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11 18:18:2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59-60页。

  设计理念: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不同学生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我设计教学时重视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情境,提供“数学对话”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耳、口、眼、手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思考、解释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以前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知识的教学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本单元内容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与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对周围失事物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以及探索图形及特征的愿望不断增强,具备了一定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会在三角形三条边上画高。

  教法:

  情景教学法、归纳总结法、演示法。

  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具准备:

  三角尺、四边形、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学校建筑工地,看看图中有哪些平面图形?其中哪一种图形最多?

  2、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三角形来源于现实生活,同时引出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画三角形。

  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你们会画三角形吗?那现在我们就进行一场画三角形比赛,请你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看谁画得又快又好。画完的同学以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

  2、展示学生作品。

  同学们都认真的画出了自己喜欢的三角形,现在请同学们欣赏几副作品,哪些是你们心目中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去观察、思考互相评价,唤起学生对三角形的感知,初步体验三角形特征,为抽象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做好准备。

  (二)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1、给自己三角形起名字。

  (1)你的`概括能力真强,那这是谁画的三角形?那怎样区分是谁画的呢?能像同学们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那我们也给自己三角形起个名字吧!

  (2)请同学们给自己的三角形起个名字,三位同学上黑板前来给自己三角形起名字。

  (3)请你说一说你的三角形叫什么名字?同学们都给自己三角形起了一个名字,但为了表达方便,我们通常用三个英文大写字母ABC来表示。这个三角形就叫做三角形ABC。

  2、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1)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分别叫做三角形的边,这条边叫做AB边,三角形还有边吗?

  (2)三角形每两条边相交的点分别叫做三角形的顶点,那这三个顶点分别叫做顶点A,……

  (3)三角形内两条边的夹角叫做三角形的角,这三个角分别是角A…、、

  (4)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那顶点A所对的边是哪条边呀?那顶点B的对边呢?那顶点C呢?

  (5)想一想,三角形几条边?几个顶点?几个角?

  (三)概括三角形概念

  同学们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科学家经过再三斟酌,选择‘‘围成”来表达同学们所说的意思,你也选择用“围成”这个词语,那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围成”?

  那谁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自己画的三角形,去思考、探索、交流,抽象概括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四)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你们很快就探究出新的知识,那么看看这个图形叫什么名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怎样给平行四边形画高?

  (2)那么这样的话,三角形有高吗?那么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呢?怎样画三角形画高?三角形有几条高?大家以4人一小组互相讨论交流一下。然后在你的三角形上做出一条高,并说说画高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3)刚才是从顶点向它的对边画出了一条高,那三角形只有一条高吗?那你觉得应该有几条高?

  (4)任何三角形都有三条高和相应的三个底。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利用知识迁移学习新知。

  三、巩固练习,提高认识

  同学们很快就接受了新知识,老师现在就想考考你,你敢接受挑战吗?

  1、填一填:

  2判一判:下面的图形哪些是三角形?

  3说一说:说说下面哪幅图画出了三角形的高?

  4、修一修:围篱笆。

  5、画一画:怎样给下面三角形画不同类型的高?

  【设计意图】通过反馈练习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抽象的知识落实到具体的问题中,可对知识的认识有质的飞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四、反思回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条边三个顶点

  三个角三条高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能正确的写出整万的数和含有两级的数。

  2、引导学生总结出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

  中间有“0”和末尾有“0”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请学生说出亿以内数的顺序表,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级的、根据学生回答整理出数位表、(板书如下)

  2、读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怎样读亿以内的数。

  40000 659200 30060400

  3、写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七、七十、七百零八

  4、根据学生回答,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 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写 ;

  (2) 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

  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二、学习新知

  谈话导入:我们已经学会了万以内数的写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的数的写法。

  (板书课题)

  1、指导探索,学习写整万的数。

  (1)出示例3 写出下面各数(整万数的写法)

  同学们会写七、七十、七百零八,那么怎样写七万、七十万、七百零八万呢?这些都是整万的数,请同学们在数位表上试一试,写一写、

  提问:你们是怎么写的?(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只要在万级上写七、七十、七百零八,然后在后面加四个0就可以了。)

  教师在数位顺序表中写出上面三个数。

  引导学生小结:整万的数怎样写?

  (2)出示例4写出下面各数(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写法)

  ①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

  先让学生写出十万,并追问:在什么级上写?然后再写二千三百四十五

  教师说明:写数的顺序和读书的顺序是一样的,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② 三十二万零六百

  提问:这个数一共有几级?万级怎样写?个级怎样写?千位上为什么要写一个0?

  小结:这是写数和读数不同之处、写数是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或者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③ 二千零五十万七千

  让学生自己试着写数,再说一说怎样写的?

  (3)出示思考题,引导学生小结、

  ① 含有两级的数怎样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② 如果遇到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上做一做,写在书上

  五百零六万 写作:_________________

  五万零三百 写作:_________________

  八千零六十万零二十 写作:_________________

  2、完成下面三个写数题

  请一名同学到前面用算盘上拨出下面各数,其他同学写在练习本上。

  一千零五十五万 四千零三十万零三十 九千六百七十二万

  3、判断下面的数写得对吗?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四万五千二百 写作:45200( )

  三百零六万 写作:306( )

  一千零二万四千五百 写作:1024500( )

  4、写出下题横线上的数(投影)

  (1)我国的领土面积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2)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克粮食,那么全国每天可节约一百三十万千克的粮食。

  (3)某省今年共栽树一千零五十万零八百棵。

  (4)钢铁厂今年共炼钢四十万零七百吨。

  5、思考: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同学们都理解了,那么含有三级的数的又应该怎么写呢?

  四、课后作业

  1、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出来、

  七万八千六百三十 八十五万一千

  二十六万零四百 三百六十万二千

  十万零五 六千零八十万零七十

  2、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1999年我国共生产彩色电视机四千二百六十二万台。

  (2)北京图书馆馆舍面积是十七万平方米,占世界第二位;藏书一千四百万册,占世界第五位。

  (3)1999年来华旅游总人数约七千二百八十万人次。

  3、写出由下面各数组成的数、

  (1)四百万、八十万、五万和三千

  (2)六千万、九万和五百

  (3)八千万和四十

  五、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写法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策、荐”2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赢、拳”等5个生字;理解“赏识、胸有成竹、信任、对阵、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兴致勃勃、遥遥领先、不动声色、好奇、出谋划策、引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3.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他认真分析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课文内容,抓住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他认真分析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难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理解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板书:赛)

  2.同学们,你们认识黑板上这个字吗?请大声地读出来。你能用这个字组个词语吗?(比赛、竞赛、赛跑、赛车、赛马、赛事、赛场、赛艇、大赛、初赛、复赛、决赛、球赛……)

  3.在我们的学习或日常生活中,你见过或参加过哪些比赛项目?(参加过奥数比赛、骑车比赛、拔河比赛、踢毽比赛、跳绳比赛、跑步比赛、象棋比赛、跳远比赛、跳高比赛……见过骑马比赛、骑车比赛、游泳比赛、跳水比赛、射击比赛、滑冰比赛、体操比赛……)

  4.谈话揭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也和比赛有关,赛什么呢?(在“赛”字的后面写出“马”字)(板书:赛马)。你们想不想知道是谁赛马呢?(在“赛”字的前面写出“田忌”)(板书:田忌赛马)学生大声读出“田忌赛马”。

  5.简介田忌。【出示课件】

  6.看到这个题目,你猜想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田忌赛马的事)田忌和谁赛马?结果怎么样?让我们一起去文中找找吧!

  7.简介出处【出示课件】

  8.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田忌赛马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出示课件】

  课文以“赛马”为线索,具体记叙了比赛的过程。在结尾处画龙点睛地说明了比赛胜利的原因。

  四、细读课文,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试着了解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示课件】

  4.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一道欣赏了赛马过程。

  2.请同学们课下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4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有关四边形的知识,对平行四边形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一节课要着重探讨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以及它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梯形在这里是第一次认识,除了教学梯形的特征外,还要说明它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能将四边形分类,概括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对空间图形的兴趣,对学生理解、掌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着重要价值。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有关四边形的知识,对平行四边形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一节课要着重探讨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以及它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梯形在这里是第一次认识,除了教学梯形的特征外,还要说明它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能将四边形分类,概括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理解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建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理解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2.经历摆一摆、画一画、拼一拼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3.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树立学习的信心,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建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

  我们先来看一组多边形,请找出这组多边形中不同的一个。(课件出现)

  1.学生找出三角形。其余的都是四边形。

  2.谁来说说正方形与长方形的特点。再请谁来用我们刚学的垂直与平行来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

  3.引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认识平行四边形

  我们先来研究平行四边形。为了便于研究,现在我们来挑选几根小棒,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想一想准备怎么选,怎么拼;拼完以后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同学,然后仔细观察平行四边形,发现有什么特征?

  学生操作。汇报交流

  (1)请你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做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2)说一说,通过摆和观察,你发现了这些形状不同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学生汇报:

  (4)平行四边形的名称是根据它的哪个特点来命名的?(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5)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个物体的表面上有平行四边形的图案吗?是什么样,能比划一下吗?

  (6)小结

  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还真多,他应用了平行四边的特点,既美观,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2、认识梯形

  我们通过观察、验证,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什么不同?在板书的定义中,圈出重点词语?

  3、应用概念判断。

  4、明确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1)四边形里包含了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

  (2)电脑呈现集合图。

  三、动手操作,巩固拓展。

  我们研究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下面我们两人小组合作用七巧板中的几块拼一个梯形或平行四边形。看谁的手儿巧,看哪组动作快。

  1、学生操作

  2、展示学生创作作品。

  3、教师小结

  同学真棒!设计了这么多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同学们,用七巧板中的两块、三块、四块、五块、六块、七块都可以拼出平行四边形或梯形。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可以继续去拼。图形之间确实可以千变万化,它们中还藏着很多知识等待我们去继续研究。

  四、总结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小结技能学法)

  我希望大家能够收获探索过程中的快乐,更希望大家能够感受数学之美!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会利用数射线写出与已知数相邻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找出最接近的整万数,整十万数

  2、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一个数尾数,写出它最接近的整数。

  重点难点:

  利用数射线理解“四舍五入法”

  利用“四舍五入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根据数射线,写出相邻的整万数。

  师: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师:这些字母表示的数最接近的整万数是多少?

  (学生回答) (30000)a( 40000) (60000)b(70000)

  (80000 )c(90000)

  (40000)d(50000)

  师:你是怎么找到最接近的整万数的?

  (由学生讨论回答,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看图直接发现的)?>

  2、说出下列各数最接近的整万数。

  24989 256000

  师:刚才大家通过观察数射线来找最接近的整万数,如果没有数射线你们是否也能找到它们最接近的整万数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正确结果。)

  师:观察一下,一个数与它最接近的整万数之间有什么异同?

  师:你知道他们是如何变化的吗?

  (看千位上的数,如果大于5,就说明靠近右边的整万数,就是向万位上的数字进一,如果不满5,说明靠近左边的整万数,就是将万位后面的数字舍去用零占位。)

  师:如果千位上的数等于5呢?

  3、师:刚才大家讲到的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凑整方法----四舍五入法(板书提出课题。)

  二、新课探索

  1、探究一

  出示:上海20xx年的人口有16737700,写出最接近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

  师:凑成整万数看哪个数位上的数?

  师: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师:将一个数凑成整万数的.方法我们掌握了,那么将一个数凑成整十万数、整百万数呢?

  2、探究二

  出示:上海20xx年的人口有16737700,写出最接近的整十万数,整百万数。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示

  如果被省略的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4或者比4小,就把尾数都舍去(即四舍),如果被省略的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5或者比5大,去掉尾数后,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即“五入”)

  3、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用自己的智慧总结了将一个数凑成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的方法,大家都掌握了吗?下面我们来练习一下。

  三、课内练习

  1、练习一

  用“四舍五入法”把下列各数写成用万、十万、百万作单位的数。

  学生回答,教师个别提问是如何想的。(注:强调对原数凑整)

  2、练习二

  用“四舍五入法”把下列各数写成用整百万数、整千万数、整亿数。

  师:凑成整十万数、整百万数我们掌握得很熟练了,那凑成整亿数我们会吗?又是如何凑整?

  3、练习三

  根据凑整的结果,判断凑整到哪一位?

  251127≈251130 251127≈250000 251127≈300000

  凑整到 位 凑整到 位 凑整到 位

  2670946≈2670900 2670946≈2671000 2670946≈2700000

  凑整到 位 凑整到 位 凑整到 位

  师:我们知道,将一个数凑整成整万数就要看千位上的数,如果凑整成整十万数呢?

  根据凑整的结果,我们能够判断凑整到哪一位?

  4、练习四

  师:学习了四舍五入法凑整,我们还可以运用在许多地方,请大家来看这个有趣的练习。

  出示:凑整到千米

  34690m≈km

  54499m≈km

  99999m≈km

  830999m≈km

  831499m≈km

  830499m≈km

  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用“四舍五入法”凑整的吗?(学生回答)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如果被省略的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4或者比4小,就把尾数都舍去(即四舍),如果被省略的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5或者比5大,去掉尾数后,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即“五入”)。这叫做“四舍五入”。

  课后习题

  五、回家作业

  完成课本P27的练一练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6

  一、说设计理念

  《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新课程提倡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并充分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实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教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二、说教材

  《节日礼物》,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推理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提供的情境图,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范围变化。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合理猜想、小组讨论等活动,体会并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

  ②让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运动智能、空间想象智能;

  ③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交流等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培养其积极的乐学态度;

  ②通过合作交流,养成互助合作的习惯,培养团队协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画面,判断观察者从高到低不同的观察位置所观察的对象在其视觉中对应的范围。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图片判断观察位置,以及判断所观察的对象在其视觉中对应的范围。

  重难点突破:

  仔细观察、大胆猜想是判断所观察的对象在其视觉中对应的范围的突破口。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以活动促发展,我采用自主体验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合理猜想、小组讨论等活动,自主进行体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

  1、情境教学法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快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课始的故事导入、课中新知识学习的情境创设等,把学生领入乐学的氛围之中。

  2、操作法

  利用学生自己,让学生动一动,说一说,动脑、动口,调动他们喜学、爱学、乐学的情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自主进行体验、探究。

  3、观察讨论法

  通过让学生独立观察、猜想、小组讨论等,体验、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范围变化,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练习法

  叶圣陶先生说:凡能力总要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所以,在自主体验、探究、学习新知识后,就要通过一些有层次、生活化、形式多样的练习,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把所学的知识真正内化,形成技能技巧。

  四、说教学流程

  教学是通过两个活动完成的。

  活动一:由低到高观察物体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首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模拟数学情境,通过数学活动的手段,从中帮助学生真正去发现、感悟、理解、解决教材中抽象、枯燥的数学问题,

  对于书本中的'主题图,很多学生难以理解,这时我就让学生亲身体验。同学们,老师想考考你们的眼力,请你们从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自己的课桌,好吗?请看(课件)要求:①蹲着观察;②眼睛与桌面在一条直线上观察;③站着观察。观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同学们,你所看到的物体画面有什么不同呢?说得对,由低到高来观察物体,由于位置不同所看到的物体画面的范围也不一样。

  这时我把书中的主题图《节日礼物》改成练习,出示课题节日礼物,同时这时出示课件,同时让学生思考:小狗贝贝从蹲在地上到最后爬上桌子,它观察礼物的位置有什么变化?观察的对象又有什么变化呢?这时学生就能在刚刚亲身活动的基础上看到东西的变化很快的判断出他们观看时所处的位置,观察位置由低到高,观察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板书低到高范围扩大)那么大家在生活中你有碰到过这样的事吗?能举一个例子吗?谁来说一说,前后左右可以交流一下。你们说的都很好。通过说一说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二:由远到近观察物体的不同

  对于设计由远到近观看物体教学时,因为学生在课前的准备过程中通过观察学校内的景物,使学生对于从远到近观察物体和从近到远观察物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进行说说生活中碰到这样的情况时,从近到远观察物体你发现有什么变化呢?对,站得远,看到的范围大;站得近,看到的范围小,但是清楚。(板书远到近范围缩小)。接着我不作较多的讲解,直接进行了练习,课件出示:小明沿小路向树林看守人的小屋走去的动态画面。途中标出A、B两点,再出示两幅图和问题: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中,哪幅是在A点处看到的,哪幅是在B点处看到的?大家先独立完成,再将你的想法小组内说一说,进一步巩固了远近观看的规律。然后再次请同学们分组从教室的最后面、中间及讲台上这三个地点来观察黑板,再次体验远、近观察物体的不同。从而验证了刚才交流中发现的规律。贴近了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数学确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1、基本练习。

  2、拓展练习。

  3、生活延伸,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这一环节是57页的画面(课件显示),同学们请先观察然后在书上分别画出小明站在A、B位置时所看到的树的范围。能完成吗?好开始。

  (这时学生分组活动,学生有困难时,我呢作适当的巡视指导。)

  通过有层次、生活化、形式多样的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还受到了为人处世的思想教育。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7

  设计说明

  本课时主要复习“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线与角这部分知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理念,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特点:

  1.谈话激趣,引导自学。

  上课伊始,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线与角的知识,使学生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中,对本册书所学的“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线与角这部分内容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2.讨论练习,深化理解。

  教学中,结合典型习题,通过讨论、练习,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及区别、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及角的相关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构建知识网络

  (1)谈话导入。

  师: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线与角的内容。

  (2)归纳、整理。

  ①在这一环节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②学生独立反思、回顾整理,然后小组展示交流。

  ③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线与角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相关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课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使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分类复习

  1.结合典型习题,复习线的种类。

  (课件出示)

  (1)说一说下面各图的名称及特点。

  (2)指名回答。

  2.结合典型习题,复习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课件出示)

  (1)复习直线间的相互平行关系。

  过点A分别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先弄清画法,再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完成画图)

  (2)复习直线间的相互垂直关系。

  过点A分别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完成画图。提醒学生注意写垂直符号)

  3.结合典型习题,复习角的分类、度量和画法。

  (课件出示)

  师:图中有几个锐角、几个钝角、几个平角和几个周角?(锐角:2个,钝角:2个,平角:4个,周角:1个)

  师:怎样测量∠1的度数?

  (引导学生说出角的测量方法)

  师:如果∠1=60°,∠2、∠3和∠4各为多少度?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使学生对线与角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会正确地画出指定度数的角,会量指定角的度数,会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进一步提高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课堂练习

  1.填空。

  (1)过一点可以画(  )条直线,过两点可以画(  )条直线。

  (2)按照角的大小,角可以分为(  )、(  )、(  )、(  )、(  )。

  (3)用一个10倍的放大镜看一个10°的角,这个角是(  )。

  2.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角的边越短,角就越小。(  )

  (2)射线比直线短,线段更短。(  )

  (3)180度的角是平角,小于180度的角是钝角。(  )

  3.按要求画一画。

  用一副三角尺画出75°的角。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4.完成教材103页3题。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03页4题。

  板书设计

  线与角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2页例1~例4,联系而是一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是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莫位有0的小数化简,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加深对小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小数。

  教学难点:

  指导运用小数的性质进行正确的判断。

  教学准备:

  商品标价画面、米尺、例2正方形图片两张(可重叠且大小相同)、学生尺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导入

  教师边讲边出示商品手套和毛巾的标价: 手套 单价2.50元 毛巾 单价3.00元

  提问:有谁知道这里的2.50元和3.00元各表示多少钱吗?为什么2元5角可以写成2.50元,3元可以写成3.00元?(引出课题:小数的性质)

  二、探索小数的性质。

  1、教学例1。

  事先在黑板上画出米尺图。请学生看手中的学生尺,在对照黑板上的z米尺,说说标出的这一段的长度是多少?(学生可能回答是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教师:同学们的回答都是对的。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都是指这一段的长度(板书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只是所选用的长度单位不同而已。如果要求将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这三个数都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分别该怎样写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分米=0.1米=1个1/10米

  10厘米=0.10米=10个1/100米

  100毫米=0.100米=100个1/1000米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有什么发现?

  汇报自己的发现:通过观察我发现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表示的是同一长度,也就是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而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又分别可以写成0.1米、0.10米、0.100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2、教学例2。

  30个1/100 0.30

  仔细观察、想一想、说一说:0.30和0.3在正方形里所占的面积大小,你有什么发现?这说明了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出:0.30是30个1/100,10个1/100是1/10,30个1/100也就是3个1/10 ;0.3也是3个1/10 ,所以0.30和0.3这两个小数的大小是相等的,即0.30=0.3。

  3、引导学生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引导学生从左往右观察例1、例2的板书,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⑴ 例1中三个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的大小怎样?

  ⑵ 例2种两个小数的末尾又有什么变化?小数的大小怎样?

  ⑶ 从这两个例题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自己的话把你发现的规律告诉大家吗?

  让学生充分说了以后,在指导学生看看教科书第101页方框中的结语,并指出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4、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三、学生分组学习例3、例4

  师:在实际生活中,根据需要,我们有是要把某些小数化简,有时则要把某些小数改写成含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怎样才能满足这些需要?满足这些需要的根据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学教材第92页例3、例4,可以几人互相讨论,然后派代表把自学情况向大家汇报。

  学生汇报后,教师强调:只有小数末尾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才能不变;整数改写成小数时,一定要先在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

  练一练:集体判断,对的打√,做错的用×表示。

  ⑴ 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

  ⑵ 在小数点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

  ⑶ 在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

  独立完成教科书第92页做一做的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回答:为什么2元5角可以写成2.50元,3元可以写成3.00元呢?鼓励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应用小数的性质及生活常识进行说明。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一的第3~6题。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9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在生活中产生的必要性。

  2、经历探索小数意义的过程,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两三位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探究两三位数小数意义的过程。

  教学准备:正方形卡纸

  教学过程:

  一、测量物体导入,了解小数的产生。

  1、同学们,老师手中有一张四边形彩纸,你猜测一下它是什么图形?

  2、那只是我们的猜测,怎样才能难我们猜测的结果呢?

  生:用对折的方法(真善于思考)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测量

  师:怎样测量。

  生:四边长度是否相等。(用数据说话更有说服力)

  师:同学们手中也有一张四边形彩纸,那我们就用刚才这名同学所说的测量四边长度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它到底是什么图形。拿出尺子开始吧!把测量完的长度分别写在四边的括号里。(培养学生猜测、验证的数学思维)

  师:同学们都量好了,谁来汇报一下你验证的结果。

  生:是正方形,边长长度都是厘米。

  师:是正方形吗?四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我写在这好吗?

  师:有和这名同学数据不同的吗?

  师:怎么可能,大家都是正方形,你验证错了吧?

  师:你真勇敢,在真理面前,不要向任何人低头。

  师: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整数,也有小数。

  师:同学们为什么会用到小数呢?

  师:刚才我们在测量图形边长的时候因为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所以我们用到了小数,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你也运用到了小数呢?

  师:你们真是留心生活的孩子,老师这也搜集了一些,谁读给大家听。

  课件出示很多情况。引出课题。(数学学习来源于生活实际。)

  大家读得都很准确,在三年级我们对小数有了初步的认识,而在这一节课,我们要研究一下小数的意义。板书。

  师:我今天也带来了几个小数,请大家注意看。

  师:你们猜接下来老师要写哪个小数。

  板书:0.10.010.001

  师:你们是怎么猜到的呢?

  二、探究一位小数的意义

  1、让我们来看这个小和0.1,它表示什么?

  师:刚才我们进行验证的那张正方形纸,我们把它看作是1,那这样的2张呢,10张呢?

  师:如果想用这张纸表示出0.1这么大的一块,你估计一下能有多大呢?用手指给大家看。

  师:这个0.1到底有多大呢,就用你手中的正方形纸画一画涂一涂表示出0.1那么大小的一块。

  生:汇报。

  师:现在谁能说说0.1所表示的意义?

  生:把正方形平均分成十分,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就是0.1也就是十分之一。

  师:只能是正方形平均分吗?

  师:所以0.1也就是十分之一。

  师:仔细观察这个正方形,除了0.1你还看到了哪个小数。0.9也就是十分之九。

  师:怎么得到的呢?

  师:那么0.1和0.9合起来就是多少?

  师:看这些小数,你发现了什么呢?

  这些一位小数就是表示十分之几。

  三、认识两位小数的意义。

  1、如果要表示0.01那么大小的一块,你会吗?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表示其中的一份。

  师:你们认为是这样吗,谁再来说一说。

  师:(教师演示这样的过程)

  师:谁来说说0.01所表示的意义呢?表示百分之一。

  师:你还看到了哪个小数呢?百分之九十九。

  3、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在有一百个格子的`正方形上涂一涂,自己创造出一个小数来。

  师:哪位同学说说你涂了几格,阴影部分用小数表示是多少?

  师:你创造的小数是多少,猜猜他涂了多少个格子。那空白部分应该是多少呢?

  4、用这一环节引出0.4和0.40。区分意义的不同。

  这样的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在分法上不同,所表示的意义也是不同的。

  四、认识三、四位小数的意义。

  1、我们认识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那三位小数呢?四位小数呢?

  师:0.001表示千分之一0.234表示千分之二百三十四

  师:那千分之31写成小数是多少?

  2、我想表示出一个很大的三位小数,你认为应该是多少?

  4、它和谁合在一起才会是1呢?

  五、巩固应用。

  1、把一米长绳子分成10份,分别用小数分数表示其中的4份。

  2、解释下面题中小数的意义。

  周末天天去一个距家有0.3千米的超市买了一支铅笔用了0.3元,来回路程共用去了0.3小时。

  0.3千米=()米0.3元=()角0.3小时=()分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情境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都需要买一些文具,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介绍三家文具店——“奇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豆豆文具店”。现在我们就请三家文具店的售货员分别给我们介绍商品的价钱,请同学们注意听,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由三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分别介绍商品的价钱。)师:听完售货员的介绍,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三家商店都有卖橡皮的,但价钱不一样。

  生2:我发现到“丁丁文具店”卖的书包会便宜一些。

  生3:我发现同样的铅笔盒在“奇奇文具店”与“丁丁文具店”卖的价钱不一样。

  师:由这些发现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商店卖的价钱可能不一样,我们买东西时要进行比较后再买。

  生2:我们应该到价钱比较低的商店买东西。

  师:在生活中,我们喜欢到物品价钱比较低的商店去买东西,我们的这种做法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货比三家”。师出示课题:货比三家。

  二、学习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师:大家都知道买东西应该“货比三家”。如果我要买铅笔盒到哪家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到“奇奇文具”店买便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奇奇文具店”的铅笔盒是元,“丁丁文具店”的铅笔盒是元,只要比较元与元的大小就知道了。

  师:怎样比较元与元的大小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想出的办法最多。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策略一:元=4元9角元=5元1角5元1角大于4元9角

  策略二:元比5元多,元比5元少。

  策略三:先比较小数点前面的数,小数点前面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小数点前面的数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师小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办法,真棒。

  2、提出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有关比较小数的大小的问题,你们能根据情境图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吗?下面请同学们轮流在小组里提出问题,请小组的同学来回答。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师: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请一个同学来回答。生1:我要买一个书包到哪一个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2:到哪家买橡皮便宜?

  (解决这个问题涉及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要让学生来说一说怎样比较这三个小数的大小。)生3:“奇奇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贵? 生4::“丁丁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便宜? ??

  三、拓展运用。

  1、游戏——抓珠子。(1)介绍游戏规则:

  师:下面我们要进行一个很在意思的活动——抓珠子游戏,这盒子里有红珠子和蓝珠子和绿珠子,一个红珠子代表1元钱,一个蓝珠子代表1角钱,一个绿珠子代表1分钱。你们任意从里面抓出一把珠子,看看可能会得到多少钱?(2)老师示范。(3)小组活动。

  师: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这样的盒子,小组同学轮流从里面抓一把珠子,并填写在统计表中。填完统计表之后,在小组里比一比谁抓出的钱多。

  红珠子几个蓝珠子几个绿珠子几个共几元几角用小数表示(几元)3元2角1分元

  (4)师:请各小组抓出的钱最多的同学向大家汇报自己抓了多少钱,我们最后来比一比全班的冠军是谁?

  (5)小结:想一想,抓到多少钱跟什么有关?

  2、完成书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互相说一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

  四、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真好,上完这节课之后,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哪一个活动呢?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1、72页《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

  目标

  1、经历探索位数相同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2、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笔算下面各题。

  4257+4305 = 8350-737 =

  结合上面两道算式,复习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师:计算整数的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师: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数,现在来复习跟小数有关的内容。

  2、填空。

  在小数中,小数点左边是()部分,右边是()部分。

  3、化简下面各数。

  7.150 =()3.00 =()0.200 =()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两位小数。

  1.2 =()14 =()

  这两题都是根据什么来做的?一起告诉我什么是小数的性质?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1。

  (1)尝试笔算。

  6.45+4.29=10.74 6.45-4.29=2.16

  6.45 6.45

  + 4.29 - 4.29

  10.74 2.16

  (2)师:大家同意这样写竖式吗?

  (3)比较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异同:计算方法上都是一位对着一位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小数点,盖住小数点就是大家熟悉的整数减法了。

  (4)小结:从这两个算式我们看出小数加减法和整数是相似的,只是要多小数点。

  2、计算:1.25+0.45 4.38-1.28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出现什么了?像这样的情况你知道还可以怎么写吗?根据是什么?

  3、小结:当小数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出现0的时候,我们要对结果进行化简,向横式汇报的时候就写最简结果就可以了,这也是我们数学简洁美的一种体现。

  (三)巩固练习

  完成P72做一做1、2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教材第74页练习十七第2、4题。

  板书设计

  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

  6.45+4.29=10.74 6.45-4.29=2.16

  6.45 6.45

  + 4.29 - 4.29

  10.74 2.16

  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

  从末位算起。

  得数的小数点应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得数里小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2

  课题概述: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2、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学情分析: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相比,算理和算法是完全一致的。本课教学的关键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因此,本课教学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学会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上,让学生先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帮助学生形成笔算的技能,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迁移旧知

  1、脱口而出

  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了几位我们的老朋友,对他们很熟悉吧,你能快速准确的说出他们得数吗?

  18×4=250×2=

  24×4=150×5=

  6×14=230×3=

  2、出示情境图:王老师来到图书馆,每套书有14本,她买了12套。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本?

  (1)指名列式:14×12=

  (2)估算:你能不能先估计一下,王老师大约买了多少本?

  学生估算后(一般估成14×10),请你说说为什么这样估?(估成整十数,又好算,又比较接近准确答案。)

  (3)讨论:14×10=140这个结果,比实际结果大了还是小了,为什么?(小了,因为把因数估小了,所以乘积也小了)

  (4)出示点子图:我们把一个点子看成一本书,一套书一共14本,就是14个点子,现在大屏幕上显示12行点子,哪位同学愿意到前面指一指14×10=140在图中对应那一部分?

  (5)课件演示,学生对着屏幕指出计算的部分

  (6)我们估出了其中的一大部分,还有一部分没有没有算。到底有多少本呢?你觉得可以怎样做?(用估算的那部分,加上还没有估的那部分)利用点子图直接呈现。

  (7)板书计算过程14×2=28

  14×10=140

  28+140=168

  (8)复习笔算:其实在这个时候很多同学发现14×12是我们上学期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题,除了刚才我们分部的计算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算法?(列竖式板演)

  (9)复习计算方法: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重点交流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学生总结,课件演示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3)、最后把两次乘的积加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回顾,对已有知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进行复习的同时,为学习新知三位数乘两位数做好铺垫)

  二、内化新知、总结方法

  过渡:看来同学们这部分知识掌握得很牢固,说明大家在学知识的时候用心用脑去学,这节课我们继续发扬这样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好不好?

  出示: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某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分析条件: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每小时行145千米,用了12小时)

  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什么方法?为什么呢?

  生:用乘法解决,因为这道题是求12个145,所以用乘法计算(对学生的正确回答给予肯定)

  师:我们来看——出示线段图分析,理清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线段图的出示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清数量关系,从而正确列出算式)

  (2)列出算式,出示课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45×12=(千米)

  (3)估算:你能不能先估计一下李叔叔乘坐的火车大约行了多少千米?

  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估算一:把145看成150,把12看成10,150×10得1500

  估算二:把12看成10,145×10得1450

  让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估?

  (设计意图:通过估算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从而养成习惯在笔算中能够根据估算的结果确定准确值的范围)

  (4)交流计算方法:

  师:那么李叔叔乘坐的火车到底行了多少千米?请你自己尝试根据已有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经验去笔算一下好吗?算好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算法

  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找错例

  预设1:如出现错例,先请算错的同学汇报,投影展示

  145

  ×12

  290

  145

  435

  师:他算得对吗?说说你的想法。

  请学生针对这个答案进行交流

  生1:我认为不对,他的数位对的不对

  生2:290下面不应该用145×1,这个1是十位的1,表示1个十,是145×10,所以5应该和290十位的9对齐。

  交流汇报后展示算对同学的答案,并询问:你是怎样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写在哪?最后写什么?

  145

  ×12

  290………2乘145的积

  145………10乘145的积

  1740

  预设2:如果没有错例都是正确的。找一名学生投影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阐明自己的算法。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老师适时提问:你是怎样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写在哪?最后写什么?并重点强调第二部分的积应该怎么写,积的末尾应与第一部分积中的哪一位对齐?

  生:145×1,这个1是十位的1,表示1个十,是145×10,所以5应该和290十位的9对齐。

  课件演示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是为了让学生把对原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新知中,通过全班共享,交流,自己去突破本节课的重点)

  (5)验算成果

  师: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已经得出计算结果,那我们算得到底对不对呢?可以怎样验证呢?

  预设:

  生1:可以与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看差距是否大?如果比较大,说明结果有问题。

  生2:可以用计算器来检验是否计算准确。

  (6)巩固归纳

  师:通过计算我们对三位数乘两位数有一定的认识了,你们能说说计算方法吗?我们再做两道题进一步体验一下好吗?

  (设计意图: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也为总结方法做好了铺垫)

  142×23214×34f

  算好后指明汇报交流,并针对其中一道题进行计算过程的说明。

  师:通过我们计算这几道题的过程,你们能不能自己总结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呢?

  学生尝试总结,教师归纳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1、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借助以往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法则的经验,并结合自己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自主梳理计算步骤,帮助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有条理的解决问题。)

  三、巩固新知

  1、我来算一算:142×23=214×34=

  2、我来改一改

  3、赛一赛,看谁算得快又准

  134×12=225×36=176×47=237×42=

  师:每组选择一道题计算,计时比赛,看哪组同学计算的最快并全部作对,评为优胜组。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这些练习让学生在不同的形式中巩固算法,使计算更加熟练)

  5、知识的应用

  师:咱们能不能帮助我们学校解决问题呢?

  (1)学校要为各班新购买一套百科全书。全校共36个班,每套书129元,购买这些新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设计意图:通过这几道解决问题的练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可以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进行了练习,第三题让学生自己去提问解答,要在学生明确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解答,是一个提升)

  6、动脑筋

  师:你能帮助老师解决这道题吗?

  在竖式的方格里填上合适的数。

  (设计意图:这道题是本节课的开放题,要在学生数量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计算上去完成,对学生是一种提升)

  7、知识延伸:格子乘法(蒲地锦)的算法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己总结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以前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是一样的,注意用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积末位对齐十位,不同的就是要乘上百位上的数。(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再次回顾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自己归纳总结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看来在学习上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会发现很多学习的奥秘,老师希望你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收获更多成果,加油!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会正确读多位数,并能比较大小。

  教学重点:会正确读多位数。

  教学难点: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较大的数据,教师板书。

  2、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

  二、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

  祖国大陆约有1265830000人,北京市约有13820000人,香港约有七十八万人,澳门约有四十四万人,天津市约有10010000人,全国人口约为1295330000人。

  (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学生共同讨论“亿以内数”的读法)提问:你能读出以上城市的人口数吗?

  小组讨论:

  1、讨论亿以上数的读法

  2、出示数位顺序表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亿

  百亿

  十亿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个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一千三百八十万;六百七十八万;四十四万;一千零一万

  观察亿以内数位顺序表有什么特点?

  3、让学生读表格里的数

  4、教师任意出几个数,让学生用分级线的`方法来读:

  2320000

  445584122

  16584412136

  提问:你们发现这样读数有什么好处呢?

  三、比较数的大小

  1、比较表格内数的大小

  2、你是怎样比较的

  四、巩固新知。

  联系实际出示挂图

  (1)说说这些国家个各有多少人

  (2)将这些国家人口数据按大小排列顺序

  板书设计:

  亿级

  万级

  个级

  ……

  千亿百亿十亿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4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3页-35页内容,《乘法运算定律》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⑴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总结过程,感知“猜想----验证”这一总结规律的方法。

  ⑵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不同方式表示运算定律,以及利用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⑶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对数学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不同方式表示运算定律,以及利用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教学难点

  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总结过程,感知“猜想----验证”这一总结规律的方法。

  五、教法和学法

  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问题性和可探究性,所以,我采用了以组织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的教学策略。力求在通过“猜想----验证”的方式总结运算定律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

  说一说植树有什么好处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解决与植树有关的问题去发现、总结乘法中的运算定律。

  (二)猜想验证,总结规律;

  1、引导为主探索乘法交换律

  ⑴提出猜想

  (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一步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师板书)

  “你们还有不一样的算式吗?”(板书两个算式。)

  “同样的问题我们列出了两个不同的算式,但结果是一样的。那我们可以说25×4=4×25。”(板书算式)

  观察这个算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这样一个式子,我们发现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那么,我们只是提出了一个猜想,这个规律能否试用于所有的乘法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⑵验证猜想

  说一说,你们打算怎样验证这个规律呢?

  ⑶得出结论

  汇报。

  小结:通过刚才的猜想、验证,可以证实我们发现的规律不是偶然的,它可以应用于所有的乘法。

  (板书:乘法交换律)

  “你们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⑷小结: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乘法交换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按怎样的`过程总结出乘法交换律的呢?

  引导学生回答:先解决实际问题——发现规律——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2、自主探索乘法结合律

  按《友情提示单》自主探究学习。

  (1) 提出活动要求。

  (2) 学生活动。

  (3) 汇报总结并板书。

  (4) 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并板书。

  三、巩固应用,拓展总结

  (一)基本练习

  1、书后做一做第1题

  2、你根据乘法运算定律,猜一猜小猫背后的数。37页2题(猜数、说说用了哪条运算定律。)

  (二) 综合练习

  课件出示小精灵的问题,说说你们的发现。(交流、汇报)

  小结:交换律是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两个数相乘交换位置的规律。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或三个数相乘,改变运算顺序的规律。

  (三)拓展练习

  完成做一做第2题。

  1.提出一个用两步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独立解决?

  2.汇报

  小结:计算三个数相乘时,乘积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相乘,这样计算简便。

  四、课堂小结

  回忆一下这节课内容,说说你有什么收获?(重点说你学会了什么?怎么得到的和怎么发现的。)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认识负数的作用;

  2、会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正负数是可以抵消的;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正数和负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理解正负抵消。

  2、解决有关正数和负数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借助游戏、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直观材料,理解正负数的'求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学生完成学案“温故互查”并二人小组交流。

  2、揭示《正负数(一)》并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

  2、在表格中记录得分情况,然后根据得分情况独立完成学案“设问导读”第一小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3、汇报交流结果。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阅读课本第74页的“试一试”:

  1、独立完成导学案“设问导读”的第二小题。

  2、小组交流

  3、展示汇报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独立完成学案“自我检测”1题和2题,小组交流。

  2、独立完成学案“巩固练习”,小组交流、汇报。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5

《数学》教学设计06-27

数学教学设计08-12

数学教学设计05-09

数学教学设计06-12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7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3-07

数学教学设计【热门】06-17

【推荐】数学教学设计06-14

数学教学设计【荐】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