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荡秋千》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荡秋千》教学设计(精选1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荡秋千》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荡秋千》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7个生字,会认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都荡过秋千,谁能说一说荡秋千的感觉?(生自由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歌,来体验一下作者荡秋千的快乐。(板书:荡秋千)
二、揭题,范读课文。
三、学生初读课文
理解文章中心,并解决字词。
过渡:(作者荡秋千时很快乐,谁能读出快乐的语气?)指生读第一小节(师指导读),同时请同学们找出比喻句,让学生体验快乐的心情走入第二小节,“快乐”一词直接体现出我的心情,“摇晃的绿野”是我荡秋千的感受。教师指导读,学生自由读。同时教师设问:脚下摇晃的绿野,为什么是摇晃的绿野?(生自由回答)
用“虽然……但……”关联词引入第三节,体现了“我”对快乐的追求。同时让学生体验对快乐的追求。
四、拓展练习:用“虽然……但……”说一句话 。
五、总结:本文的.作者通过自己对快乐的追求,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追求快乐,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
2、荡秋千
荡秋千的时候
荡得很高
喜欢荡秋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背诵课文。
2、复习生字:请学生读生字词,指名认读生字。
过渡:同学们都能够准确的读出生字的字音、及词语,现在学习识记书写生字。
二、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板书生字,学生自由组词,教师同时板书。
2、板书演示“蝶”、“荡”的笔顺。
3、将三个“扌”的字汇总?“摇、拍、打”对比教学,有利于学生记忆。
过渡:为了检测出同学们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如何 ,我们做以下练习 。
三、巩固练习
1、给下面的字组词、注音。
荡 彩 蝶 摇 拍 打 鼓
2、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拍打:
摇动:
四、拓展练习:出示小黑板,连词成句。
五、作业
1、认真抄写生字、词。
2、背诵课文。
板书:
2、荡秋千
荡 彩 蝶 摇 拍 打 鼓
《荡秋千》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三年级下册)》65页。
[教学目标]
1.主动参与荡秋千活动,在活动中探究“荡秋千的次数与什么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结论”的研究过程,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得出合理的结论。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铁架台、垫圈、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玩过荡秋千吗?荡秋千时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就和荡秋千有关。(板书:荡秋千)
师:(出示情境图,如图1)同学们请看,1号、2号、3号三个小朋友正在荡秋千,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师:荡秋千中藏着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它们。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师:要比谁荡的次数多,必须有一个什么条件才能保证比赛的公平呢?
学生交流后明确:时间必须相同。
师板书:在相同的时间内,谁荡的次数多呢?怎样荡能使次数更多?
师: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在相同的时间内,谁荡的次数多呢?研究好它自然其他的问题就能找到答案。
二、引发实验猜想
师:那现在你猜想一下:在相同的时间内,谁荡的`次数多呢?为什么?
小结: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的看法,总体来说,同学们有两种猜想(板书:猜想),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有的同学认为与物体的轻重也就是质量有关,有的同学认为与绳的长短有关。那到底与什么有关,又有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你们想怎样解决?(做实验)
师总结:做实验验证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板书:实验)
三、合作探究,实验验证
(一)小组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参与其中,及时点拨和引导
师:小组交流,先确定你们小组的研究方向:是研究荡的次数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还是研究荡的次数与绳长的关系。确定后选择好你们的实验物品,并尝试设计实验方案。
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方案,教师相机指导完善方案。
小组交流后明确:
研究荡的次数与绳长关系的方案:对比实验,用长短不同的绳子挂上相同的物体摆一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数数各自摆的次数。
研究荡的次数与物品质量关系的方案:对比实验,用轻重不同的物体挂在长度相同的绳子上摆一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数一数各自摆的次数。
(二)分组实验
温馨提示:
(1)小组分工合作,一人操作,一人计时,一人数数,一人记录,记录在表格中。
(2)荡物体时,从45度角开始。物体从开始荡到对面,再回到起点为一次。
1.实验方案一提示:
(1)物体质量相同,绳子的长短不同。
(2)在相同的时间内。(10秒)
课件出示:
《荡秋千》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在聆听|,表演等音乐活动中感受歌曲情绪,并在亲身尝试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能用愉快的情绪、自然甜美得声音演唱。
3.掌握八分音符符点和音的高低起伏。
4.能熟练的演唱歌曲的旋律。
教学难点:
1.掌握八分音符符点和音的高低起伏。.
2.能熟练的演唱歌曲的旋律。
教学准备:
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草原上》
师:“让我们随着音乐动起来”。生跟老师舞蹈。“你知道这首曲子是哪个民族的吗?”生回答。
师:“对,蒙古族,我国有56个民族,在贵州有一个神奇而古老的民族——仡佬族,你们不知道吧?让我们去看看。(荡秋千伴奏)让我们随着音乐动起来。师小结:多么美得音乐,这是一首仡佬族的童谣,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刚才我们的动作像是在玩什么游戏?生回答。
小结:对,感受到了快乐,我们上下起伏的动作感受到了音的高低起伏,像是在玩荡秋千。荡秋千是我国的一项体育运动也是一项休闲运动,今天让我们和仡佬族的小朋友一起在音乐中荡秋千。二.新授歌曲
1.师:“看、听他们是怎么玩的?”(听音乐)
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们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感受?(板书:欢快、活泼)2.老师也想参与进去跟他们一起玩,你们帮老师打节奏。(师范唱)3.你们想在音乐中玩荡秋千吗?一起来吧,用啦来轻声演唱。4.加入歌词轻声唱。
5.看这一句谁来唱(多媒体展示)注意音的高低起伏,其中这两个音的跨度很大。
全班一起唱这一句。用手势来表示音的高低。这一句在这首歌出现过几次?唱一唱。
6.在看这一句。(多媒体展示)讲解八分休止符。
7.哪一句让我们感受到荡秋千真开心,唱一唱。开心的表情是这样的?(板书图)8.玩的开心的同学站起来一起唱。
9.让我们带着欢快、活泼的'情绪甜美的声音来演唱。10.歌词接龙游戏(分组和男女来演唱)
11.在歌词中我们感受到了荡秋千,让我们在曲调中感受荡秋千,同学们轻声唱旋律。
12.会唱的同学请站起来一起演唱。13.游戏(曲调接龙)三.拓展
1.同学们唱的多么美,但这首歌没有前奏没有结尾还不够完美,试着给这首歌加入前奏和结尾,请看题。(多媒体展示)
听哪一句更适合,为什么?加入前奏和结尾在来演唱歌曲。
2.在仡佬族除了有优美动听的童谣,还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文化——戏曲文化的活化石地戏。地戏一般在元旦或春节的时候演出,剧目一般取材于《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在饰演中加入了许多青目獠雅的人物以加强驱邪崇尚的气氛,人们在看戏时也是在看人的戏脸子(面具)现在让我们走进地戏去看看。(多媒体展示地戏片段)
3.独特的艺术文化让我们陶醉,让我们在仡佬族民歌《太阳起了望乡台》中去看看他们的风土人情。(多媒体展示)
小结:今天我们了解了仡佬族,在以后我们还会走进其他的民族。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下节课再见。
《荡秋千》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荡秋千》是小学四年级的一首演唱歌曲。因为四年级涉及的音乐元素已很多,那么就决不应该以游戏化的方式来组织教学了。我们音乐老师就有必要遵照《纲要》精神,让学生从音乐的本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开始,通过音乐本体的积累,更理性的来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非常注重对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与优化。主要体现为在节奏的练习中巩固了前后十六分钟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及休止符的拍法;在歌曲学唱的过程中,是以“字—乐句—乐段—歌曲”的方式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用漂亮的音色来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我想一堂有效的音乐唱歌课应是学生在学了这首歌曲后能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也正是我本堂课的最终目标。
让学生在音乐唱歌课中“唱”起来,那是上好课的关键所在。在学唱曲子时,要给学生创造一切“唱”的机会。在初次聆听时的轻轻哼唱,在对难点乐句时的反复吟唱,在对整首歌曲时的有感情演唱,让他们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在《荡秋千》这堂课的歌曲教学环节中,我用“四唱”来解决唱的重难点,以达到预期效果。首先,我让学生从圆滑线中得到启发,单独并重复演唱几个一字多音的字,如“呀”、“响”、“欢”,唱得圆润,唱得舒畅。从而引申到句子“秋千荡得嘎嘎吱响哎呀”,把休止符在这个地方的作用唱出来,把句子唱得轻盈活泼。继而到唱准句子“上下来回荡呀荡呀”的七度跨音,同时要唱出荡秋千的感觉来。接着从第一乐段的教师范唱入手,进行歌曲的艺术处理,让学生由此及彼地处理第二乐段的演唱,达到能用漂亮的音色来有感情地演唱。以歌声为载体抒发自己内心的喜悦情感。学生在完成了这三“唱”之后,对歌曲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最后一“唱”——“完整的唱”时也就有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音乐唱歌课不单单只是唱唱。在有了一定基础之上要把“唱”的教学空间拓展到“创”的空间上。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理论转化为实践,那就要动脑想一想,动手做一做。在《荡秋千》最后的一个环节,我就让学生根据第一乐段的模式来创编歌词。在5分钟的时间里,很多学生就能创编出不错的作品。如“朋友们呀来玩碰碰车,前后左右碰呀碰呀,车子碰得嘟嘟嘟响哎呀”。学生不仅能编,还能把自己的编的唱得有滋有味。这让我想到了其实我们的音乐课堂它是学生学习的中转站,“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
《荡秋千》这堂课从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各项教学目标都已达成,学生学习也颇有兴趣。但是我们的教育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可能十全十美,在课堂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还有一些令人不满意的地方。
《荡秋千》教学设计 4
活动目标:
1.建立平面位置对应的概念。
2.依照图上的线索提示找出下图中相应的空间位置。
3.培养探索和操作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红、黄、绿三种不同卡纸各一张,四种小动物卡片各一张。
2.形状不相同的枳木四块,教师和幼儿每人一份。
3.小兔、青蛙、小猫、小熊的头饰,幼儿每人一个。
4.在教室的地上并排用彩色纸条圈出红、黄、蓝、绿四个圆圈。
5.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导入:
1. 各位小魔术师你们准备好了吗?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来变一个魔术吧。
2. 儿歌“一只手指变变变,变成一只毛毛虫,上爬爬、下爬爬、左爬爬、右爬爬。两个手指手变变变,变成一把大剪刀,上剪剪、下剪剪、左剪剪、右剪剪……”幼儿和教师一起边说儿歌边做相应的动作。
二、集体练习,帮助幼儿建立平面位置对应的概念。
1. 操作游戏:“分枳木”。
(1) 在黑板上贴出上下两张图片,上边的图片上有三个相同的盘子,里边分别放有红色、黄色、绿色的枳木,下边的图片上也有三个相同的盘子,盘子里没有枳木。
(2) 小朋友们请你们仔细看一看上边这幅图,找一找我手中的这三个枳木应该放在下边哪一个盘子里?(出示红、黄、绿三种颜色的枳木,引导幼儿自由发言,并请三位幼儿分别上前将这三个枳木放在相应的盘子里。)
2. 拼图游戏:“搭枳木”。
(1) 看,老师摆出了企么造型?用了哪些形状的`图形呢?
(2) 想一想、摆一摆,让你的枳木也变成这种造型吧。(引导幼儿在桌面上摆出相同的造型。)
3. 动作游戏:“跳圈”。
(1) 在黑板上贴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红、黄、蓝、绿,四个圆圈并排排列;老师估地上并排用彩色纸圈出红、黄、蓝、绿四个圆圈,但颜色的顺序与图片上不同;幼儿分别带着头饰,教师手中拿着这四种小动物的卡片。
(2) 小动物们来玩跳圈游戏,(教师把四个小动物的卡片分别贴入四个圆圈里),看一看你们应该跳入哪个颜色的圈中呢?试一试,跳一跳吧!(引导幼儿根据小动物中圆圈的颜色提示,跳进相应的圆圈内。)
4.引导幼儿操作幼儿用书,完成上面的练习。
《荡秋千》教学设计 5
活动目标:
1.了解荡秋千的注意事项。
2.会正确荡秋千,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
3.乐于参加体育活动。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5.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活动准备:
图片四张;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
我喜欢玩的玩具,引出活动内容。
1.教师提问:你最喜欢玩什么玩具?
2.幼儿自由讨论。
3.请幼儿说说自己喜欢玩的玩具。
4.提问:玩玩具时要注意什么呢?
5、小结:玩玩具时,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去玩,不能做危险的动作。
二、教幼儿掌握荡秋千的正确方法。
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说每幅图的内容。
2.提问:谁做的对?为什么?我们荡秋千时应该怎样做呢?
3.小结:荡秋千时双手抓牢绳子,双脚不要向上踢,不能把秋千荡得太高,后的小朋友应该离秋千远一点,保持一定的距离。
三、学说儿歌《荡秋千》
1.幼儿看书中相应内容,教师朗诵儿歌。
2.通过提问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儿歌内容。
四、完成幼儿用书相应内容:
谁做的对?送给他一朵红花。
《荡秋千》教学设计 6
活动目的:
1.让幼儿了解秋千的来历。
2.培养幼儿的勇敢精神,增进其身心健康;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
3.知道节日的时间、来历和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气氛。
4.参与节日游戏。
活动准备:
在幼儿园内用木头、绳子、踏板架一牢固的秋千,“熊猫荡秋千”的挂图。
活动过程:
1.出示“熊猫荡秋千”的挂图,引出课题。教师边出示挂图边问:“小朋友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 清明节)“节日里,动物园里的小熊猫也玩起了有趣的游戏,它们在干什么?”(荡秋千)
2.介绍秋千的来历。
让幼儿知道秋千是我们的祖先借以攀树取食和避兽宿息的一种工具。后来演化为秋千活动。
3.介绍秋千的`玩法,引起幼儿的兴趣。组织幼儿荡秋千。
①两手握绳,坐或站在两绳之间的.横板上。
②当站着荡时,两腿并拢,并屈膝前荡;坐着荡时可有人在后边将秋千上的人往前推。
③要求幼儿排成一路纵队站在一旁,每人荡2—3分钟,荡过的小朋友站至队尾。教师边指导边表扬表现勇敢的小朋友,鼓励胆小的幼儿。
4.命题画:“小猴荡秋千”。画出小猴荡秋千的各种姿态。
《荡秋千》教学设计 7
活动目标
1、感知AB两段不同的音乐,感应AB曲式。
2、尝试乐器演奏,学会正确的演奏方式。
活动准备
1、道具准备:彩色沙巾若干、手摇铃人手一个、配套音乐和挂图。
2、情感经验准备:有观察云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教师播放音乐,同时讲诉白云在天上一会一个样,一会儿变成什么,一会儿变成什么和白云乘着风在天上飘动的故事,让幼儿感知音乐。
二、音乐律动。
1、个别体验:
A、教师带着幼儿坐下或跳跃,空手抓白云的动作。
B、跟着音乐,前后、左右摇摆。
2、两人一组牵手。
在听到A段音乐是请幼儿到处逍遥的走动,当听到B段音乐的时候就请幼儿面对面或背靠背坐着,左右摇晃
三、造型游戏,感知音乐。
配合音乐,教师做大象云的造型,在A段音乐时伸出长长的鼻子或大大的耳朵到处走;B段音乐时用鼻子或耳朵左右摇摆。
四、利用乐器感知音乐。
1、教师介绍乐器,并激发多种演奏方式的创编。
2、A段敲奏手摇铃,B段摇奏手摇铃,原地摇晃。
《荡秋千》教学设计 8
活动目标:
1、学习儿歌《荡秋千》。
2、复习已经学过的歌曲。
3、 认识汉字“秋千”、“像”。
材料准备:
1、儿歌汉字卡:《荡秋千》及已经学过的部分字卡。
2、《字宝宝乐园》第二册(人手一本),录音机,磁带
活动内容:
1、欣赏画面并提出问题
观察问题:
(1)图中有什么?
(2)两个小娃娃在做什么?
(3)小朋友们有没有玩过秋千?在哪里玩过?
收书。出示字卡:听音乐收书。
常规要求:从后往前传,常规同发书。
(4) 听读:我们一起来听听叔叔阿姨给我读的'这首诗歌吧。(听录音磁带)
常规要求:出示字条“手指字,耳朵听,眼睛看书不出声”。
(二) 出示大范例,幼儿跟读。
老师呀把小朋友书上的字宝宝变大了,把他们请到黑板上来了,请小朋友看黑板,跟叔叔阿姨一起读吧,要读的和录音机里的叔叔阿姨一样好听哦!
(三) 游戏
小朋友刚才听了叔叔阿姨给我们读的诗歌好听吗?现在字宝宝要和我们玩游戏了。请看黑板。
游戏一:什么字宝宝不见了?(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将大范例中所学到的新字盖住,让小朋友猜猜看,什么汉字不见了? )
游戏二:什么字宝宝变大了?(用大字卡盖在大范例中相应的字上面)
游戏三:我的字宝宝在哪里? (教师出示字妈妈,即大字卡,幼儿找出字宝宝-----小字卡) 。
(四) 结束活动
宝宝还想和小朋友一起出去跳舞呢,我们出去和他们跳舞吧!(幼儿随老师小碎步飞出活动室)。
《荡秋千》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认识秋千的结构并能进行搭建
2、加强巩固互锁结构,认识滑轮、轴和红粱
重点:
秋千的结构
难点:
轴和梁的搭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看荡秋千视频,引出秋千。
提问:小朋友们坐过秋千吗? 在哪里坐的?
你们坐过的的`秋千长什么样子?
看一看毛毛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样的秋千呢?
二、搭建与反思
看给出的秋千图片提问:
我们坐秋千时小屁股坐在哪里?小手手拉哪里呢?(结构分析)
第一次搭建:搭建固定秋千的2根柱子
第二次搭建:悬挂秋千的支架
第三次搭建:秋千的座椅(用带钩子的滑轮进行固定)
反思:把秋千挂在支架上会发现轴不够长,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呢?(引导将两根轴连接起来,认识蜗杆)
在荡秋千时有没有同学的柱子会倒,如果有,引导利用互锁结构进行加强稳固。
三、延续
我们在公园里除了秋千,还有其他的东西吗?小朋友们现在可以再搭建一些秋千旁的游玩设施。
四、点评总结
今天我们搭建的是什么?
搭建秋千时我们是不是还认识了新朋友啊(滑轮和蜗杆)?
坐秋千时我们应该小屁股坐哪儿?小手拉哪里呢 ?
搭建秋千时我们先搭建的哪儿?然后呢?最后搭建的什么?
《荡秋千》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荡秋千》,引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现这充满朝气,欢乐的童心世界。
2、通过节奏拍击和训练,使学生掌握歌曲中的节奏难点。
3、在学唱过程中了解仡佬族歌曲欢快的情绪,并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十六分音符的节奏、附点四分符点节奏要唱好;两处的大跳要唱准;八分休止符要断开。
2、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歌曲中的典型节奏型,引导学生学习歌曲处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播放《爱我中华》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开始本堂课的学习。师:刚才大家听到的这一首《爱我中华》唱的是中国一共有5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就有55个。我知道大家课外知识都很丰富,那么,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呢?
二、走近仡佬族
1.老师最近也去了解了一个非常神秘的民族,它是
出示仡佬,并标注拼音
2.你知道仡佬族吗?
仡佬主要居住在去南贵州广西等地,现有四十三万人。
你想不想跟着老师的步伐再去深入了解下仡佬族呢?
三、节奏练习
我们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进仡佬族。全体起立,跟老师一起轻轻地走。 X X X X X|x.x
X X X – 请听第三条有什么特点: 迅速停止,在音乐中,迅速停止用什么符号——休止符
第一条节奏:附点四分音符、后十六分音符;第三条节奏:迅速停止;
四、歌曲学习:
1.我们走啊走,走啊走,来到了仡佬族的村庄,一进村子,就发现有很多小朋友在——出示图片 荡秋千,他们呀荡得非常的高兴,一边荡还一边唱歌。
仡佬族小朋友非常热情邀请我们也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现在请我们的小朋友一起来荡一荡秋千。我请表现最好的同学上台来表演一下。
播放歌曲《荡秋千》
学生随音乐晃动手臂,老师请个别同学上台荡秋千。
2.我们知道好的歌曲都是由美妙的旋律构成的,现在我就来考考大家的耳朵灵不灵。
这里有四条旋律,现在老师来唱一唱,请你听一听,我唱的是哪一条,用手指迅速地表示。
3.跟唱四个曲调,注意:
附点四分音符,休止符、低音
连起来唱歌谱,并跟琴唱一唱。
4.刚才我们唱的旋律就是仡佬族儿歌,荡秋千的曲调。既然来到了仡佬族,怎能不学学仡佬族的儿歌呢?
这首荡秋千是四二拍的歌曲,二拍子的强弱规律,强弱,我们一起边听歌曲边挥拍,并找一找,哪两句的歌谱是一样的。
唱谱
5.现在老师给这首歌曲加一点点变化,请你仔细听,在哪里有了变化,当听到这个变化的时候,迅速地用手表示加哟哟。
在后面是二分音符的地方加了哟哟,这两个哟哟,唱的要有弹性。
师生合作:生加哟哟
6.在这首歌曲中哪些地方表现了秋千的声音?
唱一唱第二句,如果这样唱(不加休止符)哪些地方表现了秋千从高荡到低?
7.跟琴唱全曲,重难点指导
8.跟音乐唱全曲,手臂荡起来
五、仡佬族舞蹈学习
跟歌曲一起来三个动作
六、表演歌曲
1.加哟哟
2.铃鼓
3.舞蹈
4.荡秋千
《荡秋千》教学设计 11
活动目标:
1、愿意借助道具纱巾用动作表现音乐中的旋律变化。
2、熟悉、感受歌曲旋律和内容,学唱歌曲。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体验歌曲中的欢快情绪。
活动准备:
(1)户外活动时带幼儿欣赏天空中的白云。
(2)活动前进行活动:借助道具纱巾用身体动作进行白云造型,如:大象白云、小鱼白云、小乌龟白云等。
(3)教具准备:小松鼠头饰每人一个 白云图片一份 纱巾每人一条 小松鼠图片一个
活动过程:
1、感知并熟悉曲子的A段,并用动作表现A段音乐。
(1)出示小松鼠图片,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看,这是谁呢?(小松鼠) 今天小松鼠来到了草地上,他抬头一看,天上的白云可真漂亮啊!小朋友看看,这些白云都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白云图片,请幼儿说说白云像什么?你还见过什么样白云,请幼儿用纱巾来做道具用身体进行白云造型。 过渡:听,白云飘来了。
(3)播放音乐,请幼儿认真听一遍。
(4)幼儿用纱巾随音乐做白云飘荡的律动。
2、感知并熟悉B段音乐,师幼共同创编动作并表现音乐。
(1)师:小松鼠看到这么美的白云在飘,心想,我要是能到白云上荡秋千该多好啊!正想着,这时来了一位小仙女,把小松鼠放在了白云秋千上,小松鼠可高兴了。(教师操作图片,演示小松鼠荡秋千)
(2)放音乐,继续操作图片,幼儿感知乐曲旋律。
(3)师幼共同编荡秋千的动作,也可以提醒幼儿两人一组表现荡秋千的动作。
(4)幼儿随旋律用纱巾来表现B段音乐。
3、完整地进行音乐游戏2—3次。
(1)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整地欣赏音乐,并分辨两段音乐的不同。
(2)第二次播放音乐,请幼儿听音乐用纱巾来做动作。
(3)第三次播放音乐,变换B段的表现方式,请两个幼儿合作表现B段的荡秋千的音乐。
4、结束活动:
小松鼠累了,想休息了,我们也休息一下吧,教师逐一收回头饰和纱巾,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活动实施下来,发现幼儿对A段歌曲学习比较困难,而且不乐意跟着表现歌曲,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会跟着拍子做上下、左右摇摆的`动作;B段的爵士乐比较活泼,加上让幼儿共同配合表演荡秋千这一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幼儿情绪愉快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且气氛非常活跃,看到孩子们生动有趣的表演,真是让人忍俊不禁。所以,这节活动总体来说很适合我们的孩子。 在用纱巾变动物造型的时候,孩子们一拿到纱巾时都很高兴,拿着纱巾摆来摆去的,当老师提出要求--用纱巾变动物(大象)造型的时候,大部分的孩子都能用纱巾做出大象长长的鼻子,并随着拍子摇摆,只有1个孩子没有参与表演,变小鱼的时候幼儿就觉得有些困难,有的幼儿会把纱巾放在身体后面当鱼尾巴左右摇摆,有的幼儿则不会(如:苗嘉豪、李佳俊,这两个孩子本身在动作协调性方面就很差,而且模仿能力也较差,所以站在原地不动)。虽然这是课前准备时让幼儿练习过,但由于幼儿协调能力等的限制,对幼儿来说还是有点困难。
由于幼儿年龄比较小,组织活动时间较长,个别幼儿已经不耐烦,坐不住了,所以在积极引导这一块做得不够好。
《荡秋千》教学设计 12
活动目标:
1.能画出人物在荡秋千时的基本动态特征。
2.尝试合理安排、布置画面,处理主要形象与次要形象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幼儿有过荡秋千的愉快经验,并观察人们在荡秋千时的动作、神态。
2.油画棒、水彩笔等绘画工具,幼儿用书:《我在荡秋千》。
活动过程:
1.师幼一起回忆并讲述荡秋千时的情景,观察幼儿用书《我在荡秋千》中的画面。
教师:你荡过秋千吗?秋千是什么样的?你是怎么荡的?荡秋千时心情怎样?从哪里表现出来的`?正在荡秋千的小朋友的头发和衣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秋千越荡越高,小朋友会有什么动作和表情?
2.师幼共同讨论画面的构图方法,合理安排画面。
(1)这幅画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荡秋千的人画在纸的什么位置比较合适?秋千朝前飞还是朝后飞?怎样画才能表现出荡秋千时的动感?
(2)教师:在一旁观看的小朋友是怎样的表情和动作?可以怎样画?画在哪里?
(3)教师可以边提问边根据幼儿的回答在纸上画出大概图形,和幼儿一起讨论人物位置的摆放和空间感是否合适。
3.幼儿绘画,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1)强调重点:表现荡秋千的人的'表情和衣服的状态。
(2)注意难点:合理安排画面,出来荡秋千的人和在一旁观看的人的主次关系。
4.展示幼儿作品,进行欣赏、评价。
引导幼儿重点欣赏能表现出人物情绪变化的作品。
《荡秋千》教学设计 13
教学内容:
综合应用“荡秋千”
教学目标:
1、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在学习中与人合作的重要,培养学生有合作学习的意识,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哪位同学玩过荡秋千的游戏?这么多同学玩过,还记得当时是怎样荡的吗?(可组织学生参加荡秋千的活动,使学生获得初步体验。通过荡秋千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留给学生虫子的研究时间,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制定策略—实验验证—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
(学生回答)
师:你们荡秋千时比赛过吗?怎么比的?
(学生回答)
师:现在老师带你们去看一场荡秋千比赛。
(出示图)
师:小明、小芳、妞妞正在进行一场荡秋千的比赛。她们比的是:在相同的时间内,看谁荡的次数最多。猜猜,相同时间内,你认为谁荡的次数最多?为什么?可以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三种观点,有的说小明荡的次数最多,因为绳短;有的说小芳荡的次数最多,因为她轻;还有的说妞妞荡的次数最多,因为绳长。(教师边说边板书板书)到底谁说的对呢?想不想验证一下?
二、实验操作。
1、熟悉实验器材。
师: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实验器材,这套实验器材和荡秋千又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再观察拴小球的绳,掂一掂两个小球,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自己的发现)
师:现在是绳长相同,两个小球轻重不同,相同时间内荡的次数会怎样呢?请同学们按实验要求进行实验。老师要看看哪个小组会合作,会学习。
2、学生做实验一。
(学生分工实验并完成实验一的表格,小组交流实验的情况。)
师:小明和小芳秋千的长相同,相同时间内谁荡的次数最多?为什么?
师: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在实验时有分工,有合作,一个人能完成这个实验吗?
师:由此可见,学会与别人合作学习很重要。
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在相同时间内,绳长相同,轻重不同,荡秋千的次数与体重无关;那会和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猜可能会和绳长有关。)
3、学生做实验二。
(学生分工实验并完成实验二的表格,各小组交流实验的情况)
师:根据实验二得出的结论,你认为在相同时间内,谁荡的次数最多?为什么?
师:通过两次试验,你认为他们三人谁荡的次数最多?说说理由。
4、教师。
三、课后思考。
师:有的同学家里有挂钟,时间不准确时奶奶会调里面的两个按钮,根据今天学习的内容,思考这其中的道理。
《荡秋千》教学设计 14
活动目标:
1、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2、能富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创编诗歌,体验创编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准备。
小图书人手一册,小字卡。
2、老师准备
大图书,录音带。大字卡。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猜一猜:老师做荡秋千的动作,请幼儿猜一猜这是在干什么。
2、老师播放音乐,幼儿有序取书,围坐在老师身边。
3、老师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一遍。
二、阅读理解
1、幼儿自主阅读。
幼儿翻阅图书,与同伴轻声交流自己的想法。老师个别指导。
2、大图书阅读。
a、幼儿用自己的理解说出诗歌内容,诗歌中小姑娘荡秋千摘下什么云?当成什么了?
b、认读大字卡“摘”,“裙子”和“披肩”。
c、说说自己还看见过什么样的云?可以用来做什么?
d、天上除了云,还有什么也可以用来打扮自己和朋友?
3、学习诗歌。幼儿跟老师念。
幼儿念诗歌,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简笔画。播放录音,引导幼儿学习有感情地朗诵。
三、仿编诗歌。
1、幼儿分小组创编诗歌。
老师引导幼儿结合日常生活,大胆想像,创编诗歌。
如:小姑娘,荡秋千,一荡荡到小溪边。摘片小草当帽子,摘根花藤当项链,摘滴水珠做什么?做成珍珠美上天。
2、请幼儿将本组创编的'诗歌与其他组的小伙伴分享。
3、每组幼儿轮流朗诵创编的诗歌。
四、结束活动。
老师音乐,幼儿有序放书,整理物品。
延伸活动:
1、园内延伸
2、家庭延伸。
附诗歌:《荡秋千》
小姑娘,荡秋千。一荡荡到云里边。摘朵白云当裙子,摘朵红云当披肩,摘朵黑云做什么?做双皮鞋翘上天。
《荡秋千》教学设计 15
活动目标
1、学习儿歌《荡秋千》。
2、复习已经学过的歌曲。
3、认识汉字“秋千”、“像”。
4、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5、鼓励幼儿大胆仿编儿歌,根据儿歌内容用恰当的动作表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学会儿歌。
难点:流利地朗读,同时认识汉字。
活动准备
儿歌汉字卡:《荡秋千》及已经学过的部分字卡。
活动过程
(一)、欣赏画面并提出问题
观察问题:
(1)图中有什么?
(2)两个小娃娃在做什么?
(3)小朋友们有没有玩过秋千?在哪里玩过?
收书。出示字卡:听音乐收书。
(4)听读:我们一起来听听叔叔阿姨给我读的这首诗歌吧。(听录音磁带)
(二)出示大范例,幼儿跟读。
老师呀把小朋友书上的字宝宝变大了,把他们请到黑板上来了,请小朋友看黑板,跟叔叔阿姨一起读吧,要读的和录音机里的.叔叔阿姨一样好听哦!
(三)游戏
小朋友刚才听了叔叔阿姨给我们读的诗歌好听吗?现在字宝宝要和我们玩游戏了。请看黑板。
游戏一:什么字宝宝不见了?(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将大范例中所学到的新字盖住,让小朋友猜猜看,什么汉字不见了?)
游戏二:什么字宝宝变大了?(用大字卡盖在大范例中相应的字上面)
游戏三:我的字宝宝在哪里?(教师出示字妈妈,即大字卡,幼儿找出字宝宝-----小字卡)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图上小朋友们愉快的荡秋千的场景中展开,活动中,孩子们因为很向往去荡秋千,故对儿歌的学习很顺利,对字宝宝的认识也掌握得好。只是如果能在活动中有真的秋千让孩子们玩一玩就更好了。
《荡秋千》教学设计 16
活动目标:
1.知道荡秋千的注意事项,从中积累安全生活经验。
2.能正确判断多种行为,逐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5.培养幼儿完整、连贯地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
电视机,电脑,视频《荡秋千要小心》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出示秋千图片)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平时喜欢荡秋千吗?你们知道在荡秋千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吗?
二、观看视频,交流讨论1.播放视频2.提问:
1)为什么智慧树是森林里最受欢迎的树?
2)为什么小老虎会摔在地上?
3)皮皮猴为什么和小老虎一样摔了下来?
4)大象老师对小动物们说了什么?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师幼小结:
1)荡秋千时应坐在秋千中荡,而不是站着或跪着。
2)双手要紧紧抓住秋千绳索,不可张开手。
3)一次只能一个人玩,不能合着玩。
4)不要在秋千周围玩耍,更不要下来后在原地说笑打闹,以免被秋千碰倒。
5)秋千不能荡的.太高。荡完后,等秋千完全停下来再下来。
三、出示各种荡秋千姿势,让幼儿判断对错。
四、学念儿歌《荡秋千》
小结:今天我们小朋友学到了很多荡秋千的知识,下次荡秋千时一定要记住哦。
【《荡秋千》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荡秋千》教学设计4篇09-30
荡秋千教学反思10-23
荡秋千教学反思8篇06-10
《荡秋千》音乐教学反思9篇08-09
《荡秋千》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0篇)11-14
荡秋千的作文10-09
荡秋千作文07-06
荡秋千的小孩06-25
教学设计的设计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