛

  雨霖铃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阔、杨柳、晓风、残月渲染凄清冷落的意境,烘托惆怅伤感的人物感情。

  提问预习作业(二)3:两首词的'创作缘起和描述内容有什么不同?请你依据预习说说。

  同学发言后,教师明确,投影表格2:

  词题

  创作缘起

  描述内容

  望海潮

  P34注解②。思考:(1)应是写作于杭州;(2)据说,柳永前往京城开封应考,路过杭州,为拜谒两浙转运使孙何而作此词。

  此词着力描写钱塘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雨霖铃

  思考:(1)应为写作于汴京(今河南开封);

  (2)伤于离别而作。

  此词着力描写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与其红颜知己伤心地惜别之情。

  (三)学生再次自由诵读两首词后进入自由讨论,针对预习题发言。其引导方向,可以从布局谋篇、氛围格调、思想情绪等视角来欣赏作品。

  提问预习作业(二)3《望海潮》《雨霖铃》词的风格和情绪意境有什么不同?请你依据预习说说。

  同学发言后,教师明确,投影表格3:

  词题

  风格特征

  情绪意境

  望海潮自创慢词。

  1)以大开大阖、直起直落的笔法,描述杭州之繁华景象,仿佛展开了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2)大量运用数字组成的词组,带有夸张语气,对豪放词风形成起了帮助作用。整首词因期盼孙何的召见、赏识而唱赞美奉承之词。上片再现了杭州的繁荣和美丽,下片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画卷。但是,画面之美与音律之美交融,别具神韵。

  雨霖铃取唐时旧曲翻制。

  (1)词调声情哀怨,委婉吞咽凄恻;(2)语言通俗,感情真挚,声情双绘,凝练有力。(3)章法起伏跌宕,变化多端,不拘一格。比如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白描手法。整首词撰一对恋人饯行时之难分难舍之别情,渲染浓烈,融情于景,暗寓别意。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

  (四)学生自由讨论,总结学习柳永词的体会,获得鉴赏古代词的方法。

  提问:如何来通晓一首词,请你依据前面的学习,说说自己读懂一首词的方法性体会。

  学生发言后,教师明确,投影显示:

  第一,把握词的体式特征;

  第二,了解词人创作动机;

  第三,理解词的描述内容;

  第四,品味词的情绪意境。

  教师小结。解读意象——整串文本——领悟意境

  三、表演诵读,独自品味

  建议:让学生在对词的体式特征、词人个性、文本内容和情绪意境比较全面的理解之下,再自我表演性地诵读,做到声情并茂,大家品评。

  四、反复研读,撰写评论

  布置作业,投影显示:

  王灼评《雨霖铃》“颇极哀婉”。而徐培均评《望海潮》“世人论宋词,说起豪放派作品,多推东坡的《念奴娇》,即使上溯,也只及于范仲淹的《渔家傲》,殊不知柳永此词早于范作十多年,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请你依据上述评家之论,就两首词之风格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评论文。

名师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是一首什么诗歌?借景抒情,登高而赋的诗歌。

  二、朗读,整体感知,描述诗意。

  1、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

  2、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3、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

  4、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

  整体把握:全诗写了登高所看到的江边萧瑟肃杀的秋景,抒发了自己悲、哀的情感。

  三、赏析

  明代胡应麟曾评此诗“古今七律第一”!作为借景抒情的诗歌,重点应该抓住两个字一个景,一个情。

  品味情感:

  第一步: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一定强调学生多读培养良好的语感,凭借语感来初步感知诗歌的情味。(悲凉的情感基调)

  第二步:找出文章中表现情感的句子:诗歌的颈联和尾联。(指导:古典诗歌一般是:首句标明内容,尾句参透主旨)

  第三步:结合诗句具体说说诗句是怎样表现诗人“悲凉”的情感的?(结合练习三,说说颈联中有哪八层意思)

  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曾就这两句诗分析出八层意思,原文是:“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对学生的分析,可参考上面古人的意见评判。学生能就其中的几点谈出自己的见解即可。

  第四步:知人论世,结合杜甫的身世、经历,所在的时代分析体味,进一步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一)、杜甫生平

  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

  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受尽侮辱的经历

  曾有从叛军营里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历

  6.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

  7.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二)背景

  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55岁,这年秋天,诗人来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尾联赏析:尾联在结构上是“合”,诗人是怎么表现的?

  一合:艰难——总结一生命运,可结合诗人生平再谈谈对“艰难”的理解。

  二合:苦恨——总结一生情感,自己谈谈这个“恨”包含怎样的内容?为什么是“苦”?

  三合:繁霜鬓——外在形象

  潦倒——内在心态

  四合:新停浊酒杯——厚积蕴藉的情感欲表现而不能、不得,情感更加深沉凝重。诗句止而诗意不尽,回顾一生更添苍凉沧桑。

  第五步,再读诗歌,体会诗人含蓄蕴藉,深刻凝重的情感,以及“沉郁顿挫”的风格。

  参考:关于“沉郁顿挫”

  陈廷焯云:“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白雨斋词话》卷一)

  所谓“沉郁”,乃指思虑深沉、情感悲怆、境界阔大、用语凝重,体现出一种悲壮美。意气洋洋诗兴遄飞如李白之《将进酒》,纤细柔弱凄凄惨惨如柳永之《雨霖铃》皆非此类。

  所谓“顿挫”则指感情或文气章法的抑扬起伏迂回曲折。李白之喷薄而出一泻千里,白居易之剑拔弩张疾声高呼亦非此类。

  杜诗有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怜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

  如《咏怀五百字》先叙抱负之落空,仕既不成,隐又不遂;中间4句一转、感情起伏,待到郁勃不平之气要爆炸出来,却又撇开个人的.不平,转入对骊山的描写。由骊山上的奢靡生活,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平愤懑之情似又要喷出,然而感情回旋,变成了“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的深沉叹息。“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悲痛欲绝之感似又难以自制了,但“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个人的悲痛一变而为对百姓苦难的沉沉忧思,是忧思忧患而不是怨恨愤怒,给人留下了无穷的韵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个人遭遇令人感慨唏嘘,然而到后来诗人忧郁的目光仍越过自身投向了天下寒士。《新安吏》一面指责征兵之苛刻残酷,一面又谆谆安慰受到损害的戍兵及其家人。《新婚别》写新娘的处境、怨怼——“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然而这又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中国古代女子,她劝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她免除丈夫的后顾之忧,“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这样的新娘几乎就是孙犁《荷花淀》的水生嫂。但她毕竟不是,表达完了自己的大义,她仍念念不忘双飞鸟,内心充满了哀伤和无望的期待。

  至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皆悲怆语、阔大语、厚重语。写景则境界阔大雄浑,抒情则悲壮苍凉,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之风格。

  这种风格,是杜甫既注意了传统诗论“兴观群怨”的认识,又发扬了“温柔敦厚”之主旨,既刺而美又含蓄委婉正合乎中庸之道。故而晚清词论家陈廷焯甚至将“沉郁”视为诗词之最高境界,所谓“作词之法,首贵沉郁”。

  赏析写景

  古人语: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

  悲凉凄怆的诗人眼里又是怎样的景色?

  第一步:写了什么景色?(找出意象)

  第二步:景色有什么特点?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落木、长江

  四句八景,语言凝练

  2.情感:悲凉、悲壮

  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

  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三峡》)的意味。

  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

  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为什么用“木”而不是“叶”?“下”有什么特点,与“飘”比?与“落”比有什么不同

  ⑦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尽、滚滚给人什么体味?为什么不是“去”而是“来”?

  3.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有声有色有形,上下联相互照应(一三山景、二四江景)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四、朗读背诵,再次回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五、延伸:与《望岳》比较阅读。

名师教学设计8

  教学过程:

  一、课前序曲:

  课前打开课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欣赏、跟唱。

  二、新课导入: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烛光里的妈妈》,不少同学脸上露出了甜蜜的笑容。那么听着这首歌,你有想到了什么呢?

  生:母亲。

  生:妈妈对我的关心。

  师:是呀,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了我们全部的爱。可以说母爱,是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话题。今天,老师愿和你们一道“感受母爱,体验真情”。(展示课题)

  师:说起母爱,我想到了满文军一首歌颂母亲的歌——《懂你》。谁会唱吗?

  (有许多学生摇头)

  师:今天我把这首歌的MTV带来了,我们一起来欣赏吧!不过,我有个要求:你要谈谈MTV中哪个细节最能体现母爱。(播放《懂你》MTV,学生欣赏。)

  三、说真话,诉真情

  师:你觉得MTV中的哪个细节最能体现妈妈对子女的深深爱意?

  生1:妈妈在夜里为孩子盖被子的情景最另我感动。

  生2:妈妈把吃的东西都给子女了,自己在舔碗底。

  生3:雪地里妈妈背着孩子行走,体现了她对孩子的爱。

  生4:妈妈深夜为孩子补衣服。

  生5:妈妈在火车站等待孩子归来时的表情最能体现母爱。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观察的很仔细。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也许都是平凡小事,但也正是这些小事中包含着浓浓的母爱。正如《母亲》这首小诗所写的一样。(多媒体展示《母亲》)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生(齐答):好!(齐读《母亲》)

  师:你能说说诗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母爱吗?

  生6:拿新书包,打雨伞,沏热茶。

  生7:包三鲜馅,在那他乡中,母亲会牵挂你。生病了母亲会掉眼泪。

  师:那我想知道:诗中所写的这些,你和你的母亲之间是否也发生过呢?你能向我们谈谈你与母亲之间发生的难忘的小事吗?(多媒体展示:说真话,诉真情——说说在现实生活中,你被母亲感动的情节。)

  生8:每次周末我回到家里,妈妈都会为我做很多我爱吃的东西,而且总喜欢看着我吃。 生9:有次半夜,我感到很饿,当时天气很冷,妈妈还是起来为我烧吃的。

  生10:妈妈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她每次上班前都为我准备好中饭。有次她为我准备了两个荷包蛋。我趁她没注意把蛋放进了她的饭盒。可中午时妈妈跑回来,把两个荷包蛋又给我送了回来。

  师:就为了把两个荷包蛋给你送回来,跑了很远的路。

  生10:是的,从这件事我更感受到了妈妈对我关心。

  师:看的出来,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谢谢。

  生11:我每次来学校上学,妈妈总是有很多话跟我讲,而且要将我的用品全部准备好。 师:相信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都是一样的,我们的母亲和MTV中母亲一样无私地深爱着我们,他们也同样的伟大。如果要求把刚才大家所说的感动情节写下来,该如何落笔呢?(停顿一下)别急,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好不好?

  四、范文引导

  1、多媒体展示范文一《妈妈的唠叨之歌》。

  师:这是我们同龄人的一篇习作。请大家自由朗读,然后回答这个问题:文中的妈妈有怎样的特点?(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自由朗读范文《妈妈的唠叨之歌》片段)

  生12:文中的妈妈爱唠叨。

  师:你觉得作者讨厌妈妈的唠叨吗?

  生12:不会,作者感受到妈妈的唠叨是对自己的爱,他把妈妈的唠叨称为“歌”。 师:说的好!你的母亲徇脒堵穑?/p>

  生12(微笑):会。

  师:你读的懂妈妈的唠叨吗?

  生12:能,那是对我的关心。

  师:其他同学呢,你的妈妈会唠叨吗?会的请举手。(全体学生举手)看来我们的母亲也是爱唠叨的。母亲为我们所做的小事体现了爱,原来唠叨也是爱呀!那么母亲的严格要求呢? 生:也是爱的体现。

  师:对,只是爱的方式不同。小作者写作时选取了妈妈的唠叨来体现母爱,这说明他平时对母亲的言行观察的很仔细。这是否也给我们启示呢?

  生13:平时应多观察母亲。

  生14:要多留心妈妈的语言和动作。你看作者就很好的把妈妈的唠叨语言写出来了。

  师:说的很好。在生活中多观察母亲,多理解母亲,那么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母爱的材料。(板书:善于观察生活,体会母爱。)

  2、发下范文二《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

  师:这样我们有许多小事可以写,那该如何取舍呢?我们来看范文二《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请推荐我们班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一名学生朗读)

  师:谢谢!读的很好。看了本文后,谁能说说哪个情节最令你感动吗?

  生15:不知怎的,我不愿让同学们看见我那农村模样的母亲,于是,我就叮嘱她别来学校,东西可以让别人带来。无意中,从姑姑口里得知,母亲每星期都来看我,都是躲在角落里,然后,默默地走回家去,为的是省下车钱。这个情节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15:因为作者不让母亲来,可他母亲还是来躲在角落里看他。而且是默默地走回家,为

  的是省下车钱。

  师:那我就奇怪了,不让来就不来好了,干嘛还要来呢?

  生16:因为母亲对孩子非常关心,放心不下。

  师:那为啥要偷偷的来呢?

  生17:因为作者不愿让同学们看见那农村模样的母亲,于是就叮嘱她别来学校。

  师:说的好!这件小事足以体现母爱。如果我把原文改成这样呢。(多媒体展示改文:有一次,我从姑姑口里得知,母亲每星期都躲在角落里来看我,然后,默默地走回家去,为的是省下车钱。听着,听着,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我在心里暗暗地说:妈妈,你真是太好了!)

  师:你觉得原文好,还是改文好?为什么?

  生18:原文好。因为原文讲了不让母亲来,可她还来。而改掉的没有讲“我”不让母亲来,这样不能更好的体现妈妈的爱。

  师:分析的好极了。

  生19:原文好,因为原文“听着,听着,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我在心里暗暗地谴责自己:你太自私了!”很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而改文没有。

  师:对。大家注意到了吗?作者选取的是一件小事还是大事?

  生(齐答):小事。

  师:那哪位同学能说说本文给我们的写作启示呢?

  生20:我们写作时可选取日常小事来表现母爱。

  师:任何小事都能很好的表现吗?

  生21:应该选取感人的情节来写。

  生22:写作时把事情的缘由和当时的感受写出来。

  师:对,特别应把当时的情境交代清楚,以此来突出人物形象。来,我们总结一下:选取细节材料,凸现情境。(板书:选取细节材料,凸现情境。)

  五、课堂练笔。

  师:这样,不仅有事可写,而且能很好的表达情感。(板书:事;情。)好,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你尘封的记忆,翻开你成长的历程,选取你认为最能表达深深母爱的一件小事,写一个片段,注意刚才我们总结的写作启示。能写吗?

  生(自信):能!

  1、学生当堂练笔(10分钟)。

  2、学生点评。

  3、教师总结:希望我们今后无论干什么工作,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我们的身后有母亲注视的目光;也无论我们的母亲是多么的衰老,多么的体弱,她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美丽的人。

  六、布置作业。

  师:(多媒体展示作业)1、在生活中理解母亲,关心母亲,热爱母亲。2、课外给母亲打个电话,问候一声或回家时为母亲做一件小事,体会母亲的反映。3、用心观察、感受母亲爱你的细节,通过语言、动作等多样化的描写,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教师结束语:这次和同学们一起重温了母亲伟大无私的爱。我有一种感觉,就是发现你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你们懂得了母亲。就让我们从感受母爱,体会母爱开始,去感受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爱,从而爱我们身边的人,爱我们的生活,感受生活,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吧!希望同学们都能在作文中流露真情,在生活中学做真人。(多媒体展示:在作文中流露真情,在生活中学做真人。)下课!

  七、板书设计

  感受母爱,体验真情

  情

  事

  善于观察生活,体会母爱

  选取细节材料,凸现情境

  教学反思:

  脱离生活的语文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作文教学也是如此。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只有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我想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激起学生写作的情感和欲望。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第一篇例文的分析明确生活中有许多事可以入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母亲的唠叨等),从而解决学生作文总感到没有东西可写的状况;通过第二篇例文的分析,引导学生如何选取典型事件(细节)来表现人物,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写作中情境交代的重要性,从而能使文章感人,富有真情。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为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观察是前提,活动是载体,体验是归宿。

  学生的情感一般来自于直接的体验,观察是最根本的。没有观察就没有积累,就没有作文的素材。重要的是让学生用心去观察,既抓住事物现象,又能充分感受和体会。

  2、放胆想象,联系生活,关注生命。

  不要限制学生的想象,生活是学生想象的源泉,他们创造的语言都与生活有千丝万屡的联系,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激励他们敢于探索。

  3、互动合作,不拘一格,口语表达。

  教学中应主张信息的立体交叉,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老师是学生的朋友,学生是学生的老师,平等互动的关系促成了民主氛围,更有利于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体现。

  4、教师调控,创设情境,渗透写法。

  学生作文自由不等于没有教师的主导,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指导、调控,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场景、资源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愉快中得到真实的体验。

  总之,作文教学的关键是激起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上更好的表现生活,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名师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体味诗人思想感情。

  2.掌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进而了解陆游创作的风格和特点。

  3.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难点:由诗歌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

  2、在课堂笔记上誊抄原文,用有色笔批注阅读。

  3、写一篇不少于50字的读后感(文学短评),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点评本首诗歌:

  (1)这首诗“写了什么(诗歌中选择的意象及其与情感的联系等)”。

  (2)这首诗“怎么写的(思路、手法或者语言风格)”。

  (3)诗人“为什么写这首诗”。我们既可以写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丰富的情感、观点,又可以写下我们读者阅读后获得的人生启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开学之初学过一首词,叫《鹊桥仙》,大家记得吗?它的作者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秦观深情款款的婉约词收割了一大波粉丝,其中有一位女粉丝,她是宋神宗时的宰相唐介的孙女。她痴迷秦观的词,在分娩前的晚上,她甚至梦见了秦观,因秦观字少游,她便与丈夫商量,给儿子取名游,字务观。这就是陆游名字的来由。

  一句话评价:在你印象中,陆游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他的诗文更多的是直白的表达激愤的情绪,今天这首如何?

  二、学习目标

  三、知人论世

  “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爵齿,或流涕痛哭……会秦丞相桧用事,变恢复为和戎……志士仁人抱愤入地者可胜数哉!”

  ——陆游《跋傅给事帖》

  四、初读疏通

  1。指读(纠正字的读音。)

  2。批注展示——生、师对前面批注讲解的内容进行点评与补充。

  五、品读赏析

  1、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颔联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仅仅在于刻画春光吗?

  这两句不仅刻画春光。“一夜”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陆游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反衬了诗人落寞的情怀,显得含蓄深蕴,与全诗表达的感情一致。

  2、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①表达诗人客居京华的郁闷和惆怅。首联“世味”“薄”表现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感叹。颔联表面上写尽江南春景的明媚,但用意还是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颈联表面上写闲适,实际上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诗人却作书品茶消磨时光,无法放下自己建功报国的大志,内心抑郁而且惆怅。

  ②表达诗人羁旅风霜的苦闷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尾联写不愿在京城闲居无聊,不想沾染京都官场的恶浊,渴望归家的自我安慰。

  六、研读探究

  1、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回答《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两诗所选意象及情感表现重点上的差异。

  从意象上看《临安春雨初霁》中纱、小楼、春雨、深巷、杏花、矮纸、晴窗、细乳、茶、素衣等意象给人以清新闲淡的感觉,而《书愤》中中原、山、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衰鬓等这些有气势力度的意象给人以壮阔沉郁的感觉。《临安春雨初霁》意象以实为主,叙述现在;《书愤》意象以虚为主,回忆过去。情感上都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感情,但前者悲伤,后者愤懑。

  《书愤》如乔峰之降龙十八掌,虎虎生风,飞沙走石,气势逼人;《临安春雨初霁》则如张三丰之太极,看似行云流水,貌似平静柔软,却是暗流汹涌,不可阻挡。相比之下,后诗更催人泪下

  2、刘小川在《品中国文人》一书中这样评价陆游:“读陆游,我们会发现,他是一个活得非常较真的人……当然不是去一味计较个人私利。”回顾所读的有关陆游的`文字,谈谈你对刘小川这段话的理解。

  七、回顾总结

  1、《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乐景写哀表现手法,诗人通过对明艳春光的描绘以及无聊的生活的叙述,表现出诗人心中蕴含的无限愁绪。在国家正值多事之秋时,诗人却只能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这与诗人心中的壮志形成了明显反差,因此全诗充满结肠难解的郁郁愁情,表达了诗人的牢骚与感伤。

  2、理解性默写。

  陆游毕竟是陆游,他不会永久地停留在“闲”“戏”之上的。不久后他在严州任上,仍坚持抗金,并且付诸行动,他的绵绵“杏花春雨”,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发展成了“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疾风暴雨。

  陆游,站成了高高耸立在中华几千年历史上的一座爱国主义情怀的丰碑。

  八、作业

  1、背诵《临安春雨初霁》、《书愤》。

  2、阅读陆游的其他作品,加深对人物的了解。

  3、批注《李凭箜篌引》。

名师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自主朗读,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个性化阅读,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性,积累语言。体会作者拟人、比喻手法的巧妙运用。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感受荷兰牧场的风光美,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体会动物与人、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荷兰的无比喜爱之情,激发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由图引入,把握主旨。

  1.猜图片,引出荷兰。

  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最能代表各个国家特色的图片,有兴趣来猜一猜这是哪个国家吗?

  2.播放课件。

  知道这是哪个国家吗?(荷兰)大家这样有精神的回答,真好!

  3、课件出示: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谁自告奋勇地有精神地读一读这句话?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抑扬顿挫。

  是啊,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这样赞叹道: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今天我们共同走进这个牧场之国(板书课题:牧场之国),一同来领略荷兰牧场独特的田园风光吧!(齐读课题)孩子们,展开你的想象,牧场之国会是怎样的景象呢?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在文中向我们呈现了四幅画面,我先请四位同学把小标题读一读。全班一起读。

  2、出示自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读完后将四幅画面的小标题标注在相应的自然段旁边。明白自学要求了吗?

  3、生自学课文。

  4、汇报交流:同学们读书读得真精神,第一个练习完成了吗?

  5、课件播放正确的标注。

  三、自读自悟,交流讨论。

  1、孩子们,世界著名的雕塑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假如现在你就是一位寻求美的大师,手里端着相机,漫步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牧场之国,你第一时间想去捕捉什么样的美景?请静静默读课文中最喜欢的片段,把文中你认为特别美的或者让你印象特别深的句子勾画出来,多读几遍,想一想它写得美在哪里。

  谁来说说你最想去捕捉什么样的美景?

  (一)聚焦感受第一次: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①碧绿草原

  花牛成群(课件出示)

  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

  师:你为什么第一时间要去捕捉这个画面呢?(有趣)有趣在什么地方?(比喻,牛犊——贵夫人,老牛——牛群家长)贵夫人是什么模样的?老牛呢?原来用上比喻的方法能够让我们的文章变得有趣。谁也想捕捉这幅画面?

  B、牛群“仿佛正在思考什么”,可能在思考什么呢?原来在牛的世界里,它们也有丰富多彩的思想!(拟人)

  C、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用你的声音、表情读出牛儿吃草的专注?

  D、辽阔无垠的草地上,牛儿有各种不同的姿态,我们也来当一当这些静立吃草的牛,来感受感受它们的悠闲生活。

  E、瞧!牛群这一家子多么温馨和睦,其乐融融。极目远眺??. F、想象体会“四周”“全” “丝绒般”的表达效果

  从“四周”“全”你体会到了什么?

  “丝绒般”的'碧绿草原给了你什么感受?

  过渡语:丝绒般柔软而细密的碧绿草原上活动着的全是黑白两色的花牛,多么壮观,色彩多么明丽,于是作者由衷的发出赞叹(板书):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二)体会第二次: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孩子们,我们接着交流,其它几个片段里,你有没有想捕捉的画面?

  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远方。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

  说说你为什么想捕捉这个画面?

  ①解释“公爵”。

  ②谈体会。这是一群怎样的骏马?

  A、膘肥体壮──膘肥体壮和肥胖一样吗?它的意思是肥壮结实,这是一个表扬人的词语,一般可以用在看上去很强壮的人的身上。男孩子,你们愿意成为很强壮的男子汉吗?一起来读读这一句。

  B 、自由──你还能从哪读出这是自由的一群马?读着这样的句子,我也愿成为它们中的一员,去享受无人能挡的自由,体会拥有一切的公爵般的尊贵!女生读。

  C、现在你们就是在草原上自由奔腾的骏马,让我们面对这辽阔无垠的大草原,读出我们的自由和豪迈的气魄吧!

  ③师:成群的膘肥体壮的骏马,在这无垠的原野上拥有无比的自由。看到这一幕,作者不由想放声告诉大家: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三)自主探索体会第三次: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再去读读其它两个片段,还有没有你想捕捉的镜头啦!

  羊──有天堂般的绿色草地,羊当然什么也不愁,好一派悠闲的情景。

  猪──“赞许”是什么意思?如果猪会说话,它会对谁怎样加以赞许呢?好快乐的猪啊!

  鸡──连平日里很胆小的鸡,在这样的环境里也是显得非常──安闲。

  猪、羊、鸡,它们平时成群结队生活在一起,给人十分喧闹的感觉,现在整个牧场都是它们活动的场所,它们都能优哉游哉地生活。就让我们分大组合作着来表现出草地上的这份安闲。能够用镜头捕捉到这样的画面,难怪作者会感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四)学习荷兰晚上的静谧—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过渡语:白天,在荷兰这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牛羊,骏马,小鸡,山羊是那里的主人,牧场是它们的自由王国,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傍晚的荷兰又是一翻怎样的景象呢?

  (课件出示)自由读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感受,这时漫步在牧场之国,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夜静)傍晚的荷兰真有那么安静吗?

  想象一下,傍晚,荷兰寂静无声,动物们都安睡了,此时你就在这宁静的牧场上,你会怎样用心感受这份宁静呢,谁来把你感受到的送到句子里读出来。(PPT出示: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蹄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②指导朗读:女同学轻轻的,柔柔的,慢慢的,读着读着,真正的宁静便降临到了牧场上(女生读--齐读)

  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告诉我们,白天辽阔无垠的原野,动物们自由和谐,傍晚寂静无声,动物都进入甜美梦乡,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我们在读中和动物一起进入梦乡吧。

  小结:感受着这么美的画面,我们终于明白作者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发出这样的感慨,因为荷兰是——再读板书。

  作者对荷兰充满了喜爱,而他心中的千言万语只汇成一句话: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出示教师板书)

  4.小结。

  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4次,是一条清新柔和的线索,将课文各个自然段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却表达了作者对牧场之国最淳朴、最真挚的喜爱,告诉了我们这就是独特的荷兰,真正的荷兰。

  我们品读着优美的文字,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卷,仿佛跟着作者走在了荷兰牧场上,欣赏着美景,和作者一同不断地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四、拓展迁移,真情表达。

  1、这么美好、奇特的国度真应该让大家都了解啊,这不,下一届世博会将在20xx年意大利米兰举行了,荷兰也专设了一个展厅,陈列了许多精美的图片(出示),想请同学们担任大使,给这些图片配上一句话,借此来介绍一下牧场之国——荷兰。

  2、师范说“看,这就是被誉为‘牧场之国’的荷兰,它拥有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放眼望去,辽阔无垠,是牲畜们生活的天堂,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3、(出示四幅图:草原、风车、运河、郁金香)请同学们先选择一幅图,给它配上语言,可以用上课堂中积累的语句。

  4、赞荷兰。师:是啊!高大的风车,迷人的郁金香,辽阔的牧场告诉我们——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生动优美的课文告诉我们——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让我们满怀着赞之情告诉所有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引读,学生齐读“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

  所以作者一开始就说: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或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3.搜集阅读其他描写异国风光的文章。

  板书设计

  安闲

  比喻

  拟人

  牧场之国自由

  真正的荷兰

  寂静

名师教学设计11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重点)

  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难点)

  3.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重点)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德米特里8226;谢尔盖耶维奇8226;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纪前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从1946年至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世界文学》20xx年第三期。谷羽译。有删改。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德米特里8226;谢尔盖耶维奇8226;利哈乔夫是当代最卓越的学者,俄罗斯文化基金会主席,他的著作《善与美书简》中“书简”没有具体的收信人,而是面向所有读者。首先是写给年轻人,学习怎么样生活,是他们所面临的课题。读完这本书,读者就知道他的劝告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人从中受益。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信集,是高尚导师的倾心话语。

  读准字音恪守(kè)允诺(nuò)汲取(jí)矫揉造作(jiǎo)

  扭捏(niē)箴言(zhēn)嚼(jué)絮絮叨叨(xù)

  疲惫不堪(kān)尴尬(ɡān)大发雷霆(tínɡ)

  涵养(hán)恕我直言(shù)自吹自擂(léi)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典范:在某方面的表现和基本特征是最正规,合乎规范的被认为是值得仿效的人或物。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贤达:有才能、德行和声望的人。

  恪守:严格遵守。自持: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绪。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随,任凭;欲,想要。

  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擂,打鼓。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交结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徒有其表:空有其外表,不实在。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机,时机,形势。

  扭捏作态:具有矫揉造作或夸张的性格;不是天然或自然的。

  箴言:劝诫的话。箴,劝告,劝诫。

  新课导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它是花丛中最娇嫩的、更是最质朴、最美丽的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教养。”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说过:“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呢?获得教养的途径又有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利哈乔夫的《论教养》一文,一同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怎样理解本文的题目?

  “论教养”中,“论”一字,确定了文章的议论性质;“教养”是本文的论题,也隐含着文章的论点,“有教养”“真正的教养”等。

  2.作者认为教养首先应该体现在哪里?

  作者认为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3.第⑤~⑩段主要论述了什么?这几段的论述有什么共同点?

  第⑤~⑩段主要论述了没有教养的表现。这几段的论述都是先假设一个人在外面的表现彬彬有礼,但是在家里却表现得不尊重家人。在对比中反映了一个人怎样才算有教养。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①、②):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③~):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论说什么是“有教养”。

  第一层(③~⑩):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事例。

  第二层(○11、○12):从正面论说什么是真正的有教养。

  第三部分(○13~○18):通过列举事例和现象,论证什么是“优雅风度”。

  【品味亮点词语】

  1.品味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切记不要互相妨碍。”

  “切记”是切实要记住的意思。这里既是一种警告,又是表明自己的观点。

  2.“假如一个人已经进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这一句中的关联词语起着怎样的作用?

  “假如……那么……”构成了一组假设复句。这里表明这种现象是假设的,不一定真实存在,也通过假设起因,推理得出假设的结论,符合人们的思维,同时也映射某种社会现象,让个别有类似现象的人觉醒。

  3.理解“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这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如果……再加上……那么……”这一组关联词语表明了句子前后的推理关系,也恰当地论说了“风度”怎样才会得来。

  【感悟精彩句子】

  1.“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此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处方”为比喻修辞,形象生动。

  2.分析下列语句的论证方法。

  一个男人,假如他在街道能为陌生的妇女让路,让她先行,乘坐公共汽车时,能让妇女首先上车,甚至亲手为她把车门打开,可是他在家里,却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那么,我们可以断定这个男人还存在着教养上的缺陷。

  列举“一个男人”在外献殷勤,而在家里却懒得不做家务。这是典型的对比,通过对比,论述了这个男人在教养方面的缺陷。

  3.理解“问题的关键究竟何在呢?要养成优雅风度应该遵循哪些准则?——搜集那些难以逐一熟记的行为举止的‘道德箴言’,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呢?”这一句话的主要内容。

  提出优雅风度应遵循哪些准则的问题,引出下面关于优雅风度标准的论述。

  【把握文章主旨】

  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对众多事例进行了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让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指导我们在做人和处世方面有所改进。

  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

  本文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其中贯穿着作者的基本见解:教养的`本质是尊重。作为一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文中有探讨问题的逻辑和推论,又有大量生动的事例,加上精辟的观点和格言式的句子,引人深思,值得反复咀嚼、品味。

  2.方法多样,论证有力。

  举例论证:本文的第⑤~段,第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第⑤~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第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⑤~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第二部分的两层也是前一层为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段论述的文字,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针对一个人的修养品德方面的议论文。教读此文,教师采用由浅入深,由文本到体验的思路进行。首先组织学生梳理文本的论证思路,让学生再理解本文观点的同时,组织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谈谈对“教养”和“没有教养”的认知。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谈体会感受。这样学生的认知就深刻起来,而且形象生动得多了。

名师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学会在文章中插入图片和自选图形,进一步美化自己的文章;同时学会调整插入文章的图片大小和调整图片周围文字的环绕方式。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刚开始学习信息技术不久,本课内容学生比较陌生难掌握,特别是调整图片的大小及调整文字环绕方向,也是本课的难点、重点。

  【教学方法】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指导思想,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以“任务驱动”与“问题解决”为主线,完成每个教学任务,从解决问题出发,让学生亲历自主学习、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

  【教学设想】首先给学生演示一张图文并茂文章,通过对比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布置任务,让同学们分步来完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将页面分栏。

  2、指导学生学会在文章中插入收藏的图片和自选图形。

  3.指导学生学会调整图片的大小、位置、颜色和透明度。

  4.指导学生学会调整图片周围文字的环绕方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情感目标: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多媒体机房。

  2、极域教学系统。

  3、相关图片、课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在文档的确定位置插入图片和自选图形,学会调整图片的大小、位置、颜色和透明度并设置文字的环绕方式。

  难点:文字与图片环绕方式以及自选图形透明度的设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操作]通过课件,同时展示两篇文章(凤仙花2和5),引导学生观察不同之处,说出自己的感受。导入课题:第10课优秀作文大展览

  二、任务驱动,新知探究

  1.教师引导,任务驱动(出示任务一:页面分栏)

  [教师操作]教师演示插入页面分栏步骤:

  ⑴、单击“文件”菜单中的“页面设置”命令,弹出“页面设置”对话框。 ⑵、选择“分栏”选项卡中的“分栏”,单击“确定”。

  提出任务:你能不能把页面分栏。

  2.学生自学,探索发现

  [学生操作]学生自由选择采用多种方法自学,边学边做。

  提示:

  ①看书;

  ②与同学交流、探讨;

  3、任务驱动(出示任务二:插入自己收藏的图片)

  [教师操作]教师演示插入图片步骤:

  提出任务:你能不能把自己收藏的图片插入到文章中。

  4.学生自学,探索发现

  [学生操作]学生自由选择采用多种方法自学,边学边做。

  提示:①看书;

  ②请教老师;

  ③与同学交流、探讨;

  5.交流展示,构建新知

  教师选择典型的学生作品二、三例,通过网络演示学生作品或学生制作以及修改过程,交流学习体会。

  师:你觉得这件作品完成得怎样?那个地方设计的还不够好?你能帮助修改吗? 学生提出意见,修改作品。

  6.反馈小结,形成知识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得真好,下面请你当老师,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讨论,你可以边演示边回答。

  (1)你是怎样在你的文章中插入自己收藏的图片,能演示吗?

  学生操作:分别使用自己收藏的图片。

  操作步骤:

  ① 单击“插入”──“图片”──“图片来自文件”菜单命令。

  ②单击所选来自文件图片再按“打开”按钮,即可插入所需要的图片。

  (2)图片的格式是怎样设置的?

  操作步骤是:

  右击“图片”,单击“套件”中的“图片”字样出现“图片设置”对话框。在“设置图片格式”对话框中根据需要选择。

  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再次插入和设置图片的过程,突出本课的`重点。

  7.迁移,学习插入自选图形(出示任务三)

  (1)、“自选图形”工具栏

  师:要想画出这美丽的星星,首先必须得找到画星星的工具,那“自选图形”工具栏在哪里呢?老师想请大家做一回探索家,自己去寻找“自选图形”工具栏。 (学生寻找“自选图形”工具栏)

  师:谁已经找到了,能告诉老师在哪里吗?

  (学生反馈信息)

  师小结:单击视图--工具栏--绘图--单击下方绘图工具、选择图形--在合适位置拖动画出“自选图形”

  (2)“自选图形”设置

  步骤:右击画好的“自选图形”--单击“平面”--设置“颜色”、“透明”

  (3)在文章中插入“自选图形”

  师:自选图形工具栏已经被我们找到了,那怎样在文章中插入自选图形呢,老师想考考大家的自学能力,请大家自学在文档中插入星星的自选图形。 (学生自学,师巡视并个别辅导)

  师:同学们,你们在自学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啊?

  (学生反馈信息,请学生解决问题并示范操作)

  (展示学生成果并互评)

  (4)“自选图形”的复制与粘贴(该环节采用“先学后教”的形式,让学生动手自己先操作,教师在点拨、讲解归结)

  三、拓展练习、实践达标

  1、用“自选图形”画标志

  师:自选图形不仅可以美化文章而且还可以画出许许多多的标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有许多,一起来欣赏一下。

  (学生欣赏标志)

  画禁止直行标志:

  ① 标志的组成(禁止符、上箭头)

  ② 设置自选图形格式

  (学生画“禁止直行”标志,师巡视并个别辅导)

  (展示学生成果,师生互评)

  2、课堂巩固

  利用网络教室,试卷测评。

  四、评价反馈

  同学们,你们可真聪明,能做出这么漂亮的图文并茂的文章,真为你们高兴!插入图片可以是自选的,也可以是来自文件的。今天我们学的是最基本的操作,和图片相关的操作还有很多,要靠我们同学自己去探索,比如图片工具栏上还有许多按钮,你知道怎么用吗?学好信息技术要多动脑、多尝试、多练习。老师希望你越学越聪敏,越学越灵活。

  板书设计:

  第10课优秀作文大展览

  插入图片(自己收藏的图片、自选图形和“剪贴画” )

  图文并茂 位置合适

  复制粘贴 数量适中

  大小适当 设置精当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的正确方法和步骤,同时通过师生间的交流,给学生以方法、以胆量、以鼓励、以成功,让学生享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要达到以上的教学目的,在本课的教学中,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自行探究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方法,最后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信息技术是一门现代化的课程,它的综合性很强。在教学中,我时刻记着全部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知识的自行探究和主动参与放在了重要位置,让学生快乐参与,全体参与。

  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利用让学生欣赏作品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进行

名师教学设计13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画面内容,体验诗歌所展示的大自然的美和欢快的情绪。

  2、引导幼儿用诗的眼光观察周围物体,大胆进行艺术想象。认识汉字“绿”。

  3、帮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仿照诗歌结构,根据个人经验、想象仿编诗歌。

  活动准备:

  红黄蓝绿彩片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看,黑板上有些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颜色的?

  二、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瞧,老师带来了什么?(眼镜)这是什么颜色的眼镜,这个眼镜很神奇,咦,你看看带上这绿色眼镜发生了什么变化,老师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副眼镜,你们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看,蓝色的天空换成“绿色的天空”(4个依次换)三、认识汉字“绿色”

  戴上绿色的眼镜这些东西变成了绿色。出示“绿色”。让每个小朋友念一遍。哎,老师用黑色的笔写的它们念什么呢(绿色)以后我们在认识字宝宝的时候不能光看颜色,要看字的笔画。

  四、集体欣赏诗歌

  1、戴上绿色的眼镜我们看到了“绿色的__绿色的__……”这儿一片绿,那儿一片绿,到处都是绿绿绿,当我把绿色的眼镜拿掉,你们猜会发生什么变化?(绿色的世界还有没有了)

  2、那你们知道为什么绿色的眼镜拿掉了绿色的世界不见了,它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了。(太阳折射出的光是七彩的,但是射到绿色的.眼镜上就把其他的颜色吃掉了,就只剩下绿色了。

  3、如果我换成红色的眼镜只会什么颜色呢?换成黄色的眼镜呢?

  4、我们戴上绿色的眼镜就看到了绿色的世界(集体朗诵诗歌)朗诵1—2遍

  五、引导幼儿仿编诗歌

  1、戴上绿色的的眼镜我们会看到绿色的世界,如果你戴上红色的眼镜呢?又会看到一个什么颜色的世界呢?

  2、老师帮你们准备了各种颜色的眼镜,你把看到的什么颜色的东西编进诗歌里面,谁会来把你看到的编进诗歌里?你拿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眼镜就会看到的就是__的世界。

  哇,戴上这神奇的眼镜我们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我们拿着这眼镜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吧!

名师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尤以古代诗歌为精华,李白、杜甫等大诗人,为我们留下了众多名篇名句。今天就让我们去诵读诗仙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同诗人一起去感受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揭示课题,了解诗人

  1.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2.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李白的资料并用多媒体展示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安徽当涂。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阳时所作。那么,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一问,提出下一节学习要求]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纠正字音:

  3.老师示范:(打节奏,并放笛声录音),学生模仿练读。

  4.老师再次指导学生读(大家打节奏并放配乐)

  师:读古诗啊,除了注意节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音读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表达出诗的情感,这就得学会抓重点词!(如:暗,暗暗地意思。要读得低沉、缓慢;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

  5.师范读,生练读。[从诗的节奏到情感,由易到难,教学显出节奏]

  6.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理解诗人情感,感受节奏和内涵。

  7.诗,咱们反复读了几遍,你感受到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找答案吧!(二问。用问题转入下一节教学,带动学生注意力的.转移)。

  四、再读古诗,感悟想象

  1、教师范读《春夜洛城闻笛》

  2、学生朗读这首诗,并结合注释初步把握诗的内容。

  3、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怎样来理解“暗”?

  照应题目中的“夜”;写出了“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笛声,想寻找它的来源,却又不知道何人所吹,从何而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经意间打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2)第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满洛城”是夸张写法,由己及人的推想,推想很合理,笛声本来是悠扬的,又当夜深人静,加上春风吹拂,说它飞遍洛城并不过分,客居的有心人,应该是听到的。

  (3)谁来解释一下“折柳”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

  李白在夜晚听到幽幽的笛声,而且正好吹的是《折杨柳》这首歌,唐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由送别的伤感马上想到家乡和亲人。因此,本诗根据“折柳”的意象来表达“故园情”的。

  (4)启发提问:《春夜洛城闻笛》中用了那些词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思乡之情呢?学生大概会找到“玉笛”、“折柳”,教师板书。

  (5)提问,激发创造力:

  为什么唐人折柳代表送别呢?同学们猜一猜。这里让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地说,教师最后总结两点:(1)、“留”与“柳”谐音,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能留下来。

  (2)、柔顺袅娜、随风摆动的柳枝,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分别时恋恋不舍的心。

  五、熟读。

  1、全体读,要求读出诗中表达的离愁别绪。2、指名读,同桌之间互相听读。3、小组比赛朗读,教师指导点评。4、全体一起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六、“故园情”系列诗词赏读: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名师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浅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以窥知一二。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或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写出了作者超凡脱欲的雅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文言词汇的掌握积累,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2、领悟文章所运用的白描手法和对比映衬手法,领会两种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的把握及作者的品性风格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濡目染的诗句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展示图片)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2、简介作者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二)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师范读,生听读;生自读;生齐读。

  崇祯(chóngzhēn)更(gēng)定毳(cuì)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毡(zhān)更(gèng)有此人喃喃(nán)

  二)同桌合作,疏通文意

  (1)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撑船。

  4、用毳衣炉火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细毛。

  5、雾松sōng沆hàng砀dànɡ: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雾淞,雾气和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淞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气。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6、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7、惟长堤一痕惟:只。

  8、芥jiè:小草。引申为细微的事物。这里指船。

  9、铺毡对坐坐:相对

  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更:还。

  1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痛快。白:指酒杯。

  12、客此客:客居。

  13、及下船及:等到。

  14、喃喃nán:小声地不断念叨。

  (2)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

  (3)一词多义。

  1: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2、①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3、①是日更定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4、①绝消失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4)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古:我。今:剩余,多余。

  2、余挐一小船古:撑、划。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调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酒杯。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

  4、是日更定古:这,代词。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

  (5)词类活用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2、与余舟一芥像小草一样微小

  三)检查合作效果,重点字词讲解(穿插文化知识,“毳”字的会意构造,“更”字的计时文化,“白”的酒杯文化)。

  (三)品悟作者之“痴”。

  师问: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所言相公之痴“痴”在哪里?文章是怎样来表现“痴”的?

  学生先自行思考,再交流讨论,后全班交流。

  明确:“痴”表现在痴人、痴景、痴心,“痴”在寄情山水,“痴”在超凡脱俗‘“痴”在闲情雅致,“痴”在清高孤傲。文章通过环境渲染、人物映衬、性情之举来凸显“痴”,构思精巧,浑然天成。

  穿插介绍“崇祯五年”的纪年方法,讲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四)感受文人之“痴”。

  明亡后,张岱不再做官。他寓居杭州时,“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此乃性情之举。王徽之“雪夜访戴”亦为性情之举。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像他们这样的性情文人有很多,他们有着一种特立独行的个性,不随流俗,所以在官场上,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受到排挤,遭到讪谤,不被人理解。他们只有通过亲近自然,在大自然中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的山水,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心智的独一。“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陈子昂登台长吟,杜甫登高作啸,陶渊明采菊东篱,柳宗元寒江独钓,刘禹锡陋室言志,体现了文人的一种气质,一种风度——钟情山水、超凡脱俗、闲情雅致、清高孤傲。这就是文人的“痴”也。

  (五)结语。

  以曹雪芹《红楼梦》中写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结束课文。

  (六)作业。

  1、背诵《湖心亭看雪》,并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至少五首。

  2、文人的气质虽相似,但诗文中所采用的描写手法、所寄寓的感情却不尽相同。比较阅读《江雪》和《湖心亭看雪》,体会两文的不同。

【名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名师教学设计02-06

名师教学设计02-06

匆匆名师教学设计08-18

名师的《白杨》教学设计12-17

《掌声》名师教学设计02-04

《识字》名师教学设计02-04

咏柳名师教学设计03-29

《心声》名师教学设计07-13

《墨梅》名师教学设计07-20

《白桦》名师教学设计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