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教学设计

时间:2023-04-27 10:18:5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质量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质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质量教学设计(15篇)

质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究实验,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 采用思考、交流、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3、 通过巩固练习体现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模式:

  猜想→探究→得出结论→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 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3、 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启发式、实验探究式、交流讨论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及课件、白磷、锥形瓶、托盘天平、硫酸铜溶液、铁丝、蜡烛、镁带、酒精灯、烧杯、滤纸、玻璃片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1、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 磷在氧气中燃烧;

  (2)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2、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引言: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是不变的,那么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

  猜想:可能变大、可能变小、可能不变。

  (通过实验探究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演示实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与猜想是否相同。)

  [过渡]刚才是老师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了结论,那么是不是一切的化学反应都存在相同的现象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运用桌面上的仪器及药品探究一下“硫酸铜溶液与铁丝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学生实验探究]分组活动。探究、讨论、交流、记录、发言、分析、总结。

  (小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反馈练习]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一些简单的计算。

  [问题思考]为什么一切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

  [学生讨论]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讨论得出原因。

  [分析]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从微观上进行分析。

  [过渡]那么下面我们来观察一下下面的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总和将怎样变化?

  [探究实验]蜡烛的燃烧和镁带的燃烧。

  (由学生探究后思考、交流、讨论、分析原因)

  [提出问题]如何改进实验?

  [反馈练习]见投影

  [小结]学生叙述他们个人的收获。

  [作业]《百分达标》相关的练习。

质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2、尝试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3、学会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了解空气受污染的程度。

  4、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

  5、尝试用所学的方法探究有关空气中尘埃粒子的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有关资料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健康与周围的空气质量有密切的关系,爱护环境就等于爱护自己。

  教学重点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2、做好探究实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教学难点

  1、学会正确采集尘埃粒子和比较精确的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2、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

  实验法、 讲解法、 综合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空气质量统计资料及数据、呼吸道疾病的有关资料、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一个人每天要呼吸两万多次,每天至少要与环境交换一万多升气体,可见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那么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的健康关系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话题。(板书课题:空气质量与健康)

  [讲授新课]

  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加入到小组内参与分析讨论。)

  (1)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

  (2)请你根据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分析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死亡率为什么会逐年上升?

  (3)请结合资料3、4和身边的实例,分析居室的空气质量与人的健康关系。

  (4)除了以上资料所提到的,影响居室空气质量的因素还有哪些?

  学生:(认真阅读资料,分析讨论,相互补充,在老师的点拨指导下得出如下结论)

  (1)在空气质量差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群,呼吸系统发病率高,即呼吸道容易患鼻炎、咽炎等,肺部容易患肺炎、肺结核、肺癌等。

  (2)空气质量的恶化,是导致呼吸系统引起死亡率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

  (3)烟雾污染和装修污染影响居室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吸烟危害吸烟者自身的健康,也影响周围不吸烟者(被动吸烟者)的健康。装修后的墙壁往往含有甲醛、苯、甲苯和二甲苯等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这些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聚集到一定的浓度,可以使人感到不适,严重时可以使人患呼吸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

  (4)新购买的家具、清新剂等,往往也含有上述对人体有害的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也会影响居室的质量,等等。

  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

  教师:同学们讲得很好,说明你们课前认真地收集并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大气中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这些有害物质既可以引起包括肺癌在内的呼吸系统疾病,还可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引起其他系统的疾病。我们当地的空气质量如何?大气主要有哪些污染物呢?(组织学生对课前准备的空气质量统计资料及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本地区空气质量被污染的现状)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后发言)

  (1)我们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每天基本是“轻微污染”;

  (2)我们城市的空气中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

  (3)常见的大气污染源一般有:工厂排放的烟尘废气和居民炉灶排放的烟尘废气,汽车、摩托车等各种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农作物秸秆焚烧排放的浓烟、地面扬沙和沙尘暴等。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说明同学们课前进行了认真的调查访问,也查阅了空气污染的有关资料,那么我们如何自己测量周围的空气质量呢?

  学生:我们可以利用课前测量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数并计算尘埃粒子数,就能判断周围的空气质量状况。

  教师:对。同学们可以利用课前各小组采集到的尘埃粒子数,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数。现在请各小组制定出科学的测算计划与方案。

  学生:各小组按5点取样法算出,小组之间根据数据讨论,交流尘埃粒子数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根据小组测算结果,让各组探究讨论以下问题)

  (1)楼层越高尘埃越少吗?

  (2)下雨前和下雨后尘埃粒子数量相同吗?

  (3)一天中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尘埃粒子的数量相同吗?

  学生:(各组在老师的点拨下,小组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共同讨论后得出以下结论)

  (1)楼层越高尘埃越少。

  (2)下雨前和下雨后尘埃粒子的数量不一样(下雨前的尘埃粒子数量多,下雨后的尘埃粒子数量少)。

  (3)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早、中、晚),同一地点尘埃粒子数不同。

  教师:同学们做实验比较认真,计算方法也正确。希望同学们以后继续发扬科学探究精神,研究生命现象。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空气质量既然与人体健康关系这么密切,我们应该如何防止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呢?你们有什么建议?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互相讨论、补充后总结、作答)

  1、控制污染物排放是防止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如:工厂必须注意消烟除尘,废气要经过处理才能排放到空气中去;城市要适当控制汽车的数量,改进汽车发动机,减少废气的排放;冬季要实行集中供暖,代替千家万户的炉灶。

  2、植树造林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我们要大力植树造林。因为树叶能吸附空气中的灰尘,有些树叶有监测空气污染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3、为了防止空气污染,我们要注意搞好环境卫生,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在公共场所吸烟。

  [课堂小结]

  教师:让学生做课后练习,给予指导、点拨、纠正。

  学生:学生思考、讨论后作答。(略)

  [巩固练习]

  1、下列疾病中,可能由空气污染引起的是( )

  A、感冒 B、哮喘 C、肝炎 D、沙眼

  答案:B

  2、由于森林减少及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现在全球环境出现了( )

  A、赤潮 B、沙尘暴 C、温室效应 D、酸雨

  答案:C

  3、小倩的爸爸吸烟,小倩和妈妈虽然不吸烟,却是__________吸烟者,所以小倩经常咳嗽、患气管炎等疾病。这是因为烟雾中的尼古丁等有毒物质,抑制了气管、支气管内表面_________的摆动,使__________不能及时排除,呼吸道易受到病菌侵袭的缘故。

  答案:被动 纤毛 痰

  4、某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为78,表明该城市的空气质量为( )

  A、优 B、良 C、轻度污染 D、重度污染

  答案:B

  5、冬天上课教室门关闭较久后,不少同学会出现打“呵欠”的现象,是因为( )

  A、打“呵欠”会传染

  B、同学们想睡觉

  C、教室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D、大家养成了打“呵欠”的习惯

  答案:C

  6、住宅装修完毕,室内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苯、甲醛、氡等有害气体,除去这些有害的气体的根本方法是( )

  A、关闭门窗放大量的茶叶

  B、关闭门窗,放大量的醋

  C、喷空气清新剂

  D、打开门窗,通风透气

  答案:D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空气质量与健康

  一、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二、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

  活动与探究

  1、某学习小组探究在擦黑板时,教室内空气的尘埃粒子含量。他们将制作的'载玻片采集装置,放到教室的中央,擦黑板后五分钟,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五个抽样点的尘埃粒子数分别是10、16、14、17、8(每个抽样点的面积为4平方毫米)。请同学分析:

  A、在400平方毫米的范围内有__________个尘埃粒子。

  B、教室前排位置的尘埃粒子数应比测定出的尘埃粒子数__________。

  C、在现有的条件下,应如何降低粉笔灰对同学的污染。请谈谈你的看法。

  2、写出你身边常见的空气污染源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

  一、空气质量周报中的三项指标

  从1997年开始,我国先后有几十座城市定期发布城市空气质量周报,以便为各地及时提供当地的空气质量信息。在空气质量周报中,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和可吸入颗粒物是三项常用的指标。

  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简称API),是将常规测定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转化成数值(1~300以上),并通过分级(一般为五级)来表示空气污染度和空气质量状况。空气污染指数和空气质量级别使用于反映城市短期的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的重点,目前我国的空气污染指数和空气质量级别是:

  0~50,与其对应的空气污染物浓度为空气质量日均值一级标准,空气质量为“优”;

  51~100,与其对应的空气污染物浓度为空气质量日均值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为“良好”;

  101~200,与其对应的空气污染物浓度为空气质量日均值三级标准,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

  201~300,与其对应的空气污染物浓度为空气质量日均值四级标准,空气质量为“中度污染”;

  超过300的空气污染物浓度为空气质量日均值五级标准,空气质量为“重度污染”。

  可吸入颗粒物(Inholable Particles,简称IP),曾叫做“可吸入尘”“飘尘”“微尘”,是指漂浮于空中的、粒径小于10 μm的颗粒物,包括固体颗粒物、液体颗粒,或固体吸附液体、气体后而形成的颗粒物,数量通常用mg/m3或μg/m3 表示。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可吸入颗粒物容易被人吸入,因此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近些年来,许多国家将可吸入颗粒物列为检测空气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跑步时不宜只用鼻呼吸

  跑步时,人体对氧的需要量增加。如果跑步时只用鼻呼吸将满足不了人体对氧的需要,此时,势必迫使呼吸肌加强活动,加快呼吸频率,以提高肺的通气量,来满足人体对氧的需要。其结果是,呼吸肌会较快地产生疲劳,反而影响氧的供应。因此,人们常常在跑步时注意掌握呼吸动作的节奏,适当张口协助鼻进行呼吸。

  据研究,兼用口、鼻呼吸,肺的通气量可由只用鼻呼吸时的80 L/min增至173 L/min,并且因呼吸频率不过快,而延迟呼吸肌疲劳的产生。通过口腔,还可以辅助散发运动中体内产生的热量。但是,在严冬进行跑步时,注意张口不宜过大。这样,可以使吸入的冷空气经过口腔时得到温暖,从而减小对呼吸道和肺的不良刺激。

  三、世界无烟日

  世界卫生组织于1987年作出决定,将每年的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此举告诫人们吸烟有损健康,呼吁世界“烟民”在该日停止吸烟或戒烟,并呼吁这一天所有商人不卖烟。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选择了“青少年不要吸烟”作为本年世界无烟日的主题。在我国召开的第三个“世界无烟日”座谈会上,有关专家呼吁:控制吸烟应从青少年抓起,还强调控制青少年吸烟要从小抓起;教育部门要充分利用教育阵地,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要绝对禁止中小学生吸烟。

  据有关报刊报道,我国青少年吸烟率近年来不断上升。如果不加控制,到2025年,我国每年死于吸烟的总人数将由现在每年10万人上升到200万人。据调查,青少年吸烟已成为我国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我国70%以上的吸烟者开始吸烟的年龄都在15~25岁之间。为推动我国控制吸烟工作的深入开展,必须杜绝青少年吸烟现象。

  四、马路上的无形魔鬼——铅

  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铅。铅多积聚在离地面1米左右的大气中,而距地面25~100厘米处正好是儿童的呼吸带。儿童长期吸入这种含铅的尾气后,容易发生铅中毒,对孩子的健康造成极大的损害。铅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它不仅损害人的神经系统,还会损害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铅对孩子的危害尤其严重,因为孩子身体的抵抗力差,对铅的吸收率是成人的5倍以上。铅中毒直接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研究表明,孩子血铅含量每上升10微克/分升,智商值就要减少6~7分。

  五、家居装饰中的杀手

  目前我国室内环境的主要污染源来自建筑、装饰和家居,甲醛、苯、氡气和放射性污染超标,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家具中的黏合剂,含有较多的甲醛。甲醛的释放是一个持续缓慢的过程,而且释放量随着季节和气温的变化而变化。甲醛对人体黏膜和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急性中毒可导致流眼泪、流鼻涕、咳嗽等症状,并发生呼吸道疾病;慢性吸入可导致持续头痛、无力、失眠等。长期皮肤接触会导致皮炎等过敏疾病,国际癌症研究所已将其列为可疑致癌物质。

质量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能从微观角度分析质量守恒定律。

  2、能力目标

  培养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及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 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及运用

  课前准备 仪器:托盘天平、锥形瓶、烧瓶、镊子、坩埚钳、酒精灯、石棉网

  药 品 白磷、铁钉、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镁条

  多 媒 体:CAI课件

  教学方法 激励情趣、实验引导探究

  教学过程

  师:[激趣] 演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引言]已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大家先猜想一下:

  ①化学反应的前后,原子的种类有无变化?

  ②化学反应的前后,原子的个数有无变化?

  ③化学反应的前后,各种物质的总质量有无变化?

  比如:P+O2──P2O5 Fe+CuSO4──FeSO4+Cu

  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些问题。

  师:[投影]教学目标

  学法指导 师[投影]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

  1、布置自学内容。

  2、指导自学方法:对照思考题看书,有疑问的地方可以问老师或同学。然后在书上写出结论。

  3、明确自学要求:3分钟后能回答问题。

  [自学思考题]

  1、质量守恒定律概念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2、质量守恒的原因是什么?

  3、铁器生锈后,质量增加了,为什么?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教师巡回释疑)

  师:提问,采用一帮一方式,然后投影。

  师:设计实验探究活动方案,并布置学生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 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比较,存在什么关系?

  [问题假设](1)质量增加;(2)质量减少;(3)质量相等。

  [实验证明]

  实验报告

  姓名 班级 合作者 日期

  实验方案

  方案一

  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

  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及质量 实验前:白磷为 色 体,

  溶于水。

  反应前总质量是 克

  混合前:硫酸铜为 色的 体,铁钉为 色的 体。

  反应前总质量是 克

  实验后:锥形瓶中有 且气球 ;

  反应后总质量是 克。

  实验后:烧杯中出现 色的

  铁钉表面有 色的

  反应后总质量是 克。

  结论

  实验表明: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生成新物质时,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 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师:(抽样每组选一人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用CAI课件演示微观过程)

  [投影]

  生:达标训练(一)

  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简单表示为H2O+CO2—→淀粉+O2。由此判断:淀粉中一定含有 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

  2、在化学反应A+B=C中,10 g A物质恰好与8 g B物质完全反应,则生成C物质的质量为( ) A、8 g B、18 g C、10 g D、无法确定

  3、将27.5 g高锰酸钾粉末加热,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为17.9 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

  A、9.6 g B、12.6 g C、6.6 g D、14.9 g

  师:以上是在封闭体系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没有物质散逸到空气中。下面我们来探究在开放体系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观察它们的结论是否与质量守恒定律相矛盾?

  实验方案

  方案一

  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

  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

  实验前:蜡烛为____色____ 状。总质量为_______克

  实验中:蜡烛___,产生 色火焰。

  实验后:有___烟产生。

  总质量为_______克。

  实验前:镁条为___色固体

  总质量为_______克

  实验中:发出____光并____ 热。

  实验后:生成___色___状物质。

  总质量为_______克

  结论

  实验表明:

  蜡烛燃烧后质量 。

  实验表明:

  镁条燃烧后质量 。

  师:抽样每组选一人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

  [投影]课本P91的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在作白磷燃烧的实验时,如果锥形瓶口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在蜡烛燃烧的实验中,如果要使反应后天平仍然平衡,此实验装置应该怎样改进?

  生:讨论后回答。

  师:演示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的实验。

  生:达标训练(二)

  4、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元素种类 ④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⑤物质的种类 ⑥原子的种类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①③④⑥ D、①③④⑤⑥

  5、火箭推进器中盛有液态肼(X)和双氧水(H2O2)。当它们混合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量,有关反应方程式为X+H2O2==N2+H2O,根据此判断肼的化学式是( )

  A.N2 B.NH3 C.NH2 D.N2H2

  6、在化学反应2X2+3Y2=2R中,若用X、Y表示R的化学式,其中正确的是( )

  (A)X3Y2(B)X2Y(C)X3Y4(D)XY2

  师:点评,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探究,你有什么感受?

质量教学设计4

  设计说明

  简单的时间计算问题是学生解决稍复杂的时间问题的基础。因此在本节课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

  结合教材习题,对学过的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进行回顾;对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集中的、系统地复习,加深学生的记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对所学的计量单位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并结合实例让学生回顾问题的解决过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回顾本学期学习的知识。

  (1)引导学生回顾本学期学习的知识。

  (2)学生讨论后汇报:本学期学习了时、分、秒;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质量单位的认识;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和集合问题。

  2.揭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复习时、分、秒和质量单位的相关知识吧!

  3.结合习题,复习时、分、秒和质量单位的相关知识。

  (1)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20分=(  )时5分=(  )秒

  4时=(  )分5千克=(  )克

  180秒=(  )分360分=(  )时

  6吨=(  )千克9000千克=(  )吨

  (2)复习学过的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及进率。(学过的时间单位有时、分、秒:1时=60分,1分=60秒。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吨: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3)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4)总结单位换算的方法。(高级单位低级单位)

  4.复习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的应用。

  课件出示练习题。

  (1)在(  )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妈妈每天工作8(  )。

  小明跑50米用了10(  )。

  小红写作业用了30(  )。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3)让学生说说选择合适时间单位的理由和方法。

  5.课件出示教材111页3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组内交流。

  (2)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3)回顾计算经过的时间的方法。

  方法一可以看钟面,数格后计算。

  方法二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间-开始的时间

  (4)小结:计算经过的时间,有以上两种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6.课件出示练习题,复习质量单位的换算。

  1吨-600千克=(  )千克

  2800千克-800千克=(  )吨

  设计意图: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有序的回顾,并结合有针对性的练习,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系统地掌握。

质量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学生在实验探究基础上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这是本节的重点,运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和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从而实现本节难点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实验测定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初步培养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体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疑点

  1、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难点: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3、疑点: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如“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镁条燃烧质量增加”,以上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教学设想]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实验分为二大组,每一大组分四小组,每一大组做不同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让学生知道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同时也体验质量守恒的存在。

  2、借肋多媒体教学,通过 Flash动画模拟化学变化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运动, 从微观角度人性化地设计出化学反应的过程,从而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实验准备] 托盘天平、锥型瓶、烧杯、小试管、酒精灯;白磷、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铁钉。

  [教学媒体] 多媒体, 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流程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重视实验、体验探究——动画摸拟、突破难点——联系实践、学以致用——整合应用、反馈纠错”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附:教学流程图

  课题

  提问

  实验

  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

  分析讨论

  实验结果

  质量守

  恒定律

  结束

  学生信息反馈

  课堂练习

  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思维

  利用动画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知识线索为: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引入:什么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什么?那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呢?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自然兴趣是得高学生的内部动力。

  (二)重视实验体验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教师演示实验(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规律呢?学生通过做分组实验(铁与硫酸铜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从而由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授课与实验同步教学,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自己探究知识的乐趣;更加注重实验的'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缩短探知的时间,降低学习的难度,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实验的作用,因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三)动画摸拟突破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原因]设问:为什么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通过播放多媒体Flash动画,摸拟在氧化汞受热分解、磷与氧气燃烧、铁与硫酸铜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微观变化。学生小组讨论,进一步探究质量守恒的本质。结论: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设计意图:Flash动画摸拟实验达到了一目了然的效果,对学生获得更真切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深刻地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联系实践学以致用

  [质量实恒定律的应用]这一部分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教师设计一些符合生活常识性的问题,问题的设计用“学生摘苹果”做比喻,要让学生“摘着苹果”,而且是跳起来“摘着的”。学生也可以提出一些有疑问的化学现象,大家共同讨论,使学生真正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现象,以此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整合应用反馈纠错

  [反馈练习]:实物投影出示(略)

  设计意图:通过随堂检测,及时评价,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尝试获取成功的愉悦。让学生从基础知识到能力提高把所学知识一步步的提高,达到举一反三的地步。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活动探究的心得,交流收获,体验成功:(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2)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逐步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总结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再一次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和顺应。

  [布置作业]本节课后习题1、2

质量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的

  1、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以及思考问题得出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2、初步掌握根据溶质和溶液的质量计算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进一步熟悉基本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4、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溶质质量分数及其计算

  三、学生实验准备

  1、教师为学生配发:两个一次性胶杯,两只小木棍(烧烤用的),一个10 ml的量筒,一只滴管,5支试管(已贴好1、2、3等数字),玻璃棒,三包已称好的cuso4粉末,两个200 ml的烧杯,火柴,酒精灯,试管夹。

  2、学生自备:适量白糖,一支纯净水,一个纸槽,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

  [引入] 展示两杯白糖水。

  问:“这是两杯白糖水,有什么方法可以判断那杯白糖水溶解的白糖多?”

  学生:喝一口,哪杯甜,它溶解的白糖就多。

  [学生实验] 每组用自带的白糖、纯净水配制一杯白糖水,倒成两杯,一杯留着,另一杯与其他小组交换,分别尝一尝,感觉哪杯甜。并且让学生表达他的感觉。

  [教师提问] 你觉得自己的糖水甜,还是别人的甜?为什么会这样?

  几位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同学的充分讨论,大家对糖水的浓度与溶剂溶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

  [展示] 2只不同颜色的硫酸铜溶液。

  问:这是两杯硫酸铜溶液,它们是不能喝的,因为喝下去对人体有害。那么,有什么方法判断哪只硫酸铜溶液浓呢?

  学生猜测:颜色深的那只比较浓。

  问:颜色深的就一定浓吗?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看看。

  [学生实验] 分别在3支试管中加入约0.5 g、1 g、1.5 g的固体硫酸铜,再分别倒入10ml水,振荡溶解后,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先让学生叙述一次实验的内容,并叙述实验的注意事项,以让学生明确实验操作。)

  学生根据实验内容填写表格(见附1)的`前3行(除质量分数)

  [教师提问] 大家认为 哪支试管中的硫酸铜溶液最浓?

  [学生] 溶了1.5克硫酸铜的溶液最浓,颜色最深,因为溶剂相等而溶质最多。

  [教师] 刚才的实验可以证明,相同的溶剂中,溶解的溶质越多溶液的浓度越大。分别从学生配的溶液中取出两只颜色最浅的硫酸铜溶液, 往一支试管中加入十滴水,另一只作对比,让大家观察颜色是否有变化。(学生觉得无变化)

  [学生实验]

  把其中一支已配好的cuso4溶液的一半倒入另一支空试管,观察两支试管的颜色是否相同。然后用滴管在其中一支中滴入一滴水,观察2支颜色是否有不同,再滴几滴,再观察颜色是否有所区别。

  [学生] 仅凭颜色来判断浓度是不能分辨较小的区别的。

  [学生实验] 3位学生上讲台。分别在三支试管中加入1g、2g、3g的硫酸铜粉末,然后注入20ml水,振荡溶解,让全班同学观察颜色,再让他们在其他同学中找出颜色相近的溶液,分别展示给同学们。

  [教师] 刚才的实验可以证明在溶剂相同的情况下哪些因素可以影响溶液的浓度?

  [学生] 溶质的质量。

  [教师] 取其中一支硫酸铜溶液一分为二导入另外一支空试管中,往其中一支加入适量的水,搅拌,颜色明显变浅。

  [教师] 除了溶质的质量会影响浓度,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浓度?

  [学生] 溶剂的质量

  [教师实验] 拿出两支颜色最浅的硫酸铜溶液(一支是0.5 g的cuso4溶于10 ml水,另一支是1g的cuso4溶于20 ml水)。

  [教师] 两支试管中溶液的浓度是否一样呢?

  [学生1] 一样(一部分学生);

  [学生2] 不一样(另一部分学生)。

  [教师提问] 学生1,你为什么认为它们的浓度一样呢?

  [学生1] 因为它们的颜色一样。

  [教师提问] 学生2,你为什么认为它们的浓度不一样呢?

  [学生2] 因为肉眼很难看清楚它们的颜色有没有区别。

  [教师] 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准确的判断溶液的浓度呢?举一个例子:同学们在跑步时,如果同时起跑,跑在最前面的同学一定是跑得最快的,但是,如果是分两批跑,第一批的第一名就一定比第二批跑第二名的同学快吗?

  [学生] 不一定。

  [教师] 为什么?应该用什么来判断他们的快慢呢?

  [学生] 时间。

  [教师] 对,用时短的同学速度快,时间就是衡量速度的一个数据,我们利用数据来衡量事物是比较科学的。现在我们也要找个数据来衡量溶液的浓度。请同学们任意发挥动脑筋找出你认为合适的数据去比较刚才两支试管中溶液的浓度。学生思考并讨论三分钟,并写出结果。

  [学生3] 我是用溶质的质量除以溶液的质量算出两支溶液的比值都是1:20,证明它们的浓度是一样的。

  [教师板书]

  1: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教师] 你和你周围的同学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3] 或者用溶剂的质量除以溶液的质量,两只溶液比值都是19:20,还没想到其他方法。

  [教师板书]

  2: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教师] 哪位同学有不同的方法?请起来讲一下,错了也不要紧。

  [学生4] 我是用溶质除以溶剂。

  [教师板书] 3: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学生5] 我用溶剂除以溶质,或溶液的质量除以溶质的质量,或溶剂的质量除以溶液的质量,算到两溶液的这些比值都一样。

  [教师板书]

  4: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5: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6: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教师] 刚才几位同学讲的方法都对吗?(停顿一下)他们讲的全对!这些都是好方法,但是如果不统一使用同一方法,就会出现一种溶液的浓度使用6种方法计算就会有6个结果,这样会产生混乱,所以全世界统一采用了同学们推出的第一个方法来计算溶液的浓度。我们把这个结果叫质量分数。

  [投影]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概念: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二、计算公式:

  三、[学生] 自己体会、理解公式,在课本42页划出重点,通过计算填写下面表格前3项:硫酸铜溶液(溶质是 ,溶剂是 )(填名称)

质量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解释一些简单现象以及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3.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探究并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难点: 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相关计算。

  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言]一天,福尔摩斯像往常一样滋滋有味地抽着他的烟斗,房间里充满了刺鼻的烟味。他的助手华声问道“敬爱的神探先生,别人都说你很聪明,那么你能告诉我你吐出的这些烟和气体有多重吗?”请同学们来回答神探助理提出的问题。由此引出本节课内容,并板书课题“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复习”。

  [展示]多媒体展示本专题考情分析以及中考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课前回顾]复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板书“一、基础回顾”),对相关问题加以强调,如:对内容中“参加”一词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只适应于化学变化;只是质量守恒,不能扩大到其他物理量;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要特别注意有气体或沉淀参与的化学反应。

  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

  [知识延伸]引导学生回顾并思考化学反应前后的变量,不变量,以及可能变量。即从微观角度理解并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板书]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 推断物质的元素组成

  2 .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3. 解释生活或实验中的一些现象

  4. 用质量差确定某一物质的质量

  5.化学计量数的待定

  6.表格数据分析

  多媒体展示例题,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得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问题的一般方法。

  [板书]三.直通中考

  分析近五年有关质量守恒定律应用的考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小结] 本节课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

  倾听并思考,举手回答解决引言中问题的方法。

  观看

  思考,并积极配合老师,回答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

  回顾思考

  积极思考,并进行分组讨论,解决相关问题。

  归纳总结

  思考,讨论

  小结归纳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明确复习目标,准确把握中考动向,做到有的放矢。

  使相关基础知识条理、系统化,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认识。

  实现宏观到微观的跨越,更加透彻的认识并分析质量守恒定律。

  明确相关知识考题类型,做到有的放矢。

  了解中考动向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表达能力

质量教学设计8

  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的学习,依据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课本实验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活动,通过“科学探究→收集数据→分析处理数据→建构概念”的教学流程,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利用小车与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总结得到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质量、力,加速度的概念基础之上,通过实验探究收集数据、交流讨论,建立概念的教学,是对简单机械的拓展和深化,进一步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学生探究能力提升的过程之一。

  2、高一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但具有一定的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已初步具备收集、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牛顿第二定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3.教学方式

  通过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因此也可以说,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由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这说明,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关系。

  4.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车一端带滑轮长木板、带小钩或小盘的细线两条;钩码(规格:10g20g,用作牵引小车的力);砝码(规格:50g100g200g,用来改变小车的质量);刻度尺、计算器,铅笔;文件夹;粗线绳(用来牵引小车).打点计时器、电源、纸带、气垫导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2) 理解实验思路的合理性,以及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的有效性。

  (3) 体验如何平衡摩擦阻力、减小实验系统误差的操作方法。

  (4) 体会整个探究过程的科学严谨和合理性。

  学习重点:

  1. 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2. 如何提出实验方案并使实验方案合理可行。

  3. 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学习难点:

  1. 如何提出实验方案并使实验方案合理可行。

  2. 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半定量的探究加速度和力、物体质量的关系,知道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

  (2)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

  (3)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看一下实验结果能验证什么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有乐于探索、合作交流的情感。

  (2)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养成严谨求实的态度。

  四、教学内容

  本节实验分别从“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和“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两方面进行研究。

  (一)实验思路:

  将小车置于水平木板上,通过滑轮与槽码相连。小车可以在槽码的牵引下运动。

  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保持小车质量不变,通过改变槽可证明这两个力只是近码的个数改变小车所受的拉力。小车所受的拉力可认为与似相等,条件是槽码的质槽码所受的重力相等。测得不同拉力下小车运动的加速度,量要比小车的质量小很多。分析加速度与拉力的变化情况,找出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

  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保持小车所受的拉力不变,通过在小车上增加重物改变小车的质量。测得不同质量的小车在这个拉力下运动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变化情况,找出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

  (二)物理量的测量

  本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三个:物体的质量、物体所受的作用力和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质量的测量:可以用天平测量质量。为了改变小车的质量,可以在小车中增减砝码的数量。

  加速度的测量:方法1小车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测量小车加速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用刻度尺测量小车移动的位移x,并用秒表测量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t,然后由a=2x/t2

  计算出加速度a。

  方法2将打点计时器的纸带连在小车上,根据纸带上 打出的点来测量加速度(参考第一章的实验方法)。

  方法3 在这个实验中也可以不测量加速度的具体数 值。这是因为我们探究的是加速度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比 例关系,因此测量不同情况下物体加速度的比值即可。

  如果能做到让两个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时间t相等,那么由(1)式可知,它们的位移之比就等于加速度之比,即

  x1/x2=a1/a2

  这样,测量加速度就转换成测量位移了。

  力的测量现实中,仅受一个力作用的物体几乎不存在。然而,一个单独的力的作用效果与跟它大小、方向都相同的合力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因此,实验中作用力F的含义可以是物体所受的合力。

  如何为运动的物体提供一个恒定的合力,如何测出这个合力是本实验的关键,有很多可行的方法。下面参考案 例中的方法可供选用,也可以设计其他方法。

  (三)实验过程

  1,用天平测出小车的质量,用天平测出小桶及沙子的总质量。

  2,按图安装实验器材。

  3,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没有定滑轮的一端垫小木块,使之形成倾角较小的斜面,使滑动摩擦力与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平衡。轻推小车使小车近似做匀速直线运动。

  4,挂上沙桶,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放开小车,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通过纸带算出加速度。

  5,保持小桶里沙子的质量不变,在小车里加砝码,测出加速度,重复几次。

  6,作a-F的图像。描点作图,若这些点在一条直线上,证明了加速度与力成正比。

  7,保持小桶和沙子质量m′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重复步骤4,作a-1/m图象。若图像为一直线,则证明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四)实验数据

  1. 探究加速度与合力的关系

  F/N

  a/(ms-1)

  2. 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M/kg-1

  a/(ms-1)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

  (二)开始实验

  (三)结束实验

  (四)总结

  1,发文案,投影

  分组定性讨论。

  下发纸张让各小组将讨论结果写下来。

  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强调实验室使用规范。

  讲解实验内容,演示操作,分析原理。

  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进行实验,巡视学生实验,指出不当操作。

  让各小组将实验结论与讨论结论做对比,并派一位代表作总结发言。

  分为四个小组分别讨论四种不同情况。

  写下讨论结果。

  依次进入实验室,听从老师安排。

  开始实验。

  完成实验,得到数据,画出表格,通过数据总结关系。

  实验结论与讨论结论做对比,并派一位代表作总结发言。

  通过投影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入主题,增加学生对实验和学习的兴趣。

  通过实验结论与自己讨论的结论形成对比加深学习印象。

  保证学生在实验室的安全。

  保证实验进行顺利。

  加深学生印象,为今天的实验作总结。

  详细过程:

  1.预习:通过APP向学生讲解本节课实验的原理,过程,要求,让学生对本实验有基本的了解。让学生分成四组通过刚刚讲解的原理进行讨论,预测本实验的结果,并记录。

  2.演示:将学生带进实验室,先向学生强调物理实验室注意事项,亲自演示一遍实验过程,并在演示的过程中讲解重难点和重要事项。

  3.实验进行:让学生分为四组合作进行实验,巡视学生实验过程,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4.总结:总结本次实验的结果,并让学生对比自己先前的讨论结果,并让四组小组选一位代表总结自己小组的成果。

  六、板书设计

  1,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2,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3,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质量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一)知识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通过网络收集并整理有关当地空气质量的信息

  3.通过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去探究周围的空气质量。

  (二)能力

  1.尝试通过网络收集并整理有关当地空气质量的信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运用五点取样法,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探究周围的空气质量,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资料分析以及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学生明白自己的健康就与周围的空气质量有密切的关系,爱护环境就等于爱护自己。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了解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通过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探究周围的空气质量,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生物校园网网页、检查多媒体网络教室。

  学生:调查当地几种大气污染源,查找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的资料,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以20xx年12月重庆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为例,启发学生思考造成198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一、空气质量影响人类的健康

  二、调查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三、讨论大气污染的防治

  四、了解当地的空气污染

  1.调查交流北京地区空气污染情况

  2.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第二课时

  1.采集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数。

  2.表达与交流

  作业:实践活动

  学生分析回答:大量有毒气体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

  学生操作计算机,利用校园网查找有关信息,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空气质量影响人类的健康的资料,关注空气质量。

  通过查找资料进行交流,学生认同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大气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使人发生急慢性中毒和致畸致癌作用等。大气污染也使植物生长受阻、发育不良等,在一些化工厂附近,大片的森林植被枯焦死亡。

  学生汇报“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的调查结果:

  1、工厂排放的浓烟

  2、汽车排放的大量有害气体和粉尘

  3、燃烧含硫的燃料

  4、焚烧生活垃圾、树叶、废旧塑料

  5、焚烧工业废弃物

  6、吸烟

  7、炒菜做饭时厨房的烟气

  8、垃圾的腐烂释放出有害气体

  9、工厂有毒气体的泄漏

  10、居室装修材料缓慢释放出的有毒气体

  12、路面扬尘

  13、农业上喷洒有毒农药

  14、使用喷发胶等使用化学稀释剂的的产品

  15、复印机、电视等电器产生的有害气体等等。

  学生交流调查结果,汇报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讨论解决大气污染的防治方法。

  学生再一次利用校园网,查找北京地区空气污染情况,并进行交流。了解到目前北京市发布的空气污染物指数有5项: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和可吸入颗粒物。其中二氧化硫主要是燃煤的排放物,氮氧化物主要是汽车尾气排放物,一氧化碳既由燃煤排放也由汽车尾气排放,臭氧是氮氧化物的二次化合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则是扬尘和其他几种污染物的混合生成物。

  学生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了解空气受污染的程度。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要探究的问题,制订探究计划,进行分工。

  学生根据上节课小组讨论,确定采集地点、时间、方法和组员间的分工,按照计划利用课下时间去做。及时收回样本,本节课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数。

  学生分小组汇报:1、本组要探究的问题

  2、本组的探究计划

  3、本组的探究结果

  学生会环保组在校园设空气质量播报牌。

  演示20xx年12月重庆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中,受有害气体侵害死去的民众。使学生受到触动,认同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引入新课。

  组织学生查找有关信息。启发学生发布和分析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类的健康的信息。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教师板书。

  教师以“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分析”为主题,组织学生讨论:哪些污染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自身应该如何去做?

  在学生的讨论过程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讨论性发言结束后,对同学讨论的关键问题进行评价和总结。肯定学生的成果,鼓励其积极参与身边的环境保护活动,从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做起。

  师生总结大气污染的防治要采取综合措施:调整能源结构,合理规划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布局;综合运用运用各种防治污染的技术和措施;制定大气污染标准、加强大气质量监测;采用生物技术,改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

  小结:大气污染的治理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在我国,先后有几十个城市开始定期发布城市空气质量报告,为人们提供环境质量信息。

  演示全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教师演示五点取样法:先确定对角线的中点作为中心抽样点,再在对角线上选择四个与中心样点距离相等的点作为样点。

  在采集和测量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活动中,为了排除偶然性因素造成的误差,应该设置重复组。

  指导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数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介绍抽样记数的方法:尘埃数以小方格边线以内的记数为准,正好在边线上的只记两条边线的,即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

  教师组织学生就每组实验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测算结果展开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引言:20xx年12月重庆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中造成198人死亡,你们知道造成198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吗?

  学生回答:大量有毒气体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

  教师:演示事故中受有害气体侵害死去的民众。使学生受到触动,认同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引入新课。(板书:第三节 空气质量与健康)

  一、空气质量影响人类的健康

  学生操作计算机,利用校园网查找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类的健康的信息,

  教师组织学生查找资料进行交流,启发学生分析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类的健康的信息。学生认同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大气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使人发生急慢性中毒和致畸致癌作用等。大气污染也使植物生长受阻、发育不良等,在一些化工厂附近,大片的森林植被枯焦死亡。

  二、调查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学生交流“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的调查结果:

  1.工厂排放的浓烟

  2.汽车排放的大量有害气体和粉尘

  3.燃烧含硫的燃料

  4.焚烧生活垃圾、树叶、废旧塑料

  5.焚烧工业废弃物

  6.吸烟

  7.炒菜做饭时厨房的烟气

  8.垃圾的腐烂释放出有害气体

  9.工厂有毒气体的泄漏

  10.居室装修材料缓慢释放出的有毒气体

  11.路面扬尘

  12.农业上喷洒有毒农药

  13.使用喷发胶等使用化学稀释剂的的产品

  14.复印机、电视等电器产生的有害气体等等。

  教师以“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分析”为主题,组织学生讨论:哪些污染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自身应该如何去做?

  学生交流讨论示例:

  1、硫的氧化物与氮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所以要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直接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石化燃料。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经净化处理后才能向大气排放。

  2、臭氧层受到氟氯烃,氮的氧化物等气体的破坏。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氯烃等气体能产生“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对人类正常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要防止臭氧层继续遭到破坏,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节约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洁净能源。限制并逐步停止氟氯烃的生产和使用,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保护湿地等。

  3、厨房空气里既有燃料燃烧时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又有煎炒食物时产生的气体和悬浮物(油烟)。所以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在厨房安装抽油烟机。新盖及新装修的居室也会有大量的有害气体,

  4、吸烟危害健康,同时也污染环境。

  三、讨论大气污染的防治

  师生讨论交流大气污染的防治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采取综合措施;调整能源结构,合理规划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布局;综合运用运用各种防治污染的技术和措施;制定大气污染标准、加强大气质量监测;采用生物技术,改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

  演示全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启发学生思考看到这组数据有和感想?

  小结:大气污染的治理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在我国,先后有几十个城市开始定期发布城市空气质量报告,为人们提供环境质量信息。

  四、了解当地的空气污染

  1.调查交流北京地区空气污染情况

  学生再一次利用校园网,查找北京地区空气污染情况,并进行交流。了解到目前北京市发布的空气污染物指数有5项: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和可吸入颗粒物。其中二氧化硫主要是燃煤的排放物,氮氧化物主要是汽车尾气排放物,一氧化碳既由燃煤排放也由汽车尾气排放,臭氧是氮氧化物的二次化合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则是扬尘和其他几种污染物的混合生成物。

  这几种污染物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它们对人体的危害有一个共同之处:影响人的呼吸系统。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的影响是长期渐变的,在这两种污染物浓度高的地区,较长时期后会出现某些疾病的高发生率。

  而氮氧化物的影响却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表现出来,交通高峰时人们如果正好在污染浓度高的要道边及路口,会很快感觉到眼、口、鼻难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臭氧。大气中的臭氧本来很稀少,而且起到过滤紫外线、保护人类和植物的有益作用,因此“保护臭氧层”已成为全球共同努力的目标。但如果地面的臭氧浓度超标,却会迅速而强烈地刺激人体呼吸系统,引起易感人群(老人、小孩及心、肺功能不强者)疾病发作,甚至造成死亡。

  地面的臭氧浓度怎么会超标呢?这是因为氮氧化物在阳光下与其他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转化为臭氧和其他氧化物。而这些物质在大气中达到一定浓度,就形成光化学烟雾。世界第一例光化学烟雾于1952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当时城内人们普遍感到眼睛流泪、口鼻难受、胸闷,老人及心肺疾病患者的发病率直线上升,几天内死亡人数就达数百人。

  2.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教师演示五点取样法:先确定对角线的中点作为中心抽样点,再在对角线上选择四个与中心样点距离相等的点作为样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要探究的问题,制订探究计划,进行分工。在采集和测量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活动中,为了排除偶然性因素造成的误差,应该设置重复组。学生课下进行采样。

  第二课时

  一、采集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数。

  学生根据上节课小组讨论,确定采集地点、时间、方法和组员间的分工,按照计划利用课下时间去采样。及时收回样本,本节课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数。

  教师指导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数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介绍抽样记数的方法:尘埃数以小方格边线以内的记数为准,正好在边线上的只记两条边线的,即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

  二、表达与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就每组实验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测算结果展开讨论。学生分小组汇报:

  本组要探究的问题

  本组的探究计划

  本组的探究结果

  演示本组记录表

  学生探究部分示例:

  1、探究问题:楼层越高尘埃粒子越少。

  样本1

  样本2

  样本3

  平均值

  1层

  20层

  2、探究问题:教室内与教室外尘埃粒子数一样多。

  样本1

  样本2

  样本3

  平均值

  室内

  室外

  3、探究问题:树林中的尘埃粒子数比马路边少

  样本1

  样本2

  样本3

  平均值

  树林中

  马路边

  教师组织学生就每组实验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测算结果展开讨论。

  课后实践活动:学生会环保组在校园设空气质量播报牌。

  教学后记:

质量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质量》,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认识质量及其测量仪器,特别是学习使用学校实验室常用的天平是为后续各节的学习所准备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极其重要,与今后授课的内容相关密切,是基础性的一节,也是阶段性的关键点。所以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在第一章已经学习了一些工具的使用,对于天平这个工具的使用只要讲明白应该问题不大。学生的问题主要是生活经验不足,对于常见的物体的质量他们没有办法想象和了解,还有一些物质的尺度比较小或者比较大的话用基本单位来表示可能存在问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 通过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通过对天平使用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通过使用天平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突破方法

  天平的使用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去摸索,假如不这样做会产生怎么样的后果。

  教学难点

  质量的概念,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突破方法

  为突破难点,通过图片分析物体和物质的区别,然后引入质量的概念。采用演示加分组实验法,并用探究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破本节难点。

  教法学法

  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法、探究法和讨论法。通过自主学习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给上面的物体分类,并说出你分类的理由?

  创设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教学

  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

  一、质量的概念

  由学生的分类,得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从而得出: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提问:铁钉、铁锤都是同种物质组成的,但是物质的多少一样吗?

  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学生继续思考几个问题:

  1、一块冰化成了水,所含物质的多少改变吗?(不考虑蒸发)

  2、一个易拉罐被压扁之后,形状变了,所含的物质多少(质量)变了吗?

  3、在宇宙飞船中,物体处于失重状态中。如果把地面上的物体带到月球上,带到宇宙飞船中,这个物体的质量会改变吗?

  讨论得出结论:

  冰块熔化成水, 状态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

  易拉罐压扁了,形状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

  物块送入太空,位置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

  总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变化而变化。

  二、质量的单位

  1、国际单位

  2、生活中常用单位3、

  3、换算关系。

  质量单位符号: 吨(t) 千克(Kg) 克(g) 毫克(mg)。

  质量单位换算:1 t = 1000kg 1 kg = 1000g

  1 g = 1000mg

  对常见物体质量进行估算

  三、质量的测量

  1、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托盘天平

  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

  观察托盘天平的结构,并且对照书本的图记住各部位的名称。

  2、常见的测量工具

  四、课堂小结

  五、练习

  1.关于质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了

  B.铁块加热后,再打成铁片,质量变小了

  C.物理课本在南京和在南极时, 质量不 一样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宇航员若将一瓶密封的纯净水带到月球上,你认为这瓶纯净水的质量是增加了、减少,还是不变?说出你的判断根据。

  练习册68页知识导航

  布置作业

  这样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通过观察、比较、到建立概念,不但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而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在观察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形成了分析、概括的能力。

  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并结合前面的内容,这个难点很容易解决,并且学生都能理解,特别是对于到宇宙里质量也不变这种情况。

  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些比较简单的规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

  单位换算是学生觉得很困难的一部分内容,可以先找几个简单的练习做一做,太难的话会打击学生的信心。

  通过抢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既提高了他们的常识,又为之后引入天平是准确测量的工具埋下伏笔。

  让学生了解测量质量的工具有很多,在实验室主要使用的是天平

  测量工具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图片学生能了解到多种多样的测量质量的先进的仪器。能感受到科学的神奇。

  让学生对课堂学习有个总体的印象。

  板书设计

  §6.1 质量

  1、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符号(m)

  2、结论: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质量的单位:

  国际单位:千克(kg);

  常用单位:吨(t) 克(g) 毫克(mg);

  1 t =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4、质量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

  5、托盘天平介绍

  天平的使用步骤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

  2、将游码移到0刻度线处

  3、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为止(哪边轻就往哪边调)

  4、左物右码

  5、读数=游码+砝码

质量教学设计11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中的内容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2、教材中的内容

  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然后教材又给出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两个实验方案,让学生比较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基础

  初三刚开设化学课,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较高,通过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化学知识,也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理解。

  2、学习能力方法

  所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学习较主动,思维灵活,方法得当。

  3、非智力因素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探索新问题,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设计思想

  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订教学目标,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运用。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六、学习评价设计

  1、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活动与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们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从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实验技能、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交流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情况作出综合的评价,并给予恰当的反馈以激励学生进步。

  下面方案中分组做前面2个实验,教师演示后面2个实验学生并观察记录现象,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2、通过课堂的纸笔练习来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相对水平,明确发展方向和需要克服的弱点。

  [纸笔评价](在课内进行,时间5分钟)

  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是因为()

  A、反应后物质的种类没有变化B、反应后原来的种类没有变化

  C、反应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D、反应后分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2、现有化学反应A+B=C,若mgA和ngB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C的质量是()

  A、等于(m+n)g B、小于(m+n)g

  C、大于(m+n)g D、不大于(m+n)g

  3、小明在练习制作“糖葫芦”时,在给蔗糖加热时产生了炭黑和水(整个过程密闭),这一事实说明了()

  A、蔗糖是由炭黑和水组成的纯净物

  B、蔗糖是炭黑和水组成的混合物

  C、蔗糖分子是由碳元素和水分子组成的

  D、蔗糖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

  4、下列各组物质,在敞口容器里发生反应,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的是()

  A、镁条放入盐酸中B、高锰酸钾固体受热分解

  C、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D、在空气中加热铜粉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铁丝在氧气中空气燃烧后生成的质量为()

  A、大于铁丝质量B、小于铁丝质量

  C、等于铁丝质量D、可能等于铁丝质量

  6、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质量是比反应物高锰酸钾的质量小,因此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对吗?为什么?如何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

  七、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力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既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

  八、教学反思

  该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和做好结果记录,对实验现象进行思索归纳,并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这些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认真扎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的学习方法。本节课对演示实验1的改进,使学生对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的化学反应都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使认识更加深刻,效果较好。

质量教学设计12

  一、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习该课题之前,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

  学生在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小组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习资源能够共享,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但在“作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学习动态。一方面经过第四单元的学习,学生初步形成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认识物质的基本思路,并且对化学用语有大致的了解,这些是进行化学思维分析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习中需要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经过一段时期的抽象思维相对集中的学习过程,有必要通过能够让学生参与的实验来调动和发展学习兴趣,从而在新的认知框架上形成学习化学的方法和发展态势。

  【设计思路】

  所有的化学变化都无一例外的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当面对这一统辖所有化学变化的定律时,难道我们对此不感到惊奇吗?如果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产生如上一些体验,那是我们所盼望的。我们渴望本课题的教学能从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传授发展到树立观念,产生体验的水平。如何才能产生体验?

  一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将验证性实验改为自主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试验、完成实验,体验自己生产“质量守恒”这一知识结论的快乐。

  二是通过化学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重温历史,让同学们回到了2百多年前,与拉瓦锡一同思考,一同实验,感受拉瓦锡的所思所想,感受建立量的观点的重要性,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是一个在新观念支配下经过大量一丝不苟的定量实验的探究过程。

  三是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当多数同学从“化学反应是一个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观点时,通过蜡烛燃烧实验,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的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当学生用自己预设的实验方案成功的实现了他们的设想时,同学们在分享喜悦的同时会认识到实验方案的设计对获取正确结论的重要性,体验到认识的发展是理论和实践不断交锋和不断融合的过程。

  四是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实例(如螺栓螺母的不同组合,总质量不变)作为质量守恒的类比模型,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实现形象到抽象的跨越,由此能更容易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五是将更多地说话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意见,使课堂始终充满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气氛,针对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质疑、争论、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和提高。这种自主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和技能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最容易产生体验的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追求“预设和生成”的统一,贯彻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来推动课堂的原则。备课中时时考虑学生会怎么想,多多做出针对学生各种反应的预设,上课时要随时抓住学生即时提出的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坚持将学习的第一机会和权力交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比如,让学生换个角度,从量的方面对学过的.反应提出问题,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提炼出本节课的主题和教学的线索。不再由教师领着学生亦步亦趋,而是教师建立桥桩,让学生自己搭桥实现跨越。

  本节将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力求将传统教学的“以知识为本”转移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而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追求在学习的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教学准备

  1.教学方法:实验探究、类比

  2.【学生实验】烧杯、天平、锥形瓶、小试管、带胶头滴管的橡皮塞、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粗铁丝、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3.【演示实验】天平、烧杯、表面皿、木块、蜡烛、水、火柴

  4.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学习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接触定量化学实验,必须重视启蒙与提升相结合。由质量将宏观的定性分析,向微观的定量分析过渡,立足于定性地理解,培养定量微观分析的意识。还要注重探究中的变量分析与控制的基础——对比的设计与运用,激活学习思维,发展学习方法与能力。

  注意科学探究教学要素中有关证据收集、结论解释和反思与评价等学习内容与方法的渗透,重视通过知识与技能,引导认识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质量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化学反应模板、教科书

  五、教学流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化学反应模板、教科书

  五、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视频】《元芳的蜡烛》

  【提问】蜡烛燃烧、铁剑生锈都是化学变化,那究竟化学变化后物质的'质量会如何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讨论并回答

  从视频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探究的问题做铺垫。

  二、探究一红磷燃烧

  【提问】首先我们对红磷燃烧,铁定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两个化学反应进行探究。

  【展示】我们知道,进行探究都需要用到的仪器是天平。

  【提问】我们先探究红磷燃烧,用的是这套装置。可以看到,锥形瓶底部有细砂,套有玻璃管和气球。这三者有什么作用

  【展示】细砂、玻璃管、气球的作用。

  思考,回答问题

  (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出细沙作用,但不知道玻璃管有何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实验】1、先称取反应前的物质质量,为xxg,记录在书本表格上(投影)。

  2、现在我准备引燃红磷,同学们的任务是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还有气球的变化。

  3、引燃红磷。我们可以看到红磷燃烧。

  4、把实验现象记录在书本表格上,生成的白烟是五氧化二磷固体。

  5、再次称取反应后的物质质量,我们发现质量没有变化。

  6、我们可以发现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后,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反应前的物质称为反应物,反应生成的物质叫做生成物。(配合黑板板书),由此可知

  记录数据。

  观察反应。

  产生大量白烟,过一会熄灭。气球膨胀然后变得干瘪。

  记录现象,并在此读数。

  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

  引导、过渡红磷燃烧的装置;

  先清楚燃烧注意的事项,并明白各样仪器的作用,增强学生实验理论知识。

  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课堂笔记。

  懂得归纳。

  硫酸铜与铁

  【过渡】可能由红磷反应前后质量相等只是巧合。所以我们需要继续探究。

  【实验】

  1、实验

  2、可以观察到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展示给前排同学看),也即已经发生化学反应。

  3、再次称量发现质量,没有变化。也就是这个反应也是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没有变化。

  4、取出铁钉投影,并与未反应的铁钉作对比。(书写符号表达式)

  观察现象,并记录现象以及天平读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精神。

  加强学生对现象的描述能力。

  先让部分学生证实已经反应,使得实验更加有说服力。

  对比明显,学生思路更清晰。

  【小结】通过这两个化学反应,我们发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不会变化的。我们把这样的规律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练习】强调我们所说的质量守恒只是用于化学变化。

  观察、思考,小结。

  了解自来水厂生产流程。体会生活中的化学,深刻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探究二

  【过渡】我们发现这两个装置它都是密闭的。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我们继续进行探究。

  【实验a】

  1、碳酸钠与盐酸。

  2、观察现象。

  3、质量变轻了,为什么,有什么补救方法。

  4、仍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实验b】

  1、镁条燃烧。(坩埚钳前后对比)

  2、现象,质量。

  3、是不是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都有锥形瓶,密封

  产生大量气泡,气泡跑走了,质量就变轻,使装置密闭,或者把跑走的气体手机回来,天平就平衡了。

  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大量白烟。遵守,损失大量氧化镁。

  使学生想到前两个装置的共性

  引导学生发现此实验也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再次巩固质量守恒定律。

  【微观解释】

  1、用氧气与氢气燃烧生成水的模板解释化学反应的本质。

  2、此过程中原子质量、数目、种类不变,所以物质质量也不变化。

  分子的分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不变。

  培养积极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1、化学变化

  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

  2、微观本质:原子数目 原子种类 原子质量→不变→物质质量不变

质量教学设计14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会利用质量的单位进行简单的单位之间的换算;

  2.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4.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天平的使用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通过介绍杆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质量的单位和天平的使用。

  【学习难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主要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主要器材

  铁钉和铁锤,托盘天平15台,砝码15盒,橡皮泥8块,小烧杯7个,白糖适量。

  【学习流程

  一、导入:请同学们观察讲台、课桌。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讲台和课桌哪个含有的木材多?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并让学生分析铁锤与铁钉含有的铁的多少。(从生活走向物理,从学生身边十分熟悉的事例引入课题,有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自学指导一:质量的概念、单位

  问题思考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页“质量”部分的内容,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物体的质量?质量用什么字母表示?

  2.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怎样?

  3.估算一些物体的质量是多大?(特别是大家身边常见的物体)

  自我检测(独立完成或小组讨论完成)

  1.所含多少叫质量,通常用字母_______表示。

  2.质量的国际单位是_______,符号是_______。常用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它们同千克的关系是:0.02t=_______kg 0.3Kg=_______ g 600mg=_______g

  3.请你给下面的物理量填上合适的单位:

  ①一名成年男子的质量约为60____ ②一头大象的质量可达6.0____ ③一本物理课本质量约为1.4。

  (三)小结:物理学中的“质量”和生产“质量”及米的“质量”等有区别,物理学中的“质量”与生活用语的“重量”的关系。

  三、自学指导二:质量的测量和天平的使用

  请同学们先猜一猜自己的橡皮泥等学具的质量大小然后再进行验证。

  问题思考:

  阅读课本P9-10页“质量的测量”和“天平的使用”部分的内容,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利用什么仪器测量物体的质量?

  2.实验室中用什么仪器测质量,根据什么道理来测物体的质量?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有哪些?

  3.使用天平之前须熟记哪几条要求,如果不按这些要求做会出现什么问题?

  自我检测(独立或讨论完成)

  1.使用天平时要注意:

  (1)每个天平都有自己的_______,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被测物体的质量_______(“能”或“不能”)超过称量,否则会测不出结果,还可能将天平。

  (2)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_______,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否则,会使砝码生锈造成测量结果不准确。

  (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_______(“能”或“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托盘中。

  2. 天平的主要结构。

  练习用天平测同学们自己的学具橡皮擦、铅笔等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协同品质、科学态度)

  1.学生结合教材P11阅读和讨论老师编制的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

  A.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每个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也有自己的“分度值”,即标尺上每个小格所代表的'值。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称量。

  b.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c.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

  B.托盘天平正确的使用方法:

  a.放:把天平水平放置。

  b.调: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首先把游码左边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其次,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c.称:物体放在左盘,根据事先估计的物体质量,用镊子向右盘从大到小加减砝码,还可适当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d.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之和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e.复原:测量结束要用镊子将砝码夹回砝码盒,并整理器材,恢复到原来的状况。

  2.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老师巡视,适时引导。

  3.组间交流,直觉靠得住吗?

  (四)探究: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跟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温度有关吗?(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完成教材P11想想做做得出结论。其中第1个称塑料瓶改为橡皮泥,分9组,第2个分6组进行实验,每小组3人。(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分别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和将白糖溶于水中再称它们的质量,比较两次称量的结果。)

  四、达标检测(独立完成)

  1.下列物体中,质量可能是0.15kg的是( )

  A.一头大象 B.一个苹果 C.一台电视机 D.一只蚂蚁

  2.下列数据中,你认为最接近你身体质量的是( )

  A.40kg B.400g C.4.0×1010mg D.0.40t

  3.下列几种情况中,物体的质量发生变化的是( )

  A.一块冰块熔化成了水 B.航天员从地球到月球

  C.将泥团捏成小动物 D.一支铅笔用去了一半

  4.用调好的天平称物体的质量。当左盘中放入待测物体,右盘中加入35g砝码时,天平指针偏向分度盘右边,这时( )

  A.向右盘中加砝码 B.减少右盘中的砝码

  C.将游码向右移动 D.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5.小军在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时,先将天平放在水桌面上,然后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他发现天平的指针指位置如图甲,此时,小军应将________向_____侧调节。若调节天平平衡后,将物体放在左盘,在右盘内添加砝码并移动游码,当天平再次平衡时,右盘内砝码质量和游码对应的刻度值如图乙所示。则被测物体的质量为_________g。

  6.小明同学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的步骤如图3所示。请大家指出①:小明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填代号),②有错误的步骤并写出正确的做法。

  ①错误一:____________________(填代号),正确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错误二:____________________(填代号),正确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提炼: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起来谈谈自己的收获。

  六、课外作业:

  必做题

  1.如何测出一个大头针的质量,说出你的测量办法。

  2.猜想P11想想做做的结论,说出你的理由。

  选作题:自制一架天平交给老师。

质量教学设计15

  一、【教学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效果。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三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心智较为成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但是初三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二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的积极、灵活的调动。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他们喜欢探索自己熟悉的或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这样才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三、【教学内容分析】

  质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因而“物体的质量”这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学生对这节内容的学习情况对今后的物理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本节教材结构清晰,三部分内容的组织非常紧凑。通过比较引出质量的概念,接着通过实际例子说明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最后介绍了质量的单位和测量质量的工具。本节的重点为质量的`概念、单位及用天平测物体质量。难点为“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的探究,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也比较重要,因在今后的教学中类似的知识比较多。这些重点、难点的解决是本堂课的关键,而教材中这些内容的叙述较为简单、明了,有些还比较抽象。所以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就围绕这些重点和难点来展开。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不随物体的位置、状态、形状的变化而变化。

  ●了解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动手、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在天平的使用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培养学生认真操作,自觉遵守操作规范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介绍杆秤等测量质量的工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①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换算。

  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难点: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六、【教法及教具】

  ●教具:常见的生活用品,如铁锤,铁钉,课桌,椅子等。托盘天平和砝码多套。

  ●教学方法:

  1、讲解与示范结合,自学与讨论结合,合作与交流结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新课导入应用合理、得当,可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为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本堂课一开始就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的物体(如:一枚铁钉、一个铁锤,一张课桌,一把椅子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认识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对物体和物质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各具体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建立起质量的概念。

  ●新课教学

  ①质量的概念

  质量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在质量概念建立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首先通过同种物质组成的两个不同物体所含物质多少不同得出质量的概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才能比较质量的大小,一定注意不要让学生形成这种错误认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向学生阐明这一点。

  ②质量是物体固有的属性

  但是,教材内容中已涉及到这一点,质量不随物体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在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在教学中应明确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并通过实践予以说明,这样有利于后面密度的教学。

  ③质量的单位

  学生在小学学习过质量的单位吨、千克、克等,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接触质量的单位、教学中可先复习学生原有知识,使学生知道吨、千克、毫克之间的关系、然后说明千克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1kg的质量有多大,使学生对千克形成具体观念、接着介绍吨、克、毫克,这些单位常用在什么情况下、利用课本中给出的“一些物体的质量”,可进一步使学生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观念。

  讲过质量的单位后,可以告诉学生,在生活和贸易中,人们习惯上把质量叫做重量,但是物理学中都统一叫质量。

  ④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启发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质量。

  先向学生介绍几种秤,使学生知道它们都是用来称质量的、然后重点讲实验室里用的天平、天平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比较精密的测量仪器,教师应从认识天平、调节天平、使用天平三个方面入手,为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天平,为下几节课打基础,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参与,分层次讲授。

  ●课堂小结

  1、利用多媒体课件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结,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八、【板书设计】

【质量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质量》教学设计12-18

质量教学设计04-26

质量教学设计15篇04-27

初中物理质量教学设计范文03-18

相对原子质量教学设计范文03-19

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论文02-18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01-20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04-16

八年物理《测量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06-23