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精选1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的意义》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在理解分数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比较、综合、抽象与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
抽象出单位“1”的概念,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分数的产生;
(2)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常用的分数;
(3)学生活动材料。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苹果等各种实物模型若干个,星星图,尺子,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感知1/4
1、回忆旧知(课件出示1/4)
2、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的哪些知识?(板书课题:分数的意义)
3、利用桌上的材料表示1/4。
[让学生自选素材表示分数,有利于激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使学生感受到被平均分的对象是广泛的,从而为建立单位“1”的概念积累丰富的.感知。]
2、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
3、展示汇报
小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这里把“自然数1”作为建立出单位“1”的台阶,一方面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只有以自然数1为标准,分数的大小比较、四则运算才能实施;另一方面,这样做也是由数概念扩展的规则所决定的,使学生充分感受分数的产生是整数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理解2/3
1、组织学生操作体会2/3的意义。
我们一起来解决。要求每两人一组,选择桌上的材料表示2/3,然后组内交流。
2、学生自由组合,利用桌上的材料操作交流,教师巡视。
3、集体反馈。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说说分别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由此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三)深化1/□
1、组织学生利用星星图探究它的1/□
师:你们还想研究别的分数吗?(课件出示1/□)这个分数好特别!特别在哪儿?(分母没有数)它读作什么?每个小组都有一些这样的图(课件演示12颗星星),请你们涂上颜色来表示这些的几分之一。大家先思考,再小组分工合作,看看可以有多少中不同的方法来表示。
2、学生分小组思考、操作交流,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
3、反馈
(学生一边展示,一边叙述是怎样表示几分之一的)
教师把学生汇报的情况汇总在一起。(课件演示)
观察这组图形和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都是把12颗星星平均分成几份;
生2:我发现了分子都是“1”,也就是都只取其中的一份;
生3:我发现了分母越大,每份的星星数量就越少;
生4:我发现了分母都是12的约数。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的知识!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分数单位。
[课件演示多种方式给星星图涂色,知道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就得到不同的分数单位。了解分数单位实际上是单位“1”的若干分之一。]
(四)理解□/□
1、组织学生探讨□/□的意义
师:(课件出示□/□)学生默读操作要求。
2、学生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4、学生讨论、概括分数的意义
师: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5、联系生活举例
(五)小结与质疑
1、师;(课件演示,图略)从图中你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2、师: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2——6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正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正比例量的特征。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的,就让学生亲自去探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一、复习铺垫激情促思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师: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一种量变化时,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二、初步感知探究规律1、出示例1的表格(略)
说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1)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得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板书:相关联的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寻找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根据学生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肯定并确认这一规律,特别是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根据发现的规律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3)揭示概括成正比例的量: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教学“试一试”
学生填表后观察表中数据,依次讨论表下的4个问题。
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作适当的板书
3、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k(一定)
揭示板书课题。
先观察思考,再同桌说说
大组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发现一种量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也可能发现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变。
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填表
完整说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学生概括
三、巩固应用深化规律
1、练一练
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练习十三第1题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三第2题
先独立判断,再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
4、练习十三第3题
先说出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画一画。
分别求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写表格。
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
5、思考:明明三岁时体重12千克,十一岁时体重44千克。于是小张就说:“明明的体重和身高成正比例。”你认为小张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说明判断的理由
说一说,画一画
填一填,议一议
讨论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比较、综合、抽象与概括的能力。
3、在学习中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难点: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具准备:
课件,苹果,饼干一包。
学具准备:
课堂小卷,尺子,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自古至今几种不同的分数表示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分数的发展史。
师:你们知道这些不同的数学符号表示什么吗?教师介绍分数发展史。
这四种标记都是表示同一个数:1/2
(设计意图:通过分数发展史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了解分数的发展历史,也为新知识的引入做了铺垫。)
让学生举起手跟老师一起书写1/2。
提问:你知道1/2各部分的名称吗?教师板书。
分母表示什么?分子表示什么?
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
师:把四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几个苹果?(2个)把两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几个?(1个)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几个苹果呢?(半个)
师:半个能用整数来表示吗?学生:不能
师:那可以怎么表示呢?(分数1/2个)
师:谁能借助老师手中的`实物(苹果)来表示分数1/2?
学生演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用分数表示是1/2。
教师总结:在生活中,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正好的整数,这时我们就要用分数来表示。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苹果,我把它们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也就1个)就是这些苹果的1/2。大家有疑问吗?(学生可能会认为一份苹果不就是1个吗?为什么用1/2表示呢?
由此引出课题:分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几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得到的分数,让学生感受是把什么平均分,近而引处“1”的概念。
课件出示一块饼干,一个正三角形,一条线段平均分,让学生在学生说出所得到的分数,在说分数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并强调是把哪个整体平均分?把学生说出的分数按照分子是不是1进行分类板书。
师:一块饼干,一个图形,一条线段都可以平均分,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整体,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单位1。追问;这个整数1表示什么?
把单位“1”由一个物体扩展到“几个物体”。
师,接下来,我想带领大家做个游戏。看课件。
露出的一个三角形用分数表示是1/4,请同学们猜一猜白纸遮上的部分是什么样子的呢?让学生在纸上画一画。
有两种画法:一个是一个图形。另一种是4个三角形。
强调;一个物体可以看作单位1,通过平均分得到分数,那4个三角形能不能也看作单位1呢?能!
师;为什么?让学生发言。
验证:分饼干的游戏。教师实物演示平均分饼干,让学生说一说把什么看做一个整体,也就是单位“1”。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单位“1”?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看图填空。
师:几分之一表示什么?(板书)几分之几表示什么?
师:你认为他们谁重要?学生回答。
几分之几是由几个几分之一组成的,所以几分之一是构成分数的最基本的单位,叫做分数单位。举例。
三、课堂练习。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让学生理解单位“1”不仅是一个物体,许多物体也可以看成单位“1”。
2、学生能掌握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分数。
3、能用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4、学生能知道某一个量是整体的几分之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母,分子及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的意义。
二、揭示目标: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这个目标能当堂达到吗?:
三、自学指导:请同学们打开书第45-46页,认真看课本内容边看书,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情况下用分数表示。
2、分数四分之一表示什么
3、什么叫单位“1”
4、什么是分数单位?
五分钟后比一比,谁自学最认真,谁能做对检测题。
四、先学
(一)看书(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的自学。
(二)检测(做一做):
1、完成课本46页做一做,指明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练习本上。(要求字写的大小适中,字体端正。)
2、教师巡视发现错例,准备二次备课。
五、后教
(一)更正:
观察黑板上的题,发现错误的进行更正。(不同颜色的粉笔)
1、看做一做的第1空,若对,问: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若错,问:为什么错了?
2、看做一做的第2空,若对,问: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若错,问:为什么错了?
3、看做一做的第3空,若对,问: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若错,问:为什么错了?
4、看做一做的第4空,若对,问: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若错,问:为什么错了?
通过刚才的解答,我们可以看出,(总结)一堆糖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可以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数,所以分数单位也不相同。(学生一分钟时间记忆)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可以看作单位1,把这个整体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学生记忆并板书)
七、当堂训练
1、课本63面练习十一第1、2、3题。(必做题)
2、有三个小盒里面装有小棒,我从第一个小盒中拿出一根小棒,这一根小棒是这个整体的五分之一,我从第一个小盒中拿出二根小棒,这二根小棒是这个整体的五分之一,我从第一个小盒中拿出三根小棒,这三根小棒是这个整体的五分之一。你能猜出每个盒子里面原来有几根小棒吗?那你能不能说一说这三个五分之一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思考题)
八、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可以看作单位1,把这个整体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重点就是分数的意义。考虑到如果让我自己概括分数的意义,概念中“一份”我也会把它纳入到“几份”中去,让学生自主、完整地概括出这一概念几乎不可能。因此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各个分数的产生,使学生在回顾的过程中感受、理解、提炼出分数意义的模型,结合教师的板书补充,逐步形成分数的意义。而对于分数单位的教学,我是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之后,让学生通过看书,再通过尝试回答,去理解。在多次回答“它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里面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之后,学生势必会有一些发现,再请学生概括出分数单位、分数单位的个数与分数分子、分母的关系,使学生在数学技能方面得到发展。
在设计练习时,我着重围绕本课重点既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行安排,既安排了完成书本上的习题,也设计了一道综合性、生活化、渗透数学思想的习题。首先是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生活问题中理解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其次是使学生感受到同一个分数,“单位1”的量变化,所对应的数量也随之变化。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到“单位1”的量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分数所对应的数量的变化的。二是发展学生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其实也渗透深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三是渗透数学思想,极限的思想。引导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景中,通过想象,体会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学生数感的发展需要专项的训练,但更需要教师课堂教学进行长期的、适时地渗透进行,数学思想、数学文化更是如此。这不是一蹴可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但是回顾整课的教学,还是存有一些遗憾。比如一些细节上处理还是不够好。在新授部分将许多物品作为整体呈现时还是需要用一些符号使学生深入感受到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在学生看书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引导和指导。还有就是练习的量还是较少,学生在技能层面发展不够。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比的意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求比值的方法,能正确地求出一个比的比值;理解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发现两个数量之间有关系。
1、比如说,周老师今年25岁,这位同学你今年几岁啊?(指着第一位同学)(12岁)
师:大家能列个算式表示出我们年龄之间的关系吗?
(25-12=13)这个是相差关系。
师:还可以用别的方法进行比较吗?
生;12除以25求的是倍数关系。
师:好的,请坐!
2、请这组同学起立,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几个男生,几个女生啊?(老师指着一起数,男生5人,女生3人)
师:除了表示出他们人数之间的相差关系,你还能列什么算式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生:倍数关系。
3、我们以前还学过这样的题,看大家还记得吗?看屏幕: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9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学校用150元买来3个小足球,每个小足球多少元?
自己读题,看看每道题求的是什么?怎样列式。
交流:谁来说第1个小题,指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
(电脑出示:速度90÷2)
这里的90表示的是(路程),2表示的是(时间)
那你能说一说数量关系吗?(速度=路程÷时间)
这里的'速度表示的就是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下一道呢?指名回答,(电脑出示:单价150÷3)
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呢?(单价=总价÷数量)
单价表示的就是总价和数量的关系。
好极了,请坐
师小结:我们看这些题都是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比的意义。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常常要把两种数量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比较两种数量关系的方法。叫做“比”,一起来研究“比的意义”。(板书:比的意义)
1、这里的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用25÷12,可以说成“老师和同学年龄的比是25比12”
(电脑演示:老师和同学年龄的比是25比12)
一起读一下。
可以记作25:12(电脑演示25:12)
这里中间的两个圆点叫做比号,读作比。
那同学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几分之几就可以说成同学和老师的年龄比是多少啊?(电脑演示:同学和老师年龄的比是12:25)
2、那你能把这句话变一个说法吗?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可以说成“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2”(电脑演示)
那如果是2:5呢?应该是谁和谁的比呢?
(电脑出示2:5)(电脑演示:女生和男生人数的比)
所以我们在说比的时候要有顺序地说。
3、那么路程÷时间=速度可以怎么说呢?(指着算式90÷2问)
你来试试:(路程和时间的比是90比2)
也就是速度可以说成是――(电脑演示:路程和时间的比)
4、单价可以说成什么呢?
生:单价可以说成是总价与数量的比(电脑演示:总价与数量的比)
5、那么从刚刚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数相除,又可以说成这种比的形式。你能不能说说什么是比呢?
先在组里互相说说,开始。(学生说,教师巡视)
谁愿意来说说?(多说几个)
把他们的意见综合一下就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一起读一下。这就是比的意义。比表示的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7、那你们能不能自己举个用比表示两个数量关系的例子呢?同桌先相互说说。(学生说)
8、交流: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些都可以说成比。
9、刚才我们通过观察,研究,发现“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并知道了比的写法,那你会写比了吗?一起来试试看,完成练习第1题。
(二)教学比的读写法,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
1、我们已经理解了比的意义而且学会了怎样来写比。那比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各部分名称又是什么呢?我想通过大家的自学,一定能很快解决。请大家对照要
(学生自学3分钟)
(电脑出示电脑自学提纲)
(1)什么叫比的前项?什么叫比的后项?什么叫比值?
(2)怎样求比值?
(3)“试一试”(完成练习第2题)
2、学生交流。
好,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的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回答问题1,教师板书
我们以5:3(板书5:3)为例,你能具体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比号前面的5叫做比的前项)
(比号后面的3叫做比的后项)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那怎样来求比值呢?
(只要把前项除以后项)
以5:3为例呢?怎样求比值?(板书:=5÷3=5/3比值)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可以发现,比值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以是整数。当比值用分数表示时一定要是最简分数。
3、刚刚我们已经知道了比的写法,其实比还有另一种写法,同学们一起看。
例如5:2(教师指着5:2讲解)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我们一起来书空一下,注意:写的时候要从上往下写,它还是一个比,而不是分数,所以仍读作5比2。(板书:仍读作5比2)。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及进率。
2、通过抽象概括,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结合教材和教学,有机渗透“实践第一”与“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小数的意义,认识其计数单位和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单位与小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请学生测量自己周围的物体,如课桌、黑板、门窗、大幅挂图等的长与宽(或高),整理收集好数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数学课本的定价是多少元?(板书:5.10元)小明的身高是1.21米,小兰的体重是38.2千克(板书:1.21米、38.2千克)。你们知道这些都叫什么数吗?我们在哪册课本中学过?小数是怎样产生的?
2.请同学们把各自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宽(或高)的数据说一说。(教师将各个数据分别按“整米数”和“非整米数”两类板书)这些不够整米数的部分,如果仍然要用“米”作单位写出来,除了用分数表示外,还可以用怎样的数表示出来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
3.师生共同归纳: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板书:小数的产生)但是,小数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着重研究它。
二、新授
1、3分米是怎样写成小数0.3米的呢?同学们请看(出示一把米尺),这把米尺的总长是1米,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1分米是几分之几米?把1/10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小数点右边有几位小数?左边的数位上写什么?(板书:0.1米)
那么,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小数点右边有几位小数?(板书:3/10米、0.3米)7分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小数点右边有几位小数?(最后让学生把测量实物得到的数据也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同桌互相检查评改)
归纳小结:把分米数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得到的是十分之一或十分之几米的数,可用一位小数来表示。(板书:一位小数)
2、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就是1小格,这1小格是多少?写成分数是几分之几米?把它写成小数是多少米?小数点右边有几位小数?左边写什么?(板书:1厘米、1/100米、0.01米)
启发学生类推:谁能说出3厘米、6厘米各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是多少米?(同时让学生在书上的括号里写出来,并指名一生板演填空)各有几位小数?3和6写在小数点右边的哪位上?(再让学生把测量实物得到的数据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同桌互相检查评改)
归纳小结:把厘米数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得到的是百分之一或百分之几米的数,有几位小数?(板书:两位小数)
3、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是多少?(板书:1毫米)(用投影仪显示1厘米中的“毫米”小格)这1毫米是几分之几米?怎样写成小数?小数点右边有几位小数?(指名一生板演填写,其他学生写在练习本上)6毫米、13毫米怎样写成分数和小数?小数点右边的第一、第二、第三位上。各表示几个1/1000米呢?
引导小结:把毫米数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得到的是怎样的分数?能写成几位小数呢?(板书:三位小数)
(布置学生将收集到几分米、几厘米、几毫米的数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然后互相检查评改)
4、如果继续分下去,得到1/10000、1/100000……的数。能写成几位小数?你会写吗?试一试,再互相检查。
5、归纳概括。用投影仪显示下列问题。
在上面的例子中,这些分数都能直接写成小数,这些分数的分母分别是多少?
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分数,它的分数单位各是多少?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如:1/10里面有多少个1/100?)与整数的进率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像这种分母是10、100、1000……且相邻的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的分数,可以怎样依照整数的写法写成小数?
因为整数左边数位上的数是右边相邻数位上的数的10倍,所以小数数位也可以从左到右由高位到低位排列,在整数与小数部分之间用小圆点(小数点)隔开来。
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同分数单位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对照板书内容想一想、比一比、议一议,然后回答)
6、让学生阅读课本上有关的内容后,完成课本上“做一做”的练习,最后让同桌学生互相说说:自己测量得到的数据是怎样写成小数的?
三、全课总结、质疑
四、巩固练习
1、口答:在5/10、1/2、1/100、1/15、1/80等数中,哪些分数能直接写成小数?为什么?写成的小数是多少?
2、口答:判断对错,错的要订正。
(1)11/1000写成小数是0.011米。
(2)0.18是18个0.1。
(3)0.33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
(4)0.57表示百分之五十七。
3、抢答。(看到小数答相等的分数,看到分数答相等的'小数)
0.5 16/100 0.25 4/1000 0.075
4、书面作业。(略)
5、机动题: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8/10○0.08 96/100○0.95
4角○0.4元
6、思考题:113毫米、15厘米用小数表示出来是多少米?
[评析:小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对于小数的意义无论在表述上,还是在理解上都有一定的困难。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本课有如下特点:
1、充分感知,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源于实践。
认知规律告诉我们,要使学生形成表象,加强感知是必不可少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身高、体重、书本价格的表示中。引出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使学生明白小数的产生源于生活实践,激发了学生学习小数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接着又通过测量门窗、黑板、课桌、大幅挂图等实物的长度和宽度的实际操作活动,使学生明白不能得到整米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小数来表示。通过操作感知,使学生明确由于日常生活、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渗透了“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凭借表象。展开联想推理。
建立表象后,以表象为依托,通过观察米尺,联系旧知,结合采集的数据有层次地展开联想推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复习,把分米数、厘米数改写成用分数形式表示的米数,再改写成小数表示的米数。从而说明十分之几的数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数用两位小数表示。把毫米数改写成米数时,通过知识迁移,引导学生写出三位小数,并类推出千分之几的数用三位小数表示。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分析实例一联想类推一结论”的过程,找到了分数(特定分母)与小数在数位、定义、进率等方面的实质性联系,为小数意义的抽象概括作了充分的铺垫。这样,学生不但学得轻松,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联想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教师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想、议、比、读”等方法,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抓住三点:
(1)抓住位数的扩展规律这根主线,界定能仿照整数写法的特定分数的范围;
(2)通过小数的特征,建立抽象的概念——小数的意义;
(3)联想、分析、概括小数的意义。在学生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课本及教师的启发。逐步理解小数意义的各个要素。
然后教师设疑:
(1)能直接写成小数的分数,它的分母是多少?
(2)表示其中一份的分数各是多少?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为什么?与整数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像这种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怎样依照整数的写法写成小数?
(4)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让学生借助教材分析讨论,使学生在回顾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对小数的意义有了潜在的理解后,教师及时地引导学生抽象概括,使学生学习小数的意义有一完整、清楚的认识,能够较完整地表达出小数的意义。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4、把握训练内容,巩固强化新知。
练习不仅是内化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形成基本技能与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本节课紧紧围绕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计数单位两方面,设计多层次的练习。在练习中注意思维步骤的物化,按照“一看、二比、三写、四查”的步骤思考和运作,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多媒体动态直观的演示、正确新颖多渠道的反馈形式、风趣生动的教学语言以及简洁科学的板书设计,牢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7
教学内容:
《反比例的意义》是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比例》中的内容。是在学过“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学生分析:
在此之前,他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对“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已经有了认识,这为学习《反比例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设计理念: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分析、发现、探究、创新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设计《反比例的意义》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宽探究学习的空间,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2.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猜想引入
师:(1)表格里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2)这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猜想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板书:反比例)
师:从字面上看“反比例”与“正比例”会是怎样的关系?
生:相反的。
师:既然是相反的,你能联系正比例关系猜想一下,在反比例关系中,一个量会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变化会有怎样的规律?
生:(略)
反思:根据学生认知新事物大多由猜而起的规律,从概念的名称“正、反”两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顾名思义”,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愿望。
二、提供材料,组织研究
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师:大家的猜想是否合理,还需要进一步证明。下面我提供给大家几张表格,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
(2)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查看,并做适当指导。)
3.汇报研究结果
(在汇报交流时,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分析到表3时,大家开始争论起来。)
生1:剩下的.路程随着已行路程的扩大而缩小,但积不一定。
生2:已行路程十剩下路程=总路程(一定)。
生3:我认为第一个同学的说法不准确,应该换成“增加”和“减小”……
(最后通过对比大家达成共识:只有表2和表3的变化规律有共性。)
师:表2和表3中两个量的变化规律有哪些共性?(生答略。)
师: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完成板书。)
师: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C表示它们的积,你认为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关系式表示?[板书]
反思:教材中两个例题是典型的反比例关系,但问题过“瘦”过“小”,思路过于狭窄,虽然学生易懂,但容易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增加表3,更利于学生发现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这一关系式,有助于学生探究规律。同时还增加了表1、表4,把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与反比例雷同(“和”一定)的情况混合在一起,给学生提供了甄别问题的机会。
4.做一做(略)
5.学习例6
师:刚才我们是参照表格中的具体数据来研究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如果这两个量直接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你还会判断它们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吗?(投影出示例题。)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基本练习。(略)
2.拓展应用。
师: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先自己举例,写在本子上,再集体交流。)
交流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列举了许多反比例的例子。课正在顺利进行时,一个同学举的“正方形的边长×边长=面积(一定),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的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争论,教师没有马上做判断,而是问学生:“能说出你的理由吗?”有的学生说:“因为乘积一定,所以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关系。”对他的意见有的同学点头称是,而有的同学却摇头……忽然,一名同学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大声叫起来:“不对!边长不随着边长的扩大而缩小!这是一种量!”一句话使大家恍然大悟:对啊!边长是一种量,它们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所以边长和边长不成反比例。后来又有一名同学举例:“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一定),边长和4成反比例。”话音刚落,学生们就齐喊起来:“不对!边长和4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
反思:通过“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这样一个开放性练习题,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使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这同时也是对数量关系一次很好的整理复习机会,通过举例进一步明确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3.综合练习
四、总结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现行的小学数学高年级教材,内容偏窄、偏深,部分知识抽象严密、逻辑性强、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新教材相比明显滞后。如何将新的课改理念与旧教材有机整合,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思考探索的课题。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体验活动中理解单位“1”不仅是一个物体,许多物体也可以看成单位“1”。
2、学生能掌握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知道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认识单位“1”,知道许多物体也可以是一个整体。
教具:
课件、各种形状的纸张、水彩笔等。
引入:
1、分苹果
师:今天老师带来三个苹果,准备分给两个同学,谁能帮老师分一分?
生:一个同学分一个。
师:那还剩下一个怎么分呢?
生:一人一半。
师:那也就是说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人一份是么?
生:是。
2、(幻灯出示书上的图片),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在古代,因为生产的需要,人们为了测量,把物体分成一段、两段、三段,不够一段了,不是整数,不能用整数的结果表示,为了准确地表示出来该怎么办呢?(出示幻灯,找同学来读)在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用分数来表示。
一、学习一个整体的分数
1、幻灯出示1/4,这就是一个分数,它读作什么?(生答四分之一)谁能说说它的各部分名称?它表示什么?(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四份,每份就是它的1/4)
师:课前老师让你们准备了教具,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来吧。
2、请同学们小组合作
(1)任意选桌上的的材料创造1/4
(2)用你喜欢的方式把1/4表示出来。
(一)、学习一个物体的1/4
(材料:一张正方形纸、一张长方形纸、一张圆形纸,一根一米长的彩带)
1、展示汇报
(1)师在同学中分别找到一个圆形、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的1/4
谁能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2)生展示,师帮助强调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生边做,师边幻灯演示。
2、师小结:以上我们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他的四分之一,这就是我们三年级学过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他的1/4.(板书“一个物体”,“平均分”“1份”“1/4”)
3、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下面老师要考一考你们,你们怕不怕?
(出示幻灯练习题),请说说阴影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4、同学们,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巧克力蛋糕,准备奖励给表现好的同学,(幻灯出示)这是一块正方形的蛋糕,我们可以用正方形来代表它,它是原来蛋糕的1/4,猜猜它原来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做一回设计师,在你的练习本上画一画它原来的样子。
5、请小组内展示一下你的作品,探讨一下还有没有其他的画法啦?
6、学生展示,老师幻灯演示。
同学们,你们真是优秀的设计师。其实还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我们在这里就不一一演示了。
(二)、学习一些物体的1/4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1)这又是一块蛋糕,露出的部分是这个整体的八分之一,你能猜猜原来会是什么样子么?同学猜测。
师出示圆形的蛋糕
(2)老师这里还有一块蛋糕,用分数表示是1/8(幻灯),请同学们猜猜这次的蛋糕原来的是什么样的?
同学们可以用三角形代替蛋糕,动手画一画原来是样子。然后小组讨论。
同学展示作品。
师:大多数年同学画的`都是圆形的蛋糕,可是这次的蛋糕不是圆形的了,而是由8块单独的蛋糕排列组成的。请看大屏幕。(幻灯出示)
师:同学们很聪明,你们的表现太出色了。这次的蛋糕不是一个了,而是一些物体了。(板书“一些物体”)请同学们看看我们刚上课时摆的1/4,你能找到你用一些物体摆出的1/4吗?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请2名学生到前面投影仪上展示,教师在旁边指导,让学生说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
2、(幻灯出示)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请同学读)老师板书“一个整体”
请同学看看你桌子上的材料,说说你把谁看成一个整体了?你是怎么样分的?谁愿意来为大家做个示范?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再找两名同学展示)
3、请同学们看看你刚刚分的1/4,都是1/4,为什么有的同学分得的是1个物体,有的是2个物体?
生汇报,这个整体变了,因为四分之一是1个物体的原来是4个物体,四分之一是2个物体的原来是8个物体。
师: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请同学们再说说同样是一个这一个物体,它可不可以是1/4,可不可以是1/8,可不可以是1/12?
生汇报:可以
师:为什么?
生:当有4个物体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1/4,当有8个物体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1/8…师:这说明什么?
生:分子不变,分母变了,说明分的份数变了。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真棒!这肯定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二、学习单位“1”
1、师:刚刚我们分过的这些物体,都可以称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这个“1”加了引号,你知道为什么吗?(生答:因为这个1不是就指1,而是指一个物体或者一些物体。)
2、师小结,刚刚我们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分数的意义(板书“分数的意义”)
3、请同学们再看一下我们刚刚分过的物体,它们分别把什么看作单位“1”了?
(教师举例课后题)
4、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单位“1”。
三、练习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幻灯出示12块糖),看看谁最聪明,回答的又快又好。
完成幻灯的练习
四、学习分数单位
1、同学们,请看黑板,其实分数也有计数单位,像这样,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我们就把他叫做分数单位。(板书分数单位)。
师:谁能说说刚才题中的分数单位?
生:1/4、1/8、1/2…
师:老师说一个数,看谁能快速地说出他的分数单位。3/4、2/5、8/9…
生抢答。
师:老师还没说分子呢,有的同学就已经回答出来了,你们发现什么窍门了么?
生:分子都是1
生:分母都是分的那个份数。
师:所以说,分数单位是由分母决定的,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单位“1”,和分数单位。你们这节课的表现非常出色,我为你们而骄傲,让我们为自己精彩的表现鼓掌。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9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8-29页。
教材分析
在一至四年级,“数与代数”领域主要教学整数的知识,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三年级(下册)曾经教学了一位小数,初步体会了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的分数间的联系,这些都是本课基础。本课教材中例1、例2借助常用的元、角、分和米、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换算,通过这样的感性认识,初步抽象出小数的意义。本课又是进一步教学小数性质、比较小数大小、改写大数目的基础,因此小数的意义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学生分析:
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小数时其实已经有了学习的基础。学生有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金额,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表示长度的经验。如果本节课再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这一方面,无异于原地转圈。对于五年的学生来讲,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对数字语言、文字语言以及图形符号语言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理解。所以,课前的预习,五年级孩子是可以胜任的'。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让学生自主运用已有的经验理解小数的意义,从而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设计意图:
本节课是一次校级教研课,在第一次试教时按照例题教学,逐步去理解小数的意义。实施下来发现,学生思维就局限在这些单位换算中,而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并不到位。于是备课组老师就讨论对于这样的概念课怎样才能达到高效呢?最后商量一致同意尝试学生先学后教,由学定教的教学方式,将本节课的设计分成三大板块。
(1)前置学习,初步感悟。课前通过引导题,让学生自学例1、例2,在常用的价钱和长度单位换算之间,初步感悟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同时通过检测题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理解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
(2)课中操作,沟通联系。小数的意义是在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符合认知建构的理论观点:学习者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与他们内在的认知结构息息相关。布鲁纳说得更清楚:“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们连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学习一个概念,需要在心理上组织起适当的认知结构,并使之成为个人内部知识网络的一部分。沟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内在联系,是引导学生理解小数意义的关键。怎样让学生主动建构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联系?我们借鉴了特级教师朱国荣老师的设计。用一张正方形纸表示整数“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示0.1的大小,在此基础上认识0.9、0.2、0.8……从而理解1里面有10个0.1.继续拓展,认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3)分层练习,实质理解。第一,基本练习,对口令;第二,看图写小数;第三,结合数轴找小数。这三组练习题,层层递进,检测学生能否从本质上真正理解小数的意义。
实施过程
一、前置学习,初步感悟。
1.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一单元,一起读一读。在三年级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小数的意义。
2.课前大家对今天学习的内容已经进行了预习,小组交流,把你的错误向小组里的同学请教一下。(自学学习材料附后)
3.全班汇报:
第一层次:角改写成元作单位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分改写成元作单位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第二层次:分米改写成米作单位就是十分之几米,也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厘米改写成米作单位就是百分之几米,也可以写成两位小数,毫米写成米作单位就是千分之几米,也可以写成三位小数。
二、课中操作,沟通联系。
1.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
(1).刚才我们通过课前研究,初步感知了小数和分数的联系,那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0.1的意义是什么吗?
(2).那么老师这里有一张正方形纸,如果把这张正方形的纸看作1,怎么在这张纸上表示0.1的大小。
拿出正方形纸,分一分,涂一涂表示0.1的大小。
展示交流,看看这些同学的作品,发表你的意见。
那谁能很自信地确定你表示的是正确的?介绍你的想法。还有不一样的吗?
虽然形状不一样,但所表示的都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涂了其中的一份。
(3).课件演示,这样表示0.1吗?要表示0.1还需要涂出一份。再说一说0.1表示什么意义。
(4).仔细看,你除了看到0.1还看到那个小数?你是怎么看到0.9的?写成分数是什么?0.9和0.1合起来是多少?1里面有几个0.1。
(5).这里你能看到哪2个小数,写成分数是多少。合在一起是几?
(6).把1平均分成十份,我们认识了0.1、0.9、0.2、0.8外还可以表示那些小数。
这些小数都是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什么意义呢?
把1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的几份,也就是表示十分之几。
2.理解两位小数的意义
(1).那0.01的意义是什么呢?
(2).如果还是把这张正方形纸看成1,要在这张正方形纸上表示0.01,你准备怎么表示。
把这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100份,涂其中的1份表示0.01。
(3).课件演示,0.01可以表示哪个分数。仔细观察你除了看到0.01,你还能看到那个小数。
0.99写成分数是多少?0.99里有几个0.01.0.01和0.99合在一起是多少。1里有多少个0.01
(4).课件出示,你看到哪2个小数,分数是什么?
0.28和0.72合在一起是多少。
这些小数都是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什么意义。
把1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几份,也就是表示百分之几。
3.理解三位小数的意义
(1).照这样看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三位小数最小的是谁?0.001表示什么意义。写成分数是什么?你能写一个最大的三位小数吗?0.999表示什么意义。0.001和0.999合在一起是多少。1里面有多少个0.001。
0.012写成分数是多少?写成小数是多少?
4.拓展四位小数、五位小数
(1).那四位小数表示什么呢?0.0123表示哪个分数。
(2).五位小数表示什么意义?写成小数是什么?
5.概括小数的意义
那什么是小数的意义呢?
引导学生归纳: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三、分层练习,实质理解。
1.对口令
看来大家对小数的意义都已经基本掌握了,那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看谁学得扎实。
规则:老师出示小数,请你快速说出分数,老师出示分数,请你快速说出小数。
结合有单位的题目,0.80元、厘米、0.006米说一说表示的意义。
2.写小数
刚才我们在一张平面的正方形中找到了小数,看,在这个正方体中,涂色的部分能用哪个小数表示呢?
这个图形又可以用哪个小数表示?如果要表示2.43怎么办?
3.数轴上得小数
看、这是一条数轴,这两个点可以用哪个小数表示。
把数轴延伸,这两个点可以用哪个小数表示。2.35在哪里?从0向左看你还能找到哪些数。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虽然我们感觉掌握的还不错,但是伟大的数学家高斯曾说过“给我最大快乐的,不是已懂得的知识,而是不断的学习。”希望大家课后继续研究小数的其他知识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10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4——6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反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反比例量的特征。努力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1、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
2、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
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
3、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两种量成正比例?
4、导入新课:
如果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又存在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3的表格(略)
1、学生填表
2、小组讨论:
(1)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你能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
(3)猜一猜,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
学生初步概括反比例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填表
思考题中所提出的问题
组织交流,再次感知成反比例的量
5、抽象表达反比例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例3和“试一试”,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y=k(一定)
揭示板书课题。
学生填表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初步概括
相互补充与完善
独立填表
交流汇报
学生概括
三、巩固应用1、练一练
1、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练习十三第6题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三第7题
先独立思考作出判断,再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
4、练习十三第8题
先填表,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判断,明确: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不成反比例。
5、思考:
100÷x=y,那么x和y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6、同桌学生相互出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说一说
填一填,议一议
讨论
相互出题解答
四、总结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课后你能与同学相互出题进行练习吗?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
⑵弄清比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⑴使学生经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一过程,牢固掌握比的意义。
⑵通过自学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通过讨论与合作学习弄清楚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联系。
⑶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对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的感受。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⑵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⑶通过对国情的了解,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忧患意识,培养主人翁精神。
教学重、难点:
1 、意义的理解,比同分数、除法的关系。
2 、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比、感受比。
教具准备:
投影仪、课件,练习纸,学生准备生活中找到的比的例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导入新课:
1 、我们六(1)班有男生29人,女生27人。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想什么办法对六(1)班男生、女生人数进行比较?
⑴男生人数比女生多多少人?
⑵女生人数比男生少多少人?
⑶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多少倍?
⑷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几分之几?
请同学口头列式,教师板书。
师:从同学们对六(1)班男生和女生的比较中可知,比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什么?(求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多少或少多少),是差比关系。用什么方法?(减法)。另一种是什么?(求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是倍比关系。用什么方法?(除法)。
2、师: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如黑板上方是一面长3分米、宽2分米的国旗,比较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关系,请你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l 、教学比的意义。
、师:求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或几分之几用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对两个数量用除法比较的基础上,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学比较方法——比。
师:比表示什么意义呢?它怎么读,怎么写?它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比又和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们先学习比的意义。
师:用新的一种数学比较方法,求长是宽的几倍,又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3比2 。(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
扶放启发:请同学们想一想,仿上例(指3:2),那么2:3又可以怎么说呢?
(生说后师板书:宽和长的比是2比3)
2 、小结:从求国旗的长和宽的倍比关系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应注意的是: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否则,比表示的'具体意义就变了。(如3比2是长和宽的比,2比3是宽和长的比。)
师:同学们真聪明,很快就学会了用“除法”和“比”的方法对红旗的长、宽进行了比较,请同学们再看下面一个例子。
“杨利伟承载的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千米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千米。”
教师提出如下几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1)求神舟五号运行的速度应怎样计算?
(2)题中的42252千米是神舟五号行驶的什么?90分钟呢?(路程、时间)
(3)神舟五号的速度又可以说成哪个量和哪个量的比,是几比几?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 。
3、引导学生总结出比的意义:
师启发: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比较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可以用什么方法?(用除法)又可以用什么方法?(比的方法)那么表示两个数的相除关系又可以怎样说呢?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4、我们今天学的比跟下面讲的比一样吗?
(1)第47届世乒赛,王励勤以4 ∶ 3战胜对手,夺得冠军。
(2)篮球比赛甲队以3:0打败乙队。比赛中的比只是借用比的形式记分的一种方式,而不是表示的相除关系。
5、自学比的读写法、比各部分的名称、比值。
(1)说明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根据上式,帮助学生弄清比同除法的关系、同分数的关系。
师指着上式启发学生观察比较得到: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比号相当于除号,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6、接着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比的意义(提出如下问题启发):
(3)两个数的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相除关系)
(4)两个例中的各个比有什么不同点?(第一个例子中的比是同类量的比,第二个例子中的比是不同类量的比。不同类量比,得到的是一种新的量,如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的意义是速度。)
三、练习提高:
找出下面各比,说一说它的意义。
我国人口和世界人口的比是1:5 。
我国国土面积和英国国土面积的比是40:1 。
了解到了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受?
四、联系生活实际,找到身边的比。
1、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比,在我们的身边有比吗?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发现。能解释一下这个比的意义吗?
2、在我们人体之中也存在许多有趣的比,介绍比在生活中的作用。
(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的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身高与胸围长度的比大约是2∶1,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处呢?比如,你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底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圈。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脚,如果你长大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身高……)
3、你知道在人体中还存在哪些有趣的比吗?给大家介绍一下。
4、你知道黄金分割吗?1:0、618,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出示图片:芭蕾舞演员模特……
5、有什么感受?运用黄金分割这个比可以创造出很多更加美好的事物,除此以外,生活中还有一些很有趣的比,同学们以后可以慢慢的感受和发现。
6、联系实际设计的开放题:看谁会动脑筋?
题目:小明今年12岁,是六(1)班学生,该班共有42个学生;小明爸爸今年38岁,在保险公司上班,年薪15000元;小明妈妈每月工资800元,她所在单位有职工24人。(看谁会动脑筋,能根据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寻找合适的量,自己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并说说这些量之间的比。)
[年龄比,年薪比,人数比,月薪比等]
四、课堂归纳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课本第55~56页的内容,同学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然后让学生质疑问难。
五、布置作业。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的意义、基本性质,能正确迅速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2)进一步理清比与分数、比与除法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教师引导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梳理能力,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复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和自信心和创新意识,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比的意义、基本性质及比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迅速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教学难点:
知识间的疏理、沟通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板书课题:比和比例)
二、归纳整理
1、复习比的意义,比的意义主要应用在哪里?
练习:(求比值)16:12
2、复习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你能说一说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吗?
(1)如果用a和b分别表示比的前后项,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比、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吗?。指名学生口答写出的等式。
板书:a:b=a÷b=a/b(b≠0)
让学生说明为什么b≠0?(0不能作除数,没有意义)
练习:12÷()=4/9=16:()=()
7:14=()÷28=35/()=()
3、复习比的基本性质。
(1)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2)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吗?(板书:化简比)
(3)练习:4:1.8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追问: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化简比的?
提问: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化简的结果是一个什么?(还是一个比)
强调:要化成最简整数比,也就是前项和后项一定是整数并且要互质
4、比较求比值和化简比。
引导比较。
现在请同学们把刚才求比值和现在的化简比来比较一下,它们各自的依据和方法有什么区别,结果有什么区别?(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成书上的对比表。强调两者在解答的根据、方法和表示的结果上的不同点。)
5、复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6、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解比例)
练习:
①解比例0.25:x=15:100
②判断是否能组成比例
7、复习比的应用:在生活中比和比例的应用很广泛,同学们看这两道题:(按比例分配、解比例应用题)
三、课堂总结,评价自己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比”的知识,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13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着重说明两点:
(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的是用整数表示。
(2)比的后项不能是0。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52~53页比的意义。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是在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时,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写比。
2、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3、理解并灵活掌握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是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4、通过主动发现的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5、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媒体:
电脑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 引入:同学们,2008年的北京将要举办什么盛会啊?(北京奥运会),在上届的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那么关于奥运会你都知道些什么呢?(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播放奥运会的相关资料)在学生说出的资料中选出中国金牌数和俄罗斯金牌数:中国获得金牌32块。俄罗斯27块。
你能列出算式表示中国与俄罗斯所得金牌块数之间的关系吗?(这里可能有学生列加减法,也可能会有除法。选出除法算式分析)
32÷27表示什么意思?(中国得的金牌是俄罗斯的几倍)
27÷32表示什么意思?(俄罗斯得的金牌是的中国的几分之几)
2、联系奥运,分析题目.
在奥运会上,你认为我国的哪块金牌的分量最重?(学生畅所欲言)如果没有人说刘翔,教师就稍微引一下
新科110米栏奥运冠军刘翔用沉甸甸的金牌让轻视黄种人的人闭上了嘴巴,他为中国夺得了有史以来中国在田径短跑项目上的第一块金牌,下面我们就共同回顾一下刘翔的夺冠历程(播放刘翔夺冠视频)。
看了这一段内容我们都非常的激动,为我们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那你知道刘翔的夺冠成绩是多少吗?(12.91)
那你知道他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吗?
如果我要你们列式来求该怎么求呢?(110÷12.91)你是根据什么来列式的?(路程÷时间=速度)
看完奥运,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学校的事情
3、先来做一个小游戏:请栾人璇你们这组同学起立。请其他同学数数他们组女生几人,男生几人?你能用什么式子表示他们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之间的关系?(4÷3和3÷4,分别问学生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学校用150元买来3个小足球,每个小足球多少元?
(请学生自己读题,说说每道题求的是什么?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式?
学生读题回答,教师板书(总价÷数量=单价 150÷3)
3、揭示课题:这些题都是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两种数量的关系的',在日常生活、生产和实验中,常常要对两种数量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方法——比。(板书:比)研究比的意义。(板书完整课题)
[设计意图: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设计形象而又蕴含一定的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比的意义。
(1) 那么在刚才的例子当中中国得的金牌是俄罗斯的几倍,用32÷27,现在我们就可以说成中国得的金牌与俄罗斯得的金牌数的比是32比27。
那俄罗斯得的金牌是的中国的几分之几可以怎么说呢?(学生试着说:俄罗斯得的金牌数和中国得的金牌数的比是27比32)
(2)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后,我们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谁是谁的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质疑:可老师还有个疑问,以上两道题都是对中国得的金牌数和俄罗斯得的金牌数进行比较的,为什么一个是32比27,一个是27比32?
引导得出: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否则,比表示的具体意义就变了。
(2) 同学们真聪明,那么你们能像这样把其他的除法算式都变一个说法吗?先同座位两个人互相说说看。(学生同座位两个人说)
都说完了,那谁愿意站起来说一说呢?
(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倍可以说成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4比3)就这样依次说完。
那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可以怎么说啊?(速度可以说成是路程与时间的比)
那单价呢?可以怎么说啊?(单价是总价和数量的比)
在我们常用的数量关系中还有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这里的工作效率还可以怎么说呢?(工作效率就是工作总量个工作时间的比)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的例子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分之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既节省了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3)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既可以用除法,又可以用比的方法。那什么叫做比呢?请同学们结合板书同位讨论一下。(前后四人讨论)
汇报,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齐读)
你们能不能自己举一个用比表示两数关系的例子?先说原题再把它改编成比的形式(学生自主举例,四人讨论汇报,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例子的学习,使学生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用同桌之间互相讨论的方式,抽象概括出“比的意义”,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练习题:填空。
有5个红球和10个白球,白球和红球个数的比是( )比( ),红球和白球个数的比是( )比(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分数除法(第5课时)六(下)第一单元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圆柱的表面积练习题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折扣》教案六上综合应用:确定起跑线分数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查看更多>>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设计意图:这是一组对应练习,旨在强化学生对比的意义的初步理解。]
2、比的读写法、各部分名称、求比值的方法以及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1)看书自学,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比的意义,在课本的52~53页还涉及到一些关于“比”的其他知识,你们想自己研究、探索吗?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可以在小组里讨论,然后汇报一下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开始吧!
[设计意图: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
(2)汇报。
1:我学会了比的写法,3比4记作3∶4。(让学生板演)
问:这个“∶”叫做什么呢?谁愿意给它起个名字?(强调:写“∶”应该注意上下对齐,点要圆一点,它不同于冒号。)那么4比3、110比12.51又记作什么?(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写在练习本上)3∶4 4∶3 110∶12.91又怎样读呢?
思考:刚才大家学会了用“∶”的形式来写出两个数的比,除了这种形式,还可以写成什么形式呢?(指名板演)读作什么?还可以读作二分之三吗?为什么?(把3∶4改写成分数形式的比,并齐读。)
[设计意图: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站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高度重新组合处理教材内容。学生汇报过程中,由教师引导,把“比号”“分数形式的比”前移,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使课堂教学省时高效。]
2:我学会了比的各部分名称。(结合3∶4来说明)
如果告诉你“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你能想到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3:我学会了什么叫做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问:那么怎样求比值呢?(前项除以后项的商)
练习题:(课件出示)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3∶4 0.7∶0.35 8∶4 0.2∶1/5
想:比值通常可以是什么数?
[设计意图:比值不同的四个比的举例,既加深了学生对比值意义的理解,又强化了学生对“比”和“比值”的区别。]
4:两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比,看来比和除法之间有着一定的联
系,我们以前也学习过除法和分数的联系,那么比和分数之间是不是也有联系呢?(是)。
出示思考题:比与除法、分数有哪些联系?比与除法、分数又有什么区别?(以前后四人为小组,讨论填写)
相互关系区别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一种关系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一种运算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一种数
设计意图:以往教学比与除法、分数三者的联系,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费时费力,教学效果也不是最佳的。所以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计算机课件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5:我还知道比的后项不能为“0”。
问:为什么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说明)
三、多层练习,巩固新知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求出比的比值。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建立比的概 念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同学们,在每个星期一的早晨我们学校都会举行一种什么仪式?我们学校为什么要经常举行这种升旗活动呢?其实在我们的国旗里面还隐藏着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究一下。
课件出示问题: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谁能用算式来表示长和宽的关系?
在学生的回答中,老师选取两个答案:3÷2表示长是宽的几倍?和2÷3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告诉学生这种关系除了用除法算式表示外,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那就是——比。引出本节课内容“比的意义”。
活动二;
(一)探究同类量的比;外,还可以表示长和宽的比为3比2。让学生依次说出2÷3还可以表示什么意思?
同学们,刚才我们都是把长和宽进行了比较,为什么一个是3比2,一个是2比3,让学生说说从中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
(二)探究非同类量的比
课件出示书中的第二个红点问题。
让学生用算式表示如何求速度?通过公式来列算式,引导学生写出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多少?
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这样地例子。
活动三:
仔细观察上面的例子,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既可以用除法,又可以用比的方法。那什么叫做比呢?(学生讨论交流)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比的意义,在课本的78~79页还涉及到一些关于“比”的其他知识,你们想自己研究、探索吗?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请大家对照老师所给的问题,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可以在小组里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课件出示问题:
⑴、比的读、写法?比都有哪些表示形式?
⑵、比的各部分名称?如何求比值?
⑶、比和除法、分数有哪些联系?
⑷、比的后项能不能是0?为什么?
引导学生起来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板书。
活动四:
1、填一填。
⑴、把2克盐溶解在100克水中,盐和水的比的( )。盐和盐水的比是( )。
⑵、一辆汽车来运货,一共运了5次,共运了20吨,写出运的吨数和次数比是( ),比值是( )。
活动五;
学生谈收获。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15
教学内容:
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能写出两个数量的比。
2.认识比号“:”,能说出比的各部分名称。
3.理解比值的意义,会求比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需要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比的意义”。(板书)
二、进行新授:
1、学习比的意义:
(1)、出示: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小黑板出示)1.长是宽的几倍?(3÷2=)2.宽是长的几分之几?(2÷3=)
师:①求长是宽的几倍,用长除以宽,长除以宽也可以说成长与宽的比,长与宽的比是3比2。
②提问:求宽是长的几分之几,用宽除以长。想一想,宽除以长也可以怎样说?(宽与长的比是2比3。)
(2)出示: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小黑板出示)1.怎样求速度?(用路程除以时间)
师: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路程除以时间可以说成是路程与时间的比。所以速度就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在这里,路程与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路程与时间的比是180比3)
(3)①教师设疑:上面几例中有什么共同点?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可以把两个数相除说成两个数的比?
②学生问答后得(投影出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a.出示概念。b.全体读。
c.抽学生举例子后,要求同桌相互说,并各举一个例子。
2、巩固练习:
(1)书本第65页试一试。(逐题练习)
1.李强植树6棵,张明植树5棵。说出李强和张明植树棵数的比。a.学生做。b.分析反馈。
2.3支圆珠笔的.总价是6元,圆珠笔的单价是多少元?说出圆珠笔总价和数量的比。
a.学生做。b.分析、反馈。
(2)书本第65页练一练第1题。a.学生自己练习。b.分析、反馈。(3)填空:(小黑板出示)男生人数:| | | |女生人数:| | | | | ①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②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③男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④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a.学生自己做。
b.反馈,具体说说③④两式的意义。(男、女生人数各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3、比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1)师:(结合上题)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4比7,也可以记作4:7。(板书)
(2)指出比号:
a.这像语文中学过的什么符号?(冒号)b.在比中叫做比号?(板书)
c.师: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板书)4:7前项比号后项(3)
a.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表示什么?(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七分之四)b.你是怎样得出的?(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接板书:4÷7=-)c.师:我们把-
叫做比值。想一想:什么叫比值?(投影出示: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4)学习求比值的方法
①尝试练习:书本第66页第5题:求下列各比的比值:45:145 0.42:0.14 1-:1-1.8:2-a.学生自做。b.分析、反馈。
②一条公路长6千米,已经修了4千米。写出已修的路程与公路总长度的比,并求出比值。
(小黑板出示)
a.学生自己写比,并求出比值。
b.结合题目说说比值“三分之二”表示谁是谁的三分之二?(表示已修的路程是公路全长的三分之二)c.判断:4千米÷7千米=-千米③甲数是乙数的-,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④乙数是甲数的2-,乙数与甲数的比是()
⑤实际产量比计划增产10%,实际产量与计划产量的比是()(学生练习后反馈)
三、课堂小结:
师:(1)这节课学了什么?(比的意义)
(2)比的意义是什么?什么叫比值?(或怎样求比值?)。
四、作业:≤作业本≥P39[36]板书:比的意义
长是宽的几倍?长与宽的比是3÷2=-3比2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宽与长的比是2÷3=-2比3求速度。路程与时间的比是180÷3=50(千米)180比3 4:7=4 ÷ 7=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16
教学目标:
1、根据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利用知识的迁移,领悟并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通过自主探究,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化简。
3、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推导化简比的方法正确化简比。
教法:
引导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常常要把两个量进行比较。举例说明,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2、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学生按学习指南自学。
学习指南:根据题意可以怎样表示长和宽的关系?
2、汇报自学情况
3、教师指导:
长是宽的3/2倍,我们又可以把他们之间的关系说成长和宽的比是3比2;宽是长的2/3,我们又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2比3。
4、苹果有4个,梨有5个。
提问:苹果和梨的关系可以怎样说?
尽量找学困生回答。
5、教师总结:刚刚我们比较了两个同类的量,不仅两个同类的量可以用比表示,而且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6、学生举例。
请学生举出一个可以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例子,尽可能让学生多举例子。
学生互相讨论后,再指名回答。
7、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后,说说比的含义。
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3比2 3:2
2比3 2:3
100比2 100:2
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比的各部分名称
15:10=15÷10=3/2
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教师重点指导:
(1)关于“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你怎样理解?
(2)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
比分数除法的联系与区别
三.课堂检测:
1、完成教材第44页“做一做”的第1、2题。
2、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的第1——3题。
四.小结:
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17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的讲解及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自学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各部分的名称,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2、会正确写出两个数倍比关系的对应比,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正确求比值。
3、通过教学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观点。
4、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出示:
我们六(5)班有男生23人,女生21人。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想什么办法对六(5)班男生、女生人数进行比较?
师选择:
⑴男生人数比女生多多少人?
⑵女生人数比男生少多少人?
师:请同学口头列式。
⑶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多少倍?板书:23÷21
⑷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几分之几?21÷23师:从同学们对六(5)班男生和女生的比较中可知,比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什么?(求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多少或少多少),是比差关系。用什么方法?(减法)。另一种是什么?(求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是倍比关系。用什么方法?(除法)。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我们把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这种新的数学比较方法叫做--比。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比的意义”。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比的`意义
⑴师:23÷21,是谁和谁比?师述:用新的数学比较方法说,求男生是女生的几倍,又可以说成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比21(板书)。扶放启发:请同学想一想,仿上例(指21÷23)那么21÷23又可以怎么说呢?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21比23(板书)
⑵说一说:①苹果有4个,梨有5个。苹果和梨的关系怎么说?
②舞蹈兴趣小组有女生9人,男生4人。(同桌互说,后指名说)。
⑶师:用比的方法不但可以对同类量进行比较,还可以对不同类的量进行比较。[同类量:师可结合上例简单说明]师出示: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问:
①求汽车的速度怎样计算?100÷2=50(千米)(板书)
②(指100÷2)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说呢?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板书)
师: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用速度(即每小时多少千米)表示,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⑷学生举例举一个可以用比来表示两个不同类数量之间关系的例子。(同桌互说,后指名说)
⑸总结
①思考、讨论:什么情况下两个数的关系可以用比来表示?
②指导学生看书看看教科书上是怎么定义的?指名说一说答案,然后齐读。(划出“两数相除”点上着重号)
2、自学比的读写法、比各部分的名称、比值、比和除法各部分的关系
⑴师:关于比,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47页第一个“做一做”上面的内容。
⑵汇报: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
①比的读写法指23比21;21比23;100比2,问:还可以怎么写?(学生练习)。怎么读?(齐读)
②比的各部分名称、说一说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是什么?
③比值。师:如何求比值?[反馈练习]
①说一说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是什么?8︰11=8÷11=8/11 1/4︰1/3=1/4÷1/3 =3/4 1.2︰0.3=1.2÷0.3= 4
②抢答。教师出条件,学生抢答比值。比的前项是100,后项是2,比值是()比的前项是21,后项是23,比值是()比的前项是2.4,后项是3,比值是()
③做一做a、有5个红球和10个白球,写出红球和白球个数的比,再写出白球和红球个数的比,并分别求出比值。
b、某种型号的文具盒,每1箱装12只,共计人民币72元,写出这箱文具盒的元数与只数的比,并求出比值。(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意思)
④比和除法各部分的关系整理表格:
联系区别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
⑶思考
①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
②足球比赛中的0︰0,是不是我们数学上所说的比?
3、继续自学两个“做一做”中间的内容
⑴让学生说说通过自学,你又明白了什么?
⑵想一想,辨一辨:既可以看作一个分数,又可以看作一个比,还可以看作比值。
⑶继续汇报,完成表格联系区别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
⑷反馈练习变一变,填一填3÷19=()︰()21︰100 =()/()4/23=()︰()1/8=1︰()=()÷ 8 A︰B =()÷()=()/()()︰()=()÷7=5/()
⑸找一找,比、除法、分数分别表示什么?(区别,完成表格)一种数一种相除的关系一种运算三、课堂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四、综合练习
1、讨论:小强的身高1米,他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小强说他和他爸爸身高的比是1︰173,对不对?你认为是什么?
2、看谁会动脑筋?题目:小明今年12岁,是六(1)班学生,该班共有42个学生;小明爸爸今年38岁,再保险公司上班,年薪15000元;小明的妈妈每月工资800元,他所在单位有职工24人。(看谁会动脑筋,能根据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寻找合适的量,自己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并说说这些量之间的比)。
板书:比的意义23÷21相23比21(23︰21)21÷23 → → 21比23(21︰23)100÷2除100比2(100︰2)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18
教学内容:
书第68-69页例1、例2,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比”的知识。(板书:比)关于比,你想了解一些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什么是比?学了“比”有什么用?数学上的“比”与生活中的“比”一样吗?……)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发:对,生活中也有“比”,比如一场足球赛的比分是2∶0,它与数学上的“比”一样吗?老师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自己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好吗?
二、教学例1
(一)、呈现例1:
1、利用旧知进行比较:
(1)图中提供了2个数量:2杯果汁和3杯牛奶。根据这两个数量,我们怎样来对果汁和牛奶的杯数进行比较?(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板书:)
相差关系{牛奶比果汁多1杯倍数关系{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
果汁比牛奶少1杯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
(2)小结: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今天我们认识的比就是专门对这后一种关系进行的研究。
2、“比”的教学:
(1)(指板书:)“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出示)”。想一想,“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出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3、“比”的读写:
(1)师介绍:2比3怎么写呢?我们一起来看:2比3记作2∶3(板书:2∶3,先写2,再在中间写上两个小圆点,读作“比”,注意与语文中的“冒号”不同,最后写3。一起来写一写,读一读。)
(2)指导学生写:3比2怎么写呢?谁来写一写?
(3)介绍名称:刚才我们写在中间的两个小圆点(∶)是比号(板书: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板书:前项
后项)
(4)谁来说一说:2∶3这个比中,比的前项是几?比的后项是几?在3∶2这个比中,2是比的什么?3是比的什么?
4、比是有序概念
(1)同学们看一看,刚才的比的前项是2,这儿的2怎么又是比的后项了呢?
(2)对!颠倒两个数量的位置,就会得出另一个比,它的意义也就不同。因此大家在叙述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在比,不可颠倒顺序。
(二)、完成试一试
(1)指图中的1∶4,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2)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3)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比如这个1:4,表示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也就是说水的体积是洗洁液的4倍,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4。)
三、教学例2
(一)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1、想一想,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
2、2、学生计算答案,汇报填表。
3、明确:因为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出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15。)900∶15表示什么呢?(路程÷时间。)
4、你能用比来表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出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20)
(二)、理解比的意义
1、刚才我们已经得出了不少的比,仔细观察一下例2中的比:900比15,900比20,以及例1中的2比3,3比2等等,你觉得比与什么有关?两个数的比表示什么呢?(板书:两个数的比
两个数相除)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再引导:例1中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例2中的比表示路程÷时间,不管是例1、例2还是练习中的比都表示两个数相除。所以两个数的比到底表示两个数的什么关系?(板书:一种相除关系)
(三)、认识“比值”、及与“比”的区别:
1、在900∶15这个比中,比的前项是几?后项是几?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是几?
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算算900∶15这个比的比值是几?
2、想一想,900∶20这个比的比值是多少?这两个比值60、45也就表示什么?
3、你能说出例1中的各个比的比值分别是多少吗?
4、讨论:同学们觉得比与比值的区别在哪里?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由前项、比号、后项组成。比值表示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比值是一个数,可以是分数、小数或整数。)
(四)、“试一试”
1、完成“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教师介绍: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例如,2∶3除了写成这种形式以外,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的比:3/2。(板书:3/2)注意这时应把它看成是一个比,而不是分数,所以先写比的前项,再写横线表示比,最后写后项,仍应读作3比2。)
(五)、比、除法和分数的关系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得到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后项、比号、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或分数中的什么吗?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根据学生的汇报填表)
相互关系区别
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除法
分数
2、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是0?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的1、2、3小题。
2、判断题。
(1)3/4只能读作四分之三。()
(2)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3)可可的身高是1米,她爸爸的身高是178厘米,可可和她爸爸身高的比是1∶178。()
3、完成练习十三的第3、4题。
4、糖水的甜度
(1)(出示:两杯糖水,并标出糖与水的质量的比,第一杯1∶20,第二杯1∶25)
你知道哪一杯水更甜吗?为什么?
(2)(出示第三杯糖水,标出糖4克,水100克。)
你知道这杯糖水和刚才的哪一杯一样甜?先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3)根据第一杯糖和水质量的比是1∶20,你能说出第一杯糖与糖水质量的比吗?
5、知识介绍:
同学们,其实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听说过著名的“黄金比吗?”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六、布置作业:P72练习十三的1、2、3、5
板书设计
相差关系{牛奶比果汁多1杯倍数关系{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
果汁比牛奶少1杯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
2比3记作2∶3分数形式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02-22
教学设计的意义01-10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04-23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02-22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02-16
《方程意义》教学设计04-27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优秀01-31
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06-22
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