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27 08:31:3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会正确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4.通过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求异思维,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 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连除的两步计算题。

  难点:正确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教学流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方老师带大家去一个你们很乐意去的`地方-学校阅览室。在那里可藏着很多的数学问题。走!咱们一起看看去。

  [说明:由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新课,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又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带着良好的学习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摆书

  1.学生细看课件的信息,领会题意。

  师:谁能来说一说发现的数学信息

  生:阅览室有200本书, 2个4层的书架

  (随着学生说的课件出示条件)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2个书架有几层?

  生:一个书架可以放几本书?

  生: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2.合作探究。

  师:看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猜猜看老师今天最想请大家解决哪个问题?

  学生的回答展示,今天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3.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并列式计算,再在小组内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总结一下有几种方法

  4、汇报,展示交流4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在黑板上)

  汇报的时候说一说你列的算式的意思,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1)200÷2=100(本) (2)2×4=8(层)

  100÷4=25(本) 200÷8=25(本)

  (3)200÷2÷4 (4)200÷(2×4)

  =100÷4 =200÷8

  =25(本) =25(本)

  5、汇报时提问:(1)200÷2求的是什么?结果再除以4是什么意思?

  (2)2×4算出的是什么?200÷8表示什么意思?

  (4)4×2是什么意思? 200÷(4×2)求的是什么?去掉括号可不可以?

  师总结:第一个是按书架分先求一个书架有多少本书,第二个不按书架分,先求的总层数。然后按总层数分,虽然思路不一样但是都是平均分,我们都能解决同一个问题。

  6、比较这几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和同桌说说看。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那种方法。

  师:(1)、(2)列的是分步算式,(3)和(4)列的是综合算式。像这样有乘有除的算式叫乘除混合运算。

  7、观察算式,发现运算顺序

  师:像这种连除、乘除混合运算,在算的时候怎样判断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

  请大家仔细观察(3)、(4)两个算式,比较一下,看看在计算顺序上你有什么发现?

  可能情况:算式不同,得到的结果相同;(从左往右算,)

  (3)式没有括号,先算200÷2,后算100÷4;(4)式先算括号里的,再算除法;

  8、小结:像连除法和乘除混合运算这样的同级运算都是从左到右一步一步计算的,如果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板书)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2

  一、 复习内容:

  1、万以内的加减法。

  2、有余数的除法。

  3、多位数乘一位数。

  4、四边形。

  5、时、分、秒和千米和吨。

  6、分数的初步知识。

  二、复习目标: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 复习重点:

  1、万以内的加减法。2、多位数乘一位数。

  四、复习难点:

  1、万以内加减法中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

  2、有余数的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分数的含义。

  五、 复习方法:

  讲练结合,点线结合。(先各个知识点突破,再知识点综合,最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逐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复习时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首先规范各个小组,教给学生如何进行小组学习。进行习题练习时规范学生的书写,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检查的好习惯,对速度比较慢的同学多鼓励,为他们订立小目标,逐步提高做题速度。及时反馈,及时订正,使复习确实有效,使大部分学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六、复习措施

  教师方面:

  1、针对本班的学习情况,制定好复习计划,备好、上好每一节复习课。

  2、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注意知识的整合性、连贯性和系统性,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3、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总结与反思的.态度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复习作业的设计体现层次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开放性,及时批改,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做到知识天天清。

  5、注重培优补差工作,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与家长加强沟通。

  学生方面:

  1、要求在态度上主动学习,重视复习,敢于提问,做到不懂就问。

  2、要求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发言,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3、要求课后按时、认真地完成作业,及时进行自我反思。

  补差措施

  1、对各差生的不同原因,对症下药,从态度、习惯、知识、方法入手,制定不同的目标,目标要小、细、实。

  2、将课内课外补差相结合,采用“一帮一”的形式,发动学生帮助他们一起进步,同时取得家长的配合,鼓励和督促其进步。

  3、时刻关注这些学生,做到课上多提问,作业多辅导,练习多讲解,多表扬、鼓励,多提供表现的机会。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探索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

  2、 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学到的周长知识解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分解目标:

  (1) 知道求某一图形的周长需要哪些数据并会测量。

  (2) 根据已知数据或测量出的数据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多边形的周长。

  (3) 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初步会简便运算。

  (4) 知道周长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图形的周长。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要分清每条边长是多少米,再根据数据特点选用简便方法求周长。

  与其他教学重点的联系:让学生初步探索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

  突出重点的策略: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分清每条边长是多少米;展示学生的不同解法,选用简便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图形的的特点,灵活选择简便算法。

  原因分析:

  1、 未充分利用图形的特点进行计算。

  2、 对乘法意义不熟练。

  解决策略: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各种算法,并加以比较,充分感知和体验到哪种算法最好。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周末都有些什么活动?

  学生介绍自己的活动。

  师:淘气上周末去公园。到门口他仔细研究星湖导游图。(出示插图)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二、调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游园

  1、提炼信息,发现数学问题:这条小路有多长?

  2、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师:我们可以把小路看成一个六边形。求小路有多长就是求六边形的周长。

  (1) 独立思考。

  240+200+560+190+200+410

  (2)交流反馈:可以根据数据特点简便计算。

  3、小结求六边形的周长方法:将各边的长度加起来。

  三、拓展延伸

  1、三角形的周长计算。

  淘气游玩小湖又看到“吊车”(出示吊车图片)他被吊车的`铁架吸引住了,他想:“这铁架是三角形,要围城这个铁架要多长的铁棒呢?”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要求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数据?

  学生回答后,出示三边的长度。

  学生计算。

  3、 四边形周长的计算。

  (1) 师:淘气家门前有一个大花园(出示图片)这个大花园的围栏有多长?需要什么数据?学生回答后给出数据,生独立计算。

  (2) 汇报不同算法。

  4、 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出示一正方形,要求它的周长该怎样算?(测出一边的长度再算)

  汇报算法。

  四、实践活动。

  师:同桌合作算出你们的笔盒的周长。(先思考需要哪些数据,再想怎样算,最好是简便算法。)

  五、巩固练习。

  书P46 算一算。

  本课相关练习题分析:

  练习六第1题: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可以直接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而求梯形的周长却不是这样算。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习了表内除法后对除法学习的进一步拖展和延伸,是对除法意义的又一次认知,同时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安排观察和操作活动内容,在实际的操作中感受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含义,余数的产生是实际需要的,他与所分物体的多少和分成几份有重要的关系。

  学情分析

  1、本班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提问题,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这节教材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意义,能整除的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可以利用迁移类推的方法使学生接受新的知识。

  3、学生学习的困难在于他们对余数的现实有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对余数产生的意义缺少深刻的数学思考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着重从现实的情景中,把有余数的这一数学现象剥离出来,结合现实背景来具体思考余数产生的意义以及和除法之间各部分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②.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③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产生的实际背景,明白余数的意义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统计与可能性》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九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统计与可能性》是在学生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可能性知识,知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为下面学习可能性的大小打好铺垫。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与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能力目标:经历试验的具体过程,能对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做出简单判断,并做出适当解释,从中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情感目标: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试验是获得科学结论一种有效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中,我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兴趣知识与经验的需求,设计教学,突破难点。“统计与可能性”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可能性知识,知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些内容本班学生掌握得比较好。所以这节课的重、难点是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这个知识点不单单是统计就可以了,还要进行分析,为什么可能性的大小与不同颜色的球的占总数量的多少有关。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研究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三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动手操作可以直观形象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我通过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突破难点。我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数学,让活动贯穿始终,既有学生自主也有小组合作完成的数学活动,注意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协调活动,学生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数一数等形式,在 “ 做中学 ” 、 “ 学中做 ”, 减轻了学习负担,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在问题解决,拓展应用这一教学环节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所以我认为在本次教学中,学生比较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与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能力目标:经历试验的具体过程,能对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做出简单判断,并做出适当解释,从中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情感目标: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试验是获得科学结论一种有效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

  2.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认识1吨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吨的概念;

  3.知道吨、千克、克的实际意义及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

  4.培养学生操作实践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

  2.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认识1吨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吨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

  四、课前准备:

  天平、台称、2分硬币、2袋分别重500克的盐、一些实物如苹果、几粒花生、扣子、鸡蛋等。

  五、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克、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内容,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克和千克,感知克、千克的实际意义。

  2.在称一称、掂一掂等实践操作体验活动中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能根据现实情境恰当选择克或千克计量物品的轻重。

  3.在现实情境和具体操作中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在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8台盘秤,天平秤,电子称,1角硬币,糖等物品

  学生准备:一袋500克的盐,梨,1角硬币,大米,黄豆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呈现超市购物称重量的对话情境,同学们,画面中的对话说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由对话中用到的克、千克、吨切入引入课题:克、千克的认识。

  二、新知探索

  1.认识工具称。

  呈现引入情境画面中的一种物品,要知道这个物品有多重,怎么办的呢?(用秤称)

  同学们说得对,要想准确知道物品有多重,我们要用到计量物品质量的工具——秤。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常见的几种秤,你们认识这些不同的称吗?谁来介绍一下,结合实物称或图片做简要介绍。

  2.认识克。

  (1)称一称。

  我们认识了各种称,你们想用称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吗?下面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从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糖中,分别称出1克、2克、3克、4克糖,看哪个小组操作有序,动作快,按要求称出糖后,观察糖的多少。

  学生操作称盐,教师巡视指导。

  活动小结:大家观察了称出的1克、2克、3克、4克糖,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感受1克糖看上去很少,感觉很轻。

  (2)掂一掂。

  ①我们身边有很多物品都很轻,比如这枚硬币(呈现1角硬币),介绍一角硬币重1克,大家放在手掌心内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②把小组的硬币放在一起,掂一掂,感受一下有多重。

  (3)说一说。

  通过刚才的掂一掂、称一称,你们对1克或几克有什么感觉?(轻或很轻的感觉)

  活动小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板书:克——g)

  (4)议一议。

  生活中计量那些物品的轻重可以用克作单位?

  学生可能会说到牙齿、粉笔头、树叶等物品,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对估计误差太大的予以纠正。

  学生交流后,课件出示用克作单位的实物图片介绍。教师:你见到的哪些物品包装上用到了“克”?

  (5)填一填

  学生独立教材第2页“填一填”,完成后汇报。 教师:你是怎样确定读数和读数单位的?

  小结:秤上的标注是g,读数就以克作单位,指针指着多少就是多少克。

  3.认识千克。

  (1)称一称。

  一袋盐重多少?两袋盐呢?

  学生观察后知道1袋盐重500克,两袋盐是500克+500克=1000克

  请大家把2袋盐放在盘秤上称一称,告诉老师两袋盐多重,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观察后发现指针指着1,两袋盐重1千克。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1千克和1000克都同样表示两袋盐的轻重,因此1千克和1000克一样重,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000克=1千克

  (2)掂一掂 。

  ①现在请大家把重1kg的盐放在手里掂一掂,说说你的感受。学生操作并交流感受。

  ②先掂一掂1kg的盐,再掂一掂1枚一角的硬币,有什么感受?并在小组讨论: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千克作单位?

  小结: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也叫公斤)作单位,千克用kg表示。

  教师板书:千克——kg

  (3)估一估

  教师:你能估一估多少个梨重1千克吗?

  先引导学生用手先掂一掂一个梨有多重,再想1kg重的物品在手里是怎样的感受,然后估计几个梨重1千克,组内先交流,然后让学生用盘秤验证估算结果(4个梨重约1千克)。

  你能估一估多少个鸡蛋重1千克吗?

  教师用盘秤称出1千克鸡蛋验证学生的估算结果(18个鸡蛋约重1千克)

  (4)称一称

  ①小组合作用盘秤称出1千克大豆。

  让学生先将大豆放入袋中,先用手掂一掂,估一估后再称出1千克大豆。

  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让学生再掂一掂。

  ②小组合作用盘称称出2千克大米。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③教师巡视:让学生先掂一掂,估一估,各小组再分别称出8个苹果和3个萝卜有多重。

  (5)填一填。5000g=( )kg

  3kg=( )g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指名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帮助学生分析填写错误的原因。

  三、练 教师:比一比看谁抓得准? 学生分组完成后相互交流。

  2.学生独立完成练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因为1000克=1千克,所以1000克的棉花与1千克的铁块一样重。同样重的物品大小也不一定相同。

  四、反思总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克和千克都是计量物品质量的单位,计量很轻的物品有多重用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用千克作单位,以及1千克=1000克。

  板书设计:

  克

  千克的认识

  质量单位: 克

  千克 克——g

  千克——kg

  1000克=1千克

  教学反思:

  三年级学生对克、千克这两个计量单位既陌生又熟悉。在教学相关知识前我让学生到商场进行了一次实践调查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让学生了解克和千克单位之间的进率。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对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进一步加深认识,并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课后,我让学生为小猪出主意,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生活意识,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 第2课时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3页例

  3、例4,第4页课堂活动第2题,练【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体验、观察和推算活动认识吨,初步建立吨的单位概念,感受吨的实际意义。

  2.在推算中理解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吨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难点】

  建立吨的单位概念。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与吨相关的图片课件

  学生准备:称出自己的体重,了解大象、牛等大型动物的体重。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神舟十号宇宙飞船的图片(下方附文字:自重约8000kg)。

  同学们知道神舟十号宇宙飞船吗?谁来说说对它的了解?它有多重? 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随即课件出示火车车箱、鲸、航母辽宁舰图片(图片下方附对应文字:载重60000kg, 一头鲸重195000kg

  满载时重约67500000kg)。

  这些都是用什么单位来表示物品有多重的?你看后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观察后发现这些物品很重,都是用千克作单位,数字很大,读写起来不方便,容易出错。

  听了你们的感受,知道你们还不会读这些数,老师也很着急,现在老师想当一次魔术师,变变戏法,它们有多重你们就会读啦!可要看仔细哟!

  课件对应8000kg、60000kg、195000kg、67500000kg出示:8吨、60吨、195吨、67500吨

  你发现了它的变化吗?

  学生观察后发现数字变小了,把kg换成了吨。

  教师:吨的作用大吧?我们今天就来认识认识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吨

  课件集中呈现上一环节引入情境中的飞船8吨、一节火车厢60吨、一头鲸鱼195吨、辽宁舰满载67500吨的图片。

  你对图中物品轻重有什么感觉?吨用来表示什么?

  教师描述吨和千克、克一样,用来表示物体的.轻重,也是质量单位。

  质量单位:

  吨

  千克

  克

  引导学生总结: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2.认识吨与千克的进率。

  (1)课件出示1袋玉米100千克的图片。100千克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你能抱(背)得动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出100千克比较重,就算很用力也是抱不动,背不起的。

  课件出示10袋玉米的图片,10袋玉米多重呢?

  学生观察到10袋玉米也就是10个100千克,10个100千克也就是1000千克,揭示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2)借助学生体质,体验、推想1吨有多重。

  教师:你们知道自己的体重吗?(班上多数同学的体重在25千克左右) 让学生相互抱一抱、背一背,体会约25千克有多重,再说说感受。 全班40个同学合在一起约重多少?

  学生计算得出40个同学约重1000千克,也就是约重1吨。

  教师:你能谈谈对1吨的感受吗?学生交流。

  (3)说一说。

  根据自己的调查,说说哪些物品约重1吨?

  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教师要及时鼓励,回答有误的及时引导,予以纠正。 在生活中,计量哪些物品有多重时用到了吨?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出汽车载重量、家里的用水量、城市污水处理量等都会用吨作单位。

  (4)填一填

  20xxkg=(

  )吨

  4吨=(

  )kg 教师巡视,对完成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第一种:因为1000kg=1吨,20xxkg里面有2个1000kg,也就是2吨,所以20xxkg=2吨。

  第二种:因为1吨=1000kg,4吨里面有4个1吨,也就是4个1000kg,也就是4000kg,因此4吨=4000kg。

  教师: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有怎样的规律?质量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指名学生说出: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教师:相邻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板书:克×1000→ 千克×1000→吨

  教师:我们已学了三个质量单位,吨、千克、克各在什么情况下用来表示物品的轻重?

  学生总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作单位,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3.教学例4

  (1)课件出示例4。教师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信息提出问题:

  ① 还剩多少吨小麦?

  ② 还剩多少千克小麦?

  教师:那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后发现5吨和20xx千克单位不同。你有解决办法吗?独立解决试试。教师巡视学生独立完成情况。

  学生展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①20xxkg=2吨

  5-2=3(吨)答:还剩3吨小麦。

  ②5吨=5000kg

  5000-20xx=3000(kg) 3000kg=3吨 答:还剩3吨小麦。 在展示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白单位不同时要把单位化相同才能计算。

  三、练 小组内由两名同学互对口令,并相互说说换算的思考过程与方法,另两位同学当小裁判,然后互换角色。

  2.学生独立完成练()kg

  8000kg=()吨

  ()kg=3吨

  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情况。请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3.完成练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对完成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课件演示学生完成情况。帮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

  四、反思总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忆吨是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时用到的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质量单位

  吨

  千克

  克

  1吨=1000kg

  克×1000→ 千克×1000→吨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先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的“过桥问题”、“货车、电梯的载重量”、“多少物体的重量约1吨”、“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等,使学生体验到“吨”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 第3课时 克、千克、吨的认识练【教学目标】

  1.在练【教学重点】

  进一步丰富克、千克和吨单位概念的认识,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 克、千克、吨

  今天我们就来进行相关的练 二、基本练()里填上合适的单位一只小鸟重60()

  一台平板电视机重15() 9个苹果重2()一辆货车能装白菜重3() 一本连环画重216()一艘轮船重3()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学生汇报。教师追问:

  (1)你是怎样选择克、千克或吨作单位的呢? 全班交流得出: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用克作单位,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用千克作单位,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用吨作单位。

  教师同步板书:克(g)→较轻

  千克(kg)→较重 吨→很重

  (2)列举生活实例。

  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轻重用克作单位?

  学生再列举生活中以千克或吨作单位的物品,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

  2.练 (1)学生独立完成练 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情况,让学生说出思考的过程。帮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 根据思考过程完成吨、千克、克之间进率的板书:1吨=1000kg 1kg=1000g 补充练 9吨=( )kg 8000kg=( )吨 ( )kg=5吨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课件展示学生的完成情况,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帮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掌握正确的换算方法。

  (2)完成练 教师:在比较大小时,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引导学生认识到左右两边单位不同,数也不相同时,不能直接比较,要把单位化为相同的后再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情况。师生共同评析,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 小结:当单位相同时,数大的较大;当数和单位都不同时,先要把单位化为相同的再进行比较。

  三、实践运用

  1.小马虎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屏幕展示)

  早晨起床,我拿起30千克重的牙刷,刷了刷牙,又洗了脸。喝了一杯250克的牛奶,再吃一个20千克的鸡蛋和一个150吨的苹果。妈妈往我的书包里放上一瓶重250千克的矿泉水,我再告别足足有18克重的小花狗,背起3吨重的书包高高兴兴地向学校走去,在路上,我看见一辆满载着5克蔬菜的大货车从我身边经过

  教师:说一说,这篇日记可笑的地方在哪里?你觉得应该怎么改?为什么? (30千克重的牙刷改成30克重的牙刷;20千克的鸡蛋改成20克的鸡蛋;150吨的苹果改成150克的苹果;250千克的矿泉水改成250克的矿泉水;18克重的小花狗改成18千克重的小花狗;3吨重的书包改成3千克重的书包;满载着5克蔬菜的大货车改成满载着5吨蔬菜的大货车。)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计量较轻的物品时用克作单位,计量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如果计量很重的物品要用吨作单位,选用单位时还要考虑到数的大小,用错了单位就会闹笑话的。

  2.完成练 教师:“6kg和1000g比较大小,怎样解决?”

  ①把单位千克化作克,6kg=6000g,6000g里面有6个1000g,可以装成6袋。

  ②把单位克化作千克,1000g=1kg,6kg里面有6个1kg,可以装成6袋。 小结:当单位不相同时要把单位化为相同的再计算。

  3.完成练 先再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完成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课件演示学生完成情况:

  第一种:3000kg=3吨

  1+3=4(吨)

  答:沙坑里总共有4吨沙。 第二种:1吨=1000kg

  1000+3000=4000(kg) 4000kg=4(吨)

  答:沙坑里总共有4吨沙。

  小结:当单位不同时,先要把单位化为相同的才能计算。

  四、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把“克、千克、吨”放到正确的位置,可以怎么放?为什么? 1 >50 3000 =3 4000

  河沙3000千克

  地面砖1200千克

  墙面砖1吨

  墙脚砖800千克

  李阿姨准备租2辆载重4吨的小货车将这些材料运回家,你来帮她安排安排,怎样装货?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把2吨水泥、地面砖1200千克和800千克墙脚砖装在一辆车内。因为2吨=20xx千克,20xx+1200+800=4000(千克),4000千克=4吨;把3000千克河沙和1吨墙面砖装在另一辆车里。因为3000千克=3吨,3+1=4吨。4吨刚好是两车的载重量。

  小结:货车运送物品时,既要尽量做到满载,但又不能超载。 3.数学小调查

  学生完成练 (1)学生先将自己在超市调查到的商品质量相关情况在组内交流,再独立完成第一个调查表的填写。

  课件展示学生的完成情况,适时对学生加以表扬和鼓励。

  (2)学生先将自己在互联网或书籍上查阅到的动物有多重的情况在组内交流,再独立完成第二个调查表的填写。

  五、反思总结

  教师:你能说说这节练 板书设计:

  质量单位

  克、千克、吨

  克(g)→较轻

  千克(kg)→较重

  吨→很重

  1吨=1000kg 1kg=1000g 第4课时 综合与实践:称体重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称体重。

  【教学目标】

  1.在称体重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克、千克、吨的单位概念,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2.通过称体重和记录学生体重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步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3.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经历体重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进一步巩固克、千克、吨等的单位概念。

  【教学难点】

  通过称体重和记录学生体重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培养运用数学的意识,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教学准备】

  体重秤、小组体重记录表、儿童标准体重对照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课件播放邻居家几个小孩游戏玩耍的画面,小胖在游戏活动中总是比别人慢,是什么原因呢?(引发学生对体重的对话讨论)小胖的体重太重了,动作不灵活,所以比别的小朋友慢。我们班的同学都对自己的体重有了解吗?大家想知道自己的体重是胖还是瘦吗?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体重是胖还是瘦?今天这节课我们来了解一下我们的体重,揭示课题:称体重。(板书课题:称体重)

  二、课堂活动

  活动一:称一称,填一填。

  1.了解称体重方法。

  你打算怎样了解自己的体重是胖还是瘦?(先称出我们自己的体重,再和同龄人比较)

  称体重需要什么工具?你会使用它称体重吗?课件介绍指导学生认识体重秤。

  请一名学生称出体重,边称边说明称体重的步骤:站上体重秤——读出体重——记录体重,重点强调读数时要看清楚仪表上的单位,指针所指刻度的读法。

  2.分组称体重。

  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体重秤,和一张体重记录表,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称出每位同学的体重,称体重前要把谁看重量读数、谁记录分好工,安排好称的顺序,再开始称体重。

  活动要求:

  (1)数学小组长组织称体重活动。

  (2)谁看体重读数、谁作记录分好工。

  (3)按次序依次称出体重。

  看哪一组分工明确,活动有序,称重速度快。 学生分组称体重,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体重记录表展示。

  对小组活动表现进行评价,并请一至两个小组展示体重记录表,小组代表介绍本小组的体重记录表。

  活动二:看一看,比一比。 1.独立观察。

  课件出示“6—10岁儿童标准体重对照表”(或每小组一张纸质表):

  老师这里有一张“6—10岁儿童标准体重对照表”,大家把自己的体重和标准体重对照一下,你的体重符合标准吗?是胖了还是瘦了?

  2.小组讨论。

  把自己对照“6—10岁儿童标准体重对照表”观察的结果,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根据你们小组同学体重是否符合体重标准的情况,给同学提出点建议。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展示。

  请一至两个小组的学生交流展示,重点根据对照“6—10岁儿童标准体重对照表”观察的结果,给同学的建议。教师相机梳理建议:保持体重、偏瘦的增肥、偏肥的减瘦,保持健康的体重指标。

  活动三:比一比,说一说。

  1.独立思考。 观察自己小组同学的体重记录表,把自己的体重和同学比较一下,或者是比较另外两个同学的体重,你有什么发现?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合作讨论。

  把你自己观察发现和同学说说,提出数学问题,小组内互相交流解决。

  3.全班交流。

  请一至两个小组交流提出的数学问题和解决情况,师根据交流情况评价引导。

  三、全课总结

  这节数学课快要结束了,回顾我们这节课,你们参加了哪些数学学习活动?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加减法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万以内数的不连续进位和不连续退位三位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整数加减法的最后部分。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巩固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和迁移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能够运用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单元知识构成:

  (1)信息窗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的二次进位和二次退位,即一般加减计算。

  (2)信息窗2: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和加法中的连续进位,即整数加减法中的重点和难点。

  (3)信息窗3:解决比多和比少的实际问题,同时也解决位数不同的计算问题。

  四、课时安排:

  9课时

  1、加法…………3课时

  2、减法…………4课时

  3、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0节)

  第一课时:两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内容:教材第15—16页内容及练习四。

  教学目标: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教学重点: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口算:9+6=5+5=6+8=

  8+6+1=8+2+1=6+5+1=

  2、笔算:求35与27的和。

  师: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两位数连续进位加)

  2、教学例1。

  a.学生尝试摆小棒求得98 25的结果(允许有各种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喜欢哪种方法,引导研究课本中的方法。

  提问:先加哪一部分,单根的8根和5根怎样加?给8根小棒凑几根就是10根?这一捆小棒哪里来的?

  b.小结:单根合起来满十就可以捆成一捆,放在整捆下面,表示1个十。

  列竖式计算。

  c.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从哪一位加起呢?(从个位加起。)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样写呢?

  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d.讲评:同桌口述并检查,在进位时“1”写的位置对不对,做进位加法时,是否漏写1或忘加1。

  三、巩固练习

  1、直接在书上计算第16页的做一做,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教学反思:学生以有一定的进位加法计算基础,在算理上着重说话相加满10继续进位,学生很容易理解与掌握,计算正确率较高。

  2、引导完成练习四第1、2、3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两位数连续进位加

  98

  215

  123

  第二课时: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内容:教材第1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

  2、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3、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列竖式计算:59 7785 6859 89

  问: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到了吗?

  2、口算:600 800=900 100=1000 100=

  3、估算:599 800≈900 101≈989 112≈

  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

  二、学习新课

  1、估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把数字转化成整百整千的数字进行计算,很快估计出了上面的3道算式的大概得数,这也是一种估算的方法。下面让我们在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数。爬行类376两栖类284

  师: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吗?

  2、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

  问: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多少种?(700)

  问: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会比700多还是比700少呢?为什么?

  3、笔算

  师: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三、巩固发展

  1、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8页,说一说你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

  学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解决问题。

  2、做一做:课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376 284=660(种)

  376

  21814

  660

  教学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贯串稀有动物这一系列条件设计问题,让学生利用自己获知的知识解决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第三课时:连续进位加

  教学内容:教材第19—21页练习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

  2、通过教学,学会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揭示内容。

  师:海上有许多的帆船,每艘帆船上都装有两箱物品,要知道船上一共装有多少物品应该怎么办呢?(把两箱物品加起来)

  在没有准确计算船上的物品数目之前你能不能大概地说出哪艘船载的东西最多?哪艘船载的东西最少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能不能将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师:请你动手列竖式算一算,这六艘船的排列顺序是不是和你估计的一样?

  二、直接在表格中写出上下两个加数的和。

  师:你能即不用在稿纸上列竖式又能将上下两个加数的和算得准确吗?

  三、京广中心大厦是北京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楼,楼高209米,它比中央电视塔约矮196米,你知道中央电视塔有多高吗?

  问:在这道题目中哪座建筑高?我们应该怎么考虑问题?

  四、谁能摘下玉米?

  算出玉米上算式的得数。

  五、开锁游戏。

  锁头上有得数,钥匙上有算式,请将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

  六、判断。

  课本20页第7题,判断各题有无错误,说说错在哪里。

  七、下面哪两个数加起来得1000?

  53691535185464

  649873792127208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八、小君可以怎么走?走哪条路最近?

  共同分析21页第9题。

  九、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连续进位加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教学反思:掌握方法,但运算不熟练,个别同学不记得加进位,而且对连续进位3次以上的出错较多,要加强训练。

  第四课时: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2—24页的例1、例2及练习六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笔算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连续退位的减法题。

  2、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连续退位的减法题。

  教学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减不够时,要从前一位退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减时,要记得减去退去的1。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80-7=35-8=63-4=26-7=

  2、笔算:54-21=79-37=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1、教学例1

  师: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请同学们看,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

  问:我们先到的第一站是哪里?我们走了多少千米?距离下一站丽江还有多远?地图上标有吗?书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理到丽江的距离,应该怎么办呢?你从书上观察到了什么线索?

  师:请你们观察22页的图与23页的图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通常我们可以用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路程或者工程等问题,图中昆明到丽

  江的路程被拉成了一条直线,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了。

  师:请你估算一下大理到丽江有多远?你觉得小女孩的方法好吗?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学生独立完成竖式填空,指明学生到黑板演示。)

  集体讨论,依照法则进行评讲。

  问: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2、教学例2

  师: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言。指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把讲解权交给学生,并握手祝他成功。

  问:改了数字之后我们所用的三条法则还用遵守吗?

  师:任何减法的笔算都要按照法则来计算。中间有零也可以借。

  三、巩固独立完成25页第1、2、3题

  四、总结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连续退位减法

  517–348=169(千米)

  517507

  -348-348

  16959

  教学反思:理解算理,但在计算十位时有部分同学忽略被借走的1,在教学中我注重进行十位算的口语表达训练,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第五课时:加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题3(教师根据知识点修改教材)

  教学目标:

  1、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准备:比赛题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新

  1、填空:78=80-()87=()-()99=()-()

  198=()-()297=()-()

  提问:78接近哪个整十数?87等于几十减几?99接近多少?99等于一百减几?

  仿照前三题,想后两题怎样做?

  2、挑选两组学生比赛:男女生分别选出3名同学参加接力赛,谁先算好,即可得到“优胜小红旗”。男生组:574 200456 198725 79

  女生组:574 200456 200-2725 80-1

  比赛结果一定女生组快,男生不服气,说他们题目难,师抓住时机,让学生

  观察男生组题目特点。(板书: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两数)再让学生比较两组题的不同点。

  强调:在计算加法时,如果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们先看作整十、整百的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揭题:加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二、新课教学

  1、出示例1:113+59

  (1)找算式中哪个加数是接近整十或整百数?

  (2)想把59看作多少计算比较简便?加60后结果怎样?

  (3)请一名学生把简算过程叙述一遍。113 59=113 60-1=172

  (4)如果加79应看作多少?加89呢?加99呢?

  2、出示例2:276+98

  (1)让学生自学并讨论这题的简便算法,并完成下列填空:

  276+98=276 ()-()=()问:为什么加上100又减2?

  (2)如果把98改成97应怎样计算,让学生试一试:

  276+97=276+100-3=373问:为什么减去3?

  3、小结:当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数时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概括出加法简便算法规律:多加几要减几(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判断下列简便算法是否正确。

  a:126+68=126+70-2b:98+67=67+100-2

  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计算加法时,如果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简便计算的规律是什么?

  板书设计:加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两数,多加几要减几。

  教学反思:教学中结合补、还的算理讲解,让学生明了其中的规律与算法,提高计算速度。

  第六课时: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题3及练习六的第4、5、6题。

  教学目标:

  1、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准备:比赛题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新

  1、填空:68=70-()77=()-()99=()-()

  298=()-()397=()-()

  提问:68接近哪个整十数?77等于几十减几?99接近多少?99等于一百减几?

  仿照前三题,想后两题怎样做?

  2、挑选两组学生比赛:男女生分别选出3名同学参加接力赛,谁先算好,即可得到“优胜小红旗”。

  男生组:453-300748-97356-299

  女生组:453-300748-100 3356-300 1

  比赛结果一定女生组快,男生不服气,说他们题目难,师抓住时机,让学生观察男生组题目特点。(板书: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两数)再让学生比较两组题的不同点。

  强调:在计算减法时,如果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们先看作整十、整百的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揭题: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二、新课教学

  教学减法的简算方法

  1、出示例3:165-97

  (1)这个算式中哪个数接近整十或整百?看作多少计算比较简便?

  (2)想97看作100后,是多减了,还是少减了?多减了几?多减了应怎样?

  (3)完整地把思考和计算过程说一遍:165-97=165-100+3=68

  (4)如多减2,应怎样?多减1呢?

  2、小结: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概括出减法简便计算规律:多减几要加几(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填一填

  435-()=435-300+2534-()=534-300+2

  2、完成练习六的第4、5、6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计算减法时,如果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简便计算的规律是什么?

  板书设计: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两数,多减几要加几。

  教学反思:在继续减的问题上,部分学生与加法的简便搞混,要让学生清楚的分清是多减了要补回这一算理。

  第七课时:加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2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过东西吗?(互相说后发表意见。)

  师:(挂图1)我们来看挂图,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从图1中你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动手计算。

  板书:135 48=183(元)师:看小精灵说什么?(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135

  418

  183

  板书:加法的验算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如: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用48 135,看得数是不是183。用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

  师:同学们的方法这么多,你最喜欢哪种?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教材第27页的做一做。

  2、数学门诊部。

  数学门诊部来了许多患者,请同学来当小大夫为患者治病。

  175329259 62 464 148

  137843307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回家调查一下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

  板书设计:加法的验算

  135 48=183(元)

  135验算:18318348

  418-135-48 135

  18348135183

  教学反思:结合原有基础,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找到了不同的验算方法以,但部分学生只是为了计算而算,没真正起到验算的目地,需加强学生对验算的认识与意识。

  第八课时:减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并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并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调查了有关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谁愿意说一说。同学们调查得真多,(挂图)昨天小明妈妈拿200元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183元,阿姨找给妈妈多少钱?

  板书:200-183=17(元)师:小明说什么?

  200小精灵也说: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183

  17

  板书:减法的验算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如:我用200减17,看是不是等于183。我用17加上183,看是不是等于200。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2、做教材第28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比一比,看谁聪明:用0,1,2,……9这十个数字组成一个加法竖式。

  2、啄木鸟捉害虫(电脑显示)

  苹果树上有许多虫子,请同学们来当啄木鸟为苹果树捉害虫。

  147780464

  -28-51-223

  129739241

  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减法的验算

  200-183=17(元)

  200验算:20017

  -183-17 183

  17183200

  教学反思:有套用加法加数交换位子相加的方法,要进行差生补导。

  第九课时:万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9—31页练习七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加强计算。

  2、培养合作交流的学习,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结合实际问题加强计算。

  教学难点: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看看谁能运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运用

  1、比一比,谁最快打开金锁链。

  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练习七第1题。

  2、检验下面各题,把做错的改过来。

  634663404239

  -182 282-186 571

  552845318800

  小组讨论:每道错题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

  3、选择。把正确答案与算式连起来。

  563 528=696 241=70 260=

  991937330108193723010911037267

  4、在方框里填入合适的数。

  □□4□6□□45

  -42□ 3□4 □5

  4718039□0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

  5、教材第30页第6题。

  小精灵说:再开始时客轮上有多少人?你能帮助小精灵解决问题吗?

  学生解决后交流。

  6、教材第31页第8题。

  小精灵说:用500元可以买哪些商品,还剩多少钱?

  每个小组提出三个问题,并计算。

  7、作业:第29—30页第3、5、7题。

  三、总结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万以内的加减法

  用500元可以买哪些商品,还剩多少钱?

  500-210-208=82(元)500-328-85=87(元)500-496=4(元)

  (根据各小组的回答选择不同的解答板书出来)

  教学反思: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性,与知识运用的灵活性。

  第十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弄清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挂图、学生每人一张反馈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1、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本单元有这些内容:笔算加法、笔算减法、加减法的验算、“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二、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1、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师:谁能分别编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和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

  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

  87726940708

  59 598-762-389

  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提问: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呢?

  2、反馈测试,灵活掌握。

  师:请你做老师发给你的练习题,做对一道,就可以在最上面圈一面小红旗。(笔算加、减法题各4道)(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师:得到8面小旗的请举手,真不愧是这节课的计算小冠军。

  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第2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的第2题:用900个鸡蛋孵小鸡,上午孵出337只小鸡,下午比上午多孵出118只。

  (1)下午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2)这一天共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3)还剩下多少个鸡蛋?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

  教学反思:

  通过编题、小组比赛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性,从中达到训练的目地,但在计算上仍须加强连续退位与加、减法验算的训练。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8

  教学环节:

  1.情景引入:观察一个立体图形的各个角度,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不同。

  2.例题讲解:观察汽车全景照片后,对不同位置看到不同形状讲解。解决书上的相应练习加上茶壶的上、侧、正的观察。

  3.情景练习:针对空间中3个不同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来体会不同角度观察的不同。(选不同位置的照片)

  4.扩展练习:欣赏风景在空间中的视角变化引起的物体形状变化。

  本次教学我认为采用计算机网络自主教学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形式结合,能够在实物观察、空间抽象、转变视角的3个层次上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

  1.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图形、同一个实物,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够根据提供的不同位置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进行综合,找到物体完整的表象。

  3.初步了解到空间中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多个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4.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立体的长方体纸箱一个(每一个面粘贴不同的学生熟悉的卡通动物形象),遮盖布一块,实物图片若干,屏风一个,桌子上有的茶叶筒等3种物体,网络课件,计算机10台。

  分组:4个学生一组(选出组长、信息员)。分配一台计算机。

  学具准备:白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观察长方体物体,初步感知不同位置看到物体不同

  (场地布置:凳子在6个不同的地点,看到一个面的3个,两个面的3个,看见3个面的一个人)

  1.情景设置:今天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请大家研究。这放置了一个长方体物体在各小组派来的代表中间,请从一号开始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请你们自由交换位置,再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请回到自己的小组)

  2.同时点击对应的课件,出示1~6号角度看到的物体。

  3.提问:为什么你们都观察的是同一个长方体,每个人两次看到的却不一样呢?

  4.小结: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

  二、观察实物,综合表象找实物。

  1.提问:那么你们能判断站在一个物体的不同位置,看到的是什么吗?

  2.出示:小明、小红、小东在商店买鞋,他们在不同位置看到了同一只鞋。他们站在鞋的什么位置?(填空)你能把他们看到的鞋和他们对应用连线表示吗?(连线)

  3.小结:你们真厉害呀!能根据他们站在鞋的正面、侧面、后面的位置想象出看到鞋的形状。

  三、综合表象,找寻实物

  1.我这里还有一个更加困难的问题。你有信心解决吗?

  2.提出问题:我弟弟家要购买一辆新车,他有这辆车的正面、侧面、后面的图片资料,可是他不知道这辆车是什么牌子和型号。请你们利用网络上的汽车资料和图片帮助他找到这辆车。

  3.出示汽车的不同位置图,提供网络资料。

  4.学生自主活动。

  5.判断和小结:要了解一个物体必须从它的每一个部分入手,综合考虑它的.全局。

  四、判断空间中多个物体之间的关系

  1.有时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美术的素描课上有这样的3样物体(出示)这是还有一张从空中俯视的平面图。以及4台摄像机在不同位置拍到照片。

  2.可是粗心的摄像师助理在连接数据线时出现了错误。那么在A、B、C、D这四个点的摄像机分别拍到的画面是怎样的呢?请你连接上摄像机的线。

  3.提供帮助:在屏风后边有这三样物体的实际情况和4个对应的点。你们可以自由进去观察找到帮助。

  4.学生自由活动。集体订正。

  5.提问:为什么4张图片中茶叶盒一会在杯子的左边,一会又在右边呢?这说明了什么?

  6.小结: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不同位置观察空间中的物体不仅是形状不同,而且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也不同。

  五、欣赏空间中角度变换的风景

  1.同学们在这节课上学的非常的好。在这节课结束的时候,我想请你们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2.自由欣赏,配背景音乐。

  3.提问:在欣赏中你感觉到什么?

  4.总结:在实际生活中,除了改变位置观察同一物体,还有一种在定点变化视角的观察,这就象我们刚才看到风景是从一个点观察周围。希望以后同学们能利用这两种观察方法观察你看到的周围。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9

  教材简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让学生会看日历,知道一年12个月中每个月的天数。在“看日历”的情境中,主要通过学生查阅日历上星期几的过程,让学生掌握查阅日历的基本方法,即:找月份----找日期----找对应的星期几。同时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安排了“找一找”的活动内容,都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日期。“年月日”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时分秒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具有常识性,学生在课堂上虽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已经有很多的经验,通过填写各月份天数的过程,让他们自己发现各月天数的规律,再通过说一说,找一找,练一练,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看日历,并能从中找到我国一些重大节日及其他的相关信息。

  (2)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3)知道一年12个月中每个月的天数。

  2、过程与方法在体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知识的情感,以及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会看日历。

  教学难点:识记大月、小月。

  教学准备:年历、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猜谜语:桌上一本书,三百多来页,读完这本书,家家过新年。(谜底:日历)师:对,日历不仅可以帮我们看日期,还帮我们记录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2、回顾一些有意义的历史事件。(播放课件)师:这里记录事件发生时用了那些时间单位呢?(年、月、日)其实年月日与时分秒一样都是时间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认识年、月、日

  (1)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大家都知道什么?(在小组内说说)学生可能会说:今天是几月几日,一年12个月,一年365天----------【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回顾和整理自己对年、月、日已有的认识,在相互交流中逐步完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2)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日历或附页1中的日历看看一年是12个月吗?

  (3)认真观察20xx—20xx年的日历,看看每月的天数都一样吗?

  (4)将20xx-2016年各月份的天数填在表格中,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说给你同伴听)

  (5)交流汇报结果。

  2、认识大月、小月

  (1)介绍大月、小月师: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2月是个特殊月。

  (2)请同学们说说每个年份中有哪些月份是大月,哪些月份是小月?

  (3)给表中的大月涂上黄色,小月涂上蓝色。

  (4)2月为什么不涂色?

  (5)数一数:一年中的大月、小月各有几个?

  (6)师小结:一年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1个特殊月,合起来是12个月.【设计意图:此环节为学生设计了自主学习和自主构建的学习活动,从回顾入手展开学习活动,通过填表、整理、思考,发现规律,让有关年、月、日之间的知识更加系统地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此时,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小结,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进行梳理。】

  3、记忆大月、小月师:同学们想想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记住每个月的天数?将你的方法说给同伴听听。

  (1)只记住其中的一种就可以了。例:记住小月4、6、9、11月,不看2月,其余的月份都是大月。

  (2)以7月和8月为分界点:7月前单月是大月,8月后双月是大月。

  (3)介绍左拳记忆法。

  (4)介绍歌谣记忆法。【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住各月份的天数,再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说一说各自的方法。教材中呈现的两种方式“拳头记忆法”和“歌诀记忆法”,目的是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这些月份的特点。其他两种加以补充,目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回顾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4、应用巩固

  (1)老师出月份,是大月的.说红苹果,小月的说青苹果。

  (2)下个月笑笑就要过生日了,你能告诉我笑笑的生日是大月还是小月吗?

  (3)同学们,你的生日是几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教学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学生再一次经历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对年月日的知识有了更加清晰和系统的认识,一下子将学生的学习推向高潮,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5、布置小组学习任务

  (1)从今年的日历中“找一找”

  a,日历上共有()个月份,每个星期()天,今天是()月()日,星期()。

  b,本月的第1天是星期(),最后一天是星期(),下个月的第一天是星期().

  c,国际儿童节是()月()日,星期()。

  d,()月()日是教师节,星期()。

  e,()月()日是国庆节,星期()。

  (2)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重大节日?说给你的同学听听。

  (3)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4)课件出示一些重大节日。

  6、出示有关时间的谚语,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设计意图】:

  提高学生从年历中查找指定日期的能力,也让学生了解一些重要节日,同时提醒学生珍惜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好好学习。

  三、师归纳总结

  1、说说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2、年、月、日里有很多的奥秘,需要我们不停地去学习,去探究,只要大家有一双数学眼睛就一定会收获数学学习的甜蜜果实。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直观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2、数学思考: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活动中,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3、问题解决:通过使用交互式电子设备多种功能,让学生找一找、圈一圈、说一说、画一画、拼一拼等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4、情感态度: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四边形的特征,能辨别四边形。

  教学难点:对四边形的`分类,了解不同四边形各自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激发兴趣

  1、师:播放学校的一段视频,让学生欣赏,这是什么地方?在学校平面图中你能找出几种平面图形?(学生从中找一找图形,一边圈画一边汇报。)

  2.师:在我们的校园中,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图形,可见平面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今天我们共同来认识一种图形──四边形。

  (板书课题:四边形)

  二、初步感知,发现特征

  师:同学们,你们想像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样的?(指名回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师:看,数学王国里有这么多的图形。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圈出来。请学生上台展示。

  师:观察,我们找出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汇报、互相交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合图形得出:四边形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教师板书。

  师:请多个学生完整地说出四边形的特征和全班齐读,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感知。

  师:这些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

  师:从信封中取出一个图形(露出一个角)猜一猜是不是四边形?(两个特例)为什么是四边形?为什么不是?你能把他变成一个四边形吗?(学生汇报)

  生活中我们见过许多四边形,现在又知道了四边形的特点,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四边形。(学生汇报)

  三、动手操作,互动交流

  1.学具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分法吗?(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直角梯形一类(有直角);菱形、平行四边形一类(没有直角)。

  (2)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梯形一类(对边不相等)。

  (3)按边分:正方形、菱形一类(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类(四条边不都相等)。

  (4)小结:师:你们分的好极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那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学生汇报)

  3.画四边形。

  请在下面的点子图上画出几个不同的四边形。说一说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拼四边形。

  第1列和第3列的同学任取一块七巧板,第2列和第4列的同学取一块七巧板想办法和1、3列同学拼成一个四边形。

  四、巧做练习,拓展延伸

  1、判一判:制作闯关游戏,巩固四边形的知识。

  2、数一数:让学生仔细观察所给的图形中共有几个四边形。

  3、走迷宫:“小猴找桃”

  你能帮小猴穿过迷宫吗?经过的路必须是四边形!让学生画出小猴的行走路线,再次让学生对四边形有个更清晰的认识。

  五、反思评价,升华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理解八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

  教学准备:

  课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猴山上有4只小猴子,玩得可开心了,可是他们玩得满头大汗,向猴妈妈要水果吃。可是猴妈妈只有一个桃子,想一想:把这个桃分给四只猴子,怎样分才公平呢?

  猴妈妈把这个桃平均分成了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

  学生:1/4。(电脑出示一个1/4)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因为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猴子得到一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那这一份呢?这一份,还有这一份呢?(对,每一份都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4。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分数。

  二、教学例题

  1、教师:桃子吃完了,可小猴们还觉得不解渴,这时猴妈妈又端来一盘桃。

  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读题,说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你能帮猴妈妈分一分吗?(生分)

  指明交流,展示分法。

  提问:这盘桃平均分成了几份?一份在哪里?是几个?

  指出:通常把4个桃子看成一个整体。(画O)问:要怎样分?(平均分)

  师:我们用虚线表示平均分。

  出示:把四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这盘桃的()

  提问:这里的分母分4表示什么?(总分数)分子1呢?

  2、8个桃。

  如果这盘有8个桃子呢,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8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生独立分一分,并且涂色。投影展示。说说怎么想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二)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是这盘桃的()。(齐读)

  问:这里的分母4表示什么?1呢?

  3、12个桃。

  如果这盘有12个桃子呢,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12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4、更多的桃。

  猴妈妈拿来了更多的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齐读)

  5、比较。

  讨论:这4次分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一个整体平均分)

  6、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问:刚才怎么都是这盘桃的四分之一,而现在怎么变成了这盘桃的二分之一?

  7、小结:今天学习的分数和以前学的分数有什么不一样?

  出示: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三、巩固应用

  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表现都非常好,小猴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闯观游戏,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想想做做1。

  生独立填,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对后两个,师:你能看着这两个图,提一个问题吗?

  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说一说:刚才我们分别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举例:你是一个小组的几分之一,是全班的几分之一,为什么分数不一样?

  2、想想做做2。

  生自己填写12个的四分之一、12个的三分之一、15个的5分之一、15个的三分之一

  比较:想个问题考考你的同学

  出示16个,问:其中的一份还能用三分之一表示吗?

  3、想想做做3。

  你觉得先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画虚线表示平均分,再涂色)

  出示:把()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份,表示其中的1份,是()个。

  4、游戏:一堆小棒12根,你能表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

  5、线段图。

  出示: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1)取一份。

  (2)取2份。

  (3)瘦身。

  四、自我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的例3和第5~6页的“想想做做”第1~4题。

  课时目标:

  1、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2、学生通过经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把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教具和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红、黄、蓝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情境图。

  让学生用分别用不同颜色的圆片表示不同的花,比一比各种花的朵数有什么关系?

  2、学生动手操作后,小组交流自己比较的方法并汇报。

  3,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课件演示三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

  二、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演示完成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例题中的填空。并说一说填写的依据。

  2、提问:要求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后,小组交流算法。

  分小组汇报算法,并说说算法的依据。

  3、小结算法:82=4,并着重提醒学生,“倍”不能做单位。

  三、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后,说说判断的方法和依据。

  2、“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互动,先用圆片摆一摆,分一分,在填空。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并说说题意,先连一连,再填空,并说说怎样列式计算。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说说列式的依据。

  统计学生用“倍”做单位的情况,再次提醒学生注意“倍”不能做单位。

  四、课堂总结,拓展升华

  1、这节课我们了一个新朋友“倍”,说说你对它的认识吧。

  2、“倍”为什么不能做单位?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和有关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余数,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明白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和动手操能力、观察对比、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在学习中引导学生逐渐养成细心观察、仔细思考的好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很高兴我们能相聚一起,在数学大本营里,收获知识,收获快乐。我们的口号是:数学大本营,快乐伴我行。(课件展示)

  咱们一起做个“猜手指”的游戏,从大拇指开始数至小指,依次往下数。当你说到一个数,孙老师就能知道这个数会落在哪个手指上,相信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学生挑战,教师应战。)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猜的这么快吗?这个游戏中藏着数学秘密呢!想知道吗?学完这节课,答案自然就揭晓了。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1.学习例2

  (1)收集信息

  师:我们班要举行联欢会,同学们准备用一些花来装扮教室,这样教室就更漂亮了。(出示课件)仔细观察,你从图中收集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谁会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自主做题)

  生:一共有23盆花,每组放5盆。

  生:求能放多少组,还剩下几盆?

  生:这是再求23里有多少个5,要用除法计算。算式是23÷5。

  生:我还会列除法的竖式(师板书算式)

  (2)动手操作:(课件展示)师:这道题的结果是多少呢,先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来摆一摆。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组,最多可以分几组?还余几根?(独立完成,再展示结果。)

  (3)汇报评价:在小组内说摆小棒的过程,再汇报。

  生:把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组,最多分成了4组,还剩下3根。(师同时板书答案)

  师:看来,23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4组,还剩余3盆。剩下的还能再分吗?为什么?(课件再次展示,进行着重强调。)

  生:不能再分了,剩下的3根不够摆一组的。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有时候候正好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还有剩余,在数学上,我们把剩下的不够分的数就叫余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4)认识余数

  边板书边讲除法家族里的新成员——余数。

  师:请跟老师一起读。

  (5)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读法。

  师:谁愿意来介绍一下除法家族里的每个成员?每个成员各表示什么?这个算式怎么读?

  强调:老师查字典知道“余”表示剩余的,多出来的,余数就表示剩下不够分的`数。

  (6)竖式计算

  师:有了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把这道竖式计算出来。

  生进行竖式计算。

  师:你列的竖式是否正确?数学课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请我们走进课本,用心阅读51页例2图。

  边读边思考:A、如果不分小棒,商是几?怎样知道的?B、23下面的数是几?它是怎么得到的?C、余数是几?是怎么得到的?

  D、你知道余数表示什么?(课件依次展示)

  小结:我们可以得出除法竖式计算三部曲:商、乘、减。(课件)

  (7)展示竖式。

  2、练习。

  师:同学们学会了吗,敢不敢接受挑战。

  (1)小试身手

  (2)知识城堡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学习例3

  (1)探究关系:如果刚才的例2中一共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如果是17盆,18盆,……,25盆呢?你会列式计算吗?

  (2)合作完成。

  (3)汇报结果:题目越来越难了,你怎么算得越来越快啊?有什么窍门吗?

  (4)小组合作:

  师: A、请观察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B、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同桌讨论,再互动交流)

  追问:为什么余数是依次增加了?(一个量在变,所以改变了另一个量。原来被除数在变,会引起余数的变化,被除数每增加1人,余数就会增加1。)

  2.归纳总结:所以,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反过来怎么说?

  3、智慧冲浪:

  (1)下面这样计算,对吗?错在哪里?

  (2)知识城堡2.

  (3)我是小法官。

  四、课堂总结,交流释疑: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有什么疑问?

  五、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开心小游戏:猜手指

  猜手指游戏是几个数字在循环?列式就是:( )÷5=( )…(),这个游戏主要看余数:如果余1,这个数会落在大拇指上;如果余2,会落在食指上;余3,落在中指上;余4,落在无名指上;会不会余5?如果没有余数,就落在小指上、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快速进行猜手指游戏了吧?(和同桌互做两个,学生根据结论,做游戏验证。)

  2、智慧小博士。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结构;还认识较小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意识。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较小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突破方法:通过让学生三次不同形式地观察钟表,在观察、比较中求知。

  教学难点: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突破方法:让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亲身体验1分、1秒所做的事情,充分感受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面模型、活动所用的器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播放动物运动会场面。

  同学们,你们想去奥运会吗?今天老师带你们观看动物运动会。(课件出示动物运动会百米赛跑情景。)

  哪个小动物是冠军?为什么?

  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

  二、引导探究,合作求知。

  1、认识“秒”。

  那你们知道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秒”吗?学生自由说。

  (课件中准备了三个镜头:新年倒计时、红绿灯、跑步比赛。)

  2、介绍计量“秒”的工具。

  你们知道有哪些钟可以计量“秒”?学生自由介绍。

  (课件出示四幅图片:电子表、秒表、机械钟、刻漏。)

  3、三次观察,合作求知。

  仔细观察钟面你有什么发现?

  第一次观察。(独立观察)

  请拿出你们的钟表,观察秒针,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秒针。

  第二次观察。(同桌合作观察)

  请同桌合作观察秒针的运动,结合屏幕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秒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走1大格呢?走1圈呢?)学生汇报。

  ②师用课件演示秒针分别走5小格(每小格停顿一下),即1大格有多少秒,再继续演示秒针走3大格、6大格和1圈,引导学生说出秒针分别走的秒数,从而得出: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圈是60秒。(把这句话板贴出来)

  ③请一对好朋友到讲台分工拨一拨秒针,说一说秒数。

  ④同桌利用学具盒互动拨一拨、说一说。

  第三次观察。(小组合作观察)

  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进行第三次观察:

  秒针走1圈,分针走了多少?找出秒针和分针之间的关系来。

  学生汇报。

  ②师利用课件演示秒针和分针同时走动。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1分=60秒,并板书出来。

  ③(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1分=60秒)

  三、活动体验,感受1分、1秒。

  1、分组活动,加强体验。

  感受1分。

  那如果给你1分钟,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我们来做做试验。

  画画、写字、看书、做口算题、默古诗

  师定下活动要求,再利用课件“秒针走1圈的画面”计时。

  ②感受1秒。

  那假如老师再给你们一秒时间,你们可以干什么?

  学生感受

  3、认识1分、1秒的价值。

  ①1分钟时间不算长,可同学们都能做很多事情。对比1分钟,1秒钟的时间实在太短了,可有的'事物1秒能做很多事情,请看课件介绍,并小声地读读。(课件出示: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卫星每秒飞行7900米。)

  ②同学们还知道这方面的信息吗?(学生自由说。)

  ③课后我们也可以搜集这方面的信息,找个班会时间举行一个信息交流会。

  4、畅谈感受。

  同学们,虽然1秒时间非常短,可能拍一下手就过去了,可时间是一秒一秒积累起来的,那现在你对时间有什么看法呢?请谈谈对时间的感受。

  (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四、联系生活,发展提高。

  1、课内练习。

  请打开书63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汇报。

  2、补充练习。

  课件出示两题练习,设计如下:

  A、请判断下面的时间单位用得是否合适。

  1、我们每天做早操用20分。( )

  2、小芳跑50米用了10分。( )

  3、小亮吃饭用了15小时。( )

  4、小兰每天从家步行到学校用了12秒。( )

  5、我们上数学课时,所唱的《拍手歌》大约15分。( )

  B、连线。

  请学生上讲台连线。

  C、动动脑

  秒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多长时间?

  分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多长时间?

  时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多长时间?

  五、畅谈收获,延伸号召。

  1、畅所欲言。

  时间过得真快,我们一节课40分钟快要过去了,我们在这段时间里过得怎么样?有什么收获?

  2、延伸展望。

  你还想学到什么?

  3、情感号召。

  相信同学们今后都能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行吗?号召:“我能行!”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通过摸球、摸珠、涂色等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经历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3、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具有一定的求实态度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学具准备:

  纸盒、布袋、白球、黄球、红球、白珠、红珠、蓝珠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初步感受。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古代欧洲的某国,一位奴隶冒犯了国王。国王大怒,决定将奴隶处死,奴隶被关进了死牢。按照该国当时的法律,死囚在临刑前还有一次选择生死的机会,那就是由大法官拿来一个盒子,盒子里有两张纸条,分别写着“生”和“死”。如果摸到“生”则生,如果摸到“死”就死。你们认为这个奴隶摸纸条会出现什么结果?

  师:对,大家用了一个词:可能。就是可能摸到“生”,也可能摸到“死”,两种结果都有可能。

  师:可是这个昏庸的国王一心要让这个奴隶死,于是派人偷偷地把盒中写有“生”的纸条拿掉,换成了“死”字,而大法官并不知道。这下,奴隶的命运会怎样呢?

  师:看来大家都替他担心了,两张纸条上全都写着“死”,任意摸一张,必定是“死”字,看来这个奴隶一定死,不可能生了。

  师:别急,听我往下讲。有个好心的知情人把这个情况悄悄地告诉了奴隶。这个奴隶想了一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临刑前,当大法官把盒子拿来要奴隶选择“生”“死”时,这个奴隶拿起盒中的一张纸条,看也不看,猛地吞进肚里,在场的'人全惊呆了。同学们,你们猜一猜,他的命运又会怎样呢?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因为他吞了一张纸条,剩下的是“死”,吞下的当然就是“生”了,他不可能死了。

  小结:故事里的奴隶经历了“可能生,也可能死”,到“一定死”,最后是“不可能死”的过程,是他用智慧赢得了生命。

  引入课题:生活中的事情就像故事中的一样,有些我们不能肯定它的结果,有些就可以肯定它的结果,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六上册教学设计07-15

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1-28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01-04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2-24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01-21

最新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12-29

数学上册《认识钟表》教学设计01-07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02-16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02-28

三年级上册数学《周长》教学设计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