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
【教学设想】
《走一步,再走一步》运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且蕴含生活哲理的故事。设计此课教学,本着新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启示的理念,以及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等观念,选用了创设情境,教师点拨,学生多元参与的教学方式。
【教学目标】
1、多角度研读课文,筛选重点词、句,品味并说出其深刻含义。
2、联系自身生活实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提纲
1、请给下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训诫、峭壁、嶙峋、禁地、耸立、颤抖、啜泣、纳罕、连攀带扒、头晕目眩、卜卜乱跳、小心翼翼
2、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3、熟读文章,完成下面的题目:
⑴、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所写的事。
⑵、把自己设想成文中人物,在文中圈点勾画多处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词句,想像他(们)当时的所说、所做、所想。例如:
①、这是一座怎样的悬崖?
②、我和小伙伴们是怎么爬上悬崖的?我们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③、父亲用了什么办法把儿子救下悬崖呢?父亲当时的哪些举动或者哪些话对我最有帮助呢?我的感受如何?
④、除文中亨特先生的办法外,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可救莫顿下悬崖呢?你的办法好在哪里?
二、创设情境,多角度阅读课文
教师扮演记者,要求每个学生把自己想像成是这件事中的人物,找出文中人物所说所做所想的词语、句子,设身处地想像他们当时的感受,接受记者的采访。
1、不同的人面对同一座悬崖的感受:
⑴、采访小伙伴:
发生了什么事?
那悬崖很难爬吗?那是怎样的一座悬崖呢?
⑵、采访莫顿:
说到这悬崖,你的感觉跟你的伙伴们一样吗?为什么?
你跟着小伙伴们爬悬崖的感觉如何?为什么下不来呢?
⑶、引导小结:
面对同一座悬崖,莫顿视为禁地,而小伙伴们却感到不难。原因是什么?
2、下悬崖过程中父子俩的.所做所想:
⑴、采访亨特先生:
当你听到儿子被困在了悬崖上时,你是怎么想的?
你用什么办法把儿子救下悬崖呢?为什么要这么做?
⑵、采访莫顿:
回忆整个下来的过程,你觉得父亲当时的哪些举动或者哪些话对你最有帮助?请具体谈谈你当时的感受。
你下悬崖后哭了,原因是什么?
⑶、引导小结:莫顿能爬下悬崖最终靠的是什么?
模拟采访结束。
三、开展活动,多元探究文章内蕴
1、让学生列举其他可救莫顿下悬崖的办法,发散思维。
2、品读最后一段,引导学生读读、说说自己最有体会的语句。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本文主题的四种看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多元探究文章内蕴。
四、引导延伸,感悟人生哲理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讲述自己在生活中最难忘的经历,感悟其中包含的道理,并将道理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全班交流。
五、教学小结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暖春,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咫尺天涯路,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于是就没有了路。
路尽天绝处,不妨尝试着再走一步,万水千山──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记叙文六要素,复述故事情节。
2.通过理清文章叙事线索,对应文章中的各部分情节,指导学生运用方法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文章线索、人物形象和人生启示三个方面进行方法指导,并借助类文阅读夯实基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把握记叙文六要素,复述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
教学难点:
通过教师的提示,从不同角度由浅入深概括出文章的人生启示。
教学方法:
默读、复述、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3分钟)
在去年有一部非常卖座的动画片,里面的主人公朱迪是一只一心想成为警察的兔子。这部动画片的名字叫《疯狂动物城》。同学们看过吗?(生答)我们今天就一起重温一下其中的一个片段,看看朱迪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一名优秀的警察的。
(观看影片)
看完片段,大家能告诉我朱迪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优秀的警察的?(生答)为了成为警察,这只兔子在夜间不放弃锻炼身体;凭借自己的智慧在训练和与大型动物的对抗中脱颖而出,就这样一步一步实现了在别人看来不可能的梦想。无独有偶,在二战期间,有一名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要独自驾驶飞机从英国秘密潜入德国本土进行侦察。飞机上没有武器装备也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他想到路途中的种种困难呢,内心异常恐惧。但是他回忆起儿时经历,一步一步完成了侦察任务,实现了自己看来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大家猜猜这个人是谁?(生答)对,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我”——莫顿亨特。
下面,我们通过仔细研读文本,看看作者小时候到底经历了什么。今天,我们男生和女生分为两队,进行竞赛,回答对了就能加分。
二、课文分析
1、整体感知(4分钟)
引入:这是一篇记叙文,我们学习记叙文时第一步往往要先整理出记叙文的六要素。分别是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首先,时间、地点、人物比较简单,我希望交给一个同学来回答。(生答)下面,起因是什么?经过如何用一句话总结?结果如何用一句话总结?
(1)梳理要素
时间:七月里一个酷热的日子
地点:费城
人物:“我”、小朋友、父亲
起因:因为厌倦了玩弹珠,就想去爬悬崖。
经过:当“我”爬到悬崖中间时,由于害怕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结果:在父亲的指点下,“我”摆脱困境,爬下悬崖。
过渡:在明确了这六要素的基础上,哪位同学可以综合这些要素,把课文的主要情节概括出来?
(2)情节概括
费城七月里一个酷热的日子,“我”和五个小朋友因为厌倦了玩弹珠,就想去爬悬崖。当“我”爬到悬崖中途,由于害怕陷入两难的境地。最后在父亲的指点下,“我”摆脱困境,爬下悬崖。这次冒险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学生如果答不出来启示,可以顺势引导)
过渡:
2、文章线索(10分钟)
过渡:文章一般出现的线索有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叙事线索又叫明线,感情线索又叫暗线。
由整体概括抽丝剥茧
叙事线索:冒险、遇险、脱险
过渡:叙事线索相对容易,我们来看看比较复杂的感情线索。
首先,这里总结了理清感情线索的方法。第一步,叫做定位,我们通过叙事线索的情节对应找到表达心情变化的段落。第二步,从段落中筛选词语,或者整合语句,概括心情。第三步,心情变化可以分类总结。
1.定位:确定对应情节
2.概括:筛选词语或概括心情
3.综合:分类总结
过渡:这里我已经给出了这条感情线索中的.一个词——恐惧,这个词我们是通过哪些语句概括出来的。(生答)因此,结合前面的叙事线索,我们可以先定位,然后通过圈点勾画找出原文词语或概括情感。那么,冒险部分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脱险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有哪些变化?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找一找。
——恐惧——————
3、人物形象(5分钟)
过渡:通过感情线索的把握,我们下一步可以更好地分析人物的形象。我们首先看看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第一步,叫做定位,我们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段落语句。第二步,从语句中概括人物性格。第三步,人物的形象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全面综合分析。
1.定位:找出人物描写
2.概括:概括人物性格
3.综合:多方面剖析
过渡:这里老师把“我”和杰里的人物形象分析了,那么最难的父亲的形象留给大家分析。
(同桌讨论半分钟)
过渡:这篇文章又叫《悬崖上的一课》,作者通过爬下悬崖的一次经历,有了不少感悟。我们也来看看这一课带给我们的启示。
4、人生启示(8分钟)
过渡:人生启示也是有方法的,同样可以归纳为定位、概括与总结。第一步,定位找出文中表达观点、事理的语句。第二步,化繁为简。第三步由浅入深,多角度挖掘。
1.定位:寻找表达观点、事理的语句
2.概括:化繁为简,表述完整
3.综合:由浅入深,多角度挖掘
我先从四个角度给同学们一点提示,为同学们归纳启示做铺垫。分别是于事、于己、于人、于未来。下面,给大家2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等会儿请小组代表来回答。
1、分解困难
2、提高自信
3、感激帮助
4、积累经验
三、类文实战(13分钟)
过渡:在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处理阅读中感情线索、人物形象和人生启示三类问题。这个经验我们也可以像作者一样,运用到新任务中。课前已经发给大家一篇类似文章,大家也提前阅读,并作了旁批。那么,现在我们带着学完课文的方法与经验,再来一探究竟。
1.在跳河前,“我”的心理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请根据课文内容,补充下面横线处的内容。
过渡:题目让我们找出心理变化,其实就是找出感情线索。题目中给了我们提示,我们先把提示词在文中画出来。(让学生明确“惊叹羡慕”和“鼓起勇气”的位置)
惊叹羡慕——————鼓起勇气
2.从全文看,“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过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倔强、不服输、善于总结经验
3.从“我”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过渡:跳河的故事大家能否从多个方面归纳一下启示?
人要有一定的冒险精神;
遇事不怕失败,执着求索;
不偏听偏信,大胆尝试;
今后对待问题要善于总结,积累经验。
四、课堂小结(1分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生活中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通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经验加以指导,初一阶段是中学生涯的第一步,我们要稳扎稳打,走好第一步,那么后面一步一步我们必然走得自信与坚定。最后,有几句话送给大家,我们齐声朗读一遍:
五、作业布置
完成质量检测第16课的内容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学会多角度复述课文。
2.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
3.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人生哲理并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多角度的复述课文。
2.理解故事表达的哲理。
难点
1.以“父亲”的视角复述课文。
2.领会文章中的哲理。
【预习任务】
1.查词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三遍。
2.把课文1—13小节复述给自己的父母听,并问他们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会怎么办?(此项作业在第一课时结束时布置)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生活中经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往往能获得一些收获。今天就让我们看看在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身上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这件事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
二、【多角度复述】
(一)快速浏览,提炼要素。
1.对初中生默读速度的要求是每分钟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5分钟看完。请你注意计时,结果你用时____________分,速度为每分钟___________字。
2.默读不能只顾速度,还要注意抓主要内容。本文为记叙文,默读时要注意记叙文的基本要素。请在默读过程中从课文中找出下列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
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地点:费城一座山的悬崖处;
人物:“我”、父亲、杰利、内德等五个小伙伴;
起因:孩子们想玩新花样一起去爬悬崖,而我一直有病。
过程:“我”在悬崖上十分恐惧,父亲赶来教给“我”下来的方法。
结果:“我”终于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
学生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时间”不能总结为“五十七年前,七月的一天” 。从注释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选自《当代少年》1988年第一期,距今已不是五十七年了。而且在哪一年发生,对这个故事的情节影响不大,所以这个要素可以省略。而“一个闷热的日子”却是个重要要素,因为它烘托了人物烦躁的心情,为下文孩子们爬悬崖的情节作铺垫,因为夏日闷热带来了烦躁,为了排解烦躁,才会想找些新花样来玩,所以大家才去爬悬崖,而且悬崖上又比较凉快。
“地点”不能总结为“费城一座陡峭的悬崖”。因为文中写到,这座悬崖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也就六、七层楼高,孩子们都能顺利攀爬,只是因为“我”体弱胆小才不能爬完。只有“我”认为它是险峰,所以它不应该被认为是陡峭的悬崖。可是却可以总结为“垂直的悬崖”,因为文中第7节有这样客观的描写。
(二)分组复述,理解文意。
1.全班分为四组,第一组以“我”的视角复述;第二组以杰利的视角复述;第三、四组以父亲的视角复述。全班带着任务再次浏览课文,先复述给同学听,再推选一位同学复述给全班同学听,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复述得好。在开始准备复述之前,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复述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复述中要注意的问题:
1)在复述过程中覆盖到记叙六要素;
2)用原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词语(高不可攀、瘦骨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复述;
3)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加工;
4)注意不同视角复述的差别。
2.分组汇报:
第一组从“我”的视角复述,理解文章哲理。
1)学生按照复述中要注意的问题的前三条复述,教师按照前三条的要求点评。
2)讨论:“我”从这件事中得到的经验是什么?
【明确】
文章第18小节写道“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这是爸爸对我的鼓励。第22小节“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从“我”的实际行动的角度写“我”如何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办法解决问题,取得成功的。第23小节写道“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是文章的主旨所在,也照应了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其含义是分解困难,克服一个个小困难,最终就能取得成功。(教师指导学生在文本中筛选信息并出示板书)
第二组从杰利的视角复述,揣摩杰利的性格。
1)复述中要注意的问题:
①是杰利去找父亲的还是父亲去找杰利的?
【明确】
两种情况都有可能。最好设计为是杰利去找父亲的,因为文章第13节写道“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杰利和“我”是好朋友,他了解“我”的身体情况,正因为他很担心“我”,才会到“我”家去看看“我”回家了没有。杰利不会丢下“我”不管的,因为他本性善良,是不会让“我”父亲四处乱找的。这样的设计能更好地表现杰利的同情心。
②学生复述可以在杰利回家后的内心矛盾上加以展开,如担心“我”是否已经回家了。还可以描写一下父亲得知孩子情况后的表情变化和行为表现。如先紧张后平静,因为开始父亲得知这样一个消息时有些担心,但很快地变得从容而镇定了。联系下文情节还可以补充父亲在杰利来时正在准备晚饭,在忙乱之中父亲还不忘带上手电筒等。
2)讨论:杰利和文中别的小伙伴有什么不同?
【明确】
杰利虽然一开始和大家一起走了,但后来他又和父亲一起来找“我”,说明他是个善良、有同情心、知错能改的孩子。但不能用有正义感、有责任心这些词来形容杰利。因为一个有正义感、有责任心的孩子是不会丢下自己的朋友不管的,要注意从文本出发,准确把握人物性格。
总结:杰利是个善良、有同情心、知错能改的孩子。
第三、四组从“父亲”的角度复述,理解“父亲”的性格,评价“父亲”的教育方法。
1)学生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①把“父亲”角度的复述当作全知全能视角复述,一开始就把“我”改为亨特,然后其它内容都和原文一样。这个错误的产生是因为学生不清楚全知全能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之间的区别。全知全能视角是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而用“父亲”的视角叙述是第三人称视角,他了解的内容要从杰利到他家时开始,前面发生的事情要由杰利转述。可以对父亲的心理活动加以想象,补充。
②第四组可在此基础上加工,对父亲得知孩子被困的消息后的心理进行描写。父亲的心情既慌张、生气又有点儿高兴。父亲刚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有点忙乱、焦虑,后来逐渐想到自己的孩子那么体弱也敢爬悬崖比以前有进步,又慢慢想到这也是个锻炼孩子能力和胆量的机会,于是有点高兴。
2)讨论: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父亲?
【明确】父亲处理事情镇静而富于智慧。他能给予“我”最贴心的安慰。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还用手电筒帮“我”照路。他能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代替孩子去解决问题。他没有直接到悬崖上去把孩子抱下来,而是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他为我分解了困难,设定了一个“我”力所能及的'目标——石架下面的岩石,“我”小心翼翼的试探着去做,而且踩到了它,这让“我”顿时有了信心。父亲又“乘胜追击”,为“我”设立了另一个“落脚点”,让“我”信心大增,就这样,在父亲的帮助下,最终“我”爬行了悬崖,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父亲抓住了这个时机教给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受益终身。
父亲 教子有方:①抓住时机,展开教育
②给予安慰,给“我”信心
③让“我”独立解决问题,教“我”方法
三、【应用拓展】
交流课前布置的作业——把课文1—13小节复述给自己的父母听,并问他们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会怎么办?
学生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一类:个别同学的家长说,那我早就吓死了,我还能知道怎么办呀?
第二类:大部分同学的父母会让孩子自己下来,因为他们平时是很强调孩子的独立意识的,希望孩子能得到锻炼。
第三类:叫110。
分析讨论:第一类家长的表现显然有些无能,没有尽到家长的责任。
第二类家长的表现比第一类好,能让孩子独立锻炼。不足就是没有指出孩子用什么方法锻炼,如果能适当地做些方法指导,孩子就会知道该怎么做,特别是考虑到孩子的身体条件和当时的环境,家长及时有效的指导,能够改变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进而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叫110,似乎是一种保险的方法,但其实是费时,费力,如果靠自己的力量不能解决的事,那才能叫110救援。解决问题应注意轻重缓急,按照事情的严重程度的不同去区别对待。先让孩子自己解决,如果孩子解决不了家长可以指导孩子告诉他解决的办法,如果还不行,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一起解决。家长、孩子都解决不了再向110求助。既然这件事家长和孩子自己能解决就没有必要求助110了。
四、【课堂小结】
相信同学们都跟自己的父母交流了文中父亲的处理方法,做好父母也是需要学习的。文中父亲的教育方法是不是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呢?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感想和父母交流一下。在自己独立面对困难的时候,也可以学习文章中作者领悟到的方法,把大困难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逐步克服,就能取得成功。
五、【课后作业】
你在生活中遇到怎样的困难,你是如何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
【教学反思】
这个教案是在我第四次上这篇课文时写下的,第一次的教学设计是先复述课文,总结文中的生活哲理,然后说说自己遇到困难后处理的方法,有什么经验教训。由于复述的角度单一,我又没有做有效的指导,学生对复述课文这个教学环节不感兴趣。所以第二、三次上这篇课文时我放弃了复述这个环节,直接让学生读课文,总结文中的生活哲理,然后把课文1—13小节复述给自己的父母听,并问他们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会怎么办?最后说说自己遇到困难后处理的方法,有什么经验教训。这样的课堂学生兴趣盎然但是复述这种能力学生就没有得到锻炼。最近一次备课时,我仔细研读了教材,课后练习里有明确的复述要求。相关研究也指出,复述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重新组织语言把课文内容叙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式。复述,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概括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和研究复述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复述的方法,提高复述的能力。这种因为学生不感兴趣就有意避开的教学方法是不恰当的。那么,怎样让学生对复述有兴趣呢?我想出了上面的这种多角度复述的方法,并且在复述过程中穿插对课文重点研讨。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完成了教学重难点。
在进行以复述为中心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以下几点值得改进的地方:
一、加强复述方法指导
在第一组复述课文用的是详细复述,看似要求最低,难度最小,但实质上这个教学环节非常重要,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实践过程中学生往往在这个环节中表现得并不出色,记叙的六要素,学生一般都能在复述中涵盖,但是还不够流畅,由于是第一个汇报发言,多少还有点儿紧张。在复述指导是可以预先引导学生找出故事发展的线索:冒险——遇险——脱险;找出时间转换的词语,分析每一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编写简单的复述提纲。这样第一组的复述就会更流畅一些,为下面变换人称复述打好基础。
二、灵活运用多种复述方式
第二组从杰利的视角复述,第三、四组从父亲的视角复述都属于变换人称复述,如果第三组已经能够出色的完成从父亲的视角复述的任务,那么还可以考虑让第四小组尝试创造性表演复述,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会更高,课堂气氛会更活跃。
三、关于复述学习方法的总结
这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复述这一教学方式,而且复述的是一篇记叙文或者说是一个故事。在学习结束后可以和学生一起来总结一下复述记叙文的方法。如:熟读课文找出记叙六要素;编写复述提纲,找出记叙的线索;分析每一部分之间的关系;根据课文内容组织语言,用自己的语言说而不是背诵原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4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语言风格简洁,故事性较强,在不寻常的故事中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文章,作者在文中的经历,学生也经常会遇到。教学中应抓住复述故事这条线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并能在原故事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再创新情节,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对生命的感悟能力。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蕴涵的生活哲理。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快速复述的方法,能再创新的故事情节。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揣摩重点语句含义。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
2、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
2.培养再创故事情节的能力,体会景物描写语言描写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文是初中阶段学生所接触的第一篇文章,学生对初中语文课充满期待。富有好奇心,第一课又是指导学生如何战胜困难最好的教材。因此使学生从作者在那座悬崖上学到的如何克服困难、战胜苦难的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领悟人生会有这样和那样的波折,要着眼于克服困难的那一小步,要勇于跨出那一小步,人生才能跨出一大步。让学生积极思考一小步是成就一大步的基石,使学生从一小步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本课的关键所在。
课前准备:
幻灯片投影字﹑词﹑作者简介﹑语句揣摩练习。
教具准备:
课文朗读磁带、幻灯片投影。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钢琴曲《水边的阿蒂莲娜》)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你走得好好的,一条恶狗突然追来;你正兴高采烈地爬山,一块石头突然落了下来﹍﹍你在生活中还遇到过什么样的考验?你当时是怎样解决困难的?(同学发言)同学们,生活中的突发考验随时都有,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它,相信你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先生是怎样面对那突如其来的考验的。
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放课文录音,学生听录音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字音字义,积累名言警句、成语格言、精彩片段。
检查听读情况:
(1)本文作者,国家,选自
《》
(2)注音(带下划线者):
嶙()峋()头晕目眩()啜()泣小心翼翼()
(3)解释:我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训诫: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
小心翼翼: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及思路。教师提出以下问
题:
本文讲了什么故事,你受那些启发?
(师:《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作者童年的一次经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四、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要求学生划出记叙的六要素。
(师板书并讲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2)生交流六要素:
(师明确:时间:七月的一天地点:空地边的悬崖上人物:我,小伙伴们起因:玩其它游戏玩厌了,很久没爬悬崖了经过:我爬上后不敢下来,经父亲的启发,终于战胜困难。
结果:顺利爬下悬崖。)
(3)结合六要素再看课文,复述故事(生复述)
合作探究:(投影仪显示问题,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5﹚在文中找出有关“说”的标点运用的三种情况。
明确:①、“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②、“看见了。”我说。
③、父亲说:“下来吧,晚饭做好了!”
﹙6﹚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写法及意义,了解文学常识。
2、默读课文,能够抓住要素,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3、初步体会文章主旨,感悟人生哲理。
【学习重点、难点】
把握文章基本内容,领会文章主旨,感悟人生哲理
【课前学习】
1、文学常识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国的作家()。
2、读一读,写一写,掌握下列词语。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的字注上音,并把整个词语读几遍。
迂()回啜()泣纳罕()瘦骨嶙峋()()头晕目眩()落在后面()尽量()
(2)用楷书把下列的词语工整,规范的写一遍,力求美观。
训诫耸立迂回凝视纳罕头晕目眩啜泣瘦骨嶙峋头晕目眩小心翼翼
(3)结合文下注释或查字典,弄清上述词语的意思,并至少选择其中五个写一段连贯的话。
3、课文内容初探
(1)默读课文,便读便用笔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标出段序,全篇课文共有段。
★★★(老师提示: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文有六个要素,分别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局。所以,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注意这些主要信息。)★★★
(2)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人物)_
有名字的是哪两个?_和
那座悬崖高___米,岩石架高____米。
(3)你能用简洁的语言讲讲课文中发生的故事吗?要求:既要把事情讲清楚,同时又要语言简洁。看谁做得好!
4、你知道这个故事是作者多大的时候写的吗?再次回忆童年往事,你觉得作者想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你在生活或者学习中有过类似的感受或体会吗?选择其中一件简要说说。
【课堂学习】
一、交流课前学习2;
二、听故事,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军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
……
三、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1、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交流课前预习第3题,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
四、初步把握文章主旨
1、交流课前预习第4题;
2、找出本文的主旨句,反复朗读并体会其含义。
五、交流课前预习第5题。
六、今日作业
1、将课文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在作业本上写两遍。
2、请你展开想象,描写一下文中的“我”或者“父亲”的心理活动,写在作业本上。
(1)“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
此刻,我想:“。”
(2)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此刻,父亲想:“。”
七、【课外阅读】老师教你读名著
每一民族、每一时代的精神的精华,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名著”之中,其中的一部分经过历史的筛选,就成了民族与人类“经典”。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的名著、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
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名著、经典”。
——钱理群
从今天起,老师引领你踏上名著阅读之旅吧!
今天,老师想给你介绍的名著是冰心的《繁星春水》
1、认识作家: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此后著有散文《南归》、小说《分》、《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的独特风格。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出版有小说集《超人》、《去国》、《冬儿姑娘》,小说散文集《往事》、《南归》,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著译选集》等。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冰心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爱孩子,把孩子看做“最神圣的人”,认为他们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好好呵护。同时也成为了小读者的知心朋友,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美。
2、冰心名言
★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了。什么苦楚,什么怨屈都受得了。
★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也不觉是悲凉。
★人生的道路,到底是平坦的少,崎岖的多。在平坦的路上,携手同行的时候,周围有温暖的春风,头上有明净的秋月。两颗心充分地享乐着宁静柔畅的“琴瑟和鸣”的音乐。在坎坷的路上,扶掖而行的时候,要坚忍地咽下各自的冤抑和痛苦,在荆棘遍地的路上,互慰互勉,相濡以沫。
★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总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3、读一读课本179页——183页的内容吧,用你的零花钱买一本《繁星》《春水》,让名著伴随你的成长吧!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过程】
一、课堂积累,开拓视野
师出示名言,生齐读: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三、检测字词,扫通障碍
1、找一位学生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生领读,师纠正。
2、教师点出一些词语,由学生造句:心惊肉跳、啜泣、头晕目眩。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先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作者又是用哪句话来结束这一人生经历的讲述的?试从文中找出。
2、从这一经历中,作者领悟到了一些生活哲理,它集中体现在哪个段落上?
五、研读课文,培养能力
1、生默读讲述“脱险”经历这一部分,准备复述。
2、师引导学生如何复述故事性文章;师出示复述要求:
⑴ 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⑵ 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⑶ 尽量用自己的话。
3、复述课文,师生点评。
4、师找出一些语句:
⑴ “嗨,慢着,”
⑵ “我没法──”
⑶ “再见!”
⑷ “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
⑸ “不用客气。”
⑹ “我下不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⑺ “看见了。”
然后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出示朗读要求:
⑴ 用普通话,做到字正腔圆。
⑵ 明晓词语和词组,做到停顿恰当。
⑶ 揣摩人物内心,把握人物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5、生朗读,师点评。
六、延伸拓展,开发思维
1、师提问: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件事虽已过去了,但作者却从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哲理,试用文中的话表明这一哲理。
2、怎样理解这一哲理?
启发学生联想:以爬山为例,将爬上山顶的大目标化为爬山途中一个个不小目标;以学习为例,树立短期目标,进而连缀成为长远目标……
3、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生分组讨论2、3问。
七、课后小结,提出希望
1、师送学生一首诗:
一步
一步走不完长征路
长征却少不了每一走
一步登不上高山顶
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
在人生的道路上
请珍重你的每一步。
然后提出希望。
2、布置作业:
按六⑶题写成书面小文章或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故事:遇险──脱险
哲理:把困难分解再去克服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7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前呢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什么故事呢,说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一件事,在英格兰的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敌军--德国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会敌军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但是,第二天,他依然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是这样告诫自己的: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飞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飞行的一路上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经历了一件怎样的是吗?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这位上尉飞行员,也是一位著名作家莫顿亨特先生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看看他小时候经历了一件怎样的事而让他成为“孤胆英雄”的。
二、整体感知
【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第二课,我们先来看这篇文章的导语部分。好,先请同学们把导语一起来读一下】
1、看导语生齐读导语
师: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的经历,那么是什么险呢?作者又是怎么陷入险境的呢?后来又是怎么脱险的呢?下面请我们同学先来听一遍我们的朗诵带,初步把握文章大意,第一遍听的过程中,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要把文中的生字词给标示出来并注上音,听完后我们先来解决字词。第二个任务是了解文章大意,看文章说了一件什么事。
2、生字词【我们先来看一下字词,来找位同学来上来注一下音。哪位同学来自告奋勇的来注一下,字音并做一定的解释】
3、默读课文,复述大意【下面再给同学们留几分钟的时间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故事发生在哪个城市?哪个国家?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其中重点提到了哪个孩子?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5)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4、我们同学刚才总结到我们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爬悬崖遇险以及脱险的一件事,那我们再来看这两个问题----“我”爬悬崖时遇到哪些困难?
----“我”是怎样脱险的?
【好,同学们从书上找找看看,我来找同学说说。】
遇到的危险:
A、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未爬)
B、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跟着他们向上爬))
C、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终于爬上石架)
D、软弱的哀求,感到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伏在岩石上,上不去下不来)
脱险的过程:A、杰利带来了我的父亲。(听见)
B、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安慰我。(我哭着说)
C、父亲教我把左脚踏到石架下面那块岩石上。(我顿时有了信心)
D、父亲教我把右脚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我的信心大增)
E、我每次只移到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双臂中。(啜泣了一会儿,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三、课堂小结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善于感悟,人就会变得聪明起来的,精神也就越来越充盈。
板书:冒险————走一步,再走一步————脱险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
二、研讨主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明确: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明确:“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明确: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大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明确: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5.我们从中悟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明确: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三、指导阅读指导学生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学生研读文章,积极思考,就文中的人物、情节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如:1.杰利的爸爸是怎样的一个人?2.评论杰利。
评论父亲的做法:作为家长,当孩子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要给予指导和鼓励,不能包办代替,路要让孩子自己走,在走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成熟起来。
作为孩子,路要自己走,不能老师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四、课文小结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很重要的积极的意义,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五、课外延伸
1、文章写法技巧
(1)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深刻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什么方法;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板书]
事小实
理大虚
(2)详略得当
总结:以小见大,以事寓理,详略得当
2、讲解表达方式和描写的方法。
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描写 景物描写
人物描写 外貌(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细节)描写
心理描写
(1)心理描写:
A学生自由朗读,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明确: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B“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明确: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成就感
(2)景物描写
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说说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用:1、渲染气氛
2、衬托人物的心情
五、作业
练笔:假设自己是故事中“我”的一个小伙伴,以《当同伴陷入困境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通俗易懂但又耐人寻味的美文,讲的是作者小时侯在小悬崖上的一次遇险经历,从这次经历中,作者悟出了一个道理,这道理成了他以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文中"我"的心理描写极为传神,是学习的重点之一。文中作者悟出的道理对学生的成长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这也是教学本文时需要重点揣摩的。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已具备初步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对于文章内容的把握应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加之本文主题也较为浅显,学生掌握文章主题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因此本文的学习,在引导学生继续巩固记叙文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为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默读方法的培养是重点,因此本文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
【学习目标】
1.赏析关键性语句,剖析人物心理;
2.联系生活实际,启迪人生智慧。
【学习重难点】
赏析关键性语句,剖析人物心理
【设计理念】
新课标提出"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文章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根据这一教学建议,设计本课时,以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为突破口,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设置了三个教学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品读鉴赏能力,在此基础上获得人生的启示,懂得如何积极克服困难,使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创意说明】
三环节:复述故事——剖析心理——启迪智慧
三切入点: 以赏析关键性语句为切入点,品读人物心理;
以赏读标点符号为切入点,感悟人物成长过程。
以品析关键词语为切入点,收获人物成功经验。
【探究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此环节设置意图:介绍作者事迹,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了解故事
请结合记叙文六要素,复述故事
(此环节设置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默读文章,勾画出记叙文六要素,并提示学生运用六要素组合法复述故事,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剖析心理
(一)以旁观者的眼光看,依靠"我"的能力,"我" 能否脱险?说说你的理由。
(此环节设置意图:旨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性语句,在交流中,探讨"我"被困悬崖的根本原因是"恐惧",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二)跳读课文,找出表现"我"恐惧心理的句子。
(此环节设置意图:通过品析关键词句,探究"我"的恐惧心理,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三)猜读课文,借助句子补充爸爸心理描写四、启迪智慧
(一)跳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爸爸助"我"脱险的方法。
(此环节设置意图:借助抓关键性语句,提高学生关键信息捕捉能力,培养感知能力。)
(二)赏析标点符号,感悟人物成长经历
1.请找出脱险部分表示"我"心理活动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2. 有感情朗读脱险阶段表示"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3. 为什么"我"一步步地走下了悬崖,文中标点符号却用句号?
(此环节设置意图:1.分析句号的作用,感知在爸爸的引导下 "我"变得越来越自信、淡定、从容,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重视标点符号的正确巧妙运用。2.通过变句赏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3.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关键性语句,培养和提高学生借助重音和语速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品析关键性词语,收获人生成功经验。
1.为什么文中说"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而不说"那一刻"或"那次经历"?
(此环节设置意图:通过品析关键性词语,明白是爸爸教给"我"的不仅仅是爬下悬崖的方法,更是在教给"我"人生路上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经验,从而让学生储备成长路上克服困难经验)
2. 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像文中的"我"一样因胆怯而畏缩不前的情形,你是怎么处理的?
(此环节设置意图:联系学生实际,分享成功经验)
3.你又从"这一课"学到了哪些经验,如果你准备摘录文中的一句话作为成长路上的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试着背一背。
(此环节设置意图:学以致用,用摘录和背诵的方法,既积累了名言警句又把所学化为了己用)
五、课堂寄语
这堂课,在与莫顿·亨特的心灵对话中,我们结交了这位智者,撷取了许多智慧。让我们走一步,再走一步,克服一个个小困难,实现一个个小目标,进而实现我们的远大理想吧!
(此环节设置意图:用简短有力的话语使学生形成深刻有效的记忆,感召学生运用本节课所获人生经验,走好每一小步,完成人生目标)
附:板书设计
成功
再走一步
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一、字词识记
灼热( )扒( ) 趴( ) kù热( ) 附和( ) 突兀( ) ( )然心动 嘲( )笑 晕眩( ) shēn呻吟( ) 恍( )惚 暮色( ) 安wèi( ) líng凌( )乱 惊yà( ) wèi 畏惧 参( )差不齐 哄( )堂大笑 惊( )失( )
啜( )泣 迂( )回 屡( )次 嶙峋( )( ) 颤( )抖
二、素材积累
1.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2.关于"战胜困难"的名言
(l)每人心中都应有两盏灯光,一盏是希望的灯光,—盏是勇气的灯光。有了这两盏灯光,我们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风涛的险恶了。 ——罗兰
(2)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离成功不远的时候。 ——拿破仑
(3)困苦能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 ——雨果
(4)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奥斯特洛夫斯基
(5)上天完全是为了坚强你的意志,才在道路上设下重重的障碍。——泰戈尔
(6)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够自拔,才不算懦弱! ——徐悲鸿
三、结构思路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把握好记叙文的六要素,能帮助你理清课文的`结构。
时间:一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地点:美国费城的一个小悬崖
人物:"我",五个男孩,父亲
起因:消暑纳凉去爬悬崖
事件:经过: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课堂导学
四、【导学探究】
问题一请复述作者儿时发生的这个故事。
问题二默读中勾画标志时间变化和空间转换的字句,标出有助于理解课文主旨的关键语句,梳理基本的故事情节。
问题三 圈点勾画文中描写"我"爬悬崖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有关词句,并认真品读,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这些词句突出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试加以分析。
2.请概括一下"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探究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示?从全文来看,在写法上你有哪些收获?
古诗文: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通过想像,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的句子是:
2、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了回家团聚后的美好情景"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定州市邢邑初级中学 黄翠玲
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知道如何做人,如何交友。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一个指路人。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上完了这堂课后,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
首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其次,接着问: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这个题型在阅读中经常出现,要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最后,联系生活实际。多种形式谈感悟。
二.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锻炼。
运用朗读复述、合作探究阅读这种方式,引导学先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内涵,再走出文本,联系生活,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在整个过程中,我一会是提问者,一会是引导者,一会又是点拨者,和学生共同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话题;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环境氛围……学生也随之不断变化角色,不断变换思考……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出来,整个课堂气氛热闹而无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驰。
一节课里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讨论,交流,发言,但在这节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缺点: 1、 复述课文时语言表达不给准确,不简洁,不流畅。 2、 最后的5分钟,我设计了一个拓展,但在这个设计 上,有些欠缺,深度不够。 3、 学生谈交友方面,应该敞开了谈,多拓宽学生的眼 界,抓住实例来讲,更好。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1.了解的结构特点;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开拓视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学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我们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亦或是迎上去?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二)整体感知课文。自由泛读课文,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三)研读和赏析
根据自由泛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投影仪显示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回答)
1、根据复述提示: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写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可以分四部分,具体如下: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6——2)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四)启示(24)走一步,再走一步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5)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四)拓展延伸:1、谈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样教育我们克服困难的?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字词(听、写训练)
(二)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详略描写的句子。
2、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学生阅读、讨论解决,考察能力)
明确: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1)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明确: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明确:最初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成就感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明确: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三、小结: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板书:事小实
理大虚
四、体验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五、拓展与延伸:
张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躯体瘫痪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学完中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并且成为医学博士,作家,成为当代青年学习楷模,以此谈谈自己今后如何走出人生之路的困境。(这一题是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会速读,把握记述文六要素,训练学生准确地复述课文的能力。
2、学习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生活哲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刚,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挺努力,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人家却不理你等等,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庄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样一篇文章,告诉我们如何去做。
二、检查预习
字音闷热(mēn)玩弹子游戏(dàn)不能动弹(tán)全身颤抖(chàn) 着眼(zhuó)
卜卜乱跳(bobo)连攀带扒(bā) 啜泣(chuò)瘦骨嶙峋(línxún)
常用词语训诫迂回凝视啜泣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小心翼翼
三、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四、默读课文,复述大意
1、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阅读方法――默读。默读就是要求带着一定目的,不出声、非常快速地阅读。它是我们今后学习中用到的主要读书方法。
要求:用眼睛看书,不能用手指文章,也不能中嘴里小声叨念;因为“出声”就影响阅读速度,“手指”同样影响眼睛的扫视速度。
回忆故事要点:
(1)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的还有哪些人?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2)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3) 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
(4) 故事发生的.起因是什么?
(5) 故事发生的过程是怎样的?
(6) 故事的结果又是怎样的?
2、我们现在根据归纳的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复述这个故事,注意复述时在事情的经过部分要详细一些。
五、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5、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六、拓展延伸:
1、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现知识转化、延伸。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啜泣、纳罕、迂回、训诫、瘦骨嶙峋、小心翼翼”等词语。
⑵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
2、能力目标:
⑴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⑵鉴赏课文中由事推理的感悟美。
3、德育目标: 在阅读中感悟和思考生活哲理,激励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文意,研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及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
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课文内容,获得教益。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1、朗读复述法: 本文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作者从童年的一次“脱险”经历,感悟到战胜艰难险阻的人生哲理。通过朗读感知文意,朗读以“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三点要求给予指导和评价。复述故事情节,体味记叙的周密。
2、设疑研讨法: 通过有创意的设疑,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研讨,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朗读质量。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磁带、投影仪、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复述把握课文情节,设疑探讨文章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录音)
同学们,恰如歌曲所启示我们的,人生的路途总是从坎坎坷坷中走过来的,“试一试就能行,拼一拼就会赢”是应对一切艰难险阻的积极有为的心态。美国作家莫顿·亨特从自己童年时一次“脱险”的人生体验,获得了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他讲述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中,去获取丰富的教益。
二、朗读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故事情节。阅读过程中,既要特别留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数字等重要信息,又要把握阅读速度,大致在5分钟内完成。先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示意。
就故事情节要素组织学生抢答,以巩固识记。
⑴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提示:费城。
⑵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提示: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⑶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提示: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内德、杰利。
⑷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提示:约20米高;约7米。
2、课文“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故事情节分作“冒险”和“脱险”两部分,指名学生分别叙述两部分的内容,师生共同评议复述中的.得失。根据评议,改进自己的默读习惯,积累经验。
3、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勾画出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并结合注释和词典疏解:
投影:
⑴根据拼音写出词语并解释:
①línxún( )________________
②chuòqì( )________________
③dàhǎn( )________________
④sǒnglì( )________________
⑤níngshì( )________________
⑵分别写出与下列各形声字同声旁的字,并组词:
侍( )啜( )漫( ) 踩( )
( ) ( ) ( ) ( )
( ) ( ) ( ) ( )
⑶造句:
①高不可攀: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心翼翼: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⑴①嶙峋形容人瘦削
②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③纳罕惊奇,诧异
④耸立高起,直立
⑤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⑵侍候峙(对峙)恃(恃才傲物)
啜泣缀(点缀)掇(拾掇)
漫长慢(慢待)幔(布幔)
踩点睬(理睬)彩(彩旗)
⑶略。
4、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教师范读课文片断,如“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
三、研讨主旨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思考:
⑴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⑵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⑶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⑷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归结:联系结尾的议论语言,题目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2、学生集体诵读全文。
四、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1、下面各句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在这个字下面画横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⑴我的心在瘦骨鳞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
⑵我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慢长。()
⑶我听见有人缀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⑷你若有一个不曲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2、在下列句中括号里填入适合的量词:
⑴我们最后来到一()空地。
⑵我们就朝一()悬崖飞跑而去。
⑶那是费城七月里一()闷热的日子。
⑷我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
3、按要求写成语:
⑴表达愉快心情的:______
⑵成语中带“绿”字的:______
〖参考答案〗
1、⑴鳞──嶙
⑵慢──漫
⑶缀──啜
⑷曲──屈
2、⑴处
⑵座
⑶个
⑷条
3、⑴如:欢天喜地眉飞色舞喜气洋洋
⑵如:绿水青山绿肥红瘦绿树成荫
五、课堂小结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作者“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更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哲理。让我们齐读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我的祈祷》结束这节课的学习。
多媒体显示:
我的祈祷
〖印度〗泰戈尔
让我不要祈祷在险恶中得到庇护,
但祈祷能无畏地面对它们,
让我不乞求我的痛苦会静止,
但求我的心能征服它。
让我在生命的战场上不盼望同盟,
而使用我自己的力量。
让我不在忧虑的恐怖中渴念被救,
但希望用坚忍来获得我的自由。
允准我,我虽是一个弱者,
只在我成功中觉到你的仁慈,
但让我在失败中找到你的手紧握。
六、布置作业
用200字左右的文字叙写一下自己的一次“冒险”经历。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行文结构特点;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去正视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板书名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请学生试着理解这两句名言的含义,并说说它们的共同之处。
老师小结:获取成功需要着眼于眼前的每一步。古人尚且有这种认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有这种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勇气呢?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
(二)阅读: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行文结构。
提出要求:听字音是否准确;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
(明确:在这种经历中,作者领悟到怎样的人生哲理。作者用哪句话结束了人生经历的讲述。)
2.浏览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用三分钟的时间浏览课文,复述课文,提出明确要求:
①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②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起因、经过、结果);③尽量用自己的话。
3.分析语言,形成理解。
跳读课文,文中共有几个人物?他们在你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我”---软弱、坚强 父亲---沉稳、教导有方 杰利---有同情心
内德等四名男孩儿---不顾友情、嘲笑别人、品质低劣
(此处为本课重点,注意引导学生,帮助其提高品析语言的能力。)
(三)拓展延伸:
认识了文中的不同人物,学会了很多,从中领悟了人生哲理。送同学们一首小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步/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每一步
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及小诗,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人生经历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人生经历复述要求:
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
②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③尽量用自己的话。
人生哲理 善待每一步
教学反思:
因为是用本班学生讲课,虽然他们刚入学不久但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教学设置比较流畅。
教学目标的设定针对七年级学生,主要考虑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重在复述课文内容,至于主题把握尽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不做过多要求。
在教学进程中,同学们在讨论人物印象时出现了分歧,主要出现在对“我”
这个任务形象的把握上。有的同学说“我”自不量力,明知自己身体不好还去爬悬崖;有的同学说“我”逞能、不听大人劝告;有的同学说“我”过于软弱,别人都能过去就他过不去;有的同学说“我”很坚强,自己在父亲的'指导下克服了困难---
同学们回答问题很有激情,而且有理有据,能为自己的观点找理由,这一点很好,是难得的教学契机,就在于老师怎样把握,我认识到了学生过于关注了只言片语而忽略了整体的理解,我引导学生去把握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特有的好奇心、天真,引导他们关注文章中背景的介绍---我从小体弱多病,解决了问题。但在过后的反思中,我觉得我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对于中心的认识,文章主要讲了“我”的经历,在此次经历中我认识到困难的克服方法,这证明了我是坚强的、是善于反思的。
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中我还应注意把握关键问题的处理。
此外,我发现把课备充分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老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
2,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
3,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树”的艺术形象,体味诗歌的内涵。
【相关资料】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学习字词。
注音:训诫(jiè)陡峭(qiào)嶙峋(lín)(xún)耸立(sng)啜泣(chuò)着眼(zhuó)
头晕目眩(xuàn)迂回(yū)纳罕(nà)(hǎn)小心翼翼(yì)闷热(mēn)屡次(lǚ)
【主题详解】
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在遇到巨大的困难时,既要冷静;又要化整为零,循序渐进,把危险和困难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然后把着眼点放在构成大目标的一个个小目标上,一步步地战胜困难,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使我们感受到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自主学习】
(1)把经历的事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几个部分在课文中标出记号。
(1)(一)、起因别出花样去爬悬崖
(二)、经过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四)、启示走一步再走一步
(2)概括这件事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本文记叙了……的事,说明了……的道理。)
(2)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我”和一群孩子攀爬悬崖,在悬崖上下不下来,最后在爸爸的引导下,“走一步,再走一步”爬下了悬崖,并且得到了珍贵的人生启示。
(3)记叙的顺序是什么?(3)(顺叙)
【合作探究】
(1)本文内容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可能有哪些内容不写?(练习一)
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好友杰利回家领父亲来的过程则略去不写。以后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文章写的是一次攀爬悬崖的过程,寄寓的是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道理。可见,凡是能充分表现中心材料详写。
(2)朗读在岩石上的部分,划出有关心理描写的句子。(第八页)
将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毫无信心:害怕会摔死—啼哭
萌发信心:似乎能办到——移、探
信心大增:是能办到的——啜泣
(3)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用文章中的话概括我是怎样脱险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4)时隔57年后,一位65岁的老人,仅仅是为了写在悬崖上这么一次经历吗?如果不是,又是因为什么?
明确:告诉我们一些道理:
1.悬崖就像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困难一样,面对困难,不畏惧害怕,要冷静分析,循序渐进,克服困难。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小事做起,小进步会积累成大成功。
“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齐读第四部分。
(5)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明确: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6)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明确:“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7)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明确: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大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8)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明确: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9)我们从中悟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明确: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当堂训练】
一、基础部分
1.下边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啜泣(chuò)一堵墙(dǔ)峭壁(qiào)耸立(sǒnɡ)
B.崩土(bēnɡ)蓬乱(pénɡ)颤抖(zhàn)嶙峋(xún)
C.凝视(nínɡ)嘲笑(cháo)头晕(yūn)目眩(xuàn)
D.陡峭(dǒu)动弹(tɑn)摔死(shuāi)翼翼(yì)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悬崖:高而陡的山崖训诫:告诫,教导
B.嶙峋:形容人瘦削灌木:灌溉树木
C.目眩:眼睛昏花啜泣:抽抽搭搭地哭
D.纳罕:惊奇,诧异小心翼翼:谨慎小心
3.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莫顿亨特是美国作家。
B.“我”在伙伴的怂恿下爬悬崖。
C.伙伴们勇敢地一个接一个地爬了上去。
D.我终于爬了上去并跟他们一块艰难地下来了。
4.用课文中词语填空。
那座悬崖就________在空地的另一边。它是________垂直的________,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灌木。
阅读下文,完成5~10题。?
①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_________(啜泣、哭泣),正_______(纳罕、纳闷)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②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_______(恐惧、害怕)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③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④“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⑤“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⑥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
⑦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⑧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⑨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5.将①②段空缺处填上合适的词。
6.第③段画线处运用了_______描写。
7.第④段中画线句与下文哪句照应?
8.写出在父亲的指导下,我每往下爬一步的心理感受。
9.第⑨段中你认为哪一句能揭示文章主旨,请写出来。
10.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你将怎么办?请讲给你的同桌好吗?
参考答案:
一、1.B2.B3.D?
4.耸立一堵峭壁岩石崩土蓬乱?
5.略6.景物?
7.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8.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9.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10.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4
【指导思想】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1、让一个同学读“导语”。
2、“导语”补充:
“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二、默读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看完。到时说“时间到”。默读后要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三、复述故事情节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⑴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⑵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⑶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⑷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四、字词教学
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
五、朗读训练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六、课文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七、小结这次研讨的经验
八、课外作业
“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多角度阅读
1、学习方法指导: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
2、确定角度学生先说,教师启发、整理:
⑴ 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⑵ 评论杰利。
⑶ 评论四个孩子。
3、探究问题:
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⑴ 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⑵ 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⑶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⑷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二、语言运用
学习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运用可以从模仿开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请利用下列格式,在横线上补出词语,表达自己想说的一个意思。
投影或出示大卡片:
1、时隔年_______,__________。
2、我一直牢记着____叫我不要的____训诫。
3、向____攀爬。
4、______有人啜泣。
5、______正纳罕。
6、暮色开始四合,__________。
7、暮色苍茫,__________。
8、__________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9、带着__________的口气说 。
10、我小心翼翼地__________。
11、____我的信心大增。
12、____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三、练笔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个片段或一篇短文。
当堂没有完成的,课外完成。组织同学布置专栏。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5
学习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知)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能力)
3、进行多角度的阅读。(能力)
4、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感悟人生哲理。(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材分析
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使我们感受到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课文思路清晰明了:通过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立意高,是记叙文写作的一篇很好的范文。而且本文语言浅显易懂,生动细腻。“我”的心理描写很传神,值得揣摩学习。这都为不同角度的探究提供了生动的语言材料。
学习重难点
重点:2、3、4
难点:4
教学设想
学习方法:
1、启发谈话法;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思考性的问题,在师生之间平等、民主谈话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获取知识。
2、朗读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4、圈点勾画法;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符号或颜色圈点勾画出多角度阅读时的课文依据。以及课文蕴含深刻的最后一段。
媒体设计
1、幻灯显示“爬悬崖”的图片;全文总结板书设计;多角度阅读的导航语;课堂讨论、谈话的背景音乐;课文录音示范;预习检查。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式导入
1、谈谈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2、为什么最深刻?有无打算写篇文章?
3、师讲述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先讲述后总结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4、幻灯显示“多一份经历,多一份明智”。生畅谈看法。师明确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总结经验。
5、过渡:赞美式过渡。然而我们的经历毕竟有限,还可通过听别人的故事,使自己更明智。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
2、自由散读课文,思考:莫顿·亨特先生给我们讲了一件怎样的往事?
(a)。详尽地复述。
要求:口齿清楚;生动、具体、流利;完整、符合原文意思;尽量用课文词语。
(b)简洁概括。
检索信息:时间是八岁那年;地点悬崖上;人物有“我”、杰利、其他伙伴、父亲;事件为爬悬崖陷入困境(冒险),在父亲指点下爬下悬崖(脱险)。
将检索出的信息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一个简洁但又表意完整的句子。记叙文材料概括的一般格式是“谁”(或‘什么’)干了什么(或‘怎么样了’)。重新组合信息时,地点可忽略,信息重组的结果是“八岁那年与伙伴一起玩耍,‘我’爬上悬崖陷入困境,然后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的往事”。
通过复述与概述让学生真正对这件往事了然于胸。
录音示范7~22段,听读模仿语气,听后读给同桌听。
3、这是一件小事,但在莫顿·亨特先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看“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为什么会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1)畅所欲言。
(2)明确最后一段。
三、定向研习课文最后一段。
整体感悟部分为这部分蓄势。
1、先自主自读质疑,后四人合作共同解疑,师点拨。
2、各组畅述解答了哪些疑问。
3、熟读成诵。
4、课文悟读,师畅谈自己的理解:面对巨大的困难,往往心怯了。其实只要不要想着这巨大的困难,勇敢地脚踏实地迈出第一步,走了第一步继续走下一步,坚持不懈;当某天蓦然回首时,困难就已化为乌有。莫顿·亨特先生从悬崖上习得的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5、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你以往遇到困难都是怎样处理的?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四、课堂小结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要失去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这堂课在与莫顿·亨特先生心灵的对话中,我们结交了这位智者朋友,拾取了智慧。而我们只有把这份智慧化为下一刻的实际行动,才算真正汲取了这份营养。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7~22段。巩固背诵最后一段。
2、选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至少三个造一段话。
3、课外荐读繁星春水中“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检查7~22段的朗读。
2、这堂课我们对《走一步,再走一步》进行多角度阅读。
二、学法指导
1、让我们先看一个材料。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对达·芬奇谈自己画蛋的体会,他说:“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了。”(幻灯显示,生读)另一则材料。我国宋代伟大诗人苏轼也谈过类似的体会,他仔细观察过庐山,然后作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生背)这两则材料告诉我们,无论绘画还是观景,都要选择不同的角度。这样,才能发现事物、景物的不同特点,画画,才能画出新意;观景,才能观出新意。对一些意蕴丰富的文章也应如此,应从多个方面去想,读得有创意,提高阅读质量。
2、多角度阅读关键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也可拟一个中心话题。举个例子说,从杰利这个角度来读,中心话题可以是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由这个中心话题帮助阅读。可以用“杰利是一位……的朋友”的句式来回答。
三、多角度阅读。
1、确定角度
两两对比着来读,可从两个大角度(教子、交友)来深入阅读。
父亲
母亲
杰利
四个孩子
2、中心话题
(a)父亲为什么不直接孩子抱下来?他不怕孩子失足吗?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b)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
3、师生多角度探究学习过程
父亲角度
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山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母亲角度
慈母多败儿。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师总结: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
杰利角度
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的角度
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之极。
师追问:患难见真情,好朋友应当有难同当。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三、课堂小结
多角度阅读是这堂课学习的重点。以后在阅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可学着运用它,它不仅可以让我们读出文章的新意,提高阅读质量,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拓展我们的思维空间。
四、作业布置
1、试着多角度阅读《信念的力量》。
2、熟读全文
附:信念的力量
鲁西南深处有一个小村子叫姜村,这个小村子因为这些年几乎每一年都要有几个人考上大学、硕士甚至博士而闻名遐迩。方圆几十里以内的人们没有不知道姜村了,大学村成了姜村的新村名。
姜村只有一所小学校,每一个年级一个班。以前的时候,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孩子。现在不同了,方圆十几个村,只要与村里有亲戚的,都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人们说,把孩子送到姜村,就等于把孩子送进大学了。
在惊叹姜村奇迹的同时,人们也都在问,都在思索。是姜村的水土好呀?是姜村的父母掌握了教孩子秘诀吗?还是别的什么?
假如你去问姜村的人,他们不会告诉你什么,因为他们对于秘密似乎也一无所知。
在二十多年前,姜村小学调来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听人说这个教师是一位大学教授,不知什么原因被贬到了这个偏远的小村子。这个老师教了不长时间以后,就有一个传说在村里流传。这个老师能掐会算,他能预测孩子的前程。原因是,有的孩子回家说,老师说了,我将来能成数学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作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音乐家;有的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钱学森那样的人,等等。
不久,家长们又发现,他们的孩子与以前不大一样了,他们变得懂事而好学,好像他们真的是数学家、作家、音乐家的材料了。老师说会成为数学家的孩子,对数学的学习更加刻苦,老师说会成为作家的孩子,语文成绩更加出类拔萃。孩子们不再贪玩,不用像以前那样严加管教,孩子也都变得十分自觉。因为他们都被灌输了这样的信念:他们将来都是杰出的人,而有好玩、不刻苦等恶习的孩子都是成不了杰出人才的。
家长们都纳闷,也将信将疑,莫非孩子真的是大材料,被老师道破了天机?
就这样过去了几年,奇迹发生了。这些孩子到了参加高考的时候,大部分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这个老师在姜村人的眼里变得神乎其神,他们让他看自己的宅基地,测自己的命运。可是这个老师却说,他只会给学生预测,不会其他的。
这个教师年龄大了,回了城市,但他把预测的方法教给了接任的老师,接任的老师还在给一级一级的孩子预测着,而且,他们坚守着老教师的嘱托:不把这个秘密告诉给村里的人们。
我的几个好朋友就是从姜村走出来的,他们说,他们从考上大学的那一刻起,对于这个秘密就恍然大悟了,但他们这些人又都自觉地坚守起了这个秘密。
听说完这个故事,我一直在被这位可敬的老师感动着。人世间还有什么力量能超过信念的力量呢?他通过中国最传统的方式,在这些幼小孩子的心灵里栽种了信念啊!
阅读指导:
从“老教授”的角度看,昭示了一种成功的教育理念。
从“姜村”村民的角度看,提示了适宜的教子方略。
从姜村孩子的角度看,倡导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
教学反思之新教材下的备课
本课设计侧重于多角度阅读。学生的潜力很大,真正感受到了“教学相长”。在多角度阅读中,学生创见性地从母亲的角度来谈自己的看法。这在备课中我根本就忽视了,借机顺势让学生想象如果是母亲来救“我”,那会是如何的情形?学生结合母亲的教育方式绘声绘色的谈了母亲的歇斯底里的表现,并预测到母亲的这种教育会让“我”一辈子没出息。继而与父亲的教育方式作比,体验到严厉的父爱背后深深的期盼和深沉的明智。甚至有些学生结合自己家的教育来谈。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教学环节预料不到,但在课堂上掀起了小高潮。我深刻感受到,新教材的课堂不再一成不变,僵死固定,而是灵动多变,较难把握。老师只有精心全方位备课尤其是备学生的“可能”,才能游刃有余。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02-15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06-06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08-28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与反思03-05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4篇03-08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4篇06-12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5篇)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